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本报讯 国家建材行业职业教育与实践基地,7月18日在冀州市河北可耐特玻璃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此基地为中国复合材料协会与北京玻璃钢设计研究院共同设立的国家复合材料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分站。

  可耐特公司研发了国内第一套微机控制缠绕机,生产出了国内首创、亚洲第一、世界第14台“烟塔合一”巨型玻璃钢烟道,并成为全国最大的SF双层罐生产基地,“可耐特”商标是国内复合材料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7月,可耐特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积水化学实现战略合作,将冀州复合材料产业推向更高领域。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支持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省财政按照每个专业100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今年新增试点专业,共划拨专款3240万元。

    山东今年进一步扩大3年中职与4年本科(“3+4”)、3年高职与2年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试点院校范围和专业覆盖面,新增试点中职专业11个、高职专业21个、本科专业32个。2013年,山东省财政已划拨专款2200万元,此次继续支持,两年累计达5440万元。据介绍,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各学校负责对项目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确保在整个贯通培养期间专款专用。

    据悉,从今年10月起,山东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对新增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教育部正在研究出台《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实施方案》、《校企合作条例》等配套政策,我国职业教育将迎来大发展。

    72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专程来川,宣讲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郭春鸣在宣讲中提出,未来职业教育将展开一系列大动作,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再次提速,“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助推产业升级、助推创新驱动”。

    职业教育院校 面临扩容

    623-24日,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郭春鸣说,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实施方案》,设置应用技术型大学评估标准,引导一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走职业教育的路,“方案有望于年底前出台。”

    他透露,在我国现有13000余所中职学校、1200余所高职学校基础上,还将增加本科类型的职业教育院校。同时,教育部还鼓励有条件的国家、地方重点高校,部分院系、部分专业转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这样,我国将形成中职、高职高专、职教本科甚至职教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的数量、专业将有大幅增加。

    此前网上盛传“全国将有6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郭春鸣说,教育部目前没有“一刀切”的计划,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做好调研、规划、选择。就四川而言,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已开始了转型发展的尝试。他建议,现有的中高职院校专注内涵发展,避免走学科取向、升格取向、升学取向的发展路径。

    职教投入要大师 还要大楼

    香港一家酒店管理职业院校,一间50平方米的实训室,铺了10多种地板,摆了10多种清洁工具,校方联合企业选了市场上常见、酒店又常用的产品,学生实训时认识不同规格、不同质地的地板,认识各种各样的清洁工具,还知道用什么工具清洁什么地板最好。郭春鸣走访后感叹:“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真是上岗就能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关键,”郭春鸣说,教育部正在起草《校企合作条例》,希望从规则上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目前,国内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够,“只有企业更乐意把新产品先放到学校,企业更愿意向学校下人才培养订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才算成功。”

    郭春鸣认为,职业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需要很多实习实训设备,根据新加坡等“职教强国”测算,职业教育投入是普教的1-1.5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既要有大师——职业技能技术大师,也要有大楼——实训实习大楼。”郭春鸣说,此前我国职业教育总体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今后,国家将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投入、支持学校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

    当日聆听宣讲的,除了我省教育系统的代表外,还有来自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人社厅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显然,下一步四川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设计,将有这些部门的参与。


新生入学签订就业协议


郑州铁路局来校选拔人才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大中城市启动了地铁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国地铁总长将达到6100公里,专业人才需求可达30多万人。目前,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中,先期规划了8条城际铁路线,运营里程约1084.9公里,再加上高铁、动车、普通列车,在河南,地铁行业刚起步,不但具有行业领域的先进性,而且就业市场广阔。这些岗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目前培养地铁轨道类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很少,但是,在我省一所年轻的郑州城轨交通学校正在崛起,短短5年,该校在校生1万多人,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遍布北京、上海、郑州等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正如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于存涛所说,该校良好的招生就业形式主要得益于:一、学校对学生招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二、对学生实施的“工学结合”、“引企入校”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成功解决了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把“每一个学子转化成为准职业人”。

  突出特色“植根”城铁办学

  近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出台,提到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被企业相中?省内不少中职学校一直在探索。

  《决定》出台后,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于存涛第一时间打印了一份仔细研读。在他看来,无论是引导普通高等院校转型职业院校,还是引导中职教育突出特色办学,都是“让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国的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很可能供不应求,而这正是轨道专业学校发展的机遇。于存涛认为,“工学结合”、“引企入校”的现代学徒制,应该就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在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革新调整,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于存涛认为《决定》带来了机遇,但有人却给他“泼冷水”。有人提出,转型后的本科高校具备更强的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能力,加上这些高校拥有学历教育的优势,会对中专中职学校造成挤压。

  于存涛并不这么认为。一方面,国家提出要引导中职院校向特色专业办学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基础型专业技能人才,而这部分技术人才正是很多企业求之不得的。中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正好可以填补企业对基层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转型的高等院校更注重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与中职院校培养的基层技术人才并不冲突。两种类型的学校相互配合,能为社会提供高、中、低层次的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国家人才需求。

  除此以外,于存涛也注意到了《决定》中对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表述。

  “按照国家的思路,将来我们的学生不仅基础技能过关,学历上也可以更上一层楼,如果有能力,读研究生都不再是梦想。你想想,这样的毕业生,哪个用人单位不想要?”于存涛说。从事10多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郑州城轨学校就业处处长郭辉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在校生90%以上都可以通过成人高考获得大专学历,“将来我们也会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学历发展。”

  定岗实习培养现代准职业人

  招生和就业就像一面镜子,学校办学好不好,一目了然。

  早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就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概念。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学伊始,就确立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学生好评。该校坚持“引企入校”。他们与河南省内外10余家相关企业联合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负责师资力量,企业负责实训设备,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毕业即能上岗并真正满足岗位需求,成为单位骨干力量。

  袁翌航,郑州城轨学校2009级运输管理专业毕业生,如今在郑州地铁1号线任安检大队长。他告诉记者,在校时经常外出参加实训或顶岗培训,为他如今的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在郑州,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及各地高铁线路上,都有郑州城轨学校的学生。于存涛说,学生就业顺利得益于学校确定了“工学结合”、“引企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郭辉表示,学校与中铁电气化集团公司、郑州铁路局等企业合作,在学生不耽误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真实接触将来的工作环境。郭辉告诉记者,去年6月、11月和今年5月,学校向郑州铁路局客运段输送百余名学生。虽然不少学生还未毕业,但技术能力已经达到企业要求,早早就签订劳动合同,成为用人单位一员。

  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订单”式培养。力求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与市场全面接轨。该校与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相关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学校根据协议中的岗位制定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就业,既能保证将教学资源集中用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做到适销对路,避免“积压”。“订单式”培养既实现了师资、技术和办学条件之间的三结合,又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于存涛看来,让学生像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承担岗位职责,不仅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而且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员工指导,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独立工作能力会显著增强。

  准军事化管理让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好就业,不光是对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管理的考验。

  “被子叠得跟豆腐块儿似的,孩子每天的精神头儿也可足。”该校学生家长刘女士对记者说,孩子以前很调皮,没想到在这儿上了一年学,跟变了个人似的。

  学生的改变与学校施行的准军事化管理不无关系。于存涛心里明白,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如果不加以规范引导,很容易变得散漫,这也是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率高的原因之一。

  建校伊始,于存涛就确立了准军事化管理体系,学生平时在校穿“军装”。20128月,郑州城轨学校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预编单位序列,在原有的专业、班级管理之外,对学生实行“大队中队区队班”的管理体制,实行自我管理、层级管理。另外,给每个中队配备了辅导员、作训教官和生活老师,点面结合,对学生管理实行全覆盖。

  于存涛说,通过准军事化管理,一方面,学生的精神面貌改善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变得更规范,更团结,更能吃苦,更加乐学、勤奋、懂事,更健康,学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得到了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的地铁、铁路单位施行的也是军事化管理,学生在校已经习惯了这种管理方式,到用人单位后很快就能适应环境投入工作。

  “高大上”高铁上的中专毕业生

  近日,在郑州开往广州南的高铁列车上,大眼睛、高鼻梁的任静总会吸引不少乘客的目光。

  作为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2011级地铁乘务专业的毕业生,任静从事高铁乘务已有近一年时间。在一些人看来,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低层次人才,似乎与“高大上”的高铁不沾边儿。每每有人问到自己的工作,任静都很自豪,“是学校的管理和技能培训让我顺利地找到了现在的工作。”

  “很多人看不起中专中职教育,以后这种观念要改改了。”任静说,由于在学校的实训跟真实上班环境基本一致,她在求职时脱颖而出,工作后也很快就适应了高铁的工作要求和环境。如今,任静可以在高铁商务厢、一等厢、普通厢等不同的岗位上从事乘务工作。

  今年年初,学校购进了整列地铁列车。得知这个消息,任静既兴奋又自豪,“为了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这事我们学校做得好。”

  郑州城轨学校校长于存涛说,列车是今年年初,学校花费数百万元从北京购进的,加上铺设轨道和相关实训设备的建设,总投入上千万元,为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实践环境。

  据报道,当一整列尚处于服役状态的地铁列车,被9辆加长大板车运至学校后,引来同行刮目相看。如今,这列整车地铁被分成两组,安放在校园内铺设的轨道上,供学生开展实训。

  在于存涛看来,办学过程中,软件的投入是硬道理,硬件的投入更是硬道理。“就像武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要想着称雄武林。”

  “有了轨道和列车,接下来还要建站台。”于存涛说,要让学生真实体验从售票、进站到上车一整套流程,与就业后的工作环境实现对接。另外,拆解列车的系统正在完善,将来维修专业的学生可真实参与列车维修。学校引进这些设备主要用于城轨交通供电、城轨交通信号、车辆运营与检修、城轨交通运营管理(乘务方向)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对深化城轨交通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层次具有积极意义。

  新目标打造国内一流的城轨交通学校

  目前,郑州城轨学校开设了5个城轨相关专业,占地700多亩,今年暑假后在校生数量可达1万多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接近95%

  对于未来,于存涛心中早有规划。

    “先用5年的时间做一所河南一流的城轨交通学校,再用5年做中部一流的城轨交通学校,最终目标是做国内一流的城轨交通学校。”于存涛说。

  如今,头一个5年已经过去,于存涛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实现。

  新的教学大楼正在建设,新的实训基地已经动工,合作企业的数量逐年上升,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度直线上升……

  在奋发与昂扬之间,郑州城轨交通学校的综合实力正在快速提升。对于接下来的5年,于存涛信心满满。站在新的起点上,郑州城轨学校这列教育高铁,一定能承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梦想和嘱托,在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里,高歌猛进,带着新的希望,驶向远方。

    近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降低担任领导职务的委员在学术委员会中所占比例,明确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标志着该校在探索“去行政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近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营造健康、规范的学术环境,为学院科学谋划,赶超进位,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教授唱主角

  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

  以往该院的学术委员主要由院系两级领导担任,但本次获聘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是由教授唱主角,聘任的都是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能够充分反映广大教师的意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该院领导表示,学术委员会是学院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凡是学术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事,行政绝不干涉。根据《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今后,学术委员会可对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聘、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先期把关,有否决权;对学院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案有权进行审议;对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和奖励,高层次人才引进岗位人选,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基地的申报和建设,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等有权做出结论。此项改革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和释放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形成学术成果充分涌流的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

  主动承接大项目

  增强高层次人才汇聚力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发掘市场潜力,加强多方面社会服务,以大项目、订单班为载体汇聚高层次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学院新的跨越发展。

  参与重大项目推进产学研与市场充分融合,是提升师生技能水平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该院通过建立各种学术平台和研发中心参与校外重大项目,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目前该院艺术系教师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制作出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系列非遗纪录片《技艺中国》,引进项目资金达2100万,有力推动了我省文化传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该院以组建特色订单班为契机,积极发挥高级职称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打造富有国际一线视角和具有专业前瞻性的全方位精英教育团队。目前,该院拥有经贸系与赛帝路商贸有限公司、信息工程系与北京云端智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电气与子工程系与格力电气等7个订单班。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在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学生专业水平不断增强,各项比赛屡获佳绩,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打造“人才之家”

  发挥高层次人才辐射影响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最大程度地激发教授、博士工作的积极性,日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筹建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努力把学院建成引才集智、凝心聚力的“人才之家”,让高层次人才“住得舒心、干得开心、发展得称心”。

  此项举措一方面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专家引领成为常态,为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打造有深厚内涵的名校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过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进而为建设人民满意、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光明网淮安8月4日电 2014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近日在南京落下帷幕,淮安市职业学校17名老师参加大赛角逐,共获得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总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淮安文化艺术学校路晓凤荣获一等奖第一名、淮阴卫生高职校徐秉忠两位老师入围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教信息化教学大赛。

  本次大赛共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及信息化实训教学三个赛项,活动旨在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考核教师组织资源及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

  “近年来,淮安职业教育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信息化”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淮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想记者介绍,近几年来,淮安职业学校师生参加信息化培训上万人次,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全部主干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

  此外,淮安还积极举办大赛,以赛促练。截至今年,淮安已经连续五年举办全市职教信息化教学大赛,并遴选优秀作品参加省赛乃至国赛,在国家和省级大赛中屡获金牌,并连续多次获得省赛最佳组织奖,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记者了解到,淮安还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安市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整个标准体系由“基础建设、特色建设、应用能力、建设保障”四个部分组成,体现了先进性、超前性、实用性、应用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

一、 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召开座谈会和宣讲会。

按照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及教育部有关要求,2014730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谢俐一行来到山西,开展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讲活动。

30日上午,省教育厅召开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谢俐副巡视员出席,教育厅王云副厅长主持,部分省直厅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市县政府代表、企业代表、职业院校代表参加。大家畅谈如何领会及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和全国职教会精神,并就山西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和解决的思路建议与谢副巡视员进行了交流。

下午的宣讲会由教育厅王云副厅长主持。宣讲会上,谢俐副巡视员以《学习好 宣传好 落实好全国职教会精神,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新贡献》为题对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及中央领导重要讲话、会议背景、意义和如何贯彻作了深入解读。宣讲对如何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了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分析,理论性、思想性、操作性强,对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重要指导意义。

参加宣讲会的有省发改、财政、农业、人社、扶贫、国资、卫计委、文化、体育等部门负责人、教育厅机关处室、各直属单位,高等职业学院院长、书记,部分市、县政府、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负责人,部分大中型企业代表,职业学会负责人,我省30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部分技工学校、中专、职业高中学校校长也参加了会议。共约200人。

各参会代表都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重视职业教育,国家的政策陆续出台,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有信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贯彻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政策,努力建设有山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向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汇报我省职业教育情况

722日,省教育厅代表省政府向山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报告我省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报告了近几年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重点汇报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就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3.多种形式宣传职业教育

729日晚,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新编排的现代晋剧《托起太阳的人》举行首场公开演出。该剧根据长治市第一职业高中张素珍校长的先进事迹创作,是我省职业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发展思路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我省落实教育部要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职教战线的优秀楷模,宣传国家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也是对我省艺术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进行展示和宣传。省城40多所职业院校800多名干部教师观看了演出。

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630日,省教育厅召集相关处室,集体学习会议精神。向省政府汇报贯彻全国职教会的工作思路,研究筹备8月召开我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着手起草国务院《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稿。山西省委省政府重视落实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张复明副省长多次过问文件的起草工作,要求“从我省职业教育实际和发展目标入手,抓住核心问题和基本任务,寻求突破和创新,落实措施要具体”,根据国务院会议精神和山西省政府的要求,已经拿出山西省《实施意见》的初稿.目前正在讨论修改中。

总的思路是:坚持以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为重点,支撑转型发展、助推创新驱动,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山西省教育厅职教处

                              2014731




    央广网科技8月1日消息,日前,新东方公告称,与腾讯成立的合资公司近日已完成注册,公司名称为北京微学明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出资方为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利通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新东方CEO俞敏洪出任合资公司董事长,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担任CEO。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汤道生、腾讯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林璟骅和新东方在线CEO孙畅为董事。

  随着腾讯与新东方的合作,在线教育行业将再度迎来新的挑战。易观智库分析师郭阳向央广网科技表示,腾讯与新东方达成战略合作,无论在技术和资源,还是在用户、品牌和流量上都具一定优势。双方的强强联合将对移动教育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目前移动教育行业主要是创新型互联网团队的天下,而随着互联网巨头的低调介入,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腾讯与新东方的联合,扩大至移动端的教育领域,导致市场竞争格局的变革,未来将会成为互联网巨头与个性化创业厂商并存的格局。

  或重演团购泡沫

  2013年,在线教育毫无疑问成为机构投资的热点,51talk、猿题库、沪江英语、一起作业、91外教网、小马过河等在线教育机构,相继披露融资信息,数额从数百万到上千万元不等。

  摘掉世纪佳缘CEO光环、投身在线教育行业的龚海燕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在线教育行业很有市场潜力,普遍被看好,传统机构和互联网巨头都看到了在线教育的商机。在线教育创业门槛低,创业成本也偏低。

  2013年初,龚海燕创办91外教网。同年11月,她推出梯子网,之后,龚海燕又“潜水”注册了“那好网”。在风口浪尖的在线教育行业,龚海燕迈出了三大步。

  从2013年到如今,在线教育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艾媒咨询集团董事长兼CEO张毅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在线教育将迎来爆发期,首先用户有了一定的积累,在线教育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其次移动终端的普及,给用户提供了新的学习的工具。最后在线教育公司模式的成熟,有了足够的经验。

  数据还显示, 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已高达839.7亿元,预计2014年达到1069.2亿元。去年全球在线教育领域的投融资规模更刷新了历史最高值,其中,国外在线教育投融资规模达24亿美元,中国更是以25亿美元的规模拔得头筹。细分领域市场份额上,高等教育占到52.3%,职业教育占20.9%,外语培训占16.8%。

  巨大的市场潜力让在线教育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大有成为下一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猪的可能。“资本大量涌入在线教育市场是盲目跟进,随着资本和从业者的进入增多,弄不好或重演团购泡沫”,张毅如是说。

  郭阳则认为,加上大量风投与PE的推动,整个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时代。

  未来格局迎争论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

  目前的在线教育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张毅向央广网科技表示,第一是学历型,比如成人教育。第二是刚需的考证型,比如医师培训证。第三是企业培训型,提升职业能力。学生和白领成为目前在线教育的主要客户群体,前者是刚需,后者则是提升自我价值。

    除腾讯外,百度、阿里巴巴同样对在线教育行业虎视眈眈。百度于2013年向传课网投资350万美元;阿里巴巴也于近期对Tutor Group投资了5000万美元。同时,网易新浪、360、金山等互联网企业亦推出自己的在线教育产品。而腾讯一直在推进基于QQ群的在线教育项目。

  BAT三家互联网巨头的进入,让在线教育将有更多的故事。BAT三家各自的竞争优势是什么?郭阳向央广网科技表示,百度的优势在于产品体系完善,有用户成立的百度贴吧、有用户交互的问答平台百度知道等。阿里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绝对优势,联合淡马锡、启明创投投资全球领先的在线教育平台以及最大的在线英语学习机构TutorGroup。 腾讯的优势在于产品契合度,视频点播、直播的即时互动形态与腾讯十分贴近。

  BAT三家企业拥有的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等资源,在线教育市场未来会不会形成一家独大或者说几家独大的局面?张毅向央广网科技表示,在线教育市场足够大,模式非常多,也需要看线上线下资源能力,未来将是百花齐放。

  龚海燕对于未来的格局和张毅有着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在线教育行业会显现出“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只会剩下几家有竞争力的公司。

秦 斌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深刻领会产教深度融合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众就业,服务扶贫富民。因此,必须把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就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需要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举。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能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产教深度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职责,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广西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如何更加主动、贴切地融入并服务于广西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业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依托区域经济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产教深度融合是服务扶贫富民的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减轻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由于历史等原因,广西目前仍有贫困人口634万人,广西职业教育还承担着促进民众就业、服务民生改善和扶贫富民重要使命。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举办职教扶贫班,扩大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人数,开展订单培养,实施精准扶贫,使更多贫困地区青少年和贫困人员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就业创业或继续升学,提高就业技能和生活质量,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仅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使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积极创新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举措

    创新和拓宽融合路径,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融合。

    一是服务区域产业,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职业院校要紧紧跟随我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他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自治区将组织实施“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围绕“14+10”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450个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课程改革与条件建设匹配的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切实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

    二是改革办学模式,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职业院校要以我区产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让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按照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是优化运行环境,推进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教育部倡导和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目前广西已重点建设了南宁首府、柳州工业、北部湾沿海、崇左国门等4个职教园区,为推进校区与园区的融合提供平台。下一步将实施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程,指导各市建设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园区。

    四是搭建研究平台,推进科研与技术的融合。职业院校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以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主要方向,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等方面合作,着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为重点的“四技服务”,校企协同攻关。

    创建和完善相关机制,保障产教融合“开花结果”。

    一是集团化办学。研究制订职教集团支持政策,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教集团,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行业性职教集团实现自治区重点产业全覆盖,区域性职教集团实现14个设区市全覆盖。

    二是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的机制,形成“产学研”发展联盟关系和协同互动“对话”制度,对产教深度融合重大问题宏观决策通盘规划,协调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统筹投资、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监督评估等事项。

    三是激励补偿机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是质量评价机制。产教深度融合质量内部评价重点考查产教深度融合的组织与领导、职责履行、人才培养方案、基地建设、毕业生社会声誉、教师成果转化等;生产企业产教深度融合质量内部评价主要考查技术培训、订单完成、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等;行业组织第三方质量评价重点对产教融合是否符合行业产业发展等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及时反馈和修正。同时,通过制订具体标准,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督导检查,合理设计各种奖惩措施,以调动产教融合各方的积极性。

    (作者为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深圳的职业学校积极从企业和邻近城市吸纳师资,引入企业订单,改变传统职业技能教育“闭门造车”的窘境。C FP供图

    今年6月底,国务院新闻办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格局、业态趋势、办学条件做了一次具有战略高度的总结,《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可观,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办学结构不够合理、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升学通道有限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四大路障,因此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职业教育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在产业升级、双转移的大势下,国内一线城市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又迎来新的井喷时期。而作为科技与经济的前沿重镇,深圳有着比其他城市更高的职业人才诉求。日臻成熟的IT业、制造业、服务业汇成了庞大的新式产业布局,以腾讯、华为、第七大道、富士康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在应用程序开发、游戏程序开发、智能系统U I设计、游戏设计等领域人才储量供不应求。大量核心技术岗位面临“人才荒”,使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技术人才的主要生产端和输出端———“职业教育”。而深圳的职业教育,能匹配企业与社会的殷切期望吗?

    如今又临招生热季,为全面梳理当前深圳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业态格局,《南方都市报。学习周刊》推出《深圳职业教育特色展》专题报道。全新的政策背景及教育时代下,职业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和功用,成长为一支成熟的、与普通教育分庭抗礼的教育力量?或许,从深圳各大职校富于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教研产品及校园风采中,可以窥见答案。

    新政强调“校企协同育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相配套

    在传统的观念中,“职业教育”仅被视作高考无望、升学无门的后补选择。从“学而优则仕”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名落孙山,才退而求“一技之长”的出路,成为许多家长和学子的标准套路,但这种择校倾向所折射的消极影响也十分显然:职业学校始终处于生源选拔的劣势位置,理想的生源和升学通道欠奉,进一步压迫了职校的生存空间和盈利空间,资金链的短缺使职校难以升级自己的硬件和资源,拓展办学规模。舆论、观念和政策上的多重劣势,让职业教育始终没有圆满完成“成为普通教育优质补充”的使命。

    而《决定》中的条例,切中了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弊端。“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条文中,“制度环境”、“社会力量”等关键字眼颇为惹目。官方会在政策上给予职业教育更大的支持空间吗?“公社”合营的职业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世界流行的职业教育模式相接轨?宏观指导落为细节实操或许仍要观望,但这些“利好消息”已经初步道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方向。

    《决定》亦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这些过去“雷声大雨点小”的领域重新强调、提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过去,校企合作是“校园一头热,企业那厢冷”,大多止步于“走过场”式的企业实习,而如今“校企协同育人”这个新颖说法见诸官方文件,外加近年大力推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企业所能奉献的教学资源、所能承担的教学责任也在提升,校企双向人才流动的机制打通,亦促进、提升着校企合作的默契度和亲密度。

    学历短板让职业教育处于招生劣势,职教与普教需建立互补合作机制

    过去,“学好一技之长然后就业”,几乎成为了职业教育的终极出路。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相对熟练的实操技能,可以令职校学生在职业生涯初段获得一个尚可的起点,但由于理论、学历方面的劣势,职校生在长远职业生涯竞争中往往不及普通院校毕业生。而即使投身于成人教育、在职教育,职校生倾注大量精力,也很难完全修复自己的学历短板。

    而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却是一个完全反转的情形———习惯于书面教学的普通大学生,实操技能普遍低于市场的低阶要求,加上“眼高手低”的就业期望值,往往导致艰辛的求职经历,“史上最难求职季”的舆论渲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悲情。职业教育中的“重技轻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理轻技”形成了有趣的映照。“这也说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是‘两张皮’状态,根本没能形成有机配合与资源互补。”南方技师学院深圳分校校长石端顺说。

    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互补,成立学历互认机制,这种调和、平衡的战略思想在《决定》中有所体现———“各地要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决定》还倡议,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深圳职业教育需开发个性化、多元化的新式教学产品

    那么,职业教育现状距离《决定》中所描述的愿景有多远?走在全国前列,被各地视作效仿、借鉴样板的深圳职业教育目前处于何种发展状态?据深圳深德技工学校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职业教育相关监管机制并不完善,许多职业教育机构靠广告吸引学员,真正投放大量资源研发教学产品、落实提升教学质量的寥寥无几。以教材为例,学历教育统一由教育部编写、审核及发布,确保质量。职业教育则是结合自身实力,各自组编教材,中小规模机构通常使用购买书本或抄袭印制的方式,只有大型职业教育机构(学校)才具备独立编写教材的能力,或者结合新技术开发更先进的教学产品。

    可见,深圳职业教育发展亦有不平衡之忧。但一部分职业院校整合自身优势,经过内部资源调度,通过具有个性化的教研尝试,让本校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了校本化、多元化的特色。譬如,深德技工学校在校内建起校办工厂以及多个产学实训基地,采用订单式培养,使职校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市场需求高度同步;而“技工留学”等新式升学通道的建立,也是在修复职业教育的“学历断头路”。深职院、携创技工学校、第二高级技工学校、鲲鹏职业技术学校、南方技师学院深圳分校等也积极从企业和邻近城市吸纳师资,引入企业订单,改变传统职业技能教育“闭门造车”的窘境。

    编者按:2014年7月2日下午14:00,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解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本次职业教育会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也将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环境,那么请问职业教育发展将在体制机制上有哪些突破?

  葛道凯:体制机制突破一直是职业教育这些年致力于要推动的事情。刚才您说得很好,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环境,习总书记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国务院的《决定》里,有五个基本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什么?政府要推动的是要在保基本、促公平方面发挥作用;市场引导什么?市场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什么作用呢?我的体会一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里面来;二是要扩大优质职业教育的资源;三是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通过市场的机制把学校的发展活力激发起来;四是要使职业教育和社会的需求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这些方面都需要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突破。

  在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方面,这次《决定》在体制机制上做了具体的部署。比如这次《决定》说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决定》还提出可以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职业院校;《决定》还提出,要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所以这是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方面的体制机制的突破,《决定》做出了很多的部署。相信这些如果能够推行开,那么我们就会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里面来。这是关于兴办职业教育。

  在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方面,《决定》也在体制机制上有很多突破性的表述。比如《决定》提出要研究制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主体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决定还提出要开展多元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这些如果突破了,那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也会往前前进一大步。

  说到体制机制就离不开行业,这次《决定》在发挥行业的指导、评价和服务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突破性表述。比如《决定》说要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行业组织要做什么呢?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人才需求、推动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和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职责。如果这个机制突破了,就解决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行业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行业这一条线使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和相关领域有更紧密的联系。

  在学校制度方面,这个《决定》也有一些重要的表述,除了大家关心的要进一步扩大我们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之外,这次《决定》中也提出要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和社区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

  所有这些体制机制的重要的突破表述,大家如果做一个概括,你会发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突破的基本点就是如何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这个调动起来了,那么全社会关心支持就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这也需要一个非常艰苦的、长期的过程。

    本报讯 “请问徐济超副省长,省政府在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规划?”近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专题询问会一开始,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建伟就第一个举手发问。

    以前的人大常委会议所提议案,都是事前有书面议题,到时根据需要回答提问。如今,面对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询问,徐济超稍作思考便回答说:“明年起所有中职在校生学费全免,眼下财政拿出8亿元,免去农村和农学专业的学费,明年将再拿出4亿元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一些补助。”

    据介绍,与以往“关门询问”、“群众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不同,此次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向全社会同步直播专题询问的内容,是创新人大监督形式的举措。河南还成立专题调研组,实地考察28所职业院校、13个企业,与50余名校长、教师、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确保情况清、底数明,做到询问有的放矢。

    本报讯(记者 刘见)记者日前从海南省教育厅获悉,该省教育工会直属基层工会伸出援助之手,为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的灾区奉献爱心。目前,捐款已近160万元。

    据海南省教育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直属工会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配合党政部门,迅速行动,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虽然学校处在暑假期间,但师生们仍通过各种渠道表达爱心。据悉,海南医学院师生捐款近50万元。作为民办高职院的海南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杨秀英个人向灾区捐款5万元。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工会、海南中学、省教育厅机关等单位也踊跃向灾区捐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本报讯(实习生蒋欣)“中国商业史文化进入课堂,是为了传承,为了发扬和光大,也是对《中国商业通史》出版10周年最好的纪念。”近日,在中国商业史学会纪念《中国商业通史》出版10周年暨推进商业史文化进课堂座谈会上,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对于商业史文化进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悉,在《中国商业通史》出版10周年之际,中国商业史学会专家将编写《中国商业简史》,作为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或行业推荐教材,进入职业教育课堂。

  《中国商业简史》教材将以历史年代为脉络框架,主要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商业人物、重大商业事件、著名商业地点为内容,体现中国的商业变迁,商业思想、商业道德的形成与变化,商业地理格局的演变。

    2004年中国境外上市公司基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启动内控建设,到2014 年,内部控制在中国企业中已经走过了10年。日前,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团队总结了过去10年间中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并对中国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控有效性深度进行了探索,从而推出了《中国企业内控十年专题报告》。

    德勤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华北区主管合伙人谢安指出:“为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在美国上市的国有企业纷纷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开启了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的有益探索,这标志着‘内控1.0时代’的开始。在此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逐步认识到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也认识到内部控制是董事会及其管理层的职责,并在企业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规章中明确了此类职责。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领导小组成员也都由公司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来担任。”

    谢安在评论“内控1.0时代”的其他特点时还表示:“在企业运营层面,负责内部控制的部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不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大多数企业管理层都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评价是发现企业管理问题的一个好方法,会重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所发现的问题,并推动企业进行整改。”

    德勤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合伙人赵健认为:“冷静思考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走过的10年,我们发现,现阶段的中国企业需要推动内控从规范走向卓越,走出内控发展的迷茫之地,通过内控变革化解内控危机,承担更加重要和关键的责任。内部控制工作本身是一个持续、完善的动态机制,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可以看到企业整体运营管理的全景,为更加全面地识别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面临的战略风险、变革风险提供明晰的思路。”

    报告总结道,在“内控2.0时代”即将开启之际,中国企业需要审慎找准内控定位,及时调整内控步伐,争取在下一个10年通过如下三大领域的变革实现内控价值的优化释放: 

    一是创新的推动,即利用内部控制工作本身要求的评价、完善机制,为企业持续创新机制、战略调整和自我提升的输送活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

    二是资源的整合,即利用内部控制工作跨部门的特征,整合风险和控制,优化流程和提高效率,帮助企业完成整合数据和信息质量控制要求。

    三是系统的监督,即作为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体系中的核心监督权,联合发挥大监督体系效能,推动深入到岗位的自我评价体系和提升专精领域的控制水平,确保各种监督手段的有效落地。

     本报北京8月1日讯(记者 焦新)7月31日,教育部党组召开2014年度工作年中总结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在下午和晚上两个单元时间里,22个牵头司局(单位)围绕教育部2014年70项重点工作,介绍了上半年完成情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部党组成员分别结合各自分管领域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当前形势任务以及推进工作的考虑作了发言。

    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落地”问题,特别是近期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对有关地方和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明确要求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尽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召开年中总结推进会,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总结经验做法,分析任务形势,理清思路举措,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狠抓落实上来,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

    袁贵仁强调,要清醒认识到,半年来教育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新突破,但距离中央要求、人民期盼、教育现代化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着眼长远、打好基础。要科学民主决策,真正做到贴近基层、联系实际、广集众智。要改进教育管理方式,简政放权,推进管办评分离。要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与其他部门、地方政府积极协调推进教育改革各项政策的落实。

    袁贵仁对抓好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在突出重点中抓落实。要对70项重点工作,抓住不放、持续推进、跟踪落实。突出问题导向,把解决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强化督查督办,建立长效机制,重点任务要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二是在推进改革中抓落实。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扩大省级政府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教育监管方式改革,加强和改进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强化信息公开。三是在转变职能中抓落实。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按期完成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计划。进一步厘清司局职责、优化职能布局。精简规范“三评一查”并向社会公开。四是在健全机制中抓落实。要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完善政策落实效果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作用。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加大对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导。完善新闻宣传机制,积极主动做好正面宣传和热点引导。五是在改进作风中抓落实。要按时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各项整改任务,继续坚持不懈抓好中央八项规定执行,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教育部机关司局级以上干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近日,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捐助了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吐鲁番地区共计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帮他们圆了求学梦。

  “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天辛勤劳作为我们姐妹俩挣学费。当我拿到教育局发来的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3000元资助金时,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感谢当地政府和北京艺术传媒学院的帮助……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近日,这样的来信雪片般飞到了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据了解,继2013年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西藏贫困学子后,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今年又决定在新疆和全国20个革命老区资助200名贫困学子。今年1月,该院致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表达了要在新疆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的意愿。在该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的支持下,最终确定由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落实,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吐鲁番地区等挑选出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65%,孤儿、单亲家庭的学生占15%。6月,该院收到最终确定的受助学生名单,并资助每位学生3000元。

  据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院长杨波介绍,该院从建校之初就设定了“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有关边疆地区资助十万名贫困学子”(简称“十万工程”)的目标。该院及其前身首都义务讲师团,26年来持续不间断坚持“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公益办学,资助了陕西延安、湖北黄冈、贵州遵义等十几个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优秀学生数千人,减免该院贫困学生学费上万人次,总金额达千万元。

    本报讯(记者 郭炳德)“请问徐济超副省长,省政府在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规划?”近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专题询问会一开始,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建伟就第一个举手发问。

  以前的人大常委会议所提议案,都是事前有书面议题,到时根据需要回答提问。如今,面对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询问,徐济超稍作思考便回答说:“明年起所有中职在校生学费全免,眼下财政拿出8亿元,免去农村和农学专业的学费,明年将再拿出4亿元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一些补助。”

  据介绍,与以往“关门询问”、“群众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不同,此次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向全社会同步直播专题询问的内容,是创新人大监督形式的举措。河南还成立专题调研组,实地考察28所职业院校、13个企业,与50余名校长、教师、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确保情况清、底数明,做到询问有的放矢。


教师参加省技能竞赛

学生在田间上实训课

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在进行猪病防治

电子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现场

专业教师下乡为农民作技术指导

学生才艺大赛现场


    在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在“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的故乡,滋养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以下简称“高州农校”)。学校创办于1905年,是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是茂名市“双转移”定点培训单位和骨干专业教师培训单位、茂名市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基地。校园占地面积746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环境幽雅,设施设备完善。现有农、工、商三大专业集群20个专业,在校生5200多人。

    2011年6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同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包括: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会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四个重点专业的建设;数字化校园、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2年来,在4个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下,学校构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凭借数字化校园和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提升了百年老校的新品位,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圆满完成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任务,并日益发挥出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五项改革创新:提升实力促进跨越发展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突出完成了五项改革创新。

    一是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教学过程设计等途径,按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改革完善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形成了“产学相融,双能导向”模式;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形成了“项目驱动、能力递进”模式;会计专业形成了“项目+岗位”模式;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校企互联、工学交替”模式。

    二是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大胆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结合专业特点,涉农专业实行“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参照企业经营办法,以班为单位成立项目小组,班主任为项目负责人,全班学生为项目组成员,学校提供启动资金和场地,项目小组结合专业设定项目内容,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产、销”,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让广大涉农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是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两年来,新建和升级改造一体化教课室10个。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环境,教室在田头、在车间、在公司。牧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农场里养猪、养鸡,果蔬专业的学生在实训果园进行施肥、打药,电子电器专业在校内工厂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公司上班,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在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及其配套制度,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实践,争做“双师型”教师。两年来,共培养8名专业带头人、32名骨干教师和175名“双师型”教师。聘请50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种比赛中获奖40多项,发表论文190多篇。有2人担任全国规划教材主编,4人任副主编,6人参编,1人负责省统编教材开发。3人主持省市级课题的研究。

    五是改革完善“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高州农校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不断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实施与企业对接的“校企合作”、与村委会合作的“校村合作”、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校政合作”,形成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多元合作模式。两年来,新增合作单位9家,修订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并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及其考核与评价的新机制。

    四个典型案例:创新特色发挥示范作用

    在建设中,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分别作出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典型案例。

    专业联姻“政、企、村”,果红菜绿惠“三农”

    高州农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设立于1986年,该专业的教师培育的优质高产番薯、水稻、花生品种曾经在当地农村推广种植,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高州作为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北运菜生产基地,果蔬增产却不增收,市场竞争力下降。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娴熟的实操能力,下乡服务“三农”是锻炼专业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针对种植业出现的新问题,该专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联合政府农业部门、企业和村委会,创新“校、政、企、村”合作的农民培训模式,共同培训农民:一是学校具备师资、教学条件和经验等优势,在农民培训中彰显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参与农民培训,使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呈常态化。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农民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牵头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利用农业部门的生产项目或推广项目,保证农民培训的实效。三是企业利用农民培训平台,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村委会协助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利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确保农民培训的参与率。

    两年来,该专业完成了改造中低产田、蔬菜标准化生产、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在农民培训过程中,以田间学校的形式,师生在田间面对面,运用专业知识现场解决生产问题,采取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农民在生产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优势,通过农业短信息、网站专栏、专家个人信箱等形式,与种植专业户保持联系,跟踪服务,还向农民发放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和技术简明资料。让培训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培训内容有的放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1.发挥项目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特色农业产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达成农民增产增收的愿望。

    2.形成“四位一体”培训模式运行机制。签订“校、政、企、村”合作协议,明确了四方的责任,完成农民培训任务,推动专业建设。

    3.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培训和项目带动,先后推广农业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3项。

    4.加速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培训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延伸了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专业联姻“政、企、村”的农民培训模式得到了同行和媒体的关注,《茂名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对此进行宣传报道,众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陆续向高州农校发出邀请,要求合作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专业联合政府、企业和村委会,共培训各类人员1475人次。

    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创业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是高州农校的传统专业,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茂名地区中职学校中办得最成功的农业类专业之一。该专业利用学校养猪、养鸡实训基地和动物医院的有利条件开展养猪养鸡和兽药销售实践,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营销能力和创业能力。

    “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基于畜牧业生产的工作过程与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老师,使校企紧密结合。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分三阶段进行:

    1.一年级结合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禽生产与禽病防治”,进行一年的养鸡生产,项目包括种(蛋)鸡生产、禽蛋孵化、育雏、饲料加工配合、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等。

    2.二年级结合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猪生产与猪病防治”,进行一年的养猪生产,项目包括种猪生产、分娩哺乳母猪的饲养、仔猪保育、饲料加工配合、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等。

    3.三年级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相应的岗位上进一步熟悉生产流程,以达到独立操作的要求。

    在前面两个阶段,“教、学、产、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与岗位无缝对接。同时,学生可在动物医院进行疾病诊疗、兽药销售等社会服务。融合现代职业教学理念和企业管理理念,强调将生产、学习和经营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无法实现的。第三阶段结束后,学生可直接上岗或自主创业。

    “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收到明显的成效:一是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扎实掌握产、销技能,增强成本意识和创业意识,增强自主创业的意愿和信心,很多学生毕业后开办养殖场、饲料店、兽药店。二是职业热情明显增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学生扎实掌握畜禽生产各岗位的职业技能,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工作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有效,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倒逼教师加强学习和实践,促进教师操作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和为社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的人(场)次大幅提高。

    提炼百年农职文化精髓,打造学校新品牌形象

    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学校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高州农校是全国开办最早的农业中专之一。学校经过百多年的办学实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农业特色鲜明,以中国农科院首任院长丁颖教授为代表的杰出校友所体现的“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以“传承人文文化,打造特色高农,共筑和谐校园”为目标,把经过悠久历史积淀的学校精神加以提炼升华和开发利用,成功打造了学校新品牌形象,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名校奠定了基础。

    1.建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通过实施校园CI系统建设、校史馆、学校中心文化广场、学校特色文化长廊等项目,建成了要素齐全、贴合时代、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2.完成了品牌视觉识别设计

    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根据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有关媒体的要求,将办学理念、文化特质、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以标准化、序列化、统一化的手法,凸显学校个性,塑造独特的学校品牌形象。该设计主要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基础部分,由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组成;应用部分,分为办公用品(名片、信封、信纸、文件夹、文件袋、记事本等)、学校事务用品(工作证、值日证、学生卡等)、校旗校徽、学生和教职工制服等。

    3.编写出版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读本

    为阐释校园文化理念,简洁直观地对师生推广文化建设成果,学校编撰出版了《校园文化理念解读》、《校园文化简明读本》等,使校园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信念,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4.构建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确立适合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节日并固定下来,即:新生节、读书节、运动节、技能节、“收获·感恩”文化节,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五大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鲜明的活动主题,精彩有序,全员参与,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触发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师生一种深深的期待。

    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一个尊重教师、给教师发展空间、充分感受职业幸福感、享受教育生活的生态园,以激起教师的精神追求,点燃他们的激情。

    在学生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社团建设,搭建一个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张扬学生的青春活力,建设多彩多姿的校园。实施“六个一”主题活动:树立一个心中崇拜的偶像,确立一条励志向上的人生格言,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一项受益终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一项愉悦身心的艺体爱好,拥有一个服务社区的志愿岗位。升华生命内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共同搭建属于他们的和谐温馨的宿舍之家。

    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地域宽广的资源优势,根据学校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在校内栽种高低错落有致的岭南特色植物,打造主题式生态园林学校。在学校各主题园内错落布置若干文化石,例如校训石,使学校布局更合理,环境更雅致,增添文化气息。在学校各主题园设置名人、校友雕塑或和农业主题相关的雕塑,建设农业文化园,改建文化长廊,打造开放式的校史展馆,展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通过挖掘百年农职文化精髓,提炼学校核心文化和建设校园景观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学校文化环境,营造了体现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相互融合于一体的文化氛围。

    引厂入校,成功走上农科学校办好工科专业之路

    高州农校地处县级市高州,在广东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规模大的工厂企业比较少。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往把学生分散到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实训实习的办法,给管理造成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如何改变困境?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分析,决定走“引企入校”的路子。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联合培训中心”、“校企联合办学工作领导小组”、“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制定了《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五年规划》、《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成立了电子实训工厂建设的调查论证工作团队,学校建设的实训中心副楼建筑全部按照标准厂房设计,为引厂入校搭建了平台。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平台,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真正实现生产性顶岗实习。成功引入丰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在校内设厂,满足电子电器专业学生的生产性顶岗实习,同时为地方新增3000多个就业岗位。已有400多名学生到丰达公司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支付报酬,购买保险等,开创了校企合作新局面。学生表现出色,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技能,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近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8.3%,对口就业率高达84%,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借助建设资金改善教学实践环境。借助示范校项目优势,两年来,学校多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实训中心、购置仪器设备等。目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PLC、单片机、光机电一体等实训室共23个,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700多万元。

    3.校企合作助推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与丰达电机(高州)公司一起合作,完成了“PLC安装与调试实训指导”、“电机及控制实训指导”以及“单片机控制装置实训指导”等3门校本核心课程的开发,并在校内试用,使课程与岗位对接。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公室,组建了一个校企实践实训模拟室,搭建了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的平台。

    4.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综合实力。走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下企业实践,接受指导,提高实践能力,并将生产第一线所获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该专业全部老师多人次在广东省中职学校教师技能大赛、茂名市中职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同时,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开发更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电子电器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合作企业为学校赠送了数控加工中心等相关设备,支持学校工科专业建设,开展检测方向和数控加工技术方向学生培养,同时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丰达)班。

    三项显著成果:引领职教发展服务社会

    经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

    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建立起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参与完成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精品课程26门,参与编写全国统编教材11本。开发项目化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工作页等,完成编写校本教材29本(套)。

    在重点建设专业的带动下,学校非重点建设专业同步开展了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达100%。学校软硬件建设迅速发展,新增实验实训室10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升。茂名市教育部门领导指出,高州农校与茂名市其他中职学校比较,呈现“一个高”、“四个多”、“二个仅有”。“一个高”:是级别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四个多”:是茂名市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多,获省支持实训资金多,参加省技能大赛获奖多,获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多;“二个仅有”:是仅有的一所承办过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学校,是仅有的一所获得广东省师资培训项目的学校。

    构建“实”字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围绕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编写出版了《学校文化建设手册》,构建“实“字文化教育,以技能竞赛练就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以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务实的做事态度,以实践活动锤炼学生诚实的做人原则。重新提炼并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理念体系,包括:“强农精技、多元共荣”的办学理念,“产教相融、研培相济”的办学策略,“德能双馨、知行相融”的校训,“厚德、崇实、自强、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精艺、力行”的教风,“善学、亲师、强技、笃行”的学风。

    两年来,5000多名在校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荣获各类奖项100多项,一批学生获得省市优秀学生奖励,“双证率”达94%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依托特色专业,辐射区域职教改革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两年来,依托重点专业建设,学校老师编写的项目课程教材被本校牵头的职教集团内多所职业学校订购使用。省内外多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成功承办了两届茂名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电子技术技能竞赛,协办了201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农业技能竞赛。一个校外养猪实训基地成为广东省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当地职教发展。

    高州农校作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国家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两年来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数达5500多人次,帮扶34个贫困户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编印技术推广资料16000多册,引厂入校为地方提供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

    新建的畜牧水产研发中心、动物医院开展口蹄疫防控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与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合作,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增量提质。

    依托“四位一体”校企共建社会服务体系,开展退役士兵、村官教育、农民创业等培训和农科知识下乡服务,协助当地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学校与南方农村报联合,新开办两个“农村财富班”。该班是《南方农村报》根据合作企业——广东大平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对种植、养殖业等生产资料连锁营销、管理和种养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高州农校共同招生,并委托学校培养“农财男”、“农财女”。学生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毕业后,由《南方农村报》安排从事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技术管理和营销工作,工资待遇较优厚。定单培养拓宽了学校的招生渠道,同时增强了学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能力。

    一百多年来,高州农校师生在这里播种理想,耕耘希望。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学校将坚持“立足当地,面向广东,以创新铸特色、以特色办名校”的发展方向,开拓进取,为新时期的职教事业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南方日报讯 (记者/曹斯 实习生/许诺)3日,广东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五次社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天鸿、省政府副省长陈云贤、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李益生等百余人出席了大会。

  周天鸿代表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向大会致贺词。他表示,五年来,广东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课题研究、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会选举产生了广东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五届社务委员会。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