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仕敏 实习生 吴秀欢)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广西教育厅2014年工作会议中获悉,广西各项教育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统筹为民办实事教育资金56.5亿元,目前已到位44.26亿元,并将筹措建设经费8亿多元,启动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工作。
据悉,广西正深入推进教育惠民工程,统筹为民办实事教育资金56.5亿元,到位44.26亿元,到位率78.3%,已重点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28.81万人次。广西将整合教育、扶贫资源,在全国首创教育定户、定人精准扶贫新机制。
同时,广西已启动实施高校分类定位规划评议,起草《广西高校定位发展分类评估办法》,高校分类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广西将建立高校分类扶持新机制,筹措建设经费8亿多元,启动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工作,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并启动高职试点举办本科专业。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专业设置的“逆向革命”,就是把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变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
■雷振海 温晶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胡娟,2007年创办“花嫁婚庆连锁机构”,2008年成立四川大爱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年产值近千万元;毕业1年后,入股中创天汇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而胡娟只是锦城学院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一个缩影。
截至今年,锦城学院已连续6届毕业生实现超98%的就业率,近半数专业100%就业,不少毕业生在知名企业就业。
一所2003年才创办的学校,2万名在校生,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一片低迷的情况下,为何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逆风飞扬”?学院院长邹广严的解释是:立足应用型大学定位,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培养,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强调“逆向革命”
刚入学时,2013级审计专业学生张颖知就从指导教师手中领到《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这是由锦城学院的数百名师生,历时两年对近600家合作企业、众多毕业生和招聘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后完成的,汇集了40个专业、近2000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说明、任职要求、工作内容、技能标准、薪资水平、岗位晋升途径等内容。
锦城学院专业设置的“逆向革命”,就是从这份调查报告开始的。邹广严说,学院的改革,就是要把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变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本位,触摸岗位要求的最前沿,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
这一专业设置上的“逆向革命”,带来的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2009级新闻专业学生向颖毕业后不久,就被提升为一家媒体周刊的副主编。她将自己的快速成长,归因于学校的“全能记者”培养。“我们的新闻专业叫‘融合新闻’,最大的特色就是根据泛媒体时代对记者岗位要求的变化,培养跨学科的技术型文科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主任毛建华说。
2003年建院之初,锦城学院就确立了“办一所应用型、创业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通过“三大教育”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特色化与差异化。
“三大教育”即“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它们共同构成锦城学院的特色课程体系。“三讲三心”明德教育的“三讲”,即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三心”,即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曾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的割肝救母、孝感天地的四川省首届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钟颖,勇救4名落水群众的大学生周建良等,都是学院明德教育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一体两翼”知识教育是锦城学院课程体系的基础。“一体”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教育体系;“两翼”即艺术和体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重点是创业教育,通过16个学时的必修课程、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和体验模拟公司经营活动的模式展开。目前,学院已有近3000个学生团队、两万余名学生参赛,完成创业方案4000余件。
教育教学聚焦“三大改革”
近日,在第三届两岸三地大学生品牌策划大赛中,锦城学院的“倾醇佳酿”团队夺得总决赛冠军。“为了拿出一个像样的方案,我们研究了好几个前沿案例。”一名参赛学生说。
营销策划大赛、物流设计大赛、导游技能大赛……各类丰富的赛事让锦城学院的学生乐此不疲。这种以竞赛带动学习、以学习获取技能的教学方法,被学校称之为“以赛促学法”。
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锦城学院的做法是,通过开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三大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冒”出来。
好的教学法如同一根魔杖,可以瞬间改变整个课堂的氛围。锦城学院整合创新了“六大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模拟仿真法、以赛促学法和海量平台法。同时,“嵌入”各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进行“双证培养”(即毕业证和职业技术资格证)。数年来,已有近3万人次考取了助理营销师、建筑工程造价和设计施工等相关从业资格证。
借助互联网平台,锦城学院创新了一项全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即“优课”,这也是“六大教学法”中海量平台法的课堂应用。计科系教师王建讲授的“线程同步”网络教学课,根据课程重点,原本长达1小时的教学视频被拆解、新编为5到10分钟的视频资料。每堂课配有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答疑等环节,课后,学生通过登录网络平台看视频、做作业,闯过“测评关”。目前,锦城学院现已制作在线教学视频近500段,涉及课程数十门。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大学成功的关键。数据显示,目前锦城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已近500人,与其他专任教师的比例已接近1∶1。其中,业界精英或具有行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比近70%,另有30%的专职教师通过进修取得了各类行业资格证书。
培养路径注重“产教融合”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4年“创青春”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锦城学院派出的学生团队荣获3项金奖、8项银奖、15项铜奖。其中,两项金奖入围全国总决赛,获奖总数位列全省48所参赛高校中的第7名。
“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在学生实践环节上的‘内外联动’,在发展方式上的‘产教融合’。”邹广严说。
在校内实践环节,除了实验室教学,学校还创新了“四种机制”,即平台实训机制、自主研发机制、专利导向机制和虚拟创业机制。其中,计科系正在探索的一种“虚拟创业机制”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与国际知名的大型软件企业金蝶公司合作,大三学生可自愿报名组成6人的虚拟创业小团队,金蝶公司给予其实践课程和项目实战的全程指导。学生团队经过1年的实战后,或孵化创业实体,或到企业供职。
在校外实习环节,学校在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根据地”,实现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紧密挂钩。学院还成立了“专业顾问委员会制度”,聘请行业精英作为相关专业的顾问委员,促使企业把学生实习过程也视作岗前培训的过程。学院不与企业开展“打包式合作”,学院把企业的生产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后,合作企业整体接受项目成果与学生就业。
此外,锦城学院还创造性地构建了合作资源共建、合作产学研开发、合作实习就业通路“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方式,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圈”。目前,由四川省商务厅、成都市高新区、东方集团等6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构成的“实习就业基地”,以及包括美、英、加、法、日、韩等国家的近40所知名高校构成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创造了一个“产教融合生态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指示精神是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全国共有1.2万多所中职学校,1300多所高职学校,年招生总规模1000万人,在校生近300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满足广大青年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来,职业院校共培养了80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这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
我们同时应当看到,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和惠民生的新形势下,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领域的“短板”。
发展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有志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人提供无缝衔接、灵活多样的教育机会,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就越需要高质量、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我国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步伐加快,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也会很突出。离开职业教育,要迎接这些挑战是难以想象的。
肩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神圣使命,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无论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矛盾,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着力培养广大青年的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到2020年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间紧,任务重,当务之急是解决认识问题。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付诸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总书记首次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职业教育是教育,更是生产和生活,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国际经验表明,每一次产业变革,无不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升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济世良策。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繁重任务与严峻挑战。“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蓝图和目标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如同空中楼阁遥不可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实际提出了一个事关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超出职业教育本身。
方向已定,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行业企业、教育战线和社会各界的重大任务。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职业道德,实现全面发展。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必须要创新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产业,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只有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两翼齐飞,才能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善于运用利益的纽带和公平的规则,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使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和产业界的共同行动。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必须要转变社会观念。要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政策,取消身份、单位、部门、所有制、性别等限制,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引导全社会转变人才观念,大力宣传优秀一线人才的社会贡献,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必须要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改变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现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落实责任制,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今年,事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件大事:国务院职教大会、国务院《决定》、六部委《规划》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职业教育领域所引发的激动和憧憬,也已经有一些日子了。在这些日子里,来自职教界的、全社会的,对于由此开始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景,都无一不抱有充分的信心,对于中央和国务院对于改革发展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也毫不怀疑,对于《决定》和《规划》的力度和方向,也给予肯定和期待。
无疑,这是一个好开局。
号令已出,开局向好,那么,接下来的,就不可以再是简单的肯定和单调的期待了。
因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做起来。
其实,大会也好,《决定》和《规划》也罢,都是之前多年来各地各级各类各行业职业院校大胆坚持、勇于探索、全力担当之后,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体会与心得、总结与渴盼、成功与失败的一次高度高层次高层级的集中思考和多方周密探究再提高的展示和成果。一句话,大会、《决定》、《规划》都来自多年的职业教育的实践操作、经验总结、国内外比照,来自我们职业教育界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性的、踏踏实实的“做”。
从今年开始,职业教育的确有了不一样的天地,有了施展的政策空间和舆论阵地。现在,我们更加需要这种“做”的狠劲和“做”的战略。
怎么做呢?谁来做呢?
按照《决定》和《规划》的内容,无疑是涉及职业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省市都要做。中职、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甚至一些著名高校,都应该做起来。观望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拖沓,也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借口。而立足于本省本地本部门本校的战略发展,真正向职业教育、向应用技术型、向全面现代人才战略转变,是刻不容缓的、涉及各省各地各校发展前景的现实问题。
而如果不从这个高度去认识自己的承担和职责所在,不扎根于现代产业发展和现代经济社会乃至服务型管理方式转型这个深度,职业教育没有指望,涉及的各个单位部门也没有未来。
所以,把握这个机会,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地去做,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去开拓。站上山巅,扎下根去,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才有望走向正解。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这一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对各级政府的职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期望,旨在督促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组织管理和政策落实的视角突出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履行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主要职责;应加强区域跨组织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增强职业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执行力;应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在落实各级地方政府职责的过程中,加快职能转变,推进职业教育的管办评分离。
“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提升发展保障水平,通过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加强督导评估等措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切实采取措施完善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行业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评价与服务职责。应注重发挥企业的办学、投资、培养、管理和评价方面的作用,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法的法规和激励政策,加强行业的指导、评价与服务能力建设。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力量,应重视发挥职业学校自主办学的作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明确权利责任,促进职业学校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充分激发职教教师及学生的创造性,建立以职业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职业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
社会评价是职业教育反馈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应建立行业企业与社会评价机制,使社会监督更有力度,最终形成政府、职业学校与社会管办评职责清晰,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治理格局。
同时,还应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当好“掌舵者”,学校依法自主科学办学,社会强化监督评价,职业教育必将逐步走向“善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家庭收入普遍较低,教育支付能力相对较弱。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民生问题。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并顺利完成学业,将为贫困学生铺设接受职业教育之路、提供谋生之技,使“教育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成为可能,为每个人的人生出彩提供了基本保障。通过政策倾斜、投入支持、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还将为每个人的人生出彩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当前,我国已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主体、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种资助方式并举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同时积极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要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学生“进得来”职业学校,但学生是否“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还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能力直接相关,其中经费投入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继续加大对这些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尤其是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显得尤为迫切,这是每个人能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保障。
贯彻落实指示精神,要面向人人,守住底线,补齐短板。在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同时,完善对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弱势群体资助政策,在普惠基础上实行特惠,让社会地位不利群体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提高技能,促进就业。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既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整体转型升级,也是在为普通人的梦想绽放开辟舞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才出彩,从而汇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所在。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四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是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问题。
一、问题
当前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是新疆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岗位有限;
二是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当干部、坐办公室”,不愿到企业去,不愿从事服务业等行业。
三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较弱,交流沟通存在一定障碍。
四是职业精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对策
(一)肩负使命 勇于担当
学院党委把办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作为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担当。全校形成“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就是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就是改变一个地方乃至全疆的未来”的共识,把“托起农牧民孩子美好明天”作为农职院人的价值追求。
(二)产教融合 提高质量
1.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校企合作就业平台
提出“融入产业办专业,融入生产施教学,融入企业促就业”办学理念,背靠行业企业群,建立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新疆畜牧学院等理事会办学体制,以喜多粒公司为代表的“引企入校”办学模式,以天海学院为代表的“入企办学”模式,在天山南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双基地”。
2.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遵循农业生产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行业企业共同创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一轮半”实践、“两周期、三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性实践教学比例,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3.改革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
为强化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和专业能力,开展分层教学,实施民汉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混合实习等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民汉学生思维、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融通。
4.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精神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课、学生党团建“五进”工程(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进企业、进网络)、“三下乡”社会实践、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把职业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三)加强指导 转变观念
1.转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
分年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
2.扶持少数民族学生创业
创新“千百十”创业模式,即培养“千人”创业意识、培训“百人”创业技能、扶持“十人”创业明星。分专业成立“沃尔多养殖合作社”等六个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举办创业大赛,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创办企业。
3.建立奖惩机制
制订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奖惩管理办法》,实行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制,设立“基层就业典型”、“就业优秀指导教师”、“就业优秀班主任”等单项奖。
(四)做好服务 长期关注
1.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应聘技巧
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简历设计、模拟面试等大赛,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和应聘技巧。
2.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
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意向调研,针对学生意向开展专场招聘和企业座谈会,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
3.把少数民族毕业生推介到用人单位
走遍天山南北,走进千家企业,坚持不懈地上门推荐,感化企业接纳少数民族学生。
4. 建立少数民族毕业生援助机制
制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援助实施办法》,建立求职困难毕业生动态信息库,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份合适的工作。对毕业生长期关注,持续指导,实施“招回制”。
三、成效
学院每年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达70%,涌现出全国“三支一扶”先进个人努尔扎提、新疆优秀村官祖丽胡玛尔等就业之星。根据学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3),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89%、就业现状满意度69%、创业率4.6%,比示范性高职分别高7、8、1.4个百分点。
7月30日上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刘建同副司长来福建省作宣讲报告。
刘建同全面介绍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情况和会议召开的经济社会及教育背景,深刻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他强调,习总书记专门就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描绘了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蓝图,明确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吹响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角,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战线的中心工作。刘建同指出,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教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和党委政府的职责。
在宣讲报告中,刘建同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政策、制度和主要任务等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和解析,并代表教育部对近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作了部署。
报告会由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黄红武主持。黄红武要求福建省教育系统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扎实做好学习贯彻工作,并提出三点意见:一要认真学习,组织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教会精神,做到学深学透、融会贯通、学用结合,在我省各地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二要广泛宣传,各地、各院校要采取学习宣讲、座谈研讨、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教会精神,使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三要抓好落实,会后教育部门和院校要及时向本级党委、政府汇报,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决定》和《规划》提出的任务,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以实际工作成效,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福建省各设区市教育局分管局长和职教、高教科(处)长、平潭综合实验区有关负责同志,在榕职业院校校长及部分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成人高校负责人,省发改委、经信委、卫计委、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厅、林业厅、粮食局、供销社、职教社等省直部门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及行业企业代表,省教育厅在家领导、相关处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共300多人聆听了当天的报告会。
本报广州7月31日电 今天,2014年全国各民族中职学生暑期同心营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开营,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名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相聚羊城。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世彤,团广东省委书记曾颖如,以及主承办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开营式。
罗梅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包括汉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在内的56个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今年实施“青少年民族团结交流万人计划”,举办以“中国梦·民族情·青春志”为主题的全国各民族中职学生暑期同心营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加强民族地区青少年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她说,本次活动选址广州,组织了国情考察、理论学习、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结对联谊、民宿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全国各民族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平台,同学们可以多角度感知和体验中华岭南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发展的灿烂成就,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参加本次活动对于每一位中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并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罗梅希望同学们一要争做促进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模范,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二要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既要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更要始终坚守职业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让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三要争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模范,将自己的青春梦、职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勤奋学习,成长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将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开营式上,各地少数民族中职学生代表向全国青少年发出倡议,号召各民族青少年团结一致、同根同情、同心同行。该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学联、团广州市委、广州市人社局、广州市学联承办。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提出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明确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职责。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支撑。人才观决定着教学观和质量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正确人才观的引导。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充分认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技术技能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培养体系。要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管理体制和培养激励保障机制,为“人人尽展其才”营造制度和舆论环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要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等校企一体化育人的创新试点。要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改革评价模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力度。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人才兴,则国强。技术技能是一个国家创新创造力不竭的源泉。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劳动创造财富,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进步。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实施“点、线、面”三维度培养模式,以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收到良好效果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届农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4.9%,高于全省高职3.7%的平均值;一年级农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率从原来的12%左右到现在的不足3%。
抓住个体教育“点”:因势利导,内外并举,悉心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感与创业意识。开设“三农”专家大讲坛,邀请院士、校友及农业企业家作报告,促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体验之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农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农业高新园区、现代农业企业参观、访问、实践,促使学生体验农业。开展“七个一”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喜欢农业,近3年有1500多名学生分赴温州百余个村实践。开展“百名专家带千名学生服务万计农民”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用,促使学生爱上农业。
紧扣人才培养“线”:明确目标,系统设计,着力培植学生的兴农与创业能力。目标引领,提出以创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方案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农类专业中实行“平台教学、专业分流、岗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知识构建,以创业教育引领课程改革,提出对接岗位、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对接社会的课程体系,设计具有专业意识、前沿意识、市场意识的课程内容。实践体悟,充分发挥农科教一体化办学优势,实施“导师+项目+团队”培养方式,近3年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共有2000多名学生参与了3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
拓展保障支撑“面”:整合“政、校、行、企”四方资源,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在学院努力争取下,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就业扶持暂行办法》等文件,学校有千余名农类专业学生享受到优惠政策。经多方努力,学院成为浙江中小企业局认定的唯一落户在高校的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每年获得15万元支持。二是注重制度设计、搭建创业园,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撑。每年设立30万元创业教育专项经费,规定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公开发表论文、科研立项、发明专利等均给予学分奖励,设立不设上限的创新奖励经费、成立学科技能集训队等。三是积极争取农业行业资源支持,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四是积极争取企业资源支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帮助。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江苏共夺得132个一等奖,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缘何在全国职教行列里独占鳌头?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发展职业教育,关键要下好‘三步棋’:一是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环境;二是推进‘师徒制’教学;三是让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第一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环境
连续9年,江苏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持平,这表明:在江苏,入读职校,同样能拥有出彩的人生。
陈柏霖,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经过自己的打拼,如今已是公司董事长的他是南京家装行业委员会中唯一一位不满30岁的青年企业家。“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我学到了让自己受用终身的本领。”陈柏霖说。
“钱要花在刀刃上,要让学生成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张宁新说。作为一所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学校拥有66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和28个配套齐全的校内技能实训车间,生均仪器设备经费超过一万元。
第二步:推进“师徒制”教学
7年来,江苏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职业院校已为江苏区域发展培养了410余万名技能型人才。这离不开江苏各职业院校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敢为人先的勇气。
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有近百位教师到德国接受“师徒制”职业教育培训,并获得德国“师傅证书”。现在学校中90%的教师既有“老师傅”的精妙手艺,又有专业教师的扎实理论。
这正是江苏“师徒制”教学改革的缩影。在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等都设有“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在与大师面对面的过程中学习手艺。
与此同时,江苏也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倡导“做中学、做中教”。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将技能大赛中的内容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依托项目编写教材,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作为教学现场,融“做、学、教”为一体。
第三步:让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曾有专家指出,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类型。江苏人深谙此理。
为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无锡微电子职教联盟,在校内建成微电子综合实训基地,并根据产业链分成设计、制造、分装、测试等4个生产型实训分部。目前,学院已成为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人才储备基地。
而位于南通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则瞄准纺织这一南通传统支柱产业,与南通各大纺织企业合作建成3个总资产1800余万元的生产性教学工厂,1个省级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以及10个融教学、科研、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
沈健告诉记者,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呈现出这样一个格局:在现代高新产业集聚的苏南地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生物制药等专业;在人力资源丰富的苏中地区,职业学校着力加强服装、建筑、电工电子等专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苏北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护理等专业。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地方发展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壮大,形成良性循环。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根据民办高职学生的特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多维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主阵地把好主渠道。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作为重点课程加以建设。先后下发了《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深化课程改革加快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等文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时学分、教材选用、实践教学基地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同时,为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改革项目研究。
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紧扣时代脉博与时俱进。学院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材、课时和学分数。同时,学院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面向全院学生举办各种专题的形势政策报告会或专题讲座。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学院紧紧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团课、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带到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系列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会会、五四青年节、纪念一二九、抗震救灾等重要节日、重大事件,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
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作用。学校总结提炼出“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修德砺能、务实拓新”的校训,设计出学院院徽和完善学院CIS系统等。丰富校园活动,通过举办迎新文艺晚会,寝室文化节,毕业典礼等蜚声校内外文化品牌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统一。学院依托400家校企合作单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校企共育人才。同时,结合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和当前的时政情况,开展了学雷锋系列活动、植树节活动等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学院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设立了“城市阳光工作室”,建立了院心理健康中心、系心理辅导站、学生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利用专业心理测试软件,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年举办“5•25”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在心理问题多发的春季和新生入学时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增加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开展SYB创业培训。学院还通过聘请企业高层和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作各类以就业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毕业教育活动,以及对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指导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以及实现途径,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是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和多元立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作为突破口,建立多层次结构,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各类教育灵活沟通。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坚持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更要有大批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大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也必须依赖于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失业转岗人员的培训。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也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要在改善劳动力结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促进民生改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失业、待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有利于拓展其就业空间,提高其就业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完善体系建设、管理、运行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通过立法和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尤其是行业企业持续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建立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教质量保障体系。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必须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实现。行业企业必须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校企之间达成深度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才能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实践机会,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通过探索校企合作有效路径、方法与模式,开展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创新发展模式,推进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将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决定》突出强调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在三线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方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应从本区域出发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服务与引领作用。
发挥在专业服务产业布局上的引领作用,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服务产业布局,地方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紧缺行业设置专业,对接产业链形成专业链;面向新产业、新行业、新领域、新技术和新职业,引领区域职业教育整体专业结构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技术研发和服务功能上的引领作用。《决定》指出专科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关系将有利于地方高职院校牵头建立区域性的研发中心、实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服务平台,从而强化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决定》强调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进一步明确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应该说这为高职院校的职后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关键还是要强化地方高职院校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的双重教育功能,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对接企业需求建设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模式。
促进学生成长
《决定》重点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在新的体系中,高职教育下连中职教育,上接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居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高端。在区域职业教育格局中,地方高职院校既承担着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又分别为中职学校毕业生和专科层次高职生学业成长提供接收和输送的通道。因此,地方高职院校需要在“两头衔接”上发挥重要的桥梁和引领作用。
首先,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上发挥引领作用。注重与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完善中职学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的招考制度,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中高职教育无缝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探索带动区域中职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如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主体,作为“总校”统筹区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按照县域经济的特色来差异化设置和发展专业,解决中职学校之间专业重复设置、同质化发展的问题。在“总校”的框架下提高中职升高职的入学比例,真正将中高职衔接落到实处,提高区域内中职、高职的整体吸引力。二是主动衔接应用性技术本科教育。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含量较高、职业岗位层次性比较明显、社会需求量较大且需求较为稳定的职业领域,要站在新的培养定位上来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本科层次教育的衔接。由于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有一个改革和改造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在工作过程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等方面发挥具有良好的改革与实践基础的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与本科院校一道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和课程建设,开通学分互认,在知识、技术、技能、素质等方面实现层次和要素的上下衔接。同时,积极探索与本科教育贯通的多元培养方式,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分类培养、分流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探索产教融合
《决定》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大多属于跨行业办学的类型,产教融合还面临诸多阻碍性因素,利用好政策机遇,需要在三个层面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突破和引领,从而激发区域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办学体制机制层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重点鼓励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产教融合。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依托自身办学基础,针对区域优势发展、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或产业链,以市场供需为杠杆吸引骨干企业参与办学,以学校为“母体”先试行局部性的“一校两制”,建立人事、财务、教学等方面的灵活机制,逐步成熟后再走向完全的“两校两制”,在区域层面形成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校企合作机制层面。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国家推动健全企业参与制度,要求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并提出了校企联合招生等具体的举措,这将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地方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校企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教学改革与建设机制层面。产教融合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步实施,需要落实到更为微观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上。地方高职院校要发挥与区域行业企业“网状”合作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习实训、课堂教学等方面建立起联动建设、开发和组织的有效机制,比如企业项目的教学化改造、课程的二次开发、信息化的校企互动课堂等等,从而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更为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如针对企业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在分散与集中、课内与课外等方面建立起灵活多样的学制管理模式。
(作者:王振洪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
编者按: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的发布,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职教强国、成就中国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事关广大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整个中国社会如何把握这个机遇,中国职业院校怎样把握这个机会,现代职业教育该从何做起?这些问题是现实的,而对这些问题的实践解答,则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得以实现的起点。
现代职教的两个历史坐标
从横向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一线应用性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道还没有打通;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三是办学条件总体还比较薄弱;四是体制机制不畅,政府、学校、企业、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优势还没有很好发挥,等等。因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从纵向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关系市场化、宏观调空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等市场经济的特征日益彰显,迫切要求调整和理顺政府与市场、学校的关系。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政府统得过死,学校办学与社会需要脱节现象严重。因此,从纵向来看,是社会改革深入发展倒逼职业教育改革。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建立接地气的服务型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决定》把政府推动、 市场引导,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并贯穿整个《决定》的全篇,强调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调适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就抓住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目标是要把职业教育办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接地气的服务型教育,这是符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
建立适合人才成长的可持续教育,从而形成终身教育理念与体系。《决定》明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关键是要做到纵向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横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建立引领改革的先进性教育,开启了“突破计划经济堡垒”的攻坚战。《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来开启“突破计划经济堡垒”的攻坚战,这是《决定》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意义十分重大。
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深职院将结合深圳经济发展、产业需求和学校发展实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这次会议和《决定》精神,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继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不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轴,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目前,我们与商务印书馆、中华职教社合作成立了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设立产教合作的专门机构——产学研用促进处和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学校现有校企合作企业数达2000余家,市区级以上公共技术平台有30个;由我校主持、参与的首批4项印刷加工类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教育基金会。可以说,“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我们将以产教融合为主轴,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与行业企业联合,加快开发新职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加强与华为、华强等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提升服务特区产业的能力。
以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为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通道。近年来,我校一直在努力探索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学校与深圳市第二职业学校等6家中职学校实行三二分段联合培养,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与深圳大学联合,在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四个专业招收应用型本科生;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应用性技术大学开展3+1或2+2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学校还先后与国内108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既积累了丰富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又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迫切希望教育部尽快出台和完善高校分类设置条例和标准,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尽快进入科学有序的快车道。
以探索多元办学混合所有制为突破口,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圳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具有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市场配置资源等要素领域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和管理体制。为此,我们计划把占地1000余亩的学校新校区——宝安校区,作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验园,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设模式,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我们的贡献。
以内涵质量发展为主线,增强职业教育生命力竞争力。《决定》和《规划》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和核心任务。为此,我们将继续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育人,适应社会转型期对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以高度的教育自觉推进复合育人,建立“主干专业+拓展专业”的学习平台,培养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产业升级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以高度的创新自觉推进协同育人,建立健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运行机制,探索形成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深职院模式,为全国高职院校发展提供示范。
以“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为杠杆,撬动教育改革,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满意的教育。为此,我们要加快专业设置、招生考试、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探索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深职院成为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典范。
(作者:刘洪一 系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本报讯 “请问徐济超副省长,省政府在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规划?”7月29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的专题询问会一开始,常委会委员李建伟就迫不及待地率先举手向副省长询问。
面对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询问,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说:“在上学的费用上省里将拿出普惠性方案,明年起所有的中职在校生学费全免,眼下财政拿出8亿元,免去农村和农学专业的学费,明年将再拿出4亿元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一些补助,决不能让职教院校的学生因为生活困难失去上学的机会。”
这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职教工作专题询问会上的一幕。与以往“关门询问”、“群众看不到听不见”不同,此次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向全社会同步直播了专题询问的内容,这令许多市民网友大呼“过瘾”。而副省长在电视里“面对面”的回答也被网友称赞“答出了实惠”。
徐济超刚刚答完,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广安又举手发问:“‘黑板上修车、教室里耕田’,这是目前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请问朱清孟厅长,怎样解决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确实存在,在职教领域这个问题更为迫切。”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对犀利的问题毫不避讳。“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动态的,所以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应该是动态的,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成本低就办什么专业。”朱清孟说,河南将采取建立动态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产教融合力度等措施,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技能。
举手询问、不停追问、代网友发问……人大常委会委员们有备而来,不断抛出问题,徐济超及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6个部门的负责人一一“接招”。记者统计,询问会现场共有9名常委会组成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10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询问。提问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选住”谁,谁就得回答。不仅有两次被提问的,还有的被再次追问。
“在紧锣密鼓的问题面前,答题者都拿出了自己最坦诚的态度。”列席询问会的省人大代表、中国银行开封分行尉氏支行行长郑春燕和周口市淮阳县四通镇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称赞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成功召开,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要实现《决定》中提出的发展目标,目前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要解决“断头”问题。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的学历设置上,高职专科就到头了。人们因此戏称职业教育走的是“断头路”,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提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解决了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应用技术大学及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光明的未来。今后需要做的是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要解决“断尾”问题。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断尾”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职业基础教育的缺乏。从目前的情况看,职业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阶段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劳动技术课基本上有名无实,职业教育内容成了无根的“浮萍”。要实现“质量中国”、“技术中国”,必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基础的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教法抓起,因材施教,从教育科学的层面上下功夫,分类、分层、分阶段实施。
三是要解决“断粮”问题。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教学资源、实践实习资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断粮”现象。在国家财政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保证的同时,职业学校也应努力探索自我发展、自我“筹粮”的长效机制。职业学校要处理好与政府、市场的关系,多方争取资源,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发展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可向学校开放,协同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形成新的集团“筹粮”机制和社会多元“筹粮”机制,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解决“断链”问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机制供给、战略保障供给、战略发展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着“断链”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人才成长过程存在“断链”。迫切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行弹性学制、学分银行、学分互换,通过远程教学、自学考试,形成自主成才的教育机制。二是人才评价存在着“断链”现象。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管、办、评的分离,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作用。三是人才使用存在“断链”现象。长期以来,社会在用人方面存在过度消费高学历人才的现象。国家迫切需要建立就业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大的平台,为人人出彩提供机会。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种职业文化、职业精神的建设,更是民生长效机制的建设。如果我国多数高校实现了特色发展,创造性地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可实现链条式发展,形成强劲的动力机制,那么我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崛起就有了雄厚的人才基础。这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实质性转型,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停牌2个月之久的世纪鼎利终于揭晓了其重大资产重预案,公司拟以6.25亿元购买智翔信息100%股份,将业务领域拓展至IT职业教育服务行业,并试图打造通信产业与IT职业教育“双主营”业务平台。
世纪鼎利今日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向陈浩等16名智翔信息股东购买智翔信息100%股份,其中以现金方式支付交易对价的17.83%,总计1.11亿元;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交易对价的82.17%,合计发行股份数3345.72万股,发行价格为15.35元/股,而公司停牌前股价为17.78元。以2014年5月31日为基准日,智翔信息的股东全部权益的评估价值为6.25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26亿元,增值率176.74%。双方最终确定交易价格为6.25亿元。
据了解,智翔信息是一家为IT职业教育行业提供实训系统及服务的专业化企业,主营业务板块包括:IT 职业教育实训系统的研发、销售和相关配套与衍生服务,以及IT 项目外包服务,两大主营业务板块的核心落脚点是提高IT职业教育行业的“产学结合能力”。智翔信息涉足的IT 领域目前主要集中在通信、移动互联网及嵌入式软件三大方向。
财务数据显示,标的公司2012年、2013年及今年1-5月营业收入为1.3亿元、1.5亿元和6104.3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2977.46万元、4556.5万元、1151.5万元。智翔信息业绩承诺方陈浩、张钦礼、上海智畅承诺,标的公司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的承诺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170万元、5808万元、7043万元和7633万元。本次收购完成后,世纪鼎利在业务规模、盈利水平等方面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目前IT职业教育面临“产学结合”的问题和机遇,围绕IT职业教育提供实训设备、产学结合服务及解决方案的行业具备巨大发展空间。世纪鼎利表示,公司向IT职业教育领域的扩张是实现外延式扩张、业务布局多元化的重要选择。
本次交易完成后,世纪鼎利业务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整体业务结构将更为多元化,实现通信产业与IT 职业教育实训系统及服务的“双主营”,打造链接产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业务平台,以产业带教育、以教育促产业,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抵御公司现有业务领域的周期性。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