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 新疆阿克苏职技学院:多把目光瞄向自己家门口

新疆阿克苏职技学院:多把目光瞄向自己家门口

2014-09-16 16:3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采编    阅读:559次    我要评论

[导读]新疆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是“苹果之乡”、“中国枣园”、“长绒棉之乡”。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是南疆四地州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在校生中来自南疆四地州的约为6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55%。 “过去,我们总是在追求如何把毕业生送出去就业,送到乌鲁木齐甚至内地。后来我们发现,与..

   新疆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是“苹果之乡”、“中国枣园”、“长绒棉之乡”。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是南疆四地州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在校生中来自南疆四地州的约为6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55%。

  “过去,我们总是在追求如何把毕业生送出去就业,送到乌鲁木齐甚至内地。后来我们发现,与其把目光往高处看、往远处看,不如往自己的家门口看看。职业教育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如何让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相结合,是我们办学的方向。”阿克苏职院党委书记鞠利说,“在这样的理念下,学院重新定位,决定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四地州,服务新疆,以有效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把办学方向根植于少数民族特点与当地经济融合之中,寻求发展机遇。”

  “接地气”让毕业生成为当地“香饽饽”

  “如何培养受当地群众欢迎,又留得住、干得好的少数民族人才,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培养的毕业生不接地气,在当地用不上、留不住、干不好,那只能说是职业教育的失败。”阿克苏职院院长贺东辉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能就业,回到家能创业,这是目标。”

  在阿克苏,很多农民选择林果业,特别是红枣、核桃、苹果种植,这部分农民涉及两个地州。如何培养出农民看得上眼的毕业生?阿克苏职院围绕林果业,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园林艺术专业采用“做学结合,周期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林果业生产季节来安排学生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先在学校自己的20亩果园里学习管理、练习剪枝,熟练掌握专业要领后再到合作企业的果园锻炼。就这样,夏天管理,冬季剪枝,整个生产过程三年内所有学生都要“过”一遍,周期循环,把每一个周期都实践一遍,每个生产节点,学生都要到果园里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和技术人员一样了。

  在阿克苏,95%以上的乡村主要是少数民族承包户。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继承父母工作、服务家庭和家乡,学院红枣栽培技术专业建设了5门核心课程、10门优质课程,并改变了授课方式,学做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原理、理论性的内容少了,生产中做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少数民族学生要过语言关难度很大,学院采取新办法,第一年先进行汉语强化学习,专业课汉语授课,有的学生有些困难,通过“做学融合”在动手能力上来加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怎么做,强化实践。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让少数民族学生既学到了技术,又学会了普通话。

  在转型中,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学院的不少专业被“冷冻”了起来,特色不突出的专业停了下来,与当地不紧密的专业就停止招生。不贪多,不求全,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当地实际来调整专业。

  稳疆固疆兴疆,靠的是人才。一些地方的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去,而阿克苏职院却不这样想,他们想把毕业生培养好,让毕业生留下来,服务于南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毕业生在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技能工人,成为当地的“香饽饽”。

  弘扬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促内涵发展

  记者在阿克苏职院采访时发现,该校每个专业都把当地优秀文化蕴含其中,并得到很好的弘扬和传承。

  “长绒棉和真丝新型艾德莱斯面料的研发”是阿克苏职院教师矢梦婷的科研项目,“艾德莱斯”是新疆的一种传统丝绸,很有民族特色。矢梦婷说:“当时想做这个项目,就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我想通过引入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长绒棉纤维,与真丝纤维进行混纺,利用先进的染色和后整理加工技术,在保持传统艾德莱斯面料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克服真丝面料成本高、色牢度差、易起皱等缺点,赋予其新的时尚特征与时代气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化内涵。”

  不仅在科研上如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上,阿克苏职院也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内容。贺东辉说:“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根,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传承下去。”

  阿克苏职院过半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民族团结怎样,这是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命题。为此,学院突出抓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春季举办“大学生体育节”,活动贯穿春季的一学期;在秋季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从秋季入学到期末考试前结束。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南疆民族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学院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国旗班升旗仪式、国旗下献词,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信念;结合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征文活动、歌咏演出、爱国书画展等。

  “把职业教育与当地民族文化紧密结合才能有生命力,我们将把知识、技能带给群众,把现代文明、文化带进群众生活,牢牢用现代文明占领这块阵地。”贺东辉站在如此高度上对待优秀文化的传承。

  注重民族传统,挖掘办学特色,阿克苏职院通过在少数民族服饰专门研究、展现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特点等方面大做文章,不仅把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还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文化传承,让阿克苏职院办学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也深深植根于南疆这片大地上。

  改革创新始终不离开当地的发展需要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发展之路要想越走越宽,必须做到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始终不离开当地的发展需要。”贺东辉说,“我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机遇,这对学院的未来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的确,在阿克苏乃至南疆,经济活动的每个动向,都在阿克苏职院一班人的眼中。

  南疆四地州的乡村一级卫生室建起来了,需要大量人才。于是,学院就做大做强学院的护理专业。

  根据自治区的战略布局,要建两个纺织城,其中一个在阿克苏,2020年规模要达到600万锭规模,到时候需要20万人,相当于再造一个阿克苏。20万人中,7万至8万人是技术人员,5万人是高职人才。于是,学院把纺织专业分离出来,并申请批准建设一个新系——纺织工程系,按照“院—所—中心”模式,以纺织工程系为重点,力争建设一个纺织技术研究所、一个南疆纺织技术培训中心。

  随着国家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视,南疆四地州建起2000多所双语幼儿园,学院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学前双语专业,学生未毕业就被各幼儿园全部预订。

  少数民族地区通讯需求发展了,通信设备增加了不少,学院就开设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人才服务。

  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阿克苏职院建立起“双向介入、互补互利、共建共进”的长效机制,使师生实现真实工作岗位与教学的零距离,强化了教师的职业素质,实现了教、学、做、用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并以生产过程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了一个专业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实训基地对接企业现场、实践教学贴近生产过程的目标。

  鞠利告诉记者,学院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经历了阵痛,但学院坚持在改革阵痛中发展,打破了过去的管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正是这样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增强,成长为一毕业就可以上岗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院赢得了社会认可。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