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坚持以人才振兴推动深度贫困县脱贫和发展,实施深度贫困县招录专项政策,以单列计划、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等方式,为深度贫困县招录培养紧缺专业人才。
设置单招批次,强化定向培养。在原有普通招生录取批次基础上,增加深度贫困县普通类本科、普通类专科、艺体类本科和艺体类专科四个批次,实行单独录取,有效保障专项计划招生顺利实施。在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9+3”高职单招中增设免费定向培养项目,单独组织考试并专项录取。针对深度贫困县医护人员紧缺的现状,增设免费医学生(专科)定向培养项目,单列计划,单设批次录取定向培养学生。在中高职招生工作中单独增设深度贫困县五年中高职贯通免费定向培养计划,单设批次,提前录取。
加强政策宣传,务实保障举措。切实加强深度贫困县专项计划宣传工作,通过高考指南、考生必读、新闻媒体、官方网站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解读专项计划政策,及时公开志愿征集信息,积极动员45个深度贫困县的优秀学生踊跃报考。紧扣“培养留得住的本土人才”目标,深度贫困县专项计划各层次、各类别招录均单列计划,首轮招录仅限深度贫困县合格考生,征集志愿严格按照先面向45个深度贫困县再面向全省合格考生顺序进行,切实保障深度贫困县户籍考生优先获得优质教育权利。规定在生源不足时可按录取控制分数线降分投档,确保实现专项计划招录目标。
严格资格审查,确保公平公正。进一步严格深度贫困县专项计划本科、公办高职专项计划报考条件和报考程序,要求报考专项计划考生户籍必须在45个深度贫困县且连续在3年以上。进一步加强资格审核,严格按照考生本人主动申报、教育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审核资格等流程认真做好审核、审查工作,确保每一位报考专项计划学生符合报考条件,坚决杜绝挤占优质教育资源行为。2018年,45所本科、高职(专科)院校通过深度贫困县专项计划录取各类本、专科学生(包括五年中高职贯通免费定向培养、免费医学、“9+3”高职单招免费定向培养)共计3500余人。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要坚守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与价值追求,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完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坚持不懈地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育质量,让职业教育“香”起来。正是基于此,杭州中职各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多样化人才发展目标,守正出新,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和举措。
守正,让每个孩子人生出彩
一切教育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近年来,党中央大力倡导各展其能、各尽其才的新人才观,积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人才观,不仅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发展观。杭州中职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选择性课程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迈向职业成功的个性化发展之路,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助力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目前,杭州的中职生们成长的路径四通发达,职业发展道路越来越顺。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尽展其才。在连续两届的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杭州中职学子蝉联冠军,展现出中职生别样精彩。
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就要坚持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发展路径。围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主线,杭州市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的对接。2016年,杭州市启动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工程,从政策层面到组织实施层面,坚定不移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夯实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为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杭州各中职坚持“需求为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推进各自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杭州工匠”品牌和职业教育的升级版。
出新,因地制宜创新培养模式
基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坚守和价值追求,杭州市各校因地制宜选择人才培养的路径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机制体制、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文化育人等方面,逐渐走出一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突破体制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跨界”本质属性的内在诉求。在现实中,该如何吸引企业深度融合呢?杭州许多职业院校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突围之路。2007年,杭菜研究会发展基地入驻学校,2013年,杭州中策职业学校与百年老店杭州知味观联手打造“杭帮菜传承人班”,将杭帮菜非遗传承人培养有机嵌入到餐饮服务集群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运用现代学徒制,从非遗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内容、培养标准入手,为中职学校传承非遗文化和现代学徒制找到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
二、突破培养模式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加快突破传统粗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杭州技师学院的“汽车医院”,针对汽修专业面临的缺少实际工作情境、技能专精程度不高等问题,搭建三级“汽车医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设实际工作情境,实现临床维修综合能力培养。按照医院“医疗科室”架构,建立“汽车教学医院”学习工作站,夯实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引入品牌车企,按照“五定五共同”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培育品牌车型和岗位的专精维修能力,让学生亲历复杂维修过程,培养诊断与修复的临床综合能力。
三、创新教学形态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产业模式的转变,也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如何实现智慧化教学?杭州电子信息职校开发的“云实训系统”集软硬件一体,整合教学设备、视频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平台,形成一体化师生实训环境,将技能操作工位、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打造出“工单导学平台助学、评价促学”三位一体的课堂新样式,突破了技能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难、教师个别化指导难、技能资源共享难、操作标准统一难、课堂实时反馈难等五大难题。课堂教学形态的创新,已日渐成为杭州中职课堂的一种新风尚,雨课堂、GEOGEBRA、问卷星等信息化手段,都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并不是炫技,而是教师基于对学生“学”的需求的教学思考和选择运用,促进课堂教学的智能、开放和高效。
四、变革课程内容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可供选择的课程,是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的宗旨。杭州中职以选择为主旋律,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从率先实施学分制和选课制,到构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体系,再到机制层面上为学生构建“核心课程+自选课程”的多次选择机制,形成市县联动、区域推进、同步实施的多元化格局,为中职生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供给侧改革”。
五、推进文化育人品牌
杭州市各职校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产业园区工业文化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群星灿烂”的局面,“一校一品”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人民职校85%的学生是女生,学校倡导“优雅、明礼、知性”女生形象,通过女生课堂、少女沙龙、女生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成就女生的幸福生活;而90%的学生是男生的交通职高,积极打造“男生文化”品牌,提出“男人是山,男人是海;山是责任,海是胸怀”的男生教育理念,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旅游职校打造“柔性德育”育人模式。文化育人,打破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教育之间的藩篱,避免了假、大、空的误区。
六、立足于教师发展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中职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名校、名师和名教学团队是重要的建设工程,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教师发展之路。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杭州充分发挥区域职教研究室的职能优势,顶层设计,聚合市级科研、教研、学校的力量,构建市域职教教科研共同体、青年骨干共同体和片区学校共同体的多级组织机制,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又善操作的教学团队,也鼓励了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涌现出一批杭派教法的代表人物,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杭派教法。正是有这样一批名师和教学团队的引领,中职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天津市各级财政部门近年来积极筹措经费,努力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职教标准和可复制的政策经验。
天津市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为突出天津职业特色,叫响天津职教品牌,进一步促进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天津市各级财政部门近年来积极筹措经费,努力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职教标准和可复制的政策经验。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综合实力
为完善市属职业院校经费投入机制,更好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2013年和2014年,天津市先后建立了市属高职院校和市属中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我们按照办学规模、生师比例以及保持经费平稳增长等因素确定基础标准,根据学校类型和专业类别设置计算系数。”天津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天津市属高职院校和市属中职学校基本支出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由实施生均财政拨款前的0.8万元和1万元提高至1.4万元和1.5万元(不含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金等财政专项经费),为职业院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除了提升一般性资金支持保障力度,天津市还“真金白银”投入,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市财政局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并取消了对学校的配套资金要求。支持中职学校完成现代化和国际化、提升实习实训装备水平等七项建设任务;支持高职院校完成骨干优质专业对接优势产业群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十项建设任务。“目前,项目建设周期过半、任务过半,市财政局有力做好了资金保障工作,全面提升了天津市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天津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5年11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所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大学,并在2017年纳入天津市“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成为天津市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2016—2018年,市财政局拨付专项资金3.2亿元。在资金支持下,学校在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改善,构建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新设学科和高职骨干专业建设,图书及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市与河北省共同建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市财政局拨付承德市对口帮扶资金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依托部分职业院校计划在海外设立10个“鲁班工坊”。目前,已依托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职业院校,在泰国、印度、英国、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个国家建设了5个“鲁班工坊”。市财政对参与建成“鲁班工坊”的职业院校给予一次性补助,并于以后两年给予运行经费补助,使“鲁班工坊”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投入机制更科学 绩效导向更突出
据了解,从“十一五”开始,天津市已连续3个5年实施职业教育投资规划,市财政投入额度由“十一五”期间的5.5亿元增加至“十二五”期间的11.1亿元,办学主管部门和学校安排配套资金比例由66.7%降低为30%。在“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实施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市财政局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并取消办学主管部门和学校安排配套资金的比例要求。随着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办学主管部门和学校投资压力有效减轻,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除了投入大幅增加,投入机制也更趋科学,绩效导向的作用更加突出。天津市逐步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凸显分类管理和分类支持,生均财政拨款制度根据学校和专业差异,分别设置折算系数,体现办学成本差异,科学制定拨款标准;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项目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差异,分别实施示范校建设和专业建设,并根据学校需求申报建设项目,结合实际,因校制宜;生均财政拨款制度设置绩效经费预算,提升办学水平项目经费中30%部分为绩效经费,有力发挥绩效导向作用,切实提高了学校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天津市财政局还积极完善制度约束,会同市教委等有关部门,印发市属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天津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强化制度约束手段,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同时,督促院校健全校内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逐步细化成本核算,贯彻落实高等学校等财务制度、会计制度以及内部控制规范等有关规定,强化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
优化支出结构 增加内涵投入
天津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天津市将出台做大做强做优天津职业教育的措施,在突出天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整合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探索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模式,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健全与天津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和动态调整机制。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内涵投入,推进职业院校由硬件扩张型逐步转向内涵式发展;稳固实施天津市“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投资项目,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做好项目建设资金的保障和监管。同时,强化绩效导向作用,明确绩效目标,设置可量化、可考核、易操作的绩效指标;着力加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2019年市财政将继续安排学校支持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专项资金,整体提升天津市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使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突破口。
11月6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出通知,公布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任务承担资质单位,重庆市共有17所学校被认定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据了解,此次全国共有273个单位被认定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它们是在37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含计划单列市)推荐的基础上,由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项目管理办公室审核认定的。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被认定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标志着学校具备了承担“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卓越校长专题研修、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等项目任务的资质。重庆市共有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程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等17所学校被认定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建立并推行覆盖所有城乡劳动者、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全过程、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意见》提出,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公共实训机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使每名劳动者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至少能够接受1次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到2020年,培训1000万人次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
完成建档立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
要把一件事说的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
围绕扶贫攻坚,结合转移就业和省内外用工市场的需求,重点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技能脱贫千校行动,采取培训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转移输送一批技能劳动力、培养一批适应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创业扶持一批劳动者就业等措施,实现“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以就业为导向、建档立卡劳动力为重点,根据园区和企业岗位用工需求情况,科学安排培训项目和时间节点,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每年完成培训300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
落实“雨露计划”的扶持政策,实施“雨露计划”和怒江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农村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推广计划。对入读职业院校的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和通过培训就业的建档立卡劳动者,确保落实“雨露计划”的扶持政策,实现应补尽补。扩大怒江州、迪庆州农村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范围,逐步将试点经验推广到边境县(市)、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
实施青年能力素质提升计划
每年培训20万农村青年,培训2万名高校毕业生
聚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青年脱贫生力军为核心,每年对初、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20万农村青年开展现代生产技术、生活实用技能、沟通交往、普通话等方面的培训。
实施青年能力素质提升计划。聚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青年脱贫生力军为核心,每年对初、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20万农村青年开展现代生产技术、生活实用技能、沟通交往、普通话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青年的能力素质;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展职业技能、创业理念、创业能力、电子商务、市场经纪等培训。
开展大学生、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的就业培训。集中开展高校毕业生能力提升行动、创业引领行动、校园精准服务行动、就业帮扶行动、权益保护行动,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年度计划”,把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每年组织2万名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培训;广泛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引导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5万名残疾人,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残疾人至少接受1次就业技能培训。
简化流程,提升服务
产教融合、社会参与
全省建成30个校企深度合作特色品牌专业,力争到2025年,形成覆盖全省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积极探索“互联网+技能培训”新载体,开发“技能培训通”APP,利用互联网、图文电视等工具,创建网络培训平台,适时启动“技能在线”网络培训、网上创业培训和云岭职工在线学习工作。开设培训补贴网上经办服务平台,推出网上申报和在线经办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职工少跑腿,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布局规划,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助、产教融合、社会参与等方式,分步建立职业院校省级骨干品牌专业,在全省建成30个校企深度合作特色品牌专业。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使用,为保障教学质量提供基础支撑。引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打造一批培训品牌,鼓励各地培育本地培训品牌。
推进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依托职业院校、企业、农场、培训中心等建立一大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对完成培训任务质量高、规模大的公共培训机构,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可,可加挂“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功能突出、信息互通、协调发展,能够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骨干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支持和鼓励企业、院校、社会团体申办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经国家认可的,中央财政将给予每个500万元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补贴。
“创新、创造、创享”
潜心钻研技术、解决生产难题
围绕“创新、创造、创享”,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强化高端引领,带动广大职工潜心钻研技术、解决生产难题。
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者、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为重点,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业培训(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新素质培养、创业项目指导、开业指导、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提升创业创新能力,使有创业意愿的人员都有机会得到1次以上创业培训。
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创新传承作用。围绕“创新、创造、创享”,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强化高端引领,带动广大职工潜心钻研技术、解决生产难题。支持发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特别是云南省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技能传承人开展师带徒活动。
加大对电子商务人员的培训。以服务农民、连接市场为方向,培养、培训电子商务人员的相关技术技能和经营知识能力,着力解决技能缺乏、人才短缺的问题,每年培训20万人次,推进云南省电商产业、特别是农村电商有序发展。
11月6日,玉林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海昆,市政协主席梁伟江等来到玉林技师学院调研。
11月6日,(玉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海昆就政协玉林市五届三次会议第130号提案《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推进十大产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建议》进行督办,并在座谈会上讲话。他强调,要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共同发力,全力打造玉林职业教育升级版。市政协主席梁伟江主持会议。
黄海昆表示,玉林是广西职业教育发展较早较快的地级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面临瓶颈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分析研判,坚定信心决心,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举措,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奋斗姿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再创玉林职业教育新辉煌。
黄海昆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林发展职业教育大有机遇、大有可为、大有前景。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作为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途径,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着力打造一支符合产业需求、素质本领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更好地为玉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黄海昆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根本出路在于特色引领、改革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办学方式、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努力形成与我市发展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联互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用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支撑玉林高质量发展。在规划布局上,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用超前的眼光,坚持集聚发展,突出地方特色,科学谋划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在人才理念上,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追求卓越技能,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努力让每位技能人才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专业设置上,要聚焦产业发展,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办学模式,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体制机制上,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完善企业参与制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联互通,激发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活力。在师资力量上,要注重内培外引,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黄海昆要求,广大政协委员要多提立意高、分析准、建议实的提案;各级政协要认真抓好提案审查、立案、交办、督办等环节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把提案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提案承办单位要提高办理质量,增强办理实效,把提案办好办到位;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推动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上,提案承办单位汇报了提案办理情况,提案者发表了意见,与会有关单位作了发言。
会前,黄海昆、梁伟江等实地调研了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玉林技师学院。
市领导禤甲军、蔡文参加上述活动。
为积极响应天津市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职继协同 双周推动”任务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天津职业教育,扩大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和供给,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2018年天津市职业院校“圣纳·新道杯”技能大赛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将于11月10日—12日与天津市第十二届社区教育展示周暨2018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同期举行。
本届大赛共设比赛项目80项,由天津市教委职教中心联合27所中、高职院校具体承办,其中中职组38项,高职组42项。紧贴新时代天津市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瞄准“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和“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要求,精准对接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需求,赛项技术环节和内容设计进行全面升级。
与往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参与性、普惠性、功能性和辐射性更加凸显,办赛规模和参赛选手数进一步扩大,来自全市60余所职业院校师生代表及京津冀三地部分高校、中学学生代表近3000人报名参赛。40余家企业全面参与本届大赛各项环节,多方位立体化支撑大赛的举办,充分体现天津市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办赛特色。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普职融通、工程实践创新等要素的加入极大拓展和丰富了天津市大赛的服务边界和辐射功能。
比赛期间,为配合天津市社区教育展示周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举办,充分展示天津市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果,部分赛场还将开设专区和参观通道,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体验,感受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魅力。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东街道总工会和安居里社区工会联合会邀请民间手工艺人指导下岗职工制作中国结。海港区总工会加强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力度,在各街道、社区开展“助力双创双服、圆梦职工就业”系列培训活动。培训由各街道、社区按照内容需求邀请指导教师,为辖区下岗职工、有创业就业意向人员等讲解电子商务、家政、女工编织、缝纫等方面内容,助力下岗职工再就业,激发职工创业热情,增强职工创新能力。
江西省将办好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发展理念上强化“优先”,在要素保障上确保“优先”,在体制机制上突出“优先”,有力推动教育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把教育事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先后成立6个协调教育重点工作的非常设机构,强化相关部门协作。出台高校“党建工作10条”等覆盖大中小学一揽子党建文件制度33项,实现省管高校、民办高校和中小学校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全覆盖”。建立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省领导带头开展思政工作调研、到高校作形势报告、宣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产学研用合作、校园环境整治,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难题。深入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制订关于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意见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全力打好学前教育重普惠、义务教育促均衡、高中教育抓普及、职业教育优结构、高等教育创一流“五大攻坚战”。
优化资源配置,筑牢发展基础。财政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在4.7%左右,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稳定在18%左右,近五年财政教育支出持续成为全省财政第一大支出。各市、县(区)也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7年全省市、县(区)教育投入占全省教育总投入达66.4%。各级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为教育配置更多社会公共资源。2017年启动实施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工作,计划调增教职工编制1.9万个。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现了城乡统一,构建了“省管总量、市管调剂、县管使用”的有效机制。省属高校编制启动备案制试点,编制管理实现科学化,调动队伍积极性。
加强教育督导,扭住关键支点。建立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由过去教育部门单独考核变为教育部门与组织部门共同考核,由只考核政府变为既考核政府又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督促和激励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依法履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同时,加大对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教育工作”的权重,考评的导向和督促效用持续显现。通过用好督导评价的指挥棒,牵住党政领导的牛鼻子,教育发展正上升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教育督导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有效支点”。
坚持依法治教,夯实法治保障。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做到立法、普法、执法无缝对接,以法治助推良好教育生态建设。近几年先后出台教育督导条例、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让依法治教有法可循。制定依法治教实施规划,初步探索出“五个四” 的工作格局,即坚持创新第二课堂、创新竞赛方式、创新测评手段、创新主题活动“四类创新”;坚持政府部门主导、学校承担主责、家长共同参与、社会齐心协力“四位一体”;坚持规划、责任、督导、奖惩“四个到位”;坚持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个落实”;坚持教育立法、教育治理、权益保障、依法治校“四个结合”。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坚持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加大政策扶持,6年间投入建设资金2.92亿元,拉动地方资金6.84亿元,积极推进试点市县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13个试点县入围全国农村职成教育改革示范县。
加强“三个必须”,破解农村职教发展瓶颈。坚持“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支持,必须坚定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必须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农村重点改革,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重点扶持,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办学条件。在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教育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为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齐齐哈尔市把职业教育改革纳入全市农村四项重点改革、市委市政府督办事项和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出台深化农村四项改革推进措施36条等文件,为全面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五大连池市建立农民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培训、扶贫开发、就业综合培训基地,开办培训班289期,培训城乡劳动者1.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以上。
明确“一个坚持”,促进农村职教改革发展。坚持政府、行业、企业、涉农职业院校四方联动,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协同、校地共建、场县共建,合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市县职教中心联合农业工程、现代农业、畜牧兽医等7个涉农省级职教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订单培养,采取企校联盟、职教进园区等模式,提升企业助力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入度。建立校地共建机制,全省涉农类职业院校指导建设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4处、科技示范园469处、示范田5287块,与105个农场开展场县共建,推广高产栽培模式1032万亩,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强调“一个突出”,提升农村职教服务能力。通过撤销、合并、转型、停办等方式,整合26所职业学校,基本形成一县(区)一所职教中心的办学格局。突出职教中心在县域人才与技术支撑的龙头作用,加大对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力度,建设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10个、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012个,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1.82万人、新型职业农民8.84万人,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38.57万人次。讷河市建立乡镇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心18个,形成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市、乡、村三级协同联动网络格局。桦南县成立就业培训机构,为贫困人员量身打造“桦南月嫂”“桦南护工”等品牌。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对泾阳县、凤翔县、汉阴县开展了第四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省级合格认定。省教育厅副巡视员韩忠诚带队参加认定工作。
本次认定工作,依据教育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要求》和《陕西省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评估标准》进行。认定的重点有4个方面:一是创建县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的情况;二是创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落实情况,出台促进职成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及成效;三是落实创建申报书承诺任务情况,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社会贡献率;四是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以及辐射引领作用。专家组分层次座谈,并实地核查县职业教育中心、县社区教育学院、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教育基地41个,查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8个,查阅工作资料849卷。
专家组认为,泾阳县、凤翔县、汉阴县在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入围以来职成教育变化大、发展快,建设成效显著,达到了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基本条件。省教育厅将向教育部等部门推荐泾阳县、汉阴县、凤翔县列入第四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候选名单。
教育部等中央六部门于2013年启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全国各省市共推荐了266个创建县,其中陕西省14个,之前已有7个县创建成功。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在扩展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职业教育已占据山东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基本建立起与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力量和科技带头人。职业教育为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50多个文件,就中等教育结构调整、职教经费筹措、实验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创建发展、扩大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决策权与管理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些文件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职教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方针,突出“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重视“两个结合”(与区域产业布局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鼓励支持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了多类别的山东省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网络和基地。通过职业教育,企业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人的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山东省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山东省坚持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体制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政府为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办学的格局,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公办职业教育与民办职业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多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行教学、生产、社会服务多位一体的教学体制和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特点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走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新路子;实行政府统筹与宏观指导下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落实了市、县两级统筹权与管理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面向市场办学,实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注册入学、单独招生等灵活多样的招生形式,实行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双考”制度,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建立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互通的教育教学机制,架起了学校与市场、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桥梁。
山东省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山东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布局结构,扩展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了职业教育办学实力。
40年来,山东职教大体经历了整顿恢复、快速发展、调整巩固、质量提升、内涵发展5个阶段。全省中职学校从1978年的253所发展到2017年的401所,在校生由6.91万人发展到79.34万人;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到2017年已达78所,且规模大,办学条件好,在校生达97.85万人,年招生33.33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47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63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3所(含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省级技能型特色名校25所、省级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66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138所、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16所。一个行业配套、结构层次大体合理,与其他各类教育相互沟通,从初级到高级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整顿恢复:山东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初见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家“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在办好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同时,山东省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65年,山东省有普通中专(含中师)、技工学校、农业高中等中等职业学校318所,在校生7.96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0.77%,中等教育结构比较合理。
山东省水运学校船舶驾驶专业学生进行远洋航行实习
十年浩劫之后,1979年4月,山东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初步意见,决定恢复和新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高中实行两类教学计划,在农村逐步发展农业技术中学,在城市发展一批职业中学。
1979年下半年,山东省试点将30所农村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技术中学。1980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在33所城市普通中学举办了59个职业高中班(23个专业),又把30所农村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技术中学。
经过3年多的积极努力,山东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初见成效。至1982年春,普通高中由1978年的3391所调整为1478所。全省有73所城市普通高中办起了177个职业班,设有毛纺、烹饪、缝纫、财会等44个专业。农村改办了60所农业技术中学,社队举办的农业中学恢复发展到364所。同时,还增加了14所普通中专和20所技工学校。此时,山东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117869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0.7%,比1978年增长13.4%。
为了继续推动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82年,山东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递交了《关于加速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的报告》,计划在几年内使山东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数量上有一个较大发展、质量上有一个较大提高,逐步建立起以县办农业技术中学为主要基地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网络。7月,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各地批转了这个报告,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决心要大些,步子要快些,组织有关部门切实抓紧抓好”。8月,教育部将这个报告转发全国,山东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进入了先进省行列。9月,省五届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中等教育工作的决议》,要求“加快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青岛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揭牌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山东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取得显著效果,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到1984年年底,全省普通高中调整为820所,在校生42.21万人;由普通高中改办(含试办)的农技中学达385所,设专业近50个,在校生69300人,专任教师5500多人;有农业初中346所,在校生63200人;城镇职业高中发展到48所,职业高中班近500个,共设专业百余个,在校生28300人,专任教师1531人;普通中专发展到188所,有专业50余个,在校生84130人,专任教师10180人;技工学校发展到119所,设专业30余个,在校生19100人,专任教师3732人。山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0.8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2.3%。至此,山东省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变。
快速发展:端正办学方向,多措并举促发展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8月,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梁步庭作了《要把教育真正放在战略位置上》的报告,强调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当前要特别重视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只有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中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全省有110多位正、副县委书记和县长兼任了农技中学的校长。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县、校视察职业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山东省城乡涌现出一批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职业高中(在农村则是农业技术中学)。为使这些学校更好地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促进山东省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1984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速发展农村中等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凡经省批准合格的职业高中,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及格者,承认中专学历”。在此背景下,一种承认中专学历、不包分配的新型学校——职业中专应运而生。1985年5月,经严格审查,省教育厅批准了青岛、济南、烟台的11所学校为职业中专。这是山东也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一批职业中专。
为使这批职业中专有章可循,并为检查工作、评估验收学校提供依据,从1985年开始,省教育厅先后制定下发了《山东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具备办学条件的暂行规定》《中等专业学校评估标准》等十几个文件,并依据这些标准对222所农村职业学校开展了3次验收评估。对合格学校,分别由省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不合格学校,通报批评,限期达标。对办得特别好的,则批准为职业中专,承认毕业生中专学历,不包分配,择优录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山东省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积极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中指出,行业招工优先从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自此,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城区职业中学、职业中专毕业生的录用率达85%以上。
1986年,山东省职业教育事业费为5342万元,是1983年1780万元的3倍,占山东省教育事业费的比例由1981年的0.47%增长到4.76%,平均每生达319.35元。
从1991年开始,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以开展争创省部级、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为契机,在中央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启动了“职教重点带动工程”,大大调动了各地各部门的办学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到1994年,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由1984年的726所、在校生20.86万人分别发展到1104所、在校生77.94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1984年的32.3%提高到58.1%,提高了25.8个百分点,成为历年发展之最。
调整巩固:布局调整,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原有的办学体制和学校布局结构、规模效益等,已不能适应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1995年到2001年的7年间,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处于发展缓慢状态。尽管中等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基本保持稳定,但高中阶段在校生所占比例逐年降低,到2001年已降到35%左右。
1997年5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
此后,省教委先后总结推广了青岛和烟台两市进行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经验,推广青岛市在政府统筹下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改革管理体制,合理进行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山东省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搞好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更好地发挥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示范作用,1999年6月,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通知》精神,省教育厅对山东省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重点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进行了重新认定和评定工作。95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153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被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0年6月,省教育厅公布了经教育部审批的山东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名单。其中,36所为国家级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61所为国家级职业高级中学(职业中专)。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山东省的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局面。2000年12月22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并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山东省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以法治教的新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山东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2000年3月20日,省政府向各市地、各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学校批转《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首先对中等师范学校进行了调整。2001年3月12日,省政府又发出《关于调整省直部门所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管理体制的通知》,决定对省直部门所属7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体制按照“划”“并”“改”“留”“升”等方式进行调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将14所学校划转到所属市管理,由各市结合当地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参与组建职业技术学校或继续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将20所学校并入高等院校,进一步充实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有9所学校经批准,逐步过渡改为非学历培训机构,个别的直接撤销建制;30所学校暂时保留原管理体制,继续由原主管部门办学和管理;个别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依据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经审批独立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改变了“条块分割”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起在当地政府统筹规划下,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2000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同意授权省政府自行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同年12月,省政府制定印发了《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暂行办法》。从此,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质量提升:科学发展,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从2002年开始,山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回升态势。通过深化领导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改革,山东省职业教育逐步走上以质量提升为主的科学发展道路。
为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9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为推动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2005年12月,省教育厅与省经贸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文,提出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同时,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依靠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推进“双元制”“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分制”等办学模式改革。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及通过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积极吸收企业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捐款并规范使用等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山东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实力,提高整体水平,省教育厅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示范性中职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建设)、30个经济欠发达县扶持项目等专项投资计划,创建了一批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专业和实训基地。到2009年,山东省创建了206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确定了42所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和80所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校,认定了1000个省级骨干示范中职专业,110所学校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示范性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
2004年,省政府确定由市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建立市级为主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晰了市级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责,职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市级统筹进一步加大了市、县(市、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力度,改变了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完善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调整、学籍管理、招生计划等方面拥有自主权。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尤其是工资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举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一项新的重大制度设计。自2009年起至今,每年举办一次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具有山东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这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我们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重大制度创新。举办全省技能大赛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展示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积极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
10年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双提升。到2011年,山东省已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76所,年招生25.67万人,毕业生29.36万人,在校生77.92万人,比2001年在校生数增加了56.36万人。6所高职院校成功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7所高职院校入列“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1年,山东首次在全国对高等学校开展分类指导,实施了名校建设工程,要求高校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名校带动作用,投入4.3亿元建设18所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名校、25所技能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名校。
内涵发展: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大职教格局
2012年以来,山东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先后出台45项政策文件,建立28项制度,涵盖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财政保障机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及办学机制等,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有效推进了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了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谋划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2012年,省委、省政府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确定为省委常委重大调研课题和省政府教育专项调研课题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办公厅围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7个方面,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 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多项政策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2013年6月14日,省教育厅下发《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对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确定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对推进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改革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2013年,全省开始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分段贯通培养招生改革试点,改变了职业教育局限在专科以下层次的局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创新。到今年,全省有“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高专院校51所,共计111个专业点,衔接本科高校28所,培养规模6080人;“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非师范类试点中职学校30所,共计36个专业点,衔接本科高校16所,培养规模1599人;师范类“3+4”试点中职学校10所,共计16个专业点,衔接本科高校7所,培养规模1588人。
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深化春季高考改革,推行分类考试招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春季招生考试制度逐年增加本科招生计划,2013年以来连续两年翻番达到1万多人,提高了春季高考的吸引力,激发了考生参加春季高考的热情;2017年报名数达11万人,比2013年增加近5万人,彻底扭转了职业教育“招生难”的窘境,进一步改善了教育结构和生态。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2013年开始,山东省陆续成立了23个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教师培养、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提出建议。行业指导全面保证顶层设计、理论研究与行业、企业、学校等一线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
自2011年开始,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投入1.93亿元,系统开发了200个专业教学标准,30个公共基础课程标准,147个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使中职与高职的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重复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干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基本建立。全省范围内如此大规模地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开发,在全国尚属首次。
2013年,省财政投入2.26亿元,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按照每个专业群(专业)400万~700万元的标准,在全国率先启动28个高职品牌专业群、10个中职品牌专业建设。推动品牌专业建设,特别是在省级层面建设高职品牌专业群,在全国属于首创,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2017年2月,省教育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山东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的6项重点建设内容和17个重点项目。通过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推进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逐步实现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山东省涌现出一批办学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性优质职业院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山东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2013年10月,山东省共出台9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并详细规定了各项税种的适用范围,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促进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化。仅2014年,全省对符合条件的校办企业从事免税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1309.5万元,落实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免征税款20359.7万元。
山东省创新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截至2017年,山东省初步建成了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9个省级职教集团和137个市级职教集团。2017年,山东省认定15个山东省骨干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的组建由以往单一的行政主导转变为校企自主组合,开始呈现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并存,行政、学校、企业多种牵头主体的格局。
自2015年开始,山东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迄今共遴选确定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涉及13个专业类别,有153家企业参与其中。“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发挥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
有效提升“双师型”队伍建设水平。2013年10月,山东省建立起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并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用于聘任兼职教师。这是教师编制管理的重大突破。
自2012年开始,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实施中等职业教育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实施青年技能名师培养计划,强化青年骨干教师培养,2016年遴选确定了51名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山东省首批青年技能名师培养人选。建立了涵盖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制度。2017年,省教育厅遴选90个高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
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山东省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仅2014年,向职业院校学生发放的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就达19.4亿元,惠及81万名学生。
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2013年,山东省投入6亿元,支持每县建设1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启动100所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并形成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推动各市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活力的学校集聚。
2017年,在完成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基础上,山东省启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首批遴选了16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立项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设6所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20所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院校,打造山东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品牌,提升全省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2013年,省教育厅在全国首次印发《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管理办法》,开展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
2016年初,山东省认定首批9个省级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总投资28.8亿元,其中,公有资金6.5亿元,社会资金22.3亿元。2017年,山东省将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列入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经过不懈努力,山东省职业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到2016年底,《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确定的工作任务全部完成。截至2017年12月,省级规范化、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数量达到204所(含在建),占全省中职学校的50.9%;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3所、省技能型特色名校25所、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16所,占全省招生高职院校的50.7%。国家对山东省的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全国4个省份之一,山东省作了大会发言;在2015年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评选中,《山东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获最高奖项特别奖;在2016年纪念职教法颁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上,山东省作为全国2个省份之一,介绍了经验做法。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山东省成绩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三位,2017年跃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山东省成绩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三位,2017年跃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山东省成绩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位。
40年改革与发展波澜壮阔,40年改革与发展铸就辉煌。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聚焦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山东将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继续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新辉煌!
承德市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列为“双创双服”重点工程之一,主动适应新时代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服务举措不断丰富,就业培训取得了积极成效,让更多的人实现了高质量就业、稳定就业。今年承德市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将全面展开,全年计划培训1.52万人次,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围绕新时代就业形势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承德市构建覆盖劳动者的终身就业培训体系,激发劳动者的就业创业热情,把普工变技工,把技工变工匠,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承德高质量发展。
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鼓励自主开展职工培训,或以职业院校、民办就业培训机构为载体,落实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发挥政府部门引领作用。推行“项目+学徒制”培养模式,积极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全面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发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优势,结合承德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开展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动企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对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技能人才,给予相应奖励,并按规定直接晋升职业资格或优先推荐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承德市立足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培育对象特点,分类分产业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强化培育的针对性,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通过提升培训质量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社部门将与农牧部门紧密联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指导、创业孵化、创业担保贷款、权益维护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乡村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鲁教职字〔2018〕33 号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职业院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计划系列提升项目的通知》(鲁教职字〔2018〕4号)要求,在各市教育局、各高职院校择优推荐的基础上,我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认定,对认定结果进行了公示,确定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等66个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团队和淄博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等61个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团队通过“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团队”认定,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教学团队建设是职业教育提升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增强教师团队意识和教学能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各地、各职业院校要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双师”素质结构,要认真总结与推广省级教学团队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省级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附件:2018年认定通过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名单
山东省教育厅
2018年10月1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已经接近尾声。2018年,铜川市中等职业教育招收新生873人,比2017年增加了155人,招生人数连续3年保持增长。市教育局采取5项措施确保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营造职业教育舆论氛围。连续4年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开展职业教育观摩体验活动89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在省市级媒体、网站发布新闻、信息30余条,全方位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舆论氛围。
二是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通过开展调研、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分析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商讨职业教育发展思路。7月9日,李智远市长在职业教育专题调研座谈会上指出,职业院校要着眼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职教短板,紧扣铜川经济和社会需求,适应转型发展,主动承接产业落地对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陶瓷、物流、交通、康养、护理、学前教育、焊接技术、煤炭安全管理等紧缺专业人才。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专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与资格认证,争创职业教育培训品牌。
三是调控高中阶段教育职普结构。按照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原则,科学制定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在全市初中毕业生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保持职普生源比例不低于3:7,努力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
四是健全高中阶段统一招生机制。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同一平台招生,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安排在第四批次进行,由铜川市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实施,各区县教科体局、各中等职业学校配合,集中录取。
五是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举办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班主任基本功选拔赛、微课比赛、课题研究和微课制作讲座等活动,来自5所中等职业学校200余名教师参加了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岗位需求的能力。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评选确认一批省级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南安市南安职业中专学校的“文化创意专业群”、泉州梅山工程学校的“光电专业群”被确认为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南安职业中专学校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实训基地”被确认为省级专业群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据悉,近两年来,为适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理念,南安市的职业教育以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中职学校分级达标建设为抓手,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围绕服务“泉州制造2025”“南安泛家居产业”等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夯实职业教育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加强项目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教事业有较大突破,增强服务行业企业发展能力,努力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品牌项目。
10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视察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水良,副主任方向明、姚田宝、柯卫明、金玉珍参加视察,副市长方晓烈应邀参加。
视察组一行首先实地视察了嘉兴市交通学校、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平湖高级技工学校和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双元制”订单班的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听取了嘉兴市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汇报,并展开了讨论。
近年来,嘉兴市职业教育工作遵循紧盯式、开放型、融合性、特色化的理念,紧扣实际、把牢方向、精准发力,坚持育人为本不动摇、服务实体不动摇、促进就业不动摇、强化实践不动摇、深化改革不动摇,加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地助推了嘉兴市经济社会发展。
胡水良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嘉兴市的职业教育工作,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办出各自特色,社会公认度不断提高。胡水良指出,要凝聚共识,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再接再厉,突出内涵发展,补齐职教短板,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要强化保障,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和舆论宣传引导,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为持续提高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经研究,决定开展第二批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强校评选工作。旨在以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强校评选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增强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量、建立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提高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
第二批计划评选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强校20所左右。申报学校须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省级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
此次评选,采取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市、县所属中等职业学校由学校自荐,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认真对照《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强校评价表》进行初评,择优推荐,每个省辖市推荐2所学校,省直管县(市)推荐1所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经主管部门同意后,直接向省教育厅申报。
在自荐、推荐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实地考察。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认定为“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强校”并挂牌。省教育厅将把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强校纳入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分配、重大项目选定等重要因素。
为落实《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中英青年互动,促进中英人文交流。10月20—22日,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市15所职成院校的29支参赛队共计165名师生代表参赛。中英创新创业职业教育联盟(北京)的院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和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两个团队分获高职组和中职组特等奖;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3个高职团队、昌平职业学校等2个中职团队获得一等奖;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等5所院校获得杰出院校奖。
北京市教委一直高度重视双创工作,出台了系列的扶持政策,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提供了开放的国际环境。本次市赛的覆盖面广、参与度高、效果良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一批思维活跃、能力突出的青年创业者;一批有丰富知识、饱满热情的双创教师。
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10月18—19日北京市职成教育系统产教融合工作推进会在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召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黄侃同志参加会议并讲话,全市各区教委、教科院、开放大学,各中、高等职业院校、社区学院负责人,及教师代表350多人参加会议。
黄侃同志对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北京市职成教育系统在全国教育大会结束一个月、全市教育大会刚刚召开完就立即组织此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是统一思想、明确发展方向的会议;是拓展视野、提升素质能力的会议;是落实方案、绘制施工图的誓师会议。
黄侃同志传达了全市教育大会上的蔡奇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和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同志在大会总结时的讲话精神,他对全市职成教育系统提出:
一是要加强学习、创新思路,找准北京市职成教育的发展路径。要进一步强化党对职成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要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两委一室对职成教育战线的基本要求,将其转化为院校工作的实际,落实到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实现路径等各个方面。
二是要贯彻落实职成教育改革文件,做好职成教育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经过长期深入调研,充分研究论证后出台的《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获得了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在全市职成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各职业院校要对标对表,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做精、做强、做优、做特,围绕办学特色优化专业布局,打造品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篇文章做足做好。职业院校要主动谋变、找准定位、做好设计,将特高院校建设、骨干专业(群)建设、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企业发展、技术革新、继续教育等方面提供服务,在服务中寻求支持,实现校企双赢。
他还强调,北京是首善之区,具有职成教育发展的优秀文化。职业院校要聚焦各自的发展优势,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各美其美、彰显价值,形成北京职成教育系统发展的合力。
会上,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怡民、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孙善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连城、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党总支书记吴少君、中关村学院院长程洪莉代表职成院校领导作了大会发言,五位校领导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推进职成教育转型升级发展。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标志性职业院校、骨干特色专业、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符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凝心聚力将北京市职成教育继续走在前列。
会议还邀请了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周前进、联想教育培训事业部资深讲师朱圣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蔡剑、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从企业的用人需求、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等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培养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启示 。
市教委职成处从十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职成教育系统的改革发展的亮点和经验,十个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学习和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提出了十个方面的要求,同时从十个方面对职成教育下一步工作和任务进行了布置,特别是开展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群)建设与遴选工作、职业院校工程师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进行了文件解读。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