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12月15日至17日,2018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在桂林举行。来自广西全区139所中职学校的1238名教师汇聚一堂,参加12个项目的技能比拼。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同时也是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时期。为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自2013年起,广西教育厅每年组织举办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旨在推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此次比赛由广西教育厅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共设有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中华茶艺、导游服务、汽车维修技术等12个项目。其中创新创业、网络搭建与信息安全为新增项目,工业产品设计与创客实践、新能源汽车营销等项目内容紧跟新时代、新技术发展步伐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1.jpg

据了解,广西师范大学依托学科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于2009年在全国普通师范院校中率先以二级建制的方式成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培养的“全覆盖”教育体系和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全生涯”培养模式。现已成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被誉为“广西职业学校师资人才培养的摇篮”。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王晞表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从2013年举办至今,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参赛单位、选手数量逐年递增。通过举办赛事,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产教融合和中职学校狠抓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学校将继续深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区域领先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品牌。

网站.jpg

近几年,鄂尔多斯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出台了诸多政策与制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职业教育服务于民营经济,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各职业院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与企业形成相互融合、共建双赢的关系,在满足企业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对接市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围绕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服务社会,科学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加快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的相关专业,打造精品专业、骨干专业和创新专业。该市中职学校共设置17个大类73个专业,高职院校设置65个专业,涵盖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文化教育类、医护类等学科专业体系。到2020年,将建设完成自治区级骨干、特色、创新型专业23个,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及企业需求将实现更有效对接,大力提高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能力。

二是对接企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根据《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全市中职学校与市内外27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涉及79个专业,共建委培、实训实习基地,实施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等人才培训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实质性合作模式,2018年合作培养培训学生达6000余人。各职业学校主动对接企业,开展“双向挂职”活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开展“学徒式”教学指导,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三是对接产业,组建专业职教集团。根据市教育局《关于职业院校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通过鄂尔多斯市大型企业、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多样化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围绕专业和产业,先后成立了机电、化工、汽车、卫生、民族文化、现代服务业等8个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各学校与行业企业多层次、全方位沟通与合作,切实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和跟踪服务工作,学生毕业率达99%,毕业生就业率95%。

四是对接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各部门的培训分配到职业院校,系统规划、管理、考核、评价。抓好重点群体的技能培训,服务于各类企业用人需求。全市职业学校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农牧民、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分类培训及职业技能需求者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人数1.5万多人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五是对接部门,构建合作育人平台。今后一段时期,鄂尔多斯市要进一步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幅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储备水平;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话协商机制,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程度,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保障水平,改善中高职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费用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职业技术培训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达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发挥职业教育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网站.jpg

济南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加大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力度,新增中高职“三二连读”贯通培养专业点28个。

二是启动实施全市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试点项目培育计划,遴选立项各类试点培育项目74个。

三是42个教改项目获评2018年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7项。

四是师生创作的2首《中职公约歌》入选教育部推广,获37个全省中职“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10篇论文在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论文评选中获奖,均居全省首位。


关于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和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

各高职高专院校:

根据《关于做好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8296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共同制定的《2018年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及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评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评审工作方案》)精神,经学校申报、资格审核、参评名单公示、合规性审查、申报材料公示、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了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120个建设项目及18个培育项目入围名单。同时,根据《评审工作方案》和《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湘教通〔2015〕167号)中关于卓越高职院校申报基本条件的规定,确定了有3个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入围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备选学校,有2个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入围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高等专科学校为卓越高职院校培育单位备选学校。经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确定了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4个建设单位和1个培育单位入围名单。

现将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培育项目入围名单,湖南省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培育单位入围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14日至12月20日。公示期间,如对入围名单有异议的,欢迎各单位和个人实名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反映有关情况与问题。我厅不受理匿名举报。

受理单位:省教育厅职成处。通讯地址:长沙市东二环二段238号,邮编:410001;联系电话:0731-84715482;电子信箱:zcc906@163.com。

附件:

1.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培育项目入围名单

2.湖南省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培育单位入围名单

 

湖南省教育厅

2018年12月14日

网站.jpg

近日,贵州省在贵阳市召开全省教育大会。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大教育扶贫,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续写新时代贵州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讲话。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出席会议。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慕德贵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作总结讲话。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邑飞宣读表彰决定。省委常委夏红民、时光辉、刘捷、严朝君,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负责同志,省军区主要负责同志,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参加会议。

孙志刚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发展,确保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孙志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还比较突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孙志刚强调,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对贵州教育工作提出了鲜明的时代要求。要坚决打好教育扶贫硬仗,推动教育更好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和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各级党政责任,突出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凝聚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谌贻琴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加自觉地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建设特色教育强省。要加快补齐短板,着力解决教育精准扶贫、“乡村弱、城镇挤”“入园难、入园贵”和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推动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做足特色文章,积极推动高校和职业教育形成特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千方百计解决好教师待遇问题,在师德师风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快培育壮大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力量。要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各级各方要密切配合、强化保障,为教育优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大会对148名优秀教师、40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200名特级教师予以隆重表彰。

当天下午,大会还进行了分组讨论,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贵阳市、六盘水市、台江县、贵州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和一名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慕德贵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副省长魏国楠主持会议。

网站.jpg

13日至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李鹏新在乌鲁木齐调研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并与19所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和主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决心、更加完善的举措,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李鹏新先后来到新疆水利水电学校、新疆工业经济学校、新疆林业学校,走进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调研党的建设、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校园稳定等工作。李鹏新指出,大力发展新疆职业教育是维护稳定、推动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各有关部门和中职学校要始终站在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压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谋划发展思路,大力提升办学质量,使每一名学生在校学技能、毕业能就业。

李鹏新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要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坚定坚决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扫盲区、补短板,为学生就业创业打牢坚实基础,为成长成才插上腾飞的翅膀。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抓好学生教育管理,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严格管理、科学引导,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李鹏新要求,要全力提升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体系。严格教材体系管理,坚持党管教材不动摇,抓好教材特别是讲义和自编教材的管理、选用、编写、审读环节。完善管理体系,积极探索维护稳定与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营造爱党爱国、积极向上、踏实读书的教书育人环境。

网站.jpg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玉波率调研组到我市,开展职业教育法修改专题调研。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寄语东莞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办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跃沛陪同调研。

当日,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了位于长安镇的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该校创新实施了广东省“校企合作”的经典案例。目前,香港钜升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都与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此外,学校还联合130多家企业成立了“东莞市模具(国际)职教集团”,助推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真正做到了产教研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东莞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有高职学院4所,高职在校生3.05万人,其中公办一所,民办3所;有中职学校28所(含7所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8.31万人,其中公办13所、民办15所;有国家级示范性项目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0所、省级以上重点18所。全市高职院校共开设133个专业;中职学校有70多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8个;技工院校有50多个专业。东莞职业教育呈现在校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体系比较健全完善、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等三个特点。

调研组表示,通过这次调研真正找到了东莞在职业教育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东莞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东莞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把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今后还要着眼世界水平、着力中国特色,办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上海工匠是提升上海服务品质、擦亮上海制造品牌、提高上海购物美誉、促进上海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四大品牌建设中,上海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人才建设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通过课堂教学、校企合作、特色活动等方式,立足长远、彰显特色,使上海工匠的理念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将成为大国工匠的理想种子深埋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传承好传统

优质服务来自细节打磨

优质的服务曾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消费者对上海商业的一致评价。时过境迁,上海的商业消费环境在变,而服务精神的传承一直没变。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与上海本地老字号杏花楼合作成立的杏花楼集团企业管理班开设已有六年,一批批能吃苦、重细节的服务人才从这里走出,成为服务行业的新鲜血液。

路过位于福州路的杏花楼总店一楼,浓浓的糕点香总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从门口往里走,不少身穿白色工作服、头戴卫生帽的工作人员正手速飞快地制作着各色糕点,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15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杏花楼集团企管班)的陈锘便是其中的一位。毕业后,原本有机会在杏花楼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他选择走向一线,跟随被称为网红青团之父的章吉泉大师学习制作糕点。

小陈说:原来在校时,章老师便是我的老师,对工作充满热情、精益求精的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杏花楼工作后,我就打报告想调任到一线,跟着章老师继续学习。小陈在校期间,行业大师对他进行手把手教学,大师们认真、严苛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小陈。据介绍,学校每年邀请劳模导师为学生们开讲开学第一课,学生们从进校第一天便能感受到榜样们对服务行业的热忱与追求。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李博老师说:我们结合行业需求编制了一批教材和讲义用于教学,让课程体系对标政府标准、行业标准,因此学生们在校便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的要求和在企业的要求是一样的。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1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彭昕对此深有体会,从在校时期到毕业两年以来,她在杏花楼集团从基层干起,做过服务员、订餐员,目前是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一名职员。我觉得优质服务应该体现在各个细节上。一个微笑、一句提醒,都可以拉近客人与我们的心,我希望能让客人感受到我们服务的真诚。

走向高精尖

优秀技能成就上海制造

上海货曾是被全国人民交口称赞的优质商品代名词。随着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科技含量的世界级产品正出现在上海货的行列里。2009年,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探索订单式培养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培养相关专业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飞机制造是朝阳行业,一开始我就是冲着能有机会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作,所以报考这个专业的。2016级飞机班的孙同学说。起初,小孙对精细作业还不太习惯,也曾因为自己的手艺不精而气馁过,但凭借勤加练习,他的状态越来越好,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实习,现在ARJ事业部全机对接气密试验组工作。一架飞机有三万多颗铆钉,每一颗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完成。这事关机组与乘客的安危,不能有任何闪失。

据了解,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今年共有21名实习生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作。截止目前,该校已经为其输送182名在编员工,其中不乏在行业中领跑的佼佼者。该校2015级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赵乾坤便已然成为中国商飞青年工匠之一。在校期间,要是觉得实训室的工具不称手,他会自己买来一堆工具,将部件做到最好,连老师都感叹于他的勤奋。虽然入职时间仅有三年,却在车间和全厂的技能比赛中拿到五次第一名。

自主创新能力是当今制造业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智能制造的魅力体现。赵乾坤就在工作中创新了一个在飞机蒙皮上钻孔的新做法——用慢速电钻加上去毛刺专用头,一个人半小时就能完成原本几个人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班组效率。赵乾坤说,这得益于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在课程中设置情境教学模式。多维度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递给学生一支尽情发挥的画笔,为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添色加彩。

接轨新理念

实践中感受购物新知

海纳百川的上海,尝新是深埋在骨子里的城市基因,也是上海职业教育人谋求发展的源点。消费服务环境的变化,促使上海职业教育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接轨国际,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的新商科人才。

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共有四名老师、十名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校中高职贯通班会计专业的小樊便是其中之一。这次进博会上,很多消费领域高科技技术的展示和应用让人惊叹,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科技智能入驻日常生活将成为新趋势,消费会更便捷、更人性化。小樊说。尽管志愿者团队的任务非常繁杂,但面对零距离接触盛会的机会,带队教师没有放过这难得的教育机遇。带队的陆佳琦老师说,无论再忙,老师们也会提醒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多用眼去观察,用心感受新时代中商品零售的新趋势。

作为商科类学校,上海商业会计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展会和创业实践比赛,如芬兰创新创业实践、奥地利全球商务模拟公司展会、亚太地区贸易挑战赛等。学校在线下组织商品售卖活动,学生在一次次交易中互相沟通、分享经验。他们还通过邮件往来、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线上的模拟商业磋商,多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国际素养。

今年七月,商务英语班的小曹同学远赴德国参加商科交流实践活动。考虑到德国的地域因素以及消费服务环境的不同,她所在的小组提出以中国外卖平台为原型的商业设计,获得德国老师的肯定和称赞。学生在走出国门参赛的同时,也将中国风带上展销的舞台。前不久前往奥地利参加全球商务模拟公司展销会的小袁同学说:在奥地利展销会上,我们带去的中国特色香囊、手炉、圆扇十分受外国友人的欢迎。展会的第二天,我们穿上汉服并演唱中国歌曲,吸引了更多的顾客。独一无二的中国风特色、中国风产品,让我们脱颖而出,也让我懂得了营销方式的重要性。

提升软实力

打造城市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的象征。沪上不少职业学校发扬专业特色,通过办展览、开讲座、进社区等形式,传播上海文化内涵,共同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戏曲学校定期为其他学校的学生及社区市民举办戏曲讲座,将水袖舞、木偶等多种戏曲艺术融入表演之中,引导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座中,很多观众在操作木偶后,都特别感兴趣,还有不少观众说想深入学习。木偶表演专业的陈同学向我们介绍道。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多年来面向全社会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给市民一个走进校园的机会,欣赏工艺大师及优秀学生的佳作。同时,学校在开放日当天开设黄草编、泥塑、版画等特色课程,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市民朋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很多课程一经放出,就被‘秒杀’一空。通过活动,可以提升市民和学校的互动,进一步传递美学素养,有助于市民更好地理解上海文化。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副校长唐廷强说。

11月24日,上海中等职业学校首次向社会市民集中开放展示38个社团和18个舞台节目。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原创社团此次作为38个社团之一,参与了工匠长廊的展示。参与此次活动的石同学感觉收获颇丰,在为观众进行讲解、宣传的同时,她也与世界各国热爱艺术的游客围绕设计进行了探讨。我们展出的皮具、草编、竹刻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展品都广受国外游客们的欢迎。

今年五月,我国正式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建交,上海戏曲学校师生艺术团成为第一个出访多米尼加的艺术团,带去了一场集昆曲、京剧、民乐重奏为一体、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演出。艺术团在多米尼加期间,还为当地高校的师生作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专题讲座。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韩永胜激动地说:能够在中多建交后的第18天成为第一个访问该国的艺术团,我们很荣幸地见证了历史!

职教学会.jpg

改革开放40年来,德阳市职业教育基本上形成规模较大、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地方工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德阳市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及模式,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稳步上升,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职业培训保持良好态势的大好局面,促进职业教育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对德阳市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从总体来看,德阳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职业教育调整改革时期,全面改革与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与提高质量时期。

职业教育调整改革时期(1978—1985年)。三线建设时,德阳就具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拥有多所中专学校和职工大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时期,德阳市初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跨进了重大调整时期,第六个五年计划末,德阳市共有单设职业中学13所,职业高中招生数占当年高中招生人数的近20%,职业高中在校生大约为3000人;中等师范学校有3所,在校生为1861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生为2676人。

职业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时期(19862000年)。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而后,省教育厅拟定了《关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中学的初步规划和实施意见》。德阳市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将目标下达到有关部门进行具体实施。德阳市先后建成国家重点职业学校3所,四川省级重点职业中学3所。1996年《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有机构成部分,为德阳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政策上的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与提高质量时期(2001年至今)。我国首批职业大学是国家教委在1980年批准建立。1994年和1996年,原国家教委先后批准18所重点中专学校通过举办五年制高职班的形式,继续探索五年制高职教育。1998年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大力扩大招生规模。接着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又把设立高职院校审批权下放到各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基于上述原因,结合德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技能人才新的要求,2001年德阳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格高等职业院校。2004年德阳市高职院校又新增两所。至2017年8月德阳市共建成高职院校8所,其中2所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所是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德阳市基本建成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德阳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导,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它职业教育形式属于从属的地位。已经建立沟通中职、专科到本科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之间的桥梁,建立内外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体系。

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德阳市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促进学生就业、社会和谐发展,逐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重点探索了省市共建、校企共建、公民共建,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德阳市职业院校根据企业要求和学校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集聚优质职教资源,努力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全面对接生产过程,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德阳市8所高职院校已经陆续成功完成38个不同层次重点专业的建设,显著提升专业的内涵及影响力。德阳市中职学校也已完成18个省级骨干专业和28个市级骨干特色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的展望

随着德阳市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动力转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移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应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带动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体系更趋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德阳市已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同比较成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将来德阳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特点,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努力在机制体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途径、合作办学等不断完善。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产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所需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德阳市应坚持“紧密对接、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理念,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勇于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产教融合切实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良好态势。

职教学会.jpg

近来,廊坊职业教育界盛事不断。继9月20日,经省教育厅批准,河北省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在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廊职”)挂牌成立后,11月1日,由廊职牵头组建的廊坊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立足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技能传承、学生发展四大职能,培育打造技能文化、校企融通、社会服务“三个品牌”,廊职近3年来,在校生规模分别增长了6%、9%和27%,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该校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了98%以上,每年近3000名毕业生走向社会。

结合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办学质量

今年9月,廊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迎来了第一批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这是该系今年新增设的专业。

“面向中国制造和‘互联网+’、大智移云等高端新型产业,我们紧密对接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岗位需求,提升专业内涵、质量。”该系主任张昕介绍,他们还跟教育主管部门申报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准备2019年进行首批招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从2003年开始创办的,至今这一专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昕说,过去的教学主要侧重局域网、企业网的规划设计运维,而近年来则顺应社会的变化,将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无线互联技术都融入课程之中,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计算机人才。

城建工程系教学楼后,一片园林施工场地上,园林技术专业老师带着几名学生在进行实训,动手搭建一处园林景观——青砖砌成的围墙,鹅卵石铺成的路面,木板连成的小桥……俨然一个微缩的公园,非常漂亮。

将技能培养与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专业认证、实习实训、技能培训、竞赛活动等为路径,课上学技能、课下练技能、竞赛比技能、实训促技能,实现学生有技能、就业有优势、发展有潜力、办学高水平。另外,学院积极构建对接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目前校企共同开发教材96本,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实用人才

高职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一头连着就业创业。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建强介绍,学院确立了“三个互动”的校企合作理念,即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学校的师资队伍互动、企业的物质资源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互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深度融入企业,实现了校企双赢。

最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陈子轩,通过了H3CSE(华三)高级工程师认证,取得了这个业内颇具权威的“通行证”。

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华三网络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展开深度合作。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华三企业主流、前沿技术和华三技术标准的融入。

11月27日上午,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实训车间,来自廊职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张小权正在一台三轴数控机床前,操作按钮进行软件编程。“一台数控机床,从最初的一张图纸任务单,到编程、造型、测量、检测等全套工序,公司为我们设计了11个教学模块。”张小权说。

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积极推进“厂中校”培养模式,廊职坚持联手名企,开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他们选派骨干教师驻厂承担系统的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工作,企业选派德才兼备的带徒师傅承担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另外,学院建立了“一系一品,赛学并进”的技能文化活动体系,每个系围绕重点专业,打造系专业技能大赛品牌,坚持赛学并进。

为给学生提供仿真实习实训环境,学院投入上亿资金建设了数控加工技术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会计金融实训中心、汽车检测技术与维修中心、航空和高铁实训中心等23个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包含127个实验实训室,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需求,充分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日前,记者从青海省教育厅获悉,为加快建立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青海省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及专业结构提出实施意见。

来看看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未来将是什么样的格局?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科学优化调整青海省现代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形成西宁市以国家和省级骨干院校为示范、以绿色发展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核心引领区。

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产业带动专业的职业教育重点推进区海南、海北及青南三州以绿色产业和生态保护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区。

根据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整合资源,集约发展,力争到2020年,中职学校整合到30所以内,重点建成30个专业群,特色专业达到40%,形成以省属职业院校为龙头、市(州)职业院校为骨干、县办职业学校为支撑的青海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提升青海省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

调整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数量

对于省直有关部门、行业举办的连续三年以上未招生或已没有在校生的青海省青年职业技术学校、西宁电力学校等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给予撤销。对并入省属高校的青海省铁路职业技术学校、青海省邮电学校给予撤销。

整合西宁、海东职业教育资源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状况、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统筹西宁、海东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对办学条件差、特色不鲜明、发展潜力小的职业学校,或同一县域内设置两所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形不成规模效益的,可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发展。

六州重点建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优化六州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原则上每州重点建设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通过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对口支援省市大力帮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藏区职业教育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着力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藏区劳动者就业素质。

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

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立足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和青海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设特色鲜明、紧贴产业的专业及专业群,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盐湖化工、能源化工、生态种养殖、生态保护、高原旅游、民族文化、藏医藏药等专业。采取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联办、与园区联办等措施,形成学校、企业、行业、园区优势互补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共享机制。

深化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采取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联办、与所在地园区联合办学、联合设置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形成学校、企业、行业、园区优势互补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共享机制。

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都要重点建设一个以上与区域重点产业或特色产业相适应的主干专业或专业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统筹,避免学校之间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

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功能

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县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各培训机构的整合力度,将政府各部门举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统一纳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调配使用,切实办好职业学历教育,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推动城市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对口支援、合作办学等形式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和合作社等,使之成为学历教育、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放平台。

加强办学资质管理

结合中等职业办学能力评估、专项检查或诊断改进等工作,适时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清查。对不符合办学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要限期整改、限制或停止招生,直至取消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办学资质,注销学校(机构)代码。

职教学会.jpg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2月5日至6日,甘肃召开全省教育大会,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开创新时代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分别讲话,副省长张世珍作总结讲话。

林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把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林铎强调,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在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上坚持提高站位与加大保障并重,优先安排、全力支持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坚持以德为先与全面发展并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上坚持提高质量与补齐短板并重,突出抓好教育精准扶贫,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上坚持激发内生动力与营造良好环境并重,聚焦重点难点,凝聚形成各方面参与支持改革的共识和良好氛围,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平稳有序落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培养管理与关怀激励并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办好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营造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强人才和智力支撑。

唐仁健强调,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发达省份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甘肃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西部教育强省任重道远。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要科学规范发展,义务教育要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稳步提升普及程度和质量,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要重在培养技术人才。要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依法治教能力,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开放创新的西部教育强省,以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甘肃高质量发展。 朱之文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教育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探索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甘肃教育改革发展,一如既往地宣传推广甘肃的教育经验,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支持甘肃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甘肃省领导孙伟、李荣灿、马廷礼、刘昌林、胡焯、周学文、李元平、陈青、王嘉毅、蒲永能等出席会议。

大会进行了分组讨论。部分市州和省直部门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网站.jpg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关于深化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使用管理等5大方面提出了17项改革措施。

记者采访发现,拟推行的系列改革措施受到高校、中学的普遍点赞。相关教育管理者认为,加快高职院校分类考生招生改革的步伐,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将有助于推进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看到“上升”的空间和找到合适的出路。

拓宽职业教育升学通道

《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力度,努力拓宽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建立健全适应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录取机制。

如何加快高职院校分类考生招生改革步伐,广东省已有“计划表”。“2019年,广东将推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主渠道。”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继续推进高职院校依据学考成绩招录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试点改革,还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招生管理,继续深化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招生改革。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长王庭槐教授认为,这次改革的意义积极,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有力探索。一方面,为中高职的部分优秀学生提供了往前走的路径,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实际上倒逼普通高校和中高职学校双方进行深度改革。如果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特点比较明显,“中职升本科”后,学生很顺利就能对接到现有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假如大学的应用型特点不清晰,人才培养的对接就有难度。改革既可促进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又将促进中职学校夯实基础,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改革仍需深化内涵建设

2018年广东省打通了职业教育“中职升本科”成长通道,安排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进行“中职升本科”的招生改革试点。2019年将继续在4所试点院校开展试点,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对此,王庭槐说:“新时代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想在改革中,高校仍然需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这一根本问题来进行,需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让这些学生在未来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他同时指出,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打好基础最为关键。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容易变成另一种新的乱象。“我们须考虑,在新时代,学校应教会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和人生态度去面对、把握未来”。

此外,《通知》在规范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使用管理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明确本科院校预留计划的使用原则、合理使用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剩余计划、规范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计划使用。

 网站.jpg

日前,2018“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淮海经济区4省8市32所职业院校的59个团队200余名选手参加,最终决出了各组别一二三等奖。赛后,淮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宣告成立。

“淮海职教杯”创业赛是“赢在徐州”2018创新创业大赛的分项赛事之一,由徐州市教育局牵头主办,主题为“梦起职教、创赢未来”,设立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两类项目,有中职组、高职高专组、毕业生组、在校生组4个组别。该项赛事旨在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尚,在广大中高职院校中积极营造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的浓厚氛围,推进淮海经济区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导职业院校以产业发展带动专业建设,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帮扶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赛事开展过程中,大赛组委会牢牢把握促进淮海经济区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服务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为目标,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此次赛事还得到淮海经济区有关兄弟城市教育局、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敢想、敢试、敢拼、敢闯,不仅展示出了对创业项目高涨的热情和憧憬,更展现了中高职院校师生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勇气风采以及优秀的创新创业能力。

赛后宣告成立的淮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由淮海经济区8市教育主管机构联合成立,本着“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旨在打造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协作发展平台,加强资源聚集、信息聚集、服务聚集、特色聚集和品牌聚集,加快形成职业教育在前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高地效应。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淮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有利于整合联盟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联盟校之间课程创新合作、师资交互流通、校际社团活动以及联合办学发展,有利于实现淮海经济区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学校共同提升、提高联盟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联盟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记者日前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出台的《新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暂行)》中了解到,为确保全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新疆规定高职新设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少于30%,这是新疆首次就高职新设专业对教师队伍规格做出明确规定。类似的规定在《实施细则》中还有很多,高职专业设置有了新的“门槛”。

新疆给高职专业设置立了哪些“规矩”?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有了“新”变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疆出台这项政策前,特别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区职业院校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结构性短缺;专业设置前瞻性弱,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滞后;专业盲从、重复设置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为解决这些问题,新疆对专业设置原则提出新要求,明确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全区高职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推动高职院校面向自治区和各地州市产业发展重点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适度超前设置专业,减少和取消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以及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而各地州市教育局则负责加强对本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引导协调,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在本行业领域相关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作用。

全区各高职院校依照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教育专业,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此举有利于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实现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形成与产业结构相吻合、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

新疆规定,全区5年制高职教育是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于一体的高职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有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联合办学“2+3”学年制、“3+2”学年制以及高职院校初中起点“5年一贯制”3种办学模式。5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各学校之间应优势互补、兼顾特长,避免重复建设,各高职院校年度增设专业数量不超过3个。

这些新变化新要求,为全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立下了“规矩”,能够很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更“高”了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专业定位不清、专业内涵不一致的实际,新疆教育厅对专业设置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了解到,此次规范专业设置,对设置高职教育专业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更“高”、更“细”了。

首先,要有翔实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报告;有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机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等。

其次,对教师队伍提出明确要求,要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新设专业至少有3名专业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少于30%。同时,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提供校企合作协议或企业订单培养协议;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有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管理制度。

对于那些设置5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的院校来说,须具备一系列基本条件,即:已开设3年制高职教育专业,且有一届毕业生;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衔接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少于30%;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提供校企合作协议或企业订单培养协议。

新疆规定,“2+3”“3+2”模式5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要有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协议书,中职教育专业与高职教育专业应一致或相近,同时中职学校符合相关条件。

为确保专业质量,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合理控制专业点总量,原则上每所学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不超过5个(含5年制高职教育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程序与管理更“严”了

对于在调研中发现的专业设置地方管理评估机制欠缺等问题,新疆针对性提出了解决办法。记者了解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制,但新疆对高职院校设置高职教育专业规定了科学流程和程序,使其更加严格和完善。

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前,要开展相关行业、企业和就业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并形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调研报告》;进行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并形成《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同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教学文件;经相关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专家论证;经学校党委会议研究通过。

在收到高职院校上报的专业设置材料后,自治区教育厅将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备案,对符合“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的发文公布及备案,其中新设国家控制高职教育专业申请材料报送教育部审批。

在专业设置监督与管理上,新疆要求各高职院校加强对所开设专业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引入第三方组织对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价,对人才培养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调减该专业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并对该专业点进行整改。

与此同时,自治区教育厅对高职院校申请备案的新设专业,组织开展备案材料真实性抽查,对实际办学条件与备案材料差距过大的取消或不予备案。对新设专业完成首届毕业生培养后开展办学质量评价,评价结论作为新设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和调整专业招生计划的依据。

自治区教育厅将通过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教育教学督查、教学诊断与改进等途径,会同各地和行业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人才培养定位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对口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50%的专业亮黄牌,限期整改,直至停止招生、撤销专业点。


640.webp.jpg

12月5日,定州市职教中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汽修实践操作。

640.webp (1).jpg

12月5日,定州市职教中心学生在进行机床实操练习。

640.webp (2).jpg

12月5日,定州市职教中心学生在练习演奏电子琴。

近年来,河北省定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布局,通过加强与当地企业对接,采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订单式职业人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11月28日,广东省教育厅、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关于深化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深化改革,对中职、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方面作出具体说明。这意味着未来,中职学生的上升通道将进一步扩展。

高职增加体音美招生类别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力度。按照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思路,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推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主渠道,努力拓宽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其中,要求2018年开展招生且2019年已备案的省内所有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均须安排计划招生。各高职院校安排在依据学考招生录取的计划,原则上不低于本校申报的年度总招生计划的 50%。

高职院校在文科类、理科类招生类别的基础上增加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招生类别。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专业招生录取时,将考生2019年普通高考术科统一考试成绩与文化课成绩按一定权重折合总分后进行投档录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广东对高职自主招生招收中职生预安排的招生计划作出具体要求:不得低于本校申报的年度总招生计划的5%。同时,要进一步严格规范现代学徒制招生专业。对于无法签订劳动合同的专业,2019年暂停现代学徒制类型的招生。

此外,2019年,省内各高职院校预安排面向中职毕业生的“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生计划,不低于本校总招生计划的15%。《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招生管理。将“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的“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考试时间调整至1月份进行。同时,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3+ 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规模。

应用型本科对中职生扩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对中职学生往后升学带来利好。《通知》提出,要继续实施面向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招生,在2018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完善。在所有高职院校的三二分段招生中全面实行“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的考试招生办法。

同时,继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在2018年试点的基础上,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方式,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探索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通知》提出,要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建议文化素质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的要求,按照5:4:1的权重合成总分方式进行投档录取,即:“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中的文化科目考试成绩占50%,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成绩占40%,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等级成绩占10%。鼓励开设相同招生专业的本科院校实行职业技能考核联合测试, 联合测试成绩在各招生院校录取时通用。

此外,根据“中职升本科”招生实际,志愿填报设置由2018年的1个平行志愿组3个院校志愿调整为2个顺序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可填报1个专业。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通知,决定用3年时间,面向全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所属职业院校,重点建设30个左右“河南省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60个左右“河南省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点”,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申报示范基地的院校应开设服务乡村振兴、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区域影响力的骨干专业;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乡村振兴的校内专业实训基地,能够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实际需要;能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研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为当地农业发展等提供技术服务。申报示范专业点的专业应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骨干专业,开设时间应在3年以上,所涉专业在校生应不低于100人。

今年,河南将面向全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遴选10个示范基地和20个示范专业点。

网站.jpg

11月27日,临沂市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汽车应用技术创新实训基地在山东远通汽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河东远通汽车超市揭牌成立。

据了解,汽车应用技术创新实训基地是由山东交通学院、临沂职业学院、山东交通技师学院、临沂市技师学院和远通集团共同发起共建签约的实训平台载体,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基地。

据悉,实训基地依托该集团重点项目,为技工院校学生打造实训平台,开展机电工、钣金、喷漆、汽车美容、二手车评估、汽车智能科技、相关资质认证等汽车后市场端实训,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让技工院校学生在实训基地真真正正学到实用技术,为企业培育更多专业技能人才,实现校企双赢,对于促进就业和技能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网站.jpg

1.jpg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江苏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站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指标。2018年已实现初次就业率连续12年超过80%,可预期年终就业率将连续14年保持在95%左右,适配性、稳定性、公平性等就业质量核心指标连续3年稳步提升。

一、聚焦战略,守牢总体导向

深刻理解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准确定位工作方向。一是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围绕重大战略规划,5年累计输送209万毕业生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73万毕业生到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大学生应征入伍和到国际组织实习就业人数逐年提高。二是唱好基层就业“主旋律”。做好“西藏专招”“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好学费补偿代偿、升学等优惠政策。基层就业比例稳步增长,5年累计为基层输送近70万毕业生。三是奏响创新创业“最强音”。全省高校建成国家“双创”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2所,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2个,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1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近5年累计引导230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实训。

二、聚力稳定,强化研判应对

科学研判人才供求趋势,以超前谋划应对发展中的变化,确保就业稳定。一是布局就业攻坚“桥头堡”。迁移6所独立学院到高教资源薄弱区域办学,并将新增资源向苏中、苏北倾斜,推动全省13个设区市高教资源均衡布局。针对专业结构性矛盾,近两年通过动态调整共撤销博士和硕士学位点45个,自主增列学位点31个。二是建立形势变化“瞭望台”。通过深入调研,持续发布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苏南地区 “机器换人”计划对毕业生就业影响、中美经贸摩擦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等专业调研报告。加强科学预判,引领工作方向,稳住供需预期,拓宽机遇空间。三是夯实就业稳定“主战场”。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倡导理性择业,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2018届毕业生到省会城市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上升到76%,到小微企业就业的人数约31万人,占到企业就业总数的90%。

三、聚合资源,推进精准服务

强化立体式就业工作载体建设,以精准服务实现保量提质。一是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全覆盖”。建立智慧就业数据中心,实现全省高校、全省各市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供需信息互联互通,共建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机制。目前91job智慧就业平台覆盖全省158所高校,累计注册大学生325万人,今年发布招聘岗位已达279万个,访问量已达8.9亿人次。二是深化就业工作联盟“大协同”。全省划片建立7家高校就业工作区域联盟,联合人社部门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岗位推荐和服务接续工作,切实破除资源壁垒,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就业创业在江苏”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推动更深入、更精准的校校、校企、校产和校地合作。三是打造人才供需对接“小精专”。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层次、分科类、小型化、常态化发展,实施“百校联动”就业计划,供需信息开放共享,“点面结合”发挥带动辐射效应。已为2019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活动1048场,参会用人单位累计达23万家次,择业机会充足,就业质量平稳向好。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本次会议要求,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