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工作,天津市今年对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了全面复评,并于近日对35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取消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称号。
2015年以来,天津共认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59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今年8月,天津对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了全面复评,发现部分孵化基地不再符合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认定条件。为规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确保创业企业孵化质量,经各区人社局、天津市创服中心提出取消称号处理意见,天津市人社局履行公示程序后,决定对35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取消其称号,并在官网上公布了被取消称号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名单。
11月6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轨专业学生在校内“地铁模拟驾驶演练场 ”做地铁列车区间运行操纵实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摄
日前,湖南省教育厅发布了《湖南省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报告(2015—2017)》(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近3年来湖南省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成绩单”。据悉,这在全国尚属第一次。
该《报告》显示,近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贫困学生100%得到资助,96.69%的贫困生实现了就业创业脱贫。职业教育在湖南省的技能扶贫、产业扶贫、对口帮扶等方面贡献突出。
《报告》显示,湖南省内选择读职业院校的,大部分是从山沟沟里走出的穷孩子。2017年,湖南省职业院校贫困地区生源比例高达36.86%,全省中职学校农村学生比例达83.98%,高职学校农村学生比例达71.71%。湖南全省职业院校通过减免学费、设立奖助学金、提供生活补贴、发放勤工俭学补贴等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2015—2017年,上述各项资助总额约50亿元。
其中,仅2017年,校企合作企业采取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学费等方式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分别达2651万元;职业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69%。
资助贫困学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
湖南省委省政府把“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纳入“五大扶贫行动”,由省财政配套资金2000万元。截至2017年,该项目已经吸引了70多家公益伙伴、100所优质职业院校参与,共筹措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资助省内51个贫困县市区的贫困学生1.5万人。
《报告》指出,2015—2017年,校企合作企业采取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学费等方式,为贫困学生资助总计超过7300多万元,顶岗实习企业为贫困学生发放实习报酬分别达到2485元/月、2598元/月、2732元/月。
湖南省教育厅负责人指出,2014年,湖南省政府下发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重点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进行扶持,首批24个中职攻坚补助项目全部用于贫困县,统筹专项资金1.2亿元,每县补助500万元,用于提供贫困地区中职基本学位保障能力;先后有20多个贫困县的中职校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30多个校园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
据了解,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组织发达地区优质职业院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61所职业院校。截至2017年年底,帮扶学校共派出683名教师支教,培训对口职业院校教师1105名,帮助建设专业150个,开发优质课程资源412套,建立实习实训基地51个,捐赠教学仪器设施等962万元。2017年被帮扶学校学生技能抽查合格率较之2015年提高了5.8%。被帮扶学校部分达到了省级示范职业院校标准。
《报告》称,2015—2017年,湖南全省职业院校贫困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分别为91.97%、93.25%、96.69%,均高出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水平。3年中,全省职业院校贫困毕业生平均就业起薪点分别达到了2864元/月、3066元/月、3274元/月。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湖南全省职业院校贫困毕业生当年创业比例达2.39%,高于职业院校非贫困毕业生的创业比例。
《报告》称,职业院校是湖南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近3年每年培养贫困地区户籍学生14万人。而2015年以来,湖南省职业院校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对贫困地区乡村干部、农庄主、种羊专业户等开展针对性培训。3年中,共培训上述4类人员16万多人,培训致富能手10万人。
据悉,湖南全省职业院校共派出1278名干部教师开展驻村扶贫帮扶,为对口村落建设各类村级项目108个,引进产业项目168个,引进和捐助资金7362万元;对口帮扶6567个贫困户,帮其筹措生产发展资金934万元,采取“以购代捐”方式给贫困户帮扶资金530万元。截至2017年,已经有2612户脱贫,脱贫人数达1.3万余人。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认为,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之一。湖南职业教育在扶贫中也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发展环境,加快了发展步伐,初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了扶贫与自身发展双赢。
2018年11月16日 河北衡水:“订单式”职业教育 助学子就业 11月16日,衡水市冀州区职教中心教师为学生讲解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知识。 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等方式,增设新能源汽车、高铁乘务、社会文化艺术等特色专业和实训功能室,有针对性地培养订单式职业人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2018年11月16日 河北衡水:“订单式”职业教育 助学子就业 11月16日,衡水市冀州区职教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高铁乘务礼仪。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2018年11月16日 河北衡水:“订单式”职业教育 助学子就业 11月16日,衡水市冀州区职教中心学生在练习古筝。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2018年11月16日 河北衡水:“订单式”职业教育 助学子就业 11月16日,衡水市冀州区职教中心学生展示制作的衍纸作品。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学生在学习
11月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在湖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职业教育大规模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是职业院校毕业生。
据悉,教育部于2015年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今年是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职业院校在校生总量122万人的湖南省是职业教育大省,如何将职业院校毕业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他们的人生铺就出彩之路?记者走进该省多所职业院校,记录下相应的改革探索。
“先做减法”的专业改革
“我是从山西运城来这边读书的,特意选择这个专业。”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室里,穿着一身工作服的大二学生张晨告诉记者。
该校毕业生,如今在航空领域里非常吃香,但是,在七八年前却不是这样的。学院院长朱厚望还记得,当时招生很不景气,200分最低控制线就能入学,系统里的工厂也不愿意来学校招人。
同样的问题也曾困扰着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邓志革。那时候,学校还叫株洲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学校申报省示范高职院校未果,让邓志革备受触动,学校该往哪里发展?那一年,学院教师李治国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得到了项目申报邀请函,跑去找校长汇报,“谁知道,校长比我还高兴。”如今是学校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的李治国说。
“我当时下定决心,要对接上当地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对接汽车产业办学。”汽车工业现在已经是湖南省的优势产业,去年仅长沙经开区就达到整车产能100万辆,产值千亿元。但是,当时转型的一大难题,就是老师的饭碗问题,非汽车专业的老师怎么办?
2012年暑假,朱厚望带着几位副院长走访了行业内的17个单位,最终决定把旅游英语、文秘等23个专业砍掉,新增航空器维修、航空机械制造等13个与航空产业对接密切的专业。学校专业不再“大而全”,而是做好特色,形成了围绕航空产业的四大专业群。
80多位专业教师开始了转型之路,到相关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学校一年光师资培训费就达到了400万元,年近半百的女教师刘红梅,从“酒店管理”转行教“机场运行”,去机场顶岗了半年之久,后来,她成为新专业的领头人。专业不再摊大饼,而是瞄准需求,现在,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航空类企业抢着要。专业转型的成功,使得学校在汽车领域打响了名气,还引进了院士工作站。在院士工作站里,记者看到来自广东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大二学生黄柏霖,正在钻研着课题,“毕业以后,我想从事无人车相关工作”。
对于专业设置,王继平表示,已经有56个行指委发布了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强化行业指导,已经成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
“能教一堂好课,能干一手好活”
如今已经是中车集团“高铁工匠”的刘少杰,还记得自己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时的点点滴滴,“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订单式的培养,这所学校为行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定制人才。
“第一次上岗,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工作中我操纵的机车设备,和我在学校实训时候的模拟驾驶操作台没什么区别。”毕业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南昌铁路局司机廖胜利说,他如今是江西省的技术能手了。学校与铁路局校企合作共建的“校中站”“站中校”,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需要有在技能领域更专业的老师。朱厚望表示,学院从企业聘请了205名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当兼职老师,兼职教师至少上课一学期以上。技术骨干上了课堂,职业院校的老师也要在企业学习,这所学校356名专业教师下厂顶岗培训半年到一年,教学团队“上得了讲台、能教一堂好课,下得了车间,能干一手好活”。
企业的参与,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能学到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也能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从2015年到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全国建设职教集团1400余个,近3万家企业参与其中,58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让1480多个专业点的9万余名学生受益其中。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第一批学徒制试点单位。这所院校在本省的录取分数线也常年超过三本录取线。今年学校招收的4275名新生中,三本线以上3206人,二本线以上166人。
校企合作,出彩的不只是学生,还有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电气装修工谢光明告诉记者,回到学校,他可以和青年学生分享工作经验,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学校的教研资源来帮助解决。
职业院校不仅能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工人,还能进行诸多方面的合作共赢。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湖南汽车工业职业学院合作,开发了5个系列的技术标准,还共建了企业中南地区的技术服务中心。
全面育人不唱“独角戏”
今年6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一次欢送会,欢送19名即将奔赴西部的志愿者。这所学校规定,每位学生每年必须完成20个以上学时的志愿服务工作。
“我们培养的学生,虽然未来要从事技能型工作,但他不是干活的机器,而是一个人,一个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有职业院校教师坦言,“职业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要比普通学校难,很多学生的家庭收入和就业情况不理想,学生自身文化课成绩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有的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读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我们要让学生有‘成功者’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
“曾经,长沙财经学校的德育课堂,是老师‘讲教材’、唱‘独角戏’,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情况多。”该校党委书记彭建成表示,后来,学校要求公共课、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都必须贯穿德育。而社会实践和技能竞赛,也成了德育工作的新平台,比如周边社区的居民,对于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为居民提供理发、美甲等服务赞不绝口。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毕业生,正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
“来到这里之前,我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这里,我重拾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长沙财经学校学生罗宾汉说,今年8月,在长沙多个剧场上演的一部音乐剧中,他是主演之一。这部音乐剧讲的是一群中考失利的少年,入读中职后,通过参加技能大赛,重拾自我的故事,演员都来自这所学校的师生,片名也是他们的心声,叫《永不放弃》。从2010年到2018年,该校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共获国赛奖项84个。
近日,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重庆市中职学校德育创新师资培训”在梁平职业教育中心举行。来自全市近百家的中职学校老师代表参加此次培训。
培训中,重庆市职教学会副秘书长李平组织大家观看了脱贫攻坚的专题片。重庆市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光旭和梁平职教中心校长李少军分别做了以《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职教教师》和《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的专题讲座。
李光旭作《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职教教师》讲座
李光旭讲道,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教师新的使命,要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引领,铸造一大批新时代合格的职教教师。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优秀老师袁红英、重庆市商务学校讲师童开宏老师、梁平职业教育中心团委书记王佳欣老师开展了分别以《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能力及其提高》和《拒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课程分享。
课程分享现场
三堂课结束后,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教研员、高级讲师刘学慧作为专家进行点评,她对三堂课都予以了中肯的评价,并且对每堂课提出了提升的方向和建议。
紧接着,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心理教研室主任麦莉,对参培人员进行了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培训,她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和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参训人员受益匪浅。
最后,全体参训人员一起参加了“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中职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大会,让此次培训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教育脱贫攻坚进行时
金秋时节,被誉为“苹果之乡”的甘肃省静宁县,连片的果园里果香四溢,一片丰收的景象。
刚刚摘掉“贫困户”帽子的静宁县甘沟镇张湾村村民王堆良看着自家地里的苹果树满心欢喜。
“苹果10月初就被预订了,每斤3.5元。”王堆良笑容满面地算着收入。今年,他家卖苹果收入近6万元,然而仅仅4年前,王堆良还是“压力山大”:父母年老体弱,3个孩子中两个上大学、一个上初中,家里经济状况捉襟见肘。
后来,在乡镇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引导下,王堆良和妻子把家里的10亩地辟为果园。栽上果树还得会管理,除了参加镇村两级针对贫困户定期举办的果园管理培训外,王堆良还走进了静宁县职教中心,学习先进的苹果种植技术。用学来的技术,王堆良悉心打理家里的果园,种出的苹果优果率和商品率都很高。一园子苹果80%以上直径超过80毫米,而且成色极佳。
作为全县唯一一所职业教育学校,静宁县职教中心在创建国家示范校伊始,就确立了职业教育必须植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壤,有效对接和服务当地支柱产业的办学思路。为了服务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该校专门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成果品质量检测、土壤肥料分析、植物病理等10个专业实训室,为果农提供全方位技术培训。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近年来,静宁县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除了苹果产业,建筑业也是静宁的一项支柱产业。静宁县职教中心每年为这两项产业输送合格毕业生300名以上,培训果农和建筑从业人员1.2万多人次,帮助更多人成为“致富能手”。
秋季新学期开始,平凉机电工程学校(静宁县职教中心)三年级建筑工程系专业学生祁亚磊常常和同学们钻进校内建筑专业实景实训室,穿梭在砖块、钢筋、混凝土之间,为12月的职教大赛做准备。“在建筑专业实训室实际操作练习,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了解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完整流程。”祁亚磊说。
“为了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训练工作情境,我们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将‘建筑工地’搬进了学校。”建筑工程系主任张小龙向记者介绍,实景实训教学基地共耗资240万元,建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楼宇智能化、给水排水安装与调试5个实训场景。
平凉电机工程学校校长王多利告诉记者,发展特色产业就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且供不应求,为静宁县30多个建筑企业及周边市(县)建筑企业输送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顶梁柱。
今年4月,静宁县职教中心与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合作“冠名班”签约仪式,这是自启动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先行先试工作以来,平凉市职业学校与有关企业签订的第一份订单式培养协议。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该校将与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互设人才培训基地,在学校成立大金空调冠名班,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子女为主,每年从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学生中选取40人编入“大金班”学习。由企业每学期为“大金班”学生设立专门奖学金、帮困金、教学金,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他们既是职校学生,又是员工,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学生稳定就业和家庭脱贫提供了有效保障。
记者了解到,静宁县职教中心创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与省内外1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3+2”五年一贯制大专班、“3+4”中职本科贯通班合作办学,与30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实训化办学,打通了职业教育“立交桥”,使有升学意向的学生继续高层次深造,使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同时,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就业援助机制,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学生实习、优先推荐就业。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业率100%,月薪均在3500元以上。
静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景春说:“立足于增强扶贫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静宁县有效整合中职学校资源、部门培训资源和社会资源,深入实施‘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大做优做强职业教育品牌,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走出了一条‘扩规模、强内涵、提质量、促产业、带就业、增收入、能致富’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为全县苹果、建筑、养殖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月13日,菏泽市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在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召开,现场举办了全市职业教育教学观摩会,总结交流经验,明确全市职业教育下一步发展目标。
13日上午,在会议现场,数架类型各异、色彩艳丽的无人机上下翻飞盘旋,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时而俯冲滑翔、时而轻盈向上的飞行器,眼神专注、操控娴熟的中职学生,很快吸引了从七县四区的教育局、职业教研室和各职业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代表的目光,纷纷驻足观看。
所有与会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分两组开始现场观摩参观。会场门前道路旁精心布置的展板上直观简明地呈现着会议承办方—单县职专的发展历程、文化理念、专业建设、教科研成果、师生荣誉等,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腾香解说起本校的发展来如数家珍,字里行间都是职教人浓浓的自豪感。从实习实训基地到学生宿舍,从名师工作坊到学生创业创新中心,一行人每到一处均不停地问询拍照、审思记录,一百余位观摩人员均仰取俯拾、稇载而归。
观摩结束后,单县、鄄城、巨野、东明四所中职学校的进行先进经验交流,四位校长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的报告激情洋溢、亮点纷呈、干货满满,充满诚意和干劲。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融洽,人人都格外专注投入。
下午,单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林永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市教育局党委书王可正总结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内涵深刻丰富,催人奋进,引发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会议结束后,由单县职业中专牵头,十几所职业院校自发组织成立了全市职业院校发展共同体,并选举产生了轮值主席单位和四个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真诚相约共谋职教发展,真心携手共谱职教新篇。
王可正表示,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新的时代职业教育要有新的作为。看到全市的职业学校在汽修、电焊、烹饪等传统专业做精做强的同时,网络安全、智能家居、大数据技术、无人机航模、轨道交通、电子商务等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和全市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也开始逐渐成熟,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开设试点,彰显了全市职业教育人崇高的责任担当意识。
“这次会议是乘全国教育大会的东风,为贯彻落实孙爱军书记10月15日对发展我市职业教育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交流经验,明确下一步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而召开的。”市教科院院长秦清春说,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工作中,大家一定要将目标落细、落小、落实、落准,不搞“假把式”,练好“真功夫”,继续贯彻“把课程开起来,将设备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工作要求,促进素质教育,办师生喜欢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再上层楼,为菏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戮心同力共铸大国工匠,成就菏泽职业教育的新辉煌。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蒋昌忠
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统筹推动职业教育有特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一、健全体系,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建设教学标准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产教联动、质量导向、科学规范”原则,逐步建立起湖南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先后开发专业教学标准52个、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45个、专业技能抽查标准59个、对口招生考试标准17个,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基础。二是打造协同育人体系。坚持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长沙、株洲等6市州在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城,全省省级以上园区布点院校145所,有在校生59.6万,占全省规模的45%以上。把专业融入产业链,全省职院校设置专业622个,面向三次产业专业结构比为7.1:33:59.9,基本覆盖全省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三是健全发展保障体系。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引培大国工匠和技术能手。印发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意见,明确具体支持政策。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办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全省公办高职生均经费在2017年达到12000元以上,中职生均经费到2020年不低于10000元。
二、项目引领,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实施高职“双一流”建设计划。近两年,省本级投入8.3亿元,把优质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统筹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遴选建设卓越高职院校16所,在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上获奖数和一等奖数分别占全省的52%、70%。引导每所职业院校集中资源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深入推进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163个。二是实施农村中职教育攻坚计划。坚持推动每个县市政府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公办中职学校。实施卓越中职学校计划,遴选建设卓越学校28所,每校帮带3所薄弱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农村中职教育攻坚项目,累计投入40多亿元,新建或改扩建学校42所、新增学位2万个,农村县市公办学校校均招生1158人、有在校生3169人,较2014年分别增长35%、25%。三是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村中职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由一本院校与示范性高职采取“2+2”模式分段培养,每年培养紧缺专业教师300名。开展专业教师每五年一轮强化培训与考核,免费培训考核2.34万人次,参培率98.1%、考核合格率96.3%。下放高职院校职称自主评审权,启动中职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实施专业群领军人才计划,建设国家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4个。
三、完善机制,助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一是探索“从教到学”的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阳光招生、状态数据等10余个省级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各地各校教学、管理情况。建设湘微中职、湘微高职公众号,整合教育部门和学校门户网站资源,主动公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和各类评价结果,提高办学质量透明度。二是建立“以点控面”的监控机制。坚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近年来组织62个中高职专业的11万余名学生参加抽查,两项抽查合格率分别提高到88.7%、95.4%。因为抽查结果不合格,先后否决1个省级重点项目立项,限制20余所院校重点项目申报资格,责令23所职业院校33个专业停止招生。三是完善“由果溯因”的诊改机制。省市教育部门分级组建专家团队,定期选派专家到校进行教学诊断,形成质量提升“倒逼”机制。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高职生均仪器设备值较2014年分别增长15.7%、23.1%;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省共荣获25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40个,获奖总数较2014年增长86.5%,一等奖数增加近5倍。
11月15日,郑州市第二批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黄河饭店召开,郑州市工艺美术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等5个行业协会、百余家企业、近50家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出席本次会议。
此次成立的是工艺美术、信息技术、酒店服务与管理、卫生、营销5个“行指委”。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中立对行指委的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各行指委要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把事情做深、做细、做实、做好,齐心协力;各行指委秘书长单位应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虚心接受各个部门的指导和各成员单位的监督,尽己所能为行指委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议期间向行指委主任委员、秘书长进行授牌、颁发委员聘书。
2016年4月,郑州市政府下发文件,成立了郑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2017年,正式成立了电子商务、电子电工、服装、汽车、物流首批5个行指委,有力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升级、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总结办赛经验,推进大赛健康发展,筹备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多个亮点,在赛项设置与专业目录对接、大赛标准与教学标准对接、大赛设备与实际设备对接、用大赛成果反哺专业教学等方面均有新突破,使大赛成为检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同时,通过大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诊断,从而促进职业院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方法、新路径,努力开创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发布关于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促进校地共建和强化行业指导办学、特色学院建设、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完善支撑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统筹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大力推进高校特色学院到产业集聚区办学,基本形成主要产业集聚区均设立特色学院、产业研究院的格局。2018年,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校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以服务宁波“3511”产业体系和八大细分产业需求为导向,投入1.87亿元经费扶持建设50个市级重点学科和80个市级重点专业。鼓励和扶持高校开设新专业对接新产业,在重点专业评审中单列新兴专业,遴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一批新兴专业予以重点建设。
创新融合机制,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强化行业指导,全面建立起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保障、职业院校和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行业指导办学新机制。目前已成立卫生、旅游、电子商务、影视动画、纺织服装、健康服务、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等8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行业产业人才结构、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强化对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推进引企入教,通过政府搭桥,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市教育部门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建了旅游、电子商务、家政、老年照护与管理、跨境电商、智能制造、知识产权等7个行业特色学院。吸引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研究院等专家积极参与构建产教联盟,推动产教协同创新。目前已组建跨境电商、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等产教联盟。
搭建合作平台,增强高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推进校地合作共建, 出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共建的指导意见,引导在甬高校“重心下移”,提升服务能力,探索建立项目化合作、资源配置共享等多样化的校地共建共管合作体制,促进优质高等资源向经济发达的区县(市)、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延伸。目前,宁波高校已在各区(县)市实现办学全覆盖。推进市级试点特色学院建设,从2016年起,面向“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重大发展战略,重点遴选建设一批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学院,提升高校服务产业能力。共有11个高校二级学院入选,每个学院投入500万元建设经费。推进协同中心建设,制定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引导高校以特色学科为依托,结合宁波市产业发展需求,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有效提升创新能力。目前,共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44个,在推动解决当地经济、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近年来,平湖市职业教育工作遵循紧盯式、开放型、融合性、特色化的理念,紧扣实际、把牢方向、精准发力,坚持育人为本不动摇、服务实体不动摇、促进就业不动摇、强化实践不动摇、深化改革不动摇,加快打造“匠心 唯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地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该市有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所;省重点技工学校1所。2016年以来,该市三所中职学校学生在技能大赛、创业创新、文明风采大赛中共荣获国家级金奖9项、银奖9项、铜奖15项,在省级大赛中共有99名学生获奖。近年来,该市先后有17个项目在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立项,连续两年在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发展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
一、“三完善”,打造“工匠”培育外部环境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全面把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巩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拓宽职业人才成长渠道,完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抓好专业建设,服务经济创新。根据三所中职学校不同发展定位,逐步将职业中专打造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省级名校,将高级技工学校打造为面向企业转型发展的技师学院,将交通学校打造为省级示范性民办学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按1:1安排招生计划,2018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实际招生比达1.13:1。在保证学校规模的同时,面向学生建立就业和升学多元选择机制,稳步开展“普职融通”试点,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保障高中阶段学生的多渠道发展。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接受高层次教育比例稳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有效改善。
二是完善经费保障。出台《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民办教育经费扶持制度。近年来,先后对1所民办中职学校补助经费1973.41万元。严格执行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通高中1.5倍的标准并逐年增长。中职助学经费由市财政全额保障。每年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专业开发、课程改革激励等十个方面的补助。“十三五”以来,该市市财政已累计投入5.3亿元用于职业教育。
三是完善师资保障。构建教师五类递进培训体系,通过集中培训、远程研修、校本培训、送教送课等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名师、技能业务评比,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目前,该市“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1.1%。近年来,该市教师在专业技能与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课堂教学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4项,省级奖项55项;在教育科研上,省级以上立项课题7项,发表专业论文37篇。在技术创新上,共获国家专利39项,培养平湖市级以上名师(首席技师)39人。
二、“三提升”,优化“工匠”培育有效渠道
一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深入推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职业中专成为省首批中职课程改革试点学校,交通学校成为嘉兴市中职课改试点学校。各学校专业与学生参与率100%,已开设的选修课程188门,开发选修课程72门,开发校本教材28本,初步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职业教育教学新体系,重点推进“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等技能教学的改革。精心组织中职学生参加职业能力大赛,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省级德育品牌、创新实验室、创业实验室。打造“春苗行动”“匠人匠心”工程、“美荣”工程,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实施职业学校智慧教育工程。推进智慧校园环境、智慧教育服务、教育信息化能力、教育管理精准化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等建设,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教学的水平。近年来,该市职业中专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顺利通过浙江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验收。高级技工学校被评为嘉兴市智慧校园。交通学校投入75万元,与上海优米加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对学生宿舍实行无线网络全覆盖。
三是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职业中专与日本山梨学院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国际化经贸人才;与日本横滨设计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国际化服装设计人才;与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建立了中德化工培训中心。交通学校与日本冈山科学技术专门学校合作,在日语、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和课程建设上开展教育合作。高级技工学校在“德西福格班”的基础上开设“中德班”,开展“双元制”师资培训,全面对接德国职业教育;与AICC澳洲国际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引进澳大利亚专业课程体系,搭建学生出国短训、出国留学和教师海外培训的平台。
三、“三对接”,推进“工匠”培育校企合作
一是对接合作企业,搭建合作平台。职业中专与嘉兴港区石油与化工行业协会、平湖市旅游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成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吸引企业55家参与。高级技工学校对接中德职业教育“2025”合作项目,深入推进“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交通学校对接成立“嘉兴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吸引行业、企业和学校39家,促进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是对接产业发展,提升合作水平。以专业与产业“六个共同”的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开设新专业。高级技工学校与德西福格、新宝智能制造、安行飞控无人机等公司开展“双元制”订单班。交通学校与圣雷克大酒店、嘉兴金奥兰汽车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首席技师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学校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成立校企合作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等形式,主动服务产业发展。
三是对接生产过程,提升合作实效。以“四方协议、五岗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制度,安排高一学生开展“入门—见岗”“体验—识岗”的实践活动;安排高二学生结合CDIO课程的实施,开展“拜师—跟岗”“从师—上岗”活动;安排高三学生,开展“满师—顶岗”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1月10日至11日,全国130家高职院校的负责人齐聚中原,参加“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班,共谋职业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11月13日本报报道)
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成为产能、产业、产品“三大结构”调整目标的场景下,全国130家高职院校的中原聚会,必将加快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从而让我们的工匠“孵化器”更加强大。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三大结构”调整的主战场,随着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蓝领”工人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据统计,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身为制造业大省的河南,正加速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旺盛——省人社厅发布的三季度河南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我省制造业人才需求占到总体人才需求的21.49%,位居所调查行业的首位。用高质量职教让制造业急需的工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是我省职业院校发展更上层楼的难得机遇,更是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发挥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可或缺。近年来,我省打出“组合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一批品牌校、特色校,实现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内外融通,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与我省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格局,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能人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成为企业工匠,职业教育“河南模式”享誉全国。
成绩越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经济进入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省劳动适龄人口6500多万,高考考生数量和考研生源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人力资源极为丰富;与此同时,效率低仍是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劳动生产率为例,我省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6%,但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5.4%,全员劳动生产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3。强烈反差源自我省的人才总量、人才层级与创新创业的要求不相适应,要消除这种反差,必须双管齐下,建设一流的高校和职业学校,推动人力资源从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变,加快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到人力资源强省的飞跃。
11月9日,我省设立“河南大数据双创基地”,学校搭平台,科技公司供技术,学院师生来参与,已成功吸引美国微软公司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微软技术实践中心”。如此,职业院校围绕最前沿的产业需求布局,我省的工匠“孵化器”必将越来越强大。
记账凭证、资产负债表、银行现金支票、提现申请书……4台电脑,4位会计,一系列财务分析与处理任务,近日,由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主办、郑州财经学院承办的郑州地方高校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赛项举行,7所高职院校、4所本科高校的18支参赛队伍展开了一场财务技能大比拼。
竞赛分为会计基本技能、会计信息化技能两个环节,分别采用团队分岗协作和单人单机独立竞技的方式进行,既考查学生对日常理论知识学习的掌握,也检验选手灵活的账务处理能力。其中,在会计基本技能环节,团队成员分别担任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4个角色,在真实账务模拟中,熟练操作记账凭证、资产负债表、银行现金支票、提现申请书等不同会计业务票据,共同完成一系列财务分析与处理任务。郑州财经学院常务副校长李庆阳表示,通过竞赛可以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深化,使竞赛成为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发现人才的平台,进而满足郑州市对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据介绍,郑州财经学院会计专业是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郑州市重点专业。2017年,该校和中国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签约,成为全国首批“互联网+会计教学一体化改革”项目试点院校。目前,该校与北京正保远程教育共建的全国第一个校企合作正保会计学院正在建设中。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近日,山西省举办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讲培训活动,副省长张复明出席并作专题宣讲报告。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山西召开省委常委会,传达大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会议。山西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改革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解决好影响山西教育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提出针对性举措。
张复明在宣讲报告中指出,全国教育大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历史性、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他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思想理论武装;要明确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努力谱写新时代山西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山西落实落地。
评委对选手冲调的咖啡进行品鉴打分。视觉中国 供图
选手在比赛中冲调咖啡。视觉中国 供图
选手在比赛中研磨咖啡豆。 视觉中国 供图
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首届全国咖啡师职业技能大赛江苏赛区比赛11月10日在无锡开赛,26支职工参赛队和8支学生参赛队在3天内展开角逐,优胜队伍将代表江苏赴海南参加全国总决赛。此次大赛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属于国家二类大赛,是我国咖啡行业举办的第一个国家级赛事。大赛旨在健全咖啡行业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助力我国咖啡产业的高速发展。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蒋昌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湖南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之地,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目前,全省还有37个贫困县、3209个贫困村、216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1个深度贫困县、549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的输出地,同时担负着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高校服务脱贫攻坚,既是政治责任,又是湖南的现实需要,更是高校的使命担当。
我们认为,高校服务脱贫攻坚,有着比其他层次教育更为独特的优势。一是能有效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智力支撑。二是能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家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等人才,增强脱贫致富“造血”功能。
因此,面对全省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201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全省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智力支撑功能,主动担负起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深入湖南脱贫攻坚主战场,每所高校驻点帮扶一个贫困村。
3年多来,29所高校踊跃参与,各高校书记、校长率先垂范,驻点帮扶干部及广大师生积极作为,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最真挚的感情,深入三湘大地最贫困的村落,座谈调研、指导谋划、献计献策,建公路、兴学校;扶产业、提素质;通电商、强培训……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据统计,各本科高校3年来累计投入驻村帮扶资金2.69亿元,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各类培训10.8万人次,资助贫困学生9900多名,帮助18个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期。我们认真领会中央精神,系统总结本科高校扶贫经验,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服务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并于8月召开全省高校扶贫推进会,对全省109所高校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再发力、再部署。
今后,我们将重点从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做好脱贫工程、科技帮扶、文明乡风建设等12项工作,实现扶贫开发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打造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湖南品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紧扣新疆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质量。
据了解,新疆将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支持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天山英才”工程、“天山工匠”培养计划,根据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制订“教学名师(能手)”“教学团队”“专业领军人才”具体培养计划。建立企业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聘用制度,并把兼职经历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把教师企业岗位工作经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位。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
与此同时,新疆将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办法,全面下放教师招聘和管理权限,根据在校生规模动态核定人员总量,职业院校在总量内自行补充专业教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
从湖南省教育厅获悉,《湖南省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报告(2015—2017)》(下称《报告》)已于近日出炉,公布了近三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成绩单”,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报告》显示,近三年,全省职业院校贫困学生100%得到资助,96.69%的贫困生实现了就业创业脱贫。职业教育的扶贫成果只体现在教育领域?当然不是。《报告》公布的调研数据表明,在技能扶贫、产业扶贫、对口帮扶、党建帮扶和文化健康生态扶贫的过程中,我省职业教育担当重任,贡献突出。
【教育扶贫】 贫困毕业生就业率达96.69%
【案例】 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工装费全免;每月补助300-500元生活费;顶岗实习可获3-4万元实习工资;毕业后优先在吉利集团工作,年起薪在5万元以上——这是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教育+就业”计划。实施该计划以来,学校已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20人,资助金额达1848万元。学校还实施 “扶贫计划”,在永州市定向招收1000名建档立卡学生免费来校就读;开办“吉利成才班”,在上饶建立技师学院,培养汽车工匠,并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每年提供4000~6000元的学费资助;开办“吉时雨”师资培训班,招收来自全国贫困地区的汽车专业教师来校研修一月,首期已培训30名教师。
【数据】 职业院校贫困地区生源比例达36.86%,农村生源比例是全省农村人口比例的1.73倍,贫困学生100%得到资助,96.69%的贫困生实现了就业创业脱贫。
【技能扶贫】 技能培训累计28万人
【案例】 许立红曾是永州道县石马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没钱没房子没技术,离婚后只身一人带着孩子在外地打工,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去年,永州市工业贸易中专学校为了培养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举办“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党建+产业技术扶贫”培训班。许立红被选送到学校免费参加培训。凭借学来的养殖技术,他开展科学泥鳅养殖,因为泥鳅肉质好,销路火,半年就赚了20多万元。脱贫致富后,许立红带领了村里10多户村民养殖泥鳅,大家都挣了钱一起摘掉了穷帽子。就这样,他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泥鳅大王”。现在,他在自家的鱼塘边开起了小课堂,免费向农户传授泥鳅养殖技术,还向贫困户低价出售鱼苗,并签订包销协议,把泥鳅的“发财经”传播给更多人。
【数据】 职业院校是湖南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近三年每年培养贫困地区户籍学生14万人,累计为贫困地区28万人进行了技能培训。
【党建扶贫】 培训驻村基层党员5000余人次
【案例】 由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牵头实施的“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为贫困地区培养了大批基层组织骨干和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民大学生龙四清就是其中一名。作为怀化芷江古冲村党总支书记,她通过学习,在村里组织开展“致富技术进农家”活动,大力推行“互联网+”销售模式,村民们种的柑橘、猕猴桃、红豆杉、金银花等农产品不仅不愁销路,还卖了个好价钱。如今,古冲村集体固定资产从20万元发展到30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0000元。该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她本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巾帼带头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数据】 近三年,职业院校共选派1300余名干部驻村教师,帮助完善基层党组织和村级组织制度400余个,培训驻村基层党员5000余人次,依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招收农民大学生3.4万人,其中80%的成为各地村支两委干部或后备干部。
【产业扶贫】破解687个产业发展难题
【案例】 位于湖南南部的新田县,拥有丰富的富硒物产,然而,富硒产业的发展却面临着一系列瓶颈。由长沙环保职院黄小波副教授和尹艳凤副教授等专家组成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来到新田县,他们扎根贫困地区,组成不同的专业服务队,以富硒企业为核心,实现科技、服务对贫困村的全覆盖。截至2016年底,新田县富硒农产品核心示范基地面积已达10万亩,富硒产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与华容县签订了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从2018年至2035年,将在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互动交流与服务对接、乡村振兴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相关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今年6月,该校派出16名教授专家组成团队前往华容县,深入田间地头,把脉华容县“乡村振兴”规划。早在2015年,该校成立精准扶贫专门机构——新农村建设学院。2018年更名为乡村振兴学院,针对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产业发展等实施精准帮扶。
【数据】 2015年-2017年,职业院校科技攻关团队为贫困地区产业(企业)解决科技难题达687个,公办高职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开展项目扶贫1226项,为贫困地区提供和引进资金6922万元。
【文化健康生态扶贫】 开发生态保护项目80余个
【案例】多年来,被视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荒山在我国加速蔓延,为了攻克这一“地球癌症”,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藤本植物研究所,主攻利用藤本植物进行石漠化治理研究,在桑植县典型石漠化地区建立500亩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基地,进行科研攻关,取得了“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山区综合技术”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将该项研究申报国家星火计划并获立项,对石漠化治理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了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综合研究成果。2012年,学校选派由主要研究人员组成的师生团队,赴桑植、隆回、邵东等贫困山区进行推广应用。目前,上述地区推广应用该技术的2800亩荒山已经变绿。
【数据】2015年—2017年,全省职业院校师生到贫困地区开展文化艺术宣传和志愿者服务活动达2.2万余人次,义务诊治贫困人员6000余人,为贫困地区开发生态保护项目80余个。
【对口帮扶】61所职业院校焕发生机
【案例】 杨莉萍是湖南大众传媒职院电子商务专业大三的学生。同时,她还是新晃侗族自治县职业中专电子商务班的“老师”。去年9月,品学兼优的她,把毕业实习选择在了家乡湘西,走上了新晃职中的讲台。因为深受当地孩子的喜爱,她的实习期被延长了一个学期。这个19岁的女孩是湖南大众传媒职院对口帮扶“大军”中的一名“尖兵”。据悉,该院与新晃县职业中专正式签署结对帮扶协议以后,为新晃职中量身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在其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这所贫困地区中职校焕发生机。
【数据】省教育厅组织优质职业院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61所职业院校,使之办学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全省职业院校结对帮扶2612个贫困户脱贫。
厅长说
职业教育实现扶贫与自身发展“双赢”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认为,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之一。“乡村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可以说,职业教育为乡村培养建立永不流动的扶贫工作队。”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湖南职业教育在扶贫中也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发展环境,加快了发展步伐,初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扶贫与自身发展双赢。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发动全省职业院校主动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将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作为脱贫的重要选择。同时,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是扶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扶贫能力,努力实现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赢。此外,还将完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建立联动机制,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效能。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蒋昌忠
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统筹推动职业教育有特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一、健全体系,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建设教学标准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产教联动、质量导向、科学规范”原则,逐步建立起湖南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先后开发专业教学标准52个、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45个、专业技能抽查标准59个、对口招生考试标准17个,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基础。二是打造协同育人体系。坚持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长沙、株洲等6市州在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城,全省省级以上园区布点院校145所,有在校生59.6万,占全省规模的45%以上。把专业融入产业链,全省职院校设置专业622个,面向三次产业专业结构比为7.1:33:59.9,基本覆盖全省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三是健全发展保障体系。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引培大国工匠和技术能手。印发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意见,明确具体支持政策。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办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全省公办高职生均经费在2017年达到12000元以上,中职生均经费到2020年不低于10000元。
二、项目引领,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实施高职“双一流”建设计划。近两年,省本级投入8.3亿元,把优质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统筹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遴选建设卓越高职院校16所,在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上获奖数和一等奖数分别占全省的52%、70%。引导每所职业院校集中资源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深入推进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163个。二是实施农村中职教育攻坚计划。坚持推动每个县市政府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公办中职学校。实施卓越中职学校计划,遴选建设卓越学校28所,每校帮带3所薄弱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农村中职教育攻坚项目,累计投入40多亿元,新建或改扩建学校42所、新增学位2万个,农村县市公办学校校均招生1158人、有在校生3169人,较2014年分别增长35%、25%。三是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村中职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由一本院校与示范性高职采取“2+2”模式分段培养,每年培养紧缺专业教师300名。开展专业教师每五年一轮强化培训与考核,免费培训考核2.34万人次,参培率98.1%、考核合格率96.3%。下放高职院校职称自主评审权,启动中职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实施专业群领军人才计划,建设国家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4个。
三、完善机制,助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一是探索“从教到学”的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阳光招生、状态数据等10余个省级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各地各校教学、管理情况。建设湘微中职、湘微高职公众号,整合教育部门和学校门户网站资源,主动公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和各类评价结果,提高办学质量透明度。二是建立“以点控面”的监控机制。坚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近年来组织62个中高职专业的11万余名学生参加抽查,两项抽查合格率分别提高到88.7%、95.4%。因为抽查结果不合格,先后否决1个省级重点项目立项,限制20余所院校重点项目申报资格,责令23所职业院校33个专业停止招生。三是完善“由果溯因”的诊改机制。省市教育部门分级组建专家团队,定期选派专家到校进行教学诊断,形成质量提升“倒逼”机制。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高职生均仪器设备值较2014年分别增长15.7%、23.1%;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省共荣获25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40个,获奖总数较2014年增长86.5%,一等奖数增加近5倍。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