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 转型发展创新路 特色引领铸品牌——内江师范学院创建地方特色大学发展纪实

转型发展创新路 特色引领铸品牌——内江师范学院创建地方特色大学发展纪实

2014-11-10 16: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采编    阅读:76次    我要评论

[导读]内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马元方在谋划新校区建设内江师范学院院长谢峰教授课外在与学生亲切交流内江师范学院“服务地方考察团”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情牵教育优秀教师”王彤教授与学生互动交流内江师范学院师生在“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内观察“仙草”铁皮石斛..

 内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马元方在谋划新校区建设

内江师范学院院长谢峰教授课外在与学生亲切交流

内江师范学院“服务地方考察团”深入基层考察调研

 

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情牵教育优秀教师”王彤教授与学生互动交流

内江师范学院师生在“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内观察“仙草”铁皮石斛的组培情况

    党和国家在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内江师范学院所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学府,只有时刻将学子们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能把学校视为掌上明珠时刻放在心里。从内江师范学院转型发展的经验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启示之一:九层高台,起于累土。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应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内江师范学院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发展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第一、育人第一、创新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方向,鼎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园林式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了一所备受社会赞誉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启示之二:特色办学,经验突出。内江师范学院的经验表明: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出地体现了党和国家提出的走“科教兴国”之路的核心内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学校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为突破口,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推行“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打造出了区域发展的特色教育品牌,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启示之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内江师范学院在发展中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原因就在于:“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定能打造出一所好的学校”的深刻内涵。一是学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撑;三是离不开务实、勤政、开拓、创新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打造出了一所独具魅力的特色师范院校,是他们为四川省和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内江师范学院地处美丽的四川省川南沱江之滨,前身是1956年创办的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1958年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与内江教育学院合并成为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现有校园面积千余亩、教职工千余人、在校学生1.6万人的办学规模。作为典型的地方普通高校,始终秉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和人本教育思想,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应用技术研发为抓手,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应用型科研和校地合作四个方面,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坚实的步伐向全社会回答了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轨的发展问题,更进一步地践行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

    近年来,内江师范学院在转型创新中以特色引领铸就了学校的闪亮品牌。尤其是学校积极推进“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经过5~10年的艰苦奋斗,把学校建设成为了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大学。引用内江师范学院院长谢峰的话说,转型发展是内师人特色发展的深化课题。转型发展不是颠覆,而是重构和深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定位、突出特色、提升内涵,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中的升华和延伸,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内江师范学院创新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 

    创新育人模式

    人才培养显特色

    内江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高等院校,也是一所深受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浸染的高等教育学府。学校有两位教师曾经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学生,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以他们为骨干成立了“陶行知研究学会”,传播“从做中学、学做真人”的先进教育理念;新世纪初,学校王希尧教授出版了国内首本《人本教育学》,全面阐述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2000年学院升本后,立项开展了“地方高师院校‘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该模式于2008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一致认为“办学特色鲜明,传承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近几年来,学校又进一步推行“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学校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两大创新点:一是针对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流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五个统一”。即潜能与发展的统一;自我与环境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德”与“才”的统一;二是针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把“教学做合一”变为“教学做统一”,构建起了“一条主线、两个延伸、三个平台”的操作系统。即以课堂为主线;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把课堂作为教学育人平台,校内活动作为活动育人平台,校外互动作为校地联动育人平台。学校先后派出三批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教改试点在文新、数信、经管、教科、体育五个二级学院重点推进,从而使课堂教学凸现了“五个强化”。即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发展的实践性、学习与生活的相关性。“五大强化”紧扣育人模式的专业评估、课堂教学评价等指标相继出炉;教改公开课在教学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中间相继展开;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听课评课为主的校内质量保障活动持续开展;一场全新的教学改革在这所学院拉开了帷幕。

    目前,学院在“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引领下,多个专业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文新学院的“经典演绎”模式;数信学院的“导学评研”模式;经管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体育学院的研讨、合作、训练模式等。以“经典演绎”模式为例,王彤教授用听、说、读、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外国文学教学,建立起一种极富专业特色的教学磁场,营造出了丰富生动、引人入胜的课堂,构建了立体的教学内容、互动对话的教学过程、课内向课外拓展的教学空间;用生命、情怀、才学唤醒学生的潜能发展。多年来,学院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排演莎士比亚戏剧,使莎剧演出成为文新学院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

    特别是,“两个延伸”精彩纷呈,活动育人佳绩频传。学校开辟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科研、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沱江学子讲坛等第二课堂,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登讲堂。学校重视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27支校级重点团队、近万人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引起了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共青团组织授予学生蓝艳红“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称号,国内几十家媒体相继报道她的优秀事迹,并誉之“最美女大学生”之一。

    据统计,内师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各类竞赛,更是捷报频传。如数学建模竞赛2012年获全国二等奖2项;2013年获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一、二等奖各2项;2014年获国际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被推荐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体育竞赛获第五届全国高师院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三名;获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4年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丙组团体总分冠军。

    实践表明,内江师范学院立足校情创新的育人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4年对内江师范学院2013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表明:毕业生的职业吻合度、就业满意度、校友推荐度、校友满意度、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等六项指标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

    立足地方域情

    学科专业出特色

    内江师范学院所在地内江市位于成渝高速路的中段,是成渝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四川省水产产业化试点城市,并盛产蔗糖,以“甜城”享誉国内。内江文化历史悠久,才俊辈出,涌现了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文化名人,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

    “立足域情”凸显办学优势:学校提出“把更新观念放在办学的首位,把形成特色置于办学的核心,把优化资源作为办学的基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发展理念,结合地方域情,成立了张大千美术学院和范长江新闻学院等二级学院,独立或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成立了多个研究机构,如“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专业特色机构。

    2011年,学校又提出“优先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依托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路子才能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进而打造学科特色。”这一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把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确定了教育学、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把10个二级学科作为教育硕士5个领域和农推硕士4个领域的支撑学科。

    “立足域情”学科建设出特色:师范专业如何密切联系地方基础教育,进行学科的应用型改造与建设,是地方师范院校实现办学转型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内江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学论”历经6年探出了自己的路子,该学科开创了“导学讲评式教学”模式,在23所中小学试点,参与的教师3274名、学生10多万人,举行省市和全国成果推广会6场;今年获国家教育部门教学成果二等奖。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学吕联芳博士专程到实验学校考察,并在第34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大会和美国各州介绍该教学模式。澳大利著名教育家David、弗赖登塔尔奖获得者Paul、美国Tom三位教授认为,该模式融合了东西方的教学理念,既关注了学生参与,又传承了中国数学注重数学本质与思想方法的优秀传统。

    “立足域情”专业建设出特色:目前,学校有师范专业17个、非师范应用型专业38个,土木工程、水产养殖学、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成为特色专业,其中水产养殖学、软件工程成为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水产养殖学为例,该专业的域情是:四川有“千河之省”的美誉,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成良种场55个、水产龙头企业367个、经济合作组织513个、新农村水产示范园521个;内江市水产业发达,特种水产更是位居四川省首位,但人才缺乏制约了内江市特种水产的升级发展。

    为此,学校于2011年新办水产养殖学专业,依托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成功申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建设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进校地融合

    科研助推创特色

    校地融合是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内江师范学院较早就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课题。摆脱单一、单向的校地合作局限,尽快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是这所学院始终不渝的发展方向。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内江市政府部门签订《共同推进内江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与内江市农业部门、内江市两区三县政府部门、各级管理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与川威集团、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内江邮政储蓄银行等签订合作协议;建成软件、工商管理、旅游、金融等专业实习基地。引进惠普内江有限公司合作建成IT人才培养基地,被四川省商务部门授予为“四川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让应用型科研项目助推校地融合。目前,学校建有14个应用型科研平台,如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果类废弃物资源化实验室、四川省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果类废弃物综合利用创新实验基地、优良特色蔬菜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这些研究平台在校地合作中发挥出显著的特色效果:在四川省2014年川南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暨科技金融对接推进会展上,内江师范学院的多项科技成果备受关注。如花泥鳅产业化开发,全雄白乌鱼培育,白甲鱼引种、推广,铁皮石斛克隆快繁及产业化集成技术,暗紫贝母克隆快繁技术,蚕蛹虫草克隆快繁技术,桫椤克隆快繁技术以及沙鳅属鱼类苗种培育饵料及其制备方法、绿菲纳滤净水器、苗苗图像增强软件、苗苗图像加密软件、苗苗图像水印软件、无方向性指纹识别、数字音响、柠檬-甘蔗饮料、果胶提取制备关键技术、柠檬皮渣为原料生产堆肥关键技术、废弃锂离子电池的再利用技术等。

    在研究队伍上,学校有40多位教师进入内江市政府部门决策咨询专家库,一批教师作为企业专门科技顾问。在成果转化上,四川大千研究中心策划设计了大千茶具等艺术品,上海鲍麦克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学校开发工业缝纫机“打版软件”和“平头锁眼机电控定位软件”,人民币号码识别系统将合作生产首批验钞机4万台,水果黄瓜项目在内江市田家镇农业园区进行产业化示范,特色花卉、特色蔬菜、特色果苗、中草药的种苗研发,助推了四川千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挂牌上市。尤为可观的是:与内江市江龙水产养殖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50亩水产良种培育场、100余亩苗种养育场,开展白乌鱼、宽体沙鳅、中华沙鳅、鲈鲤、胭脂鱼、岩原鲤等长江上游珍稀野生鱼类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协助内江市建设5个以特种水产为支柱的现代农业园区,与内江市水产渔政部门共建“内江市水产科技园”、打造中国仅有的花泥鳅之乡,白乌鱼养殖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2000余亩,其中“永安白乌鱼”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产品。

    落实转型发展

    深化特色绘蓝图

    转型发展是深化特色办学的重要机遇。随着“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部门等6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地方高师院校迎来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转型机遇期。面对发展新机遇,内江师范学院在育人模式改革和校地融合基础上积累了宝贵的转型发展的经验。转型之前,学校就提出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构建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高教30条”有关要求,学校党委书记马元方强调:地方高校要体现地方性和应用性,地方性就要充分体现校地、校企的紧密合作,应用性就要高度重视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内师人实现创新的发展目标就是把教师教育做精做优,把应用性专业做大做强,为学院的转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一发展蓝图,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为突破口,落实“三对接”和“双证书”制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更好地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校在组织多层面人员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对未来五年的转型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勾画了在“十三五”期间聚焦办学特色、深化办学特色的转型发展蓝图。在这幅蓝图中,内师人决心用3~5年的时间,试点5~7个专业(集群),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建设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建设应用技术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做精做优教师教育专业,做大做强应用技术型专业,把内江师范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潮头扬帆竞百舸,奋进崛起奏凯歌。内江师范学院缘何取得显著的教育教学成就?关键是这所学校在转型中实现了“地方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战略构想。目前,内江师院人正以雄厚的办学实力、强劲的改革举措、高质量的办学水准和特色教育品牌,向着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