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3月23日至4月6日,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推出“同心共筑”2021届毕业生高校联合网络招聘会暨少数民族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本次活动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指导,中央民族大学等33所高校主办,旨在促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本次招聘会采用线上模式。截至目前,已有证券期货系统企业、伊利集团、新疆众合、京东方、中建系统单位等400余家企事业单位报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毕业生和企业登录教育部新职业网(https://job.ncss.cn/student/jobfair/joint.html)进入会场,挑选心仪的单位和岗位投递简历,开展洽谈。

  本次专场招聘会是教育部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开展“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系列活动之一。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将持续推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共享就业、灵活就业等系列专场招聘活动,面向2021届高校毕业生和2020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优质岗位信息。来源:教育部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 为有效解决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优化信息系统供给模式,提高教育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知》指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到2025年,基本形成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孤岛得以打通,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


  《通知》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分工机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促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提升教育数据管理效能;促进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督导和监管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规范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认证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通知》明确,要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加大教育管理信息化投入,为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安全防护、应用培训、服务运营、队伍建设等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监督评估机制,将整合共享、政务服务等重点任务纳入对各地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郭亚丽)


(来源:新华网)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 单独考试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豫政〔2016〕52号)要求,进一步巩固分类考试招生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主渠道地位,着力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决定2021年继续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以下简称“高职单招”)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职单招

  (一)招生对象

  1.已通过河南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的考生。

  2.已通过河南省2021年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报名的考生。

  (二)招生院校

  2021年我厅批准100所高校开展高职单招工作(名单详见附件1),其他高校未经批准不得开展高职单招工作。

  (三)招生专业

  各高校须在本校已备案的专科专业范围内自主确定2021年高职单招专业,所确定专业均须符合教育部2021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具体要求另行通知。对于我省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就业率高的专业,高校应优先安排。拟安排高职单招的专业务必于2021年3月22日前通过“河南省高等教育分校分专业网上申报系统(http://zsjhsb.haedu.gov.cn/)”报省教育厅审核。

  医学、教育、公安、司法等国控专业以及医学美容技术(原“医疗美容技术”)、呼吸治疗技术专业不得安排高职单招。

  (四)招生计划

  1.高校按照“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的要求,在本校2021年专科招生总计划内自主安排本年度高职单招计划和分专业招生计划,未完成的计划,高校可调至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时执行。

  2.分专业招生计划由高校根据专业培养能力自主确定,在招生章程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五)命题和考试

  高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知识能力的要求,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21〕1号)和《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工作规程(试行)》(教学〔2016〕85号)的规定组织命题、考试。

  高职单招考试时间统一安排在2021年4月16日至4月18日。高校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国家教育考试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分专业、分时段、多批次、小规模自主组织考试和录取工作,全程封闭考试管理,到后即考、考后即离,减少人员聚集、停留。高校不得在本校校区外开设考场,有不同校区的高校安排在一个校区内统一考试。

  1.“文化素质”考试。高中生文化素质成绩原则上采用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或部分科目成绩等级。中职生和社会考生参加高校组织的“文化知识”考试。省招办负责向高校提供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

  2.“职业技能”测试。高中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和中职生的职业技能测试,由高校科学设定测试科目、内容、方式。按照教育部要求,职业技能测试分值不低于总分值的50%。考生获得的技能竞赛成绩或政府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情况,应作为考生职业技能评价的重要内容,具体评价办法由高校自主确定,并提前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

  (六)志愿填报和录取

  1. 志愿填报。考生于2021年4月7日9时至4月9日18时登录“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http://pzwb.heao.gov.cn)进行网上志愿填报。在规定时间内,考生只能填报一所高校志愿,并可以进行不超过两次的志愿修改,以网上最后一次保存的志愿为准。填报时间截止后将无法补报和更改,提醒广大考生按时认真填报志愿。

  2.录取。高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提前向社会公布录取规则,严格程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择优录取。考生成绩及拟录取考生名单须在本校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后的名单报省招办办理录取手续。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高校录取通知书寄递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0〕23号)要求发放录取通知书,不得采取他人代收、转收等送达方式。

  凡被高职单招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高考等其他类型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高考等其他类型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

  (一)免试对象和条件

  对于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职毕业生,和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以上称号的在职在岗中职毕业生,可免试录取进入高校专科阶段学习。

  (二)免试录取程序

  1.考生本人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登记表》(详见附件2),提出免试入学申请。由生源学校负责确认考生获奖情况。

  2.生源学校将上述登记表及相关材料以安全方式送达考生申请免试入学的高校。高校对考生资格进行审查和公示后,将公示后的名单及《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登记表》、考生身份证复印件、技能竞赛获奖证书复印件报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备案(联系电话:0371-69691863)。

  3.高校须在本校官方网站公示拟录取考生名单,公示后报省招办办理录取手续,高校颁发录取通知书。被免试录取的考生,不再具有参加其他类型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资格。

  三、招生章程

  (一)制定章程。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21〕1号)有关要求,认真制定高职单招招生章程,确保章程内容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并于2021年3月31日前将招生章程及辅助材料上传至“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章程核定系统”(网址:http://zszcba.haedu.gov.cn/)进行核定。招生章程经省教育厅核定后方可向社会发布,一经发布不得擅自更改内容。高校招生简章和其他宣传材料的内容,必须与招生章程内容相一致。

  (二)考生查询。考生可登录“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章程核定系统”查询了解我省高职单招政策和高校招生章程,也可通过高校官方网站或拨打高校招生咨询电话进行咨询,切勿通过非正规渠道查询了解高职单招信息,以防被误导、上当受骗。

  四、新生入学和待遇

  通过高职单招、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录取的考生须持有效身份证件、《录取通知书》原件,按高校规定时间入学报到。高校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程序注册学籍。转学、转专业按照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其他待遇与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相同。学生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颁发专科毕业证书。各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规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专科阶段学业。就业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职单招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是国家教育考试招生的组成部分,事关国家科学选拔人才、教育公平和考生切身利益,考生和家长高度关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和高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统筹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职单招工作安全顺利实施。

  (二)做好疫情防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和高校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最新版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和我省疫情防控文件要求,制定组考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各项防疫条件完备、职责流程明晰、工作机制完善,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规范招生行为。各涉招涉考单位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考试招生管理工作八项基本要求和“30个不得”招生禁令,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教学〔2017〕476号)要求,切实规范高职单招报名、资格审查、宣传、命题、考试、阅卷、录取、公示等程序和行为,严禁违规宣传、“买卖生源”“提前圈生源”等违规招生行为,坚决防止考生替考等舞弊行为,维护高职单招考试公平公正,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责任追究。高校是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生源学校主要领导对其教职工涉招涉考行为负有管理责任,要积极配合高校做好高职单招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考生报名资格审核工作由市、县(区)招生考试机构以及报名点学校负责。应届生的资格审核由报名所在学校负全责,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予以复核。往届生等社会人员的资格审核由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负全责。严格实行问责制度,高校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情节较轻的,给予减少招生计划的处理;情节严重的,如在招生工作中出现重大疏漏,造成恶劣影响的高校,给予取消下一年度高职单招资格、职业教育有关项目申报资格、评优评先资格的处理,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

  各涉招涉考单位及工作人员要认清形势、明确要求,切实增强法纪观念和工作责任感,履职尽责,以良好的师德、对考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廉洁的形象取信于广大考生。

  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此通知传达至所属招生考试机构以及所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

  举报电话:0371—69691252,举报邮箱:hndzks@163.com。



  附件:1.河南省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院校名单

     2.河南省普通高校2021年招收高技能人才免试入学登记表

2021年3月19

河南省教育厅

为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于近日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明确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实现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网络安全的体系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联通、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以及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规范》指出,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总体设计、标准引领,应用导向、数据驱动,注重融合、体验优先,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积极探索、创新应用的建设原则,按照整体规划、总体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维护、评价改进的建设流程推进。


《规范》对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各方面的内容提出了通用要求。基础设施方面,应确定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性能和容量等指标,选择主流和相对成熟的技术路线和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安全等。信息资源方面,应对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规范、建设方案、技术平台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参照信息资源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各类信息资源的学校标准,将相关的标准规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业务规范和技术平台中,推进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创新应用等。信息素养方面,应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方式,开展以学分课程为主、嵌入式教学和培训讲座为辅、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应用服务方面,应遵循应用驱动、数据融合的原则进行建设,支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交流合作、文化传承等业务,为师生校园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网络安全方面,应确保基础设施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终端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等。保障体系方面,应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学校统一完备的规章制度、稳定专业的技术队伍、统一规范科学且具有强制性的技术标准、稳定的经费投入、规范的经费管理办法、持续稳定的运维服务和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等。


图片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教科信函〔202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教育部

2021年3月12日

3 总体要求3.1 建设目标

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的要求下,对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和校园环境进行数字化建设,支撑各业务开展智能化应用的整体工程。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实现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网络安全的体系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联通、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以及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3.2 建设原则

各高等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建设水平、治理体系的特点和需求,在保证达到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学校特色和智慧应用探索。

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高等学校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围绕“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愿景,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协调校内各业务主管单位,针对未来业务需求和技术趋势,在人员和经费方面给予合理保障,制订学校的数字校园规划,用以指导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建议3-10年,在实施过程中,应以规划为指导,考虑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

--总体设计、标准引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将数字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加强总体设计,保障数字校园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以及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信息孤岛。高等学校应通过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系统集成,提高数字校园建设效率和建设水平。

--应用导向、数据驱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应以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师生教学科研需求及学校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在数字校园建设运行中,应持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积累、管理和利用,在继续事务处理型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加强事务分析型应用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和智能化服务,促进高等学校数字化转型。

--注重融合、体验优先: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运行中应注意各部分、各系统间的集成和数据融合,发挥数字校园的整体性,为各类用户提供集成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和应用服务。重视用户体验、以师生的使用体验作为数字校园建设运行重要的评价指标。

--安全可靠、适度超前: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应特别注重安全规划、安全实施和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构建完整的数字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数字校园运行安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应平衡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性能、容量等方面可适度超前,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保证技术平台能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积极探索、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始终处于快速发展中,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等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应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如区块链、边缘计算、智联网等,使信息化能更好地支撑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创新和高等学校事业发展。

3.3 建设流程

数字校园建设是系统工程,宜从学校战略定位和实际需求出发,从顶层设计入手,全校各业务主管单位协同合作,整体规划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建设蓝图和实施步骤。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以下建设流程进行:

--整体规划:全面梳理学校对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的业务模式和现状,从内部愿景出发,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战略发展目标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需求,考虑未来的战略规划,制定或完善数字校园相关的信息化规划。

--总体设计:在学校数字校园相关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总体设计或完善学校数字校园的应用模型和技术架构,用于指导数字校园建设。

--项目建设:在明确规划框架和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数字校园各业务板块建设目标与内容,形成具体建设步骤和建设项目,有计划地实施落地。

--运行维护:数字校园相关项目的实施应配备运行维护团队,保证项目正常运行与维护更新。

--评价改进:根据项目数据、用户反馈以及业务流程对数字校园建设各部分内容开展建设情况评价,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持续更新。

来源:教育部

3月26日,公安部今天上午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一些网课平台和教育类APP存在低俗视频链接、有害信息等问题,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中小学网课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共排查属地教育类APP和网课平台4900余款,行政处罚423款,责令整改1058款,下架636款,给广大青少年创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李彤指出,疫情期间,大量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在线学习。针对一些网课平台和教育类APP存在低俗链接和有害信息等问题,2020年8月,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中小学网课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全力开展网课平台和教育类APP的安全检查、集中整治违法违规网络平台、动员网民群防群治,依法打击各类涉中小学网课违法犯罪活动。

李彤表示,在专项整治期间,共排查属地教育类APP和网课平台4900余款,行政处罚423款,责令整改1058款,下架636款,给广大青少年创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同时,精心组织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下一步,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深化治理成效,推动青少年整体涉网环境治理,切实维护网上教学秩序和青少年身心健康。

为有效解决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优化信息系统供给模式,提高教育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知》指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到2025年,基本形成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孤岛得以打通,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


《通知》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分工机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促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提升教育数据管理效能;促进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督导和监管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规范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认证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通知》明确,要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加大教育管理信息化投入,为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安全防护、应用培训、服务运营、队伍建设等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监督评估机制,将整合共享、政务服务等重点任务纳入对各地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


来源:教育部
近日,为更好服务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人社部劳动关系司负责人表示,《指引》主要从五个方面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一是在薪酬分配制度体系方面,引导企业突出对技能要素和技能人才创新性劳动的认可。《指引》提出,对于技能人才,可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同时,鼓励企业针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领军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制、专项特殊奖励,并探索实行中长期激励。

二是在薪酬结构设计方面,引导企业建立既符合薪酬分配理论又体现技能人才劳动特点的工资单元。《指引》提出岗位绩效工资制可由岗位工资单元、绩效工资单元等组成,实践中还可结合技能人才劳动特点,统筹设置相应津贴,更好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三是在岗位工资单元设计方面,对企业如何开展技能操作岗位评价和如何设计岗位工资标准给出具体指导。

《指引》遵循岗位评价一般原理,提出评价要素及其权重安排要体现技能操作岗位特点。同时,引导企业实行宽带薪酬,有利于绩效较好的技能人才更好实现工资合理增长。

四是在绩效工资单元设计方面,针对绩效考核周期、个人计件、班组集体作业等提供了符合技能人才绩效特点的操作建议。《指引》引导企业建立与企业效益、部门绩效和技能人才本人绩效考核结果联动的机制。

五是在津贴单元设计方面,对企业如何针对技能人才劳动特点设置相应津贴提出了建议。《指引》针对技能人才在夜晚工作、有毒有害环境工作、提升技能水平、带班组、带徒弟等方面的额外劳动付出,在不重复体现原则下,可设置相应津补贴单元,并对每项津补贴如何设计、运行给出了具体操作建议。

来源:劳动午报

北京近日针对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24类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整治,专项治理培训机构宣传“考试包过”“不过退费”等行为,明确培训基本规范的“负面清单”,包括发布虚假广告、夸大培训效果等。此次专项行动将持续至今年底。


据悉,专项行动期间,重点整治举办注册消防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24类职业资格培训的社会机构。北京市各区人社局在辖区内对专技类职业资格培训机构进行“告知承诺制”备案管理。培训机构对照“负面清单”做好自查和整改,相关部门将对自查和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目前,北京市已经开始向专技类职业资格培训机构发放监督管理告知书,明确了培训基本规范“负面清单”,包括发布虚假广告、夸大培训效果,培训合同(协议)存在明显不合理条款、明显侵犯参加培训人员合法权益,预付收费超过3个月,未制定收退费制度等九类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据悉,相关部门将结合整治情况,研究制定专业技术类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在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实施培训机构分级评估,研究支持优质培训机构良性发展、支持培养首都创新发展高技术人才的行业发展政策。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提醒考生,要警惕个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不存在“官方授权培训机构”“官方指定培训机构”,切莫听信“考试包过”“不过退费”等营销宣传,以免上当受骗。(文/陈旭)


原标题:北京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

来源:新华社


为更好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工程,建设一批区域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并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群,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近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程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通知》(鲁教职函〔2021〕8号),启动实施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化特色化工程,引导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校校有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品牌。

一是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计划资金,支持41所公办高职院校每校立项建设1个高水平专业群。根据建设情况分2000万元、3000万元两档标准给予专项补助。补助资金由学校统筹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提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技术技能平台搭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学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二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重点利用国家及省已拨付资金,做好已立项的国家相关专业群建设。也可根据结合自身实际,立项建设1-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省教育厅届时组织检查验收认定。

三是职业技术大学、央企所举办高职院校也可申请自筹资金立项建设1个高水平专业群,届时省教育厅组织检查、验收,根据检查验收情况予以激励。

四是民办高职院校自筹资金建设的高水平专业群,根据建设情况,通过民办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给予适当奖补。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期为3年,按照“学校建设实施、省级认定验收”原则开展工作。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部党组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质量党建、精准思政、积极维稳、系统推进”的思路,把握规律,凝心聚力,狠抓落实,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好局、起好步、写好“奋进之笔”,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01
围绕建党百年重大主题
深化高校师生理想信念教育

目标任务: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师生中入脑入心。紧扣党中央关于庆祝建党百年总体部署,在高校师生中开展全覆盖、全媒体、全方位、全融合的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推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工作措施:

1.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指导推动高校党委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统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示范培训必修课程。组织优秀教师讲师团、大学生骨干宣讲团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园巡讲、网络巡礼。编发学习资料包,创作系列微视频,增强理论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决策部署,组织召开第27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2.指导高校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部党组有关安排,印发指导意见、派出巡回指导组、编发简报专报、强化调研督导,指导直属高校党委紧密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严格落实规定动作,积极做好自选动作,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组织广大党员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深入实施高校党组织庆祝建党百年行动,上半年召开交流推进会,“七一”前后集中推出一批精品微党课。推动高校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效做法、有益经验纳入学校各级党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3.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统筹抓好“四史”宣传教育。深入挖掘高校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聚焦与本校相关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科学大家等先进人物,深入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举办“党在高校一百年——全国高校红色校史精品主题展”。组织开展校园歌曲和经典红歌传唱、原创话剧展演等活动,打造一批“四史”宣传教育精品文化项目。精心制作《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专题节目,选树展现“百校、百团、百人”党史学习优秀成果。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五四”“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阶段性兴起“四史”宣传教育热潮。

4.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强化热点问题辨析、风险监测预警、校园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抹黑英雄、消解崇高的一切图谋,坚决抵制防范错误思潮在校园传播。指导高校守好“三微一端”等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防止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推动新修订的《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落地见效,强化追责问责。

02
全面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构建高质量的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动公办本科、民办、高职高专等各类型高校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工作措施:

5.认真抓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贯彻落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条例》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印发《条例》的通知要求,发布政策问答,举办专题培训,编写辅导读本,指导各地各高校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条例》,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师生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领会《条例》精神,全面掌握《条例》内容,严格遵守和执行《条例》规定。加强调研检查和督促指导,确保《条例》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6.着力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深化高校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指导相关单位结对共建、巩固成果,启动培育第三批党建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做好第二批“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加强第二批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整体提升教师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实施“高知识群体领航计划”,建立部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入党工作机制,做好高知识群体党员发展工作。指导高校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做到低年级有党员、有党组织。举办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强化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指导力度。

7.促进各类型高校党建工作协调发展。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举办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统筹指导民办学校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延伸到办学治校各环节全过程。在高职高专、民办高校设立若干个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加强对相关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高校党建联络员队伍建设,细化职责任务清单,完善日常指导机制。

03
进一步提升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目标任务:以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支撑,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准把握师生思想行为表现和成长发展轨迹,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发展。

工作措施:

8.加强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动态分析和整体把握。深入开展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拓宽调研范围,丰富调研内容,重点掌握总体状况和年度特点。针对研究生、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生、青年教师等群体开展专项调研,把握思想特点、行为特征及发展需求。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动态了解师生思想状况。

9.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突破。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专项巡查专项评估专项约谈的专题内容,找准问题短板,压实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责任链条。指导高校党委健全教师工作部门运行机制,强化教师政治把关、理论学习、国情教育、实践锻炼等工作。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强化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10.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将发挥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师生在知校爱校中厚植家国情怀。以创建文明校园为导向,拓展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等的教育功能,重点培育一批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带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指导高校健全完善校院两级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指导管理制度,定期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

11.深化网络思政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政网、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优化升级。发挥大学生习惯使用的网络应用平台传播优势,增强正面宣传吸引力和有效性。出台高校网络公众号管理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监督管理。重点建设200个高校思政类网络公众号。加大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设力度,推进优秀网络文章评价及推广运用专项试点工作。建设大学生网络素养、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汇聚一批精品课程,推出一批网络课堂,打造一批“明星”讲师。

12.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对社会实践主题、内容的统筹设计。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机制,明确学时学分要求。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在重点企业、社区街道、乡镇农村建立常态化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依托国企领导上讲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等工作,推动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

13.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网络测评系统,构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时预警机制,建立危机事件全程监控系统。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小组,开展专题培训,努力降低极端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征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优秀案例,遴选一批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现场推进会。继续办好“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教育活动。指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完成换届。

04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

目标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建强高校统战工作队伍,提升高校抵御防范宗教渗透能力。

工作措施:

14.提升高校统战工作实效性。举办省级教育工作部门、部委属高校分管负责同志培训班和高校统战部长培训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与知识分子“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指导高校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

15.有效抵御防范宗教渗透。(略)

05
全力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

目标任务: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防止高校发生重大安全事件。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精准研判和预防预警能力。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为引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排查化解“疫后综合征”有关风险,服务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工作措施:

16.精准研判预警风险隐患。(略)

17.坚决维护高校政治安全。(略)

18.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指导高校打造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学生参与、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入驻的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创造高校版“枫桥经验”。优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工作。研究制订加强高校反恐怖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坚决防止校园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建立教育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线索排查、移交反馈、安全教育,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校园贷、校园周边乱点等综合整治。举办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打造“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校园活动品牌。

19.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维护稳定工作。牵头落实教育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属高校组和学校稳定组专项工作,指导部属高校及时分析属地和本校疫情防控形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级分类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研判分析“疫后综合征”对高校稳定的影响,指导高校有针对性做好排查整治,防范化解潜在问题和矛盾。

06
强化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和保障

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从高校改革发展“软指标”成为“硬约束”。加快配齐高校辅导员、组织员等队伍,畅通发展路径,提升专业能力。统筹发挥骨干和专家队伍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前沿性、创新性工作研究质量。

工作措施:

20.持续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标进一步融入“双一流”建设评估、学科评估、巡视巡察、人才评价等工作体系。探索制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方案,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21.加快配齐高校专职工作队伍。推动高校将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纳入学校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激励等机制。推动高校严格落实“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的要求。专项督促整改未按标准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或用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辅导员的高校。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司局制定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和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明确相关条件、标准、办法等。

22.强化队伍培养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强化辅导员基础能力建设,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全覆盖的培训体系。加强民办高校、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内外访学研修、辅导员专业学位攻读等专项计划,继续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办好院系党组织书记、组织员网络培训,强化实操能力培养。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应急演练等,提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实战能力。

23.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围绕做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十四五”规划和2035目标战略研究,以及做好疫后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与提前谋划,加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力度。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建设。加强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宣传工作研究分会、统战工作研究分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指导。

07
以奋进文化为引领深入建设奋进司局

目标任务:围绕做到“三个表率”,深入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持续建设“政治型、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质量型”党支部。提高干部队伍“七种能力”。

工作措施:

24.不断提升机关政治建设水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高质量办理中央领导批示件,精细化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部党组工作要求。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推进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对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和政治监督。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面向全司党员高质量有特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司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办好青年干部读书班。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建设“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发挥作用强”的党支部。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好作风建设,践行“一线规则”,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抓好廉洁教育。

25.持续增强行政服务效能。规范办文办事办会流程,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为基层减负。推进机关信息化工作提质增效。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学习“司史”,传承“司风”,践行“司训”,建设优良司局文化。做好机关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体任务。

来源:教育部

随着线上教学在疫情期间广泛运用,以在线学习为形式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诸如在线教师资质造假、虚假宣传等乱象的发生。

3月16日,网信办和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了在线教育专业委员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管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4.6%。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催生了在线教育平台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些乱象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由中央网信办主管的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了在线教育专业委员会,向全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出倡议,加强行业管理。针对培训机构出现“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在线教育行业认证和标准,加大规范力度,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管。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 张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组织开展从业人员的评估和(资质)认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

近年来,培训机构营销手段五花八门,不少家长担心,“烧钱”的营销挤占这些机构在课程、教学及师资方面的投入。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在线教育行业回归到教育本质。

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 张勇:引导在线教育企业找准行业定位,回归教育本质,更加注重师资选拔和培训,更加注重内容和产品的研发迭代、质量提升,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条件合理确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规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稳定就业、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结合社会用人需要、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办学条件,系统化推进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工作。高校要研究制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建设一批培养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确保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教学质量。

《通知》强调,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计划在国家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单列下达,重点向上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较好的高校、国家急需紧缺学科专业领域倾斜。教育部支持高校在重点领域和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合理申请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为规范第二学士学位考试招生工作,教育部将建设“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信息平台”,高校在平台发布招生简章,开展政策宣传、进行录取名单公示等。

《通知》明确,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工作纳入有关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招生范围、报考条件和考试招生办法由高校自主确定。高校教务、招生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宣传,共同做好第二学士学位考试招生政策咨询、考试组织、招生录取等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健康发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发展规划等部门和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应各司其职,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研究制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实施细则,综合施策、形成合力,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平稳顺利。

来源:教育部


单招是普通高校提前单独招生的简称,国家教育部为了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中等职教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力度,每年从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相同点:统招与单招的学员这两者的待遇是相同的。单招与高考录取的组织方式相同,都由山东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考试、填报志愿、划线录取。招生计划性质相同,享受统招生学生同等待遇,单独招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计划,是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属于成人教育,也不属于自学考试。单招考生在校期间待遇,国家补助政策,毕业时享受的就业政策及就业后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毕业证书、报到证,均与普通专科学生完全一样。单招录取后的考生与高考上线录取考生同年入学,同时毕业,入学时学费住宿相同,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报读普通本科院校。


不同点: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报名时间不同,考试时间不同,考试模式不同,考试内容不同。单招的录取率相对比统招的录取率高,统招的选择很多,也意味着竞争更激烈。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在2021年3月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此次宣传教育月活动主题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推动各地和学校全面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营造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氛围。


通知要求,各地和学校要紧扣主题、因地制宜,围绕提高爱眼护眼意识、加强近视监测干预、改进学校日常管理、加强手机管理、有效带动家长参与、宣传有益经验做法等六方面活动内容,针对影响视力的重点因素,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方法,利用春季学期开学有针对性地部署本地和学校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通知强调,各地和学校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感强的爱眼护眼科普宣传。坚持公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宣传教育月名义搭车开展商业性活动。统筹好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力量,合力加强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工作。

(来源:教育部)

近日,网传“北京继续暂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消息,市教委明确表示此消息不实。1月下旬,根据疫情形势,全市暂停培训机构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随着中小学开学,市教委已启动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有序恢复的工作,支持符合办学标准、有益于学生学识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开展线下培训。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培训机构存在疫情防控不到位、虚假广告、退费难、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和学生对此意见较大。针对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有序恢复中将进一步规范管理。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根据疫情防控、办学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要求,按照“自查自评、书面申请、检查整改、公开承诺”程序,向各区教委提出申请,经各区教委审核通过后可有序恢复。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进行整改。

恢复线下培训后,市区将继续依法依规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资质、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预付费资金、培训服务合同、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监管,确保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北京市教委
2021年3月12日
现在很多教培机构都在做在线教育直播,虽然直播前宣传很到位、直播中互动很精彩,但是对于直播后的视频,教培却没有更多的运营。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在线教育直播的视频运营。

目前短视频的用途很广泛,种草、引流、固粉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视频运营方式。而经过剪辑的在线教育直播视频同样可以进行以上的运营。

1、种草

不要以为只有化妆品、服饰类等产品才能种草,教育课程同样可以种草。教培机构可以将剪辑好的授课视频(最好是知识点类型的)放到抖音、快手、视频号中,通过达人或者网红的种草,就可以吸引到一批新用户。

2、引流

要想低成本的引流,短视频是最适合的。通过剪辑课堂集锦、微型广告、热点结合课程等在线教育直播视频,教培机构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新学员,同时也可以更容易激起学员的兴趣,让招生更容易。

3、固粉

由于有些学员的总结能力和自学能力差,一些课程总结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教培机构可以将直播授课视频的知识总结剪辑拼凑到同一个视频中,通过课程干货、知识总结等短视频来提高粉丝的留存率,另外也可以增加讲师的收入。

总之,做完教育直播之后,教培机构可以将讲师的授课视频剪辑成精彩的短视频,将其放到短视频平台上,让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除此之外,短视频的广泛传播还可以提高教培机构的知名度。来源}|网络

教育培训制造和贩卖焦虑、909万大学生就业新压力、学生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睡眠问题……今年全国两会,那些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与青年切身利益联系紧密的问题,成了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特别是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对诸多教育难点进行了回复后,教育问题更成了近几天的社会热点。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2021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在受访者期待的各类两会议题中,教育仅次于就业,排在第二位。受访者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65.5%),其次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61.5%)。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我国不仅在办大教育,更是在办强教育,公平、质量无疑是做强做大教育的核心,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回答“教育的真谛”问题时说:“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根本目标。”


不少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唯分数论”,追求分数甚至到了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和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地步。


这两天,“缺觉成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登上微博热搜。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委员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调研发现,高达81%的教育工作者认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业竞争有关系,“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口号就是写照。我国学生学业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传递给青少年。


“面对社会竞争、学业压力以及教育不当产生的大量心理高危学生,应协同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抢救性干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问题也非常关注,而且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有的很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一大堆。”


“唯分数”问题、睡眠问题的背后是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众所周知,课外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随着线上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广泛运用,以在线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类应用软件呈现出泛滥之势。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一些在线校外培训机构随处可见的、充满噱头的广告语,明星出镜代言等现象正在向家长制造和贩卖焦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供了一组数据:3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去年2月至11月的营销费用过亿元。他指出,“烧钱”营销将挤占这些机构在课程、教学及师资方面的投入。


虽然各地正在加大力度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治,不少代表委员提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强调,可从4项关键治理点着手:严格准入和督查机制,对机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等开展全方位治理;在招生环节加强监督,公办学校严格落实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原则;加强对媒体和广告投放平台的监管和问责;加快落实评价改革方案,以彻底改变培训机构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和“裹胁”。


除了基础教育外,代表委员们也非常关注高等教育。


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则代表着该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不仅意味着我国的总体人均文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人们对享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强烈。


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了两点:公平和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


“前些年我在福建、浙江工作时,也经历过高等教育改革。一些地方建大学城、搞合并,都是方面军规模,几万人,都要凑个医学院、美术学院,‘五脏俱全’,但没什么特点,专业优势不明显。这样的方向对不对?值得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改革还要继续深入。


这让在场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晓明印象深刻。“总书记提到了一些老牌大学曾经都有响当当的牌子。而如今,所有学校都在追求‘大而全’,我认为这与我们追求的高质量教育是相违背的。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量上去了,质还需提升。”


大学的课应当怎么上,上什么?这些话题也成为代表委员与网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这两天,“建议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当前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缺失,对感情和性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生理卫生知识层面,在面对感情和恋爱挫折时,容易出现偏激失控,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向媒体呼吁,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结合实际案例系统编撰婚恋教育课程教材。


“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关注教育其实就是关注未来,因为教育不仅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千家万户的希望,因此提高质量必然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月9日,教育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会议强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教育系统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迅速掀起学习教育热潮,以扎扎实实的学习教育成效,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作动员讲话。


  陈宝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是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建质量的内在要求。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陈宝生强调,要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学出成效,结出硕果。一是准确把握目标要求。把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突出行业特点、教育特色,突出以上率下、上下结合,突出机关带动、系统联动,突出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悟创新理论伟力,强“两个维护”自觉,守立德树人初心,开教育发展新局。二是准确把握重点内容。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三是准确把握活动载体。立足教育系统实际,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要学党史、干实事,把解决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让学习教育成为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一个出实招见实效、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要学党史、解难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要学党史、谋大事,紧跟中央部署,紧贴百姓需求,紧扣质量公平,紧盯师德师风,紧抓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锚定教育强国目标,推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八大体系,谋划“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要学党史、创新事,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学党史、长本事,引导广大干部提升本领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陈宝生指出,要严格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安排。一是扎实抓好专题学习。通过自学、集中研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原原本本学习指定学习材料,学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精神。二是牢牢抓好政治引领。要发挥好课程教材的主渠道作用、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作用、网络空间的主平台作用、研学实践的大课堂作用、党史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的支撑保障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和研究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把党史学习教育、“四史”专题教育作为广大师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机遇切实抓好。要把握青少年特点,贴近青少年需求,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三是精心抓好专题培训。从举办培训班、组织研学、开展线上培训三个层面积极推进。深挖教育系统红色资源“鲜活教材”,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四是务实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补齐学科、课程、人才短板,繁荣发展党史教育和研究。引导党员立足本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师生群众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五是认真抓好专题组织生活会。要严肃认真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党性分析,交流学习体会,深化思想教育。

  陈宝生强调,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务实作风、营造浓厚氛围,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扎实推进、高质量开展。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学军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在京直属高校党委书记、直属机关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出席会议。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机关各单位处级及以上党员干部15000余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各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处级及以上党员干部在分会场列席会议。

来源:教育部

继续教育是应对职场焦虑的法宝吗

——德国营造学习型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世界教育之窗】

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因其职业教育体系为世人所称道。不过,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职业教育只解决了就业问题中的一步,即劳动者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这一步。而实际上,对于已经身在职场的人来说,谋生技能的落后和职业前景黯淡才是难以化解的焦虑,并以职场危机等形式呈现出来。想要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知识付费在全球如此火热正是这一背景下的结果。

德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移民、高失业率、老龄化等各类社会问题,应对这些挑战的办法之一就是“继续教育”。德国的继续教育历史悠久、体系完备、保障有力、覆盖全面,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其相关经验对世界各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均具有超前的借鉴意义。


1.继续教育:保就业的药方

德国继续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早在一战前,德国就有数量众多的业余教育机构。德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建立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础上。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为“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所谓“双元制”,指所有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为职业学校,参训者学习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指可以为参训者提供实践机会的企事业单位等实训场所。通过“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在打通知识与实践联系通道的同时,一方面降低了企事业单位的选人用人成本,同时也针对性地提升了劳动力素质;与此同时,降低了劳动者就业难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高失业率问题。因此,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之称。德国优质的继续教育一方面源于其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方面则得益于政府与社会的有力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转型速度的日益加快、数字化大潮的日益深化、个体对文化精神层面诉求的日益强烈,世界各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都与日俱增。然而,却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这般把继续教育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支持与发展。2019年,德国政府宣布出台“国家继续教育战略”,旨在数字化时代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新型继续教育文化。这项国家战略联结了包括德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商界、工会等各种力量,共同致力于为劳动者提供更加透明且易获得的继续教育机会,通过此项国家战略激发和提升德国未来的国家竞争力。依托该战略,进一步推广普及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德国应对数字化转型风险和抢抓转型机遇的制胜之举。


德国向来对继续教育重视有加,现在又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予极端的重视,为德国继续教育全面纵深、高速优质的发展提供了决定性保障。


2.脱产培训:教育法律支持

德国涉及继续教育的立法众多,历史久远。如前所述,德国的继续教育建立在完备的职业教育基础上,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甚至可以追溯到1182年颁布的《科隆车工章程》,这一章程被认为是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开端。发展至今,德国已形成了针对继续教育的全方位法律保障体系——不仅局限于一部专门性法律的保障,而是在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内容的法律中都有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例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各类企业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联邦政府的《劳动促进法》明确了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改善就业结构,促进经济繁荣;《联邦促进培训法》对参训者的费用做出了明确规定;《高校常规法》规定要对高校师资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高等教育框架法修正案》强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继续教育;《职业晋升促进法修正案》为学习者工作后获得学校资历认可提供了支持,有效提升了继续教育的参与率;《教育假期法》规定了工作者脱产参加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国外专业资格的认可法案》使得在国外获得的资格证书在德国得以被承认并具有同等的专业性,德国继续教育的国际性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德国一系列的社会法典改革中也有多处与继续教育相关。与此同时,各州也通常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继续教育的地位、主体、内容、组织形式、保障政策等。


可见,德国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立法不仅历史悠久,且与时俱进;不仅有专门性法律,且有各类相关法律的支撑相辅;不仅有国家层面的宏观保障,且有切合各州实际的具体方案;不仅有宏观方向的指引,且有切实可行的有力举措。德国完备的继续教育立法是德国继续教育规范发展、有序发展和可控发展的规范性保障。


3.积极充电:企业和个人的内在驱动

德国的继续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和效益机制为驱动,虽然是一项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但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都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由于这种市场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德国的继续教育呈现出优质与高效的特点。


在德国,企业是法律规定的提供继续教育的主体,在市场的主导下,这种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就企业而言,提升劳动者素质对促进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之德国政府对企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继续教育。德国很多企业都设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设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估手段等,培训结果可以得到其他机构或领域的互通认证。这些企业的培训中心也可以向社会提供培训,其收费标准、培训内容、开展方式等都具有自主性。这就使得企业一方面有巨大的积极性开展提升员工劳动技能的培训,同时也有巨大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培训水平以增加培训收入,既可以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又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如是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企业主导开展继续教育的意义已超越单纯的企业发展而涟漪式地扩散向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法律规定,德国的五大继续教育机构(企业、有关成人教育的各类学校、民办的或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国家政府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精神不仅存在于五种培训机构之间,也存在于各类培训机构内部。这种基于制度安排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关系,为德国继续教育注入了动力与活力,驱动德国继续教育呈现出优质与高效的发展导向。


可见,市场主导作用在德国继续教育领域的充分发挥为德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性保障,使德国的继续教育得以持续发展、优质发展、高效发展。


4.职业分析:继续教育的内涵支撑

德国的继续教育研究历史悠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德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技术学校委员会就开始了职业分析的研究工作。1957年成立的德国成人教育研究院是专门从事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实体性机构。旨在通过对有效、先进的成人学习和教育手段的研究,改善全体成人的个人发展、社会参与及就业状况。研究院还致力于提升德国继续教育的国际可视度,并将其研究工作置于欧洲背景加以讨论,继续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早已起航。发展至今,德国不仅将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且聚集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不仅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也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质继续教育师资;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对全世界的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引领作用;不仅逐渐建立起了系统化的继续教育研究体系,也逐步向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德国的继续教育研究早已超越了目前诸多国家关注于对继续教育本身的意义、价值、发展方向、具体举措等前期研究范围,已拓展至后端研究、提升研究和周边研究。如近几年德国的继续教育研究开始聚焦于其自身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关注接受教育后的能力提升评估,反思继续教育机构自身的学习提升,探讨继续教育供给侧服务的改革,商探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问题解决乃至经济学领域的价值等。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趋势日益彰显。


德国在继续教育研究领域的成果不仅为继续教育自身的发展指明了航向、提供了科学性保障,也为其他领域的现实问题乃至理论研究提供了借鉴。使德国的继续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和前瞻发展的面貌。


5.终身学习:保持状态的社会氛围

如果说前面所述是德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有形之轮”,那营造支持职场人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社会氛围则是其发展的“无形之轮”,然而此“无形之轮”却如同一张“隐形之网”将各种因素有效地联结、融合,并产生了神奇的“加速度”,使德国继续教育这辆“跑车”在世界继续教育大赛的跑道上一骑绝尘。


继续教育这一“无形之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德国的“国家继续教育战略”目标之一是营造新型继续教育文化。在国家层面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来打造,德国实为先行者。然而实际上,继续教育文化在德国早已存在,它不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学科、知识或概念,而是一种全社会对继续教育自然而然的认可、践行,并将之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德国,继续教育不唯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方式、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就工作方式而言,接受继续教育是德国劳动者工作的一部分,是不被潮流淘汰、紧跟时代大势的必须之举;就发展方式而言,“职前学习是准备,职后学习是发展”已成为德国人的共识,参加继续教育是获得更高薪酬和更优发展机会的必经之路;就生活方式而言,德国继续教育不仅仅限于与工作相关的各类技能培训,更有为数众多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园艺、绘画、音乐、文学等旨在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享受的生活类内容,继续教育是德国人提高生活品质的必然之选。


在德国,无论是国家还是国民,对继续教育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国家而言,继续教育不仅是一项关于教育的事业,更是一项事关就业、社会福利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之大计的战略。德国也确实通过继续教育,解决缓解了诸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就国民而言,继续教育不仅是提升工作技能、生存本领的方式,也是充分享受生活、提升自我的密钥。这也是德国私人培训机构学费昂贵却深受欢迎的原因。


在德国,继续教育已超越了教育形式而深入普及为一种生活方式。继续教育从被动的继续“被教育”转向主动的继续“要教育”,从生活所迫的“不得不学”转变为作为生活一部分的“自然而学”,从以简单的提高职业技能、降低失业可能、增加薪酬为目标转向以实现全民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除了转变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德国的继续教育正在孕变为一种更为普及的文化理念,营造新型继续教育文化的目标正在实现。


(作者:丁莉婷,系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4日 14版)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