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本报北京4月8日电  (记者丁雅诵)教育部日前研究制定《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共58条,涉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人格权益、受教育权、休息权利、财产权利等。其中“特别保护”一章明确:学校应当落实法律规定建立学生欺凌防控、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工作制度,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

针对欺凌,意见稿明确,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前款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教职工发现有学生实施下列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针对性侵害,意见稿明确,学校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并制止教职工以及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实施以下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性关系;抚摸、故意触碰学生身体特定部位等猥亵行为;向学生作出具有调戏、挑逗或者具有性暗示的言行;向学生展示传播包含色情、淫秽内容的信息、书刊、影片、音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持有以未成年人为题材的淫秽、色情视听、图文资料;其他构成性骚扰、性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未成年人休息权利方面,意见稿提出,学校不得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前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课程教学活动,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得以集体补课等形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学校应当加强作业管理,指导和监督教师按照规定科学适度布置家庭作业,不得超出规定增加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保障学生在家的睡眠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有网友提出“如何才能推荐出好书”,“如何避免学校和教师不敢推荐书”等问题。对此,教育部做出官方答复。


问题:课外读物那么多,如何才能推荐出好书?

答复:市场上的课外读物种类繁杂,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为确保给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引导。


一是明确推荐原则和标准。中小学校课外读物推荐要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和适度性原则,要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等标准。明确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问题清单。


二是明确推荐把关程序。推荐程序包括初选、评议、确认、备案等环节。学校组织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初选目录;学科组按推荐原则、标准、要求全面把关,要提出评议意见;学校组织专门小组负责审核把关,统筹数量种类,确认推荐结果,公示并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考虑到欠发达地区规模较小学校的特殊性,可由上级教育部门为学校推荐课外读物。


三是依据相关目录和教育教学需要选择推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可参考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或所属专业机构发布的推荐目录进行推荐,比如参考教育部定期发布的《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等,教师也可以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和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推荐。(教材局提供)


问题:在加强规范的同时,怎样才能避免学校和教师不敢推荐书?

答复:研制《管理办法》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对课外读物进校园进行规范治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含幼儿园);另一方面是希望推荐出更多优秀的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从而充分发挥课外读物的育人功能。但正如您刚才所问,《管理办法》的出台,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学校怕担责、怕风险,从而因噎废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出现不愿推荐课外读物的行为,这就背离了出台《管理办法》的初衷。因此,为防止此类现象的产生,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是用制度规范学校推荐。《管理办法》明确了推荐读物的原则、标准和相关要求,为课外读物推荐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本遵循,明确了哪些读物不得推荐给学生,相当于设立了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制度“防火墙”,帮助学校规避了推荐课外读物出现的问题风险。


二是用活动引导学校推荐。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鼓励学校设立读书节、读书角等,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同时,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发挥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用机制激励学校推荐。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书香校园建设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纳入相关表彰奖励中,学校要采用适当的形式表彰阅读活动表现突出的师生。(教材局提供)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引发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正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潮。2019年5月,国 务院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颁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


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产业的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势将迎来一轮重大发展新机遇。作为职业教育行业的龙头,传智教育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服务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输送数字化人才。


深入洞察,传智教育培养新型数字化人才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技术不断涌现,为众多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智能服务机器人(10.170, -0.12, -1.17%)行业为例,市场调研机构 IDC 预计,到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805.2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8.3%。但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2020》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

人才短缺还存在于一直被美国卡脖子的芯片领域中,中国的芯片企业很难招到优质人才一直是业界共识。相关数据显示,芯片领域人才缺口达30万。其实,除了智能服务机器人行业和芯片行业,目前很多数字化转型中的中国制造企业都面临着相同的人才难题。

在数字化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的传智教育,一直致力于数字化专业人才及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敏锐洞察到产业发展需求后,早在2019年初,传智教育就适时推出了《智能机器人软件开发》课程,助力打造AI+Robot新型产业互联网人才,弥补行业发展亟需的优质人才。


据记者了解,该课程覆盖了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点,课程包括Python和C++应用编程、机器人操作系统、运动规划和机械臂控制、机器视觉、深度学习、SLAM等阶段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传智教育还斥资百万搭建了企业级实操环境-机器人实验室,包括3D点云及应用、工业软件虚拟仿真项目、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应用、医药+物流仓储自动化分捡、自动驾驶、机器视觉引导激光加工、室内导航和建图软硬件实战等项目课程。

据介绍,传智教育所培养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开发方向的人才,主要就职于自动驾驶、扫地机器人、机械臂、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传智教育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为基础,为我国产业升级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并一步步推动着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普及。

践行使命,传智深耕教育助力民族复兴


“数字化人才,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煜波在近日举办的202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而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人才的支撑。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助力早有先例。据了解,职业教育是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曾于19世纪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而近年来美国一直试图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此时,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应担负起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责任,实现“制造强国”梦。

正如传智教育董事长黎活明所说:“我们必须承担起中华儿女肩头的那份责任,因为中华民族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领先地位,必须依靠大量的科技人才,传智教育接下来将肩负起民族使命,在三尺讲台诲人不倦,著书立说,为科技行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科技产业发展,促进民族伟大复兴!”

经过15年的发展,传智教育已经拥有2000多人的团队,教研人数约占70%,在全国一线及省会城市开设了19所分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高精尖IT人才。

2021年1月12日,传智教育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成为中国“教育行业A股IPO第一股”,这是国家对传智教育的认可、支持和期待,将来传智教育将继续发力职业教育行业,通过自身实力促进职业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持续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讲课,为千万学生少走弯路而著书”的新使命。


来源:和讯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为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以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山东•青岛)的举办为契机,以“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为依托,召开以“激活科技创新 打造齐鲁样板”为主题的首届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大会相关信息如下:

  指导单位: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承办单位:云上高博会工作组、中国教育在线

  大会亮点:“1+2+3”(一场成果展、两场主题论坛和三场特色活动)


一场成果展

  在10000平方米的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专门设置了八个主题展区及开篇(时光记忆)和尾声(崭新征程)部分,线上线下同步呈现。开篇部分以历史文献等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党建成果,同时展示“十三五”以来我国高校取得的辉煌科技成就。八个主题展区紧扣山东省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包括了中国智造(装备制造)、数字之匙(新一代信息技术)、走进深蓝(现代海洋)、科技抗疫(生物产业)、绿色未来(新能源)、科技兴农(农业科技)、时代引擎(人工智能)、产业基石(新材料)等主题展区,力求促成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高质量落地。尾声部分通过声光电、科幻短片、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对未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两场主题论坛

  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委会成立大会。5月20日,将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委会成立大会。专委会由国家及地方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

  二是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发展论坛。5月22日,将举办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发展论坛。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以及数座城市的市长、高校书记校长、企业负责人出席,探讨城市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


三场特色活动

  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研讨会。研讨会将组织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科技服务及咨询机构从业人员,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园区与孵化器管理人员、创新创业人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等,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相关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交流。


  二是高校科技成果精准匹配洽谈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成果展将设置合作洽谈专区,组织与企业面对面——高校科技成果精准匹配洽谈会,组委会将协助企业与高校进行深入的合作洽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项目在山东的落地。


  三是高校科技创新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签约仪式。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将为已达成合作意向的高校与企业,举办“高校科技创新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签约仪式,扩大合作项目的影响力,打造科技创新“齐鲁样板”。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4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孟加拉国联合在线举行九个人口大国教育部长在线磋商会。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出席会议并发言。

钟登华指出,中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引领,一直在持续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发布一系列文件,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二是加快普及网络教学环境,全国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95.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三是建立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基本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残疾儿童通过互联网也能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四是推动教育创新,注重信息素养培育,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钟登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中国实施大规模线上教学,覆盖全国大中小学近3亿师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疫情,积极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和线上教育资源。

钟登华强调,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教育重任在肩,自身也必将发生革命性变革。中国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各国加强政策对话,推动互学互鉴,共同促进落实教育信息化《青岛宣言》、人工智能与教育《北京共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共享技术、教学资源,打造数字教育共同体,推进落实2030年教育议程,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贾尼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福尔及E9国家教育部长出席会议。


来源:教育部


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职业院校: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山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关于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鲁教职字〔2020〕5 号)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加快培养培训更多安全生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切实增强一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夯实安全生产人才队伍基础,服务全省安全生产大局,现就职业院校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技术技能人才处于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是保障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不断降低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摆上突出位置、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对接承担更多安全生产技能培训任务,助力提高一线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水平,持续扩大安全生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二、加强安全生产培训资源建设。各职业院校要强化市场意识,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施策,紧贴区域、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依据国家有关培训大纲和标准,会同行业企业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建设一批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安全生产培训项目和课程教材资源。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利用3D、VR、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建设仿真实训系统。支持职业院校分行业建立安全事故案例库、制作安全警示教育片,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多渠道整合培训资源,实现开放共享。

三、推进安全生产培训模式改革。突出“短平快”等特点,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鼓励职业院校通过移动APP、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开展碎片化、灵活性、交互式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鼓励职业院校探索实施安全生产网络培训学时学分制,推动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学分积累和转换。鼓励职业院校积极与相关行业部门、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对接,广泛开展“送培训上门”活动,提高受训人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和现场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鼓励支持参训人员考取安全生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科研院所、产业园区、企事业开展合作,在煤矿瓦斯治理、尾矿库安全监测、危险化学品危害防控、消防应急救援等方面,共建一批专业、一批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或产业学院、一批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一批培训实训基地、一批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等。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安全培训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探索,提高设施器材使用率、资源共享率,形成良好经济社会效应。

五、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统筹用好《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公开招聘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字〔2020〕80号)自主招聘政策,根据自身实际招聘安全生产领域的优秀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引进经验丰富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各职业院校要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培训专职教师考核后上岗制度,保证专职教师定期参加继续教育。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到化工、消防、建筑和矿产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实践或开展技术研发服务等,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六、扩大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安全生产实际需求,增设安全生产相关专业,逐步扩大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各职业院校要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标准与行业技术规范紧密对接,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质量。深化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校企联合开展安全生产相关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和质量评价,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培养更多安全生产实用人才。

对面向社会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成效明显的职业院校,我厅将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项目及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并面向全省宣传推介经验做法。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可及时报我厅职业教育处。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高等职业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研究,决定开展我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示范引领和资源共享,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大格局。


二、建设目标

面向全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院校,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全面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加快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申报条件


(一)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1.课程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考试计划,实施学分管理, 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3.课程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成果和模式。


5.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入选示范课程相应授课教师、团队自动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不需单独申报。

6.课程授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课程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

7.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育人效果显著,学生评教结果优秀,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形成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具有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8.职业教育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注重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内容;继续教育课程要充分考虑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注重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面向终身学习,培养学习者立足岗位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


(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1.中心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定位准确,育人理念先进,工作规划清晰,任务职责明确,运行机制完备,建设特色鲜明。

2.中心负责人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对如何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中心人员配备科学合理,具有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

3.中心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和有力推进学校、院系、教师不同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并在校内外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4.中心支持指导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立足专业特色和课程育人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建成一批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建有宣传展示数字化平台,并开展推广共享。

5.中心开展经常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交流、观摩和培训活动,汇聚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合力,积极推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整体提高。

6.中心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 动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院系、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7.中心在政策、经费和条件等方面保障有力,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分享、展示、培训、研讨等活动的良好基础和支撑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推荐限额

1.职业教育项目
(1)课程推荐。国家级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每校不超过4门,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每校不超过3门,其他高职院校每校不超过2门。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每校不超过2门,各省辖市教育局、济源示范区每地不超过3门,省直管县(市)每地不超过1门。
(2)中心推荐。每单位不超过1个。

2.继续教育项目
(1)课程推荐。开设有高等继续教育的本科高校每校不超过2门、高等职业院校每校程不超过1门。
(2)中心推荐。每校不超过1个。

(二)报送要求

1.高等学校和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由学校公示无异议后直接报送。地市教育部门所属中等职业学校申报材料由地市教育部门初评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统一汇总报送。


2.报送课程应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色,突出不同教育类型特点,鼓励适用范围广、共享范围大的课程申报。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近期,多名在校大学生遭遇“注销校园贷”骗局。诈骗分子伪装成银监会工作人员或网贷公司客服,声称国家禁止大学生网贷,需要注销相关账户,诱导学生将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转入所谓的“清查账户”(实为诈骗人员的个人账户),或以“需要将‘学生账户’升级为‘成人账户’”为由,诱导大学生通过支付宝借呗等渠道贷款并向其转账。

    以上新的诈骗手段,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支付宝等平台均设有官方电话,不会用私人号码或者添加QQ、微信等方式联系用户,更不会让用户添加QQ群。请同学们不要轻信陌生人,更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避免上当受骗!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又无法辨别信息真伪,要及时报警寻求帮助,也可以向学校和老师反映情况。

来源: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二、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三、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

四、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中小学校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服务时间,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

五、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注册登记或备案的线上培训网课平台、网络游戏的规范管理,采取技术手段进行监管,确保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六、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七、加强学生睡眠监测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与指导工作,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睡眠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各地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及时改进相关工作,确保要求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


  3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表示,“十四五”时期将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是提升层次。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启动国家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

  二是协同创新。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推动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提升区域整体教育水平。鼓励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与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科研合作、课程资源共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三是严把质量。持续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展全国师范类专业质量监测,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深化师范院校评价改革,引导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

  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我们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就是尊重我们国家的未来。请大家放心,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一定会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定会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来源|国新网
原标题:北京市教委点名通报一批培训机构:线下教学不合规

3月31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近期检查发现校外培训机构存在问题的通报,部分恢复线下教学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被发现仍存在不符合工作规范要求的问题,被点名通报。市教委表示,对于存在违规问题的机构,市区相关部门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近日,各区按“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审核”的基本原则,有序恢复了一批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下教学活动。为督促指导已恢复办学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诚信办学,市教委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效果。在近期开展的执法检查中,相关区部分恢复线下教学活动的校外培训机构被发现仍存在不符合工作规范要求的问题。

根据通报,密云区三优课外教育培训学校专职教师数量不符合办学标准,市教委已责成密云区教委暂停该机构线下教学活动,认真整改,并对密云区教委在恢复校外培训机构线下教学活动中审核不严给予通报批评。

在检查中,相关部门还发现其他问题。东城区顺天府学超常教育培训中心、东城区秋之歌培训学校、大兴区北京燕园学程英语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教师名册与教师公示信息不符,昌平区东沙文化培训学校、密云区龙圣课外教育培训学校总校和教学点存在教师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已通过考试)提前安排授课等问题。

东城区美克培训学校、西城区传奇美语培训学校、朝阳区北京学优乐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朝阳区培英文化培训学校(垡头校区)、大兴区北京聚能星冉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大兴区北京沐思睿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昌平区学而思培训学校、昌平区巨人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存在未使用或未规范使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性文本)》等问题。

西城区传奇美语培训学校、大兴区北京沐思睿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在印发的宣传材料和微信公众号中存在夸大宣传和不良导向问题。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市教委已责成所在区教委指导督促培训机构迅速开展整改,限期复查,并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对其它培训机构的指导培训。市教委表示,将继续加强对各区教委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各区严格按照标准恢复校外培训机构线下教学活动,全力维护好校外培训秩序。
奥赛成绩曾一度是小升初“掐尖”的参考。近年来经过规范管理,给奥数热降了温,但是在短暂的沉寂之后,改头换面的奥赛在有的地方卷土重来,家长们蜂拥为孩子报名。不少人质疑,这是否代表刚实施一年的小升初全面摇号政策有所松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

吕玉刚表示,规范社会竞赛项目的管理,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管理办法》,从2019年开始审核并面向社会公布竞赛名单,严格控制竞赛项目数量。从原来的105项减至35项,有了很大幅度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项目,进一步突出了素质教育导向,现有的5项奥赛只面向高中阶段的学生,不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并且特别强调,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竞赛项目管理,严格按照竞赛项目管理规范和举办方的承诺,加强竞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保障竞赛项目依法依规举行。二是严肃查处违规竞赛。对没有经过审核通过的竞赛活动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禁中小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违规竞赛活动。三是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了“公民同招”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这项制度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

来源:新华社
    3月31日,国新办就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在教育部印发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比如说,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了集成电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

  陈子季介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非常重要,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专业目录对职业院校来说,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对用人单位来说,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对产业发展来说,是衡量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观测点。上一次目录集中修订,中职是在2010年,高职是在2015年,这次集中修订主要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用“四个紧盯”,紧盯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技术前沿、紧盯民生需求。这次的调整幅度很大,中职层次调整了61.1%,高职专科层次调整了56.4%,职教本科层次调整了260%,主要是新设了167个专业。总的来说,将从三个方面来服务对接“十四五”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这次修订突出了“全”。我们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用“三级”分类,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358个、高职专科层次744个,高职本科层次247个,全面覆盖了国际通行的41个工业门类以及我们国家最新发布的新职业。

  第二,这次修订突出了“新”。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比如说,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设置了集成电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比如,对接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我们设置了婴幼儿托育服务和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管理、冰雪运动与管理等专业。针对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我们设计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再比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设计了农村新型的经济组织管理、现代种业技术等专业。又比如,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设置了智能环保装备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专业。

  第三,这次修订突出了“特”。一体化设计培养体系、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旧版《目录》对中职、高职专科层次分别编制,新版《目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思维,第一次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层次、高职本科层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逐级递进,课程深度也是逐层增加,人才定位也是有机衔接的。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社会建设。

  陈子季表示,下一步,教育部也将健全职业教育专业随着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指导省级教育部门结合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另一方面,指导职业院校用好办学自主权,鼓励灵活设置专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规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任务要求,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牵引,综合施策、稳步推进,努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细落实,引领和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高规格部署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把教育评价改革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省“十四五”规划草案中作出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各地各校认真传达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上来,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省教育厅将教育评价改革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推进实施。

高标准开展宣传培训。坚持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使改革组织者真正懂改革,切实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目标要求。召开全省深入学习贯彻《总体方案》专题培训视频会,培训近2万人次,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各级教育(教体)局、各级各类学校班子成员以及中层负责同志全覆盖。多层次开展培训研讨,省教育厅组织学习研讨“五个一”活动,要求班子成员、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人开展一次学习研讨、撰写一篇理论文章、开展一次基层宣讲、进行一次联系点调研、提出一个贯彻落实建议。同时,将《总体方案》纳入各类教育培训内容,在全省中小学校长、高校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和高校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轮训中安排解读辅导和专题研讨,累计培训3300余人。广泛开展政策解读,研究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在省内主要媒体和各级各类教育媒体开设专栏,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政策解读,采用图解、短视频等形式多方位深入宣传,推动干部师生熟知、广大家长了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切实凝聚改革共识,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高质量制定工作清单。强化问题导向,分领域召开座谈会,分别征求地方党委政府、省直相关部门干部、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找准找实教育评价改革需要解决的难点痛点和需要补齐的短板弱项。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带动、走在前列”的工作思路,明确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时间进度,提出调查研究、文件配套、总结经验、改革试点、督导落实等12方面27项贯彻措施。针对教育评价改革“五类主体”,聚焦总体方案22项任务,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发力,形成贯彻落实工作清单,确定“改什么”任务67项、“怎么改”措施154项,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强化目标和结果导向,确定一系列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机制,如将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研究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述职重要内容;分类制定山东省幼儿园、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研制中小学教师述评制度、把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两年的市在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降低一个档次等。

高要求做到令行禁止。对照《总体方案》要求,着力在打破思想禁锢、冲破体制障碍、改变行为方式等方面求突破见实效。开展文件清理,组织各地各校对各类政策性文件进行对照梳理,彻底废除或修订与《总体方案》精神不一致的条款,要求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落实负面清单,要求各地各校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对11种严格禁止类事项坚决杜绝,对11种克服纠正类事项立行立改,对5种控制限制类事项尽最大可能减少,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坚持即知即改,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立足各自职责,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从自我改起,以上率下起底沉疴积弊。如整合高层次人才项目,规范人才计划申报、人才称号使用,解决人才“帽子满天飞”的问题;建立职业院校高水平教师引进“绿色通道”,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对行业优秀人才采取直接考察等方式组织招聘;修订出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明确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修订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革教师科研评价,增设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取消论文收录数、引用率等指标,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据教育事业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有关统计情况。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主要结果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据教育事业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

一、学前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入园儿童1791.40万人,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082.83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74%。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291.34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5.2%。





二、义务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招生3440.19万人,在校生1.56亿人。专任教师1029.4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



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5.80万所。小学招生1808.09万人,在校生10725.35万人。小学共有专任教师643.4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



全国共有初中5.28万所。初中招生1632.10万人,在校生4914.09万人。初中共有专任教师386.07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共有学校2.44万所。招生1504.00万人,在校生4127.8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



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2万所。招生876.44万人,在校生2494.45万人。普通高中共有专任教师193.32万人。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9865所。招生627.56万人,在校生1628.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4.95万人。

四、高等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在校生3285.29万人。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

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363.76万人,在校生777.29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277.91万人,在校生846.45万人。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3.30万人。

五、特殊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44所。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4.90万人,在校生88.0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62万人。

附注

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由于包含非正规年龄组(低龄或超龄)学生,毛入学率可能会超过100%。

3.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数据由2019年代替。

4.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


来源|教育部

16人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中6名是博士,这是广州某知名中学招聘的教师。不久前,“深圳一高中20位新老师19位来自清北”的新闻也登上热搜。如今,高学历名校生成为中小学招聘的首选,非师范类院校、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也在不断涌入教师行业。记者调研发现,不仅一线城市重点中学的名校毕业生占比在不断攀升,一些二三线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名校”“研究生”已然成为中小学招聘的标配。(3月24日 新华社)

教育大事,教师为本。非师范类名校毕业生大量进入中小学校,是基础教育的幸事,可望搅动中小学师资补充、教师竞争的一池春水,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助推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优势、名校、高薪是吸引“名校+高学历”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并非所有地区、所有学校都具备。于招聘学校而言,招聘“名校+高学历”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风险。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是科学又是艺术,仅凭“学得好”就做“教得好”的判断,显然不够理性。


因此,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中小学校乃至中小学教育的受众都要注意中小学招聘“名校+高学历”教师的真问题,对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保持足够警醒。


其一,学历虚荣,造成教师资源浪费。当前,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招聘的门槛越来越高,陷入学历虚荣、盲目攀比的怪圈。“学得好”未必“教得好”,“唯学历”招聘中小学教师,忽视了教育教学能力之“实”,留下的仅是“名校+高学历”之“名”。重赏之下,大量“名校+高学历”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但并非皆因有教育梦想,这就导致名校毕业生错位就业。人岗不匹配,造成中小学教师择业“拥堵”,一大批学历一般但教师职业认同感强且有潜质的毕业生无法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资源浪费,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生态。


其二,“名校+高学历”只作招生噱头,形成教育服务欺骗。中小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益服务,但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出于吸引生源的考虑,把“名校+高学历”教师作为招生噱头,忽略了教师成为名师的潜在意义。买椟还珠之下,“名校+高学历”教师的价值定位错位,学校缺少对其入职后发展的有效干预,这些教师极有可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教育服务对象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教育服务欺骗。价格不菲的学费,得到的仅仅是虚假的“高大上”。


其三,“名校+高学历”教师高薪优酬,导致公共教育投入加大。招聘“名校+高学历”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高薪优酬是绕不过去的坎。尽管一些地区“不差钱”,但开出远高于一般教师的薪酬待遇,提高了公共教育投入,直接或间接增加了教育服务对象的经济负担,还有可能挑战教师队伍薪酬待遇的公平性原则。

其四,“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校,加剧了新的教育不均衡。“名校+高学历”毕业生锁定的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和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等教育“高地”,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偏远乡村薄弱学校等教育“洼地”,显然不是这些毕业生的“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城乡、区域、公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成为教育发展新的痛点。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看清招聘“名校+高学历”中小学教师的利与弊,去伪存真,化虚为实,祛除“副作用”,中小学教师招聘才能释放善意,成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正能量。

文章来源丨蒲公英评论网站
作者|吕建,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理想的高职应该是什么样的?

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既可以指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也可以指高等职业院校。而在我们这个理想化的语境当中,高职应该既指向高职院校,又指向高职院校所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态。

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前的中国,是以三年制专科为主体的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也是大学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和教育发展规律所限定,目前我国140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绝大多数仍然是三年制的专科院校,在中国的大学层次结构当中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直以来也是部分发展势头强劲的职业院校的心头隐痛。而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而言,三年制的专科和四年制的本科以及其上的研究生教育,是构成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当中,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既是起步阶段,又是基础力量。

在近20年的发展中,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服务中国地方经济到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并成为拉动一定范围内的国际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力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表现出一股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于优质校、骨干校以及“双高校”建设的推动,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开始向本科教育阶段摸顶、突破。近两年来,各省各地的具体实践也正在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职业教育本科阶段寻找着不同的路径。这其中也透露出各地职业教育向上发展的热情、需求、能力、希望。

应该说,最近一段时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让人怦然心动的。而在这个时候再谈论 “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状态”“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什么样”,也许不算是无中生有、水中月镜中花。那么,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下,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想一想:理想的高职应该什么样?

第一,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实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框架和形态。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类似,不同类型但同等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应该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生阶段。这里的研究生阶段既包括职教硕士研究生,也应该包括职教博士研究生。

这样一种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构成和生态框架的完善,是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最终应该朝向的一个发展方向和存在状态。

如果高等职业教育没有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培养序列和发展上升的层次,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总是缺少一种自我完善的途径、自我提升的方向、自我前进的动力、自我定位的信心。

试想一下,如果普通高等教育只徘徊于专科和本科阶段,没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培养等层次,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否会健康完整、充满自信?

所以,同样道理,对于明确归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没有专科本科研究生阶段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很难称得上是完整的、高等的一种教育类型。

这是不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刚刚由专科走向本科的路径时,我们想的太多太超前了呢?

并非如此。

因为,既然是讨论“理想状态的高等职业教育”“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什么样”,那我们就应该从起点上、从生态框架中给它最完善最完整也最理想的描述和定位。

第二,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有完整的教育生态框架之外,它应该有完善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

这外部生态是大家一直要求也希望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社会价值认同、毕业生就业待遇的平等公正非歧视。而相较于此,更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生态。

这内部生态,自然包括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层、教师、学生、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不同层面。理想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生态应该有一群对高等职业教育充满理想、充满理解、充满信心的院校领导层、管理者,他们能够调动方方面面的内外资源,发展学校的专业事业、提升其立德树人的培养能力;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能力与产业企业行业的实践能力融合发展,以对学生负责对院校负责对自我负责的态度,自觉提升自己立足于实践生产的能力提升、知识积累;而学生则应该接受到来自院校内外的认可、信任、支持、引导和服务,并在这些综合作用下,体会到身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体验到身为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可能,体认到作为产业企业的未来骨干力量的发展优势,从而自觉努力追求自我锻造、自我提升。

同时,院校的内部生态构造中还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却往往不受重视的环节,那就是理想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有能力有实力并被允许举办自己的校办企业甚至于校办企业集团,用实际的企业化的生产管理,为师生提供实际生产中的技能学习、能力培养提升的机会,也为他们营造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的锻炼平台,缩短他们就业后的适应期,催生他们的适应能力。

第三,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这种完整完善的生态系统和内外系统中达到一种相对从容的发展。

在招生考试方面逐渐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选材的考试方式和适应的考生来源--既有知识的考察,更有职业教育所要求的技能技术基础的考验,还能够从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普通高中吸收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良好生源。

应该说,我们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正走在通往理想状态的道路上,而且迈的步伐很大,走的状态很积极。而我们希望,走向理想状态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以平和心平常心,不忘来时路,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不会因为层次的差异和局限而松懈,不以其他院校的状态变化而沮丧,能够始终立足于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于提质增效的当地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教育。

只有这样一种抱持理想地、努力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心态,我们所说的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才会稳步到来。

来源:学知报

某烹饪职业学院在积极申办护理专业,一个只有4个专业课教师的师范学院开始招收护理本科生……这种现象今后将被叫停。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河南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规定无相关医学类专业基础的非医学院校不得设置医药卫生类专业,为随意设置护理、临床等人命关天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划上“休止符”。

近年来,由于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一些高校兴办医学教育的热情,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不管有没有办学基础纷纷申办护理、口腔等医药卫生类专业,导致院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供求关系失调,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一岗难求。


为此,河南提出优化医学学科专业规模和结构,压缩数量,提高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坚持以需定招,合理确定医学类专业招生结构和数量,优化单点招生规模。积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发展本科医学专业教育,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提高入口门槛,无相关医学类专业基础的非医学院校不得设置医药卫生类专业,已设置本科医药卫生类专业的高校,其对应专科专业不再招生,高校不再举办医药卫生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转向为乡村基层和养老托育等服务业培养人才。


针对全科医学人才紧缺的现状,河南提出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全科医学院(系),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基层教学组织等机构。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新版《目录》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

《目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21年起,职业院校拟招生专业设置与管理工作按《目录》及相应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执行。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照《目录》和办法,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做好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的设置管理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可按规定备案开设《目录》外专业。高等职业学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可自主论证设置专业方向。教育部指导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积极稳妥设置高职本科专业,避免“一哄而上”。

教育部将根据《目录》陆续发布相应专业简介,组织研制相应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各地要指导职业院校对照《目录》和专业简介等,全面修(制)订并发布实施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职业院校要根据《目录》及时调整优化师资配备、开发或更新专业课程教材,以《目录》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教育部要求做好新旧目录衔接工作,目前在校生按原目录的专业名称培养至毕业,学校应根据专业内涵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已入选“双高计划”等教育部建设项目的相关专业(群),应结合《目录》和项目建设要求,进行调整升级。用人单位选用相关专业毕业生时,应做好新旧目录使用衔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等需要,教育部将动态更新《目录》,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300余个专业,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专业布点10余万个,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来源:教育部



  3月26日,教育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直属机关巡回指导组培训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田学军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组建直属机关巡回指导组,是部党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直属机关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明确职责任务,掌握工作方法,提高指导质量,扎实推动直属机关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田学军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抓指导,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准确把握直属机关党建面临的形势任务,准确把握直属机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特殊要求,教育引导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教育报国强国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要强化目标导向抓指导,把从严从实要求贯穿始终,聚焦专题学习、专题组织生活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关键环节,严把质量关、效果关,切实把部党组“学党史干实事”“学党史解难事”“学党史谋大事”“学党史创新事”“学党史长本事”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坚持精准施策抓指导,注重依靠各单位党组织开展工作,注重发挥好“一把手”作用,注重了解实际情况,注重发现和推广典型,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要保持严实作风抓指导,把学习抓起来、机制立起来、台账建起来、纪律严起来,确保指导组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落到位。

  会上,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通报了直属机关党史学习教育联络指导工作安排。巡回指导组全体成员,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一组、联络组负责同志,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驻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来源:教育部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