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成效及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举措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新闻发布采访活动的第九场,我们走进湖南一起来关注职业教育。
两天多来,各位记者朋友深入到了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还有长沙财经学校进行了实地的采访。我们完成了“1+1”中的后一个“1”,也就是一场集中的采访。现在,我们紧接着组织第一个“1”,也就是一场新闻发布会,来介绍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考虑。大家知道,在2015年的时候,教育部出台了两个关于职业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行动计划,一个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重在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第二个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重在保障规范管理,针对的不仅是高职,还有中职。目前这两个计划到了要收官的时候了,三年已经到了,马上就是2018年的年底了。经过三年以后,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怎么样?这就是我们今天发布会上要给大家介绍的主要内容。另外,就是大家都知道,前一段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在这次盛会之后关于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是什么?下一步的政策考虑是什么?也是我们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蒋昌忠。另外我们专门请到了一位专家:天津市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董校长既是实践者,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另外还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斌,下面我们首先请王继平司长介绍两个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和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考虑。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王继平:
谢谢续梅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尽量地把前面说的内容简短一点,后面留时间给大家提问。按照整个会议布置,我今天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内容是两个《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告;第二个是谈一下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有哪些基本的考虑。
先说第一个。两个《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在2015年,也就是十八大之后或者说201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职业教育作了重要的指示,417个字,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贯彻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决定,我们出台了两个《行动计划》,一个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一个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是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这两个计划第一个计划是重在以改革创新来引领发展,第二个计划重在以规范管理来保障发展,就是一个是引领发展,一个是保障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现在三年过去了,情况怎么样?要作一个汇报。
先说第一个,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这个行动计划是布局实施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是以高职率先改革来引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效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重点项目有引领。以高职学校骨干专业等重点项目为引领,推进任务项目整体落实,全国一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一批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呈现,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是不断地增强。那么,每一年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包括中职和高职,就是将近一千万。这应该说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
二是主要任务有亮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合力打造“双师”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共660个,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的双向交流和合作。探索与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351项国际合作项目。
三是类型特色有彰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新增了1253个专业点,主要是为了服务这十大重点专业,重点产业领域。年度招生43万,全国建设职教集团1400多个,有将近3万家企业来参与,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了1480多个专业点,9万多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另外,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56个行指委发布了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
第四是短板环节有补齐。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经达到12000元,这是一个标准,就是拨款标准,生均拨款标准12000元基本实现。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相继发布,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提供了依据。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进一步健全,职业院校常态化自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正在形成。
第五个就是改革成果制度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还有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连续三年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半,就是分类考试招生的改革已经成为了主渠道。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一校一章程实现了全覆盖,依法办学、按章办事已成共识,定期发布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已经成为高职战线的自觉行动。这是第一个行动计划,效果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
再说第二个行动计划就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实施成效,这个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有提升。实施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大家有这样的呼吁,也反映有这方面的问题,就是管理方面是相对薄弱,在当年是比较薄弱。当时有个说法,就是职业院校叫“放羊式”,这个《行动计划》就是在这儿提出来的。针对这个情况,当时我们专门就如何加强提升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专门制订一个行动计划来全面推进。这个行动计划一共设计推进了6大计划和20项活动,这个具体计划中都公布了,上面都找得到、看得见,既强调规范,又注重活力,提升了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成效在这三个方面来讲:
一是重点领域有加强。二是薄弱环节有改善,三是质量保障有机制。
先说第一点。重点领域有加强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是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还有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还有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刚刚是列了四项举措,效果怎么样呢?使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这是招生方面的效果。在学籍管理方面,是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准确性有较大提高,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度减少。教学标准落地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质量若干意等文件精神,开展专业教学标准执行情况开展,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的现象基本杜绝。
我们要保质量就要有规范,有规范要按规范来做,避免随意性。在实施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实习管理专项治理行动,坚持督导检查和力行立改,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过去经常报道的是职业院校不论是高职还是中职也好,实习当中一些乱象,家长反映使用童工等等这样一些现象。平安校园方面,各地高度重视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要求,调查显示99%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安全制度,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的部门,近90%的师生表示学校安防系统很好或较好,对校园安全环境表示认同。在财务管理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做到规范管理,精准资助。这方面反映的问题也大幅度减少,几乎再听不见资助方面的一些问题。这六个方面都是当年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现在得到了治理,这些重点领域治理有加强。
第二个是薄弱环节有改善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制订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70%以上的职业院校制订了发展规划而且经过了教代会审议通过。第二个是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调查显示高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职校长负责制落实情况总体评价满意率均超过90%,有近七成的院校每学年召开党代会,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发挥较好。超过八成的职业院校设置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术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再有一个方面是管理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各省级的行政部门将职业院校管理骨干培训纳入到省市培训计划,统筹实施,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对学校相关部门办事的态度和效率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5.2%的学生表示不大满意或不满意。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各地以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重点,深入开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机制不断健全,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深入推进,调查显示,职业院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环境不断优化,近90%的师生认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者较好,对学校文化认同感较高,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是质量保障有机制。教育教学监控体系基本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加强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审核。调查显示,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还有年度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基本健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初步建立。2017年,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一共发布了2016年度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是2004份,这个也很不容易,因为高职是已经形成,已经比较普遍了,已经连续7年了,全国发布7年了,各学校也在自己发布。中职的质量报告方面,我们也要求各学校要向社会公布自己的年度质量报高,现在有2000多所学校在发布这个报告。我们今年准备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各地各校编制的质量报告的基础之上,启动全国的中职质量年度报告的撰写工作。这是准备开个头这个就是我们两个《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一个简要的归纳,后面我看还给会上印发了一些材料,大家可以看书面材料,这个情况我就介绍到这里。
我讲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我们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我简要地谈个思路。
大家知道,在9月10、11号,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发表了讲话,孙春兰副总理作了总结讲话,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应该说是标志着开辟了我们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个新阶段,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职业教育战线也一样,我们部里边也在部署推动贯彻落实教育大会的精神。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我们基本的思路有两点,具体的举措有四点。
基本的思路:第一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这个论述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这个论述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九个坚持”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就职业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是一个思路之一。
思路之二:就是对会议的部署如何来贯彻?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育做出的战略部署,来精心谋划,精心施工,精心落实。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要“五个聚焦”,要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聚焦完善制度标准,找准改革的突破口;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要聚焦下一盘大棋,来增强多方协同工作的合力。这是两点基本的思路。关于具体的措施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委在国务院的领导之下做四件事情,就是近期要做四件事情。
一件事情就是要研究制订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文件已经中央教育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还要提交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来研究,最后来确定印发。这是一项工作,就教育部来讲,我们在国务院领导下,会同有关部委来共同制订和推动出台一个文件,这是一个行动。
第二个就是完善一个机制。就是在过去为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工作的统筹,成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的基础之上,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方面的统筹和协调。这个机制的成员上会比过去有增加,在领导机制上会有变化,国务院的领导会亲自来做召集人。
第三个就是我们要召开一个会议,当然这个文件出台之后,国务院会召开一个会议,全面部署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全面部署职业教育改革。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会启动两项行动,一个就是要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是一个项目。第二个要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它涉及到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我们如何摆脱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同时我们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我们要育训要结合。这就是扎根中国大地来办职业教育,同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作用,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包括培训共同做起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来服务人民群众这方面的需求。
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内容。我不知道多长时间,耽误后面的,就介绍到这儿,后面有问题欢迎大家提问。谢谢大家。
续梅:
好,感谢继平司长。下面我们请蒋厅长介绍湖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蒋昌忠: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湖南深入贯彻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统筹推动职业教育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健全体系,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建设教学标准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产教联动、质量导向、科学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湖南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共开发专业教学标准52个,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45个,技能抽查标准59个,对口招生考试标准17个,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二是打造协同育人的体系。坚持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长沙、株洲等6个市州,在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城,全省省级以上园区布点院校145所,有在校生59.6万人,占全省总规模的45%以上。把专业融入产业链,全省职业院校设置专业622个,面向三次产业专业结构比为7.1:33:59.9,基本覆盖全省重点产业、特色产业。
三是健全发展保障体系。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引培大国工匠和技术能手。印发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意见,明确具体支持政策,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办学校生均拨款制度。2017年全省公办高职生均经费达到1.2万元以上,到2020年中职生均经费将不低于1万元。
第二,项目引领,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实施高职“双一流”建设计划。近两年,省本级投入8.3亿元,把优质高职和一流专业群统筹纳入“双一流”建设,遴选建设卓越高职院校16所,卓越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数分别占全省的62%和70%。引导每所院校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一流专业群建设,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163个。二是实施农村中职教育攻坚计划,推动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公办中职学校,遴选建设卓越中职学校28所,每校帮带3所薄弱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农村中职教育攻坚项目。
截止2017年,投入40多亿元,新建或者改扩建学校42所,新增学位2万个,县市公办学校校均招生1158人,有在校生3169人,较2014年分别增长35%和25%。三是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村中职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采取一本院校与示范高职分段培养的方式,每年培养紧缺专业教师300名。开展五年一轮教师强化培训与考核,免费培训考核2.34万人次,参培率98.1%。考核合格率96.3%。下放高职院校职称自主评审权,启动中职正高教师评审,实施专业群领军人才计划,建设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04个。
第三,完善机制,助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一是探索“从教到学”的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阳光招生、状态数据等10余个省级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各地各校教学、管理情况。建设湘微中职、湘微高职公众号,整合教育部门和学校门户网站资源,主动公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和各类评价结果,提高办学质量透明度。
二是建立“以点控面”的监控机制。坚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近年来组织62个中高职专业的11万余名学生参加抽查,目前两项抽查合格率分别提高到88.7%、95.4%。因抽查结果不合格,先后否决1个省级重点项目的立项,限制20余所院校重点项目申报资格,责令23所职业院校33个专业停止招生。
三是完善“由果溯因”的诊改机制。省市教育部门分级组建专家团队,定期选派专家到校进行教学诊断,形成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目前中高职生均仪器设备值较2014年分别增长15.7%、23.1%。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省荣获一等奖40项,排全国第3,较2014年增长近5倍;获奖总数达到250项,较2014年增长86.5%,其中高职院校共获奖151项,总数排全国第1;中职学校共获奖99项,排全国第5;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稳定在96%和92%以上,就业起薪分别达到2520元和3034元。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6.02亿元,技术交易到款额6126万元;全省职业院校为贫困地区培训技术技能人才28万人,组织实用技术培训42万人次,“建筑湘军”、“铸造湘军”等“湘”字劳务品牌声名鹊起。
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蒋厅长,下面我们请李斌院长介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李斌: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实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落实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着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奋进之笔。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中国儿童和福利收养中心联合实施“孤残儿童高等教育助学工程”,累计招生机构孤儿1121名,100%就业,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累计招生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3000余人,学校98%以上的学生为注册志愿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
二是立足服务民生,打造优质专业。服务民政民生建设特色专业,开设社会管理与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民政信息及智能化技术服务等三个专业群,开办婚庆、护理、临床医学、养老、康复、殡葬等14个民政民生专业,涵盖“生老病养葬”生命全周期。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品牌专业。开设现代商务服务、创意设计与传媒、应用外语三个专业群,服务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抓实人才培养。学校与德国博世、中兴、金蝶等知名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引入企业课程,联合开发实训项目,组建“双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室,与日本三菱集团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用永爱集团共建养老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完成520余万元的民政部招标委托项目—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岗位培训系列教材研发,修订养老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两个专业的国家级教学标准,研发养老服务职业技能标准。学校是国家第一批学徒制试点单位,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
四是着力共建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我校创建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和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大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建成校级网络课程130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6门,国家职业教学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资源库课程61门、微课896门,被评为“2017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学校着力打造智慧校园。
五是拓展国际交流,服务“一带一路”。近几年,九批次派出131名教师赴国境外开展为期三个月以上的访学,选派9批次专业组团共59人,赴国境外开展为期三周的学习,对比提质本校相关专业建设。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接待100余人次的专家和师生来校讲学交流,引进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日本介护福祉士职业标准,印度NIIT中英文课程包等先进资源,与中兴通讯在马来西亚共建“ICT培训中心”,招收22名来自马来西亚和老挝的全日制学历留学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18000人,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优质生源,招生录取线连续11年超过本科三批,2018级新生中有174名学生上了二本线。跨入新时代,书写高等职业教育“奋进之笔”任重道远,在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进程中,我们将奋发图强,力争有所作为。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李斌院长,最后请董刚教授对两个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点评。
天津市职业大学原校长、教授 董刚: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新闻发布会,在这里我想用三个关键词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行动计划的感受和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憧憬。
第一个关键词语就是行动计划的实施“亮点纷呈”。
2015年教育部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行动计划。第一个行动计划是聚焦在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第二个行动计划是强调规范管理保障发展,这两个行动计划形成了政策的合力,可以说是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在这里我想概括成“六个一”。
首先是一个氛围。就是和行动计划相配套,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二个“一”是一个机制,即顺应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了“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的三级协同机制。
第三个“一”是一个引领,即优质校树立职业教育的新标杆、鼓励骨干专业提升产业服务发展能力,引领了新一轮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第四个“一”是一个平台,即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搭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资源平台,促进跨区域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助推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第五个“一”是一条主线,就是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组建职教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建设应用技术协同中心等等,多元办学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六个“一”是一个基石,就是优化院校的治理体系、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完善现代职业学校的制度,奠定了现代化的发展、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第二个关键词是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
一是方向更加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全国教育大会系统总结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也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是使命更加重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迫切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职业教育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使命重大,任务艰巨。
三是环境更加优化。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增教育经费分配向职业教育的倾斜形成了共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类型特色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质量年度报告、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现代学徒制等一大批的品牌项目亮点纷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模式和成就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许。
第三个关键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刚才继平司长“扎根中国大地,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讲话,为我们描绘了职业教育的美好蓝图,指出新时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也令我们深受鼓舞,也充满了期待。相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的实施,必将会促进一大批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群体、高水平的专业群集中呈现,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显著提升,推动职业院校与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政策落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一大批适应产业变革、社会需求的产业大军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共同成长,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换代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
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董刚教授,四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把时间留给各位记者朋友,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
光明日报记者:
谢谢,《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有问题问王继平司长,我注意到《行动计划》明确体提出了优质高职院校的项目成效明显,对于高职学校的水平提升有很大的作用,我想问的是这个《行动计划》收官之后有没有类似的有助于地方高职院校优质项目的一些政策?谢谢。
王继平:
刚刚我已经介绍到了,说到了这个问题。我们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不长,是改革开放之后一种新型的事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办学形式。
是在世纪之交,也就是20年前整体发展起来的,这中间经历过试点,然后迅速地增长,一直发展到现在是1388所。在这个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行动就是我们在10年前曾经启动过一个叫示范院校、示范骨干院校的建设,产生了200所,就是在这一千多所当中产生200所示范校或者是骨干校,就是办得比较好的。大家关心一个问题,这个项目已经结束了,后示范到底怎么来弄?这是大家一直关心的问题。我们2015年启动这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就是在后示范的行动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天已经做了展示。
我刚刚已经介绍到,就是结合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之后,我们后示范要做什么?要启动一个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刚刚我已经讲到了这件事情,我今天不可能展开来说这件事。我们跟相关部委、财政部等各方面的协调已经基本完成。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把这项工作放在引领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维度上去进行设计的。
它有这样一个作用,就是要引领发展,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引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建成“特高”计划,就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这个“特高”计划,不是“特别高”的那个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计划,所以叫“特高计划”,它是起这个作用。
第二个我觉得是两个目标或者说两项任务,是什么呢?建成什么样子?就是重点建设成一个基地,建设成一个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再有是要建成一个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的平台,在实施这个项目过程当中,在“特高计划”学校重点是一个基地、一个平台,两大核心任务就是这个。
一个是育人,这里边就包括了在育人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一些做法,可能要率先实施 “1+X”证书制度。它不仅是一种学历的培养,还要把相关的培训也做好,就是树立育训结合,书证结合,真正培养出我们急需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基地的建设。再一个是平台的建设,就是技术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的平台。有人说高职没有什么科研任务,我不是这个意思,也有研发任务,但是不是高大上,是我们生产生活身边的一些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这就是它的任务。今天上午我去了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我觉得他们就做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相关课题研究,而且有成果,我们一想到科研好像是大项目,实际上不是。
我看到他们有两个项目我都很感兴趣,一个是机床下面的站板,就每次都站在那儿的站板,平常都是磨得精光,但是我看到他们的站板垫板是用金属做的,一根一根的,干干净净的,分出来的铁屑都可以清理,不会影响的。还有一个是钳工实习的锉刀,怎么检验你锉的是否正规呢?很简单,它前面有一个小程序,你如果锉得不平,它就会散,歪了这边就亮红灯,你锉的是平的它就不亮红灯,你说这是不是技术研发?我看就是。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把我们生产生活身边的这样一些东西不当回事,实际上生产生活身边的大量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研发,需要去发现、去发明。所以这方面的东西,在我们这类学校建设当中,一定要朝这方面努力,还要做得更好。
我在国外也跑了很多地方,国外的所谓应用技术大学是什么?主要是在这方面做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都是说的是高大上,要立什么课题、立什么项,这就是水平。我觉得是两个目标或者两大任务,都是简单说。
还有一个是三项要求,这类学校要建成什么样子?要达到三项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当地离不开。你这个学校建在哪个地方,能够为当地服务,做得很好,人家就离不开你,到了这样一种地步。
第二个业类都认同,你这个行业里面,不管是职业教育的行业里面,还是你从事的,领域的行业里面,大家都认同那个学校是第一,或者那个学校第那个专业是第一把,举个例子,比如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殡葬专业,业内肯定是认同的,它肯定是第一。就像这样的业内都认同,不是说在那儿弄一个指标倒来倒去,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是什么?国际可交流,这个标准高了,就是拿到国际上我们也可以交流,就是国际上看得懂,我们能看得懂别人的,别人也能看得懂我们的,我们之间可以交流,因为在职业教育上标准是要通的,不通的话就麻烦,我们培养的人,今后我们是要向世界中心走去的,中国的技能人才是要在世界范围之内进行流动的。这是我们要走的目标,国际化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关起门来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这个标准不行。所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杆就是国际化,就是向世界中心走去,就是与大家共舞。
这就是你提的题目,讲的下一步关于在高职方面我们采取的一个项目。
续梅:
我们继续提问,这位女记者。
央广网记者:
我是央广网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请问王司长,因为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我们也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绝大多数的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此请您讲一下您的看法。谢谢。
王继平: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们整个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很重要,我今天正面谈三个方面,四点看法。
第一,职普并行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教育改革,特别是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重大成果。小平同志在1978年4月份会上讲了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的中等教育要改革、要提高农业学校、中转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就是从这儿来的,今年已经是40年了,我们要把这个成果保护好,改革是中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可不是我们拍脑袋的事,改革成果要坚持。
第二,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保证。大家都在说,高中阶段教育在普及,我说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是说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普及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普及的成果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来保证。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的高中阶段是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普通高中,一种形式是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话,它占的比例现在是40%。大家知道这40%如果丢掉了,我们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而且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时候,高中阶段的中职是60%,普通高中是40%,所以说,我在讲这个观点是什么?就是职普并行,在高中阶段职普并行,这是我们高中阶段普及的一个保证,一个重要保证。如果没有这一块,我们现在高中阶段普及率是86%左右,我们的目标还没有实现,要过90%,如果中职教育退场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今天不展开说,这只是简单说到这儿,这是第二。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是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基本形式,我们讲高中阶段教育要多样化发展,多样化发展基本的形式是什么?中等职业学校就是基本形式之一。如果没有了中等职业学校这样一种形式,那就根本谈不上多样化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可能是变成了增加负担,所以它是一种基本形式,也就是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时候必须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这是第三个我讲的意思。
第四,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还要增强吸引力。增强吸引力就要增强比较优势,现在的问题是比较优势不强。曾经有过比较优势,大家注意,在上个世纪在推进的过程中是有比较优势的,所以才出现了1996年那个时间的职普比,就是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过程中,目标是2020年达到了6:4,就是中职是6,普通高中是4,那个时候是有比较优势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优势又丧失,后来中央又采取了行动,比如免学费,补助,又增强了优势,又持续了这个概念,再后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补助也跟上了,这个比较优势又丧失掉了等等。
我是说我们还要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我们不是说别的教育都不要资助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别的方面的优势上来之后,中等职业教育还要进一步增强它的优势,只有优势存在,才有吸引力。这个优势是什么?还是那四句话,要把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办成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教育。这样它的优势就出来了,而且很可能是代表我们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要让我们的高中阶段教育变成了一种单纯的预备教育和应试教育,而是一种多样化的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教育。这是我谈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所以在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例,仍然要坚持大体相当的原则,不能动摇。谢谢大家。
续梅:
好,继续提问。
工人日报记者:
你好,我是工人日报的记者。现在社会比较关心的是学生实习问题,能否请几位嘉宾应当如何规范顶岗实习,保障职业院校的权益?谢谢。
蒋昌忠:
学生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培训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该说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当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大家都知道,职校的学生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要面向的基本都是生产的第一线,他们必须熟悉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了解生产的情况以及它的一些技术的需求。所以很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或者说课堂学习是不足的,需要到现场去进行实践的教学,所以这个应该说顶岗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但是可能在一定时期个别地方顶岗实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说不是如我们预期的那么好,所以应该说如何规范管理,顶岗实习这个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遍的难题,为了规范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我们湖南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之后,教育部等五部委出台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这个规定出台以后,我省及时转发了文件,同时结合湖南省的实际,也正在制定湖南省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实施细则,也要求学校、企业,地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有效地规范学生的顶岗实习行为,也就是说分级负责,各负其责,切实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是采取具体措施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我们明确要求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六不得”禁止性规定。这“六不得”就是:不得安排、接受一年级在校学生顶岗实习;不得安排未满16周岁的学生顶岗实习;不得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中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实习的女学生从事《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场所实习;不得通过中介结构或者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
三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大了顶岗实习的监管力度。我们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的六项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行动要求,把“实习管理的规范专项治理”活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督促职业院校自查自纠,进一步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顶岗实习制度,加强考核评价,督促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通过一些新媒体平台来进行一些通报,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全部过程管理,并且对媒体和社会反映的实习方面的问题及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续梅:
三位嘉宾还有要补充的吗?
李斌:
我代表学校简单汇报一下。为了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学生实习的有关要求,我们学校重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个是深入校企合作,建设规范的实习基地。我们认为实习,正如刚才蒋厅长讲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当然也是我们校企合作的重要一环,所以建设规范的实习基地是我们规范实习流程的一个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在深入合作的企业中间建设了8个校内的实习基地和371个校外实习基地。
第二个,我们加强了实习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大学城云空间建设,我们建设了学校层面的实习管理的平台、企业平台、教师平台和学生平台,这四个平台相互紧密联系和互相流动,进行全程的管理和跟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杜绝了实习的放羊现象,杜绝了实习管理的盲区。
第三个方面我们强调了“红线”意识。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凡是对于违反实习管理相关规定的违纪违规行为,作为个人而言,我们将其列为违反师德的体现,一票否决;作为部门而言,我们将其列为绩效考核的底线,一票否决。
谢谢。
湖南日报记者:
我是湖南日报的记者,我们最近注意到湖南省环境职业学院一次性清退了22名补考不合格的学生,这条消息引起了各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和讨论,我想请蒋厅长介绍一下湖南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有哪些具体要求和举措?谢谢。
蒋昌忠:
学生的培养历来都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责,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也是其中之一,立德树人关系到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利益的民生工程,同时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培养问题。所以这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如何加强学生的学风,加强教师的教风,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从几个方面去落实人才培养的责任。
第一个方面是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打造一批思政德育教育精品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和教育,利用一些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对我们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我们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质量能够有一些提升。
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打造一个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刚才我在前面的介绍材料里面也提到了,我们重点现在还要加强的是专业设置的标准,专业评价的标准,技能考核的标准,毕业设计的标准。
第三个方面我们在前面的介绍里也提到了,就是抓好两个抽查:一个是学生技能的抽查,另一个是毕业设计抽查。因为大家都知道,各个学校培养人才有它自己的一套体系,但是我们说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一样,他也应该有一些共性的标准,即使按照学校的标准,它也有一个要督促检查的问题,所以我们重点抓好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专业技能抽查我们进行了10年,毕业设计抽查进行了5年,应该说还是有很好的成效。同时也说明了这种抽查的重要性。比如说,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从2011年的65.2%提高到2017年的88.7%,高职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从2014年的63.2%提高到2018年的95.4%。所以通过这个抽查,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指出问题,针对性整改,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同步提高。所以要加强过程监管,严把出口关,这样的话我们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都在同步提升。
第四个方面是教师能力提升的工程。前面也提到,我们每年省本级投入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上千万元,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提升。我们的教师培训是强化轮训,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是我们现在抓的一个重点,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措施,使得我们职业院校里面的老师、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都能有所提升。
第五个方面是采取一些措施来重点抓好一些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比如说我们和14个市州、18个行业部门,220家企业一起参与举办了技能大赛,使得这个技能大赛成为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抓手,成为湖南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说刚才也提到了2018年湖南代表队在第11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40个一等奖、96个二等奖、114个三等奖,其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位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起草一系列的制度性文件,希望吸收借鉴省内各地、其他兄弟省市、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共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在行动计划即将收官之际,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两个计划的实施情况及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予以介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当前,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王继平表示,全国教育大会开辟了职业教育的新阶段。下一步,还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及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我们要育训结合”。
职教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格局
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
据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实施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点项目有引领。以优质学校、骨干专业等重点项目为引领,推进任务(项目)整体落实。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二是主要任务有亮点。合力打造双师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60个,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探索与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
三是类型特色有彰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年度招生43万人。全国建设职教集团1400余个,近3万家企业参与。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480多个专业点,9万余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56个行指委发布了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强化行业指导已成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四是短板环节有补齐。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提供了依据。五是改革成果制度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连续三年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半,成为主渠道。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
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毕业生符合岗位要求
据介绍,《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立足于解决问题、回应关切,设计推进了6大行动和20项活动,既强调规范,又注重活力,提升了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在招生管理方面,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学籍管理方面,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准确性有较大程度提高,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杜绝。
教学标准落地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开展专业教学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等现象基本杜绝。实习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实习管理专项治理活动,坚持监督检查和力行立改,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
平安校园方面,99%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安全制度,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的部门,近90%师生表示学校安防系统很好或较好,对校园安全环境表示认同。财务管理方面,各地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做到规范管理、精准资助。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加强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审核。调查显示,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年度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基本健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初步建立。2017年,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发布2016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04份,2018年在各地各校编制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中职质量年度报告撰写工作。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社会各方面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1.请介绍一下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做出重要指示批示。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产教融合等重大政策做出专门部署,紧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把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从教育类型上看,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又同等重要。开展高质量的技能实训是落实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从世界范围看,办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必须建好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快速跃升,地位作用愈加凸显,但与职业教育强国相比,实训基地普遍条件不强,规模偏小,能力较弱,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就是要突出实训基地“重中之重”地位,将其列为关键环节,摆在优先位置,不断补齐职业教育短板。
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者素质和人才技能提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强调“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就是要支持汇聚各方资源支持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向全社会开放,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准备条件,推动有效满足各类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转型需求。
最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重大改革任务,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就是要通过吸引行业企业多主体多渠道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为推动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等创新要素相互融合打造平台载体,推动产教融合改革能落地、能见效。
2.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公共职业技能的工作重心。我委坚持工程和政策并重,投入和改革并举,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政策,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带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在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政策设计中,明确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各地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丰富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和模式。
二是创新建设方式。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充分激发行业企业特别是重要骨干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形成固定资产产权归属前提下,允许并鼓励各地以PPP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依托行业骨干企业试点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十三五”以来,我委通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专项,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44亿元,支持670余个依托中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或独立建设的实训基地项目,有效改善了实习实训的硬件设施。在上述政策措施作用下,近年来实训基地建设短板得到有效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显著提升,为各类职业学校乃至全社会加强实习实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3.《实施方案》在政策和制度创新上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答:《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统筹政策合力,打出投资“组合拳”。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强度高、运营周期长,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实施方案》提出实行“补贷债”组合投融资模式,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又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按照“宜补则补、宜贷则贷、宜债则债”的原则合理综合运用,多措并举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项目建设融资成本。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对公益类项目负兜底责任,对市场可配置资源类部分重在加强政策方向引导,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优化服务、加大投入。
二是分类推进建设,支持多元建设主体。聚焦政策精准支持,分类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多样化“菜单”:支持依托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以教为主”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建设“以产为主”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地方政府主导建设公益性的公共实训基地。
三是探索制度创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充分激发行业企业特别是重要骨干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实施方案》提出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与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创新产权制度,探索设立产权共有实训基地,以产权融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4.下一步推进《实施方案》落地,有何工作举措?
答:目前考虑,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推进3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工作协同机制,不但形成资金投入的合力,更要形成政策密集叠加的合力,特别是推动相关部门将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重心、资源重点、投入重头聚焦和落实到实训基地建设上来,打响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当头炮”。
二是强化软硬结合。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考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做到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和管理运营整体谋划、共同推进、同步落地。努力加强实训基地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注重促进人才双向交流、管理制度双向融合,让实训基地成为促进校企人才、技术、管理、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载体,促进校企成为有机联结、紧密互动的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三是抓好典型示范。推动各地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财政实际承受能力,在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全面梳理掌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情况,做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滚动实施。对投资集中、产业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紧密跟进,协调提供近距离、高效率服务,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打造成夯实企业内生发展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先保障项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项目。
“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新增2.9万公里,达到 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新增1.1万公里,达到 3 万公里, 2017年-2022年新增营业里程将超过6000公里,2022年城轨总投资额度在5万亿左右。轨道交通产业呈现出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的特点,轨道交通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铁路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也对安全、质量、服务等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铁道”)深度融入产业,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融入到轨道交通产业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贡献力量。
对接产业核心技术 助力“中国智造”
高铁驰骋,横贯东西,离不开一个核心器件——牵引变流器,它是高铁的“心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旗下时代电气,是我国唯一一家全面掌握了这种变流器全套技术的高新企业。
多年来学校紧跟该企业技术发展,参与了企业该核心器件的技术和产线升级的全程,使人才培养嵌入到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制造产业领先核心技术的源头。
2010年,时代电气牵引变流器核心器件生产线项目开始启动,产线升级随之而来的是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项目部门总经理助理舒利辉想到了“湖南铁道”,时任学校教学副校长的杨利军与企业一拍即合,双方根据企业产线建设与生产需要,成立了三个学徒制订单班共120人。在随后的学员选拔、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过程中,企业方均深度参与,真正实现了全过程共同培养。订单班的学员则全过程参与了该核心器件生产线的设计、建厂、设备安装调试、产品试制、正式投产全过程,在培养过程就逐步成长为一合格的技术工人,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为时代电气输送了360名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共同培养,他们都已经成为“中国智造”的现代产业技术工人。据统计,毕业于湖南铁道的班组长等一线骨干占到项目部门的30%,一线操作技术骨干达到60%,更有不少人逐渐成为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专家能手。
2017年8月18日,中国中车在北京对58名员工授予“高铁工匠”荣誉称号,学校优秀毕业生,时代电气员工刘少杰获此殊荣。刘少杰感慨说:“生产线有299道流程,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到精益求精,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让高铁跑得更快,更稳定。是学校和企业当年的共同培养为我打下很好的基础,让我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件事,认真做好每次操作……”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为行业的发展精准培养定制人才。学校在2018级新生中已经分别与“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订单班,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近三年合作开办“全订单”“半订单”等多种形式订单培养班共计148个,订单学生达6000余人,“订单培养”学生覆盖率比例达74%,更多的订单班正在持续组建中。
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 助推“中国速度”
2014年4月29日,长沙市首条地铁线路的首班列车缓缓开动,标志着湖南省正式驶入地铁时代。驾驶首发列车的匡丽平是一位90后女司机,毕业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她凭借标准化作业和良好精神风貌得到添乘领导的高度评价,也给了长沙市民大大的惊喜。当她被问及“女孩子驾驭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否会有些紧张”时,她自信地告诉记者,“虽然刚毕业不久,但经过在学校和地铁公司交替进行的扎实专业学习和严格技能训练,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为市民的出行保驾护航!”如今,她已安全行车15086公里,成为长沙地铁的“司机元老”,也是19名司机队长中唯一的一名女队长。
不仅能开地铁,湖南铁道的学子还能维修地铁,长期以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能制造、会驾驶、懂维修”的轨道行业复合型人才。目前在长沙地铁车辆部检修车间担任轮值工程师的陈全说:“由于长沙地铁车辆是由紧邻学校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制造的,因此,我们在学校学习期间会定期进入中车株机公司车辆制造现场,从对车辆的整体认知,到在车辆装配、调试等岗位的跟岗实习,使我们对车辆的总体构造、工作原理、生产工艺等有了更深入和更直观的了解,因此毕业上岗之后,面对车辆检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我们总是能迎刃而解!”2018年4月,长沙地铁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彭晋明率队到湖南铁道进行教材开发合作交流时忍不住赞叹道:“湖南铁道的毕业生专业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我们机务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湖南铁道的毕业生,4个乘务车间主任中有3个毕业于湖南铁道;19个司机队长中有15个毕业于湖南铁道!”同时他还表示,长沙地铁将继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计划每年从湖南铁道招收约200名学徒,校企协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品创新等,合力开创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局面。
自2002年开设国内首个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以来,学校已与全国30余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在前期校企双向双主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学校通过专业与岗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课堂与车间融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五对接五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培养了4000余名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说,有地铁的城市就有我们的毕业生。”学校校长方小斌自豪地说。
把握职业教育规律 助造“大国工匠”
“学校有一批技术精湛、学识扎实的好老师,我最基础的知识都是在学校学习的,尤其是系统知识的延伸学习,对我影响很深,姚和芳教授当年给我上课的内容,到现在我还会拿出来教给我的学生……”学校优秀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中车“高铁工匠”谢光明在返校的报告会上如此感叹。
谢光明目前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机车事业部担任铁路机车电气装修工。近年来,他连续六年获中车株机公司技术攻关一等奖,先后获得“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所谓名师出高徒,学校能够培养出像谢光明这样的大国工匠,得益于学校一直以来实行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即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师资结构优化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全员培训工程、国际化人才工程,建设“五支队伍”即名师大师队伍、专业群与专业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打造了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二级教授3名,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名,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1名,教育部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等;国家教学团队两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引进了中车株机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索建国等10多名知名专家担任专业企业带头人;聘请了100余名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合作建立了文照辉技能大师工作室、段树华名师工作室等12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
“看到那么多先进的实训设备,当时的我十分兴奋,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瞬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对未来信心倍增。”学校2010届优秀毕业生、全国铁路五四青年奖章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廖胜利回想第一次走进实训室的情景,仍然感慨万千。“第一次上岗我就倍感亲切,因为我所操纵的机车设备和我在学校实训时接触的机车模拟驾驶操控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廖胜利现任南昌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向塘机务段指导司机。毕业四年后就获得江西省2014年“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电力机车项目第一名;随后又荣获江西省“最美青工”、“江西省技术能手”、全国第二季“最美青工”等荣誉称号。
廖胜利的成功源于学校历来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高度重视。要提升实践技能,光靠书本理论知识还不够,必须要“真刀真枪”上阵,于是,学校实训室及企业生产车间成了湖南铁道学子的“练兵场”。学校与铁路局、站段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实训、实习项目的研发,探索共建“校中站”“站中校”。近五年,共建共享型校内实训室36个,新建长沙南站等42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拥有轨道牵引实训中心等8大实训中心,共140间实训车间(室)。主体专业的学生100%在轨道交通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与此同时,3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还为该校捐赠或援助价值1亿多元的SS6B型电力机车模拟仿真驾驶装置等教学装备、仪器和机车。
脱胎于企业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来建设。学校正在实施三个融合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一是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引入现代企业“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管理理念,在教学、实训、生活场所全面推行6S管理,培养学生准职业铁路人的行为习惯;二是融入行业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较好地感知、认同行业文化,顺利实现由在校生向行业员工的过渡,成长为受行业欢迎的人才;三是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热爱并专注自己的工作,传承传统文化中匠人“择一事,精一技,终一生”的匠人之心。
记者7日从教育部在湖南长沙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全国共组建职教集团1400余个,覆盖90%以上的高职院校、100多个行业部门。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实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每年有70%新增劳动力来自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他介绍,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职业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60个,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王继平说,我国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年度招生43万人。全国建设职教集团1400余个,近3万家企业参与。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480多个专业点,9万余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
王继平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体系,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2018年11月7日15:30,由教育部新闻办组织的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在湖南长沙(通程酒店5楼B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成效及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举措。出席嘉宾: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教育厅厅长蒋昌忠、天津市职业大学原校长 教授董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教授李斌。
■文字实录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新闻发布采访活动的第九场,我们走进湖南一起来关注职业教育。
2018-11-07 15:30
续梅:
两天多来,各位记者朋友深入到了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还有长沙财经学校进行了实地的采访。我们完成了“1+1”中的后一个“1”,也就是一场集中的采访。现在,我们紧接着组织第一个“1”,也就是一场新闻发布会,来介绍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考虑。大家知道,在2015年的时候,教育部出台了两个关于职业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行动计划,一个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重在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2018-11-07 15:31
续梅:
第二个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重在保障规范管理,针对的不仅是高职,还有中职。目前这两个计划到了要收官的时候了,三年已经到了,马上就是2018年的年底了。经过三年以后,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怎么样?这就是我们今天发布会上要给大家介绍的主要内容。另外,就是大家都知道,前一段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在这次盛会之后关于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是什么?下一步的政策考虑是什么?也是我们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
2018-11-07 15:32
续梅: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蒋昌忠。另外我们专门请到了一位专家:天津市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董校长既是实践者,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另外还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斌,下面我们首先请王继平司长介绍两个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和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考虑。
2018-11-07 15:33
王继平:
谢谢续梅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尽量地把前面说的内容简短一点,后面留时间给大家提问。按照整个会议布置,我今天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内容是两个《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告;第二个是谈一下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有哪些基本的考虑。
2018-11-07 15:34
王继平:
先说第一个。两个《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在2015年,也就是十八大之后或者说201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职业教育作了重要的指示,417个字,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贯彻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决定,我们出台了两个《行动计划》,一个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一个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是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这两个计划第一个计划是重在以改革创新来引领发展,第二个计划重在以规范管理来保障发展,就是一个是引领发展,一个是保障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现在三年过去了,情况怎么样?要作一个汇报。
2018-11-07 15:35
王继平:
先说第一个,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这个行动计划是布局实施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是以高职率先改革来引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效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重点项目有引领。以高职学校骨干专业等重点项目为引领,推进任务项目整体落实,全国一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一批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呈现,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是不断地增强。那么,每一年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包括中职和高职,就是将近一千万。这应该说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
2018-11-07 15:36
王继平:
二是主要任务有亮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合力打造“双师”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共660个,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的双向交流和合作。探索与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351项国际合作项目。
2018-11-07 15:37
王继平:
三是类型特色有彰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新增了1253个专业点,主要是为了服务这十大重点专业,重点产业领域。年度招生43万,全国建设职教集团1400多个,有将近3万家企业来参与,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了1480多个专业点,9万多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另外,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56个行指委发布了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
2018-11-07 15:38
王继平:
第四是短板环节有补齐。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经达到12000元,这是一个标准,就是拨款标准,生均拨款标准12000元基本实现。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相继发布,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提供了依据。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进一步健全,职业院校常态化自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正在形成。
2018-11-07 15:39
王继平:
第五个就是改革成果制度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还有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连续三年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半,就是分类考试招生的改革已经成为了主渠道。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一校一章程实现了全覆盖,依法办学、按章办事已成共识,定期发布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已经成为高职战线的自觉行动。这是第一个行动计划,效果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
2018-11-07 15:40
王继平:
再说第二个行动计划就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实施成效,这个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有提升。实施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大家有这样的呼吁,也反映有这方面的问题,就是管理方面是相对薄弱,在当年是比较薄弱。当时有个说法,就是职业院校叫“放羊式”,这个《行动计划》就是在这儿提出来的。针对这个情况,当时我们专门就如何加强提升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专门制订一个行动计划来全面推进。这个行动计划一共设计推进了6大计划和20项活动,这个具体计划中都公布了,上面都找得到、看得见,既强调规范,又注重活力,提升了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成效在这三个方面来讲:
一是重点领域有加强。二是薄弱环节有改善,三是质量保障有机制。
先说第一点。重点领域有加强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是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还有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还有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刚刚是列了四项举措,效果怎么样呢?使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这是招生方面的效果。在学籍管理方面,是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准确性有较大提高,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度减少。教学标准落地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质量若干意等文件精神,开展专业教学标准执行情况开展,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的现象基本杜绝。
2018-11-07 15:41
王继平:
我们要保质量就要有规范,有规范要按规范来做,避免随意性。在实施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实习管理专项治理行动,坚持督导检查和力行立改,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过去经常报道的是职业院校不论是高职还是中职也好,实习当中一些乱象,家长反映使用童工等等这样一些现象。平安校园方面,各地高度重视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要求,调查显示99%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安全制度,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的部门,近90%的师生表示学校安防系统很好或较好,对校园安全环境表示认同。在财务管理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做到规范管理,精准资助。这方面反映的问题也大幅度减少,几乎再听不见资助方面的一些问题。这六个方面都是当年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现在得到了治理,这些重点领域治理有加强。
2018-11-07 15:42
王继平:
第二个是薄弱环节有改善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制订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70%以上的职业院校制订了发展规划而且经过了教代会审议通过。第二个是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调查显示高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职校长负责制落实情况总体评价满意率均超过90%,有近七成的院校每学年召开党代会,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发挥较好。超过八成的职业院校设置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术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再有一个方面是管理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各省级的行政部门将职业院校管理骨干培训纳入到省市培训计划,统筹实施,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对学校相关部门办事的态度和效率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5.2%的学生表示不大满意或不满意。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各地以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重点,深入开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机制不断健全,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深入推进,调查显示,职业院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环境不断优化,近90%的师生认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者较好,对学校文化认同感较高,这是第二点。
2018-11-07 15:43
王继平:
第三点是质量保障有机制。教育教学监控体系基本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加强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审核。调查显示,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还有年度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基本健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初步建立。2017年,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一共发布了2016年度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是2004份,这个也很不容易,因为高职是已经形成,已经比较普遍了,已经连续7年了,全国发布7年了,各学校也在自己发布。中职的质量报告方面,我们也要求各学校要向社会公布自己的年度质量报高,现在有2000多所学校在发布这个报告。我们今年准备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各地各校编制的质量报告的基础之上,启动全国的中职质量年度报告的撰写工作。这是准备开个头这个就是我们两个《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一个简要的归纳,后面我看还给会上印发了一些材料,大家可以看书面材料,这个情况我就介绍到这里。
2018-11-07 15:44
王继平:
我讲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我们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我简要地谈个思路。
大家知道,在9月10、11号,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发表了讲话,孙春兰副总理作了总结讲话,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应该说是标志着开辟了我们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个新阶段,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职业教育战线也一样,我们部里边也在部署推动贯彻落实教育大会的精神。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我们基本的思路有两点,具体的举措有四点。
2018-11-07 15:45
王继平:
基本的思路:第一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这个论述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这个论述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九个坚持”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就职业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是一个思路之一。
2018-11-07 15:46
王继平:
思路之二:就是对会议的部署如何来贯彻?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育做出的战略部署,来精心谋划,精心施工,精心落实。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要“五个聚焦”,要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聚焦完善制度标准,找准改革的突破口;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要聚焦下一盘大棋,来增强多方协同工作的合力。这是两点基本的思路。关于具体的措施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委在国务院的领导之下做四件事情,就是近期要做四件事情。
2018-11-07 15:47
王继平:
一件事情就是要研究制订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文件已经中央教育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还要提交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来研究,最后来确定印发。这是一项工作,就教育部来讲,我们在国务院领导下,会同有关部委来共同制订和推动出台一个文件,这是一个行动。
第二个就是完善一个机制。就是在过去为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工作的统筹,成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的基础之上,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方面的统筹和协调。这个机制的成员上会比过去有增加,在领导机制上会有变化,国务院的领导会亲自来做召集人。
2018-11-07 15:48
第三个就是我们要召开一个会议,当然这个文件出台之后,国务院会召开一个会议,全面部署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全面部署职业教育改革。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会启动两项行动,一个就是要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是一个项目。第二个要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它涉及到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我们如何摆脱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同时我们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我们要育训要结合。这就是扎根中国大地来办职业教育,同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作用,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包括培训共同做起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来服务人民群众这方面的需求。
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内容。我不知道多长时间,耽误后面的,就介绍到这儿,后面有问题欢迎大家提问。谢谢大家。
2018-11-07 15:49
续梅:
好,感谢继平司长。下面我们请蒋厅长介绍湖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
2018-11-07 15:50
蒋昌忠: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湖南深入贯彻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统筹推动职业教育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健全体系,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建设教学标准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产教联动、质量导向、科学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湖南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共开发专业教学标准52个,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45个,技能抽查标准59个,对口招生考试标准17个,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2018-11-07 15:51
蒋昌忠:
二是打造协同育人的体系。坚持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长沙、株洲等6个市州,在园区配套建设职教城,全省省级以上园区布点院校145所,有在校生59.6万人,占全省总规模的45%以上。把专业融入产业链,全省职业院校设置专业622个,面向三次产业专业结构比为7.1:33:59.9,基本覆盖全省重点产业、特色产业。
三是健全发展保障体系。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引培大国工匠和技术能手。印发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意见,明确具体支持政策,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办学校生均拨款制度。2017年全省公办高职生均经费达到1.2万元以上,到2020年中职生均经费将不低于1万元。
2018-11-07 15:52
蒋昌忠:
第二,项目引领,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实施高职“双一流”建设计划。近两年,省本级投入8.3亿元,把优质高职和一流专业群统筹纳入“双一流”建设,遴选建设卓越高职院校16所,卓越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数分别占全省的62%和70%。引导每所院校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一流专业群建设,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163个。二是实施农村中职教育攻坚计划,推动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公办中职学校,遴选建设卓越中职学校28所,每校帮带3所薄弱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农村中职教育攻坚项目。
2018-11-07 15:53
蒋昌忠:
截止2017年,投入40多亿元,新建或者改扩建学校42所,新增学位2万个,县市公办学校校均招生1158人,有在校生3169人,较2014年分别增长35%和25%。三是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村中职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采取一本院校与示范高职分段培养的方式,每年培养紧缺专业教师300名。开展五年一轮教师强化培训与考核,免费培训考核2.34万人次,参培率98.1%。考核合格率96.3%。下放高职院校职称自主评审权,启动中职正高教师评审,实施专业群领军人才计划,建设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04个。
2018-11-07 15:54
蒋昌忠:
第三,完善机制,助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一是探索“从教到学”的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阳光招生、状态数据等10余个省级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各地各校教学、管理情况。建设湘微中职、湘微高职公众号,整合教育部门和学校门户网站资源,主动公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和各类评价结果,提高办学质量透明度。
2018-11-07 15:55
蒋昌忠:
二是建立“以点控面”的监控机制。坚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近年来组织62个中高职专业的11万余名学生参加抽查,目前两项抽查合格率分别提高到88.7%、95.4%。因抽查结果不合格,先后否决1个省级重点项目的立项,限制20余所院校重点项目申报资格,责令23所职业院校33个专业停止招生。
2018-11-07 15:56
蒋昌忠:
三是完善“由果溯因”的诊改机制。省市教育部门分级组建专家团队,定期选派专家到校进行教学诊断,形成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目前中高职生均仪器设备值较2014年分别增长15.7%、23.1%。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省荣获一等奖40项,排全国第3,较2014年增长近5倍;获奖总数达到250项,较2014年增长86.5%,其中高职院校共获奖151项,总数排全国第1;中职学校共获奖99项,排全国第5;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稳定在96%和92%以上,就业起薪分别达到2520元和3034元。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6.02亿元,技术交易到款额6126万元;全省职业院校为贫困地区培训技术技能人才28万人,组织实用技术培训42万人次,“建筑湘军”、“铸造湘军”等“湘”字劳务品牌声名鹊起。
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2018-11-07 15:57
续梅:
感谢蒋厅长,下面我们请李斌院长介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
2018-11-07 15:58
李斌: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实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落实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着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奋进之笔。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中国儿童和福利收养中心联合实施“孤残儿童高等教育助学工程”,累计招生机构孤儿1121名,100%就业,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累计招生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3000余人,学校98%以上的学生为注册志愿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
2018-11-07 15:59
李斌:
二是立足服务民生,打造优质专业。服务民政民生建设特色专业,开设社会管理与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民政信息及智能化技术服务等三个专业群,开办婚庆、护理、临床医学、养老、康复、殡葬等14个民政民生专业,涵盖“生老病养葬”生命全周期。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品牌专业。开设现代商务服务、创意设计与传媒、应用外语三个专业群,服务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2018-11-07 16:00
李斌: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抓实人才培养。学校与德国博世、中兴、金蝶等知名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引入企业课程,联合开发实训项目,组建“双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室,与日本三菱集团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用永爱集团共建养老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完成520余万元的民政部招标委托项目—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岗位培训系列教材研发,修订养老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两个专业的国家级教学标准,研发养老服务职业技能标准。学校是国家第一批学徒制试点单位,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
2018-11-07 16:01
李斌:
四是着力共建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我校创建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和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大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建成校级网络课程130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6门,国家职业教学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资源库课程61门、微课896门,被评为“2017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学校着力打造智慧校园。
2018-11-07 16:02
李斌:
五是拓展国际交流,服务“一带一路”。近几年,九批次派出131名教师赴国境外开展为期三个月以上的访学,选派9批次专业组团共59人,赴国境外开展为期三周的学习,对比提质本校相关专业建设。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接待100余人次的专家和师生来校讲学交流,引进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日本介护福祉士职业标准,印度NIIT中英文课程包等先进资源,与中兴通讯在马来西亚共建“ICT培训中心”,招收22名来自马来西亚和老挝的全日制学历留学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18000人,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优质生源,招生录取线连续11年超过本科三批,2018级新生中有174名学生上了二本线。跨入新时代,书写高等职业教育“奋进之笔”任重道远,在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进程中,我们将奋发图强,力争有所作为。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2018-11-07 16:03
续梅:
感谢李斌院长,最后请董刚教授对两个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点评。
2018-11-07 16:04
董刚: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新闻发布会,在这里我想用三个关键词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行动计划的感受和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憧憬。
第一个关键词语就是行动计划的实施“亮点纷呈”。
2018-11-07 16:05
董刚:
2015年教育部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行动计划。第一个行动计划是聚焦在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第二个行动计划是强调规范管理保障发展,这两个行动计划形成了政策的合力,可以说是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在这里我想概括成“六个一”。
2018-11-07 16:06
董刚:
首先是一个氛围。就是和行动计划相配套,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二个“一”是一个机制,即顺应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了“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的三级协同机制。
第三个“一”是一个引领,即优质校树立职业教育的新标杆、鼓励骨干专业提升产业服务发展能力,引领了新一轮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2018-11-07 16:07
董刚:
第四个“一”是一个平台,即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搭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资源平台,促进跨区域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助推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第五个“一”是一条主线,就是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组建职教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建设应用技术协同中心等等,多元办学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六个“一”是一个基石,就是优化院校的治理体系、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完善现代职业学校的制度,奠定了现代化的发展、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2018-11-07 16:08
董刚:
第二个关键词是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
一是方向更加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全国教育大会系统总结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也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是使命更加重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迫切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职业教育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使命重大,任务艰巨。
2018-11-07 16:09
董刚:
三是环境更加优化。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增教育经费分配向职业教育的倾斜形成了共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类型特色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质量年度报告、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现代学徒制等一大批的品牌项目亮点纷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模式和成就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许。
2018-11-07 16:10
董刚:
第三个关键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刚才继平司长“扎根中国大地,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讲话,为我们描绘了职业教育的美好蓝图,指出新时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也令我们深受鼓舞,也充满了期待。相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的实施,必将会促进一大批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群体、高水平的专业群集中呈现,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显著提升,推动职业院校与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政策落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一大批适应产业变革、社会需求的产业大军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共同成长,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换代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
谢谢大家!
2018-11-07 16:11
续梅:
感谢董刚教授,四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把时间留给各位记者朋友,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
2018-11-07 16:12
光明日报记者:
谢谢,《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有问题问王继平司长,我注意到《行动计划》明确体提出了优质高职院校的项目成效明显,对于高职学校的水平提升有很大的作用,我想问的是这个《行动计划》收官之后有没有类似的有助于地方高职院校优质项目的一些政策?谢谢。
2018-11-07 16:13
王继平:
刚刚我已经介绍到了,说到了这个问题。我们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不长,是改革开放之后一种新型的事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办学形式。
2018-11-07 16:14
王继平:
是在世纪之交,也就是20年前整体发展起来的,这中间经历过试点,然后迅速地增长,一直发展到现在是1388所。在这个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行动就是我们在10年前曾经启动过一个叫示范院校、示范骨干院校的建设,产生了200所,就是在这一千多所当中产生200所示范校或者是骨干校,就是办得比较好的。大家关心一个问题,这个项目已经结束了,后示范到底怎么来弄?这是大家一直关心的问题。我们2015年启动这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就是在后示范的行动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天已经做了展示。
2018-11-07 16:15
王继平:
我刚刚已经介绍到,就是结合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之后,我们后示范要做什么?要启动一个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刚刚我已经讲到了这件事情,我今天不可能展开来说这件事。我们跟相关部委、财政部等各方面的协调已经基本完成。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把这项工作放在引领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维度上去进行设计的。
2018-11-07 16:16
王继平:
它有这样一个作用,就是要引领发展,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引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建成“特高”计划,就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这个“特高”计划,不是“特别高”的那个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计划,所以叫“特高计划”,它是起这个作用。
第二个我觉得是两个目标或者说两项任务,是什么呢?建成什么样子?就是重点建设成一个基地,建设成一个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再有是要建成一个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的平台,在实施这个项目过程当中,在“特高计划”学校重点是一个基地、一个平台,两大核心任务就是这个。
2018-11-07 16:17
王继平:
一个是育人,这里边就包括了在育人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一些做法,可能要率先实施 “1+X”证书制度。它不仅是一种学历的培养,还要把相关的培训也做好,就是树立育训结合,书证结合,真正培养出我们急需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基地的建设。再一个是平台的建设,就是技术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的平台。有人说高职没有什么科研任务,我不是这个意思,也有研发任务,但是不是高大上,是我们生产生活身边的一些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这就是它的任务。今天上午我去了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我觉得他们就做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相关课题研究,而且有成果,我们一想到科研好像是大项目,实际上不是。
2018-11-07 16:18
王继平:
我看到他们有两个项目我都很感兴趣,一个是机床下面的站板,就每次都站在那儿的站板,平常都是磨得精光,但是我看到他们的站板垫板是用金属做的,一根一根的,干干净净的,分出来的铁屑都可以清理,不会影响的。还有一个是钳工实习的锉刀,怎么检验你锉的是否正规呢?很简单,它前面有一个小程序,你如果锉得不平,它就会散,歪了这边就亮红灯,你锉的是平的它就不亮红灯,你说这是不是技术研发?我看就是。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把我们生产生活身边的这样一些东西不当回事,实际上生产生活身边的大量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研发,需要去发现、去发明。所以这方面的东西,在我们这类学校建设当中,一定要朝这方面努力,还要做得更好。
2018-11-07 16:19
王继平:
我在国外也跑了很多地方,国外的所谓应用技术大学是什么?主要是在这方面做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都是说的是高大上,要立什么课题、立什么项,这就是水平。我觉得是两个目标或者两大任务,都是简单说。
还有一个是三项要求,这类学校要建成什么样子?要达到三项要求。
2018-11-07 16:20
王继平:
第一个要求是当地离不开。你这个学校建在哪个地方,能够为当地服务,做得很好,人家就离不开你,到了这样一种地步。
第二个业类都认同,你这个行业里面,不管是职业教育的行业里面,还是你从事的,领域的行业里面,大家都认同那个学校是第一,或者那个学校第那个专业是第一把,举个例子,比如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殡葬专业,业内肯定是认同的,它肯定是第一。就像这样的业内都认同,不是说在那儿弄一个指标倒来倒去,这是很重要的。
2018-11-07 16:21
王继平:
第三个是什么?国际可交流,这个标准高了,就是拿到国际上我们也可以交流,就是国际上看得懂,我们能看得懂别人的,别人也能看得懂我们的,我们之间可以交流,因为在职业教育上标准是要通的,不通的话就麻烦,我们培养的人,今后我们是要向世界中心走去的,中国的技能人才是要在世界范围之内进行流动的。这是我们要走的目标,国际化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关起门来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这个标准不行。所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杆就是国际化,就是向世界中心走去,就是与大家共舞。
这就是你提的题目,讲的下一步关于在高职方面我们采取的一个项目。
2018-11-07 16:22
续梅:
我们继续提问,这位女记者。
2018-11-07 16:23
央广网记者:
我是央广网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请问王司长,因为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我们也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绝大多数的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此请您讲一下您的看法。谢谢。
2018-11-07 16:24
王继平: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们整个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很重要,我今天正面谈三个方面,四点看法。
第一,职普并行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教育改革,特别是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重大成果。小平同志在1978年4月份会上讲了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的中等教育要改革、要提高农业学校、中转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就是从这儿来的,今年已经是40年了,我们要把这个成果保护好,改革是中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可不是我们拍脑袋的事,改革成果要坚持。
2018-11-07 16:25
王继平:
第二,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保证。大家都在说,高中阶段教育在普及,我说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是说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普及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普及的成果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来保证。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的高中阶段是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普通高中,一种形式是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话,它占的比例现在是40%。大家知道这40%如果丢掉了,我们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而且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时候,高中阶段的中职是60%,普通高中是40%,所以说,我在讲这个观点是什么?就是职普并行,在高中阶段职普并行,这是我们高中阶段普及的一个保证,一个重要保证。如果没有这一块,我们现在高中阶段普及率是86%左右,我们的目标还没有实现,要过90%,如果中职教育退场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今天不展开说,这只是简单说到这儿,这是第二。
2018-11-07 16:26
王继平: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是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基本形式,我们讲高中阶段教育要多样化发展,多样化发展基本的形式是什么?中等职业学校就是基本形式之一。如果没有了中等职业学校这样一种形式,那就根本谈不上多样化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可能是变成了增加负担,所以它是一种基本形式,也就是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时候必须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这是第三个我讲的意思。
2018-11-07 16:27
王继平:
第四,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还要增强吸引力。增强吸引力就要增强比较优势,现在的问题是比较优势不强。曾经有过比较优势,大家注意,在上个世纪在推进的过程中是有比较优势的,所以才出现了1996年那个时间的职普比,就是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过程中,目标是2020年达到了6:4,就是中职是6,普通高中是4,那个时候是有比较优势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优势又丧失,后来中央又采取了行动,比如免学费,补助,又增强了优势,又持续了这个概念,再后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补助也跟上了,这个比较优势又丧失掉了等等。
2018-11-07 16:28
王继平:
我是说我们还要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我们不是说别的教育都不要资助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别的方面的优势上来之后,中等职业教育还要进一步增强它的优势,只有优势存在,才有吸引力。这个优势是什么?还是那四句话,要把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办成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教育。这样它的优势就出来了,而且很可能是代表我们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要让我们的高中阶段教育变成了一种单纯的预备教育和应试教育,而是一种多样化的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教育。这是我谈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所以在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例,仍然要坚持大体相当的原则,不能动摇。谢谢大家。
2018-11-07 16:29
续梅:
好,继续提问。
2018-11-07 16:30
工人日报记者:
你好,我是工人日报的记者。现在社会比较关心的是学生实习问题,能否请几位嘉宾应当如何规范顶岗实习,保障职业院校的权益?谢谢。
2018-11-07 16:31
蒋昌忠:
学生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培训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该说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当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大家都知道,职校的学生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要面向的基本都是生产的第一线,他们必须熟悉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了解生产的情况以及它的一些技术的需求。所以很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或者说课堂学习是不足的,需要到现场去进行实践的教学,所以这个应该说顶岗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但是可能在一定时期个别地方顶岗实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说不是如我们预期的那么好,所以应该说如何规范管理,顶岗实习这个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遍的难题,为了规范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我们湖南做了一些探索。
2018-11-07 16:32
蒋昌忠:
一是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之后,教育部等五部委出台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这个规定出台以后,我省及时转发了文件,同时结合湖南省的实际,也正在制定湖南省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实施细则,也要求学校、企业,地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有效地规范学生的顶岗实习行为,也就是说分级负责,各负其责,切实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2018-11-07 16:33
蒋昌忠:
二是采取具体措施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我们明确要求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六不得”禁止性规定。这“六不得”就是:不得安排、接受一年级在校学生顶岗实习;不得安排未满16周岁的学生顶岗实习;不得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中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实习的女学生从事《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场所实习;不得通过中介结构或者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
2018-11-07 16:34
蒋昌忠:
三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大了顶岗实习的监管力度。我们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的六项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行动要求,把“实习管理的规范专项治理”活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督促职业院校自查自纠,进一步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顶岗实习制度,加强考核评价,督促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通过一些新媒体平台来进行一些通报,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全部过程管理,并且对媒体和社会反映的实习方面的问题及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2018-11-07 16:35
续梅:
三位嘉宾还有要补充的吗?
2018-11-07 16:36
李斌:
我代表学校简单汇报一下。为了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学生实习的有关要求,我们学校重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个是深入校企合作,建设规范的实习基地。我们认为实习,正如刚才蒋厅长讲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当然也是我们校企合作的重要一环,所以建设规范的实习基地是我们规范实习流程的一个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在深入合作的企业中间建设了8个校内的实习基地和371个校外实习基地。
第二个,我们加强了实习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大学城云空间建设,我们建设了学校层面的实习管理的平台、企业平台、教师平台和学生平台,这四个平台相互紧密联系和互相流动,进行全程的管理和跟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杜绝了实习的放羊现象,杜绝了实习管理的盲区。
2018-11-07 16:37
李斌:
第三个方面我们强调了“红线”意识。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凡是对于违反实习管理相关规定的违纪违规行为,作为个人而言,我们将其列为违反师德的体现,一票否决;作为部门而言,我们将其列为绩效考核的底线,一票否决。
谢谢。
2018-11-07 16:38
湖南日报记者:
我是湖南日报的记者,我们最近注意到湖南省环境职业学院一次性清退了22名补考不合格的学生,这条消息引起了各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和讨论,我想请蒋厅长介绍一下湖南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有哪些具体要求和举措?谢谢。
2018-11-07 16:39
蒋昌忠:
学生的培养历来都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责,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也是其中之一,立德树人关系到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利益的民生工程,同时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培养问题。所以这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如何加强学生的学风,加强教师的教风,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从几个方面去落实人才培养的责任。
2018-11-07 16:40
蒋昌忠:
第一个方面是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打造一批思政德育教育精品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和教育,利用一些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对我们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我们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质量能够有一些提升。
2018-11-07 16:41
蒋昌忠:
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打造一个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刚才我在前面的介绍材料里面也提到了,我们重点现在还要加强的是专业设置的标准,专业评价的标准,技能考核的标准,毕业设计的标准。
第三个方面我们在前面的介绍里也提到了,就是抓好两个抽查:一个是学生技能的抽查,另一个是毕业设计抽查。因为大家都知道,各个学校培养人才有它自己的一套体系,但是我们说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一样,他也应该有一些共性的标准,即使按照学校的标准,它也有一个要督促检查的问题,所以我们重点抓好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专业技能抽查我们进行了10年,毕业设计抽查进行了5年,应该说还是有很好的成效。同时也说明了这种抽查的重要性。比如说,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从2011年的65.2%提高到2017年的88.7%,高职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从2014年的63.2%提高到2018年的95.4%。所以通过这个抽查,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指出问题,针对性整改,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同步提高。所以要加强过程监管,严把出口关,这样的话我们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都在同步提升。
2018-11-07 16:42
蒋昌忠:
第四个方面是教师能力提升的工程。前面也提到,我们每年省本级投入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上千万元,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提升。我们的教师培训是强化轮训,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是我们现在抓的一个重点,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措施,使得我们职业院校里面的老师、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都能有所提升。
2018-11-07 16:43
蒋昌忠:
第五个方面是采取一些措施来重点抓好一些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比如说我们和14个市州、18个行业部门,220家企业一起参与举办了技能大赛,使得这个技能大赛成为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抓手,成为湖南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说刚才也提到了2018年湖南代表队在第11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40个一等奖、96个二等奖、114个三等奖,其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位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起草一系列的制度性文件,希望吸收借鉴省内各地、其他兄弟省市、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共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谢谢。
2018-11-07 16:44
续梅:
好,记者朋友们没什么问题了,我们的发布会开到这里。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关注职业教育,也感谢大家关注我们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8-11-07 16:4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有关要求和全国教育大会有关精神,现就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出如下意见: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服务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适应培育壮大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为促进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企业(含拥有技能人才的其他用人单位,下同)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从今年起到2020年底,努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力争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以下简称“学徒”)。2021年起,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年培训学徒50万人左右。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主要内容
(三)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
学徒培训以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培养对象。企业可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
(四)培养主体职责
学徒培养的主要职责由所在企业承担。企业应与学徒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期限、质量考核标准等内容。企业委托培训机构承担学徒的部分培训任务,应与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培训的方式、内容、期限、费用、双方责任等具体内容,保证学徒在企业工作的同时,能够到培训机构参加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培训机构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对学徒进行非全日制学籍注册,加强在校学习管理。
(五)培养目标和主要方式
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具体培养任务,由企业与培训机构分别承担。在企业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带徒方式,在培训机构主要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培训方式。积极应用“互联网+”、职业培训包等培训模式。学徒培训期满,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结业(毕业)考核,合格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下同)。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对学徒进行技能评价。
健全政策制度
(六)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
企业应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要着重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帮助学徒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之能够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相应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培训机构应为学徒安排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指导教师,负责承担学徒的学校教学任务,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做好与企业实践技能的衔接。
(七)学徒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承担学徒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要结合企业生产和学徒工作生活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和支持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八)健全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投入机制
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工资,且工资不得低于企业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按照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约定,向培训机构支付学徒培训费用,所需资金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由政府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承担带徒任务的企业导师享受导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由企业确定,津贴由企业承担。企业对学徒开展在岗培训、业务研修等企业内部发生的费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九)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补贴标准由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确定,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不低于4000元,并根据经济发展、培训成本、物价指数等情况逐步提高。企业在开展学徒培训前将有关材料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列入学徒培训计划,财政部门按规定向企业预支不超过50%的补贴资金,培训任务完成后及时拨付其余补贴资金。对参加学徒培训的就业困难人员和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政策。
加大组织实施力度
(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财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实施。
(十一)规范组织实施
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实行学徒培训备案审核制度,简化工作流程,探索政策创新。中央企业学徒培训按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当地工作范畴,享受当地政策,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对接属地中央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各省、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力量,做好对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学徒培训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制度,做好工作指导。
(十二)建立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
对学徒培训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制定企业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调整。结合国家“金保工程”二期,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和监管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备案审核制度,实现信息联通共享。实施学徒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指导企业建立培训台账,详细记录参训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学历、培训职业(工种)、学校班次、培训时间、考核成绩、技能等级和联系方式等,以备查验。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过程、培训结果要加强监管,实时监控,严格考核验收。
企业组织学徒培训要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送如下备案材料:培训计划、学徒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有关材料。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后企业申请其余补贴资金时需备案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编号或复印件、不低于10次的培训视频资料、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符合财务管理规定的凭证。
(十三)提高服务能力
要切实做好学徒培训经费保障工作,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工作经费,对学徒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平台开发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支持承担学徒培训任务工作的培训机构提升培训基础能力。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提供便捷高效的鉴定服务,相关部门按规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十四)加强宣传动员
广泛动员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积极参与学徒培训,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影响力和覆盖面。强化典型示范,突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典型经验和良好成效。创新宣传方式,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好推广动员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请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在每年年底前将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开展情况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发改社会〔2018〕14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决策部署,抓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这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开发银行
2018年10月10日
11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成效及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举措 。
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湖南行,聚焦“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一起来看。
● 说说“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进入“黄金时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行动计划,在设计上一个重在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一个重在以规范管理保障发展。如今,两个行动计划即将收官,到底有啥成效?必须要了解!
●为啥这一路来到了湖南?
湖南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上举措多多,亮点多多。近两年,省本级投入8.3亿元,把优质高职和一流专业群统筹纳入“双一流”建设;遴选建设卓越高职院校16所,卓越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数分别占全省的62%、70%……这么多好成绩,当然要来看看啦!
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两个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和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考虑,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蒋昌忠介绍湖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斌介绍学院改革发展情况,天津市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点评行动执行情况。
发布会都有哪些精彩内容?一起往下看。
“职业教育”“高质量”“产教融合”……看看词云图的这些高频词,似乎能窥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好招、妙招!
两个行动计划具体成效有哪些?我们一起看看这份“成绩单”。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一是重点项目有引领。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一批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呈现,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每年有70%新增劳动力来自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二是主要任务有亮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合力打造双师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60个。探索与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
三是类型特色有彰显。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年度招生43万人。全国建设职教集团1400余个,近3万家企业参与。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480多个专业点,9万余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56个行指委发布了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强化行业指导已成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
四是短板环节有补齐。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提供了依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进一步健全,职业院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正在形成。
五是改革成果制度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连续三年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半,成为主渠道。完善院校治理结构,“一校一章程”全面覆盖,依法办学、按章办事已成共识。定期发布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已成为高职战线的自觉行动。
《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
一是重点领域有加强。
招生管理方面,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
学籍管理方面,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准确性有较大程度提高,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减少。
教学标准落地方面,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等现象基本杜绝。
实习管理方面,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
平安校园方面,各地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要求。调查显示,近90%师生表示学校安防系统很好或较好,对校园安全环境表示认同。
财务管理方面,各地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做到规范管理、精准资助。
二是薄弱环节有改善。
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制定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70%以上的职业院校制定了发展规划且经过教代会审议通过。
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调查显示,高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职校长负责制落实情况总体评价满意率均超过90%;近七成院校每学年召开教代会,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发挥较好;逾8成职业院校设置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术和教学工作委员会。
管理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各省级行政部门将职业院校管理骨干培训纳入省、市培训计划统筹实施。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对学校相关部门办事的态度和效率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管理信息化平台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文化育人深入推进。调查显示,近90%师生认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较好,对学校文化认同感较高。
三是质量保障有机制。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调查显示,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
年度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基本健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初步建立。2017年,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发布2016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04份,2018年在各地各校编制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中职质量年度报告撰写工作。
两个行动计划即将收官,职业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教战线该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一起听听王继平司长怎么说。
两个思路:
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坚持”基础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就职业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育作出的战略部署,精心谋划、精心施工、精心落实。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聚焦完善制度标准,找准改革突破口;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下一盘大棋,增强多方协同工作合力。
四点举措:
关于具体的措施,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委在国务院的领导之下做四件事情——
一是出台一个文件。要研究制订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文件已经中央教育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还将提交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来研究,最后来确定印发。
二是完善一个机制。在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方面的统筹和协调。
三是召开一个会议。在文件出台之后,国务院将召开一个会议,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部署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
四是启动两项行动。一要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二要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我们既要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要育训结合。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起听听蒋昌忠厅长、李斌院长怎么说。
看湖南省的做法
完善机制,助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一是探索“从教到学”的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阳光招生、状态数据等10余个省级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各地各校教学、管理情况。建设湘微中职、湘微高职公众号,整合教育部门和学校门户网站资源,主动公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和各类评价结果,提高办学质量透明度。
二是建立“以点控面”的监控机制。坚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近年来组织62个中高职专业的11万余名学生参加抽查,目前两项抽查合格率分别提高到88.7%、95.4%。因为抽查结果不合格,先后否决1个省级重点项目立项,限制20余所院校重点项目申报资格,责令23所职业院校33个专业停止招生。
三是完善“由果溯因”的诊改机制。省市教育部门分级组建专家团队,定期选派专家到校进行教学诊断,形成质量提升“倒逼”机制。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高职生均仪器设备值较2014年分别增长15.7%、23.1%;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湖南省共荣获25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40个,获奖总数较2014年增长86.5%,一等奖数增加近5倍。
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
立足服务民生,深化校企合作
在服务民政民生建设特色专业方面,开设社会管理与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民政信息及智能化技术服务3个专业群,开办婚庆、护理、临床医学、养老、殡葬等14个民政民生专业,涵盖“生老病养葬”生命全周期。在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品牌专业方面,开设现代商务服务、创意设计与传媒、应用外语3个专业群,服务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引入企业课程,联合开发实训项目,组建“双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室,与日本三菱集团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与永爱集团共建养老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完成520余万元的民政部招标委托项目——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岗位培训系列教材研发。修订养老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两个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研发养老服务职业技能标准。
两个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如何?一起听听天津市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的点评。
看专家点评
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相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的实施,必将促进一大批高水平职业院校群体和高水平专业群集中呈现;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显著提升,推动职业院校与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政策落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一大批适应产业变革、社会需求的产业大军在服务经济发展大潮中共同成长,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1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成效及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举措 。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两个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和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考虑。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王继平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之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职业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入了新时代。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进入“黄金时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同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
今天我主要介绍两方面内容:一是两个行动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实施成效;二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考虑。
一、两个行动计划奠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15年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行动计划在设计上一个重在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一个重在以规范管理保障发展,在落实上注重强化省级统筹、发挥政策合力、激发院校活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成效
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落实《决定》要求、适应职能转变、着眼高职创新,布局实施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以高职率先改革引领带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
一是重点项目有引领。以优质学校、骨干专业等重点项目为引领,推进任务(项目)整体落实。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一批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呈现,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二是主要任务有亮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合力打造双师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60个,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探索与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
三是类型特色有彰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年度招生43万人。全国建设职教集团1400余个,近3万家企业参与。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480多个专业点,9万余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56个行指委发布了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强化行业指导已成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
四是短板环节有补齐。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提供了依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进一步健全,职业院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正在形成。
五是改革成果制度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连续三年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半,成为主渠道。完善院校治理结构,“一校一章程”全面覆盖,依法办学、按章办事已成共识。定期发布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已成为高职战线的自觉行动。
(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成效
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立足于解决问题、回应关切,设计推进了6大行动和20项活动,既强调规范,又注重活力,提升了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一是重点领域有加强。招生管理方面,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学籍管理方面,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准确性有较大程度提高,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杜绝。教学标准落地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开展专业教学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等现象基本杜绝。实习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实习管理专项治理活动,坚持监督检查和力行立改,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平安校园方面,各地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要求。调查显示,99%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安全制度,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的部门,近90%师生表示学校安防系统很好或较好,对校园安全环境表示认同。财务管理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做到规范管理、精准资助。
二是薄弱环节有改善。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制定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70%以上的职业院校制定了发展规划且经过教代会审议通过。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调查显示,高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职校长负责制落实情况总体评价满意率均超过90%;近七成院校每学年召开教代会,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发挥较好;逾8成职业院校设置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术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管理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各省级行政部门将职业院校管理骨干培训纳入省、市培训计划统筹实施。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对学校相关部门办事的态度和效率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5.2%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各地以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重点,深入开展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管理信息化平台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深入推进。调查显示,职业院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环境不断优化,近90%师生认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较好,对学校文化认同感较高。
三是质量保障有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加强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审核。调查显示,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年度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基本健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初步建立。2017年,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发布2016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04份,2018年在各地各校编制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中职质量年度报告撰写工作。
二、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两个行动计划即将收官,职业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开启了新征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坚持”基础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就职业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育作出的战略部署,精心谋划、精心施工、精心落实。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聚焦完善制度标准,找准改革突破口;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下一盘大棋,增强多方协同工作合力。
三是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和政策举措。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战略布局和目标任务,画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明确今后五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协调和工作推进力度,围绕关键领域、突破关键环节、解决关键问题。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院校聚焦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进步的能力。健全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体系,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全国教育大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只争朝夕的效率、下好一盘大棋的气势,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得意之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编者按: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对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高校的要求,也是对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的要求。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为职业院校寻找到持续培养符合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呢?本期我们刊发一组文章,从坚持产教融合、举办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角度,为当前正处于关键突破期、发展期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一个思考契机。
全国教育大会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也是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重大改革任务,为当前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而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了发展方向。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全国教育大会描绘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如何推进、怎样实现教育现代化?笔者认为,义务教育是重心,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高等教育是引领,代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职业教育是关键,体现教育现代化的实度。
为什么说是关键?
一方面,这是职业教育所处历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追溯中国职业教育百年源起,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发展,促进了职业和教育的跨界沟通。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与生俱来就有了产教融合的内在基因。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急需大批技能人才,直接带动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从小变大、体系健全,培养输送了大批产业工人、技工、技师,推动中国从百废待兴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人才、科技、产业边界不断打破、要素不断融合,对整个产业人才培养体制变革提出新要求。怎样推进职业教育由大变强,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新时代的新考题。
另一方面,这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评价我国教育强不强,不能只看入学率、升学率等外在指标,更要看职业教育发展这个内里。审视整个教育体系,应该看到,职业教育虽然取得历史性发展成就,但相对其他类型教育,仍然存在投入不足、发展偏慢、吸引力不强、质量不优等问题,还是教育体系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首先补齐、补强职业教育这块短板。
如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归结为一条,就是坚持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当前,我们要实现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的转变,进而带动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同样必须坚持和坚守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坚持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结合,同行业联合,与企业合作,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从根本上激发内在活力和旺盛生命力。深化产教融合,应当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全社会都在这面旗帜指引下,凝聚前进共识、明确主攻方向,共同推动职业教育越办越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我国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要素投入的路径依赖,转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这是一项十分关键、事关全局的综合改革。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的制造业,更是需要大力攻关、重点突破的重中之重、艰中之艰、难中之难。在这一领域率先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为扎根产业土壤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才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试验田。
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不光是着力推进教育改革,更要打出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多重叠加的“组合拳”:在政策协同、要素融合中,实实在在践行“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论述精神,实实在在解决好“人才从哪里来”“创新从哪里来”“发展动力从哪里来”等问题。下一步,要以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为抓手,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推进机制,聚焦制造业发展需求,聚力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更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问题。
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事实证明,中西部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输出资源能源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要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从根本上要通过激活人才来搞活产业,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不少中西部省份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强省兴省,特别是依托区域城市群建设,同步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增强了发展后劲,取得了明显成效。
事实也证明,深化产教融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为新时代中西部开发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改革选项。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扎实推进东西部教育、人才协作,推动承担试点任务的东部地区城市开展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使之拿出更多资源和政策,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自4月下旬以来,部署开展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专项督查,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大中小学开展全面自查,派出督查组实地抽查,大力推动各地各校深入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同时,结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根据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专项督查部署,各省级教育部门组织本省(区、市)、市(地、州)县(区、市)教育部门、中小学和所属高校开展了全面自查整改工作,部属高校组织开展了本校及所属中小学对照自查整改工作。在自查中,各地强化指导检查,跟进诊断自查效果,指导学校建立问题清单、研究整改措施、逐项销号落实、及时整改到位。各高校强化自查组织领导,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作出专门部署、组织开展本校及所属中小学、幼儿园的全面自查,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可行管用的整改措施,立行立改。在各地各校自查工作基础上,教育部派出督查组对北京、上海、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等8个省份进行了实地抽查,了解自查整改成效,压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进一步推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落实。
通过此次专项督查,各地各校师德建设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有效落实,专责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师德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师德问题治理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师德问题“零容忍”实化为严肃查处的行动举措,通过底线管控,高线追求,系统治理,师德师风建设整体工作水平有力提升,弘扬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通过督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意识还不牢固。师德管理“宽松软”的现象在有些地方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学校主体责任意识有偏差,压力传导不够,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未完全落实落细。个别学校师德建设制度和机制过于宏观空泛,与新形势新要求贴合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师德考核评价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不重视结果运用等问题。三是师德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学校师德建设能够结合实际常抓不懈,但有的学校师德进展相对滞后。四是重点问题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地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散乱,诱使个别公办中小学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影响教育声誉和教师队伍形象。针对发现的问题,教育部督查组已要求有关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整改落实,同时要求其他省份和学校要对照问题,举一反三,全面强化师德管理。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推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各地各校落地见效,突出师德第一标准、抓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突出严管高压态势、抓师德主体责任落实,突出正向激励引导、抓师德先进选树宣传,突出高线目标追求、抓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意见实施,突出底线行为管控、抓通报问责重典惩治,突出教师获得感提升、抓教师待遇权益保障,全方位深化师德综合治理,抓好校外培训机构问题整改落实,努力维护好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双创”是国家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等需要的战略号召,其有效性离不开“创客”的理性思考与决策,而站在高职院校这个“创客”角度,应如何进行“双创”教育规划决策选择呢?笔者以为,厘清“双创”的主体结构、特点、需求,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双创”活动的依据。
高职院校内部主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行政教工群体,以各职能部门为代表的党政工群妇青办等成员;二是专任教师群体,以各院系室为代表的教授、讲师、助教等;三是在校学生群体,以各院系专业群为代表的各年级学生。从现实看,在“双创”活动中,行政教工群体更多重视的是管理创新、本部门的“创业”,关注的是资源的开拓与节流,倡导实现的是高效优质服务,期望获取的是更多显性成果。专任教师群体更多重视的是在教学、科研、社服、传承领域创新,在教学改革、学术研究、技术应用、行业企业领域进行创业,关注的是精力能力、政策平台、价值回报,倡导实现的是教书传道育人、教研科研互进、服务经济社会,期望获取的是合适的个人成就感。在校学生群体更多重视的是在会学、贯思、善做方面创新,在发现、可研、体验方面“创业”,倡导实现的是勤习、勤练、勤模,期望获取的是一长在手(专项)、一技在手(专能)、一业在手(专攻)。
因此,高职院校“双创”规划决策选择的循环次序应是:流程再造—学生(事前、事中、事后)目标设定—教师(事前、事中、事后)目标设定—行政(事前、事中、事后)目标设定,并根据运转情况,不断调整可能的问题。
一是教育教学流程再造,“逆向工程—终极目标”下的回溯。
首先是在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可通过“三个一”层次目标设定,反向设置培养方案。其中,第一目标是一长在手,注重专长,如可设定出彩目标、竞技目标等;第二目标是一技在手,注重专能,如可设定熟练目标、实操目标等;第三目标是一业在手,注重专攻,如可设定事件目标、项目目标等,并分别根据每个目标设置相应培养方案。
其次是专任教师工作目标,可通过“三任务”层次目标设定,反向设置绩效考核方案。其中,第一目标是教书育人,注重育人成果,如可设定“三个一”贡献度等;第二目标是学术研究,注重教研兼顾科研,如可设定“教科研”完成度等;第三目标是社会服务,注重与第一、二目标相关度,如可设定“专兼职”影响度等,并分别根据每个目标设置相应绩效考核方案。
再其次是行政教工管理目标,可通过“三满意”层次目标设定,反向设置绩效考核方案。其中,第一目标是学生满意,考虑在招生入学安排、专业学习、学历直通、国际交流、思政教育、就业创业、校友归属感等方面满意度90%以上;第二目标是教师满意,考虑在招聘安排、岗位任务、薪酬待遇、转岗轮岗、提职晋级、考评体系、人文关怀等方面满意度90%以上;第三目标是社会满意,考虑在学生家庭、友邻学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及政府单位等相关方面满意度90%以上,并分别根据每个目标设置相应绩效考核方案。
最后,为了终极目标的实现,当然要考虑好事前目标和过程目标,只有这两个目标设定科学、合理、准确,才能使结果目标有保证。为使三主体终极目标得到可靠实现,其中学生的事前目标与生源规模目标、招生质量目标等关系密切,专业学习的过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自身管控目标等关系密切;教师的事前目标与教师招聘、引进质量目标等关系密切,过程目标与教学、科研、社服等质量关系密切;行政人员的事前目标也主要是招聘、引进等质量目标,过程目标主要是职能管理目标质量等。
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确认目标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确立“三个一”目标实现方案,需要考虑一系列传统(常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要点内容)要素和“双创”要求下的现代(“双创”教育过程标准及“三个一”教育终极标准)要素融合设计问题,逻辑思路是:首先,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职业标准为参照,办学条件为约束,培养方向是应用型高技能(具体到“三个一”方向)人才,可考虑一长一技为基本培养目标,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现实要求,一业为高级培养目标,满足少部分学生的要求。其次,专业人才培养政策、模式、规格、体系、机制、标准、路径、资源、计划、平台、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都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及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培养方案应重视相关环节、节点、细节研究,并规定成高职院校教改的内涵建设重心。
三是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应分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关键是育人成果考核。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双创”教育中,教师的工作重心应主要在学生“三个一”实现中的贡献度上,其次才是教科研完成度、专兼职影响度上。客观上高职院校在教科研考核上,应教研权重优先,科研居后考核,尤其是关联度不高的科研要规定特殊的考核办法。在教师专兼职政策取向上,要考虑符合三个有利于:第一是有利于学生“三个一”的实现,如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第二是有利于专业群建设,如教师带来的行业(地区)影响力;第三是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转型进步,如教师带来的社会稀缺资源等。
四是行政绩效考核方案,应对接“三满意”,关键是管理的“三效果”考核。行政工作的重心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行政工作就完成了70%以上。教学工作系统主要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工作,如果为师生的服务优质,当然行政工作满意度不成问题,具体考察就是行政管理的效率、效益、效果。此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影响力,也是行政工作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比如教育主管部门、校企合作单位、友邻高职院校等影响学校评价的“攸关方”,如何处理好这些公共关系,也是切实做好“双创”工作的内涵之一。
“校热企冷”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的一种伤痛和心病,令人耿耿于怀,而又恨无施救之策。造成这一尴尬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困惑或迷误有关,破解这一迷误,须客观审视、正确归因、理性澄明“校热企冷”的价值和真相。
一、澄明“校热企冷”价值。2017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部署;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又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法》,旨在从法规层面给予有效“助攻”。两个文件的频密出台,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策“组合拳”,表明了国家希望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向深入,寻求创新、突破、提速的决心和意志。在这个意义上,破解“校热企冷”是落实国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大政方针的需要。此其一。其二,破解“校热企冷”是深化产教融合必须迈过的“坎”。“校热企冷”是羁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根绳索、一道“坎”。这个问题不解决,合作的瓶颈就无法突破,“两张皮”的问题就无从化解,即便是“融合”都难以实现,更遑论深度融合了。第三,破解“校热企冷”是职教办学合规律、保质量、出特色的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长期践行的根本发展方向。但却因“校热企冷”而遂行不顺、效果不佳,职业教育办学的质量、特色无法保证。正如《意见》所评述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可见只有破解“校热企冷”,合作才能突破,特色才能彰显,质量才能保证,绩效才能实现。
二、审视“校热企冷”归因。“校热企冷”实际上是人们对校企合作双方合作意愿、态度包括效果的一种概括归因。这一归因试图借助“热冷”比照,揭示合作绩效不佳的原由在于“企冷”。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归因理论是推定事物因果关系的社会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美国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将归因的线索指向三个点,即行为者、客观刺激物、所处的情境和关系。从行为者角度看,校企合作是双主体合作,企业因“企冷”而取咎担责,学校却因“校热”而撇清干系,这不符合归因理论的“共变原则”。为什么学校的热不能化解企业的冷或唤起企业的热,人们不是常说:“投桃报李”“敬尺回丈”吗?这就令人怀疑学校是否真热、热的程度和是否热到了点子上?是为不苟同一。二从“客观刺激物”看,企业是遵循市场规律运作,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赢利赚钱是它所追求的生存的法则。如果缺乏这个刺激物或刺激的力度不够,就失去了让企业“热”的理由。现实是在合作实践中,一些企业的成本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政策文件的利益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兑现落实,我们能责怪“企冷”吗?第三,从“所处的情境和关系”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肯定和落实,使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与企业何干?参与职业教育总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之惑,又何必非要去“耕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还有整个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歧视冷漠的,焉能唤醒、激活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所以简单地将合作绩效不佳的原因归结为“企冷”,是片面错误的归因。
三、还原“校热企冷”真相。归结起来,导致“校热企冷”真相应该是学校是表热实冷,政府是言热行冷,社会是内热外冷。1、学校表热实冷。学校为了因应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或为了应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评估、考核不得不热。但大都是被动应对和跟进的“表热”。其二,学校对企业所需要和看重的内涵层面的东西,却始终做得不到位、不出彩,无法令人满意。比如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大多数始终难以达到合作企业期望和要求,这是“实冷”。2、政府言热行冷。政府的热是热在口头上或文件中,出台了很多相关的“通知”“意见”“办法”等,但践行落实上,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或“口惠而实不至”,大打折扣。还有“始热终冷”。文件一出来,大轰大嗡、宣传劲爆,时间一长,顶到“天花板”、碰上“硬骨头”,就又流于稀松,归于冷寂,打回原形。这是典型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写照。3、社会内热外冷。内热指参与合作的学校和企业的“圈内”热,而“圈外”的社会“冷”。外冷的大环境,必然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下拉力、后座力,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生消极影响,“企冷”局面的改观显然难以乐观。综合上述,才是“企冷”的真因。
但更具颠覆效应的还不仅此,教育部职教中心所杨进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成果中一项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调研表明:在被调研的766家企业问卷中选择“非常愿意”的企业426家,占比55.6%,选择“比较愿意”的199家,占比26%,两相加合,愿意参与合作的企业比例高达81.6%。而选择“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1.4%和0.4%。可以说这一调研结果,直接打脸长期以来关于“企业是剃头挑子一头冷,合作意愿不足”的观点。在这个意义上,直接给企业贴上不愿合作“企冷”的标签,只能是一种误判或外在强加的“伪命题”。究其本质,企业所不看好的,只是毫无实益和效用无效合作,如果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互惠、共赢,或带来资源、美誉、效益等,他一定会热情拥抱的。
我们认为,只有当政府、学校、社会这些造成“企冷”缘由都得到矫治和克服,校才能真热,企才能不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开创出崭新的局面。我们期待着!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全面系统布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地(行指委)系统搭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四梁八柱”,进入“全面施工”和“内部装修”阶段,为《行动计划》全面收官和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行动计划实施背景
一是落实国家要求。《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顺应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的新要求,专门针对高职教育制订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是适应职能转变。《行动计划》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变、适应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切实加强省级教育统筹,引导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下达到地方后资金投向,带动各地和行业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激发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延续改革劲头。《行动计划》适应高职改革发展大势,与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一脉相承、逐步推进,改革不断线、创新不停步,推进了高职教育全面质量提升。
二、行动计划进展情况与成效
《行动计划》聚焦“创新发展”,重在落实“行动”,将主要内容细化分解出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明确了每个项目和任务的落实部门单位和时间进度,编制成“任务、项目一览表”。同时,搭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过程监控,建立年度绩效评价制度,督促各地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各地(行指委)以优质学校、骨干专业等项目引领整体发展,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职教育对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一)标志项目引领发展,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1. 优质院校树标杆,不进则退增活力。截止目前,31个省份启动优质校建设项目,29个省份发文确定优质学校建设名单并给予重点支持。已立项建设的省级“优质院校”“一流院校”“卓越院校”增至456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超三成。值得注意的是,有14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未进入建设名单,同时有80所非示范骨干院校入选建设名单,这充分说明“示范”“骨干”不是衡量学校优劣的永久标签,在实行存量改革、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的政策引导下,优质校建设实际推动了高职院校重新洗牌,传递高职教育不进则退的压力,整体调动了高职院校力争上游的发展干劲。
2. 专业紧贴产业办,提质升级有成效。各地和院校对标《行动计划》“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要求,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提升了专业整体发展水平。2017年,31个省份启动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覆盖834所高职院校的408种专业,建设布点数达3815个。总体来看,骨干专业第三产业布点占62.59%、第二产业占33.03%、第一产业占4.38%,与同期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相当;分大类来看,装备制造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数量最多,分别占比16.88%、15.91%、10.69%,符合国家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2017年,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年度招生人数43万人;高职院校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及时调整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8年专业布点数达536个。
(二)优质资源促进发展,教育公平更加彰显
1. 专业大类全覆盖,资源共享促公平。目前,教育部已立项建设了112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已立项的资源库覆盖了高职教育19个专业大类、56个专业类。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了优质资源的辐射推广、普惠共享。中西部注册用户占比近一半,优质资源进一步向中西部、向薄弱学校辐射,东中西部学生平等地享有优质资源,带动了中西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 精准扶贫搭平台,区域协作共发展。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帮建专业、培训教师、送教上门等多种途径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宁夏、吉林、江西、山东等省份专门出台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或制度办法。湖南省利用网络平台,采取“1+1+1”模式(1所高职+1所示范中职+1所武陵山片区中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使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专递课堂”共享给省内武陵山片区农村中职学校。
(三)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开放办学成果涌现
1. 行业企业齐发力, 协同育人有创新。全国共组建职教集团1400余个,覆盖90%以上的高职院校、100多个行业部门,吸引近3万家企业参与;教育部分三批布局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480多个专业点、9万余名学生学徒、2200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56个行指委发布了60个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强化行业指导已成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
2. 校企联培同参与,双师素质有提升。27个省份共投入1.5亿元布点建设了660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其中学校自建161个、校企合作建设481个、校校合作建设18个,呈现以校企合作建设为主的格局。各基地依托优质企业资源,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3. 伴随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有贡献。各地高职院校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在境外设立“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办学机构,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品牌。2017年,329所高职院校在国(境)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351项国际合作;在国内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开展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力军。
(四)深化改革保障发展,育人环境日益改善
1. 治理体系更健全,内生发展强动力。与《行动计划》相配套,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一系列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各地落实生均拨款制度,2017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连续三年超过高职招生总人数的一半,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完善院校治理结构,“一校一章程”全面覆盖,依法办学、依章办事成为共识;定期发布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度报告,已成为高职战线的自觉行动和与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凝聚学校自主保证质量共识,作为一种创新机制效果逐步显现;更多地区落实高职领域“放管服”,多种政策利好激发院校内生发展动力。
2. 课程思政同向行,筑牢思想承重墙。各地高职院校主动作为,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建设,健全思政教育长效机制。一批院校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类专业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态势。各高职院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提高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
教财〔2018〕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民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扶贫办(局)、残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局)、残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残联,中央部门所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现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精准资助,确保资助政策有效落实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各地、各校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作为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
二、认定对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象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本意见中的学生包括根据有关规定批准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幼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学历教育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和预科生),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平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主要认定依据,认定标准和尺度要统一,确保公平公正。
(二)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既要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也要通过定性分析修正量化结果,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
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四)坚持积极引导与自愿申请相结合
既要引导学生如实反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主动利用国家资助完成学业,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遵循自愿申请的原则。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根据工作职责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各地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工作协同,进一步整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资源,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与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有关信息系统对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学生信息全部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各高校要健全认定工作机制,成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院(系)成立以分管学生资助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班主任、辅导员代表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认定工作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年级(专业或班级)成立认定评议小组,成员应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代表等,开展民主评议工作。
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要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成员一般应包括学校领导、资助工作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
五、认定依据
(一)家庭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收入、财产、债务等情况。
(二)特殊群体因素
主要指是否属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情况。
(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
主要指校园地、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校收费标准等情况。
(四)突发状况因素
主要指遭受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意外事件等情况。
(五)学生消费因素
主要指学生消费的金额、结构等是否合理。
(六)其它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负担、劳动力及职业状况等。
六、工作程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每学期要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工作程序一般应包括提前告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等环节。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
(一)提前告知
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前向学生或监护人告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事项,并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
(二)个人申请
学生本人或监护人自愿提出申请,如实填报综合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申请表。认定申请表应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样表)》,由省级相关部门、中央部属高校结合实际,自行制定。
(三)学校认定
学校根据学生或监护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综合考虑学生日常消费情况以及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开展认定工作,按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资助档次。 学校可采取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分析、信函索证、量化评估、民主评议等方式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
(四)结果公示
学校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名单及档次,在适当范围内、以适当方式予以公示。公示时,严禁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及隐私。学校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复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回应有关认定结果的异议。
(五)建档备案
经公示无异议后,学校汇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连同学生的申请材料统一建档,并按要求录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技工院校按要求录入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七、相关要求
各级教育、财政、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各级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残联等部门要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实认定工作提供必要依据和支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信息真实有效。
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学生资助信息安全管理,不得泄露学生资助信息。
各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求学生或监护人如实提供家庭经济情况,并及时告知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如发现有恶意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一经核实,学校要及时取消学生的认定资格和已获得的相关资助,并追回资助资金。
八、附则
各地、各中央部属高校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修)定具体的认定办法,并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案。
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参照本意见执行。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同时废止。
本意见由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负责解释。
附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样表)
教育部 财政部 民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扶贫办 中国残联
2018年10月30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推动各地坚持积极做好2018年秋季开学工作,确保教育系统稳定和学校师生安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在全国组织开展2018年秋季开学专项督导检查工作。9月10日至9月22日,在各地自查基础上,由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公安部治安局和国家督学组成专项督导组,随机抽取10个省份对秋季开学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督导。本次督导坚持以开学条件保障和学校安全工作为重点,突出对学生资助、教学经费与设施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学生欺凌与暴力、高校安全与稳定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与校园安全管理难点的解决及部署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导范围涵盖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学段学校。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学工作情况
各地各校高度重视秋季开学工作,认真贯彻有关工作要求,部署及时,安全工作严格规范,条件保障准备充分,重点领域防控到位。总体上看,秋季开学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新学期教育教学开局良好。
(一)强化思想认识,学校安全防线不断巩固
1.加强组织领导,提早谋划部署。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落实秋季开学检查各项要求,坚守学校安全底线,结合实际、提前谋划、统筹部署学校安全工作。新疆将扎实做好开学准备工作,作为落实自治区维稳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组织实施,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到位,安全稳定态势良好。湖北早在6月份已就全省教育系统做好放暑假前、暑假期间和秋季开学3个节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河北专门印发文件,明确党政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主要领导亲自抓安全工作,切实体现了贯彻落实安全责任一岗双责的决心。海南师生返校迅速,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8月中下旬已基本到岗,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工作。广东针对8月份粤东部分地市降水量大、个别地市水浸路面的情况,省政府专门部署加强指导和帮扶,确保全省各地各学校按时开学。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防控体系。各地各校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制度标准,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安全风险不断降低。安徽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滁州制定了《学校安全工作“十管十防十查”》,实现制度举措精准落实,安全工作扎实到位。北京严格按照“第一时间、先口头、后书面”的要求做好突发情况信息报送工作,成立应急组织,全力实现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海南海口市美兰区所有学校严格按照必须建立和健全出入登记制度,必须成立护校队,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锁好校门,必须配置必要的防卫器材,中心以上学校必须安装好监控设施,切实加强安全责任落实。上海不断发挥市、区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等平台作用,加强与网信、文化执法、公安、新闻出版、经济信息化等部门间协作,努力构建防范中小学生网络沉迷监管体系。辽宁统筹安排开学督查工作,让秋季督查成为春季督查的“闭合环节”,建立起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有效督促各单位落实整改责任。
3.加大隐患排查,强化问题整改。各地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对校园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强化整改。河北形成了“互联网+网格化”的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并设计了手机终端APP“象牙塔”,实现用手机即时管控安全隐患。湖北启动了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对全省所有学校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台账,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江苏盐城重点加强对校园周边小商店贩卖拳刺、牙签弓弩等危险玩具检查清缴和校门前小吃摊液化气罐的管控,排查化解涉校矛盾纠纷432处,排查稳控校园周边重点人员221个。山东潍坊有关受灾地区对全部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了逐一排查,对受损学校校舍和设施设备进行逐一安全检查及鉴定,分类做好安全抢修维修。江西建立定期隐患排查机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4.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各地各校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不断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技能。广东开展“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园行”活动,组织全省近万名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干警举办各类主题活动1.6万场次,参与师生359万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成效。河南推广使用“安全教育实验区”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强化对薄弱地方薄弱学校薄弱环节的安全教育,使安全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中小学安全教育信息化水平。内蒙古包头投入2.3亿资金建成包括公共安全教育体验馆在内的包头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创了安全教育由课堂讲解转入实践化、形象化、智能化的教育阶段。山东中小学校每月至少开展1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应急疏散演练,公安机关、消防等单位积极参与指导应急演练,提高了师生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二)统筹安排部署,条件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1.师资教材配备到位。各地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资源配置,切实做好教师招聘和教师岗位培训等工作,严格执行教材教辅征订管理规定,确保教材教辅征订规范,发放及时,使用有序。湖北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公开招聘7991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到全省中小学校。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暑期培训中小学教师17万人次,做好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师备课工作。吉林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在中职学校(技工学校)设立23个“技能导师工作室”,多个地区开展“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活动,“双师型”教师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新疆突出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研究制定全区各级各类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考核管理办法,下大力气提高教师队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江苏南通组织教材选用学科专家组对有关教辅进行评审,提出教辅的选用意见,将选用结果通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直属学校和新华书店。
2.教学后勤保障有力。各地充分利用假期对校园校舍、教学设备、运动设施、生活设施等全面进行检修、改造、更新,实验实习实训配置到位,后勤保障工作扎实有效,为新学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黑龙江在全省高教系统开展了后勤问题整改专项行动。省内21所高校147个整改项目确定为年度重点支持整改项目,省财政拨付1.28亿专项扶持资金予以支持。贵州开展幼儿园“黑心棉”专项检查工作,对全省公、民办幼儿园床上用品的生产、采购、管理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幼儿用品安全。山东济南市建立学生课后服务机制,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使中小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湖南慈利县在暑假加大了学校“四改三化”提质升级力度,投入6223万元新建19所学校食堂、7所学校学生宿舍,对全县60所学校旱厕进行改造。宁夏各地各校普遍在开学前开展了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的检修维护,对设施设备进行了保养更换,并提前做好办公用品、食品采购以及师生住宿安排等保障工作。
3.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各地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全面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高职、中职生均拨款制度,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精准资助。江西出台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学前教育不低于600元/年、普通高中不低于1000元/年,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生均经费保障机制的全覆盖。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建立了教育、民政、扶贫、工青妇等多部门联合保障责任机制,做到精准摸排,精准评估,精准资助,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子女资助达到全覆盖。云南坚持“统筹安排、分级认定、分类资助、动态管理”的助学原则,运用不同的资助项目进行资助,实行“组合式”资助,努力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兵团全面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全覆盖,出台《兵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实施精准资助。陕西紧紧围绕教育脱贫攻坚,突出精准资助,强化过程管理,创新宣传形式,全面落实5大类11项资助政策,实现了全学段无缝隙政策保障就学。
4.开学教育丰富多样。各地以“三爱”“三节”、法治、安全教育等为主题,以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班团队会等为载体,开学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河北把学《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守则》的活动。浙江丽水积极创建以“红色、绿色、慈孝”为特色的德育品牌,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集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福建各地各校把组织师生集中收看“学习‘新思想’,福建百万师生同上一堂课特别节目”,作为“开学第一课”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展心理健康、安全风险防范等主题教育活动。天津以中小学“实践课堂”为载体,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开展“社区服务岗”“家庭劳动岗”“学校服务岗”劳动服务。内蒙古、浙江、云南、广西、吉林等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并普遍开展了团体教育活动,针对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等群体进行心理疏导。
(三)狠抓举措落实,重点领域防控成效显著
1.加强学生溺水防范工作。各地各校将防溺水工作作为学校安全工作重点,夯实责任,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工作举措,加大教育力度,努力降低溺水事故发生率。山东济宁市强化教育督导,督促政府、行业部门、学校、家长落实监管、监护责任,暑假期间每天在媒体循环播放“预防溺水歌”,2017、2018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学生溺亡人数连年减少83%,效果显著。湖南创新开展防溺水“六个一”警示教育活动,初步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校联防的预防学生溺水工作责任体系,全省学生溺亡人数和较大溺亡事故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7%、75%。海南各市县积极出台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实施方案,计划新建游泳池290个,暑假期间11635名学生通过游泳达标测试考核,通过游泳培训持证的师资共6700余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小学生溺水事件下降56%,溺亡人数下降36.8%。湖北组织各地学校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媒体、亲子教育、周末放假离校前主题班会,及反面警示、防溺水安全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江西印发了《江西省预防中小学生溺水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村为主、社会参与、各尽其责、联防联控的中小学生溺水事故防范机制。
2.强化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工作。各地各校认真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积极开展校车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强校车安全监管,确保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广东开展校车及学生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发现校车逃生锤灭火器、急救箱配备不全或失效问题50余宗,逾期未检验校车148辆,交通违法行为未及时处理校车290辆,已全部整改完毕。吉林建立“一车一档”,实行校车“实名制”,为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与教育、公安监控平台联网,对校车超员、超速等行为实时监控。内蒙古各盟市教育局制定了学生错峰放学制度,中小学校上学和放学时间不同,防止了学生放学期间的拥堵。河北联合省公安、交通、安监、综治等6部门制发了《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切实保障幼儿安全的通知》,从源头预防上进一步加大遏制和防范民办幼儿园重特大校车及交通安全事故的力度。陕西形成“政府主导、财政补贴、挂牌运营、规范管理”和“县管校用、管理制度完善、公司化运营、专门机构管理、安全教育常态化”的机制,建立健全校车基本信息台账。
3.强化学生欺凌与暴力治理工作。各地各校高度重视学生欺凌与暴力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防范机制,加强法治教育,强化舆论宣传,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防止学生欺凌与暴力行为发生。云南教育厅牵头十一部门制定出台《云南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联合省公安厅完善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甘肃酒泉通过加强学校安保、开展校园巡查、加强校园僻静区域监控、公布举报电话、排查管制刀具和危险品等措施,协同开展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活动,有效预防和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山西进一步健全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权利的保护制度,形成广泛参与的学生安全保护网,对体罚、性骚扰、性侵害等侵害学生人身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零容忍制度。四川把防范学生欺凌与扫黑除恶、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反恐防暴、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等专项工作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综合改革。重庆印发《重庆市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成立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组织公安机关等部门的专家、干警等1000余人进学校开展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600余万师生全部受到教育。
4.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各地各校将消防安全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工作责任制,配齐配足消防设施设备,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置演练,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山西开展电器火灾综合治理,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和器材配置及完好有效情况,组织开展消防演练和应急疏散演练。广西制定暑期消防安全教育行动方案,组织全区教育系统暑假期间集中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安全教育实践、暑期家庭消防作业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上海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块的研发与试运行,依托学校安全管理平台,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验收工作。吉林印发《教育系统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方案》,开展消防设施和器材配备全面检查,对消防通道、食堂、消防控制室等重点部位进行专项治理。内蒙古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投入4亿多元,建成微型消防站6763个,并组织开展学校秋冬季火灾防控工作,集中力量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5.重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各地各校与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加大食品和饮水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密切关注传染病疫情,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山东枣庄建立小餐桌数据库,开展“大手护小手——扫二维码、查小饭桌、看食品安全”活动,风险防控精准有力。贵州着力把好“采购关、保管关、清洗关、加工关、消毒关、留样关、用餐关、从业人员关、应急关”等九道关口,确保食品安全。宁夏石嘴山实施“阳光餐饮”工程,联合食品药品、卫生计生等部门开展了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断完善学生食品安全环境。青海各地教育部门、食药部门联合开展督导检查,重点对食堂的制度建立、食堂人员证件、餐具清洁消毒、食品留样等情况进行严格检查,确保食堂就餐环境清洁卫生。内蒙古不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堂就餐环境,强化学校食堂食品采购、运输、储存、加工等过程管理,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确保饮用水的安全。陕西各学校和幼儿园严格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做到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督导情况看,各地秋季开学工作整体平稳有序,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但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条件保障、学校安全、办学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开学保障水平还须提升
部分地区个别学校因校园、校舍维修改造未能完成,直接影响了新学期教育教学活动。个别地方因家长质疑学校新装修校舍甲醛超标等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了学生按时上课。个别地区未按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基准定额及时足额拨付公用经费。一些地区少数学校条件保障不够充分,校园安全设施配备不足,部分教学和后勤设施设备老化,甚至破损未能及时维修,师生无法正常使用。
(二)学校安全工作仍有漏洞
一些地方连续发生多起学生食品安全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招投标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部分地区还存在学生上下学交通拥挤,警示标志、减震带等设施设备不健全,校车运力不足等问题。一些学校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消防标识安置不规范,学校周边环境差,综合治理机制还不完善。还有个别学校“三防”建设还不到位,安防设施配备不全,安保人员专业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屡禁不绝,未成年人安全管理、法制教育、性教育和自护教育还不到位等多方原因,导致欺凌、性侵未成年人等案件发生。
(三)基本办学条件亟待加强
部分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布局、设置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不相适应,“乡村弱”和“城镇挤”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地区城镇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办学规模较大,生均占地面积、用房面积、运动场馆面积不足。部分地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音乐、美术、体育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化现象较为严重。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学位紧缺,城区学校面临较大入学压力。
三、督导意见
各地要以本次开学督查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整改,切实做好开学保障,强化学校安全工作,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推动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
(一)进一步加强开学保障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条件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工作职责,切实做好校园校舍、教学设施设备和生活设施设备的修缮维护,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二是切实落实经费保障要求。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经费需求,逐步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三是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针对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强化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切实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校“三防”建设,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切实做好防溺水、上下学交通、校园欺凌、性侵、消防、食品卫生等重点领域安全治理,努力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二是强化学校周边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与综治、公安、工商、食药监、城管、文化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学校周边综合整治力度,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三是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宣传。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实现安全教育课程化,应急演练常态化,安全管理制度化,确保学生安全。
(三)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一是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做好城镇学校布局规划建设,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合理分流学生,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着力解决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民办幼儿园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与编办、人社部门的协调,科学编制教师引进计划,向美术、音乐、体育、科学、书法等学科专任教师倾斜,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年龄、学缘和学科结构,加强政策导向,努力实现优秀教师在城镇与农村间的良性交流。三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强化乡村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着力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年11月1日)
习近平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对经济发展形势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我向在座各位民营企业家和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几位民营企业代表发了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发言和关心的问题,我讲几点意见。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1987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等各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达569万人,一大批民营企业蓬勃兴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兴起了新一轮创业兴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很多知名大型民营企业都是这个时期起步的。
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2016年3月4日,我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专门就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发表了讲话,阐明了党和国家对待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今天开这个会,目的是集思广益、坚定信心、齐心协力,保持和增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今年10月20日,我专门就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强调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一、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我国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积累了大量财富,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必须保管好、使用好、发展好,让其不断保值升值,决不能让大量国有资产闲置了、流失了、浪费了。我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惩治国有资产领域发生的腐败现象,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同时,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
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总之,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正确认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些困难和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风险积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明显抬头,给我国经济和市场预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民营企业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5%,一些民营出口企业必然会受到影响,那些为出口企业配套或处在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也会受到拖累。
二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扩张速度会放缓,但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给企业带来转型升级压力。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行业集中度一般会上升,优势企业胜出,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竞争结果。市场有波动、经济有起伏、结构在调整、制度在变革,在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下,部分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难免的,是客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长期调整压力。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需要逐步适应。
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近年来,我们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不少落实不好、效果不彰。有些部门和地方对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存在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有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没有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对政策实际影响考虑不周,没有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简单,导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作用。比如,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企业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在“营改增”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规范征管给一些要求抵扣的小微企业带来的税负增加;在完善社保缴费征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征管机制变化过程中企业的适应程度和带来的预期紧缩效应。对这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粗放,热衷于铺摊子、上规模,负债过高,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稳健甚至不合规合法的问题,在加强监管执法的背景下必然会面临很大压力。
应该承认,当前一些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甚至相当严峻,必须高度重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落实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民营经济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发展。
三、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这些都是前进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面对困难挑战,我们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胜信心。一是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国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蕴藏着可观发展空间。二是我国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物质基础,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三是我国人力资本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人口,其中超过1.7亿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800多万,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四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土地总量资源丰富,集约用地潜力巨大,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支撑。五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仍居世界前列。六是我国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发展动力,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整体呈现复苏回暖势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潮流。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同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实现增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加快推进,成为我们外部经济环境的新亮点。
总之,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此,要抓好6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
第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要加大减税力度。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而且要简明易行好操作,增强企业获得感。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可以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既要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又要避免因为不当征税导致正常运行的企业停摆。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低企业成本。一些地方的好做法要加快在全国推广。
第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对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企业,有关方面和地方要抓紧研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等问题。对地方政府加以引导,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财务救助。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可以自筹资金组建政策性救助基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严格防止违规举债、严格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前提下,帮助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纾困。要高度重视三角债问题,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
第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要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第四,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不管初衷多么好,都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虑实际执行同政策初衷的差别,考虑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叠加效应,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去产能、去杠杆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落实政策,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要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水平,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改革督察工作,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市场公平竞争审查等利好民营企业的改革方案专项督察,推动落实。
第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不能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要守住底线、把好分寸,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可以对民营企业家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予保护,而是要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各相关部门和地方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要纳入干部考核考察范围。人民团体、工商联等组织要深入民营企业了解情况,积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改革创新。要加强舆论引导,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一些错误说法要及时澄清。
第六,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稳定预期,弘扬企业家精神,安全是基本保障。我们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是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为了惩治党内腐败分子,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坚决反对和纠正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贿赂、吃拿卡要、欺压百姓等违纪违法行为。这有利于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健康环境。纪检监察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时需要企业经营者协助调查,这种情况下,要查清问题,也要保障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我多次强调要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最近人民法院依法重审了几个典型案例,社会反映很好。
我说过,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希望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民营企业家要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民营企业家要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守法经营,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长远发展之道。要练好企业内功,特别是要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民营企业还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事关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对尊师重教提出更高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近1627万人,分布在51万多所学校和幼儿园,为2.7亿在校生传道授业,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广大教师无比关心、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每年教师节都通过到学校视察、看望慰问教师、致祝贺信等方式,对全国教师表示亲切问候,就教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亲自推动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师队伍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取得重大成就。
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2012年,教育部分别制定加强中小学教师和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文件,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2018年制定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分类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倡导标准和禁行底线。
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严控师范院校改制、摘帽,师范院校稳定在180所左右,其他参与教师教育的院校稳定在380所左右,教师教育专业点保持在5000个左右。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普遍建立。
教师国培体系建立健全。2012—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教师“国培计划”专项经费超过137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超过1200万人次,有力带动了各地5年一周期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实施“特岗计划”,2012—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份共招聘51万名特岗教师,持续为乡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优化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2013年教育部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到2018年已经安排专项经费153亿元,覆盖725个贫困县,惠及130多万名乡村教师。
推进教师编制配备改革。国家统一了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教师配备标准,倾斜支持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定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教师走教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2016—2018年评审为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者达9000人。同时,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全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
教师整体素质结构得到优化。据2017年统计,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提升,有93.7%的小学教师取得专科以上学历,82.5%的初中教师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年龄结构日趋优化,普通高校、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的分别占69.8%和70.5%;师生结构比例趋于合理,与2012年相比,小学生师比降低了0.59个百分点,初中生师比降低了1.18个百分点,高中生师比降低了1.82个百分点。
在看到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城镇化进程、全面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因素影响,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愈发突出。比如,教师队伍配置在区域、校际还不平衡;教师培养还不充分、不完善;一些地方对教师关心不够,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正视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全方位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牢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使教育改革发展更有活力,让教育现代化动能更加强劲。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师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担负起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
突出第一标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广大教师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润心田,像孺子牛那样做人梯。新时代,要更加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全面强化师德教育,加快建设师德全员养成体系。
适应发展需求,推进教师教育振兴。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新时代,要统筹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坚持师范院校的师范主业不动摇,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鼓励有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持续为教育发展供给优秀师资。强化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全员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改革实施“国培计划”,大力开展混合式研修,组织高质量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围绕效能优化,推进教师管理改革。优化管理效能是增强教师队伍发展活力的关键。新时代,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稳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打通教师职业上升通道。推进县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健全聘用引进、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探索优胜劣汰机制。
拿出真招实招,保障教师待遇权益。根据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中央相关文件要求,建立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科学调整教育支出结构,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确保国家各项惠师强师政策落地见效。对300万乡村教师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加大倾斜支持力度,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公共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教师从教保障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地位,营造尊师重教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是厚植尊师文化的源泉,良好家风中尊敬师长的礼教是尊师精神内化养成的土壤,醇厚校风中敬爱老师的规训是尊师行为固化的结晶,社会氛围中感念师恩的行动是礼敬教师的感召。要加强尊师宣传,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校闹”。要共同唱响尊师风尚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按照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要求,到2022年,教师培养质量有较大提高,教师培训效果明显增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优化政策设计,推动基层探索,将国家政策化为操作方法,采取务实管用举措破解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
前言:《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 号)提出,“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升级“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突破诊改的数据瓶颈,是全面推进诊改工作的重要基础。
诊改发出呼唤
《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提出,“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校本系统”),呼唤着运行 10 年的“平台”向“校本系统”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构架,“8 字螺旋双引擎”的运行,也亟须建成校本系统。
一是主动采集的呼唤。诊改是为了主动适应动态变化的需求,需要“跟着需求走”,注重从外部需求转为内在需求,而不是向事先设定的指标看齐。职业院校唯有主动和需求各方进行有效交流,方可及时发现与需求之间的落差,通过螺旋式优化目标,切实承担起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这要求“平台”迅速转型,以保证数据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涵盖、全时空交流、全面直观展示。
二是全员采集的呼唤。诊改是质量创造主体的自我担当,需要全员参与数据采集,所采数据又能为全员所用,使每一位师生成为数据的提供者、使用者、受益者。这意味着“平台”服务对象随之发生了变化,呈现多主体特征。既要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年上报相关数据的同时,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和缩短时间间隔;又要服务学校,为学校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为建成校本系统打下坚实基础。“平台”数据采集必须由他人填写向“源头”采集转变。 各“源头”认真落实零缺陷理论,确保数据真实、规范、准确。
三是过程化采集的呼唤。诊改关注的重点是“过程”,诊改采集的是过程性数据,是常态诊断所需的实时数据。唯有随时掌握“身在何处”“离目标多远”,方能及时找到偏差,及时进行诊断改进,做到未雨绸缪。当前,“平台”采集时段是上一学年度,采集的数据属于终结性数 据,具有滞后性。需要认真实施“伴随式”采集, 从技术上保证在第一时间、第一工作现场能直 接采集“源头”实时工作数据。
由此看来,诊改所需的“平台”转型升级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而是以智能校园建设为目标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升级。必须通过智能化改造,在数据的获取、挖掘和使用等方面建设“校本系统”,才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使“平台”成为促进学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健康提升的有力支撑。
把握三个要素
当前,“平台”的升级刻不容缓,但是学校在“校本系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重硬轻软,买来主义;重采轻用,被动应对; 孤岛林立,各自为政;忽视过程,不求常态。这些问题既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平台”升级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职业院校要坚持理念先行,多措并举,攻坚克难,突破瓶颈。
一是要扫除思想障碍,解决认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当前在对待“平台”问题的态度上,各地各校大相径庭,追根溯源,还是理念意识存在差距。因此,“平台”的升级,首先需要突破理念瓶颈,领导干部更应努力实现信息化基本功的提升,主动应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认真担当“一把手工程”,加快建设数字校园。
二是要改善基本设施,解决条件问题。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中,既要考虑硬件的更新、改善、升级、扩容,更要关注数据的管理、标准、应用、流程以及云中心等软件建设,要防止“重硬轻软”的倾向。有形的条件要重视,无形的条件更要关注。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注重管理层面高效协同,并与服务层面无缝整合,使复杂事情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事情复杂化;在学校、专业、教师、课程、学生五个层面实施信息化建设,在教学条件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内容信息化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三是要找对实施路径,解决方法问题。诊改工作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主动。顾名思义,“校本系统”根本属性之一是“校本”。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学校在“平台”升级中自主地、主动地实施各项体现本校特点的建设工作,体现灵活性;而不是被动地“等、靠、要”,或者依据试点学校的案例照搬照抄。从这个角度讲,正在如火如荼实施的诊改工作,可以称为“校本诊改”。诊改实施方案不是千篇趋同,而是各校各面;“校本系统”不是千校相同,而是各具特色。因此,职业院校应以教育部“平台”为基础, 实施本土化二次开发,进行定制修改、功能扩 展,建设“校本系统”,提升智能技术水平。
“平台”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各地各校激发内生动力,加大省级、校级各自的建设力度,不断满足诊改工作和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
发挥省级“平台”的两个作用
一是发挥省专委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 号)要求“充分发挥省级诊改专家委员会作用”。在省级“平台”建设中,省级诊改专委会要发挥指导、服务功能,对本省的“平台”建设统筹安排;要克服等待观望、依靠模板、伸手讨要的依赖性,化被动为主动,提供省级“平台”云服务,为职业院校解决技术人员不足、资金不足等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为助力“平台”工作的开展,省级诊改专委会可成立“平台”组,业务上接受全国诊改专委会指导,与全国诊改专委会“平台”专门组保持交流沟通。
二是发挥“中间件”作用。高职“平台”架构分为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三级,中职“平台”架构分为学校、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四级。省级“平台”是个“中间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高职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省级“平台” 建设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高职要优化自 2010 年开始使用的省级汇总版。中职要启动省级“平台”的设计,以便全面对接教育部“平台”,同时增设本省所需的指标和字段,体现“本土” 特色。各省各自规划“平台”技术服务,可以自制,也可由专业公司承建。无论高职还是中职, 在完成与教育部“平台”对接后,都应尽快启动省级数据中心建设,为诊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抓住校端“平台”建设要点
一是摆脱行为定式。教育部“平台”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在高职平台建设初期,单机版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当前,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有些学校仍执着地使用单机版,如果不尽快克服这一定式,就无法满足学校诊改工作的需求。考虑到各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教育部积极推进网络版的使用,并为高职院校提供了 ABC 三种网络版“平台”;中职学校则直接使用网络版实施数据采集工作。
二是消除信息孤岛。尚未建成数据中心的职业院校,各业务系统间互不关联,形成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职业院校诊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构建一个共享的、标准化的数据中心,建成先进、高效、实用的“校本系统”。其途径可以是学校自行研制;也可是学校提出需求,交由专门技术公司实施;也可是“借鸡生蛋”,即学校引入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打个基础,然后再进行本土化二次开发;还可以是按照“政府指导,学校协作,资源共享,多方受益”的建设思路,借助云计算技术,几个学校协作共建,以通用、共性内容为主,并为各协作校留有个性化开发的接口。职业院校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利用、协同管理各业务系统,防止产生新的信息孤岛。要将学校现有的各类业务系统,比如教务、学工、人事、科研、校园一卡通等,通过整合、兼容等多模式接入学校数据中心,使各系统的数据能互通互 联、共享共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归并采 集通道,变多头重复采集为“源头”一次性采集, 从而达到彻底消除现有孤岛、避免新孤岛产生、大幅减少采集工作量、大幅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使用效益的目标。
三是采数据于无形。诊改注重实时数据, 要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校所需数据的采集,减轻工作负担,消除心理压力。“平台”保留“有形”的上传功能,同时不再作为单一的采集工具,转型为“无形”的诊改基础,做到“看是有形实无形,关键在于无形中”。要坚持“化整为零”,“平台”数据采集工作应与诊改所需过程性数据的采集合为一体,不必专门安排采集时间。要实现“有数存表”向“有数存库”转变, 及时将管理过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存入数据中心。诊改要实施“伴随式诊断”,对采集数据及时进行自我诊断,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保证管理过程或教学过程的质量。
四是抓好关键数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决策过程缺乏具体数据依据。实施诊改工作需要采集过程性数据,从而积累海量数据,为决策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 再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提高学校数据采集的精度。随着学校对信息化建设和数据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求明显上升。经检测,教育部“平台”数据总体准确率达到 90%以上,但仍存在错值、空值、异值等问题。数据采集工作量大面广,保证数据精度,学校不能掉以轻心。二是要从海量数据中确定关键数据。不是所采集的数据都能用,要运用头脑风暴法、比较分析法等手段,从采集到的海量数据中选取用于诊断的关键数据,设定预警的关键因素,增强诊断的有效性。
五是深化数据应用。数据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也是诊改工作的关键点。要充分发挥“平台”统计汇总、管理监控和分析开发的功能,努力改变“平台”“政府、专家用得多,学校用得少”的现象,逐步从分析走向挖掘, 提升指导决策功效。职业院校要制定“平台” 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要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突出信息化为师生、职能部门、校领导等各类用户服务,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智能校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走向智能治理创设良好的条件。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