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技能人才稀缺背后是更多社会考题

 

近年来,技能人才“招生难”和“技工荒”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记者在第14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期间采访职业院校的教师、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钳工、焊工等比赛选手后发现,包括社会观念、就业导向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目前技能人才仍然稀缺。

 

招生难:费尽全力凑不齐一个班

 

王慧林是本届振兴杯决赛河北代表队焊工项目的技术指导,河北队今年参赛的两位焊工选手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但“得意”的背后,他也有一些隐忧,“现在培养一个好焊工越来越难了”,王慧林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招生的时候我们也在不遗余力地介绍现在的国家政策,带着学生和家长看设施齐全的实操基地,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焊工就是一个又苦又累的活儿,不仅是学生不愿意学,家长就不想让孩子吃这份苦”。王慧林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目前招生工作已经成了职业教育中焊工专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他所任教的河北机车技师学院是全国创建较早的一批技工学校,是河北省重点技工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的焊工专业,中职阶段招生凑不齐一个班,学生只能插到其他专业的班级,高职阶段勉强能凑齐一个班,但是生源质量和人数也不尽人意。

 

跟王慧林有同样忧虑的还有安徽代表队的技术指导郭祥增,他是安徽阜阳技师学院机电系的教师,虽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但也深深感受到很多技术工种在招生时面临的尴尬处境。“其实不仅仅是焊工,很多传统技术工种这几年都遭到了冷遇,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围观网红,追赶潮流,像焊工、钳工、汽车装调工这种又苦又累、待遇一般的职业并没有太多吸引力”。

 

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也在压缩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博士硕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的顺口溜不仅仅是一句笑谈。中国一汽代表队的技术指导、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资深教师袁瑞仙告诉记者,目前整个职业教育行业依然面临着招生难的压力。“职业学校生源减少,招生困难,但是企业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地提高”。

 

招工难:“技工荒”困扰企业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近千万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曾提到,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为40%,德国则高达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

 

而企业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在高达近千万的技能人才缺口下,“技工荒”是令企业头疼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焊接工种为例,如今,虽然机械化焊接手段在行业内已经普及,甚至出现了通过设定轨迹完成焊接的焊接机器人,但中国建筑集团代表队、中建钢构的工作人员徐佳伟向记者表示,机械化焊接手段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焊接工作,仰焊、气保焊等焊接方法还是需要人工完成,机器焊接也很难进行户外、多角度的作业,焊工人才的紧缺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中国五矿代表队技术指导、中冶集团分公司中国一冶焊接培训中心主任莫芝林告诉记者,焊工是中国一冶职工构成中的基础工种,但焊工招工难的问题也成了困扰公司的一块心病。“就拿湖北省来说吧,湖北的人口不少,工业基础也不错,但是目前在湖北省以焊接专业开班的中职院校一个都没有,高职院校也仅仅只有两家开设得起来,而且从职业院校焊接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意味着肯定会从事这个行业,有很大一部分都毕业分流走了,这对企业招工来说无异于难上加难。”莫芝林向记者表示,正是由于行业内新老交替出现的青黄不接的状况,目前焊工的老龄化状况比较严重,“一般来说,一个焊工的职业生涯在45岁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因为焊工对于视力和体力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这个行业注入的新鲜血液持续低迷,将不利于行业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然而,这种“青黄不接”不只是焊工行业的问题,几乎是很多传统技能工种的通病。“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挣每个月3500块的工资,也不愿意到一线车间学门手艺,拿每个月5000块的工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张学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钳工,本届振兴杯担任中国兵器集团钳工选手的技术指导,他感慨道,“现在社会上太缺乏实干精神了,所以国家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年轻人树立一种责任和担当,告诉他们幸福生活不是混出来的,而是靠双手创造的。”张学海告诉记者,他曾经带过的第一批徒弟现在已经全部转行了,转干的转干,下海的下海,接下来带的一批又一批徒弟也在陆续离开。“当下,国内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呈现出断层的趋势。”张学海说。

 

技能改变命运 但难转变观念

 

河北代表队的焊工选手张鹏飞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振兴杯决赛,从初赛挺进决赛,张鹏飞和他的队友徐财每天在将近40度高温的车间里苦练10个多小时,甚至有的时候干脆在车间里过夜。“我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因为如果我不努力,我可能还是会回到家乡,在一些没有任何劳动保障的小钢厂里打工挣钱”。张鹏飞在上职业院校学习焊接专业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技能也可以改变命运,现在22岁的他不仅靠着焊接技术打进国赛,还留在学校当上了老师。

 

中国航发集团的焊工吴锦波做的是航空发电机的焊接工作,他告诉记者,技能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却难以转变社会的固有观念。“在很多人眼里,焊工是一份不太‘体面’的工作,又苦又累还有一些职业危害,几乎每一个焊工身上都带着新伤或者旧疤。”吴锦波说,连他的家人都在劝他考虑考虑换一份工作。

 

“可是总得有人来做啊。”广东代表队的汽车装调工欧阳健聪说出了吴锦波的心声,今年刚刚21岁的欧阳健聪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汽车维修工职业而感到过自卑,“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在制造技术、技能工艺上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职业平等的社会观念也应该跟上”。

 

曾经去过德国考察调研的张学海也向记者表示,德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在德国,技能人才受到全社会的尊崇,技能人才的待遇和收入也十分可观。另外,德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两个“平起平坐”的教育方向。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倡导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由低端加工转向高端制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培养技能人才,提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转变社会固化的思维和观念。”张学海对记者说,“但是不得不说,我们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附件:

1.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

2.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申报信息汇总表


附件1

A表:

 

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

申请书

 

 

   类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 责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  表  日  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9月


填写说明

 

1. 课题类别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或“一般课题”。

2. 课题范围填写选题范围中1-15序号,申报重大或重点课题需填写。

3. 课题负责人应为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的主要实际负责人,只能填写一人。

4.申请书报送一式3份,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本人自愿申报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科研课题,认可所填写的《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以下简称为《申请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申请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本人所在单位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本教指委教育科研课题的声誉和公信力,不以项目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3.遵守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

4.凡因项目内容、成果或研究过程引起的法律、学术、产权或经费使用问题引起的纠纷,责任由相应的项目研究人员承担。

5.项目立项未获得资助项目或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项目并按申报预期完成研究任务。

6.同意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其授权(委托)单位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宣传《申请书》内容及相关成果。

 

 

项目负责人(签章):_________________

 

                   


一、数据表

课题

名称

 


课题

类别

A.重大课题 B.重点课题C.一般课题)


课题范围

根据选题范围填写1-15序号

 

 

 

 

 

 

 

负责人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职称

 

最后学历

 

最后学位

 


身份证号

 

研究领域

 

工作单位

 


所在部门及职务

 

联系方式

手机:

座机:

Email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者(不超过8人)

姓名

年龄

职称、学历、学位

工作单位及部门

研究专长

工作分工

签名


 

 

 

 

 

 


 

 

 

 

 

 


 

 

 

 

 

 


 

 

 

 

 

 


 

 

 

 

 

 


 

 

 

 

 

 


 

 

 

 

 

 


 

 

 

 

 

 


预期

成果

(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其他)


预算经费(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经费

预算

支出科目

金额(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合计

 

 

1.

 

 

2.

 

 

3.

 

 

4.

 

 

5.

 

 

学校

教育

科研

主管

部门

审查

意见

 

填写内容:经过我单位审核及评审,同意推荐“*****(项目名称)”申报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我单位承诺该课题申报材料内容真实。

                      (公章)

 

                  负责人:        年    月    日

 

学校

意见

 

填写“同意推荐申报”

 

 

(公章)

 

                  负责人:        年    月    日

教指

审批

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B表(自此往下不得出现申请人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所在学校等,否则申请书作废!)

二、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选题意义和价值。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特色与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4课题负责人及主要课题组成员近年来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4000字以内)

 

 

 

 

 

 

 

 

 

 

 

 

 

 

 

三、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3.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1500字以内)

 

 

 

 

 

 

 

 

 

 

 

(注:为规范填写,表中红色部分为填写参考提示;表格可自行加页。)



附件2:             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信息汇总表
序号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范围 负责人姓名 身份证号 工作单位 所在部门及职务 职称
填写说明:课题类别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 “一般课题”;课题范围填写选题题范围中的1-15序号,申报重大或重点课题需填写。



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重要讲话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激励和鼓舞全党全社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的动员令。今天,我们编发教育界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三篇体会文章,希望推动全国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高潮,并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引,为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打牢桩基。


  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指出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关怀高度重视

    这次大会是在新时代召开的一次教育大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特别关怀和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教育如何承载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创新能力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时代命题。这次大会的召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恰逢其时地对这一命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深谋远虑,有利于进一步在教育系统乃至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发挥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这次大会直面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教育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破解,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认识、明确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直面问题,对若干教育重大问题的分析都非常透彻,对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教育重大命题提出了科学预见和哲学高度的思考。我们深刻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高站位和接地气的统一,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讲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

    这次大会远近结合地绘制了教育事业发展蓝图,为久久为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最终要落到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社会各界人士对大会召开的期待,主要是希望在教育上出真招、出硬招、出实招。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不仅问题点得准,而且针对每一个教育重大问题都指出了解决的思路和要求。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要求,再结合落实这次教育大会的配套文件,大家进一步深化了推进新时代教育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共识,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自信。

落实部署,聚焦人才培养质量

  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已经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都已经十分明确,要让教育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狠抓落实。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能定位,我认为贯彻大会精神需要重视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重领悟、重转化”。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落实好这项任务,不能停留在“传声筒”“广播站”,而是要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落地落实。在传达大会精神过程中,应重点做好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阐释和宣传解读,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和行动切实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上来。高教学会将充分发挥学术性、群众性、服务面向及联系会员的优势,在论述研究、会议精神解读、学术研讨等方面多发挥作用,按照大会安排和教育部党组部署,为推动教育战线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好服务。

    二是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对教育问题要“心中有数、肚里有谱”。党中央决定召开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一次难得的历史性契机。要把握好这一机遇,想办法解决一些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解决、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长久呼吁解决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学会将积极服务高等教育战线,结合高校实际加强问题研究,以问题解决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贯彻大会精神,既要防止冷冰冰的照本宣科,也要避免热热闹闹的走过场,只有在增强问题意识、做好问题研判、把准思路对策、加快难题破解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把中央关心的高度、大会召开的热度转换为教师、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内心的温度。

    三是贯彻落实大会部署,要“敢于出招、善于应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推进到当前阶段,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的利益调整越来越深,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更加勇于动真碰硬,突出抓落实、见实效。一段时期以来,教育系统通过组织实施改革攻坚战,书写教育“奋进之笔”,在学前教育发展、校外培训规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应一鼓作气、持之以恒,以猛药医顽疾,以重锤击响鼓,坚定不移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学会将按照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的要求,统筹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服务高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四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聚焦内涵,提升质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核心要看人才培养质量怎样,本科教育水平怎样,以此来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符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也要服务于高等学校这一核心使命,运用新思维、探索新模式,开拓新境界,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对实践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咨询建议。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习近平


  作为与产业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新一轮产业转型互为支撑:产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支点;而一支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又是驱动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点。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对职业教育希望之殷、要求之高,让职教界无比振奋,直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谋取“饭碗”到追求梦想

  今年8月初,《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一出台,就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是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最好注脚。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在社会偏见中,职业院校只是考不上本科高校的学生转而谋取一个“饭碗”的选择。而实际上,职业教育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扬帆起航的青春不只为一个“饭碗”——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刘鹏,获得2016年全国铁路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全能冠军,现任南昌铁路局动车技术诊断组组长。广东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161班学生曾嘉颖的理想是开办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尽管还没有实现,但显然她所操心的不再是“饭碗”。

  一个变化正悄然发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在从谋取“饭碗”转而追逐“梦想”。有数据统计,近5年来,产业发展程度高的广东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新增就业人口的60%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在学生们追逐梦想的同时,中国职业教育距离自己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为贫困地区搭建发展之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2018届毕业生徐宇翔在学校科技园注册了两家公司,分别从事自动化控制和无人机服务,目前实现盈利60余万元,还获得了宁波“3315计划”20万元扶持资金。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会有近200个创客团队成立,几年之中,仅本校学生创办的公司就成功孵化57家。创业与创新,职教学子中激发出越来越充沛的热情。调查显示,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高于本科毕业生。

  《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许多学子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这些学子不仅改变着各自家庭的文化结构,也更加努力谋求改善自身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很自然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高职教育帮扶脱贫效果显著,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上海教科院原院长马树超说。在中西部地区,超过六成的高职毕业生留在了当地中小微企业就业,成为支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正在成为连接贫困落后地区与发达城市、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的桥梁。

为产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经济转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迭周期不断缩短,对职业教育提出更多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为社会提供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技能支撑。

  当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在校生已近3000万人,每年培训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员200多万人,覆盖了所有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中国职业教育正在协同企业“走出去”。员工技能培训、兴办学校培养当地工人,职业院校既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又打通民心相通的渠道,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的当地认同。高职院校境外办学也更加多样化。目前有876名专任教师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1806个。中国职业教育正以自信的姿态开放办学、迈向世界。

  从谋求“饭碗”到追求梦想,学子的变化也许就在心念一转之间。而从提出建设一流职业教育方案,到拥有“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好更积极、更主动、更强大的准备。正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所说:“完善体系、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必须要用体系化的思维来应对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经过近30年的建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外延建设进入到内涵发展阶段。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等财政引导专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但院校发展的同质化和趋同性的现象也逐步呈现出来。


  进入新时代,中国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高质量开展教育大厦的“全面施工”工作,高标准绘制内部“装修设计”的美丽蓝图,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满足社会多元需求,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首先要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理想信念,咬定“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不放松,在宁静中创造职业教育的美好未来;其次要脚踏实地,立足区域办学需求和自身办学资源禀赋,苦练内功,特色发展,以更高质量的教育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优质职业教育供给、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贡献力的重要基础。本文阐释了开展优质院校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优质院校建设的基本条件、政策设计、内容体系,提出了优质院校建设成效的判断表征,以期为各地、各校推进此项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后,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开展优质学校建设”,对进一步集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化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贡献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建设实践来看,各省优质院校建设内容各有侧重,不尽相同,这其中建设逻辑是否具有共性,是否具有“标准”画像,如何开展建设、建设什么、是否有统一评判标准等已经成为优质院校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亦从注重外延走向注重内涵、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开展优质院校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系列政策,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教育部印发《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院校”。[1]至此,优质院校建设作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头雁”项目,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各院校落地最快、分量最重的重点项目。

2.助力和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主动作为

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契合中高端产业发展需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结构和素质水平,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在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中,勇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主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优质院校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现代产业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升级的重大改革,通过改革发展与创新引领,构建起适应产业中高端发展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助力和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主动作为。

3.引领和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载体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世界最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公平作用日益彰显,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体量大而不强、校企合而不深、质量有待提高、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面对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和产业革命新趋势,通过优质院校建设,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推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革命。

4.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

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从注重外延式发展向注重内涵式发展转轨,升级发展模式。但是,目前这种升级还面临诸多挑战。[2]从发展背景上看,当前高职教育同时面临着“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背景、“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教育需求多样化的生源背景等多重压力;从发展路径上看,校际竞争、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加快推进优质院校建设就是要应对这些现实挑战,加速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均衡的高质量发展。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基本条件

《行动计划》提出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院校。[3]这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基本条件。

第一,办学定位准确。办学定位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服务面向,对办学理念与定位、思路与目标,办学规模与水平进行的制度性安排和设计,是学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的逻辑起点。所谓“准确”就是优质院校的办学定位基于自身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凸显优势、特色和个性。

第二,专业特色鲜明。专业特色是指学校在一定办学定位指导下与长期办学实践中,在不断加强传统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对接地方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增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特色专业,逐步形成的特有品质。所谓“鲜明”就是优质院校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已产生较好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能够体现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进而彰显专业领域的特有优势。

第三,社会服务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是指学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所谓“强”就是优质院校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以特色专业为依托,确定社会服务方向和服务领域,实现其针对性、有效性和品牌效应。

第四,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综合办学水平是对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体制机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学生成长成才、科研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考量。所谓“领先”就是优质院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位居本区域、本行业的最前列或绝大多数方面位居前列。

第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是指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的贡献程度。所谓“高”就是优质院校办学定位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区域龙头企业创新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人才。

第六,行业优势突出。行业优势是指学校依托当地行业或产业,充分考虑行业重大关切,打造深层次合作平台,凸显植根行业的先天优势。所谓“突出”就是优质院校与行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同频共振,学校聚焦行业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培养“无缝对接”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而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又为学校发展提供外部环境条件,进而有效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设计

优质院校建设也是顺应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实行“放管服”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的主体责任,着力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基本制度和政策环境。

1. 基本原则:引领发展

“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就是延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引领战线创新发展的成功做法,推动国家(省)示范(骨干)院校将前期改革成果进行全面深化、及时推广,着力固化、[4]整体优化,坚持扶优扶强、鼓励竞争原则。第一,全面深化、及时推广。国家(省)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多采用项目化推进方式,较多集中于当时立项的、占全校专业总数约1/10的重点建设专业上,具有很强的个案性和典型性。优质院校建设就是要将国家(省)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成果,在重点建设专业上进行全面深化,在本校其他专业进行推广,使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广大教师、学生受益。第二,着力固化、整体优化。优质院校建设是要把那些经过证明成熟的、可以推而广之的、确有实际办学成效的理念、标准和机制,按照“经验—制度—文化—行动”等步骤积累沉淀下来,让改革经验上升成管理制度,让管理制度升华为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氛围熏陶下变成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最终形成一种健康有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范式。第三,扶优扶强、鼓励竞争。优质院校建设就是要传承扶优扶强、鼓励竞争的原则,传导滚动发展、不进则退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5]在19个已公布优质院校建设名单的省份中,辽宁、安徽、湖南、黑龙江、江苏、四川、内蒙古等省份的10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未能获得省级优质院校立项建设资格。

2.建设机制:地方为主

“鼓励支持地方建设”,明确了优质院校“统一规划、自主承接、先行建设、检查认定”的建设机制。第一,统一规划。按照“坚持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院校”,统一制定建设策略和机制,从实设计建设内容,分年度采集并发布绩效数据。第二,自主承接。优质院校建设是由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自愿提出的自主承接、自主安排。2016年初共有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拟自愿承建328所优质院校,承诺预估投入经费约60亿元。[6]第三,先行建设。根据各地执行情况和绩效统计数据显示,[7]至2017年底,已有31个省份(含兵团)共计投入33.8亿元,先行启动了429所优质院校建设。第四,检查认定。教育部将依据各地承建成效对优质院校做好事中监督管理、事后检查认定工作,待2018年《行动计划》执行期满后,在各地立项建设的优质院校中认定一批国家优质院校。

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容体系

《行动计划》提出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8]这就明确了优质院校建设的内容和任务,为各地、各院校推动此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由“教”主导“学”,向“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受教育者”个性化需求的必然之举。教育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改革重中之重。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以“课堂革命”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校企共建打造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从标准化向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转变,[9]以教学改革推动“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新范式建构。优质院校依然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既要注重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养成,还要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

第二,以先进性为要求提升综合办学条件。只重视硬件建设而不重视软件建设,内涵建设就会失去灵魂;只重视软件建设而不重视硬件建设,内涵建设就会失去基础。优质院校既应拥有前瞻性的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实训(模拟)设备及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还应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高效务实的管理文化、丰富浓郁的产业文化,形成独具校本特色的团队精神、价值追求、制度体系和发展愿景。同时还需完善信息化设施、构建信息化环境,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与评价方式,改进管理方法与手段。

第三,以学校为责任主体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过去一个时期多采用绩效指标以及资源分配相关联的等级评分规则进行建设成效评价,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校间的相互模仿,弱化了多样化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主体,优质院校必须以实现质量自治为目标,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切实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建立常态化的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通过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环节),通过制度规范、程序支持、文化自觉等,实现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第四,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为宗旨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单个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的转变,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产业需求的必然之举,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新形态。专业集群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专业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增长点。抓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要从市场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入手,尊重办学积淀、立足服务面向、对接产业结构,厘清群内专业关系,明确管理运行方式和评价机制,画好专业群与产业群(岗位群)的映射图、群内各专业关系的逻辑图、主要建设内容的鱼骨图和建设进程管理的甘特图。

第五,以“双师型”为主题培育卓越教师队伍。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履行自身社会角色定位的水平。如何培育自己的名师巨匠、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是优质院校亟待破解的难题。优质院校要围绕“双师型”主线,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任与兼职相结合,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和兼职教师有效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新理念、新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推动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提升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效能。

第六,以服务需求为主导锻造超强社会服务能力。所谓“超强”,就是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现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所谓“社会服务”,就是要紧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扎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支撑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精准对接服务社会发展需求。优质院校建设需要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逻辑起点,持续扩大影响、赢得支持、汇聚资源,进而实现社会服务能力再提升,才能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第七,以内涵特色为名片打造市场辨识度。特色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特色,没有质量的特色只能是包装出来的特色。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特色是笼统的、模糊的,如“就业率高”“录取分数高”“社会影响力大”等。在示范(骨干)校项目建设阶段,特色是学校整体的、教育内部的,诸如“示范校”“骨干校”“验收优秀”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阶段,特色已经走向具体化,其评价主体将由教育内部转向外部社会,评价对象也将从院校整体走向专业群。因此,学校应研究如何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紧密对接,找准专业群服务地方和产业的切入点,坚持长期投入、持之以恒建设,通过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来彰显特色,打造显著市场辨识度。

第八,以标准输出为诉求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融入世界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必须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确立在世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身份地位,必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职业品牌。因此,结合“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的国际化办学三部曲,全面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积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中国经验”,打造“中国方案”。学校除了“引进来”,更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协同“走出去”,在吸收借鉴国际优秀经验的同时展示中国特色并提供中国经验,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国际标准的建设者、国际资源的提供者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协同者。

五、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成效表征

优质院校建设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引领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因此,优质院校建设成效评价不能简单通过一套统一固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判定。

第一,夯实内涵、彰显特色、提升服务已经成为优质院校的自觉行动。从发展方式上看,从过去粗放式发展,转成稳定规模、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方式。从发展动能上看,从过去政府主导、项目拉动、资金集中投入的要素驱动转向政府规范管理、院校自主办学、主动服务需求的创新驱动转变。从服务质量上看,从“一头独大”的学历教育转向“三足鼎立”的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最终达到“五位一体”的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

第二,利益相关方认可程度已经成为优质院校的价值取向。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方认同程度,是学校办学质量的直接体现。从政府视角看,学校人才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调结构转方式大局,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劳动力高水平就业和再就业,实现“地方离不开”。从行业视角看,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生产企业岗位无缝对接,来校招聘的企业多、档次高,合作企业对学校依赖性强,实现“业内都认可”。从教师视角看,学校对高水平师资的吸引力大,能够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有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实现“教师愿意教”。从学生视角看,学校生源好,尊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帮助提高职业技能、促进生涯发展,获得较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乐意学”。从国际视角看,对接国际标准,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向世界提供中国职教智慧和职教方案,实现“国际能交流”。

第三,建成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已经成为优质院校的奋斗目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10]是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战略性布局,是推进实现职业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必然趋势。“一批”是指数量定位,就是要重点支持起点高、积淀厚和势头好的少量优质学校;“世界”是指视野定位,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放眼世界视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流”是指品格定位,就是要形成一等品质、时代标志、自成流派和引领产业的质量品格;“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是指载体定位,就是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实力、水平、声誉和品牌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这既是实施的中坚力量也是实施的重要载体;“国际竞争力”是指能力定位,就是要通过市场竞争、优势比较、选择分化,形成有国际水平的能力担当;“人才培养”是指价值定位,这既是学校的核心价值,也是学校质量生成、形成不可替代性的中心任务;“高地”是指目标定位,就是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参与世界竞争的制高点,建成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旗帜和标杆。

当前,《行动计划》进入收官之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步入更高起点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好一批优质院校任重道远,需要各地把握滚动发展、不进则退、传导压力的原则,引导地方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迫切要求高职院校主动补短板、扬优势,强化竞争意识,坚持传承与创新,办出特色、形成品牌。随着优质院校建设的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新一轮角逐已经悄然登场,这也必将对我国未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进步,职业教育正在形成政行校企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职普融通理念逐步得到认可,中高职衔接机制逐步完善,作为世界上办学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现雏形。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职业教育应牢记历史使命,回应时代要求,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增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是当时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面临着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畅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办学条件不足、师资短缺等困难。自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55号)》和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出台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一代又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上下求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多次就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多项重要文件,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已成为职业教育大国,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计10671所,教职工人数达107.97万人,专任教师83.92万人,在校生1592.5万人;全国各类高职院校1388所,教职工人数66.95万人,专任教师48.21万人,在校生1104.95万人。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产教融合制度、行业指导评价制度、校企合作制度、集团化办学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等不断创新,向更高水平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在各学段不断渗透,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等制度也让职普融通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师资培养体系、课程衔接体系和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初见成效。

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需要职业教育,而且需要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大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明晰了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必须牢记使命,以新担当和新作为回应时代要求。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助力实现制造强国国家战略,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回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发展的背景,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方位,用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引导和助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筑牢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水平,培育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国工匠。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职普两类学校均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让不同类型的学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道路,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进入职业院校,勉励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赋予劳动者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形成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工作态度;鼓励创业者坚守理想信念,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鼓励创新者潜心钻研工艺技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职业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依然明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停留在表面层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问题长期存在。长期以来形成唯书唯上、学历崇拜、“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偏见,导致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职业院校成了所谓“差生”的无奈选择,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动辄要求“本科”及以上,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薪酬待遇、职业生涯、择业升学等方面处境尴尬,导致职业院校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上陷入恶性循环。

建议把弘扬工匠精神的要求体现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项工作中,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待遇和收入水平,切实发挥出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助推产业优化、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多措并举,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招生招工方案,让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就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上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和企业签订科研合作协议,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通过校企一体、产教协同育人,把教学、实训、研发相融合,把工匠精神的精神基因请进学校,把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出孕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

系统培养,突出纵向衔接。通过做好职业启蒙教育,做亮普职融通,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做大职业培训,做通国际职业教育,做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准职教扶贫,实现职业教育思维和理念在人才培养链条上的全覆盖。

共同发展,强化横向沟通。职业教育不能限定在中职和高职层次,不能孤立在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的范围内,应在与K12阶段的基础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合作融通和搭建“立交桥”过程中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形成广泛共识和浓厚氛围。

互联互通,畅通成长通道。科学育才选才用才,在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中均应强调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增加符合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特点的职教高考,实行“30%文化素质+70%职业技能”考核方式。改革招录办法,逐步提高高校招收有工作实践经历人员比例,“211”“985”等一本院校中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也应确定一定比例招录职业院校学生。推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同步发展,着眼于一线职工终身教育需求,推进优质培训资源的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

正本清源,消除传统偏见。人才没有地域和领域限制,教育没有三六九等区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只是类型不同,不是层次差异。行行能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我们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巨擘,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能工巧匠。树立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级晋升机制、奖励机制和荣誉机制,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不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传道授业,推进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是“传道”,技能培训是“授业”。要坚持不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职业教育思政教育工作中心,作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支撑。

随着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对重点建设专业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经历了条件改善、机制创新、质量保证、服务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逐渐由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谋划下一步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新时代国家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谢俐在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工作会中提出了筹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特高”计划),强调着力建设一批支撑、推动、引领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其表征应体现在“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


突出专业集群

“特高”计划的高水平专业(群)是以专业集群的形式支撑、推动、引领产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一是要结合院校开设专业情况,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趋势、专业资源条件等要素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二是要聚焦院校发展目标,优化院校的内部治理体系,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服务产业发展型、优势特色突出型、文化传承型等多类型专业集群,为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奠定基础。

当地离不开

“当地”指本地、区域。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区域提供人才支撑。因此,高水平专业(群)要紧贴区域人才需求,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将思政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指不能分开。当地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专业(群)是一种需求、一种依赖,这种需求和依赖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即联合标杆企业,引企入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协同创新机构,强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型新模式。

业内都认可

“业内”指某种行业或业务范围以内。针对高职院校的业内主要指行业、企业,这就要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以集团化办学为平台,紧跟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潮流,快速感知产业发展及其需求的变化。“都认可”指承认、认同。高水平建设专业(群)被认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专业实训条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教师被业内认可。一是要对标行业、企业生产标准、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技术、设备要领先行业、企业实际生产;二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要满足行业、企业需求,能够为行业、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三是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能为行业、产业解决技术难题,由于高水平专业建设是一个资源协同建设、整合和应用的过程,因此,要在专兼职教师之间建立协同合作的紧密型通道,相互交叉任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一体化管理的教学团队。

国际可交流

“国际”指世界各国。高水平专业(群)不仅要聚焦国内,更要放眼国际,在世界高职教育的舞台上传播中国经验,打造中国范本。“可交流”指信息互换的过程。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要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互动平台,常态化运行,吸引留学生来院学习,选派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输出中国职教标准,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18〕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已连续举办8年,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常态化,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从2018年起将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调整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体系。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定于2018年11月24日至26日在山东济南举办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

本次比赛由教育部主办,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济南职业学院、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协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参与支持。

比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教育部副部长孙尧任主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师工作司、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主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师工作司、科学技术司和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有关负责同志,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组织)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比赛组织实施。

组委会设立专家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教育教学和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专家为委员,负责比赛指导工作;组委会秘书处设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成员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同志组成;组委会设立评判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保障委员会,由主办单位会同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具体组建。

比赛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组、高等职业教育组和军事职业组。每组均设立教学设计赛项、课堂教学赛项、实训教学赛项。其中军事职业组比赛由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具体组织实施。比赛赛项方案、参赛名额分配表、参赛视频制作要求等有关材料在比赛官方网站(www.nvic.edu.cn)和教育部政府网站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页面公布。

请各地及有关单位举办好选拔赛,组织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比赛。

教育部办公厅

2018年8月28日



石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危机愈发严重。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愈发困难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是否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该何去何从?对上述关键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的考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变化,从“有学上”转化为“上好学”,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不强、不活、不优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基于新时代的新要求,重新审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其未来走向。

问题一,走向工业4.0过程中,当智能车间里技术工人近一半的工作岗位被工业机器人取代时,我国是否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

实际上,在东部地区率先迈向工业4.0时代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大多仍处于工业3.0,甚至工业2.0时代。应该理性地看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离全面迈入工业4.0时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在当前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整体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仍然大有可为。从我国企业规模结构来看,中小企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但同时也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并没有足够的精力专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就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迫切的人才培养需求。而且,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群体,大多未曾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又是受工业4.0冲击最大的劳动力群体。为了适应工业4.0时代的新要求,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民工群体提供上岗、转岗、轮岗等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再者,即便到了工业4.0时代,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岗位都需要由高职、本科来培养人才,只是由于劳动分工的变化,需要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问题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否还需要职业学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力军到底是谁?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

需要明确的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不等于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普及攻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甚至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扮演主角。到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实际上,从原有的86.5%提高到90%以上看似只有3个百分点,却需要付出极大努力,这就需要更加明确“精准攻坚”的重要性,即明确毛入学率的“增长点”究竟在哪里,找到影响毛入学率的“短板”。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在助力“精准攻坚”方面更有优势。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也可以提高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还可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但前提是,中等职业教育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改变自身“二流教育”的形象。

问题三,当“升学”成为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选择时,“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底线是否还能坚守?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职学生升学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绝不可以忽视学生的升学需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批学生在哪里准备升学?是在普通高中升学,还是在职业学校升学?如果是在普通高中升学,那么没有必要再坚守政策底线;如果是在职业学校升学,那么仍然有必要坚守政策底线。在我们看来,普通高中盲目扩招的问题值得警惕,即便可以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但在普通高中没有做好全面准备以及系统变革普通教育模式的前提下,这批学生不见得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普通高中,这批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大多处于末段,备受歧视:对待所谓“差生”除增加课时、作业量与加强考试外,普通高中也拿不出更好的“招数”;其结果除了造就更多的“辍学生”“留级生”之外,我们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结果!而且即便升学成功,这批学生有很大可能仍旧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倘若如此,何不更早地接受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目前各省市试行的“3+3”“3+4”中高、中本衔接升学通道通道,难道比不上普通高中吗?尤其是有一些技术技能人才“宜早培养”“宜长期培养”“宜贯通培养”,如幼儿园老师、商务外语人才,以中职为起点贯通培养更加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上海市“3+2”中高职贯通模式与“3+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所获得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种升学模式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如果这样,还会有“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政策底线坚守的问题吗?“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永远大于其他教育原则!

问题四,当“就业”不再是职业学校学生唯一的选择时,在中职生生涯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职业学校该如何办学?

当就业导向职业教育逐渐向高中后教育阶段转移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就业导向转变为生涯导向将成为必然趋势。为此,职业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应该定位于服务学生生涯的多样化发展,让想就业的,都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都能“升成”;想留学的,都能“留成”;想创业的,都能“创业成功”!为此,必须变革职业学校单一的就业为导向课程结构,探索满足学生多元生涯发展需求的课程结构。比较可行的方法是“2+X ”课程结构。所谓“2+X”,是指前2年所有学生学习共同课程,第3年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与指导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涯发展需求(就业、升学、创业、留学),选修不同的课程模块。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这种新型的课程结构会更加灵活,也更加具有开放性。而且,由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更能满足学生的多元生涯发展需求。

问题五:我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升学”吗?什么是职业教育真正的吸引力?升学前景,还是职业前景?

在我们看来,为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所需要的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初衷。建立职业教育升学“直通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目的是让有升学愿望和升学潜能的职业学校学生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因此升学无疑会增强职业教育对这部分学生的吸引力。但需要理性地看到,职业教育真正的吸引力,并不在于升学,而是良好的职业前景。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相当高。如果一线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得不多有效保障,即便是能够通过升学获得一纸学历,也将很难获得良好的职业前景。为此,我们建议尽快恢复过去企业曾普遍实行的技术工人“八级技工”制度。那时的一个“八级技工”,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敬慕!如果技术工人薪酬待遇问题无法根本上得到解决,奢谈再多的,“行行出状元”“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吸引力”,也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怀”而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江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教办学模式,努力探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前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就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第一所职业大学,第一所县办大学,第一所中德合作职业学校……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祥地,江苏曾创造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个“全国第一”。


智能化实训实习基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校行企无缝对接的产教融合体系……从南京到常州,从苏州到无锡,调研组深切感受到,职业教育在江苏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省有国家示范中职校58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5所,优质资源占比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在江苏,职业教育日益成为“香饽饽”。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已占据“半壁江山”。那么,江苏职业教育是如何领跑全国的?


  1、“政策红利”为职业教育注入发展动力

  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调研中了解到,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学制改革以来,初步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打通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渠道。

  “学制改革已覆盖省内各级职业教育,给每个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都提供向上发展的空间。”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刘克勇介绍,“省内现代职教体系实现了从学制衔接到课程的衔接。”

  据了解,江苏部署开展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支持建设了103个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成了510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标准和310门校本教材。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已从“独木桥”转变为“立交桥”,稳步推进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日渐成熟。

  调研中了解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省政府印发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先后批准建立了两批19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无锡、常州、苏州等10个市、县(市、区)确定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同时,省级层面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各市、县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张善平介绍,为优化全省职业院校布局,江苏先后出台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等举措,研究制定省级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集群,覆盖约300个骨干专业。目前,全省共编制106个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38个专业技能教学标准、76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全面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同时,为整合各类职教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道路,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有9个建有职教园区,已建成30多个职教集团,参与院校400余所、企业成员近千家,合作领域从专业合作到产学研全面覆盖。调研中了解到,常州市围绕产城融合,正着力推进职业学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在城南打造高职科教城,在城北建设旅游商贸、技师技工等职教基地,在城东建设与轨道交通产业等相配套的职教联盟,在城西率先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殷村国际职教小镇”。

  在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江苏建立了独立的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实行职称单独评审,开展中职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评选,制定“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等。同时,建立了覆盖所有类别、所有专业、所有教师的培训网络,专门成立高职、中职教师培训中心,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分级培训的机制。此外,在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事管理与财政保障制度,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

  为保障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江苏不断创新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全省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6200元,并对民办职业学校按照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免除学费,同等享受财政补助政策。自“十二五”以来,省财政专项投入超过25亿元,中高职实训基地覆盖职业学校所有专业。同时,拓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明确省内地方政府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334所、高等职业院校90所,建成国家示范中职校58所、高职院校15所,国家级重点优质学校占比达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

  2、深化改革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憨态可掬的“阿福”“阿喜”帆布包,栩栩如生的美猴王创意摆件,印有多彩脸谱的冰箱贴、钥匙扣……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锡韵创意工作坊”内,调研组看到一件件既蕴含无锡非遗元素,又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创意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惠山泥人学徒制班”的教师和学生之手。该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冯颀军介绍,为传承发展无锡惠山泥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作为专业课“嵌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邀请非遗大师走进校园,将专业学习与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相结合,引导传统手工艺向现代生活的实用功能转型。

  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基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已成为江苏职业院校的突出亮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起,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专业15个,撤停了5个老专业,改造智能工厂物流、高端数控设备维护等专业。“目前,学校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占比达80%,专业服务产业的领域高度集中,70%的毕业生在苏州智能制造企业就业。”该校副院长苏霄飞告诉调研组。

  调研中了解到,为优化专业布局,省里定期发布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机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合格专业标准,建设了国家级重点建设高职专业284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3个,占全国24%。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职业院校,紧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职教专业与产业联动升级,纷纷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结构和层次,主动调整相关专业设置。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职业教育培养了3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先进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新增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学校引进的青年博士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全国高职院校第一位项目首席科学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洪法介绍,自2010年,该校联合上市公司“共聘共用享双薪”智能制造领域博士77名,专任教师博士占比22%,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为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江苏实施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已遴选建设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25个。与此同时,各职业院校都在关键专业领域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组了解到,学校目前已与310个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业人才、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任兼职教师,建起60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安排近三分之二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自2007年至今,学校走出国门进修的专任教师达263人,约占全体专任教师的70%。

  据了解,针对“双师型”教师,各职业院校还制定出台了专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课堂走进厂房,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

  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教研室,调研组看到,2016级物联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童钰杰、马元亮同学正在专业教师李海波及信捷电气公司工程师俞涵超指导下,组装运动控制与机器视觉装备,该成果已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研发中,不少创新灵感来自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企业教师的俞涵超谈到该项目时说。

  调研中了解到,在江苏多数职业院校都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及早依据自身专业特长确立项目或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班”学生许庭瑞说:“进入创新班前,我们不会想到去写论文、拿专利,认为这些对我们都是遥不可及的。”近3年来,在“双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班”,共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参与科研项目研究12项,授权专利7项,授理25项。据介绍,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代表队实现“九连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实现“七连冠”。

  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教育,各职业院校纷纷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德育体系。无锡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每年开设高职文化特色课程近百门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由“自信自强、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15项指标、125项观测点组成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建立了10多项制度,确保德育管理“落地生根”,等等。

  3、资源集聚加速产教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生产线、立体仓库、RFID实验室、五轴联动加工实验室……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大型机械化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厂房的各个区域,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科研创新。这个兼有科技研发、生产示范、人才培养功能的实训基地,是省内首个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智能工厂”,主要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化改造方面的难题。

  在“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的教学区内,2016级的郭新冬等10多名学生正在接受工业机器人大赛赛前培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方红介绍,这个由学校教师自主研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平台,不仅能用于比赛,还可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完成自动检测、工单下达等任务,平台专利权已顺利转让给苏州一家企业。目前,学校已与江苏永瀚特种合金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课题攻关,2015年至2017年,学校共从企业获得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

  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组发现,该校根据不同学院的专业特性,与相关企业分别合作建立了昂拓精密制造学院、科伯瑞机器人学院、菱欧自动化学院等23个“企业学院”,构建起以“企业学院”为特色的合作育人载体。目前,该校设有6个“校中厂”、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全员实现校企“双聘”,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与教材118门(部),形成了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师与企业融合、课程与技术融合、教室与工厂融合、教学学风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五教合一”教育教学特点。

  在苏州、无锡等地调研组发现,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除“引企入校”“办校入厂”外,一些职业院校还积极探索校办医院、校办企业等,走出了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在苏州市华夏口腔医院诊室内,调研组看到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郭惠婷正在进行临时牙冠的制作,从大一开始,她就边学习,边在此实习。“我们既要懂教学,也要会临床,医生即教师,医院即课堂,二者紧密结合。”学院口腔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口腔医院副院长的朱鹏介绍,为完善教师临床实践的培养,对教师进行双职称认定,既有临床医疗职称或专业技术职称,也可以有教师职称。

  据了解,作为“教学医院”的华夏口腔医院,隶属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吕俊峰介绍,2005年,学校以口腔医学类专业和眼视光技术专业为试点,投资建设了苏州市华夏口腔医院和苏州市眼视光医院,2017年,医疗服务收入达7039万元。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成为省骨干专业。

  作为教育部在职教领域和德国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曾率先实行“双元制”。随后,苏州、无锡、常州也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双元制”办学体制试点城市。调研中了解到,被称为“德企之乡”的太仓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双元制”培训中心、教学工厂、实训基地,堪为本土化的典范。目前,太仓与德国工商大会、舍弗勒、同济大学等重点机构、企业、院校合作,创办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中国)培训中心、海瑞恩(太仓)培训中心等9个职业教育培训机构。2016年,太仓中专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在太仓成立了“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

  在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建有1000多平方米专门用于学生实训教学的场所,来自太仓中等专业学校2015级的薛晓娇正在“师父”的带领下检测车内发动机精密零部件,她的另一身份是海瑞恩公司的“准员工”。“在这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每周还有两节德语课。”薛晓娇说。目前,每年有50名学生以学徒身份在这里接受岗位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如今,江苏职业院校在推进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目前,全省职业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共有71个,每年联合培养学生3000多人,每个项目都有相对应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全省有10多所职业院校与东盟有关国家签署协议37份,38所高职院校招生“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留学生2600多人。

  作为第一个在海外经济特区办学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合作,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创办了西港特区职业培训中心,双方联合设立助学基金,积极开展柬埔寨本土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学历学生培养,课程涉及对外汉语、商务英语、企业管理等10余门课程,先后培训员工3.5万人次。目前,学校正与红豆集团申请在西港特区成立全日制本科应用型大学“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

  4、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调研中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反映,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大好,企业用人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高,但职业院校招录的学生分数仍相对较低,职业教育某种程度上仍是“替补”,学生“底子薄”依然是大部分职业院校面对的问题。而这种情况,在国内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那么,长期以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何没有打破呢?

  首先是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偏见。在苏南等地区,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正在转变,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认为只有当高级知识分子才有地位,宁愿选择爬普通高考的“金字塔”,也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这种“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国内其他一些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呼吁,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理性认识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其次是职业教育仍存在“天花板”。《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部门也提出:“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渠道。”调研组了解到,江苏已成功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2”分段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联合培养等试点工作,但职业院校学生本科毕业后,想继续攻读职业教育硕士乃至博士,渠道仍不够畅通。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呼吁,在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建立包括中职、高职专科、本科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博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尽快打通职业院校学生的上升渠道。

  再次是就业方面仍有政策限制或歧视。调研中了解到,受唯学历论等用人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管需要与否,都一律要求招聘高学历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连参加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而很多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在报考公务员甚至“村官”时,也明确规定报考者须具有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还要求毕业院校为重点大学。这些规定,基本上就把职业院校毕业生拒之门外。而在用人单位的人事晋升、薪资制度等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也有很大的差别。职业院校负责人普遍认为,只有摒弃这种唯学历的用人理念,废除那些歧视性政策,公平地对待职业院校毕业生,才能真正形成尊重职业教育的风尚。

  调研中职业院校负责人普遍反映,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目前,江苏各级政府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有调查显示,全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5%,校企合作中90%多的企业是接受实训实习,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等深层次合作的比例分别为13%、15%,而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家分析认为,由于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投入大,而学生学费不高、回报率较低,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也偏弱,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未来,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税收减免等政策,如对企业用于职业院校的捐赠支出和投资,准予税前扣除等;同时,统筹财政、土地、人才等政策,为企业兴办职业教育降低成本、清除障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借助高水平国家示范校的力量办学,是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教育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但由于不重视软实力的提升,在帮扶中,一些被帮扶院校并未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未能根本改变人才培养质量低水平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地处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吉职院”)为突破经验不足、软实力不强的办学困境,迫切希望借助外力快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4月,在吉安、深圳两地政府的推动下,吉职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签订协议,共同设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深度合作方案。深职院全面开放教学资源,派驻管理团队和提供后方支援,协同吉职院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4年实践,吉职院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培养了一批革命老区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管理:化用先进经验,依托开放平台

深职院派出5人管理团队常驻吉职院,在校级层面,吉安市委直接任命担任吉职院实职院长(系深职院现任党委委员、副院长)、教学副院长,主抓教育教学改革;在中层干部层面,担任教务处长、二级学院院长,深入指导内涵建设;在专业层面,担任专业主任,具体指导专业、课程、实训室建设和教师教学。吉安本地则在三个层面对应配备学校党委书记、分管校领导、二级学院党支部书记及专业骨干等人员,发挥保障支撑作用的同时,“拜师学艺”,从而形成吉安、深圳两地团队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职能搭配。

吉职院地处老区,思维相对封闭,通过引进深职院“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了学科教育教学体系。同时化用深职院先进经验,实施“三全育人”,从课堂时空、校园时空、社会时空三个维度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深职院还将特区的创新精神带到吉职院,在江西省职业院校中率先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进行二级学院实体化和书院制教育模式试点。

吉职院还依托深职院开放平台,拓宽办学视野。走出去,参加各种国际研讨会,主动承办高端论坛。引进来,邀请高职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企业行业领军人物来校讲座培训,让师生近距离接触学术前沿。再拓展,参照与深职院的深度合作方式,寻求兄弟院校优势专业资源。

由于打开了办学思路,提高了办学定位,吉职院迅速站上职业教育的高地。

教学:师傅带好徒弟,聚焦增强软实力

参照深职院专业设置做法,吉职院制定了自己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范专业设置。在深职院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两院教师共同对吉安当地的产业布局、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反复论证后确定首批开设9个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逐步构建对接本地三大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对应吉安电子信息首位产业,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对应“山上旅游、山下康养”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旅游管理类、医护类专业群。发起成立吉安职业教育联盟,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搭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大平台。各专业组建产学研指导委员会,由深职院教师与本地行业、企业专家和吉职院教师组成,做实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培养目标。

吉职院引进深职院“331”结构课程体系,通过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分析,对应设置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参照深职院标准,制定教学工作,每学期派出30名教师赴深职院跟班学习和培训,邀请深职院教学名师定期来校上示范课、听汇报课,共同参与教研活动,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与深职院共享教学资源库,共建“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和“可编程逻辑控制”等优质课程。

借鉴深职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法,吉职院深入吉安本地进行市场人才需求、生产过程、岗位技能的针对性调研,对接具体岗位,制定专业实训室规划建设方案。集中组织实训室主任、管理员赴深职院进行考察观摩和跟班学习,从设备采购、安全管理、实训布局、考核评价等方面学习高水平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借助深职院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吉安电子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深职院派出的专业带头人具体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设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和校企合作专员,建立了135个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践基地。

师资:对标招录工作,跟岗学习考核

吉职院结合当地实际,对标深职院教师招聘条件、招考程序、考试命题和组织,以保证教师招录的入口质量。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第一批教师时,由深职院组成招聘团队全权代办,吉职院相关人员跟班学习;第二批,由深职院专家带队指导,吉职院组成招聘团队比照深职院的流程和标准来完成;第三批之后,由吉职院独立组织完成。深职院以“传、帮、带”的方式,促成了吉职院教师招聘工作的规范化、效能化。

吉职院开办之初,深职院组建由管理干部、专业主任及金牌名师等构成的培训团队,以教师师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技能等为重点,对吉职院全体员工进行了两个月的集中培训。同时帮助吉职院组建本土培训团队,融合深职院教师培训资源和吉职院办学实际,建设培训体系,开展新入职教师的入职岗前培训。吉职院组织教师赴深职院跟班学习、赴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国培省培项目和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邀请深职院专家参与,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学工工作技能、实训室管理技能、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和管理人员能力等五大类专题培训活动。

借鉴深职院培训考核机制,吉职院加强入职岗前培训、在职岗位培训的考核验收,制定教师培训考核办法。对应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技能岗等三大类岗位职责,建立分类分层考核体系,开展岗位聘任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实行岗位聘任动态管理。所有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强化结果使用,发挥导向作用。

通过签订深度合作办学协议,两所院校提高办学资源引入的实效性,实现了吉职院短期内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招生规模年均增长60%,录取分数逐年递增,在校生达8000人。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对地方产业的人才支撑作用更为凸显。通过深职院的“输血”,吉职院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培养了梯次有序的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为学校激活人才培养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文化育人”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的重要方略。当前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其一,开展社团活动,较为普遍的形式是体音美活动及其他艺术活动,包括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活动,如手工制作。其二,依托校园美化活动,或结合所服务的行业产业建设博物馆、校史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些活动轻松愉快,广受学生欢迎,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仅是浅层次的、注重外在形式的文化活动,没有发挥文化在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的核心功能。

文化育人必须指向学生心灵的成长。与热热闹闹的浅层次活动相比,沉浸式的名著阅读是更为有效、也更基本的途径。名著是古往今来杰出思想家或科学家对人、社会、自然界深度求索的知识结晶,是对人性、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运动规律与趋势的洞察和远见。经典名著在任何时代都能给予人极大的智慧和力量,是最有阅读价值的作品。然而,我国学生甚少阅读经典名著。除了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学名著之外,其他教师根本不关心学生的阅读。这直接导致我国学生的思想贫瘠,对诸多知识领域重要的理论观点与基本原理一无所知。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的阅读进一步受到冲击。由于缺失良好的阅读基础和习惯,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下,学生的阅读表现出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倾向,严肃的深度阅读几近崩塌。因此,要拯救学生日趋退化的精神与心灵,就必须引领学生挖掘人类思想智慧的富矿——经典名著。

阅读名著能够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成长。是非判断力依赖于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广博和多样化的知识。教科书的知识浅显狭窄,阅读教科书以吸取知识为目的,对发展学生的是非判断力作用有限。在当下流行的网络阅读中,大量粗糙的、简化的信息充塞了学生的头脑,有些甚至是混淆视听的谎言,对学生是非判断力的成长极为有害。而经典名著恰恰相反,名著包含了深邃丰富的思想观点,包含了思想家对世界中的是非曲直的基本认知,具有大格局、大视野。阅读名著能够助力读者深耕各领域的知识,发展理解力和洞察力,从而能穿透表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真实”,尤其是能够帮助读者识破似是而非或别有用心的谎言。因此,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必须超越教科书,远离劣质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经典名著。

阅读经典名著能够滋养心灵,推动学生价值观、品德及审美能力的成长。名著是思想家或科学家伟大心灵的化身,集中蕴含了思想家对人性深沉的思考、对普世价值的叩问、对自然奥秘的追寻,体现了他们关怀全人类命运的崇高境界。阅读名著就是与伟大者对话,能帮助读者在变乱的世界为人生道路定方向、为人生位置定坐标,能够触及真实和本质、涵养性情,能够让心灵安宁祥和、生活充满意义。

阅读名著还能够助力专业学习。名著不仅能给予学生具有巨大价值的知识,还能锤炼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助其在学习中心态平和、精力专注。因此,名著虽然可能不是某个专业领域直接的知识,但这些通用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对专业学习无疑大有裨益。

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而名著深奥难懂,学生阅读名著会遇到重重困难,不适合或不能阅读名著。其实,名著思想深刻、逻辑清晰、结构恰当、语言准确,与那些思想模糊甚至充满谬误、结构混乱的作品相比,名著更容易理解、可读性更强。说名著读不懂只不过是为自己思想懒惰找借口罢了。事实上,人人都应该读名著。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其实更应该读名著。当然,对学生阅读名著应给予有效的指导: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精选合适书目,循序渐进;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通过举办读书会等活动来营造有利的氛围。总之,阅读名著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但阅读名著的价值则是必须确认的。与名著隔离,会使学生们失去精神育成的机会,也必然导致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改革开放4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其他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贡献。回首改革开放40年之征途,可谓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今天,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时,反思这一绝非坦途的历史进程,如何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带来的挑战,并为这一可能在时间上更为持久的挑战提供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的教育来说,一个无法回避而不能不讲的话题,就是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职业人才的培养,还需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了?

 

近年来,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滑坡现象,出现了“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取消或减少中等职业教育”的声音甚或行动。这些呼吁和现象,可以说直击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涉及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问题,涉及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决策的定力问题。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在改革开放40年中,始终是国家教育政策予以重点关注的大问题。与之相关的国家语境,是一以贯之的。从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0年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决议》、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6年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都对高中阶段的普职比给出了明确的界定。2010年《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再次明确指出,要“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发布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重申“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这意味着,一方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遵国情与国策所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正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正确指引下的结果。毫无疑问,教育政策作为国家主权,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培养所需职业人才的保证。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基于国家总体全局予以考虑,必须是全国一盘棋而不能各自为政的。教育政策乃国之方略,绝非地方之计;乃国之长远战略,绝非权宜之计。

 

另一方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循规律和本质所致。若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都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第一次工业化,再经历由技术密集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的第二次工业化。与这一进程相应,形了递进式“三阶段”的全发展链结构。而在这全发展链的每一阶段,又构成了由“生产、制造”——“流通、销售”——“服务、配送”这“三环节”组成的全产业链。其中的各环节所需的劳动力结构,表现为初级、中级、高级进阶式“三层级”的全人才链,亦即由劳动密集型的金字塔形结构,向技术密集的洋葱头形结构,再到知识密集型的橄榄形结构逐步演变。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显示,中级人才,即主要是接受过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者,在全发展链——全产业链背景下的全人才链中所占比例始终是最大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劳动者。

 

由此,对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的审视,使我们不能不清醒地意识到,尽管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处在第一次工业化的中后期,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是世界唯一的一个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工业制造业也只是大而远未强,核心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工业国几十年;尽管我国的高校毛入学率已达45%,大大超过许多工业国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但结合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于中职的基础地位问题,不能只从城市或地区观察,要有全国视野、发展视野。

 

第一,保持中职的基础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社部调查表明,从总量和结构看,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还不足6%,总量不足,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现象严重。从市场供需来看,近年来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体制机制看,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能力滞后,个人发展存在渠道窄、待遇偏低、地位不高等问题。从社会氛围看,“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中职是实体经济亟需的一线青年劳动者不可替代的培养基地。新时代的创新型技术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技能型或高技能型人才,已呈现着一种越来越短缺的趋势。

 

第二,保持中职的基础地位,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需要。

 

对全国9个省份22所中职学校、23所普通高中近3700名学生家庭背景调查发现,中职学生近70%来自农村和乡镇,而近50%普通高中学生来自县城及城市;近90%中职生的父亲的职业多为农民、工人(含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小企业主,远高于普通高中生;超过80%中职生的母亲受教育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远高于普通高中生;近70%中职生来自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家庭,而近50%普通高中生则来自家庭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家庭。为此,国家重中之重的农村振兴战略强调,在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要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杂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长效和长远之策。

 

第三,保持中职的基础地位,是国家社会稳定的需要。

 

几个必须关注的事实是:其一,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2.8亿农民工,其中6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二是退伍军人的职业教育问题。据权威统计,我国现有退伍军人5700多万,并以每年几十万的数目增加,他们大都缺少必备的社会劳动本领和职业技能,就业潜在压力很大。三是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据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2006年残疾人约8500万,占总人口6.34%,国家扶残助残最重要政策之一是特殊教育。据中国残联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12个,在校生8466人;残疾人中职(班)132个,在校生12968人,毕业生3501人,其中1802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特殊教育在校生的职普比为6:4。

 

总而言之,对4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总结,以及对世界工业国家发展经验的比照,有三个重要共识,值得职业教育界同仁共勉。

 

其一,中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鉴于国家要继续坚持实体为本,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大政方针,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比例,当下继续实施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依然是符合国情和规律的理性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根据1991—2015年历年来教育部教育统计公报和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40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勾勒出这样一条轨迹,即当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职普比下降之日,也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之时。对这一现象的解读表明,存在着一种趋势,即在经济下滑时,职普比几乎也同步下滑。两者的枯荣线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十七部门2018年7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应该健全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与实体经发展的联动机制,以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

 

世界工业强国的现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各国教育构架的主心骨。权威的2016年瑞士洛桑国际商学院(IMD)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榜单前10名中,前9位均为欧洲国家。这些国家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即职普比为:62.34:37.36。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2017教育概览》显示,国际上大多数实体经济强国,其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超过50%。例如,瑞士65%、比利时60%、荷兰69%、芬兰71%、挪威50%、奥地利70%、卢森堡61%、意大利56%,澳大利亚58%。2017年12月世界制造强国德国,针对工业4.0提出了《职业教育学校4.0——今后10年德国职业学校创新力和融合力发展》声明。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动态信息》,当前德国各类职业学校总数为5225所,在校生267万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70%。

 

综上,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坚持实体为本,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从图纸到产品”这一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形成实际生产力的法宝,是破解如何“创造财富、增强国力”这“最后一公里”距离问题的利器。

 

其二,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鉴于国家要继续坚持民生为本,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为导向的大政方针,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比例,当下继续实施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依然是符合国情和规律的理性选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优先与就业优先的链接器。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两个优先”:一是“教育优先”,“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二是“就业优先”,“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职业教育是横跨在这“两个优先”之间的当仁不让的教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成为就业率最高的教育类型。尤其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及退伍军人和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中,其作用更为显著。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民生之本的强大基石,为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是“稳就业”天平的主砝码。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时,强调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其中,“稳就业”被列为“六稳”之首。这表明,就业稳定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就业和扩大就业面临很大压力。目前一个逐渐显现的现象是:中级劳动力需求有余、供给不足导致“技工荒”出现“招工难”,同步又出现高级劳动力需求不足、供给有余的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现象继续“发酵”。若一旦失去长期保持高就业率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中级人才,将使得我国劳动力层级结构成为“哑铃型”甚至更危险的“沙漏型”,导致与合理稳定的“橄榄型”劳动力结构严重失配。

 

综上,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坚持民生为本,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从学校到工坊”这一生涯门槛跨越难题,提供平滑性过渡的法宝,是破解如何“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这“最和谐生存”空间问题的利器。

 

其三,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公平的润滑剂。

 

鉴于国家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人皆可成才为导向的大政方针,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比例,当下继续实施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依然是符合国情和规律的理性选择。

 

教育公平之一是智力类型与教育类型的适配,中等职业教育可为此奠定人生成长的平台。静态地看,智力倾向的测评表明,职业教育学习者常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为此,在人生的同一节点,若能为同一层级的学习者提供即时的多样性而非单一性的教育选择,更有利于学习的动机导向并增强其学习的自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者提供最适合其成长的教育类型选择,将使其成为自己一生生涯发展的主宰者。近年来,为我国核心技术发展做出了科学家、工程师无法替代贡献的大国工匠,多数都是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其通过长期精益求精的职业实践的砥砺,升华了技能和精神。例如,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的组长王曙群,就是一位中职学校毕业生,历经20多年试验-失败-成功-再试验-再失败直至成功的职业实践磨练,书写了精密装配的奇迹,从钳工成长为特级技师。

 

教育公平之二是个性需求与教育机会的适配,中等职业教育可为此构筑人生发展的阶梯。动态地看,职业经验的积淀表明,职业教育学习者会产生更高的学习诉求。为此,在人生的不同节点,若能为不同层级的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多次性而非一次性的教育选择,更有利于需求导向的学习并提升其学习的效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为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最多次的教育机会选择,将使其成为自己终身继续发展的主宰者。近年来,为我国核心技术发展做出了与科学家、工程师同样伟大贡献的大国工匠,很多都是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其经过长期锲而不舍的探究学习的深造,提升了知识和素质。例如,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数控加工技术能手李斌,就是一位中职毕业生,通过实践-学习(专科)-再实践-再学习(大学学士),终斩获高端液压泵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操作型工人到专家型工人的转变。

 

综上,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人尽展其才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是破解“从终结到终身”这一发展性路径的难题,构建多维度平台的法宝,是解决如何“纵横捭阖、进退自由”构建“开放教育”时空问题的利器。

 

当然,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统计口径问题,也需要从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三个维度加以综合考虑。基于“大职业教育观”的审视,一是在横向的教育类型的维度上,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二是在纵向的教育层次的维度上,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三是在纵横的教育时空的维度上,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15~18或16~19岁年龄段的职业教育。因此,除了正规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之外,行业企业、社会教育机构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或培训,以及基于网络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等等,应根据其学习内容,并依据国家标准(期待《国家资历框架》的出台)予以认证后,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统计范畴。

 

最后,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发展需要与个性发展需要时刻交织在一起而绝非对立的问题。伴随着我们对整个初级阶段深刻认识的新视野,伴随着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趋势的新反思,伴随着对国家民族复兴全方位的新思考,这一问题会不断地被追问。所以,它既是一个应然问题,又是一个实然问题。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继续深入地改革开放。具体到中等职业教育,要提高其吸引力,就必须在政策上,在制度上,在措施上,包括办学的布局、经费、评价……,以及个人的就业、深造、待遇……,能真正破除诸多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种种束缚,清除一切有意或无意贬低或打压中等职业教育和毕业生的现象,坐实而不是仅仅在宣传或者仅仅只是在每年劳动节的宣传层面高呼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必须让人民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有真实的获得感,必须使中等职业教育及其毕业生,能真真正正地享受到与普通教育及其毕业生,同等的人生出彩的机会。

 

凝聚共识,汇成合力,创新发展,迎接挑战。历史,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似乎又给了中等职业教育再一次砥砺前行的机遇。

   当前,中职教育有一种功利化的办学倾向需要扭转,那就是挂着“创新”的名头,不遵循专业标准,擅自开办迎合社会局域性的“时髦专业”,欲借此扩大生源吸引力。但是,由于发展方向不明确、课程建设不成熟、师资素质不般配、出口渠道不畅通,在人才培养上带来诸多难以化解的问题,导致大多“时髦专业”只能时髦一下便告终结,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声誉。因此笔者以为,中职教育必须遵循专业规范,有效推进专业管理。

    中职教育实行专业管理,是基于学历教育体制的中职教育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蓬勃发展的需要,也是其面向社会需求、实现多元培养的显性标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职教育呈现出规模突进的迅猛势头,特别是面向新兴产业或行业而设立的新型专业迅速增多。然而,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对于人才培养的技能规格和素质标准认识不清、掌控不严,突出的表现就是专业名称不统一和课程设置随意化,对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培养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国家于世纪之交适时颁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对中职教育加强专业管理,其专业培养才走向规范,才导引出专业设置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等专业核心指标的研制,特别是在新世纪的课改机遇中,更是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将专业培养推向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加以深化和提升。

    专业管理是专业培养的保障,其不仅是设立一套“专业目录”,而且是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方向、明确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规范运行专业育人制度的教育运行机制。我国中职教育实行专业管理是以“专业目录”为抓手的,以此对中职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基础指导”,其目的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同时,我国对中职教育“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各地专业建设情况,适时发布补充《目录》”,其体系一旦形成,就要在一个时段保持合理的稳定。在认识上,不能将其“稳定”视为“僵化”,更不能以此作为轻视或取消专业管理的由头。在专业管理体制下,中职教育追求夯实专业基础、突出专业特长的教学价值,着力于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全面系统培养,创新、拓展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路径,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努力实现教学质量转型。

    尽管中职教育要很好地服务社会、适应市场,专业设置和培养就要遵循社会生产行业和经营类型的变化而积极地作出灵动的调整和更新,但淡化甚至取消专业管理,不顾专业形成的客观条件,随意、轻易设立所谓“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的“时髦专业”,即使能够一时显效,也难以生成专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比如,社会、市场上存在“自行车”热门产业,中职教育就瞄准它设立一个关乎“自行车”(制造、维修、经营)的专业,那么同类的电瓶车使用率也相当高,另类的手机分布也相当广,中职教育是不是也要跟着去设立针对电瓶车、手机的专业?而事实上,中职教育是把自行车、电瓶车、手机之类的相关知识、技术、能力融化在机械、电子等大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基础性、综合化联动培养的。应该说,学生经过规范的专业课程养化训练,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生成专业基本技能,具体应用到自行车、电瓶车、手机的生产、维修、经营,定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应。不妨放开眼界审视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亮点之一就是在统一的专业大类中,既加强专业基础培养,又坚持专业特色发展,凭借严格而规范的专业管理,实现专业教育的特色创新和优势发展。

    所以,中职教育只有加强和完善专业管理,才能更好地实施专业培养。科学实现专业变革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专业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二是专业要体现典型特征,适应生产融通需求;三是专业要体现系统特征,适应技能联动需求。这些条件不可或缺,都需要在严格的专业管理中有效形成。因此,中职教育面对社会、市场的千变万化,应当积极推进专业管理,科学运用专业培养“变通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充实课程内容,有效增强课程育人功能。在专业培养中,加强专业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培养,拓展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涵盖面;在技能训练中,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灵活应用、融通生成能力和有效迁移、创新应变机智;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成为知识广、技术全、能力强、素质高,能够广泛适应社会、市场生产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长期以来,很多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和中职学校办学者,都将中职教育看成是全日制学历教育,把服务对象局限于初中毕业生。有道是“高度决定视野”,其实“视野更能决定高度”,如果职教人将目光从初中毕业生身上移开,可能会看到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

 

当职业学校把服务对象固定在初中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时,是一种办学视野的自我设限;当职业学校把全日制学历教育作为主要办学形式时,是一种办学行为的自我设限;当职业学校把教学人员固定为在职在编教师时,是一种师资队伍建设的自我设限;当职业学校将教学资源固定在学校现有设施设备时,是一种专业建设的自我设限……正是如此多的自我设限,弱化了职业教育功能,也是导致很多职业学校陷入生源危机、遭遇各类办学瓶颈的根本原因。

 

这些限制都是职业学校强加给自己的,是一种“自我束缚”。2018年3月,由空军后勤部军事设施建设局和山东蓝翔技师学院联合主办的空军工程机械操作手培训班在济南开班,培训班按照部队配合管理、委托地方培养的模式组建,包括理论授课、模拟训练、实地操作三阶段课程,培养空军工程部队急需的机械操作人才。“空军+蓝翔”模式带给职教人的启示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二是职业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的教育,即任何人只要有职业知识与技能需求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职业教育。如果再进一步,职业教育不仅应该顺应并满足各类人群的职业需求,更应该引导和激发各类人群的职业需求。

 

所谓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在横向上意味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和非在职人员都是职业教育服务对象,在纵向上意味着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员都是职业教育服务对象。如此,职业教育才能称得上是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才可能有军人、企业员工、公务员、农民等各类人群进入职业学校,才可能出现“空军+蓝翔”“农民+蓝翔”“企业员工+蓝翔”等各式各样的“蓝翔+”。既然有各式各样的“蓝翔+”,也就有各式各样的“职业学校+”。当职业教育真正面向人人时,就不需再纠结于所谓的“职普比”,才能真正跳出职业学校的“生源周期率”。

 

所谓随时随地的职业教育,也就是职业学校应该跳出全日制、固定学制的办学束缚,以人民的职业知识、技能需求为中心,办满足人民适时需求的职业教育。既然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而每个人的职业需求又是各异的,时间上也不可能同步,就需要职业学校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办学形式,有七天、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等各种短期培训,有日班、夜班、早班、晚班等各种组班形式,用丰富多样的职业培训“菜单”满足每个人的职业需求。

 

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长期被职教人所忽视,有的职教人甚至把学历教育称为“正规军”、把职业培训称为“游击队”。“空军+蓝翔”的成功是职业培训的成功,是定制职业培训“菜单”的成功,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职业培训不是职业教育的“副业”,职业教育不仅应为社会提供“可口”的职业培训“菜单”,更应该为企业、社会的职业培训提供“私人定制菜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如同职业教育的“两翼”,只有“比翼齐飞”,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职业学校切不可自我设限,应始终秉持大职业教育观,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办面向人人、随时随地的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构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支柱。

 


关于召开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礼仪教育教学交流研讨会的通知



                                                                 学会秘〔201841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彰显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广大礼仪研究者与全国礼仪课程从教者搭建礼仪教育教学交流展示的平台,提高全国礼仪教育教学水平,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礼仪教育教学交流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组织

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二、会议主题

文化丰厚内涵  礼仪成就人生

三、会议内容

(一)主旨报告:清华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彭林

(二)工作总结

1.礼仪教育及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工作总结

2.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学生组)成果展示

(三)课题发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研究与实践》

(四)交流研讨

1.以礼仪大赛促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提升

2. 礼仪教育教学育人体系构建及实践探索

3. 《中华文明礼仪》课程分享与说课展示

(五)观摩交流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教师组)比赛

1.教师职业风采展示

2.教师礼仪知识竞赛

3.教师礼仪说课比赛

四、会议时间与地点

1.会议时间:9月14日—18日(14日报到,18日离会)

2. 会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庄北路27号

3.住宿地点(1)星程酒店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店(原永泰庄店)

海淀区清河永泰东里36号(地铁8号线永泰庄站A口出)

2)格林豪泰(北京清河桥商务酒店)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三街95号(同源大厦)

旅游会议旺季,酒店房源十分紧张,会务组将根据参会回执情况安排入住会场附近酒店。

五、参会人员

1.各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研中心有关领导

2.礼仪教育领域专家学者

3.行业企业代表

4.职业院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5.职业院校礼仪教师及专业负责人

6.广大礼仪教育工作者

7.有关新闻媒体代表

六、报名方式及相关费用

1.请参会人员于9月11日前将会议回执发至邮箱:xyliyids@163.com

2.会议收取会务费,每人1200元人民币,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往返交通和食宿费用自理。

3.本次会议由北京秋实秋韵礼仪文化有限公司承办并开具发票。

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李艳 13681381749     米倩 13811577960

附件:

1.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礼仪教育交流研讨会报名回执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处

2018年9月3日

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研讨会报名回执表

单位名称

 

姓名

性别

民族

职务/职称

手机号码

邮箱

 

 

 

 

 

 

 

 

 

 

 

 

 

 

 

 

 

 

付款方式

(  )现金   (  )转账   (  )公务卡

发票名目

(  )会务费   (  )培训费

住宿安排

(  )标间   (  )单间

发票抬头

 

纳税人识别号

 

 






           关于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教师组)的报到通知


                                                             学会秘201841号


各参赛院校:

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协办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教师组)”将于9月14日至18日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庄北路27号

二、时间安排  

报到时间:9月14日

赛前准备:9月15日

比赛时间:9月1617日

离赛时间:9月18日

三、参赛住宿地点  

1)格林豪泰(北京清河桥商务酒店)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三街95号(同源大厦)

预订电话:010-62933366

2)7天连锁酒店(北京清河永泰庄地铁店)

北京市海淀区小营永泰庄北路甲6号

预订电话:010-62944977

3)如家快捷酒店(北京清河永泰庄地铁店)

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庄北路48号

预订电话:010-82752553

旅游会议旺季,酒店房源十分紧张,参赛学校需自行预订住宿。

四、就餐事宜

9月14日大赛报到不提供餐,请各参赛选手自行用餐。会议及比赛期间9月15日—17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学生食堂一层开设自助餐,凭餐券用餐,参赛选手报到时在签到处购买餐券。

五、报名方式

本次大赛不收取报名费。请各院校于9月8日前将《参赛确认回执表》发回组委会邮箱:xyliyidszz@163.com,否则按自动弃权处理。

六、相关事宜

1.报到时请提交本单位纸质报名表(需盖公章)和参赛承诺书(需盖公章),同时核验每位选手身份证、工作证(学校证明)。

2.教师说课比赛设计表自行打印,一式5份,报到时提交。否则会影响此项比赛成绩。

3.联系人:蔡少惠 

联系电话:13701166334

附件:

1.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教师组)报名确认表

2.参赛承诺书

3.教师说课设计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处

2018年9月3日


附件

2018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教师)报名确认

 

报名学校:

 

项目

姓名

性别

从事专业

及工作岗位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参赛选手1

 

 

 

 

 

指导教师

 

 

 

 

 

 

参赛选手2

 

 

 

 

 

 

指导教师

 

 

 

 

 

 

 

负责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教师组

参赛代表队承诺书

 

    我校参赛选手                                                     

                                                                     

代表学校参加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教师组)比赛,特承诺如下:

1.参赛选手均为我校在编教师,绝无弄虚作假。

2.教师参赛作品为自主原创,作品完全符合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的各项要求,不存在抄袭情况;若发生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其责任及由此造成的后果,全部由学校承担。

3.比赛过程中由组委会指定机构拍摄的视频、肖像照片的使用权归大赛组委会所有。

4.参赛队及成员在比赛期间严格遵守大赛组委会关于赛事组织、安全等各项规定;若违反规定,产生的后果均由参赛队及成员个人负责。

 

参赛队领队签字:

参赛队指导教师签字:

所有参赛选手签字:

 

                院校:(盖章)

                                              2018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礼仪大赛教师说课设计表

 

课程名称

 

参赛题目

 

授课学时

 

教学对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简析目标设定的依据

 

4.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教法

 

 

 

 

 

学法

 

 

 

 

2.教学资源

 

 

 

 

 

三、教学实施(可用其他方式说明)

课程导入

 

教学思路

 

教学安排

 

教学组织

 

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

 

四、教学成效

 

 

 

 

 

五、教学反思

 

 

 

 

 

 

六、其他

 

 

 

 

 

 

 

注:部分内容可用框图表示,字数控制在2000字内。

 






目前,我国呈现出人口基数大、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态势,伴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人口老龄化、全面二孩政策,月嫂服务、婴儿照料、养老护理等家政服务人才愈显紧缺。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家政服务业就业人数在2800万左右,缺口达2200万。面对不断增加的刚性需求,家政服务业成为有待开采的“金矿”,家政服务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从国内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看,就业人员中40岁至60岁的人员占半数以上,且大多是农村及困难家庭人员,总体上呈现缺口大、流动性强、持证上岗率低、专业性不足的特点。家政服务业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特别是高品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和服务明显短缺,供给侧矛盾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

 

家政服务业在面临竞争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发展机遇,这个机遇就存在于家政行业人才培养的洼地中。为缩小优质家政服务供给剪刀差,提升家政服务质量,扩大服务供给,发展家政职业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应大力支持家政类高职院校和家政类专业的发展,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符合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家政人才,这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培养医养结合型家政服务人才,这不仅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也是经济转型的战略布局。而家政类高职院校和家政类专业,应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服务家政行业人才培养。

 

第一,打造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流专业群。产业是职业教育“落地生根”的土壤,家政产业和家政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围绕家政产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与家政企业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把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企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家政产业新发展,优化和调整家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嫁接卫生、护理、康复治疗等医学专业,融合大健康理念,优化升级家政养老专业群,打造符合新旧动能转换需求、服务家政行业发展的一流专业群。

 

第二,以国际化标准培养家政服务人才。实施家政服务人员“走出去”战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学生海外研修项目,扩大培训海外家政服务员、外派家政服务员数量,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引进家政服务业相对成熟国家的先进理念,研究借鉴国际家政行业发展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家政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第三,创新混合所有制二级家政学院办学模式。家政专业作为一种社会性极强的专业,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片土壤,可以把应用于经济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家政职业教育,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家政学院办学模式,扩大家政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学生整专业成建制顶岗实习和毕业生批量就业规模。

 

第四,组建家政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各地建立了众多的各类职教集团,家政职教集团还是空白。通过组建家政职教集团,搭建高水平科研和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家政研究院、家政研究中心,针对家政行业发展中的难题,联合各地家政服务类院校、大型家政服务机构协同攻关,为家政产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第五,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国内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持证上岗率不足10%。通过申请国家家政员资格考试点和国家级家政员培训基地,加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文明礼仪和技能培训,大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不培训不发证,无证件不上岗”,推进家政服务业标准化发展。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就家政职业教育来说,应紧密对接市场对家政人才的需求规格,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主动承担起家政人才培训的责任,积极开展家政专业能力培训工作,建立分类培训体系,开发专业能力培训标准,统一培训内容,规范培训市场,完善培训体系,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形成“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发展路径,开展标准化、专业化的家政技能培训,培养更多适应家政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型高素质专业人员,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服务的消费需求。


关于开展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及举行启动仪式的通知


学会201816号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推动职业院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精湛技艺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根据有关行业和职业院校等单位建议,决定组织开展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以下简称“职教行活动”)。定于2018年9月下旬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职教行活动”启动仪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

二、活动宗旨

通过在职业院校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广大师生中深入人心,躬行实践,营造更加浓厚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形成有整体规划、有多样载体、有品牌活动、有典型案例、有优秀成果和较大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系。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贡献力和社会影响力,提供新动能。

三、活动内容及组织方式

1.举行“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启动仪式,并举办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报告交流会;

2.“职教行活动”组织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在各地开展相应的“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举办宣讲报告交流等活动;

3.各职业院校结合各地方、行业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

四、活动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主办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

协办单位: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有关媒体

“职教行活动”成立组织委员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五、“职教行活动”启动仪式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18年9月25日27日, 9月25日报到,27日下午离会。

仪式地点: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市莫干山路1515号)。

入住酒店与报到地点另行通知。

(二)内容

1.有关领导讲话致辞

2.发布“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倡议书

3.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报告

4.职业院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

5.为设立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华传统美德研究院”揭牌

6.考察文化教育基地现场。

(三)参会人员

1.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

2.职业院校(以高职为主)主要负责人以及院校宣传、学工等部门负责人(每校不超过3人)

3.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代表

4.有关媒体。

(四)其他事项

1.食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本次会议委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代收会务费并开具发票。收费标准:会务费800元/人。刷卡和现金均可,不收取支票,请与会人员提前准备好纳税人识别号。

2.会务组将在杭州萧山机场和杭州东站、城站火车站安排人员接站,需要接站的会议代表,请在回执上注明航班、车次及到站时间。

3.报名方式:请于2018年9月18日前通过微信报名,或者将参会回执(见附件)发送至bianhaoyi@zjvtit.edu.cn (邮箱)。(邮件标题为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启动仪式参会回执)。

4.联系方式:

边浩毅  电话:0571-88481969,手机:15869146131;

    电话:0571-88481798,手机:13867470981:

高职分会秘书处     13456978660

5.本活动通知可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www.chinazy.org)下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18年9月7日

附件:


一、微信报名:请于2018年9月18日前扫描二维码直接报名。


二、回执报名:请于2018年9月18日前将回执发送至bianhaoyi@zjvtit.edu.cn(邮箱),邮件标题为全国高职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启动仪式参会回执。

HZN72366WK7E(L7YEDW2R%3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