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教职成司函〔2018〕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做好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其他举办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拟招生专业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平台

 

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网址:www.zyyxzy.cn)

 

二、工作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拟招生专业申报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及2016年以来历年增补专业为依据(目录详见教育部官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网页)。

 

2.专业申报工作相关要求及具体操作程序按照《办法》和平台公布的《操作指南》执行。同一专业不同学制的,需要分别申报,申报材料均应根据对应学制填写。

 

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平台完成对本地区学校申报专业情况的汇总,并提交汇总结果。

 

4.汇总结果将向社会公布,并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系统对接。

 

5.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的平台用户名、密码与上年一致。2018年经教育部备案并公布的实施专科教育高等学校的用户名和密码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申领和发放。

 

(二)国控专业申报要求

 

1.已经教育部审批同意开设的国控专业点,可直接通过平台填报相关信息。连续三年未招生的国控专业点须按新设国控专业程序重新申请。

 

2.拟新设国控专业的学校,须通过平台填报《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国家控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申请表》(附件2),并取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

 

3.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新设立(或规划设立)并计划于2019年秋季开始招生的学校,如拟开设国控专业,应填写并报送纸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国家控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申请表》。

 

三、时间安排及资料报送

 

1.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申报工作自即日起开始,至2018年10月31日结束,逾期不再受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请务于截止日期前在平台上完成本地区学校2019年拟招生专业的申报、汇总、提交工作。

 

2.网上申报结束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平台上生成、导出“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拟招生专业情况表”(附件3),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后于2018年12月31日前以正式函件形式(一式二份)报送我司。

 

3.拟新设国控专业的学校,于2018年11月1日前将《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国家控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申请表》(一式二份)及相关支撑材料,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报送我司。2018年9月前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但尚未经教育部备案的高等职业学校,应附省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批复函。拟于2018年9月后设立的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应附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筹建或设立批复函。

 

4.2019年1月1日至5月31日,各校可通过平台对《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提出建议。

 

四、联系方式

 

1.平台联系人:苗林波,电话:010-57519531,电子邮箱:gaozhi@crtvu.edu.cn

 

2.职成司联系人:曹小兵、刘志武,电话:010-66096722、66096809,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教材处,邮编:100816

 

附件:

1.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国家控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申请表

2.××(地区)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拟招生专业情况表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8年9月19日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国家控制的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申请

 

 

学校名称(盖章):

学校主管部门: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修业年限:

年拟招生人数:

申请时间:

专业负责人:

联系电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学校基本情况表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邮政编码

 

学校网址

 

学校标识码

 

办学性质

公办□  民办□  其他

在校高职(专科)学生总数

 

专任教师

总数(人)

 

已有专业大类

 

 

 

 

 

学校简介

和历史沿革

300字以内)

   

 

 

 

 

 

 

 

 

 

 


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应包括申请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预测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如需要可加页)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性别

 

专业

技术职务

 

第一

学历

 

出生

年月

 

行政职务

 

最后

学历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行业企业兼职

 

 

工作简历

 

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位次

1

 

 

 

2

 

 

 

3

 

 

 

4

 

 

 

5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

5项以内)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

学时

课程性质

授课时间

1

 

 

 

 

 

 

2

 

 

 

 

 

 

3

 

 

 

 

 

 

4

 

 

 

 

 

 

5

 

 

 

 

 

 

注:填写一至三人,只填本专业主要带头人,每人一表。

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最后学历毕业学校、专业、学位

现从事

专业

拟任

课程

是否

双师型

专职

/兼职

1

 

 

 

 

 

 

 

 

 

2

 

 

 

 

 

 

 

 

 

3

 

 

 

 

 

 

 

 

 

4

 

 

 

 

 

 

 

 

 

5

 

 

 

 

 

 

 

 

 

6

 

 

 

 

 

 

 

 

 

7

 

 

 

 

 

 

 

 

 

8

 

 

 

 

 

 

 

 

 

9

 

 

 

 

 

 

 

 

 

10

 

 

 

 

 

 

 

 

 

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

专业办学经费及来源

 

专业仪器

设备总价值

(万元)

 

专业图书资料、数字化教学资源情况

 

 

 

 

 

 

 

 

 

 

 

 

 

 

 

主要专业仪器设备装备情况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购入时间

 

 

 

 

 

 

 

 

 

 

 

 

 

 

 

 

 

 

 

 

 

 

 

 

 

 

 

 

 

 

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序号

实训基地名称

合作单位

校内

/

实训项目

 

 

 

 

 

 

 

 

 

 

 

 

 

 

 

 

 

 

 

 

 

 

 

 

 

 

 

 

 

 

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就业面向、主要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教学计划等内容,如需要可加页)

 

 

 

 

 

 

 

 

 

 

 

 

 

 

 

 

 

 

 

相关主管部门意见

校学术

委员会

意见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学校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省级

行业

主管

部门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省级

教育

行政

部门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注: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可以函件形式附上,教育类专业须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工作处室意见。


附件2

××(地区)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拟招生专业情况表

 

管部门:                  (盖章)                                                        填表日期:                   

序号

学校名称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全称)

专业方向

学制

所在院、系名称

主管部门

意 见

 

 

 

 

 

 

 

 

 

 

 

 

 

 

 

 

 

 

 

 

 

 

 

 

 

 

 

 

 

 

 

 

 

 

 

 

 

 

 

 

 

 

 

 

 

 

 

 

 

 

 

 

 

 

 

 

 

 

 

 

 

 

 

 

 

 

 

 

 

 

 

 

 

备注:1. 拟新设的国控专业请附相关材料;

       2. 此表请按照平台设计程序生成、打印。





正视职普比争议触及的深层次社会偏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震

 

围绕高中阶段职普比的争议问题不容回避,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社会偏见,需要教育理论界回应和辨析。高中阶段的职普比是一个牵动整个教育系统的关键指标,是宏观政策对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影响它的决定因素应该是经济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结构,政府的相关政策应努力遵循和维护中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一般规律。但是,人力资源结构与职普比之间并不具有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社会价值取向、政府决策、适龄学生数量、劳动力市场特征、技术变革等都会对职普比产生影响,从而使问题变得复杂化。

 

在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组织成员国中,高中阶段的职普比例多年来一直保持大体相当,接近1:1。而且从历史上看,职场一线的年轻人初次就业的职业准备,即基础教育之后正规的职业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这一事实不容忽视。当前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数量的波动周期正处于适龄学生数量明显下降阶段,中职招生减少,职普比明显降低,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中职的质疑和巨大的争论。本文将从以下四个导致社会偏见形成的重要认识问题展开一些讨论。

 

一、职业教育是否会阻碍创新能力?

 

是否进入了职业学校或者选学了职业技术课程,人就会变得机械呆板、缺少创新活力?确实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对这个问题就是持肯定回答的。然而很多研究证明,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职业教育不仅是帮助人就业的教育,更是促进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教育。职业教育强调知行结合、手脑并用,注重实践教学,教学做三者合一,结果导向,能力本位,为青少年及成人提供了多样发展的人生舞台。假使每个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学术性课程之余,还可以由着兴趣选修职业技术课程,发展其多样的兴趣和才能,积累各种实践活动的体验,将会增强其未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上述这一点是美国联邦生涯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多年来的研究所证明的一个重要事实。

 

美国把职业教育课程看作是所有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根据美国教育统计局的数据,中等教育机构中有三类机构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一是公立高中,接近88%的公立高中(共约18000所)提供生涯与技术教育;二是属于公立高中性质的独立的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美国称之为生涯技术教育中心),约占全部公立高中数量的20%;三是除上述综合高中外,还有约1200所地区生涯与技术教育中心;公立高中中90%以上学生至少选修过1门以上的职业技术课程。所以,美国中等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仅庞大,而且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覆盖学生比例也相当高。这是一种隐形的普职分流的制度。国内有人讲美国没有职业教育、美国职业教育不发达的说法是无稽之谈。美国不但有职业教育,而且有更为灵活新颖的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这种把职业教育资源当作所有人教育必需品的服务人人、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在制度上,通过“综合中学+生涯技术教育中心”的中等教育制度消除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系统性歧视,通过社区学院的多功能(集转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终身教育与培训等)制度消除了高中后教育阶段对职业教育的制度性歧视,实现了人人(每个学生)得以享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理想状态。但是这种教育实施是需要高成本投入的、昂贵的,需要社会更加宽容、成功样式多样、成才路径多样等诸多条件才能实现。

 

目前我国实施这种普职融合的条件尚不够配套,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还需要立足现实条件,要调动各方力量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减少低质量的职业教育供给,不可以以创新为借口来削弱职业教育资源,任何低质量的教育都不会有利于创新。

 

二、职业教育招生保持相当规模是否限制了更多人向上发展和流动的机会?

 

普职分类的伦理基石,在于人的个性与能力的差异,并且由此应该得到差异化的教育,促进人的多样性发展。然而,诸多因素会干扰这个教育伦理的原则,导致人们离开这个原则、依据主观愿望来进行教育选择,实现主观上暂时的满意。如果背离个人个性和能力太远,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工作,个人将体会不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而且造成个人生命与社会资源的浪费。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其能力与兴趣的教育虽然难以实现,却是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希望有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供选择,并且自身有选择升学路径的自由,政府应保证各种教育资源对所有学生平等地开放。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理论上所有生源都有权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中教育。这样,所有初中毕业生自愿选择升学路径的权利都不应被任何人因任何原因而剥夺,一方面让人们根据对地区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预期,自由地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让选择成为真正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所有初中毕业生也都有同样不可剥夺的权利选择接受普通教育,只是学生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学好学术课程、而不至于成为普通学术课程的困难学生。

 

但是,上述完全不受限制的教育选择权利是不存在的。依据学生自身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的教育这一原则也往往被干扰得软弱无力、支离破碎。除了教育成本和预期职业收益等因素,学生对兴趣和能力倾向的自我认知偏差、对职业教育的误解、生涯规划的不明确、未来职业预期的非理性等都会影响自身教育选择,并使其教育选择带有很大的非理性。因此,对学生教育选择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干预,不应被视为有违教育公平的行为,反而是教育者和政府必须主动来做的。政府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成长需要;但政府也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要顾及社会长远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有必要设法维持合理的职普比。

 

倾听基层民众对教育的深层渴求而不是表面的声音、反映基层民众的长远利益而不是非理性诉求,是教育决策者的首要能力。如果社会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对基层民众来讲,在完成了基础教育之后,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他们大多数够得着、行得通的安身立命、有业乐业的高性价比的教育,一大部分学生进入不同于学术上升通道的职业教育通道,不必进入学业艰苦漫长、学费昂贵的精英大学,并且很可能到30岁左右博士毕业才开始就业,避免了成为学术教育的失败者,而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了个人多样才能发展的机会。越向基层越是需要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

 

普通的劳动是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天经地义,劳动是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劳动固然不一定导致暴富,但足以安身立命、体面尊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这正是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在。习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所以这也是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建立向上递进、左右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加成才成功的新职业路径的重要依据之一。五育并举就需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发展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完善相应的就业与劳动制度,是促进更多学生向上发展和流动的举措。

 

三、新科技革命和现代化背景下职普比下滑是必然趋势吗?

 

看到国内职普比近五年的明显下滑,有一些观点认为,经济越发达中等职业教育就越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趋势下人工智能取将取代许多一线工作岗位,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是高职。这样的认识完全是缺乏依据的错觉。

 

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需要整个教育体系都要做出变革,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它需要的是变革而非消亡。高中阶段职普比应该主要反映经济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结构。然而研究发现,我国近10年来,职普比与适龄生源数量关系密切,它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随着生源总量的减少而减少,决定近年职普比波动的首要直接因素是高中阶段教育生源总量的波动。在新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应该说是低质量的中职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了,而高质量的中职仍然是稀缺教育资源。办好高质量的新中职,补齐短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教育责任。

 

比较OECD成员国和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坚持特定而有弹性的职普比是必要的。用政策大幅度急速调整职普比可能不是重大教育创新。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重大政策创新,应集中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大幅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经费标准、培养高水平职教专业化教师并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推进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对接和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创建现代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劳动报酬与技能和贡献相匹配制度,等等。

 

四、职业学校学生学术成绩差同时相应的品德也差吗?

 

总有一些人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一种观念:职业学校的学生道德品质差,反之,学历越高者,道德品质也越优。具有这种观念的人不乏有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社会名人等,导致这种未经审慎考证的偏见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家长担忧如果选择职业学校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坏。虽然这样的观念不正确,但是这种观念存在的事实说明,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工作还是不太满意的。政府和社会必须帮助职业学校摆脱掉被贴上歧视性标贴。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以立德树人统领教育教学体系的全环节、全环境和全要素,综合运用现代文明、工业文化、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和实践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行动学习的培训模式,有效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匠精神、道德品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需要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只是针对职业教育本身的独特教育教学规律而言的,职业教育资源不只是专属于某一特定人群的,应该让全体学生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人力资本增值。在当前普职分离的格局下,职业教育资源倾向于专属一类学生。但是在普职融合的格局下,职业教育资源可以发挥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和职业体验的作用,使所有学生从接受职业教育中增长才能、完善人格、积累体验、全面发展。社会越文明经济越发达,越会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选择,越会支持和保障每一种选择通过劳动与工作都走向出彩和赢得尊重。现代化水平越高,越是保障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与创新性劳动一样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社会回报。

 

对于质量不高、声誉不佳的职业学校,人们不满意也是应该的。如果基础教育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支持和帮助职业学校整体都办成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机构,并把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提升到应有地位,职普分流的强制性便是道德的。

9月17日至19日,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林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浏阳市大围山国有林场举行,来自全国的34支代表队、102名选手展开激烈角逐。

 

在今天颁发的个人和团体奖项中,湖南省代表队获得唯一的团体一等奖,湖南省代表队段志华获得个人一等奖。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赵世洪出席开幕式。

 

全国林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多届。本届大赛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主办,湖南省林业厅承办,浏阳市大围山国有林场协办,选手来自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代表75万多名国有林场职工。

 

初秋的大围山色彩斑斓、空气清新,选手们在林间进行林分调查、目标树培育模拟施工和下层疏伐模拟施工等技能操作项目竞赛。比赛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设个人和团体两个奖项,获一等奖的选手将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近年来,技能人才招生难和技工荒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一些知名的职业院校的传统技工专业中职阶段招生凑不齐一个班,高职阶段勉强能凑齐一个班,但是生源质量和人数也不尽人意。而与此同时,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在高达近千万的技能人才缺口下,技工荒是令企业头疼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技工工种专业依然在招生上遭受冷遇,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的巨大缺口,如何解决,我们时常归因于社会观念、技能人才的待遇和收入等社会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原因复杂,一时也难以改变。教育需要引领未来,应该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在大的社会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育领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有报道称“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挣每个月3500元的工资,也不愿意到一线车间学门手艺,拿每个月5000元的工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看不上传统技能工作,缺乏实干精神、不愿吃苦受累之外,与其在长期受教育过程中重知识教育、忽略劳动教育的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应该增加劳动教育的比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在初中阶段增加职业技能类的课程。学生是否适合学习职业技能,是否有兴趣学习职业技能,需要有一个接触、了解的过程,而在当前的初中课程体系中,设计职业技能教育的课程少之又少,许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学生也就无从接触和了解。大多数的初中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原因不是因为自身喜欢、有兴趣或者学习有优势,而是因为考不上好高中,通过高考升学无望的无奈选择。这既不利于他们安心地学技术,也影响毕业后就业的技能岗位忠诚度,还容易给职业学校学生贴上标签,当“成绩不好读中职”成为标签之后,会大大降低初中毕业的学生和家长主动积极选择职业学校的意愿。

 

实现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实质性平等。打通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界限,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教育课程,打通普高与中职学校的转学通道,普高学生如果不能适应普高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转入中职学校就读。选修一门职业技能类课程,并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应该成为高中毕业的前置性条件。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升学,仅能进入一些专科类的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少,名校就更少,需要鼓励名牌大学开办职业技能类专业,招收职业学校学生,让他们也可以上名校,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规范职业学校招生,谨防劣币驱逐良币。现实中,一些中职学校重招生,轻教育质量;虚假宣传,有偿招生;招生时说得天花乱坠,夸大宣传招生,欺骗学生。这些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学生个人而言是浪费财力和学习光阴,对中职教育而言则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发展的初衷,导致了中职学校在招生上的恶性竞争,重招生,轻办学质量,损害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声誉。教育主管部门应引导中职学校将目光聚焦到学生培养的质量上来,真正以内涵发展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职业院校: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8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8〕14号),我部组织专家对2018年度申请备选资格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简称资源库)项目进行了评审。经院校申请、省级推荐、资格审查、材料公示、网络预审、专家评议,遴选确定水产养殖技术等81个资源库为年度国家级备选资源库(详见附件),现予公布,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1.完善方案。国家级备选资源库建设单位要对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手册(2018)》,参考专家意见(会评意见请登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查看),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强化使用便捷、应用有效和共建共享机制设计。

2.落实任务。各地应对本省推荐、入库备选的资源库加大政策、经费支持,确保建设方案有效落实。备选资源库的第一主持单位应会同联合主持单位,加强对建设成员单位的指导与培训,落实相应建设与应用任务。相关建设院校要把资源库建设应用工作作为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抓手,在教师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3.接受监测。备选资源库须接受和配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监测平台(简称监测平台)对其进行监测。监测平台采集建设和应用数据,对资源库的资源质量、资源更新、使用效果、用户行为等进行分析。我部适时抽检。监测和抽检情况将作为后期立项、项目管理和验收的重要参考。

4.经费支持。备选资源库建设单位自2019年1月1日起,可根据本项目支出规划,使用项目筹措资金启动建设,实行专账管理。我部将根据本级“职业教育专业能力(资源库)建设专项”(简称部本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安排情况,依序支持会评建议立项、省级和行业企业支持力度大、建设及应用基础好的备选资源库立项建设(另行发布),建设期自2019年1月1日算起。未立项项目的建设成果作为今后再次竞争部本专项资金的新增建设基础。

 


附件:2018年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名单.docx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8年8月28日

  

职教大计,教师为本——这句话同样适合于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7年就提出可持续性的职教教师教育。德、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在教育模式、资格审查、政策保障等方面都有许多成熟的经验。欧盟在2002年通过《哥本哈根宣言》,将职教教师非正规学习列入计划,其下设立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发展中心作为该区域承担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管理和宣传等职能的官方机构。考察国际职教教师教育,目前总体上呈现六大趋势。

 

趋势一:职教教师专业持续性发展

 

职教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在近几十年来不断变革完善,各国基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规范化的标准,但是在促进职教教师专业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一些国家专门为教师专业的持续性发展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和课程,诸如波兰创设教师培训学院、爱尔兰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英国设立在职培训机构等。欧盟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影响职教教师专业持续性发展的因素包括缺乏时间、缺乏管理支持或专业知识、不支持员工发展的组织文化、国家或机构缺少远见、缺少动力以及缺乏发展资金等。为此,采取两种奖励激励方式:一是执业教师必须完成特定的培训,提高学历和资格,才能晋升或加薪;二是积分制,参与指定的计划后可获得晋升或者加薪。在西班牙和斯洛伐克,参加持续性发展课程可转化为教师的工资奖金。国家层面对教师专业的持续性发展进行财政扶持并构建互通桥梁也是一些国家采取的方式,在匈牙利,职教教师需在7年内完成120小时的培训,政府支付80%的费用。

 

趋势二:职教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随着教育研究视角从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转移到其自身的发展,教师自身的评估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管理能力、资源协调能力等也被列于各国职教教师的发展计划中。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开发的培训包中包含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教学评估、团队建设等,在选修课程上,增加部分管理层和领导层的技能课程,为教师合理科学地行使专业自主权奠定了基础。在法国,职教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来调整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奥地利职教教师可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代表还可参与课程委员会进行课程改革。在拉脱维亚,职教教师可以参与制定课程和教材,他们被视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中央代理人,因此在组织发展、校企合作以及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教教师专业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合理使用,不仅促进了职教教师专业化成长,也直接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变革。

 

趋势三:职教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职教教师职责、功能的明细化和专业化,是职教教师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点。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进一步细化职教师资分类从而实现“双能”教师队伍建设,例如,欧盟按照功能和任务,将职教师资分为四类——普通科目教师、职业科目理论教师、学校或实训基地实践科目教师和学徒导师(或实习培训导师,主要来自企业负责学徒制培训)。在匈牙利的职业教育系统中有教师和培训师两种角色,前者负责教授理论知识,后者教授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雇用未取得教学资格但具有相关职业资格的人员作为兼职人员。德国双元制模式也得益于师资结构的细化,其职教教师一类为教授普通科目和职业科目理论教师,此类教师资格要求为硕士学位,另外一类为职业实训教师,负责为去企业内部培训前的学生提供实用技术指导,还有一类是根据特定职业培训规划对学徒进行培训的企业导师。需要注意的是,分类后的职教教师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力市场为纽带,组建协作小组,分工完成职教人才的理论与专业能力培养。

 

趋势四:职教教师教育体系趋于一体化

 

职教教师教育链的断层是各国普遍面对的问题,其中职教教师的基础阶段教育(专业学校、本科)和继续教育(职前、职中、职后)如何衔接成为一大难题。德国的职教教师教育在一体化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其职教教师培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大学阶段,共9—10个学期,采取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方式,结课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决定他们能否顺利进入到第二阶段教育;二是预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去对接学校实习,最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以获取职业资格;三是入职阶段和进修阶段,相当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一方面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下进入从教状态,另一方面可利用5个脱产带薪工作日参加培训或讲座。美国的职教教师在初期培养阶段,可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常规性的大学或学院的师范教育,包括技能培训、通识教育和师范教育,在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后可获得初级教师执照;第二种为其他非正规方式的教育,例如具备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或者通过职业能力测试,在达到各州规定的认证条件下也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到学校入职后,学校以项目方式加强继续教育,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为此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标准。丹麦的职教教师教育具有特殊性,它要求教师在接受普通教育之后必须在入职的两年内接受专业研究生教师培训,而后才有机会成为正式教师。规范化、一体化的职教教师培养流程在确保每一阶段生源质量的同时,也避免了毕业生的流失,每个职教教师都能实现高质量和持续化的专业发展。

 

趋势五:职教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日益凸显

 

非正式学习在促进职教教师自我教育及专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绩效中地位日益突出。与同事交流和通过网络学习成为职教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两种主要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学习的发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现有经验,以与他们工作相关的学习形式进行的,是职教教师对专业实践的一种回应。为激励职教教师参与非正式学习,英国、意大利等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将非正式学习的成果与正式学习成果效力等同。在英国,教师通过非正式学习所习得的职业能力水平可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意大利则建立了职业能力框架,规定了职业能力认证要求,以便对非正式学习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认证。比利时对职教教师参与非正式学习进行评估,其结果可抵扣其正式培训课程的课时。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激励,为教师在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师的需求导向。

 

趋势六:职教教师教育资源信息化整合

 

职教教师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其培养体系须兼顾灵活性、综合性、个性化和动态化,因而线上学习成了各国近几年发展师资教育的重点建设项目。欧盟将“信息、技术与知识相结合”作为教师能力之一,为此构建了包括在线学习、专业化建设、非正式学习认证以及质量保障体系在内的职教教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澳大利亚南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线资源为职教教师定制了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并以互动在线平台的形式提供会议课程。近年来,各国都在力求使职教教师能够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市场的变动、企业行业的需求等整合信息资源,改进课程,调整教学方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大军,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结构和标准的变化,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生源数量减少而“普高热”“升学热”不断升温,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持续下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规模持续萎缩的困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受到质疑,而与此同时,各地“技工荒”现象却愈发严重。除了这些外部的客观因素,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在面临新时代新形势的挑战中,发展缺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致使社会地位不高,缺乏吸引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发展模式,从自身内涵发展上下功夫,挖掘内在发展动力,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才是破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核心之道。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科技高速进步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全球正在快速步入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量子通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重复性的熟练体力和脑力工作不断被智能机器所替代,势必对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教育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及时高效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迅速变化,要适应工业4.0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重塑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重塑技术复合与能力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将行业企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引入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泛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育

 

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核心要素,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以及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等。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是通用性最强的职业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基础性能力,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必须得到重视。改变片面强调岗位技能,将“工学结合”片面理解为企业的岗位培训,将其视为就业捷径的传统办学思路,顺应新时代经济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新需求,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并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强化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这是新时代赋予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

 

最后,从外部政策环境推动上,要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各省市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区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客观条件以及本区域人民群众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与目的以及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诉求也不尽相同。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升学选拔、职业生活预备等多重功能。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技能,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职场实现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希望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能够继续升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的初衷。因此,从政策设计层面应因地制宜,在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等职业教育应为那些有升学意愿和潜力的学生奠定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基础,为高职院校、应用本科提供优质生源,由此也能改变中等职业教育低层次的社会形象,提高吸引力,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读中等职业学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还要充分拓展服务功能,提供多样化的短期培训课程,满足人人学习职业教育的需求,努力实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特别指出,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并用专门的篇幅论述这一举措的具体方式和路径。为进一步阐释文件,理清思路,笔者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的主要路径分为校内衍生模式、校外拓展模式和综合学校模式三个维度。

 

校内衍生模式

 

校内衍生模式主要以中小学内部的课程为切入点。因为课程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同样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意见》指出,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加强学校劳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在此,可解释为三种方式。

 

一为普通学科课程渗透。以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的知识点为基础,将动手实践、职业体验活动融入中小学常规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主体参与、动手操作,一方面强化对基础知识、课程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触摸职业的魅力,体验劳动的过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姥姥的剪纸》一文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亲自操刀剪纸,感受“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的劳动过程,体会民间艺人的酸甜苦辣。

 

二为开好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技术课程不同于常规学科课程,直指职业技术领域,体现知识、技能与职业领域的连接性,在初中和小学有劳动技术课程,在高中有通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可借助校内空旷场地开辟“开心农场”等区角,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内涵,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可结合学生未来生涯发展需要和高考专业志愿填报需求,灵活地开展“技术与生活”“技术与工程”“技术与职业”等课程模块,指导学生生涯规划。

 

三为拓展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为学生兼职授课,让学生感受工匠之美、工匠之魂;也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小科学家”“小小植物家”,通过观察记录周边动植物的生长发展规律,增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意识。

 

校外拓展模式

 

校外资源的拓展是对校内课程和活动实践的补充、丰富与支撑,以便让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视角触摸职业,了解职业,增强职业的认同感。

 

《意见》中指出,应开展生产实践体验,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由此可见,校外拓展模式可以依托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校外教育基地三种资源加以实施。

 

一是借力职业学校资源。相较于普通中小学,强有力的专业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很多示范性、骨干性职业院校,拥有建筑科技馆、3D打印室、列车模拟驾驶室等优越的实训基地资源,因此应鼓励这些学校利用职业活动周、职业技能大赛、寒暑假等机会向中小学开放,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中小学量身定做“面点制作”“趣味电子”“模拟企业家”等系列项目或者特需课程,通过邀请中小学生到实训基地动手操作、模拟演练等方式,拓展学生对职业领域的认知和职业情境的感知。

 

二是深入企业(职业)实践。如果说职业学校是为进入职业进行提前演练的话,那么企事业单位则是直接与职业岗位发生触碰的载体,以此为契机进行的职业体验将更加真实。以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为依托,乡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乡镇企业、绿色农场,通过初步的动手实践让其感受工人、农民职业的高贵,体验工匠精神之伟大;城乡接合部初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产业园区、建筑工地参与职业实践,从中感受技术的奥秘,体认职业的价值;市里高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市政中心、高校、医院,体认脑力劳动者同样具有伟大的工匠精神。

 

三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基地资源。2017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218个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农业馆、风景区以及综合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式,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也是践行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广大中小学可以借助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军、学工、学农等主题体验营活动,让学生通过开展多元活动感受各行各业所具有的工匠精神,通过磨炼意志养成珍惜生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综合学校模式

 

综合学校是一种同时为学生提供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和通识教育服务的多功能学校类型,主要体现为综合高中的形式。

 

《意见》指出,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试点建设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

 

笔者认为,有条件建设综合高中的区域并不在于经济有多发达,也不在于人口有多大规模。适合建立综合高中的地方一般位于城市郊区或城乡接合部,并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稳定的生源基础。一般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他们的子女对未来的规划往往徘徊在升学与就业之间。二是有较为成熟的产业环境。

 

之所以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建设综合高中,就在于这些成熟的产业环境可以为综合高中的生产实践、实习实训提供资源平台。综合高中不仅仅指向升学,还为未来升学无望又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课程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机会,而各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就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可以把升入普通高中学生比例较低的初中或者招生面临困境的中职学校改建为综合高中,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实训资源,节约办学成本。如果周边没有这样的学校,也可以考虑建立新的综合高中。

 

对于综合高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可以在高一的时候实行统班编制,对所有学生实行普通高中通识教育,从高二开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涯诉求,通过选课的方式渐进式分流,满足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需求。

 

撇开就业目标,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还有哪些实质性的价值呢?

 

其一,促进职业认知,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可以视为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核心路径之一。小学和初中的职业启蒙教育不在于过早地给学生敲定一个职业方向,而在于多给学生打开一扇窗,静静地等待着一个可能性的发展方向。高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偏好,通过职业课程选修、职业体验逐渐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其二,养成劳动习惯,培育良善的职业伦理。基础教育阶段的“动手实践”相关课程和活动,并不在于介绍具体的劳动过程、生产工具和职业材料,而是通过劳动过程培养科学的劳动方法、严谨的劳动习惯和持久的劳动热情等良好的劳动习惯。

工人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强则国强。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既需要工匠数量的突破,更需要工匠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术、崇尚敬业精神的社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下大力气构建科学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探索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潜能,培养与高超专业技能相匹配的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职业素养是一个职业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综合认知,以及建立在这一综合认知基础上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的总和,是一个职业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整体表现。在教育教学和实际工作中,因为难以量化考核,职业素养往往被忽视,出现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的偏差。但是,职业素养对于专业技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不久前川航3U8633航班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沉着应对,确保机上乘客和机组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起作用的既有高超驾驶技术,更有长期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磨炼出来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源于文化修养、终于职业规范,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至高体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职业人,追求的是产品的完美,感受到的是工作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这些内在的体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热情,使从业者自然而然地遵从职业道德与规范,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并形成对职业长久的关注力,时刻关注与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职业院校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心理、职业纪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首先,要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目标、丰富载体、创新方法,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和知识结构,从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入手,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其次,建构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把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职业启蒙、职业准备、职业生涯教育的各个阶段,在教育教学、教育评价的全过程体现对职业素养的培育。再其次,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开发职业素养标准和评价体系,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挖掘各类通识课程中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接轨,丰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

9月15日,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峰会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发展大会举行,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共聚泰州,见证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峰会的召开,并通过这个平台交流经验、缔结友谊。


QQ截图20180917155459

  记者了解到,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主要由全球农牧业类高等职业院校组成,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吸纳相关农牧业教育组织参加,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和整体提升,联盟具有国际性和非营利性,是一个合作性、开放性组织。充分发挥和利用联盟成员的特色和优质办学资源,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在联盟成员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为农牧类人才发展提供交流互动平台,为院校发展提供交流合作机会,达到提升各联盟成员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的目的。

  据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介绍,会议的举行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教育开放理念和农业“走出去”部署的具体体现。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每两年召开一次成员大会,围绕某一个主题开展交流与合作,分享合作成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组织开展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发展调查研究,制定相关农牧类专业建设标准和国际农牧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每两年举办一次农牧类学生技能大赛,每两年评选农牧类高等职业教育名人和名师,每年举办学生交流交换活动,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跨国界、跨区域的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成员开展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研究及成果交流,每两年立项一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每两年评选一批教育教学成果。

今天,教育部党组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党委认真做好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各项工作。


  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通知》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隆重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并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召开全国教育大会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召开全国教育大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国教育大会的战略要求,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的行动姿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通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考察并同师生座谈,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贺信回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通知》强调,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作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推动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国。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原则,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学深悟透,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通知》要求,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要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从政策和待遇上支持乡村教师扎根农村。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要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现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每个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切实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要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维护校园稳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落地

  《通知》指出,深刻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要牢牢抓住这次教育大会的历史性机遇,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迅速行动、主动担当,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要明确工作要求。一是要“新”。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跳出传统工作套路,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二是要“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负责尽责,体现教育系统特点,提高学习宣传贯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实”。着眼于落下去、出效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紧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具体的、适宜的、分类指导的方式,确保大会精神落地落实。四是要“深”。加强理论概括、学理支撑和经验集成,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升华到规律层面,转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要把握工作方法。一要“转时态”。一切工作保持在党的十九大后的时间频道,进入教育大会后的工作节奏,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当前和长远相衔接、重点和全面相结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分阶段逐步深化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二要“转语态”。切实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坚持党言党语、民言民语和学言学语并举,坚持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并重,更多运用生动鲜活的宣传方式,用大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三要“转状态”。以奋进的状态、改革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同推进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种好“责任田”。四要“转心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教育的自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不断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要开展精准行动。一是传达行动。通过召开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等方式,迅速将大会精神传达学习,对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作出安排。二是宣讲行动。各单位参加全国教育大会的同志要带头开展深入细致的宣讲活动。同时,要统筹用好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两微一端”开展生动多样的学习宣传,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准确领会把握核心要义。三是培训行动。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实现对分管教育的党政干部、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的全覆盖,确保教育战线把大会精神把握准、理解透、落实好。四是研讨行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优势,组织广大教师和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研讨活动。以学校(院、系、所、中心)为基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同上一堂教育大会专题课,进行深入交流。五是调研行动。深入推进在教育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进一步锁定问题、找准障碍、提出对策。

  要健全清单制度。一是问题清单。围绕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列出近一两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课题清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组织力量进行研究阐释,明确本地本校贯彻的思路举措。三是政策清单。对标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系统梳理和诊断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认真做好“废、改、立、释”各项工作。四是任务清单。制定本地本校加快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分工,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和时间节点。五是责任清单。坚持政治任务和岗位职责相结合、一般要求和特殊规定相结合,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责任明确下来,加强督查督办。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育新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应将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之钙”。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价值,既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是与之一脉相承的时代精神。劳模精神体现为“爱岗敬业、争做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敢于奉献”,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力量;工匠精神体现为“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专注坚持、专业敬业”,是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国家形象的迫切需要,是正确价值导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职业教育首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技进乎艺,艺进乎道”,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赋予“庖丁解牛”“鲁班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敬业乐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超越,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将“劳动光荣”“精益求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职业教育要将培育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作为重中之重。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的楷模,工匠精神是劳动者的品质,良好职业素养是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要强化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与行业(产业)特点相关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如化工行业具有易燃易爆、对环境影响大等特点,行业强调责任关怀、工作要求“十四不准”等,从业者只有热爱化工、认可自己的岗位,树立职业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在工作中乐于奉献、不断进取。制造业则强调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必须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才能生产出一流产品。而会计从业者必须将“不做假账”作为道德底线,才能避免在工作中不知法犯法。在职业教学实践中,既要有明晰的专业技术理论要求、实践技能规范要求,更要明确价值取向、社会公德、职业操守等要求,要以行业劳动模范、工匠大师为标杆,将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对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巨大作用,于润物无声中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环境是重要载体。“一草一木皆有情”,校园环境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空间,要将工艺的变迁、产品的升级、劳模的贡献、大国工匠的声望等行业、产业、职业元素渗入学校的楼宇、道路、教室、实训基地、文化橱窗,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得以物化,让学生在学校的文化景观中切实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优秀毕业生的成长历程、行业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工匠大师的优秀品质与贡献等多维立体展示在师生面前,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带动青年学子在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成长成才。

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重要讲话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激励和鼓舞全党全社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的动员令。今天,我们编发教育界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三篇体会文章,希望推动全国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高潮,并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引,为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打牢桩基。

 

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指出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关怀高度重视

 

这次大会是在新时代召开的一次教育大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特别关怀和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教育如何承载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创新能力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时代命题。这次大会的召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恰逢其时地对这一命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深谋远虑,有利于进一步在教育系统乃至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发挥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这次大会直面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教育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破解,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认识、明确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直面问题,对若干教育重大问题的分析都非常透彻,对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教育重大命题提出了科学预见和哲学高度的思考。我们深刻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高站位和接地气的统一,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讲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

 

这次大会远近结合地绘制了教育事业发展蓝图,为久久为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最终要落到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社会各界人士对大会召开的期待,主要是希望在教育上出真招、出硬招、出实招。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不仅问题点得准,而且针对每一个教育重大问题都指出了解决的思路和要求。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要求,再结合落实这次教育大会的配套文件,大家进一步深化了推进新时代教育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共识,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自信。

 

落实部署,聚焦人才培养质量

 

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已经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都已经十分明确,要让教育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狠抓落实。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能定位,我认为贯彻大会精神需要重视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重领悟、重转化”。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落实好这项任务,不能停留在“传声筒”“广播站”,而是要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落地落实。在传达大会精神过程中,应重点做好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阐释和宣传解读,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和行动切实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上来。高教学会将充分发挥学术性、群众性、服务面向及联系会员的优势,在论述研究、会议精神解读、学术研讨等方面多发挥作用,按照大会安排和教育部党组部署,为推动教育战线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好服务。

 

二是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对教育问题要“心中有数、肚里有谱”。党中央决定召开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一次难得的历史性契机。要把握好这一机遇,想办法解决一些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解决、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长久呼吁解决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学会将积极服务高等教育战线,结合高校实际加强问题研究,以问题解决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贯彻大会精神,既要防止冷冰冰的照本宣科,也要避免热热闹闹的走过场,只有在增强问题意识、做好问题研判、把准思路对策、加快难题破解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把中央关心的高度、大会召开的热度转换为教师、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内心的温度。

 

三是贯彻落实大会部署,要“敢于出招、善于应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推进到当前阶段,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的利益调整越来越深,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更加勇于动真碰硬,突出抓落实、见实效。一段时期以来,教育系统通过组织实施改革攻坚战,书写教育“奋进之笔”,在学前教育发展、校外培训规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应一鼓作气、持之以恒,以猛药医顽疾,以重锤击响鼓,坚定不移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学会将按照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的要求,统筹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服务高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四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聚焦内涵,提升质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核心要看人才培养质量怎样,本科教育水平怎样,以此来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符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也要服务于高等学校这一核心使命,运用新思维、探索新模式,开拓新境界,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对实践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咨询建议。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才能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就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要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就要坚决贯彻落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推进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让人民更加满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寄予了殷切希望,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极大鼓舞和激励着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69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今天,我们拥有了1600多万人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自觉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人一生遇到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在这个意义上说,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天经地义的,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今天,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致力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落到实处。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拓宽教师文化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同时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更好担当起神圣职责使命,我们就一定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邬宪伟: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原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中,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社会事业日益发达,院校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并非将教育类型都变成普通教育,将院校都变成北大清华,而应是要办好各级各类院校,使教育服务更公平、更优质,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职业教育是人人都有成才机会的重要渠道

 

我国《教育法》的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法》的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材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教育事业就是为各式各样的人提供成才机会,有些学生适合于普通教育,可以从普通高中进入普通大学,还有一些学生更适合职业教育,可以从中职进入高职和应用技术大学,也可以从中职——就业——继续教育等多种路径的成才。我校软件专业曾经有两位比较典型的学生案例,小吉进入我校中考成绩非常优秀,离高中之首的上海中学录取线只差两分,但他酷爱小发明、小制作,需要学习编程,他看中了我校的软件专业,就放弃进重点高中的机会进入我校。在校期间完成了他的心愿——发明一种阅卷笔,这一发明不仅获得国家专利,还获得英特尔国际大赛一等奖,他选择了适合他的教育,毕业时共获得五项国家专利。他的同班同学小洋进入我校是另一种情况,小洋经历了两次中考,第一次没考上重点高中,父母要求他复读一年,但他痴迷计算机,并在第二年以中考语文交白卷的方式对抗父母。父母把他送入我校,与当年的叛逆截然相反的是,他毕业前通过国家软件高级工程师考试,成为上海八大IT企业的“抢手货”。职业教育更加适合另一类学生的学习,为这类学生的成长成才铺设了道路。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是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通道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可以分成八个方面,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较强的学生一般学术性课程的学习力较强,比较适合普通高中的学习,而这两项智能偏弱,强项在另外六方面的学生往往不适合在普通高中学习,其中有不少更适合在中职学校学习。因为,在自然人群中前者比较适合抽象思维,可以先打好语数外等基础再进行专业学习;后者不擅用抽象思维,更擅长在做中学,可以在专业学习和工作过程不断增强基础。实际上,从孩提时代就可以看出,人的学习有不同的路径,同样拿到一个变形金刚玩具,有的孩子是看说明书搞清楚再玩;有的是先玩有问题再看说明书;还有的是边看边玩。

 

自然人群中各类智能强弱符合正态分布,总体两大类学生比例大体相当。在20世纪90年代我做过实验,1993年上海高校录取率还比较低,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不少比例考不上大学,所以我们中专学校还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同时招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为了让两种学制兼容,我们试验用2+2模式,即招收初中毕业生进校后不分专业,学习高中的语数外和理化课程,再加上工程类的基础课程,如金属加工工艺、电工电子、化工基础、制图等,前两年中参加全日制高中五门课的会考。

 

六年的实践证明当时招入的初中毕业生完全可以完成高中的主要课程,会考合格率在85%以上,两年后他们选择专业与高中毕业进来的两年制学生合班上课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按四年制课程方案教学的学生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当年改革的最大优势是缩短了专业选择的周期,增强了教学的效率。但上世纪90年代末情况完全不同,高校资源开始扩大,我们不再招高中毕业生,就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基本上也都在中考的后50%。我们2+2的模式不再能够适应那样的学生,尽管家长和学生进校时挺想再学高中课程,但事实很残酷,大量出现学生文化基础课不及格,但专业课学习又非常好,有些学生甚至全国技能大赛拿了金牌,但文化课还有挂科。因此,2000年后我们实行完全学分制模式,让学生在专业学习深入后再补基础,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人才辈出,我们不仅保持就业率100%,而且每届都有出类拔萃的学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路径,给学习方式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学校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教育方案,职业教育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强项,更能够成才。

 

三、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应该打开公务员招考的通道,落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让学生和家长意识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层次差异,仅是类型不同。

 

二是改革高考制度。为了更好地建立职业教育的系统化培养体系,适应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建议应用本科、高等职业院校主体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今天的高中进行“限流”。这一措施将导致两个结果:其一,部分高中毕业生考不上大学,可以到中职修学一年专业课程再上高职(这叫转变类型);其二,今天的高职和应用本科将自觉对接中职同类专业的课程,加速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使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

 

三是改革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方式,今天虽然已开启中职毕业生升学的大门,但选拔考试的方式不够完善,往往诱导学生和学校办出专门升学考试的班级。原因很简单,专业门类多无法组织考试,只能考核文化基础课和部分通用的专业技能,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相同专业毕业生有两类课程,一类是专业教学面向就业,另一类是职教应试课程(专为升学),非常不科学。在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采用学业水平评价替代考试,纠正中职教育两张皮的乱象,无论升学还是就业应该一个标准。

 

四是建立职业技术实验院校。我国在普通教育领域各地都建有实验学校,一般学制在十年左右,为普通教育的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实证研究基础。今天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很有必要研究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可以建设若干所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院校,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五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近年来各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小,但是历史欠账太多,无论是校舍、实验实训设施,特别是师资队伍依然是中职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铺设好这条道路,提高办学质量,让学生通过中职的教育实现人生出彩,才能让社会真正认同职业教育是“类型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层次,无论社会多么先进依然需要职业教育,因为它不仅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满足一类人才成长成功的需要。社会越先进,人人都能选择成才的通道越多,人人尽展其才的机会越大。这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现代化!

技能人才稀缺背后是更多社会考题

 

近年来,技能人才“招生难”和“技工荒”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记者在第14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期间采访职业院校的教师、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钳工、焊工等比赛选手后发现,包括社会观念、就业导向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目前技能人才仍然稀缺。

 

招生难:费尽全力凑不齐一个班

 

王慧林是本届振兴杯决赛河北代表队焊工项目的技术指导,河北队今年参赛的两位焊工选手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但“得意”的背后,他也有一些隐忧,“现在培养一个好焊工越来越难了”,王慧林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招生的时候我们也在不遗余力地介绍现在的国家政策,带着学生和家长看设施齐全的实操基地,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焊工就是一个又苦又累的活儿,不仅是学生不愿意学,家长就不想让孩子吃这份苦”。王慧林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目前招生工作已经成了职业教育中焊工专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他所任教的河北机车技师学院是全国创建较早的一批技工学校,是河北省重点技工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的焊工专业,中职阶段招生凑不齐一个班,学生只能插到其他专业的班级,高职阶段勉强能凑齐一个班,但是生源质量和人数也不尽人意。

 

跟王慧林有同样忧虑的还有安徽代表队的技术指导郭祥增,他是安徽阜阳技师学院机电系的教师,虽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但也深深感受到很多技术工种在招生时面临的尴尬处境。“其实不仅仅是焊工,很多传统技术工种这几年都遭到了冷遇,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围观网红,追赶潮流,像焊工、钳工、汽车装调工这种又苦又累、待遇一般的职业并没有太多吸引力”。

 

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也在压缩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博士硕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的顺口溜不仅仅是一句笑谈。中国一汽代表队的技术指导、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资深教师袁瑞仙告诉记者,目前整个职业教育行业依然面临着招生难的压力。“职业学校生源减少,招生困难,但是企业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地提高”。

 

招工难:“技工荒”困扰企业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近千万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曾提到,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为40%,德国则高达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

 

而企业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在高达近千万的技能人才缺口下,“技工荒”是令企业头疼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焊接工种为例,如今,虽然机械化焊接手段在行业内已经普及,甚至出现了通过设定轨迹完成焊接的焊接机器人,但中国建筑集团代表队、中建钢构的工作人员徐佳伟向记者表示,机械化焊接手段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焊接工作,仰焊、气保焊等焊接方法还是需要人工完成,机器焊接也很难进行户外、多角度的作业,焊工人才的紧缺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中国五矿代表队技术指导、中冶集团分公司中国一冶焊接培训中心主任莫芝林告诉记者,焊工是中国一冶职工构成中的基础工种,但焊工招工难的问题也成了困扰公司的一块心病。“就拿湖北省来说吧,湖北的人口不少,工业基础也不错,但是目前在湖北省以焊接专业开班的中职院校一个都没有,高职院校也仅仅只有两家开设得起来,而且从职业院校焊接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意味着肯定会从事这个行业,有很大一部分都毕业分流走了,这对企业招工来说无异于难上加难。”莫芝林向记者表示,正是由于行业内新老交替出现的青黄不接的状况,目前焊工的老龄化状况比较严重,“一般来说,一个焊工的职业生涯在45岁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因为焊工对于视力和体力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这个行业注入的新鲜血液持续低迷,将不利于行业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然而,这种“青黄不接”不只是焊工行业的问题,几乎是很多传统技能工种的通病。“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挣每个月3500块的工资,也不愿意到一线车间学门手艺,拿每个月5000块的工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张学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钳工,本届振兴杯担任中国兵器集团钳工选手的技术指导,他感慨道,“现在社会上太缺乏实干精神了,所以国家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年轻人树立一种责任和担当,告诉他们幸福生活不是混出来的,而是靠双手创造的。”张学海告诉记者,他曾经带过的第一批徒弟现在已经全部转行了,转干的转干,下海的下海,接下来带的一批又一批徒弟也在陆续离开。“当下,国内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呈现出断层的趋势。”张学海说。

 

技能改变命运 但难转变观念

 

河北代表队的焊工选手张鹏飞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振兴杯决赛,从初赛挺进决赛,张鹏飞和他的队友徐财每天在将近40度高温的车间里苦练10个多小时,甚至有的时候干脆在车间里过夜。“我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因为如果我不努力,我可能还是会回到家乡,在一些没有任何劳动保障的小钢厂里打工挣钱”。张鹏飞在上职业院校学习焊接专业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技能也可以改变命运,现在22岁的他不仅靠着焊接技术打进国赛,还留在学校当上了老师。

 

中国航发集团的焊工吴锦波做的是航空发电机的焊接工作,他告诉记者,技能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却难以转变社会的固有观念。“在很多人眼里,焊工是一份不太‘体面’的工作,又苦又累还有一些职业危害,几乎每一个焊工身上都带着新伤或者旧疤。”吴锦波说,连他的家人都在劝他考虑考虑换一份工作。

 

“可是总得有人来做啊。”广东代表队的汽车装调工欧阳健聪说出了吴锦波的心声,今年刚刚21岁的欧阳健聪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汽车维修工职业而感到过自卑,“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在制造技术、技能工艺上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职业平等的社会观念也应该跟上”。

 

曾经去过德国考察调研的张学海也向记者表示,德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在德国,技能人才受到全社会的尊崇,技能人才的待遇和收入也十分可观。另外,德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两个“平起平坐”的教育方向。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倡导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由低端加工转向高端制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培养技能人才,提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转变社会固化的思维和观念。”张学海对记者说,“但是不得不说,我们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附件:

1.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

2.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申报信息汇总表


附件1

A表:

 

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

申请书

 

 

   类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题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 责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  表  日  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9月


填写说明

 

1. 课题类别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或“一般课题”。

2. 课题范围填写选题范围中1-15序号,申报重大或重点课题需填写。

3. 课题负责人应为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的主要实际负责人,只能填写一人。

4.申请书报送一式3份,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本人自愿申报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科研课题,认可所填写的《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以下简称为《申请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申请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本人所在单位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本教指委教育科研课题的声誉和公信力,不以项目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3.遵守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

4.凡因项目内容、成果或研究过程引起的法律、学术、产权或经费使用问题引起的纠纷,责任由相应的项目研究人员承担。

5.项目立项未获得资助项目或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项目并按申报预期完成研究任务。

6.同意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其授权(委托)单位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宣传《申请书》内容及相关成果。

 

 

项目负责人(签章):_________________

 

                   


一、数据表

课题

名称

 


课题

类别

A.重大课题 B.重点课题C.一般课题)


课题范围

根据选题范围填写1-15序号

 

 

 

 

 

 

 

负责人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职称

 

最后学历

 

最后学位

 


身份证号

 

研究领域

 

工作单位

 


所在部门及职务

 

联系方式

手机:

座机:

Email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者(不超过8人)

姓名

年龄

职称、学历、学位

工作单位及部门

研究专长

工作分工

签名


 

 

 

 

 

 


 

 

 

 

 

 


 

 

 

 

 

 


 

 

 

 

 

 


 

 

 

 

 

 


 

 

 

 

 

 


 

 

 

 

 

 


 

 

 

 

 

 


预期

成果

(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其他)


预算经费(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经费

预算

支出科目

金额(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合计

 

 

1.

 

 

2.

 

 

3.

 

 

4.

 

 

5.

 

 

学校

教育

科研

主管

部门

审查

意见

 

填写内容:经过我单位审核及评审,同意推荐“*****(项目名称)”申报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我单位承诺该课题申报材料内容真实。

                      (公章)

 

                  负责人:        年    月    日

 

学校

意见

 

填写“同意推荐申报”

 

 

(公章)

 

                  负责人:        年    月    日

教指

审批

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B表(自此往下不得出现申请人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所在学校等,否则申请书作废!)

二、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选题意义和价值。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特色与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4课题负责人及主要课题组成员近年来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及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4000字以内)

 

 

 

 

 

 

 

 

 

 

 

 

 

 

 

三、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3.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1500字以内)

 

 

 

 

 

 

 

 

 

 

 

(注:为规范填写,表中红色部分为填写参考提示;表格可自行加页。)



附件2:             2018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信息汇总表
序号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范围 负责人姓名 身份证号 工作单位 所在部门及职务 职称
填写说明:课题类别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 “一般课题”;课题范围填写选题题范围中的1-15序号,申报重大或重点课题需填写。



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重要讲话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激励和鼓舞全党全社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的动员令。今天,我们编发教育界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三篇体会文章,希望推动全国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高潮,并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引,为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打牢桩基。


  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指出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关怀高度重视

    这次大会是在新时代召开的一次教育大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特别关怀和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教育如何承载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创新能力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时代命题。这次大会的召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恰逢其时地对这一命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深谋远虑,有利于进一步在教育系统乃至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发挥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这次大会直面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教育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破解,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认识、明确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直面问题,对若干教育重大问题的分析都非常透彻,对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教育重大命题提出了科学预见和哲学高度的思考。我们深刻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高站位和接地气的统一,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讲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

    这次大会远近结合地绘制了教育事业发展蓝图,为久久为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最终要落到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社会各界人士对大会召开的期待,主要是希望在教育上出真招、出硬招、出实招。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不仅问题点得准,而且针对每一个教育重大问题都指出了解决的思路和要求。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要求,再结合落实这次教育大会的配套文件,大家进一步深化了推进新时代教育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共识,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自信。

落实部署,聚焦人才培养质量

  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已经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都已经十分明确,要让教育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狠抓落实。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能定位,我认为贯彻大会精神需要重视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重领悟、重转化”。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落实好这项任务,不能停留在“传声筒”“广播站”,而是要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落地落实。在传达大会精神过程中,应重点做好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阐释和宣传解读,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和行动切实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上来。高教学会将充分发挥学术性、群众性、服务面向及联系会员的优势,在论述研究、会议精神解读、学术研讨等方面多发挥作用,按照大会安排和教育部党组部署,为推动教育战线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好服务。

    二是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对教育问题要“心中有数、肚里有谱”。党中央决定召开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一次难得的历史性契机。要把握好这一机遇,想办法解决一些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解决、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长久呼吁解决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学会将积极服务高等教育战线,结合高校实际加强问题研究,以问题解决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贯彻大会精神,既要防止冷冰冰的照本宣科,也要避免热热闹闹的走过场,只有在增强问题意识、做好问题研判、把准思路对策、加快难题破解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把中央关心的高度、大会召开的热度转换为教师、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内心的温度。

    三是贯彻落实大会部署,要“敢于出招、善于应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推进到当前阶段,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的利益调整越来越深,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更加勇于动真碰硬,突出抓落实、见实效。一段时期以来,教育系统通过组织实施改革攻坚战,书写教育“奋进之笔”,在学前教育发展、校外培训规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应一鼓作气、持之以恒,以猛药医顽疾,以重锤击响鼓,坚定不移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学会将按照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的要求,统筹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服务高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四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聚焦内涵,提升质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核心要看人才培养质量怎样,本科教育水平怎样,以此来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符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也要服务于高等学校这一核心使命,运用新思维、探索新模式,开拓新境界,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对实践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咨询建议。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习近平


  作为与产业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新一轮产业转型互为支撑:产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支点;而一支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又是驱动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点。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对职业教育希望之殷、要求之高,让职教界无比振奋,直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谋取“饭碗”到追求梦想

  今年8月初,《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一出台,就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是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最好注脚。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在社会偏见中,职业院校只是考不上本科高校的学生转而谋取一个“饭碗”的选择。而实际上,职业教育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扬帆起航的青春不只为一个“饭碗”——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刘鹏,获得2016年全国铁路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全能冠军,现任南昌铁路局动车技术诊断组组长。广东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161班学生曾嘉颖的理想是开办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尽管还没有实现,但显然她所操心的不再是“饭碗”。

  一个变化正悄然发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在从谋取“饭碗”转而追逐“梦想”。有数据统计,近5年来,产业发展程度高的广东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新增就业人口的60%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在学生们追逐梦想的同时,中国职业教育距离自己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为贫困地区搭建发展之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2018届毕业生徐宇翔在学校科技园注册了两家公司,分别从事自动化控制和无人机服务,目前实现盈利60余万元,还获得了宁波“3315计划”20万元扶持资金。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会有近200个创客团队成立,几年之中,仅本校学生创办的公司就成功孵化57家。创业与创新,职教学子中激发出越来越充沛的热情。调查显示,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高于本科毕业生。

  《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许多学子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这些学子不仅改变着各自家庭的文化结构,也更加努力谋求改善自身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很自然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高职教育帮扶脱贫效果显著,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上海教科院原院长马树超说。在中西部地区,超过六成的高职毕业生留在了当地中小微企业就业,成为支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正在成为连接贫困落后地区与发达城市、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的桥梁。

为产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经济转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迭周期不断缩短,对职业教育提出更多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为社会提供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技能支撑。

  当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在校生已近3000万人,每年培训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员200多万人,覆盖了所有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中国职业教育正在协同企业“走出去”。员工技能培训、兴办学校培养当地工人,职业院校既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又打通民心相通的渠道,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的当地认同。高职院校境外办学也更加多样化。目前有876名专任教师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1806个。中国职业教育正以自信的姿态开放办学、迈向世界。

  从谋求“饭碗”到追求梦想,学子的变化也许就在心念一转之间。而从提出建设一流职业教育方案,到拥有“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好更积极、更主动、更强大的准备。正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所说:“完善体系、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必须要用体系化的思维来应对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