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2018年11月7日)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资源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存在“小学化”倾向,部分民办园过度逐利、幼儿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更好实现幼有所育,现就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前教育规律,牢牢把握学前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学前教育领域深入贯彻,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确保学前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规划、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补齐制度短板,激发办园活力,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坚持规范管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健全治理体系,堵住监管漏洞,完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实现依法依规办园治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投入水平显著提高,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幼儿园办园行为普遍规范,保教质量明显提升。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城市分类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大型、特大型城市率先实现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形成以本专科为主体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健全培训课程标准,分层分类培训150万名左右幼儿园园长、教师;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质量认证和保障体系,幼儿园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待遇保障进一步提高,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二、优化布局与办园结构

 

(四)科学规划布局

 

各地要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应对学前教育需求高峰方案。以县为单位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切实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列入本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招拍挂建设项目成本,选定具体位置,明确服务范围,确定建设规模,确保优先建设。公办园资源不足的城镇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五)调整办园结构

 

各地要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坚决扭转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大力发展公办园,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实现普惠目标的要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偏低的省份,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达到50%,各地可从实际出发确定具体发展目标。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满足家长不同选择性需求。

 

三、拓宽途径扩大资源供给

 

(六)实施学前教育专项

 

国家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逐年安排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园,重点扩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

 

(七)积极挖潜扩大增量

 

充分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公办园,在为本单位职工子女入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对于军队停办的幼儿园,要移交地方政府接收,实行属地化管理,确保学前教育资源不流失。

 

(八)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

 

2019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健全发展改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教育等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做好配套幼儿园规划、土地出让、园舍设计建设、验收、移交、办园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情况进行专项治理,2019年年底前整改到位。老城(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应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予以建设,确保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配套幼儿园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对存在配套幼儿园缓建、缩建、停建、不建和建而不交等问题的,在整改到位之前,不得办理竣工验收。

 

(九)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2019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进一步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并将提供普惠性学位数量和办园质量作为奖补和支持的重要依据。

 

四、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国家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主要用于扩大普惠性资源、补充配备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园条件。中央财政继续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地方多种形式扩大普惠性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幼儿资助制度,重点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研究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等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地方各级政府要健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规范使用管理,强化绩效评价,提高使用效益。

 

(十一)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科学核定办园成本,以提供普惠性服务为衡量标准,统筹制定财政补助和收费政策,合理确定分担比例。到202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拨款水平;因地制宜制定企事业单位、部队、街道、村集体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政策;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并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民办园收费项目和标准根据办园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向社会公示,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非营利性民办园(包括普惠性民办园)收费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制定。营利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由幼儿园自主决定。地方政府依法加强对民办园收费的价格监管,坚决抑制过高收费。

 

(十二)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各地要认真落实幼儿资助政策,确保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含建档立卡家庭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特困救助供养儿童等)、孤儿和残疾儿童得到资助。

 

五、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十三)严格依标配备教职工

 

各地要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代课教师。民办园按照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各类幼儿园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备卫生保健人员。

 

(十四)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

 

各地要认真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统筹工资收入政策、经费支出渠道,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有条件的地方可试点实施乡村公办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的规定,可将公办园中保育员、安保、厨师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民办园要参照当地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相应教师的工资收入。各类幼儿园依法依规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各地要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畅通职称评聘通道,提高高级职称比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幼儿园园长、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十五)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并办好学前教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保育员。根据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划,扩大本专科层次培养规模及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引导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鼓励师范院校在校生辅修或转入学前教育专业,扩大有质量教师供给。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健全学前教育法规及规章制度,加强儿童发展、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类课程建设,提高培养专业化水平。2018年启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家认证工作,建立培养质量保障制度。

 

(十六)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出台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和全员轮训制度。研究制定全国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方案,用两年半左右时间,通过国家、省、县三级培训网络,大规模培训幼儿园园长、教师,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全员培训、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全员补偿培训和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培训等。创新培训模式,支持师范院校与优质幼儿园协同建立培训基地,强化专业学习与跟岗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

 

(十七)严格教师队伍管理

 

认真落实教师资格准入与定期注册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标准,坚持公开招聘制度,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切实把好幼儿园园长、教师入口关。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幼儿园从教须经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完善考评制度、加大监察监督、建立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等措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热爱幼教、热爱幼儿的职业情怀。对违反职业行为规范、影响恶劣的实行“一票否决”,终身不得从教。

 

六、完善监管体系

 

(十八)落实监管责任

 

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监管机制。健全各级教育部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充实管理力量,建设一支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十九)加强源头监管

 

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各地依据国家基本标准调整完善幼儿园设置标准,严格掌握审批条件,加强对教职工资质与配备标准、办园条件等方面的审核。幼儿园审批严格执行“先证后照”制度,由县级教育部门依法进行前置审批,取得办园许可证后,到相关部门办理法人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事业单位登记。

 

(二十)完善过程监管

 

强化对幼儿园教职工资质和配备、收费行为、安全防护、卫生保健、保教质量、经费使用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动态监管,完善年检制度。各地建立幼儿园基本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向社会及时公布并更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收费标准、质量评估等方面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健全家长投诉渠道,及时回应和解决家长反映的问题。健全家长志愿者驻园值守制度,充分发挥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作用,推动家长有效参与幼儿园重大事项决策和日常管理。建设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十一)强化安全监管

 

落实相关部门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和监管责任,提升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幼儿园所在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监管工作。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落实园长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强化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家长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并通过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方式提高幼儿感知、体悟、躲避危险和伤害的能力。

 

(二十二)严格依法监管

 

加强办园行为督导,实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幼儿园提供虚假或误导家长信息的,纳入诚信记录。对存在伤害儿童、违规收费等行为的幼儿园,及时进行整改、追究责任;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吊销办园许可证,有关责任人终身不得办学和执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规范发展民办园

 

(二十三)稳妥实施分类管理

 

2019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民办园分类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分类管理政策。现有民办园根据举办者申请,限期归口进行非营利性民办园或营利性民办园分类登记。在此期间,县级以上教育、民政、市场监管部门做好衔接等工作,确保分类登记平稳实施、有序进行。

 

(二十四)遏制过度逐利行为

 

民办园应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幼儿保教活动、改善办园条件和保障教职工待遇,每年依规向当地教育、民政或市场监管部门提交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社会资本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举办的幼儿园、非营利性幼儿园;已违规的,由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治,清理整治完成前不得进行增资扩股。参与并购、加盟、连锁经营的营利性幼儿园,应将与相关利益企业签订的协议报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当地教育部门应对相关利益企业和幼儿园的资质、办园方向、课程资源、数量规模及管理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核,实施加盟、连锁行为的营利性幼儿园原则上应取得省级示范园资质。幼儿园控制主体或品牌加盟主体变更,须经所在区县教育部门审批,举办者变更须按规定办理核准登记手续,按法定程序履行资产交割。所属幼儿园出现安全、经营、管理、质量、财务、资产等方面问题时,举办者、实际控制人、负责幼儿园经营的管理机构应承担相应责任。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二十五)分类治理无证办园

 

各地要将无证园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工作台账,稳妥做好排查、分类、扶持和治理工作。加大整改扶持力度,通过整改扶持规范一批无证园,达到基本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达不到安全卫生等办园基本要求的,地方政府要坚决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2020年年底前,各地要稳妥完成无证园治理工作。

 

八、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二十六)全面改善办园条件

 

幼儿园园舍条件、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应达到规定要求。国家制定幼儿园玩教具和图书配备指南,广泛征集遴选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优质游戏活动资源和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生活特色的绘本。各地要加强对玩教具和图书配备的指导,支持引导幼儿园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合理布局空间、设施,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学习探索、安全、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玩教具,防止盲目攀比、不切实际。

 

(二十七)注重保教结合

 

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保教理念,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传授基本的文明礼仪,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

 

(二十八)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

 

健全各级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充实教研队伍,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及时解决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

 

(二十九)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建立一支立足实践、熟悉业务的专业化质量评估队伍,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资源监管,在幼儿园推行使用的课程教学类资源须经省级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

 

九、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领导,按照管党建与管业务相结合的原则,市、县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党组织统一领导和指导幼儿园党建工作。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实现幼儿园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幼儿园党组织作用,保障正确办园方向,认真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厚植立德树人基础。

 

(三十一)健全管理体制

 

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各地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国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省级和市级政府负责统筹加强学前教育工作,推动出台地方性学前教育法规,制定相关规章和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分担责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县级政府对本县域学前教育发展负主体责任,负责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幼儿园布局、公办园的建设、教师配备补充、工资待遇及幼儿园运转,面向各类幼儿园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幼儿园做好保教工作,在土地划拨等方面对幼儿园予以优惠和支持,确保县域内学前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积极支持办好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幼儿园。

 

(三十二)完善部门协调机制

 

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科学指导和监督管理。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将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必要建设用地及时纳入相关规划,会同教育部门加强对配套幼儿园的建设、验收、移交等环节的监管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完善幼儿园教职工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职称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卫生健康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市场监管部门要分别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非营利性幼儿园和营利性幼儿园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手续。金融监管部门要对民办园并购、融资上市等行为进行规范监管。党委政法委组织协调公安、司法等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指导,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幼儿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幼儿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十三)建立督导问责机制

 

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督查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督导评估和目标考核体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普及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办法,以县为单位对普及学前教育情况进行评估,省级为主推动实施,国家审核认定。省一级建立专项督查机制,加强对普惠性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等政府责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对履行职责不力、没有如期完成发展目标地区的责任人予以问责。

 

(三十四)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法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公益普惠属性,强化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学前教育规划、投入、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和监管等方面的责任,明确举办者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聘任、工资待遇、运转保障、经费使用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园行为的惩治力度,推进学前教育走上依法办园、依法治教的轨道,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三十五)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部门会同宣传、广电部门及新闻媒体认真遴选并广泛宣传各地学前教育工作的典型经验,以及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事迹,积极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等宣传教育活动,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和知识,集中宣传展示先进典型经验,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2018〕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高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统称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准则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国家高度肯定,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遍尊重。但是,也有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提醒和严管厚爱,是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

 

二、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各地各校要立即行动,结合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进行细化,制定具体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提高针对性、操作性。要做好宣传解读,坚持全覆盖、无死角,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做到人人应知应做、必知必做,真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提振师道尊严。

 

三、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要把好教师入口关,在教师招聘、引进时组织开展准则的宣讲,确保每位新入职教师知准则、守底线。要将准则要求体现在教师聘用、聘任合同中,明确有关责任。要强化考核,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师德考核,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改进师德考核方式方法,避免形式化、随意化。完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科学性、实效性。

 

四、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各地各校要按照准则及相应的处理指导意见、处理办法要求,严格举报受理和违规查处。对于发生准则中禁止行为的,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依法依规严肃惩处,绝不姑息。对于有虐待、猥亵、性骚扰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追回相关奖金,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严格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建立师德建设责任追究机制,对师德违规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等失职失责问题,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严肃追究责任。

 

各地贯彻落实准则的情况,请及时报告教育部。教育部将适时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教育部

2018年11月8日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以下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

 

六、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七、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潜心问道,勇于探索,坚守学术良知,反对学术不端;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研、就业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不得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十、积极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树立正确义利观;不得假公济私,擅自利用学校名义或校名、校徽、专利、场所等资源谋取个人利益。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以下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

 

六、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

 

七、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十、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以下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保教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和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保教活动、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四、潜心培幼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爱岗敬业,细致耐心;不得在工作期间玩忽职守、消极怠工,或空岗、未经批准找人替班,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兼职兼薪。

 

五、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幼儿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保教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幼儿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

 

六、关心爱护幼儿。呵护幼儿健康,保障快乐成长;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不得歧视、侮辱幼儿,严禁猥亵、虐待、伤害幼儿。

 

七、遵循幼教规律。循序渐进,寓教于乐;不得采用学校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不得组织有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

 

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入园招生、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幼儿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推销幼儿读物、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十、规范保教行为。尊重幼儿权益,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幼儿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表演、竞赛等活动,或泄露幼儿与家长的信息。

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其汽修实训车间面积大、工位多,地理位置好,但里面的实训设备很是陈旧,几台老掉牙的汽车发动机年年岁岁被汽修班的学生锤锤打打。我校外聘的一汽修实训指导教师,其个人开一家汽修厂,他的汽修设备先进,生意火爆,但场地狭小,多次想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

 

按理说,这样的合作也靠拢《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精神,是一拍即合的好事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校出场地、出设施,但双方权、责、利怎样划分,收益怎样入账?这些既是细节问题,也是合作中的重大事项。

 

再比如,我校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拟开设3D打印技术专业,也有企业愿意为学校投资提供3D打印技术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且对该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岗位,但企业要向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能不能收费,收多少?没有明晰的政策支持,谁都拿捏不准。

 

于此,虽然有了国家层面上有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政策支持,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涉及具体学校的情况不同,深层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往往被搁浅。

 

职业教育是特别注重实践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落实好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文件,努力践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对职业院校的学校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既是一场新的洗礼,也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挑战。

 

目前,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就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已作出了科学的安排,其力度之大,方向之明,政策之给力,促使职业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给予积极支持,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天地。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按照“行政搭建平台,校企自愿合作,行业指导监督”的政策设计路径,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尚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及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行动,特别是政府部门更进一步要推动。

 

对西部地区部分职业学校来说,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不高,尚未有足够强的优势引进外面的大企业、大公司、大老板,而对本地的小微企业又不感兴趣。其原因多种多样,关键还是思想观念有偏差。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学校的观念要转变,行政部门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解放,政府职能要积极转变。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基本上都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单独联系,政府部门鲜有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其职能也尚未触及到校企合作。

 

而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制造2025》落地、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部门在理念上的站位要高,在行动上更要积极加快步伐,认真落实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深刻认识到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搭建平台,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供优质服务,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能只喊口号,也要从实际处着手,政府部门理应在政策上更进一步予以有力的支持。比如,在涉及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校企共建、共享,资源、利益的分配上,应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否则,职业院校及企业都很难把握。


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审议通过。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1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多个工作方案和意见,其中包括《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自2014年起,国家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为主线,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据悉,今年11月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曾在发布会上提到该改革方案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举措之一:“要研究制订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文件已经中央教育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还要提交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来研究,最后来确定印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统称“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准则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高度肯定,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遍尊重。但是,也有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结合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广泛征求一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根据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不同特点,准则分别提出十个方面的准则要求,提出倡导希望,划定基本底线。

 

准则要求各地各校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要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招聘、聘用、考核等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要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于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为使准则更好地落地执行、取得实效,同时还制定印发了《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对违反师德行为的认定、查处等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失职失责情形,建立违规行为的受理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11月14日,工信部启动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计划在17个方向及细分领域择优遴选不超过5家揭榜单位,择优公布揭榜成功单位不超过3家,树立人工智能领域标杆。快来看你家公司是否可以上榜?

官方AI揭榜来了!

11月1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的通知,启动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以下称“人工智能揭榜工作”。


人工智能揭榜工作将征集并遴选一批掌握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科研机构等,调动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性,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万船齐发的良好氛围。


原则上,在17个方向及细分领域择优遴选不超过5家揭榜单位,择优公布揭榜成功单位不超过3家,树立人工智能领域标杆。


来看看这17个领域中你家公司/单位是否能上榜。


17大领域揭榜,总计不超过85家单位


人工智能揭榜工作是围绕工信部去年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方向,在17个方向及细分领域,开展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的人工智能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服务,覆盖了四个方面:



工信部全面启动人工智能揭榜,17大领域遴选中国顶级AI单位!

在智能产品方面,选择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产品作为攻关方向。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的突破目标是


1、智能网联汽车: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平台,形成平台相关标准,支撑高度自动驾驶(HA级)。


2、智能服务机器人。到2020年,智能服务机器人环境感知、自然交互、自主学习、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消防救灾等机器人实现样机生产,完成技术与功能验证,实现20家以上应用示范。


3、智能无人机。到2020年,智能消费级无人机三轴机械增稳云台精度达到0.005 度,实现 360 度全向感知避障,实现自动智能强制避让航空管制区域。


4、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到2020年,国内先进的多模态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以上典型疾病的检出率超过95%,假阴性率低于1%,假阳性率低于5%。


5、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6、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到2020年,实现多场景下中文语音识别平均准确率达到96%,5米远场识别率超过92%,用户对话意图识别准确率超过90%。


7、智能翻译系统。到2020年,多语种智能互译取得明显突破,中译英、英译中场景下产品的翻译准确率超过85%,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智能互译准确率显著提升。


8、智能家居产品。到2020年,智能家居产品类别明显丰富,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达到90%以上,安防产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核心基础方面,选择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等开展攻关。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的突破目标是:


9、智能传感器。到2020年,压电传感器、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的性能显著提高,信噪比达到70dB、声学过载点达到135dB的声学传感器实现量产,绝对精度100Pa以内、噪音水平0.6Pa以内的压力传感器实现商用,弱磁场分辨率达到1pT的磁传感器实现量产。在模拟仿真、设计、MEMS工艺、封装及个性化测试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在移动式可穿戴、互联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的系统方案设计能力。


10、神经网络芯片。到2020年,神经网络芯片技术取得突破进展,推出性能达到128TFLOPS(16位浮点)、能效比超过1TFLOPS/w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推出能效比超过1T OPS/w(以16位浮点为基准)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支持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一种或几种主流神经网络算法;在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实现神经网络芯片的规模化商用。


11、开源开放平台。到2020年,面向云端训练的开源开发平台支持大规模分布式集群、多种硬件平台、多种算法,面向终端执行的开源开发平台具备轻量化、模块化和可靠性等特征。


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方面,选择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进行揭榜攻关。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的突破目标是:


1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增材制造装备成形效率大于450cm3/h,连续工作时间大于240h;实现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的工业现场视觉识别准确率达到90%,测量精度及速度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开发10个以上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在支撑体系方面,选择高质量的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等作为揭榜攻关任务。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的突破目标是:


13、行业训练资源库。到2020年,基础语音、视频图像、文本对话等公共训练数据量大幅提升,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汇集一定规模的行业应用数据,用于支持创业创新。


14、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到2020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建成第三方试点测试平台并开展评估评测服务;在模式识别、语义理解、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建成具有基础支撑能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15、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到2020年,全国90%以上地区的宽带接入速率和时延满足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需求,10家以上重点企业实现覆盖生产全流程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建设,重点区域车联网网络设施初步建成。


16、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到2020年,完善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产业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初步建成具备人工智能安全态势感知、测试评估、威胁信息共享以及应急处置等基本能力的安全保障平台。


17、其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涉及的其他重要技术、产品、服务和平台等。


人工智能揭榜工作将从上述17个方向和细分领域中开展,原则上,在每个细分领域择优遴选不超过5家揭榜单位,这样算来,揭榜单位不超过85家,不过,每个细分领域择优公布揭榜成功单位不超过3家,以树立人工智能领域标杆,激发竞争活力、培育行业龙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为什么要开展人工智能揭榜工作?


工信部的通知中指出,人工智能揭榜工作选拔领头羊、先锋队,按照 “揭榜挂帅”的工作机制,突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短板瓶颈,树立领域标杆企业,培育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加快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发展。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是揭榜挂帅,探机制促创新。探索“揭榜挂帅”创新机制,鼓励创新主体自愿申请,积极主动承担揭榜攻关任务,明确揭榜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揭榜单位自身能动性,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发展瓶颈。对揭榜攻关成功的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广,形成龙头带动、万船齐发的局面,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二是优中选优,树标杆育主力。从众多人工智能创新活跃的创新主体中,优中选优,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单位“揭榜挂帅”。原则上,在每个细分领域择优遴选不超过5家揭榜单位,择优公布揭榜成功单位不超过3家,树立人工智能领域标杆,激发竞争活力、培育行业龙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三是聚焦重点,补短板攻难关。聚焦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短板,瞄准《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促进创新要素更多投入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特别是针对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薄弱环节,引导企业加大投入,集聚资源,攻克发展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四是形成合力,聚资源共发展。鼓励各地以揭榜行动为抓手,结合本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强部省协作,产业协同,营造良好环境,对接揭榜单位给予重点支持,夯实基础,积累优势,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发展。



揭榜工作主要步骤流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以自愿的原则申请成为揭榜单位,登陆申报系统(http://www.aibest.org.cn),注册账号,按要求填报相关申请材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企业、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组织作为揭榜推荐单位,各地结合自身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优势和产业布局,推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科研院所等揭榜单位,报送至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集中评审和现场评估,择优确定揭榜单位。揭榜单位集中力量开展创新攻关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行业专家和评测机构进行评价,择优确定并发布攻关成功单位,给予重点推广和支持。

具体流程如下:

(一)申报。申报单位登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申报系统”(http://www.aibest.org.cn,以下简称“申报系统”),完成注册后填写申报所需材料。申报单位条件详见《工作方案》。申报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10日。

(二)推荐。推荐单位使用给定的账号密码登录“申报系统”,确认推荐揭榜单位后,系统自动生成报送推荐表,推荐单位打印并加盖单位公章。各地主管部门和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组织推荐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5个,中央企业集团推荐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个。推荐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26日。

(三)报送。推荐单位通知被推荐单位登录“申报系统”下载打印申请材料并加盖单位公章,报送至推荐单位。推荐单位统一将推荐表、纸质申请材料(一式两份)邮寄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2号,胡昌军,邮编100191)。纸质版材料应与网上填报内容一致。纸质版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


更多信息请访问工信部网站:

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6489400/content.html

新智元 AI 技术 + 产业社群招募中,欢迎对 AI 技术 + 产业落地感兴趣的同学,加小助手_3 入群;通过审核后我们将邀请进群,加入社群后务必修改群备注(姓名 - 公司 - 职位;专业群审核较严,敬请谅解)。



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其汽修实训车间面积大、工位多,地理位置好,但里面的实训设备很是陈旧,几台老掉牙的汽车发动机年年岁岁被汽修班的学生锤锤打打。我校外聘的一汽修实训指导教师,其个人开一家汽修厂,他的汽修设备先进,生意火爆,但场地狭小,多次想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

 

按理说,这样的合作也靠拢《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精神,是一拍即合的好事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校出场地、出设施,但双方权、责、利怎样划分,收益怎样入账?这些既是细节问题,也是合作中的重大事项。

 

再比如,我校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拟开设3D打印技术专业,也有企业愿意为学校投资提供3D打印技术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且对该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岗位,但企业要向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能不能收费,收多少?没有明晰的政策支持,谁都拿捏不准。

 

于此,虽然有了国家层面上有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政策支持,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涉及具体学校的情况不同,深层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往往被搁浅。

 

职业教育是特别注重实践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落实好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文件,努力践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对职业院校的学校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既是一场新的洗礼,也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挑战。

 

目前,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就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已作出了科学的安排,其力度之大,方向之明,政策之给力,促使职业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给予积极支持,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天地。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按照“行政搭建平台,校企自愿合作,行业指导监督”的政策设计路径,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尚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及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行动,特别是政府部门更进一步要推动。

 

对西部地区部分职业学校来说,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不高,尚未有足够强的优势引进外面的大企业、大公司、大老板,而对本地的小微企业又不感兴趣。其原因多种多样,关键还是思想观念有偏差。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学校的观念要转变,行政部门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解放,政府职能要积极转变。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基本上都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单独联系,政府部门鲜有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其职能也尚未触及到校企合作。

 

而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制造2025》落地、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部门在理念上的站位要高,在行动上更要积极加快步伐,认真落实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深刻认识到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搭建平台,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供优质服务,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能只喊口号,也要从实际处着手,政府部门理应在政策上更进一步予以有力的支持。比如,在涉及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校企共建、共享,资源、利益的分配上,应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否则,职业院校及企业都很难把握。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1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改革开放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继续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沪宁、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关财税政策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关于调整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工作方案》《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会议指出,党中央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赋予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使命,支持海南建设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政策体系,做好各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尽快把四梁八柱搭建起来。对海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强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管理、调整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要统筹推进、抓好落实。

 

会议强调,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竞争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约束与激励并举,尊重和保障市场主体自主经营权,有效保护各方合理权益,创新调控、监管、服务方式,合理运用公共政策给予引导和支持,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

 

会议指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建立集中采购机构竞争机制,改进政府采购代理和评审机制,健全科学高效的采购交易机制,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措施,健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形成采购主体职责清晰、交易规则科学高效、监管机制健全、政策功能完备、法律制度完善、技术支撑先进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

 

会议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会议指出,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有利于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深化机构、人事、财政、薪酬等方面改革,调整优化媒体布局,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要坚持管建同步、管建并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守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会议指出,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适应街道、乡镇工作特点和便民服务需要,综合设置基层审批服务机构,整合基层网格管理和指挥平台,大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使基层各类机构、组织在服务保障群众需求上有更大作为。

 

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会议指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目的是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降低群众药费负担,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提高群众用药安全。要按照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依法合规,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稳定。

 

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行政执法透明、规范、合法、公正,不断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加强执法监督,全面提高执法效能,推动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会议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北京市委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把回顾总结40年改革开放同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把吸取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同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结合起来,把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同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开放同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力度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要注意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总结40年改革开放成就和经验,突出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要坚持问题导向,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要注意总结和反思,以利于更好前进。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部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既取得很多重大历史性成就,也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改革的新鲜经验。要把这个阶段改革工作总结好,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风貌展现好。

 

会议强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关键是找准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既要关注整体面上改革推进落实情况,也要善于从小处切口、点上发力,确保问题发现一个就能解决一个。地方抓落实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使地方改革更好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把党中央要求搞准,把存在突出问题搞准,做实改革举措,提高改革效能,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会议指出,40年实践证明,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把得住大局,看得清方向,站得稳脚跟,担得起风险。我们要加强战略研判,既谋划战略性改革,也推动战役性改革,通过改革来释放内需潜力、激发经济活力、培育增长动力。要营造好改革开放社会氛围,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坚定全社会改革信心。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关于公布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及第二届全国涉农中职学校教学能力大赛比赛结果的通知

学会秘201878号

各有关农业职业院校:

为提高涉农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产教融合,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优秀师资队伍,201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农业出版社联合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和第二届全国涉农中职学校教学能力大赛决赛。

大赛通过教学设计初评和现场决赛方式进行,共收到63所农业职业院校的274件合格的参赛作品,通过初评,112件作品入围现场决赛。

最终评出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24件,二等奖42件,三等奖84件;第二届全国涉农中职学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一等奖15件,二等奖27件,三等奖56件。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1、2),同时可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信息网(www.avedu.org)”下载。

特此通知。

附件1: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名单

附件2:第二届全国涉农中职学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名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处

2018年11月6日

强化本科教育,实行“严进严出”,是最近全国上下讨论得最为热烈的教育话题之一。其宏观背景是今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四个回归”、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取消“清考”等焦点话题。而触发此次广泛讨论的直接原因则是:华中科技大学对18名学分不达标学生给予“本科转专科”处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对2017—2018学年经补考后学业成绩仍未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予以退学处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苏湛对涉嫌选修课论文抄袭的22名研究生判了0分。

 

对于“严进严出”,社会舆论导向毫无疑问是“支持”占绝对多数,但也有不少舆论担心这是“应景式”从严,只抓几个淘汰不合格学生的典型。有人举例说,早在2010年,清华大学就曾对学分不够本科毕业标准的学生颁发了专科文凭。更有好事者甚至通过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挖出了上海大学早在2004年就对81名学生给予退学处分的新闻,当年曾经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甚至舆论“惊呼”大学不好混了。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大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淘汰机制。眼下,但凡遇有大学淘汰学业不合格的学生,竟然还是“大新闻”,还会“引发热议”,足以说明“严出”的培养模式还缺乏制度保障,还不是常态化的做法。

 

由此可见,“严进严出”说起来容易,并且很能契合人们对“钱学森之问”的期待,但要真正落实起来,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严进”早已难成现实,低门槛的“注册入学”会成大势所趋,而“宽进严出”更是需要突破“四道坎儿”。

 

一是认知坎儿。虽说“严出”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因为谁都知道只有严管才能提升质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真要严格执行起来,难免还会有不同的声音。姑且不说“人情关难过”“特殊情况需要灵活机动”之类摆不上台面的顾虑,仅仅是“影响生源”这一条理由,就足以让“严出”政策胎死腹中,或流于形式。在许多人看来,保护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基本前提,“宽进宽出”尚且只能维持勉强完成招生计划,一旦实行“严出”政策,鉴于目前的生源基础和学习风气,必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不能合格毕业。学生学习3年却拿不了毕业证书,无论是对家长的期待,还是对学生的就业,都算不上是好的交代,很有可能使当前的生源危机雪上加霜。所以,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统一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要让全校教师都能认识到,只有从严治校、治教、治学,才能逐步打造学校品牌,才能提升育人质量,才能最终让学生真正受益。为了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即使牺牲眼前得过且过的“良好”局面,也要高瞻远瞩物有所值。

 

二是考评坎儿。对学业不合格的少数大学生做出“退学”或“本科转专科”处理,对学校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小事,然而对于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因此,处理过程中的有理有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为了让被处罚人“心服口服”,不致节外生枝、闹出事端,更是对其他学生形成一种明确导向。所以,如何进行考评,如何判断是否“合格”事关大局。长期以来,我们可能只习惯于关心考试有没有“及格”,却常常忽略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实中,以高职院校的“3+2专接本”分段培养为例,由于文化基础和职业能力的影响,许多学生在专科段的考试考核(重在考核实践技能)可能非常优秀,但换成对接的本科院校考试(重在考查知识体系)之后,却往往出现大批量的“挂科”现象;有些学生因为综合职业素养较好,早在毕业前就被用人单位抢着预录了,但却因为“挂科”而面临无法“顺利”毕业的尴尬。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敦促我们一定要按“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对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进行科学设计,以免让不合理的“严出”对学生产生“误伤”和误导。

 

三是教学坎儿。众所周知,要解决学生的“混学”问题,首先要杜绝教师“混教”,否则学生考试“挂科”的责任就不能全由学生来承担。有人把“混教”和“混学”比喻成一对孪生兄弟,二者如影随形。在某种程度上讲,“混教”是“混学”的根源,而“不愿教”往往比“不会教”危害更大。可想而知,如果教师上课随便教、考试分数随便给,怎么还会有学生认真学?现实中真要有这类学生,也常常会被看成“另类”。反之,如果教师拒绝“混教”,对教育事业全情投入,对教学刻苦钻研,对学生要求严格、经常加以提点和敲打,那么学生想“混学”还真的有难度,更不会出现完不成学业、最终落得“退学”或“本转专”的结局。因此说,要想实施毕业生“严出”,首先要治理教师的“混教”,这不仅需要对教师定规矩、提要求,更要在完善学校考核体制上多下功夫,为教师有时间上课、有能力上课、有心思上课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补救坎儿。学业没完成、不合格的学生固然需要淘汰,但学校也要强化过程监控,避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下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最终无法补救。而对于那些非学习态度原因造成学科成绩“挂科”的学生,学校在给予常规补考机会之外,更要积极探索其他多元的学分替换制度。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试行“学分制”管理,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又受课程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实行“完全学分制”,导致学校局限于以学生“挂科”的门数来确认学生能不能毕业,而不是以学生“学分满不满”来做决策。这就需要学校在推进“完全学分制”上多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修”资源。针对高职生动手能力较强,以及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学校可以允许“挂科”的学生通过完成“创客”作品来赢得“替代”学分,通过完成社会调查、参与公益活动来赢得“素养学分”,共同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构筑补救和“缓冲”通道。




学会秘201880号

各有关单位、职教集团: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有关要求,宣传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果,总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经验,推进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向好发展。根据有关工作安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决定面向全国征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并将遴选部分典型案例编辑出版《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2018)》,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案例征集范围

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集团

二、案例征集内容

案例应突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情况,办学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具体根据《案例撰写指南》,围绕以下内容撰写:地方政府或行业出台的支持政策;集团的设立背景、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设计,如何增强集团内不同主体参与集团化办学的获得感;以集团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索;关于集团规制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成员服务能力提升;集团服务区域经济,相关行业、特别是大、中、小企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职教集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

三、案例征集要求

1.提交案例时间:即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

2.提交方式:典型案例模板请登录“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统计与公共服务平台”查阅(网址:jth.chinazy.org)。案例请发送至邮箱:zjjt@chinazy.org。

四、其他

1.案例征集不收取费用。删除提交与撰写咨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对外合作与信息服务部。

刘美艳  电话:010-88504118  15911136980

侯世杰  电话:010-64929239  18514258881

2.技术支持咨询

胡奇岐  电话:010-64928902  18519005657

附件:《案例撰写指南》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处

2018年11月7日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服务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开创了伟大的改革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显著的经验,奠定了教育强国之基。但也要看到,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还存在着明显的体制机制障碍。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坚持”中,其中一个就是要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体制机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总书记突出强调体制机制改革,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点明了主攻方向、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深化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坚定决心。

 

一、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围绕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管理体制机制涉及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内部管理、人事管理等方方面面,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更是“牛鼻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需要梳理制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漏洞与短板,并以此指导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当前职业教育管理还存在诸多矛盾。一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供给失序”。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管理“多头管理”“部门交叉”,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结构矛盾,管理部门之间、制度之间存在不协调、不配套等,缺乏政府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协同管理的体制机制,从而导致“供给失序”。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供不应求”。主要表现是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有效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制度规范。三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供非所求”。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尤其是运行机制存在缺陷,国家层面制订的职教政策,缺少硬性的配套政策机制的规定,部分地方政府在落实职教政策时采取选择性执行的方式,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江苏将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鲜明导向,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做好“区域统筹”这篇大文章,加快研究制定科学的相关政策,破除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顽瘴痼疾;着力在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系统推进管理体制各项改革,逐步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实施江苏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省、市两个层面把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到实处;着力于统筹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专业部委、行业协会及企业的职业教育相关主体联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职业院校管理方式,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推进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推动成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

 

二、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的体会是,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明确了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意识薄弱。职业教育领域在学生发展方面短视行为突出,如:片面追求升学、重技能轻素养等。学校、家庭、社会、企业、行业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主体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强,机制缺失。二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缺乏具体的部门协同管理体制以及可操作的机制保障;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缺失,专业设置和产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体制机制不健全。三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法制保障,集团化办学以及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办学缺乏具体的实施、评价标准与机制;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四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不完善。“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学分考核制度、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缺失;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习实训机制不健全,现代学徒制相关管理、实施、评价等机制不健全。

 

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江苏职业教育将深刻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方向,践行适合的教育理念,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建立产教融合基本制度,推动省人大颁布《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在省内深入实施。推进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三是强化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建立规模以上企业把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省级每年认定100家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考核认定符合实习规范的企业,按照生均标准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四是落实“工学结合”保障措施,强化生产性实习实训。推动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对接,要求省内规模以上企业将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

 

三、深化职业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教育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我们体会到,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深刻的科学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对职业教育而言,应当树立以对区域经济贡献度和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标准的人才观,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方面依然存在着“顽瘴痼疾”:一是职业教育外部人才观导向机制不科学。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存在偏见,“唯学历轻技能”现象相当普遍,对技术技能人才在职称职务评审方面信息不对称、申报渠道不畅、制度不健全;对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评价政策不科学,长期缺乏独立的评价机制和分类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发展受外部制度环境的制约日益凸显。比如,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公务员选聘条件方面存在岐视政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的路途依然艰辛。二是职业教育内部评价体制机制不全面且缺乏针对性。职业教育自身还没有普遍建立“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制机制,以文化成绩为主评价学生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以及“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有很大的市场;对职业院校办学评价缺乏针对性,职业院校自我诊断、评价与改革的意识、能力均有待提升。三是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方式、方法不科学。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质量监测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发展性、自主性、多元性评价方式与方法尚未普遍有效实施。比如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普遍存在以绩效评价为主、以行政性评价为主、以量化评价为主的“自拉自唱”现象,对技术技能水平认定的具体标准、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国家层面的专业能力水平考试管理等体制机制缺失或亟待完善与健全。

 

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江苏职业教育将深刻理解和坚持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领域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职业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一是坚持并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与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扭转外部对职业教育不科学的评价导向,逐步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独立的分类评价政策。二是将综合职业素养作为职业院校学生评价标准,坚持实施并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文化+技能”的招生考试制度,到2021年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校对口招生接轨。三是科学制定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出台应用型本科质量评价标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构建职业教育督导考核体系。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深化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全方位建立职业教育督导、反馈、整改等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对职业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强。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江苏将深化职业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决破除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实现教育强省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江苏样本;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江苏智慧与方案。

目前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收官阶段,各地高职院校正在全力冲刺,争创“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优质高职院校,出现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良好势头。但是也应该看到,《行动计划》是一套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组合拳”,共有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对职业院校的项目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只有领会目标内涵,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全校“一盘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笔者以为,当前高职院校在《行动计划》项目管理上应实现以下方面的协调:

 

一是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协调。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高是产教融合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仅仅依据校内师资条件和设备条件设置专业与课程,失去区域产业发展的根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就成为水上浮萍、风中飞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非传统的专门学校,专业设置多个大类,实现与区域产业对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做好扎扎实实的调研工作,以高度的社会担当意识完成专业结构调整。因此,实现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应坚持目标导向,以专业结构对接当地产业结构作为起点。

 

二是项目之间的协调。由于《行动计划》中任务和项目较多,每所院校都承担了多项任务和项目,这对高职院校的项目管理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过去的示范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都是单一项目,对项目管理能力要求不高。但《行动计划》不仅强化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要求,而且出现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新的内容,项目之间协调的难度较大,闹不好就会出现项目之间“撞车”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机构,配备熟悉项目管理的人员,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统筹协调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是项目与日常工作之间的协调。《行动计划》项目体现了创新发展的要求,但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某些方面差距还较大。比如,对于骨干专业建设等项目来说,教师若不及时转变工作方式,就很容易造成“两层皮”现象;对于某些试点探索性项目而言,如果一下子全面推行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尽管这项计划是全员参与的重大行动,但并不是每一名教师都参与所有项目,每个人的参与程度会有所不同,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也不可能一下子中断。如此一来,哪些项目需要“硬着陆”,哪些项目需要“软着陆”,就成为项目管理中需要认真分析和妥善处理的事情。

 

四是管理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之间的协调。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既是宏观战略调整,又是具体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管理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各自担负着不同性质的任务和使命。前者更多的是规划、设计、指导、监督、评价、保障,后者则更多的是建设、落实、操作、执行。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是“脑”和“手”的关系,离开大脑就会“手足无措”,离开双手就会“力不从心”。尤其是集团化办学、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项目,需要在多个层面上协调联动、多方配合,做到知行合一、理实结合。

 

五是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成员的协调。“一个篱笆三个桩”,靠项目负责人单枪匹马地工作无法实现项目的预期效果,但利用人海战术也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项目负责人应该有效聚集、合理配置、综合利用项目所需资源,正确选择项目组成员,形成良好的资源结构。不顾项目需要,一味地强调个人感情、人员关系,不仅不利于项目完成,而且还会阻碍成员的专业化发展。一个协调有力的项目团队,应该目标一致、能力互补,形成最大的合力。通过项目实施,不仅创造出社会价值,也创造出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仅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也实现学校文化的创新发展。

 

六是项目主体部门与保障部门之间的协调。《行动计划》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实现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教学科研单位、教学科研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学生服务部门、思政工作部门是本次行动计划的项目主体部门,承担着发展方式创新的中心任务,但项目实施离不开财务、资产、纪检、后勤等部门的保障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此,创新发展要求全员参与、全方位改革,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协同。

 

七是项目推进办公室与项目组之间的协调。如果说项目组是“工地”,项目推进办公室就是“指挥部”。后者具有项目协调、监督、调控、评价、改进等职能,起着架桥铺路的作用。项目办需要制定整项计划的路线图、时间表,紧盯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确保整体效果;需要制定项目推进与考核办法,设立专项督查组,对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确保项目完美收官。各项目组应该建立自主诊改机制,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学校的创新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在第九场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会上表示。

  3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如今两个行动计划收官在即,计划实施成效如何,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据王继平介绍,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660个,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

  “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彰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王继平介绍,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年度招生43万人。全国建设职教集团1400余个,近3万家企业参与。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480多个专业点,9万余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

  此外,职业教育不断补齐短板环节,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同时职业教育改革成果逐渐制度化,如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连续3年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半,成为主渠道。“一校一章程”全面覆盖,依法办学、按章办事已成共识。

  针对《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实施成效,王继平表示,该行动共设计推进了六大行动和20项活动,既强调规范,又注重活力,提升了职业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在招生管理方面,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等举措,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学籍管理方面,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准确性有较大程度提高,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杜绝。教学标准落地方面,各地开展专业教学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等现象基本杜绝。实习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实习管理专项治理活动,坚持监督检查和力行立改,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等。

  职业院校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制定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近80%的学生对学校相关部门办事的态度和效率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近90%师生认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较好,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进入‘黄金时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王继平表示,下一步要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聚焦完善制度标准,找准改革突破口;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下一盘大棋,增强多方协同工作合力。

  据悉,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制定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基础之上,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及“1+X”证书制度改革。

  “职业教育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要育训结合,同时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共同做起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王继平说。


  

2015年,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实施“六大行动、20项系列活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制度、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积极行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和成效。

 

一、实施背景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体目标,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可靠保障。实施《行动计划》是落细落小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总体要求,推进已有法规、制度及标准“落地”,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的具体体现。

 

二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职业教育获得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一些问题也开始得以暴露,尤其在招生、学籍、教学、实习、安全、财务等领域一些突出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根治,如有偿招生、虚假学籍、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学生实习的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不健全、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与其专业对应岗位群不吻合等。一些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比较低,暴露出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实施《行动计划》,是标本兼治,解决问题的现实要求。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内涵的新阶段,对职业院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各项管理制度标准缺失,无法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去评价职业教育质量;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管理手段陈旧、效率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等一系列阻碍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实现以管理促改革,以管理出质量。

 

二、开展工作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按照要求,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完善制度规范

 

三年来,教育部接连印发《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等,围绕职业院校管理工作重点领域,制定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标准。各地依托落实《行动计划》,逐步将中央的各项制度落地落实,从学生、教学、招生、教师等各方面入手,构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标准体系,为推进职业院校管理提供制度遵循。

 

2.深化专项治理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持续开展了“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中职学生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提升工作、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专项检查等,督促各地切实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各地各职业院校对照国家职业教育有关法规、制度及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招生承诺、学籍信息核查、教学标准落地、实习管理规范、平安校园创建、财务管理规范等系列活动,切实解决长期困扰职业院校管理领域的突出问题。

 

3.加强队伍建设

 

为切实提高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教育部连续组织开展了全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培训班、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专题研讨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提升工作培训等,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管理队伍工作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各地落实《行动计划》要求,深入开展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行动,将职业院校管理骨干培训纳入省、市培训计划统筹实施,建立了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4.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2015年,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2017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各地以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重点,深入开展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管理信息化平台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5.优化文化育人环境

 

教育部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职业院校从学校理念、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设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职业院校以实施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为契机,深入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广泛开展了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职业院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环境不断优化,职业院校不断呈现出新气象。

 

三、取得成效

 

通过实施《行动计划》,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政策法规基本落实,重点领域管理有效加强

 

招生管理方面,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学籍管理方面,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准确性有较大程度提高,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杜绝。教学标准落地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开展专业教学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等现象基本杜绝。实习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实习管理专项治理活动,坚持监督检查和厉行立改,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平安校园方面,各地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要求。调查显示,99%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安全制度,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的部门,近90%师生表示学校安防系统很好或较好,对校园安全环境表示认同。财务管理方面,各地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做到规范管理、精准资助。

 

2.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管理薄弱环节显著改善

 

一是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制定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70%以上的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且经过教代会审议通过。二是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调查显示,高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职校长负责制落实情况总体评价满意率均超过90%;近7成院校每学年召开教代会,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发挥较好;逾8成职业院校设置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术和教学工作委员会。三是管理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各省级行政单位将职业院校管理骨干培训纳入省、市培训计划统筹实施。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对学校相关部门办事的态度和效率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5.2%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四是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各地以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重点,深入开展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管理信息化平台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五是文化育人深入推进。调查显示,职业院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环境不断优化,近90%师生认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较好,对学校文化认同感较高。

 

3.质量意识普遍增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基本形成

 

一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加强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审核。调查显示,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二是年度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基本健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初步建立。2017年,各地各职业学校共发布2016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04份,2018年在各地各校编制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中职质量年度报告撰写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对缓解我国技能人才短缺有着积极作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8日在北京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未来人力资本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赢未来计划阶段性报告》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应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操作、管理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从而获得体面、稳定的工作。

 

在当日召开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前景:职业教育与培训”研讨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但仍然面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普遍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缺乏认可等挑战。解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技能不匹配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非常重要。

 

人工智能等科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兴驱动力。国务院于2017年7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大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这对在经济增长与国家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发挥日益关键作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较为紧迫的技能人才短缺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当日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德国、瑞士等国让学生同时在职业学校接受学徒制培训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或许可以给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些启发。

11月11日,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梁校长携刘纳新冯鹤两位主任一行3人莅临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公司总经理孟秋玲、市场部经理董延争、宋伟、技术总监钱小稳、策划部经理牛秋实等领导陪同参观交流。


首先,孟总经理带领梁校长一行3人依次参观了公司的办公场所等,并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各业务版块、荣誉资质、服务理念、人文文化、基本构造以及为广大合作院校开展工作的基本流程等等。参观过程中,梁校长表示:创元教育十年来发展如此迅速,不是没有道理的,对于今后学校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贵公司的一些发展理念等精华,以便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展现新作为!


交谈过程中,梁校长还与大家分享了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建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始终跟着国家政策走,走在职业教育前沿,荣获“河北省重点职业学校、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等多项荣誉,并形成以会计专业为龙头,电子商务、金融事务、市场营销、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财经商贸类专业群,近年来,生源质量大幅度提升,生源范围更是进一步扩大。可以说,财校常常受到同行及公众的密切关注,指引着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11月11日,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梁校长携刘纳新、冯鹤两位主任一行3人莅临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公司总经理孟秋玲、市场部经理董延争、宋伟、技术总监钱小稳、策划部经理牛秋实等领导陪同参观交流。

梁校长介绍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


在双方各自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后,之后,双方围绕“职业院校网站建设”展开了讨论。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响应国家政策,顺应时代趋势,广大职业院校建立自己的专属官网。专属官网可以帮助学校拥有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平台,可以帮助学校提供全新的互动功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校宣传信息,树立学校的形象,还可以帮助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等等。


11月11日,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梁校长携刘纳新、冯鹤两位主任一行3人莅临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公司总经理孟秋玲、市场部经理董延争、宋伟、技术总监钱小稳、策划部经理牛秋实等领导陪同参观交流。

“职业院校网站建设”讨论会议)

依此为契机,双方就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官网存在问题展开一系列分析。在技术总监钱小稳的评估以及讲解下,梁校长一行对官网的种种漏洞、版本老旧、官网特色不鲜明、重建设轻管理(容易遭到病毒和黑客攻击)等问题认识更加清楚。钱总监的分析到位,得到了梁校长一行的极度赞扬!


11月11日,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梁校长携刘纳新、冯鹤两位主任一行3人莅临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公司总经理孟秋玲、市场部经理董延争、宋伟、技术总监钱小稳、策划部经理牛秋实等领导陪同参观交流。

(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官网问题分析)


鉴于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官网存在问题过多,梁校长一行与创元教育就“财校专属管网改版与建设”达成深度合作关系。创元教育将从方方面面对财校官网进行优化,例如:官网板式、官网风格、首页内容、官网主色调、语言及数据库、前端页面设计、官网栏目改版重组等等。


此次参观交流,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为今后合作项目的落地、共赢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双方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今后,双方将加深彼此合作,携手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以及网络建设行稳致远。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11月8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下一步职业教育的工作措施包括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改革等两项行动。

  每年近千万职业院校毕业生占70%新增劳动力

  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中等职业学校(机构)8181所。

  王继平介绍称,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而据2016年公开报道显示,当时这一数据为“超过六成”。

  自2014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简称《创新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简称《发展行动计划》)。

  王继平指出,两个《行动计划》中,“一个重在以改革创新来引领发展,一个重在以规范管理来保障发展” 。

  据悉,《创新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在重点项目、主要任务、类型特色、短板环节补齐和改革成果制度化等方面均取得实效,并以高职率先改革引领带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

  重点项目引领方面,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得以增强。

  “每一年我们国家新增的劳动力当中有70%都是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包括中职和高职,就是将近一千万。”王继平表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

  他还表示,打造“双师”团队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的双向交流和合作。

  此外,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新增1253个专业点。据王继平介绍,全国近3万家企业参与建设1400余个职教集团,并分批布局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使9万多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

  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改变职业院校“放羊式”管理

  在教育部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王继平直言,此前职业院校的管理相对薄弱,有“放羊式”的说法,而《发展行动计划》正是在此背景下制订并实施的。

  据其介绍,《发展行动计划》着重于职业院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自实施至今,职业教育的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标准落地、实习管理、平安校园和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有所加强。

  “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度减少;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的现象基本杜绝;清查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 王继平说。

  而在平安校园方面,王继平则列出一组数据:99%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安全制度;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的部门;近90%的师生表示学校安防系统很好或较好。

  南都记者获悉,在管理制度标准健全、完善治理结构、提升管理队伍能力、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方面等薄弱环节,在《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三年中也有所改善。

  除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成效外,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也进一步完善,“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待确定印发

  王继平指出,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未来职业学校建设应达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要求。

  在今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大力办好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王继平表示,下一步针对“职业教育”将具体做四件事,即“出台一个文件、完善一个机制、召开一个会议和启动两项行动”。

  据其介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中央教育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在提交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来研究确定后印发。在文件出台后,还将召开会议全面部署职业教育改革。

  完善机制方面,将在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的基础之上,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据悉,与与此前部级联席会议相比,即将建立的新机制在成员数量和领导机制上均会有变化,“国务院的领导会亲自来做召集人”。王继平说。

  谈及即将启动实施的两项行动包括“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改革,他指出,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要摆脱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和技能化,而是要育训结合。

  “‘特高计划’”的重点就是要建设一个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和一个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的平台。”王继文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建设中要朝着生产生活等身边的事物的发现、研究、发明的方向努力,并且要做好。

  他还认为,职业学校要让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杆就是国际化。我们的标准要与国际相同,我们培养的人要向世界中心走去的,中国的技能人才要在世界范围之内进行流动的。”他说。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这两个计划一个重在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一个重在以规范管理保障发展。如今,三年行动计划到了收官之时。政策落实成效如何?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11月7日,教育部新闻办在长沙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实施情况进行具体汇报。

  进一步夯实职教基础,成效显著

  目前每年我们国家新增的劳动力中有70%是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包括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全国一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

  除此之外,在主要任务上,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合力打造“双师”团队,培养培训基地一共660个;在类型特色上,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新增了1253个专业点;在财政支持上,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生均拨款标准12000元基本实现;在改革成果制度化上,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连续三年超过招生人数的一半,成为主渠道,完善院校治理结构,“一校一章程”的院校治理结构全面覆盖,依法办学、按章办事已成共识。

  强化统筹 推进职教高质量发展

  据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蒋昌忠介绍称,湖南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引培大国工匠和技术能手。印发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意见,明确具体支持政策。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办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全省公办高职生均经费在2017年达到12000元以上,中职生均经费到2020年不低于10000元。

  同时,为保障教学质量,湖南省坚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近年来组织62个中高职专业的11万余名学生参加抽查,两项抽查合格率分别提高到88.7%、95.4%。因为抽查结果不合格,先后否决1个省级重点项目立项,限制20余所院校重点项目申报资格,责令23所职业院校33个专业停止招生。

  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成效上,王继平司长总结称:“一是重点领域有加强。二是薄弱环节有改善,三是质量保障有机制。”对于过去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几个方面,例如实习乱象、校园安全、财务管理等方面均有改善,对于学生资助情况的问题大幅减少。另外,调查显示,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

  未来方向更明晰

  那么,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首先说道,“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九个坚持”的基础之上,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就职业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给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大方向。

  据悉,教育部接下来将启动两项行动,一是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二是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

  “它涉及到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我们如何摆脱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同时我们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我们要育训要结合。这就是扎根中国大地来办职业教育,同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作用,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包括培训共同做起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来服务人民群众这方面的需求。” 王继平司长说道。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和《关于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承接单位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0号)要求,现就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018年执行绩效数据采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采集对象

  承接任务(项目)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称“各地(行指委)”。

  二、采集内容

  1.绩效报告。各地(行指委)参照承接任务(项目)绩效采集要点(见附件1),全面总结《行动计划》三年执行情况,参考绩效报告提纲(见附件2)撰写绩效报告。

  2.绩效数据。各地(行指委)须按要求如实填报任务(项目)绩效数据。除系统规定的数据外,各地(行指委)可根据执行情况增设“自定义数据项”。

  3.支持文件。各地(行指委)须按要求提交本地(行指委)制定的开展和支持《行动计划》相关任务(项目)建设的政策文件。

  4.典型案例。各地(行指委)结合实际任务(项目)执行成效,推选不超过30个典型案例。案例要求思路清晰、举措得当、成效显著、图文并茂、数据详实,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每个案例控制在600字左右。

  三、采集要求

  1.各地(行指委)须于11月20日-12月31日登录职成司主页“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专题专栏的《行动计划》管理平台(http://www.moe.edu.cn/s78/A07/zcs_ztzl/ztzl_zcs1518/),组织填报2018年执行绩效数据;于2019年1月15日前将加盖公章的承接任务(项目)执行情况一览表、执行绩效数据采集汇总表(通过平台打印)及《行动计划》绩效报告(各1份)报送至我部职成司。

  2.各地(行指委)须在本单位官方网站公布《行动计划》绩效报告,我部在教育部官网职成司主页进行转载。

  3.2019年,我部将启动《行动计划》的检查认定工作,各地(行指委)提交的绩效报告、绩效数据和支持文件将作为检查认定工作的重要依据。请各地(行指委)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实事求是填报绩效数据,按照要求完成报送工作。

  四、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发展处(邮编100816)

  职成司联系人:石范锋 任占营

  电话/传真:010-66096232

  电子邮箱:sfgz@moe.edu.cn

  管理平台技术联系人:朱晓晖 陆华

  联系电话:010-56239889

  技术交流QQ群:277381408(省级) 701031466(学校)

  附件:1.《行动计划》绩效采集要点

     2.《行动计划》绩效报告提纲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8年10月31日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