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消息,2014年高职入学考试于10月23日至28日接受报名,考生可登录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eeafj.cn/)“数字服务大厅—高职教育入学—高职教育入学报名系统”,进行网上预报名。办理网上预报名后,考生应于2013年10月29日至31日,持报名所需材料到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逾期不再受理,考生只有完成现场确认才视为高职招考报名成功。
 
       率先试点本专科分类考试
 
        据悉,高职招考是我省积极探索本专科分类考试以及高职对口招生考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国率先实施本专科分类考试试点。
 
        此次我省扩大高职报考对象范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应届、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以及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须持我省公安厅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均可报名参加我省高职招考。而外省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也可报考,不设置其他条件。
 
        明年1月开考
 
        据悉,从2014年起,我省将整合“高职单考”、“高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中职推免”等考试,首次举行高职招考。高职招考均不分文理等科类,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等4门,每门满分150分,总分600分。每门课程考试时间120分钟。
 
        面向中职生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基础课等4门,其中专业基础课分为教育类、财经类、旅游类、美术类、音乐类等12个类别,考生报考时只能选报其中一个类别。语文、数学满分各为150分,英语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专业基础课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成绩不对外不查卷
 
        考试将安排在2014年1月11日至12日进行,考试成绩将于2014年1月底前公布,考生凭本人账号和密码登录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eeafj.cn/)“数字服务大厅—高职教育入学”查询本人成绩,不对外公布,不查卷。
 
        参加高职招考,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录取;未被录取可按有关规定于2014年4月申请普通高考补报名,然后参加当年普通高考。
 
       音、美考生须参加专业统考
 
        报考高职招考音乐类、美术类的考生,应报名参加今年12月的2014年普通高考音乐类、美术类专业省级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与普通高考音乐类、美术类专业省级统一考试相同。
 
        报考高职招考的普通高中生,如要报考普通高考体育类、艺术类,中职生如要报考普通高考体育类、艺术类(除音乐类和美术类外),必须参加今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举行的普通高考报名,并参加今年年底前组织的普通高考体育类、艺术类专业省级统一考试。
学生心中温馨的“家”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姜乃强 通讯员泊伟)“一到学校就有社区的老师告诉我们生活学习的注意事项,让我们省了很多时间”、“社区发放的服务指南和学生社区居民行为规范,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谈起位于学生住宿区8号楼的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学生们赞不绝口。

  有办公室、会议室、流动书吧、放映厅,还有学生社区网和社区报;帮助处理各种纠纷,提供生活服务,排解心理困惑……这里如同居民小区的居委会,为学生提供24小时的贴心服务。

  “作为学校学工部、学生处下设单位,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融合了党团建设、学生教育管理、安全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功能”,社区中心负责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学工部部长姜宇国告诉记者,自2011年1月成立以来,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在营造学生生活的和谐家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保体系整合三方资源

  “学生的安全问题比较复杂,往往都是突发事件,我们要做的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

  安全是学生社区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创建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是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实行了安全保障专岗、公寓专职辅导员值班、24小时总值班等制度。社区中心把辖区派出所的警力也整合进来,由公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学院三方共建警务室,为学生社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创建了“警区校”三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冯老师和马老师在社区中心担任24小时总值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把家安在社区,吃住都在这里”。马老师曾在政府任职,冯老师曾是公司的法律顾问,退休后他们想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发挥余热,于是放弃安逸的生活,来到这里当起了24小时在岗值班员。冯老师聊起工作时说:“学生的安全问题比较复杂,往往都是突发事件,我们要做的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

  社区服务关怀学生成长

  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学生社区生活,为学生展示才华和魅力提供了舞台。

  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网络虚拟世界,也影响到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活动范围。为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经常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社区文化节开、文艺汇演,还有针对新生的“迎新生、感师恩”主题板报评比、配合校园文化节开展的“集爱之旅”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社区生活,为学生展示才华和魅力提供了舞台。

  在满足学生文娱需求的同时,社区还加强了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为化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社区专门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由学校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的老师每日值班,为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考试焦虑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援助。社区中心还聘请相关专家,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服务。

  党团建设输送新鲜血液

  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休闲、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已成为学生心中温馨的“家”。

  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休闲、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攻坚堡垒。学校社区中心党团建设工作进社区、进公寓,带动了公寓内学生的思想建设。他们对学生入党推优进行生活方面的考查,负责校学生会、校团委、校学生自治自律委员会学生干部的入党推优。如今,社区党支部已累计发展学生党员40余人。

  就读于学校管理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曹佳妹,是校自治自律委员会活动运行部部长,也是去年在社区中心入的党。谈到在社区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曹佳妹表示,在社区自律委员会工作这几年,慢慢地了解了学生工作,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生,成长为一个部门的干部,并且入了党。今后,我会以实际行动作好社区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学生通过学生自治自律委员会进行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如今,该校学生社区已成为学生心中温馨的“家”。

  本报讯(记者 缪志聪)日前,江苏省与贵州省正式签署对口帮扶威宁和丹寨中等职业教育协议。其中,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对口帮扶威宁县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对口帮扶丹寨县职业技术学校。

  根据协议,贵州将选派中职学校管理干部到江苏挂职锻炼,安排专业教师到江苏教学或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而江苏每年将选派管理干部赴贵州开展帮扶,并安排专家前往贵州举办学术讲座,安排相关学科带头人指导贵州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当地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此外,根据具体专业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两地还将开展合作办学,贵州每年将安排100名学生到江苏就读。

        10月16日,水利部、教育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水利职业教育工 作视频会议。会上,围绕加快推进现代水利职业教育发展这一主题,安徽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厅、浙江省水利厅、湖南省水利厅、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水 利职业教育集团和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7家单位做了主题发言。本报摘要刊登发言,供大家学习参考。

  整合资源 抱团发展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和平

  为服务我省事业发展包括水利事业发展,加快美好安徽建设,2009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加快职业教育大省建 设。201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着力打造水利职业教育体系。我省现有4所中职学校设置了4个水利类专业点,在校生近1000人;高职院校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骨干,其 他高职院校为支撑,设置了6个水利类专业点,在校生近3000人。打通中高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通道。同时改革成 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满足群众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到目前为止,我省基本形成水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满足我省水利事业发展需要。

  质量工程提升自身实力。2008年,我省开始实施质量工程,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在建设目标中,明确提出以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在 建设内容上,所有项目都涵盖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在项目数量分配、遴选评审上,充分考虑水利职业教育的现状并予以倾斜;在资金投入上也逐年 增加。我省高校水利类质量工程项目近百项,主要包括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 究项目、教学成果奖、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实训中心、精品课程、央财支持实训基地建设等,总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实施质量工程,加强了高校内涵建设, 提升了水利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集团化办学取得高质量成果。我省有六大高校联盟,22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有高职院校16所,中职学校7所,企业单位30家,集团内部实行中高 职衔接,校企合作。这是一个专业型、区域型的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服务于安徽快速工业化对水利、土建、制造、资源、测绘、电子信息、环保类、材料工程等方面 人才的需求。集团成立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广泛开展了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项目联合申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技能大赛等工作,并取得了一 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

  校企合作构建双元多层次校企合作机制。我省依托水利行业,积极推进通过引入执业资格标准,不断完善人才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标 准;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充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在学院(系)教学管理、专业负责人和学生指导教师三个层面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制”。

  优化布局 倾斜支持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金元

  湖北是水利大省,也是水利职业教育大省。湖北省教育厅一贯重视和支持水利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会同水利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优化水利职业院校布局。近年来,通过采取升格、收编、撤并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以省水利厅主办的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省教育厅主办的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葛洲坝集团主办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主体,以其他中职学校为基础的水利职业教育体系。

  指导成立湖北水利水电职教集团。2012年9月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3年4月,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由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省内多所中高职院校参加,同时吸纳省内部分水利类本科院校、水利行业协会和省内200多家水利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了湖北 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水利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全力筹措水利职业院校债务化解资金。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在2012年高校债务化解60%的目标任务,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到 2012年底,共为我省水利职业院校筹集化债资金9400余万元,全面化解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负债,其他水利类院校的资金负债也完成了化解 60%的目标任务。

  积极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财政、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实施并完成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和武汉新校园建设工程,协助省水利厅完成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置换及新校区建设工程等。

  大力支持学院示范创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我们在学院老校区资产置换、财政拨付等方面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投入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约7000万元。

  优先落实水利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待遇。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注重遴选和吸纳水利职业教育院校,并给予同等或更优惠的待遇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免学费政策,努力扩大水利中高职学生享受助、奖、贷、补、勤范围,鼓励学生报考水利类院校和专业。

  高度重视水利职业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在招生录取、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在招生计划方面,尽量满足水利职业院校要求,能调剂的调剂,该 补充的补充;在录取分数线方面,尽量降低门槛,在不违反政策和原则的情况下对水利职业院校招录工作采取更多灵活机动的措施和手段,鼓励学生报考水利类院 校。

  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行业院校加强科研与技术推广,组织学院专家教授到行业单位担任技术顾问、推广水利科研成果,组织教师学生到行业单位实习实训、承担设计施工任务等,促进了水利职业教育与行业社会的融合,提升了水利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内涵建设 实现转型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 冯强

  近年来,浙江省水利厅大力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推进学校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协调,学校教育与队伍建设相衔接、学校行业地位与科技服务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浙江水利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优化结构布局。我省水利系统从业人员近5万人,水利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不到10%。按照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目标,我厅注重顶 层设计,明确厅属学校发展定位,划拨1300亩土地作为实训基地,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学院、干部学 校、技能鉴定站等四个层次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具有浙江水利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坚持优势专业建设。按照水利行业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厅属学校形成工科门类齐全,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气、管理等协调发展 的学科体系。同济学院抓住国家重视“三农”工作的机遇,开设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并争取省财政免收学生学杂费,水利工程及设施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被列为我省首 批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目前,厅属学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被列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水工建筑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等 42门课程入选国家、省级精品课程。

  我厅牵头成立浙江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同济学院与全省11个市水利局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承担浙江省水利建设企业协会的日常工作,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坚持自主创新创业。开设上海大众等“订单班”,建立联想维修等“校中厂”,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顶岗实习现在已经拓展到国外,今年首批学生已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开展国际农业与园艺等专业的实习。

  坚持大规模职工培训。“十二五”时期,浙江水利投资将达1980亿元,全省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繁重。我厅已经开始实施“基层水利人员万人培训工程”和“建设人员从业资格万人大考”,省级财政每年列支培训专项经费超过500万元,水利系统员工年培训率达30%。

  组织厅属学校建立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技能等级培训、鉴定、考评工作。连续举办了5届全省水利行业技能竞赛。设立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工作室、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技能领军队伍。

  坚持技术应用服务。我省创造性地实行竞争性申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这一改革措施,厅属学校全程参与,依托厅属学校开发信息系统,实施全省水利 人事人才“1+N”信息化工程。厅属学校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课题研究,浙江水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水文化研究教育机构,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全国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

  多措并举 多点发力

  湖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 张振全

  近年,我厅进一步加大了对水利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形成了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职教体系,为湖南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发展水利职业教育。在厅党组的推动下,2004年成立了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厅党组书记、厅长亲自兼任董事长,目前董事会成员已经扩展到县市一级水利水电企事业单位及省外共120余家用人单位。

  实施强力举措支持水利职业教育。为帮助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共建,拨出专款用于共建项目。为支持湖南省水利职工培训中心项目建设, 省厅专款资助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解决培训楼遗留问题及加固修缮,目前一座能容纳600人的现代化职工培训楼已矗立于校园之中。

  2011年湖南省委1号文件明确,从同级财政相关水利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水利科教建设。省人民政府在《湖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及《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中均明确,水利基金的20%用于应急度汛和水利科技教育。

  随着教育强省战略的推进,省财政按《湖南省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拨付生均经费。为支持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全国水利职业 教育示范院校,我厅决定分期分批提供97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该院加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我省在加快水利职业教育发展上已投入各项建设经费近亿元。

  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两条腿”走路。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人,有成教和自考在籍学生1319人。去年该院承办全国、全省各类培训班22期,开展行业职工培训3289人次。

  采取服务教学和服务生产“两轮”驱动。初步统计,2005年以来,省厅支持帮助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水利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技术研发项目累计达百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多元,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双师”服务团队。

  挖掘水利行业和教育系统“两大资源”。省厅通过项目支持、对口帮联、科研立项、订单培养、职工培训、学生就业等途径加大对水利职业教育的倾斜和 扶持。如学院与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联合开办了“水文水资源”订单培养班,25名学生毕业后被直接录用为湖南省水文系统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职工,类似订单 班该院已达40余个。

  合力推进 互惠共赢

  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常务副理事长、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江洧

  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成立于2008年,在水利部的领导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的指导下,集团联合了8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38所水利职业院校,经过5年的探索,在开展校企与校际合作、促进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

  首先,构建行业引领“平台”,健全发展运行机制。一是政府主导“看得见”。水利部、教育部今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的意见》,将实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列为重点项目,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水利部人事司和广东省、山西省水利厅等相关主管领导兼任集团领导职 务,直接参与集团管理。二是行业引导“摸得着”。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等集团成员,共同推动水利职业教育办学体 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企业参与“接地气”。中国电建集团、葛洲坝集团、汉江集团等集团成员直接参与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专业建设、教学管 理与培养质量3个专业委员会工作,打造双师队伍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制定人才需求和培养方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 实习”等合作,体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其次,推动校企校际“联姻”,促进各方互惠共赢。一是共育人才培养模式。集团积极引导校企、校校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 案,共育水利建设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集团内成员院校与企业依托集团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引进企业人才标准,通过合作开展订单班、职工技能培训等 方式,联合培养了大批满足水利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共建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签订校企合作 协议专业97个。合作完成专业技能标准、认证系统及资源库建设入库课程92门、专业核心课程84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及特色教材8门,成员院校间合作 共建精品课程26门,并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三是共建专兼教学团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项目化课程教学,指导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 习。引进企业人才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院校间通过师资交流、挂职锻炼和集体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几年来,共 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95个,共建校内实训场馆148个,其中小浪底、葛洲坝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成员院校共享。

  再其次,充当学生“良师益友”,开展顶岗就业服务。集团始终把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以集团信息化网络建设为抓手,强化校企信息 交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分析企业用人标准等方式,提升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集团委托专业公司建设了“校企无忧”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 顶岗实习、人才招聘、师资互动、学习资源下载等功能,企业、院校、学生可在共享网站人才供需信息。研发顶岗实习管理软件。开发“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软 件”,实时、动态监控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师生均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操作,解决了当前顶岗实习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放羊”难题。

  投入职教 获得回报

  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陈家华

  汉江集团作为水利系统的大型国有企业,历来非常重视与全国知名高校、水利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建立了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分类分批开展了大量职工培训,全方位推进了集团和院校的合作,获得了良好的价值回报。

  每年初,我们认真做好企业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年度培训计划,确定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培训目标和任务。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做到了年中有督促,年底有检查和统计,并将各类人员的培训学时完成情况登记在《水利行业培训证书》上。

  集团先后出台《汉江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关于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的通知》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定位、目标、管理体制,促进了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多年来,集团依托丹江口职工大学积极参与了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工作,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发放、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先后出台《汉江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建立了“技能+业绩+潜力”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力求从品德态度、工作业绩、潜在能力、技能水平四方面对参评人员进行综合评审。

  2002年以来,每三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竞赛已形成制度,每次竞赛前,每个工种都通过丹江口职工大学或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集中培训。同 时,我们还积极参加水利部、湖北省、长江委等相关行业组织的技能大赛。近3年来,共有34人在省部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集团还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职工教育培训、互设教学(培训)基地、教师实践锻炼、学生顶岗实习、生产项目共建、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合作广泛, 促进了共同发展。学院主动派出教学一线教师深入集团公司不同岗位调研和学习,在详细了解不同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同集团公司的工 人、技师、总工等深入交换意见,反复修改论证,先后制定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了课程内容与水利职业标准对接,教 学过程与汉江集团所需岗位及管理对接,学历证书与水利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集团大力协助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 支撑作用,从2011年开始大力协助职业院校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方互派职工到对方单位交流学习。集团建立实习基地支持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依靠 丹江口水力发电厂等多家电厂,和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平均每年接纳实习生达200人。

  服务行业 打造精品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惠贞

  多年来,在水利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院立足水利、服务行业,强化内涵、追求卓越,成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组建职教集团,实施人才共育。2008年,在水利部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的支持下,联合81家水利企事业单位和23所水利职业院校成立了首个全国性的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

  改善实训条件,突出职业氛围。以“校园大职场,企业大课堂”为建设理念,不断改善实训条件。在校内建成具生产实训一体的污水处理厂,利用建筑垃 圾修建了鲲鹏山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基地,利用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建设水文站、测绘实训场、气象观测站等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群,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

  加强产学结合,推进人才工程。从加强科研和科技服务入手锻炼师资队伍。通过“政策激励、项目带动”来调动教师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的积极性,通过内引外联、走出去请进来,向设计院、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借力”,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突出水利特色,建设精品专业。在水利部人事司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的指导下,精心创建和打造品牌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带动其 他专业的发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精品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和工程测量技术两个专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技能。不断深化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并将竞赛机制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实现了系部有赛事、层层有选拔、师生全参与、专业全覆盖。

  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拓展国际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与中水集团创新国际工程订单班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国际化水利技术技 能人才,在强化对企业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训合作。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圆满完成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一期和二期地形图测量任务。
        ■梁忠厚

  “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关爱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本性,把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关照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内涵就是要求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同样肩负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发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价值、引导学生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重要职责。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问题学生、困难学生相对较多;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等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很多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或高考失利,或者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只能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等,导致他们心情压抑、缺乏自信、目标迷惘,学习缺乏动力和主动性。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应更有弹性、灵活性和艺术性。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仅要制定出一套适合校情的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更需要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灵活掌握学生管理艺术。

  在关怀体贴前提下严格规章制度。尊重学生是关怀体贴学生的基础,对学生关怀体贴是消除对立情绪、表达善意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坚持制度中维护学生利益的重要手段。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在关怀体贴前提下严格规章制度,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聚集和协调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各方面力量来综合预防,减少学生违规;通过教育感化,确保学生不走极端。

  在完善制度环节上与时俱进。一是观念认识上的与时俱进,确定学生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由为师生教与学以及学生生活的“保障系统”转化为学生的服务系统。二是内容程序上的与时俱进,维护学生各项权益。规章制度内容环节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保护学生隐私权、名誉权等问题。

  在规章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要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具有维护高职院校教学、生活秩序的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稳定安全的保障体系,是维系学生乃至教职员工的行为规范。尽管高职院校制定规章制度时力争准确、可行、周全,但难免会有遗漏缺失的地方,应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健全和修正,以求规章制度更加正确、可行、规范、缜密,切实保障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高职学生不但要遵守学校实习实训规章制度,也要遵守实习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顶岗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目前而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漏洞仍然较多,诸如管理难度大、稳定性差、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因此,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出台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维护好学生的正当权益,是高职院校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方面。(作者系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

   本报讯(记者 黄蔚)中华职业教育社十届五次理事会近日在北京闭幕。今年,中华职教社进一步扩大温暖工程覆盖范围和受益面,共筹得善款3728.79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5万人,资助金额5755.69万元。

        教育部、水利部16日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水利职业教育视频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将加大对水利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水利职业院校实习 培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基层水利技术人才,力争到2015年,培养高、中职水利类专业毕业生15万名,实施基层水利职工继续教育50万人次,培 训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30万人次。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指出,全国县以下水利基层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36%,县市水利局长和乡镇水利站所长中具有水利专业背景的仅占39%。在我国当前水利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迫切。

  “为加速推进现代水利职业人才,今年我们把水利类专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从去年的30%提高到40%,同时,进一步提高了 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今后,教育部将继续完善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加大高等职业院 校水利类专业的助学力度,并与水利部共同建设一批水利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实施“千人千企”工程 落实“强名新”计划 开拓海外就业市场

  武汉职院“三板斧”劈开就业黄金路

  本报讯(记者 黄兴国 特约通讯员 王国海)“我很高兴招收你到本公司工作,第一年月薪1万元。”日前,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办公软件全球认证管理中心负责人对获得微软办公技能世界大赛冠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2013年应届毕业生陈星抛出了橄榄枝。“谢谢,我还没毕业,要回国完成学业。”陈星婉言谢绝了。

  武汉职院曾获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今年共有毕业生5660人,截至8月底,就业率达95.55%。

  为了突破综合性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大、依托少数行业就业难的瓶颈,武汉职院实施“千人千企”工程,即1200余名在岗教职工联系1000家以上合作企业。为了推动这项工程落到实处,该校推出了3个“500”举措,即学校稳固联系500家企业、二级学院密切联系500家企业、新增联系500家企业。

  该校依托1500余家稳定的合作企业,每年定期举办有360多家企业参与的大型校园招聘会,不定期举办中小型校园招聘会500多场,年均供岗数与应届毕业生之比超过3∶1。今年,学校共为学生提供岗位1.8万多个,供5600多名毕业生挑选。“校园招聘进一步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武汉‘1+8’城市圈的企业中建立了稳固的‘就业根据地’,目前,2850多名毕业生在武汉城市圈就业,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该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孙俊告诉记者。

  在确保学生充分就业的同时,为了稳步提升就业质量,学校精心打造了“强名新”计划,即帮助学生尽量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省内外名企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企业就业。

  近几年,该校抓住14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武汉·中国光谷”的机遇,联合全省40多所职业院校和120多家企业,组建了湖北现代制造、湖北电子信息、湖北旅游3个职业教育集团,筹建了生物技术校企合作联络中心,为政产学研密切合作搭建平台。

  该校从合作企业中精心挑选了一批中国500强和知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武汉职院十分注重海外就业市场的开拓,设置了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处;利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契机,把指导、推荐学生在海外就业作为育人考核的硬指标,奖惩兑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输送骨干教师到国外培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布置了双重任务:既要重视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又要注重广泛联系国际友人、开拓海外就业市场。近5年,该校先后派遣400余名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交流、培训和深造。这些教师既提高了职业素质,又为学生在国外实习、就业牵线搭桥,起到了关键作用。

  该校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各二级学院也积极开展国际化教学与交流。该校商务英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现代纺织品检测与贸易、市场营销、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境外就业与见习学生逐年增多。近两年,学校输送了600多名毕业生到新加坡、芬兰、丹麦、比利时、法国、迪拜等25个国家和地区就业。

  “实施‘千人千企’工程、落实‘强名新’计划、开拓海外就业市场,是学校狠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三板斧’。此外,学校还采取多项举措,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超过7.2%。”武汉职院院长李洪渠对记者说。

“职教援疆,援到我们心坎上”

——湖北省和新疆博州共创教育援疆新模式纪实

  这几天,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晓丽特别高兴,虽然学校已经开学,但前来报名的学生仍源源不断。“今年学校招生出现了‘火爆’局面,与去年相比,翻了两番,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王晓丽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些都得益于湖北省对博州职业教育的创新性援助。可以说,湖北职教援疆,真正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湖北和博州两地共同探索出了一条职教援疆新路子。”

  创新支援理念——顶层设计 高层推动

  湖北是教育大省,职教资源丰富。湖北深知,职教援疆仅仅有资金援助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出新的职教援疆模式。

  因此,湖北省职教援疆,没有采取简单地安排当地的职业院校对口支援一下博州的职业学校了事,而是把职教援疆上升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来对待,高位推动。提出了“有限援疆和无限援疆相结合”的模式,这里说的“有限”指的是援疆资金,“无限”指的是人才和智力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博州中职技术学校,还挂着一块校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博州分院。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博州教育局副局长沙顺利告诉记者,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职教援疆上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的成果。博州党委、政府视职教援疆为推动博州职教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利用湖北优质职教资源,“借船出海”。为此,博州提出了建设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博州分院的想法。该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湖北省领导的大力支持。

  2010年,在博州和湖北的高位推动下,博州投资3.6亿元建设占地500多亩的博州中职技术学校新校区。走进校园,崭新的教学大楼、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教职工焕然一新的面貌,让这所学校显得生机勃勃。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无论在博州党政领导口中,还是在博州中职学校的校长口中,湖北省党政领导的名字频频出现。“湖北省常务副省长王晓东,湖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侯长安,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都来学校调研过,并帮学校解决了很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王晓丽一口气说出了一长串名字,“此外,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还有湖北省教育厅等单位也都一直关心着我们学校的发展。”

  创新支援模式——名校带动 产教结合

  “除了对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外,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对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强的需求。”博州党委副书记帕尔哈提·艾孜木对记者说,“但博州没有高职院校,这一点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帕尔哈提·艾孜木看来,没有高职院校,就意味着中职毕业生缺乏上升通道,这也成了影响中职招生的一大因素。这个愿望,在博州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导下实现了。

  如今,由博州中职技术学校牵头,联合县市4个职教中心、湖北省13所相关职业院校和博州湖北工业园区内落地的10余家企业共同打造“博州湖北职教园”,从而使博州职教实现了引企入校,办校进企、产教结合的目标。

  “利用援疆优势,湖北省将职教资源引入博州,建立‘博州湖北职教园’,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沙顺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湖北支持博州中职建设资金达到近6000万元。”

  沙顺利说,湖北省按照“软件硬件相结合,资金、师资与管理一起援”的教育援疆方案,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选派管理干部与教师团队,全方位对博州职业教育开展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人才方面,只要学校需要的教师,提出来,湖北省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派过来。”王晓丽感动地对记者说,“湖北把我们学校当作他们自己的学校在办、在支持,实现了湖北省更多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支持博州中职学校,一校重点对口支持一个系部、一个专业,实现专业支持全覆盖,形成全省合力支持博州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3年来,湖北省先后选派20名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博州湖北职教园”支教,以传、帮、带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援疆教师与各民族教师共同设计专业调研方案,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共同组织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共同观摩教学。

  如今,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借助湖北支援的优势,开创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双情境校企融合、四阶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淡季进校、旺季入企、技能三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护理专业的“三轮交替、医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合博州实际,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新亮点。

  此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先后选派20多名专家到博州开展短期对口帮扶,参与专业调研、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工作,开设行动导向教学示范课。

  创新支援机制——实现跨省中高职体系衔接

  今年7月,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和博州州长奥曲尔签订《深化对口支持推进博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协议书》。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对口支援协议。这份协议,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职教援疆机制。

  这份协议中规定,搭建博州与湖北跨区域中、高职对口升学“立交桥”。博州中职学生可通过湖北省高职单招及技能高考,进入湖北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从而实现“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的中、高职体系衔接。这种跨省的中、高职衔接为博州农牧民子女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仅满足了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同时增强了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吸引力。

  王晓丽告诉记者:“对新疆学生来说,要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高职,分数要达到二本线。如今建立起了新机制,学生在博州读完中职,即可通过单招和技能高考进入武汉读高职,不仅省了高中3年的学费,还能上名牌高职,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

  “打通跨省中、高职衔接这个通道,没有湖北省创造性的援疆思路和举措,是不可能的。”采访中,沙顺利对记者说,“‘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打通了跨省中职到高职的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从而推动博州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在职教援疆过程中,湖北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履行“湖北责任”,从“硬件”到“软件”、从“输血”到“造血”、从“引智”到“育人”,从援助到创新机制,为推进博州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提升了博州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打造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品牌。

  帕尔哈提·艾孜木说:“我们常常对湖北省的领导说,希望把博州当作湖北省的第十八个地州来看待,把博州职业教育当作湖北的职业教育来发展。如今看来,湖北省党委、政府切实做到了,把我们当作一家人,高度关注,关爱有加,这才推动了博州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建立起了博州中职学生就读武汉高职院校的新机制,探索出了一条职教援疆新路子,建立起了湖北省职教援疆长效机制,为促进博州中职学生的就业梦、成才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博州经济后发赶超、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开赛

  本报讯 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以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2013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10月19日在南京开赛。全国1000多名职业院校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等6个赛项中展开激烈角逐。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鲁昕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具有应用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支撑。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大力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4年来,信息化教学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名片,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鲁昕要求,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部署,落实“三个率先”,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信息化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二是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以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为基础,规范和推进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开发和共享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资源,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四是不断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五是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逐步将信息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据介绍,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37个代表队的667件参赛作品,赛事规模更大,参与度更高,比赛机制更完善,行业企业也参与其中。 

  湖南首个区域性职教集团成立

  本报讯(记者 唐湘岳)湖南首个区域性职教集团——“中南有色金属职业教育集团”10月19日正式授牌成立。中南有色金属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为平台牵头组建,集团内现有职业院校、科研院所14家,并集结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80余家作为校企合作单位,涵盖了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机械、化工、测量、环保、机电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辐射湘、鄂、桂、赣、黔、新等18个省市、自治区。

       本报讯(周仕敏 记者谢洋)为推进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试点,支持试点县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广西在安排下达1200万元专项的基础上,目前计划再安排28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

        2013年7月,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改革试点方案》,在横县等8个县开展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改革试点。8所试点县职校与9所对口帮扶高职院校采用“2+3”学年制中高职贯通办学。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对口帮扶试点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同时,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学院牵头,联合试点县、相关企业,起草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15个专业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据了解,此次增加的专项资金中,2400万元用于8个试点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试点专业建设,购置专业设备;450万元补助9所试点高职院校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今年开学,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职业中学迎来了169名新同学,至此,该校的在校学生达到空前规模,全校全日制在读学生有531名。

        为了这169名新生,学校招生就业培训部主任禹中昌这个暑假可没闲着。“进门入户做工作,暑假期间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乡村,脚掌都脱了一层皮。”禹中昌感慨。 

        泾源职中的招生工作一直如此,每年两个假期,老师们都要深入全县各乡镇,挨家挨户摸底、做工作,动员学生进入职业中学就读。“要是不下去,就没人上(职中)了。”禹中昌说。

        泾源县位于宁夏最南端,六盘山腹地,全县辖4乡3镇109个行政村,总人口12.68万。该县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4597万元。

        泾源县唯一的职业中学成立于1984年,长期以来,职业中学因为生源严重不足,一直承担普通中学教学任务,直到2009年,才从普通中学转向职业中学。

    “无米下炊”:

    生源问题长期困扰

        2003年,泾源县骨干教师马文选调入了泾源县职业中学,并担任该校副校长。

        “那时候还没有职教,办的只是普通初中。”马文选说,当时泾源县城两所普通中学初中教育办学紧张,就把一部分生源分流到职业中学,由职业中学承担一部分初中教学任务,而职教本业由于生源缺乏,却一直没开展起来。

        到2006年,国家出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泾源县的职业教育才又一次提上议事日程。2009年,最后一批初中毕业生送出校门,职业中学再一次回归本位,办起了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此间,2008年9月,马文选也升任职业中学校长。

        “生源缺乏,现实的处境是无米下炊。”较之办学条件差和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泾源职中从初中教育回归职业教育,马文选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生源匮乏。

        在泾源县,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流向银川、固原等地的高中就读,全县高中生规模多年在800人左右徘徊,为了维持高中教育,泾源县多年来都实行上高中不设门槛,只要愿意,不论中考成绩如何,都可进入县城高中就读。

        “和高中抢生源,我们没有优势。”禹中昌说,在大多数地方,初中毕业生在高中没录取上时再进职业中学读职高,人口本来不多,泾源在高中教育规模日益萎缩的境况下,进县高中不设门槛,这使职中的生源成了大问题。

        “观念没转变也是重要方面。”禹中昌每年招生都要给家长做工作,不管有没有潜质,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高中,希望能上大学,而对进入职业中学就读兴趣并不大。

        令职中生源雪上加霜的是,为了扶持高中教育发展,泾源县于2011年实施了高中教育免费,凡是在县高中就读的学生,都可享受学杂费的减免,泾源学子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需要自家花钱。

        “必须要让群众看到上职中的好处。”每次下乡去做招生动员,禹中昌都要向村民们介绍接受职教的好处。“算时间账、培养成本账和收益期限账。”禹中昌说,把这些账算清楚了,才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中学。

    内部培训外面聘请:

    破解“双师型”师资难题

        为了切实让职教生看到希望,得到实惠,近年来,泾源职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先后开设了农学、林学、商务外语、计算机应用等9个专业,同时,还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开设有幼儿教育、机电一体化和电脑艺术等专业。

        “没有好的出口,职教的吸引力就没有了。”搞职业教育10年,马文选清楚地认识到,在泾源这样的贫困地区办职教,必须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否则,很多农村孩子宁可去打工也不去上学。

        泾源职中多年承担普通初中教学,师资力量以基础课程为主,办职教以来,有一批面向市场的技术性专业开设,如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一时成了马文选的新课题。

        泾源职中目前有44名教师,编制满员。其中有20名教师在教学一线,其他从事招生、就业及后勤等工作。20名一线教师中,大部分教师多年来一直承担初中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任务,另有个别音、体、美教师。

        由于编制已满,新人进不来,马文选只能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的培训,同时,在相关行业企业外聘教师担任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任务 。

        马建新是泾源职中资深的语文教师,为了能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学需要,这位有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接受了学校组织的电焊技术的培训,在承担语文教学的同时,他还带了几个班的电焊技术教学。

        “都是半路出家,逼出来的。”马文选说,可能老师们起初并不适应这种转型,但这是形势所迫,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现在已经有一拨老师完成了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上讲台能说会道,进工棚技艺精湛“。

        泾源职中的外聘教师来自相关行业企业,如有需要,学校就聘请他们前来授课。“这是不固定的,有些专业今年有明年就没有,也就不外聘了。”马文选说,由于生源不稳固,学校按照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办班,有些专业今年开得起,明年可能因为生源少开不起,这样外聘老师也不固定。

        “我们还开展联合办学,借助优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开辟就业渠道。“马文选介绍说,这些年,泾源职中还与山东、天津及银川等地的职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在泾源职中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送学生到这些地方的学校再深造,有意愿的,毕业后可直接在当地推荐就业。

    走进田间地头:

    给群众送去看得见的好处

        长期承担普通初中教学任务,泾源职中2009年开办职教时,实验设备仅有十几台电脑和电焊机,没有一间实训教室,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

        近年来,马文选除了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事,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以来,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了实训楼、学生宿舍、校园文化工程和“世行贷款农民培训与就业”等项目,建成了8个职业教育实训教室。

        “办学条件改善了,就能拓展业务,扩大办学规模。”短短3年的建设,泾源职中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提高,如今,该学校除了全日制职高,还开展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和工勤人员等方面的培训。

        禹中昌介绍,中职教育国家按生均拨款,由于泾源职中学生少,这部分的收入维持学校运转比较紧张,近年来,通过和农牧、扶贫等部门合作,职中开展技能培训,可以有一笔培训费的收益,以填补学校费用。 在泾源职中办公楼,记者也注意到,一面墙上悬挂着各种授权培训点的招牌。

        “学生的校服、被褥都是免费的,甚至来往学校的车费都能报销。”马文选说,上职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贫困生居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困难,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其他渠道挣来的钱,为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这方面高中并没有提供,这也成为吸引生源的一种做法。

        由于技能培训一般按人头付费,职中一方面在校本部承担相关行业固定的培训,同时,还深入乡镇,走进田间地头,动员农民参加技能培训。

        “把电焊培训班办在农家小院,很多农民就可以现学现卖。“禹中昌说,农民对得不到实惠的培训并不积极,只有看到了好处,才会前来参加培训,为了让农民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每年冬闲,职中的老师就会组成小分队,穿梭在全县的各个村落,举办各种群众需要的培训班。

        据了解,大多数情况下,有关部门和职中签署培训协议,协议明确有多少人要接受培训,具体工作由职中组织。禹中昌坦言,每次组织老师下乡搞培训,有些乡镇并不热心,而老师们自己动员也难奏效,有时候还得给村干部准备点礼物。

        “没办法,还得靠他们,我们才能办班,才能拿到培训费。”禹中昌感慨。

        “现在不搞花架子,来家门口培训,确实能学到一些技术。”泾源县兴盛乡农民马力明一直在山里以放羊为生,生活过得很艰辛,从去年接受了职中老师在村里开办的电焊技术培训后,他在县城开了一家电焊铺,如今,“像坐办公室的一样,按时上下班就行了”,马力明每个月就能挣到3000块钱,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了。

        虽然比以前办普通教育困难多,更辛苦,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马文选也逐渐觉得,只要贴近社会需求,给群众服好务,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泾源职业教育仍然大有可为。

        本报讯(记者李剑平)日前,教育部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把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专业标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学生为本,践行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能力为重,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和育人能力。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双师”素质评定缺乏标准的现象,《专业标准》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
 
        这部《专业标准》也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技术进步脱节、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等问题,并要求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同时,教育部还配套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标准,以及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要求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严把教师入口关,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12000多所,在校生2100多万人,专任教师88万多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职业高中、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教师长期以来存在管理规范不统一、专业标准缺位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国务院参事、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黄尧认为,这部《专业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有章可循,教师培养有的放矢,教师考核有规可依。

  信息技术激活了传统课堂

  ——二○一三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现场侧记

  ■本报记者 张婷

  选手们时而触摸电脑屏幕,展示三维动画模拟出的汽修、机电等实训场景;时而播放视频,重现学生通过这套信息化软件学习时的情形;面对评委提问对答如流,理念清晰……

  这是记者日前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上看到的情景。选手们的自信表现赢得了大赛评委、企业代表们的肯定。

  模拟实训、游戏化习题,信息技术让传统课堂焕然一新

  10月19日下午1点20分,在中职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现场,来自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的王洋老师正在介绍他的作品——电子技术应用实训软件。

  “线路图纸难识别,焊装过程易出错,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程对中职生来讲并不容易。我和我的团队尝试着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达到直观、动态展示教学难点,实现课堂即时练习、即时指导等目标。”王洋说。

  淘金游戏是王洋作品中的又一个亮点。“90后的学生热衷电脑游戏。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将实训任务设计成游戏,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别扮演组装工、调试工和检修工,自己动手完成电子作品。”

  25分钟后,王洋顺利地结束比赛,完成了作品介绍、现场排除电子钟故障和回答评委提问3个环节。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工程系主任吴建宁一直在默默关注着选手们的表现。作为这个赛项的出题人之一,吴建宁表示:“与往届大赛相比,这次老师们的作品信息化技术水平更高,与教学的融合更为紧密。从将某一节课的教学信息化,到现在的重建整个课程,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

  学习动画、运用C语言,信息化大赛让教师成为“技术达人”

  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选择通过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麻海东老师的回答是,信息技术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与学的互动更加自然、频繁了。

  对此,麻海东有亲身体验。一次,当他尝试着在课堂上运用动画视频后,他发现来蹭课的学生多了。此后,麻老师开始学习信息化技术,动画制作、C语言都成为他的新课题。“90后、00后的学生在信息时代成长,如何吸引他们?教师必须融入这个时代。大赛让我走出井底看世界,同行们的作品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

  作为2011年一等奖的获奖选手,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刘跃鹏再次被邀请到大赛中来。如今他已成长为学校机电系主任,“是信息技术点亮了我的课堂”。

  “学习新东西是艰难的,有些老师会排斥,认为传统课堂也能解决问题。但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实训设备不足、理论讲解枯燥,这些都是难以改变的现实。”刘跃鹏的自身体验是,通过信息技术,比如仿真实训的建立可以解决一部分实训问题,大大节省了办学成本。他认为,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能力。

  今年,大赛组委会发放了2万份问卷。调查显示,90%的教师会应用大赛的作品及相关成果,60%的教师开始主动参与信息化的科研课题,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讲课时间可以减少三分之一。

  摸索中达成共识,教师要成为信息化的主人

  开赛当天,大赛评判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程建钢重申,大赛不能只看热闹、炫技术、比花钱,评判的核心应是教学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新技术必然会改变我们的课堂。在国外,反转课堂成为一种趋势,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课上讨论作业,这些变化以后也会出现在我们学校。我们要研究它,同时又不能被新技术所‘绑架’,而是要科学地思考如何通过利用技术实现教学目标。”

  程建钢认为,技术只是工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才是大赛追求的目标。4届大赛以来,程建钢一直在推动评委队伍调整工作,增加专业评委,对那些只看重技术的教授,坚决请出评委队伍。“我们要求评委在今年的提问中必须紧扣专业教学改革。”程建钢说。

  凤凰创壹软件公司高级商务经理王星然,这几年一直参与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工作。“早期,我们的教学软件开发走了许多弯路,增加过多的技术手段反而成为课堂的累赘,教师不爱用,学生不爱看。”后来,公司的技术团队加强了与教师的合作,请教师写脚本、提要求,技术人员来实现,反复磨合,找到了职业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窍门。

  信息技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而存在。如何找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说,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鲜活,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这就是现实与逻辑对接最好的点。

        本报讯(记者张国)10月起,位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内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迎来6名泰国留学生。在这里,他们将受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历教育,学制3年。这是天津市高职院校接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学历教育的先河。

        6名泰国学生是由泰国集拉达学校派到中国的。他们将享受中德学院提供的奖学金,免除学费和住宿费。

        据该学院院长张兴会介绍,今年4月,泰国公主诗琳通访问了中德学院,陪同到访的集拉达学校负责人对中德学院印象颇为深刻,希望加强与中德学院的合作,随后双方进行了紧密接触。

    中德学院将把6名泰国留学生作为机电一体化国际化专业教学试点班之一,实行全英语模块化授课。教学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语言学习、基础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专业拓展,总计2640学时,其中实训课程占39%。针对泰国留学生人数少且不懂中文的实际情况,该院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选派了教学骨干。此外,这些留学生还将接受汉语强化训练。除了学习机械、电气、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专业知识外,校方还为他们安排了武术课程。

        有关部门正致力于扭转考不进高中才进中职的局面,未来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来选择学校,因为即使进入中职也有望拿到专业对口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日前,在市政协举行的专题通报会上记者了解到上述信息。

        去年上海教育投入已达到GDP的4%,加上一系列的政策保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将这些有利条件转化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内驱动力?对此,一套方向明确的完整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中。 

        有关部门目前着力于设计制定一套明确未来几十年里上海教育结构布局趋势的教育改革规划,高校的布局结构、高教学科设置、职业教育等规划将是其中的重点。以职业教育为例,当下的重点将是针对专业学位的研究和设置,未来上海有望形成从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再到专业学位的纵向教育模式。

        中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学术型学位一般学制三年,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学制可短至两年,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未来,随着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的模式形成,考不进高中才进中职的现状将得到根本性扭转,学生将得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学校,因为即使进入中职也一样有望在未来拿到对口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专业学位。
编者按:

  10月16日,水利部、教育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水利职业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上,围绕加快推进现代水利职业教育发展这一主题,安徽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厅、浙江省水利厅、湖南省水利厅、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和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7家单位做了主题发言。本报摘要刊登发言,供大家学习参考。

  整合资源 抱团发展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和平

  为服务我省事业发展包括水利事业发展,加快美好安徽建设,2009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加快职业教育大省建设。201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着力打造水利职业教育体系。我省现有4所中职学校设置了4个水利类专业点,在校生近1000人;高职院校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骨干,其他高职院校为支撑,设置了6个水利类专业点,在校生近3000人。打通中高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通道。同时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满足群众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到目前为止,我省基本形成水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满足我省水利事业发展需要。

  质量工程提升自身实力。2008年,我省开始实施质量工程,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在建设目标中,明确提出以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在建设内容上,所有项目都涵盖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在项目数量分配、遴选评审上,充分考虑水利职业教育的现状并予以倾斜;在资金投入上也逐年增加。我省高校水利类质量工程项目近百项,主要包括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实训中心、精品课程、央财支持实训基地建设等,总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实施质量工程,加强了高校内涵建设,提升了水利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集团化办学取得高质量成果。我省有六大高校联盟,22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有高职院校16所,中职学校7所,企业单位30家,集团内部实行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这是一个专业型、区域型的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服务于安徽快速工业化对水利、土建、制造、资源、测绘、电子信息、环保类、材料工程等方面人才的需求。集团成立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广泛开展了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项目联合申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技能大赛等工作,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

  校企合作构建双元多层次校企合作机制。我省依托水利行业,积极推进通过引入执业资格标准,不断完善人才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标准;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充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在学院(系)教学管理、专业负责人和学生指导教师三个层面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制”。

  优化布局 倾斜支持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金元

  湖北是水利大省,也是水利职业教育大省。湖北省教育厅一贯重视和支持水利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会同水利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优化水利职业院校布局。近年来,通过采取升格、收编、撤并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以省水利厅主办的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省教育厅主办的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葛洲坝集团主办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主体,以其他中职学校为基础的水利职业教育体系。

  指导成立湖北水利水电职教集团。2012年9月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3年4月,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由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省内多所中高职院校参加,同时吸纳省内部分水利类本科院校、水利行业协会和省内200多家水利企事业单位参与,组建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水利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全力筹措水利职业院校债务化解资金。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在2012年高校债务化解60%的目标任务,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到2012年底,共为我省水利职业院校筹集化债资金9400余万元,全面化解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负债,其他水利类院校的资金负债也完成了化解60%的目标任务。

  积极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财政、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实施并完成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和武汉新校园建设工程,协助省水利厅完成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置换及新校区建设工程等。

  大力支持学院示范创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我们在学院老校区资产置换、财政拨付等方面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投入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约7000万元。

  优先落实水利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待遇。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注重遴选和吸纳水利职业教育院校,并给予同等或更优惠的待遇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免学费政策,努力扩大水利中高职学生享受助、奖、贷、补、勤范围,鼓励学生报考水利类院校和专业。

  高度重视水利职业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在招生录取、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在招生计划方面,尽量满足水利职业院校要求,能调剂的调剂,该补充的补充;在录取分数线方面,尽量降低门槛,在不违反政策和原则的情况下对水利职业院校招录工作采取更多灵活机动的措施和手段,鼓励学生报考水利类院校。

  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行业院校加强科研与技术推广,组织学院专家教授到行业单位担任技术顾问、推广水利科研成果,组织教师学生到行业单位实习实训、承担设计施工任务等,促进了水利职业教育与行业社会的融合,提升了水利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内涵建设 实现转型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 冯强

  近年来,浙江省水利厅大力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推进学校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协调,学校教育与队伍建设相衔接、学校行业地位与科技服务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浙江水利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优化结构布局。我省水利系统从业人员近5万人,水利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不到10%。按照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目标,我厅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厅属学校发展定位,划拨1300亩土地作为实训基地,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学院、干部学校、技能鉴定站等四个层次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具有浙江水利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坚持优势专业建设。按照水利行业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厅属学校形成工科门类齐全,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气、管理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同济学院抓住国家重视“三农”工作的机遇,开设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并争取省财政免收学生学杂费,水利工程及设施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被列为我省首批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目前,厅属学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被列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水工建筑物”、“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等42门课程入选国家、省级精品课程。

  我厅牵头成立浙江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同济学院与全省11个市水利局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承担浙江省水利建设企业协会的日常工作,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坚持自主创新创业。开设上海大众等“订单班”,建立联想维修等“校中厂”,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顶岗实习现在已经拓展到国外,今年首批学生已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开展国际农业与园艺等专业的实习。

  坚持大规模职工培训。“十二五”时期,浙江水利投资将达1980亿元,全省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繁重。我厅已经开始实施“基层水利人员万人培训工程”和“建设人员从业资格万人大考”,省级财政每年列支培训专项经费超过500万元,水利系统员工年培训率达30%。

  组织厅属学校建立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技能等级培训、鉴定、考评工作。连续举办了5届全省水利行业技能竞赛。设立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工作室、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技能领军队伍。

  坚持技术应用服务。我省创造性地实行竞争性申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这一改革措施,厅属学校全程参与,依托厅属学校开发信息系统,实施全省水利人事人才“1+N”信息化工程。厅属学校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课题研究,浙江水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水文化研究教育机构,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

  多措并举 多点发力

  湖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 张振全

  近年,我厅进一步加大了对水利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形成了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职教体系,为湖南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发展水利职业教育。在厅党组的推动下,2004年成立了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厅党组书记、厅长亲自兼任董事长,目前董事会成员已经扩展到县市一级水利水电企事业单位及省外共120余家用人单位。

  实施强力举措支持水利职业教育。为帮助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共建,拨出专款用于共建项目。为支持湖南省水利职工培训中心项目建设,省厅专款资助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解决培训楼遗留问题及加固修缮,目前一座能容纳600人的现代化职工培训楼已矗立于校园之中。

  2011年湖南省委1号文件明确,从同级财政相关水利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水利科教建设。省人民政府在《湖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及《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中均明确,水利基金的20%用于应急度汛和水利科技教育。

  随着教育强省战略的推进,省财政按《湖南省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拨付生均经费。为支持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我厅决定分期分批提供97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该院加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我省在加快水利职业教育发展上已投入各项建设经费近亿元。

  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两条腿”走路。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人,有成教和自考在籍学生1319人。去年该院承办全国、全省各类培训班22期,开展行业职工培训3289人次。

  采取服务教学和服务生产“两轮”驱动。初步统计,2005年以来,省厅支持帮助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水利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技术研发项目累计达百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多元,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双师”服务团队。

  挖掘水利行业和教育系统“两大资源”。省厅通过项目支持、对口帮联、科研立项、订单培养、职工培训、学生就业等途径加大对水利职业教育的倾斜和扶持。如学院与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联合开办了“水文水资源”订单培养班,25名学生毕业后被直接录用为湖南省水文系统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职工,类似订单班该院已达40余个。

  合力推进 互惠共赢

  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常务副理事长、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江洧

  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成立于2008年,在水利部的领导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的指导下,集团联合了8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38所水利职业院校,经过5年的探索,在开展校企与校际合作、促进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

  首先,构建行业引领“平台”,健全发展运行机制。一是政府主导“看得见”。水利部、教育部今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将实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列为重点项目,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水利部人事司和广东省、山西省水利厅等相关主管领导兼任集团领导职务,直接参与集团管理。二是行业引导“摸得着”。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等集团成员,共同推动水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企业参与“接地气”。中国电建集团、葛洲坝集团、汉江集团等集团成员直接参与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与培养质量3个专业委员会工作,打造双师队伍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制定人才需求和培养方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合作,体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其次,推动校企校际“联姻”,促进各方互惠共赢。一是共育人才培养模式。集团积极引导校企、校校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育水利建设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集团内成员院校与企业依托集团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引进企业人才标准,通过合作开展订单班、职工技能培训等方式,联合培养了大批满足水利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共建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97个。合作完成专业技能标准、认证系统及资源库建设入库课程92门、专业核心课程84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及特色教材8门,成员院校间合作共建精品课程26门,并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三是共建专兼教学团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项目化课程教学,指导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引进企业人才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院校间通过师资交流、挂职锻炼和集体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几年来,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95个,共建校内实训场馆148个,其中小浪底、葛洲坝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成员院校共享。

  再其次,充当学生“良师益友”,开展顶岗就业服务。集团始终把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以集团信息化网络建设为抓手,强化校企信息交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分析企业用人标准等方式,提升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集团委托专业公司建设了“校企无忧”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顶岗实习、人才招聘、师资互动、学习资源下载等功能,企业、院校、学生可在共享网站人才供需信息。研发顶岗实习管理软件。开发“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软件”,实时、动态监控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师生均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操作,解决了当前顶岗实习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放羊”难题。

  投入职教 获得回报

  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陈家华

  汉江集团作为水利系统的大型国有企业,历来非常重视与全国知名高校、水利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建立了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分类分批开展了大量职工培训,全方位推进了集团和院校的合作,获得了良好的价值回报。

  每年初,我们认真做好企业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年度培训计划,确定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培训目标和任务。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做到了年中有督促,年底有检查和统计,并将各类人员的培训学时完成情况登记在《水利行业培训证书》上。

  集团先后出台《汉江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关于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的通知》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定位、目标、管理体制,促进了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多年来,集团依托丹江口职工大学积极参与了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工作,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发放、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先后出台《汉江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建立了“技能+业绩+潜力”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力求从品德态度、工作业绩、潜在能力、技能水平四方面对参评人员进行综合评审。

  2002年以来,每三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竞赛已形成制度,每次竞赛前,每个工种都通过丹江口职工大学或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集中培训。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水利部、湖北省、长江委等相关行业组织的技能大赛。近3年来,共有34人在省部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集团还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职工教育培训、互设教学(培训)基地、教师实践锻炼、学生顶岗实习、生产项目共建、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合作广泛,促进了共同发展。学院主动派出教学一线教师深入集团公司不同岗位调研和学习,在详细了解不同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同集团公司的工人、技师、总工等深入交换意见,反复修改论证,先后制定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了课程内容与水利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汉江集团所需岗位及管理对接,学历证书与水利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集团大力协助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从2011年开始大力协助职业院校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方互派职工到对方单位交流学习。集团建立实习基地支持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依靠丹江口水力发电厂等多家电厂,和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平均每年接纳实习生达200人。

  服务行业 打造精品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惠贞

  多年来,在水利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院立足水利、服务行业,强化内涵、追求卓越,成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组建职教集团,实施人才共育。2008年,在水利部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的支持下,联合81家水利企事业单位和23所水利职业院校成立了首个全国性的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

  改善实训条件,突出职业氛围。以“校园大职场,企业大课堂”为建设理念,不断改善实训条件。在校内建成具生产实训一体的污水处理厂,利用建筑垃圾修建了鲲鹏山水利水电工程仿真实训基地,利用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建设水文站、测绘实训场、气象观测站等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群,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

  加强产学结合,推进人才工程。从加强科研和科技服务入手锻炼师资队伍。通过“政策激励、项目带动”来调动教师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的积极性,通过内引外联、走出去请进来,向设计院、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借力”,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突出水利特色,建设精品专业。在水利部人事司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的指导下,精心创建和打造品牌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精品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和工程测量技术两个专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技能。不断深化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并将竞赛机制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实现了系部有赛事、层层有选拔、师生全参与、专业全覆盖。

  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拓展国际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与中水集团创新国际工程订单班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国际化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在强化对企业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训合作。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圆满完成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一期和二期地形图测量任务。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关系最直接的教育,对促进城镇就业、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前,由于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职业资格准入等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再加上社会“蓝领”、“白领”的待遇差别大,职业教育体系被孤立冷落,直接导致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的低效利用与空耗,大部分中职毕业生不对口就业、低层次就业、低收入就业、不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大量人力资源缺乏有效职业教育,难以满足市场用工需求。

  因此,我们急需调整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加速职业教育与城乡人力资源需求的对接,培养更多城镇工业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所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建议:

  在中小学义务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认知内容,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建议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级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特别是其敬业精神的内容,转变“唯高考论英雄”的观念,鼓励“行行出状元”的人生价值观。组织编写适合于中小学生了解各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结构实际、能描述各产业一线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普适性职业认知教材,培养中小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敬重情感,转变职业教育被孤立、冷落的现状。

  利用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建议各级尤其是县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农村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服务业人才等调整教学内容设置;组织各地农业大学、农科院专家队伍到县属职业学校开展周期性支教工作,探索新时期涉农职业教育的规律,及时调整涉农职业教育内容;依托县属职业学校对有意回到农村创业的农民工“能人”进行农村创业能力培养。通过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性的涉农职业教育,转变以往农村人才只出不进的模式,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为农村培养新型农民。

  引导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培育工业化技能人才。建议政府通过成立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协调装备制造业企业和相关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学生只有在职业技术学校完成职业基础教育,在企业完成培训实习,并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才能进入体面的“蓝领”工人岗位。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获得装备制造业技能型岗位工人的必须职业通道,使职教的作用得到承认、地位得到提高,同时使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成为制度,使职业学校办学能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更加切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对口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的经验,推动两岸职教工作的双向合作。形成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并融入“教育立交桥”构建之中。初中毕业未能考入高中的学生,只要条件允许,都可以招收到职校学习,培养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一线操作人员;专科以上技术学院要培养出一线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人员。普高毕业生既可上普通大学,也可进入专科技术学院、技术大学学习,毕业可授予学士学位;给予深造机会,让高级职业学院学生和普通大学学生一样有机会读硕士、博士。同时,借助台湾技术院校和职业学校的经验与优势资源,完善教育资源引进与共享途径及方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的性质与发展,组织两岸合作院校、合作企业相关教师,合作编写专业实践、实训教材。


参观实训室

722下午,挪威Gearbulk船东、新海联公司刘副总等一行来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对该校电子电气员、轮机管理及航海技术专业进行考察,并在学院副院长陈长江、宣传部部长邱华、电气学院书记姚新、动力学院书记彭立新及相关负责人员陪同下,参观了该校通讯导航实训室、大型操作模拟器实训室、船舶电站、电子海图、轮机中心等培训设施和船舶博物馆,观看了学生船员培训训练。在参观过程中,挪威船东CAPT.IVAN SOSIS对该校培训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大加褒奖。

参观结束后,挪威船东重点了解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水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询问了水上专业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学时设置等问题,提出对学生进行全英语教学、建设英文网站、加强学院水上专业国际宣传力度、使船东更多更快的了解该校等建议,并对所聘用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质量表示满意,并期待继续加强合作。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