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缪志聪)日前,江苏省与贵州省正式签署对口帮扶威宁和丹寨中等职业教育协议。其中,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对口帮扶威宁县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对口帮扶丹寨县职业技术学校。
根据协议,贵州将选派中职学校管理干部到江苏挂职锻炼,安排专业教师到江苏教学或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而江苏每年将选派管理干部赴贵州开展帮扶,并安排专家前往贵州举办学术讲座,安排相关学科带头人指导贵州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当地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此外,根据具体专业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两地还将开展合作办学,贵州每年将安排100名学生到江苏就读。
本报讯(记者 黄蔚)中华职业教育社十届五次理事会近日在北京闭幕。今年,中华职教社进一步扩大温暖工程覆盖范围和受益面,共筹得善款3728.79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5万人,资助金额5755.69万元。 |
“职教援疆,援到我们心坎上” ——湖北省和新疆博州共创教育援疆新模式纪实 这几天,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晓丽特别高兴,虽然学校已经开学,但前来报名的学生仍源源不断。“今年学校招生出现了‘火爆’局面,与去年相比,翻了两番,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王晓丽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些都得益于湖北省对博州职业教育的创新性援助。可以说,湖北职教援疆,真正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湖北和博州两地共同探索出了一条职教援疆新路子。” 创新支援理念——顶层设计 高层推动 湖北是教育大省,职教资源丰富。湖北深知,职教援疆仅仅有资金援助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出新的职教援疆模式。 因此,湖北省职教援疆,没有采取简单地安排当地的职业院校对口支援一下博州的职业学校了事,而是把职教援疆上升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来对待,高位推动。提出了“有限援疆和无限援疆相结合”的模式,这里说的“有限”指的是援疆资金,“无限”指的是人才和智力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博州中职技术学校,还挂着一块校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博州分院。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博州教育局副局长沙顺利告诉记者,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职教援疆上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的成果。博州党委、政府视职教援疆为推动博州职教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利用湖北优质职教资源,“借船出海”。为此,博州提出了建设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博州分院的想法。该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湖北省领导的大力支持。 2010年,在博州和湖北的高位推动下,博州投资3.6亿元建设占地500多亩的博州中职技术学校新校区。走进校园,崭新的教学大楼、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教职工焕然一新的面貌,让这所学校显得生机勃勃。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无论在博州党政领导口中,还是在博州中职学校的校长口中,湖北省党政领导的名字频频出现。“湖北省常务副省长王晓东,湖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侯长安,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都来学校调研过,并帮学校解决了很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王晓丽一口气说出了一长串名字,“此外,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还有湖北省教育厅等单位也都一直关心着我们学校的发展。” 创新支援模式——名校带动 产教结合 “除了对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外,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对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强的需求。”博州党委副书记帕尔哈提·艾孜木对记者说,“但博州没有高职院校,这一点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帕尔哈提·艾孜木看来,没有高职院校,就意味着中职毕业生缺乏上升通道,这也成了影响中职招生的一大因素。这个愿望,在博州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导下实现了。 如今,由博州中职技术学校牵头,联合县市4个职教中心、湖北省13所相关职业院校和博州湖北工业园区内落地的10余家企业共同打造“博州湖北职教园”,从而使博州职教实现了引企入校,办校进企、产教结合的目标。 “利用援疆优势,湖北省将职教资源引入博州,建立‘博州湖北职教园’,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沙顺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湖北支持博州中职建设资金达到近6000万元。” 沙顺利说,湖北省按照“软件硬件相结合,资金、师资与管理一起援”的教育援疆方案,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选派管理干部与教师团队,全方位对博州职业教育开展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人才方面,只要学校需要的教师,提出来,湖北省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派过来。”王晓丽感动地对记者说,“湖北把我们学校当作他们自己的学校在办、在支持,实现了湖北省更多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支持博州中职学校,一校重点对口支持一个系部、一个专业,实现专业支持全覆盖,形成全省合力支持博州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3年来,湖北省先后选派20名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博州湖北职教园”支教,以传、帮、带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援疆教师与各民族教师共同设计专业调研方案,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共同组织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共同观摩教学。 如今,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借助湖北支援的优势,开创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双情境校企融合、四阶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淡季进校、旺季入企、技能三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护理专业的“三轮交替、医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合博州实际,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新亮点。 此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先后选派20多名专家到博州开展短期对口帮扶,参与专业调研、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工作,开设行动导向教学示范课。 创新支援机制——实现跨省中高职体系衔接 今年7月,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和博州州长奥曲尔签订《深化对口支持推进博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协议书》。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对口支援协议。这份协议,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职教援疆机制。 这份协议中规定,搭建博州与湖北跨区域中、高职对口升学“立交桥”。博州中职学生可通过湖北省高职单招及技能高考,进入湖北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从而实现“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的中、高职体系衔接。这种跨省的中、高职衔接为博州农牧民子女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仅满足了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同时增强了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吸引力。 王晓丽告诉记者:“对新疆学生来说,要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高职,分数要达到二本线。如今建立起了新机制,学生在博州读完中职,即可通过单招和技能高考进入武汉读高职,不仅省了高中3年的学费,还能上名牌高职,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 “打通跨省中、高职衔接这个通道,没有湖北省创造性的援疆思路和举措,是不可能的。”采访中,沙顺利对记者说,“‘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打通了跨省中职到高职的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从而推动博州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在职教援疆过程中,湖北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履行“湖北责任”,从“硬件”到“软件”、从“输血”到“造血”、从“引智”到“育人”,从援助到创新机制,为推进博州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搭建了平台,提升了博州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打造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品牌。 帕尔哈提·艾孜木说:“我们常常对湖北省的领导说,希望把博州当作湖北省的第十八个地州来看待,把博州职业教育当作湖北的职业教育来发展。如今看来,湖北省党委、政府切实做到了,把我们当作一家人,高度关注,关爱有加,这才推动了博州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建立起了博州中职学生就读武汉高职院校的新机制,探索出了一条职教援疆新路子,建立起了湖北省职教援疆长效机制,为促进博州中职学生的就业梦、成才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博州经济后发赶超、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开赛
本报讯 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以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2013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10月19日在南京开赛。全国1000多名职业院校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等6个赛项中展开激烈角逐。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鲁昕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具有应用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支撑。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大力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4年来,信息化教学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名片,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鲁昕要求,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部署,落实“三个率先”,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信息化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二是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以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为基础,规范和推进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开发和共享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资源,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四是不断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五是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逐步将信息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据介绍,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37个代表队的667件参赛作品,赛事规模更大,参与度更高,比赛机制更完善,行业企业也参与其中。
湖南首个区域性职教集团成立 本报讯(记者 唐湘岳)湖南首个区域性职教集团——“中南有色金属职业教育集团”10月19日正式授牌成立。中南有色金属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为平台牵头组建,集团内现有职业院校、科研院所14家,并集结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80余家作为校企合作单位,涵盖了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机械、化工、测量、环保、机电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辐射湘、鄂、桂、赣、黔、新等18个省市、自治区。 |
今年开学,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职业中学迎来了169名新同学,至此,该校的在校学生达到空前规模,全校全日制在读学生有531名。
为了这169名新生,学校招生就业培训部主任禹中昌这个暑假可没闲着。“进门入户做工作,暑假期间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乡村,脚掌都脱了一层皮。”禹中昌感慨。
泾源职中的招生工作一直如此,每年两个假期,老师们都要深入全县各乡镇,挨家挨户摸底、做工作,动员学生进入职业中学就读。“要是不下去,就没人上(职中)了。”禹中昌说。
泾源县位于宁夏最南端,六盘山腹地,全县辖4乡3镇109个行政村,总人口12.68万。该县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4597万元。
泾源县唯一的职业中学成立于1984年,长期以来,职业中学因为生源严重不足,一直承担普通中学教学任务,直到2009年,才从普通中学转向职业中学。
“无米下炊”:
生源问题长期困扰
2003年,泾源县骨干教师马文选调入了泾源县职业中学,并担任该校副校长。
“那时候还没有职教,办的只是普通初中。”马文选说,当时泾源县城两所普通中学初中教育办学紧张,就把一部分生源分流到职业中学,由职业中学承担一部分初中教学任务,而职教本业由于生源缺乏,却一直没开展起来。
到2006年,国家出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泾源县的职业教育才又一次提上议事日程。2009年,最后一批初中毕业生送出校门,职业中学再一次回归本位,办起了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此间,2008年9月,马文选也升任职业中学校长。
“生源缺乏,现实的处境是无米下炊。”较之办学条件差和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泾源职中从初中教育回归职业教育,马文选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生源匮乏。
在泾源县,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流向银川、固原等地的高中就读,全县高中生规模多年在800人左右徘徊,为了维持高中教育,泾源县多年来都实行上高中不设门槛,只要愿意,不论中考成绩如何,都可进入县城高中就读。
“和高中抢生源,我们没有优势。”禹中昌说,在大多数地方,初中毕业生在高中没录取上时再进职业中学读职高,人口本来不多,泾源在高中教育规模日益萎缩的境况下,进县高中不设门槛,这使职中的生源成了大问题。
“观念没转变也是重要方面。”禹中昌每年招生都要给家长做工作,不管有没有潜质,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高中,希望能上大学,而对进入职业中学就读兴趣并不大。
令职中生源雪上加霜的是,为了扶持高中教育发展,泾源县于2011年实施了高中教育免费,凡是在县高中就读的学生,都可享受学杂费的减免,泾源学子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需要自家花钱。
“必须要让群众看到上职中的好处。”每次下乡去做招生动员,禹中昌都要向村民们介绍接受职教的好处。“算时间账、培养成本账和收益期限账。”禹中昌说,把这些账算清楚了,才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中学。
内部培训外面聘请:
破解“双师型”师资难题
为了切实让职教生看到希望,得到实惠,近年来,泾源职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先后开设了农学、林学、商务外语、计算机应用等9个专业,同时,还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开设有幼儿教育、机电一体化和电脑艺术等专业。
“没有好的出口,职教的吸引力就没有了。”搞职业教育10年,马文选清楚地认识到,在泾源这样的贫困地区办职教,必须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否则,很多农村孩子宁可去打工也不去上学。
泾源职中多年承担普通初中教学,师资力量以基础课程为主,办职教以来,有一批面向市场的技术性专业开设,如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一时成了马文选的新课题。
泾源职中目前有44名教师,编制满员。其中有20名教师在教学一线,其他从事招生、就业及后勤等工作。20名一线教师中,大部分教师多年来一直承担初中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任务,另有个别音、体、美教师。
由于编制已满,新人进不来,马文选只能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的培训,同时,在相关行业企业外聘教师担任专业技术课的教学任务 。
马建新是泾源职中资深的语文教师,为了能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学需要,这位有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接受了学校组织的电焊技术的培训,在承担语文教学的同时,他还带了几个班的电焊技术教学。
“都是半路出家,逼出来的。”马文选说,可能老师们起初并不适应这种转型,但这是形势所迫,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现在已经有一拨老师完成了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上讲台能说会道,进工棚技艺精湛“。
泾源职中的外聘教师来自相关行业企业,如有需要,学校就聘请他们前来授课。“这是不固定的,有些专业今年有明年就没有,也就不外聘了。”马文选说,由于生源不稳固,学校按照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办班,有些专业今年开得起,明年可能因为生源少开不起,这样外聘老师也不固定。
“我们还开展联合办学,借助优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开辟就业渠道。“马文选介绍说,这些年,泾源职中还与山东、天津及银川等地的职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在泾源职中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送学生到这些地方的学校再深造,有意愿的,毕业后可直接在当地推荐就业。
走进田间地头:
给群众送去看得见的好处
长期承担普通初中教学任务,泾源职中2009年开办职教时,实验设备仅有十几台电脑和电焊机,没有一间实训教室,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
近年来,马文选除了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事,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以来,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了实训楼、学生宿舍、校园文化工程和“世行贷款农民培训与就业”等项目,建成了8个职业教育实训教室。
“办学条件改善了,就能拓展业务,扩大办学规模。”短短3年的建设,泾源职中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提高,如今,该学校除了全日制职高,还开展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和工勤人员等方面的培训。
禹中昌介绍,中职教育国家按生均拨款,由于泾源职中学生少,这部分的收入维持学校运转比较紧张,近年来,通过和农牧、扶贫等部门合作,职中开展技能培训,可以有一笔培训费的收益,以填补学校费用。 在泾源职中办公楼,记者也注意到,一面墙上悬挂着各种授权培训点的招牌。
“学生的校服、被褥都是免费的,甚至来往学校的车费都能报销。”马文选说,上职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贫困生居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困难,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其他渠道挣来的钱,为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这方面高中并没有提供,这也成为吸引生源的一种做法。
由于技能培训一般按人头付费,职中一方面在校本部承担相关行业固定的培训,同时,还深入乡镇,走进田间地头,动员农民参加技能培训。
“把电焊培训班办在农家小院,很多农民就可以现学现卖。“禹中昌说,农民对得不到实惠的培训并不积极,只有看到了好处,才会前来参加培训,为了让农民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每年冬闲,职中的老师就会组成小分队,穿梭在全县的各个村落,举办各种群众需要的培训班。
据了解,大多数情况下,有关部门和职中签署培训协议,协议明确有多少人要接受培训,具体工作由职中组织。禹中昌坦言,每次组织老师下乡搞培训,有些乡镇并不热心,而老师们自己动员也难奏效,有时候还得给村干部准备点礼物。
“没办法,还得靠他们,我们才能办班,才能拿到培训费。”禹中昌感慨。
“现在不搞花架子,来家门口培训,确实能学到一些技术。”泾源县兴盛乡农民马力明一直在山里以放羊为生,生活过得很艰辛,从去年接受了职中老师在村里开办的电焊技术培训后,他在县城开了一家电焊铺,如今,“像坐办公室的一样,按时上下班就行了”,马力明每个月就能挣到3000块钱,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了。
虽然比以前办普通教育困难多,更辛苦,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马文选也逐渐觉得,只要贴近社会需求,给群众服好务,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泾源职业教育仍然大有可为。
信息技术激活了传统课堂
——二○一三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现场侧记
■本报记者 张婷
选手们时而触摸电脑屏幕,展示三维动画模拟出的汽修、机电等实训场景;时而播放视频,重现学生通过这套信息化软件学习时的情形;面对评委提问对答如流,理念清晰……
这是记者日前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上看到的情景。选手们的自信表现赢得了大赛评委、企业代表们的肯定。
模拟实训、游戏化习题,信息技术让传统课堂焕然一新
10月19日下午1点20分,在中职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现场,来自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的王洋老师正在介绍他的作品——电子技术应用实训软件。
“线路图纸难识别,焊装过程易出错,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程对中职生来讲并不容易。我和我的团队尝试着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达到直观、动态展示教学难点,实现课堂即时练习、即时指导等目标。”王洋说。
淘金游戏是王洋作品中的又一个亮点。“90后的学生热衷电脑游戏。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将实训任务设计成游戏,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别扮演组装工、调试工和检修工,自己动手完成电子作品。”
25分钟后,王洋顺利地结束比赛,完成了作品介绍、现场排除电子钟故障和回答评委提问3个环节。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工程系主任吴建宁一直在默默关注着选手们的表现。作为这个赛项的出题人之一,吴建宁表示:“与往届大赛相比,这次老师们的作品信息化技术水平更高,与教学的融合更为紧密。从将某一节课的教学信息化,到现在的重建整个课程,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
学习动画、运用C语言,信息化大赛让教师成为“技术达人”
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选择通过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麻海东老师的回答是,信息技术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与学的互动更加自然、频繁了。
对此,麻海东有亲身体验。一次,当他尝试着在课堂上运用动画视频后,他发现来蹭课的学生多了。此后,麻老师开始学习信息化技术,动画制作、C语言都成为他的新课题。“90后、00后的学生在信息时代成长,如何吸引他们?教师必须融入这个时代。大赛让我走出井底看世界,同行们的作品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
作为2011年一等奖的获奖选手,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刘跃鹏再次被邀请到大赛中来。如今他已成长为学校机电系主任,“是信息技术点亮了我的课堂”。
“学习新东西是艰难的,有些老师会排斥,认为传统课堂也能解决问题。但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实训设备不足、理论讲解枯燥,这些都是难以改变的现实。”刘跃鹏的自身体验是,通过信息技术,比如仿真实训的建立可以解决一部分实训问题,大大节省了办学成本。他认为,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能力。
今年,大赛组委会发放了2万份问卷。调查显示,90%的教师会应用大赛的作品及相关成果,60%的教师开始主动参与信息化的科研课题,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讲课时间可以减少三分之一。
摸索中达成共识,教师要成为信息化的主人
开赛当天,大赛评判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程建钢重申,大赛不能只看热闹、炫技术、比花钱,评判的核心应是教学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新技术必然会改变我们的课堂。在国外,反转课堂成为一种趋势,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课上讨论作业,这些变化以后也会出现在我们学校。我们要研究它,同时又不能被新技术所‘绑架’,而是要科学地思考如何通过利用技术实现教学目标。”
程建钢认为,技术只是工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才是大赛追求的目标。4届大赛以来,程建钢一直在推动评委队伍调整工作,增加专业评委,对那些只看重技术的教授,坚决请出评委队伍。“我们要求评委在今年的提问中必须紧扣专业教学改革。”程建钢说。
凤凰创壹软件公司高级商务经理王星然,这几年一直参与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工作。“早期,我们的教学软件开发走了许多弯路,增加过多的技术手段反而成为课堂的累赘,教师不爱用,学生不爱看。”后来,公司的技术团队加强了与教师的合作,请教师写脚本、提要求,技术人员来实现,反复磨合,找到了职业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窍门。
信息技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而存在。如何找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说,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鲜活,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这就是现实与逻辑对接最好的点。
本报讯(记者张国)10月起,位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内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迎来6名泰国留学生。在这里,他们将受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历教育,学制3年。这是天津市高职院校接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学历教育的先河。
6名泰国学生是由泰国集拉达学校派到中国的。他们将享受中德学院提供的奖学金,免除学费和住宿费。
据该学院院长张兴会介绍,今年4月,泰国公主诗琳通访问了中德学院,陪同到访的集拉达学校负责人对中德学院印象颇为深刻,希望加强与中德学院的合作,随后双方进行了紧密接触。
中德学院将把6名泰国留学生作为机电一体化国际化专业教学试点班之一,实行全英语模块化授课。教学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语言学习、基础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专业拓展,总计2640学时,其中实训课程占39%。针对泰国留学生人数少且不懂中文的实际情况,该院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选派了教学骨干。此外,这些留学生还将接受汉语强化训练。除了学习机械、电气、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专业知识外,校方还为他们安排了武术课程。
参观实训室
参观结束后,挪威船东重点了解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水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询问了水上专业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学时设置等问题,提出对学生进行全英语教学、建设英文网站、加强学院水上专业国际宣传力度、使船东更多更快的了解该校等建议,并对所聘用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质量表示满意,并期待继续加强合作。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