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河北省深泽县铁杆镇杜社村村民张林端一见到县农广校校长刘军峰,就忙不迭地问各种生产上的问题。这位47岁的中年妇女,2012年报名参加了县农广校组织的“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班,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而刘军峰正是她的班主任。
“上了一年多的课,俺不但知道了怎么种葡萄,还重新学习了文化知识。原来种地是啥都不会,瞎忙乎,现在,俺还能给其他农民做指导呢。”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林端颇有感触。
如今在河北各地,像张林端这样上过中专班的农民还真不少。从2009年起,河北省农广校积极组织实施“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教育工作,免费为农民开展职业教育,把中职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三年来,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骨干19648人,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实用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办到家门口,瞄准留村务农农民
“这些年来,涉农专业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学生越来越难招,二是很多毕业生不愿回农村务农。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显得越发重要。”在河北省农广校副校长张丽娟看来,要培育出真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探索出适合务农农民的职教模式。
究竟该怎么做?“我们觉得,中职教育应放开年龄限制,面向真正留村务农的、有学习需求的农民,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张丽娟如是说。
2009年,河北省开始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开展“送教下乡”。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河北省农广校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发展需要,也正式开始了“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探索,在多方面进行大胆进行创新和突破,并配有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教学目标上,中专班坚持与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民增收致富等紧密结合,贴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招生年龄上,中专班首次做出较大突破,要求不超过45岁的农民均可报名,同时在建班的过程中,注意生源辐射范围和县域生源规模的适度。而在教学方式上,每个班的开设都是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都把课堂搬到村里的田间地头或者示范园区和试验基地,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门接受到良好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
而为了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河北省农广校还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吸引我们农民来上课,必须要有好的老师,要有强劲的师资力量。”据张丽娟介绍,多年来农广校系统选聘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多渠道广聘专家教授,充实和壮大技能型教师队伍。
一直参与教学管理的刘军峰这样总结“送教下乡”中专班的特色:“过去,农民培训是‘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猪羊’,现在则是‘家门口学理论,种养场里学技术’,不离土不离乡,学习生产两不误,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边示范,学以致用。而且学完之后,在取得中专毕业证的同时,还能获得职业资格鉴定证书。”
既学知识又学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得成长
“以前的短期培训只能解决生产上遇到的一两个问题,学到是‘皮毛’,不够过瘾。而长期学习的话,俺就能跟着老师把种葡萄的知识都好好地学一遍,而且还是免费学,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啊?”说到上中专班的学习收获,张林端对记者侃侃而谈。
承德县农广校在当地开设的“送教下乡”蔬菜种植中专班,可让下板城镇北颧村菜农申振岭乐不可支:“原来,根结线虫每年给我造成的损失不下1万元,可没想到农广校老师到大棚里转了一圈就开出了根治的好方子,帮了大忙又让我们开了眼!这课上得值!”
中专班的学习学到的可不不仅仅是技术。定州市东亭镇黄家营村42岁的刘洪平则对记者直言,中专学习帮她提高了文化水平。“俺初中毕业后就几乎没写过字,现在上课写作业,字写的也顺溜了,短信电脑什么的都会用了。”刘洪平说,“俺闺女上初中,看到俺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写作业,这股劲头还带动她认真学习了。想不到俺上这个中专班,还成俺闺女榜样了。”
从2009年第一次办班开始,藁城市农广校已经培养了农民中专学员452人,首届学员已经毕业。在藁城市农广校校长李梦阳的眼里,三年的学习,许多农民发生的变化太大了。“我记得第一堂课,大家都不懂纪律,作业也不太会写。但是毕业时,他们的精气神完全不同。技术不再话下,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也好多了,学员思想认识转变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有技术、有文化、有素质、有头脑,这才更符合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求。”李梦阳告诉记者,如今,这452名学员大多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顾问。
“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专班让河北各地的留村农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而他们的成长,也推动了河北各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档升级。承德县中专班的学员带动承德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当地新建百亩以上园区8个,新增规模3000万盘,产值2.4亿元,增收9000万元。怀来县农广校在老君庄村结合当地发展冬季大棚果蔬产业,开设种植专业园艺班,从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有机草莓生产技术项目,如今该项目已在当地扎根,草莓产品一直产销两旺,供不应求。三安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之所以将有机草莓生产技术落户到该村,看中的就是这里培养的高素质农民。
农村职教改革仍将继续,期待培育更多职业农民
2009年,河北省“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送教下乡”涉农中专班的开办,的确受到了农民们的欢迎。许多没有参加过培训的种养大户、合作社社长都对学习抱以极大热情。
“短期培训肯定跟系统学习不一样。只有有了系统培训的全套知识,我们才能应对生产中的各种情况。”37岁的刘和宾是藁城市南孟镇韩家洼村“丰可得粮食种植合作社”社长,2012年起,他回乡创业,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尽管拥有高中学历,但他告诉记者,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的就是专业系统的农业知识,迫切需要系统学习来为自己“充电”。同是返乡务农创业的东邑村29岁小伙史文浩也表达同样的看法:“短期培训虽好,不如系统学习来得规范,开新班了,我第一个报名!”
“我们开设的农民中专班,契合了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而45岁以下的年龄规定,真正瞄准的是留村的务农农民,培育的也是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农民扎根农村,坚持务农,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对他们进行中职教育培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需求都很大。”张丽娟话锋一转,“尽管我们探索的中专班打破了‘围墙’教学的概念,但仍有局限,比如我们实行的还是全日制的教学管理,这不太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改革。”
今年4月,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施行》,面向50岁以下农民,实行农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全日制中职教学的方式。对于这一改革,李梦阳认为方案出台恰逢其时,她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农民培训和培育的投入力度。定州市农广校校长郭惠臣则期待,伴随着方案的出台,能给予教学方式真正的灵活,对一些课程进行适时的改革,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
“方案的出台对我们‘送教下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符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要,是一项重大的进步。”张丽娟希望,方案能真正解决好农民中专班的经费问题,早日将农民中职教育纳入到国家教育补助的行列,让更多有需要的务农农民享受到职业教育的阳光。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