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H3CTE认证是H3C认证体系专家级别认证。H3C认证与CISCO认证、华为认证在国内享有同等影响力,它强调和注重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操作。H3CTE全球目前不足3000人,每一个通过者的证书上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编号,受到网络技术爱好者的热烈追捧,拥有H3CTE证书的技术人员在社会上供不应求。
据记者了解,“网络工程精英班”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3C)在2013年合作开设,是校企合作培养杰出技能人才的一种尝试与探索,H3C公司全程参与该班的招生、授课、实习和就业推荐等环节。这次4名同学的成功,也激励了班级其他同学向专家级认证发起了冲刺。
“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它培养的是技术和技能性人才。国务院也明确要求,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要求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随着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步伐加快,目前,南京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已占南京中招总数的“半壁江山”,据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透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市职业教育将进行布局调整,到2016年,南京将初步建立职业教育总量规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空间布局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将回归素质教育,致力于让人人成才、赢得尊严、增强自信的真谛。”
分段培养、圆梦大学
打通中等职业教育的“断头墙”
关键词:升学
分段培养、圆梦大学
打通中等职业教育的“断头墙”
现象:中职与金陵科技学院、晓庄学院两所市属本科高校和省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在宁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合作开展3+3分段培养模式;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模式。2014年,全市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计划招生595名,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招生一千多人,通过对口单招、分段培养方式圆梦大学的职校生将超三千人……
解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出台方案,实现技术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人才、两类模式高考,从国家制度层面真正确立技术型人才教育和学术型人才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潘东标副局长表示,2000年以后新设的本科院校,将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对于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中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一体化的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南京特色、世界接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据悉,目前,南京每年约有40%的职校生接受专科以上的职业教育,到2014年底,接受专科以上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将增加到50%。今后,这个数字将以每年10%的速度显著增长,最终目标是到2016年,接受专科以上职业教育的学生将达到70%以上,其中10%在公办本科就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让学生高品质就业
关键词:就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让学生高品质就业
现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双元制”办学模式实践;金陵中专与德国宝马公司合作的“现代学徒制”项目;2013年,全市有近百名学生获得AHK、HWK等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架设起中职学生境外深造的桥梁;玄武中专、旅游营养中专等与韩国、新加坡等国高校合作,送学生到国外高质量留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就业满意率近几年都高达93%。
解读:“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必须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力度,要通过发挥行业和企业的作用,在职业学校内形成集‘政、产、学、研’于一体的理事会制度。”潘东标副局长介绍说,南京职业教育已经走出了一条“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同设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等。”据悉,目前与南京职业学校紧密合作的企业共有529家,其中22家是世界500强企业,省内外知名企业120家。有许多专业,甚至学生还没有踏进校门,企业就已经和学校订制了培养方案,冠名培养,提前预订。
职教动态
南京职业教育布局迎来大调整
市属高校——
完成相应转型,对接不同产业
据悉,到2016年,全市四所市属高校都要完成相应的转型。金陵科技学院在筹建软件科技大学的同时,与高淳区政府结对,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组建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南京晓庄学院继续做大师范教育品牌,整合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组建幼儿师范学院。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搬到溧水,专业设置对接溧水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搬到六合,专业设置对接六合区、化工园区及江北地区的产业。
中职学校——
放大优质资源,进行提升发展
在这一轮的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中,市属、区属的各中职学校将突出特色、因校制宜、放大优质资源,进行提升发展。
首先,南京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市建筑职工大学将并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筹建一所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为主的独立颁证的高等职业学院。学校按照高职院校设置标准建设,专业设置面向城市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产业。南京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和南京市建筑职工大学承担的行业培训职能并入新校。其次,一批市属、区属中职校进行合并,组建六所不同特色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如,南京财经学校与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财经类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以财经金融、动漫、艺术设计、旅游、文秘为主;秦淮区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和南京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区电大合并,组建现代服务业类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以汽车运用与维修、商贸服务、烹饪、旅游服务为主;鼓楼区南京商业学校、下关中等专业学校、区电大合并,组建商贸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以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商贸服务、物流、港口作业为主。此外,2016年前,还将创建3所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
技工学校——
规范调整,不达省重点停止招生
技工学校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市将做优南京技师学院、南京交通技师学院等5至6所技工学校,专业设置以现代制造业、轨道交通、化工等专业为主。对其余技工学校进行规范调整。整合一批企业(行业)技工学校,保留部分有行业特色的技工学校,鼓励有办学能力的民办技工学校规范发展,评估淘汰一批不达标技工学校,对2015年前达不到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标准的取消招生资格,转变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教育、人社和其他部门要整合融通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对符合教育部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标准的技工学校,可增挂中等专业学校校牌,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各项职业教育发展扶持政策,创设技工学校发展新平台。现代快报记者 袁永红
加强职业培训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我市如何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推动职业能力建设,本刊为此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技工院校。
质量提升
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升级
“以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培养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我市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去年我市创新高地共开展各类职业培训220万人次。目前全市技能人才达27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劳动者比例增长8%,并且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数量和质量,我市将于今年建立一个职业培训信息网络平台,保障培训的广泛性和透明性,并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强化依法审批,督促民办培训机构更加注重培训质量和有效管理等理念。
鉴于职业培训工作的日益重要性,今年我市将继续创建新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实施“重庆市万名紧缺高级技师培养计划”,培养1000名紧缺高级技师和2000名紧缺技师,以此填补高技能人才缺口。
院校改革
创新打造“一流技工”
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一流技工”走到哪里都吃香。才从重庆市城市建设技工学校毕业一年的游艳目前年薪已达到15万元。像游艳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从技工院校走出,却拿到高过白领的工资。
这一切得益于技工院校改革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伴随改革深入,我市技工院校在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
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开设全国首个地暖专业堪称校企合作典范,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编写国家教材,开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教学资源。重庆机械技师学院联合西安交大在集团开展快速制造培训班促进行业发展,重庆建筑技工学校开展职业培训去年一年就达到6万人次,提升了建筑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
为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今年我市将扩大技工院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工作,开展精品专业、特色专业以及学科专业带头人的评选和评定,并开展技校市级实训基地、中职示范校等建设,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护航。
——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路
《中国教育网络》:2 月26 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部署。那么,对该体系的建设,职成司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建同:建用并重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率先部署的原则,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首先,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定标准。出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推动各地把信息化建设目标落到实处。出台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部署,研究完善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的政策机制。
其次,加强管理平台和学习平台建设。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试点专项为契机,建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平台。加快推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以及职业教育其他重大项目的管理信息的系统建设和升级。
第三,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资源全覆盖。完善信息化建设引导机制,支持建设一批数字资源应用开发基地。推进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第四,强化应用推动的建设导向。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引导作用,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并通过开设选修课等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力争用5 年时间使所有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
《中国教育网络》:请您介绍一下信息惠民工程职教项目的主要措施及其特点。
刘建同:机制建设是信息惠民工程职教项目的核心。
信息惠民工程是发改委等12 部门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若干意见而启动的系列项目,职业教育数字资源专项试点是其中的一项。该专项将按照“多方参与、建用并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思路,着力建立有利于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和共享的市场化机制,建设面向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成员的示范性基础数字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能够自我运转、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生态圈”,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能力,推动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项目实施周期为2014~2016 年,计划建成1 个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中心、20 个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开发应用基地、100 个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应用推广试点学校。依托上述平台,建设1 个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平台、1 个职业教育数字学习平台,在重点专业领域开发50 个数字资源素材库及500 门优质共享网络课程,开发500 门校本网络课程,面向社会推出500 个培训项目,组织2 万名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
这一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政府进行项目的统筹设计并安排启动资金,同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投入模式、运行机制和交易规则,吸引社会资金,提高投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效配置资源,建设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国家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2. 多方参与,合作共建。根据项目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依托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多方力量,采取独立开发、合作开发、成果购买等形式,有效调动社会特别是企业参与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
3. 健全标准,统一部署。采用先进适用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建设体现项目特点的技术规范,统一开发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学习平台,统筹设计数字资源开发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确保项目资源的标准化、先进性和兼容性,实现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
4. 对接需求,应用导向。面向重点产业领域,遴选相应专业开发优质数字资源,提升紧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规划建设中高职一体化设计的课程资源和实用性的社会培训资源,避免中高职资源建设脱节、断层或重复,推动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开放。重视资源的可拆分、可重组、示范性,避免“固化”,引导教师自主选择和对资源的改造、重构和升级应用。
5. 完善制度,持续发展。在实施项目的同时,建立面向各类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认证和评价制度,形成优质资源汇聚、推送和交易机制,实现平台和资源的动态更新、滚动发展,不断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升级和社会化服务。
职教信息化要突出实践性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相比高等教育、基教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色是什么?
刘建同:对接产业、突出实践性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色。
紧密对接产业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首要特色。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近几年来以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为重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各类产业中信息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这对各行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信息素养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重视用信息化手段和成果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培养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岗位要求、具有现代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突出实践性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教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过程中,存在无法通过课堂教授和实际操作讲授清楚,或涉及安全如有毒、易爆,或无法直接观察和操作的内容,如发动机原理、心血管的工作原理、化工操作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如虚拟仿真,可将这些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职业教育还特别强调学生进行的模拟操作、实验实习等,信息化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虚拟情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实习实训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网络》: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以及资源建设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整体情况如何?
刘建同: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据全国教育地理信息系统统计显示,截至2014 年2 月,在已填报的5772 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43%的学校建成了校园网,能上网的教室数占交互型教室总数的78%,13%的教师开通了教师空间。
我们看到,近几年职教信息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首先,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开发了一批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如《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了标准化之路。
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开发了近400 种规划教材和示范教材的多媒体光盘和网上学习平台,已建和在建300 多门高职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在新华网开通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高职19 类专业1887 个优秀课件实现网上共享。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首批验收公布了5类79 个项目成果,包括专业课课程资源、文化基础课课程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科研信息库平台、通用主题素材库平台、专业群落网站等。全国103 所普通高校向社会免费开放了1000 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和1000 门视频讲座,并为农民工群体建设了专门学习网站。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共建成187 个分中心和10 个典型应用示范点,整合了近3.3 万门继续教育课程,资源总量达23.5 万条、56.6TB。
第三,信息化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已形成国家级网站和20多个省级网站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骨干网络,建成了国家中职示范校、高职示范(骨干)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
第四,教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举办4 届信息化教学大赛,国家级比赛累计参赛教师近5000 人次。
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仍然很薄弱,应用水平亟待提高。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的信息化意识不强,认识不够。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软硬件建设不协调,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融合。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完善,缺乏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是什么?目前有什么好的案例吗?
刘建同:强化应用仍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加强资源的应用。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把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衡量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并适时开展专项评估。
此外,我们将加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配合有关部门健全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逐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评聘考核体系。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引导广大教师提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主动性和水平。
各地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实践,积累了很多好的案例。如湖南省建成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72 万个,利用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推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型。辽宁省在30 余个主体专业领域初步建成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覆盖全省85% 以上职业院校和85% 以上职业院校在校生。
此次申报范围为全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围绕山西省转型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结合紧密,优先考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煤层气、现代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紧缺专业。每校限申报1个专业,每个项目申请金额为300万元,其中省财政支持150万元,主管部门或学校配套150万元。已受过中央和省财政经费支持的专业不再重复支持。
申报的专业应为校级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纳入本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定位准确,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符合山西省专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布局,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度高,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准确,培养模式体现专业特色。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具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具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经费充足,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条件和管理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基本条件。专业设置3年以上并连续招生,有1届以上毕业生,毕业生累计100人以上,全日制在校生300人以上。有2项以上省部级(含)以上教研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标志性成果。
申报专业应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有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或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优秀教师。
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等先进职教理念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有3-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各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根据专业自身条件、建设水平,向教育厅、省财政厅提出建设申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组织专家对学校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根据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兼顾地域及行业布局,由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并公示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名单, 无异议后正式立项,建设期为1-2年。
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由省财政厅列入预算,在省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学校及主管部门也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行业引导,校企紧密合作的专业建设机制,确保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取得成效。
获得支持的学校要制定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等,不得用于基本建设、人员经费和化债等方面;建设期内,各专业用于设备购置方面的支出不得超过资金的50%。
建设期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验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对通过验收和评价的专业正式命名为“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一面是目前企业转型升级普遍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困境,一面是“重学历、轻技能”的风气在社会上一直占据主流,今年727万高校毕业生的出路拷问着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实充满矛盾,就业的难题也一直悬而未决。
“技不压身,学好技术,就有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本事,这是一辈子都打不破的铁饭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对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如是说。
作为当今全球公认的制造业中心,我国的劳动人口红利较改革开放之初已显现下滑趋势,让更多的劳动力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型人才,是我国再造人口红利的当务之急。
“社会就业结构的科学合理配置,不仅需要高学历人才,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劳动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除了拥有高水平的科学理论专业人才外,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劳动大军。
“找100个大学生不难,找100个高级钳工却是难上加难”
“我国目前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找100个大学生不难,找100个高级钳工却是难上加难。”肖鸣政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
“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与市场需要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难以磨合。”肖鸣政进一步表示,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基础不牢,技术不够精深,适应的行业有限,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中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与此同时,职校毕业生进入车间上手很慢,需要再培训,这说明现在的职业教育对接市场需求的意识和程度还远远不够。
某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教学组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我国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日常学习与工作实际脱节,学生获取的常常是过时的技术,走上工作岗位还得重新学习。
而从个人角度看,目前年轻人面临的两难抉择是,市场需求能够为个人提供较为清晰的发展方向,但如果选择了职业教育,似乎就与学历教育“分道扬镳”,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觉得荣誉感不强、社会认可度低。
“职业教育知识面较窄,而青少年的发展向往广阔无限,大多数不愿过早地限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接受职业教育。”肖鸣政说。
职业技术人才开发的科学体系亟待构建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学生,用职业教育破解中国就业难题和经济发展难题,一直是新一届政府关注的重点。
今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为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这次会议首次从国务院层面提出要“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打破了中职或高职就是成才“断头路”的旧有局面。
3月份,教育部消息称,为适应职业教育需要,国内将有1700多所高等院校侧重现代职业教育,除了现有的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外,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也将转型为职业教育。这被看作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高校转型改革。教育改革被提升到中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高度加以重视。
李克强总理此次在内蒙古考察时再次表示,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要用改革的办法形成良性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参与进来,共同办好职业教育,增加就业,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肖鸣政认为,对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的我国来说,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政策优惠,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到操作层面,一方面应继续鼓励推行校企合作,做到产业、市场、就业和育人整体谋划,同时疏通职业教育的上升与深造渠道,让学生有根据自身需要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受访的职校教师认为,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主要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校企合作,可借鉴德国经验,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二是进行岗位技术学习,按照工种进行培养,这样一毕业就能上岗。
肖鸣政表示,目前职业技术人才的短缺要求我们积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开发的科学体系。例如,欧盟曾制定了预测未来的职业技能要求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能够主动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开发,要特别注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界人士与业界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以保证职业技术人才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上述受访教师还表示,目前职校学生的主要出路是进行技能资格鉴定,然后去相关的岗位工作。“其他上升空间也有,但是要求学生能坚持不懈,同时也得吃苦耐劳。职校学生需要更多的上升空间,但个人努力程度、用心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临近大学生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又到了躁动不安的时节。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技工荒。不过,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的冰火两重天反差格局,有望在全国600所高校转型后得到改善。
我国将推出两种高考模式600所本科高校转型为职业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我国也将出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招考就是现在的模式。据悉,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所转向职业教育。
河南地区可能转型职业教育学校的名单
我国高校众多,但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问题却很大,国家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缺口却很大。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网曝全国各地90所学校可能转型,河南地区有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工程学院、黄淮学院等21所高校将进行转型改革。
技能比学历更重要河南新华电脑学院领航职教前沿
从连续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偏差。很多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比如IT行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很多传统企业开始朝向网络化转型,然而这方面的人才却非常难招。高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有很多,每年从中毕业的大学生也很多,但是企业依旧招不来合适的。究其原因,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学术知识陈旧,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相悖。
相反,在一些致力于技能培养的老牌职业教育院校,如河南新华电脑学院(网址:www.hnxhdn.com咨询电话:0371-66655579),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定向班、淘宝创业园等多种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未毕业就已经被企业高薪聘用。巨大的就业反差,证实了当下技能比学历更重要,而河南新华电脑学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IT职业教育院校,始终领航在IT职业教育前沿,迎合市场发展,切合企业所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一批批技术型IT人才,得到了社会、企业、家长的一致好评。
培训市场这块“蛋糕”越来越大
想分享的“人家”也越来越多
谁能最终享受,就看谁的品牌知名度高及口碑好了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与日俱增,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外语培训、IT培训、高考1对1培训、艺术培训等技能培训愈发火热,而会计师、广告师、社会工作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一批批新职业的“加盟”更是把教育市场搅得热火朝天,相应培训机构“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在加剧行业竞争的同时也使整个教育市场进入了“精细时代”。
由于教育业态日益多元化,使得教育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有专家预测,2014年省城教育市场将进行新一轮的“洗牌”,优胜劣汰会使教育市场发展态势更加明朗化。
IT培训高中低档层次已明
随着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及网站数量的与日俱增,对于网络人才的需求也呈现“洛阳纸贵”的局面,相应的网络人才的培训招生信息“水涨船高”地出现在各类宣传渠道中,很多网络教育机构也通过“连篇累牍”的宣传来实现招生目的。“以往IT培训市场较为混乱,同质化恶劣竞争严重,但随着专业化IT培训机构的品牌化发展,规模小的被逐渐淘汰,肃清后的市场格局日益条分缕析。”吉林省某IT教育机构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省城IT培训市场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培训格局,以网络、软件等开发类人才为高端、以平面设计、游戏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人才培训为中端和以办公实用类人才培训为低端的IT培训新格局已粗具规模。与此同时,这些人才培训项目在培训价格上也日益规范,高端培训万元以上,中端培训5000元至1万元,低端培训5000元以下。业内人士表示,随着IT培训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2014年IT培训市场将更为细化,层次将更为明晰。由于人才的紧缺,新的前沿技术培训将成为今年IT培训市场的一大新热点。此外,IT认证、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将结合得更为紧密。
外语培训市场20%陷危局
时下,省城外语热已不再仅仅是英语培训火,韩语、日语等小语种也急剧升温,势头丝毫不逊于英语,学习外语已不再是学生一族,而是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使得外语培训体系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外语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各类考证项目,以中高级口译、四六级、PETS培训为主,适合在校学生和想获得外语能力证书者;应用型培训,以实用口语、综合英语培训为主,一般都采用外教小班教学,适合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求学者;出国英语培训,以帮助学员通过各类出国留学考试,如托福、雅思、GRE、GMAT培训等;小语种培训,包括德语、法语、韩语等,市场需求尤为明显。
谈及今年省城外语培训市场的态势,从事多年外语培训的长春市某外语培训学校负责人分析后表示,目前外语培训市场英语培训还是主流,2012年的培训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40%,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30%,估计2014年培训人数较2013年还会有一定的突破。同时他预测,2014年外语培训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优胜劣汰下几百家培训学校中将有20%小规模的陷入生存危局,品牌及口碑将成为外语培训学校立足的根本。
职业类培训机构优胜劣汰
与传统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外语培训、IT培训、高考1对1培训、艺术培训等相比,会计师、广告师、社会工作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一批批新职业培训成为今年培训市场的焦点。另外,外贸实务、物流报关、ISO认证、房地产营销等项目人才也成为培训热门。长春市某职业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对职业资格认证越来越重视,各行各业持证上岗的趋势愈发明显,因此新职业培训市场在今年会更加火爆。虽然新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由于大多数培训机构在招生和学员就业上还没有形成完备的通路,因此今年将成为考验一些培训机构能否生存的关键年,优胜劣汰在今年将表现得尤为明显。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管理,有效提升国内职业资格的权威性和应用率。今年,可能会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先进培训模式和理念的国内及国外职业培训机构进入我省培训市场,这将进一步加剧省城培训市场新一轮“洗牌”进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个体"一日登科"便能永逸的教育观念早已经不复存在了,代替它的是人终身学习教育。”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校长、中关村(000931,股吧)学院院长潘四发5月15日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变革,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学习的新内容,因此除了国家统招的各个阶段性教育外,职业培训、社区教育十分必要。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北京市海淀区作为科教文化大区,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而中关村学院作为海淀区政府举办的社区性高等教育机构,是海淀区政府提出的“学习型海淀”的主力军和“辐射源”。
“一体两翼”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到2012年的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劳动力结构的提升。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积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特点。”潘四发呼吁,还应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改革,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
作为北京市市教委业务指导,经教育部注册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中关村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成为集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社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办学机构。
“我们学校于1958年建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海淀区职工大学、北京市开放大学海淀分校、中关村学院、海淀区文明市民总校四位一体结构。”潘四发表示,目前全校教职工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不断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要求不断为首都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何谓“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潘四发介绍,“一体”就是中关村学院自身的整体建设,学校的定位,这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关村学院的定位就是将教育资源优势与社区日益增强的学习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将学校与社区结合,形成覆盖整个区域,布局合理的社区教育网络,为全体居民服务”。
关于“两翼”,潘四发表示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两条办学思路和模式即“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他坦言,这两个部分在学校“一体”的自身建设中相辅相成,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共同促进学校综合发展和实力提升。
在社区教育发展发面,中关村社区学院于2001年12月25日挂牌成立,标志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从以补偿性的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向高等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成为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而关于学历教育,2002年5月,海淀区职工大学与海淀区成人教育中心合并,海淀区成人教育资源实现整合,中关村学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原海淀区成人教育中心成为中关村学院一分院。2002年10月,第99中学并入中关村学院。位于海淀区温泉镇辖区内的原99中,成为中关村学院二分院。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自创出"面向海淀、面向基层、面向实际、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常青藤"终身学习系统教学模式,不断整合各方面资源,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建设人才。”潘四发表示,中关村学院办学这么多年来,使得许多在岗职工通过参加学历教育或社区教育,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成为单位的工作骨干,不少毕业生由此走上了市、区领导岗位。
办“百姓身边的大学”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社会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关村学院作为海淀区政府举办的社区性高等教育机构,在海淀区整个社区教育和学习型海淀建设中发挥着“中心”、“龙头”作用,为社会提供大教育服务。
5月15日,记者在位于海淀区东王庄15号的中关村学院一分院采访时看到,在插花花艺课堂上,几十位市民围在一起,手里拿着剪刀和各式花束跟着讲台的老师学习插花。讲台上正在教授插花课程的老师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精通各式花艺,定期来中关村学院教授课程。同时他也在中关村学院业余学习书法课程,在“教授”和“学习”中提升自我。
中关村一分院不仅开设插花花艺课程,还设置了其他特色鲜明的多样课程。厨艺教学课程,请国内知名厨师定期不定期的教授市民蛋糕烘焙和各菜系厨艺等。厨艺教室是“大大的厨房”,市民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享受制作美味的乐趣。
记者在采访中正好赶上这里茶艺师在教授市民茶道。在优雅的古琴声中,茶艺师边讲解茶道理论边示范动作,不一会儿工夫,茶香飘满整个校园。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书法绘画课程曾受到来华访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厚爱和赞誉。中关村学院的音乐课堂也是别具特色,各色的古琴等乐器摆满整个教室,市民可以在传统和现代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非学历培训是学院的重要方向之一。”潘四发表示,中关村学院还是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具有汽车维修高、中、初级培训和考核资质的单位;是海淀区人事局授权的公务员培训单位,以及多种职业证书考核资质单位。
据了解,近几年每年来中关村学院进行非学历培训的人数保持在13000人左右。学院开展的海淀区正科级公务员培训、北部乡镇村级干部公共事业管理培训和农民中级汽车修理工培训等都得到合作单位和学员的好评。
“利用学院社区教育体系和市民教育体系平台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和市民教育,也是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潘四发向记者介绍,现在中关村学院面向海淀全区各社区开展的管理干部培训、市民大讲堂、计算机基础及纵横汉字输入法培训、法规培训和音乐教育等都深受社区和居民的欢迎。
在潘四发看来,社区学院的作用之所以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是它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关系更加紧密,与区域内的民众关系更加紧密。“选择教育就选择了一份责任,做教育是要花大成本,要从长远着眼,不能急功近利。做社区教育更是如此。”潘四发向记者表示,在他入职中关村学院领导层的几年,始终秉承“专注教育服务,专业服务教育”的原则,不断开发贴近社区市民需求的各色课程,更好的服务来中关村学院学习的每一位市民。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潜在的隐忧正在形成。随着潜在可转移劳动力减少后的成本上升,制造业向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已经有所显现。与此同时,以往的城市化并没有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样的城市化不仅不可持续,甚至可能在城市内部形成“二元社会”的分割。
在现有制度约束下,职业教育改革是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推进工业化,并进一步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的最佳政策突破口。借助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分析,本文将指出职业教育首先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革,应当遵循怎样的改革思路。
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是,以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体的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如何能够尽快提升人力资本水平,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目前一个与之相关且广为讨论的政策议题是“异地高考”改革。这项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让外来人口能够更好地分享大城市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然而,这一政策取向对于未来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恐怕并非最为有效。一方面,“异地高考”改革的推行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特大城市面临极大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与职校技校生短缺同时并存的现象说明,高校扩招后的人才供给已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脱节。
相比之下,让农村转移劳动力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就成了一个既现实可行又能满足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两全方案。与异地高考改革相比,大城市放开职业教育的现实阻力要小得多,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专业领域实际操作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更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以德国为典型的制造业强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是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同时,只要在大城市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能够给农业转移人口带来更高的人力资本回报,那么他们在城市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恰恰是实现“人的城市化”,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能够“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所以,从产业升级与实现“人的城市化”而言,职业教育是目前需要更多政策关注的最佳突破口。
中国职业教育水平总体落后这一事实被广为认可。但职业教育中仍存在那些不太被大家所认识到又具有明显政策含义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职业教育资源供求缺乏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根据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S)中的成人问卷数据,在共计21572个样本中,我们可以得到最高学历为职业教育,且报告相应职业教育学校信息的991个有效样本。其中,在东、中、西部接受职业教育的样本比例分别为42.79%、37.54%和19.68%,显示出与高等教育类似的教育资源地区间配置不均的现象。
此外,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按东中西进行区分,各地职业教育接受者中为本省生源的比例分别为85.7%、87.0%和92.3%。同时,各地这一比例又普遍较高,都在85%以上,说明目前中国职业教育以区域性招生为主,缺少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性。这是目前中国职业教育资源供求缺乏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的表现。如果职业教育的回报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这种状况就不利于产业工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日后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二,职业教育的户籍门槛依然存在。实践中,虽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外来人口子女就读本地职业学校,但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门槛。例如,上海要求随迁子女须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且须在上海完成全日制中职教育后才可参加上海高职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北京则要求随迁子女必须具有北京学籍且父母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6年。
第三,职业教育回报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利用前述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整,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东部沿海地区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更高的收入回报。这一结论在考虑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生活成本更高、更高能力的人更可能选择在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等其他可能性后依然成立。
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第一,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软硬件方面更有优势;第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聚集程度更高,当地职业教育的供给更接近市场需求,更易于了解现代产业发展对技能的要求,因而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
将上述三方面特点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政策指向:政府应当鼓励而非限制流入城市的大量制造业从业人员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到城市接受更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市场发挥作用来配置教育资源,为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尽早做好劳动力的技能储备。本报告最后部分将从不同角度提出更为具体的操作性政策建议。
在有了明确的政策指向之后,我们可以从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原则出发,分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及具体建议。
第一,优化学生-学校之间的市场化配置。这就要求取消职业教育入学等各个环节存在的户籍等门槛限制,具体包括:1.中等、高等类别的职业教育学校入学资格均与考生户籍身份完全脱钩,实行全国范围内统一招生;2.职业教育学校入学后学生各项待遇与户籍身份完全脱钩;3.职业教育报考资格同时也向历届生、在职人员开放;4.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部分经费支持,转为直接补贴职业教育接受者,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教育提供者的市场选择机制。
第二,优化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市场化配置。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聘用劳动者时,只看能力不论学历出身,相应的措施包括:1.原则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主管部门不作学历上的硬性要求,由用人单位视岗位要求按能力自主聘用;2.在获得户籍资格(如户籍积分管理制)、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与大学本科学历完全同等对待。
第三,优化各种办学资源之间的市场化配置。就这要求在政策上提供充分的空间,允许各种办学力量按市场规律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具体包括:1.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大向国外优质办学机构的开放力度;2.鼓励国内民间资本与国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合资、合作办学。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近日,一条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业界人士分析,说明中国职业教育将真正驶上快车道,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更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腾飞。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尴尬也将逐渐破解。
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尴尬
中职学生就业供不应求,普遍在98%以上,有的甚至被提前预定。而且中职学生的工资待遇也在快速攀升,多数已经达到3000左右,有的优秀学生和专业紧俏的学生工资更高。“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春节过后,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技工荒。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也许将在今年开始逐渐终结。
一位职业教育人士指出,还有一个尴尬现象,现在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生情况也要引起大家的思考。一方面中职学生供不应求工资节节攀升,而且学费全免,国家还给学生补助两年生活费。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招生却不容乐观,有的职业学校招生计划都完不成,对实训设备师资都是一种浪费。他呼吁家长朋友们要加快转变观念,不是读普教、上大学才有前途,职业学生一样有前途,并且更有前途。
中等职业学生深造更方便
“职业学生不但就业不愁,未来要想深造发展路子也更宽广。”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既有的模式中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中职和高职,已经有3+2连读,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2年,可以获得大专文凭;而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以获得本科文凭。另外,也可以选择3+2人才分段培养等模式:就是完成了前半部分,就可以拿到前半部分证书,进入到后半部分,学业合格也可以拿到另外的证书。转阶段时不需要再参加全国高考。通过联合招生、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在学校也可以修本科,甚至是硕士、博士。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校长吴浩宏。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校长吴浩宏: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校长吴浩宏在谈到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时,透露出他对职业教育独特的思考。对未来,他既有信心,也有清醒的认识。
在与我们的对话中,吴浩宏屡屡提及教育从分层到分类的变化,多次触及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没有正确的引导,谁会选择职业教育?应该让技能型人才在整个行业和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请行业精英和专家团进行教学标准论证
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学校有什么好的举措?
吴浩宏:最近我们有两个活动,一个是“茶与茶文化”的教学标准论证。我们请来的专家团队,应该说是茶行业里最专业的人才:有中国华侨茶叶发展公司研究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中国茶业界唯一一个全国性的基金会;还有广东茶业界里的精英—包括一些学者,以及行业领头人。
我们的论证有两方面,一是学术,二是市场,既有专业性,又有实践性。学术理论方面,我们有博士生导师从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阐述;行业专家则提出我们需要按照需求去培养人才。基金会也提供了一些支持,包括基地、资金、样茶、师资等。在我们看来,这个论证会的成功,是我们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紧密结合的体现。
另外一个活动就是“亲子大卖场”,我校每年举办一次,已经坚持了近十年。此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家长也一起见证孩子们如何做生意、如何营销,让家长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
教育分类对职业教育,甚至对于其它类型的教育来讲,都是一件好事
问:国家正在进行高考改革,意味着未来会有一些公办或民办的大专将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吴浩宏:首先,国家目前正在从整体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十八大提出来的,教育部也在做这方面的改革。我们国家从上而下,已经对职业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有所认识,也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目前国际上在构建教育体系方面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分层,另一种是分类。教育部已经着手从教育分层到教育分类的改变。这种改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动作,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理解。以前的教育分层,是从重点到普通,再到职校,把职业学校放到最末端—比如中考录取,提前批是全国示范的,第一批是省一级,第二批是市一级,然后是民办高中,最后才是职业学校。这种分层方法会让社会和家长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淘汰之后剩下来的,选择职业教育似乎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国家正在着手的向教育分类的改变,可以分成基础教育类、高等教育类、职业教育类、学前教育类、特殊教育类。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突破,是一种改革。对职业教育,甚至对于其它类型的教育来讲,都是一件好事。
我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当然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要把好事做好,不能只是等待,更重要的是提升内涵,促进自身发展。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有机会去搭建一个现代职教体系—有中职,有高职,有本科,也有研究生的培养。
相应地,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学校此时没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形势,可能就要掉队。过去基础扎实的学校,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领先,但如果没有注意顶层设计,没有思考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发展、课程的建设等问题,没有考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行业、岗位、生产过程紧密对接,那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问:您的意思是,这种改革是一把双刃剑?
吴浩宏:对,是双刃剑。这个时候谁把握住机会,理解好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谁才可能往上走,否则就会越走越窄。未来还会存在专业重组,专业重构的问题,一些较弱的专业可能会被撤掉。但这正说明我们的机会来了,我校的烹饪、酒店管理、茶艺与茶营销、咖啡、红酒、调酒、导游这些专业将有更好的发展。
让技能型人才在整个行业和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
问:过去定义人才的概念很单一,您认为未来会有什么不同吗?
吴浩宏:会有不同。未来的人才结构肯定不是单一的,有学术型,也有技能运用型。对国家来讲,学术型人才重要,技能型人才更重要。我举个例子,为什么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全球领先?工业要发达,高技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必须有。学者和研制人员,他们研制出来的模型或许很好,但是模型怎么变成产品?研制人员可以画出来,但要做出来还是要靠技能型人才来完成。为什么瑞士钟表业几百年都不被超越?这也是有秘诀的,他们有非常出色的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和担当,国家也应该予以一定的引导。瑞士的一个高级技工的收入甚至高过博士,这种人尽其才的工资体系,就能对社会产生良性的引导。如果没有这样的引导,谁愿意去选择技术工人这条路?让技能型人才在整个行业和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从今年起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有专家指出,“退步”正是“进步”,人才培养体制的变革是与时俱进,也是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需。不难看出,做好职业教育已成为“重头戏”。
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全市首批技师学院之一,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断释放技能人才红利,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多的“蓝领”力量。
紧跟市场 集团化办学营造职教新格局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李庆谈道,学校的发展要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行业性、区域性、特色性职教集团是提升职业学校竞争力的关键。
2009年,在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牵头下,10所高中职院校、10家制造业优质企业和2所咨询机构组成区域性机电技术职教集团,成为教产研专业建设共同体。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亲自为集团授牌。
据了解,该职教集团通过加强院校与院校、院校与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推进了职教基地规模做大、结构做优、专业做强、特色做明,更促进了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集团化办学的步伐并未止于此。在发展职教集团的同时,工业高级技工学校还牵头成立了重庆市渝西地区技工教育联合体,携手共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成立了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力劲、潍柴、华为、益民、青山5个分院。
技工教育联合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了专业建设的合理布局,分校重点开设面向成员企业需要的如热加工与成型、齿轮制造等特色专业,有的分校明确以社会培训为主,优化了专业结构。这样,各个学校无论强弱,都能把握定位,各展所长,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紧贴市场,推动集团化办学带来了职教发展的新格局。近两年,潍柴分院招生爆满,2012年更成功创建市级重点技校;潍柴、益民、青山分院大力接受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和新进员工培训,年培训量均达到2000人次左右;青山分院不仅每年早早完成招生任务,同时与企业紧密合作,产教结合,年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
转变形式 合作从定向培养到引企入校、办学入园
从最初向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到开展订单培养、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再到如今校企融合办学入园、引企入校、产教结合,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校企合作在经历“三步走”之后,进入了发展新高地。
思维的转变,行动的纵深,让学校的校企合作风景显得格外靓丽。
依靠集团办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努力将成员学校打造成为成员企业“技能人才储备和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将成员企业建设成为“成员学校师资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基地”,明确了成员学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确立了企业享有的权利,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的生命线。负责该项工作的校企融合办主任李建谈道,学校正在进一步贴近产业、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校中厂”,通过“产教互动”实现合作发展。
正因为如此,香港力劲科技集团才最终决定与学校深度合作,投资1亿余元在永川区凤凰湖工业园建立融研发与培训、教学与生产于一体的“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力劲压铸分院”。
2012年,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与重庆云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重庆市金融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公共实训基地和重庆市重点产业用工储备特训基地,为呼叫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技术、价格、人才等信息查询与反馈等服务,这一引企入校的行动大大提升了学校和联合体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
改革示范 三大专业领舞人才模式改革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已经进入中期建设阶段,通过打造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三大专业和永川呼叫和金融数据处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校成为人才模式改革良好契机。
在专业建设进程中,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取得成绩,特别是制定的“五元六环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四元制学校评价模式方案”、“两线三横四纵学生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方案”为培养技能人才夯实了基础。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将工作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了“三结合、三共同、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引企入校使专业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初步建立了集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全市技工院校和重庆职教基地首批精品专业,多次承办机电一体化项目重庆顶级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在2013年第三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中心赛机电技术项目竞赛中囊括前4名,机械工程CAD获学生组第二名、第三名,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大赛,学校获重庆市政府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教产结合“两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线三横四纵”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三大重点专业的建设不断输出改革能量,学校的贡献与示范效应也在增大。据了解,仅一年时间就为行业和企业培训员工近3万人,吸引了广西、贵州、四川等市内外学校前来“取经”。
特别是永川呼叫和金融数据处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一特色项目的打造让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来访参观的市内外学校络绎不绝。另外,重庆市和永川区的服务外包类企业频繁来到学校,提出用工和服务外包业务的迫切需求,为学校发展开辟出新天地。
本科大学生回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后参加考试,获得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应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广西南宁市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中,成为眼下广西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一种潮流。(5月25日中国新闻网)
在最难就业季面前,本科大学生终于不再“高不成低不就”,开始转变自身观念,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以往屡遭偏见的职业教育如今也开始大展手脚,能够帮助本科生增加就业的筹码,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本科生回炉技校培训考证,既是本科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又从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其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这着实给了不少本科生当头一棒。但反过来思考,求职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而非学历,而不少本科生往往除了一纸文凭之外再无其他筹码。结构性的人才供需失衡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就业居高而普通本科教育就业走低。之前教育部曾表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这又将是一个“最难就业年”。此种语境之下,毕业生想要顺利就业,就必须转变自身观念,紧随市场的步伐。市场需要毕业生拥有哪方面能力,自身就应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能力。如此一来,才能增加自身成功就业的机率。本科生考取技能证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而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变,必然会消减本科生就业的艰难。
职业教育成了香饽饽,既是市场化要求下的大势所趋,同时也佐证了两种高考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虽然教育部已经明确表示,日后的高考将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民众还对技能型高考存疑,这与职业教育一贯受到偏见不无关系。一方面是传统的思维定式,总以为职业教育就会低人一等,也没有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又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就业持续走高,职业教育不断被“正名”。在两种高考模式大势已定的前提下,让民众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不仅有利于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也能有效解决人才供需失调的现状。
当然,本科生参加培训考取技能证书并不是说普通高等教育已经不再占优势,而恰恰相反。如若毕业生既拥有较高的学历,又掌握着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对其而言显然不是什么难事。不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职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需接受的是市场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考验,而并非只是对于文凭的考验。因而,无需觉得本科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太难为情,这正是理性就业观的表现。
李华 绘
从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到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明确“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再到4月25日178所普通本科高校发表《驻马店共识》成为改革的积极实践者,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本科转型”成了社会热词。高等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也关乎每个家庭和青年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有太多的意见要表达。
【职教前沿】
重构中国高教版图的民间声音
“鲁昕副部长的讲话重构了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在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部分本科院校如何成功向职业教育转型”研讨会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俞仲文做出了这样的解读。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则认为,重构的不仅是高等教育,“转型对于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也是非常好的事情!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从‘h型’变为‘H型’,将断头路变为立交桥。”
所有高校都要面对转型
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部分”到底是多少?鲁昕副部长给出的答案是600多所,主要是1999年以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按照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这些院校位居末端。
为什么是600多所?此前在驻马店论坛上,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天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已有解释,参考了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教育提出600多所本科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加上1000多所现有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其他高校所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之比已向这个比例靠拢。
“不仅是这600所,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转型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国家的产业已经在转型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也必须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说。查建中认为,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包括清华这样的985高校,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以前我们的大学大部分是自娱自乐,我们的教育要回到原点,就是职场。学生要就业,职场需要人,国家需要升级的人力资源支撑,所有都归结到职场的需求。”
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壑对查建中的观点深为赞同,“职业教育遇到一些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中实际存在的‘种性制度’,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始终认为脑门上要绣字,学校名字里必须加上‘职业’。转型对职业教育是利好信息,但仅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型还不够,所有学校的人才培养里都应该有职业的内容,特别是职业精神的传授,是我们各类学校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的。”
不仅本科高校要转型,一向与产业结合紧密的高职院校也有转型需求。作为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就把今年确定为转型提升年。院长单强告诉记者,学校建校17年来一直是围绕产业培养人才,而忽视了学生发展。如今学校的转型是整个人才培养的转型,对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内提升办学层次。
转型动力何在
虽然已有178所本科高校响应号召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但距离600所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如何唤起这些院校的转型动力?有学者认为动力必须内生,崇尚水到渠成,有学者则寄希望于政府引导的外源动力,出台更多的政策刺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转型的问题说到底其实是现有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的问题。如果体制灵活了,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性,怎么发展是学校自己的事,而无需政府来告诉怎么转型。
“用鞭子抽的转型和发自内心的转型是不一样的!”单强同意储朝晖的观点,但他认为水到渠成和政府引导并不矛盾。从政府的角度有两种办法让大家去转型,一种办法是行政命令,还有一种办法是把渠挖好,水到渠成,这个渠是政策之渠,政策面向所有本科院校,由学校自己来选择。
“转型其实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张,它在基层、在学校是有呼应的,而且几年前就已开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介绍说,一些省级政府已制定了富有改革精神的省级规划,成为了转型的外源动力,而一些本科院校也已具有了内生动力并已启动转型。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即是一个已开始转型的案例。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学校目前正面临着转设为民办大学的问题,这也成为了学院转型的动力源之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刘枚谈到,学院已经看到本科生在就业时是如此不接地气,从事蓝领工作技术不行,从事管理工作也不适应,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单从解决学生就业来讲,学院也有着转型的紧迫感。
政府之手挥向哪里
此次高等教育版图重构,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想到1999年的高校扩招。扩招15年后,当年的一些政策又被重提。
“版图重构让我感到欣喜,但又有点酸溜溜。这说明我们当年的顶层设计就不科学。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我们的顶层设计就分成两个板块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种‘回锅肉’的局面了。”俞仲文认为,需要反思当年高校扩招的政策,不要再把这次调整仅当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功利之策和权宜之计,而必须有大格局的视野。
转型过程中政府该做些什么?政府的手该指挥向哪里?学者们有着一致的意见,都认为政府需要制定转型发展方案、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这一过程须考虑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避免“一刀切”。俞仲文提出,教育部内部要率先清除歧视职教的政策,支持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他还建议,在方案中可以写入“让优秀的高职院校校长担任本科院校校长”,以加速转型。
但在政府是否该利用经济杠杆来撬动转型,学者们却形成了两种意见。
俞仲文认为,要让转型的院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实际利益,可以考虑有一笔经费,转型高校才可以申请。查建中则希望政府利用好国家拨款这一经济杠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本以及学校对职场和国家经济的贡献率来拨款。
储朝晖则有些担忧,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苗头——转型了就多给招生指标,转型了就多给项目,“在现有体制下这样办事最方便,最能够短期见效。但你多给我指标我就转,这是被动的转,而不是市场主导的,或者是自主的转。职教的病根在管理,政府老是把职业学校抱在怀里,求得照顾。因此首要的是改变这个体制,让职业学校能够自主发展,离开政府的怀抱也能够发展,不解决这个问题讲其他的都没有用。”
余祖光比较乐观,近期他参与了几次高校设置文件的起草工作,已经感受到了政府在逐步放权,工作方式也有很大改变。“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有着很浓的市场经济味道,这一点是我们转型的钥匙。”
【地方实践】
高校转型的重庆思路
高校发展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新型、转型、定型三个重要阶段。新型是起点、转型是需求、定型是深化。其中,转型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办学举措的整体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的整体位移,是一场国家、民族需求倒逼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客观需要。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态势,导致出“一大一少”(毕业生规模大、行业企业可用之才少)的应用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
转型过程与评价
地方本科高校能否顺利转型、进而定型,关键是制定一个好的转型方案,并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来评价与审视方案的优劣。重庆有6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占教育部试点高校总数的近1/6,占重庆新建本科高校的1/2。我们首先制定了转型方案评审指标体系,以评审为抓手促进科学转型。评审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项,即方案制定过程、方案主要内容和工作保障;二级指标14项,即:转型发展调研论证、程序审核、学校章程、办学定位、办学结构、专业特色、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教学教法、教材建设、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满分100,规定70分以上为通过,60—70分为暂缓,60分以下为不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聘请教育部知名专家、市级部门主管领导、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专家组,对6所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方案进行了逐一评审。通过考核,有4所试点高校转型方案通过、2所暂缓通过。这对试点高校是一次检验,对观望的其他本科高校也是一次振动,防止盲目性、防止滥竽充数。
转型与制度设计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方高校转型起步晚、法制化建设滞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定笼统而不系统,甚至无法可依,政府的引领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作用没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加快制订《应用技术型大学条例》,明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作用、管理、办学方向和运行机制等重大事宜;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内容。从“四大载体”,即学校、教师、学生、课程出发,建设一套法规体系,包括应用技术型大学布局、规划、资产、人事、准入退出、教师注册、教师待遇、教师引进、学籍注册、学生资助、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内容。
转型与激励
促进高校转型关键在于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把《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七项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中。处理好办学自主、监督管理、评价激励的关系。特别是应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发挥好“五个调控激励作用”。一是分类拨款调控。经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倾斜,探索新的拨款机制和标准。二是专业设置调控。增加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数量和比例。三是招生计划调控。招生指标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和紧缺、急需人才的专业倾斜。四是就业目标考核调控。对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排名靠后的专业,采取限期整改甚至停办等措施。五是院校设置调控。凡是要更名为“大学”的高校,或新设本科高校,必须是应用技术型学校。
转型与利益攸关方
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实施产教融合式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做好“六个纳入”,即: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把技术开发与服务纳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实践教学设备和设施建设纳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基本建设体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纳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培训体系;把师生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思考,重庆市于4月11日成立了“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制定了联盟章程,明确了性质、目标、任务和责任,联盟整合相关资源优势,为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关团体等利益攸关方搭建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实现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供与需”的无缝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系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高校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必然选择、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律理性回归的必然选择。(作者系重庆市教委副主任 牟延林)
【职苑评说】
审时度势:转型优于守成
近年来,由于一直重视应用技术实践和操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日益成为适销对路的香饽饽。其就业率已经成功超越了除985高校以外的所有普通高校。与此同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却是一年甚于一年。就业成为困扰和制约这类高校发展的瓶颈。
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强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笔者以为,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工科专业较强的高校和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力争尽早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从未来的趋势看,国家将会逐步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其向更高水平迈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向被低看为“末等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将会很快走出严冬,迎来阳光灿烂、百花争艳的春天。
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处于全面下风。无论是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和科研实力、招生就业还是知名度、吸引力、号召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低于985、211名校,强弱分野十分突出。而且这种“马太效应”将会愈来愈明显和放大。可以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果依然在这一领域中谋求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非但不会减小,反而逐步增加。如果能够转型为职业技术教育,反而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办学成果。
一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基础厚实。它们的办学历史长,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有着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经验积累。丰富的经验、雄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良好的区域性影响为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为转型提供强力支撑。虽然处于普通本科教育之末端,但其“本科头衔”吸引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师资。无论是资历较深的老教授、还是来自名校的年轻博士,基于其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转型后通过一段时期的专业实践,一定能够较快地成为“双师型”专业人才,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所需要的“高级教练”。
三是夹缝中的发展受到掣肘,转型优于守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这种优势中也潜伏着劣势。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名校轨道,以北大、清华作为办学目标和追求,因此偏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专业实践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普遍不足。学校的这种厚彼薄此自然大大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专业实践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自发状态,“践而不实”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企业也不太配合。如果能够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在扎实的理论训练基础上,能够如职业技术院校一样,长期同企业紧密合作,与生产第一线无缝对接,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到那时,学生就业便不再是学校的老大难。
四是尽早转型能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一直高高在上、独享尊荣,傲慢地俯瞰着“等而下之”的职业教育。因此,当下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并不愿意“降格”为应用技术大学。如果某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能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率先为国家或地方教育大政破冰,必将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方面受益良多。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与其在车流拥挤的高速公路上跟随名校这类宝马、奔驰悠悠慢行,不如另辟蹊径,走一条能够更好发挥自身办学专长的新路。如果等到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也可以举办本科甚至重点本科,而且享受与普通本科高校并轨招生待遇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仅有的招生优先权都将丧失。届时,更容易陷于“布里丹毛驴困境”。(作者系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胡解旺)
【短言微议】
高校转型网友谈
@欧阳河:什么叫地方高校,属于地方办的还是隶属地方管的?什么是中央高校?地方高校中也有211甚至985高校,部委院校中也有非211、985院校,中央的高校都不需要转型?高校转型到底是按地域划分,还是按类型划分,或是按隶属关系划分?
@成都冯川:主张大学转向职业教育的人,其依据无非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有些工作又没人去干。问题是:这些没人干的工作,是人不愿意干呢,还是不会干?如果是没能力干不了,有针对性地办些职业院校当然不错;如果是不愿干,办这样的职业院校招得到学生吗?
@老冯说:(转型)早该如此。如今的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知道学什么,却不知道做什么。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就是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以自己的专业特长,立足岗位,服务社会。
@鲁储生: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需要解决,若无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来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单纯的本科教育改革效果恐怕有限。
@于东平:把一半的本科高校转为职教,这是正确的,只是动作晚了点。但这不是改革,而是对过去错误的拨乱反正。600多所高校基本上是当初盲目扩张,通过专升本、大学二级学院、大学成人部和培训部升格而来,实践证明,都是政策性失误。
会上,有关专家就构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政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等作专题报告。与会人员围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与产权制度改革、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践探索等进行交流研讨。年底之前,研究会还将启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论文征集”、组织相关交流培训班等活动。
据悉,研究会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其“‘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被确定为全国7种集团化办学模式之首,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今年2月下旬,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不难看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发展,因此,也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这次的转型措施对于缓解当前“普通大学生相对过剩”与“职技人才严重缺乏”的反差格局有着积极作用。此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加强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民工尤其是农二代的技能,促进他们融入城镇生活的重要途径。然而,转型过程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如何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是改革的关键。
职业型人才短缺
“一开始我不太愿意念职高,但进入职高学习护理知识后发现,能够掌握一门技能相对好找工作。”来自湖北省谷城县某村的小唐因未能考上心仪的高中,而选择在县里的职业高中学习医护知识,目前小唐被学校分配到县某医院实习,如果表现良好可以留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掌握专业技能,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在中国仍然是家长和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即便在农村,多数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跃出“农门”。
然而,考上高中、大学就等于拿到通向光明前途的通行证了吗?目前,“就业难”和“技工荒”的尴尬局面并存。数据显示,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699万,就业率仅为77.4%,而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突破727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老家的一些朋友初中毕业就选择外出打工,他们自身没有掌握技能,即便找到工作,工资待遇也不好;也有一些继续念高中的朋友,他们时常抱怨在学校只学到了数理化知识,担心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听说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也不容易。”小唐告诉记者,现在看来,职业高中是不错的选择。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人群,农民工及其子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6亿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7.3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这样的务工人员只能选择“候鸟式”的就业,融入城市并不容易。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大量新一代农民工初中尚未毕业就来到城市工作,由于他们在老家接受到的仅仅是初级的知识型教育,又未接受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他们来到城市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实际上,职业技能培训对我国制造业水平和服务业质量的提升有很大作用。但是目前,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上具备这类技能的人才又不多。
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通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存在一些挂着“大学”牌子但实际上达不到大学教育质量的学校,这种情况已经被人们所诟病。所以,这样的高等院校转型更加符合实际要求。
职业教育促进农二代融入城市
“随着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确实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他们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不一定很高,但是一定要具有实干精神,能够解决问题。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人才层次和经济结构能够相对应。”王通讯表示,技能培训的种类非常多,比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公路铁路修建、工厂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能手,这些领域固然需要有一些领头的专家,但大量需要的还是在一线、基层实干的人才。一批学校向职业教育转型,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
郑风田认为,在我国,从事制造业的人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城里的孩子很少,如果农民工的技能不提升,整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就得不到提升。所以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不仅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而且对提高国家在世界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郑风田补充道,近年来,国家每年都拿出几百亿元资金投入到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是,目前真正有价值的培训并不多。“要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说,系统地学几年技能比简单地接受十几天的培训达到的效果肯定要好很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如果这次的转型措施仅仅在政府内部转来转去,不会有很大作用。政府要将职业教育解放出来,只有将它与产业、市场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中心,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要把教育当成民族的传统,农民需要什么就去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与课程,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
应建立多层次职教体系
这600所院校到底该如何转型,目前国家还没有公布明确的文件。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对如何转型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王通讯表示,这次的转型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部分学校而言,从大学变为职业学校,降低了档次,思想认识方面可能一时转不过来。这就需要转换思考方式,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学校应该抓紧时间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人们看到,现在一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校还要维持大学的名字,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现在不少学校也遇到了招生危机,不如抓紧转型,更加符合实际。
“现在社会的实际需求是很明确的。比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各种人才都需要,但是技能岗位的人才需求更大。对于政府和学校而言,要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同时要广开就业渠道,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找到工作岗位。青年人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面向社会需求去寻找自己的"契合点"。既要树立远大理想,也要强调脚踏实地。”王通讯建议。
郑风田建议,首先,应当建立多层次职业类院校划分体系,提供多层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让技术类院校也能像学术型院校一样,分为不同等级;打通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上升通道。“这样让学生有一个慢慢提升技能等级的台阶,不同等级所能找到的工作也有差异,这样学生会更有动力学习职业技能。这样的转型才是有价值的。”
此外,郑风田认为,由于许多升格的专科、本科,教学培养导向更偏向知识型,并没有太多技术背景,现在转向技能型,师资力量未必能达到要求。基于此,他建议,转型的院校一方面应当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引入国外优秀职业教育教师,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国内企业聘请有经验的高级技能人员,充实师资力量。
张精(左)及其模特
张精是个热爱形象设计的女生,凭借娴熟的技艺和手法,今年24岁的她曾分别获得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晚宴化妆发型设计造型,和2012年国赛新娘化妆盘发造型一等奖,是名副其实的“双料王”冠军。
选择形象设计行业源于她从小的兴趣。小时候,张精就很爱美,喜欢化妆,喜欢打扮娃娃,经常给娃娃换衣服,梳辫子。初中毕业,她希望能学习专业的形象设计,成为一名真正的形象设计师,但这个想法却遭到父母的反对,父母坚持让她走读书考大学的路。
“我喜欢一件事情,就会用百分之百甚至更多的动力去做,如果不是我喜欢的话,我肯定做不到。”倔强的张精说服了父母,2009年,她来到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学习形象设计。第一次正式接触形象设计,张精如鱼得水,“我很少有那种感觉,就是特别喜欢,所以就很认真地学习。”
成绩优异的张精很快在校内脱颖而出,2011年被选拔参加了国赛。“在准备国赛的时候,我按照老师讲的方向化妆,化完就是不得劲儿,和老师化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老师设计新的发型,一连换了3个,我怎么梳都梳不出来。正常比赛设计发型40分钟,妆面40分钟,我梳头发就用了120分钟。抽查的时候,我总被批评,心里特别难受,那时候有想过要放弃。”张精笑称,她真是很喜欢形象设计这个专业,想做到最好。备战国赛的3个月,张精没日没夜地训练,从早晨8点到半夜12点,天天练习化妆、梳头发,一站就是一整天。
无数次地练习,梳了上百个发型,化了上千个妆面,张精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决赛现场她发挥出色,提前15分钟完成了比赛,拿到了一等奖。
张精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她觉得自己在学校有充足的时间,如果拿到新娘妆的奖,以后可以出去做新娘妆,有证书也能更好找工作。2012年,她再次报名参加了国赛。
“与晚宴妆的魅惑感不同,新娘妆属于清甜可爱的类型,是所有妆面中最难化的一种,因为它既要突出结构性,又要强调立体感,眼影的颜色、浓度,粉底的厚度薄度都有改变,对细节要求特别高。”因为有了第一年训练时扎实的基本功,张精很快适应了变化,她一鼓作气,再一次获得国赛一等奖。
两次“国赛”经历不仅让这个热爱设计的女生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启发,更让她收获了做人做事的态度。
为了把这分幸运带给更多的人,母校也缺少形象设计大赛有实战经验的人才,毕业后张精决定留校担任助教,专门针对大赛教学生,负责给参赛选手培训化妆和发型设计。
练习阶段,张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手法不要生。“我会先给他们示范一个妆面和发型,从拍水、打乳液到夹睫毛、打粉底,什么方法最好,在什么位置最合适,我都会手法加语言告诉他们。头发也是,从扎最简单的马尾开始,怎么扎才能扎紧马尾,倒梳怎么打,怎么梳各种方式的片、卷。”张精说。
在教学过程中,张精特别强调手法,包括打粉底的手法,眼妆、腮红的位置,梳头的方法。比如打粉底,分拍、抹、蹭很多种,张精的手法基本是拍,因为拍的粉底打完之后,看不出厚,很透亮;再比如梳头发的时候用倒梳,头发必须有光泽度,不能有凌乱的头发丝,头发的根部一定要打实,打实之后头发才能立住,打不实头发就像瘫了一样立不住,没有精气神儿。张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琢磨过的独特手法,一步一步耐心教给学生。
张精是一个细心的老师,学生每一次化完妆、盘完头发,每个人的缺点、毛病,每一天有什么进步,她都会记到一个笔记本上。晚上回到家备课的时候,她会把第二天的计划排成表格,详细列出应该做什么。
形象设计是一个紧跟时尚潮流的行业,为了发现这些每时每刻都不一样的流行元素,保证自己紧跟潮流不落伍,张精平时会看看杂志,有服装发布、新的流行妆面、新的手法,她都会上网查一查,自己实践之后再教给学生。
“先做人后做事,我觉得人的品质一定得好,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刻苦、认真,不断进取。”张精希望自己可以一直留在学校,学校有很多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能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可以不断丰富自己。
张精认为,形象设计这个行业的前景很好,自己会继续在这条路走下去。当老师是一方面,未来,她计划创业并开一家专门做形象设计的店。开店不仅需要积累专业经验,更需要管理方面的知识,职校的学习生涯让张精意识到学历的重要,她希望有机会考本科,学习商业管理。
本报讯(张玉甫 记者韩俊杰)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教育集团日前在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该教育集团以煤炭行业高职、中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为主体,78家成员单位“抱团”共探煤炭产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文杰说,煤炭行业的人才需求常随行业周期调整出现大起大落,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和煤企招人难的矛盾。
对此,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会长邱江表示,集团化办学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制度性探索,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革新与创新。多年来,煤炭职业教育按照“变招工为招生”的思路,为煤炭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但是,当前,我国的煤炭职业教育仍不能满足当前煤炭行业转型与发展的要求。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让企业需求成为办学的“指南针”。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淮南矿业集团及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院校表示,将通过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大平台,打破区域、单位限制,加大校企之间、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走出“就职教论职教”的小圈子,实现资源与信息的整合、融通与共享,推进行业、企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共赢与发展。
CFP供图
提起招生,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脱口而出的就是一个字“难”。在一年比一年残酷的招生大战中,中职教育从业者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国家、社会大众以及职业教育本身在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吸引力方面还有哪些要做的功课?
近期,记者跟随中职学校的老师去中学做招生宣传,记录了他们的所做、所说、所思。
招生宣传遭遇“门难进,脸难看”
广西沿海某市一所机电工程学校去年的招生指标是1000人,最后以招到600多人告终。今年,虽然上级部门给学校的招生指标调低为800人,但截至目前,学校才招了几十人。为了应对挑战,学校老师几乎全体出动,除了招生就业办(以下简称“招办”)的专职老师外,每个专业课老师也都有1~2人的招生任务。
5月19日下午,记者跟随这所学校招办的3名老师来到市内一所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出发前,招办主任就给中学校长打了长达几十分钟的电话,刚开始校长以“怕扰乱上课秩序,影响学生学习”等理由拒绝。但主任“暗示”说认识市教育局某领导后,校长的态度有所变化。
到中学后,一行人被保安拦在门外,只答应让招办主任一个人去校长办公室沟通。在太阳下面等了快20分钟还没见动静,一位招办老师忍不住念叨:“这校长怎么这么难搞定,不知今天会不会又白跑一趟?”就在此时,招办主任笑着走出来,示意我们拿宣传册上教室,大家这才松了口气。
在这位招办主任看来,被拒绝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到学校做招生宣传时,一般只有50%的校长会答应,而另外50%的校长会很礼貌地拒绝:“不然你们把宣传单放在我这里,由我们代发吧!”听到这话,招办主任心里明白,其实宣传单根本到不了学生手里,只会堆放在墙角,或是被随手丢进垃圾桶。
南宁市一所中职学校的黄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去年他参加由自治区教育厅牵头组织的“招生大篷车”,到各市县中学开展招生宣传。这些中学虽然不敢直接拦截职校招生老师进校,但在招生宣传材料发下去后,中学老师往往会强令收回。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学校刚发完材料准备离开时,却发现那所中学的老师堵在教学楼的各个楼梯口,张开四肢,摆出一个“大”字,要求学生交出手里拿着的宣传材料,否则不能回教室上课,可笑的场面让这些奔波多日的招生老师感到一股寒意。
“招生过程中,中学的校长是‘门’,而班主任是‘水闸’,这里面的水具体多深,你没办法想象。”广西一名有着多年招生经验的中职老师说,每到招生季节,应届生就会变成可以等价交换的资源。各地初三年级的班主任手里掌握着几十个学生,就相当于拿着几万元。这些老师会先了解各校的大概情况,看看办学水平、招生价码,经过比较后,向没有多少判断能力的学生推荐价码最高的学校,实在不行,他们也会折中选择,“现在普遍的价码是400~600元一个学生”。
除此之外,这名老师表示,各地市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使本地中职“吃得饱”,一般都会对生源进行“封锁”。比如,某县在中职招生录取工作中,只限本地中职招生。城区的职校要去招生,得先经过该县教育局批准,而按程序去拿到签字是不可能的,必须和教育局谈好分成方案,才会满足学校的招生要求。
中职教育遭遇“就业旺,招生难”
“太精彩了!”看着T台上穿着华丽礼服走秀的模特,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学的一名学生感叹。
这是5月初,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下称“柳州市二职校”)举办的校企联合展示日活动中的一幕。当天,来自柳州市各中学的500多名初中生来到校园内参观和体验各专业的特色和风采。据了解,前来参加活动的中学生很多是对职校“不了解,想来看看”,还有很多学生表示“是老师动员来的”。
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学的李老师表示,来参观的学生大多是动手能力比较强,对自身发展又有一定的想法。去年,他班上的应届毕业生中,就有1/5的学生选择入读职校,剩下的都选择就读普通高中。
柳州市二职校虽然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广西首批示范性职业学校,但谈起招生工作,该校副校长谢文峰仍表示“形势严峻”,今年柳州全市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人数为3.57万 ,但自治区仍然给全市下达了12500人的招生任务数。
“自治区可能是希望以此控制学生流失率,同时合理拓宽适龄学生的升学渠道,因为目前已经出台中职直升本科政策。”谢文峰分析,“但职校招生难仍然会普遍存在。”
对于这所办学质量和就业状况都相对不错的学校来说,即使一些优势专业,也会因社会的偏见和不了解,而在招生中遭到冷遇。
以二职校服装专业为例,该专业成立于1984年,是学校的老牌专业。虽然近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甚至还未毕业就已被企业预订,但学校却出现招生不足的现象。服装专业老师李海辉介绍说,目前,他所带班级36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市郊,仅10%~20%来自市区。“除2008年服装专业招满4个班外,后来就一直稳定在2~3个班,但还是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家长的成见主要有3方面。”李海辉表示:一是觉得毕业后只能做裁缝,薪资低,发展不大;二是觉得只有读高中、考大学才有出息,才能找到体面工作;三是觉得学校的培养模式只教理论,学不到东西。但事实上,现代服装业早已不是家长印象中的小作坊式了,即使就职于柳州本地的企业,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也能达到2500元左右,经过两年的历练,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升任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如设计师、工艺师、销售主管等,薪资收入也会大幅提高。
柳州市交通学校招生办副主任黄挺对此也颇有感慨。他说,传统观念认为“读书改变命运”,但很多人认为读书就等于读大学,文凭才是敲门砖,实际上未来中国的产业发展更缺乏高技能人才,从职校毕业可具备初、中级技能,在企业工作几年通过考试后可成为高技能人才。目前,学校招生中城乡学生分化明显,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很多城市家长认为让孩子读职校降低身份,面子上过不去。但很多农村毕业生通过自身经历告诉大家,中职就业形势好,可以快速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农村风气转变很大。目前该校生源中有80%~90%为农村学生,10%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国家优惠政策有待深入人心
近年来,国家逐步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推出优秀中职生可免试就读高职甚至直升本科等诸多利好举措,旨在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政策出台后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在玉林市某中学举行的招生宣讲会现场,当招生人员介绍完学校情况和相关政策后,马上有学生半信半疑地问道:“老师,你们学校真的免费就读吗?”“您所说的直接升本,它的标准是什么,机会有多大……”
没过多久,当招生老师回访这几名感兴趣的学生时,却有学生告诉他,回去跟家长沟通这些情况后,家长不由分说地驳斥道:“哪有这么好的事儿,不然人家还那么辛苦地考高中考大学干嘛,肯定是骗人的,这样的学校能学到什么东西!”
“人们有一种心理,总觉得免费的就是不好的,不用考试就可以升学的肯定不如考试入学的。这其实跟营销中的稀缺性原理相类似。”这名招生老师说,比如某商品是免费或者无限量供应,可能应者寥寥,但如果说仅限30位VIP客户拥有购买资格,人们就会争相购买。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类似之处,如果完全没有分数线,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入学,大部分人也不会珍惜这样的机会,最终的结果是社会难以消除对中职学校的歧视和偏见。
当老百姓对国家政策和学校具体的办学条件缺乏了解,不懂得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去对比分析,作出理性选择时,另一种心态就会占据上风,那就是从众。采访中,很多招办老师都反映,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如果同班、同村里有十来个适龄学生,只要有一两个人选报某个地方的职校,其他八九个人都会跟来。也有不少家长不希望孩子离自己太远,不太考虑学校情况,就盲目地选择就近就读。
“全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还是不够的,如果能让市民看到校企合作、职校的升学情况、优秀毕业生就业情景等,大家对职校的肯定程度能达到高中的一半,我们职业教育服务人民生活的作用就会更加明显。”谢文峰感慨地说。
在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覃海波看来,中职招生宣传不是打打广告、在招生季吸引一下眼球就能起到效果的。要真正提升中职的吸引力,应当从长期着眼来规划职业教育的全盘发展。这其中,既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也需要专业的策划人员从不同视角引导全社会参与讨论,同时还可以借力新媒体,真实生动地反映出职校生的发展也并不一定逊色于本科生,职业教育可能更适合某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真实状况。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19-8866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