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2月23日上午,曹妃甸区职教中心召开2022年春季开学工作会议,会议由校长王怀平主持,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

会上,副校长刘辉传达了2月21日校长办公会议精神,并就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要求。

副校长李志坚通报了学校开学方案,从开学时间安排、师生返校报到条件、核酸检测要求及安排、返校报到流程、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开学后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并就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副校长杨景悦通报了学校2022年工作要点,对开学初重点工作安排及工作纪律进行了强调。

会议最后,王怀平校长传达了区教育体育局2022年春季开学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开学初开好学生管理暨校园安全工作会、教学工作会、后勤管理工作会、成人教学部门工作会、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做出安排,要求全体干部在新的一年里,以“教育质量提升年”为主线,在工作中树立高度责任感,弘扬正能量,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感、紧迫感,对接区域社会发展、对接企业需求,凝心聚力,接续奋斗,使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2022年2月22日,教育部、中国银行在京举行《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共同启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出席仪式,教育部副部长孙尧、中国银行副行长陈怀宇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怀进鹏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指明了方向。怀进鹏代表教育部感谢中国银行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充分肯定了中国银行强化金融服务教育、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眼光。他强调,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重要的转型空间、走向国际的竞争空间,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合作,推进面向市场化、社会化的育人方式改革,实现办学模式、管理机制、政策金融的有效结合。要以此次协议签署为契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刘连舸对教育部多年来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充分肯定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在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迸发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他强调,中国银行始终坚持“视人才培养为百年不易之准则”,此次签约既是双方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切实行动,也是中国银行服务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郑重承诺。“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将在授信支持校园建设、提升“智慧校园”信息化水平、支持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协助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加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根据协议,教育部与中国银行将在职业院校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培训、推进资源共享、开展专属金融服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九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签约仪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在中国银行总行设主会场,在各省中国银行一级分行设分会场。各省结合本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制订并同步签署了本省的合作协议。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公益理财项目捐赠合作协议。


来源:教育部


2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试点院校名单,丰南职教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成为唐山市唯一一所入选的中职学校。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借鉴“双元制”办学模式,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与德国等欧洲职业教育模式先进国家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实施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ino-German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简称SGAVE项目)。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8日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遴选工作的通知》,旨在从全国遴选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理念先进的优质院校作为SGAVE项目院校,在项目院校内实施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021年12月,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遴选工作的通知》(教外厅函[2021]16号)工作要求,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秘书处组织专家组对丰南职教中心开展了书面评审和实地考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和汽修专业的办学条件给予了充分肯定。2022年2月,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丰南职教中心将牢牢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学习德国先进的办学经验,开阔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标准,推进国际经验本土化、再创新。

 

 

来源:丰南职教中心

办公室

 

奔腾而下,雪地飞翔

挑战命运,焕发光芒


日前,乐亭职校2016级毕业生李彪获得了高山滑雪项目冬残奥会参赛资格,正式入选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名单,现正随国家队训练、备战。

李彪是乐亭职校2014级平面设计专业学生。9岁时因电击意外受伤,导致左臂截肢。说起李彪,班主任杨老师说:“这孩子入学后,我看到他的身体情况,本想特殊照顾下,怕他自卑,住宿上也想让宿舍长多帮帮他。没想到班干部跟我说,李彪就和正常人一样,自理能力特别强,叠被、洗漱比同学们干得都快;体育课、跑两操也正常出操,从不偷懒。老师们也和我反映,这孩子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处得也好,一点也不消极自卑,平日里尊敬师长,乐观自信,学习生活都不甘落后。学校领导也经常私下里找李彪谈心,解决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帮他寻找人生出路,鼓励他学习一技之长,成就出彩人生。”李彪2016年从乐亭职校毕业,被唐山市残联体育管理中心选中,并输送到省队训练。

李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乐观自信的心态,让他在冰雪项目中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勇敢地向命运发起挑战。李彪参加的是高山滑雪项目,从高山之巅快速滑下,需要同时掌握速度和敏捷来完成比赛,下坡时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左右,是目前冬残奥会的6个大项之一。

2018年,李彪在河北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高山滑雪回转LW6/8/1级别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这是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冬季竞技体育项目中获得的首枚金牌。2019年,他又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高山滑雪回转及大回转项目中获得1金1银。这一成绩对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冬季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冬季项目比赛上,李彪在高山滑雪项目中又为我省获得一枚银牌。

高山滑雪项目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让我们也预祝这位乐职小伙儿能在万众瞩目的“家门口的奥运会”上创造生命的奇迹!

 

来源:乐亭职校

宣传处


由四川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四川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对四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

2025年力争实现“双15—双50”目标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力争实现“双15—双50”目标,即建成15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50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15所高水平培育学校,建成50所左右国家优质中职学校,力争在下一轮国家“双高计划”动态调整时,现有项目提档升级,新增2—3所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群进入国家建设名单,力争在全国中职优质学校遴选中排位居全国前列。

《行动计划》提出,将实施9大行动:政治引领“铸魂育人”行动、层次结构“协调发展”行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人才培养“衔接融通”行动、教改攻坚“内涵提质”行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行动、条件保障“达标强基”行动、服务区域“高地建设”行动和交流合作“外向拓展”行动。

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行动计划》主要有4个特点:

体现四川特色。系统设计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包含省级“双高计划”“三名工程”“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重大项目。

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了5年建设周期和“双15—双50”具体目标,系统设计了9大行动、25条举措,聚焦产教融合、职教本科、教师绩效、1+X证书制度试点、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等重点难点提出改革举措。

量化目标任务。9大行动、25条举措包含51项重点任务和67个具体量化任务,形成了重点任务清单。

强化协同联动。《行动计划》将由9个省级部门联合印发,重点任务涉及12个省直部门和厅内20个处室单位。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形成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按照《行动计划》,四川将实施中职德育示范课程建设计划,开展高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出台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实施中职“三名工程”,到2025年打造100所省级中职名校、200个名专业、100个名实训基地,建成50所左右国家优质中职学校,示范引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打造15所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应用型高校,建设50个应用型品牌专业和100门应用型品牌课程。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建立省级产教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搭建四川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出台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实施意见,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战略的技术技能人才,建设6所国家级、15所省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强化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实施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到2025年建设50个具有四川特色、全国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品牌,建设30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或产业学院。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逐步实现中职学业水平考试与“职教高考”接轨。到2025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本科的比例达到20%左右,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计划比例达到50%左右。


来源:四川日报


202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数字商务专业委员会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数字经济、新技术等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工作站位。按照学会“十六字工作方针”,对标学会“十大工作载体”,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三教”改革、落实新版专业目录、开展课题研究、组织高端研讨会、举办技术技能竞赛,赋能职业教育新商科数字化升级。通过推动中高本一体化发展、产学研紧密融合,着力构建数字商务人才培养新生态,努力打造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商科职业教育新高地。


一、组织技能大赛模拟企业经营,主动对接新技术新场景新岗位


2021年6月,专委会组织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赛项,来自全国的31支队伍竞技比拼。参赛选手在“创业者沙盘系统”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竞赛平台上,以参赛队为单位组建经营团队,通过模拟制造型企业真实经营场景,创设企业经营典型问题任务情景,考查学生应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财务数据分析、计划预算、团队协作、临场决策及应变等职业能力素养,引导学生熟悉新场景、运用新技术、适应新岗位,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为数字商务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二、召开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研讨会,共商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2021年6月24日,专委会组织召开产教融合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研讨会,来自全国相关院校领导、电子商务相关专业负责人等82名代表参会。会议基于跨境电商B2B人才培养项目,聚焦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围绕人才培养计划与服务支撑,探讨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与实施路径,共同推进跨境电商人才的深度培养和精准输出。


三、协办中泰职业院校“双创”邀请赛,做强“中文+职业技能”项目


2021年9月,专委会参与协办的中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国际邀请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此项赛事吸引了中泰两国200多家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参赛。竞技以视听语言为基础的国际主流数字化营销内容制作及平台运营推广手段,除考查短视频的创意策划、中期拍摄及后期制作等视听内容外,还投放至国内外五个主流短视频平台,进行为期两周的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统计。最终,综合5大平台核心数据,6支参赛队伍分获一、二、三等奖。赛事为推动中泰两国职业院校数字商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做强做优“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做出了积极探索。



四、举办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1年9月25日,专委会参与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财经商贸大类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全国各地近百所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了本次线上备课活动,深入探索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与转化。在专家领学板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书记韩宪洲,北京市商业学校史晓鹤工作室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主持人史晓鹤分别从不同维度,高屋建瓴、深入透彻地分享了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逻辑体系和建设路径;在院校名师(团队)展示环节,北京市商业学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团队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和具体做法,为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有益推动。


五、召开专委会换届大会,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再出发


新名称、新定位、新任务、新结构。专委会立足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将名称变更为数字商务专业委员会(原名为商科专业委员会),主动对接产业链供应链,聚焦数字商务知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时调整、优化会员结构,于2021年11月30日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数字商务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商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数字商务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选举产生了专委会执行主任、副主任、常务委员、委员和秘书长,包含144家会员单位,涵盖中、高、本院校、政、企、协、研究机构等不同类型,开启了专委会新阶段、新征程。


2022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数字商务专业委员会将始终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导向,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机遇,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商贸流通、现代服务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以数字技术、数据资源赋能职业教育新商科。专委会将聚焦新版专业目录落地和“三教”改革,重点围绕五个“一”有序开展工作:构建一个数字商务多元专家智库;培养一批数字商务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一套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一个数字商务职教数据中心;打造一个数字商务职教生态系统。努力提升商科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服务人民需求的能力,力争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商务新高地,切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数字商务专业委员会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文件指出,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

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

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

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

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

7.深入推进“双减”

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8.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

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

9.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

10.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11.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

总结《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实施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和高校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制。印发教材工作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启动各学科教材编修。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和数学等七科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审,于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修订已出版相关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完成在编在审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启动第一批新教材的编写、遴选、修订。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编写。推进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启动中国新闻学、中国法学教材编写,加快建设一批原创性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出台“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遴选建设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教材审核把关,加强数字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中小学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加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成果宣传推广。遴选确定一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启动研制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

1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推广第一批实验区成果,遴选建立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作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

13.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

研制教育系统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贯穿打通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职、普高工作。做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培育一批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创新试验项目,探索在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食堂供餐。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加大公办园教师核编补充力度,按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指导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提升,“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

15.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引导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印发新版专业简介和一批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管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

16.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稳妥启动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指导有关省份因地制宜出台改革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提高艺术体育人才选拔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高考、研考护航行动”,平稳有序做好高考、研考组织工作。

17.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深化“四点一线一面”,强化统筹,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首批疏解项目选址、经费支持。做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发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数。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支持高起点新机制创建高水平大学及办学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服务东北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18.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审议,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推动终身学习法、教育法典化立法研究,继续实施规章建设行动计划。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推动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探索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强化文件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研制《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办法》。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统计督查整改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推动高校章程修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抓好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落实落地。落实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持续办好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和“宪法晨读”活动,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

19.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教育督导条例》修订,指导各地制定《教育督导问责实施办法》。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做好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继续把“双减”“两个只增不减”和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情况作为评价重点。稳步推进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试点。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总结大会,认定一批“优质均衡”县(市、区)。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监测试点。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办法,启动第四轮职业院校评估。修订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法,研制“十四五”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计划,做好年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工作。

20.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举办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同东盟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教育高官磋商机制,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举办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主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和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推进“鲁班工坊”建设。加强对欧高层次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与俄乌等国留学生交流,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出国留学人员行前培训工作机制。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改革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培养机制,推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发布实施《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试行)》,启用外籍教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

持续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德教育。做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推广,完成第二批创建。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情况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师德师风案件,通报师德违规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师德违规案例指导制度。

22.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

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统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加强对课程教材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

23.完善教师管理与待遇保障

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推动各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加强工资待遇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严控进校园事项,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继续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来源:教育部



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增长10%,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山东提出,提升发展学前教育,建好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巩固“双减”成果,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以学科为支撑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加快康复大学、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积极支持山东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做强做优,加快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山东将坚定不移强化科技创新,攻克一批创新技术,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壮大一批创新企业,引育一批创新人才。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再增长10%,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同时,全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实施新一期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引育,落实好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政策,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山东还将全力稳就业保就业。深化“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新设公益性岗位40万个左右,强化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服务,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作者:魏海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已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评价方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选拔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现就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办法,为各类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方式。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招生院校专业结构。坚持科学选拔人才,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录取机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引导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省级政府统筹,严格组织实施,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公平公正。

二、完善招生计划安排

1.保持分类考试主渠道。各地要坚持分类考试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合理安排所属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规模,同时保留高职院校通过普通高考招生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分类招考规模,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社会人员均可报考。要引导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理性报考,不得限制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比例。

2.优化招生院校专业结构。各地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分析,编制本地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并分年度推进,与招生规划建立联动机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统筹,综合考虑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生源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参加分类考试的招生院校、专业及规模,重点安排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技术技能培养要求高和就业质量高的优质院校和专业招生,对限制淘汰类产业对应专业、办学“过热”专业、国控类专业从严控制招生规模。

3.适度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各地要进一步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在学前教育、护理、家政、养老、健康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适度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贯通专业以始读年龄小、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为主,结合专业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

1.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其中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分类考试一般应安排在每年春季举行。各地要加强省级统筹,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完善分类考试内容,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完善文化素质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会)统一组织或经省级招委会批准的少数优质高职院校组织的文化基础考试成绩,有条件的省份可使用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建立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省级统考制度,并根据《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统一制定文化基础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3.完善职业技能考试。职业技能考试由省级招委会结合本地实际统筹组织实施,可采取省级统考、多校联考、高校校考等方式。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分类考试的,参加省级招委会或高职院校组织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各地要完善职业适应性测试,进一步优化测试内容,甄别考生的职业性向,引导考生合理分流、健康成长。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分类考试的,参加省级招委会或高职院校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职业技能考试包括专业能力测试和技术技能测试。专业能力测试以教育部发布的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中核心专业知识为基本依据,采用笔试考试,重点考察综合专业能力。技术技能测试以教育部发布的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中核心技术技能为基本依据,以操作考试为主,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高职专业大类,针对不同生源群体,统一制定职业技能考评方案,明确考试方式、考试规范和评价标准,探索建立职业技能考试省级统考题库。鼓励职业技能校考相关高职院校积极实行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互认。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对相关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或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可免予职业技能考试。

四、完善招生录取机制

1.完善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录取办法。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公布的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各地要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的成绩认定、折算等办法,指导高职院校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中的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2.完善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录取办法。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依据文化基础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公布的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各地要进一步完善以职业技能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招生办法,合理确定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比例。各地要推进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招生录取中探索使用。

3.完善面向特殊群体的录取办法。对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报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按相关规定和公布的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各地要加强与退役军人事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联合做好相关群体考生的资格审核工作。对于符合免试条件的技能拔尖人才,由相关高职院校按程序考核公示后予以免试录取。

五、完善监督管理办法

1.加强地方政府统筹管理。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统筹管理。省级招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监督管理本地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有关高职院校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深入总结已有工作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2.健全多级监督管理体系。各地要严格执行高校考试招生政策规定,健全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多级监督的工作体系,加强对分类考试的宣传、报名、考试、录取等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畅通社会监督举报渠道,完善考生申诉和复核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

3.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各地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遵守高校招生“十严禁”“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规定,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有偿招生、未批先招、超计划招生、买卖生源、委托中介机构招生等违规行为。对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中违规的考生、高校及有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来源:教育部网站

2月17日上午,迁西职教中心在厚德楼三楼会议室召开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处室、部系新学期工作谋划汇报会。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杨国庆主持会议并讲话,学校党总支班子成员和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了此次会议。

谋划工作开新局,凝心聚力谋发展——迁西职教中心召开2022年新学期工作谋划会

会上,围绕本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心,各处室、部系主要负责人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要点和工作举措,先后进行了汇报发言。

杨国庆校长指出:学校工作是一个整体工作,各相关处室、部系要紧密协作,坚持以德立校、制度治校、质量兴校,高效有序地完成各项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三全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三是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实力。

四是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特色。

五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现代化水平。

六是全面拓宽拓深社会培训,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本次谋划汇报会,各相关处室、部系主要负责人踊跃发言,杨国庆校长的讲话统一了思想认识、提高了政治站位,明确了工作目标、理清了工作思路。相信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迁西职教人将凝心聚力,共画宏图,努力开创我校各项工作新局面。

 

 

来源:迁西职教中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第三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第三次学术委员会会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系列座谈会、江苏省南京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论证会等会议上,教育界专家、学者对“十四五”期间所面临的教育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议与思考。

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百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百年大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更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这是教育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根本保证,是新时代新征程引领教育事业勇往直前的光辉旗帜。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十四五”期间,应该进一步健全党全面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要贯彻落实好《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将党的领导和建设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四五”期间,如何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四五”期间要注重做到“六个聚焦”。一是聚焦“五育并举”。着力构建全面培养、融合培养的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聚焦转变育人方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顶层设计全面系统。现在,关键是要把顶层设计加以落实,将国家意志进行专业化的转化,落实到教育教学领域,落实到育人的各个环节。重点是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三是聚焦创新素养和创新人才培养。“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我国2035年到2050年期间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担当国家走向强起来重任的一代新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本世纪中叶,我国要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前列。因此,基础教育要聚焦青少年创新素养的培养,培育创新人才。四是聚焦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当前,教育各个领域都在落实方案精神。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评价改革的关键,高考制度改革也正在不断推进。但基础教育领域的评价改革不仅仅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不能等考试制度改革完成后再去推进。评价改革要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展开,包括教学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同步开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五是聚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支撑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育体系必须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名校一定要有名师,教育名城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六是聚焦教育生态优化。良好的教育生态既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更新教育理念,凝聚发展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克服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为教育改革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幸福感,让家长在育儿中有幸福感,让学校、教师在育人中有幸福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谈松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需要明确,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的特征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究竟提出了什么新要求,这种要求如何在培养目标和育人模式中体现出来。为此,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下功夫,还要推动构建多方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孙绵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这一核心需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二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等,最终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两大路径中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机制创新;三是教育评价制度根本性改革。两条路径的畅通和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四个条件予以辅助:一是建设以德为先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三是坚持教育公平,四是出台系列制度化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满生:学校领导者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要把学校教育与师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以文化人作用。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适应新发展格局,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教育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名誉会长闵维方:“十四五”时期,需要明确教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怎样的战略性作用、应该采取的发展措施等。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精准施策、系统部署,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所担负的使命和发挥的作用,提高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刘明兴:由于疫情等因素,“十四五”期间贯彻“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政策目标,要健全教育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机制,在中央各主管部门之间形成政策合力,强化省级统筹的激励措施,并着力发掘新的教育经费增长点。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丁小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为什么社会对教育的诟病与日俱增?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的“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通常情况下,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它启发我们,可以免去许多无谓的纠结,把教育改革和治理的资源用在治本上。一是要认清教育焦虑的根本原因并非源自教育系统本身,而是源自教育系统外部的问题,如评价机制、收入分配差距等。二是教育系统对于抑制教育焦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教育改革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切忌把某些群体的价值偏好作为唯一正确的目标强加于整个社会。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致力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在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方面可以有哪些突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教育人口变化叠加城乡人口流动效应,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不协调短板,需要予以补齐。同时,校外培训机构对“双减”政策的落实不够彻底,县域“超级中学”的存在也对教育生态治理提出新挑战。要开展整体性、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公办学校主战场,其基本模式是不改变学校公办性质,通过契约管理方式,将学校委托给专业教育团队管理,授予其办学自主权,以此提高教育供给多样性,满足教育选择性需求。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树立大教育理念,具备大局意识、未来意识,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补齐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的教育短板。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目前仍存在教师队伍没活力、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要继续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着力破解农村教育质量不高的难题。另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矛盾非常突出,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家庭的应试教育对立,偏离了教育方向,迫切需要加强家庭教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丛斌:“十四五”期间,要重视区域教育发展和县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调查显示,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与公共服务水平比较匹配、均衡,粤港澳、东三省以及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十四五”期间,粤港澳教育应该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抓手,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京津冀要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实现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应该更加重视基础教育软件投入、师资力量、教育信息化等。县域教育的发展,要统筹相关力量,推动优质发展、均衡发展,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教育治理体系,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副台长柯春晖:近年来,在线教育加速发展。高质量的电视教学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习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十四五”期间,应将国家电视公共课堂评价纳入发展规划。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十四五”期间,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此,教育改革与发展可以有哪些作为?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推进。第一,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开展深入研究。第二,坚持依法治教,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第三,推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第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相互呼应,双轮驱动。第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评价体系保驾护航。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十四五”期间,要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补齐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短板。同时,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需持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手段,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合理分流学生;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强老百姓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着力破解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确保各项改革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一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二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三是重新核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四是健全师资补充机制。

“十四五”期间,要落实高等教育省级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教育综合治理,“深化放”和“改进管”应实现同步。政府管理以宏观管理、结果管理为主,激发高校自主谋事业、促发展的热情。加强“双一流”建设,提高“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创新策源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做出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十四五”期间,应当加快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体现“类型升学”、促进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中职和高职教学内容的衔接,高职的教学设计以中职课程为基础。试点以学生在中职的学习经历代替“技能考试”的升学模式。同时,尽快组建跨部门的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推动宏观职业教育改革政策落地。

“十四五”期间,还须加强依法治教。要加快收集整理学前教育法草案的意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规范、约束和指导终身教育的开展;《职业教育法》修订应该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改革我国教育督导体制,从法律上明确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相对独立的地位;要加快民办教育新法配套政策研制,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做好《教师法》的修订工作等。

面对老龄化加速趋势,“十四五”时期应将发展老年教育提高到战略高度。建议在《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和老龄化趋势对老年教育的定位、内容和未来发展提出新要求。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当前,国际上教育内容和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十四五”期间,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尤其是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重构基础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教育教学的重心要从“教和育”转向“学和习”,把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发学习者的学习上,放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要树立注重核心素养与能力培养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评价观,要从过去注重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转向基于学习成果特别是能力的评价等。

重庆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陈德敏:“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要发挥体系化优势,主动全面服务党中央提出的“四个面向”,主动肩负国家区域和行业任务,推动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制度创新,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人才和科技成果。要推进大学学科专业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国家需要的、“卡脖子”学科和专业。同时,要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式,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余祖光:“十四五”时期,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需要找出职教工作短板,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第一,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中心,形成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校工作格局。第二,要注重扶持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改革创新。第三,减少全国大竞赛、大评比、大检查,而改为行业性、地区性、学校本位的有问题针对性的扎扎实实的教学实验、改革和研究。第四,鉴于高职扩招、成人生源的加大形成的职业院校学习者成人化和教育培训任务一体化的现实,建议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合并管理,纳入一个政策调控和学校发展规划。第五,在重大职教决策、管理和咨询中鼓励在校生和技术技能劳动者代表发声。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英才教育能提升国家竞争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卓越领军人才。“十四五”期间,发展英才教育,一是要走出观念和认知误区,警惕教育公平政策实施当中存在的民粹主义、平均主义倾向;二是完善英才教育的政策与立法;三是制定多样化的英才儿童的甄别标准;四是建立健全英才教育体系;五是健全英才教育支持系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近些年来,教育领域的社会团体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制定的各项政策,为教育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十四五”期间,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使社会团体发挥更大作用。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党委书记王珠珠:当前,我国宽带覆盖率已经高达99.7%,多媒体教育覆盖率超过90%,但尚未形成新的信息时代教育模式。以信息技术高效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是“十四五”时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议将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理念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能,并写入“十四五”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引领技术革新思维,实现教育新的转型。首先,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此牵引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迭代和优化升级。其次,以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为“牛鼻子”,巩固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态势。

清华大学教授程建钢:“十四五”期间,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当前面临的问题,在于打通信息技术到学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即如何在校园内把信息技术融入教材、教师、教法改革。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指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改变,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的改变。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要回归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要聚焦混合教育教学新常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王立生: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可以成为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人力资源质量保证的有力抓手。“资历”的内涵主要包含知识、技能、能力三个方面。“框架”则是针对人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方式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归纳和鉴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有助于搭建教育体系内部的“立交桥”,同时实现育人标准与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提高国家人力资本管理和使用效能。“十四五”期间,我国应在国家层面一方面继续支持和深化“国家资历框架”研究,同时应尽快建立以教育部为主导、多部门多行业主管部门协同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机制,尽快实施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全国统一的完全学分制,加快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学分银行体系。“国家资历框架”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强有力手段已经为160余个国家接受和实施,我国在若干国际多边协议公约中也早已承诺建设“中国国家资历框架”。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是“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此,专家如何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突出问题。第一,在教师招聘上城乡差异加剧,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第二,农村基层学校和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理科素养亟待提高,尤其是小学教师队伍。第三,特岗教师等其他特殊类教师培养、遴选机制公平性问题以及保证教师队伍质量和稳定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面对师资短板,建议采取类似于兵役制度的特岗教师招聘模式,不增加地方财政压力,也不以“留下来”作为艰苦岗位师资招培政策。同时,制定出一个有序有效的开放政策,打通城乡之间、非教师行业与教师行业的师资大循环。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注意如下方面:第一,破“五唯”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师德建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加快修订教师专业标准,职称评定适当对农村边远地区工作时间较长并且工作比较认真的教师降低要求,以此来增加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第二,加强师范教育。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推动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加快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用好评价指挥棒,引导师范院校坚守师范教育初心,稳步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三,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教师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可以降低岗位等级或调整岗位聘用。第四,完善教师编制办法。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市中小学编制标准,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对于非编教师,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将其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提升到与在编教师相一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十四五”时期,应该切实解决师资队伍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还在依靠“顶岗实习”来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顶岗实习”对在校就读的师范生是很好的实践机会,并且现实中“顶岗实习”有很大存量,农村学校也需要以此来补充师资。在有的学校,顶岗实习的师范生能把农村教师置换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到地方院校进修学习。但我们要看到,它毕竟是权宜之计,不能把这种模式固化。我们要对此给予特别关注,加强研究,切实为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建言献策。

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十四五”期间的教育对外开放,应注意哪些问题?

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江波:我们要深刻认识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严峻性,要具备风险意识、底线意识。“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去,参与到具有国际意义的话题当中去,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张民选: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能否提供优质的教育国际公共产品,是判断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强盛与否的标志。“十四五”期间应该继续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在鼓励留学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向世界提供一些教育的国际公共产品。不仅要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还可以面向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需要,将其抽象成为某种理论、知识模型,供全世界分享。

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铁道:我们要反思过去十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供给机制。在“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长期发展阶段,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怎么帮助世界各国正确认知、了解、亲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宝存:“十四五”时期,要重视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是适度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第二是把提高质量放在首位,打造优势学科,打造留学生品牌,把好入口和出口关。第三是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学历结构。第四是加强高端人才来华留学。第五是借鉴国际做法完善来华留学生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


作者:李萍 杨桂青 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部署了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本文在梳理《意见》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能从不同的角度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输送“第一资源”。

以职业技术师范学校为主体,做好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

《意见》明确要求,要“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职业技术师范学校是“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的重镇。对于这个问题,《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建设”。目前,我国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7所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校,还有部分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工科大学、普通师范大学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从总体上看,职业技术师范学校的数量比普通师范学校要少很多,规模也要小很多。民族地区的情况更是如此,根本无法满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对于这种现状,需要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另一方面要提升职业技术师范学校的培养能力。

在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方面,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在2020年1月印发的《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山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民族地区需要向山东省等内地省市学习,加快速度谋划和推进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除了新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外,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策略。

一是指导具有普通师范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甚至可以转型发展为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普通师范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师范大学。以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学院为例,它由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和内蒙古工程技术学校等院校合并而成,现有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采矿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50多个本科专业,完全可以在普通师范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建成综合师范大学,在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普通教育师资的同时,也可以为职业院校输送“双师型”教师。

二是遴选部分“双高计划”院校转设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者增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双高计划”院校的专业群在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在既有优势基础上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输送优质的“双师型”教师资源。比如,入选第一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的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在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高水平专业群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这些专业群的基础上增设相关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为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提升职业技术师范学校的培养能力方面,既要提质培优,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又要扩容增量,不断增加招生数量。在提质培优上,《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技术师范学校既要运用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还要努力建设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实习见习研习提供保障,全面提升职业技术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在扩容增量上,职业技术师范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结合中高职院校扩招的现实,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对民族地区来说,提升职业技术师范学校的培养能力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策略。

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与内地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立合作框架。相对民族地区而言,内地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民族地区可以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的基础上,与内地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立委托培养的合作框架来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推行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制度。根据国家公费师范生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设计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制度,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输送优质“双师型”教师。

通过长学制的方式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端“双师型”教师。在借鉴北京师范大学“4+2”本硕贯通教师教育模式等长学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探索“3+2”专本贯通培养模式、“4+2”本硕贯通培养模式、“4+1”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等,为民族地区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高端“双师型”教师。

以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为指南,引领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的准入和晋升

在教师准入方面,《意见》指出,“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目前,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教师资格认定主要有免试认定、“国考”认定两种形式。在免试认定上,需要严格执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科学推进培养过程性考核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等工作,逐步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在“国考”认定上,需要重点考查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在教师晋升上,《意见》指出“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截至目前,教育部已经发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5类教师专业标准。

对民族地区来说,“双师型”教师体量较小,培养能力又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民族地区根据国家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专业标准,因地制宜地设计“双师型”教师准入标准和晋升标准。具体来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尝试制定兼职教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在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技能培训、实习指导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挥兼职教师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可以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维度设计兼职教师的认定标准,还可以根据兼职教师的教育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畅通兼职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绿色通道,甚至可以引导他们“转变”为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

二是设计企业人才招聘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这一政策规定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维度设计企业人才招聘标准,积极地从行业企业引进技术专家、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储备生力军。

三是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因评聘职称的需要,高职院校都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多数从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高级“双师型”教师3个层次设计了晋升标准,但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黑龙江、北京、广西等8个省市区出台了省级的“双师型”教师晋升标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研制“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设计“双师型”教师晋升标准,理顺“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的通道,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吸引力,职业院校则要根据省级标准修改、完善校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晋升标准。

《意见》明确规定,“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更高要求的地方标准,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标准”。目前,教育部围绕教师培养、专业设置、专业教学、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等主题修订、发布了一系列的标准,基本形成了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今后,将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健全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对民族地区来说,需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结合本地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吸纳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共同研制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标准。

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提高民族地区“双师型”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

在“双师型”教师的职后教育上,《意见》要求“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对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21年8月发布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规定,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具体形式包括参加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等。

除了参加企业实践,《意见》还要求教师“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一项“国培”工程,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高水平培训,以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为参照更新教师的知识技能,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化模块式教学,等等。对“双师型”教师来说,无论是定期参加企业实践还是参加“国培”计划,都能提升其教育素养、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民族地区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在“双师型”教师职后教育中的载体功能。具体来看,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设计并实施“双师型”教师驻校驻基学习模式。驻校驻基学习模式是“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双高计划”院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学习,以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的机制。具体来看,驻校驻基学习模式主要由民族地区的教育、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薄弱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院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四类组织构成。其中,薄弱高职院校要依据“双师型”教师的教育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的薄弱程度,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将他们送到“双高计划”院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并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监控、考核。“双高计划”院校主要通过引导薄弱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编撰、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活动,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企业的实践基地主要通过引导“双师型”教师熟悉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逐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民族地区的教育、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主要负责驻校驻基学习模式的运行,组织协调薄弱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院校和实践基地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购买服务、财政拨款等方式支持“双高计划”院校参与驻校驻基学习模式,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建校中厂等方式补偿和鼓励那些设置实践基地的优秀企业。

依托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双师型”教师梯队。对于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来说,“双师型”教师团队和梯队是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千方百计地从企业、行业选聘优秀技术专家、行业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与专职教师一道研制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编撰新型教材、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来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和梯队,进而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企业主导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企业既要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还要落实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的任务。一直以来,“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都是由职业院校来建设,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存在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民族地区需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转型升级的趋势以及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产教融合能力,转变“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即由职业院校主导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转变为企业主导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了提升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积极性,民族地区可以参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标准,设计教育性企业制度,遴选教育性企业,并赋予其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的职能,同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税收”的组合式激励。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着力选拔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通知》指出,要优化招生院校专业结构,合理安排参加分类考试的招生院校、专业及规模,重点安排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技术技能培养要求高和就业质量高的院校和专业招生,对限制淘汰类产业对应专业、办学“过热”专业、国控类专业从严控制招生规模。同时,在学前教育、护理、家政、养老、健康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适度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


《通知》明确,要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一是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其中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二是完善文化素质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或经省级招委会批准的少数高职院校组织的文化基础考试成绩。三是完善职业技能考试。职业技能考试由省级招委会结合本地实际统筹组织实施,可采取省级统考、多校联考、高校校考等方式。(于霏)



来源:工人日报

“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和各省份相继遴选、支持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开展重点建设,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集体行动选择和关键抓手。从专业到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办学生态的重要转变,专业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对专业群建设水平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将专业群建设的重心聚焦在专业群组建、团队建设和课程开发等具体事务层面,忽略了对专业群高质量发展背后制度支撑力量的关注,专业群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是专业群治理的组织基础及其功能虚化。组建专业群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专业集群应对产业链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课程体系为指引,实现群内专业教师、课程、实习实训设备等资源有效融通,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来打破不同专业间组织壁垒。当前,由于高职院校对专业群治理规律认知不清,治理结构与治理过程普遍缺乏“群”思维,导致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难以真正发挥专业群的集群效应,专业群团队“虚列”、梯队“虚建”、任务“虚构”现象仍然存在。专业群建设不能实现组织化,专业群就只能沦为已有资源的无序堆砌,无法真正突破群内不同专业之间的组织边界。

二是专业群治理的行业企业主体地位弱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群治理对于专业群建设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当前,由于我国产教融合国家制度平台构建的滞后,在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与培育、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缺失。行业机构普遍未能针对本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供需匹配的情况进行深度调研从而指导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设置,在院校层面行业企业也未能深入参与到专业建设之中。由于行业企业在专业群治理各个层面的主体缺位,高职院校很容易在专业群实践探索中“误入歧途”。

三是专业群运行过程中体制不顺运转不畅。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群顺畅运转的前提条件。在高职院校专业群运行过程中,行政力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话语权不足,以行业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则缺乏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制度规范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顶层设计、项目驱动、上层决策、基层执行”的科层化、外生型特征。体制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了专业群运行过程中多方协同难以实现,这不仅会影响广大一线教师、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与热情,也会影响专业群具体运行过程的流畅性。

四是契合专业群属性要求的评价体系缺失。专业群评价是专业群治理的关键性要素,科学的专业群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有效评价专业群建设绩效的高低,同样对于专业群建设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学校—专业群”纵向垂直化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在这种建设模式下,专业群评价的主导权以及评价指标的设定权完全处于行政权力的主导之下,价值追求不可避免地从理性价值向工具性价值转变,各利益主体(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角色、目标、内容及手段都受“绩效至上”专业群评价导向形塑,呈现功利化行为特征。

针对以上困境,高职院校应从专业群治理的组织基础、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激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顺专业群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真正发挥专业群建设的集群效应。

其一,以群建院,夯实专业群治理的实体化组织基础。组建专业群是专业群治理的核心事务,专业群组建的科学与否不仅决定了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是否能够耦合匹配,也决定了学校内部院系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往各专业大多分散在不同院系,存在“大类跨学院”(相同专业大类专业分布在不同学院)和“学院跨大类”(在一个学院的专业属于不同的专业大类)的现象,没有建立相应的专业群组织管理机制,无法对群内专业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整合,无法发挥专业集群效应。对此,高职院校应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类型特征及职业岗位群的分布特征,重构专业体系,通过以群建院的方式夯实专业群治理的实体化组织基础。以组织管理体系的优化完善打破群内专业资源整合的瓶颈,实现群内资源的整合融通。

其二,构筑平台,吸纳行业企业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群治理是保障专业群发展与产业需求紧密贴合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强化专业群建设方向科学性和组群合理性。对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群自身所面向的区域产业集群的特征,“因群制宜”分别构筑产教融合平台,有效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专业群治理全过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对应10个专业群架构“一个专业群一个产教融合大平台”的“532”产教融合平台,其中包括5个产教综合体、3个职教集团以及2个特色产业学院,有效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

其三,赋权增能,激发专业群内涵发展的基层主动性。专业群作为集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等办学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组织新单元,必将自下而上地产生自主改革的权力诉求,倒逼高职院校将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下放,释放“专业群”这一基层组织的创新活力。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化学校经费分配办法,扩大专业群自主理财权以及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教师评价、绩效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专业群的办学积极性和能动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置专业群带头人这一岗位,牵头制定专业群建设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专业群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顶层设计、申报、建设和管理,协同专业群内各专业开展专业内涵建设等,从而推动专业群建设管理重心进一步下沉,增强专业群改革创新的统筹力和协同性。

其四,评价牵领,以融合为核心构建专业群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应充分体现整合融通的理念,根据专业群自身的属性特征构建专业群评价的四“度”体系,分别是专业群建设目标与产业需求契合度(评判专业群布局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契合程度)、专业群资源投入协调度(评判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资源投入与配置的效率以及在不同专业投入的均衡程度)、专业群运行实施顺畅度(评价专业群教学运行的融通性、协调性)、专业群建设成效美誉度(评价目标达成度),有效牵引专业群建设走向规律性、科学性、整体性的发展方向。


作者:王振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聚焦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创新,河北省保定市近日制定出台三年行动方案,以实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工程、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工程、技能人才“育留引”工程等“十大工程”,强化政策供给,全力打造职业教育改革样板和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扎实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根据规划,该市通过建立职普融通机制、构建多元办学格局、落实用人自主权制度,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一校一产业、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新布局。聚焦“人才保定”目标,推进技能人才“育留引”工程。通过建立职业院校深度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城市职业教育深度对接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程。推进特色优质职教品牌建设。引导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工作坊建设等方面融入区域文化特色,提升服务现代文化产业能力和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还扎实推进了保定职教园区规划建设、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县域职教中心达标、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教”协同改革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程。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保定市已累计投入26.3亿元,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改善了办学条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增强,逐渐构建起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骨干专业34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有了新进展,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周洪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研函〔202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认定,教育部等三部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现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见附件1)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见附件2)。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给予公开警示的首轮建设学科,应加强整改,2023年接受评价。


各单位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建设水平,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特此通知。

附件:1.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 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年2月9日



无实习,不职教。学生实习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锻炼实践技能的必要途径。自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逐步规范,实习质量不断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劳动力资源减少,以及中职教育办学定位的变化,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规范管理。为此,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对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全面升级,提出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推动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切实规范学生实习,提升学生实习质量。


体现实习管理新理念

一是回归实习的教学本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21年修订)(简称《规定》)以学生实习回归教学本质作为根本目标,围绕立德树人完善实习体系,强化实习教学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的作用,提高修订内容的科学性。

二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坚持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的原则,切实把学生权益摆在首位,整体提升学生实习薪酬标准,不能将实习学生简单等同于企业工人,明确规定实习加班需经本人同意,实习学生实习需经法定监护人(或家长)知情同意,切实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三是贯彻法治理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修订,配发实习协议示范文本,涵盖实习全过程,明晰了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三方的责权利,是法治理念的重要体现。

四是贯彻系统化管理理念。将中职学校、高职专科学校、高职本科学校全部纳入实习管理,对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一体化设计;并将“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统一为“岗位实习”,进一步完善实习岗位供给结构,提升实习质量;另外,将符合岗位实习标准和要求的校内或园区校办企业、实训基地等纳入本规定管理范畴,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统筹校内校外实习资源,提升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的利用效能。

健全实习管理新机制

一是建立协同管理落实机制。新出台的管理规定要求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岗位责任制和管理运行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实习管理工作协调落实机制,责任部门由原有的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等五部门,增加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进一步提升实习管理效率和落实效果。

二是建立鼓励激励保障机制。新增“保障措施”章节,从激励企业、经费保障、学校激励等多层面建立参与实习的鼓励激励和保障机制,提升营造各方积极参与的实习氛围,为实习顺利开展建立条件基础。

三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新增“监督与处理”章节,建立实习工作联合监管体系,对学校、实习单位、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有效规范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宣传推广、政策咨询、投诉举报、处罚处理等各环节,切实保障学生实习实施效果,提升实习质量。

四是建立健全跨省联动管理机制。明确了学校、实习单位、有关行政部门等各方职责,逐步形成跨省联动管理,有效避免因跨省实习涉及主管部门多、信息共享效率低、工作协调难度大、责任落实不细致等问题,有效弥补管理漏洞,保障跨省实习学生的安全。

推出实习管理新举措

一是严格实习单位遴选。从实习单位选择上提出更加具体、更具针对性的要求,突出实习单位与专业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推动实习质量提升;强调与学校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优先,夯实了顺畅沟通和高效管理的基础;实习单位须经学校高层级会议确定并公开,压实责任,强化监督,保障实习单位质量。

二是配强指导教师。对实习指导教师增加了政治素质要求,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指导教师综合能力,需具有必备的安全知识、应急处置能力。对实习培训的要求更加具体严格,使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专门人员熟悉各实习阶段的任务和要求。

三是强化实习岗位质量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实习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类型,要求实习应基本覆盖专业所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不得仅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工作,杜绝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确保实习岗位质量,有利于提升实习成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是加强刚性约束。新规定从实习开展、岗位要求、协议签订、基本权利保障、风险防控、岗前培训、费用规范、报酬发放、考核评价、突发应急处置等10个方面明确1个“严禁”、27个“不得”。

五是丰富风险防控举措。在保险方面进行了重点加强,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扩大保险保障覆盖范围,明确不得收取保险费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彰显新技术新方法

应用新技术来提升实习管理效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建设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会同实习单位对实习工作和学生实习实施全过程监管。推进信息互通共享,要求各地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学生实习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信息互通共享,提升管理合力。丰富实习归档材料,增加电子文档,降低档案管理成本,提升调阅效率;同时要求增加归档佐证材料,进一步保障了实习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可追溯。拓宽投诉渠道,增加互联网等情况反映渠道,提升问题投诉和处理效率。

采用新方法推进学生实习管理。健全信息通报制度,明确了检查和报告频次。并强调遇有重要情况应当立即报告,不得迟报、瞒报、漏报,对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有了更严格要求。优化实习评价,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和实习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结合具体情况,科学优化考核评价的同时注重保障学生权益。妥善处理实习违纪,对学生违规行为依照校规校纪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要求做好受处理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工作,为创造稳定实习氛围、维护正常实习秩序和学生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实习管理涉及教育、经济产业、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应急管理、国资、市场监管、保险等多方面的政策,关系学校、学生及家长、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等社会多方主体的权益,规范实习管理,切实发挥实习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需要全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加强多元协同,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直面困难挑战,协力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事业踏上新台阶,迈入新阶段。


作者:曾天山   

来源:中国教育报

魅力冰雪画说冬奥——曹妃甸区职教中心庆冬奥绘画作品展示

一起向未来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22.2.4

北京

 

全面发展有特长

人格健全有个性

让学生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素质与能力得到充分完善和提高

兴趣与个性得到充分激发和张扬

潜质与特长得到充分发掘和培养

品行与身心得到充分塑造与锻炼

纯真与天性得到充分回归和释放

筑梦冰雪,同向未来。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近3000名运动员在五环旗下同场竞技,向全世界展现人类面对困境战胜挑战的坚韧之姿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精神,展现全人类“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期许。

 

热爱冰雪运动的曹妃甸区职教中心同学们在假期围绕“魅力冰雪 画说冬奥”主题,用明快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以淳朴的童真和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作,讲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冬奥的祝福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精彩作品吧!

作品展示

-冰雪盛宴,光荣与梦-

本次主题创作活动,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营造了全民喜迎冬奥、参与冬奥、奉献冬奥、共享冬奥的浓厚氛围,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宣传冬奥精神的巨大热情。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

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

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

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

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

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

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

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1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总结《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实施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和高校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制。印发教材工作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启动各学科教材编修。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和数学等七科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审,于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修订已出版相关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完成在编在审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启动第一批新教材的编写、遴选、修订。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编写。推进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启动中国新闻学、中国法学教材编写,加快建设一批原创性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出台“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遴选建设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教材审核把关,加强数字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中小学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加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成果宣传推广。遴选确定一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启动研制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

13.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进一步提高各类民族班专项计划精准度契合度。继续实施新疆班西藏班校园足球融合赛事。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

14.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研制国家语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指导普通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实施“一地一策”。加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培训计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办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实施《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推进语言文字人才队伍、科研机构、语言学学科建设。印发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国际合作交流文件。编制实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年)》,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推广第一批实验区成果,遴选建立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作用。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

16.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研制教育系统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贯穿打通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行动,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职、普高工作。做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培育一批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创新试验项目,探索在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食堂供餐。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7.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加大公办园教师核编补充力度,按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指导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提升,“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发展。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研制加强专门教育管理办法。

18.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推动优化各类政策性岗位招考时间安排。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和优秀教材。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配齐建强就业工作队伍。组织开展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工作。


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


19.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实施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专项建设行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制《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国防科技人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实施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

20.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主动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建设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与地方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大团队,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项目。提升高校创新开放合作水平,支持高校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积累总结试点经验。优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结构体系。启动建设社科创新团队。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提高咨政建言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21.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导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印发新版专业简介和一批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实习管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

22.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研制《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加快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规范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三角”,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精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深入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四方联动机制作用,纵深推进部省合建工作。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办好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组建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指导各地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合理确定高校办学规模和结构,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

23.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基础学科深化行动。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开展教育部与各省(区、市)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加大统筹协调,支持各高校“双一流”建设。

24.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规范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对直属高校非学历教育领域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修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研制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办学基本条件要求、校外教学点及社会助学活动管理办法。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制订自学考试工作实施细则,推进自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持续开展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共享行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推进国家老年大学筹建工作,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开展“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行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推进“破五唯”,落实部门、部内、地方、高校工作清单,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加大对违反“十不得一严禁”行为监测和整改力度。出台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研制《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落实哲学社科领域破除“唯论文”、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等文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评价导向。组织开展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

26.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稳妥启动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指导有关省份因地制宜出台改革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提高艺术体育人才选拔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高考、研考护航行动”,平稳有序做好高考、研考组织工作。

27.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四点一线一面”,强化统筹,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首批疏解项目选址、经费支持。做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发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数。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支持高起点新机制创建高水平大学及办学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服务东北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28.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用,发挥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建设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29.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审议,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推动终身学习法、教育法典化立法研究,继续实施规章建设行动计划。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推动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探索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强化文件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研制《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办法》。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统计督查整改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推动高校章程修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抓好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落实落地。落实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持续办好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和“宪法晨读”活动,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

30.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督导条例》修订,指导各地制定《教育督导问责实施办法》。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做好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继续把“双减”“两个只增不减”和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情况作为评价重点。稳步推进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试点。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总结大会,认定一批“优质均衡”县(市、区)。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监测试点。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办法,启动第四轮职业院校评估。修订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法,研制“十四五”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计划,做好年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工作,探索开展质量监测预警。支持专业机构做好本科专业认证。发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督导。研制高校评估归口管理办法,减轻高校负担。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探索建设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组织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做好PISA2022正式测试。

31.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发挥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民办学校分类扶持、分类管理的政策举措,指导各地加快出台配套政策。积极稳慎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加快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研制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管理办法,维护教育公益属性,研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全方位督导的指导文件,引导民办教育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

32.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举办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同东盟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教育高官磋商机制,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举办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主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和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推进“鲁班工坊”建设。加强对欧高层次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与俄乌等国留学生交流,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出国留学人员行前培训工作机制。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改革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培养机制,推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发布实施《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试行)》,启用外籍教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和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履行教育管治主体责任,支持并推动内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赴香港举办内地课程学校,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巩固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平台,完善港澳台学生培养管理工作。推进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建设。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合作,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持续做好国际组织人才推送工作,探索开展围绕开放科学的国际合作,继续办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


六、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德教育。做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推广,完成第二批创建。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情况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师德师风案件,通报师德违规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师德违规案例指导制度。

34.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统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加强对课程教材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

35.完善教师管理与待遇保障。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推动各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加强工资待遇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严控进校园事项,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继续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来源:教育部

1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急管理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近日联合印发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通过1个“严禁”、27个“不得”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划出红线、明确行为准则。


《规定》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实习的本质是教学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必备途径,也是锤炼意志品质、提前熟悉岗位、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


《规定》着眼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全过程,针对关键节点划定红线:

一是针对实习内容不对口的问题,规定不得安排与专业无关的简单重复劳动、高强度劳动,明确实习内容“应基本覆盖专业所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原则上不得跨专业大类安排实习”“不得仅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不得安排学生从事Ⅲ级强度及以上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的实习”“严禁以营利为目的违规组织实习”。


二是针对强制实习的问题,进一步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明确了所有学生参加统一组织的岗位实习均应当取得学生、学生监护人或家长签字的知情同意书,对学生及其法定监护人或家长明确不同意学校实习安排的,可自行选择符合条件的岗位实习单位。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强制职业学校安排学生到指定单位实习,不得扣押学生的学生证、居民身份证或其他证件。


三是针对中介机构参与学生实习的问题,明确实习三方协议必须由职业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签署,重申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违反《规定》从事学生实习中介活动或有偿代理的,法律法规规定了法律责任的,由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针对学生实习加班和考勤的问题,在原规定原则上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实习单位应遵守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保障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按规定享有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卫生安全保护、接受技术技能指导等权利,明确“不得简单套用实习单位考勤制度,不得对学生简单套用员工标准进行考核”。


五是针对学生实习报酬和费用的问题,规定实习单位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工资标准的80%或最低档工资标准、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个月,不得以物品或代金券等代替货币支付或经过第三方转发,不得向学生收取实习押金、培训费、实习报酬提成、管理费、实习材料费、就业服务费或者其他形式的实习费用,不得要求学生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收取学生财物。


《规定》要求,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协调落实机制。结合部门职责,工信部门要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以及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等积极参与实习。财政部门要落实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统筹考虑学生实习安全保障相关支出和学费水平,科学合理确定生均拨款标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所属技工学校实习的管理,结合劳动保障监察加强执法,并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应急管理部门要将实习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作为安全生产检查的重要内容。国资部门要指导支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积极规范参与职业学校实习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要将有实习违规行为的企业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并按规定进行失信联合惩戒。银保监会要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进行依法监管。(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