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走进高校新闻特别行动

专业与产业结合,招生与招工同步,金华职院——

校企融合培育校园新生态

  金华职院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构筑了专业与产业共同推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和谐生态。

  “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师徒结对,每月可以拿到1800元的岗位实习补贴,毕业后我瞄准的是装配车间班组长的岗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皇冠工程班学生陈志平对记者说。

  近日,2011级皇冠工程班和营销班共有40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了最后一年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毕业后,他们将直接成为皇冠集团的正式员工。  

  专业接地气,课堂通岗位,专业教师穿梭于学校和企业,毕业生就业免除试用期……近年来,金华职院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构筑了专业与产业共同推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和谐生态。  

  学生成才新生态——

  招生招工同步进行  

  近日,金华职院众泰汽车学院25名2014届毕业生接受了企业和学校导师共同进行考核的毕业设计答辩,即将正式上岗。“这批员工不再需要试用期,企业将学生实习期计入工龄,在企业享受与职工同等的待遇。”众泰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杨刚说。  

  众泰汽车学院院长戴素江说,学院实行校企联合自主招生、校内二次招生组建新型订单班等方式,“可以说是招工招生同步进行,现有订单班在校生已达415人,既实现了学校人才的规模化定向输出,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职业技能的价值所在”。  

  金华职院皇冠学院则实施“社团体验、定向培养、现代学徒制”渐进式的教育模式,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组织方式逐渐深化,学生也实现了从体验者、准员工向员工的转变。学生的创业梦也不再遥远。园艺专业学生刘益娟毕业后在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上境村承包了20亩地,种植红叶石楠等苗木,一年收入约25万元。  

  “这得益于学校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院的创办,我们学生是最大的受惠者。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变了,学校的实践条件优越了,我们在学习期间就广泛接触市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灵敏嗅觉,让我觉得当一个自主创业的农民挺好的。”刘益娟说。  

  此外,学校还与市农办等政府部门及有关龙头企业联合创办“创业学院”,设立企业专项创业基金300万元,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服务,每年扶持实体创业学生200余人。  

  “在各校企利益共同体中,企业不再年年为‘用工荒’、‘技工荒’苦恼,真正尝到了人才超前储备的甜头;学校的收获也远不止‘送走毕业生’这么简单,提高学生技能的含金量、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成为各专业的新追求。”金华职院院长王振洪说。  

  专业发展新生态——  

  专业群与产业链融合升级  

  金华市是中国十大电子商务城市,全市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近2000亿元。2013年,金华市把发展网络经济作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  

  今年初,在金华市政府的主导下,筹备了近一年的金华网络经济学院挂牌,由金华职院与金华市电子商务四大园区管委会、区域网络经济的优势骨干企业联合创办,这是典型的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合作育人的校企利益共同体。  

  “为此,学校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网络经济相关专业进行了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了由8个专业组成的对接区域网络经济产业的专业链。”王振洪说。  

  如今,在金华职院,像网络经济学院这样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有10家,涵盖了43个专业。共同体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管理、文化和需求,学校则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动态地优化专业结构。如金华职院皇冠学院开设了国内唯一培养电动工具专门人才的专业,2012年以来逐步转向培养具备电动工具设计、检测、管理与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皇冠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许文杰说:“目前国内电动工具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我们推行脉链门店的经营模式,对新生代员工的要求是懂管理、会技能、能创新,皇冠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灵活转变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深化建设过程中,一个专业群带动或引领一个地方支柱产业,一个产业集群或产业链推动一个专业群的提升,围绕‘产业链’联结‘专业群’,通过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及升级,专业发展新生态逐步显现出来。”王振洪说。  

  据介绍,目前,金华职院的16大专业群分别对应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网络经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区域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课堂教学新生态——  

  建“校中厂”和“厂中校”  

  皮红毛亮的种猪、操作有序的工作间……在金华职院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院的课堂上,记者看到了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养殖场里的工作场景——依靠摄像头、大屏幕等设备,一个畜牧生产教学的信息化教室,就这样在校内建立起来了。这种校企互动的“空中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跟踪”生产过程。  

  金华职院教务处处长徐澍敏说:“学院专业多,校企利益共同体合作企业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我们积极鼓励各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更加多元化的课堂生态。”  

  在金华职院众泰汽车学院采访时,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负责人杨航旭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课表,课表中每周的课程安排都不一样,上课地点鲜见教室的编号,多为实训室、企业车间的名称,有些还具体到了某个实训的功能区,一些课程同时安排了专职、兼职2位授课教师。  

  “众泰汽车学院的专业教学实行的是分阶段教学、双基地轮训,课堂的时空横跨校企,这得益于众泰汽车学院分别在学校和众泰集团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去年众泰集团又投入350万元建立了‘汽车维修与4S服务’教学工厂,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在‘校中厂’和‘厂中校’轮流进行。”杨航旭说。  

  皇冠集团近2000平方米的皇冠学院教学车间,是集团最为繁忙的车间之一,每天接待一批批学生、企业职工、供应商经销商在这里开展体验和实践。车间按照不同的电动工具和检测项目设置功能区,学生在不同的检测线上忙碌着,熟练的动作令人难以想到这是一批入校不到一年的大一新生。  

  2013年,金华职院举行了两个轮次的“示范课堂”评选,通过学生投票、推门听课和专家评审,有52门代表不同专业、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课程入选“示范课堂”,其中校企利益共同体相关专业的课程占到了36门。
——记奋进中的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校长陈军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德国巴尔博士来校进行项目教学培训

        达州,地处川陕鄂渝接合部,是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莽莽大巴山,悠悠河水,孕育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和与爱因斯坦齐名的晏阳初先生的“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职教思想。在这座城市的凤凰山南麓、洲河之滨,一所创建中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正在传承晏阳初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努力建设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中职高职衔接、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中学。

        历史积淀:立足大巴山

        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建于1963年,1997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职业学校,2005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学校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胜地。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陈军同志为党委书记、校长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规模扩张、内涵发展之路,为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为达州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和“三农”人才;二是为达州的机械、电子、计算机、能源、化工等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三是为秦巴地区的旅游、餐饮等培养了一批服务本地的复合型人才。

        再铸品牌:放眼大中国
    
        栉风沐雨与时俱进谱新曲,春花秋实满怀壮志写华章。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达县职高人放下了所有的鲜花和掌声,用大巴山的接纳与包容、坚韧与刚毅,重新铸造了一个崭新的职教品牌。

        1.创新建设师资队伍

        教育改革,教师为本。学校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培养规划书,每一位教师制定了专业提高中长期规划,通过“定方向、定规划、定内容、定时间、定措施”,讲究针对性、实用性和渐进性,注重规范化、系统化、全员化,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师资结构更趋合理。近年来,参加县、市、省、国家培训和出国培训150余人次;邀请清华大学知名教授、德国职教博士等专家来校进行专题培训20余次;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培训60余人次;聘请企业技师来校培训30余人次;安排教师参加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60余次;积极开展各类校本培训70余次;精心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培训100余人次。同时,学校为提升教师的资格层次和教学能力,特投资40余万元支持近40名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经过培训,现有硕士生11人,在读研究生27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28人;新增加专业带头人7名,骨干教师22名;新增“双师”型教师47名,其中,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三个重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8%。

        2.量身打造实训基地

        为适应达州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达州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形成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四元联动办学模式。牵头组建了达县职教集团,加入了四川航天职教集团和川东职业教育联盟,建立了集团化办学机制。同时,建立了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进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投资300万元,建立了集民航售票、安检、机上服务于一身的理实一体的航空服务实训基地。

        2012年9月,学校为推进电子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重点专业建设,同时也为了在现有基础上合理解决我校因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而创造性地量身打造了川东晟达实训基地。学校前期投入400万元,在川东晟达电子厂内校企共建高低压电器加工车间,年产值近5000万元,形成了“教学—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新格局。

        到2013年底,学校又通过合作办厂、上门办学、建立股份制培训中心等方式,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双师型教师为支撑、以产教结合为路径,新建或扩建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等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33个。

        3.精心开发教育内容

        学校先后安排了40多位教师深入东部沿海企业实践和调研,安排了14名教师深入达县杨柳工业园区28家企业多次走访和接触,又派出16名教师对省内外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进行合作探索、交流,然后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五对接”原则,解构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本土化的、特色化的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校企无缝对接”课程体系,其中包含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能力拓展课。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三个重点专业的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30余册,拟出版教材16册,各专项组、教研组还编写了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案、PPT、能力拓展练习等教学资源,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源都以电子文档的形式统一上传到了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包。

        4.全力改革教学模式

        在探寻教学模式改革的道路上,我校一是派了7名教师于2012年3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和仓乐二中学习“高效课堂”的观念和操作;二是安排了8名教师于2012年6月前往江苏洋思中学参加“影子培训”;三是请重庆市教科院职成研究所副所长谭绍华教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四是组织三个重点专业10名骨干教师于2012年10月前往重庆市北碚职教中心,参加了川渝两地国家示范校中职学校“尚上教育”行动策略与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推广观摩培训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校企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理念。它适应达州本地实情,立足学生当下,关注学生未来,把教学单元按企业生产的真实步骤划分为“接订单、拿计划、搞设计、抓生产、做检查、听评价”这六个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来进行。

        与此同时,学校还构建了民主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学分制评价模式。

        5.倾心构建数字校园

        在原校园网的基础上,学校投入320万元,添置设施,升级网络,搭建平台,充实资源,建成了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实用性强的数字校园,提高了决策效率、管理效率、工作效率、信息利用率、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1)硬件建设:高起点,高投入

        升级网络设施,充实办公设施,更新实训机房,建设中心机房、网络教室、录播室,完成了校园公共平台、多媒体应用、网络授课、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了以外网宣传为主、内网应用为主的平台框架,拓宽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2)软件建设:高规格,高质量

         ①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含OA系统、教务管理、门户网站等17个系统模块平台等)的建设。

         ②学校采用校企共建、校际共享、自建共用等多种方式建设了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学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教学素材等为一体的教学(网络)资源库。

         ③搭建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目前拥有10万册覆盖学校各专业的电子图书、50万册公共类资源电子图书。

         ④提升了学校软实力。学校成立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3)服务与应用:高速度,高效率

         ①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应用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促进了数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发布方便快捷,实现了办公方式的极大转变,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

         ②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平台资源,使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充实,学习方式多样,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岗前培训、终身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④促进了职教集团的发展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校企文化相互融合,为职教集团内的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⑤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借助数字校园平台,开展“面授+远程”的数字培训,有效培训了农民工、下岗职工、企业员工6000余人次,为达州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服务。

        示范引领:面向大西南

        “国示”建设两年来,学校开启人才培养新思路,建构了“三年四段制”新模式;探寻教学改革新方法,形成了“校企无缝对接”新课堂;拓展办学新视野,构建了“学做合一”新基地;开发教学新内容,出版了“理实一体”新教材;探索师资培训新方法,创建了硕士培养新模式;开辟管理新路径,完善了管理新举措;寻求评价新手段,建立了多元评价新体系。学校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赛课获奖17人次,发表论文70余篇。各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屡获佳绩。《人民日报》、四川省政府部门内参、《华西都市报》等报刊报道过10余次,省市电视台报道5次,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登载学校“国示”建设文章30余篇。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近年来,学历教育在校生数稳中有升,年平均招生2000人左右,在校总人数56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及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

        学校为达州化工园区培养人才700余人,农民工、下岗工培训1200余人次,社区服务2000余人次,接受家长咨询2000余人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对其他地区和学校的示范

        近两年,学校或个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52项,现有省级重点专业2个,市级以上重点专业5个。

        学校牵头组建了达县职业教育集团,为职教集团培训员工500余人次,培训教师400余人次。指导了四川省贸易学校、巴中市职中、乐至职高等10余所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接受了23所学校的参观和学习,与四川、湖北、重庆、贵州等西南省市20余所学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达县职高,这个健硕的巴山汉子,正带着开阔的胸襟、自信的微笑,背靠大巴山,面向大西南,坚定乐观地走向明天!(何三喜)

  近日,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捷报频传,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该校11人获得一等奖、12人获得二等奖、16人获得三等奖。

  据悉,本次大赛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共设15个专业大类37个竞赛项目,该校代表队55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机电技术、财经管理、艺术教育等9个专业大类20个项目的竞赛,获奖数量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

  该校由原市职业教育中心、第三职业高中、第四职业高中、市旅游学校和市工业学校整合组建而成,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也是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该校实行校部两级管理体制,下辖综合高中部、汽车工程部、机电工程部、信息工程部、财经管理部、艺术教育部、农牧工程部7个教学管理部及1个面向社会开展综合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中心,共设置11个大类,24个专业。该校积极构建“素质+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方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就学生的就业梦想,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近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校先后有216人考入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学院等本科院校,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还没出校门 已成“大师傅”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龙头企业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

  还没走出校门,黄亚美就收获了在职场的“第一桶金”:她为实习公司签下一份300万元的大订单,获得了3万元奖金,还被公司“抢聘”为正式员工。和黄亚美一起实习的另外4名同学,也收到了公司总经理送来的1万多元实习奖金。

  黄亚美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学生。校党委书记任波认为她的成功是水到渠成,“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就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共建“企业学院”,培养一流实用人才

  重庆城管职院2011级摄影摄像专业的唐安冰,在摄影圈已小有名气。在校期间,他的多幅作品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等知名摄影杂志上,在国际国内摄影大赛中也频频获奖。

  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后,该校积极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建了5所“企业学院”。

  金夫人集团参与共建的金夫人摄影学院,开设了极具特色的学徒制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都与金夫人集团的摄影师一对一结成“师徒”,每一堂人像摄影课都到金夫人集团的影楼“实战学习”。“摄影道具是金夫人集团的最新布景和服装,摄影‘模特’就是现实的客户,感觉完全不一样。”唐安冰说。

  金夫人摄影学院、圣雅菲形象设计学院、合展养老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成为重庆城管职院培养一流实用人才的摇篮,也成为用人单位“抢”人才的焦点。据校长谢永川介绍,2013年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达到全校毕业生人数的3倍,部分专业甚至超过了5倍。

  教师当好“小徒弟”,教出“大师傅”

  要把学生教成“大师傅”,教师首先得去企业当“小徒弟”。重庆城管职院通过校企互聘,选派教师进企业当学徒、助理。学校成立了8个教师企业工作站和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建立了兼职教师管理平台,同时吸纳企业员工走进校园参与教改,将企业前沿技术和工艺融入教学之中。

  在学校的鼓励和引导下,教师走进企业和社区,依托专业特长注册实体机构、开展社会服务,3年来共接受行业企业各类委托研究项目48项,完成基础性项目研究与开发27项、项目策划18项。

  进入企业和市场当“小徒弟”,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3年来,重庆城管职院成功立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4本,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实现了国家级研究项目零的突破。全校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市级精品课程和6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3年来,重庆城管职院教师共有113人次获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教师作为选手参赛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合作发展理事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2012年4月,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组的合作发展理事会在重庆城管职院成立,理事单位包括3家政府机构、3家行业协会、52家企业,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

  两年来,理事会共为学校推荐合作单位21家,引进企业订单培养项目3个,接纳教师实践锻炼122人,为学校引进企业兼职教师121名,理事会专家还参与制定了学校46个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仅理事会单位就接纳和推荐了1000余名毕业生就业。

  依托合作发展理事会,重庆城管职院成立了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教师企业工作站,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机制,使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100%。聘任行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和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队伍比例达1:1.34,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07%。

  同时,重庆城管职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理事单位提供服务,两年来共为理事单位开展各类培训133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师为理事单位开发的重庆市社会工作人员职业水平考试认证制度,被评为2012年中国社会工作十大事件之一。
海南一所农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越办越红火——

“40现象”倒逼农校转型

 

学校教师现场为“村官班”学生上龙眼生产技术课。本报记者 刘见 摄

  年轻时都想到城里闯荡,40岁才肯留乡当农民,这便是困扰农业职校生源特有的“40现象”。

  李芳伟是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的校长,这所农校位于五指山黎族苗族聚居区,是琼南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农业中职学校。近几年来,学校把培养少数民族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与其他中职学校不同的是,这所农校注册的学生中,大多是40岁上下的农民。此前学校在招生中总感觉不踏实,但是,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日前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取消了农校招生的“40岁门槛”,终于让李芳伟吃了“定心丸”。

  年轻时都想到城里闯荡,40岁才肯留乡当农民,这便是困扰农业职校生源特有的“40现象”。这也逼着农业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跟着转型。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可以说是一所转型成功的职校。

  校村共建,将教室搬到田间地头

  2008年3月,李芳伟到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出任校长时,这所省属的农业中职学校却招不到学生,面临再次停办的危险。中央号召建设新农村,农业中专却招不到人,问题出在哪里?

  李芳伟和专业教师一起,到五指山市畅好乡毛招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在与少数民族乡村干部群众交流时,他们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农民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素养和经营理念相当缺乏,农村两委干部在农村事务管理以及带头发展生产上缺乏必要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大中专毕业生很少直接回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必须靠已经“稳定在农村”的农民来承担。不过,这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40岁上下的人群,已经过了上学的最佳年龄。让他们重新回到课堂,谈何容易。

  怎么办?李芳伟决定先从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起。农民不愿进城上学,他们便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农民觉得读农校无用,他们便在培养实用技术上下功夫。

  2008年9月,他们探索了校村共建的新模式。课堂就设在村委会或乡村学校;经费方面,教学由学校承担,教室、学生交通补助由村里解决;班主任由学校选派教师担任,班长由村干部担任。由于首批学生大多是乡村干部,他们便把这种模式称为“村官班”,一直延用至今。

  得益于国家和海南省对职业教育的倾斜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视,“村官班”一出现就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民们也切实感受到这个班的特殊性:不仅不收费,听一节课还有20元至30元的补助,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好事。

  变化更大的是农民真正学到了技能。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教务科科长陈晓明还记得当初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教学时的情形。黎族姑娘王江静曾经当过幼儿园教师,费了好大劲才插班进“村官班”,2010年毕业时,她已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去年王江静养的阉鸡有1万只,她的目标是办一个10万只鸡的大养鸡场。王江静告诉记者,在“村官班”里她不仅学到了养殖技术,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农校陈晓明老师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40岁的陈邦法种的是圣女果。过去用的是直播,现在他采用嫁接技术;过去希望枝上果子越多越好,现在每枝控制在8个以内。同样的田地、同样的品种,上了农校后,圣女果亩产由3000斤增加到6000—8000斤。陈邦法说,现在他养成了习惯,遇到困难就求助农校的老师。

  目前,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通过校村共建,已在少数民族地区9市县开办50多个教学点,在校生人数达到8000多人。

  灵活授课,农民尝到学技术的甜头

  农村教学点是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学历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制定了包括学籍、考勤、奖惩及考核、毕业与结业等多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村官班”设有种植类、养殖类、农村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教学模式上,遵循模块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根据各乡镇各村生产实际情况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大班以理论讲授为主,小班则结合学员家庭实际情况进行小组或个别技术指导。

  学校规定了“村官班”的总课时和总学分。学生不论何种原因缺课时数超过30%以上,或者随意迟到、早退等违纪次数达到总课时50%以上,该门课程学分为0;没有修满120学分,就不能毕业,拿不到中专文凭。

  除了上述刚性要求外,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学校还做了弹性安排。放宽了学生入学年龄,初中应届毕业生到45岁以下的往届生,都可以注册入学。延长了在校时间,学生在校学籍最长可保留5年。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专业课可根据生产季节和生产特色增减内容。学校鼓励农民参加各级实用技术培训,凡参加过培训的都有学分奖励。

  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让农民尝到了甜头。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38岁的黎族小伙黎钊,2010年上农校时主要学习种芒果,当年他承包的芒果园产量就比别人高。上农校一年就盖上了楼房,被乡亲们称之为“芒果楼”。

  2013年毕业后,黎钊又利用在农校学到的技术,在自家庭院里种上了蘑菇。今年春节,他的蘑菇每斤比别人高出两三块钱,一到集市还是被一抢而空。黎钊说,有农校做后盾,他们有了尝试种养新产品的信心。

  本号镇黎族姑娘符小玉,上农校学的是瓜菜种植技术。但从妈妈酿的甘蔗酒味道好、不上头,广受乡亲们好评中,符小玉看到了商机。在农校老师和同班同学的支持下,她总结、摸索出一套制作甘蔗酒的传统工艺,申请了“老妈酒”的商标,还打出了“黎族老妈酒,好喝不上头”的广告。现在,她生产的“老妈酒”已成为当地节日聚会和农家乐的接待用酒。在符小玉的影响下,村里妇女都有了学习农业技术的念头。

  “村官班”不仅教农民实用技术,而且注重他们文明习惯的养成。

  刚入学时,很多农民学生在课堂上接电话、吸烟、喝酒,在教室内外乱吐槟榔渣;经过教育,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农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深化教改,探索“农商旅一体化”模式

  校村共建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和扶贫政策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在时任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提出“扶贫改打职教牌”之后,教育资金和扶贫资金都向农业职教倾斜,让学校有了改革发展的东风。

  下一步该怎么办?李芳伟提出,借鉴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洛桑模式”,海南农林科技学校提出了“农商旅一体化”的发展新思路。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目前海南发展的重中之重。海南提出,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要实现这一指标,必须把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有效转移到服务行业上来,提高农民的素质至关重要。上世纪60年代,德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占60%,而目前只有2%,就是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的。

  在五指山市南圣镇南圣村,学校正在尝试“农商旅一体化”的校村共建新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把海南常见的瓜果、花卉等进行分类,并按现代农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二是打造一个商业服务平台,引入企业运作模式,向当地农民提供相关服务,带动周边农民实现规模经营;三是带动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四是形成一个融农业产业链、创业培训和学生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牛门水库旁,由省教育厅投入40万元、中央实训基地专项基金投入160万元、学校自筹100万元建设的“六弓鹅”养殖实训基地已投入使用。依托该基地,学校和田圮村共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近期投放种鹅350只,鹅苗3500多只。田圮村村支书陈永平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他本人就是“村官班”的毕业生。

  这个养殖合作社的下游,是19个养鹅专业户。他们从这里领鹅苗,使用统一的饲料,按照同一方式喂养,成鹅还能以每斤20元卖给合作社。吴亚伟是其中一个专业户,去年他首次养了400多只六弓鹅,春节每斤售价25元,每只鹅就赚了100元。吴亚伟说,他有600亩的水面,今年准备再多养些鹅。

  “农商旅一体化”职教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农民不需要异地转移,就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角色转换。他们将从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具有农、商双重身份的从业人员。

——记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与发展实践

学校领导班子

“天使之美”护士大赛颁奖仪式

2014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2013年,长春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就业稳定率达到92%;2014年4月,该校护理专业的400多名学生全部到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受到各家医院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这是一所具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学校,国家级示范校——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2011年11月,结合国家和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十二五”规划,在系统筹划、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二中专制定了一系列项目方案,遵循“出双师型教师、育技能型人才、展示范校风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思路,本着“致力卓越、缔造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强化内涵、提升质量、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为办学目标,全面开拓了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建章立制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校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建设国家示范校。在2012年《学校管理制度汇编》的基础上,先后补充出台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等关于教育、教学、党务、后勤、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方面的60多项制度,使示范校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集体决策,又民主理校,改进了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的成效。三年来,为了建设国家示范校,重点从三方面入手:

    一抓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示范校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由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专家组成,对项目建设提供宏观政策咨询,全程跟踪指导,并对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适时调整,提出建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其他副校长担任组员,各司其职,协调运行。成立示范校建设项目综合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成立项目监督小组,由书记担任组长,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检查、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各机构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各责任人必须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责任人的重要指标。

    二抓制度建设。立足长远,学校修改制订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党务管理等规定制度60多项,对示范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机构组成与管理职责、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资金和设备管理、监督检查与验收、考核与奖惩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及监督检查也作了细致的规定,确保专项资金按照“统一管理、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按照国家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进行分配使用。

    三抓过程管理。所有项目都通过市场调研、专业论证、形成方案、现场答辩、专家评审等程序立项。2012年共派出25人次到国内外、省内外进修、培训或到企业见习,积累经验,提升业务素养,撰写总结材料。多次邀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通过召开项目建设负责人调度会推进工作,适时调控建设进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和修正,及时发现并处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以发展为本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

    一是完善制度。依据上级文件制定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并按4∶3∶2∶1的比例选拔培养了校、市、省、国家四级骨干教师队伍,经过自己申报、学校审核、笔试、业绩考核等环节,选出了校级骨干教师29人,其中22人被评为长春市骨干教师,4人被评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有效提升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80%(从临床聘请兼职教师达到30余名)。每年例行“拜师结对”大会,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是分级培训。为配合示范校建设,学校实行了“分级分层分项分期”教师培训制度。一是分级培训:按国际、国家、省、市、校五级培训,共进行国际培训14人,国家等级培训34人,下企业实践20人,省级培训48人,市级培训56人。二是分层培训: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培训。三是分项培训:按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管理人员等全方位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四是分期培训:一年里累计超过400人次。

    三是业务提升。开展达标课、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说课比赛、技能比武、网上评课、教师论坛等活动,加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执教能力。先后开展了四项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专业带头人“说专业”、骨干教师“说课程”、中青年教师“说信息化教学”和青年教师“说专业技能”。同时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取得良好成绩。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有79人次参加各类竞赛,6人次获国家等级说课一等奖,14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4名老师分别被授予“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市首批名师”称号。

    四是班主任管理。每年召开班主任“拜师结对”大会,新老班主任结成互助对子,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每周班主任例会时间,采用各种形式,以会代培,交流经验。选派多名优秀班主任参加国内外班主任学习培训,将学习体会形成课件及材料向全校教职工做汇报,分享好经验、好成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大胆开拓校企合作渠道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只有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借力示范校建设的“东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面向市场,大胆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校企双方在产教研结合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年来,二中专学校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确立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参与、企业合作的“四轮驱动”办学模式,先后与护理专业的医大二院等26家、平面设计专业的长春市大马设计事务所等6家、通信服务专业的中国联通等5家、物业管理专业的四平九洲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共计70多家企业进行了纵深合作,建立长效机制。2013年3月,学校依托平面设计专业成立了“长春市致橡树设计有限公司”,形成了“产教研”一体化商教两用教育教学实训基地;2013年,学校与华唐教育公司合作,在其人力的技术支持下,引进全套“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实训系统”建成通信专业“现代服务联络中心”,利学助教的同时也更多地服务社会。

    2009年,二中专以理事学校的身份加入了吉林医药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3月,该理事会暨校企深度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理事单位增至48家,医药卫生职教集团的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在校企对接融合的基础上,学校还创新灵活多样的“双轨制”、“预就业”和“顶岗实习”等方式,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极大缩短了技能型人才的成才周期,也为企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以专业特色有力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

    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二中专重新定位了办学理念。并运用校园广播、校刊、网络等宣传媒介进行宣讲,通过教师大会、科室讨论、学生班会等活动,将理念转化为广大师生的生动实践和发展动力。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二中专联合相关企业、行业成立四个示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例行召开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倾听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对培养人才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和增删当前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国际国内当前最前沿的理念、文化、技术技能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按照专家的要求,实行了护理专业的“校企融合、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四阶段、四基地、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信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三段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物业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年底均已通过了省市专家的审定论证。在这些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学校突出了就业导向的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案例驱动型”、“分层立体式”等教学模式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师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上获奖18人次,护理专业学生在全国护理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三名;计算机类综合布线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企业网搭建项目获得省级二等奖;对口升学考试中,勇夺吉林省医药卫生类对口升学高考桂冠。9名同学包揽了吉林省对口升学医药卫生类总分排名的前九名。2013年学校应历届护理专业学生1183人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高达81.11%,顺利拿到护士资格证。2013年,学校共为竞赛获奖者、学习标兵、学习状元颁发奖金共计2.3万元。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完成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三个其他专业共计25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形成校本教材21本;搭建了五个专业教学资源平台,21门课程资源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新版校园门户网站和校园办公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虚拟仿真医院、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数字实训平台、物业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以及通信运营服务专业模拟实训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也陆续应用到实训实践当中。

    五、德育特色项目彰显示范校建设新成果

    学为教育之基础,德为教育之本源。正是基于对德育的高度重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将“四五二”职业道德教育工程确立为重点建设的特色项目,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四位一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五渠并举,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教育与班主任德育主阵地为两个重点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合作体系。先后制定了校家、校社、校企合作制度、德育队伍管理制度等20多项,德育活动坚持多渠道,立体式,多元化。重新确立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如春风化雨,校园文化建设似朝阳普煦。2013年,教师开展德育课题研究5项,建设4门校级精品课程,师生在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上获奖30多人次。德育特色项目在示范校建设中彰显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几年来,抓住示范校建设契机,学校广大师生紧锣密鼓地有效开展了很多工作。示范校建设有序推进;“四五二”德育特色项目初见成效;校风学风明显好转;教师执教能力有效提升;专业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科研成果积累显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领跑驱动下,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去沉疴,激活力,促创新,致卓越,明晰了办学定位,凝练了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同时,基础能力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由长春市政府投资的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合隆新校区目前正处在收尾阶段,有望在八九月投入使用。届时,学校将搬迁到新校址,以开疆拓土的姿态投入到新一轮更广阔的建设天地之中,向着卓越的“示范校”目标成功迈进!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创新发展纪实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新疆东大门哈密市,直属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是一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集中专学历教育和技工学制教育三个办学层次于一体、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于一身、教育与培训相融合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2011年学校经自治区教育部门批准,成为自治区第三批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2012年又经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批准,成为国家第二批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两年来,学校根据国家三部委《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和《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两级示范学校项目同步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示范校建设——使铁路职业教育如虎添翼

        追溯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的发展,它起源于乌鲁木齐铁路部门五七干校和职工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占地52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96人,专任教师121人,专业教师85人,其中高级职称58人,双师素质教师71人,在校生3411人,常设专业17个。多年来,已为新疆自治区和乌鲁木齐铁路部门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近三年来,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围绕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铁路大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电气化铁道供电”、“铁道施工与养护”、“机电技术应用”3个重点支持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校铁融合,共谋双赢”和“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深度改革,将学校建成了办学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学校。

        据学校党委书记孟毅军介绍,近几年,学校重点建设了电气化铁道供电、铁道施工与养护、机电技术应用3个专业及“校铁融合、共谋双赢”、“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推进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系统改革,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巩固了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办学机制,满足了新疆铁路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到2014年3月,5个子项目共计验收要点430个,已完成394个,完成率平均为91.6%。3个重点支持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缘于学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全员参与、共同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示范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项目建设之初,学校就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校建设办公室,负责执行、落实、监控项目建设具体工作;还设立了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个重点专业项目建设组和两个特色项目建设组和其他4个保障服务组,确保了项目建设各组间纵横连贯、相互协调、高效运行。

        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学校与乌鲁木齐铁路局等35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全面参与和实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已经完成接触网实训基地和铁道线路施工实训基地改扩建项目、高级维修电工综合实训室等10个实训室的建设,铁道测量实训室等5个实训室建设,新建校外实训基地8个,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目前,学校已经完成1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编制52门核心课程的标准,开发校本教材16种;已建成3门自治区级精品专业、4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7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一体化课程已被确定为学校优质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典范,为边疆地区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了基础。

        示范校建设——助推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的示范校建设,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据统计,在2012年和2013年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上,学校学生共获得23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0个,并代表自治区参加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落实“校企合作、外引内联、共同开发”的建设思路,与乌鲁木齐铁路部门生产站段、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和湖南长沙鹏扬教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已经完成4门网络课程、10门课程的仿真教学资源库、1个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包仿真教学资源库、51门课程课件、46门课程试题库建设,各专业教学素材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据学校领导介绍,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是示范校建设助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学校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先后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等5项规章制度,为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建设以来,学校积极推进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系部二级管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教师队伍建设步入快车道。学校共派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共计135人次参加疆内外培训,有160人次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有17人参加了研究生层次的学历学习;有60余名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成为学校教学团队的支撑力量。就是这批专家型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申报自治区课题以及示范课、公开课、说课、说专业、专业技能大赛等各种活动,成为了学校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目前,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广大师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44名教师参加了乌鲁木齐铁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考试,25名教师取得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4名教师取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14名青年教师取得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获得全国各类优秀教学成果66个,承担自治区和职教学会研究课题6个,校本课题18个,在省部级以上教育类杂志刊物上发表论文54篇,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学校一举成为“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铁道部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交通运输培训基地、自治区涉煤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八大产业十大实训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学校带来的难得机遇;离不开自治区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主管机构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鼎力支撑;离不开学校开拓创新、勤政务实的领导集体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是他们为新疆自治区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2年底,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与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两所新疆铁路企业性质的职业学校实现强强联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部门和乌鲁木齐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优势专业资源,瞄准新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市场,升格为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借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强大推力,向更高的办学目标不断奋进。
测试院校
  本报讯(记者惠滢)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项目学校——阆中师范学校授牌仪式暨阆中师范学校学生技能展示会日前在四川阆中市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顾秀莲为阆中师范学校授牌。

  仪式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忠勤介绍了“授渔计划”公益项目在全国资助和发展的情况,要求学校珍惜荣誉、规范管理、透明运作,为“授渔计划”项目品牌建设作出贡献。

  去年7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授渔计划”公益项目,帮助适龄孤儿、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学困生继续完成中专教育和高等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由此改变命运,减轻家庭负担;同时,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还可以有效避免低龄青少年流失社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通过“授渔计划”项目已资助来自西藏、甘肃、陕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全国14个省(区、市)的贫困生、学困生601名。其中,资助“授渔计划——五年成长助学”项目学生426人,资助“授渔计划——成人高等教育”项目学生175人。
    作为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与人的职业发展和生存生活关联最为直接的办学形态,地市高职院校必须有能力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载体和平台。

主动作为,服务新型城镇化



王东 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有所不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虽然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地域方面的转移,但是因长期以来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城镇化进程中转移的人口并未实现其文化内涵的转移。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瞄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四大功能定位,主动研究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统筹多种教育类型,做强高职教育、做大开放教育、做特农民教育、做活社区教育,在地方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做强高职教育,开展三层对接,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带来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技工荒”等现象又充分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缺乏与无序流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这种需求脱节,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人群的拥塞,延缓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此,湖州职院全面实施学校对接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工程,为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是政府主导,与产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实施年度项目工作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委派学校中层干部挂职政府产业部门,创新产业对接平台。对接产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以机电制造、建筑工程、现代物流、旅游管理、商务贸易、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专业群格局。

  二是建立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竞聘行业协会职务等机制,调查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群)以1至2个骨干企业为依托,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实施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会签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实施以教学项目开发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合作共建为重点的工学结合改革、以解决生产管理一线实际问题的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

  三是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生对接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工学结合,提升职业、就业能力。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开展企业调研,把握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技术要求,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

  做大开放教育,培训高新技能,引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决定其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和速度,职业教育程度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影响着其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现实收入,左右着其转移的方向和距离。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使他们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因此,地市高职要主动适应和介入当前区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加快实现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持。

  湖州职院充分发挥与湖州电大合署共建的优势,将高职专业、基地、师资的资源融入开放教育,在金洲管道、久立集团、永兴特钢等骨干企业成立分校,利用“蓝领大讲堂”,采取半日制、小时制及夜课、工休班等形式,建立教学班组、教学车间等载体,实行送教上门、产教结合,为企业新招收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便捷、实用的菜单式培训服务。每年年初,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下基层、进企业,调研企业春季招工及实际招工缺口情况,科学分类、深度加工、精细筛选和有效定性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培训需求信息。同时,学校依托湖州高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这一载体,充分发挥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订单式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在承担湖州市已有维修电工、钳工、焊工等通用专业(工种)常规技能培训的同时,重点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对紧缺专业(工种)及高层次技能水平的培训。目前,学校已经开发国家、省、行业部门等发证或认证的培训鉴定项目80余个,2013年累计培训总人数近1.5万人。

  做特农民教育,培养职业农民,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载体。除进城务工人员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拟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离农不离乡的农村非农经营者,更多的是既不离乡也不离农、拟在未来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中就业的职业农民。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是让想走出去的成功走出去,还是让想留下来的更好留下来,都需要地市高职发挥其应有作用。

  围绕中央提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2010年湖州职院在试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浙江省首家农民学院,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农民学院创新了三大特色,一是在地市高职中首创政府主管、学校主办、县区联办“三方合作”的农民学院;二是在园林技术、畜牧等10个专业中构建了学历课程、技能课程、创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地方培养“学历+技能+创业”的农民大学生;三是创新学校对接农业产业、专业对接农村企业、教师对接农民学员的“三维对接”农民教育教学新体系。学校还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办农业推广硕士班,形成专科、本科、硕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层级体系,建立教学实践、创业培训基地28个,开发农技教材30余本,开办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100讲。目前,湖州农民学院已在湖州市下属3个县全部设立了分校,在乡镇成立9个直属教学点,在校农民大学生达到1392人,占浙江省农民大学生的1/5,已经毕业的900余名毕业生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28位创办农业企业的农民大学生通过学习,年增收额均超过10万元。

  做活社区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作为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既有职业转向的成分,更有心理调适和文化重塑的成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情感和归属上与地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高层次融入,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化的规模化红利,是地市高职应有的作为。

  有效的社区融入是社会融入的坚实基础,为此湖州职院积极构建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平台。2008年,学校增挂“湖州社区大学”的牌子,充分利用湖州电大的开放教育优势,建立了506个社区教育工作站或分校,逐步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学校开设“父母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项目,以促进新湖州人健康成长为宗旨,以现代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现代沟通学为载体,通过理论讲解、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现场互动等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受益新生代农民工达1.5万人次,“父母大讲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志愿项目”和“浙江省社区教育优秀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发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悦读湖州”主题活动,组织文秘、旅游、艺术等专业的骨干教师,围绕湖州的美食、风俗、名人等地域特色编写乡土教材,采用快乐朗读、案例解说、趣味游戏、现场互动等教学方式,送教进学校、送教入课堂,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了解湖州、认识湖州、融入湖州、热爱湖州。2010年以来,“悦读湖州”走进湖州市12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中小学校送教,并免费发放系列乡土教材2.4万余册,惠及新生代农民工子女2万余人。(胡世明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专家观点】

立足区情 办出特色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或行业性特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由地市政府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所做的多方面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案例,正是其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鲜明地反映了学院的办学特色,也提炼了带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性的经验。就此而言,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供借鉴,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是突出关键领域,服务发展全局。如何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任务中,抓住关键领域,实现服务全局的目标,这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即提纲契领的问题。湖州职院以新型城镇化为中心,对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行系统布局,这就把地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统囊括在内,实现有序而有效的服务功能。

  二是突出办学特色,强化综合服务。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在为地方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有的突出专业特色,如工业(机械、电子等)、商贸、农业、艺术等高职院校,侧重于为某类或某些行业提供人才和知识服务。而如湖州职院这样由地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往往要求为地区各行各业服务,必然要求具有综合服务的功能。湖州职院的专业设置涵盖工、农、商、文等各个行业,并且实行产教对接,发挥了综合服务的作用。这样的办学特色是新型城镇化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地市高职院校发展客观规律的。

  三是突出组织创新,重在制度建设。推行校企合作、校地(政府)合作,推进产教结合、工学交替,这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湖州职院在这方面的可贵之处是通过建立农民学院、社区学院、各种专业委员会以及实行“四个对接”等组织形式,把学校与多方面的合作制度化,把高职教育为新型城镇化服务落实在牢固的组织和制度的基础之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应该在多样化的探索实践基础上完善和成熟。湖州职院的实践探索以及经验,无疑为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谈松华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博)清明怀古,祭拜圣贤。4月3日,清明节前夕,咸阳职院百余名师生代表在学院孔子塑像前恭读祭文、诵读论语、鞠躬致敬,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祭拜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当日活动的主题为“古韵国风染青春,经典文化育英才”。学生处处长李安琪在致辞中希望同学们在回溯源头,缅怀古圣的同时,加强对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不断增强人文素养,弘扬和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

        活动期间,百余名师生在高2.7米的孔子塑像两侧静静肃立,倾听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清明祭孔子祭文》:泱泱中华,灿烂辉煌,古国文明,源远流长,儒家经典,世代传扬,圣德宗师,万古流芳……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师生集体诵读《论语》名篇,并向先贤孔子塑像三鞠躬,表达了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敬仰和尊重。

        (白阳 郭文龙)当天,仪祉农林学院开展“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英雄奉献精神”教育活动,组织43名师生前往泾阳县王桥镇李仪祉纪念馆祭扫。


        悼念活动中,学生代表向李仪祉纪念碑敬献了花篮,默哀致敬,表达思念,缅怀李仪祉先生丰功伟绩。学生们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李仪祉纪念馆,学习了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文化,聆听了李仪祉先生献身水利、勤学治事、爱党爱国、勇于开创的光辉伟绩。通过这次祭扫活动,师生们纷纷表示,要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继承先贤遗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月27日下午,陕西工院和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 “数字摄影测量陕西工院工作站”揭牌落成。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利、陕西测绘局职工培训中心处长李俊峰、学院副院长王津及土木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土木学院总支书记何克祥主持。
        会上,
王津副院长对天润科技陈利总经理一行表示欢迎,对“数字摄影测量陕西工院工作站”的落成表示祝贺。他还简要介绍了陕西工院的基本情况,土木学院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陈利总经理就公司概况、业务范围、发展理念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信心。她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人才储备的问题。王津副院长与陈利总经理为“数字摄影测量陕西工院工作站”揭牌。双方还就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了交流。
        据悉,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专业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理信息系统(GIS)工程、地图编制等测绘及地理信息产业,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资源开发、交通、物流、公共安全等行业提供高质量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技术服务,2005年7月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国家综合甲级测绘资质证书。


王津副院长与陈利总经理为“数字摄影测量陕西工院工作站”揭牌

        42日,从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组委会获悉,陕西工院信息学院学生荣获陕西赛区一等奖12项(全省共2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获得一等奖的12名同学还将于5月底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据悉,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大赛获得了众多知名高校和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和鼎力支持。大赛决赛获奖选手,可获得IBM公司、百度、金证、中软、东软、方正、同方、东华、博彦、文思创新、亚信联创、先进数通等上百家知名企业的免笔试直接面试、优秀选手可通过绿色通道被直接录用,同时获奖选手还可获得合作企业校园招聘浮动薪资的最高标准。


        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38所本科院校和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9所高职院校的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陕西赛区的比赛。

        3月26日下午,陕西工院思政部利用周三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召开“节粮、节水、节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专题推进会,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会议,思政部部长高凤香主持。

        会上,思政部部长高凤香领学了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的通知》,并号召全体思政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自觉肩负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热烈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注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向学生们强调“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形成人人知晓“三节”,各个参与“三节”,用实际行动践行“三节”的良好氛围。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纪实

 
校企合作揭牌仪式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生制作的工艺品颇受欢迎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开办的质量检测与管理研修班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生在为会展服务


    学生在物流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美好新疆的必然选择。位于美丽边城乌鲁木齐市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07年成为自治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理事长单位,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确定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印刷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五个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类专业,以此带动学校相关专业群建设。3年来,学校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积极构建三产职教园、乌鲁木齐职教集团、学校董事会、二级学院理事会等多层次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平台,优化了办学环境、增强了办学活力;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凸显办学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带动了相关专业群的建设,提升了专业对接产业的水平;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完善了重点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云空间平台积极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化特色,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极大改善了实训实习条件,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提高教师队伍职业能力为抓手,着力打造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共建机制;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成立了创业学院,建设了自治区级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驱动,搭建行业企业交流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学校已形成了以服务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成为了新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也是骨干校建设力求突破的方向。为此,学校着力打造四大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在学校层面,以第三产业职教园区为平台,建立了十个园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启动实施了协同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了园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园区资源共建共享和校企合作育人;促成市委、市政府部门作出决定,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龙头整合全市职教资源组建乌鲁木齐职教集团,探索中高职衔接、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途径,此事已列入乌鲁木齐市2014年百件民生工程;乌鲁木齐市政府部门同意成立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董事会,学校董事会由主管教育的市领导担任董事长,学校校长担任副董事长,市属各委办局及其紧密合作的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参与,构建起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学校办学体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环境;在学校二级学院层面,以出版印刷技术学院、传媒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旅游学院为基础,组建了理事会制的二级学院运行机制,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与乌鲁木齐市旅游部门、新疆工艺美术协会及相关企业合作,引入“马学武玉文化工作室”等五个大师工作室。

        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企合作办学力度,目前合作企业数量达214个,专业课任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5%,开发了31门具有地方行业背景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网上学习型课程和19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20本,实现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平台、招生与就业市场的共建与共享。在专业层面,学校各主要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加快了“三个对接”步伐,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创新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人才培养——

        促进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学校建有陶艺、纤维艺术、琉璃、雕刻等7个方向的专项实训室,建立了5个新疆工艺美术原创大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构建新疆文化艺术创意与制作中心,与新疆西域神游文化有限公司、新疆爱特尔工艺品厂等多家工艺品设计制作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成稳定的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学校确立了以创意设计和制作为主的专业发展定位,深入挖掘新疆浓郁的民族工艺品文化元素,注册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树·术”艺术工作室商标,形成了雕刻、琉璃、陶艺、纤维等七大类产品。发挥学校在专业造型设计及工艺研发上的智力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出了具有新疆浓郁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反映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卡通头像旅游工艺产品,亮相喀交会,迈出了学校参与商业会展、课程作品转化为产品、教学成果接受市场检验的第一步。同年,该项目参加自治区第五届旅游商品大赛获得金奖。西域石窟壁画题材系列“泥坯画”参加2011年6月在浙江义乌举办的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得全国银奖;2013年,大型西域石窟寺壁画《经变图》入选全国第九届文博会主背景墙。学校探索出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艺术和商业相契合的一条发展道路。

        在浓郁民俗风貌的新疆伽师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毕业生许静、马小龙利用在学校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创办了伽师县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实训中心,两名毕业生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技能,在学校产品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探索,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典型、具有新疆特色的人文、地域风情的旅游工艺品,获得了市场认可。

        努力打造印刷技术专业群——

        形成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互利共赢模式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是自治区仅有的开设印刷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填补了自治区印刷技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学校组建了由自治区新闻出版部门、印刷行业协会参与的理事会制的“出版印刷技术学院”,成立了由自治区新闻出版部门、新华印刷厂、MOTO印刷厂、印刷科研所印刷、出版技校等单位组成的出版印刷技术学院理事会,探索建立了校、政、企紧密型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引入印刷行业技术标准,不断完善符合印刷技术工艺流程的课程体系,将国际通用的数字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与印刷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采用“引、聘、送、下”的方式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通过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完善了符合印刷工艺流程的专业教学标准,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印前双语排版技能,在实践学期中实施了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建立了双证书制度,双证书获取率达到全部。

        学校依托自治区新闻出版部门、新疆印刷行业协会、方正公司,建设了由6个实训室组成的“方正制版中心”、“快捷印务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发挥学校在教学管理和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双主体”作用,形成了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互利共赢的“校中厂”经营模式;与新闻出版局、印刷科研所共建了“新疆印刷质量检测中心”,为印刷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工艺改进方案,填补了自治区印刷质量检测的空白。依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学校将建成西部一流的集印刷工艺训练和生产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服务新疆会展业跨越发展——

        培养大批高素质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全疆最早设立,目前仍然是全疆仅有的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学校以会展专业为纽带,与政府部门、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等单位组建了二级学院理事会,创办了全疆第一份会展杂志——《新疆会展》,搭建起了会展业界交流平台,连续三年为中国—亚欧博览会提供技术支持。

        学校探索出了符合行业生产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在第一年校内学习结束后增加一个校外的专业助岗学期;第二年校内学习提前于4月结束,增加五个月的校外顶岗学期,形成了“八个学期、弹性学习”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专业基础课为承载,以会展岗位工作流程——项目策划、设计、营销、现场管理、信息管理为主体架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设计,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学校与新疆国际会展中心、新疆振威展览公司、乌鲁木齐文浩会展公司、新疆华侨国际旅行社等企业进行合作,将企业作为会展专业助岗、顶岗学期的实践与授课基地;企业专家及管理人员参与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派出能工巧匠承担部分课程的实习教学任务。

        通过骨干校建设,形成了策划、设计、营销、现场服务、项目运营管理等五大课程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6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核心课程,其中4门为校企共建的网上学习型课程;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出版3门教材,10门专业课程实施了主要由企业行业人员进行评价的考核评价方式。

        服务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瞄准中亚市场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与新疆物流企业合作,着力打造了“一个理事会”,形成了“三个平台”,重点建设了“九项内容”,实现了“两个”提升。即:建设了经贸学院理事会,形成了校企合作大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了“胡杨林”网上购物平台、金堂仓储配送平台及蓝天超市“三个平台”,重点实施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人才保障质量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办学能力建设及专业群建设九项重点建设内容,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运输管理实务”、“仓储服务提供与组织”、“配送管理实务”、“报关报检实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国际营销”6门网上学习型课程,编写出版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7本教材。

        校企合作新建的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金堂仓储配送公司,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实训、生产及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开放型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真实工作岗位上,通过企业实训教师指导实践了物流仓储配送业务岗位工作,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实践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与新疆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新疆江南申通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合作,形成了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学训交互,1-3-1-1”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还成立了“新疆口岸经济研究所”,积极参与“新疆口岸跨越式发展意见”和“新疆商贸物流发展规划(2014-2020)”的起草工作。作为新疆物流学会的副会长单位和主要发起单位之一,参与新疆物流学会的组建,为新疆物流学会网站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3月31日上午,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尤根·莱曼教授、霍夫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处主任苏珊娜·克劳斯女士,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执行总裁凯尔·费德勒博士、BSK驻华代表中国事务专员陈刚、驻华代表助理范飞、张丽平等一行6人访问陕西工院,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辉、院长崔岩热情接待了来宾一行,并与来宾在崇文南楼进行了会谈。

        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对尤根·莱曼教授、凯尔·费德勒博士一行到访表示欢迎,希望借中德两国深化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之际,开启我省高职院校与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间的合作。尤根·莱曼教授感谢陕西工院的热情接待,并希望双方持续推进深入交流和探索,为两国、两校师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

        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该校成立于 1994 年,目前拥有在校生3500多人,共设霍夫和明希贝格市两大校区,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车间、以及浓郁的现代风格的教室、图书馆等供学生学习使用,并与国外大学、公司机构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该校设有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开设企业管理学、国际管理学、经济法律、计算机科学、IT 商业、IT媒体、移动计算机处理技术、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经济工程、媒体设计、新型纺织技术、纺织设计、机械工程等多个本科和硕士专业。


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尤根·莱曼教授、BSK国际教育机构执行总裁凯尔·费德勒博士到访陕西工院

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尤根·莱曼教授、BSK国际教育机构执行总裁凯尔·费德勒博士到访我院


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辉、院长崔岩与来宾会谈

        2006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成为自治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理事长单位,奠定了学校在全疆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2007年,经自治区批准,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成教院合并,新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组建成立,学校的办学环境开始得到全面改善;2008年,学校新校区整体规划完成并进入实施阶段,2012年10.44万平方米的一期建设工程完工,近5000名师生入住,大大拓展了学校发展空间;2010年,学校启动自治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就业和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并取得突破,先后改造和优化了25个“工学结合”的专业,新建和扩建了自动控制实训室等46个实训室和公共实验室,使学校在全疆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011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集团化办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学校跨越发展。3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相适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对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直接对接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校政行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校企合作的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对新疆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三大任务,一个是结构调整的任务,一个是体制改革的任务,一个是提高质量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特征、地位和作用正在得以确认,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正在从以规模发展为重点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已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作为迎接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战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此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回溯学校确立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建成自治区示范校和国家骨干校,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内一流、西部领先、面向中亚,具有本科办学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前者重在如何更好地突出学校的“职业性”,后者重在如何更好地坚持学校的“高等性”。在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期间,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强化特色、更加注重提升内涵,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乘着国家骨干校建设的东风,积极投身于乌鲁木齐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物流、旅游、金融、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建设行列,扎实推进三产职教园区产学研合作、融合,加快建设乌鲁木齐职教集团,积极推进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加快校企合作体制下的专业建设及其教学、技术创新与服务的运行体系建设。围绕校企合作、能力本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等切实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基于学分制和课程绩点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做好中高职、专本科衔接和四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努力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围绕全疆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物联网、电子商务与信息、工业设计三个平台,建立文化艺术、旅游会展、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四个创新与服务中心和八个区域服务基地;在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内建立艺术设计、印刷技术、物流管理、会展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管理队伍能力,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改善办学条件,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进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本网讯( 通讯员 刘宏平 赵强)近日,经国家教育部网站公示,咸宁技师学院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咸宁技师学院自组建以来,抢抓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及湖北省实施武汉城市圈和中三角人才发展战略的机遇,科学决策,有机整合,创新机制,统筹发展,突出技能培养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学院2014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是省内地市州第一家批准挂牌“湖北省”字头的技师学院。

  此次咸宁技师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该院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取得的又一成果。

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殷安全解读


殷安全,重庆市涪陵区人,生于1962年9月,涪陵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西南师范
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中学英语高级教师。2000年9月至2007年6月
任涪陵五中副校长、党委委员,2007年6月任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
2010年7月至今任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党委副书记。

涪陵职教中心校长殷安全向两名西藏学生赠送亲手书写寄语的纪念册


        在素有“榨菜之乡”美誉的重庆市涪陵区,有一所办学规模大、办学效益好、办学成绩优的公办综合性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学校秉承“自强博习,厚德精艺”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引领,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以制度建设为契机,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以素质教育为统领,培育创新人才成长土壤。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温暖工程先进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等数十种荣誉称号。这就是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一所有着30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学校在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显著成绩的背后,这所中职学校究竟有着怎样的独到办学模式?该校校长殷安全又有着怎样的治校高招?日前,笔者来到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殷安全作了解读。

       笔者:殷校长您好,很荣幸今天能够来拜访您,学校近年来发展迅速,能介绍一下学校的发展历史吗?

        殷校长:好的,学校始建于1978年,建校之初创业十分艰苦,校舍是一所废弃的医院,山上还有一块大石头,随时可能滚落下来,学生没有床就睡地铺。三十多年来,三易其址,三度整合。2000年7月,学校和原涪陵二职中强强联合,组建为现在的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完成了发展史上一次华丽转身。2001年3月,学校被重庆市确认为市(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1月被教育部门正式命名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10月整体搬迁至李渡新区。2012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跻身全国1000所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之列,学校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笔者:作为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在建学校,如何借助项目建设提升学校内涵与质量,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呢?

        殷校长:示范建设这两年,是学校高速发展的两年,是跨越式发展的两年,两年来,学校紧抓机遇,积极探索,以国家示范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岗位能力·工学结合+技能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了9个典型工作任务,制定了7门主要专业课程标准,公开出版教材3本。有三位教师参加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学做合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项目任务分类”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了10个岗位专业方向,制定了2门专业课程标准,编印了2本校本教材,新建了机电技术应用多功能实训中心。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形成了“1+x+y”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情景导向·岗位需求”课程体系,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了8个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了5门核心课、5门专业技能方向课课程标准,对10门专业课程进行了项目教学设计,开发了3门技能竞赛课程,制定了实训大纲,编写了实训教材,开发了9门专业课程学生学业评价工具——学生学习评价手册,新建了茶艺室、前厅实训室、校园茶艺馆和校园酒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构建了“项目·情景导向”教学模式,采用技能学分和“考证合一”评价学生学业。

        2.特色项目建设方面:移民培训是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学校以“三峡移民就业培训基地”为平台,着力打造并形成了“学校+企业+园区+乡镇”的特色移民就业培训网络,建立移民就业培训网点15个,提供移民安置就业全程服务,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学校专门为移民就业培训编写教材20本,其中出版6本。2013年,培训移民13000余人次。接受过培训的移民,凭借一技之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校企合作新模式方面:学校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管理与运行机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涪陵高峡实业开发公司共同在校内组建了“砂带磨削机生产车间”,与重庆美心翼申机械制造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并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与重庆金科两江大酒店、涪陵饭店联合举办了订单培养“金科班”、“涪陵饭店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市虹湾科技有限公司、万达薄板、仓兴达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三个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组织知名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到校开展了“技师论坛”活动。学校还联合区内企业、中职学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辐射机制,共同发展。

       笔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正在致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殷校您能介绍一下学校是怎样提升教师执教新能力的吗?

        殷校长:教师创新能力是职业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学校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教师执教新能力的。

        1.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认真落实示范校师资队伍奖励办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认真做好各级名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骨干教师等的评选推荐工作,营造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

        2.大力开展“专业化发展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双师工程”四个提升教师素质工程,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学校搭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平台,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国培、市培、区培和跨省交流学习、下企业实践锻炼。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升专业能力。邀请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教职员工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师德师风水平。

        笔者: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殷校长: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我们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

        现在的涪陵职教中心,已经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引领,学校已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3年学校新增市级骨干教师1人,106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4%。学校还组织了全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推荐了1名中层干部参加出国培训、40名教师参加国家培训、151名教师参加市级培训、122名教师参加跨省培训。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各类比赛共获奖29个,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2个。财会专业教师舒敏参加全国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技能比赛获一等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刘雅丽参加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笔者: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能谈一下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亮点吗?

        殷校长:是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因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内容、方法和思路,不断推进德育队伍建设,扎实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通过多年的努力,呈现出以下三大亮点:

        1.推行自主管理,践行科学育人:所谓的学生自主管理主要是通过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比如:军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自理自律、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更是创新,其中,值周活动便是学生自主管理的集中体现,学校都由学生管理,比如教室、寝室清洁卫生检查评比,学生就餐、集合等秩序维持,违纪违规统计,均由学生进行。学校成功申报重庆市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研究》,助推了学生自主管理深入开展和示范校德育工作提档升级。

        2.依托社团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唱团、魔术社、演讲社等十几个大型社团,社团开展各类竞赛和服务性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社团中来,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一技之长,发挥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3.以学校电视台为载体,构建特色育人舞台:学校电视台是我们学校开辟的德育新途径。主要有两档节目,一是《涪陵职教中心新闻节目》,二是《校园显微镜》,主要从正面播报学校近期发生的师生方面的优秀事迹,让先进的典型引领学生的成长;电视台还对学校重大活动如主题团日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全校师生都可以观看。

       笔者:学校已经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今后的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是什么?

        殷校长:总结学校近几年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好政策,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今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继续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紧围绕示范校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积极创新内部管理,有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着力深化校企合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服务水平、辐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努力将学校建成“库区领先、重庆一流、全国知名”的中职示范学校,再次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和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争创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示范中职学校。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巡礼之二


与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中国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培养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培养的规模和人数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十八大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围绕培养目标,重视培养过程,并且得到社会的检验和评价,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内引外联,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而形成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改革并完善了“内引外联”的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等构建了“三阶段递进”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依托合肥荣事达集团、南京苏宁电器等推行了“校企互融、四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托鼎捷软件有限公司实施“工程化、多学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动画设计专业依托安徽麦田麦水数字影视动画有限公司建立“大平台、多方向、定岗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全过程、零距离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理实一体,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文件,在对人才市场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结合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在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上讨论通过,形成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校36个专业都建立了各自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校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学者与校内专家组成。

        每个专业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动画设计专业分别聘任金蝶软件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资深ERP顾问师方津津、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立新、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苹、南京艺德源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陶陶为校外专家型专业带头人,与校内的教学型专业带头人共同为专业建设把脉。

        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建设期内,在建设60门专业核心课程、10门公共必修课程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打造出省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21门,出版了教材123本。

        人才培养需要有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由校内外的专兼职教师组成。校内的专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的理论教学任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的兼职教师达到331人,主要承担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技能大赛指导等任务。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通过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参与课程及课程资源库建设、组织专题培训、开展优秀兼职教师评比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职教水平,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50%以上。学校在135家企业建有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之用。

        技能大赛,构建全方位的四级竞赛体系

        技能大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展示水平的重要舞台。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形成了国赛、省赛、校赛和系赛四级技能大赛,加上行业举办的赛事,形成了完整的技能大赛结构体系。每年12月的最后一周,全校所有专业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周”活动,保证全员参与。

        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邀请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海关、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有限责任公司、汉爵阳明大酒店等十几家企业参与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选手的水平。2011年以来,学院不仅承办了安徽省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报关、物流管理、机器人等项目的大赛,还组织了近30个队参加了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了近20个队参加了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省级一等奖20个、省级二等奖20个、省级三等奖7个,获得国家一等奖4个、国家二等奖7个、国家三等奖1个,行业大赛获奖30项。

        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安徽省教育部门领导两次发来贺信,向参赛获奖选手、指导教师和学校表示祝贺和慰问。

        文化育人,发挥服务与管理中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拥有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学院积极倡导以职业素质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花园式的校园环境赏心悦目,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加上“春之声”校园文化节、阳光体育文化节等传统校园文体活动,充分发挥30个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用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办学行为,在服务与管理中发挥育人功能。

        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1%。连续3年被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至2012年连续6年被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安徽省仅有获表彰的高职院校。在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的同时,将创业工作列入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2012年被安徽省教育部门授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