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仕敏)日前,广西机电工程学校迎来了两家新成员,当天世界500强企业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和广东德联集团校企合作示范点中心在该校建立实训基地。
“建成投产后纬创校办工厂年产值可以达1000多万元。”该校副校长苏福业说,通过引企入校项目实现了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为企业培养德技双优、无缝对接的“金蓝领”,为学校师资队伍、教科研队伍培养精英。
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之楠说,过去由于产教分离,企业和学校无法在人才供需标准上达成一致,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企业追求价值和学校培养人才脱离的问题。广东德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志君说,“德联车护”将在全国建立110个连锁店,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通过与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合作,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课程,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授课,达到学生一到企业不需要培训就能上岗的目标。
据了解,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引企入校“零距离”共育人才,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工作,建立“校中企”,目前先后成功引进了10家企业,建立了10家不同形式的“校中企”,达到每个大类专业都有两家企业合作办学。
2012年6月,学校获得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投入622万用于校企共同构建“双元并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物流服务与管理五大重点建设专业群。围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积极听取了杭州百世网络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的建议。
劳泰伟校长介绍,近年来学校注重和企业合作,努力使教学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共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能够互相支持、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达成长期友好合作,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探索出依托骨干专业引厂入校模式、定单培养、产学研合作式等多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李见新)日前,河南省郑州财经学院、黄河交通学院两所民办高校,分别与西藏那曲地区教体局、山南地区教体局签订对口支援中职教育协议,重点支持两个地区各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协议,两所学校将帮助西藏那曲、山南地区制定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帮助完善现有专业并开发新的专业,捐赠必要的教学、实训仪器设备和图书,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西藏支教并承担受援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任务。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玉)由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由157家北方涉林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会学会等组成的中国(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近日在沈阳宣布成立。据悉,该集团将建立集团内技术技能人才联合招考机制,进而实现集团内职业院校学分互认、联合培养。
集团的成立将推从我国北方林业职业教育驶入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轨道。
据了解,该集团将建立林业行业产、学、研结合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集团成员间将实现优势互补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集团内的林业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和林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将统一起来,实现集团内林业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建立集团内人力资源互惠交流机制,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选派优秀技术人员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
此外,集团内校企还将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订单培养基地、海内外留学基地和人才信息网等,推进林业职业院校招生、学生实习、就业、留学等工作,满足林业企业用人需求。集团内的林业职业院校将提供企事业单位职工在职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行业企业职工能力素质提升、转岗和区域内社会人员终身学习服务。集团内的林业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事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和林业科技创新,为行业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援疆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好教育援疆、就业援疆支持作用,全面提升阿勒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近日,我省派出职业教育专家组进驻阿勒泰,帮助编制《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五年规划》,与阿勒泰地区一道绘制职业教育发展蓝图。
“用工荒”和“就业难”一直是困扰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一边是很多适龄青年初高中毕业后无一技之长有业难就,一边是企业要花高价去内地招聘职工,所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加各族群众收入,改善民生,已成为阿勒泰地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长治久安亟待解决的课题。
《五年规划》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核心,突出一个特色,借助两个平台,对接三大产业体系,建好四所特色学校,打造五个重点专业集群,建设六个实训基地,全面提升中职教育办学水平,为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总体思路;对接特色农牧业、进出口和矿产资源深加工、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体系,提出了实施基础能力改善、信息化建设加强、重点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拓展、校长与教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共建、内涵建设创新、职业人才培养“八大计划”。
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我省将分别在资金、项目、人才三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资金支持上,我省从今年开始,今后每年按照全日制中职在校生规模生均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投入,以现有的在校生规模,投资每年将不低于1000万元,五年累计投资将达到5000万元,全面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在项目支持上,主要支持《五年规划》所列的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基础能力改善、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在人才支持上,主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支持,做好对口师资的合作交流。在我省大力支持下,阿勒泰地区职业教育建设将成为惠及全区各族群众的民心工程,成为促进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
27日上午,闽西职业教育集团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2014年全体理事会议召开,市政府副市长、闽西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闽西职业教育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长郭丽珍参加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闽西职业教育集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一年来的工作。就如何把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制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指出,要肯定成绩、认清形势,把握校企合作新要求;要突出重点、拓展内涵,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要对接联动、积极作为,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理事会各成员单位要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开展有深度多维度的校企合作,齐心协力,有效作为,为闽西职业教育发展和龙岩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商业学校学生在比赛中。
杨浦职校学生赛前实训。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参赛选手。二一四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上海中职代表团捷报频传
6月底结束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传出好消息,由36所中职校152名学生组成的上海中职代表队,取得42金62银40铜的佳绩。
今年比赛,上海共有144名学生获得奖项,获奖率为94.7%,其中17所中职校的42名学生获得金牌,较去年金牌和银牌数均递增了13枚。 42枚金牌中,第一产业1枚,第二产业17枚,第三产业24枚。
上海参赛选手亮点频频。 “烹饪”组打了翻身仗,共获7枚金牌,创历年来参加全国大赛烹饪项目最佳成绩。与往年不同,今年以烹饪项目为试点,由市教委教研室组织全市性选拔赛,第一名选手在哪所学校,该校就定为项目牵头学校。经选拔,曹杨职校担任“中式面点”、群星职校担任“热菜”和“冷拼与雕刻”的项目学校。全市性第三方选拔机制,大大鼓舞了参赛学校积极性。
今年比赛,部分项目实现了大满贯。舞蹈是去年起设置的赛项,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3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继去年夺得4枚金牌后,今年再勇夺3金,又一次实现了舞蹈项目大满贯。夺金大满贯项目还有汽车营销、面点、模具制造技术、美容美发组的标准卷杠及男士无缝推剪造型、晚宴化妆等。
上海代表队还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上夺魁。模具制造技术由工业技术学校2名学生组成参赛队,他们进行产品数字建模设计、成型零件加工等,技术新、难度大,一举拿下金牌。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夺金的还有汽车修复 (钣金)、智能家居、建筑CAD、装配钳工技术、工程测量、服装设计与制作等。而传统的优势项目继续领先。美容美发组9名学生参加,有8名学生夺金;建筑CAD组4名学生参加,3名学生夺金。
参赛师生诉说大赛背后的故事
“职教精神”闪闪发光
经过数月集训,再加上刚参加完全国大赛,不少师生脸上写着疲惫感,但是说起参赛经历,他们的眼里炯炯有神。 “台上十分钟,台下数年功”,这也成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生动写照,赛场内外发生了很多动人故事,好成绩的背后是师生的辛勤付出。
黄瓜一切就是一万根
烹饪非常讲究刀功,但刀功的练成非一日之功。集训的几个月时间里,曹杨职校老师买了几百斤萝卜、南瓜和黄瓜,供学生精雕细刻。由于南瓜取材只需用实心部分,为了不浪费,其他部分就给学校食堂大厨做南瓜汤和南瓜饼,以致于几个月后,学校老师都开玩笑说: “学生天天刻南瓜,我们天天喝南瓜汤,这学期南瓜饼都吃饱了。”蓑衣黄瓜这道菜可以展现绝佳刀功,切起来需厚度均匀,不能有断片,要有一种 “黄瓜弹簧”的拉伸感。每个参赛选手为了让自己功力更加娴熟,在两三个月时间里硬是切了1万根黄瓜。
钣金项目又苦又累,为了操练技术,杨浦职校等参赛学生,在集训期间用了两三吨钢材,敲打、焊接,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甚至出现手指肌肉劳损、抬不起手臂等状况,仍然坚持。一名参赛学生说,专业老师周志巍整天陪着他们练习,一大早坐8号线头班车,从浦东穿越大半个上海到浦西,再乘末班车回家,“老师为了我们都能坚持,我们更没理由放弃。 ”周老师说,做钣金工虽然辛苦,但市场需求大,薪资待遇也不错,参加大赛可以磨练技术,以后学生就业前景更好。
内援外援助力大赛
上海商业学校学生林璐璐获得美发与形象项目金牌。她说,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感谢”,“没有老师的贴心照顾和悉心指导,我甚至都没机会参加比赛”。由于美发需要实战操作,全校不少老师主动捐献头发,老师的信任给了她们鼓励。
曹杨职校校长王茂江说,好成绩也离不开 “外援”们帮助。在烹饪专业学生集训时,学校请来了一些 “大厨”作点评、提建议。有一名五星级酒店大厨,曾参与今年在上海举行的亚信会议国宴制作,经验丰富。在他的 “金点子”贡献下,学生们参赛时雕刻了一盏别致的灯具和钟座,获得好评。还有不少学校利用校企合作资源,请企业界工艺师助阵,让参赛学生实时了解现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比赛当中 “如虎添翼”。
新疆内职班学生首获金牌
今年,群益职校3名新疆内职班学生,喜获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金牌,这也是内职班学生首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
对这3名新疆学生来说,要过汉语关是不小挑战。蒋黎文老师说,光理论题的题库就有500道,这些专业问题别说少数民族学生,就连老师看完、再吃透,也需花很长时间。几个小姑娘在老师帮助下,花了一周时间就全部攻下,最后理论题分数出来时,她们居然在全国学生中分数最高,不少专家都很惊讶。
新疆学生在饮食上颇有讲究,到南通参赛时,几位老师跑遍好几条街道,最终找到一家清真餐厅,给学生定制符合她们口味的菜肴。细心的老师还给他们买来牛奶、饼干等,成为闲暇之余的小零食,补充能量。当知道自己取得金牌后,几名小姑娘和老师欢乐地拥抱,汉族老师成了她们坚强的后盾。
一块闪光的铜牌
大众工业学校有1名参赛学生,这次比赛获得铜牌。但在校长高康看来,这块铜牌同样“发光”。这个学生本来是金牌 “种子选手”,但是赛前训练时,手指不小心受伤, 4厘米伤口上缝了6针。快到比赛日了,他的伤情仍恢复得不理想,不能拆线。但孩子并不放弃,坚持参加比赛。他参与的钳工项目,全靠手的灵活性,由于包扎影响比赛,他硬是裸露伤口操作,让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
参加本次比赛的152名学生当中,有8名学生与奖牌无缘。但是,他们同样为了荣誉,付出了艰辛努力,洒下了汗水泪水。 “每个参赛学生都是最棒的。”这是带队老师和校长的共同感受。老师们形象地把集训时间称为“5+2”、“白+黑”,参赛选手毕竟大都是十六岁的孩子,最小的只有13岁,但他们不怕吃苦,集训日时几乎每天从一大早练到晚上八九点,这段参赛经历在增强他们技术的同时,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成为学生们人生路上一段宝贵经历。
短评
职教改革,一路前行
今年全国大赛,上海中职代表团取得众多沉甸甸的奖牌外,又有好消息传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正在申报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探究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改革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成绩和探索,饱含了众人的智慧与汗水,折射出上海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一切都归功于近年来上海职业教育改革。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职教课程改革,打造“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不少中职专业建立新的教学标准,建设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无缝对接企业需求,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同时,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中职品牌“星光计划”大赛面向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展示比拼技能的舞台。上海还推出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的培养模式。随着职教改革深入,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们跟着专业老师和兼职专家“学徒”,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在技术和学历方面继续深造,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今年参赛项目中,上海中职组钣金项目不仅领先于全国水平,更与国际接轨,学生们陆续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一展身手,取得不错名次。如今,上海不少职业院校尝试推进职教国际化,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优质职教资源,培养一批达到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学生,提升了职业人才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转型发展,上海职业教育改革,也将一路前行。
渭南70多所职业院校每年输送10万余技能型人才
“如果没有学到技术,我现在不知道在哪里流浪呢!”毕业于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华说话间虽有几分调侃,但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他看来,当年选择上职校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据李华讲,2008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在复读与上技术院校之间徘徊不定,最终选择了上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道路桥梁专业,目前在陕建集团工作两年,收入每月五六千,“和身边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相比,工作较稳定,收入也略高,不少同龄人还羡慕我呢!”李华说。
“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是用工荒的真正原因。”渭南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王晓伟介绍,自2013年开始,中职免学费政策、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贴幅度和覆盖范围调整,“培养成本减小,就业形势还很乐观,不少职校毕业生未毕业就被‘预订’,技能型毕业生备受青睐。”
近年来,渭南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全市70多所职业院校,每年可实现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名技能型人才。
“除强化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功能外,还鼓励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王晓伟说。渭南市扶贫办社会科科长宋明介绍,针对农村贫困人员、初中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等人群展开的“雨露计划”,截至目前,培训输出78638万人,稳定就业率在80%以上,“都是订单培训,定向安置,人均年纯收入在2万以上。”
渭南每年拿出1000万元
支持职业教育
“渭南职业教育由来已久,最初发展迅猛,但更多表现在数量的增长,质量参差不齐,各类职教院校达到200多所,小、散、乱现象严重,缺乏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渭南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是渭南市大多数职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从2008年开始,渭南市也出台政策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渭南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持续3年超过97%。”渭南市教育局职教科工作人员说。
为使职业教育走上规范化、规模化之路,2009年,渭南市委、市政府按照打造“中国第一职教城”设想,提出在高新区 (论坛)打造一座职业教育为核心的科教园区。目前,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渭南中医学校等4所较大的职校已实现整合,目前有3万名师生入住园区。据悉,渭南市委、市政府今年还将继续引进更多高层 (论坛)次人才,多名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投入到渭南职业教育事业当中。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董少校)为了练习美发与形象设计,3名学生2个月用掉1000个假头;为了练习冷盘雕刻“蓑衣黄瓜”,每名学生用掉1万根黄瓜……在近日举行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上海中职代表队获得42枚金牌、62枚银牌、40枚铜牌的优异成绩,苦练加实力结出硕果。
上海今年派出152名学生参赛,来自36所中职校,参加41个赛项的角逐。在集训组织方面,上海今年开展试点,由市教委教研室组织全市性的选拔赛,获得第一名选手所在学校为项目学校,对来自不同学校的选手展开培训和进一步选拔。如对于烹饪大项,曹杨职校负责“中式面点”项目,群星职校负责“热菜”和“冷拼与雕刻”两个项目。在此次大赛烹饪大项比赛中,上海共获得7枚金牌,包括“中式面点”4枚、“冷拼与雕刻”2枚和“热菜”1枚,创历史新高。
为了迎接大赛,上海各项目学校提供充足的人、财、物保障,参赛选手展开了高强度训练,精心准备。如车身修复与扳金项目选手吃住在学校,每天从早上6点练到晚上9点;练习局部修复和焊接,每个人用掉的钢板有1万片,堆起来有两三吨重。
7月1日,记者了解到,沈阳市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日前在沈阳市化工学校成立。该集团的成立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化、集约化、连锁化,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具体举措。
该集团是在沈阳市教育局和沈阳医药学会主导下,由沈阳市化工学校牵头,数十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组建。
陕西高职招生实行多元录取
试点注册入学及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录取
本报讯(冯丽 记者 柯昌万)记者近日获悉,今年高考陕西打破传统的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实行高职院校注册入学试点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为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开辟途径。
据介绍,实施注册入学试点的学校在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规模内,对申请本校入学的考生,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录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依据招生院校或生源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水平测试成绩进行录取。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中,获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者;中等职业学校往届毕业生中,目前在职在岗且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获得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经考试招生机构核实资格、高等职业院校考核公示并在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公示后,可由高等职业学校免试录取。
山东寿光职教中心推出“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
课堂上学生犹如身在企业
如今,在山东省寿光市职教中心,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课堂上激情四射、兴趣盎然。寿光职教中心校长刘玉祥说,这缘于学校推行了“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
2013年12月,寿光职教中心借鉴联想集团的企业职场经验和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开始酝酿推行职场导学模式。此项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下,把学生培养成“张口能说、坐下能写、到岗能干”的有素养、有技能、有文化的“职场精英”,把教师培养成“能教学、能科研、能生产”的有爱心、有责任、有激情的“职场导师”。
刘玉祥说:“‘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中的‘四’是四种课型,即素养课、理论课、技能课、社团课;‘六’是上课六环节;‘三’是三份文件,即工作页、任务书、评价表。”
如今,在职教中心,学生每天上4节课,课堂由过去的45分钟延长到现在的90分钟,目的就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因为在职场中,一般不会工作45分钟就休息。上课后,学生会拿到3份文件: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书(教学手册)、评价表(教学效果手册),工作页相当于职场的工作流程表,任务书相当于工作任务清单,评价表相当于工作质量检测表。
刘玉祥说,“职场导学”是按不同专业特点逐步建立起全真的教学环境,如农学专业在校内建起了露天种植、冬暖大棚等4种种植实训基地;机电维修专业建起拥有16台电梯的江北最大电梯实训车间;机械加工专业建起数控机床加工厂,并与海尔集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计算机专业参照企业工作室标准,建起物联网、动漫工作室。学校现有27个专业,多数专业都拥有了自己的实训基地。
在职教中心,校长就是CEO(首席执行官),教学部主任就是厂长。学校办学如办厂,学生在校如在厂、上课如上岗。学校还制订了学生“准员工化”评价方案,学生毕业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等级证、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证“三证制”。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小组一般由6至8人组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
职教中心还设计了“课堂开关”,改变以往学生厌学、懈怠的课堂状况。如“提醒开关”,教师提前一分钟提示学生即将上课;“爱的鼓励”,当某个小组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正确或技能学习出色时,课堂上会响起有节奏的掌声或口头鼓励声。当有的学生走神,或教师想维持一下秩序时,教师也会随时启动相应的“课堂开关”。在这样的“课堂开关”和学习小组的影响下,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成了青春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化工原理课教师辛超说:“原来上课,首先要收起学生的手机,因为学生常常玩手机不听课。推行了‘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后,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师再也不用收学生的手机了。”
电子专业联想班学生马昌艳说:“没实行‘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前,上课老师讲自己的,很少顾及我们听懂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现在我们和老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感觉在有趣的游戏中就把知识和技能学了。”
职业学校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社会乐用,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立足学生中心,体现了职场活动、能力本位、校企结合特色,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今年以来,学校紧密围绕“亚信峰会”安保等公安中心工作,坚持实战任务导向,强化教学练战一体,深化教学内涵建设,实现了“战亚信”与“练内功”的相辅相成,在全力服务支撑公安中心工作的同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比武一等奖,并有6门课程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资格(总数居全国公安院校和上海高职院校之首)。
一、借势发力,安保实战助育优质教学项目
学校针对各警种参战峰会安保任务的实战所需,积极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全面梳理安保课程,精选了安检搜爆、社区安全防范、街面盘查实务、警械使用、防卫控制等一批能够有效提升单警反恐作战能力的课程作为服务支撑峰会安保工作的教学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学校组建了多个教学项目组专门开展课程攻坚,并通过上门送教和专项培训及时了解实战单位的意见建议,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优化完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这些课程不仅有力支撑了峰会安保专项业务培训,还因其紧贴行业需求并经多轮次的教学检验,得到了教育部、市教委的高度认可,《社区安全防范》、《警察街面盘查执法实务》、《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常用警械实战应用》、《警察应急防卫》、《警察心理训练》等6门课程被教育部立项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占据了全国公安院校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半壁江山。同时,安检搜爆专业凭其在课程建设和服务重大安保任务中所取得的成绩荣获四年一度的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全程管控,严把育人关口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在严格运行既有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基础上,以更高标准、更强措施、更严要求来确保教学质量。一是把好监控关。教学项目全部进行实时监控,严格课堂纪律、严格按纲施教,并建立学校领导干部听课评课制度,校领导和教学、学管部门领导,以及教研室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每月开展一定数量的听课评课,在全校形成教学质量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二是把好考核关。校内举办的培训项目严格执行考试制度,通过上机考和实务考,强化受训人员应知应会,夯实业务技能基础。校外送教上门的培训项目配合上海市公安局教育职能部门组织在岗实考、巡检抽考,确保考核的全覆盖、无盲点。三是把好测评关。通过发放问卷、上机测试、座谈访问等形式,了解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价,促进培训项目的内容优化。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做法不仅确保了峰会安保培训的高质量,而且还受到了市教委的充分肯定,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精细运维,师资建设强力支撑安保任务
学校能够出色地服务、参战峰会安保工作,关键还在于有一支能战会教的优质教学团队。学校在研判亚信安保工作培训需求和“后示范”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官“聘、育、用、评”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教官队伍的综合能力。“聘”,即进一步打通教官选拔、培养渠道,从各实战单位选聘了一批业精技强的教官充实到教学岗位;“育”,即通过岗位培训、专人带教等提升教官专业素质;“用”,即派任务、压担子,以战促育,使教官在实战任务中成长;“评”,即定期综合评价教官业务表现,激励鞭策、奖优罚劣。正是有了上述机制保障,学校教官在服务、参战峰会安保工作中做到了“逢战用我、用我必胜”,圆满完成峰会安保的各项任务,学校教官建设成果也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也是我校首次获此殊荣。
四、着眼长远,重点专业边战边谋发展方略
在经历了“亚信峰会”等大仗硬仗的考验洗礼后,学校深刻认识到要更好地服务于公安中心工作,教学内涵建设必须领先一步,以前瞻带发展,以发展促服务。各专业也通过服务、参战“亚信峰会”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进一步厘清了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优特专业培育、品牌课程建设、优化实战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发力路径和绩效增量。以侦查专业为例,该专业16名教官教师在全力服务、参战“亚信峰会”的同时,结合基层一线的现状和发展需求,认真谋划本专业发展规划。该专业教官团队在获得上海市第三届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教学设计比武竞赛一等奖的基础上,以服务、参战“亚信峰会”的工作心得为专业发展新起点,修订专业建设目标,细化专业改革举措,为进一步完善侦查专业第二本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盟宁夏第二届教育研讨会在银召开 把脉职业教育
当代“鲁班”,从这里走出
孙田是杭州钱江新城项目经理助理,年薪超过20万元。其实,当初与他一同进入公司的,还有来自浙大、浙工大、重庆大学等名校的5位毕业生。面对艰苦枯燥的工作和不小的生活压力,有人选择离开。他是坚持留守的最后一人。“他们走后留下的工作全部由你接手。”公司领导说。
“39.5%的毕业生给母校的评价在90分以上、98%以上的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评价较好、96%以上的企业认可我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97%以上的企业表示我院毕业生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80%以上的校外实习基地考评都是优秀、60.87%的企业表示愿意与我院共建合作学院或订单班……”拿到第三方调查数据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夏君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都松了一口气。
“浙江省已有超过628万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但能胜任建筑新技术应用、能推进绿色节能建筑普及化、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建筑技术应用管理人才却凤毛麟角,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走出一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建立高职学生就业的有效探索成为浙江建设职院建设发展命题。
育人,依托三种力量
李燕是浙江建设职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成了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秀员工。辗转于各大施工现场的她,深化设计、预决算、对账、审计,都是一把好手。“我是亚厦学院的学生,亚厦集团的施工要求就是我们的课程要求,这些工作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听起来霸气十足。自从浙江建院与全国第二大建筑装饰集团——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亚厦学院以来,越来越多建院学子成为该企业的技术骨干。
“令我们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亚厦学院就像一颗火种,引燃了我们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思考。”浙江建设职院副院长何辉说,亚厦学院是该院探索深度校企合作所迈出的第一步,此后便引发了“蝴蝶效应”,浙江建院绿城物业管理学院、浙江建院五洲管理学院、浙江建院金都学院等5所联合学院,4个订单班,7个校企合作共设专业,51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甚至是与省内外11所高职院校联合组建的“155-校际联盟”……依托行业、企业、校友三种社会力量,实施开放合作办学,浙江建设职院逐步完善了行业联合、校企融合、校友缘合“三合一体”的开放合作办学联盟体。由于此前已经组建了浙江省建设行业促进学院发展理事会和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还在各专业系部成立了校企合作部,等于织起了一张深度校企合作网络。
在与行业、企业、校友加强联系、拓展合作形式的同时,浙江建设职院还将关注的重点投注到提高合作的层次上来。在校企合作中学院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既是为了开拓对外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也希望借此提高师生的科研能力。
不仅如此,浙江建设职院还与古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颂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众和建设有限公司、金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分别共建了技术研发中心,不但引入行业企业的规范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还将行业企业力量引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试行第三方评价与学院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现了深度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
人才,对接产业行业和国际
近日,浙江建设职院城建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湖州市南浔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调研,学生们在前期调研方案的基础上,走村串户实地调研,掌握了污水治理的第一手材料。自从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的战略要求以来,浙江建设职院的师生就一直走在“五水共治”的最前沿。
浙江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鲁维明评价:“都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跟着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走,其实这只是刚刚过了及格线,高职院校应该具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适时走到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引领企业发展。”
随着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现代化的发展,推广绿色建筑、节能减排逐渐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建筑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倡导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建筑行业企业的转型迫在眉睫,浙江建设职院的专业结构同样面临裂变与重组。
主动对接产业转型的趋势,浙江建设职院在完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等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群),以及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安装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3个研发中心,着力提高建设行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环保工作,使该院成为行业先进技术引进、转化、推广的中心。2012年,浙江新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该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师生合作开发出“一种热管—外墙干挂饰面一体化多功能隔热系统”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外墙预埋式热管节能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如今已成功投入生产,为企业降低了能耗、缩减了成本,更加快了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现代建筑业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能胜任跨国项目的岗位要求,这就倒逼我们的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要走国际化路线,积极与国外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加强合作、交流。”副院长何辉表示,该院主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体系、制度、标准和机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与3个国家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赴台交流生,中美贝茨学院及与德国萨克森州建筑业促进协会合作项目。此外,该院还联合全球企业开展国际建筑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节能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与内化,将国外的建筑新技术逐步转化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资源,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建筑技术应用管理人才的重要支撑。
近日,河南省出台《技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根据规划,到2018年,河南将搭建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之间的“立交桥”,畅通技工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建立各类课程标准与学分互认机制,鼓励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入读技工院校提高技能水平。
规划提出,深化技工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从2014年起,在全省公办技工院校推行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改革,普通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不低于普通中职学校,技师学院专项经费参照高职院校予以倾斜。要扩大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规模;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贯通办法。
在实地察看并听取3所学校办学情况和“雨露计划”开展情况汇报后,王铁军强调,“雨露计划”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市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对“雨露计划”参训学员和中职学校的扶持力度,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用足用好,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致富;要统筹协调“雨露计划”生源,避免学校无序竞争和优势资源浪费。各中职学校要积极探索校校合作、校企联办、订单培训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打造迎合市场需求、符合企业认可、利于学生就业、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品牌专业,扩大自身影响力,依靠品牌效应赢得办学效益。
——陕西工院第二批赴台湾高校交换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顺利返校
近期,陕西工院第二批赴台湾高校的10名交换生圆满完成了一学期在台学习与交流的任务并顺利返回学院。
2013年,陕西工院分别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启动了与台湾高校在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继2013年派出第一批赴中州科技大学的4名交换生后,今年2月份陕西工院分别向中州科技大学和建国科技大学各派出5名同学交流学习。第二批赴台交换生分别来自机械工程学院、数控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化工与纺织学院。在台湾学习期间,陕西工院交换生积极适应台湾高校的学习和生活节奏,积极与台湾高校师生交流互动,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各自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顺利取得了课程学分和结业证书。
据悉,陕西工院第三批赴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和建国科技大学的10名交换生目前正在办理赴台的相关手续,并将于9月中旬启程赴台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与交流。
陕西工院交换生参加中州科技大学的研修成果发表会
建国科技大学欢送陕西工院交换生
未雨绸缪 寻找突破口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教集团达成“三门峡共识”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郭炳德)面对日益严峻的办学形势,作为在高校竞争中尚未站稳脚跟便危机四伏的高职教育究竟该走向何处?记者从日前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教集团高峰论坛”会上获悉,由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山西省临汾、运城等3省4市的12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汇聚一堂,从我国经济形势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多角度进行研讨和论证,旨在找到新形势下的职教发展突破口,使高职教育更贴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
正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勇军所言,“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区位优势独特,承东启西、联通南北,交通发达,均为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如何发挥高职院校这一地方高校的优势,和四年制本科院校既有效对接,又互相取长补短,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在该论坛达成的“三门峡共识”中写道,各学校将以“对接与服务: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主题,努力提升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高职教育的合作自觉,以对接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为新的驱动力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技术研发、技术咨询、协同创新、文化引领等专业服务能力……
据三门峡职业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郑建英介绍,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提出的“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要求,于2009年成立的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将走合作共赢、职教同兴的发展道路,进一步理清利益链,明确价值链,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尤其加强服务与制造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方面的专业建设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新境界。
发展职业教育不是新话题,但今年的情形大为不同:一是国务院在9年之后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炉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拟将全国1200所高校中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部门协调力度与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备受诟病,可谓“历史欠账太多”。仅就此次将从本科转向职业教育的600多所地方院校来说,多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产物。冲动之下,很多学校都“升级”,但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都存在问题,导致招不满学生、招来的学生不少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此次再“转型”,也将面临同样问题,改革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深究下去,这种窘境的“病灶”还在于落后的教育理念。通常来说,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目标侧重于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型人才。这两种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但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重点院校“掐尖”,职业院校“掐尾”,所以大家习惯以上本科院校为荣,把职业院校看成是落榜生的无奈选择。受“劳力者地位不高”“蓝领待遇比白领低”的观念与现状影响,我们往往把学术教育看成是“精英教育”,而把职业教育培养的“蓝领”排除在“精英”之外。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就有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早在五年前,“中国工人”曾作为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入选理由是:千千万万个勤劳坚韧的中国“蓝领”,不仅为中国经济,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外尚且如此,我们有何理由轻视、歧视“蓝领”阶层?
不过,这种局面有望改变。当前,职业教育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为强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国家进行技术技能积累”,让“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等,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词”。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就在于 “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以前相比,这是一个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培育出的“蓝领”同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
根据《决定》,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这就从制度层面打通了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 “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出彩的“立交桥”,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将增强职校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培养。
我国调整高校教育结构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对职业教育的重新认知,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克难攻坚,稳步推进,早日迎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春天。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