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昨日,“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教育成果展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13所职业院校与省内外19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签约后,双方将联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共享科技成果、图书资源等专业平台,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另外,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基地,将承担学校的实习任务,派遣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开展人才交流和输送,并在毕业生招聘会中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顶岗实习。

    ◎具体学校和企业◎

    第一轮签约的是,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柬埔寨西部教育集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明新科技大学、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与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印度尼西亚seameo开放学习区域中心、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与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举行签约。

    第二轮为职业院校分别与省内外校企合作企业的签约: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与百度公司上海分公司、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茅台名将酒业有限公司、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与华唐中科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知行慧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北京远流经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与深圳市兴富祥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与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以及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签约。


    深圳特区报讯 在新学年开学和第3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昨天下午,市长许勤率队调研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主持召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许勤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深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率先走出一条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许勤一行先后来到龙岗职业技术学校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地调研。在实训场地、加工车间、实验室里,许勤不时停下来与学生、教师交流,询问学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情况,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掌握技能、增长才干,并要求学校根据深圳产业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培育更多适用型技能人才,同时要求教育、科技部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加大支持力度。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市教育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汇报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情况,来自深职院、深圳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代表畅谈了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许勤充分肯定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教育工作者作出的贡献,他说,近年来深圳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绩突出、广受好评,形成了“高水平、接地气,重创新、有特色”的鲜明特点,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经济特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精神,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抓紧研究制定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进一步明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目标以及体系和政策,全盘考虑、统筹推进深圳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许勤强调,深圳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服务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要以国际一流标准,全面提升深圳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加快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是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办校理念、办校方式、办学目标等方面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要加强与德国、瑞士等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先进理念,走出具有深圳特色、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和市委“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要求,以改革创新的意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不断巩固公办职业教育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

    许勤指出,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弘扬职业精神,建立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促进全市职业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式等方面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副市长吴以环参加有关活动。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新一轮职业教育的改革吹响了号角。作为有着良好职业教育基础的海南,又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省对职业教育采取的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政策,使职业教育在全国创出了特色,如“三段式”、“巾帼励志班”等。目前,我省高职院校11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4所,在校生2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七年超过95%。每年社会培训20万人次。专业设置门类较为齐全,办学有一定特色。

    与此同时,海南职业教育还存专业设置缺乏统筹管理,职普融通不够,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活力不足,研究不够等局限。笔者建议,职业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统筹专业设置,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打破界限,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情况,制定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区域内专业设置。结构上和海南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现代新兴工业等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一产业一专业群、一校一特色、一县一品牌。

    加强普职衔接,储备多元化的人才。事实证明,产业的振兴和区域经济的崛起,尤其是重点区域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不可或缺。因此,要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扭转职教弱势现状。职业教育必须与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有效衔接,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立交桥,共同承担起培养适合时代需要和形势发展的建设性人才重任。

    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力度,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和可持续性。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拥有和储备一批优秀的产业大军已成为企业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应建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适应的以高、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终身化、保障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创新,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发展。要坚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原则,建立职业学校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企业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率。完善职业教育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举办职业教育。

    建立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规范有序发展。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宏观管理与学校管理都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及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职能,建立有关部门分工合理、协调配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管理新体制。政府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统筹各种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工作,整合优化资源,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解决职业教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社会力量办学运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组织第三方对职业院校办学效益进行监管评估。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战略研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对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矛盾。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本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产业布局与产业融合等与职业教育在办学层次、地区分布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二是缺乏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战略,产业界、职业院校及政府部门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举措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制度和政策重点问题的研究;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欠缺,合作共建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对职业教育研究的管理与引导,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问题,校企合作机制问题、投融资机制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可首先成立统一的对外交流合作机构,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现代化的教育是对外开放的教育,积极引进吸收先进地区办学经验和智力资源,丰富国际交流合作。

    (作者系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校长)

    原标题:海南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即将开学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终于回归平静。

  这所地处湖北孝感的普通高职学校,几乎在一夜间,变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今年初夏,它成为国内第一所试水为高职高专层次学生授予学位的公办高职院校。

  6月20日,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氛围比往年毕业季更加热烈欢腾:1103名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身着学位服,接过绿色封皮的“工士学位证书”。当一脸笑意的院长万由祥为汽车学院学生罗章“拨穗”时,罗章给了院长一个拥抱。典礼之后,罗章还是难掩喜悦之情,他告诉记者:“那一瞬间,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时非常激动,我就想和院长拥抱一下。”

  当日毕业典礼的过程,和大学本科生学位授予流程一模一样。据校方介绍,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的“工士”,源自美国和加拿大,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出发,是对顺利完成高职教育、达到一定专业学识和应用能力水平的高职毕业生知识能力的一种等级认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仅仅两天之后,教育部明确表示,学位的设立、授予和管理都是国家层面的行为,任何单位不能独立进行;“工士”只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

  而“工士”的提出者、从事中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设计与比较研究的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说:“我们不能否认,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成绩同样需要被测量和奖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应当有自己的学位。”他认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率先颁发“工士”,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探索提供了样本、开创了先例,他将会持续跟踪这批“工士”毕业生做研究。

  此次“工士”探索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记者实地探访。

  “意料中”的学位风波

  不是每位毕业生都能获评“工士”。

  今年湖北职院在56个专业中选取数控技术、临床医学等14个专业进行试点,1103名至少满足“三证四合格”标准的学生最终获得“工士”,占试点专业总人数的62.6%。所谓“三证四合格”,“三证”即在校期间获得执业资格证或技能资格证(中级)、英语等级证(三级)和计算机等级证;“四合格”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合格、学业成绩平均在70分以上、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合格、跟岗实习合格。

  罗章告诉记者,毕业之前他们基本都在外面实习,十多天前才接到老师的通知,“说要给我们优秀的同学授予学位”。而一些老师也表示,他们也是学生临近毕业典礼才获悉,这一改革此前高度保密。

  该校对外表示,所谓“工士学位”,是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学位制度中设立第四层次学位即副学士学位的做法,希望推进为将来构建“工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学位体系做准备。

  风波骤起。6月22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学位的设立、授予和管理都是国家层面的行为,任何单位不能独立进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并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

  同日,湖北职院即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一份声明称,“我校对毕业生授予‘工士’证书的改革试验,未经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而是我校按照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精神做的一种尝试,是我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自主行为。”

  该校还进一步解释称,“我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给优秀毕业生授予‘工士’证书,是为了鼓励学生更加自信地走进职场、迈入社会,是为了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是为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工士”的争议,引发教育界的广泛探讨,但各方观点褒贬不一。“有争议是正常的,意料之中。我们希冀在争议中能为国家职教改革提供个有益样本。”湖北职院一位领导对记者说。

  探索源于身处“教育改革特区”

  “吃螃蟹”,对湖北职院而言不是新鲜事。

  校方认为,探索精神得益于其身处“教育改革特区”。2008年,教育部与湖北省宣布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主要包括探索教育管理新体制、统筹协调新机制、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使武汉城市圈率先在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

  具体到职业教育,目标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办学模式。“为此设立试点学校,我们是两个试点之一。有这样的政策利好,我们就想在改革方面找一个突破口,做出表率。”教务处处长李佳圣介绍,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倡导、今年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等,“都提到了职教体系的构建问题,要求达到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我们就想,作为一个试验区里的学校,我们应该做些探索。”

  事实上,为职教颁发学位的呼声往年已有。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田玉科提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增设“工士”学位的建议。他认为,设立“工士”学位可以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他还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论证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位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李佳圣说,近年国内职教专家对职业教育的学位问题颇有提及,也有一些理论成果,“很多专家给我们提了建议,看能不能搞一次试水,我们就决定搞个试点对这些理论成果做个检验”。

  当然,更重要的改革动力是想提高职教地位。“客观事实是,职教在社会中地位不高。”李佳圣说。

  据其介绍,老百姓普遍从观念上觉得孩子进高职低人一等,而“高职和大学之间亟需打通通道。对人才而言,技能型和学术型是不能分开的,终究要融合。是否可以让重点高校研究学术,而其他高校多研究技能,这样才能体现教育优化和多元发展。”

  就在国务院今年发布的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记者留意到了这句话——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一纸证书似难“扭转乾坤”

  “中央很重视,行业离不开,社会看不起。”有人这样形容高职学生的窘境。

  那一纸“工士”证书就能“扭转乾坤”?

  从事职教工作40年的湖北职院前教务处长闵建杰认为,学位制度的引进,必然会对高职的招生产生一定的促进效果,因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认同。职业教育一度遭歧视,因为文化成绩最差的才被录取到职业院校,无形之中让人感到职业院校成为“差生”集中地。学位制度的引进算是一种“纠偏”。

  果真如此?

  汽修专业毕业生汪其蒙对记者说,他回去领毕业证时,发现多了个“工士”学位,觉得很光荣,但是没想到拿它去找工作——他和多数同学一样,毕业前已经留在一家汽修企业从事“简单工作”,用人单位“不看文凭只看手艺”。不过,他下一步打算转型做销售等“较高端工种”,希望能“靠这个学位向单位证明我是优秀的”,“要是人家承认自然好,但要是人家不承认,那你也没办法”。

  毕业生陈豹也拿到了这张证书。毕业前夕,他在宁波找到了一家从事汽车美容的企业,对他而言,这个“学位”更多珍藏于内心:“我们这个是最基础的服务业,单位不看什么学位的。这个证书对我的意义是自己高兴,爸妈也高兴。”

  田斐然没能拿到证书,但他的态度是“不在意”。他在广州一家民营企业找到工作,靠的是“实习时表现优秀”。他坦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什么证书都无所谓,最终还是要做出业绩受人认可的。”

  张志豪也没拿到证书,他告诉记者,自己并非学习差而没拿到,而是因为忙于实习没去考“汽车维修等级证书”。至于自卑与否,他说:“关键还是看心态。现在的工作和专业对口,所以做起来很不错。”

  唯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王爽,特地当了一回这本证书的“试金石”。

  她在毕业前夕已成功考取“专升本”,秋季就要到武汉去读本科。但她很想知道自己拿到的“工士”证书在就业市场上是否有影响,便利用假期找份短期工作“试试看”。她选择了一个对自己有挑战性的职位,对方问及她的优势时,她就介绍自己是学校毕业生中“优秀的那一拨”,因为有“工士”为证。对方对此毫不了解,但听了她的解释后挺感兴趣,最终录用了她。

  一纸“工士”证书,是校方给予的肯定。而毕业生们更希冀的,当然是它可以转化为用人单位的肯定。

  让学校和企业不再“一头热一头冷”

  “不管是以前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是现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都试图让职业教育和企业对接,但直到现在还是一头热一头冷:学校热,企业冷。”湖北职院一位教师透露,这次改革,还有一层没有摆在面上的原因,就是“通过改革引起大家对职教的重视”。

  这位教师说,国家关于职教的一些政策,到地方上兑现受阻,这就需要在中观层面上对职教发展环境做出优化。而学校能做的,也就是自身改革。

  实际上,“三证四合格”的毕业生认证标准,是湖北职院早在2008年就开始探索的。

  “你看看这几年的高职录取线,湖北省今年180分,这是什么概念?几乎就是学生考试时全靠‘蒙’,选择题全选A或C,就能达到这个分数。且70%学校都是按建档线录取。这样一来,学校让考180分和360分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最后拿一个毕业证,那我们的认证就出问题了,对学生不公平,对社会不负责。”李佳圣分析,“所以我们想到能不能在毕业证书之外再次认证,我们‘工士’学位也就是按这个思路来的,分数高的、学习积极性高的再来一个认证,对他们是个褒扬,也向用人单位表明,这是我们的‘好学生’。”

  该校数控机床领头人胡翔云老师介绍,去年进入学校的孩子是首批“95后”,他们个性更突出,教学与管理上对学校提出更大挑战。“工士”学位的授予还规定每位学生总共不得挂科超2次,单此一项便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一制度设计让身处一线的老师省心不少——制度规定比老师说教更加有效。

  他说,从他一线教学中发现,现在学生中“四分之一主动学;二分之一像挤牙膏,挤才学;还有四分之一,挤都不学。而那部分好学生,应该被区分出来”。

  “某种程度上,社会认为高职学校是差生学校也没说错。我们只有以努力和成绩回应社会。”李佳圣说,该校2013年开始推行双学分制:素质教育学分制、综合积累学分制。“设立素质教育学分制是因为我们去企业调研,发现一些高职毕业生从企业底层开始不甘心,不稳定,还有一些留下来一段时间之后技术方面表现不错,企业想提拔,但综合素质不够。这个责任在学校。”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一直是块短板的职校,也不再唯技术论了。

  争议中前行的探索

  记者调查发现,职业院校自授“学位”的做法远不止湖北职院一家。

  2008年,安徽休宁县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举行学位证书颁发仪式,49位学生获“匠士”学位。“匠士”基本标准是:能够独立制作出合格的八仙桌和太师椅。

  类似的还有,2011年,厦门华厦职业学院举行了2011届毕业典礼暨“专业副学士”称号授予仪式。这所学校强调,“专业副学士”意在借鉴国际先进做法,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取得该称号,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为其日后学历提升提供接口;或在职场就业中,为其添加砝码,提高就业竞争机会。

  这个说法和“工士”提出者李梦卿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湖北职院率先为高职学生颁发学位,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添其对职教专业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更是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有益探索。

  随着本科类院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日趋供大于求,这一背景下的高职改革更加引人注目。

  这几年,就业市场出现明显的“倒挂”现象:培养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攀升,甚至有些待遇不亚于本科生,但尴尬的现实是,即便就业率攀升,高职报考生源却仍下滑,社会对于高职生质量提升的呼声空前提升。

  6月25日,在武汉举办的2014年度首场高职院校招生咨询会,场面十分冷清。包括湖北职院在内的多数院校称,今年遭遇“最难招生年”,填报志愿的考生人数或跌至史上最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职业教育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不能自主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地位低,办学缺乏特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难以提高。“中国近年来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一直提到要建立‘立交桥’,但学生的流通渠道并没有真正建立。授予‘工士’学位即副学士学位,是有价值的探索。”

  但如何探索,大有讲究。熊丙奇的观点恰恰是:授予“副学士”学位不宜再纳入国家授予文凭体系; 应从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出发,鼓励职业学院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学位的含金量由社会专业机构认证。

  “学位是国家颁发,我们为了避嫌,还把学士服上的帽穗改为银色——希望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银领’。”李佳圣说,他坚信“工士学位证书”会对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起到效果。尽管,眼下还未必。

  未来可期。 

    原标题:职业教育突围的“工士”探索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批示要求,8月22日,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光明日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主题为“今天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教育沙龙。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吴斌,教育部职教所副所长刘日新,光明日报教育部副主任朱振国,光明日报教育部主编练玉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海平,现代职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振洪,联想集团教育培训部总经理王亮,安徽行知学校校长于日锦和学生代表等参加沙龙研讨。教育沙龙由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王保纯主持。

  与会专家围绕“现代社会需要何种人才”、“职业院校专业转型”、“职业教育学历衔接”、“谁是真英雄”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提出,当代社会更需要接受过现代职业教育的人。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转型升级。我们不缺资金,不缺技术,缺的是两样东西:第一缺创新的点子,第二缺能够把创新点子在一线变成实际产品的人,这两个方面的改进,就是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经济质量提升到新的层次,而恰恰这个时候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在这个形势下,要保持 GDP持续增长,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每一个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而 职业教育 能够 帮助劳动者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要引导部分高校转型,把现在以学科性高校占主要地位的办学格局,变成一部分是学科性的,一部分是应用性的,学科性为主的办学理念转化成以应用为主导的办学理念。转型的核心是建立高校的分类体系,推动学校分类管理。

  现代职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振洪提出:各个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学历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于社会公众,是就读职业教育以后的学习成长通道和未来就业地位的问题;对于产业界,是产业结构调整以后结构性的人才支撑问题;对于职业院校,则是教育地位、发展空间的问题。中高职衔接比较有效的是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总校”模式。国家示范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举办 4年或 5年制职业教育本科,是高职与本科衔接比较好的模式。无论是中高职衔接还是高、本合作,最后都应该聚焦在专业规范上。同时,产业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区域产业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体现出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原标题:浙江现代职教研究中心与光明日报办教育沙龙


    日前,市政府出台办法,促进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

    《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将从9月1日起实施,《办法》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实验室、技术研发机构等,政府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应当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期间的劳动保护。

    同时,《办法》也鼓励企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接下来,政府将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为校企双方提供供需信息,预计服务平台将在年底前上线运行。

    原标题:推进职教校企合作 苏州出台促进办法


    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开放的教育,高职教学质量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是校内的师生,质量评价应该延伸到校外,收集来自社会的声音,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家长等,当然还有作为独立第三方的督导。为此,应让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确立由“学生、教师、督导、社会”等四方参与的评价主体。

    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师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基础性地位,要通过开展各个层面的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和师生互评,以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的综合考察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内部信息”来全面反映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突显社会评价的重要地位,不但要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家长对子女就业质量的满意程度来体现社会的认可度,还要让企业、家长以及独立第三方督导提前介入到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评价,以需求是否对接、行业企业要素是否落实到培养过程、教学内容是否适用等更深层次的“外部信息”来客观反映教学质量。

    相比其他类型的教育,高职教育在教学形态上更为多样、教学过程更为复杂,系统性建构契合高职教学特征的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围绕目标、过程、节点、结果和效果等关键要素,可通过系统设计设置四类评价项目,建立一个从收集、分析到评估、反思、改进的质量控制闭环系统。一是教学运行过程控制;二是课堂教学实时测评;三是顶岗实习环节监控;四是毕业生职业发展反馈。

    在评价标准和指标的制定上,应以专业标准为逻辑起点,一是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全面引入行业企业要素,将对应职业岗位的入职标准和要求体现到培养过程。二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既要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效果,也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三是诚邀企业全面参与,依靠行业企业单设监测指标,完善企业现场教学的督导标准,基于外部的质量判断客观反映教学状态。四是分层分类突显差异,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评价项目要合理区分标准和指标的差异性,定性指标体现标准的内涵要求,定量指标突出结果的可测可比。

    要落实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项目的精细化,对教学运行状态、效果和毕业生及利益相关者反馈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全面分析和及时反馈,传统的纸质媒介和人工统计操作等手段已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在线运行、实时互动的质量管理平台,在信息采集、状态监控、数据分析和结果反馈等环节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化。

    在平台功能上,要依据不同评价项目的过程控制要素和教学评价相关者角色特征,建构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解决方案,为“四方参与、四类评价”的质量管理架设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评价项目的在线界面化。在评价手段上,可依托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广泛的信息布点和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将教与学互动的课堂教学实时评价、第三方督导的过程评价、就业质量的结果评价和毕业生职业发展潜力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一体化设计和运行,从而全面建立校内外多方参与的质量管理机制。在反馈环节上,要基于实时高效的数据反馈,营造个体反馈、协同促进的质量文化。实现“督教、导学、促管”的和谐统一,通过控制和改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原标题:高职教学质量如何有效评价


CFP 供图

    8月23日,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2家企业和26家职业院校达成“天津共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是在今年2月份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地职业教育的首次携手。由京津冀三地教育行政部门“搭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和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国际货代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集团等企业“唱戏”,共同扛起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旗,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三地现代服务业发展。

    区域地标更换,职教服务半径扩大

    嘉里物流(中国)执行副总裁李志民没有想到,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这么快就能落到他所在的企业身上。

    嘉里物流(中国)是我国内地最早成立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做这一行业打交道最多的要属海关了,“北京是空港,天津是海港。过去,货物报关一直是属地管理、属地报关。我们很希望能异地报关,但一直做不到,现在终于没障碍了。”李志民说。我国的物流成本一直偏高,占GDP的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其中管理成本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京津冀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自7月1日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运行。对于嘉里物流来说,以往一些采取转关模式往返京津的货物,在一体化模式下,通关时间大大缩短,成本也下降了不少。由于这项改革,在李志民心中,北京和天津两地的地理坐标,已无多大差别。

    “如今区域的地理坐标已经更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应如何适应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坐标?”产教对接会上,国际货代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集团副理事长曲克敏提出这一问题,希望每一所职业院校都要树立起服务京津冀一体化的意识。

    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副主任陆春阳指出,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首先要在规划和布局上协同,按照产业的布局上重新思考专业的布局,避免专业的雷同化。其次,要实现优势资源协同,三地职教发展各有特点,要把优势资源互为补充,整合利用。再其次,要实现创新上的协同,特别是在政策上要协同突破,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职教协同发展,市场引导加政府推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大挪移是“当头炮”。短短几个月间,京津冀产业版图正在悄然重构。北京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天津错位发展,做实“北方经济中心”;河北脱胎换骨,顺势承接北京转移产业。

    产业转移,更多的是遵循市场规律,而配置公共资源,则更多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北汽要到黄骅落地,中关村在秦皇岛建产业园。产业转移了,人才要跟上。我们学院有着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可我们在河北的招生却有着壁垒。”产教对接会上,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兴会,把这一问题抛给了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贾海明。

    贾海明介绍,三地职教的协同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倡议最先由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发起,得到了北京、河北两地的积极响应。经过两轮磋商,8月22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何劲松和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与贾海明分别代表京津冀三地教育主管部门签署了职教协同发展框架协议。

    “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观念要新,就像做买卖,要有舍得观;就像交朋友,要有全局观;就像下象棋,要有长远观。”贾海明说。磋商中,北京和天津的态度让他非常感动,“何劲松副主任说,只有北京周边都发展起来,北京才会更受益。而吕景泉副主任则希望大家都能像德国教授那样,把自己的东西千方百计教给学生,这样退休后才能享受别人的建设成果。”

    虽然框架协议已经签署,但贾海明表示,协议还要继续问计于学校和企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因为学校和企业才是职教协同发展的主体。政府的服务要到位,但不能越位,主要职责还是顺潮流、搭平台和搞服务,配置好公共资源。”

    产教携手合作,搭建区域协同平台

    “获人才者得天下,融产教者通未来”,北京华联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李建红在对接会上介绍自己企业多年来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时,总结出这样一句话。

    这也是参加此次产教对话会22家企业和26家院校的共同心声。在“天津共识”中,三地的企业和院校表示,要共同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四大合作平台。这四大平台为:

    共建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用共享平台。加强区域人力资源需求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寻求空间要素和资源集聚,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需求。

    共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性平台。充分整合京津冀区域内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质资源,组建“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定期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对话”高端论坛活动。

    共建师资与学生交流交换平台。共同建立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师资与学生的交流交换机制,实现教师区域间优势互补(互派教师或培训师),强化教育教学技术交流(深入企业实践、商讨学术科研),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师资互融、学生互学交流平台。

    共建现代服务业区域性研究平台。依托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优质资源,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整合区域内的优质科研资源,共同开展“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前瞻性研究。

    同时,京津冀三地还将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服务业”对话机制、区域项目协同创新机制、科学研究区域共研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区域联动机制。

    建立全面合作、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着力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搭建协同发展的产教融通平台,京津冀的企业和职业院校正为这一美好愿景而共同努力。

    原标题:京津冀职教扛起协同发展大旗


    新华网长沙8月30日电 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局面,湖南省教育厅8月底下发纲要,要求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将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湖南近几年本科生综合就业率83%,而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6%和90%以上。规划提出,要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省内本科高等学校要逐年增加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并扩大高职院校学生专升本的比例。

    规划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开放衔接。要求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初中及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开展职业预备教育,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为了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湖南要求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普职课程与学分互认制度,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原标题:湖南: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将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


    本报讯 点开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有关高考录取的信息扑面而来。“今年发布的高考信息总量比往年都多。从提前批次、单设批次到一本、二本、三本、高职,录取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网站和微博、微信都进行了实时公布。”一位负责网站信息发布的工作人员日前对记者说。

    陕西从2003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高考“阳光工程”,为考生提供全面、准确、快捷的高校招生信息咨询服务,已逐步形成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短信平台、新闻媒体全面覆盖、全程公开的立体高考信息发布体系,真正实现了让招生录取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进行。

    今年,陕西省招办首次将模拟投档信息对外公布。陕西省招办提前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和省内媒体,将每个招生院校的原计划公布数、本次模拟计划数、模拟投档比例、模拟投档人数、最高分和最低位次情况向社会公布。

    原标题:陕西“阳光招生”保公平 模拟投档信息首次公布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仅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也受教育自身观念的羁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维。

    破除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观念

    与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90年代末开始加快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30多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把发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等同起来。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总体上从以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重工业和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为主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受教育年限和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升级版的职业教育。

    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了工业化和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的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走向多样化,一些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整合发展成应用技术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空间,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多类型人才,职业教育必然从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延伸,形成技术技能人才链。

     破除行业企业办学就是办职业学校的观念

    一提到行业企业办学,人们就自然联想到行业企业办职业学校。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缩小,给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行业更多地发挥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对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工作。企业作为办学主体,在积极完善自身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基础上,对接职业院校,积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

    我国学龄人口和青年工人比例近几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这一方面导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后出现了招生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出现了招工难与转型升级所需技术技能人才不足的双重困扰。因此,企业作为办学主体不是去办新的学校,而是去通过购买、租赁、委托、股份合作、混合所有等多种形式去整合、优化当前职业教育资源,与职业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培养人才,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机地整合,这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与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现代职业教育已从传统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分而治之的双轨运行,发展为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产教高度融合,教育与培训概念的交集越来越大。以往在学校进行的正规职业教育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的培训模式;以往单一的企业培训也加强了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受训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制度开始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改革。

     破除公办与民办二元化办学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着“非公即民”、“公私分明”的观念,对二者分而治之,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此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这些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性和社会性,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必须借鉴经济领域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大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力度。

    如企业可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把企业培训机构建在职业学校或双方共建,当然学校也可以知识、技术等要素投入企业,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行业与企业可以并购职业学校(或某些专业),成为行业企业的培训机构;政府可以把一些办学效果不佳的职业学校,委托办学实力强的民办学校或行业企业进行经营,当然公办职业学校也可以兼并民办学校;公办与民办职业学校可以共同创办一些专业或实习实训基地,职业学校也可以引入民办机构开展职业培训等。总之,职业教育投资大,必须充分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参与办学,充分发挥多种办学主体的优势,发展混合所有的职业学校,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破除校企合作禁锢于办学的观念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局限于办学层面,当然这也与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局限于中等和专科层次有关。近年来,教育部门积极倡导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绝非仅仅是合作办学。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关键期,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将产生一种新的创新力量,进一步完善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使创新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从欧洲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来看,应用科技大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科学技术社会化、人才需求多样化、产品需求个性化、生产技术集成化、企业发展创新化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它们在企业创新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与企业合作形成了双向互惠的机制,改变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成为学校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学校成为了企业创新重要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可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校企合作已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发展到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教授)

    原标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须破除“四大”观念


    今年6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一决定,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和正在产生巨大反响。

    然而,在“谈职色变”的当下,许多新建本科高校对于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并不太感兴趣,甚至怀有抵触心态。长期以来,无论是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都属于边缘教育体系。不管是生源、师资还是其他方面,都不过是普通教育反复遴选后剩下的“边角料”。这种“囧态”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改观。其实,从社会的总体需求看,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并未将重心放在职业技术教育上,导致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从“难”到“最难”再到“更难”的困局。这种全方位的资源浪费既不能有效警醒普通本科高校,同时也挤占了职业技术院校的生存空间,无法满足它们对资金、高水平师资和优质生源的渴求。

    从现有情况看,转型面临着双重困难和抵触。许多高校处于徘徊和观望之中,踯躅不前。有的认为自己一直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一旦挂上“应用技术大学”名号就等于进入下行通道,迟早会与那些低层次的高职院校为伍,害怕出现“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状态。而职业技术院校本身,却有一种强烈的剥离感和不公平感。在它们看来,自己办学资历虽短,但一直在职教领域心无旁骛地努力奋斗,已经小有成就。而且公办高职院校至今依然无法摘掉“专科”的紧箍咒,短期内“本科”头衔可望而不可即。假如新建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必然抢占高职院校眼前的“高地”,堵塞自己的上升通道。

    如何既让更多新建本科高校积极主动地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又能够彻底消除高职院校的误解?如果是自上而下地推动,势必造成“拉郎配”的被动局面,教育主管部门不但要背负干预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骂名,而且容易激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作为“牧羊人”,教育主管部门不宜用强硬的“大棒”政策,而应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善用和巧用“胡萝卜”政策,即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层次提升等方式,首先吸引一两所985工程名校率先转型,并将其打造成为高职教育领域中的北大、清华,逐步形成和凸显“头羊效应”。这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必须优先考虑的“A计划”。

    如果把新建本科高校比喻为一个羊群,头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新建本科高校中,因为各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都在伯仲之间,个别高校虽能适应新形势、及时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却缺乏强大的引领作用和磁场强度,其他高校只能“敬而远之”或者不屑一顾。所以,必须有个别层次高、办学实力雄厚、影响巨大且以工科为主的985工程名校进入该领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名校转型的头羊效应,去吸引其他新建本科高校主动转型,同时必将极大地推动高职院校你追我赶、奋勇当先,向本科层次迈进。诚如此,职业技术教育将不再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角色,而逐步形成一种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火热场景。

    反之,假如缺乏头羊效应,任何其他行政手段推动的转型都是事倍功半,或许还会引发整个高等教育的思想混乱,无助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甚至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被再次妖魔化。当然,即使是推动一两所985工程名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亦绝非易事,既需要名校主动为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承担重任,能够真正成为转型的样板,还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鼎力支持。只要有985工程名校打破常规、带头转型,头羊效应必将迅速放大且持续不断地发酵,其效果远胜于用鞭子驱赶各怀心思、瞻前顾后的“群羊”。

    (作者系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本科高校“普转职”需要“头羊效应”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安徽合肥正以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的战略新高度逐步提升跨越,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企业进入合肥。万博科技职业学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与新加坡莱佛士高等教育学院(Raffles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集中各自优势资源成立万博-莱佛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世界知名的一流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家门口的“留学”  家长更安心

    从一些留学失败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失败的共性。那就是,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语言不过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育模式转换的不适应、学习主动性弱、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而且,高额的留学费用也是其中的一大隐忧。而这些原因汇集到一起则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孩子的价值观还未形成。当压力出现时,容易放任自流。而万博-莱佛士中外合作办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并克服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避免大环境的不适应。可以通过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国的优秀外教在课堂、课外交流,了解并熟悉国外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以及思维方式,为以后出国留学深造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因为在国内,家长也可以即时的、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其求学费用也是在家长的可控范围之内,相信每位家长的心里都有一个衡量的天平。

    攻克语言关  学生更有信心

    作为一个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因此,学生在选择合作办学项目时,不仅要关注合作学校的名誉及合作办学的项目构成,更要关注它的师资配备和授课模式。万博-莱佛士中外合作项目50%的课程由外教授课,且第一年配备助教同声翻译,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语言能力。同时,新加坡莱佛士高等教育学院1994年来到中国,通过近20年的实践教学,研发出非常适合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有自己独特牛津英语测试系统,可有非常有效的快速提升学生的英语沟通技巧、沟通方法。

    严格的教学评估认证  品质更放心

    根据教育部2004年6月2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而新加坡莱佛士高等教育学院正是因为有着好的优良教育资源,获得了新加坡政府颁发的EDU TRUST认证(新加坡EDU认证是新加坡教育部对非公立教育机构在管理层承诺与责任、内部管理架构、代理网络甄选、学生保护与服务、学术流程与生源评估、质量监督与改善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审核)。正是凭着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享誉亚太地区,才获得了安徽省教育厅的批准与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合作。

    高质量的就业与深造平台  未来更舒心

    在万博-莱佛士中外合作项目启动伊始,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即提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打造安徽领先的国际化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与方向。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留学已逐渐从公派留学、精英留学,时至今日的大众留学,每一名身怀留学梦的学生瞻前顾后,家长也为了孩子的留学风险反复斟酌。如何选择节省费用又避免留学风险?据万博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办老师介绍,万博-莱佛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涵盖计划内与计划外招生。课程有服装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和旅游管理4个专业。报读这合作项目的计划内学生在万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全日制学习三年毕业时可以获得国家颁发的全日制大专学历及新加坡莱佛士高等教育学院颁发的高级文凭(Advanced Diploma)。计划外(具有高中文凭)学生将获得新加坡莱佛士高等教育学院颁发的高级文凭。毕业后,学生可选择就业或出国到新加坡留学,在新加坡莱佛士高等教育学院学习一年即可获得本科学士学位(计划内、外均可)。

    这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使学生不用走出国门即可获得国际化的视野,学习国际标准的课程,并且学院通过与众多世界500强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实训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煅练,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出国深造的机会。

    原标题:万博-莱佛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系列报道一:不出安徽“留学深造”,用心办特色高等职业教育


    今年初,国家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项任务措施,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紧随着时代发展的新机遇,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英雄城南昌这片红色沃土上,闪耀着革命精神的璀璨光辉。建院60余年来,学院遵循“秉承传统、立足行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践行“经纬有序、德技双馨”的校训,致力培养适应各行业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力争使学院成为“轻纺人才的摇篮、职业培训的中心、技术服务的基地”,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新贡献。

    明确办学定位 内涵提升实力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江西省首批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创办于1954年,先后经历了调整、升格、合并、更名等发展阶段,至今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2014年,学院成为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整体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学院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围绕江西重点发展产业做文章,以机电、纺织轻工为骨干专业,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建筑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学院现有两个校区(瑶湖校区、青山湖校区),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设有轻纺服装分院、机电工程分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分院、建筑与艺术分院、经济管理分院以及基础教学部、中专部等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专业及方向40多个。

    目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现有教职工582人,专任教师494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27人,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85人,双师型教师189人,现有2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名省级教学名师,13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学院有2个省级特色专业,5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教学实践并重 拓展办学资源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为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学院深入实践教学先进理念。学院现有2项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2个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专业技能实训中心,1个江西省综合培训基地。学院现有64个校内实训场所、49个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了各专业的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需要。

    学院先后与浙江中纺控股集团、中兴软件公司、广东艺邦集团等企业合作办学,成立了中纺订单班、中兴3G软件班、广州余工班等多个定向合作班。企业方不仅派遣专业人员到学院授课,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及教材建设,同时还以设置奖学金、提供专业实践场所等方式激励和培育定向班学生。

    学院非常重视中高职衔接工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学院分别与省内7所中职学校对接成功,涉及机械设计与制造等9个专业。学院与韩国湖南大学、美国蒙东那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联合培养服装设计、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专升本国际班学生。

    为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学院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分批下企业开展培训学习。同时注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和职业技能训练载体建设,搭建技能竞赛的创新与展示平台,积极鼓励师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展示活动、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染整技能及面料设计大赛、江西省服装设计师生作品大赛等全国、全省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

    狠抓就业工作 站稳全省前十

    2008年以来,学院每年3000多高职毕业生均顺利毕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90.11%、90.85%、90.8%,达到了“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培养目标。

    成绩源于努力。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的第一指标,学院狠抓就业工作,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才供需长效机制。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在福建、浙江、深圳等地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每年下半年,学院及各分院周密组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通过这些举措,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稳定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前十名以内,连续四次被江西省教育部门授予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多次作为高职院校代表在江西省就业办举办的就业推进会上做专题发言。

    学院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以世界名模、亚洲皇后李冰,江西华源纺织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敏之,江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熊亚芝,上海美特斯邦威产品研发部创意总监陈浩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给学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很多都成为了企业的生产骨干和管理人员。通过企业反馈回来的信息,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赞不绝口,一致认为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得起企业检验的学校。

    战略目标明确 描绘宏伟蓝图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在多元化教育形式中脱颖而出,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内涵建设,加快学院发展,创建省内一流学院,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学院面对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首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的办学管理模式,凝聚全院教职工改革创新之共识,坚定决心、打牢基础、形成合力,为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新方针,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回顾江西工业技术学院历史,几多变迁,发展历经磨难;展望江西工业职院未来,机遇重现,前景一片喜人。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学院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为指导,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统领,全面推进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知识技能素质为目标,以创新求发展,与时俱进,再展宏图。

    “生机在奋进中勃发,活力在豪迈中提升。”相信经过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学院必将打造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努力为江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原标题:走内涵式精品化发展道路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发展纪实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地方高职院校上有本科院校、下有中职学校,同时区域内地方高职院校众多,专业差别系数小,相互竞争激烈。因此,如何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实现成功突围,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负责人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力,是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以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衢州职院与衢州学院(本科院校)分离仅仅三四年时间,在合办过程中,错过了高职发展的最好时机,师资力量、硬件水平都与省内同类高职有不小的距离,在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发展举步维艰。但我们坚信,只要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就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为此,学院在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俯身贴地、提升能力,服务衢州地方经济”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服务地方的贡献率,办一所让更多衢州老百姓得实惠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校企合作中,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方式,找到专业对接当地产业的发展路径,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产业服务。在专业设置上,学院根据地方产业情况,撤旧立新、及时调整。比如,根据地方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设立了首个光伏专业,经过几年努力探索,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五六家企业在学校开设订单班,还出现了以企业命名的二级学院,既方便学生就业,又保障企业用人需求,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好评。

    对于地方高职来说,学历教育仅仅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一种方式,开展职工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另一种方式。学院摸准地方需求,及时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做大职业技能培训。2011年年底,学院成立衢州农民学院、衢州女子学院,开放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开设家政、月嫂、养老护理员等护理类培训班,同时结合衢州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开设“三长一嫂”(店长、厨师长、家庭农场长及月嫂)、电子商务、农村电工等20余个专业培训班,培训班次100余期,培训学员1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能证书3500多本,并以此为平台,将教师送到街道乡村,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的培训服务。

    在“俯身贴地”的过程中,师资得到锻炼,资源得到整合,特别是当地一些企业、事业单位都把最优质的资源与学院共享。比如,因为校企合作紧密,开山集团副总裁汤炎、苑增之博士和开山集团首席设计师、高级工程师10余人,分别担任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压缩机方向)专业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一些企业的机器设备搬入校园,供学校无偿使用;在与衢州市人民医院共同创办护理专业的“衢医班”后,医院的专家走进校园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展专业研究……在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学院的师资、生源、专业和设备等变得越来越地方化和特色化,而服务的“地方”慢慢变成学校的“地盘”,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迅速提高。

    有为才有位,有服务力才有竞争力,地方高职院校要在服务中找方向、在服务中提能力、在服务中创平台、在服务中实现特色化。

    在服务地方、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地方高职的概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进化。在我们看来,“地方高职”就是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宽广平台。这个平台在高处,一边连着地方经济,一边连着学生、农民和职工。高职有多高,就要看边上的两条腿有多高。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原标题:有服务力才有竞争力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今年招生打了一个胜仗,招新生3300人,比去年增长了50%。还有许多家长想给孩子报名,但被学校婉拒了。像天津机电工艺学院这样招生好的职业院校,今年有很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往中职招生难的情况今年已有所改变,许多中考成绩中等的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开始考虑选择报考中职学校。

    今年2月,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措施,要求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新政策使职业院校招生迎来“开门红”。

    有学生搞不清楚复杂的中职专业及不同的班级类型,不知道该怎么报到。广西物资学校就从源头开始服务,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学校还为每个新生配备一名志愿者,从火车站到学校再到注册、分班、选宿舍,每个程序都有专人指导。

    新生吴雯雯只花了一个小时就办好了入学手续,收费也只有住宿费和书费。她说:“我很幸运,这个学期广西开始实行中职学费全免,就让我赶上了。学校很漂亮,连宿舍都有空调,这么好的环境我要更努力地学习。”

    有家长担心,职业学校的学习模式和普通初中不同,孩子一时适应不了。北京市商业学校就为每个新生班配备了两名学生辅导员,及时解答新生的难题。商贸旅游系三年级学生孙伯陵现身说法,带着学弟学妹参观会计专业的仿真银行、西餐专业的咖啡厅,又讲解了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终于让家长放下心。

    有家长问,中高职衔接、中职本科贯通这些新模式有没有经验可参照?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周健介绍说,学校已经在暑假建好了实训基地,并和本科院校共同设计了第一批课程,调集了最好的力量支持项目试点。听了介绍,家长李安远欣慰地说:“看到学校精心的准备,证明我们来中职是来对了。”


    8月29日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由市教育局牵头起草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

  1  一字之变: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市教育局负责人在汇报文件起草背景时说,自2008年启动职业教育攻坚一期工程以来,我市有4所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建成了24个市级公共实训平台,创建了3所国家中职示范学校、4所省级示范学校和11所省级特色学校,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9万余名。但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职业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比较分散,优化整合空间较大。

  该负责人表示,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2014年至2018年),是发挥洛阳优势,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建设人力资源高地的有效手段。二期工程将按照“围绕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坚持“六路并进”(教育、人社、民政、农业、扶贫、残联部门共同推进)。

  2  改革改制:多元投入,深度整合,校企合作

  关于教育投入,意见提出,市、县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市、县政府要完善和健全公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探索公办职业院校公办民助、股份制办学等经费投入新模式。

  关于资源整合,意见提出,加快职业教育结构优化,推进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的路子。2017年前每个县(市)建设1所与县(市)区域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容纳2500人至4000人的职教中心。

  关于校企合作,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采取引企入校、办校进厂、订单式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推进建设6个到8个以专业为纽带、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专业联盟。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省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契机,力争有5个以上在我市落地。

  3  提质增量:在校生10万名,就业率90%以上

  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主要目标包括4个方面

  职业教育规模

  到2018年,职业学校在校生稳定在10万左右;每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职业培训任务3万人次。

  职业教育结构

  整合市区公办职业学校,成立洛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到2018年,市区职业学校调整到50所左右(含技工学校,下同),县(市)职业学校调整到20所左右。

  职业教育质量

  到2018年,建设30个市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和8所到10所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示范特色学校;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6%和90%以上,对口就业率分别超过70%和65%。

  职业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确保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并逐年增加比例;到2018年,所有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9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

  4  特色办学:扶持好的专业,停办差的专业

  意见强调,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学校、示范性学校和特色专业,力争创建5所至7所国家、省级示范学校,20个到25个省级精品示范点和特色专业点,支持建设30个市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和8所到10所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示范特色学校,带动洛阳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意见强调,要继续搞好机械制造、轴承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专业建设,重点支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如呼叫中心、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提升洛阳职业教育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学校创建行业内或全国知名的专业,同时,停办就业差的专业。

    原标题:洛阳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


 

李莹辉 绘

    越是企业基层,越缺乏专业人才,特别是能扎下根的专业人才。多年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企业负责,既要对当下负责、还要对长远负责”的育人原则,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还乐业,不仅下得去、还能起得来,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的“双高”喜人态势,为邮政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畅销对路”的人才。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庄园,上半年在辽宁大连邮政瓦房店局担任理财经理实习期间,月营销业绩连续3个月突破300万元、连续2个月获得县局长“金牌营销员”嘉奖。

    像庄园这样的毕业生,在石家庄邮电职院不胜枚举,2007届毕业生马丽娟,现任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邮政局局长;2008届毕业生许鑫,现任云南楚雄州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2009届毕业生侯东,现任青海海东地区邮政营业局局长;2010届毕业生高柱,现任宁夏灵武市邮政局副局长;2011届毕业生马洋涛,代表北京速递物流公司在2013年的“全国速递物流万名揽投人员业务知识竞赛决赛”中获得第一名;2012届毕业生郭燃,现为四川省邮政公司培训中心骨干培训师资,并在毕业当年担任第三届全国邮政技能大赛四川队教练员……

    长期以来,河北省石家庄邮电职院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产教融合、服务邮政”,追求高就业率,更追求高就业质量,为邮政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畅销对路”的人才。

    企业需求是风向标

    “矢志不渝地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学院的使命所指、价值所向、责任所在。”作为邮政集团所属唯一高校和最重要的教育单位,办学近60年来,石家庄邮电职院始终坚持以满足邮政企业需要为己任、以培养学生职业潜能为己任、以壮大学院教育事业为己任,将社会企业、学生家长、学院事业视为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持续打造着学院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石家庄邮电职院认为,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专业建设的优质量高水平,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适用性起着决定作用。要想让培养的学生“畅销对路”,首先必须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合拍共振”。在“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理念指导下,石家庄邮电职院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持续跟踪企业改革和业务技术发展,建立了随需而变的动态专业建设机制。

    2010年,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刚刚成立不久,顺应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大幅增加的形势,石家庄邮电职院迅速在邮政通信管理系速递物流专业基础上成立速递物流系;2011年,学院电信工程系增设无线网络优化与维护专业,则是根据近几年通信领域对网络维护人才需求新做的又一道“加法”;随着邮政金融业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学院及时改造计算机系专业结构,增设了金融网技术专业,等等。

    据石家庄邮电职院教务处处长张洪芬介绍:“类似的专业跟踪、调整、改造和实施,及时到位、持续不断,企业很认同、老师有干劲、学生受益大。”目前,石家庄邮电职院共设有9个教学系,开设了包括邮政类、电信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共33个,基本覆盖了邮政电信行业的生产、业务、技术、营销、管理五大岗位群的主要基层岗位,实现了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业务发展保持一致,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又红又专是金招牌

    越是企业基层,越缺乏专业人才,特别是能扎下根的专业人才。“又红又专”始终是企业不变的用人标准,也是石家庄邮电职院孜孜以求的培养目标,该校一直在努力探寻如何使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在思想品格塑造上,学院将“热爱邮电、扎根基层”作为主线,贯穿育人全过程,不仅通过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把邮电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还利用邮政企业劳动模范大专班在校学习的机会,先后聘请了157名企业劳模担任兼职政治辅导员,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劳模情怀、学习劳模精神。一次次专业讲座、一堂堂主题班会、一期期企业实习,如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将“邮政情结”深深植入学生心中,并最终内化成他们的就业意向。据统计,学院每年进入邮政行业的毕业生中,90%以上在县级以下邮政基层生产服务一线就业,其中为西部省份培养合格毕业生年均400余人,深受企业欢迎。

    在专业素质培养上,学院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按岗位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课程特点实施教学改革创新,为学生夯实了既有行业针对性又有理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学院实施的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申报、设计、实施、撰写报告等全流程项目研究工作的创新实践项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学习主动性,强化了学生对“我是能干事的邮政人”的感知和认同,也有助于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他们依托仿真的实训环境和真实的业务系统,采取项目式教学,使书本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长,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近年来,学院共投资近5000万元,建立完善了6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在全国邮电企业建立的校外综合实训基地达上百个。

    在实践技能训练上,学院十分注重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努力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通过把邮电营业局所建在校园、把岗位职责标准引入实训、把企业内训师请进课堂、安排教师进企业调研、组织学生到基层顶岗、把教学环节拓展到营业现场等举措,成功地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置,实现了教育环节与生产过程、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双高就业是硬道理

    石家庄邮电职院以“立足邮政,主动服务”为办学理念,在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创新实践了订单培养、定制培养、计划培养等三种模式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育人链条上的人才“出口”问题。

    “毕业即就业,招生即招工”的订单培养,吸引了大量的优质生源。早在2004年,学院就开始探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单位,签订订单协议的邮政企业从最初的1个扩展到如今的30余个,每年订单招生规模占总招生数的30%以上。 

    为适应邮政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培养周期要短、专业技能要实、人员到岗要快的要求,学院与企业不断拓展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成功开发了邮政代理金融网点理财经理定制培养、邮储银行信用卡部定制培养、95580客服中心定制培养、速递物流揽投骨干定制培养等项目。

    近年来,学院每年有85%的毕业生进入邮政行业就业,除订单培养和定制培养外,靠的是按照邮政企业用人需求实施的计划培养。通过按计划招生、按要求培养、按计划接收,有效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问题。

    每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来自全国邮政公司、邮政速递物流公司、邮政储蓄银行以及省内外通信科技公司的上百家企业,先后到校参加“就业双选暨订单式人才培养研讨会”,全面验收育人成果。双选会上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总是大于学院的毕业生总数,仅2013年的双选会,就为2497名毕业生提供了3477个就业岗位,如此通过“验收签单”的毕业生,随即进入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顶岗实习。半年实习期间,企业师傅手把手教、准毕业生实打实悟,对学生的指导、教育、培养不仅没有间断,而且加上了“实战”的硬要求,确保了顶岗实习确有实效、不走过场。

    多年来,石家庄邮电职院始终坚持“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企业负责,既要对当下负责、还要对长远负责”的育人原则,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还乐业,不仅下得去、还能起得来,实现了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的“双高”喜人态势。

    【企业观点】

人才培养如何让企业叫好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人才,为什么在邮政企业基层能下得去、肯扎下根、真用得上,在于其坚持了“服务企业发展战略”这一正确的学院办学定位,坚持了“面向企业基层一线”这一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实施了“订单定制培养模式”这一可行的高职育人路线。来自用人企业的声音为此提供了佐证。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陈虹霞中国邮政是拥有近百万员工的网络型央企,在持续深化改革、全面转型升级进程中,解决好员工能力素质的转型升级问题,是企业所想、所需、所急。石家庄邮电职院对此认识清醒,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办学定位,将学校建设与企业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有担当、有成效,这正是企业非常欢迎和需要的。

    福建省邮政公司人力资源部叶锡川2004年我们就与石家庄邮电职院合作开展订单生培养,10年来已有近400名毕业生服务于福建邮政,极大地缓解了山区和基层缺乏骨干人才的困扰。石家庄邮电职院面向企业基层一线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契合的。该校的教授们肯俯下身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培养的学生自然贴近企业、符合要求。

    吉林省邮储分行人力资源部陈志国石家庄邮电职院实施的以“品格素质、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两种素质、两种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培养模式,更加突出“热爱邮政、扎根基层”这一核心内涵,使得学生先天的“邮政印记”凸显,一方面邮政企业归属感强、忠诚度高、稳定性好,另一方面邮政专业技能熟练且全面,到企业自然上手快、转岗顺,下得去、受欢迎。

    北京市邮政公司人力资源部罗慧在与石家庄邮电职院合作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在不断加强。现在每年与学院商定招生计划、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选派内训师到学校授课、接收学院教师来企业挂职、到学校遴选优秀毕业生等,都成为我们人力资源部门的常规工作。如此校企资源的共享、深度的合作,不由得学生不符合企业要求。

    青海省邮政公司人力资源部王希旺青海自然条件比较艰苦,邮政基层更艰苦,很难留得住人才。过去从其他院校招聘的人才,很多缺乏对邮政的基本认识和深厚情感,工作两三年就跳槽的达到50%,企业为此承担的损失很大。来自石家庄邮电职院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留得住,发展得也好,历年从该校招聘的200多名毕业生中,已经升职到科级及以上层面的约占17%。

    原标题:培养能扎下根的专业人才


    本报讯 湖南省日前制定“2014年试点、2015年全面展开、2017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的目标,并将重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45人才培养计划”和“机构体系建设计划”,以满足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从2012年开始,湖南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3年在14个试点县共确定培育对象2.36万名,已组织各类培训6080人次。

    下阶段,湖南将重点实施“345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送300名以上杰出职业农民代表到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学习取经;实施“实用人才学历教育提升计划”,每年选送4000名以上青壮年职业农民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实施“骨干人才专业技能培训计划”,每年安排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2000年,太仓职业教育处于最低谷。这一年,周新源走上太仓中专校长这一岗位。在他的带领下,曾经深陷困境的太仓中专,成功地进行了“双元制”本土化办学实践,并成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周新源——

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

    “2000年,学校正和德企商谈建立培训中心的事情,但就培训中心放在学校还是企业争执不下。其实这是中国和德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不同认识,但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哪种形式建培训中心又有什么关系呢?”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周新源回忆说,他当校长后第一时间敲定了建设培训中心的事宜。2001年8月,学校与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慧鱼(太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开始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本土化探索。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服务的,‘双元制’的学生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生能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省去了毕业后适应社会这一环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周新源说,在谈判中,一位德方负责人说“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成长”,正是这句话,让他坚定了进行“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决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太仓德资企业越来越多,需要大量具备高技能操作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周新源依托地方经济,以专业建设为主抓手,结合太仓实际,进行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自2001年以来,太仓中专先后与100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形成融会太仓特色的“政府引领、双元参与,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适合的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不是职业的教育,而是职业人的教育,故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职业人。”周新源认为,“职业教育曾被称作为‘断头教育’,固然有人们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教育体系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离不开职业教育,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更离不开职业教育,随着体系的构建和‘立交桥’的沟通,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而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

    借鉴德国建设“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周新源带领全校教师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目前,太仓中专数控技术、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成为2014年江苏省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模具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成为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3”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除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外,学校还有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高职学院注册入学等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渠道。

    2013年,太仓中专首届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立刻成为市场的“香馍馍”,不少企业主动到学校来要人,这一专业也成为太仓中专各专业中就业形势最好、起薪工资最高的专业。为什么会率先想到设立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原来,2008年太仓中专建立多功能活动中心,并与一家公司合作,在活动中心建立健身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全年对社会开放,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周新源敏感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于2010年开设了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为深入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应用实践,在周新源的带领下,太仓中专把全位性校企合作和高效的教学工厂建设、“双师型”工作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抓手,先后实施了“103001工程”和“203002工程”。“203002工程”即每个专业要与20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与30名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与企业合作做成2件有创新性的事。周新源要求校企合作必须做到“七结合”,即校企合作必须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教师下企业锻炼结合、与学生就业推荐结合、与订单招生结合、与专业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与职业培训结合、与职教各类大赛结合。

    在“双元制”本土化应用实践中,太仓中专着力推进并形成“双元制”本土化运作整合构建框架,走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全位性校企合作之路。通过聘请专业辅导员,引进生产课题、生产线和国际考证项目,安排中间实习、企业研修,推广学业管理,实现培养模式创新,形成培养形式多元化、教学体系模块化、课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化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并升华成为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体系。

    今年4月,周新源被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原标题: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