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记者从淮北市教育局获悉,9月1日,淮北市职业教育园区正式开学招生。淮北市职业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淮北市职教园区的投入使用,有利于构建大职教格局,增强该市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淮北市职教园区于2012年开建,是该市的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总投资逾20亿元。整个园区由淮北工业学校新校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和商业配套开发区组成。淮北市把建设职教园区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引擎,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苏鲁豫皖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职业教育培训、实习实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和信息服务中心,成为皖北领先的综合现代化职业教育基地。

    原标题:淮北职教园区投入使用 总投资逾20亿元



深职院今年6月与有关部门主办南山2014年大学生创业项目展示推介会。 南方日报资料图

    教育国际化轰轰烈烈,但深度、广度仍有待开拓。9月1日,深圳市市长许勤调研深圳职业教育发展时,就提出要坚持市场化、国际化。那么,深圳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取得哪些成就?又面临哪些瓶颈?南都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

    9月1日,新学年开学,深圳市市长许勤率队调研深圳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并主持召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

    许勤一行先后来到龙岗职业技术学校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地调研,并在座谈会上听取了市教育局、人力资源保障局的汇报,以及深职院、深圳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许勤发言时强调,深圳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要加强与德国、瑞士等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先进理念,走出具有深圳特色、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深圳提出的“三化一平台”战略,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国际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是必由之路。

    高职

    与多所境外高校展开教学、科研合作

    目前,深圳的高职院校在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有了较多探索。

    如本次许勤调研的深圳信息学院,不久前就与加拿大谢尔丹学院签订合作意向书。双方就各自学校的办学成绩进行交流,并就数字资源库动漫课程的共同开发和引进,学生短期交换、师资培训和引进、“3+2”专升本等项目进行探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校方表示,将在国际化方面“两步走”:第一步是把海外先进的东西“引进来”,包括一流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质量标准、课程和职业培训等优质教学资源、优秀师资、留学生等。“引进来”后重在“消化和内化”;第二步是“走出去”,一是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与跨国集团、大型企业合作共育人才。二是力促师生海外学习。三是输出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该校已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开展合作,还成为“中德职教汽车机电合作项目”的试点院校。

    深职院则先后与境外近60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及师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该校不仅将国际型企业的先进技术标准引入课程,也引进与开发了一批国际通用教材。一些专业,比如网络互联技术(英语)、专业项目实训(日语)、首饰英语、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25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与澳洲T A FE北悉尼学院合作开办的国际商务(中澳合作)专业则实现了全英文授课。

    从2004年起,深职院开始招收港澳台和国外留学生,现有数以百计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在该校学习。从1997年起,学校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开辟赴这些国家留学深造的渠道。学校官网称,迄今为止,经该校国际教育部推荐赴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留学的人数已达700多人。

    中职

    起步较晚,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相比之下,中职领域的国际化起步较晚,目前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临一些瓶颈。

    有中职学校校长介绍,目前深圳市一职、二职、博伦职校、宝安职校和华强职校等,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有所探索,但合作的层次和程度有所不同。市一职国际部主任张江宏说,学校从2007年成立了国际班,对接新西兰的职业院校。学生在深圳就读的两年半里,可以学习到一些合作院校认证的课程,积攒学分,毕业后经过英语考试,就可以直升国外的合作院校,攻读大专、本科乃至硕士。“读完大专大约只要1年,读完本科要两年半到三年。”张江宏说,该校已经向新西兰合作院校输送了100多名学生,不少拿到了学士学位。目前学校三个年级有4个国际班。

    与市一职的合作模式不同,最近宝安职校拿到一个“大项目”。那是由教育部职成司牵头的数控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具体而言,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优质职业学校,与世界机床行业排行第一的德马吉森精机公司合作。全国共有300所职校申报,经教育部评审有120家进入答辩环节,最后确定20所院校。宝安职校是全国入选的9所中职学校之一。

    “这个项目有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培训国际化、高端师资,第二是培训学生,到国外顶岗实习,第三是在我们校内建一个车间。”学校机电部副部长卓良福说,7月份校企签约后,该校两名老师已经开始培训。明年2月份教师培训完成,将对学生进行培训,并于明年秋季选送到德国德马吉森精机公司顶岗实习。“半年后,德马吉森精机将把学生推荐给全球的数十万客户,这些都是高端的工作,工资高、社会地位也高。而且,在德国半年实习的全部经费,由企业承担。”

    在前日许勤参加的座谈会上,卓良福代表中职教师发言,他也听取了市长对于职教国际化的指示,“市长也说,职业教育发展要瞄准一流,培养高端人才。确实,深圳职高的学生,就业意向并不强烈,如能为他们提供一条深造的路,培养成高端技能人才,那是非常理想的。”市一职校校长蔡茂洲也表示,学校的国际合作不能简单化,要进一步深入并往高端发展,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师资、课程,也要学习他们的培养理念。 

    瓶颈

    “校热企冷”现象普遍存在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瓶颈。不少职业学校的负责人都提到 ,由 于 受 经 济 效益、实习安全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明显不足,“校热企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出现梗阻。希望政府进一步深入调研,采取一些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的政策或措施,有效破解“校企合作梗阻”难题。

    “其实,国外的很多优秀企业还是看得比较长远,有培养、储备高端人才的意愿,而且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非常重要的市场,他们也乐意从中国学校中选择人才。”卓良福认为,深圳市政府可以搭建平台,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促进德国、瑞士等地的优质学校、企业,与深圳的职校开展“校企”、“校校企”合作。“如果由政府与政府互动来推进,会比单个学校与学校之间接触,更有效率。”

    此外,卓良福建议深圳市出台一些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优惠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国际间交流提供扶持或者便利,比如在教师出国培训方面提供经费支持等。

    原标题:深圳职业教育瞄准“国际范”



农村中职谱青春

——记江西萍乡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总支书记王祖德


    他是一名从事农村中职教育17年的耕耘者,凭着对农村中职教育的一片忠诚,凭着对山区学子的眷眷亲情,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奉献,他谱写出农村中职教育壮丽的诗篇。

  王祖德,萍乡市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名班主任,高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 从教17年来,他坚持扎根农村职业教育,秉承“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我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热情、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它,这样我才会问心无悔”的执着信念,在讲台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他担任班主任工作15年,一直坚持平等待生,用家的方式创建了温馨的班集体,用爱的真诚感化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以人格力量成为欢迎型教师

  王祖德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农村中职这片养育他的热土。他常常告诫学生,就读中职学校也同样需要艰辛付出,没有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追求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工作中他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绝大部分节假日也都用在教学与研究中。十几年来,他放弃了外出发展的好机会,执着而辛勤地耕耘在农村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他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他认为学生不能以好坏区分,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理论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在观察和实践方面的能力很突出。他以广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灵活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鲜活的知识和成才的本领,使学生自信、自立、成功成才。

  他教育理论功底扎实,他善于创造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诲,亲切的讲述,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大家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王琢磨”,这饱含着人们对他渊博的知识和不懈探索精神的敬佩之情。

  他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的组织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剖析,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然后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班级,他讲课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同时他在教学中不只是教授本学科的知识,而是将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本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告诉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会为以后哪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技能高低,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前途。培养什么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他反复琢磨的问题。

    以特色教育成为育人型教师

  曾经有老师向王祖德诉苦:学生德育工作真是烦人,有些事理吧,昨天才找某某学生谈过话,今天又重犯,唉!……王祖德何尝没有这种苦衷?俗话说“久病成医”,办法总比困难多!王祖德久经苦熬,提出“建立学生德育银行”模式。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有时“好了伤疤忘了痛”,甚至“伤疤未好也会忘了痛”,怎么不会出现“重蹈覆辙”的烦心事?王祖德认为,除了苦口婆心的言语提醒,更需要“纸墨笔载”的“明白告知”!为此,他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一个“德育银行”,准备了两张“信用卡”,以100分为准入“存款”,一张“明卡”张贴于教室墙壁上,上面“纸墨笔载”其德育银行的借支收入,一张“暗卡”在学校网站“德育银行”平台上,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通过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进入查询。

  学校德育工作已经进入全员化。对此,青年教师小刘体会最深。刚走上讲坛的他,担任了班主任。年轻人血气方刚,他从“严”字入手,以严格的班规班纪管理着学生。开始两周,班上确实太平无事,风平浪静。一两个“出头鸟”也被他“弹”压下去。正有些沾沾自喜的小刘怎么也没有想到,学校的一次民意测试,将他的自我感觉良好推向“谷底”:他的班主任工作满意率居然是全校倒数第一。面对这样的班级,小刘苦恼不已。他找到王祖德诉苦。王祖德听完之后,为他“把脉”:“制度可以管住人,但不能感化人。学生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管理怎能一刀切?只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才能春风化雨,润及学生的心田啊!”之后,小刘按照王祖德指点的“几招功夫”,潜心学生德育工作,渐渐扭转了自己在学生中的不良印象,为班级管理增添了活力。小刘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德育工作的神奇魅力。

  王祖德独创了“1分钟德育”和“德育银行”等教育工作模式,形成了真心、真诚、真情的“三真”,爱心、热心、耐心“三心”,以及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世“三会”全方位多层次教育工作体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以无私奉献成为亲友型教师

  连续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连续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出色成绩,王祖德对教育工作研究由自发逐步走向自觉,由零星的经验总结走向独具特色的理论升华。他研究出了学校教育工作“四五三实施策略”,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王祖德率先在班上成立了业余篮球队、武术队、围棋兴趣小组等,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学生过得充实愉快,体会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春暖花开之时,带领学生前往风景名胜区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瑰异……寓教于乐,润物无声。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见习实践,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愉快了,忧郁颓废的情绪不见了,莫名的伤感也少了,抱怨厌学的苗头消失了。

  在王祖德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汽车模型,那是他的学生小兵赠送的。小兵来自偏远山区,家境贫穷,个子矮小,在同学面前常常自卑。有一次在学校后山散步,看着各色鲜花,王祖德指着一朵开得很鲜艳的大花说:“那朵花漂亮,摘下来吧!”小兵摇摇手说:“那是牛屎花,闻了会头晕。”王祖德笑了笑说:“你看它长得又大又红啊!”“老师,那一片金黄色的花才是好花,叫金银花。”王祖德反问道:“不会吧?它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而且又小又瘦。”“不要看它小,可有大作用,能清热解毒。”王祖德见机行事,对小兵说出了心里话:“是啊,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照样能盛开香艳的花朵;即使再弱小的个体,也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小兵听了会心地笑了,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从此,他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成为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到广西桂林某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不到3年,年纪轻轻勤奋努力的他就成了总代理。小兵在给王老师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昨天的小小金银花终于长大了。衷心地感谢王老师您的教诲!”。

  在王祖德的学生中,类似小兵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王祖德深深体会到,要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不仅身体健康,更要精神健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名言用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王祖德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他说“德育银行”的诞生得感谢一个曾经是“问题少年”的学生。三年的时光,他们互相对抗着、改变着、支持着。最终互相感谢着,互相尊重着。

  “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王祖德的育人事迹已经在学校开花结果。他的感人事迹默默地在大山中传播着、流淌着,熏陶着一届又一届学子们,感染着身边每一位老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老师们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育人故事,浓浓的师生情让青春在爱的阳光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让这不起眼的农村中职学校在爱的雨露中开得更加灿烂。

    延伸阅读: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介绍



   8月2日,《光明日报》以《陕西工院与亿滋中国合作办学:联手跨国名企 共育一流人才》为题,报道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跨国知名食品企业亿滋中国通过校企六联合共育一流人才,架起就业直通立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全文如下:



联手跨国名企业 共育一流人才

陕西工院与亿滋中国合作办学


今年6月初,当许多应届的大学毕业生们正在为工作四处奔波时,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的王杰等57名同学已经经过为期4个月的生产实践,入职全球领先的跨国食品制造商亿滋国际位于中国北京、上海、苏州、广州以及江门的八个生产基地,在崭新的工作岗位上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

刚到亿滋中国(原卡夫食品中国)的广州吉百利糖果有限公司报到,张天伦、马迪等5名同学就赶上公司新生产线调试。他们很快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跟着技术人员边学边干,为新线的投入运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公司上下的肯定和赞扬。

这些同学都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知名跨国企业开办的“亿滋中国”订单班的首批毕业生。

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陕西工院,依托传统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积极对接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与全国4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通,共开设企业冠名订单班93个,受益学生4600余名,企业在校设立奖(助)学金达2600万,捐赠仪器设备超过509万元,合作企业接收学生实训11313人/月,企业人员来院参与教学工作456人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初次就业率高、起点薪酬增长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等特点。

优秀毕业生引来跨国名企合作

回望陕西工院与亿滋中国的合作历程。2012年,该院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16名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亿滋中国。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赢得了公司的一致好评。随着公司生产线设备及技术的更新,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机电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2013年1月,党委副书记王天哲、校企合作处处长孙小云一行应邀赴公司考察,与亿滋中国公司高管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双方决定联合培养机电类专业人才,定向输送懂原理、会操作、能维修机电设备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6月,第一届“亿滋中国”订单班正式开班。经过遴选,共有148名机电类专业的同学入围订单班。双方安排资金和专人负责跟进实施,公司还为订单班学生提供总额32万元的奖、助学金。

2014年3月,经过两学期的紧张学习,首届亿滋订单班的81名毕业生,分别奔赴亿滋中国在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江门的工厂,进行生产实践。实习结束后,其中57人正式成为了亿滋中国大家庭的成员。公司对亿滋订单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示满意,认为大部分学生工作上手快、基础扎实、对企业价值观认同度高、适应能力比较强。

校企六联合 订单培养扎实推进

按照产业升级对一流员工培养的要求,校企双方多次交流研讨,提出了“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打造教学团队、联合开发课程教材、联合实施双向管理、联合构建评价体系、联合指导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跨区域、跨行业,可操作、可推广的订单培养合作模式。

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依据培养国际一流员工的总体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亿滋中国”订单班的培养目标,按照食品机械操作、维修维护等岗位及岗位群对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公司生产设备特点和专业人才需求,形成了全新的四阶段“亿滋”订单培养方案。第一阶段,订单班学生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内的全部课程;第二阶段,增设《亿滋文化和价值观》、《食品机械》、《食品工艺》、《技术英语》和《精益生产》等五门与企业核心岗位相关的订单课程,培养学生面向工作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第三阶段为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实习期培养,让学生进一步融入公司核心价值观,全面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技能要求;最后一个阶段为学生定岗后的深入培养,让他们具备达到熟练操作、维修相关设备的能力。亿滋中国还将培养方案纳入了公司“iTech技术培训生项目”,成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打造教学团队 为加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校企双方联合组建由19名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学院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亿滋中国的各工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一线深入交流,了解食品加工工艺及流程,再根据各岗位技能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共同研究开发课程与教材。同时,企业派出管理专家、技术骨干进驻订单班,共同调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标准等。

联合开发课程教材 依据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校企双方联合开发了《技术英语》、《食品机械》、《食品工艺》、《精益生产》等5门订单课程及配套教材,并采用一体化方式,指导学生按“小组计划—共同讨论—团队工作—成果发布”的企业化工作路径实施教学。

联合实施双向管理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订单班由学院、企业共同管理,同时设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会。校企分别选派专人负责订单班的日常管理和校企衔接事宜。同时,积极将企业文化引入订单班培养,定期开展各具特色的专题讲座、观影活动、运动会、促销会等,使订单班学生在感受企业的人文精神之余,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职业归属感。

联合构建评价体系 按照企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订单班学生招聘选拔、过程监控、技能考核、素质评价、奖助学金发放、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建立起一整套与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职业技能标准、员工素质要求、生产现场评价相适应的订单培养质量评价激励体系。除了对学生学习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外,学生还能教学活动中,对每门课的主讲教师(工程师)进行评价。通过及时反馈,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也能得到及时改善。

联合指导顶岗实习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为每名学生配备了导师(由部门经理担任,负责学生的职业规划、培训安排及指导)、师傅(由生产一线骨干担任,负责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及伙伴(由优秀资深员工担任,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熟悉公司制度),通过他们和带队班主任一起,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期间的全程指导。公司还针对每个同学制定了长达两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周总结汇报、月度沟通协调、阶段考核评比等,是学生的岗位技能、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大幅提高。

“感谢亿滋中国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就业平台。我们一走出校门就进入到这样优秀的企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我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在首届亿滋订单班毕业典礼上,“亿滋美味”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杜洋洋同学激动地说,“通过自己努力,我又拿到了5000元奖学金,我决心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好好工作,回报亿滋,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五赢”助推 校企合作前景广阔

随着首届订单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2014年6月,第二届“亿滋中国”订单班的86名学生也开始了紧张的学习。“企业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是要以企业人才标准为导向,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发展,坚持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培养一大批上手快、干得好、潜力足的技术人才,以服务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建设。”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崔岩教授的一句话道出了该院实施订单培养的目标。

对企业而言,实施订单培养,一是能够充分利用并合理储存人力资源,为后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二是可以主动参与培养过程,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三是通过顶岗实习环节,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缩短转型适应时间;四是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也使学生增强了对企业的向往和忠诚度。无怪乎亿滋中国人力资源总监何楚棐说:“通过合作,让我看到了陕西工院学生爱学习、勇承担、肯钻研的优秀一面,也使我看到了亿滋中国与陕西工院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光辉前程,我们的合作道路将会越走越广,越走越宽。”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人才输送源的学校,结合企业的“人才实践基地”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质量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再加上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一大批具备良好职业素质、较强操作技能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企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对学生及家庭而言,订单培养既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的言行,个人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都有了长足进步,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企业、学校、学生、家庭、社会五赢局面逐步显现。

签约广州吉百利糖果有限公司的张天伦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在企业工作的日子,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感觉到了管理层对大家的重视和关怀,他相信只要自己肯付出、肯努力、肯实干、肯学习,就一定能创造更加优秀的业绩,成就人生价值,为母校增光添彩!



研教共进争一流 专注育人赛须眉

——记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吕杰


  她如星辰,远观是一盏引路的灯,近看是一团燃烧的火;她如百合,绽开是一朵飘香的花,凝聚是一枚含笑的果。谁说女子不如男,在焊接的钢铁世界里,她散发出柔软的芬芳,沁人心脾。

  作为酒钢(集团)公司目前唯一的女焊接高级技师,吕杰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代表甘肃省参加过各类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了很多荣誉:2004年11月在参加甘肃省青工技术比武中,她以自己深厚的技术功底,在来自全省的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取得个人第一名,并荣获“甘肃省杰出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称号;之后她还获得过“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以高技能修身养性,以精技术传道解惑

  吕杰非常注重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熟练掌握了手工电弧焊、埋弧焊、CO2气体保护焊等多项技术。先后考取了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证书、焊工技师证书、焊工高级技师证书。

  她能够完成气焊(气割)、等离子切割、CO2气保焊、氩弧焊、自保护焊、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方法的培训。她积极开展实训教学课题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广焊接新技术、新工艺。

  她带领大家取得多项教学改革成果。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了“职业引导、行业平台、工学结合、三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她在一些课程上打破原有的教学方法,实行大胆的改革,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从课程开始的感性认识训练到提供进行创新性设计条件的系统化的实训平台,她十分重视将教改成果应用推广到教学工作中,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吕杰主要承担焊接专业《焊接生产实习》、《焊工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实验实习的指导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编写工作。近五年来,完成4500课时,参与培养人才3500人次,她还承担了《焊接实训大纲》、《焊接技师精品课》、《焊接技术》等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制作了氩弧焊课件、CO2气保焊课件、埋弧焊课件等。

  她负责焊接检验室的建设,使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并承担了焊接检验、射线探伤检验等试验任务,为焊接技术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并先后主持《双丝埋弧焊在风电行业的推广与应用》、《等离子切割试板定位先进操作法》等科研项目,通过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验收,参与甘肃冶金技师学院技师精品课的开发。

    丹心一片育桃李,硕果累累散芬芳

  她为酒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周边企业解决了无数的技术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吕杰认为,一个人的技能再高超,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也是极其有限的。她以前是怀揣对社会的感恩在努力工作,现在是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成长为生产一线的栋梁之材。自任教以来,每天都能在弥漫着焊接烟尘的实训车间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她将自己的绝技绝活和参加大赛的成功经验悉心总结,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法:“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重视,四个环节”,即以焊缝质量合格为中心,一手抓体能训练,一手抓心理辅导,同时重视发现学员技术特长并总结推广、重视有针对性地在培训过程中因材施教、重视“焊接文化”在枯燥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艺术感染过程,规范工艺讲解环节、完美表演示范环节、加强巡回指导环节、总结教学反馈环节。

  焊缝质量是焊接操作的生命线,一切技能提升均以焊缝质量的合格为前提,同时,吕杰注意到焊接姿态在焊接操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焊工过度溶池的可达性和精准性,直接关系到焊缝质量。因此,她将学生体能训练揉合到技能提升过程中,在学生饶有兴趣地练习各种焊接姿态的同时,身体的平衡性和舒展性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焊接环境提供了前提保障。

  面对差异性较大的学生,吕杰因材施教,共性学生共同培养,个性学生个别培养,提升了培训效率,缩短了技能达标周期,节约了实训成本。

  与此同时,吕杰擅长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单项训练、综合训练、达标训练、提升训练,创造比赛气氛等手段使学生目标性地进行训练。

  焊接技能训练是一个相对枯燥和艰辛的过程。吕杰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形成和注重“焊接文化”的渲染,凭借自己精湛和完美的示范,落落大方的示范动作,舒展美观的运条方式,行云流水的焊接环节,一件件工艺品般的焊缝呈现在学生面前。

  她提出“焊缝外观和质量美学”的焊接文化,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将枯燥乏味的训练变成了追求卓越的享受过程。

  近3年来,吕杰指导培训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326人,学员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项目近1000项,学员持证率100%,项目合格率98%,均满足《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要求。指导培训学生学员近400人,其中中级工技能鉴定合格率95%,高级工技能鉴定合格率88%,技师、高级技师技能鉴定合格率65%。选拔并指导省级、国家级焊接比武大赛人员20余人,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所在的培训班被业内人士称为“劳模班”。

  技术攻关展特长,心怀感恩报社会

  吕杰认为,没有师傅教、领导带、众人扶、亲人帮,自己将一事无成。如果没有酒钢这片热土、没有甘肃冶金高级技术学院这片天地,也不会有她这棵小草。在诸多荣誉面前,她感受到更多的是感恩和责任。

  多年来,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断有单位和企业前来联系寻求技术支持。在2003年炼铁2#高炉水冷壁检修中,为解决铜管与铜管、铜管与炉皮的异种金属焊接,吕杰积极查阅资料、请教同行,经过反复实验,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铜与钢异种金属焊接的难题,为提前7小时完成系统检修创造了条件,为公司创效60多万元,同时也填补了酒钢集团公司焊接领域中铜与钢异种金属焊接的空白。

  2009年,天风不锈钢公司热轧分厂POMINI磨床铸钢材质的辊颈支架托瓦安装框题发生开裂,如果继续使用很可能由于辊轮破坏离心而发生安全事故。面对更换设备成本太高(1800多万元),焊接性差的状况,吕杰根据材料和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制定了一套裂缝修复的焊接工艺,修复一次成功并正常使用至今,避免了热轧一起待辊停产的严重事故,节约辊颈支架采购费用近100万元。

  2012年3月底,翼钢公司1#高炉4带12#冷却壁进水管管根漏水,此部位为球磨铸铁和碳素钢异种金属连接处,在进行焊接时,焊接部位反复出现裂纹,直接影响生产。翼钢公司向集团公司本部申请技术支持,吕杰被派往山西翼钢后,通过一次次研究论证后,采用热焊栽丝法成功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为高炉整体年修赢得了时间。

  2012年4月,耐火材料公司1000吨龙门式摩擦压力机由于长期承受动载,底座一支柱断裂,被迫停产。在更换设备成本高(一台设备500万元左右)、周期长,修复设备难度又高的情况下,耐材公司向技术学院申请技术支持。吕杰带领焊工考试中心人员一同进行现场勘查、制定焊接工艺、准备焊接材料及设备,利用双休日时间连续工作21小时,成功修复了摩擦压力机,获得了设备单位的高度赞扬。

  教学,是吕杰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她精彩演绎着自己的教师生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铺就学生的成材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他们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教学中,她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精心制定计划进度,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迅速提高。

  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精心耕耘,无私奉献。她觉得自己既是快乐的园丁,又像一朵盛开的幽莲,把芳香弥散开去……。

    延伸阅读: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介绍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部门获悉,从2014年开始,新疆将开展“春潮行动”,主要从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创业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每年共计培训人数34.6万人。

    在就业技能培训方面,新疆每年将面向农村新增劳动力和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劳动者开展培训29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到80%以上,其中,二、三产业稳定就业达40%以上。在创业培训方面,新疆每年将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2.6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80%以上,创业成功率达40%以上。

    据自治区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新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培训方式,将农村新增劳动力与农村少数民族汉语言培训项目、新成长劳动力培训项目、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项目、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相结合,使其在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培训后的稳定就业率。



    8月初,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院校两级共12支团队近300名学生志愿者奔赴农村及企事业单位,紧紧围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科技支农、生态环保、大学生创就业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服务。

    ——逐梦乡间服务三农。7月中旬,志愿者来到周陵镇石羊村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该实践团队以实践促社会调研,在石羊村开展《农村社会经济问卷调查》,向100余位村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志愿者们冒着酷暑,一边做问卷调查,宣讲党的政策法规,一边帮乡亲们在田间干农活,期望通过调研了解新时期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了解乡情、服务地方建设。

    ——大手拉小手走进儿童村。三原县东周儿童村是陕西工院志愿者长期进行社会实践的见习基地。7月11日,由2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再次来到三原县东周儿童村看望这里的留守儿童,并代表陕西工院一万余名团员青年向儿童村捐赠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随后,志愿者们还在儿童村开办了书法课、舞蹈课、英语课等素质教育培训班,并针对个别孩子做了心理疏导,陪孩子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科技兴农共建和谐。家电维修服务队在电器维修协会会长朱小予的带领下,带着维修工具、电器零件,冒着酷暑来到北杜镇西刘村,为这里的村里义务维修小家电。得知志愿者到来的消息,乡亲们早早就把各种家用电器搬到了服务台前,维修队员忘记了路途疲惫,忘却了高温不适,马上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维修工作中。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受当地群众赞扬,拿着刚修好的电饭锅,张大爷乐的合不上嘴,用地道的陕西话说:“陕西工院大学生服务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科学技术,更让乡亲们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热情。”

    ——开拓成才见习岗,书写最美青春。今年的三下乡活动还将就业创业见习、社会化技能培养融入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院团委充分发挥“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作用,组建大学生创就业社会实践队来到共青团乾县县委、共青团咸阳市委、移动公司、白师傅饮品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见习类实践活动。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王诗伟同学在白师傅饮品公司进行了15天的见习实践,期间,她将见习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相结合,既锻炼了自己,还赢得了见习部门的一致好评。

    陕西工院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鼓励社会实践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相结合、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与大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与社会公益项目相结合、与青马工程等工作相结合。近期,院团委还将组织志愿者进行“实践归来话感受”主题团日活动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评优活动。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家电维修服务队为北杜镇西刘村村民义务维修小家电  

 

志愿者为三原县东周儿童村儿童开展武术培训  

 

志愿者服务队代表陕西工院向儿童村捐赠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  

 

志愿者进行科普宣传  

 

志愿者进行文化宣传  

 

志愿者合影  



7月31日,《中国教育报》以《专业建设创新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纪实》为题,图文报道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内涵发展战略,服务物流汽车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专业建设创新发展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纪实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难”再度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面对这一难题,有着64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陕西工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性调整和设置专业,并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举办技能竞赛,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2010至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2014届31%的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

 专业设置:立足区域 对接企业

 随着陕西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物流及电子商务产业迅速崛起,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陕西工院紧跟时代脉搏,组建了物流管理系,2010年又升格为汽车与物流学院。该学院一班人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设置和调整了专业发展方向。经过7年的建设,该学院现拥有6个教研室,开办有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定损与评估、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管理等7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是2008年国家示范性立项建设专业和2009年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是2012年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还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国家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专业建设:特色明显 成效突出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汽车与物流学院紧跟行业发展,明确专业定位,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新专业建设,进行课程、教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中紧扣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赛两个抓手,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行专业建设创新 近年来,汽车与物流学院先后与西安人人乐配送中心、福建省信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布瑞琳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分别组建“仓储配送”、“工程材料管理”、“荣庆物流管理”、“布瑞琳”等订单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等,使校企合作真正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以国家示范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与企业进行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思路,联合企业进行课程开发及建设,现已建成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的适用与维护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管理学基础、物流基础、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货物运输操作和交通运输与保护等7门网络课程,同时建成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起良好的资源平台。该学院还按照企业岗位标准、岗位能力需求,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创立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思路、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材模式,编写出版了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货物运输操作、物流基础等5门特色教材。

 在人才培养方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任务相融合、职业素质提升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职业岗位训练与教学情境相融合、职业资格考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交替实施,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相互轮换,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岗位做工的有机衔接。

 同时,参照物流行业标准,按照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及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形成了“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即将高职三年培养期通过三个培养模块,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具体为: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包括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及认知、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第二阶段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块,包括职业素质培养和岗位技能训练;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教学模块,包括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及论文。

 此外,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商务专业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电子商务岗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创新形成了“教做耦合、实境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1年电子商务专业获中国互联网协会颁发的“企业项目教学创新奖”。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被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网等多家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录用,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和欢迎。2006级毕业生赵娟红、李春祥,2007级毕业生张映莉、张敏、贾磊平、唐宏斐等通过三年的学习锻炼,纷纷走上了开网店创业之路,率先树立了自主创业的品牌。

 院级重点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从2006年开始招生至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连锁经营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岗位能力要求,围绕能够担任部门主管、门店店长、区域经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学习、工作、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保障专业建设创新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的重要保障。汽车与物流学院现有ERP操作、营销模拟、自动仓储与配送、汽车电器、汽车检修、淘宝创业工作室、项目孵化工作室、汽车营销、连锁运营体验店等18个校内实训室,配备有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生产物流、国际物流管理模拟系统、连锁经营管理、网络营销、汽车营销、商务谈判、营销管理电子对抗系统等仿真模拟教学软件,总价值1300多万元。此外,学院还积极与京东商城、人人乐、汽车4S店等数十家企业合作建成了校外实习基地。2010年,物流技术操作实训基地被省教育部门确定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2年,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

 淘宝公司首次与高校合作即选择了陕西工院,通过将淘宝店搬进校园、依托淘宝创业工作室和项目孵化工作室,借助“印象西安”陕西特产的网络销售、校园物流代发等企业运营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创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交替实施,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相互轮换,使学生“身在校园,做在企业”,真正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为使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相融并进,汽车与物流学院在校园内开办了3家学生实体运营体验店。运营体验店主要承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门店运营实习、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实习、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实习以及采购业务、理货业务、收银业务、促销业务、盘点业务、客服及防损业务、财务管理等实训项目;同时,为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多个专业提供实训场所及支持。运营体验店秉承“提高素质,提升技能,锻炼在我,服务于您”的经营宗旨,以“今日实训先锋,明日岗位骨干”为口号,贯彻“一心为学,专心于训,用心经营”的工作理念,打造符合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实训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实际操作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运营管理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创新 汽车与物流学院针对所开设专业,在每年的校内技能竞赛月活动中举办物流、营销、连锁、电商、汽营、汽检等专业技能竞赛。学生先后组队参加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应用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物流技能大赛、汽车营销大赛、汽车检修大赛等赛事,共获得陕西省特等奖3项、陕西省一等奖2项、综合一等奖3项;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同时,配合“双证制”建设,为该专业及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营销师、连锁经营管理师、中级汽车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或认证服务,还面向社会提供各类相关培训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就业充分

 专业建设有创新,人才培养有特色,汽车与物流学院涌现了很多学生零距离就业和创业的案例。2009年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陕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电子商务专业0702班唐宏斐和张娜同学都曾在淘宝创业工作室经过实践锻炼,并分别走上了电子商务的就业和创业之路。电商0801班章举、夏涵悦,电商1001班学生王萌、周茜同学都已成为京东商城的业务骨干,电商1001班杨延同学成立了云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寇咪和赵鸽鸽同学也在西安沐易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淘宝店铺和天猫商城从事主管和客户工作。布瑞琳订单班学生、物流管理专业0902班的王引,现已成为布瑞琳洗染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1001班杨才华因专业技能突出,成为布瑞琳公司洗染车间二级工程师。

 近年来,该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2015届毕业生现已有部分学生被企业预订,其中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学生已被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预订,物流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被顺丰物流公司预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被京布瑞林公司预订。陕西省内、陕北、关中各地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汽车营销4S店也纷纷前来洽谈接收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事宜。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陕西工院各级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指导教学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通过听课,各级领导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考勤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与授课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课间,学院领导深入教师休息室,对教师饮用水供应情况、教材教案准备情况、教学硬件设备运行等进行了细致检查。总体来看,新学期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师准备充分、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按时到课,课堂氛围良好。近年来,学院各级领导深入一线听课、检查指导教学工作已经成为陕西工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学院各部门在开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8月28日上午,学院召开了《2014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梳理总结了上半年工作的标志成果,布置安排了新学期及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相继召开部门工作会议并立即投入到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开学准备中去:教务处查漏补缺,确保教材及时到位,在开课前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中;国资处提前安排,为全院各部门检修办公设备、按照计划用量将打印纸送货上门,并完成了新进专职教师笔记本电脑的招标采购,确保在开学第一天发放到每个教师手中;后勤部门对学院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各教学单位对各自管辖的实训室进行了卫生清洁和设备维护,以保证学生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全院教职员工也于8月29日到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党委书记邓志辉在崇文南楼B区202教室听课

 

院长崔岩在崇文北楼104教室听课

 

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在崇文西楼301教室听课

课堂教学秩序井然

 

新学期第一堂实训课

 

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实训


    8月8日至10日,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西部分会2014年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理工学校、贵州机械工业学校、贵州机电学校等8所学校的2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陕西工院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永亮和宣传教育部部长张勃参加会议并与兄弟院校进行了工作交流。

    会议通报了西部分会2014年的各项工作情况。与会代表围绕“网络舆情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探讨,交流了各校的创新经验和具体做法,听取了贵州省委党校张顺昌教授作的《遵义会议精神及当代启示》的专题报告。

    随后,与会代表参观了贵州机械工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和新校区,并赴遵义会议旧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两个干部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西部分会2014年年会在贵阳召开


贵州省委党校张顺昌教授作《遵义会议精神及当代启示》的专题报告


与会代表参观贵州机械工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和新校区


遵义会议旧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实现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新模式。为提高职教办学层次,2008年9月,定西市职教集团应运而生。该集团的成立,加快了市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优化、扩能、增效。集团成立后,还设立了职教集团驻上海、深圳和天津三个实习就业服务站,形成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为促进全市职业教育走连锁化、品牌化、内涵式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2009年组建成立的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代表。新成立的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形成了“一个学校、三个校区、四个基地”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实现了区域内师资、实训资源的共享和就业市场的统筹拓展。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扩大办学规模、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实训设施、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突出特色、互利互赢、规范发展、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骨干引领、以城带乡”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跨区域、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目前,全市共有职业学校19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4575人;成人高校1所,在册学生4027人;中等职业学校17所,其中国家级重点5所,省级重点3所,市级重点2所,定西工贸中专和定西理工中专正在创建国家示范校。全职业学校共有在校学生43488人(含灵活学制)。2006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城乡劳动力转移培训61293人,开展“两后生培训”275363人。全市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已遍布全国各地,服务于各行各业,有好多已成为致富能手和创业带头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

  完善集团机制体制,凝聚力不断增强

  定西市职教集团成立以来,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交流合作,特别是扩大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使集团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的社会团体。目前该集团下属的职业院校有近5万名在校生,每年有近万名学生需要顶岗实习和就业。近年来,该职教集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培养套餐”,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积极走出去,不断请进来”,集团内各职业学校依托三个实习就业服务站,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了就业基地;与首钢集团、宝钢集团等100多个全国知名企业和单位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及培养协议,每年安置毕业生近万人。该职教集团成立以来,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还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2010年,临洮农业学校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一名同学荣获种子质量检测项目一等奖,两名同学荣获动物外科手术项目三等奖,实现了我省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强化工作措施,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定西市职教集团成立以来,不断扩大集团内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建立完善“以县为主,政府推动,行政主管,学校参与”的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机制,通过增强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职业学校上学。该集团还推行“市内联合互动招生机制”,打破县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统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纵向以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依托,建立校校联合招生机制,横向以市级重点专业为依托,扩大品牌专业的联合招生,形成优势专业群。定西市卫校、临洮农校、定西理工中专、定西工贸中专、临洮县职业中专等国家重点职业学校面向全市招生,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效益。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我市中职招生年年能够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任务,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争取项目支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建设开放共享型实训平台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重点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建设“三大工程”。为了提高全市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着力打造优质职教品牌,2009年,组建成立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和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目前,定西工贸中专和定西理工中专已跨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正在加紧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7个县级职教中心实施了国债建设项目,争取到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各职业学校建设了一批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在现代医药、现代园艺、中药材、马铃薯等支柱产业方面,支持建设了一批研发基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后劲。2011年,我市首先支持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领域建设实训平台,支持定西工贸中专在机械加工、中餐烹饪与饭店服务专业领域建设实训平台。市上还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编制了项目建设申报材料,组织相关学校起草平台管理运行方案,确保平台建设到位,使用到位,资金到位,逐步实现平台资源共享。

  创建国家示范校,集团化办学水平得到提升

  2010年,经教育部审定批准,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跨入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行列。2011年,经省教育厅专家组评审,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列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经国家教育部严格审查,确定了建设方案,正在加紧建设,年内将接受验收。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中,我市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能,确保国家示范校高质量、高水平建设,认真做好阶段性评估和中期性评估,为通过教育部终结性评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集团化办学进展加快

  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两个试点项目“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和“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在我市正式启动实施。为确保两个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市上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在保障项目实施有效推进的同时,市上还成立了项目专家小组,并结合定西实际,确立了“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研究课题,组织相关人员撰写论文62篇,为我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年9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我市两个试点项目进行了全面调研,对我市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规范学校管理,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在该集团的统筹下,全市职业教育以“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扩大就业,特色发展”为主线,以“优化育人环境,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为主题,紧紧抓住管理科学化,努力夯实教育基础,凝聚办学力量,增强发展后劲,扩大办学知名度,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市把2013年确定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启动年,全市职业学校以“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建设为抓手,明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推进全市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原标题:定西市职业教育发展纪实


    “对普通专科批次考生,只要填报了志愿、服从调剂且符合招生学校条件的都有学上……”8月29日,省招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说。

    今年,我省专科招生包括提前专科、普通专科、省内高职院校面向青南四州及“两化”艰苦地区专项专科计划三个批次,实际录取1.58万人。全省实际录取3.55万人,仅专科三个批次录取人数几乎达今年高校招生人数的一半。

    为满足广大考生上好学、能就业的愿望,今年我省对热门院校或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适当进行了扩招,同时对就业较差的专业或院校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不予接受扩招计划。

    今年我省专科阶段,医疗、师范、建筑、能源类院校或专业顺扩人数较往年有一定增加。在专科阶段招生过程中,省招办坚持改革导向,采取多项举措支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单独自主招生院校由7所增加到10所。省内高职院校单考单招1800余人、对口高职570人、五年直升班361人,约占年度总计划的7.4%。对省内新组建的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招生给予了全力支持,这两所学校的文科在专科线下40分建档、理科在专科线下50分建档,尽可能扩大生源范围,目前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超额完成了招生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应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坚持“教育第一、育人第一、创新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方向,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华夏项目学校优秀学校、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哈尔滨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党建工作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该校的经验表明: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出地体现了走“科教兴国”之路的核心内涵。尤其是学校秉承“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生命线”的治校理念,以“适合、适度、做精、做强”为发展方向,打造出了卫生教育领域的特色教育品牌,为全国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抓内涵、创特色”是打造卫生职教品牌的前提

    哈尔滨市卫生学校,是一所具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目前,学校拥有3个校区、2个外县办学点,在校生2500人,教职工110人,形成“护理见长、康复专攻、涉外特色、药剂补缺、检验应用”的专业布局。近年来,学校坚持“五创新、五创优”的工作目标,积极实施了“十项工程”建设,努力争创黑龙江省示范性中职学校,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卫生专业人才探索了新路。

    ——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完善顶层总体设计。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生命线。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任务,按照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以“适合、适度、做精、做强”为统领,即适合地域经济发展和自身特点;规模数量和在校生的人数要适度;特色专业要做精;长线专业要做强等专业顶层设计,收到成效。

    两年来,学校调整教学机构,组建了护理专业科;新建了康复技术教研室、药剂检验专业教研室;调整公共基础教研室,将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教师调整到专业教研室任课;成立督导室,全面检查评估教育教学质量;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辅助教育教学工作;成立培训科,既发挥学校的师资优势,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设立辅导员机制,有效辅助教育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机构的调整为学校落实专业布局建设,以“专业群”发展的思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在发展中,学校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与北京医模有限公司建立了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形成了定期互动机制。公司每年冠名“哈尔滨市护理技能大赛”,每年无偿为学校提供价值5万元的模型设备,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早在2008年就与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建立了康复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学校投资70多万元的康复设备,医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实现了校企共赢。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学校重新改选了学术委员会,聘请了企业老总为名誉主任。还成立了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哈医大四院护理部、哈市第二医院护理部等领导任委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每年还为市卫生系统提供技能大赛场地,执业医师资格考点等服务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

    ——强化实习实训管理,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实习就是就业的前置,是通往就业的一把金钥匙;更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为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工作,配备了专兼职实习班主任;建立了实习生定期返校经验交流制度;实习医院专家意见反馈制度;开展了伙伴教育进课堂、实习队长与专业教师对话等活动。把学生在实践岗位的经历,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断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在此基础上,在实习中渗透德育教育,教会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做护士”,涌现出了一批模范学生。如:有的学生在哈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实习期间,拾金不昧,被人们传为佳话。目前,实习基地涵盖在哈所有三甲医院,学生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重德育、育新人”是打造卫生职教品牌的关键

    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就是提高办学质量。这是哈尔滨市卫生学校的一大特色。为全面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先后派出几十名教师参加国培和专业培训,有的还赴美国、德国、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深造。近年来,这支队伍参与“十二五”国规教材的编写,主编了15本中职国家教材;担任教育出版社国家规划教材《哲学与人生》配套教材《德育活动课》教材的主编,学校成为全国德育规划新教材德育活动课主办单位;完成了中职、“五年贯通制”、“中高职衔接中职教材”共计51本。同时,学校还参与了国家教育部门中职农村医学、康复技术两个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工作。就是这支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课题建设为牵动,做实德育工作。“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石。哈卫校作为卫生职业学校更是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培养具有“仁爱之心、立德之义、专精之能、致远之思”的白衣天使。

    近年来,学校以黑龙江省“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为牵动,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模式改革,制定了《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德育活动主题方案》,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更新。即“三年成长计划”:一年级成长养成教育,二年级成熟育人教育,三年级成才强化教育,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感悟成长的快乐。

    2013年5月,黑龙江省教育部门和省教育学院在学校召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得到了来自全省教研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一致好评。 

    ——以职业道德为切入点,做亮德育工作。走进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各种活动袭面而来。对学生进行的“热爱生命”主题教育;每年的“5·12”国际护士节,学校都要为护理专业学生举行授帽仪式;还有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奉献自己、服务他人”的职业理想教育,使职业道德精彩绽放。

    2013年11月,学生孙琳在火车上用急救专业知识抢救了一名女乘客,挽回了年轻的生命。哈尔滨共青团组织授予孙琳同学为“优秀共青团员标兵”称号。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做活德育工作。在活动中培育人、在活动中启迪人、在活动中锻炼人,是哈尔滨市卫生学校一直坚持的做法。

    融入该校,每周的升旗仪式精彩纷呈;每天早自习,学生的礼仪训练更突出了专业特色;课间由老师们潜心编排的韵律操和健身操,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还有,以“难忘师生情,放飞天使梦”为主题的毕业典礼,阵容庞大、美不胜收。尤其是学校长期坚持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到处都留下了学子们的身影;多次受到市里团组织和市教育部门的称赞。“哈卫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还被推荐为“黑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工作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哈尔滨市卫生学校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原因就在于:“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好的学校”的深刻内涵。学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撑;离不开以邓向伟校长为代表的开拓、创新、务实、勤政型领导集体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为黑龙江省和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原标题:围绕内涵创特色 突出职业育新人——哈尔滨市卫生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纪实


    8月26日,慧科教育集团旗下国内首家专注于泛IT领域全媒体在线教育平台“开课吧”上线一周年之际,亚马逊AWS、IBM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等世界级知名企业、高校强力入驻“开课吧”并与其共同设计开发课程。与此同时,“开课吧”同一集团旗下泛IT领域职业发展平台“找座儿”正式上线。通过“开课吧”在线教育平台与“找座儿”在线职业发展平台两者之间信息系统的深度耦合及用户数据互联互通,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的职业发展路径,与职业技能要求相匹配的课程、认证资源,让学习者不断明确目标发现差距,提升技能并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开课吧”成立一周年之际全新开设了为高校师生量身打造的在线教育专属高校社区品牌“高校邦”,目前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率先入驻,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开课吧”学习到来自全球顶尖企业及知名高校的课程,获取并置换相应学分。

    原标题:“开课吧+找座儿”合璧高校参与开发课程



“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在贵阳举行杨云摄

“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在贵阳举行杨云摄

   中新网贵阳9月2日电 2日,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在贵阳举行,与会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哈吉穆罕穆德·谢里夫丁·哈吉穆罕穆德·萨利赫发言说,伴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东盟希望能与中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推动合作模式与交流学习形成机制化。

   哈吉穆罕穆德·谢里夫丁·哈吉穆罕穆德·萨利赫认为,东盟一体化进程将促动高技术职业人才的加速流动,东盟国家绝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高技术职业人才参与推动经济发展。目前,东盟各国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但由于各国国情不一、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教育发展模式不一、对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也不统一。东盟希望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地区的合作而成为全球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与中国的合作极为重要,东盟职业技术教育升级需要中国真诚的帮助。

   哈吉穆罕穆德·谢里夫丁·哈吉穆罕穆德·萨利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严谨的、系统的对话与交流,与中国一道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的全球发展规律,共同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以惠及全球。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说,“东盟240余所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都有强烈愿望与中国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合作,希望开展双边或者多边的多赢合作。”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东盟一体化都需要大量专门的职业技术人才,旺盛的市场需求也决定着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需要机制化保障。

   谈及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机制建立,中国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双边和多边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主体作用,发挥科研机构引领作用;二是进一步提升现在已有成效,拓展职业技术教育上升空间,拓阔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领域,强化已有合作项目成果,突出特色、务求实效;三是要进一步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领域,鼓励组建国际性职业教育集团,在各国政府主导下,开展双边、多边认可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各国科研机构、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稳定的合作联系,开展互补性合作。

   目前,中国在广西、云南、贵州、黑龙江、福建、四川等省区设立10个教育培训中心,支持东盟及发展中国家培训职业技术人才。培训领域包括商务会展、文化艺术、对外汉语、金融财税、传统医药、新能源、农业、电力等。

   2010年,中国与东盟签订“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2011年,中国在东盟各类留学人员已超过10万人,率先实现“双十万计划”,2013年,东盟国家在中国各类留学生已有7万多人。

  从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始,就已经将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交流周活动。由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及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经过7年打造,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互动平台;加强对话、增信释疑的友谊平台;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开放平台。

    原标题:综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健全机制是关键



学生遥控机器人模拟各种动作。  

    作为交流周的重要活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去年已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中国——东盟在职业教育交流方面的丰硕成果。

    今年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分图片展示区、技能展示区、成果展示区,来自省内外职业院校展示了师生职业技能的各项精品,其中,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备受关注,这组色彩鲜艳的机器人通过无线组网,相互合作共同表演。机器人内置近200多种基本动作库,可以模拟人类的各种动作,还可以完成多套舞蹈,如 《江南STYLE》、《千手观音》等。


    今年高职高专录取已经完成,据陕西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职(专科)正式投档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有320所院校在该省遭遇“零投档”。这种现象不单单出现在陕西,安徽、贵州、海南等都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中国青年报》8月25日)

  高职遭遇“零投档”的确不是什么新话题,今年大面积发生的“零投档”确实是个新现象,本该引起足够重视,但即使是在职教圈内,反映也不一:有人认为,这些仅仅是一连串数字,不过表明高职遭遇“零投档”的常态化,不足以说明实质问题;有人觉得“零投档”主要出现在省外招生,媒体有放大之嫌,毕竟,自己所在的省份和学校今年总体招生还不错,不必如此悲观;还有人对“零投档”早已产生审美疲劳,对此视而不见,以为危机不过是报章上渲染出来的,离自己很遥远,是新闻从业者吸引眼球的“标题党”罢了……

  必须承认,我们都会带着先见看待高职遭遇“零投档”现象,每个人的视野都会受到所掌握的信息、处在的岗位、承担的责任等因素限制。据2013年教育部备案的数据显示,全国有1266所高职院校,可谓良莠不齐,国家示范及骨干高职院校招揽生源,具有绝对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暂时高枕无忧,尚且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处于二、三线城市中一般的高职学校无疑首当其冲,这种“无米下锅”的焦躁,生源尚可的院校根本无法体味。

  近些年,生源危机是个不争的事实,其愈演愈烈之势,已然超出我们的估计:据有关测算,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于2008年达到峰值,随后至2020年前后逐年下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免费,中职毕业生规模扩大,适龄人口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放弃高考人数逐年增加;国外高校加大在中国的招生力度,港澳地区高校介入内地揽才,高中生自主选择权增加……高等教育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谁的手里都不会握有一把“尚方宝剑”。

  汉语中,“危机”是指既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是考验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刻,是人生、团体和社会发展的转折点。“零投档”危机恐怕正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考验的也正是管理者们的决策能力。

  1980年代,美国高校也经历了一场高校“大洗牌”的过程。作为一所历史超过百年的私立4年制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Depaul University)受益于生源增加的大环境,曾在1970~1980年经历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当1981年在校生数量达到顶峰之后,申请和入学的人数出现了急剧下降——1979~1983年的4年间,新生入学人数下降了30%,学校的生存危机一夜之间找上门来。时任学校教学副校长的帕翠西娅·尤尔思(Patricia Ewers)领导了一场拯救行动,经过两年努力,学校最终止住新生数量下滑趋势,走出了危机。回顾这一过程,校长这样描述:“如果学校能够在新生数量开始下降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话,成功的机会就增大,总的成本就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毋庸置疑,危急时刻,需要前瞻性,需要胆识,需要魄力,更需要有效的策略,反应速度过慢者将会作茧自缚,行动迅速者则会日益壮大。须知,意识到危机的前提,是要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笔者担心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会对形势认识不清,总以为情况并没有那么坏,对现实作出误判,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甚至把希望寄托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政策救助”上,这无疑是危险的。

  这些年,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确实施了各类举措,比如注册入学、专业预警、分类招考等,但行政包办并非万能,结果也非卓有成效。相关举措不仅给公众带来误解,也导致一些公办院校对上级主管部门和政策的过分依赖,行政一旦放手,这些“家养”的院校没有野生的能力,恐怕缺乏独立应对危机的灵活性。

  当然,取得成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改革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代价。职教歧视这个“痼疾”在社会上还会长久地存在,但高职院校绝不能坐以待毙,巴望着等到社会环境彻底变好后才去寻找出路。相反,高职院校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主动出击,广泛调研,了解招生中的不足,明晰自身的竞争优势;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加强培训和学习,增强危机意识,转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慵懒作风,勇于担当;结合社会需求,谋求企业合作,整合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品牌;调整组织机构,避免人浮于事,提高院校管理效率,提升招生的科学性和专业水准。

  “零投档”有如在高职院校的队列中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对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是场彻头彻尾的灾难,那些尚处于“零投档”边缘、并无竞争优势的院校是时候快速作出反应了,任何拒绝变革、满足于现状者都是在自掘坟墓,必遭市场淘汰。

  原标题:对高职“零投档”现象绝不能反应迟钝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教育援疆、就业援疆支持作用,全面提升阿勒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近日,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专家组一行7人到阿勒泰地区指导编制《阿勒泰地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五年规划( 2014-2018年)》,共同绘制受援地职业教育发展蓝图。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先后调研了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学校,对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中职学校的优势、机遇、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审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规划》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向阿勒泰地委、行署做了专题反馈。



    职业学校也迎来开学季。记者昨从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获悉,今年我市首次开辟企业课程,由企业按照所需岗位设置课程,并由企业人士亲自到职业学校进行授课。该校今年组建川奇学院,学生可在其中直接学到企业需要的课程,毕业后直接上岗。

    原标题:企业课程首进职业学校


    最近,笔者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这类高校都已经提出转型发展的概念,但相当一部分也就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向纵深发展,普遍存在转型发展主动性不够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认识不到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作为普通本科高校中最基层的地方本科高校,也纷纷“表了态”。但观其动静,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动作不大。

  其实,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走转型发展之路,除了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与其说是转型发展,倒不如说是“回归”自己的“正道”。遗憾的是,有的地方本科高校,虽然看到应用型方向对学校发展有利,但由于受“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应用型比学术型低人一等,转型发展有“矮化”之嫌,不愿意公开承认办学的职业性,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路子走得也就不彻底。结果就是,找不到归属,自然就影响学校的发展。

  笔者认为,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经费、指导及舆论导向都有明确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本科高校要理清思路,找准定位,谁转得快,转得坚定,谁就会获得更多支持;谁不转,或者转得慢,转得犹豫,谁就等于放弃发展。

  那么,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如何积极主动推进转型发展?笔者以为,应该沿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统一思想,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转型发展氛围。地方本科高校对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普遍认识不足,认为更多的是“国家需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科学指导,统一地方本科高校师生的思想。学校自身要加强学习,领会转型发展的实质,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澄清认识上的误区,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第二,要统筹规划,选准转型发展的重点路径。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类型的跨越,涉及的面宽,难度很大,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办学实际,统筹规划,选准转型发展的重点路径。不同的学校情况不一样,转型发展的路径也不一样。但就一般情况而言,主要包括:

  一是要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朝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方向转型发展。过去的专业设置都是围绕学科转,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其专业就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和调整。

  二是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朝工学结合的方向转型发展。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传统高校的翻版,但由于没有传统高校的学术积淀,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修养不深厚,技术特长不专业,“文不得也武不得”。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跳出学科教学的范围,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要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方向转型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重视教师专业理论的提升,还应该重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应该重视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四是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转型发展。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不能只考虑学科的完整性,而应该在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术进行改革,强调能力与发展并重。不仅应该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而且应该走出学校,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五是要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应用技术文化,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尤其是技术创新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如润物无声,师生浸润其中,举手投足都散发出应用技术人才特有的“气场”,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有了“职业人”的气质,何愁毕业找不到工作。

  以上五个方面稳步推进,不断深入,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就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向骨髓渗透。

  第三,要主动打开校门,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整合资源。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对实验实训的条件要求更高,仅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需要企业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他们,转型发展就没有保障。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整合资源,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原标题: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与回归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