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8月27日上午,合肥市职业教育专题界别协商会在市政务中心召开。市政协主席董昭礼、市委副书记凌云、副市长吴春梅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市政协副主席李晓梅、金其武,秘书长袁文长等出席会议。市政协副主席程晓舫主持会议。

  董昭礼说,这次专题协商会,是认真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的一次具体实践。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把政协协商民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使之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市政协围绕发展职业教育开展专题协商,抓在了点子上,谋到了关键处。各位政协委员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广泛集聚智慧,进一步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使相关决策更加符合实际,使政策落地更加有力,为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献计出力。

  凌云指出,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民生和经济,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要以更高的标杆提升职业教育事业,破解教育、就业、经济和民生的“三大困局”,加快建设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更新的举措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要完善顶层规划设计,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广泛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以更强的合力保障职业教育工作。

  吴春梅感谢市政协委员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她说,广大市政协委员对合肥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真知灼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认真研究吸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

  会议听取了市政协调研组成员发言;听取了市政协有关负责同志汇报的职业教育调研情况和有关建议。

    原标题:以更高标杆提升职业教育事业

    8月23日至24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在天津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140余家机构参与,并最终达成共识:决定通过五大举措、4项运行机制的实施,共同促进京津冀现代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最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持,实现三地共赢,这是我们与天津、北京方面达成共识的基础。”与会的河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就此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性协议。据介绍,此次共识中的五大举措包括:共建“京津冀一体化”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用共享平台、共建“京津冀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性平台、共育“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共建“京津冀一体化”师资与学生交流交换平台、共建“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区域性研究平台。

  据悉,三地还将通过寻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服务业”对话机制、“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区域项目协同创新机制、“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区域共研机制、“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区域联动机制等四项机制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

    本报讯 广西横县职教中心的中职生可直升本科(专科)高校就读。近年来,该县借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动与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梧州学院等广西多所本科院校合作,学生在中职校学习三年,毕业后不用参加高考即可直接升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就读,全校每年都有150多个直升本科科院就读的名额,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

  该校还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办学,采取“2+3”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然后可以直接到相应的高职院校学习3年,毕业后可获得中职、高职毕业证。2013年,学校被本科、专科院校直接录取的学生达188人,确保了学校每一名有升学愿望的学生能到理想高职院校就读。

    原标题:广西横县职教中心:多校合作让中职生直升本科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共建实训基地为载体,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共建共赢”、“筑巢引凤”和“品牌效应”三种校企合作模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尽管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我们土建类的学生还是供不应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系主任梁金江自豪地说,目前学院今年的毕业生已全部落实就业岗位,2015年1000多名毕业生也已经提前落实顶岗实习岗位。

  技不压身,有技能就有就业。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以共建实训基地为载体,探索“共建共赢”、“筑巢引凤”和“品牌效应”三种校企合作模式。3年来,学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对口率达85%以上,2003年至2013年连续11年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共建共赢”校企一体

  2009年,学院就开始着手引进企业,探索“共建共赢”校企合作模式,以共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载体,与企业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创建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广西正高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由学院提供场地、员工、技术,企业提供生产任务和管理模式。

  学院副院长陈海峰说:“人才培养最忌盲人摸象,学校找不到企业,企业找不到学校。”平台搭建后,公司不仅全程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还定期与学院举行“碰头会”,同时派出优秀员工担任学院实践课教师。

  “教师不可能都被送到企业锻炼,没有那么多机会和时间。”梁金江说,现在企业办到了学校,实训基地在一楼,办公室在三楼,走几步就可以实训锻炼。目前,已有18名教师分批到正高公司挂职。

  教师下课直接进企业,企业优秀员工也可以为学生上课,正高公司材料部副经理吴春苔就担任材料课专业教师。

  “通过角色互换,双方都获利,公司共享学校的人才、设备优势,学校共享公司的平台和项目优势。”正高公司总经理李伟说,近两年来,双方共完成产值1200多万元的生产任务,完成近3500人次的实训教学;培训、鉴定1600多人次,承担各级科研及生产技术研发项目近10项。

  学院院长温宗胤表示,通过“共建共赢”,形成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公司解决了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实现了学校赢得真真正正工学结合,企业赢得技术人才,学生赢得扎扎实实技能的“三赢”。

  “筑巢引凤”共谋发展

  经过严格考核,学院近日又迎来了一个新伙伴——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实训基地。

  “与上海通用的合作,并非那么容易。”汽车系主任吴飞说,从去年底开始谈合作,上海通用公司经过几次考核,最终才把基地设在该院。

  吴飞介绍,首次有合作意向后,上海通用公司要求学院派4名汽车系专业教师前往上海试讲,他们再联合广西3家4S店负责人到校考察,最后还要听教师现场讲课。

  在汽车楼,除了刚进驻的上海通用汽车实训基地外,还有国际名企德国博世科技、芬兰通力电梯、日本丰田等10多家名企基地。

  “这么多国际知名品牌选择我们,得益于学院一开始在规划校园时就做好了‘筑巢’的准备。”陈海峰说,2007年,学院筹建新校区时,就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预留了足够空间建实训室。

  “学校的大巢筑好了,汽车楼的布局也完全考虑到校企合作的规划,为企业进驻预留足够空间,因此才引来了国际知名品牌这些‘大凤凰’。”温宗胤说。

  此外,学院还通过理事会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整合优势资源,将汽车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级基地、广西汽车类学生技能竞赛基地,连续4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汽车营销”比赛。

  “品牌效应”互利共赢

  近日,广西盛沅行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谢总经理亲自到学院谈校企合作项目,而合作意向却是源于今年交职院两名在该公司实习的学生。

  谢总经理说:“这两名实习生的表现非常好,现在我已经决定留下他们了。我还找到学院,希望加深合作,提供实训项目,今后可以有更多学生到公司工作。”

  “这就是学生带来的‘品牌效应’。”温宗胤说,“知名企业、专业品牌给学校带来的效应,可以带动更多毕业生就业。”

  “品牌效应”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通过信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双方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共同举办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由企业专家当评委,企业老总来颁奖。竞赛结束后,双方共同举办产品展示会、技术论坛、就业双选会等活动,在广西同类专业中已形成极具影响的合作品牌。目前,大赛项目由最初的5项增加到28项,奖励资金由2.6万元增长到17.6万元。

  近年来,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首批交通运输部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广西首批特色高校项目建设学校”,成为全国首个挂牌的“军队士官直招定点培养院校”。

    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发表重要讲话。会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人才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也是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的主管部门,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负有重要职责。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全力以赴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一、增强大局意识,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这些新论断、新理念、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人才、就业等工作的职能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给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通篇贯穿着改革的精神。我们必须抓住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力度,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作为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和持续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要用改革的精神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发展,着力破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职业培训、技工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纷纷涌现,势必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产生新的更大需求。我们要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统筹运用制度、法律、政策等手段,确立职业教育培训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展路径。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加快职业教育培训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完善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表彰、激励等方面的政策。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职业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有效的技能培训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技能培训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要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和稳定就业为指针,大规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不断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二、增强改革意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改革部署。职业培训是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把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增强改革意识,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

    构建这一体系要实现五个目标。一是培训对象广覆盖。把城乡全体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二是培训类型多样化。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努力满足劳动者差异化需求。三是培训等级多层次。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四是培训载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动员各类优质资源向职业培训集聚。五是培训管理规范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对培训对象、培训过程、培训质量、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管,实现职业培训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构建这一体系要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健全制度。要以构建技工院校培训体系、用人单位培训体系、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体系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要把职业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促进就业创业的整体工作中进行部署和推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制度,推动职业培训立法工作。二是完善政策。要及时调整完善培训重点、培训补贴、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发挥就业政策对培训的引导作用,表彰奖励政策对培训的激励作用,技能鉴定政策对培训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大投入。要加大职业培训各项补贴资金的整合力度,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在就业专项资金中的比重,增强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作用。四是突出重点。要抓好农村转移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业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群的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要组织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等重点行动计划,带动职业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三、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培训是面向全体劳动者、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基本培训制度。技能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更多依靠动手和实践。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培训依然存在着教育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训脱节等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坚持把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宗旨,把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作为直接目标,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模式,重点要在四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桥梁。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推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二是加快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规律和学习规律,融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三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集培养目标、培训要求、课程内容、培训方法、考核评估为一体的职业培训规范。要加快开发突出职业素养和技能训练的职业培训包,规范培训教学活动,提高培训质量。四是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学徒制培训是我国传统技术工人培养的主要方式。要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改革传统的以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探索建立“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引导企业加强青年技工培养。

    四、增强责任意识,全力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各项工作落实

    方针政策已经确定,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我们要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要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整体推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各级人社部门要勇于担当,坚定信心和决心,把技工院校管好、办好,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技能鉴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等工作对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引导、支持、促进、服务、保障作用。要以管宏观、规划、指导、督查等工作为重点,以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开展活动为抓手,坚持内涵发展、市场制胜,全力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和转型,并着力解决学校经费投入、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教师、学生职业发展等实际问题。

    要争取并落实政策,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发展。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开招聘政策,畅通学生职业发展通道。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研究制定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好技工院校享受各项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政策,扩大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研究推进中专和技工院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在技工院校教师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成立技工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建立技工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

    要扩大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走基层、技校行”“技能中国”系列宣传活动,转变社会观念,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宣传高技能人才典型和技工教育特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

    原标题: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

    昨日,晓华致电晨报称,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要求全校男生必须统一理平头,尤其是新生,如果没有遵守该规定就不准注册。对此,不少学生质疑学校的做法过于粗暴,侵犯了学生的权益;而校方则表示,此举是为了规范学生仪容仪表,理平头的学生就业时更加受企业欢迎。(8月26日新华网)

  一入门就理发,发长不超1厘米,有此门规的是少林寺。入佛门当和尚,剃度吃斋那是个人选择。可厦门工商旅游学校也有此校规,不知这个校规学生认同度如何。

  这是一所中专学校。学生也就高中生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学生想必没有出家的念头,可没有办法,发型不“标准”,就没法入学。学校的解释是,“理平头的学生就业时更加受企业欢迎。”

  这分明是歪曲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没错,那是说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可没说以老板的观瞻为导向。再说老板口味千差万别,他们自己是清爽利落的板寸儿,可未必就喜欢员工也一样板寸儿啊。

  我国职业教育的普遍问题是,技术好掌握,可职校生的综合素质却遇到瓶颈。很多用人单位反映,职校生技能没问题,有段时间就熟练了,他们缺的是良好的从业心态,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学校应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留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这些小节。

  职业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教育解决的无非是教知识、技能和育人的问题。在育人方面,职业院校与普通高中、高职高专没什么区别。强迫所有男生理小平头就不符合育人的要求。育人首先要尊重人,高中生已经到了自立的年龄,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发型,职业院校又不是监狱,凭什么就非得理平头?读中专也是人生的一条道路,为什么别人读了普通高中,可以自己选择发型,而我们就没得选择?学校如此武断,是否会让学生产生或加剧自卑情绪?这本身就与教书育人的主旨背道而驰。

  学校制定如此校规,既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又是对自己的不自重。职业学校怎么了?这也是很多学生人生道路的一条。按国家最新的规划,中专生毕业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读高职,上应用本科,再读专业硕士。职业院校不是什么低级学校,也担当着为学生设计道路、铺设未来的职责,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职业院校要担当起职责,首先要把自己的腰杆挺起来,人为矮化自己,只会培养出唯唯诺诺、精神空乏、得过且过的技术人员,而非积极向上、技术娴熟、精于技改的技术人才或工程师。

  学生入学必须理平头,既是对学生的意淫,又是对自身身份的矮化,更是对职业教育的歪曲。中专生怎么了?中专生连理什么发型都做不了主吗?可事实情况是,中专生的明天一样晴朗,中专生一样能自己做主。

    原标题:入学必须理平头歪曲了职业教育

慧聪涂料网讯:中装新网电子商务及职业教育平台发布会为顺应建筑装饰行业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推动装饰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装新网依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整合建筑装饰全产业链的优质资源,打造建筑装饰全流程服务平台,为用户更高品质、更低价格提供一切与装饰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其中,家装服务平台北京频道、工程材料采购平台涂料频道、防水材料频道将于8月底正式上线运营。

 

富思特郭祥恩出席电子商务及职业教育平台发布会

    会上郭祥恩董事长系统展示了富思特的发展历程,在并购百年企业红狮扩大产品线,以及2013年在成都和北京两地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完成市场战略布局后,富思特在产能上实现重大突破。穿越瓶颈来之不易,但归根到底得益于公司一以贯之的“定位”、“聚焦”、“突破”六字发展战略。今天,富思特一以贯之的六字战略又有了新的视角和内涵,即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思考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体系。而这个新“突破”恰和中装新网电子商务和职业教育平台风云际会,机缘巧合。中装新网整合业界产业链资源的强大能力,将通过互联网得到新的呈现和放大。这将引导业界企业见证和深入参与互联网对传统业务模式的颠覆过程,也将是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口碑的好机会。郭总还指出,我们参与了中装新网主导的,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涂料与防水材料专业委员会的筹备过程,这种专业细分市场的指导机构结合专业频道引领这个材料细分行业的发展模式,将更贴合专业企业的需求,大有可为。希望借助中装新网的城市频道、专业频道和专业委员会的力量,富思特在建筑工程外墙领域精耕细作的专注品质和定位优势得以进一步宏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富思特在中装新网的平台上也能大放异彩。

    出席此次发布会嘉宾的还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李秉仁会长,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王跃荣副秘书长,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刘年新董事长,神州长城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李尔龙总经理、深圳市中装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熊兆宽副总裁以及部分北京建筑百强企业、北装协家装会员单位、知名装饰公司、设计机构、投资机构、媒体等。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座碧水环绕、绿树掩映、红墙青瓦、人才济济的文化之城、美丽之城、希望之城。

 

气派的学校大门

目前,园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优势初步显现但要提升整体竞争力,还需实现“资源共享”

阅读提示:坐落于开封新区的开封市职业教育园区(以下简称职教园区)已经入驻了6所院校,在校生达到1.7万人。园区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优势初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职教园区将成为开封市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如今,各个学校都迎来“开学季”,学校的招生情况如何?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剩余的5所学校何时能全部入驻?职教园区的建设还需要进行哪些工作?在今后的管理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大河报记者带您一起去一一了解。

  A 招生

  职教园区在校生人数已达1.7万人

  822日上午,记者在开封职教园区内的河南医药技师学院看到,学校已经开学,1000余名新生身穿统一的校服,正在进行军训。校园里新楼林立、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在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内,有五六名家长正在咨询报名情况,不时有老生带领新生办理报到手续。

  “搬进职教园区之前,学校的招生条件不好,像2010年和2011年,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只有六百人,整个在校生人数不超过2000人。”副校长林恒道告诉记者,招生难的原因主要在于老校区校园硬件设施达不到,占地只有17亩,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训要求,为了保证实训场地,学校甚至要到外面租房子办学。

  2012年,河南医药技师学院从开封南郊的老校区搬进职教园区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400亩,不仅有气派的教学楼、图书馆和室内体育馆,实训场所面积也达到了2万多平方米。据了解,学校今年招收的新生将近1200名,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有4000多人。

  位于第五大街北段的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是职教园区内唯一一所本科院校,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统招生。据院长冯国庆介绍,去年学校的三个专业一共录取了500名学生,今年的录取计划本来是1000人,因报考人数太多,最后又追加了二十个录取名额。

  “招生形势非常好,我们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实现5000名在校生的目标。”冯国庆说,开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只有河南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进驻职教园区,能依靠河南大学的教师资源,也是对开封本科教育的补充,为开封培养出更多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记者从开封市教育局了解到,开封市文化旅游学校以往每年的招生人数只有三四百人,搬进职教园区后,第一年就招收了1000名新生。

  “化工、文化旅游、医药技师等开封本地的中职学校,在搬进职教园区之前,由于地理位置不好,校园面积不大等因素,招生情况一直不好,搬进职教园区后,学校的硬件设施大为改善,招生情况都有了好转。”开封市教育局职教园区办公室主任杜伟介绍,2012年职教园区的在校生人数为7000人,2013年就达到了1.4万人,今年开学后,人数将达到1.7万人。

  就业B

  学的都是热门专业就业率基本实现100%

  对已经入驻的6所学校来说,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呢?记者从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了解到,2014年学校有1800名毕业生,其中400人毕业后继续向高级工或技师深造,剩余的1400人,对口就业率达到98%

  “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煤化工企业,我们学校和河南煤化、晋开集团、平煤新化等大型企业都有合作,每一名学生毕业的时候都可以有3个就业选择。”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副校长黄亚杰介绍,学校的煤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工艺等专业都是行业内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非常容易。

  记者从河南医药技师学院了解到,2013年和2014年,该学校共有3000多名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率是100%

  “我们在全国合作了200多所用人单位,学生毕业的时候,我们会给每个学生提供610个就业岗位,保证学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林恒道说,学生的就业以北京、天津、河南、杭州为主,“有些甚至没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定了”。

  C 计划

  到2018年实现11所学校全部入驻

  目前新区已经入驻的6家学校分别是:开封市文化旅游学校,河南医药剂师学院、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河南省医药学校、开封市技师学院和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那么剩余的几所院校何时才能入驻呢?

  “预计到2018年,11所学校全部完成入驻。”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许冠龙介绍,整个职教园区的规划面积是5884.4亩,目前已经建设完成2600亩,已经完成的建设属于6所学校的一期工程,其余的五所学校和已入驻学校的二期工程牵扯到王府砦村的搬迁,目前搬迁安置点正在进行中,预计到2016年能完成搬迁。

  此外,新区还将投入资金,对园区内的第七大街和职教路进行完善,并加快园区景观带—碧水河工程的施工进度,完善对周边配套的银行、商店、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

  “我们要把职教园区打造成为一座碧水环绕、绿树掩映、红墙青瓦、人才济济的文化之城、美丽之城、希望之城。”许冠龙说,到201811所学校全部入驻后,整个职教园区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发展职业教育不但能满足新区以及全市的技术人才需求,还能带动附近农民就业,促进周边经济发展,提升新区和开封市的整体城市形象。

  关注D

  职教园区内的中职学校是否会升级?

  据了解,目前已经入驻的6所院校中,有5所都属于中等职业学校。现在,学校的环境变好了,硬件条件也改善了,5所中等职业学校是否考虑升级为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呢?

  “国家对中职院校的升级有严格的标准,比如校园占地面积不少于13万平方米(约20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12万平方米,一体化教学与实习、实验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3.5万平方米等,此外还有教学规模、教师学历职称等要求。”杜伟介绍,目前园区内只有开封市文化旅游学校归市教育局主管,“教育局对该校的定位就是中专院校,不会推动学校升级”。至于其他学校是否升级,要看主管部门的意见。

  而据河南医药技师学院副校长林恒道介绍,医药技师学院搬进职教园区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等条件都已经符合申报标准,“目前河南省还没有开始评估,如果开始评估的话,我们就准备申报。”

  化工技师学院副校长黄亚杰也表示,现在校园环境好了,面积大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训场所也充足了,“如果时机成熟,他们也将积极向上申报。”

  未来E

  要提升整体竞争力还需实现“资源共享”

  记者从开封市教育局职教园区办公室了解到,当初规划建设职教园区,不仅仅是为了便于管理,更是为了整合学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职教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提高全市职业教育水准。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市教育局对文化旅游学校有管理权之外,园区管委会和市教育局对其他学校都没有管理权。学校虽然聚在一起,但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教学资源也难以实现共享。

  “主要的原因就是主管部门太多。”杜伟介绍,职教园区的11

所学校,分属8个不同的主管部门领导,包括包括省教育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民办学校所属的集团公司。

“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职教园区都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不但对各院校之间的教学资源统一调配,还对各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统一设置。”杜伟说,在职教园区规划之初,有领导曾经提出要借鉴发达地区的模式,把入驻的所有学校组建成一个职教集团,由集团统一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实训场所配备等进行统筹规划,但是由于学校的主管部门太多,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记者发现,园区内确实存在专业重复的现象,目前入驻的6所学校中,有4所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对于自主招生的中职院校来说,不得不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竞争问题。

  “可以对各所学校实行双重管理,让学校既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又服从管委会的管理。”杜伟表示,可以从市教育局、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抽调专业人员补充进园区管委会,增加管委会的管理权,使园区内的学校得到统一的管理,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原标题:职教园区,开封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高职学校遭遇“零投档”,这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从2010年起,有的高职院校(以及少数二本三本院校)在招生时,就遭遇“零投档”,几年下来,这一问题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遭遇“零投档”的高职院校有增无减,且出现这一现象的省份也进一步增多。

    有舆论认为,这是由于生源减少所致。其实不然。今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比去年增加27万人,高考录取人数698万人。以此计算,就是所有学校都完成招生计划,将有241万学生无法进入大学,因此,高职院校遭遇“零投档”,并不是简单的生源问题。这与高职教育的地位、高职院校的特色与教育回报,以及目前的招生限制有密切关系。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但总体而言,高职还是被视为低人一等的教育,这在按批次先后录取的高考中尤其明显,有的考生上了高职高专线,却放弃填报志愿,选择复读以期来年考上本科院校,毕业时获得学士学位。这样的学生,据统计,每年至少有50万人。

    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不错,但这并没有构成对考生的吸引力,除了地位不高之外,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特色,也是重要原因。在各地的高职招生中,也不乏生源充足、录取分数超过三本线的院校,而这些院校,都有共同特点即专业特色鲜明、就业质量和满意度高(不是就业率高),这和“零投档”院校形成鲜明对比。大多“零投档”院校,在办学方面,无特色、无口碑,有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上这些高职院校,学不到多少知识和技能,不过是混毕业,然后找个高中生就能胜任的工作。

    对于地处中西部、又是民办的高职院校来说,在学校缺乏区位优势、学费又较高的情况下,没有办学特色,学校办学陷入困境是在意料之中的。或者说,这些学校应该在办学质量、办学特色上更胜一筹,才能扭转区位、学费劣势。但遗憾的是,这样的高职院校并不多,于是,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遭遇“零投档”的比例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还有一些学生想上高职院校而不能——分数线未达控制线,这些学生由于在内地无学可上,复读提升的希望也不大,只有选择出国留学,这是目前“垃圾留学”的重要组成。那么,为何不开放高职招生,实行宽进严出呢?

    要让高职院校度过“零投档”危机,必须直面这背后的真实问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以笔者之见,出路有三。

    其一,消除一系列歧视高职高专的制度,包括取消高考招生中的一本、二本、三本等批次划分,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竞争。

    二是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高职院校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往走规模发展路线,转向以特色立校。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招生中的“零投档”问题,分析自身办学的原因,不能把问题归于生源问题、区域问题。而要让高职院校能应对生存危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给学校自主权,结合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课程,采取适合本校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假如高职院校没有办学自主权,他们现在的处境,不是在悬崖边戴着镣铐跳舞吗?

    三是推进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宽进严出,对高职实行宽进严出的办学,这是教育领域的共识,但具体落实顾虑重重,担心失去录取分数的限制,高职地位更低、办学质量更水,可问题是,现在有录取控制线控制,学校的办学不是同样有问题?

    只有高职院校完全走向独立、自主办学,学校才会真正有竞争压力、危机意识,那些不重视质量的学校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将被淘汰,破产关门。是生还是死,这是学校必须面临的选择。这也倒逼我国的教育制度必须加快推进改革。

本报825日讯 25,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生报到。相较往年,今年学校新生的录取和报到数都大有增加,职业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考生的认可。

  25,在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前来报到的新生络绎不绝。不少老师惊呼,今年的学生真不少。

  该校分管招生工作的副院长姜义昌告诉记者,今年学校的招生是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一年。“高考生去年的录取数是2500,实际报到2100,今年我们原本计划招生2900,实际录取了3200,今年光报考就突破我们的计划了。”姜义昌说,预想到今年招生会不错,但没想到会这么火爆。

  据了解,从去年起,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对职业教育的有利政策,也给学校、家长和学生们增强了信心。

  在报到现场,一位来自滕州的家长孔令文说:“选这个学校念就为学门技术。现在私家车这么多,有了实用技术就能找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能挣钱就行了。”

  在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尹桂瓒看来,今年学校招生突然爆棚的原因和一直以来坚持的教学理念有必然联系。“读职业院校的孩子一半来自基层家庭,到了学校给他们关怀,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孩子就会往好处学,再切实地学门技术,培养劳动精神,通过学校找份能挣钱的工作,这些学生就能摘掉'差生'的帽子,走上一条有发展的人生轨迹。”

  针对一些没带学费的贫困学生,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有新生绿色通道、贫困生资助政策,校方还提供各种打工机会。通过往年经验来看,贫困学生一般只需要承担第一年的学费,一年以后,基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挣钱,来完成学业。

    多个城市,10个教学研讨工作坊,11场示范研讨课,11位专家进行现场点评,450余名中职教师参与观摩研讨,多家企业直接参与活动,辐射全区60多所中职学校……

  为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发挥中职名师辐射带动作用,4、5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策划、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组织实施的“广西中职名师培养工程2014年示范教学研讨活动”在南宁市、柳州市等11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在广西中职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观课议课的热潮。

  2010年广西教育厅启动中职名师培养工程以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制定了适应“双师型”职教师资成长的培训方案,组建了“职教微课坊”等10个教学研讨工作坊,通过在广西各地巡回讲课带动当地职业教育共同提高。

  探索:教学与岗位、生产过程紧密对接

  “学生完成的绱领工艺实训成果已经基本达到了企业生产标准的要求。”观摩了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教师汪薇的《立翻领制作工艺》示范课后,南宁高华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副总李芳禄现场点评道。

  示范课上,汪薇充分运用同步摄放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与信息化手段,采用任务引领式教学模式,在仿真的现代纺织企业生产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做到实训环境对接生产环境、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实训教学。

  与汪薇一样,在中职名师培养工程中学到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老师。许钟尤老师、区军华老师、周海林老师通过出色的情境创设,营造出上课如上岗的氛围;王继煌老师和余桂恩老师通过对微观教学法等多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陈兴华老师及其所在的“职教微课坊”则运用微课教学理论、形式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文萍说,老师们都以行动导向原则为指导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对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的运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索,构建职场情境,从不同角度践行了“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环境对接生产环境、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这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

  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也是本次活动11个示范课的显著特点。广西钦州农业学校老师叶颜春是一位食用菌养殖能手,过去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训练,承担2013年示范课后,他根据专家和听课教师们的建议认真投入教改,这使他于2014年示范教学研讨活动中讲授的示范课获得了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这堂课培养的不仅是蘑菇,还有团队”。一名学生说,叶老师的课不但紧扣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沟通交往能力。

  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示范课在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将课堂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和“做”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林博韬老师在《病毒式广告:热门话题传播》示范课中,各小组学生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就“为通讯公司提升网速的项目制作病毒式广告”这一任务,展开小组讨论、确定策划方案、明确组员分工,拿起拍摄工具走出教室获取取材,然后进行视频编辑和发布。

  各小组以“时间都去哪儿了”、“520告白日”等为话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了30秒视频广告的创意策划和拍摄制作。

  “很新鲜,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去完成任务,课后还收得回来吗?”观课的老师反问道,并走上前去近距离观看学生小组活动,才发现小组里每个人有着明确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参要与到课堂中,才能完成任务。

  正是这种充分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的方式,高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柳州市交通学校教师周云的《汽车整车装配与调整》示范课上,身着统一工作服的学生分成三组,将三台崭新的东风柳汽景逸轿车“大卸八块”,扳手、起子、螺丝……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而周云却看似闲适地穿梭在实训室里。

  课堂上,3名助教把3个工位的10个岗位技能传授给10名学生,之后由这10名学生作为“师傅”,把技能传授给还未曾学习该岗位技能的另外10名“徒弟”。

  “通过学生的‘轮岗互训’,使‘师傅’复习提高,学生之间交流相对轻松,更利于‘徒弟’的提问与学习,让每个学生短时间内掌握10个岗位的工作技能。”周云说。

  “我认为这是一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尝试。”桂林市财贸金融学校原校长彭友生说,这是一种以用人需求为标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崭新教学模式。

  柳工路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杰则认为这是对“培训道场”的一次探索,学生在流水线上进行实操,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培养了职业素养,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校企合作,能够极大为企业降低培训成本、提升效率。

  辐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培训

  示范教学研讨活动在广西中职学校教师中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追课”热潮,不少老师跟随专家组的脚步,跨地域“追”了好几场示范课。

  贵港市职教中心副校长郑朝阳带领9名教师专程赴柳州观摩周云老师的示范课,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学部副主任郑毅在钦州市听了叶颜春老师的课后,又赶赴崇左观摩周海林老师的示范课……

  文萍院长说,“活动预期在南宁、柳州、桂林等6个城市开展,却吸引了河池、凭祥、贵港等其他地区的职校教师。”

  本次活动的辐射作用还引发了一系列思考。“追”了两场示范课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郑毅副主任说:“这两次课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专业课也能这样上。让我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很多听课教师表示,每一场示范课后的专家点评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针对性强而且“接地气”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培训。

  “此次活动是一场及时雨,令中职教师深入思考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促使中职学校管理者进一步思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校领导说。

  产生辐射效应的不仅仅是学员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专家组的点评与反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彭朝晖教授说,“对这次活动,我的感受是不仅这些上示范课的老师的教学效果产生了辐射,连我们专家组的点评与反馈也产生了辐射作用。”

  “每一场示范研讨课都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培训。”广西教育厅师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示范教学研讨活动聚焦“课堂教学”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以教学展示和观课议课作为锻炼和提升中职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充分展示和提升了广西中职名师培养工程学员对现代中职教育新理念和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力,也集中体现了职教攻坚以来广西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示范校建设的成果,并且形成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促使参加本次活动的所有教师加深对现代中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认识与理解。


编者按:当前,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判断,观点交锋往往十分激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职课题组在过去半年中,对全国东中西四个省三十个县市近百所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中职教育的现状比其他类型和层级的教育都更为复杂。在各地不同的发展环境中,中职学校提供着多样化的教育功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于这些中职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局,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理解纷繁复杂的现状,跳出对于中职教育的刻板印象,才能摸索到中职教育发展背后的逻辑。

就业与升学:中职教育两大功能

从学生培养目的的角度来说,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实际上主要具有两大功能,即就业前教育和升学教育,而后者在人们的讨论中往往被忽视。就业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学校给予学生的主要是就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培训;而升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升入高职或本科院校,学校要让学生为参加相应的升学考试做好准备。

各地中职学校在这两种功能上的侧重不一样。办好就业前教育,需要双师型师资、昂贵的实习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以及深度的校企合作,成本较高。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这些毕业生不愁就业;但是,从预期收入、劳动环境、发展前景、社会地位等方面来说,中职毕业生毕竟比不上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这类教育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不具有吸引力。

升学教育满足了部分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支付能力有限而又面临当地普通高中学位不足情况的家庭的教育需求。近年来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政策已经在全国普遍推行,部分省区甚而有本科院校定点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政策。虽然后者的覆盖范围有限,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这种政策的影响十分显著。例如在课题组调研的某省,中职的对口高考本科指标全省超过2000人,升学教育因此成为该省各个县中职学校的主要功能。而在另一个调研省,对口高考本科指标不足200人,在该省就很少看到以升学教育为主的中职学校。

撇开各级政府发展中职的政策目标不谈,仅仅关注中职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话,我们看到,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下,一个中职学校生源多不多、是否有活力,与其是否选择了符合自身条件与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有重大的关系。办升学教育,受财政投入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良好的学校管理是关键,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县的中职学校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升学教育。与之相比,就业前教育在师资、设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多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在财政投入不足、其他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办好就业前教育很不容易。

影响中职发展的四大要素

在诸多区域特征中,四个关键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居民收入、产业特征、财政能力和制度创新。

一般来说,收入越高的家庭,越不愿意孩子接受中职层次的就业教育,对升学教育的需求往往较高。一个地区的产业特征,决定了中职毕业生能否在当地找到有较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财政能力是制约地方政府的中职教育供给的关键,财政能力弱的地区一般无法为公办中职提供充足的条件保障。

在产业基础和财政能力强的地区,一般来说具备提供较好的就业前教育的潜力。但是,如果当地居民收入较高、不愿意孩子接受职业教育,中职学校的就业前教育这个功能也发展不起来。于是,中职学校往往依靠外地生源来弥补这一缺失。遗憾的是在中职免费政策实施之后,东部一些省份为了减少财政负担,往往缩减了本地优质中职教育对非户籍学生的开放空间,使这些学校转而以升学教育为主,进一步加深了此类地区产业用人需求与中职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东部某省的经济发达县市正普遍陷入这一局面:2010-2013年间跨区域招生规模下降超过50%,中高职衔接和对口升学比重超过毕业生的70%,升学教育成为了当地中职的主要模式。

在中西部等产业基础和财政能力薄弱地区,受限于办学条件和深度校企合作难以开展等不利因素,中职教育往往难以为继,日益萎缩。生存较好的学校主要提供的是高质量的升学教育。

除了学校层面的努力外,很多地方政府努力通过制度创新,特别是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中职学校,积极克服财政能力和本地产业这些方面的束缚。地方政府所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一)直接对公立中职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造,将控股权让渡给民间资本,地方政府在师资、土地、校舍、运行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二)用工企业与中职学校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建立特定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三)民办中职学校或者劳动力培训、中介公司与公办学校进行特定专业的联合培养,并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分享合作的收益。

通过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部分地区突破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实现了以就业前教育为主的中职发展模式。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本地交通运输业发达,对于汽修人才需求较大。但是,政府财力有限,财政投入不足,难以支持一个较高质量的汽修专业。通过和本地民办中职学校进行汽修专业的联合培养,由民办中职学校投入实训基地和实训课程教师,县职教中心和民办中职学校形成了事实上的共生关系——民办机构通过此类合作降低了独立办学的固定成本,公办学校则提高了教学实训水平,办学收益由双方共享。

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协调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市场的需求——不管是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还是老百姓的孩子的就学需求——往往是通过政府的“看得见的手”,特别是教育行政系统的政策和措施,来发挥作用。政府如何看待、对待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这至关重要。

在中职领域,目前我们能够看到政府“看得见的手”发挥了强大的作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普职比大体相当”和“每个县办好一所职教中心”的政策目标,近年来的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这一要求。教育行政系统据此建立的问责制度,成为地方政府举办和维持中职学校的重要原因。

与之相比,“看不见的手”在中职学校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政府与产业、企业的关系。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大企业的需求更容易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职业教育政策,与招商引资项目相关的用人需求也更容易得到政府的响应,而本地中小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则较难直接影响政府决策。老百姓的教育需求一般难以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教育供给意愿,但是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老百姓的影响已经开始通过“用脚投票”这种机制显现出来。

上述激励在各地的情况也不相同。例如,在东部地区,本地产业用人需求和居民教育需求是地方政府中职教育供给的“双驱动”。部分县市甚至出现了能够收取“择校费”、录取分数超过普高的中职学校。这样的优质中职学校通常和本地产业紧密联系、在本地劳动力市场上建立了良好声誉,而且本地产业能够提供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就业岗位。

在中西部地区,上级政府考核仍然是中职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是相当一部分农业县维持中职学校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地区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不能通过外向型的发展策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不能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投入不足的约束,省级政府也不能在高考招生制度上做出一些针对中职学校的让渡,中职学校虚报学生人数、编造虚假中职学生档案以套取学费补贴和国家助学金等做法就是一种符合逻辑的后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中职困局,不容忽视

方言

我国的中职教育规模巨大。截至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13093所,占高中阶段总量的48%以上;中职招生人数占普通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即便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中职生所占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52.4%,但高于20国集团37.6%的平均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学校和学生数量规模大,但面对的问题也非常大。

生源日渐枯竭。如今,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职早已不再是热门。甚至,某些地方学生的中职、普通比例严重失衡,9成以上初中生不会选择中职。生源的迅速减少,严重挤压了中职的生存空间,甚至对高职院校也造成潜在的长期的招生压力。

经费短缺。应该说,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确保了我国各类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针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等措施,及时为中职学校发展带来利好,但是对于全国范围的、现有规模的中职教育而言,经费短缺是明显的。

市场淘选。在越来越重视服务当地的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围绕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同样面临被挤压的现实危机——学历低、年纪小、专业能力有限、文化素养不高,这些现实局限,使中职面临生存危机,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总数呈下降趋势,为什么一些县域职教中心人去楼空,为什么一些中职学校甚至假造学生人数套取国家资金。

    但就在这种状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迅猛,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重达11%

这又透露出一个信息:中职教育虽然面临重重困局,但是还未落伍,仍有很大市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中职教育之困,可能还得从“体系”着眼,才能够有所突破。

如果,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博士的上升通道,并在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院校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学业互认制度,政府的投入相应“均衡”,并为中职学校与产业对接融合提供一些特殊的可行政策,实行多元所有制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中职教育应该还有发展的空间和希望。


 

编者按:学业失意、心情灰暗、缺乏自信、习惯不良,几乎是每一所中专中职学校经常面对的学生现实。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和中招录取制度,最终走进中专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学业情况不好而无法顺利通过中考进入高中的所谓“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无论对中专中职学生,还是对中专中职学校,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毕竟,这是每天实实在在地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不仅如此,中专中职学校还要在短短的三年中,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材。

  10年前,张宝峰就是一名“问题学生”。“那时的我是一个极其叛逆的少年,抽烟、喝酒、打架、昼夜打网络游戏,父母拿我没有办法,他们越是管我,我就越是叛逆。”这样的描述实在让人无法想象。因为,今天的张宝峰是一名谦逊友爱、一丝不苟、积极向上的教师。而成就他的,正是他现在任教的学校,也是他的母校——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那么,张宝峰的母校是怎样撬动起他的成长和发展呢?

  “孩子,抬起你的头来”

  “我们学校的新生,有一小部分像张宝峰那样的,打架闹事,浑得很。还有一大部分精神上非常萎靡,典型的特点是不敢抬头。其实,他们这样的精神状态都是有原因的。”张宝峰的老师隋洋说。

  张宝峰的父母都在黑龙江一所医院做护工,工作很忙很累,基本上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也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张宝峰小学就开始吸烟,打架更是常事,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老师劝他好好学习,他回答:“让我学习不如让我去死。”

  还有一名学生,来校时不和任何人说话。后来,他母亲告诉学校,孩子小学毕业那年父亲在执行公务时牺牲,从此孩子彻底封闭自己,不再和老师、同学说话,初中三年在学校只说过三句话。即使没有这样的人生打击,很多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会表现出自信心缺乏,而据学校统计,他们的学生中四分之一来自单亲家庭。

  但是,就是这些学生,到大连综合中专一年后,基本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除了智力因素外,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等。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研究,学校提出了‘学习三年,当兵三年,受益终生’的校训。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入校时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孩子,经过军事化训练,行、走、坐、卧有了章法,形体上的改观直接带动起他们精神上的昂扬之气。军事化训练强调集体主义,这些原来在家庭或中小学时情感落单的孩子一下子找到了归属感,情感上的满足让他们抬起头来,找回了自信。还有,学校出去参加活动,精神面貌总是让人刮目相看,再调皮的学生也有荣誉感,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的。20年下来,我认为,是这种全方位素质教育的理念让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孩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他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基础。”金小河校长说。

  “孩子,你可以做得很好”

  连张宝峰都没有想到,自己不仅变成了好学生,还因学业优秀被学校保送到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最终取得本科学历。“我从没想过像我这样的叛逆少年,能在综合中专的大爱教育下改变,得到师生们的认可,保送我上大学。是综合中专改变了我的人生,我要用感恩的心回报我挚爱的母校。”大学期间,他一有空就回母校服务,毕业之后直接回母校当了老师。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转变的原因有许多,但节点,其实就是隋洋老师过年过节带他到自己家吃饺子,让他感受到甚至在自己的家里都感受不到的亲情和爱护。

  “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以灰色的心情踏入这个校园,在过去的教育经历中,甚至是在自己的家里,他们屡遭挫败,总被忽视。如何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感受到自己是最好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设立一些环境,还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金小河校长说。为此,学校提倡老师们学习心理学,结果51%的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了心理学的法宝,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就容易多了,教育的目标也很容易达到。“有个孩子性格孤僻,我们看他一米九的大个子,建议他到学校国旗护卫班当升旗手,他为了练好升旗,手都练肿了,可见他非常珍视别人对他的重视。最可喜的是,他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刘胜国老师说。

  爱与真心告诉这些曾经的“问题学生”,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做得很好,而他们也果真做到了。他们参加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大赛,奖牌总数列全国第一,他们获得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团体亚军,全国信息化大赛二等奖……中专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李佳胤因为研究宿舍管理系统,还在2013年加入了微软中国学生俱乐部。

  进入绝佳的“奔跑”状态,学生们更自信,更勇敢,也更阳光。

  “孩子,你的路还有很多”

  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既有中专,也有高中。但学校没有简单地将两者隔开,各办各的学,而是将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为这些孩子带来了特殊的机缘。

  高中学生王樱杰今年查出患有肩胛骨骨肉瘤,“这对孩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但学校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送来全校师生的26964元捐款,鼓励孩子要自强不息。由于身体原因,孩子虽然不能参加高考了,但是可以转到中专学习技术,现在孩子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家长对学校充满了感激。

  因身体原因转学是个特例,但中考结束后,还是有一些考试发挥失常和九年义务制教育中没有成熟的孩子,失去了升入重点高中继续就读的机会。他们总是有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无奈。而被一般高中录取后由于落下的功课太多,无法通过会考和高考,不仅与大学失之交臂,甚至连高中都无法毕业。这种情形下,中专和高中有机结合的模式,就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多条发展自己的道路:有机会进入高中学习,弥补自己的遗憾,三年后可以考入大学;也可以在高中会考后成绩不理想时,加入技术学习课程,在高考时,报考高职院校,成为技能型人才。另外还有中专高职升学班,给那些中专毕业后想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优质的高中教学条件。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有许多,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而放弃自己的发展,只要你努力,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中专学校不是发文凭的机器,中专学校核心任务重在育人。”金小河校长一再说到这句话。其实,用什么撬动中专中职学生的发展,奥秘也正在于此。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犹如一股强劲春风吹拂整个职业教育系统,滋润国家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被誉为从未有过的“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了”,其重大意义怎么描述确实都不为过。

全国职教会召开之前,各大媒体和职业教育界曾一度对600所地方高校“被”转型职业教育炒得沸沸扬扬,大会召开之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又迅速成为几乎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并持续多日刊发解读、访谈、评论文章,职业教育美美地“喧嚣”了一时。可时过一个多月后,近一个时期似乎媒体不怎么“关心”职业教育了,与起初的喧嚣程度相比,与职业院校兴奋度相比,政府这头热度更是远远不够。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职教会召开以后,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以省级政府名义主动召开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的并不多。也许还有很多省级决策层都在以不同形式学习会议精神,也可能正在酝酿贯彻措施,并在不久将来也会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但是,从地方政府对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的迫切程度、贯彻广度来看,笔者还是隐隐感到,一些地方政府似乎以“传达”代替了“贯彻”,以“座谈”代替了“实施”,甚至一些领导阅读完文件就把会议精神抛至脑后了,可以说,地方政府对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的认识度、紧迫性还远远达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实际上,从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讲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家发展战略、企业转型升级、社会矛盾破解、百姓生存发展都迫切需要建立现代职教体系,需要从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对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做出调整和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顶层设计毕竟是方向性的、原则性的,需要通过基层、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细化政策,使大智慧、大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相对弱势的职业教育,一段时间借机热闹一番无可厚非,但是喧嚣之后必须归于理性、务实,必须切实狠抓落实。也只有这样,职教会利好政策才会产生价值,创造现实生产力。对此,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责任重大,应当兴奋起来积极担当。

学习理解全国职教会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堆砌几个新词、望文生义上,必须从宏观背景来把握内涵,从微观措施来推动落实。这次全国职教会创新的理念需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消化理解,需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都是在宣读文件、重复领导讲话,用中央语言谈意义,用抽象语言谈认识,用普遍性语言谈体会。笔者认为,这不是文风问题,而是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问题。抓职业教育不能一下子出政绩,但是不认真抓职业教育就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败下阵来。所以,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站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俯下身来真学、深学、活学。否则,用官话、套话议论职业教育只能走向形式主义,对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没有任何价值。

贯彻执行会议精神要紧密结合实际。中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传统都有很大差别,部门权责有分工,行业特点各不同,要结合实际提出各自的任务和目标,细化各自的责任和抓手。比如,全国职教会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同利益诉求的主体怎么实现融合和合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纳入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社会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人大通过修改职业教育法、税法等法律法规来界定和规范社会各主体的责权利,使产业、企业把支持、参与职业教育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中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如何实现?这同样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制改革、学籍改革、考试改革、拨款改革等,打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衔接的渠道和方式。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育自身来说涉及教育理念、教育规划、教育财政、教育法规等各个方面,从教育关系来说涉及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教育机构与经济主体关系、教育文化与传统观念关系等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和“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宏观规划、阶段计划,把全国职教会精神纳入社会经济发展之中,且要占据应有的分量。在涉及条块利益调整、政策变化对接时,要发挥各级政府中科教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通过经常性沟通机制,及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肠梗阻”、政策“真空”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要把职业教育摆在与其他教育同等地位,从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配备、招生就业上尽快扭转职业教育“低等”的尴尬局面。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仅开过会、下了文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职业院校在具体工作中遇到很多政策性、技术性难题,除了通过学校逐级汇报争取政策、赢得支持外,也需要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转变作风,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发挥资源调配优势,及时帮助解决学校与地方、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区域,以及不同层次学校之间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职业学校教师选聘、教科研成果价值评价、教师职称评定、科技服务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问题。这些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往往是关系到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尤其对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艰苦行业,以及地处偏远落后地区的职业院校,限于信息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等制约窘境,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择优扶强可以创造业绩,扶贫助困则可以积善聚德。

努力让每一所学校、每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职教学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全国职教会赋予各级政府和社会各责任主体共同的政治责任。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由中华职教社、辽宁省中华职教社支持,大连市人民对外友协、美国社区学院学士学位协会(CCBA)联合主办的“2014中美职业教育论坛”,日前在辽宁大连举行。论坛上,美方主办单位CCBA向中国高职院校提出的以“课程对接”获得学士学位的合作新途径,引起与会的100余所国内高职院校负责人的浓厚兴趣。

    社区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具特色的教育形态,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随着美国高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美国社区学院开始新的探索,部分学院在授予“副学士”学位的基础上,获得了授予学士学位的权利。

    CCBA负责人介绍,该协会是一个致力于促进社区学院开展学士学位教育并颁发学士学位证书的专业组织,目前全美有28个州的130多所社区学院是其成员。该协会除鼓励社区学院取得多种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外,其专家团队还为社区学院与大学合作制定多元化的合作方案,如“2+2”模式、“大学中心模式”等,使学生在社区学院学习就能取得合作大学的学士学位。

    如今,CCBA意识到,学位项目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可以远远超出社区的界限,因此开始寻求与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学院的合作。“与美国社区学院或可以接受技术学科转学分的4年制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将成为一个合作的新途径,使中美双方共同受益。”这位负责人说。正是看到了中国潜在的合作市场,此次论坛,CCBA组织了40多位美国社区学院负责人参会。

    据介绍,社区学院与国内高职院校的合作将以“课程对接”的形式,由CCBA授权的第三方机构对国内院校进行课程认证,合作采用“3+0.5+1”或“2+1+1”的模式。

    一位国内高职院校校长告诉记者,通过与美国社区学院合作办学获得美国学士学位,无疑会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一定吸引力,为高职院校在招生中增添竞争筹码。

    论坛上,中美职教专家还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日前在北京启动。这是目前首个国家级信息技术领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发起,委托汇众教育作为该计划动漫游戏方向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协调并落实计划的执行。

    该计划主要面向全国大学生,联合国内高校、培训机构、用人企业等,通过培养基地、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基地的服务模式,使大学生在培训机构获得国家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实战培训,达到用人企业专业人才的要求,顺利实现对口专业就业,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该计划预计在5年内,面向游戏、动漫、数字通信、移动互联、创意设计等专业技术领域,建立200个实训基地,与800所高校合作,建立1万家用人合作单位,实现50万名普通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

    该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汇众教育总裁孙武钢表示,汇众教育将严格执行计划实施方案,发挥管理办公室的职能,通过制定行业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培养基地、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培养更多国家重点领域的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实现为国家培育人才、为产业储备人才、为企业输送人才的目标。

    启动仪式上,该计划首批合作的吉林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汇众教育等23家培训中心、蓝港在线等30余家国内知名游戏动漫企业分别被授予“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培养基地、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基地铜牌。由此,该计划打通从人才培养到输出的各个环节,从高校培养基地培养的学员,通过实训基地的技能培训,再到实习就业基地完成就业,为国家新兴的信息技术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

    相关行业专家认为,该项目为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板,尤其是高校、培训机构、用人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值得其他行业借鉴。

    《培育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一文(《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19日,下简称“培文”)读后,感觉有些观点很好,可惜放错了地方;有的论点有积极意义,只是论证方式欠妥。中国社会素以人文渊薮自诩,但千百年来感性大于理性、缺乏包容胸怀的思维方式,导致以“已知”揣度“未知”,以“原则”代替“生活”,这成为时下哪儿哪儿都谈“以人为本”但处处缺乏人文情怀的思想根源。

    中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难题多,和普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痼疾相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偏向。但问题不等于问题的原因。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是其人文精神不足的原因,而是其逐步重视人文精神的新鲜平台和市场动力。综观时下一些研究者对高职教育探索中的批评,联系“培文”的观点表达方式,作几点分析。

    人文精神是“人性的”,因此要关注人的需要。“培文”认为职业技能培训“只传授给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解决人‘怎样活’的问题,而人文精神的培育才能解决人‘为何活’的问题。”这里有个看问题的立场和感情问题。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逐年严峻,家长焦心、社会痛心、学生灰心问题十分突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难题,是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大事情。如果已“衣食无忧”的教育工作者无视学生的生存难题和基本尊严,无视没有工作带来的人格扭曲和治安风险,轻松地把突出职教重点、解决当务之急说成是“唯经济功能和唯技能教育”,是“功利化倾向”,然后越过学生的基本生存需求抽象地谈论“为何活”、谈“全面发展”,这本身就违反了人文精神中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和尊严的特质,学生和家长对这种“好心指点”也未必能领情。

    人文精神是“理性的”,因此要关注条件和效用。首先,理性的包容精神,需要在正视进步的同时分析不足。高职院校坚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把学习时间短、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变成了就业优势大、薪资水平高的社会需要之才,以至于600所“升本”院校也将“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如果能用心体察职业教育为调节人才结构需求带来的“社会进步”,能设身处地体验那些收入低、条件差的孩子顺利就业给工农家庭带来的“道德意义”,就不会轻易得出职业院校“把受教育者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和工具”、“一些职业学校变成了制造标准劳动力的‘机器’”这样的轻率结论。其次,理性的务实精神,需要在分析条件的情况下厘清职责。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样,分工才能成事。如果把少数“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作为我国高级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技术开发型人才的后备军,把一般本科院校作为中等人才、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摇篮,那么应用型大学、职业院校则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主战场,把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这就需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分工以及不同高校学制、学科、办学资源和培养目标等条件,就不宜“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太大期望、太高目标压在短短三年必须掌握一门为社会服务本领的职业院校身上,就不会提出“职业教育不仅要把学生训练成职场中的‘利器’,还要注重其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最高的‘道’”等放之四海皆准,但根本无从落实的大道理。

    人文精神是“超越的”,因此要关注“落实手段”。“培文”中有很多十分正确的观点,如“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培育其人文品性、塑造其健全人格,这决定了人文精神应成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维”等。问题在于,这些原则性要求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学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的要求没有区别,无法实现“分类施教”。如果止步于“道”的层面坐而论道,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文素养在大而化之的口号下,最终还是无法落实。在以技术技能培训为重点的职业院校,由于其教学形态、教学手段、师资结构和培养目标等的差异,人文素养的教育必须和职业教育的背景相衔接。今天的高职院校都已竖起了“文化育人”的大旗,笔者所在学校在经过了“校企深度合作、学做高度合一”快速发展阶段后,已经进入到“文化梯度育人”的新阶段——围绕技术技能需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这是高职学生经过三年努力,应该也可能做到的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务实之举”。换一个视角,在比职业院校更“重视”人文教育、生源素质更好、学制也更长的一些本科院校乃至重点大学,目前还习惯于宏大叙事的思政和人文说教,学生接受的一些思政、人文教学之“毛”,缺乏像职业院校围绕生产过程、专业规范、师傅帮带之“皮”的附着平台,加上一些高校教师远离生动多样的经济社会实际,从书本到“感觉”讲述人文知识,使得很多很好的讲课内容变成“空气震荡”飘浮在校园空中。这些大学的学生经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未见得比职业院校好多少,再拿了这种只管理念不管“成效”、只讲道理不管“操作”的教育思路来教导职业教育,说服效果可想而知。

    (作者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学生在思圣园晨读。

 

开展社区服务。

  一学期来,职教中心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现代职教理念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校为总抓手,努力实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学生”的“五个一流”的卓越目标。

  推进示范校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外出参观学习。3月份本校组织示范校建设团队一行9人,到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市外事学校、北京市交通运输学校、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等五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参观学习。回校后,学校及时召开了北京之行汇报会,制订了“学习北京名校,大干实干三十天”行动计划,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了下阶段八项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本校示范校建设工作。

  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建设。根据示范校四大模式改革建设任务,组建了模式改革领导小组、模式改革研究团队,明确分工,研究四大模式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的建设,为推进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加强专业建设。重点建设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二期)立项课题组长单位,并于511日,在北京组织了全国“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题项目第一次研讨会,确定了课程组长,并对一期课程进行梳理,二期课程建设做了详细计划。523日成功举办了全国“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题项目第二次研讨会,来自全国中职学校的6个副组长单位、17所共建共享单位的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30多人参加了会议。

  加强项目建设,打造一流设施

  推进烹饪实训中心工程建设。争取政府实训项目资金500万元,建设烹饪实训中心,建筑面积214平方米。学期内完成调研论证,制定好规划;提交了规划建设报告,完成设计勘察、公告发布等工作;预计暑假期间施工建设,将满足烹饪专业实训需求。

  加强实训项目建设与管理。一是完成130万元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和400万元中餐烹饪实训基地设备政府采购申报和招标工作,预计暑假设备到位,将为餐旅专业学生实训打造一流设施。二是合理规划布局专业实训室,完善实训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校内实训基地的7S管理,提高实训效率。

  推进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本学期重点建设《导游实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计算机平面设计》、《服装春秋衫制作》、《汽车运用与维修》5门青岛市精品课程;完成《语文搭档》、《社会经济》2门莱西市级精品课程;完成5门校本教材建设。通过实施月度推进、邀请课程建设专家跟进指导等形式,根据建设进度,完成课程申报书、课程调研报告、课程特色简介、教学计划、专业教学标准、积件、课例样张、教材编写、教案编写、学习指导编写、优秀课件(PPT)制作、教学案例、实践(实训)指导手册编写、教学录像录制、微课录制、拓展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等20余项工作。

  大赛、升学两手抓,树立学校质量品牌

  学校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公共平台+专门化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教学比例。技能教学坚持“三对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职业资格考核对接、与大赛和高职对接)、“ 六落实”(项目、规程、时间、地点 、人员、奖励),做到“天天有训练、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学生中高级职业资格取证率93%。学校牢固树立争金夺银意识,通过“赛事赛制分析、重点项目确定、优选参赛师生、科学定制方案 、精心辅导训练、专家现场指导、外出学习交流”等措施,增强大赛实战能力。今年,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全国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1枚;青岛市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5个。

  学校适应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应用本科数量增加、考试方式变化的新形势,组建高职本科辅导班,推进三轮复习,精讲多练,分类指导,强化尖子生培养;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每季度召开家长通报会,心理疏导、横向交流,使更多学生圆大学本科梦想 。春季高考本科线数98人,创历史新高。

  建设名师团队,提升“双师”素养

  一是建立教师梯次培养机制。制定教师三年成长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有针对性分层次进行培养;二是提升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每月邀请专家进行现代教学理论、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示范校创建工作指导;三是提高业务能力。选派青年教师赴名校研修、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快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成长步伐;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案例征集,教学心得撰写,要求各学部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文章,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四是关注教师健康与幸福。每天教师自行安排一节幸福课,让教师享受健康与快乐;3月份组织了全体教职工到市立医院进行了健康查体。学期内有5名教师企业挂职,获得青岛优质课: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青岛公开课2节。

实施文化育人,打造德育品牌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仁孝自信”教育为主题,以良好习惯养成为重点,以四项活动和素质能力拓展为抓手,实施全程育人,实现文化浸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成功举办了5月份全市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现场会。“孝信达人”被确定为青岛市第二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品牌。

  一是将“孝信达人”课程列入基础课。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不少于10分钟的诵读时间。让学生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二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完成环境文化建设,楼道文化、厅室文化建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摄影比赛、才艺比武、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等主题文化活动,同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建成企业文化墙、企业文化宣传栏,打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内容,实现文化育人。三是广泛开展四项活动和素质能力拓展训练。组建了“海天文学社”、“食话食说美食社”、“天使之音合唱团”,还有跆拳道队、轮滑队、广场舞队、乒乓球队等学生社团16个,积极组织“无敌风火轮”、“不倒森林”、“有轨电车”、“齐心协力跑”等素质拓展活动,举办了“师生同唱一首歌”演唱比赛、“国学经典”书法比赛、“邻里守望”义工进社区、“微笑天使”评选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展示才艺、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提升综合素养。学生社团参加莱西市艺术节,获得优秀组织奖和表演一等奖。四是完善学生学业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实施学生学绩评价改革,制定了《莱西职教中心学生学绩评价意见》和《莱西职教中心学分制实施方案》,探讨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施优质招生,深化校企合作

  实施优质招生。认真落实教体局招生方案,加强招生宣传,对报名学生严格生源资格审查制度,实现优质招生,今年第一阶段招生人数为755人。

  深化校企合作。一是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依托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理实一体的“鑫源阳光大酒店”,重点加强教师双岗双责、学生轮岗顶岗的研究;依托汽修实训基地,实施学生跟单培养;依托服装实训基地,完善“夯实基础、理实一体、轮岗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孵化与服务”中心。经贸专业与青岛易亚网络管理公司合作成立青岛易亚莱西分公司;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中国国旅(601888,股吧)合作成立了“中国国旅莱西职教中心营业部”;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实现“校企一体、产教一体、工学一体”。二是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考察有潜力、管理规范、工资待遇高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场所。新增北汽福田、上汽通用、帮厨餐旅有限公司等12家优质合作企业;本学期召开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洽谈会,有48家优质企业入会,学生对口顶岗实习安置率97%,毕业生优质就业率达到85%;学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企业,强化实习学生过程管理,完善实习档案,保障实习学生权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被评为青岛市“双高”专业,本校校外实习基地青岛乐好服饰有限公司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被评为青岛市校企合作先进单位。

  下半年着力实现五个提升

  下半年工作思路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围绕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突出抓好课程改革、技能联赛、师德师风、校企合作、学校管理、民主治校等方面,着力实现五个提升:一是狠抓课程改革和技能联赛,提升办学质量。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强化技能联赛的组织和管理,提升技能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二是聚焦师德师风,提升双师素养。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提高教师从事职业教育使命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学期内组织一次围绕“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或交流活动,期末评选“十佳师德标兵”;落实教师培训研修、企业定岗实践、教师技能比武等措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推进“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为主题的读书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弘扬正气,凝聚改革创新正能量,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一体化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训、教师实践、课程共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四是推进“三化”管理,提升管理档次和水平。以上半年召开的全市职业学校管理现场会为抓手,强化落实,推进管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数字化”,提升管理档次和水平。五是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民主治校水平。健全现代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和办事公开;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全面提升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水平。

—摘自和讯网


禹天建 绘

    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项城市不断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培养了一批面向劳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

    “几年来的打拼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他是否毕业于名牌学校,而在于他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社会,并且作出得到社会认可的奉献。”这是河南省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2003届电子专业毕业生张军旗为母校上千名校友所做报告中的一段话。

    观念转变了

    职业教育受到了青睐

    今年26岁的张军旗,任郑州富士康生产线课长已经3个年头,负责管理4000多名员工从事高端手机的生产。9年前,不满16岁的张军旗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他选择了到项城中专学习技术,梦想着能在职业学校里学到过硬的专业技术,将来走上社会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奔着这个想法,在学校里“争分夺秒惜光阴,苦学技能练本领”。

    “像张军旗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我们学校出现了很多,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以自己的收获告诉社会:只要坚定信心,以中职为起点,以职业技能为基石,努力拼搏,定能攀登人生和事业的高峰。”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高必星告诉记者。

    项城地处豫东平原,是一个拥有120万人口的河南省重点扩权县级市。近年来,该市3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工业形成了以味精、皮革、医药、纺织为支柱的体系,农机配件、皮革、制鞋、防水防潮等板块经济在全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是远近闻名的味精城、医药市、皮革生产基地和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

    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项城市特别注意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三教统筹,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建成了以项城中专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行业(部门)培训为支撑的职业教育网络,培养了一批面向劳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

    资源优化了

    人才培训形成了合力

    优化配置职教资源,是项城市在职成教改革方面的成功尝试。该市原有3所公办职业学校,规模小、生源少、质量低、生存困难。为有效整合职教资源,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子,市政府把3所公办职业学校整合新建了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

    2010年以来,项城市先后启动了总投资480万元的项城中专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启动了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扶持资金1000万元的项城中专实训楼建设项目;启动了被列入河南省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预算投资2000多万元的新世纪职业中专新校区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该市又新规划了一所占地500亩,预算投资1.8亿元的职业技术学院。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市通过培养、培训、引进等方式,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使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6%以上;支持职业学校从企事业单位聘用优秀技能型人才担任教师,形成以在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专业教师结构。近3年来,该市先后有60多名教师参加了省级以上培训。2012年,项城中专拿出80多万元,选派7名专业课教师到德国进行了专业课培训学习。

    目前,项城中专已成为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电大远程教育、师资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先后有1.8万名毕业生被输送到青岛海尔、深圳富士康、北京首钢等知名企业,每年为项城经济创收5亿多元,帮助了一大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被誉为培养农村经济建设落地型人才的小型航母。

    模式创新了

    职业教育有了吸引力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项城市首先做到瞄准市场设置专业,以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增强专业吸引力。前些年,南方需要大量计算机、电子专业人才,该市就大力建设这两个专业。近几年,人才市场急需大量机械加工人才,该市就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数控技术专业,目前该专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适应职业培训的特点,项城中专积极引进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模式,组建“机电一体化中德教学班”,采用德方标准化教学模式,学到了一流职业教育国家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社会、行业资源,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项城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比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2+1+1”模式,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行“三段式”模式,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行“3+2+1”模式,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行“双元制”模式。这些模式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面向市场需求,强化岗位技能,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封闭,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取得全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报考职业学校。过去,每到招生季节,职业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到市、乡镇教育主管部门“要”学生。如今,职业中专招生也设置了最低分数线,招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高中“淘汰”下来的落榜生,许多学生就是冲着学一门技术“首选”而来的。

    质量保证了

人才培养有了生命力

    项城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在市属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了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技能的两年制办学模式;加快推进了中职学校毕业生获取“双证书”工作,获证率在80%以上。在此基础上,该市狠抓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每年都开展两次“职业技能练兵月”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有效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近3年来,在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中,项城市先后有50多名职教学生获奖。

    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项城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加速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如项城中专先后与深圳富士康签订模具专业人才订单培养协议,与深圳智邦企业有限公司签订主板检测与维修、SMT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工程师定期到校授课,大大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顶岗上班。

    近年来,项城市先后开辟了海尔集团、富士康集团、达丰集团、益达集团、首都钢铁公司等数十处优质就业基地,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并通过聘请专家到校做就业专题报告、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提高在岗人员的基本技能,是项城市职业教育的重头戏。目前,该市规模以上企业高级工占工人总数的20%、中级工占工人总数的46%、初级工占工人总数的34%,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形态。在农村人才培训上,该市教育、人社、农业和扶贫等部门合作实施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李华 绘

    到2020年建成现代职教体系,这是一个动态的目标。为了更接近这个目标,需要合理的政策工具、大教育体系的塑造以及文化与制度的良性互动,其中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为政策执行之要。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认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只占10%,而其余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成,“徒法不能以自行”,政策执行才是最直接、实际和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任何的资源分散和目标偏离都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到2020年建成现代职教体系,这是一个动态的目标。为了更接近这个目标,需要合理的政策工具、大教育体系的塑造以及文化与制度的良性互动,其中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为政策执行之要。职业教育只有内外构建成基于官产学研共同作用的良好系统,两头延伸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上下统合为完整的职教体系,才算是交出了圆满的答卷。

    选择合理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是政府运用权力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政策工具家族有三个最为重要的手段:管制类政策工具、激励类政策工具和信息传递类政策工具。

    分析现有的职业教育政策工具,我们会发现:各方所期待的新《职业教育法》出台,实质是希望通过法律、法规等管制类政策工具让职教参与主体行为规范化;而职教生免费计划、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大规模职校教师培训计划、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政策,则是以财政、经济手段,对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能力建设以及教科研支撑系统所运用的激励类政策工具;麦可思年度报告等信息类政策工具则成为政策宣传的重要手段。只是这些政策工具的组合利用,似乎未能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社会号召力和自身的成长。

    我们考察美国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工具选择,可以看到,其采用了来去自由、机会均等、不搞分轨教育或类似的制度,而是通过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如根据能力或成绩划分学习小组)来实现学生的分流。在美国,大多数职业均没有对正规教育或学位提出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正规教育或职业教育的途径获得同一工作,雇主很难根据学生的毕业证书来判断他是否具备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我们再看德国,阵容齐整的教育——职业资格框架和等级森严的就业市场相结合,构成了德国公立和私立各部门的就业体系,这个高度层次化和标准化的教育——就业体系,来自于一个教育家、雇主、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都认可的制度设计理念——“专业领导力需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共同努力”,以及该理念指导下的一系列制度化设计。

    由此看来,体制结构上的差异,构成了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偏好和教育选择。美国的职业教育,更多地遵循了教育内部的发展规律,顺从了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成长。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多地与经济学家的双重中心观不谋而合,认为人力资本需要学校教育与就业训练共同造就。

    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文化背景似乎更接近美国的制度模式,但我们的政策工具选择却更多地与德国的做法相似,例如中学后的分流、职教普教1:1的比例、600多所升本学校的职业教育转型等强制性的政策工具选择。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依赖于市场、政府、学校、学生的良性互动和支撑互动的政策工具。今后的发展道路,是更多地以市场工具为手段,引发职业教育竞争发展的格局?还是沿袭政府一贯大包大揽的做法,通过强制分流来创造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环境?这是职教发展转型期的重要课题。

    塑造大教育体系

    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对7000多个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65.76%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术培训时间不超过一年,54.53%在6个月以下。也就是说,满足产业结构需要的适岗教育只需要一个较短的过程,职业教育之“职业”是一个易于获得的过程,而职业教育之“教育”则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融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向两头延伸,从而改变教育的生态。

    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向基础教育甚至学前延伸。黄炎培曾提出职业教育要向小学渗透:“就是当高小期内,视察学生从农的多,还是从商的多?倘使从商的多,则一切课程均以商业为中心……这种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叫做职业陶冶”。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协会制定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中列出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知识与技能标准,强调通过技术素养教育,指导学生为一个技术世界做好准备,让学生理解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社会在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技术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学拼音、背古诗、学数学,而德国的学前教育则强调“事实与环境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通过带孩子们参观警察局学会如何报警,通过参观消防局学会如何灭火避灾。“职业”的教育让孩子们产生了职业无高低贵贱的职业认同感,这使职业教育比“惟有读书高”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真正建造起“立交桥”。职业教育内部中职和高职的分层,更多的是解决“技术”与“技能”、“会做”与“做好”相互区别问题,而职教体系的建设是把职业教育放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通过技术手段设计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各类各层次教育资格认证、学分转换制度。只有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分隔的局面,让每个读职校的学生能在可预期的开放背景下认真学习、努力向上,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的功能。而无论是普教还是职教,教育提供的是每个时期最好的“助产婆”功能,这样,所有教育都在为人的职业做准备,同时“教育”又与“就业”保持适当的张力,也使教育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独立空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适应产业结构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学生能力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社会功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中关于终身教育的特别提醒,如果所有的学段都能积极响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职教内部的联系,以及职教和普教与成教的联系,形成一个彼此衔接补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文化与制度良性互动

    职教体系建设是社会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每一个职教参与者都在选择、决定和塑造自己的个性。如何使各参与方的策略选择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从而使系统整体有活力地运行,必须通过文化和制度的良性互动。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缺少大众认同成为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厚文化背景,国家政策推动的“集体理性”面对着“个体理性”的排斥。一项调查表明,对于“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72.2%的中职学生的回答是“没考上普高”,73.1%的高职学生回答“没考上本科”。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种文化习惯总会被一些随机事件所引发的新惯例所取代,从而形成文化的演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人们对职业的认知也越来越务实,这为现代职教体系的制度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目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制度设计形式化和非人性化,与千家万户“望子成龙”的期待存在着一定冲突,但国家利益和百姓自身对职业和教育的需要是共同的,制度设计只有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并用各方的核心利益来驱动,文化与制度才可能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的目标和手段要求把自由的视角放在舞台的中心。按照这种观点,人的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当人有机会对自身的前途进行塑造时,一定要把他看做是准备主动参与的,而不是让其被动接受。因此,国家和社会必须在加强和保障人们的选择权和参与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只为其提供制成品。文化和制度的良性互动也应该遵循这个基本原则。

     (作者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