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进校学技术,到外企找工作,这可不是一句广告词。日前,济南职业学院第一批“中德班”80名学生毕业,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手捧毕业证书,跨进了德资企业的大门。要说哪个国家的工业机械专业的资格证书含金量最高?毫无疑问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了。德资企业能一口气签下80名职业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2011年9月,济南职业学院与德国工商总会及部分驻济德资企业合作,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这一订单式培养模式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就业发展的快车道。

  回忆起当初进入中德班的情景,王欣同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是经过德企笔试和面试挑选后进入中德班的,在校要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学习培训,除了学校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课,德企开展的职业培训特别严格,稍有一点疏忽可能就无法通过考核。”王欣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在职业学院学习了3年,但这3年是拼出来的,白天学习理论,业余时间抓紧提高技能,生怕跟不上德企培训的节拍。”

  经过3年努力,王欣和其他70多名同学在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也收获了德国认可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人才。凭着汗水换来的双证,毕业生们被“保送”进了德资企业的大门。

  以国际视野推开人才就业大门的中德班是济南职业学院一个成功的尝试。近年来,这所职业学院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让学生练就了一身就业成才的本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院多年来探索出来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曹继鹏是济南职业学院2013级工商管理系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和创业导师的帮助下,今年2月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济南泰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商行业和微信第三方服务。刚刚做上老板的曹继鹏信心十足,希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我一直在思考电商平台的搭建,但真正要把它变为一家公司,还需要大量的数据证实和资金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学校给我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别人是大树下面好乘凉,我这是学校里面好创业。”曹继鹏说。依靠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提供的5万元无息无担保贷款,曹继鹏的公司顺利营业并做成了第一笔生意。目前,他的公司还吸引了风险投资,现已有注册资金10万元,流动资金20多万元,成为校园里知名的大学生小老板。

  和曹继鹏一起创业的大学生在济南职业学院里并不少见,这些学生有着两个不同的身份:创业者和大学生。这种以创业为学习和通过学习带动创业的模式之所以在济南职业学院兴盛起来,主要是得益于学院开展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但我们的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是经过严格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战略眼光、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决策能力,并具备良好的情商。我们的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济南职业学院创业学院院长曹乐臣说。

  “我们现在就是要打破传统,不断推出新模式,打造人才培养品牌,让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成为各大公司争着要的香饽饽。”济南职业学院院长申培轩告诉记者。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师德的极端重要性。教师承担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必须要师德垂范。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道德情操,是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对于教师不仅是听其言,更观其行,教师在学生眼中是为人的模范。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等方面都有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成就学生。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正是秉持着敬业爱生的精神,才能安于清苦生活而不失理想,才能立于困难条件而不失追求,为广大的农村学生铸就圆梦基石。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去除浮躁之气、远离功利之风,执着于教书育人,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把根扎在三尺讲台。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在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中实现道德追求。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自我修养的陶冶需得在读书上下功夫。心灵要用精神食粮去涵养,教师只有常读书、读好书,多读中国古典诗词、经典作品,以诗书育浩然之气,才能认识和相信道德之理。知行合一,互为表里,教师自我修养的完善更需要在行动中磨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以律己,用个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于公于私、于国于民的价值观;要在日常言行中三省吾身,自觉坚守伦理底线,见贤思齐、景行行止,唯此才能体会和展示道德之美。教师正是用在道德追求之路上的知行统一,去示范人的高尚和纯粹,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和中华传统美德,去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师垂典则,范示群伦”,道德情操是成长为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广大教师只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培养有德之才。我们希望每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教师,都能以“要成才,先成人”为指引,为祖国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臧凤军,中共党员,教授。吉林省特级教师,长春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拔尖人才,曾获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特级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级教具设计能手”等称号,享受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任长春市教育局装备处处长;2006年起,任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在技术研发与推广方面多有建树,获3项国家专利,多项教具、试验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主持研究的《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荣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获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提起长春,人们自然会想到电影和汽车,在中国,或许已经没有哪个人没有看过长影的电影,更没有哪个城市见不到一汽的汽车。这两张刻进记忆的名片,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精神的,更是物质的。然而,当我们将“长影”、“一汽”与这次示范院校系列访谈活动联系起来时,才豁然懂了,让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神秘神圣的电影艺术,和中国诞生的第一辆东风轿车,也有诞生在本世纪初的“职教航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响亮的“城市高职”。

  本世纪初,面对吉林省、长春市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春市适时调整职教格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组建“职教航母”的形式,整合资源,从根本上解决长春职业教育“小、散、低、旧”的问题,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市教育局局长亲自挂帅,主持从制定规划方案到整合学校选址,从制定建校政策到提供资金支持,从学校顶层设计到基础管理的全部工作。通过整合长春市属11所职业学校,于2001年组建了一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社会培训与认证教育协调发展的“城市高职”——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续的建设中,长春市政府在政策、管理、用地、资金等方面对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助推学院于2007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示范校建设几年来,学院按照“改革开路、突出重点、凝练特色、整体推进”的建设方针,以5个国家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上成效显著,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校企合作和办学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城校共振的“城市高职”特征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从规模的外延发展转向规律的内涵发展,从封闭的自我循环转向创新的开放办学,从被动地适应市场转向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三大转变。

  昔日的职教航母,通过示范校建设,在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丰富内涵建设的同时,凝练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长职院精神,全面实现了“三个示范”和“五个领先”的建设目标。这张名片,彰显着具有地域性特点的职业教育贡献,展示着融进血脉的职业教育魅力。

  而今,面对后示范建设,学院用全新的思维思考,用高质量、现代化、多功能的标准定位。走近它,从中了解这艘职教航母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理性思考,感受它的发展适应了怎样的现实需求。

  记者:臧院长,您好!来到学院,我们一个最大的期待是想近距离了解这艘“职教航母”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理性思考,它的发展又是适应了怎样的现实需求?

  臧凤军: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国家经济的战略调整、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都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支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解决就业的同时,要全方位地参与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在深度合作中提升、发展。吉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出口基地,在拥有加工制造业优势和农业基础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特别是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吉林省、长春市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急需职业教育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助推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与发展。然而,当时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瓶颈期,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劳动力市场快速调整的需要,“技工荒”现象愈演愈烈,“管理人才好找,技术人才难求”的现象日益凸显。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长春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确立了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定位与作用。2001年,在市政府组织的职业教育专项调研中,针对长春市职业教育“学校规模小、专业设置散、教学水平低、教育思想落后、教学设备陈旧”的现状,长春市重新确定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面向长春支柱产业对新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与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启动职业教育振兴工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造船出海,小帆板经不起大风浪,只有整合资源造大船,才能更能抗市场的冲击。”思路确定了,教育局领导就以“要做就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下功夫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职教航母”。在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00年,市委、市政府投资6个亿,打破部门和职业学校类型的界限,通过合并、划转、置换、撤并等多种形式,先后将长春市计算机学校、长春市经济贸易学校等11所学校合并,组建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对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支持职业院校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学院在国家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评价;200710月,学院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到20106月示范校验收,3年建设期间,学院承载着“城市高职”的使命与责任,立足城市整体发展,谋划职教事业,站在企业角度,规划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确立了“立德为先、强能为本、凝练特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大幅提高,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记者: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是怎样通过“一主多元”办学模式的创新,来整体推进学院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的?

  臧凤军:探索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助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遵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吉林省和长春市汽车、农产品深加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旅游等支柱、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主多元”办学模式。初步搭建了系统开放、资源汇集、机制健全、互惠双赢的办学平台,形成了股份制办学、校企共建办学、集团化办学、校企联盟办学、订单合作办学、店校一体办学等校企合作办学格局。创新了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极大地释放了办学空间。

  “一主多元”的开放式办学平台,是在校企共同参与下,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了资源共享与系统开放,彰显了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学院借用了企业的设备、技术人员等条件,让学生掌握技能、提升素质,提高就业率;

  二是学院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主动做好人才输送与技术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产品技术更新方向,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推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与企业多元深度合作,形成了校企双方资源共享、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学院依托“一主多元”开放办学平台,与319家企业深度合作,合作企业为学院投入设备、接收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和就业,学院为合作企业进行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实现了校企合作互动双赢。

  在“一主多元”办学模式下,学院全面实施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五同”人才培养模式,5个重点建设专业与企业合作,构建并实施了各具特色、可操作性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生态链,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双元化”,学习过程的“员工化”。

  记者:您提到的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五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是什么?

  臧凤军: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结合校企教育资源、培养对象的现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等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主干课程及教学计划。

  二是共同进行专业资源建设。根据区域支柱产业的需求,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布局规划,调整老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设置新专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共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行业、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的多元融合课程。按照校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生产任务与过程的要求,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训车间。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三是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校企共同管理学生的实训、实习,按照企业真实生产的要求,建立教学管理标准。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实训基地管理,在学生就业顶岗实习中,按照企业“准员工”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在实习中,校企双方对实习管理责任分工,采取专兼结合、定点管理、定岗管理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德、能、勤、绩考核,校企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四是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积极探索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学校、企业共同考核标准、体系和方式。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把企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的考核和学校的过程考核相结合。

  五是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按照校内外基地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依托校企联盟、职教集团、行业协会,找准企业、学院的各自利益点,确定418家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基地。学院主要负责实践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制订,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实施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检查和沟通协调;企业方面主要负责落实有关兼职教师以及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岗前培训、岗位安排、实习过程监控等工作,并加强对学生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企业、学院、分院、专业的分级管理、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几年来,学院通过“阶段轮岗”、“企业内训”、“季节性顶岗”等实习方式,实训基地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率达到100%

  通过实施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五同”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融为一体。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工作跨入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质量50强。

  记者: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紧贴企业产品升级改造,开展了怎样卓有成效的工作?

  臧凤军:的确,长职院是为服务长春市、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是一所与长春市同生共长的“城市高职”,有着“城校共振”效应。因此,学院示范院校建设的过程,是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开展大量优质技术培训的过程,是紧贴企业产品升级改造,提供有效技术服务的过程。学院立足长春,服务吉林,一是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学院5个重点建设专业紧紧围绕吉林省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和旅游等支柱优势产业,联合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一汽集团生产量大幅度增加,高技能人才出现短缺。学院想企业之所难,调整教学计划,输送近千名专业学生,帮助一汽大众顺利渡过技能人才难关,确保企业实现环比增长40%的目标。目前,学院就职于一汽集团、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56%。优秀毕业生解决了我市支柱产业人力资源紧缺问题,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二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提供优质的技术培训。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技能人才主要聚集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中小型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学院以5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为依托,为长春人事局、海航名门饭店等2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提高培训。通过大量社会培训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提升了企业员工技术应用水平,不断解决劳动者与企业技能水平需求之间的矛盾。三是紧贴企业产品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服务。学院加大面向行业企业进行应用技术开发支持力度,成立了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所,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机电设计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4个专门机构,承担企业应用技术研发与改造项目。现已完成包括奥迪汽车电气系统仿真实训软件、蓄电池智能巡检系统的开发、文档管理系统、保健燕麦茶啤酒的研制与开发等在内的12个研发项目。四是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职教资源。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强省的重大战略之一。为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春市政府实施了以技能培训带动农民上岗,走上致富道路的“阳光工程”。学院作为长春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依托重点专业,开展了汽车产业开发区失地农民汽车驾驶技术培训、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注塑技术和钳工技术培训等多个项目。通过培训使1800余人顺利就业,为农民转岗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利用国家示范校品牌,学院积极为省内农村职教中心培训教师,使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等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省内农村学校,增强了各县区职教中心的办学实力,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记者:如果说创国家百所示范校是一场磨砺,那么后示范建设更是一场考验。面对机遇与挑战,请您谈谈学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臧凤军:通过3年的示范校建设,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学院内部发展来看,学院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高职示范,学院软硬件条件和社会声誉迅速提升,为学院在更高水平和层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外部环境看,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长春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等等都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急迫需求,为学院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客观分析学院目前的发展,特别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进程中,需要在现代办学制度、内部治理制度、办学资源保障和独立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思考并努力探索实践。一是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并不断推展。“一主多元”的开放办学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的良好运行机制,但如何在现有政策法规的约束下,明确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中的权利、责任、义务,使行业、企业承担起更多的职业教育责任,主动参与高职教育办学,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学院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二是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标准必须与高职教育特点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标准改革,调动教师提高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学院以培育名师和优秀业教学团队为主线,重点引进在国际上、在行业内有影响且带有研究项目的知名专家,引领学院重点专业建设。在中高级教师中培育名师,以“名师”带项目,以项目带专业,不断提升“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在国际交流合作上要有新跨越。学院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进程,重点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机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引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开展中外学制、专业和课程对接试验,扩大招收、外派留学生规模,实现年20%递增,不断提升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四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为服务社会做出新贡献。学院作为一所“城市高职”,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学院将拓宽社会服务功能,重点扩大与应用型高校、院所的合作,为企业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引入德国奥迪技师、国际会计师、国际酒店管理等国际认证资质,提高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水平,在行企认证的基础上争取政府培训大项目,用各专业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为社会服务。实现年培训、认证达到3万人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再立新功。传递精神,固化制度,融入文化体系。通过示范校建设,学院形成了从人的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自觉的管理,这是示范校建设在管理上的升级与升华。因此,在后示范建设中,学院要继续围绕“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在校企合作的组织与机制的形成方面,在探索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引进企业文化方面,在组建校企共同参加的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续写长职院的特色篇章。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记者:谢谢臧院长。通过示范校建设,学院凝聚了发展的力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预祝在今后的建设中,为服务长春发展而创办的“城市高职”再续特色新章。

  (本刊记者 席东梅 特约记者 娄权鑫)


    本报北京9月11日讯(记者 宗河)教育部党组今天就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身体力行争做一流,多措并举建设高素质一流教师队伍。

    通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推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高度,突出强调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论述了做一名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深刻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对教师成长的殷切期望,是新时期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进一步加强教师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讲话精神,对于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培养一流教师放到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以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着力破解教师工作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矛盾,努力营造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教育生态。广大教师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用好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各地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身体力行争做一流。一是引导支持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身体力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的高尚师德和点滴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和激励每一个学生。

    二是引导支持广大教师提高道德情操,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坚定职业信念,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爱岗敬业的模范。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三是引导支持广大教师掌握扎实学识,自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更新专业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善于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专业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始终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指导和最好的教育。

    四是引导支持广大教师永怀仁爱之心,自觉爱护、尊重、宽容学生。把真情、真心、真诚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成为有爱心的好老师。积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做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欣赏增强学生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自尊,让所有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成长为有用之才。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党委政府支持下,拿出切实有效措施,为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完善机制,营造环境。

    一是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营造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要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和高校师德建设文件要求,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体系,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教师成长的第一步培养环节抓起,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特别要深化课程改革,让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教师岗前、职后培训中开设师德教育课程,并把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严格师德考核,突出师德激励,强化师德监督,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做学生爱戴敬仰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对极个别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教师要依法惩处,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对侵害学生的行为零容忍。

    二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培养培训的机制创新。要尽快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培养教师“三位一体”新机制,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建构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结构,不断提高教师培养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积极推进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大中型企业,加强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健全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推进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广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度、产学研践习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推进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能力。

    三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不断激发教师成长的生机活力。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使教师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升教师主体意识。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等管理模式,让名师名校长流动起来。加速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规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扩大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实施范围,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改变单纯以绩效为指标的教师考核制度,构建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

    四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的人文环境。要加强顶层设计,关心教师职业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构建新时期的尊师文化,提升教师职业声望。要保障教师地位,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特别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好农村教师周转房政策,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住房困难。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生活,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

    通知最后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创新形式,迅速形成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强大声势;长远谋划,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


    本报北京9月11日讯(记者 焦新)今天,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听取了联系点左权县教育科技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重要讲话精神,敬终如始、善作善成,坚持不懈抓常、抓细、抓长,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成效,推动左权教育科技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听取汇报后,袁贵仁指出,左权县教育科技局高度重视、严肃认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抓好学习教育,认真听取意见建议,认真查找突出问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扎扎实实推进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各项工作,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左权县教育系统作风进一步转变,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局长、校长、园长、教师有了新的精神面貌,教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新的变化。

    袁贵仁强调,要切实做到防止前紧后松、防止矛盾积压、防止简单粗糙,防止短期效应,一鼓作气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圆满收官。要静下心来,联系实际,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特别是近期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反思工作,着力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落实举措,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本职,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要认真做好活动总结工作,对整个活动进行一次“回头看”,努力把零星的探索制度化、系统化,把成功的经验机制化、长效化,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切实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利用左权红色资源丰富、传统艺术多彩的优势,让革命传统进入校本教材,让传统艺术在校园发扬光大,力争在立德树人上取得新成效,在均衡发展上迈上新台阶,在提高质量上实现新突破。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大力建设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大力选拔一批有实践经验、有教育情怀、有探索激情、有领导才能的好校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伍掉队,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94日下午,三门峡中专迎新生联欢会上,除军民共建友好单位代表外,联通公司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也派人参加。其中,香山红叶饮食娱乐公司、海鹏装饰工程公司等还分别捐赠订单班班服34件、35件,左右眼镜批发有限公司捐赠饮用水50件。

  在过去,一些企业宁可给普高同学“锦上添花”,也不愿给艰难爬坡的职业学校“雪中送炭”。而上述事例,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一个典型折射。

  从“扫除文盲”到“成人教育”

  文盲,指年满十五周岁不识字的成年人。1989年时,三门峡市仍有文盲、半文盲2.7万余人。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全市借用村级小学进行夜间文化课扫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9012月,省政府向卢氏县颁发了基本扫除文盲单位证书。199211月,灵宝县被命名为“全国扫盲农民教育先进单位”。

  1994年,全市76个乡镇均建成了“独门独院”的乡镇成人学校,并将之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充实了“扫盲”内涵,提高了“扫盲”的质量和水平。到1996年,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无盲县”标准,三门峡市提前四年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文盲”的历史性任务,成为全省首批“无盲”地市之一。2007年,全市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

  三十年来,包括扫盲在内的农民教育和职工干部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函授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例。1986年开考初,全市仅有汉语言文学、统计学、数学3个专业,报考人数不足1400人。截至2013年下半年,全市共开设147个专业,涉及487门课程,22525人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专(本)科毕业证书,累计报考人数8.16万余人,在籍考生5.86万余人,一批又一批人因此圆了大学梦。

  从“外延发展”到“内涵提升”

  93日,三门峡中专顺利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级复核。718日,灵宝市职业中专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省首批立项建设的20所项目学校,该校以绝对优势名列前茅。

  ——这是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内涵建设的成果,也是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缩影。

  1986年,全市有农(职)业中学12所,在校生3086人;有成人初等学校634所(班),学生7600人。目前,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6所,教职工2018人,学生3.5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3所,省级重点4所,河南省特色创建单位5个。他们正围绕着“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对加强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陕县中专、三门峡市财校、卢氏县中专、灵宝市工业职专(灵宝市技校)、义马职业中专(义马煤矿高级技工学校)正在创建省级特色学校;三门峡中专、渑池职业中专、三门峡市高级技工学校各获中央财政基础能力建设资金1000万元。灵宝华苑职业中专、陕县中专汽车运用维修专业,渑池县职业中专农用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均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各获16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根据用人要求、市场变化,灵宝职专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并将原46的公共课、专业课的比例调整为公共课、专业课、活动课361。卢氏中专旅游专业开发了三门峡旅游、卢氏景点导游词、特色茶艺等课程,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多方借力,合作共赢。陕县中专采取校企合作形式,投资600万元建成西典驾校考练中心,还在市军分区汽配厂建成“厂中校”型实训基地,待学生毕业除可取得中专毕业证外,还可获得汽车驾驶及维修等相关资格证书。

  从“人才立交”到“统筹推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培训,安排优秀教师到德国、奥地利学习先进经验,并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引导学生锻炼技能,增长本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中,三门峡市卫校张敏同学和三门峡中专程浩、杨毅同学分获全国护理技能竞赛、建筑CAD项目竞赛三等奖,为全省夺得该项目最佳成绩。全国中职学生大赛举办8年来,荣誉榜上终于有了三门峡的名字。

  值得欣喜的是,全市中职学生的就业出口正从外地就业向本地立业转变。目前,在市区各大宾馆、装饰公司、金融窗口、电子行业、计算机销售门市部及维修服务点,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有的还成为老板、经理。

  就业升学两不误,海阔天空凭鱼跃。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还体现在对口升学方面。今年8月,灵宝职专门口几张喜报引人注目。2014年对口高考全校参考87人,45人上“二本”线,其余全部专科。25年来,全市有12400名职业学校的同学,通过对口升学也考上了所向往的大学,甚至有的还是“211”、“985”院校。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教育等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如何统筹发展,一直是三门峡市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

  立足于统筹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全市建起的5所县级职教中心,强化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的思想,通过强力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组织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返乡农民工、退耕农民、企业员工等培训,有效服务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

  2008年以来,我市陕县、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义马市全部成功创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并各获100万元奖励。去年秋,累计投入1.8亿元易址新建的陕县职教中心正式交付使用。规划占地3000亩、一期1000亩的市级职教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新筹建的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明年即将实现招生。

  从“组建升格”到“品牌崛起”

  96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5300余名新生,生源辐射山西、甘肃、新疆、山东等省(区)。

  “立足三门峡,面向金三角,服务大中原。”1999年秋,在原豫西师范、三门峡电大、三门峡工学院基础上组建了专科性质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学系(部)11个、招生专业50余个,已形成以工科为主,融理、经、文、管、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特别是注重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和空间,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8万人,成为全省颇具影响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院校。

  20095月,以该院为依托,由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相关中(高)职院校、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组建的河南省豫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通过加强产教研一体的复合型职教集团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与相关企业经营的综合效益,为全市乃至区域内优质职业教育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为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四赢”。

  201485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华夏科技大学签订了“3+1”模式本科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协议。此前,其与英国提赛德大学、爱尔兰唐道克理工学院等相继合作兴办了机电一体化和会计电算化、建筑工程和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便利条件。

  “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人民满意”大教育格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之一。全市职业教育的框架在拉大,层次在提升,正昂首阔步迈入职业教育的春天。


    春天,对职业教育来说,别有一层含义。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

    精百工技行天下,兼德才名达四海。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围绕现代产业建设、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改革、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隆化职中,正不断壮大规模、深化内涵,在创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的征途中昂首奋进。

    冲在前 作好职教“领头雁”

    隆化职中原是一所占地面积不足80亩、在校生1000余人的“微型”学校,在区外职业中学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下,隆化职中举步维艰。2004年,以校长张健为首的隆化职业中学新一届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大胆制定学校发展“三步走”发展规划。

    2005年,学校提出了实施学校整体迁建工程的构想。2011年1月,一座投资仅1.2亿元、可容纳在校生6000余人的“南川最美校园”之一矗立于凤嘴江畔。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努力争取各级各方支持,近3年,学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720万元,企业捐赠资金1260万元、设备价值85万元,投入学校建设,添置专业设备,极大地增强了办学实力。

    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隆化职中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始终站在职业教育发展前沿,以超前的思维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战略思考,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政策,认识到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是国家职业教育名校的一次重大布局调整,将长时期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间接影响该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与水平,进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一年多呕心沥血的准备,学校于2012年8月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跻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第一方阵,实现了学校“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开启了隆化职中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沉下肩” 创新办学模式

    隆化职中把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爱岗敬业”的素质确立为德育工作的主线,于2006年在重庆市首创“学校+军营”职教管理模式。聘请一批优秀退伍军人担任军事教官,深入校园、班级、宿舍,加强学生管理,指导学生思想工作,全校形成“学校即军营,学生即士兵”的局面。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文明守纪、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学校军事化管理的职教特色,吸引了重庆市内外中等职业学校前来学习交流,《重庆日报》、《重庆法制报》、重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广泛报道。

    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改革实验,解决了长期以来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而文化考试无法过关的问题,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水平,让用工企业充分了解了学生工作能力,为聘用工作做好铺垫,有效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学校认为,校企结合是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是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提高的关键。为此,该校利用一切机会,积极与全国大型企业加强联系,经过努力,学校先后在德国博世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韩国LG集团、天津月坛集团、重庆博赛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成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保障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确保学生出口畅通。

    “昂起头”铸造职教品牌 

    ■健全管理制度,保障依法治校

    隆化职中始终坚持依法治校、用制度管理学校、用真情对待师生员工的治校理念。学校修改、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步入了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学校被评为“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学校活力迸发。

    ■实施素质提高工程,培育职教名师

    学校高度重视教职工素质能力提高工作,从2004年起,学校划拨专项经费,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自2004年以来,教师参加国家、重庆市级赛课和技能大赛获奖近百项;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交流论文数百篇,学校先后承担12个国家课题和3个市级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有24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总课题组和重庆市子课题组一、二、三等奖。

    ■育人精技,学校活力四射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重庆博赛集团等实现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教室,促进教学环境“职业化”、组织管理“企业化”、人才培养“岗位化”,打造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职教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强强联合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结合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南川区经济转型发展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重点打造旅游专业,与区内重点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学校共计培养20000余名合格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达全部,毕业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企业、行业广泛赞誉。学校利用优质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40000余人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学校先进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经验,吸引了周边区县和川、湘、陕、黔等地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充满无穷活力和魅力的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必将承载着深厚的隆职文化与隆职人的宏伟梦想,以一种向前,不断向前的姿势,南川职业教育这艘旗舰,正在驶向姹紫嫣红的春天。


    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市场对人才需求模式的变革。乔布斯曾说过,对职业、人生的选择,就是“随心”两个字。只有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做到“随心择业”,高校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然而我们的高等教育所做的,是以文科、理科为分界点,用十年不变的教材和教学理论,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怀有梦想的年轻人。

  为彻底扭转国内高校面临的窘态,将高校教育职业化、市场化,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中心多次赴各大高校实地走访,共同探讨如何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变。在此过程中,睿峰培训以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和独树一帜的教育模式,被誉为国内职业教育的先锋领导品牌。


    培训机构的最高境界----让学员‘随心择业’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市场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教学内容不规范、教育目的不明确也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越来越年轻化的职业教育市场,个性化、定制化、市场化的教学模式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我们调查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端技术人才培训市场情况时,成都一家睿峰培训机构让我们深感意外。

  这是一家位于成都CBD核心区域甲级写字楼的极其高大上的地方。作为苹果在中国最大的 iOS 开发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睿峰培训的强势与传统培训机构产生了鲜明对比。首先软硬件环境,绝对的国际一流,极具苹果风格的外环境让人耳目一新,而云计算、虚拟机、智能终端、智能玻璃、全球直播课程系统、 MOOC式的在线教育平台同时支持PC和移动端设备的使用等等,太强大了!最关键的是培训课程体系,完全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其母公司睿峰科技是苹果全球十大核心方案提供商之一,客户覆盖银行业、保险业、医疗业、房地产等大的行业客户,睿峰培训的讲师全部来自睿峰科技一线的高级开发工程师,其课程体系完全独立研发,并定期更换最新市场开发项目作为学员实训课程。如此强势的培养模式加上睿峰科技在业内的影响力,正真使学员的就业出口转向乔布斯所倡导的就业境界---‘随心择业’。

  当移动应用开发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儿时,睿峰培训率先打破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束缚,引导年轻人从被动接受培训转向积极地主动选择培训,大大以提升自我的市场竞争力。碎片化、在线学习的全新学习理念,又给了在职年轻人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择业空间。

  睿峰培训将“单一职业教育模式、单向教育传输思维”彻底击碎,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型职业教育理念,让职业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移动教育已经来了

  睿峰培训塑造了最经典的iOS开发教学模式,开辟了国内一流的在线学习平台,它不仅是苹果官方授权培训中心,也被誉为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先锋领导品牌。

  可以说,睿峰培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生态体系,而其对于国内职业教育模式的摸索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价值。睿峰作为苹果教育在国内最成功的践行者,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不仅深受国内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睿峰培训创始人张琍女士也在2014年年初,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受邀参加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中心举办的教育部应用技术类高校标准体系课题研讨会,为国内高等院校职业教育转型出谋划策。

  睿峰之所以深受各方权威机构及教育界相关专家的认可,与其提供的职业教育服务和未来教育体制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在职业教育服务方向上,将自主研发出更多的相关课程产品,与睿峰苹果在线教育平台相结合,源源不断的为高校提供教育转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模式,移动教育已经来了!


    不仅仅是就业率,更关注的是就业质量

  iOS高端开发人才教育体系被业内视为睿峰培训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其100%的高就业率,和不满一年就拿到最高18000元月薪的高质量就业更是将睿峰培训推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巅峰。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睿峰培训高品质的教学保障和精准的职业规划,使得学员的就业足迹逐渐从国内迈向国外,从国内名企走向跨国公司,从普通开发人员升至项目组管理人才,薪资一路看涨,达到同期最高水准。如今,一些知名企业更是迫不及待的提前预定在读学员,主动上门招揽人才,这与其他浮躁的传统培训机构形成强烈反差。

  坐拥优势资源,让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更具发展空间

  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陈旧的教学理念,都使整个国内高等教育呈现出夹缝生存的窘态。加之市场经济的催化作用,企业对人才的高品质、高规格要求,将高校推向教育体制改革的十字路口。

  目前,国内高校职业化教育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睿峰凭借自身的优质资源和发展潜力,为高校提供了形式更丰富、发展潜力更大、实用性更强的移动互联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摒弃单一的职业教育形式,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吸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以高校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为高校带来匹配度高、精准性强的新型教育合作模式。


    如今,睿峰成功将苹果iOS培训理念及课程体系带入到高校职业教育改革当中去,并以灵活多变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完善睿峰职业教育生态圈,逐步形成“睿峰iOS职业教育+睿峰苹果在线教育平台+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生态产业链,进而实现国内高等教育朝职业化、信息化转型的大方向。在此过程中,睿峰培训也将以国际化视野和智慧发展模式,成为国内高校iOS高端开发人才职业教育改革。


    伊犁新闻网讯 9月10日,伊犁州召开职业教育和80、90后未就业人员就业培训工作视频会,对今年州直职业教育和80、90后未就业人员就业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动员全州上下进一步形成合力,全力推动州直职业教育和80、90后就业工作。

    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马宁,州党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刘会军,副州长梅钰以及州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伊宁市主会场参加会议;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各县市、口岸相关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会议由刘会军主持。

    会上,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经信委以及伊宁市相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今后一个时期,州直各部门将积极履职,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分门别类制定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推进培训就业无缝对接,结合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订单、定岗、定向、定人式技能培训,力争年底完成对80、90后未就业人员6个月的“订单式”培训;建立招生就业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师生代表到就业企业参观,适时联系企业到学校召开招聘会,组织社会群众参加,增强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统筹发展中高职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县市职业教育中心必备培训条件,以初级技能培训和短期培训为主,解决80、90后的就业瓶颈;大力推进“日月星珠”企业成长工程,推动州直中小微企业实现数量增加、产能规模扩张、质量效益提高,形成“日月”同辉、“星珠”璀璨的发展格局,为持续增加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马宁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扶持自主创业。近两年,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措施,高位推动就业工作。州直人社系统和各县市认真贯彻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马宁指出,就业问题关乎国家、地区安定和协调发展。各县市、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做好职业教育、推动转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及紧迫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明确目标,通过提高培训实效、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服务环境等措施,全面做好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要从各个环节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要求的长效机制,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提升群众致富能力,突出重点,抓实就业培训,使各族群众愿意来培训、培训后能就业;在拓宽就业渠道上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打造“日月星珠”企业集群,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和80、90后人员到园区、企业务工,实现稳定就业。

    马宁强调,各县市要加强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工负责、统筹协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企业配合、全民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把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亲民工程抓紧抓实,不断开创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新局面。

    刘会军要求各部门、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把80、90后未就业人员就业培训工作作为今后的头等大事来抓,因地制宜制定方案,保障经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为百姓解忧造福,为自治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继7月份曝出与ATA合资3000万元成立职业教育公司后,新东方于职业教育领域的布局再次迈开新步伐。在昨日(9月9日)的“前途•在路上”系列活动发布会上,教育产业观察获悉,新东方内部正准备成立一家新的职业教育公司,将主要以海归人才为客户群,打通留学产业链闭环。

    “不是与ATA合作的那个,是一个新公司。目前还没有正式注册完毕,而且这个新公司会与一个非传统教育领域的第三方机构合作。”新东方集团高级副总裁周成刚对教育产业观察表示,至于新公司投资规模、人员安排、是线上还是线下,周成刚则表示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在谈到为什么成立这样一家职业教育公司时,周成刚坦言这与日渐增长的归国留学市场有关,近六年来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留学生回国人数平均每年增长率达39%,2013年出国人数为41万人,归国人数则惊人地达到35万人,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人会越来越多。“新东方在语言培训、留学咨询服务方面,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很遗憾新东方并没能解决这部分海归人才的就业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公司,把包括留学前端的语言培训、职业规划,留学中间的咨询服务,以及留学后端的创业就业都连接起来,以期打通整个留学产业链的闭环。”周成刚表示。

    事实上,以出国语言培训起家的新东方,如今业务范围早已渗透到各个细分教育领域,然而在其“0—80岁”终身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是它的短板。无论是此前与ATA合作,还是此次再成立新公司,均体现出其进军职业教育的野心。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被认为迎来新商机,新东方利用自身优势从留学行业切入,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她是一个“80后”,从教11年,用爱心呵护一批又一批职教学子,带他们走上技能成才之路。她就是刚当选全国模范教师的仪征技师学院教师陈宝珍。

    面对荣誉,陈宝珍说,“荣誉属于全体职业教育老师,这既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离不开仪征技师学院一直以来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给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她坦言,职业教育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之路,她写下一千多本励志谈心日志

    “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给自己开一扇乐观的窗户,让生命中的幸福明朗一些。”“千万不要后悔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好日子带给你幸福,坏日子带给你经验,两者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在陈宝珍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本本鼓励的谈心日志。

    在仪征技师学院,不少老师都说,陈宝珍当班主任就是有一套,孩子们都服她。任教11年,担任四届班主任,从仪征本地班到外地班,学生年龄从16岁到25岁,生源从省内到山西、广西、甘肃等地,再棘手的班级到了陈宝珍手上,都成了领头班级。

    “我没有什么法宝,要说有什么经验,可能是我不善讲话,而喜欢通过写东西、qq等方式跟学生交流。”陈宝珍告诉记者,与基础教育不同,职业学校的学生刚进校时,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对未来不抱什么期望。为此,关注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成为陈宝珍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从2003年开始,她担任03汽车3班的班主任,到了临产才走下讲台,产假刚结束就又回校上课,女儿出生四个月就断奶送回盐城老家。她将对女儿的疼爱转化为对学生的关爱,呵护着每一届外地学生,每次她都详细了解学生的家乡风俗和文化,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管理。学生入校后她就给他们建立成长档案、拍成长照片,督促学生写日志,哪怕只是一两句。陈宝珍用异地生活与学习的经历,教育学生用更好的成绩来感恩父母和社会。从教11年,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留下的是一千多本与学生交流的谈心日志。

    陈宝珍说,有些学生可能不会接受当面批评,但写谈心日志的方式他们能接受。同时,她还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技能大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文明班级和优秀团支部的称号。

    面对学技术的男学生,她少说多做,真本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在仪征技师学院,陈宝珍一直从事汽车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与基础教育不同,我现在带的企业专业的30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女生。”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如何让从事技术活的男学生心服口服呢?陈宝珍笑着说,“少说多做。学生常看我不顾形象,半蹲着讲解汽车底盘结构,将重重的汽车部件搬来搬去。学生一看这老师有两下子,自然就会心服口服。”

    2011年,陈宝珍担任学院汽车工程系副主任,分管教务工作,结合以往的管理经验和专业建设能力,她圆满完成了31个专业班级1500多名专业学生的教学稳态运行。为服务上海大众项目,仪征技师学院积极探索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推进高技能教育国际化进程,从2010年开始与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巴伐利亚职业培训中心、德雷斯顿工业大学以及上海大众积极开展中外合作联合办学,引进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标准,真正让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在本土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立足国情、市情、院情实际的本土“双元”新特色。新的项目,新的要求,作为学院中德满师项目组负责人、上海大众汽车冠名项目组负责人、中德诺浩项目组负责人、扬州市职教集团汽车专业中心负责人,陈宝珍积极探索课改新模式。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专业学习,陈宝珍平时要花很多时间收集与制作教学资源和学生工作页,编写校本教材。

    “在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陈宝珍坚持把学习作为自身内在的追求,她珍惜每一次企业锻炼机会和暑期培训机会,厚厚的笔记和自制的维修工艺流程课件占满了她的培训时间。在德国培训期间,陈宝珍还用翻译软件将从德方得到的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

    陈宝珍坚持参加2008年、2009年的省级汽车维修技能竞赛团体二级维护指导工作。在场地,她几乎全天站立,给每组学生量身定做快速保养流程,同时为学生自制考试车型的底盘和工具用车,用各种方式收集比赛信息,给学生提供最全面、及时的分析与赛前准备,使所有参赛选手均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奖项。她指导的学校省赛二等奖选手参加了省厅集训队,在几轮淘汰赛后最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代表江苏省参加国家赛的资格,获得了两个全国三等奖。这些年,陈宝珍不仅获得“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教练”、“扬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优秀教练”等称号,2012年,她还成为扬州市汽车专业学科带头人,2013年,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忆过去心潮澎湃  展未来任重道远

咸阳职院第30个教师节暨建院10周年庆祝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刘聪博作重要讲话  张存主持  刘文理祝北京席尚君曹建平陈轶李有民薛永恒张波等出席

    9月10日上午,我院第30个教师节暨建院10周年庆祝表彰大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演播大厅隆重举行。院党委书记刘聪博作了《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精神,全力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院校》重要讲话。刘聪博强调指出,全院上下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脚踏实地, 始终坚持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奋力创建高职强院。

    会议由院长张存主持。咸阳职教集团理事长、原咸阳职院党委书记刘文理,院党委副书记祝北京,副院长席尚君、曹建平,纪委书记陈轶,咸阳职院原党委副书记李有民,原常务副院长薛永恒出席会议。咸阳职院顾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张波教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院长鲁鸣应特邀参加会议。学院副科级以上管理干部、各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500余人参加大会。

    会上,祝北京宣读《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通知》、《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和《中共咸阳职院党委咸阳职院关于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的决定。授予了吴旭锦等16名同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郭俊炜等10名同志“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张颖等5名同志“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荣誉称号。

    刘聪博在讲话中说,过去10年,我们用智慧和汗水生动诠释了“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咸阳职院精神;以忠诚和奉献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过去的10年,学院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基础能力快速提升;内涵建设渐进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招生工作连年走强,就业质量持续攀升;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办学治院能力不断提升。

    刘聪博指出,今后10年,是我院“创特色、建名校”的关键时期。全院上下必须认清存在的许多差距和面临的严峻挑战,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脚踏实地,奋力创建高职强院。

    刘聪博强调,要坚持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管理,加快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靠质量赢得学生、赢得市场、赢得未来;要创建示范院校,增强综合实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落实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标准,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要推进多元合作,彰显办学特色。积极开拓合作办学领域,加快建立“专业共设、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师资共编、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种、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格局;要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全员聘任制改革、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改革,建成科学、开放的现代大学制度;要繁荣大学文化,弘扬文明魅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构建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的校园文化“四化”模式,为师生成长和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正能量;要加强党的建设,打造优秀团队。进一步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激发创造活力,着力打造优秀教学、服务、管理团队。刘聪博希望广师生要修养道德、勤奋学习、艰苦创业,以“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精神,精诚团结,扎实工作,全力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高职强院。

    张存在讲话中说,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祝福,并通过教职员工向家属表示感谢和慰问。张存强调,咸阳职院建院十年,既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重任,全院职工一定要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真践行精讲多练、言传身教的优良教风,教给学生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做一名对社会、国家和人民有用有益的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个人素养和水平。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个人修养,锤炼人格魅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道德楷模。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加快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牢固树立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好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教职工聚精会神、全心全意地为建设陕西一流、全国知名高职强院献计献策、献智献力!

    会上,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郭俊炜、优秀教师代表冯华、优秀辅导员代表张颖及校友代表周伟艳做了交流发言。

 


学生们正在惠普车间工作。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供图

  22岁的陶堤,是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2008级的学生。

  毕业后就职于富士施乐公司的他,在入职后仅仅3个月,就被评为“优秀员工”和“品质之星”。不到两年,他被破例推荐为现场管理组组长,并在此岗位上敢于创新,不断改善生产流程,让生产效率1年间提升了3倍,他也由此晋升为公司技术组组长。

  陶堤的成功,离不开在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接受的3年专业教育。

  “‘明德励志,博艺善技’,这是我们的校训,它也是我的座右铭。”陶堤说。

  “我们‘跑田坎’,是为了娃娃们不再‘跑田坎’”

  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于2003年由黔江农校、黔江工业技校和黔江财贸学校三校合并成立,在成立之初,其校训是“严谨笃学,求实创新”。

  为什么要将校训改成“明德励志,博艺善技”呢?

  “事情还得从学校成立之初说起。”回忆往事,学校高级教师的张维国说,“成立之初,学校有200多名教职员工,我们只招到了93名学生。”

  原来,那时候,很多学生家长并不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以为读职业学校费钱又没前途。

  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到职业学校就读,学会一技之长,张维国和其他老师陷入了沉思。

  整整一个暑假,学校的老师们靠着双腿走,摩托跑,跑遍了黔江的所有乡镇,挨家挨户和学生家长沟通。

  “我们把这叫‘跑田坎’。” “我们‘跑田坎’,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能有一条出路,不用再‘跑田坎’。”该校副校长刘德友介绍,正是从“跑田坎”开始,学校开始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在2009年学校迁至新校址时,校方在多方征求意见后,将原校训进行了修改。

  放弃高薪,是为了让学生领取高薪

  如今,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不少老师都以校训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和完善”,再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拥有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

  2008年,毕业于某名牌高校电子专业的冯华英,放弃了多家电子企业的高薪聘请,走上了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的讲台。

  她的学生冉彬还记得,当自己毕业后决定自主创业,开一家电器修理店时,是冯老师四处为自己找寻合适的店面,帮助自己四处筹措资金,还经常到店里对自己进行技术指导。

  “放弃高薪,却能够让自己的学生领取高薪,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高兴的呢?”说起自己的选择,冯华英并不后悔。


    德州出台《关于促进全市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着眼于破解全市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对教育工作统筹谋篇布局,明确提出“五大项20条”举措,全面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德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全市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这一意见突破常规,着眼于破解全市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对教育工作统筹谋篇布局,明确提出“五大项20条”举措,全面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德州市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五大项”包括:优先改善办学条件、优先推进教育改革试验、优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创优教育发展环境等内容,并细分为20个子项,逐项细化落实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举措,操作性强、含金量高。

    “为摸清全市教育工作底数,找准工作着力点,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从2012年10月起,德州市教育局会同市委政研室和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13个县市区开展调研,与十几个市直相关部门座谈沟通,并赴山东潍坊、甘肃会宁等地考察学习,形成了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调研报告。”德州市教育局局长张书鹏介绍,经过近两年的专题研讨、征求意见、反复论证,这个意见于近日出台。

    “‘五个优先’的布局,抓住了要害,分量很重;20项具体措施,每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具体要求。”张书鹏介绍,在“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一条中,规定市、县财政部门按照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到2015年,全市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2%以上,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县(市、区)财政每年要列支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实施名师、名校(园)长建设工程。同时,各级建立教育经费使用监测、评估和奖惩制度,各级政府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教育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确保教育经费到位。

    德州市要求“建立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机制,每年不少于2次,重点研究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每年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要有教育项目”,强调“全面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意识,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强化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评价机制”。

    德州出台的这一意见还特别重视“优先推进教育改革试验”。“比如大力加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融合,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张书鹏介绍。

    此外,德州还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探索建立校长职级制管理政策体系,新任校长不再套用行政级别,而是推行与职级认定和办学业绩相适应的中小学校长职级工资制度和优秀校长延期退职制度。同时,加快推进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以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为重点,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这些改革举措,将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德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炳军表示。

    □改革者说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助力幸福德州建设

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翠云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教育工作实现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德州被评为全国首个师德建设示范基地,获批全省唯一的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展了教育工作“大调研、大摸底、找差距”活动,按照“领导优先抓、人才优先配、资金优先投、服务优先送”的原则,制定出台了《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围绕优先改善办学条件、优先推进教育改革试验、优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创优教育发展环境五个方面,细化了20项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措施。我们将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教育工作大突破、大发展。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巧灵)兰州省政府9月3日正式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结构规模更趋合理,符合甘肃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未来本省中职、专科、本科至研究生有望实现招考贯通。同时,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全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放开,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薪酬水平。

 《实施意见》提出,兰州省将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不低于4.5∶5.5,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1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50%以上,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20万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7万人左右。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达到60万人次,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控制在160所左右(其中技工院校控制在40所左右),重点办好经评估认定的30-40所国家、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县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原则上将现有2所以上(含2所)学历教育学校整合为1所。


    本报成都9月4日电(记者 王明峰)记者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从今年秋季起,四川将在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区)实施免费中职教育计划。政府将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补助,组织彝区初中毕业生到内地接受3年免费中职教育。这是继2009年四川开始在藏区推行中职免费教育政策后,在民族地区实施的又一教育扶贫攻坚举措。

  按照计划,四川内地26所中职学校今年将在这13个县(区)共招生5000人。新生入校后,将免去3年学费,并享受生活费补助与杂费补助。此外,新生入学当年,每人有300元冬装补助费,还将被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险费由国家承担。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近日,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与广州六子文化集团、广东荣辉信息公司签订“共建广东职教文化软实力”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进广东职业教育理念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传播文化、活动文化以及职业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建设。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小鲁表示,作为“致力于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学术团体,广东职教学会将积极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广和传播职业教育文化,促进职业教育健康良性发展。 

    本报讯(记者 柯进)为贯彻落实今年7月部党组下发的《教育部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教育部直属单位改进工作作风推进会日前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代表部党组在推进会上强调,作风连民心,作风定成败。抓好直属单位作风建设,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各直属单位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

    李卫红着重强调,《规定》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进行了全面、系统规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直属单位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各直属单位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规定》的重点任务,坚持“六个贯穿始终”,即把“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勤服务”、“慎用权”、“守清廉”贯穿始终,不断锤炼过硬作风。各直属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细则,坚持立行立改,做到从严问责,狠抓《规定》贯彻落实。

    推进会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国家汉办等8个直属单位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本单位在巩固和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参加学校国示建设中期验收的专家、领导与部分教师合影

 学生开展农机维修实训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大型茶技表演

四川省贸易学校新校区鸟瞰图

    四川省贸易学校创建于1950年,这所随着新中国成立孕育而生的学校,前身为西康省商业部门贸易干部训练班,是西康省设立早、综合实力雄厚的中职传统名校。学校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以来,学校秉承“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党委班子的带领下,紧抓机遇,锐意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谋划发展定位,突出行业办学特色,完成了学校发展历史上一次次华丽转身……

    目前,学校是四川省政府部门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和共青团组织认定的“省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是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在雅安仅有的教学站。先后被四川省教育部门授予“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称号,被评为四川省供销系统“先进集体”和“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首批“中高职衔接示范学校”、四川省首批中职学生内务管理示范学校……四川省贸易学校犹如镶嵌在巴蜀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牢牢把握历史机遇,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示范校建设

    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正式批准学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为学校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天地。面对机遇,以周淑琼为校长的领导班子看到更多的是挑战。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功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是周校长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使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在起步阶段就遇到困难。面对自然灾害,校领导班子众志成城,在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市教育部门的悉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果断确立了“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示范校建设”的“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思路。随后,学校的示范校建设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的推进。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旅游服务与管理三个重点专业项目和茶文化引领学生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真正进入了“真情投入、用心实施、高效建设”的良性轨道。

    有了落实的方法,下一步就是具体的执行了。去年地震前后,四川省贸易学校排除了众多不利因素,先后召开动员培训会3次,邀请专家到校开展示范校建设专题讲座3次,并在去年6月完成了示范校建设进度表的编制工作。此外,四川省贸易学校还成立示范校建设组织机构,举行示范校建设启动仪式,签订建设责任书,各项目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有序、有效地实施。去年9月,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建成并对外开通。今年4月,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中期督查验收。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四川省贸易学校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按照《任务书》要求,第一年(2013-2014)应完成任务数(验收要点)348个,实际完成329个,完成率94.5%。其中:“基本情况”部分应完成34个,实际完成30个,完成率88.2%;三个重点专业应完成298个,实际完成283个,完成率95%;特色项目应完成16个,实际完成16个,完成率100%。

    建设过程中,学校既注重成果总结提炼与物化,也重视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足以支撑”任务完成的真实性。形成了300多卷纸质档案及配套电子档案。

    明确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年多以来,如何建设好示范校,无疑是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科学规划,积极作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和人文管理。通过邀请专家专题讲座、外出培训、观摩学习、校本培训等方式,增强全校教职工参与示范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并组织编印了《项目建设100问》,作为学习资料和工具,向全体教职工普及示范校知识。

    示范校建设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贸易校人秉承着迎难而上、科学规范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上卓有成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学校确立了以“校企合作、学岗交替”三级递进的原则。形成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为学生的未来筹谋,积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了专业实训室、实训厂,增添了实训设备。做到了每个专业既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厂,又有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多一些实践经验。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制定了高度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规划。首先,学校从建章立制开始,制定和修订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学历提升(在职研究生)激励制度,专家聘请暨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等。此外,学校采取了名师工程计划,使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学校还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紧紧围绕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和“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的建设重点,通过宣传教育、读书学习、形象大讨论和公益活动等载体,切实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在示范校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稳固推进。组建了以学校教育教学为核心、八家茶企、五所学校,一个教研所、一家协会参与的雅安茶业职教集团。构建了以专业为纽带,七所学校、一家协会、多家企业参与的旅游职教集团。同时,在职教集团框架范围内,四川省贸易学校与兄弟学校、协会和企业成立每个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建设方案。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评价方法,对学生成长各个阶段的基本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立体评价的《四川省贸易学校“五部一体”学分制评价方案》。学校总结的《中等职业学校“五部一体”学分制多元评价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在2013年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并被省教育部门推荐参加国家教育部门开展的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此外,学校在与雅安企业的互动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挂职锻炼等合作。学校作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基地,近一年来为企业和社会培训鉴定6600多人次,互派教师、干部10余人次。后来,在校方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三个重点专业分别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产业共推的机制。

    在此基础上,为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两个大师工作室。一是与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联合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于今年1月,挂牌成立了“四川省贸易学校张跃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成立,无疑对校企双方都具有着重大意义。从此,学校以该工作室为平台,聚集校企高技能人力资源,统一组织和管理,全方位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并且,又能更有力地办好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培养更多的茶产业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与雅安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共建了“四川省贸易学校甘玉祥第六代藏茶传承人工作室”。该工作室主要承担黑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推广、教学培训等任务,共同开发《藏茶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并编写乡土教材。在大师工作室的带动下,专业建设和课程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又为雅安的地方经济,特别是茶叶这样的特色经济,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撑。无疑,校企合作在四川省贸易学校这里,真正成为了一项能惠及校方、惠及学生、惠及地方产业的好事情。

    定位特色教育,围绕“茶”字做文章

    学校作为雅安市仅有的一所国家示范中职建设学校,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学校在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同时,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雅安市川西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雅安市经开区的建设要求,发挥优势,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茶为核心的专业群,打造专业的区域特色。学校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确定为农用车维修和茶机维修方向,又把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也确定为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艺与营销方向。并且,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上,也确定了茶园观光、航空服务方向,提高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能力。

    作为雅安茶文化的主要传承与传播者,学校从2002年开始挖掘整理蒙山派茶技,并进入课堂,全校普及,成果丰硕。2003年,由四川省贸易学校108名学生组成的大型茶技队,出演了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同学们精湛的技艺,震惊全场,获得海内外嘉宾的高度赞扬。随后,四川省贸易学校培养的茶专业学生先后出访德国、韩国,并走进中央电视台、上海大剧院等。四川省贸易学校通过对茶文化的不懈传播,让学校和雅安走出国门,名扬四海,助推了雅安的茶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积极与兄弟院校交流建设成果。先后与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等13所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探讨建设经验,解决建设困难。同时,学校还通过省供销社、雅安市教育部门的组织,与市内各中职学校及兄弟学校采用技能大赛、会议主题发言、专题研讨、教学研究等形式,传递示范校建设要求,引领发展。2013年,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年会在雅安召开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所高校领导、老师观看了四川省贸易学校举办的《茶文化建设成果交流》汇报表演,得到了高度赞誉。

    2013年8月,受雅安市旅游部门、雅安市质量监督部门委托,四川省贸易学校负责制定蒙山茶技“龙行十八式”省级地方标准。学校工作团队结合10年来在校内开展蒙山茶技“龙行十八式”教学的经验,在相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年2月25日提交省旅游部门、省质量监督部门专家组审评,初步审评通过。2014年8月,由学校牵头制定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国家教学标准》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验收。学校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今天的四川省贸易学校乘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昂首前行,永不止步!勇于挑战、勇于拼搏、勇于取胜的“贸易校人”将乘势而上,以饱满的热情铸就学校新的辉煌!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发表激情洋溢的讲话,充分肯定教师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对广大教师担负起时代使命寄予殷切希望。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在民族追梦的旅程上,教师是梦想的筑造者。新中国成立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构筑起全民族的教育强国梦想;30年来,我们之所以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是与1400多万名教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教育提供的智力支撑,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成就;离开教育创造的人才供给,就难有明天的改革突破。当一批优秀教师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代表全体教师接受国家的最高礼赞时,这庄严的一刻,正是教师荣誉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尊师重教的价值表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正千帆竞发,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越是面对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风险挑战,越是亟待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这是我们时代“好老师”的集体肖像。教书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弘扬。广大教师不仅要做文明的传承者,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第一职责是“传道”,坚定理想信念、涵养为师之德,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者最神圣的使命。另一方面,“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将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教师队伍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教育还存在短板,教育公平仍然备受关注,农村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面对这些难题,需要我们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一位教育家的内心独白,会在更多“筑梦人”的心中激起共鸣。时代的光荣属于教师,因为他们孕育一个国家的未来;历史的使命赋予教师,期待他们承载一个民族的梦想。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