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日前,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批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4]8号),公布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陕西工院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实现了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据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最高荣誉,四年评选一次,本次共产生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48项、二等奖1167项。 

    获奖项目如下: 


    2014428日,南充日报第三版登载了“营山首次使用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报道。报道中讲,周新明同学使用自己设计和制作的遥控飞机(无人机)在营山县济川乡进行了实地的秧苗移栽前病虫害防治的农药喷洒,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报道中提到的周新明,目前还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同时因在特种飞机设计制作中的出色表现,已经被绵阳市特飞科技有限公司提前录用为正式员工。可谁知道,4年前的他还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辍学务工。

    周新明的这一番神奇经历,至今让他的父母和街坊邻居觉得“很意外”。命运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得益于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期间的校园学习生活,”周新明告诉我们。

辍学闯荡四处碰壁 回归校园接受再教育

    周新明家在四川南充,高中时由于贪玩,学习成绩不佳。虽然如此,他还是对自己充满信心,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他选择了辍学务工,希望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两年的时间内,周新明干过销售员,业绩平平;又与人合作做防盗门生意,血本无归。处处碰壁后,年少轻狂的他终于发现了自己诸多的不足,特别是缺乏在社会中生存的核心技能。经过多次反省,他渐渐认识到:知识才是人生的敲门砖,技术才是人生的垫脚石。于是,他再次作了一个影响终身的选择:重操学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兴趣为基础 学校作支撑 成为专业“机迷”

    20129月,在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周新明来到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高职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在大一的学习生活中,他和普通的高职同学一样,享受着学校的教育资源;经过社会磨砺的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学习技能,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生活十分充实。

    在大二的一天,周新明从图书馆出来,偶然发现一群同学在广场上玩航模,一问,原来是学校航模协会的。在观看和交流中,他发现自己对这个项目很有兴趣,也有感觉。经过争取,他如愿以偿地加入了航模协会。自此,周新明与航模和无人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协会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下,周新明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了多个项目,从简单的组装到制作。对航模,他也从陌生到熟悉,到得心应手。与此同时,他的专业知识也变得越来越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强,他不再满足于制作简单的航模,开始接触无人机。痴迷的他,常常废寝忘食地在寝室组装无人机,或者在实训室制作零部件,在运动场和广场上放飞。有一次,试飞失败,昂贵的无人机摔坏后,花了好几千元才修复,心疼之余,他并没有灰心。在同学和老师们眼中,他是一个真正的“飞机迷”、“大忙人”。

    有了自己的“爱机”,周新明开始参加各种科普、交流活动,在协会指导老师和校外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在航模和无人机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绵阳“机迷”圈子中小有名气。一次,他收到了来自绵阳南山中学的邀请,为该校航模协会作技术指导工作,给该校学生作普及航模和无人机知识。

    学院对周新明参加航模和无人机活动十分支持。辅导员杜老师曾对他说:“这是好事啊!学校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历来都很支持。我们高职学生就是要有兴趣、有梦想、有行动。加油,老师相信你!” 

赢在坚持 梦想成真

    一次放假回家干农活时,周新明发现,农村作物人工防治病虫害耗时费力,传统方式喷洒农药让乡亲们苦不堪言。“机迷”周新明突然灵光一闪:可不可以用无人机代替人去喷洒农药呢?于是,他开始琢磨、尝试。

    可玩儿是一回事,真正应用又是一回事。一旦开始尝试,问题接踵而至:“飞机要怎样装载农药呢?飞多高才合理呢?怎样让飞机喷洒的农药更均匀,实现最大化利用呢?……”这些问题让他陷入了无尽的困扰。于是,他买来相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地啃,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并反复向学校有关的专业老师请教。“那时,我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以前睡过觉。但是我相信赢在坚持,成功只是一步之遥”周新明说。

    付出终有回报。20144月,周新明的首架农药喷洒无人机研发成功。据428南充日报报道:一架轻型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在营山县济川乡向坝村进行了秧苗移栽前的病虫害防治,无人机一亮相,就吸引了村民们的目光。

    别看飞机小,可功能很齐全,效率很高。现场技术员周新明向记者展示了这种多旋翼遥控式无人机。这种无人机不需要使用跑道,可在田间地头起降,可根据农作物和药品的特点,调整飞行速度和高度;无人机装有GPS定位系统,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穿透作物,防治效果好;远距离遥控操作,作业人员避免了接触农药带来的危害。据介绍,该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50亩以上,每亩作业成本仅需10元。

    ……

    搜狐网、新浪网、四川三农经济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周新明研制无人机喷洒农药的事迹。同时,中国科技城一家专业从事民用无人机系统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新型高科技公司——绵阳市特飞科技有限公司向周新明同学抛出了橄榄枝。

 

    如今尚未毕业的周新明,已经被绵阳特飞公司正式录用,成为了该公司最年轻的骨干,深受公司领导赏识。公司董事长谢立东谈起周新明时赞不绝口:“小伙子有想法,能干,动手能力强,还舍得吃苦,有前途!感谢绵职院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学生。”

    采访过程中,周新明对公司的工作环境很满意,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绵职院和老师的悉心培养、协会小伙伴们的鼓励和支持充满了感恩之心。“学校里面社团活动很多,每个系都有好几个专业协会,老师对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很重视,我身边的好多同学都参加过各种技能竞赛,还有不少人拿过全国性的大奖。能来到绵职院读书,我深感幸运。读高职,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学会做人,人人都能出彩。” 



    9月13至14日,按照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安排,陕西工院各二级学院切实抓住这一学生思想、行为转型的有利时机,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活动,帮助新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机械工程学院

    13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2014级新生入学教育暨专业教育大会在明德堂举行,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辉、院长田锋社、副院长胡建辉、继续教育中心夏粉玲、学工办主任舒蕾及学工办辅导员出席了会议,2014级全体新同学参加了会议。  

    机械学院院长田锋社向全体新生表示祝贺与欢迎,向他们介绍了机械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及近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并对机械工程学院四个专业作了详细的专业教育。  

    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辉指出,希望同学们借助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尽快适应全新环境,尽早熟悉大学生活,有效规划学习生涯,并从“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三个方面要求同学们珍惜大学美好时光,为开启未来璀璨人生夯实基础。  

随后,2014级新生还分批参观了机械学院相关实验实训场所和设施。  

    材料工程学院

    同日,材料工程学院2014级新生“起航工程”暨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启动。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普礼,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材料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郭旭华,副院长韩小峰和2014级410余名新同学参加了会议。  

    材料学院院长张普礼对全体新同学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材料学院的发展历程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他希望新生在“养成良好自学习惯、形成高效学习方法、重视提高实践技能”等各方面努力奋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院级三好标兵、模具1203班李聪聪及新生代表陈腾同学先后发言,表达了严守校纪校规,勤奋刻苦学习,讲文明礼貌,注重团结协作,做好学、敬业、德高、技强的陕西工院人的决心。  

    据了解,材料学院新生“起航工程”将利用一学期时间,开展“四个一”系列主题班会、学涯规划与设计大赛、班主任及班助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有效帮助新生进一步了解院情校情,明确学习任务,规划大学生涯。  

    数控工程学院

    13日,数控工程学院在明德堂举行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入学教育大会,该院党政负责同志、相关科室负责人、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和全体新生参加了大会。  

    会上,数控工程学院院长卢文澈详细介绍了该院的基本情况和专业特色,党总支书记南欢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新老生代表进行了发言,辅导员分别向新生介绍了团总支学生会简况、入党程序以及学生手册中的相关制度。继续教育中心刘昕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深造有关情况。大会在全体新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会后,院长卢文澈为新生进行了专业教育,新生们分别走进图书馆、校史馆、实验室等处进行了参观。

    工商管理学院

    13日下午,工商管理学院2014迎新生暨入学教育大会举行,工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孙继龙、院长韩文飞、副院长吴珊娜、学工办主任张联朋、实训中心主任雷引周及756名新生参加了会议。  

    工商学院院长韩文飞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机构设置、发展历程及教学成果,勉励同学尽快树立大学阶段新的人生目标,珍惜在校时光,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会做人做事,传承社会文明,全方面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工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孙继龙鼓励同学们在新的人生阶段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个人梦和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过好每一天,一点一点地向成功迈进。  

    化工纺织学院

    同日上午,化工与纺织学院2014级新生齐聚学术会堂,参加入学教育大会。学生处处长王超联、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化纺学院党总支书记孙文杰、院长杨建民、副院长贾格维、继续教育中心孔育国和全体2014级新生参加会议,并听取了2012级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朱婷婷同学所作在台湾中州大学交换学习的分享报告。  

    会上,化纺学院院长杨建民介绍了化纺学院的行业背景、人才需求情况、专业设置、教学团队、获奖情况等,并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内外兼修,努力成长为优秀学生和有用人才。学生处处长王超联、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继续教育中心孔育国先后就学生教育管理、学生学籍管理、专升本和资格证考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据悉,为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涯,化工与纺织学院在2014年新生教育中,以报告会和交流会等形式,让在校优秀学生与2014级新生互动交流,引导新生做好学习与职业之路规划。  

    信息工程学院

    14日上午,在陆续完成了实验室、图书馆等入学教育环节后,信息工程学院560名新生同学参加了2014级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杜云,院长何玉辉,副院长夏东盛,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学生处教育管理科科长王康虎及全体新生参加了会议。  

    会上,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杜云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情况,并向全体新同学提出五点希望:第一,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第二,确定奋斗目标,努力实现;第三,转变学习方法,改变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第四,勤奋学习,勇于挑战更多的新课题;第五,感恩父母,坚守责任心,敢于担当。  

    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学生处教育管理科科长王康虎分别就学籍管理、毕业证获取条件、学生管理、学生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入学教育大会,信息学院将对2014级新生继续进行学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品展示、专业教育等系列活动。  

    电气工程学院

 

    14日上午,电气工程学院2014级迎新大会在学术会堂举行,电气学院党总支书记万可顺、院长卢庆林、副院长殷锋社、继续教育中心顾玉敏和该院2014级500余名新生参加了会议。  

    电气学院院长卢庆林在欢迎词中向500余名新生同学表示祝贺并从素养、诚信、感恩、自强、学生之道、仁爱之心,远大目标,努力实践等7个方面勉励新同学们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养,成为优秀大学生。  

    教师代表董佳辉、新生代表祁逢元先后发言,继续教育中心顾玉敏介绍了技能证书考取和函授专升本相关政策。  

    会后,2014级新生听取了由卢庆林、王永康、吉武庆、耿凡娜老师所作的专业介绍,并参观了电气学院实训室。  

    土木工程学院

    14日下午土木工程学院举行2014级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保卫处处长屈军锋、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土木学院党总支书记何克祥、院长贺天柱、副院长杨谦和1140名2014级新生参加会议。

    土木学院院长贺天柱代表全院师生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着重介绍了学院先进的办学条件以及土木工程学院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等基本情况,使新生同学对学校有了全面而细致的了解;保卫处处长屈军锋从防火、防盗、防骗等几个方面为学生介绍了如何保护自身人身安全;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从学籍管理、违规违纪和毕业证获取条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教学管理工作;继续教育中心邓宗轩从专业证书、自考、成人教育专升本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同学们表示获益良多,通过此次教育大会对学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一部法律历经18年未曾修改;

    ●一部修法送审稿历经6年,尚未出台;

    ●6年之后,重启修法,大家的共识是,修什么需要专业引领,怎么修则需要引入民主程序。


    9月12日,50多名政府相关负责人、职教专家、学者、行业与企业代表聚集位于北四环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共同商讨职业教育法修订事宜。会议进行了一天的时间,嘉宾们似乎并没有因为上次修法“搁浅”而热情消减,相反,积极性更为高涨。

    按照此次受委托修法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的说法,年内有望完成第二版职业教育法修订稿,而被他称为“热身”运动的此次会议,意味着“重启”职教法修订进入实质运行阶段。

    其实,早在2008年,职业教育修法的动态声音就不绝于耳。从2008年下半年起,教育部就启动了修订职业教育法的相关工作,组织了多次调研和论证,完成《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并于2011年报送国务院法制办。但从2008年至今,历经近6年的时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尚未颁布。

    “当时送审稿送刚出炉的时候,教育界内部人士已经有很多意见,送到国务院法制办以后,征求各部委意见时,直接就打住了。意见不统一,是修法‘搁浅’的主要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职教专家告诉记者,如果不是重启修法工作,今天拿到手上的2011版送审稿,可能还要在法制办的文件柜里“沉睡”。

    职教“春天”的呼唤

    为什么“沉寂”3年后,职教修法又重新“起航”呢?

    时间回溯到2个多月前,今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期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六部委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相继出台,有人形象地将此次大会释放的政策“红利”,称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然而,职教界更为关注的则是,对于大会释放出的政策“红利”如何“落地”。

    “不能画了一张饼,却吃不到,结果是空欢喜一场。”一位职业学校校长如此说道:“不是一到春天,就能‘百花盛开’,关键要看雨水是否充足啊。”这位校长口里所说的“雨水”是有所指,即相关法律的保障。

    其实,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已列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国务院法制办也将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推动修法,教育部责无旁贷。

    早在6月26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已提及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和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制定工作。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也为推动修法做了很多工作。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牵头修法年内要有实质性进展,所谓实质性进展,业内一致认为是拿出新版的修订稿,并尽快送审国务院法制办。从现在算起,到2015年元旦,只有短短的3个半月时间,任务紧急可见一斑。据记者了解,尽管当天会议结束已经是下午5点多,但依然有20余名专家组成员被要求留下,按照部署分领修法任务。

    种种迹象表明,无论从上到下,还是自下而上,修法的声势已经造出,法律出台“指日可待”。

    利益之争

    会上,嘉宾们人手一份2011版“送审稿”,这份修订稿将1996版的职教法中的40条扩充至73条。

    据在场的嘉宾反馈意见:“很多问题都已经涉及,但是法律文本本身还存在很多争议,比如上位法是宪法还是教育法,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等都还不清晰,很多提法也不专业。”

    那么此次修法“修什么”?针对上述意见,教育部职成教司巡视员王继平在会上提出三条原则:1.要将现行职教法中18年来证明正确的东西保留;2.对已经发展了的东西要补充;3.要去掉已经过时的、不明确的、不适用的、模糊的内容。

    然而,文件内容只是一方面,内部人士认为,这份送审稿“胎死腹中”的最大原因“不言自明”:“职业教育虽然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但其发展所需配套政策,并非教育一家所能掌控。利益之争是最大掣肘。”

    “现行的职业教育法重点针对学校职业教育,如何处理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难度较大但又不能回避。要体现大职教观,应该是职业教育法修订的一个重要原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提出,修法不是教育一家的事情,更不是职业教育内部的事情。

“我看了送审稿,其中对于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有很多条款,但是在企业所享有的权益方面却不多,这会极大地影响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我希望修法过程中,也听听我们的意见。”用友新道公司总裁郭延生表示。

    此外,职业教育与人事制度、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为解除其企业关于学生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教育部目前还在牵头对企业办学所需税费优惠进行调研,并牵头推动实习责任保险纳入工伤保险范畴,这需要包括人社部、财政部、保监会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

    “修什么是专家的事情,而怎么修,则是各部门共同的事情。”一位专家直言不讳。

    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

    “职教法修订需要各部门、各利益相关方达成一致意见。”在上午的讲话中,教育部政法司司长孙霄兵提出一条建议。记者注意到,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财政部、人社部等相关负责人参会。

    “要吸取上次修法的经验,此次参与起草的人员范围要扩大,各利益相关方我们都要涉及,采取民主集中制,不能再走上次的老路。”杨进把这次修法定位为“开明修法、开门修法”,在他的设想里,满足所有人的诉求不可能,“但是我们尽量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最终推动法律的出台。”

    2012年底,成都市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这是目前四川省第一部职业教育地方性法规,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文春帆介绍说,法规出台前后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最终能出台,“教育界人士起的作用是专业引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支能制衡各方利益的力量,比如我们在制定条例的时候,人大就起了主导作用。”

    2013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改革路线图、时间表,随后,七项改革分头推进,并下发了若干改革细则。

    “我们的经验是,法律法规的出台,一定要抓住核心矛盾,做好部门之间的利益衔接,利益相关方应当提前介入,比如山东《意见》的出台,不仅仅依靠一个部门的推动,而是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九大部门联动,最终搭建各方配合、协调的平台。”山东省教育厅职成处原处长邢顺峰分享经验时如此说道。

    “其实,我们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都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如果大家都能站在共同的利益战线上,按照产业、教育、人才培养等规律办事,事情就很好解决。”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秘书长陈晓明呼吁。

    “一项决策的唯一的出路是民主程序,即让每个群体都有机会参与立法与决策,让其自行表达自己的价值和利益诉求。不同诉求必须在民主程序内进行折中平衡,取其最大公约数。”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核心提示

    ·全省将遴选100个高职专业,重点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3年建设,建成一批四川高职特色品牌专业。

    ·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

    几年内,四川职业教育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局、省人社厅、省农业厅、省扶贫移民局等六部门昨(18)日联合下发《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根据规划,3年内,省内200个本科专业将转型为应用技术型,且可以招收在职技能人才。

    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

    根据规划,四川将改革创新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让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根据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同时,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职业教育。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通道。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试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

    打通中职高职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招生试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积极推进专业学位课程和实践考核与有关职(执)业资格考试互认,专业学位证书与职(执)业资格证书颁发结合,专业学位教育与职(执)业准入制度有机衔接。

    同时,四川将根据国家和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及选拔机制,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将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此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将有600所本科院校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此次四川版的规划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此外,规划指出,这些“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也就是说,未来在职优秀技能人才读本科将更容易。

    在评估方面,四川将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四川将逐年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同时,扩大“5年一贯制”(初中毕业+5年专科)、“3+2”(3年中职+2年专科)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探索集团化背景下开展中职本科衔接“3+4”和高职本科衔接“3+2”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交桥”建设。全省将遴选100个高职专业,重点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3年建设,建成一批四川高职特色品牌专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四川将对现有职业院校进行布局调整,做大做强优质学校;对定位不明、质量较低、服务不强的学校实行调整改造或兼并重组。为推动民办教育发展,四川将推行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对办学规范、管理严格的民办职业院校,可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年度招生计划。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低于60%

    按照规划,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

    2015年起,全省各级建立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制定高等职业院校财政生均拨款标准。逐步建立财政生均拨款动态调整机制。各级政府要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 

论坛会场

株洲日报 文字整理/沈全华 高晓燕 摄影/易翔

聚焦职业教育 畅谈改革发展

【编者按】

激发智慧火花,汇聚真知灼见。9月18日,第二届民盟教育论坛在我市开幕。18日、19日,民盟中央、教育部的领导和全国30个省市区民盟教育界的专家,围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报特对领导和专家的发言主题、精彩观点,分两期摘录刊发。

本期摘录的是在昨日论坛中,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等15人的发言。

王扬南

八个方面发力 推动重要环节改革创新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 王扬南

我们将积极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一、制定实施配套法规政策。重点抓好考试招生改革、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本科高校转型等关键制度的建设。

二、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着力打通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

三、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

四、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统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

六、推进职业院校精细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减少政府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

七、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职责。落实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主要职责。通过完善稳定投入机制、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加强督导评估等措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八、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政府职业教育政策信息平台,发挥试点先行、示范引路的积极作用,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

赵雄辉

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赵雄辉

当前,职业教育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期。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就是要构建“政府依法监管服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企业行业依法参与办学,社会依法独立监督评价”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重点解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依然存在的政府越位、学校失位、行业企业空位、社会缺位现象。

如何科学分离?具体来讲,要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和监管职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属于学校的权力还给学校,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和对学校的检查,加强职业教育宏观指导,实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

对学校而言,要充分落实好办学自主权。公办职业院校要突破一些不切实际的条框约束,民办院校能够享有与公办院校同等的鼓励政策。同时,学校也要加强章程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权力运行制约机制,避免“一放就乱”的现象。

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运用评价结果?这中间,政府要加强监管督导,也要积极培养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团体和行业组织对学校的监督评价,建立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有效方式。

毛朝晖

发展具有株洲特点的 现代职业教育

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毛朝晖

株洲由解放初期的七千人小镇迅速崛起成今天百万人口的工业新城,职业教育功不可没,贡献巨大。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改革,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8所,其中高职高专6所,中职学校22所;在校学生8.3万人,年职业教育培训人数10.1万人。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1所、国家中职示范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10所、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5所。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方面,我们在三个方面做了探索:一是实施园区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职教科技园已有5所学校建成开学,2所学校完成建设前期工作,3所学校完成选址,预计到2017年基本建成。二是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先后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铁路运输、汽车产业、服饰产业、湘菜产业等十大职教集团,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是坚持内涵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了对接株洲轨道交通、汽车制造、冶金、航空、服饰、陶瓷烟花、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和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

下一步,抢抓机遇,发展具有株洲特点、全国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开展四年制技术本科改革试点。二是推进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三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法人化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支持高职院校联合建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沈言锦

顶层设计,构建职教体系新模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沈言锦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加强顶层设计更具有积极意义。

严格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单独的职教体系,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混在一起。因此,顶层设计应先构建学术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避免让职业教育体系成为现存高等教育的附属品和补充品。建议可建立“工程硕士——职业本科——职业大专——职业中专”的职教体系,使之与“博士——学术硕士——本科”的学术高等教育体系并列。

具体到操作层面,可先把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部分的应用型本科转型为职业本科,择优开展工程硕士点,招生对象必须是具有两年及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并规定现存的学术性大学不得招收工程硕士,另外可升格一部分高职院校,构建成规模的职业本科教育体系。

考核体系则是职教体系成败的关键。职教改革必须摒除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考核机制,变考核过程为学习过程,给学生发现、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运用知识探究问题的机会。

对职业院校而言,需要构建对接产业升级的动态办学体制,要跟上产业升级的脚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俞敏洪

职业教育中 人文素养教育不可或缺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刚才,在湖南铁科院,我给株洲5000名职院师生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相信奋斗的力量》。

现在,我给大家讲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职业教育之外的知识与修养》。

任何教育,都是以培养人为目的。一个完整的人,由心灵、思想、价值、能力、技能等组成,就像一辆完整的汽车,如果把各个部件拆开,就不能在路上飞驰。

我先问一个问题,国家是需要单薄的打工仔,还是有创造力的公民?答案肯定是后者。人文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的胸怀和素质决定了其成就。培养独立思考、思想解放的公民,关系到个人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

认真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四个方面,也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本人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他在干活时精益求精,出一点差错都会赔钱,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我影响至深。

对于狭义的职业教育,我认为有5点很重要: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符合现实需求,老师尽量来自有经验的一线,企业密切结合必不可少,不断为就业者提供再教育的机会,政府除了必要的支持外,少插手干预。近年来,株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得很好。有什么产业建设就有什么专业设置,比如说轨道交通、汽车工程等。

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首先要有职业尊严感,为尊严培养能力,自食其力,兼善他人。同时,人各有其能,应发掘最擅长并感兴趣的能力加以培养。本人没离开北大,就不知道能办学,也无法发掘管理能力。

其次,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学习、成熟、应用和扩展过程,先量变再质变。从劳动能力、专业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再到领导能力,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提升的过程。

【精彩观点】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二次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侯定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怎么转型?应用型人才,不局限于制造装备等第二产业,也包括广泛的其他产业,不局限于操作领域,涵盖全产业链。因此,除了操作技能,还需要沟通能力、再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用市场解决农业职教院校发展瓶颈

陕西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教研室主任、讲师 熊忙利

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面临严峻的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学农的并不爱农,学费相对较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生培养。

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表明农业高职教育仍然存在发展优势和必要性。院校可加大与企业对接力度,由学校提供土地和智力支持,并积极争取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专业建设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力支持,以及为学生提供助学金等,设置“冠名”班和“零学费”班,共同破解学费高难题。

准确定位培养“适用型”人才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教育质量监控办公室副主任、讲师 王秋实

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一定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的“技术性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调整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一线生产、建设、服务、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以职业为导向,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教育;以现在够用、将来能用为度,正确预测未来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

从入学开始“设计”未来

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副院长 赵录贵

找工作难与高企的就业率,为何形成倒挂?根据连续3年对广西高职院校的调查统计,55%的毕业学生在1年内更换工作,2年内的学生流失率接近78%;39%的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

造成这种局面,根源在于高职学生职业目标模糊,定位不科学。院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辅导。要将职业规划课程列入正规教学计划,并从入学开始贯穿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

增强职业学历证书“含金量”

重庆市工业学校高级讲师 黄云飞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制度设计等方面,特别是教育质量方面差距非常大。

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职业教育立法、执法得到比较完整的落实,比如德国,参与职业教育的学校和企业都会获得资助;教育管理普遍采用分权制运作,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

提高国内职教院校教育质量,必须尽快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主任 吴庆华

职业教育内部存在一些不公平问题。教育理念的不公平,导致各地职业院校招生对象局限于初中毕业生,忽视了返乡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培训需求,也白白流失了这些有效生源;教育目标的不公平,让职业院校热衷于追求学校升格与职校生学历提升,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从“全日制学历技能教育”向“非学历的中短期职业培训”方向跨越,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让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具有大众性和普惠性的教育。

推进职教园区资源共享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研处副教授 孙连杰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与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类似,也是政府规划引导,从2011年起启动院校整体搬迁开始,现已入驻7所职业院校,开设各类专业188个。

意在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效益最大化的海河教育园区,也面临着发展困惑:因园区内成员单位资源共享意识不到位,院校间重复建设多、共享资源少,教学资源共享层次较低,对公共设施利用也不足,又因院校间行业管理部门不同,统筹管理难度大,园区管理体制也未理顺。

鉴于此,加强“集约化”的新型园区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并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共享”进程。

积极对接新型职业农民的职教需求

四川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吴郁魂

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批眼界开阔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已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生产群体,但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职业农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有待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信息化教育滞后等。

职业农民教育,急需进行统筹规划,建议制定相关法律,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提供法律支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支持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职业准入制度,鼓励农民拿证书。

再造政府与职教“三大关系”

民盟江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副部长、调研员 熊建平

职业教育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利器,但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地位不升反降,究其原因,是政府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始终没有和谐匹配。探究并建立新型的政府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需再造“三大关系”。

行政关系。行政理念要实现从“人治”到“法治”;行政职能须从“管制”到“服务”;行政组织要从“多头”到“通畅”;行政执行须从“包办”到“简政”。

法律关系。制度设计要“跨界”,条款须有可操作性,为职业教育制定单行法律。

经济关系。政府投资主体责任须明确,职业教育的政府拨款须由“直接”到“间接”,非财政性职教经费的加入须鼓励。

用好政策 激活校企合作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 郑建仁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校企双方搜集和甄别信息成本、达成合作的交易成本过高,企业培训又可能变成“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企业方对校企合作兴趣不高,多存在“挖墙脚”和“搭便车”心理。

因此,加大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力度,比如说政府可借鉴当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校企合作双方尤其是企业一方,提供财政、税收政策优惠,势必能更大地调动企业积极性。






    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主办的2014国际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展示与对接会”917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化北到会并致辞。大会邀请德国Commax培训机构总裁、教育专家Christian Geissler先生;国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国际合作与比较教育研究室刘育锋主任;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吕景泉副主任等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参加本次大会的有各行业协会代表、全国著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高职院校负责人、知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负责人、国际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研究机构负责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教育机构及知名院校代表

    本次大会的宗旨是为国内外致力于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和展示窗口,大会主题是“国际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引进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国际先进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引进带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促进校企合作,服务高职院校转型升级。大会提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于促进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和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大会分享和借鉴来自国内和国外不同方面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思考,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迪,必将为中国职业教育机构和高职院校调整教学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和扩大对外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大会为期二天,期间举办了国际精品技能培训项目展示和中外职教机构项目对接签约仪式。会议还安排境外教育培训机构代表到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实地参观考察,并与区内职业院校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主委 杨维刚

 作为以教育为主界别的参政党,民盟始终对教育怀有特殊的情结,参政建言充分发挥界别特色和优势,以期打造民盟教育品牌。近十年来,民盟湖南省委平均每年至少提交1-2篇涉及教育问题的大会发言和提案,持续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近五年来,民盟省委相继提出《建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进一步促进我省大学生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等建议,为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职业教育,一头系着教育,一头牵着经济。它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教育强省、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省围绕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一系列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措施,对接产业、行业,遴选了一批职业教育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建设,培育打造适应现代产业链条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体系。已建成的“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和“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为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与湖南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近4年湖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做法多次被教育部推介,先后十多次在各类全国性职成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2014年,民盟省委紧紧抓住国家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契机,主办第二届民盟教育论坛,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主题,汇聚全国民盟职教界的精英,共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之大计。民盟湖南省委愿与全国教育系统和众多关注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一道,为加快促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尽绵薄之力!


    819日至21日,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校(院)长暑期读书会在杭州召开。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要在教学创新上下功夫,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都要行动起来,以更自觉、更主动的行动,多形式、多途径、多领域推进学校的教学创新。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委厅领导汪晓村、鲍学军、于永明、吴永良、王玉庆出席,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校(院)长,省有关部门处室负责人,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刘希平指出,教学创新是高职高专院校要抓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应努力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抓教学创新,既要做的方面的文章,又要做的方面的文章,更要做二者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方面的文章。首先是立足所在区域,所在行业,调整优化我们的专业设置。坚持按区域、行业需要设置专业,既考虑为区域、行业现实发展服务,又考虑为区域、行业升级转型服务。力求所设置的专业更具有前瞻性、引导性,为区域和行业的明天发展培养力量。其次是精选企业,培育有深度的合作关系。精选的企业,应在区域或行业有较大影响,并代表发展方向,同时对发展职业教育有很好的理解、参与兴趣和较强的需求意愿。再次是强化利益联系。深度的产教融合应建立在产和教的彼此利益关切和紧密联系上。更大胆地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路子,特别是在学校的二级学院层面、专业层面,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与企业、行业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
    
应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改革课程,首先应该树立和贯彻选择性教育的思想。高等院校更适合推广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和以这一思想做统领的课程改革。可以考虑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在精心进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也要进一步地落实。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主动地指导和帮助他们重新选择专业。改革课程,应着力地解决课程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设置和开发课程,着眼点不应从学科理论体系出发,应更多地从企业、行业实际需要出发,把课程开发开设深深地扎根在企业行业的需求之上。同时要积极地推动课程开发开设与时俱进,不能一次开发多年不变。
    
应不断地改造课堂。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理念、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改造课堂,尤其需要树立和强化以为主的理念,即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为主。改造课堂对于领导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制度。要切实落实教师助讲培养制度。要建立教师新开课试讲把关制度。要尝试学习中小学教研组集体备课磨课制度。要深入研究改造实践课堂,着力解决实践教学中或实践严重不足、或教学严重不足的问题。研究改进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增加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指导,使实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干事需要氛围,教学需要氛围,推进教学创新更需要氛围。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书记、校(院)长要带头,做到每月至少听一次课,每学期领导班子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教学,对校内各级领导重视教学、重视教学创新,提出明确的要求。要认真地研究政策导向,学校的资源配置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评先评优政策应尽可能地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既帮助教学一线的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又给教学一线教师更多的精神激励。切实加强学生学业管理,按照从严管理贯穿始终、关心帮助贯穿始终的要求,切实从严管理学生学业。从明年开始,将在高校全面建立校(院)长教学工作述职测评制度。
    
会上,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副校长赵丽生、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应邀作了专题报告。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校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做法。
    
会议还对高校贯彻落实本次读书会精神,启动制订学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做好今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规范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办学问题提出了要求。


    原标题:新疆和田90后大学生制服暴徒获重奖

    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19日电 (陶拴科 王兴林)19日记者从新疆和田地委获悉,中共和田地委、和田地区行署近日表彰奖励了见义勇为大学生阿尔巴提,并为该同学戴上绶带、颁发证书及奖金5万元。

    8月25日17时许,在和田市艾提卡尔大巴扎路口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持斧追赶砍杀群众案件。正在执勤的民警、协警等7人快速反应、果断出击,犯罪嫌疑人持斧疯狂反抗和袭击民警。在千钧一发之际,刚好路过案发现场的阿尔巴提果断使用其驾驶的摩托车将犯罪嫌疑人撞倒在地,协助执勤民警成功将嫌疑人抓获,处置过程中未造成其他群众和执勤民警受伤。

    面对行凶的暴徒,阿尔巴提英勇反抗,表现出了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阿尔巴提说:“有同学问我看见歹徒不害怕吗?我认为越害怕,歹徒就越疯狂,老师也常常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保护自己的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大美新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肩负起的重要责任。我们应积极与‘三股势力’作斗争,做一名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的大学生。我们热爱新疆,我们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破坏我们的家园。”

    阿尔巴提生在和田、长在和田,良好的家庭素养及社会教育,使他成为了一名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当代大学生。在父母眼里,他是个乖巧听话的好儿子,在老师眼里,他是一名敢于担当乐于助人的好学生。阿尔巴提这位极为朴实普通的大学生在面对暴恐分子行凶时,临危不乱,敢于发声亮剑,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他的事迹人人称道叫好,在全院迅速营造起了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氛围。

    阿尔巴提作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明年将去马来西亚继续学习深造,面对学业他充满信心,面对荣誉他坦然淡定。他的事迹一经在全院传开,大家积极主动和他做朋友,将他树为见义勇为、民族团结学习的榜样。吐尔逊也来自和田,在当天的表彰仪式上,他始终陪伴在阿尔巴提左右,以和田为傲,以拥有这样的朋友为荣。

    和田市市长米吉提·图尔荪尼亚孜说:“阿尔巴提是‘90后’大学生,他见义勇为,主动与暴恐分子作斗争,弘扬了正气,在广大青年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和田地市给予他奖励,号召和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80、90后’群体向阿尔巴提学习,像他一样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参与到反恐专项行动中来,为维护和田的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917日下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大礼堂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掌声迭起。由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办,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李田,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部部长余俊杰,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明星---西安迪漫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胡得建和陕西力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池万龙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该院副院长杨建勋主持。该院招生就业处、团委及各院系就业工作负责人、各院系学生管理科长、团总支书记、团学干部及2015届毕业生代表近千人参加报告会。

    杨建勋代表该院万余名师生对省人才交流中心长期以来给予学院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莅临该院的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各位领导、大学生创业明星表示热烈的欢迎。胡得建和张云龙分别做了创业报告,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和创业心得,并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出“创业不要等不要靠”,“创业往往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跑道上”,“寻找优势互补的合伙人”等等一些建议和忠告。

李田就两位大学生创业明星的创业历程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和两位创业明星回答了现场同学们就大学生创业的前期准备、资金来源、人脉关系、专业知识、心理准备、创业团队组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精准专业而不失风趣诙谐的回答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报告会后,该院同学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国家创业扶持政策,与大学生创业英雄的近距离接触,倾听他们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成长体会,得到了很大的启迪和鼓舞,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努力方向。 


   截至2012年底,全省现有职业院校566所(含技工学校75所),其中,中职496所,高职高专70所,共有在校生136.8万人。中职学校全年招生33.94万人、在校生95.14万人,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总数的48.41%,居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第3位。全省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招生15.52万人,在校生45.17万人,在校生数占高等教育总数的比例为41.73%。全省立项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9所,居全国第5位;立项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8所,居全国第8位;立项建设国家中职基础能细数近年来湖南省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取得成绩力建设一、二期项目学校137所;新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实习实训基地118个;新立项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学校57所、国家重点支持高职专业111个,居全国第2位、中部六省第1位;立项建设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6个,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全省职业院校立项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51门,排全国第5位、中部六省第1位,同时立项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205门。近三年,全省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30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约1000万人次。通过国家、省、市、县、校五级骨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服务“四化两型”能力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一些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正从“对接行业”、“服务行业”,向“提升行业”和“引领行业”发展。
    (民盟湖南省委参政议政处整理) 

    近年来,陕西工院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坚持校企合作,共赢发展,每年暑假坚持开展“走进企业”活动,通过走访座谈、参观交流、收集资料、总结回顾,了解企业情况、市场需求、学生在岗等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9月16日下午,2014年暑期“走进企业”调研工作总结交流会在崇文楼九楼会议室召开。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副院长王晓江、副院长王津以及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校企合作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继续教育中心等部门负责同志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晓江副院长主持。  

    按照学院统一部署,各二级学院利用暑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采取现场考察实际生产过程,走访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与毕业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专业调研,并通过分析收集信息,形成专业调研总结报告。据统计,全院共60多位领导及教师走访了陕西全省以及江苏、浙江、重庆、宁夏、内蒙等地区的120多家企业,与3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交流,收获了许多有益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会上,校企合作处处长孙小云首先介绍了调研工作的整体安排和实施情况,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以PPT形式对各自的暑期调研情况、在调研中获得的信息、遇到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进行了认真地总结交流。根据调研结果,陕西工院毕业生整体上广受企业好评,愿意与学院保持长期联系;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涌现了许多在工作岗位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与此同时,很多毕业生对陕西工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最后,王津副院长、王天哲副书记、王晓江副院长分别讲话,在充分肯定此次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要求各二级学院充分重视企业反馈的信息,把就业与招生联动起来,动员全体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提升专业技能、培育职业精神、培养名片学生,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深度合作。  

陕西工院召开2014年暑期“走进企业”调研工作总结交流会


 

各二级学院代表交流调研情况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11月启动教育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项目工作以来,校企双方高度重视,按照实施方案的进程安排稳步扎实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成果。

  一是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现代学徒制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在去年与北京华恩投资有限公司、宁波星动力潮流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爱亲班”、“星动力班”基础上,今年又与宁波星动力潮流有限公司、创维集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在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允许的招生录取政策范围内,以学校招生生源和招生类型为依据,按照企业招工岗位——后备片区经理、储备店长的岗位需求,共同确定了2014年度100名计划用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试点。为保证录取工作的规范实施,校企双方成立了联合招生招工领导小组,学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并通过学校招生宣传和企业招工宣传渠道对社会和考生公布,接受考生的预报名。校企共同对报名考生进行招生招工面试。学校完成学生录取时企业完成准员工录用。

  二是校企联合设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合作企业北京华恩投资有限公司、宁波星动力有限公司充分沟通和协商,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面向的两个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岗位,制订了既具一定差异性,又有较大同一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更为清晰明确。学校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课程教学任务分配,学校与企业分别完成各自擅长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教学,企业对就业人才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得以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也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学生毕业时需取得品类管理师证书、电子商务师证书、职业经理人证书中的任意一张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

  三是校企联合实施培养,形成渐进式实岗育人模式。该校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渐进式”学徒培养方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六学期,前三学期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通过植入课程参与人才培养,后三学期以企业师傅培养为主,学校通过完成部分实训课程参与人才培养,形成企业逐步介入学校教学,到企业为主进行教学,再到学校补充企业教学的不足,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式。这种“渐进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商科人才培养的最新探索。

  四是校企联合建设师资、课程与实习基地,激活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校企双方在双师队伍、课程、实训实习条件等关键要素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明确了双师选拔标准,建立了校企师资“互学互帮”制度和“双向考核”制度。重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修订了课程标准,截止目前,已完成17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修订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两家合作企业——北京华恩公司和宁波星动力公司从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浙江61市约600家门店中认真筛选出近100个门店,供201392名学生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实训条件。

  五是校企联合管理班级,增强学生企业员工角色意识。现代学徒制班建班以来,根据企业对员工形象的要求,学校制定了学徒形象标准和礼仪规范,实施模拟企业运行的班级管理。现代学徒制班推行“校企双班主任制”,即除了聘任“校内班主任”外,还聘请了华恩公司培训经理作为“企业班主任”。现代学徒制班以模拟公司的形式进行管理运行。班级实行企业化职位设置,由企划部、营销部、学习型组织建设部、财务部等8个部门组成,每个部门经理竞选上岗,负责该部门工作。每一名学徒都是该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章程”,并按《员工手册》规范自身行为。班级在总经理(传统意义上的班长)的带领和各个部门经理的配合下运行,实现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制定了渗透企管元素的班级制度,包括考勤管理办法、个人业绩考核办法、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宿舍“8S”管理办法、部门经理聘任与考核制度等。营造融合企业文化的班级氛围,将企业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制度、形象店照片等内容作为教室布置素材,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了学徒的企业归属感。


    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一是我们国家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二是整个教育效益显著提高,各级教育的校均学生规模均在提升;三是经费在平稳增加,经过千呼万唤,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比重,总额超过2.2万亿元;四是结构在调整,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发展,教育层次、类型、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五是体制改革得到突破,教育管理体制方面,高等教育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地方政府统筹,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初步形成。办学体制多样化,涌现出一大批民办学校,为满足老百姓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作出重大贡献,还有中外合作办学。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体制还在深化。招生和就业体制方面,刚刚出台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案着力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如小学初中要实施就近入学、高考招生名额向中西部大省倾斜、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机会增加、清理名目繁多的加分政策。通过改革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如入学考试方面实施本科生和高职生两张卷子、外语尝试一年两考、试行文理不分科等,对综合素质的养成有很大影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转化,质量问题凸显。矛盾转化体现在人民群众的需求由“有学上”转为“上好学”,表现为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教育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间的矛盾,优质资源的短缺导致非理性竞争显现,出现了办班热、辅导热、择校风、条子生、考试移民、考试舞弊等。质量问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主要表现在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竞争压力过大、身体素质下滑,安全问题突出。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在往常机会上存在区域差异、阶层差异,一些弱势群体难以得到优质教育,教育公平与效率间也存在矛盾,一方面社会呼唤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部分群体对精英教育的需求客观存在。

    我国已经在规模上全方位地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时代任务是:如何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何逐步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工作重心,转变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发展向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方向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化学校质量建设的主要地位,同时,改革面临的各方面利益交织,矛盾复杂,改革可以说进入“深水区”,很多教育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影响因素多元,解决路径就是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在坚持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发展方面,需要从以下五个观点着力: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营造优良校园文化。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一是如何确定先进的教育观与教育价值观,涉及到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目标的厘清、教育规律的把握。如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学界有争议,一方面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二是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要,以生为本,就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规律,注重个性、特长发挥,以及多样化、个性化培养。三是建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多元化的质量观,过去学习好就是人才,现在不一样了,更重视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要求我们优化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标准要符合阶段发展规律,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人才。四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改革促发展,什么是内涵发展?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将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的声誉载体和生命线,部分民办高校已出现招不到学生的情况。如何坚持协调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发展速度要协调发展。特色发展,通过长期积累,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比较优势,这就是我们得以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长期积累。和谐发展,坚持师生为本,体现人文精神。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观点,在学校里面知难、行更难,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更难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遵循规律,注重积累,如大学发展目标出现趋同性,盲目攀比,而对人才培养需求有所忽视。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随着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改变,知识传递方式由单向转向多向互动,这种转变使学校知识权威遭到威胁,学术垄断地位被突破,教育实际效能受到质疑,如MOOC、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正在流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传统教室布局在减少,方便学生合作学习研讨学习的课堂布局在形成。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实现知识获得,这就必然冲击到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明晰培养目标。二是明确培养内容,包括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以及教学资源研发。三是改革培养方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主,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扩散。四是保障培养条件,包括经费、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

    要加强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教师职业拓展能力,优化教师结构,一方面教师供应总量过剩,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短缺。要大力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使教师能体面生活、开心工作、在竞争中成长,才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工作。管理队伍也要加强建设,要精干、高效,专业、敬业,增强服务意识,为教师学生服务,为教学、研究服务。管理岗也要重视问题研究、开展干部培训。

    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制度保障,所谓现代学校制度,就是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分类指导,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通过使用规划政策、经济杠杆、督导评估、信息服务等方式指导学校发展。学校要成为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主体,依法自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坚守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避免急功近利对学校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优化,重视民主管理,尊重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权、学校行政权力要平衡与监督、校务要公开、信息要透明。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聘任和教师考核制度,还有学习制度、考试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质量保障如何深化改革,还要建立学校常态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要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使用一位学者的定义,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它内化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学校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其作用在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支撑,贯穿于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作者是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9月18日,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将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沟通的培养体系,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变化:课程、学分互认

  《规划》建设目标分为两步,2017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可持续并保持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2020年,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职业教育强省。

  未来将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的培养体系,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主要培养以技术技能为核心能力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本科职业人才。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通道,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此外,建立学历(学位)证与职业(技能)资格证对应框架,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以凭毕业证书参加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技能人才可以凭职业资格证参加相应学历(学位)认证考试,并确认已经取得的学分。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通过考试可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普通高校可以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

  引导本科高校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

  《规划》指出将引导一批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进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新建本科高校举办时、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分年度、分类型、分区域支持地方普通高校从专业转型试点、院系转型试点到整体转型试点改革。在招生政策、人事制度、投入机制等方面,对转型发展高校实行分类倾斜支持。

  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专业硕士招收具有本科学历、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技术工人,实现专业硕士职业人才的系统培养。

  中职、高职本科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3+2”

  我省将逐年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推动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贯通,扩大“5年一贯制”(初中毕业+5年专科)、“3+2”(3年中职+2年专科)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探索集团化背景下开展中职本科衔接“3+4”和高职本科衔接“3+2”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招生试点,推进专业学位课程和实践考核与有关职(执)业资格考试互认。

  此外,《规划》指出,要重点建设好现有高职院校,百万人口以上的市州要办好一所高水平高职院校,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在校企合作方面,到2020年,校企合作覆盖全省职业院校和重点行业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院校参与率和行业企业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在招生制度方面,根据国家和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将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及选拔机制,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不同的选拔方式。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对口单独招生规模,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考核录取办法,高职招生增量指标主要招收中职优秀生源。


    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决定近日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相关工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背景。

    答: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和指南。

    针对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总体来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要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意见》从创新协同培养机制、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反映基层创新。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相关院校的试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三是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不同类别教师的培养规律,分别提出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和目标要求。四是把握国际趋势。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教师培养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将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充分反映在《意见》的各个方面。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答: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根据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重点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方面,明确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全方位协同的具体内容,提出要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方面,提出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要求开展生动有效的就业教育,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提出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体系之中;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提出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提出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方面,提出高校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问:如何组织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

    答: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教育部将就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进行专项宣传,通过集体宣讲、经验交流等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加强组织管理。教育部将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近期还将发布《关于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具体布置计划实施的各项工作。三是组织督导检查。教育部将依托专家委员会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实行计划实施高校动态调整机制。四是鼓励社会监督。向社会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欢迎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和监督。


    近日,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成果《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项目由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家开放大学、CERNET网络中心、湖南省教育厅、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参与编制工作。

  《报告》显示,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度过初期的起步阶段,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总体发展速度较快。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宽带网络接入情况、信息化学习终端覆盖率等指标均有较大提高,但中西部、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均衡发展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工具是PPT,最常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最常应用信息技术的环节是授课、备课、教研。教师最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和课件制作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专用学科教学工具、协同备课和教研系统等使用率还不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总体水平还很有限,“三通两平台”正在全面推进,提升应用水平仍然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方面,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学校接入网络带宽较小。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普遍重视,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不高,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在职业学校还需进一步发展。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我国高校普遍比较重视信息化,半数以上的高校发布了专门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超过90%的高校列有专门预算,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校际差异较大,“985”工程高校、“211”高校发展水平明显较高。应用系统也相对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普遍,但多处于浅层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区域、校际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亟待加强。 

  在继续教育信息化方面,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开放大学、企业培训信息化等发展迅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支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开放发展的继续教育信息化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得到普遍采用,但不同业务环节的系统整合、数据互通还需进一步加强。 

  报告显示,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整体度过初期的起步阶段,进入应用整合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开始进入技术与教育融合阶段。

 


 职教园整体鸟瞰图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株洲新闻网 网友石竹 摄)

 株洲职教城,传承光荣走向辉煌

早在清末,株洲的职业教育就萌芽了;1951年,湖南第一所技工学校在株洲诞生;2017年,株洲要基本建成职教科技园

【核心阅读】

5年前,这里地偏一隅,荒山野地,人烟稀少。

5年后,这里交通纵横,楼房林立,学子汇聚。

这里曾经是株洲的“西伯利亚”,这里已经转身为株洲城市名片、湖南“两型”典范。

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一个梦开始的地方。由梦想做指引,这5年里,多少建设者实干家,在这里倾注合力,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笔力穿透纸背,有声有色地落在株洲东北部13.9平方公里的版图上。

院校陆续建成开学,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配套能力逐步提高,一座新城初具雏形。

黄尘古道,渐行渐远。新的使命,重任在肩。

今年,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新引擎,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全力推进,坚定不移地实现2017年基本建成目标。

到那时,这里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至12万人,在校学历教育学生8万至10万人,年均培训学生3万人。

到那时,这里将成为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成为“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

从“建园”到“建城”内涵大不同

从园到城,这是一次完全不同概念上的提法。在职教城建设上,株洲将完全形成自己的建设模式。

几年之后,在职教城将看到这样的场景:上午,学生坐在自己的教室里,可以得到不同院校优秀教师的授课;中午,不同学校学生将可以在共享体育运动场打球,在图书馆自习、阅读;下午,各校学生在实训中心一起实训。

“学生甚至还可以跨院校选课,建立‘中高连读,专本沟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城内’软件一体化。”柳怀德介绍,中高职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模式,称为“职业教育立交桥”,探索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在职业教育体系。

据介绍,这种模式将允许高职院校自主招收在职职工和有实践经验的高中毕业及同等学历人员;建立“分学银行”,在职教科技园内的职业学院之间实行分学互认,企业培训和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可以分学置换;允许在职职工和有实践经验的社会相关人员修完全部课程后取得中、高职院校毕业证书。

而对学校来说,困扰多年的设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设备共享,免去了各学校因重复投入设备的数以亿计的资金负担。企业还可以把生产车间建在学校,把设备搬进教室,把生产线设在实训大楼,开启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市教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但要真正实现“城”的建设,株洲决策者的眼光显然还不止于此。

株洲职教城将完整对接产业,整合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功能。按照一校2-3个主体专业大类布局的原则,对接产业,整合专业,提升职教资源的使用效率。

株洲职教城,有着光荣的传承

株洲职教城,不是平空冒出来的,它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有着极为光荣的传承。

早在清朝末年,株洲的职业教育就萌芽了,清廷农工商部议员熊希龄在醴陵城北姜湾创办瓷业学堂。

1949年建国后,株洲被国家列为“一五”期间八大重点建设工业城市,此后,工业大发展带动了职教大发展。

1951年,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立,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技工学校。1956年,株洲铁路机械学校(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成立;1957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原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创立;1958年,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1959 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0几所职业学校的建立,让株洲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株洲职教城,肩负跨越发展的使命

然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株洲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株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落后于现实需要。

据介绍,株洲实施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5大千亿产业集群等重大战略,经测算分析,未来10年内,每年需要培养、培训的中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在10万人(次)以上。而株洲职业教育面临着资源分散、教学规模偏小、专业布局不合理、实训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发展空间等问题,造成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不能对接企业的生产需要。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等一系列重大方针。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适时,株洲市委、市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强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引导高职教育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区域内高职教育整体水平。

天时地利人和兼备。2009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建设职教科技园,打造城市新名片,并将之列入十大基础建设工程。

株洲六十年职业教育梦想自此步入星光大道,迎来跨越式升级。

株洲职教城,描画出美好蓝图

2009年,株洲市政府成立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与重组后的株洲市教育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署办公,负责职教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与管理。但是,当时的职教科技园,还是一片山地农田,而管理办则一缺资金二缺人才,近乎白手起家。

把困难踩在脚底下,弯道超车。在考察过全国数十家职教园、大学城、教育园区后,建设者设计了“规划先行、政府引导、院校自主、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株洲建职教科技园,不仅仅是几所学校的组合,也不仅仅是只有单一教育功能的职教园,而是通过其把整个城市建设起来,使之成为功能多元、形象独特、两型低碳的知识城、魅力城、低碳城。

一系列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规划设计陆续启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设计的700亩城市地标智慧广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设计的城区信息化规划,由上海零碳研究所设计的两型指标体系……“

我们研究和实施的课题,大部分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有些甚至是国家级课题。”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管理办主任柳怀德说。

他们的努力得到了院校的高度认可。2009年8月25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第一所学校入园协议。随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纷纷入驻,到目前,职教科技园已汇聚了11所职业教育院校。

大型投资商也纷至沓来。2011年9月14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与株洲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约定保险职业学院、中国人寿企业大学(筹)、中国人寿呼叫中心及养老养生基地等系列项目落户株洲职教大学城,预计投资超过40亿元。2010年就已入驻的中国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于2011年11月11日与株洲市教投集团签约,投资50亿元参建株洲职教城。2013年,碧桂园项目进驻……

2009年底开建,现已完成投资55亿元,批回土地7500亩,完成征地拆迁4200亩。在校学生人数由2011年的40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30000余人,4年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0余人。一个聚人、聚校、聚财,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现代化职教城,已初具雏形。

“民盟全国职教论坛”请留在株洲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株洲市委、市政府没有忘记,职教科技园人更没有忘记,他们是为了株洲职业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出发。

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职教科技园建设。职教科技园内部也通力合作,砥砺前行,认真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职教改革和企业经营。

7月29日,市委书记贺安杰在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快职教科技园建设,确保2017年基本建成”。

8月25日至27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来到株洲,考察了职教科技园,得知院校毕业学生供不应求时,徐守盛要求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适应市场,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他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第一是师资问题,第二是实训基地问题,第三,就是要伴随整个产业的发展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要搞订单式的培训。

8月28日,株洲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强调,要狠抓工作落实,倒排工期,全力推进,坚定不移地实现2017年基本建成目标。

“政策面暖风频吹,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骨干院校形成了办学特色。株洲职业教育即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全国职业教育论坛召开前夕,市教育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加快发展株洲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正在抓紧制定,力争到2020年,建成以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为引领,与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专业特色鲜明,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教普教立交互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届时,将实现“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的发展目标,逐步奠定“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成为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乃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株洲职教基础好,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借‘2014民盟职教论坛’召开的东风,力争株洲成为该论坛的永久性基地。”民盟株洲市委有关负责人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职教科技园——肩负历史使命的航母,必将乘风破浪前行!


    广州教育城一期规划5月通过了广州市规委会审议,教育城占地约30平方公里,容纳24所院校、师生近27万人。教育城建设的初衷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广州职业教育用地紧张、场地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使广州职业教育成为我国南方职业教育的龙头和核心。但教育城位于远在距离中心城区数十公里的增城,将来学生的实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交通以及学校的招生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也使得很多人为教育城的前景感到担忧,担心其会不会变成“教育孤岛”。

  不可否认,教学用地的问题,确实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没有地,老师没地方办公、搞科研,学生没地方上课、实训,很多新的教育教学设备就无处安置。学校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毋庸讳言,发展也包括经济利益层面的考虑:学校的招生规模上不去,经济效益也就难以提升。

  但问题在于,解决教学用地的问题,是不是非要以在郊区办教育城这样的方式解决?首先是如何看待教育用地缺乏。教育用地与师生人数是应当有一个合适的比例,但目前各个学校教育用地紧张,主要是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影响了规模的扩大?我想,如果是后者,所谓的用地紧张就只是相对的,并非紧迫的。如果由于教育用地的限制,规模无法扩大,那么学校转而练内功,专注于当前规模之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广州市政府主管部门,对这一问题应当有一个深入的调研,对公众有明确的交代。如果仅仅是因为扩大规模的冲动,则要谨慎。社会是否有这一需求,需要科学的、审慎的论证。十多年前,广州之所以要开办大学城,是因为广东高中毕业生的毛入学率偏低,需要大幅度提升高校的办学规模,改变这一现状。那么现在是不是还有这个需求呢?

  当然对于基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用地需求,政府部门应该予以认真考虑和应对,想方设法予以满足,总体的原则是有利于教育教学,有利于教书育人。兴办教育城不失为一种思路,但这一思路的缺陷是明显的,最大的缺陷莫过于极大地增加了学校与师生员工的成本。这一成本除了经济成本,更重要的还有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比如说学生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在上学期间体验城市生活的机会,实习的机会与找工的机会也相应减少。这些,在日后他们要花更多的代价来弥补。办教育城本身就是为了教书育人,教育用地不足,是对教书育人很大的妨碍。但为了解决用地问题,就把学校搬到距离市区几十公里的地方,那么是更有利于教书育人呢?还是加大了教书育人的难度?这值得商榷。所得与成本之间,应该认真进行一下评估。

  因此,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教育用地的解决,还有没有更为合理、更为经济、更加有利于教书育人的方式呢?比如说通过对原校址的改建,增加教学用地的面积;比如说在市区更为方便的地方提供新校址,等等。当然,这些方式会面临另外一些困难,会造成另外一些损失。但我能肯定的是,这些困难和经济损失都是给政府和领导的,而不是给师生员工的。如果真正重视教育,选择由谁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