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第二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历时1年,来自500多所高校的2 216个团队积极参与,历经层层选拔,最终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8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DoMen”代表队,以一款同期在安卓应用商店上架的DoNote产品,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大赛特等奖,并赢得8万元的大赛项目最高奖金。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陈伟司长、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徐一平主任出席了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颁奖典礼。南京市雨花台区区委书记、中国(南京)软件谷工委书记张一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聂宏校长、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龚怀进副主任、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杨拴昌副院长等领导,以及来自高校的众多评审专家,来自中国航信、用友软件、宇龙酷派、远光软件、瑞中数据、石化盈科等软件骨干企业的代表出席了颁奖典礼。
教育部职业和成人教育司司长 葛道凯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 陈伟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南京)软件谷联合承办的一项大型公益性、创新性、全国性赛事。大赛以激发学生软件开发热情,为软件产业培养优秀的实用人才为宗旨,秉承“政府指导,企业出题,高校参与,专家评审,育才选才”的组织形式,创新了产学融合新平台。在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后,应企业和广大师生的要求,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筹办第二届大赛,目的是为优秀人才搭建脱颖而出的舞台,从大学生中发现更多软件人才,为产业培养出更多新生力量。
与其他同类赛事不同,“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的最大特色是全赛程采用的赛题原型全部来源于全国软件骨干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企业元素的加入使得大赛更具实用性和权威性。据“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相关领导介绍,首先,国内软件行业知名的企业为大赛出题献策,能够更精准地反映业内需求重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更好地体现产学结合精髓;其次,软件技术领域资深的专家和教授全程参与大赛评选工作,能够对学生的能力考量、作品优劣进行客观精准的评定;再次,众多高校踊跃报名,积极参赛,将鼓励更多学子关注软件技术,为选拔培养更多优秀软件人才提供平台。
据悉,今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4.5%。软件是高端人力资源高度聚集的产业,要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现人才培养先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陈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软件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的支撑,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要肩负起新时期的历史重任,需要更多有志于软件产业的仁人志士加入其中。‘十二五’我国软件产业目标是实现产值翻三番,与此同时,对软件人才需求将净增300万。大赛对于吸引大学生了解软件产业,更加喜欢软件设计、关注软件行业发展态势,最终能投身软件事业具有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从第一届大赛可以看出,也将成为吸引、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在颁奖典礼上代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宣读对参赛师生的寄语,并表示,教育部联合各行业、部委积极组织技能竞赛活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赛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于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大赛不仅仅是展示参赛学生风采、比拼专业技能的舞台,更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平台。另一方面,举办大赛是调动地方和学校投入,改善专业条件,加强专业建设的有效抓手。第三,地方对于大赛的支持政策,很好地调动和激励了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组织“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是推动产学合作工作的重要一环。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徐一平主任表示,办好第二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指导各地做好报名参赛组织工作,总结推广经验,有助于积极推动和建立多层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在颁奖典礼上说:“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软件赛事之一,‘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大赛为学生们提供了卓越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和高职软件教育与行业趋势相对接,推动软件教育从教学型到应用型转变。我们期待大赛能引入更多的行业领先技术,助力学校培养掌握最新技术趋势、富于创新的优秀软件人才。”
获奖的项目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大赛的特色——热点领域,注重创新,重视实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DoMen团队的“DoNote”产品将用户进行记录和分享的需求与百度云存储相结合,开发了一款可实现多媒体混合编辑的电子化的手机App“笔记本”。用户能够通过多媒体进行记录、编辑以及制作表格,并可以自动生成提醒,最终可以将用户的笔记通过语音等多种方式识别出来。
获奖代表与领导合影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两部委合作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本届大赛邀请了全国500余所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2 216支在校学生团队参赛,116支队伍进入决赛;进入决赛的优胜队成员在答辩结束后参与了现场招聘会;参与招聘会的企业包括软件骨干企业代表和南京本地软件企业。在颁奖典礼当晚,共有7家代表企业向7位获奖学生代表颁发了就业意向聘书,以宇龙酷派、石化盈科、中国航信为代表的企业在颁奖典礼现场对获奖学生发出了热情邀请,诚挚欢迎更多获奖学生在毕业后的加入。
校魂、大师、模范的精神传承
——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其作用至关重要。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55年来,为浙江省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输送了各类人才3万余名,先后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在全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透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学校校魂、技能大师和道德模范的精神传承,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校魂理念领军,带出“敢亮剑志筑强”团队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传统,传统是什么,是由组建和建设这所学校时的书记和校长们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们给这所学校注入了校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徐公芳和院长丁夏君等就是这所高职院校的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干部。
自就任以来,党委书记徐公芳始终强调办学要秉承学院五十多年来的精神传统,形成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对学院发展建设的共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睿智敏捷的思考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开创建设发展新局面。他强调,“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多种教育渠道,提升他们的情商,从社会需求出发,加快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和迁移能力及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和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是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个人梦,进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现实路径。”
教育离不开教师,可高职教师又该如何发展成长?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变革带来的知识恐慌和技能缺失,教师需要转型。”院长丁夏君认为,主动联系行业、进入企业,走工学结合、产教对接的教学做一体化之路,是高职教师的必然选择,“让高职教师迈入企业职场,了解企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对各类技术岗位技能人才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从中汲取有用素材,拓展育人视野,调整专业教学方法。准确把握高职教学方向,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育人名师。”
在这样务实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院上下团结一致,凝聚校魂,致力于学院的建设发展。短短十年,该院就完成了萧山高教园新校区的搬迁建设和绿色建筑节能示范性校园建设,培养了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23人等一大批教学名师,还建成了两个省级教学团队。截至目前,学院自主创业开设公司或担任企业兼职经理以上的教师60余人,拥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近60人,具有高工以上职称的教师近四分之一。校魂理念领军,带出了一支“敢亮剑,志筑强”的建筑技能型团队。
大师技艺传承,培育“现代鲁班型”人才
两千多年来,鲁班一直被土木工匠奉为“始祖”,成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正是缘于这种独特的尊崇,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从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到道路命名,处处可见“鲁班的身影”。党委副书记刘建军对此感慨颇多,“学院五十多年的办学史,是一部鲁班文化传承的发展史。”
在大师精神的影响下,学院对教师的引进培养,十分注重专业技能和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高比例的具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和各类工程师系列以上职称的教师队伍为培育“现代鲁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人才培育过程中,学院还将鲁班等各类建筑大师的技艺品行写入校本教材、进课堂,办鲁班人才学院,熏陶学生。精心浇灌下,学院经管系学生邵赛男刚刚入学两年,就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拿到特等奖学金!”这个曾经被老师贴上“爱玩”“叛逆”标签的女孩,通过鲁班等大师技艺传承的系列活动,逐渐树立了成为“现代鲁班型”人才的信念,一改过去作风,以全新面貌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与邵赛男有一样经历的同学不在少数,2009级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来佳黎就是其中之一。即使已经毕业,她仍然对学校组织的“专业义工”志愿者活动念念不忘,“学院老师带我们到建筑工地实习,既长了见识,也服务了社会。”在杭州、绍兴、湖州等建筑工地上,工人们亲切地把这支服务队伍称作“专业义工”。学院纪委书记薛德祥介绍,“‘专业义工’志愿活动是传承鲁班技艺的一个载体,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岗敬业的精神,还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006年,学院还设立了“鲁班创业园”,搭建了师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以2010届建工系毕业生陈华鸿为主的研究创新小组,开发了外悬式外墙脚手架,获得了国家专利。
此外,学院研究浙江省地域特色建筑及保护文化,以学院名师技艺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传承创新建筑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基地和产业支撑平台。
模范道德引领,构筑“美丽建院人”品质
为了树立模范,发挥榜样的作用,该院近年来组织广大教职工向雷锋、各级各类及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构筑“美丽建院人”品质。
每年3月初开始,该院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学雷锋,美丽建院在行动”的主题活动。通过建立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定期召开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建设座谈会等形式,把雷锋精神贯彻到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书育人品质上。今年的学雷锋活动中,学院就组织全院和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了“进社区解难题、中小幼传帮教”等系列活动,为杭州萧山宁围镇近1000名中小学生义务讲解学院节能级排水示范新技术、开设书法指导课和各类建筑专业讲座、为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天官社区为其河道整治立面改造解难题等。
构筑“美丽建院”的活动中,建院人还推出了一批身边的榜样。2012年10月15日,学院号召全体教职工向学院国家骨干建设专业楼宇智能专业的带头人马福军老师学习。一位老师感慨地说,“马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责任心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都忙着给学生上课、撰写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方案、指导学生参加省和全国技能比赛,即使妻子病危、去世也一如既往。这样的事迹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建院的每一位教职工。”
如今,在先进的精神熏陶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院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师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践行志愿精神。学院实训部黄奕芸等师生趁着清明假期,义务到工地上给建筑工人讲授建筑节能知识。不少工地监理员都为建院人的优秀品质所感动,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大学老师专门来工地上给我们讲环保节能,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建院人好样的!”
出差在外,走进宾馆就能获得宾至如归的服务;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只要短短几分钟就能从旅行服务网站上轻松订购机票;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体验送货上门、货到付款的网购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服务业的增长正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幸福的生活。而这些每天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平常事儿,正是我国千万职教学子助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生动缩影。
“职业教育的今天就是服务产业的明天。”日前在京召开的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高度肯定职业教育对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助推力,“服务业的总体质量决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着每个人的幸福指数。”
“职业教育成第三产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职业教育为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座谈会上,这样的观点成为与会代表共识。
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对此深有感触,“30多年来,旅游职业教育为我国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产业强国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其自身也实现了规模化的历史飞跃。旅游服务类专业毕业生从2010年的3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17万人。大批职校生进入旅游行业,活跃在酒店、景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等各个领域,构成了我国旅游从业队伍的核心。”
职教的蓬勃发展,不仅服务了产业发展,还服务了就业增长。有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招生数占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比重将提高0.46个百分点。据介绍,2011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69%,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6%,其中53%均由服务业吸纳就业。
现代服务业呼唤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尽管成绩显著,但代表们纷纷呼吁,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在人才规划、专业设置、课程教法上仍需改革创新。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院长邹文开指出,与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旺盛需求相比,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专业性服务仍需加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000万人。而目前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到60所,年招生数仅约2500人,亟须扩大规模。”
“目前艺术职业教育的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都不够合理。比如专业设置上,表演技能型的专业较多,但市场需求较大的文化创意、文化经纪、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设置不够,甚至没有。”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张居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兼顾结构问题。
“在深刻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针对以上建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在办学类型上,要坚持职业教育特点,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强化就业导向。在办学层次上,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水平。”
转型升级,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面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变革?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提出,为培养更多满足行业需求的职教人才,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深化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范旅游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完善推广旅游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等。”
“集团化办学是一条有效出路。”北京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李怡民认为,“集团搭建起人才培训师资、成员共享实训等五大合作平台,丰富的资源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在,我们成为了北京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生力军。”
此外,鲁昕强调,职业教育还要改革创新课程教材,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员工“一岗多能”的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需要。”(本报记者 邓 晖)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