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陕西工院举办文艺大讲堂

 

    5月9日,由咸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陕西工院联办的咸阳文艺大讲堂在学术会堂举行,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杨焕亭和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杨波海应邀为陕西工院400余名文学爱好者带来一场文学的盛宴。


    讲座中,杨焕亭老师以“生活与文学”为主题,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文学的看法,剖析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杨波海老师则围绕“生活与写作”畅谈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并从写作技巧上对同学们进行了现场指导。两位作家的深刻见解和对文学的独特感受,让陕西工院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


    本次咸阳文艺大讲堂由市文联和陕西工院宣教部联合主办,市作协、陕西工院团委以及“星火”文学社承办,市文联外联部部长李钧,驻咸高校的文学爱好者聆听了讲座。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陕西工院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霍明辉、“星火”文学社会长姜小艳同学先后致辞。

长安模具不论是设计,还是制造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模具平均精度达到±0.001毫米。胡国球 摄

 
长安将模具学院建在工业区内,拉近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加快了技能人才的培养。何明强 摄
 
  毕业季学生就业困难以及每年春季后技工荒已然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两大话题,人力结构的不合理分布正在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作为对技工需求旺盛的东莞,缺乏有经验的工人也增加企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以五金模具生产著称的长安镇缺少技工的现象更显严峻。
 
  在此背景下,长安镇政府、当地著名的生产企业以及承担着长安职教工作的学校走到一起,共同创办了东莞长安模具学院。这所植根于长安五金模具产业的职业教育学院,立于厂房中,正在企业试水“全员技工管理”,为长安五金模具行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职教人员打通上升通道,提供晋升技能。
 
  职校建在工厂车间
 
  在经过一片厂房后,记者来到了去年诞生的东莞长安模具培训学院,该学校利用长安一著名模具生产厂房改造而成,该学院寄托了长安模具企业提升人力技能的重任。
 
  走进学校,只见2014年省技能大赛之模具制造技术项目竞赛的红色横幅挂在行政楼前,而距离行政楼不远处,在此实训的学生在机器前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从制图、操作入手,练习模具制造。
 
  “学院建于工业区内,拉近了学院与企业的距离,让学院汲取企业的力量,助力学生的培养,在学生成才后再进入企业,学院如同一座桥梁一般,打通企业与学生的通道,两者互助互利。”学院负责人曹校长告诉记者。
 
  为了推动长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模具人才和技术支持,去年,长安镇政府、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联合长安镇具规模的、技术先进的模具企业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要目的,共同筹建东莞模具培训学院。
 
  记者注意到,在这所全新的模具学院中,它已经与传统的只是专注校园教学的学校不同,在曹校长的描述中,“这是一所打破围墙的学校,它所面对是千千万万有志于五金模具的人员”,将为这些人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
 
  按照规划,东莞长安模具培训学院有四个具体的办学目标:一是,打造“学模具,到长安”的行业名片,抢占模具高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将长安五金模具的产业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二是,打造产教研结合推动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成为长安模具产业的增长点;三是,打造模具高端人才交流、培训平台,成为模具高端人才培训的创新点;四是,打造长安模具企业服务平台,让长安模具企业培训有场地,招工有场所,素质提升有依靠,成为全国模具人才市场集散点。
 
  围绕上述目标,当前学院在创办力量中,集中吸收了众多的企业参与学院建设。其中,以东莞长安模具学院为平台,构建了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这一松散的组织,以集团运作模式推动职教发展。
 
  企业与职校联姻培养技工
 
  “做模具,到长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借以往积累的产业优势,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驰名中外。在曹校长看来,他希望以后通过模具培训学院,形成“学模具,到长安”的新趋势。
 
  数据显示,长安镇共有机械五金模具生产企业1100多家,个体工商户6800多户,五金模具产业年产值180亿元,居全市首位,五金模具企业众多,专业市场发达,产品上下游配套齐全,是华南地区乃至国内重要的五金模具产品生产和销售集散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安从事五金模具生产的人员超过20万人,其中,除了普工外,技术工人岗位往往都是厂里面自己培养,老职工带新职工的方式,这种类似于学徒制的做法,增加了企业生产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东莞长安模具学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其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的情形来看,企业对于受过专业训练的技工人才需求较大,“经过专业技术训练的员工能够节省企业培育时间,在工作中也更具成长性。”
 
  记者采访中得知,不少五金模具企业,为了培养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员,往往需要安排专门的老职工传帮带,且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老职工是否能够倾囊相授成问题,新员工学会后,会不会在企业继续待下去也是一个问题。技术工人的缺乏与之随后产生的技工争夺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以上种种,企业急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员工培养模式。他们将目光放到职业教育这一模式上,而恰恰承担长安职业教育的学校也急需找到新的途径,拉近职业教育教学与实践间的距离。
 
  长安市职业教育机构在以往“车间进校”、“企业课堂”、“牵手德育”三大“长安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厂”本土项目“企业项目训练中心”的尝试,将学生带到企业中受训,让学生在企业中跟着企业师傅学习,合格后立马返校,再学习新的技能。
 
  “这种顶岗实习的方式,解决了学校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曹校长说,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年的实习课程,有别以往,将学生推入企业,单纯的作为企业普工不同,顶岗实习的计划则是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将老师与学生一起派到企业,在相应的岗位上,接受企业师傅的培训。
 
  缘何企业愿意接受学校学生进入厂区学习呢?曹校长解释说,在此过程中,企业也能获得不少好处,他举例说,“一位企业负责人就告诉他,学生进入厂区学习后,企业模具质量提升不少,当师傅的工人,在学生面前操作格外认真,无形中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态度。”
 
  来自望牛墩的阿坤和洪梅镇的阿柱是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就非常渴望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正在为进入更好的企业努力。初中毕业后,他们学到一技所长,为了能够早日工作,选择入读职中。
 
  当前,学校已经与当地两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这两家企业在长安也是首屈一指。曹校长感慨地说,进入企业后,不仅是学生在学,实际上,老师也在学。当前技术更新较快,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动辄过亿元的生产线,进入企业后,教师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全新技术,也促进了教学开展。
 
  企业试水“全员技工管理”
 
  东莞长安模具培训学院还在进行一项名为“技师工作站”的项目,该项目一旦实施成功,将理顺技工晋升的通道,让技工有全新的进步空间。
 
  在日前召开的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的会议上,决定依托东莞长安模具培训学院这一平台,组织培训教师上门为模具企业服务,帮助企业人力资源整体优化提升,做好“技师工作站”、“企业人才评价”及“全员技工管理”工作。
 
  曹校长介绍说,技师工作站是今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举措,是为培养技师、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推广而专门在企业、行业或事业单位中成立的专门机构,由企业申请、市人力资源局审核,审批通过后由市人力资源局发文并授“东莞市钜升技师工作站”牌匾。据介绍,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是国家最新推出的技能人才培训及技能鉴定办法,跟以往的技能鉴定相比,技能人才培训机构、证书待遇等都不同。 
 
  曹校长举例说,以往技能鉴定及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通过后,均由人力资源部门颁发相同的国家技能等级证书。这类技能鉴定的证书在企业通常不被看好,一般不会与员工的工资挂钩;而员工通过企业人才评价获得的证书,则与员工的晋升、工资等级挂钩。
 
  曹校长说,以往企业对技工判断往往无法量化,面临员工晋升也没有依据,模具培训学院将解决这一问题,“届时,也会为众多未接受正规教育的技工提供机会,让这些工人也能获得培训,从而完成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相关认定,为其晋升提供帮助。”
 
 
 


    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荣获“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省文明单位、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升学有品牌高校、就业有优质岗位、做人有高尚品德、发展有强劲动力”的人才培养品牌,完善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

  2013年,学校率先与青岛科技大学试点实施“3+4”中专、本科分段一体化贯通培养,前三年在青岛华夏职教中心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四年在青岛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接受本科高等教育。学校在该设计项目中实施“卓越财务经理”培养工程,完成了省教育厅规划的“3+4”中专、本科分段一体化贯通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该工程规划目标旨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理论基础坚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该项目系山东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项目,2013年该专业在市内三区录取的学生平均成绩为556分,居试点学校之首,深受学生及家长青睐。

  多年来,青岛华夏职教中心坚持品质教师的培育,现拥有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22人,“双师型”教师77人,高、中级教师占教师队伍的77%。有省市特级教师3人、省市优秀教师8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市教学能手21人、省市职教名师培养工程人选2人、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44人,为“3+4”班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本报讯 (记者 金红蕾)“我们学校的崔西展校长和刘天真老师分别获得了全国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和杰出教师奖!”近日,在青岛电子学校校园内,师生们纷纷传递着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据记者了解到,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战线的最高奖项,深得职业教育战线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根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发展情况,本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在全国范围内共设立了杰出校长奖80名、杰出教师奖110名。青岛电子学校的崔西展校长和刘天真老师分别获得了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他们也是本市唯一获得此项奖项的校长和教师。

  首届齐鲁名校长

  职教改革的先行者

  走进电子学校的会议室,一张挂在墙上的“电子学校发展战略图”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电子产业集群、造船产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等六大产业集群的人才发展培养布局战略,让人一下子就对这所职业学校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地认识。“结合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不断完善和创新开设新的专业,是电子学校几年来紧跟时代发展脉络,服务城市经济的一个特色。”崔西展,这位在职业教育管理一线奋斗了20多年的“老兵”,始终坚守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之基。他先后提出了“道德校园、政策校园、法制校园、和谐人文校园”的建设目标、“打造新电子,服务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的服务口号、“培养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奉献整个社会”的办学理念、“崇德.尚礼”德育特色、“1+1+1”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思想与智慧的结晶,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就业,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学校办得好不好,就业率是一个很大的考量指标。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崔西展经常起早贪黑,下企业,到郊区,签协议。青岛海信、软控集团等80余家企业的负责人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与学校签订了就业培养协议。目前,该校每个专业至少与一个名企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在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2014年,学校确定与台湾师范大学MOS认证工作也已全面展开,目前正在引进台湾师范大学学生生涯规划平台。

  伴随着中职改革的浪潮,电子学校也一直在创造“惊喜”。多媒体专业试点、3d打印专业试点、物联网专业试点,“3+4”本专科试点、中德职教示范基地试点……电子学校在这个“老职教”人的带领下,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

  双师型教师

  课堂实践改革的践行者

  刘天真老师是青岛电子学校的一名优秀计算机老师,同时也是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是一名典型的双师型教师。

  她先后主编《实战Dreamweaver8网页制作教程》、《数字视频编辑Adobe Pre?miere CS5》、《影视后期特效After EffectsCS5》等多本教材,分别由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她辅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比赛获一等奖,在全国为青岛市、山东省赢得了第1块该项目金牌。

老师指导学生训练


  武进新闻网讯(记者 镇晓丹)4月30日,武进区职教中心传来喜讯,在为期一个多月时间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代表队共斩获13金23银30铜,创历年参赛成绩之最。

  据悉,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于3月24日在全省十三个省辖市同步开始举行,职教中心代表队共派出105名师生参加其中10个大类的30个项目,原定7天结束的大赛因为后续新增5个项目,直至昨天该校才完成最后一项比赛,最终成绩定格为13金23银30铜,全面刷新去年7金20银24铜的总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参加大赛以来,今年该校首次参加高职组别的比赛,便一举在建筑装饰技术项目上夺得了一等奖。另据了解,此次学校参赛的部分选手还将代表江苏省参加6月份举行的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

 ——安徽省天长市职教中心“六位一体”德育模式


    安徽省天长市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鸟瞰图

    安徽省天长市职业教育中心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以营造丰润的校园文化为重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了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濡染。到2012年,学校提出“职业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探索出了“六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并在全校积极推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六位一体”德育模式

    1.用环境濡染心灵

    学校在建设发展中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美化、绿化、净化了整个校园,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严谨、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明德修其心,至善正其行”的校训,“厚德、敬业、博爱、善导”的教风和“睿脑、蕙心、绣口、巧手”的学风,催人奋进,润物无声。各班级教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班级环境,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2.用活动唤醒自我

    学校成立了绘画、书法、象棋、乒乓球、篮球等18个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和计算机、会计、数控、焊工、钳工、家电维修等15个技能兴趣小组,每个活动小组都由一名有相关特长的老师担任组长,一名有相关特长及爱好的学生担任副组长,他们每周都定期开展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有文艺、体育、技能特长的学生。学校还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主题教育活动,如“学雷锋”、“庆国庆”、“做一个文明的中职学生”等主题活动。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更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各具情趣的活动中找回自我,同时激励了学生成功的梦想。

    3.用赛事重树自信

    各个兴趣小组都会组织别具特色的竞赛活动,如书法大赛、舞蹈大赛、诗歌朗诵大赛等,另外学校也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赛事,如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文艺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些赛事参与面广,设奖面大,让更多的同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领悟了真正的掌声与喝彩的魅力,帮助了学生重树自信。

    4.用榜样引领方向

    在德育中,学校非常重视挖掘师生中的积极因素,让榜样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如在文化长廊中开辟专栏展示“校园撷英”,对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以及荣获各种荣誉的教职工、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及时通过光荣榜的形式进行公开表扬;各班级也成立了“进步之星”等宣传栏,表扬在年级、班上有进步的学生。这样,既让受表彰的师生拥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又让他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同时更为学生树立起可学可追的榜样,让学生更加信任和热爱自己的老师和校园。

    5.用媒体熏陶人格

    校园媒体是学校德育很高效的平台,学校广播电台在校党支部、团委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采访、组稿、播出,办得有声有色,校园广播电台每天早中晚的三次播出,其内容既有充满丰富多彩新闻快递、歌曲赏析、校园撷英等,又有严谨深刻的名人名言、名人逸事等板块,深受学生的欢迎。校报《天职苑》由文学社主办,定期出版,报纸内容丰富,印制精美,颇受师生好评。宣传橱窗、校园网络,学生自己组稿、编辑、张贴或上传,充实了生活,锻炼了能力,更让他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坚持。

    6.用制度看守道德 

    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个性的同时,学校不断教育学生,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要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学校狠抓建章立制,狠抓制度的检查落实,通过《学生一日常规检查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各项条例规定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品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氛围,杜绝了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立德树人 连创辉煌

    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校风端正,学风浓厚,文明自律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追求。毕业生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步入高校都展示了良好的道德素养。2013年荣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滁州市五四红旗团委”、天长市“文明单位”等多项集体荣誉称号。另外,学校学生参加的“全国、省技能大赛”“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安徽省中职田径运动会”、市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各级各类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辐射影响

    学校德育工作的显著成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安在线记者曾就此专门采访学校佘文学校长,请他畅谈德育工作心得体会。连续两年在学校召开的滁州市职教工作大会上,学校的“六位一体”德育模式均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纷纷交流探讨实施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安徽青年报》、《安徽工人日报》、《滁州日报》等媒体记者来校采访报道。其中《安徽青年报》的报道内容经多家媒体转载,引起较大反响。

 ——黑龙江专家走进高校思政课课堂听课记


    4月一个明媚的清晨,记者随同听课专家悄然走进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思政课课堂。一进教室,“爱我中华,关心天下——学子新闻播报”的教学环节,就让人眼前一亮。

    2013级会计与审计(2)班学生沈凤双播报了一条“安徽某厅级贪官滥用职权导致国家财产损失”的新闻。惩治腐败、中国梦,学生们就此进行了积极评价。授课教师简要点评之后,水到渠成引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相关教学内容。

    “每节课前,学生会利用3分钟时间,播报一周内的新闻事件,其他同学随后发表看法和感受。新闻播报的设置让学生逐渐关心时事政治,对思政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听课的主动性、参与性都有了很大提高,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多了。”学院思政部主任赵金玲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思政课堂上,课前也推出了类似的新闻播报环节。教师曹宏伟说,在准备新闻播报过程中,同学们自己选取图片动手制作课件,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梁中贤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别的感悟。在人人网上,梁中贤拥有5000多名学生好友,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火花、行为动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潜移默化,如春风化雨。梁中贤说,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于无形之中,不像科研成果一样外化、显现,但却能改变人的思想、行为,为社会树人,从事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也更有成就。

    梁中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课外的教育工作。她说:“课上要解决的是理论基础、信念问题,课外注重的是行为养成、思想形成的过程,就更为重要。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才能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教育体系。”

    “思政课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课堂内容,更在于老师的人格魅力。我们并不只是为了学分而听课,通过这门课我们可以了解国情,扩大视野,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东北农业大学2012级学生李书馨和他的同学们有着这样的理解。

    青年教师周利秋在东北农业大学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已经第六个年头了。尽管对这门课程很熟悉,但每一节课前她都要做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从来不敢掉以轻心。她说,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快、量大,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的评判,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过于表面、感性,难免偏颇,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根据讲课的进度、内容,周利秋会随时设计一些专题,通过社会的热点话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课件、翔实的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据黑龙江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董成介绍,黑龙江首次组织38名专家在全省79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活动,以随机、随堂听课为主,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重点听课。每年的4月和10月为集中听课时间,其他听课时间由专家自行安排,每学期每人听课8次,不但要认真填写工作手册、听课记录表、听课意见反馈表、听课工作量表等档案材料,还要撰写听课情况工作总结,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金长城表示,通过听课,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情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和指导任课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大门 

 

跆拳道特色项目展示 

 

核心提示

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巨大活力。

她是“全国重点中职学校”、“全国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学校”等几十项荣誉加身的院校,她是百姓交口称赞的“中职名校”——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就是这样一所载誉累累的品牌职教,已经悄无声息地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一系列美丽嬗变。

她多层次校企合作已经推动人才培养方式“升级换代”;她大胆探索中高职衔接难题,致力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上升通道”;她与地方经济无界融合,强力打造专业建设“升级版”;她找市场,求双赢,顾大局,促发展……

她的改革之路既是一次大胆的探索,也是一次成功的超越。

“不变则罔,不进则退。”在学校负责人丁建庆看来,只有“改革”才是推进职业教育繁荣最有效、最直接、最强劲的武器和法宝,而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敢担当,勇探索,职业教育才能跟上社会步伐,体现其应有之义、应尽之责。

找突破

把握核心,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路”

2014年初,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中对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就业等作出重点强调。

职业教育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重庆北碚职教中心领导班子认识到:“如何推进这一伟大改革工程,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勇气、精神、气度,而且需要持续的创新意识和坚定的执行力。”

近年来,重庆北碚职教中心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大力实施“前校后厂、校企合一”培养模式,同时立足校企资源共享,推动“研、教、学、做”的统一。学校和企业始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20129,重庆北碚职教中心入选“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随即,学校与重庆天来大酒店合作,成立“天来班”,共同实施“店校双元”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事实上,这种身份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创新在全国尚属首例。

“职教老师同时也是‘师傅’,职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徒工’。”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把培养“合格中职毕业生”上升为培养“企业准员工”,这一步无疑又让重庆北碚职教中心走在了发展的前列。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学校紧抓不放的重点。

学校先后与京东方集团、珠海佳能、广达电脑等多家全国500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与美的集团、泉霖饮食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而且还让佳誉汽修、捷联机电等4家企业在学校建厂,成为重庆北碚区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及培训基地。

学校主动走出校门,组建了由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合作企业法人代表等构成的“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校企合作理事会”,构建一支优质管理团队和有章可循、考核严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有数据显示,2013,学校走访了107家企业,72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冠名班7,共建校外实训基地86,引进企业进校4,实行产品导学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全部实现就业,学生双证获取率95%,初次就业率100%,用人单位满意率90%以上。

踏着改革的步伐,重庆北碚职教中心不仅实现了学校快速飞跃等一系列连锁效应,也为“探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拓路子

做好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直通车”

“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必须打破,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上升通道。”

2013416,一场“3+2”中高职衔接研讨会在重庆北碚职教中心举行,正式开启了学校与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友好合作的序幕。

张月同学或许还不知道,这个序幕的拉开与他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早自2012年起,学校就着手中高职衔接难题,在此次会议上,共同提出解决“3+2”联合办学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对张月与其他同学来说,这个“天大的好消息”意味着他们的未来之路更宽了。

就在同年12,学校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3+2”中高职衔接工作进行又一次的深入座谈,逐步完善专业设置、各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教材选定等相关配套措施。

“职业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中、高职教育脱节,而实施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则有效地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继续深造和成才的问题。”重庆北碚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林安全表示,能够“携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知名高职院校共同“探路”,学校有了底气和信心。

据了解,重庆北碚职教中心所制定的“3+2”中高职衔接旨在中职院校与相关专业强势院校联合办学,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中、高职两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模式,在教学上进行分学段教学和管理,这种联合办学无疑为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打通了一条便捷通道。

这种模式的好处,学生们也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

张月同学兴奋地说:“时间就是金钱。中职往往是3年学业,高职也是3年学业,加起来是6年的时间,而中高职衔接则减少一年。这对我们来说太有用啦!

而另一位学生冉海洋则对长远发展有了思考:“老师说我们在中职阶段就要提前学习高职课程的理论知识,并且每个学期定期到高职学校参与同专业的实践课程。实践能力上更强,职业发展更具优势。”

事实上,学校不仅仅是让学生满意,还致力于探索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妥善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继续深造和成才的问题,真正搭建起职教学生发展的“直通车”和“立交桥”。

截至目前,重庆北碚职教中心已经与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4所知名院校合作,在航空服务、机器人技术、园林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等专业形成了“3+2”联合办学。

强重点

与时俱进,对接产业育人才

2012,重庆北碚职教中心成为第二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这所向前航行的巨轮犹如安上了“永动机”,激发出了无穷的潜能。

尤其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实现了新一轮的提档升级。

学校专业由几年前的12个已发展为15,园林绿化专业等6个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国家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22本示范校重点专业教材已经开发出版。

尤其是园林绿化专业、电子技术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数控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形成了“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原则下的“二阶段校企共培”、“店校双元”、“引企入校、产品导学”、“企校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掀开了育人的新局面。

课题研究成果卓著。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及机制研究》,课题组编著出版《二阶段三课堂中职学生学业评价论》专著1,发表论文20余篇,并顺利结题,2013年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政府奖二等奖,两阶段三课堂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在重庆渝北、重庆巴南等职业学校验证……

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重庆北碚职教中心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艰辛付出。

为了让专业建设更上台阶,学校不仅构建了校企合作分级管理机制,而且还围绕园林绿化专业、电子技术应用等4个重点专业成立了一支由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专家组成的实力队伍,完善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8项制度,这些都于无形中汇聚成推动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这一举措让学校专业与市场“同频共振”。近年来,面向新兴产业、人才紧缺产业,学校又新增了航空服务专业和机械人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不仅为有志于此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求学沃土,其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学校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推行“二阶段三课堂”多元化过程性学生学业评价新模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行业、企业、社会的参与,能够让学校听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意见,对于学校有所改变,实现了“三促进”,即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校的管理。

创新、责任、转型、担当,激活了一所品牌职校的原生力量和创造能量。新锐的思维,精当的专业设置,重庆北碚职业教育中心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了新的飞跃。

服务社会

找市场,求双赢;顾大局,促发展

找市场,求双赢,是重庆北碚职教中心转型的智慧;顾大局,促发展,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重庆北碚职教中心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服务社会和生产,牢固树立主动对接需求、真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我们才有破旧立新的动力和聚优成势的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立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紧扣市场需求,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助推企业和统筹城乡发展。

叶鹰盆景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张林兴奋地说:“通过学校老师的培训、指导和共同开发产品,现合作社社员人均年产值3万多元,比原来提高了16%-20%。”有数据显示,合作社近5000家农户,通过培训增加的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

近两年,学校每年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培训的类别包括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和农民阳光工程培训等,同时还派出教师参加技术咨询服务150人次,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为了发挥好对中等职业学校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重庆北碚职教中心以真诚开放之姿,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校内推广应用机制,开展帮扶咨询。先后对贵州普安职业技术学校、水城职业技术学校等12所学校开展了对口帮扶,得到广泛好评。

积极承办大型活动。仅在过去的一年里承担跨省、市级等大型活动24次。其中第二届榕重庆渝中职校长论坛、川渝部分示范校尚上教育行动策略与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现场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综合实力。

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一系列突出的表现引得多家单位前来学校交流“取经”。

课堂模式让前来参观的老师大为赞叹,多元归类学业评价模式让人眼前一亮,示范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不少可鉴经验……近年来接待国际国内教育机构、职业院校和社会团体到校考察学习50余批次,来访学校300余所。

伴随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学校以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学生主要就业于格力空调、力帆集团、天来酒店等知名企业,近年向IT等重点产业输送毕业生3000多名,为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珣 胡忠英

链接

示范引领 开启中职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全国重点中职学校”、“全国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澳(重庆)职教研究中心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透过这一个个闪亮的荣誉称号,我们看到的是一所在做精做强、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取的魅力职校。

近年来,重庆北碚职教中心借助国家示范校建设之机,通过重点专业建设与特色校园文化项目的推进,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根基。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快速步入稳步发展的良性轨道。

如今,学校各个专业不仅实现新的发展,而且“勉仁尚上”德育特色愈加鲜明。伴随着办学特色愈加鲜明、教育科研能力日益增强、教师队伍更加完善……学校以“幸福职教,美丽人生”为办学愿景,为建设地方一流、有特色、在全国有名气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阔步向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二



 
    学校学生参加国家技能竞赛获奖


首饰专家工作室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
 

珠宝专业协办伦敦街道首届珠宝首饰职业技能大赛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刘主任,你要留些学生给我,我们公司急需一批数控车工……”“刘主任,还有没有珠宝专业的毕业生?我急着找几个加工方向的毕业生……”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与就业处刘文蔼副主任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机械、珠宝和汽修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多管齐下激发热情 创新长效合作机制

    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建于1989年,2011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门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学校以“学生获得发展、教师获得发展、学校获得发展,助力企业发展、助力社会发展”作为示范校建设主旋律,抓住“发展”关键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引领、校企相融、产学互动、人才共育”的办学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企业社会发展带来的人才新需求。学校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热情,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一头热”、“合多作少”、“短期效应”等共性问题,成功打造“校企互动、多方共育”热地带,并立足企业所需,催生了“双元三段”、“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

    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校企共育、产学互促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联动热。外联内引,多方联动。外联,指主动出击,紧密地联系政府、行业企业,争取各方支持。经过努力,学校获得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保障。2011年至2013年,伦教街道办事处和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珠宝首饰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等多个文件,落实具体政策,支持学校珠宝实训中心建设,建设珠宝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领和促进珠宝产业加快发展。各专业先后加入顺德区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商会、顺德区机动车维修协会、伦教珠宝行业商会和伦教电子信息行业商会等多个行业商会,依托行业商会平台,积极推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各专业成立了有行业企业代表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章程,每年定期召开研讨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把企业的理念、需求、技术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学校牵头成立“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联盟”,加入两个职教集团。各专业部依托产学联盟,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创新运行机制,培养技能型人才。内引,指对学校师生的指引、督导。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建立了校企合作管理机构,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特色项目建设,以及会议、讲座、深入企业调研等形式,组织师生学习企业文化,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二)服务热。立足地方支柱产业,实施校企行三维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服务地方产业。学校地处顺德伦教,伦教作为“中国木工机械重镇”、“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其支柱产业主要有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珠宝首饰等。学校面向市场办学,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确立“以机械加工技术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为重点,以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为特色”的专业发展思路。换位思考,建立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站在企业角度看职教发展,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使合作平台发挥服务实效,促使校企合作实现长效共赢、稳定发展。紧贴企业人才需要特点,建立学校对接产业,专业部对接生产部,专业教师对接技术骨干的“三对接”机制,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合作基地、共享教育资源。全方位的校企合作管理方式,使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得以完善。 

    (三)共育热。“三双”共育,优化工学结合管理模式。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三双”即“双主体”、“双导师”、“双主线”工学结合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开设课堂、车间办进学校、课程对接岗位”。订单班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由学校、企业两个主体共同管理;由学校和企业派出教师和技术人员担任导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条主线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互促发展,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2007年开始,学校主赠人之一郑锦超先生、周大福珠宝金行董事郑锦标先生共同捐资设立“郑敬诒奖学金”,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每年发放总额为10万元;2013年,周大福珠宝集团下属企业裕顺福首饰钻石有限公司为学校捐建价值38万元的校园主题雕像“腾飞”。

    (四)辐射热。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校企合作持续推进。2012年,学校当选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中职机械制造技术类专业部主任单位,4位老师担任专业部专业组核心成员。2013年12月,学校在专业部组织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借助行业商会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主题发言,为全省兄弟职校介绍校企合作经验。学校与伊之密公司共建的广东省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已成功举办两期,为本省兄弟学校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以来,各专业积极承担企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为企业提供大量培训服务。汽修专业教师到南方电网集团、广东新协力集团开设专题讲座,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珠宝专业多次协助伦教珠宝首饰商会举办技能大赛,有两位教师多次担任珠宝设计大赛评委,多名专业老师被聘为顺德区珠宝首饰网络俱乐部讲师。2013年12月,学校由伦教珠宝首饰商会会员单位升格为副会长单位。

    校企合作根深叶茂 人才培养果硕花香

    学校紧贴产业需求,全方位地开展与行业名企合作,各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共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产业、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学校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多层次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项目教学、模拟车间教学、场景教学和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构建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创设岗位实境实现为主线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校建立了4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成54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

    引入企业生产线,实施“产教结合”、“全真模拟”、“岗位实境,学做合一”等教学模式。汽修专业与友好汽车服务公司合作,建设友好汽车美容实训基地;电子专业引进了龙威电子公司生产线,利用生产线车间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资助学校40万元,建设对接企业生产需要的高水平实训室。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派出教师模拟企业运行模式进行实境授课,学生在生产实境中学习,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共建“订单班”、“企业冠名班”,实施订单培养。目前,学校已开设订单班14个,其中,与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设“伊之密班”,公司每学期提供一万元人民币奖学金和一万元人民币助学金,奖励就读“伊之密班”的优秀学子,资助班上贫困学生。

    聘请、引入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技术精英进校园,共建工作室,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珠宝专业引入行业高技能人才胡锦超到学校任教并建立顺德首间首饰专家工作室,实施“现代学徒制”,传承我国传统首饰手工制作技艺,培养技艺精湛的加工、设计综合技能型人才。工作室因特色鲜明,获得2013年顺德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扶持经费10万元。

    (二)行业催生专业,专业催生“双元三段”新模式。2000年以来,伦教及周边地区的珠宝首饰产业快速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标准也是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于2006年开设“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并在多年的校企合作中催生出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双元三段”人才培养模式。

    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与企业合作,实施“双元三段”人才培养新模式,“双元”是指学校和企业双主体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三段”是指学生学习时间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校人。第二阶段,学生参加在学校的专项岗位技能强化实训,开展专岗强化训练,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专项技能、提升专项技能水平。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企业人。第三阶段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双元三段”模式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全程共同参与。在三个阶段的学习中,实现学生由“职校人”到“企业人”再到“职业人”的三次提升。

    “双元三段”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周边企业与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到2013年末,已开设裕顺福、万辉、水精之恋等多个订单班。“双元三段”培养模式效果明显,培养的学生基础牢固、专长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提升快,综合职业素养较高,毕业生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学校紧贴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与企业开展多形式、深层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012年至2013年,学校培养毕业生三千多人,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和好评。2013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6%。2012年以来,30位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4位学生在国家技能竞赛中获奖。

    学校通过建立“校企相融,产学互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为企业壮大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为行业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形成学生、企业、行业、学校、政府多赢的良好局面。2011届毕业生张嘉玲,毕业后到周大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工作,顺利通过一个月试用期之后就当上了质检组的组长,月薪4500元左右。她说:“学校的‘双元三段’培养模式,使我有机会参加专岗强化训练,我的技能得到较快提升,到了公司后迅速适应了职业岗位的要求。”

    “叶茂花繁香已馥,潮平风正好扬帆。”学校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重研究示范作用 提高职教吸引力


校企合作研发创建“工厂化”实训基地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制冷专业实训基地的创新之路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建设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工厂化教学实训环境,既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又符合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突出自研自建与购置相结合,既培养师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又丰富专业内涵。师生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掌握前沿技术,强化实践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不仅为教师的成长拓宽了途径,还增加了实训基地的教育附加值。用特色打造专业实训基地,为专业形成品牌奠定了基础。

    实训基地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是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增强实践经验的学习与训练平台。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以“校企合作、研发合创”的方式,建设与企业真实环境一致的实训教学环境,研制符合企业实际的教学实训设备,开发以生产项目为基础的教学实训项目,并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使制冷专业实训基地始终处于北京市乃至全国职教同类专业的领先水平。

    “工厂化”的教学、实训基地

    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创建30年来,一直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

    学校通过与企业共研共创实训设备,创设了与企业真实环境相近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凸显企业文化,突出教学功能,所有设备均不背离企业,又不拷贝企业,所有设备均可实现突破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可见过程的实习实训设备,看到工作过程,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实训基地明显实现了三个转变,抽象转变为具体、静态转变为动态、平面转变为立体。通过“工厂化”模式实训基地,实现了“学岗对接、工厂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学生多感官接受知识,做到一听就懂、一看就明、一做就会。在规范的职业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2012年起,学校把制冷专业实训基地作为示范性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实训基地长远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为制冷专业实训基地明确了“工厂化”教学的发展目标。

    在“工厂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学项目或教学任务由真实工作项目或任务转化而成;教学设备是电冰箱、空调器、冷库、中央空调、汽车空调等真实设备;教学环境相似于“工厂化”的生产环境,按照工厂的工作运行、工作过程、工作标准、工作要求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工厂化”的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工厂环境和切实的教学功能。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管理与工厂运行管理对接、课程考核与员工考核的要求对接。加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课堂授课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现场演示、单一技能实操教学和综合技能实操教学有机组合,突破了以往学训不能同时兼顾的难点,使学生边学边训、学训一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真实本领。学生在完成岗位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中,学习、体验、建构、获取岗位职业能力,能加快达到中级工岗位要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释放创新动力的实训基地

    学校倡导和实施“学岗对接、工厂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落实,打造“工厂化”实训基地是关键,而用好实训基地的关键,是勇于创新、专于创新、勤于创新。制冷专业利用基地,在五个方面释放创新动力,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

    1.“研发合创”,开发真实的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在“研发”方面,制冷专业教师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的设计优势、师资优势、管理优势,建成具有现代化先进水平的制冷专业实训设备,相应的实训项目与之完美配套。在“合创”方面,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共同研制实训教学设备,对每一个部件的教学功能认真定位和组合,对每一道工艺技术进行全面检验,从而保证设备工艺水平及安全性能。全部的实训设备按照企业实际使用或将要使用的要求进行配备,让学生“现在实训用的”和“现在企业用的”、“毕业时企业用的”、“今后企业做的”,基本保持一致性、真实性、系统性。

    2.“学岗对接”,打造与企业真实环境一致的基地。在实际工作,制冷专业以“四个共同”为基础,以“学岗对接”为原则,全力打造八个“工厂化”实训环境。

    “四个共同”,是指与企业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共同保证实训基地布局结构合理性;共同研究具备制冷新技术特点、新工艺水准的设备;共同寻找既能满足教学实训需求又能满足特种作业培训的复合特点,使实训基地实现最大使用效益。

    “学岗对接”主要以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转、安装维修两大类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归纳和提炼出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标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考核的“学岗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下,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做到“零距离上岗”。

    “工厂化”实训环境则由八个独立的实训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央空调冷热源实训环境、中央空调实训环境、电冰箱实训环境、空调器实训环境、冷库实训环境、汽车空调实训环境、制冷和空调主要部件实训环境、制冷和空调综合实训环境。每个实训环境都明确实训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布置方式、实训功能区划分,构成与企业真实环境一致的整体环境。

    3.夯实单一技能实训、重视综合技能培养。基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完成对实训设备和实训系统的原理性模拟仿真、实物平铺等实训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在“夯实单一技能的实训、重视综合技能的培养”方面进行突破。制冷专业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单一技能和综合技能贯穿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过程,将单一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融入了实训的直观认知、拆卸、安装、修理、维护保养等实训操作;同时,改变了以往侧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坚持理实一体化,以“任务驱动”方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重新进行整合,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趋同,学习与工作趋同,课程与职业趋同,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趋同,学生边学边训、在训中学、在学中训。

    4.校企合作共同研制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于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共同研制了与制冷专业核心课程、各类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素材资源、顶岗实习资源等。学生在基地可使用教学资源,了解制冷和空调各类系统的工作原理,熟悉各类实训设备的技术性能和特点,掌握各类实训项目的要求和操作流程,然后参加实训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发挥资源共享及辐射作用。制冷专业在高效组织学生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还建设成了师资培训、特种作业考核、产学研服务三个平台。

    在师资培训交流方面,学校已成为北京市制冷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基地,师资培训的现场就设在制冷专业的实训基地,制冷专业多次组织北京市其他学校的制冷专业教师参加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训活动,并现场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在特种作业考核方面,凭借设备先进、制度规范、师资一流、经验丰富等综合优势,实训基地从北京市65个特种作业实操考点中脱颖而出,入围第一批的6个特种作业实操示范考点,设备配置标准成为北京市制冷类特种作业考点仅有的技术标准。

    在教产研发服务方面,借助在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实训基地设备、师资团队等优势资源,制冷专业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技术咨询、企业员工培训等支持服务,实训基地成为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合作中心。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实训基地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两年建设期内,制冷专业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特别是设计并建设了代表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其领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开发并完善了电冰箱、空调器、冷库、中央空调、汽车空调等五类真实的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种类齐全,技术先进,功能突出,满足了人才培养要求。二是实现了实训基地的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可全面地提供“原理性模拟”、“单一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训教学。三是提供了一个更完善、更有效的学习氛围和工作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四是成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学习考察基地;成为北京市制冷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首批6个特种作业实操示范考点;每年均作为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制冷和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技能大赛的赛前教师培训基地和正式竞赛现场。五是先后荣获全国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六是成为企业的研发合作中心,参与产品设计并拥有多项专利证书。

    制冷专业坚持“校企合作、研发合创”的理念所建设的“工厂化”实训基地,实现了专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训与岗位的完美对接。全部的实训设备均达到企业真实的典型设备的技术水平,全部的实训项目均根据企业工作项目进行转换而成,按照企业职业标准来确定教学标准,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确定教学过程和学习环节,按照企业运行管理来加强教学管理,按照企业员工考核来组织教学考核。

    学生能够在“工厂化”实训基地的环境氛围下进行训练和熏陶,从而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制冷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生就业的有效保障,年就业率均超过98%。制冷专业培养的一大批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国家外交部门、人民大会堂、中国电信、中国石油、首都机场、中央商务区、京西宾馆、民航计算机中心、故宫博物院、中央警卫部门、凯旋大厦、北京饭店、西苑饭店、五洲大酒店、盈科中心、LG电器公司、电子城科技园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作为北京市首批专业创新团队,制冷专业师资队伍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形成了以全国职教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友山,北京市职教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权福苗为代表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培育了以北京市骨干教师赵继洪为代表的骨干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均考取制冷设备维修工技能等级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展望未来,制冷专业实训基地一方面要继续创新、继续发展,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成功经验、实践成果传递给其他学校,实现“协同发展、锐意创新”的目标。 

 ——安徽省天长市职教中心国家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


    天长市职业教育中心是安徽省重点建设职业学校,2012年起加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新职教园区占地361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81人,在籍学生4335人,教育教学成绩硕果累累。

    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典型案例

    一、案例实施背景

    职业学校如何适应市场,服务企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学校一直抱怨校企合作是学校满腔热情,企业爱理不理。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没能做到无缝对接。

    教职成[2010]9号文件明确指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提出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在机械和电子专业现行先试,使培养的人才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

    二、案例主要目标

    1.构建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2.搭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校企一体”管理体制;

    3.培养和锻炼一支专业扎实、技能精湛的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团队;

    4.遵循实训与生产一体化基地建设的“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教师师傅化、学生员工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原则,变纯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型实训。

    三、案例工作过程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教学改革,教改方案在实施中进行不断优化,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是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设置课程群,在课程群内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体系组织教学。“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典型的零件生产作为任务驱动来进行实践教学,最终形成职业技能的环节是通过生产性实训来完成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生产环境和技术氛围,在实训过程中,“三个阶段”是指专业入门阶段、专业强化熟练阶段、专业综合运用提高阶段。

    通过“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专业方向更加明确,理论、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不再脱节,动手能力更强,真正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近三年,学校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学校毕业生每年被企业哄抢一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2.产品检验市场运作

    按照产品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质量标准,严格进行产品生产过程各工序的检验,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严把质量关,做好产品的入库、分销、资金回笼和市场运作分析等工作。实行市场运作,稳定已有订单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经营业绩,达到以产促学,以产养学的目标。

    3.基于产学对接工学结合的生产

    引进或研发生产性产品,以实现实训与生产一体化结合。引进或研发项目的生产或服务过程应与学生实训过程有机结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课程,购置基地生产的设施设备,建设的实训车间应具有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职场氛围。

    根据生产或工作流程,合理制定员工定编标准,除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外,还应预留一定数量生产或服务性岗位,满足20%的学生在学校顶岗就业,实训与生产相结合,变纯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型实训。 

    4.“引、聘、培”教师团队建设模式已经形成

    借助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平台,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一方面引进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实践技能和特长的技工师傅到校任教,另外定期对教师实施轮训,针对青年教师实践知识缺乏的情况,采取让所有青年教师全部参加真实性生产实训的措施,通过实践锻炼,逐步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此外,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过程中,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使得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5.改革考核模式,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改革学绩评价模式。采用“模块+特长”的教学模式,改革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采用学分制及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

    6.以训养训的格局已形成

    通过“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建设和实践,在实践期间两年内,学校学生实践损耗支出实现了零支出,破解了困扰我校多年实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以训养训的格局已经形成。

    四、案例条件保障

    1.硬件设施

    规划实训与生产一体教学场地建设,投入4000多万元,做到了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场景和学生从业岗位场景合一。

    2.指导教师团队

    出台相关文件,通过“引进、聘用、培养”三个环节,保障了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3.注册公司

    投入100多万元成立股份制公司,做到育人与创收合一。

    五、案例主要成果

    1.创新形成了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实训与生产教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阶段”的培养模式。

    2.创新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模式

    在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上,通过加大优秀指导教师的引进力度、聘用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内部培养的三个途径建立了指导教师团队。

    3.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通过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几年的探索,学校学生整体技能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项目实践的近两年内,培养的人才在参加国赛和省赛上获得几十个奖项,研发的产品参加全国校企合作产品展览会上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优秀奖2个。

    4.破解中职学校实训经费不足的难题

    通过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学校与多家公司合作开发产品。2012年实现产值近600万元,2013年产值已超过800万元,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投入变为造血式发展,消耗性实训变生产性实习实训,破解了中职实训经费不足的问题,现已实现学生实训学校零支出。

    六、反思与体会

    1.自建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利大于弊

    学校自筹资金建设实训基地优点是学校自主性较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能面向专业,生产和实训融为一体,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弊端是学校投入较大,学校的的环境难以适应科技、工艺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2.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多种多样,其他专业究竟适合采用何种形式来达到实训与生产一体化,还需进一步去研究。
 

 ——浙江省上虞职业中专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谈



    冯学忠校长


    王水鑫董事长

    在美丽的杭州湾畔,富饶的虞舜故里——浙江上虞,有这样一所中职学校。她依山而建,环境明秀幽致;她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走过了30年的发展之路,经过了中职教育成长发展崛起的历程;她围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追求“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专业技能人才;她正抓住国家中职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她就是浙江省上虞职业中专。

    为了更好地解读该校依托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优势,提升办学内涵,发挥职校优势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发展,日前,笔者走进校园,倾听学校校长冯学忠等人心声。

    嘉宾:冯学忠,浙江省上虞职业中专校长,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绍兴市第七届政协委员,绍兴市、上虞市劳动模范,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职高委常务理事,曾获浙江省“春蚕奖”,绍兴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党政干部,绍兴市职成教先进个人,上虞十大杰出校长、名校长等荣誉。

    笔者:冯校长您好,听说您从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上虞职业中专校长,可以说这15年来,是您带领着学校实现了变大、变强的快速发展,您能否介绍一下学校近年来的发展过程?

    冯校长:我们上虞职业中专创办于1985年,经过几代职中人的艰苦创业,学校不断发展,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抓住机遇,实施网点调整,4次扩建校园。从1999年在校学生不足1200人,校园面积不到100亩,至2004年在校学生近4000人,校园面积达到了200多亩。同时,学校以“促进产业调整,促进社会就业,促进三农建设”为要求,构建中职教育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办学格局,学校毕业生及培训学员已成为上虞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浙江省级各类先进集体荣誉30多项。2011年11月,成功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笔者:贵校示范校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冯校长:我们示范校建设主要内容是建筑工程施工、会计、机械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四大重点建设项目,还有“感恩文化”德育模式构建和“农民学院”建设两大特色项目。

    重点项目为打造专业品牌,引导就业,促进就业,更好地为上虞“建筑之乡”、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基地、“浙东新商都”和“四季仙果之旅”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通过实施“感恩文化”德育模式构建项目打造富有职教特色的德育体系,传承上虞感恩文化,帮助学生养成立志成才回报社会的良好品德。农民学院是我校服务社会的一个窗口和平台,拓展社会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笔者:冯校长,你们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通过什么机制予以推进项目进程,并取得了哪些成绩?

    冯校长:我们构建了“四纵九横”的网络推进格局,四纵即四大专业主线;九横指的是每一个专业项目分成九个模块项目,分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改革、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文化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示范校建设任务书中的600多项具体任务分解到36个工作点,很好地构建起了示范校建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工作机制,并通过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和过程监督制,保障工作的有效快速推进。

    两年示范校建设推动了学校整体发展,并取得了以下成绩:

    1.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四大专业通过调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制定出了“内外结合,分段递进”、“学练产三结合”、“工学结合,校企一体”、“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重构各专业课程体系,修订18门核心课程标准,开发编写校本教材20本,完成20个教学资源库建设。

    2.实施了教学对接生产。聘请100多位行业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案例教学,将专业知识贯穿在各个项目教学之中。引进企业教学工厂,采用企业生产任务特色课程和设立“仿真加工教学车间”,形成模拟企业生产过程场景,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将“教学、练习、生产”融于一体。

    3.实现了教师能力提升。2013年学校有5位教师被评为上虞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绍兴市学科带头人,1位教师成立绍兴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近10位教师分别被评为上虞功勋班主任、魅力班主任,教坛闪光人物、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10多位教师考取工程师及技师职业资格等级,有70多篇教师专业论文在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发表,有6项课题在绍兴市立项,有2项课题成果在浙江省评比获奖。有12人次在国家、省级、绍兴市级教学比武及创新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奖。

    4.凸显了社会服务能力。去年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达10571人次,有6414位学员通过培训取得了劳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特殊工种上岗操作证书,较好地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创业致富。利用教师专业特长帮助企业技术攻关改造和产品研发,校外设立“中频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研发中心”和“真空检漏设备研发中心”,校内成立“上虞地方特色菜研发中心”。

    5.形成了辐射示范作用。学校工作经验多次在各级新闻媒体报道和专题会议上推广,不少省内外兄弟学校前来学习。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被评为浙江省骨干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评为浙江省实训基地,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

    笔者:作为一校之长,指导了近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在此过程中您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在此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冯校长:示范校建设也给我带来了很深的体会:地方产业不断在转型,我们职业教育也必须随着升级。因此我们职业学校必须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保证学校持续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通过示范校建设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嘉宾:王水鑫,中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建筑协会常务理事、绍兴市工程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上虞市建筑业协会会长。全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优秀工作者、浙江省首批建筑鲁班传人、绍兴市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建筑业企业经理、绍兴市经济发展优秀人才、绍兴市建筑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经理。

    笔者:王董事长您好,上虞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您作为上虞建筑龙头企业“掌门人”,请问在您公司上虞职业中专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多吗?

    王董事长:刚才冯校长说他们学校需要和我们企业合作,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其实我们企业发展也离不开职业学校。我们中鑫集团与上虞职业中专已经建立了多年的合作关系,早在2006年,已是他们学校的浙江省首批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年会有一批建筑专业的学生走进我们中鑫大家庭,他们主要分布在我们公司的基层管理岗位,至今在我们集团总部、项目部在建工程管理岗位上的技术人员中已经超过400人,如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海荣、为上虞建筑业捧得首只“鲁班奖”的任文忠,为我公司在宁波、舟山等树起样板工程的项目经理钟国苗等等都是他们学校建筑专业毕业生,通过职业中专培训后取得建造师、造价师资格的人员更是数不胜数。

    笔者:请问王董事长,您觉得职业中专最近在哪些方面助推了您公司的发展,学校与公司有哪些合作?

    王董事长:公司发展,人才是关键,职业中专近年来通过“3+2”、“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函授”等途径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为我们建筑从业人员获取大专学历证书,为他们考取建筑业执业资格提供了条件。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职业中专建筑专业为我们企业不仅提供了诚信务实、扎根建筑、勇于进取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通过下企业进工地的途径为我们企业开展劳动者技能培训,让一线的民工也获取了职业技能证书,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劳动技能,保证了在建工程质量和公司长远发展。

    职业中专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我们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公司技术人员去学校上课,把工地现场技术技能传给学生,学校专业教师在公司设立工作室,又把教师的专业知识带进公司为我们所用,是一项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合作模式,我们要坚持和发扬。

    结束时,偶遇一该校学生说道:“现在我们上课,不仅有学校老师,还有企业的技术师傅,他们会让我们边加工零件边讲解技能要领,同学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觉得一堂课时间过得好快。”应该这就是该校实施升级后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最大的体会。

    以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教师能力升级,实现培养学生的技能、学历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升级,推动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升级,是该校示范校建设的真实写照。(王丽英 房永亮 陈 静)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纪实



 
    机电类专业教师在德国进修培训


    模拟公司实训中心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番禺职校”)是整合了番禺区内多所职校,于201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的一所区属公办综合型中职学校,是国家重点和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于2012年6月,成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9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在校生约5000人;实训中心为省级实训中心,有实训场室72个,设备价值4300多万元。学校开设园林、电子、机电、数控、汽车、电子商务、会计、物流、旅游等16个专业(方向),其中电子、数控、电子商务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另被确定为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专业有电子、汽车、数控、园林、旅游、计算机等6个。

    番禺职校作为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创新发展,突出特色,彰鲜示范作用,为广东乃至全国打造优质中职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以先进的双服务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办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中职学校的办学既要服务于学生发展,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需要,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紧密结合。基于此,学校提出了“面向市场,为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而设计”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将“为学生发展服务”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服务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大框架中思考中职学校的定位,突显了中职学校的市场意识和对社会的主动适应,重视教育教学的“设计”思维,通过方案优化、资源整合、过程调节、评价激励,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着学校办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办学模式上,学校立足于全局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区域职教改革,充分运用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联合区内各镇成人文化学校、牵手行业企业、各级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构建起了多元、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服务网络,全方位拓展学校的服务功能。在专业布局方面,学校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为导向,不断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以“三农”为基础,以机电技术和财经商贸为主导,重点建设了园林、商务、物流、电子、数控等一批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专业群。

    以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今年3月,由番禺职校发起的番禺工贸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集团现有成员单位104个,其中商会4个、行业协会1个、企业87家、学校及培训机构12个,横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这标志着番禺职校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质的提高。

    番禺职校深度的校企合作,针对学校专业门类多的实际,构建起了“分类定制、校企融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一是以因需设计为原则,根据产业的发展和中职学生的特性,为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生、教师定制不同的培养目标、实施方案、教育内容、资源支持、管理方法和评价标准,做到因材施教。二是以校企文化融通为核心,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学校全面服务企业发展,实现校企文化、课程设置、实训基地、评价标准“四融通”。三是创设模拟公司教学、网实一体教学、生产性项目教学等平台,提高分类定制的精度和校企融通的广度,培养适应产业升级与竞争的职业化专门人才。

    在推进“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学校构建起了多种有效的运行模式,这些运行模式促进了以产教对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模式一,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对数控、电子、汽车、机电、物流等区域内相关企业比较多的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有:珠江钢管、永昌机械厂、联盛模具五金有限公司等企业;汽车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有:番禺公共汽车公司、志力汽车、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旅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有:长隆集团、番禺宾馆、中国旅行社等。

    模式二,校企联合设立企业校区。如机电类专业与海欧卫浴、珠江钢管和恒路杰数控有限公司联合办班,设立企业校区,订单培养学生;商贸类专业与骏和通讯连锁有限公司合作,机电与服务专业与广州长隆集团合作,企业长期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平台,为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提供岗位。

    模式三,校企联合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较难找到合适企业和足够实训岗位的商贸类专业,采取了引企进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做法。电子商务专业与广州名优农特产品公司、渔珍海鲜产品合作社合作,建立校园乐购网,通过网上开店和举办实体网店为学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动漫和计算机专业与广州新英思广告有限公司合作,将新英思广告公司引入校内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模式四,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如财贸类专业,因所涉行业的特殊性,很难在企事业单位找到足够和对口的实训岗位。为解决这一难题,番禺职校与德国ASG公益教育集团合作,参照德国样式建立了模拟公司实训中心。学生在模拟公司实训中,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体位移外,其他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保险、证券等多学科、全过程的业务仿真模拟训练。

    以工学结合为着力点,构建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番禺职校围绕“分类定制、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着力点,通过整合构建了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职业训导四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初段重点强化文化基础和基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基本职业素养;中段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兼顾职业拓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以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课程为主;终段工学结合,以工为主,通过校内外的职业训导,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番禺职校课程体系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打破学科课程体系的束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主体,充分体现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统领了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教特征。

    按课程项目化的思路,番禺职校开发了一批对接职业岗位的项目课程。建设了“模拟公司综合实践”、“网络编辑岗位实训”、“机械制图与CAD”、“数控车铣复合加工”、“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体验物流”等一批示范性项目课程。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

    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性的潜在能力,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在德育中,番禺职校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把常规性活动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转变德育方式,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利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级会、班会等时机,以多种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与信念的教育,增强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展“塑造文明学生形象”活动;开展“爱父母”、“爱家乡”、“爱学校”、“爱老师”、“爱老、敬老、助老”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开展“爱心救助”、“社区援助”等公益性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加强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紧贴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精心组织系列化教育主题的教育活动,选用贴近生活而又富有哲理的书籍为读本,以班级为单位,课内课外结合,通过阅读、讨论、反思、改进,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习到践行,打造书香校园。

    本着“办学校就是要办出一个氛围”的理念,以“发展个性、涵养人格”为指导思想,以“学到专长、玩出名堂、学会做人、自信自强”为培养目标,番禺职校大力培育学生社团,优秀社团不断涌现。文学社、街舞队、醒狮队、摇滚乐队、合唱团、茶艺社、各类专业社团等,一个个充满活力的青春团体,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番禺职校正是依靠学生社团这一有效载体,使德育工作实现向以“显性课程”教育和“隐性课程”教育并重的模式转化,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强烈感受和体验到健康文化的熏陶,收到了“春风拂面”、“润物无声”的效果。

    而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技能节活动,更是番禺职校的一大亮点。经过多年的打造,番禺职校技能节已成为了中职生展示个人特长、展示专业风采的大好平台。技能节一年一次,项目设置涉及人文素养、专业技能两大类别,子项目众多,学生参与面广,展现了很高的竞技水平。通过每年的技能节,展示了学校办学成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塑造了学生的职业人格,把学生打造成“学校公民”、“社会公民”、“职业公民”和“企业公民”,并选拔出一批“技能精英”、“职业精英”,为番禺职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番禺职校正是凭借着不断的改革创新,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办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多个学生社团连续多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学生社团;2011、2012学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广东省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特殊贡献奖,2012学年获广州市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多个项目代表市参加省赛和国赛成绩优异;2012年以来,承办了广东省中职教育创新教学模式论坛、首届广州市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论坛、全国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师资研修班等;每年为番禺区输送约1800多名中高级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社会培训超过3000多人次,连续获得广州市毕业班工作优秀奖,成为了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今,学校正以“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饱满热情与昂扬斗志,全力做好迎接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终期验收工作,争取以优异的办学成就通过国家验收。 (赵 明 何 俊 谭永佳)
    本报讯(高治平 郑伟)黑龙江职业学院面向市场,形成了“企业成基地、经理为教师、员工是学生、工作即学习”的教学工厂模式,毕业生就业率位列省内前三强,为此,该院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一等奖”。 

    该院旅游与人文艺术学院的“教学工厂”也是一所培训中心,是开展社会培训、承接外部会务、提供食宿服务的校办实体企业。他们精心设计了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进入“教学工厂”。相关专业学生在自愿报名基础上,通过业务培训考核,即可成为培训中心工作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通过“教学工厂”模式,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王浩院士工作站在学院揭牌成立


    学院与广西万通物流园签订合作协议


    广西水电职教集团与企业对接洽谈


    学院师生在220kV傍浦变电站进行现场调试


    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合作成立中锐汽车学院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受过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必不可少。2012年,广西在圆满完成3年职教攻坚任务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

    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全区水利电力产业发展升级,紧紧抓住“学校对接企业,教学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探索出一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

    那么,学院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契合度有多高?学院教学模式和教育成果到底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好处?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深入学院,进行细致的走访和探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仅有的一所水利类高等院校,是广西首家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工作评估优秀学校、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的学生来源于社会,也最终要走向社会;学院的专业设置要面向社会需求,也必须要服务于这一需求;学院生存的基础在于服务社会,其价值也在于服务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卢西宁认为,正因为如此,学院一直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具有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和基础。特别是经过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的建设,学院积极整合内外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派教师下企业,送学生下车间,让课堂进工厂,以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基础条件,社会服务能力逐年提高。 

    学校对接企业 共同发展有奔头

    “国家教育部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其中,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一项重点内容。

    围绕专业开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2010年以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物流园、深圳宝鹰建设集团、广东长实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成立了中锐汽车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专业设计和课程开发,依托“教学工厂”和企业实训实习基地,完成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任务,借此实现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定岗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一个把育人与用人两大环节衔接起来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

    1月16日,时值寒假,但学院2011级机制2班的学生杨宝琳没有闲着,利用假期的时间,他与同班同学一起在车间里紧张地加工某一企业的零部件。对于杨宝琳而言,这些产品的评定分数相比以往有些特别,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分数:0分或是100分。杨宝琳说,加工零部件是顶岗实习中的一个环节,由于所加工的是今后企业直接投入使用的产品,因此这一项“真刀真枪”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他获得了全国科技活动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二等奖。

    在校内,学院与企业合作,将校办机电设备厂与机电类实训中心创办成“教学工厂”,把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安排在教学工厂完成,师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研发、经营的全过程。

    据介绍,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就要到教学工厂学习实践,成为该厂的一员。在此期间,学生完全纳入企业管理范畴,接受考勤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成绩考核等企业化考核管理模式。刘延明院长这样评价这一模式:“我们把企业的元素都放在学校里头,不仅引入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零部件、产品标准都是企业的,学生也被当作‘准员工’来培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角色转变,当他们进入企业工作后,可为企业节省不少培训时间和成本。”

    学生们在教学工厂学习实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产品”,通过完成目标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如学习机电专业机械零件设计加工模块的学生,目标产品是“数控机床进给装置”,为了获得目标产品,他们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进行数控系统的装调和自动化生产线调试。

    在校外,学院建立了160个实训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或定岗实习。校企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在实训实习基地,“教室也是车间,教师也是师傅,学生也是员工,作业也是产品”。据统计,学院学生在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所做出的成果参与全国毕业设计大赛,获得各种奖励10多项。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教学、生产、技术攻关等环节,不仅让学生受益,也为学院培养和打造了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教师和技术能手,更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提升了企业适应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能力。

    学院通过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与同行业教师、同专业企业专家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目前,已经培养出一批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通过教学团队,深化课程改革体系,开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2012年,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担任顾问,并设立了专门的“院士工作室”,以推动科技研发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让学校和企业都有奔头!企业破解了发展难题,得到了实惠;学院也在科研攻关上找到了合作伙伴,科研成果有了用武之地。”王浩院士说。

    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的新产品,被广泛应用在160个水文监测站、21个水位站及98座水文缆道上。其中,水文缆道智能控制系统、手持流速测算仪、水文流速测算仪、双筒称重式雨量计、积时式悬移质铅鱼泥沙采用控制器等在技术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填补广西水文测流产品的空白。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模式,2010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现有成员单位100余家,辐射水利、电力、建筑、汽车、电子信息、数控技术等多个行业。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就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扩大优质资源,加强区域教育合作和校企合作,走规模化、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路子。“我们的想法,是要把集团打造成广西水电职业教育的品牌,不仅是要双赢,而且要实现院校、企业、社会的多赢。集团只是一个平台,我们要在这个平台上,依托行业,找准市场,多开展捐资助学、技术服务、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等合作项目,加快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学院副院长万玉文说。

    集团成立后,学院邀请成员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调整和教材编写,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岗位技术要求等各种信息,紧贴企业需求办学,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也欢迎学院参与到新产品的研制、技术应用等生产环节中。学院与成员企业多次组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三年来,学院平均每年有20.5%的毕业生在集团成员单位就业。

    校企之间、院校之间的深度融合更是促进了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使职教集团真正成为了广西水利电力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广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教学对接行业 服务经济有干头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这一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曾一度困扰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黄伟军认为,破解这个难题,关键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学院把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放在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让教学紧密对接行业发展,紧锣密鼓地打了一场翻身仗。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历经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广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了7万多名水利、电力、机电、信息及经管类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培养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丰富的水利电力设计、安装和调试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

    在广西电网建设逐步实现新跨越、水电增效扩容面临大改造的形势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急行业之所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更高层次为地方水利电力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承接工程设计、试验项目83个,项目总投资累计5亿元。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支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的师资队伍。

    2007年,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各地市、县均加快建设220kV地方变电站作为地方电源中心。广西电网建设进度告急,急需后备力量增援。与此同时,学院着手引进并培养了多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学团队负责人,为服务电网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广西电网建设的排头兵——广西送变电公司和学院一拍即合,由电力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派出精兵强将,组建了第一支变电站综合调试组——220kV桂林湘山变调试组,奔赴远离学院520公里外的桂林全州县,开始调试工作。

    项目调试任务紧,时间短,工作量大。调试组成员每天早上7∶00出发,7∶30到工地开始工作,中午仅有一个小时午餐时间,傍晚晚饭过后便又开始工作直至晚上九点多,每天坚持在工地上工作10小时以上。在师生们的努力下,变电站提前顺利完成验收,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成为桂林供电部门当年仅有的一个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的220kV变电站。

    2007年至今,学院共组织了5批次的广西电力行业技术服务团队,相继顺利完成了220kV桂林湘山变、贵港瑞雪变、南宁横县变、北海铁山变、钦州傍浦变的综合调试工作,为广西电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西作为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小水电的建设历来是广西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学院一直主动参与小水电的建设工作,承接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水电建设与改造设计项目,如主动承接并完成了国家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宜州佑岸拉稿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巴马县盘中滩水电站、巴马县所略一级站、浦北县大坡水电站、浦北县牛皮滩水电站、浦北县顿督滩水电站的技术改造设计工作等。

    据介绍,学院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下企业,与常规安排师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有所不同。从项目组织管理到协调实施,全部由团队负责,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对工作完成的时间也有严格要求。各专业系部都非常重视技术服务团队的作用。

    “我们将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摆到了企业员工的角色上,每完成一个项目,团队成员对电力系统或水电站的设计、调试、设备安装、系统维护以及电力行业相关规范均有了直接的认识、体验并积累了现场工作经验。”“通过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一方面,让教师和学生有了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培养找到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子;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学对相关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学院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电力工程系主任邓海鹰说道。

    此外,开展职业培训也是学院在教学层面服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学院设有“职业培训与鉴定中心”,建立了安监部门三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劳社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电监会南方局培训考试受理点、水利行业特有工种鉴定站等十多个站(点),可培训鉴定工种168个。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和鉴定服务6000多人次,获得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优秀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0年,学院培训鉴定中心与签约单位南方电网广州电力研究院合作,为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内外电力企业开办“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每个月开办一至二期培训班。此外,还为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办了广西水利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项目30多期,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了4000多人。

    课程对接岗位 学生就业有盼头

    2010年,在被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敏锐意识到,特色是骨干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只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此,学院紧紧抓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形成了水利、电力、机电、建筑等特色鲜明的优势品牌专业,并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校企交替”、“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分层递进”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原有的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不足怎么办?学院启动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社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来校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服务社会。要让学生就业有盼头,就要先把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显克说。

    因此,学院确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完全体现岗位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项目教学方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操作。

    例如,在电力类课程开发中,学院首先从专业核心课程入手进行改革,从实际工程案例中挖掘素材、设计教学项目。经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学院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了“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及应用”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随后,学院成立了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在内的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专业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写、项目设计等环节,企业专家则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提供行业技术规范标准等。

    通过分析区内外电网规划等工程案例,同时结合广西电力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县级供电局的实际情况,学院选择德堡电网作为代表性电网,为其设计了“编制地区电网年度运行报告”、“铝厂接入地区电网方案”、“35千伏线路电流保护计算”、“编制电网失稳应急预案”四个教学项目,基本涵盖了相关岗位能力与知识要求。

    学院在教学中选用了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力仿真软件,以往枯燥难懂的电力系统问题有了直观的仿真模型,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们在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上利用该课程知识来分析运行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开展工程设计等,都能做到得心应手。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开展的专业培训中,学院多位老师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学院与南宁强国科技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8年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师生全程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调试工作。校企合作开发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合作完成的教改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合作培养的学生有30多名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来源于工程实践,设计于课程教学,服务于企业生产。”与学院长期合作的某企业负责人认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保证了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的一致,进一步推动了毕业生就业。”

    与企业的合作,办出了特色,打响了品牌,引来了南宁市环保检测站。检测站把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2011级的全部学生作为环保订单班,双方共同制订学生最后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内容,检测站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上课,学生毕业前三个月全部安排到南宁市各个汽车尾气检测站点顶岗实习。

    除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职后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开展特种工种的鉴定或培训达168个,目前获“双证”的学生人数达95%以上。

    对接市场的课程教学和培训体系,打造了学生出色的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002级毕业生胡付有进入柳州超高压部门工作后,从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脱颖而出,在2007年南方电网变电运行技能竞赛中夺得冠军。2004级毕业生叶慧媛在来宾供电部门客户中心的岗位上专于细节,甘于平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罗荣雄、韦兰草、邓英裕、蓝少华、廖世周、石春梅等毕业生,刚刚工作三四年就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部门负责人或项目部经理。优秀毕业生像学院撒出的星星一样在各行各业闪烁发光,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美誉度,更增强了学院的吸引力。据了解,2013年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多人,新生报到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3项指数均居同类高校前列。(桂 仁 刘 磊 周 涛)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实训基地进工业园


  本报南宁5月11日电 (记者庞革平)记者今天从广西机电工业学校获悉:经过对学校实训基所在工业园区的回访抽样调查,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评价优良率达86.5%,稳定率达91%。近年来,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打破以学校为主单一的办学模式,与广西北海工业园区深度合作,探索出了校企政合作办学的崭新模式,为工业园区提供适用技能人才4500多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据了解,2009年该校进驻北海工业园区,由企业在实训基地建立产品生产实训车间,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为使校企联系更为紧密,学校实施弹性的“2+N+M”教学计划,2代表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和实验、实训课2个学年,N代表“工学结合”实训课程的学习时间,M代表顶岗实习时间,N+M=1学年。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校长冯戈介绍:“新的办学模式,实现真实工作情境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近年的全国、全区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数控、电子等技能比赛中,该校共揽获54个一、二等奖。
    在横县县城经常看到一群群的志愿服务者,他们大多是来自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横县职业教育中心20年来坚持组织团员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每年从3月开始,该中心都会组织十多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分队,到横州镇相关社区、管理区、福利院、横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把家电义务维修活动规范化、持久化。据“老队员” 农东昕老师介绍,20年前,横州镇有些群众反映,家里有一些出现问题的小家电,拿去维修部修理费用比较高,难以负担。该中心电子专业的老师萌生了成立一个家电维修服务队的想法,得到学生大力支持。1994年3月,横县职教中心家电维修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队员由该校电子专业师生组成。队伍成立之后,不仅在“学雷锋活动日”,每个周末服务队都会组织十多名学生开展义务维修家电活动。20年来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但每年都有新生加入,继续为群众服务,今年服务队队员达150多人。

    去年以来,该中心积极组织各志愿服务分队到横州镇参加“美丽横县·清洁乡村”活动,多次组织绿色行动小组青年志愿者队伍到横州镇郁江河畔、新福镇江口村、平恩村、坯地村、平朗乡念歌村等乡村开展绿色、环保、节能宣传活动,并协助乡村推进 “三年规划”建设项目。

    横县职教中心各志愿服务队(小组)与横县特殊教育学校、福利院、残疾人家庭、孤寡老人建立了长期服务关系。每逢节日,该中心各志愿服务队都对老人、孤儿、残疾人家庭进行送衣赠粮“暖流行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到横县特殊学校表演,到福利院、残疾人家庭搞卫生,与残疾人、孤寡老人拉家常。这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

    据该中心雷斯斯老师介绍,横县职教中心每个年级都有一些残疾学生。这些学生所在的班级志愿队都会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学习上尽力帮助他们。

    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行动数不胜数,在全国茉莉花茶交易会、全国茉莉花茶文化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横县会区活动等大型会务,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也大显身手。以此同时,该中心许多青年还自愿参加献血活动,真正做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横县职教中心团委书记黄焰表示,今后,该中心将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展现花乡青年的青春风采,让更多的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5月8日,咸阳职院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学院院长张存,德国F+U萨克森职教集团亚太区首席代表Eric先生,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许婕女士共同为“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揭牌。据悉,中德诺浩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在陕西尚属首家。

        Eric先生,许婕女士先后讲话,分别就德国F+U萨克森职国际职业学院的概况、办学理念、特色和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详细的说明。

        张存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他说,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内涵建设主题,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区域定位,全面实施强院战略,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由之路。

        张存指出,2009年学院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增设了服务与营销专业方向,现有在校学生220多名,实验实训设施完备。

        张存说,中德诺浩公司是享誉国内的大型、知名、专业汽车职业教育机构,公司在业界口碑良好,实力雄厚,公司与德国行业协会密切合作,专注于定向为德系品牌车辆的制造商、销售商和售后商培养高技能人才,得到了用人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和家长等社会各方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中德诺浩汽车学院落户学院之后,学院将全面引进德国全新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全套引进中德诺浩先进的教学资源包,紧盯汽车产业前沿,紧跟国际主流技术,为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广大学生实现职业梦想开辟广阔天地。

        大会还向中德诺浩考试委员会主席赵云龙、副主席李连成、何文峰,秘书朱晨和中德诺浩考试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西安庞大兴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刘欢庆先生作了大会发言。

        学院副院长张秦伟、席尚君,中德诺浩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省市汽车企业代表出席,机电学院全体无课教职工、2013级高职学生参加揭牌仪式。仪式由张秦伟主持。

        新闻链接:

        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是由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和德国F+U萨克森职教集团共同创办专业的教育服务机构,是国内最专业的提供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的知名教育机构。中德诺浩汽车职教课程,是该公司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课程体系和办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本土化探索,成功的时间出了一套中国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办学模式,目前国内合作本科、高职、中职院校达80余家。中德诺浩汽车职教课程已成为教育部认证并是2014——2016年重点推荐进行全国性汽车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

 

    5月5日,立夏时节,校园里又迎来一批青春的脸孔,2014级自主招考的1300余名新生陆续前来报到。一大早,学院领导、各部门、二级学院有关人员就在现场指导和组织迎新工作;各二级学院和学生、教务、就业、后勤及继续教育中心等部门分别设立了咨询服务点,安排专人对新生们关心的奖、助学金发放条件、饮食住宿等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学生志愿者们从新生下车后,就采用“多对一”的形式为新生引路、搬运行李、办理证件及报到手续。各环节密切配合,无缝链接,确保迎新工作有序运转,校园里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呈现出一派温馨、火热的气象。截止下午16时,已有94.6%的新生办理完报到注册手续。

    据了解,学院为每位新生免费发放宿舍寝具,并办理了100元的饭卡。他们将于明日(6日)开始崭新大学生活的第一学期学习。

陕西工院喜迎2014级自主招考新生入校

学院安排专车接新生及家长到校

悉心解答新生的问题

悉心解答新生家长的疑问

为新生免费发放饭卡


为新生免费发放宿舍寝具


在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前往宿舍


清理宿舍卫生
陕西工院喜迎2014级自主招考新生入校

    5月3日,《华商报》、《西安晚报》、陕西传媒网、陕西网、西安新闻网等媒体报道了陕西工院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测量专业1202班雷宝发与同学1日在咸阳湖游玩时捡到装有7000余元现金及银行卡、存折、手机等物的手提包,在民警、媒体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的事迹。雷宝发同学的这一义举传递了当代青年勇于担当、拾金不昧的正能量,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将部分媒体报道转载如下:  西安晚报:俩大学生游艇上捡到手提包 将失物悉数归还失主 

    “我真没想到还能找回来!”当失主张先生从民警手里接过现金和钱包时,从心里发出如此感慨。昨日,西安和咸阳的两名大学生将拾到的装有7100余元现金的手包,交到民警手中,然后由民警联系到失主张先生。
    昨日上午,记者在秦都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钓台中队办公室见到两名拾金不昧的大学生雷宝发和郭浩。据两人讲,5月1日,在西安欧亚学院上大三的郭浩来到咸阳,找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雷宝发,又约上另外两个同学一起游玩。当晚7时许,他们来到咸阳湖边体验游艇,坐上游艇后,在方向盘下发现了一个棕色手提包,上岸后,他们还在售票处等待了十几分钟,看到没有人寻找就离开了。晚10时许,两人打开包一看,里面有厚厚一沓现金,还有几张银行卡和一部手机,试着用手机联系失主,但手机是坏的打不成。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两人没有了主意,不知道怎么办,就先打114咨询,后来还给一家新闻媒体打电话,希望帮助把包和现金交还失主,但都没有结果。
    昨天上午,两人来到附近的巡特警钓台中队,将手包交给警方,巡特警中队中队长史卫华清点后,一共有现金7170元,一部三星手机,工行卡、建行卡各两张,一张存有6.9万余元的工行存折。
    史卫华根据拾到包的地方,与咸阳湖派出所联系,那边回答,果然有一个失主报案丢了手包。上午11时10分,失主张先生匆匆赶来,核对失物后发现一件不少,激动地拿出几百元,硬要塞给两位学生,被婉言谢绝。
    据张先生讲,事发当天,他们一家4人从兴平市来到咸阳,带着孙子坐游艇,开游艇时不方便,他顺便将手包放到方向盘下。上岸时,因孙子哭闹顾了那头竟将手包忘了,直接回了兴平。当晚9时许,他回到湖边寻找未果,最后到咸阳湖派出所报了案。昨日上午再次到咸阳,没想到就接到这个令人无比激动的电话。
  

华商报:两大学生捡到装7千余元手包 担心出闪失枕下压一夜 

    在咸阳湖游玩时,捡到装有7170元现金等物的包,两大学生白天寻找失主未果,夜晚担心包在自己手上再出闪失,他们把包放在枕头下枕着睡了一夜。昨日上午两人报案时,碰巧失主刚报完案离开几分钟,随后,通过民警找到失主。
>>船舱捡到包 岸边久候未见失主
    昨日上午,在咸阳市公安局秦都分局巡特警大队钓台中队,雷宝发告诉记者,他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5月1日,在西安欧亚学院上大三的老乡郭浩到咸阳来玩,下午6时许,二人和另外两个同学商议到咸阳湖划船,划船过程中,二人在船舱坐椅下捡到一个咖啡色的手包。心想包肯定是游湖的乘客不小心落下的,几人便下船到岸边找失主。
   “当时也没想着打开手包看里面有啥东西,我们下船后就到租船的售票窗口等,希望能有失主前来寻找,但等了很久直到天都黑了也没人来找。”郭浩说,由于一直等不到失主,加上天色已晚,四人就去吃饭,晚上10点多回到租住的小旅馆。
>>为找到失主带着包向警方报案
   “回到旅馆,我和郭浩打开手包一看,里面竟然装了厚厚一沓现金,还有手机、银行卡、存折、身份证等物品,一看有这么多钱,把我俩给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雷宝发说。郭浩称,刚开始他们想通过包里的手机找到失主,但发现手机无法打出。“我们当时担心万一失主过来看后说包里东西少了,就想找个媒体给做个证。”随后,两人给电视台打电话反映,但一直没有人联系他们。
    担心捡到的包再出闪失,为安全起见,住在标准间的两人就挤在一张床上,把包压在枕头下睡了一晚,直到早上9点多,再次给电视台打电话。对方说可先将包交到附近派出所,二人随后便带着包找到最近的秦都分局巡特警大队钓台中队。
>>前脚刚报案后脚就找到丢的包
    “经民警当面清点,手包里共装有现金7170元,另有手机,银行卡、身份证以及一张存款余额为69398元的存折。”昨日,秦都巡特警大队钓台中队中队长史卫华表示,接到二人报警后,中队一边通过身份证信息查找失主,一边向咸阳湖派出所联系询问是否有人报警,“巧的是失主张某几分钟前正在咸阳湖派出所报案,咸阳湖派出所民警立即通知张某赶到钓台中队。
    “真没想到丢失的包能找回来,而且里面的东西分文不差,实在太感谢两位大学生了。”昨日上午11时许,失主张某赶到钓台中队,经民警核实,雷宝生和郭浩二人拾的手包就是张某丢的。张某一再表示感谢,并拿出1000元作为“感谢费”,但被二人婉拒。
    张某告诉记者,5月1日下午5点多他和老伴带着孙女在咸阳湖划船,下船时自己抱孙女上岸,匆忙中将随身携带的包忘在船上了。“晚上8点多回到兴平家中,才发现包不见了,想到包可能是掉在游船上了,就马上开车到咸阳湖寻找,但没找到。包里的现金是家里装修准备用来买地板的。”张某说,本来自己已对找回包不抱什么希望,昨天早上到咸阳湖就想着再看看,顺便报个案把身份证、银行卡给注销了,“没想自己报案后前脚离开派出所没几分钟,后脚就接到电话说包找到了。”

陕西传媒网:

http://www.sxdaily.com.cn/n/2014/0503/c324-5423044.html

陕西网:

http://xy.ishaanxi.com/2014/0503/170814.shtml

西安新闻网:

http://news.xiancn.com/content/2014-05/03/content_2885039.htm

华商网:http://news.hsw.cn/system/2014/05/03/051918538.shtml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