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即将正式发布。《意见》有哪些新亮点、新措施,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8月18日,从事职业教育的相关人士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职教学生几证在手就业不愁
《意见》提出,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职业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新格局。
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蒋华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全面融合发展,有助于职教生提高求职竞争力。
他说,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三年前就开始试点,引进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会计认证、建筑施工、厨师资格证等培训,打破了过去成人教育只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模式,让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融共通。近三年来,四川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毕业生在获得专(本)科毕业证时,还拿到了至少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求职时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随着省政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更多的职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将牵起手来,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全面融合发展。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完全可以实现几证在手就业不愁的愿望。”
民企托管公办职校有了制度保障
《意见》提出,把民办中职学校发展纳入区域中职教育布局规划。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活力。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探索所有制不同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说,我们是较早介入职业教育的民办教育集团,曾经感受过民办教育介入职业教育的艰难和不易。但几年实践证明,民办教育介入职业教育,对地方政府原有职业中学进行相应兼并改革这条路是可行的。我们的几个职业学校不但招生规模稳步增长,教师待遇明显提高,集团还建立了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教学实现了工学结合、手脑合一。
他认为,根据《意见》,政府下一步将支持独资、合资、合作举办民办职业院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这对民办教育企业来说是利好消息。“民办企业兼并、托管公办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以后有了制度保障。”
中职校编制总数10%内自主定夺
《意见》提出,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支持中职学校在编制总数10%内自主聘用具有相应专业职业资格的专业技能人才任教。在中职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增加中职学校特级教师评选比例。
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宁波认为,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知识,又懂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但现在职业学校非常欠缺这样的教师。一方面,按照人事部门的要求,学校引进教师凡进必考,除非有高学历高职称。但现实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但少,而且也不愿意到职业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大量学校想要的,多年从事一线技能工作、具有较高实践技能、具有较高职业资格证等级的人,又因为学历门槛进不来。“《意见》明确,支持中职学校在编制总数10%内自主聘用具有相应专业职业资格的专业技能人才任教,打开了中职校引进人才的方便之门。”
链接
职教六大目标
在未来6年多的时间内,我省职业教育将实现六大目标:一是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二是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职业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新格局;三是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需要。建成一批示范职业院校和示范专业;四是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办学制度和职业教育集团,覆盖全省职业院校和重点行业产业;五是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双师型”教师、实训设备配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总体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六是现代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更落实,地方性法规更健全,制度政策更成熟,政府和部门职责更明确,发展保障水平更高。六大目标将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衔接沟通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格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系、提升发展保障水平、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五大路径实现。
陈仁杰作在动员讲话说,学院党委研究决定举办本次读书班,全体中层干部参加,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当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不久,国务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职教发展形势之好前所未有。全体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肩上担负的历史使命,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履职尽责,搞好自学,听好讲座,搞好讨论交流,真正思考研究新问题,为新学期和今后工作打好基础,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职业教育任务。
开班仪式结束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邢晖教授应邀作了《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院校行动之思考》专题辅导报告。邢教授从宏观层面解读了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马凯等国家领导人有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指示和讲话内容主旨,深入分析了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内涵。她提出,现代职业院校应当以提高质量关键要素、加强合作促进开放办学、强化学校治理提升软实力为抓手,科学定位,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形成特色品牌和优势,强力带动院校全面发展和突破创新,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王家爱指出,邢晖教授的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国务院《决定》和六部委《规划》的亮点、突破点和需要关注的新提法和新理念进行了解读,系统阐述了学习、明确、抓住、期待四个着力点,明确提出看形势、识方向、抓重点、创品牌,信息量大,内涵丰富,旁征博引,发人深思,为全体中层干部上了很好一课,对加快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建设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要求大家要结合工作实际,好好学习,好好思索,好好研究,把国家最新职教精神全面落实到位,争取在工作上取得更大进步,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 8月9日,省专家组来到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通过听、看、查、谈4个环节对该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作进行验收。
2011年10月,该校成为第2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6月,该校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方案通过审核,项目建设总投资2104万元,包括模具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会计4个重点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行动计划。该校通过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校企合作等措施,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年来,经过该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任务已完成。通过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该校发生显著变化:一是教学观念发生可喜变化;二是教学方式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是课堂教学发生变化;四是办学实力大大提高。
该校坚持“自信、自强、修德、修技”的文化建设理念,打造教师办公室文化、实训车间文化等,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馆,组建舞蹈、合唱、田径、礼仪等15个社团,积极举办技能文化节、田径运动会等活动,推行以感恩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为主的德育工作模式,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校长郭卫东说:“我们将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再定新目标,再加新措施,打造中职教育名校。”左图为:省专家组成员参观学校实训室。右图为:省专家组成员了解学校规划发展情况。
8月17日,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操场上人声鼎沸、欢声笑语,该校2014年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仪式举行。今年,该校有270多人考上本科院校,本科升学率近70%。其中,艺术高中考生全部被本科录取,本科录取率达100%。
今年,该校来自建平县奎德素镇北山村的11级护理专业学生韩丽莹以307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录取,成为学校考入中国医科大学的6名幸运儿之一。说起中学毕业时因为学习成绩差连中考都没参加,那时看到同学考入高中而痛哭难过。然而今天就读职教中心却考入一本大学,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职业教育不仅圆了韩丽莹的大学梦,也为所有中学学业困难的普通百姓家庭子女提供了圆梦大学的机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中职升学力度,不断增加招收中职学生的知名本科院校和招生人数,招收中职学生的本科学校不乏中国医科大学、天津大学等省内外知名本科院校,为中职学生提供高考直通车,构建专科、本科及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立交桥,圆了无数职业学校学子的大学梦。仅建平县职教中心近三年就有近千名学子考入高等院校,其中升入本科院校人数达到660多人,2012年本科升学人数120多人,2013年本科升学人数270多人,今年又有270多人考入大学本科院校。
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该院数控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实训。每位同学都紧张地按照图纸加工产品。但与一般实训不同的是,他们在这里加工的产品不是老师或者学生自己的设计图纸,而是内蒙古晶新科技有限公司定制的产品。
“我们经常接到这样的任务,给一些企业加工工件。我们接到加工任务,要先熟悉设计图纸,再按照图纸加工工件的要求在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程序编写,然后试件,做出工件。”交谈中,王浩对这种生产性实训大加赞誉,“课堂上学的理论,能和实际结合起来,我感觉非常好。”
近年来,该院学子屡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信息技能大赛等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大奖。其原因就与该院构建理论实践、技能训练、生产实习三大阶段递进式实训平台,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按照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工厂”厂校高度合一的新模式,使其具有教学、生产、实训、培训、考证、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实现“教学”和“生产”两个目标,真正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
据记者了解,该学院与内蒙古晶新科技有限公司、创维电子(内蒙古)有限公司、内蒙古TCL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4个“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实训、就业、创业”基地。
今年7月份才毕业的刘颖已经在内蒙古TCL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快4个月了,每个月工资有近4000元。她对记者说,多亏了她的母校与她所工作的单位有校企合作协议,让她能来单位实习,并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留在单位正式上班,拿工资。
刘颖只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受益学生之一,像她一样的毕业生每年有上千名。
据学院院长祁柱晓介绍,学院定期分批次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在企业资深技术工程师和校方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打造坚实的基础。“厂中校”以真实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规范训练,延伸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为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提供真实实践研究的场所。
学院副院长巴根那认为,“厂中校”让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这一模式就是要解决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北京汽车集团作为职业教育先进企业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那么,北汽集团工会在企业促进职业教育工作中,做了哪些,发挥了哪些作用?记者了解到,工会在技能大赛、职工创新工作室、学分银行、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等方面推动职工岗位快速成才,让职工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北汽集团实现大幅跨越奠定了有力的群众基础。今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公布,北汽集团排名第248位,比去年提升88位。
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快速提升职工操作技能
今年7月,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发动机装调工北京现代赛区的比赛正式启动,100余名北京现代职工参赛。
“这次技能竞赛是取证工种,职工进入复赛和决赛后取得相应名次,可以获得中级工和高级工证书。”组织本次竞赛的北汽集团工会工作人员表示。
近年来,随着北汽集团的发展,职工也由几年前的五六万人扩张到目前的10.8万人。其中,大多数新增职工为一线生产职工。为了提升职工们的技能水平,北汽集团工会通过技能大赛让职工获取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自2011年开始,北汽集团工会开始承办一些与汽车相关的技能大赛。其中,2011年获得技能大赛的冠军任立伟、张浩等已经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并着手带新入职职工培训。
记者了解到,2013年,在北汽集团工会承办的“北京市2013年职业技能大赛发动机装调工大赛”中,北汽集团参加职工人数达1260名,并包揽前三名,通过此次大赛共产生高级技师4名、技师6名、高级工65名。
“技能大赛是职工岗位快速成才的绿色通道,可以缩短职工获取高级工的时间。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来晋级,通过考试,要多花好几年。”北汽集团工会主席张辉说。
张辉告诉记者,
到今年3月,北汽集团10.8万名职工中有蓝领工人6.2万人,其中高级技师178人,技师970人,高级工7682人,中级工8860人,初级工以下44581人。
今年,北汽集团工会仍然将承办发动机装调工种等比赛。
职工创新工作室
成新入职职工培训摇篮
在北汽股份北京分公司厂区里,有一个总投资2200万元,总面积2800平方米的微型流水模拟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以模拟一辆整车的生产过程,这条生产线其实是一个实验室,名为李兵工作室。
李兵工作室带头人是李兵,他的绝技是“闭着眼睛就能修车”。因此,技艺高超的李兵承担了新职工的实操培训工作,新招来的总装线装配工人往往要在李兵工作室接受强化培训。工作室的内饰线、底盘线、最终线,都与高端基地总装车间的设备一样,几乎就是微缩版的总装车间,新职工在这里熟悉各种汽车部件,掌握不同工位的装配技巧,两周内就能适应高速运转的流水线独立作业。
“他们昨天还是一窍不通,今天就成了现代化流水线的产业工人。”李兵这样形容创新工作室的作用。
“18分钟装一扇车门,够快吧?这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流水线上装一千扇、一万扇,是不是都能保持同样的高水准?”他告诫新员工:没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娴熟的技术,装配质量不过关,就会严重损害北京自主品牌车型的品牌形象。
员工培训只是创新工作室的最基础功能。与李兵一起聚集在工作室的,还有多名工程师和技师。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生产过程中发现普遍性质量问题,都要在创新工作室会诊,寻找生产线调整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产品从图纸变成新车过程中,将在创新工作室试装验证,进行大量生产适应性研发。
在北京现代轿车二厂总装车间,休息时间车间内挤满了来听“志伟大讲堂”的青年职工。而志伟大讲堂的主讲人,正是志伟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10年前,王志伟以小学徒的身份第一次走进了北京现代的大门,白天他和其他青工一起跟在老师傅后面学习技术,晚上他牺牲娱乐时间自学专业知识,凭借着天生的悟性和勤奋的品格,他很快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先后获得了北汽控股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等多项荣誉。
成为企业高级技师后的王志伟想的并不是个人利益,而是企业的未来。他说:“北京现代培育了我10多年,我必须要回报它。”如今,王志伟在企业里开办了“志伟大讲堂”,专门传授汽车理论知识和装调技能。先后有4000余名职工成为大讲堂的学员,多名技术过硬的汽车电器维修工从大讲堂中走出,其中25人还在王志伟的指导下成为了技师。
通过创新工作室来培训职工,目前在北汽集团已经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北汽集团“职工创新工作室”增加至35个,去年全年职工合理化建议、职工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价值近5亿元。
“我们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平台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这是北汽集团‘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体现,其中万就是指的万名技能人才。现在北汽集团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很明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汽股份里的两个职工创新工作室,一个是北京奔驰的赵郁创新工作室,一个是北京汽车分公司的李兵创新工作室。特别是像李兵创新工作室,在工厂形成整车生产能力之前,大量的工作就是通过这个工作室来完成,同时,创新工作室也为我们培养了很多技术骨干。”张辉告诉记者。
学分银行
让农民工拿大专文凭
“学分银行计划”让农民工拿到大专文凭,职工只要有学习的意愿,就可以参加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提升自己的素质。
在北汽集团,提及学分银行,就不得不说全国劳模艾建龙。
十多年前,艾建龙只是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农民工。而如今,艾建龙在企业被称为“救火英雄”,无论什么故障,只要交到他的手上,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给予的支持,这其中不得不提到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学分银行。”艾建龙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所在的北汽福田公司参加了“学分银行计划”。他是项目大专班的首期学员,“通过在大专班的学习,我不仅仅收获了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艾建龙所在的北汽福田汽车为例,这家企业已经组织很多名学员系统学习了素质教育通用能力四门课程,并通过各种途径持续优化技能人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了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体系、职业技能等级晋升和技能竞赛选拔制度。仅在2012年,北汽福田就有85名技术人才通过“学分银行计划”取得了大专学历,其中12人不仅获得了大专学历证书,还获得了技师资格证书,实现了“双证毕业”。
如今,学分银行在北汽集团取得很好效果,北汽福田和北京现代的办学经验在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
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
工会帮圆大学梦
杜旭今年20岁出头,在北京现代杨镇工厂发动机部机加工车间工作。他和很多农民工一样:由于家里收入微薄,兄弟姐妹多,他上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
工作没几年,杜旭发现专业知识真的太重要了。“有多少机会摆在我面前,但都是因为学历不高而失之交臂。”他对记者说,“在北京现代工作期间,我更加发现自己的知识多么匮乏。那些高端机床设备上的英语操作面板我根本看不懂,更别提那些高深的理论知识了。”感受到知识重要性的杜旭在心里一直盘算着继续上学的梦想。
2012年9月11日——杜旭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这一天:“我刚到单位,工会就通知我去参加成人高考!”听到这一消息,杜旭欣喜若狂。“买了很多复习书,一有时间就读。”最终,杜旭通过了考试。“小时候我就怀揣着一个大学梦,没想到,工会帮我圆了这个梦。”杜旭笑着说。
帮助农民工圆大学生梦,这是北汽集团工会通过职业教育助职工成才的又一个亮点。
原来,2011年市总工会在深入调研农民工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并推出了“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以提升农民工学历和技术技能。2012年市总工会加大了该计划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资助人数增加到1000名。北汽集团工会在得到这一信息后,走进各家企业,组织符合要求的农民工进行报名。当年,该集团共有48人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最终,包括杜旭在内的32名农民工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今年,北汽集团仍有大量职工报名参加。
校园一角 柳和艳 摄
护理实训教学 张腾 摄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普洱,因世界茶树的源生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而驰名中外,是“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神奇宝地。在这云南省面积居首位的州市,4.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近70%的绿色城市,“万绿丛中一点红”,绽放着一朵绚丽夺目的职业教育之花——云南省普洱卫生学校。
普洱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12月,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文明学校,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门等评审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校园碧草如茵,花团锦簇,环境优美。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实验楼、学生公寓等;有设备设施先进的医考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多媒体教室;建立了与因特网连接的校园网络,形成了独特的校园阳光文化。有分布在全省各州市校外实训基地70余个,能满足各专业实训实作需要。学校先后开设有社区医学、中医、护理、助产、药剂、医学检验技术等12个专业,联办专科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学、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本科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现有本科、专科、中专等不同层次在校生9760余人。学校有一个勤政廉洁、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自1988年起,学校先后与北京医科大学等10余所院校联合办学,毕业生分布在普洱市各县(区)、西双版纳、玉溪、临沧、保山、德宏、大理等地,其中大部分学生已成为普洱市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医学专家、卫生系统全国劳动模范,为普洱市及邻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校以来已培养毕业生26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7.58%,毕业生占普洱卫生技术人员的85%,成为边疆各族人民防病治病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砥励奋发,开拓创新,扬帆高歌,再铸辉煌,做到了“软”“硬”件建设“两翼”齐飞,实现了办学的“四大突破”、创“三个纪录”,即教育教学质量有大的突破、改善办学条件有较大突破、教师队伍建设有大的突破、办学层次有大的突破;创教学投入、校园建设、招生规模历史新高,使普洱卫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为边疆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普洱市培养卫生技术人才的中心,被誉为“医生的摇篮”。
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办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打造名优双师队伍 深化校企一体化合作,构建三赢共享平台 依靠特色项目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重视学校阳光文化活动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既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需要,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紧密结合。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创一流环境,抓一流质量,育一流人才,创职教名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的办学方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将“为学生服务”放在培养目标首位,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服务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大框架中思考中职学校的定位,突显了中职学校主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大职教新思维,通过方案优化、资源整合、过程调节、评价激励,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着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在办学模式上,学校立足于普洱,面向全省,辐射东南亚(三国边境地区),以德育为首,以医学立校,以特色强校。本着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形成了以中专教育为主,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新格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紧紧围绕着办学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校院(企)合作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引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把理论知识融合进医技实践中,让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注重课程的适用性,由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根据岗位要求,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结构,编制教学计划、大纲、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及“模块化”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制定了以“工学结合,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模板,改革创建“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能训练三步走”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发展的需求。创建并实践了任务引领(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场景教学法,完成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10多门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完成了“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规范了30多项护理技能操作,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技能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编写出版了《护理技术实训——基础护理分册》及《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应试指南及习题集》(上、下册);建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网络培训平台;新建实训室3间(急救护理演练室、临终关怀护理室、心理咨询室);成立了普洱市科协领导下、普洱卫校科协下设的“护理社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护理技能、礼仪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大赛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医学专业改革创建了“三位一体”(以适应市场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由学校、政府和社会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创建了“三位一体、四级递进(四级递进是指学生的技能训练从校内实验实训——假期乡镇卫生院见习——毕业临床实习——终身学习四个层次的递进)、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毕业实习模块”模式为农村医学专业课程建设指导方案,完成“诊断学”、“内科学”等15门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完成“内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校院(企)合作编写出版《乡村医生常见病诊疗手册》、《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教材》等3本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
药剂专业改革创建了“订单式校(院)企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改进创新了“校院(企)共育、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证共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紧持以行动为导向,从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对人才规格要求分析入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突出职业技能培养重构课程体系,建立接企业需求地气的“管用、实用、够用”的上班式课程体系。完成了10多门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完成“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校院(企)合作编写出版《药师考试习题集》、《药剂模拟工作情景实训》等3本校本教材;成立普洱市科协领导下、普洱卫校科协下设的“药剂社团”,开展了面向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赛等活动,成效显著。
两年来,在3个重点专业建设中,改建扩建实验实训室136间,开辟新增实习基地20余个;学校改进创新了以“三评合一、纵横交织”(三评是指医疗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撰写发表论文264篇,为社会服务的“六大功能”(成人继续教育、卫生职业技能培训、卫生系统各种在职培训、卫生执业资格考试前辅导、校内教师培训、社会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等六大培训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培训人次达12000余人;参加市、省及国家等级大赛取得好成绩。2013年,省里共推荐5名学生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护理技能大赛,2名同学荣获个人三等奖,3名同学获得个人优秀奖,其中普洱卫校2名学生分别获个人三等奖、个人优秀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获得了团体二等奖,个人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2014年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外研社杯”语文、英语服务类职业素养技能大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其中参加英语、语文服务类职业素养技能大赛的学生分别获2个单项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2014年“天堰杯”护理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两名学生均获个人二等奖。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打造名优双师队伍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并修改完善《教师培养计划和方案》、《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和方案》等教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开展针对性培养,以“2434”模式(二个关键四个步骤三支团队四级比赛的培养方式)——“陶冶师德、培养师能”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两个关键;通过“一送、二请、三引、四培”四个步骤;培养“骨干、学科带头及双师”三支团队;组织教师团队及个人参加校、市、省、国家四级业务竞赛。在校内签订以老教师带新教师的“传、帮、带”、“结对帮”协议;聘请市、省、国家等级及校级专家开展校内培训40余次;定期或不定期轮转专业教师到临床及企业第一线工作实践及带教50余人;10多名专业教师在学校附属门诊部、合作院(企)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双重工作;聘请了46名行业能手和专家到学校任教;学校外聘教师403名;选派2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送出260余名教师参加市、省级、国家等级长短期培训学习;开展教师校内业务竞赛及参加市、省及国家等级各种专业比赛12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院(企)调研考察及学习,培养了9名市级学科(专业)带头人、14名市级骨干教师、55名校级骨干教师、7名专业带头人、80余名“双师型”教师。28名教师在攻读硕士学位,6名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编写校本教材26本,公开出版发行8本。两年来,学校双师型教师达86.5%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双师型教师三支力量逐渐成长壮大。2012年学校教师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神州数码杯”护理信息化教学大赛,4名教师分别获二、三等奖;2013年学校教师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神州数码杯”教师护理信息化教学大赛,2名教师分别获二、三等奖;2013年学校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外研社杯”教师英语、语文技能大赛,2名教师均获二等奖;2014年学校教师参加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外研社杯”英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均获二等奖;有6名教师获得市级表彰;4名教师获得省级表彰;1名教师获得“黄炎培”优秀教师奖;1名教师获“省政府部门特殊津贴”。学校书记周一朴(原书记、校长)荣获“首届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杰出校长”、“普洱市十佳校长”称号,并获得“云南省政府部门特殊津贴”;校长鲁明云获“云南省优秀教师”;副书记罗洪敏获“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副校长张静荣获“首届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普洱市“十大教学名师”称号,并获得“国家特殊津贴”。学校打造了一支德能双修、能教善导、敬业爱岗的教师团队。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积极开展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构建教、学、研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学校鼓励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鼓励教师参加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升学术科研水平。学校每年都举办多次学术讲座,校内教师也进行了多种讲座,教师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撰写学术论文蔚然成风,仅2013年就发表论文264篇,其中在校刊以外学社刊物发表论文111篇,创学校当年发表论文之最。科研教研课题项目与层次不断提升。2013年学校科协申报的项目被评为市教育部门的重点课题,另一申报课题项目被市艾滋病办公室确定为完成单位。除上级的立项课题外,学校还安排了校级的研究课题,如开展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的编写、组织科技成果的申报、开展论文的评比以及教学课件教案评比等项目。编写了10余本校本教材。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自身的成长。
深化校企一体化合作,构建三赢共享平台
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积极寻求能够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成立了由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医药企业董事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部副书记、教学副校长和药企总经理任副组长,校学生科科长、副科长,教务科科长、副科长及5家医药企业人事主管部门经理为成员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面组织、制定完善各专业校企合作方案,督促、检查学校和企业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主流院(企)的高级职称人才(技工)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通过精心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专家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双方合作共同完成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利用企业资源,工学结合推进顶岗实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药剂专业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一方面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努力实践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实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对接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互利互助、互惠的三赢局面。
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等5家医药公司已成为学校稳固的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学习理论专业的同时,由任课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利用实验课时间到普洱淞茂集团的药店、中医馆、药厂进行见习、实践。周末、假期学生可自主、自觉、自愿到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玉溪健之佳健康药房有限公司等5家药业企业的药店、药厂进行临床实践,亲眼观察、动手操作,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学习药剂专业知识,深度挖掘操作技能要领,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学校实行“订单培养”。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实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使“学校教育模式”向“企业教育模式”转变,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学校与医药企业长期合作并签订“订单委托培养协议”的有5家医药公司,每年订单培养药剂专业学生200余名,这些毕业生被输送到了昆明、玉溪及普洱市边疆地区医药企业及医疗单位,倍受欢迎,成为医药企业的业务骨干。
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从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云南东骏药业集团等5家药业有限公司中聘请众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除了聘请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为药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出谋献计、策划、把关、论证外,学校每年还聘请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等5家药业有限公司各部门技术骨干20余人,担任药剂专业课程教师,并聘请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晓丽到学校开展讲座,讲解企业文化和企业所需药学人才。为了增加企业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医药企业(公司)与学校共同组建成立了药剂专业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由药剂专业各班抽出比较好的同学组成,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员工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养成爱学、好学的好习惯,使兴趣小组学生能力水平全方位得到提高,再让兴趣小组学生在班上进行组织和宣传,发挥学生引领学生的示范作用,使班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以便在顶岗实习中,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生活。医药公司也长期聘请学校药学高级讲师到企业对参加药师资格证考试、药剂师资格证考试的员工进行辅导培训,经过学校教师的精心辅导,企业员工资格证考试过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老师为医药公司员工培训不仅提高了资格证过关率,在培训中也得到了锻炼,授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为学校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学校与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加强合作,推进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药剂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每年都积极举办职工综合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此来加强职工队伍中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每年利用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校本教材等,为员工开展5-6次综合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综合知识培训由公司领导和专家进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药学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利用企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对非药剂专业的职工和学校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包括:按摩师、育婴师、医药商品购销员、美容师、计算机操作员等),培训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布置安排学员参加云南省或全国统考,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由云南省170所统一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仅普洱淞茂医药集团就有130余人通过培训,取得了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普洱卫校已成为医药企业员工学习培训基地。
探索前进,校企合作成效初显。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药剂专业,鼓励药剂专业学生努力学习,学校与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等5家医药企业签订了给予订单培养学生奖学金、困难学生补助的协议,5家医药公司每年分别对订单培养学生前10名进行奖励,一等奖奖励1000元,二等奖奖励800元;三等奖奖励600元,并对订单培养的困难学生给予每生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订单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企业给予他们关心、支持和帮助,使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让低起点学生心存希望、坚定信心搞好学习,以待实习期间用实际行动回报企业。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5家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按照顶岗实习协议,接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悉心培养学生,认真开展周考核、月考核,考核合格者,每月给予发放工资1100元+提成+奖金。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工资考核也有差别,比如谭启凤同学在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为人诚恳、工作踏实、能够吃苦耐劳,善于与员工沟通,顶岗实习月工资达4177.35元,受到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领导的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时,学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考核三个月均合格者,都将会转为正式员工,部分同学还被聘为店长。
学校药剂专业“订单培养”的模式,受到了医药企业的欢迎和学生、家长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
依靠特色项目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特色项目之一:数字校园。学校软件方面购入安装了网络办公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充实精品课程资源库平台,整合了图书管理系统。硬件方面增加核心交换机、服务器、数据存储等设备来全方位构建网络安全系统,提升校园网的安全性。通过共建共享精品课程资源、通用主题素材、管理信息系统等,来增加校园网的应用领域。数字校园的建设及应用,极大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学校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促使各项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在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推广过程中,本着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的原则,以应用为导向、在应用中完善,在应用中发展,逐步开发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功能模块并推广使用。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运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各类教学平台及各种资源库等开展学科教学。
特色项目之二:医学实训及考试中心。医学实训及考试中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教学培训平台。分为医学实训中心、考试中心、职业教育培训平台三个部分。学校共投入资金320万元。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地方配套资金16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60万元。学校在示范校建设期间,争取项目资金1000万,新建80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楼,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的课程结构的公共实训平台,重实践、重技能、通过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实现“零距离上岗”;创造了开放式、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面向学校面向社会,扩大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学校医学实训及医考中心已成为普洱市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学校各专业校内综合素质比赛培训基地。
重视学校阳光文化活动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阳光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加强、发展校园阳光文化活动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舞蹈比赛”、“器乐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广播体操比赛”、“健美操比赛”等校园阳光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安排合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得到了锻炼。
自学校开展系列阳光文化活动以来,科学规划、规范有序、合理安排,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参加活动的激情,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有力地促进学校阳光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验证了学校阳光文化活动规范性、有效性、科学性。荣获普洱市第四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技能竞赛:网站建设团体第三名、专业特色展示团体护理礼仪一等奖、专业特色展示团体战伤救护二等奖;荣获普洱市第五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比赛:流行街舞比赛男二队一等奖、流行街舞比赛女一队一等奖、健美操自选动作一等奖、健美操规定动作一队一等奖、健美操规定动作二队一等奖、篮球赛女队一等奖、篮球赛男队二等奖;市直卫生单位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合唱比赛获特等奖、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先进集体、获2012年度普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天堰杯”护理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三等奖。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普洱卫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路上,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扬帆高歌,奋力精进,谱写出普洱职业教育新篇章。
本报讯 日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黑龙江大三源乳品机械有限公司签约,携手打造“四大基地”建设,在校内办起了“乳品厂”。实训基地将于开学后投入使用,校企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企业经理、工程师将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双方人员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
2014年,被许多教育界业内人士称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年。今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中国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有大批高校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转型。
8月9日至11日,由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主办的中国高校职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西桂林举行,全国近200所高校、近600位院校负责人,教育部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相关专家等,共同探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困惑,及高校如何向职业教育院校转型等问题。
现状 学生难就业 企业招不到人
“2014年全国有727万应届毕业生,同时中国归国人数将突破30万人。‘最难就业季’遭遇‘最大归国潮’,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难。”
在中国高校职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坛环节的开场白中,主持人这样介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在本次研讨会主办方达内时代科技集团CEO韩少云看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而是很多毕业生不能掌握企业需要的技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也难。”
“一旦你找准了市场定位,掌握了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就业形势是很好的。”韩少云用达内时代科技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来印证他的观点。“对就业难的学生,特别是二、三本院校的学生,职业化的教育或培训是帮助其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此次研讨会上,众多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安徽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秦峰说,从他们学校的经验来看,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或实训后,毕业生的就业率要比以前提高许多。而未接受实训的毕业生,由于求职处于弱势,则提高了考研的积极性。
困难 市场变化快 新专业跟不上
但同时,一些高校负责人也表示,职业教育改革仍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
“最大的瓶颈是师资。转为应用型大学,目前学校的师资就要发生很大变化,有多少大学老师有工程师资格?”秦峰说,传统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老师的评价机制也需要改变,甚至要将课堂搬到工厂、计算机房,所有教师要将原有的教案和授课方式推翻重来。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秘书长邱钦伦说,中国职业教育提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五个对接要求,但要完全落实有很大困难。“比如,想把新专业放进专业目录有非常大的阻力,但不放进去高校就开设不了。”
他还表示,软件行业协会的成员基本都是软件企业,但在面临移动互联网的挑战和转型时依然很焦虑,因为整个产业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太迅速了。“用人方都赶不上用人变化,何况高校?”
对策 培训联手高校 合办学历教育
不过,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论坛嘉宾和高校负责人依然抱有很大的期望。
邱钦伦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会很难,但不走这条路解决不了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现在国家给了很多很好的政策,高校一定会改革,跟行业、企业共建。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副总裁兼COO孙莹也表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政策解读中提到,政府将以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这些政策都让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备受鼓舞。“我们也在争取与一些有资格的机构合办学历教育,进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链条中。”孙莹说。
■ 案例
北京联大 建虚拟校园企业
●高润泉,北京联合大学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实训基地主任
北京联大从很早就提出应用型大学的方向,除了大专学历的高职学院外,在本科阶段,联大从基础通识课程的教学上,就提倡加强实践,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上机操作,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
北京联大的实训基地也承担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功能。实训基地的计算机机房、电工电子实验室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基地与中关村软件园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学院很多专业的学生联系企业实践的机会;基地还邀请了上海一家公司在校内建立虚拟校园企业,把工程师请到学校,开设实践课程。实训基地还确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机会和支持。
北京联大的职业教育学历上升通道也很完善。高职学院的学生通过专升本,可以就读本科专业,毕业后还可以报考专业硕士。
■ 建议
企业培训也可融入学历教育
●孙莹,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副总裁兼COO
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大专学生如果想在职场中获得竞争力,本科学历一定是有帮助的。专科生主要强调操作,如果想再提高,在专业领域可以深入学习。同时,也可以拓宽广度,成为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IT技术在很多行业里都有应用,专科生可以再去报考这些行业与IT技术链接在一起的专业。
今年国家做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很多企业和社会办学的力量,会被鼓励进入到这个领域中,我们也是非常乐于进入到这个领域的。同时,我们也在争取与一些有资格的机构合办学历教育,进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链条中。我们的资源很丰富,希望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声音
未来5-10年,互联网会走向各行各业,在这个浪潮到来之前要做好战略上的准备,包括人才储备。目前的招聘基础人才选择余地较大,但高级人才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管理学院副院长蓝灵
我们特别需要“私人定制”的学生。由于招聘和培训成本非常高,也希望新员工有很好的稳定性。
——百度北京分公司校园招聘经理赵春燕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日前从陕西省教育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受惠于“陕西省职业教育专能开发项目”,陕西职业院校共接受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74万新元(约360万元人民币)资助,180位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赴新参加培训,催生项目院校教学改革约200项。
“陕西省职业教育专能开发项目”是近年来陕西职业教育得到国外最多资金资助的项目,按照2012年3月签署的《淡马锡基金会-南洋理工学院国际之“陕西省职业教育专能开发项目”谅解备忘录》,截止2013年6月,淡马锡基金会共资助陕西职业院校74万新元(约360万元人民币),陕西项目学校配套资金150余万元,在新加坡举办了6期培训班,60名院校领导及中层管理干部、120名专业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接受了培训,影响、带动项目院校教学改革约200项,对促进陕西职业院校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淡马锡基金会是新加坡淡马锡控股集团属下的非盈利慈善机构。2008年该机构启动资助中国职业教育项目,旨在扩大该基金会在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陕西是国内受资助的第6个省份。
本报讯 今年,青岛市将再次面向本地生源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就业求职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500元。发放工作于7月1日至11月30日进行。补贴发放范围为2014年青岛生源统招国内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毕业生。
本报讯 近日,第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在三峡大学落下帷幕。黄河水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水利类高职高专院校,参加了水利类与建筑类别的比赛,参赛选手不负众望,一举囊括了水利及建筑类头彩,再次荣获水利类团体第一名,喜摘全国高教杯“六连冠”。
据了解,“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主办。本届大赛共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在内的164所高校的1506名选手参加比赛,大赛分机械类、建筑类、水利类与道路桥梁四个类别,各类比赛内容均包括尺规绘图、产品信息建模及工程图绘制两部分。
本报北京8月15日讯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教育部日前发布《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规程》规定,理事、名誉理事不得以参加理事会及相关活动,获得薪酬或者其他物质利益;不得借职务便利获得不当利益。
《规程》明确,理事会系指国家举办的普通高校根据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需要,设立的由办学相关方面代表参加,支持学校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机构,是高校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高校应明确理事会在学校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职能,健全与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在密切社会联系、扩大决策民主、争取社会支持、完善监督机制等事项上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同时,理事会应当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及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受教职工、社会和高校主管部门的监督。
《规程》指出,理事会一般应包含学校举办者、主管部门、共建单位的代表;学校及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相关学术组织负责人,教师、学生代表等,各方面代表在理事会所占的比例应当相对均衡。理事会组成人员一般不少于21人,理事会每届任期一般为5年,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也可召开专题会议,或设立若干专门小组负责相关具体事务。
据了解,高等职业学校可以参照本章程组建理事会。《规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报讯 为消除学校、企业、家长的后顾之忧,河南省教育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开展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
该省要求,充分认识实施统保示范项目的重要意义,投保主体为省内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保障范围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与校方责任保险;赔偿额度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等。该省教育厅成立了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全省各职业院校统保示范项目的指导协调与宏观管理,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并将各职业院校校长作为学生实习风险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也是实施统保示范项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做好统保示范项目的宣传工作,促进全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全省统保示范项目统保率达到50%以上。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黎拥宪)近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精神宣讲会在重庆市举行。来自教育部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对日前我国出台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政策进行了深度解读。记者从会上获悉,通过不断调整办学层次和专业等方式,到2015年,重庆市将初步形成符合标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据了解,6月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今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门则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据全国总工会统计,目前我国高技术工人缺口达2000多万人。但一方面又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这充分暴露了教育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教育部职成教司副司长谢俐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必然之路。《决定》和《规划》则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结构、经费保障、人才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优化职业教育产业和区域布局、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等多个方面。到2020年,将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市有8所高校、31个专业招收技能型专业硕士,并启动8所学术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型转型。”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大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了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双师型”导师等方面持续努力外,今后还将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并围绕现代农业、能源、交通、健康和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培养高层次技能技术人才。
此外,在统筹城乡职教布局方面,重庆市也将按照五大功能区域的新布局,整合资源,建立与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就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到2015年,初步构建起符合标准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近日,广西教育厅与香港职业训练局签订在南宁共建桂港职业教育中心协议。双方商定于201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共同举办首届桂港职业院校厨艺大赛。
桂港职业教育中心将设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借助香港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和优势教学资源,引进香港汽车修理、老年护理、厨艺烹饪、美容美发等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与资格证书考核,开展“一试两证”(香港资格证书和内地资格证书)试点,联合人社部门,提升广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最近,家住杭州萧山区城厢街道的鲁金友高兴得嘴都合不拢,逢人便说,他儿子鲁健祥在离家不远的杭州银行滨江支行实习,而且表现不错,不出意外,暑期结束就能顺利在滨江支行工作。
想想儿子最近七八年的经历,老鲁回忆道,“他读高中的时候,英语和数学成绩比较差,人也努力,就是考不好。考大学基本没什么希望,自己也提出来想去当兵锻炼,他自己身体不错,应征入伍当了两年兵,退伍在家,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单位当临时工。”
“运气好,2011年国家有政策,允许退伍士兵参加高职单独考试。他当过兵,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比以前肯吃苦,那段时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复习,终于考上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还入了党,当上了学生干部,大二就考上了杭州银行的订单班”。老鲁越说越兴奋。
老鲁也很感慨,“要感谢国家,感谢军队,感谢学校,我儿子的命运都改变了,他很多高中同学直接读了本科的,甚至是一本的,也羡慕我们健祥”。
其实,让鲁健祥退了伍还有机会读大学的是2011年国家在浙江省的一个试点。
2011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等4所高等职业院校开始试点招收退役士兵。这个试点是继2007年广东省在全国范围首开退役士兵免费报读高职院校之先河后,国家在浙江、辽宁、山西、天津等省市开始试点招退役士兵进入辖内高职院校免费学习深造。
当年,浙江省4所试点的高职院校招生200人,试点院校招收退役士兵实行单列计划、单招单考、单独划线、单独录取。退役士兵就读的学杂费、住宿费由政府全额负担,并按实际在校时间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费补贴。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1年共招生50名,实际报到46名,中途1人因故退学,鲁健祥就是他们45名退役士兵中的一员。
45名同学分布在4个系7个专业,和鲁健祥不同的是,另外44名同学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近三分之一选择了农村金融专业。
1988年出生的马剑波,在45人中是年纪最大的一个,高中毕业考上了武汉大学,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就离校参军了,两年的军营生活让他觉得还是要读书,否则想找个满意的工作还是挺难的。
考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后,他特别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大二进了订单班,6月份一毕业就被分到宁波农村信用社城北支行工作。实习半年,他对自己的选择很庆幸。
同样百倍珍惜大学学习机会的还有曾在西藏某部服役的退伍士兵陈伟。
在西藏服役,让他对“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才可以了解人生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有了深切的体会,并把这种享受寂寞用到了学习上。
针对45名同学的摸底调查显示,截至6月中旬,除一名同学因为文化课基础较差需要留级到明年毕业外,44名学生全部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其中24名同学在二年级就被订单班录取,毕业时在金融行业就业的超过32人。
“退伍士兵,勤奋,肯吃苦,综合能力比较强,在就业的时候优势明显,深受金融机构欢迎,无论是进订单班比例还是专业对口率远远高于普通同学,就业质量很高。”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朱明介绍。
当问到会计系党总支副书记邵月花,你们系的退伍士兵表现怎样时,她一定会翘起大拇指,眉飞色舞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第一个要夸的是卢彦渝,是退伍士兵学生中的杰出代表,在南海舰队当兵的时候是个好兵,先后获得优秀士兵、优秀教官、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在学校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获得过学校一等奖学金、稠州商业银行奖学金、‘三好学生’、‘学生最喜爱的团学骨干’、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毕业生、银星奖等荣誉,还被同学们推选成了系学生会副主席,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说起退役士兵,和邵月花有同感的还有金融系党总支书记熊秀兰,她能如数家珍地报出每一个退役士兵的优点:吴丹丹能歌善舞,每次演出都能给系里的活动增光添彩;马伟杰乐于助人,总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陈伟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技能特别突出……
“最让我佩服的还是林俏云”,熊秀兰补充到,“一个女孩子,组建了义乌市的蓝天救援队,参与了多次营救和抗震救灾。”
45名退役士兵还主动承担了2013级和2014级两届近6000名学生的军训工作,他们组建了校园义务消防队负责平时校园消防器材的检修和维护,他们组建了校园治安巡逻队保护同学们的安全,他们组建了校园国旗仪仗队负责每次的升旗仪式工作……
学院保卫处副处长黄中梁曾经是我军某部团级干部,也是两届新生军训团的团长,同时还是部分退役士兵的班主任,在座谈会上,他坦言,“这批退役士兵学生,过去是优秀的士兵,今天是优秀的学生,他们做到了退伍不退色,展现了当代军人的风采,我为他们骄傲。”
当周文站在县委大院,露出用红药水涂得鲜红的手臂,嚷嚷说父亲“共产党员打人”时,身为县纪委书记的父亲周枫气得“肺都要炸了,恨不得冲出去给他几耳光”。
许多年里,这对父子一直是一对“冤家”,相互看不惯,叛逆期的儿子与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渐行渐远——这个让周枫感觉“脸都丢完了”的场景,便发生在父子俩的一次肢体冲突之后。
几近绝望之际,愤怒的父亲将孩子送往重庆市三立职业培训学校(下称“三立”)。周文经过暑假的两次短期训练后,开始理解父亲的爱和严厉,隔开父子的冰川开始消融。
随后,周文考上理想的大学,经常向父亲倾诉心声,认为父亲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父亲也会偶尔邀请孩子共饮啤酒,两人的敌对立场一去不返。
查找线索的纪委书记成了学校粉丝
周枫和三立的结缘源于戏剧化的过程——他第一次到学校是来“查案”的。
2007年,当地的教育局长偶然听说三立的神奇,现场考察之后,决定让县上的老师前往培训。
公费花费不菲到民办的职业学校培训,这一举措遭到了孩子家长的抱怨,担心毕业班的班主任参加培训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人揣测 “必有猫儿腻”,进而举报。
县上安排纪委书记周枫和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带队前来三立,名为培训,实则暗访。
他没料到,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提及“回扣”。阴差阳错地接受完一次培训后,他成了三立的忠实“粉丝”,当“搞不定”孩子的问题时,他想到了三立。
该校从未打广告,也没有营销人员,仅凭口碑效应,便赢得了认可,至今已经有4000多人次的青少年曾参加过三立的“青少年特训”,其中不乏“混世魔王”成为“可爱正太”的范例。
近日,三立在与众多名牌大学的正面PK中获胜,与上市公司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协议,培训1000名中层管理者。
建校7年来,这所只有10多名管理人员的民办培训学校已有329个团队、超过4.5万人次参加培训——而在重庆的数百家职业培训学校中,多数仍在生存线上挣扎,从残酷的竞争中留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
学校的档案记载,99.97%的学员对学校的培训表示“满意”,而表示“非常满意”的,超过78%。
两杯水:一杯热的,一杯冷的
如何为现有教育“纠偏”?三立有自己的路径。
“我们尽最大努力将教育的功能做到极致。”32岁的三立校长袁婷婷说,学校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造访者会发现,面前摆放了两杯水:一杯热的,一杯冷的;在培训期间过生日的学员将在床头看到手写的祝福卡片,吃上学校送来的蛋糕,会接收到一份生日小惊喜;培训的学员准备来校前,将接到短信,告诉他怎么乘车、怎么带衣服;培训结束时,每个人都能在视频短片看到至少一次自己的身影;培训期间,每个学员的名字都将在基地的某一处出现,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被关注。
学校致力于提升勇气和潜质:几乎所有活动都以班级或小组方式,而不是个体“独秀”,不少五音不全的人第一次登上歌唱的舞台,不少“肢体不协调”的人第一次当众纵情舞蹈。
学员必须晨诵、午训、暮省,作息严格,雷打不动。其中的“暮省”,是用文字写下自己当天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悟,班主任即使再晚也会看完所有“暮省”。于是,抱怨饭菜太辣的学员会在第二天发现“私人订制”的清淡的菜,抱怨室友呼噜太响的学员将收到静音耳塞,倾诉身体不适的学员会受到教员友善的关心。
整个基地都会有独特的文化布景,提供为培训单位量身订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室内有标语横幅和与培训主题有关的名言警句,学员有自己的专属课桌,还有精心设计的仪式活动帮助学员调整心态、全心投入。在这里,会让人潜移默化中规范言行——如同进了教堂,人们会格外小心。
这种归属感可能出现神奇的力量:贵州遵义的一个县的教育水平在全市落后,好学生都会被外地“掐尖”挖走。2008年,该县的高中将部分中考成绩稍好的48名学生组织到三立培训,表示“留下一半就行”。学生们在此转变巨大,家长们纷纷决定让孩子留在本县。三年后,48名学生中,47人考上了重点本科。
对每一个前来培训的单位,三立都会事先“做功课”,有针对性地将人性本质、时代趋势、团队需要“嵌入”学员的大脑,并由学校的员工担任训练班的班主任、教练或导师。
他们格外看重“走完教育的最后一毫米”,击中学员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激发顿悟。
一次教师培训时,县城的老师比较有优越感,看不上农村老师。学校设计了拔河比赛,城乡老师对阵,农村的老师获胜。随后的团队总结发现,基于不同评价体系会有不同的结果。“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关键在于从什么方面评判。”
城里的教师开始丢掉俯视农村同行的优越感,大家进而认识到,对优生和差生一视同仁、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是多么重要。
是学校,也是“家庭”,还是“军队”
在三立,学员很快会颠覆对在职培训“就是集体休息、游山玩水的代名词”的印象——这里似乎“太正规”、“太严格”了。袁婷婷说,三立,既是学校,也是“家庭”,还是“军队”。
在这里,不允许喝酒、迟到、旷课,一旦违反就得受罚——最常见的是下蹲。
2011年7月,一个来自贵州的教师团队到三立培训。第二天就有多人迟到。按“一人违规,全队受罚”的“连坐制”,迟到者所在小组都要一起做下蹲。
“凭什么呀?”老师们感觉脸上挂不住,有人声称要离校。
“班主任”袁婷婷站了出来:“老师们,你们可以走。但是我恳请你们换位思考一下,平时你们是怎么要求学生的?守时,难道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劳动者应有的基本素质吗?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不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品格,不是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吗?”
“班上反复出现迟到的学员,班级管理进行到第二天,还有老师不能理解和认同三立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作为这个班的管理者,我应当负主要责任。我和大家一起做!”袁婷婷随即第一个开始做下蹲。
根据规则,袁婷婷应该做260个下蹲。“做了80个我就已经做不动了,但是老师们陪着我做,后来有老师上来扶着我做,我哭了,他们也哭了……”袁婷婷回忆说,此后,再也没有迟到者了。
在近乎于苛刻的“准军事化”管理背后,三立也尽力营造出家庭式的温情。“刺头”装病时,班主任或助教会将他送往医院或送来药品,每半小时来看望一次,端茶送水,嘘寒问暖。“佯病者”往往会觉得不好意思。
三立还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学校”,“行诲人不倦、奉不言之教”,强调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这里的管理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并以女性居多,95%的员工都具备硕士以上文凭。这伙年轻人不仅将培训当成谋生手段,更将其视为一份事业。“就算擦地板,也努力比别人擦得更亮。”
他们的自我要求近乎严苛:三立要求课堂上不得使用手机,如果教员的手机响了,学校将当面将电话丢进水里,否则,就将当众惩罚。
快乐教学,全效教育
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秦启文教授是三立的首席顾问,也是学校重要的“设计师”。在他看来,三立的精髓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全力做好传统教育的“拾遗补缺”者。
“黑客是玩电脑的顶尖高手,他们是教室里教出来的吗?不是。有些目不识丁的农民却非常通情达理,能说他们没文化,生活不幸福?不能。”58岁的秦启文说,在社会剧烈转型、知识井喷式增长、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方法越来越灵活、形式越来越诱人的今天,学校教育已经暴露出太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教育机构和有识之士来探索、革新、纠偏和完善。
“教育再也不能只是让教师根据一成不变的教材,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这位重庆市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说,“教育是为未来服务的,必须高瞻远瞩地为下一代人进行人格塑造和观念建构,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与时俱进地穿越时空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特征。”
“与时俱进”,意味着让人养成符合普世规范的行为习惯,而“懒、贪”是当代孩子最常见的人格缺陷。“教育要对此说不,”他说,三立的主要目标,是让在校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出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价值感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成就他人和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这种理念也适用于机关人、单位人。”
目标如何达成?他说,“我们的办法是针对学员的不同‘病灶’,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与方法,用充满设计感、故事感、仪式感、交响感、娱乐感、共情能力的活动去触动他,努力让他们慢慢‘自疗’,或迅速‘顿悟’。”
“我们推崇‘快乐教学、全效教育’,实现洗脑、换心、变感情”。他说,一般情况下,在参加了学校精心设计的各种环节和活动后,多数人都可能有所触动。这种触动至少将在一定时期内激发学员灵魂深处的正能量,有的可能受益终身,“我曾亲眼见证两个在文革中分属不同‘阵营’的人,此前曾几十年不说一句话,却在三立相拥而泣,一抱泯恩仇。” (因涉及隐私,周文、周枫系化名)
鲁网8月18日潍坊讯 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潍坊市人民政府和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联合主办,潍坊市教育局、潍坊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承办的“第七届鲁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于2014年8月18至23日在潍坊市召开。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省台办交往交流处处长范英杰和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副理事长傅元湘等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桂英会见了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台湾客人和与会领导。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傅元湘副理事长率领4所科技大学、8所中职学校的校长和潍坊国家职教试验区台湾专家顾问团成员等24位专家学者来潍参加研讨会;山东省“3+4”分段培养模式的各中职学校负责人,我市与台湾进行全面对接的中职学校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等80多人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鲁台两地职业学校合作发展机制;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潍坊与台湾职业学校部分专业实现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质量评价;鲁台两地职业院校教师互派交流学习制度等。8月18日上午,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作了“山东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主题报告;台中高农郭孚宏校長作了“台湾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愿景”主题报告。18日下午,台中高工、员林家商、土库商工、西螺农工等台湾职业院校介绍办学经验;青岛市轻工工程学校、诸城福田汽车职业中专和潍坊商业学校介绍与台湾交流合作的经验与体会。省教育厅职成教处还召开了山东省“3+4”中职学校校长座谈会。
19-23日,部分台湾职教专家将分别到潍坊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深入交流和对接指导。目前我市已在6所学校的9个专业开展了与台湾职业院校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质量评价的全面对接试验。2012年潍坊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后,潍坊市教育局与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聘请台湾职业院校、台商企业、台湾社会团体等机构的21位资深专家,成立了潍坊国家职教试验区台湾专家顾问团。本届研讨会期间,台湾专家顾问团还将到潍坊滨海开发区参观考察,对潍坊的职教园区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展开交流与咨询。
自2008年举办第一届鲁台职业院校校长交流合作研讨会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形成了一年一度、在鲁台两地轮换举办的基本制度。通过这一平台,积极推进两地校长互访、教师互派、学生互换。七年来,两岸教育界专家学者频繁往来,增进了两地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有50多所职业院校,100多位院校负责人、台商企业、培训机构的代表前来参加交流研讨活动;山东先后有56所职业院校的校长、部分地市教育局负责人,共计500多人次参加了研讨会;深圳、北京、福建、黑龙江等省外院校也曾到会观摩。据不完全统计,两地职业院校、台商企业已经签订了130多个合作协议,仅潍坊市派往台湾考察学习职业教育的团队8批133人,赴台进修教师5批100多人,赴台研修学生4批114人。鲁台职业教育研讨会被省政府列为鲁台经贸洽谈会的重要活动,被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列为常态支持项目,连续四届被省台办评为山东省对台交流优秀项目。
今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不过,相较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在社会转变观念、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模式改革等方面,依旧任重道远。又该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教授。
职业教育的多重“效能”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旨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您能否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谈谈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李梦卿:我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等都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体。职业院校毕业生是产业大军的主力,他们在各类产业中占据绝对多数的人员比重,有统计显示,201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中有57%是中职毕业生。因此,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支撑性作用。经济发展需要技能支撑,技术进步也需要技能支持。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技术需要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才能产生效益,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职业教育从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始,再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甚至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都是为技术应用服务的,他们支撑着技术的发展,改良着技术进步,这种支撑性作用地位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无法取代的。
三是保障性作用。近年来,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致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数也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些规模庞大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为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发展中对技术工人数量需求的重要保障。
四是稳定性作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有稳定的人才来源,这些人才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前者,技术难于创新进步;缺乏后者,技术无法应用于生产实践。实际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技能型人才是关键要素,他们稳定着技术工人的数量,稳定着技术应用的质量,稳定着社会发展中人才因素的变量。
理性审视职业教育“冰火两重天”境遇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进口”与“出口”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您能否分析下,高就业率的职业教育究竟还缺乏哪些“吸引力”?
李梦卿:首先,要正确看待目前的局面。我国职业教育的确存在“进口畅”与“出口旺”的现状。“进口畅”表现在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没有门槛,不论多么低的成绩,都可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这当然能说明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但同时也暴露出相当数量的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文化知识的薄弱和不足。“出口旺”既说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正是很多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也应看到在高“就业率”的背后还存在低“就业力”这一“短板”。所谓低“就业力”主要表现在岗位迁移能力不强、就业起薪不高等方面。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职招生754.13万人,比上年减少59.73万人。同时,不少高职院校也感到招生的压力。为什么在国家政策一再向职业教育倾斜,而招生数不但不领情反而一再下滑呢?关键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传统思想的影响固然存在,与此同时,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高、“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成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完善“提升”发展途径 增强职业教育引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职教学生提供“提升”发展的途径和空间,是增强职业教育引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为走向工作岗位上的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使之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李梦卿: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是增强职业教育引力的关键,重点要解决好知识提高空间、技能增强空间和学历提升空间三个问题。
知识提高空间旨在解决职教教学的理论知识普遍存在不够系统的问题。长期的模块化知识学习,以“够用”为原则的教育教学,造成职教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不牢、内容不广、提高乏力。职业教育也要为学生打造好知识提高空间。在初中学习期间,要给予学生同等重视的待遇,不能因为我们有普通高中和中职各占50%的分流导向(在有些地方甚至是硬性规定),而放弃对成绩中下等的初中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要让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就形成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中职教育阶段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也是关键。同时,在中职教育阶段,不能因为强调技能学习而放松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技能学习与理论知识两者一样重要,相互支撑和补充。没有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只重技能训练不是职业教育的本真内涵。
技能增强空间则为职教学生提供深造的机会。这种机会一定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确实感受到能力能够增强。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技能训练与中职相比,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还需有实质性的提高,才能达到深造的目的。这是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在内的职业教育界,都必需正视的问题。增强技能无疑是每一个深造的学生都希望的,但课程如何设置?实习、实训如何设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如何更紧密?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实质性的提高等,这些应该成为增强技能的基础性设计。没有这些基础性的设计和实施,便失去了对原本希望通过深造能够进一步增强技能水平的职教学生的吸引力。
此外,学历提升空间亦能增强职业教育引力。不可否认,很多中职生希望能通过深造取得高职专科学历文凭;高职学生则希望通过深造取得本科甚至更高的学历文凭,这些都是学生发展的正常诉求。早先就有媒体报道,某职教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冠军可以落户天津,但这个学生的回答是“不”,因为要上大学,要读本科。这已经不是个案,应当引起社会尤其是职业教育界的理性关注。
与此同时,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有层次的,不可能都只需要中职阶段的基础性、操作性技能人才,也不可能都是高职阶段的稍高等级的技能人才。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企业也更需要更高层次和水平的技术技能型或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历提升不只是职教学生的诉求,也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当然,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已经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也已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已经绘就。职业教育在制度层面上的“玻璃顶”不再是不能突破的“钢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已有继续上升的通道的可能和现实探索,这一点是让职业教育界额手称庆的,但如何有质量地做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我看来,能正确处理好上述三个空间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能够为职教学生提供更好的深造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生产和技术要求的人才,也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