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全国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合作联盟培训大会”在贵州省遵义市开幕。30多所高职院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现场参加了本次会议,全国广大高职院校师生则从线上观摩了大会实况。
会议期间,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凌、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王新淮先后主持了大会,联盟理事长、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永刚作主旨报告,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颜永强、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王霞作经验交流发言,联盟秘书长、威海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建刚作联盟工作报告。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李凌书记表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各职业院校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宏伟工程,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本次联盟会议要努力达成以下目的:全面总结联盟成立以来工作开展情况,科学谋划下步重点工作,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努力让全国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合作联盟成为新时代大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先行者、职教排头兵。
联盟理事长、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永刚表示,此次联盟会议之所以选择在遵义召开,是因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起点,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合作联盟走进红色圣地,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光辉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和浓厚的红色文化,更能体验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坚定“不忘初心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会议期间,为进一步推动参会人员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理解认识,联盟理事会组织了重温国家民族和红色文化历史的签名活动。会后,80多名参会人员来到了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在“爱国林”里共同植下了35株银杏树,纪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及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合作联盟会议召开。(来源|光明网)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学生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工作的通知
皖教秘高〔2020〕105号
各高等职业院校: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现就好做高职扩招学生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总体要求
以满足扩招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为目的,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课程为基础”,坚持“同质等效、规范有序”的原则,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机制,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转换通道,为各类生源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提供便利,充分激发、调动扩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具体办法
原则上认定和转换的全部学分不得超过该专业毕业总学分的50%。其中,专业课认定和转换的学分不得超过专业课学分的50%。
(一)学历教育课程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1.已参加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学习的学生,其所学课程与现有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教学目标一致或相近、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可认定和转换为高职院校学生对应课程学分。
2.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中职(含技工教育)及同等学历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习,其所学实践类课程与现有实践类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教学目标一致或相近、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可认定和转换为高职院校学生对应实践类课程学分。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通过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课程,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自学考试大纲和高职院校教学内容要求相同或相近,可认定和转换为高职院校学生对应课程学分。
(三)在线课程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在线课程学习成果是指在相关主流开放课程学习平台上获得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作用,依托课程超市单科课程服务项目和园区学分银行转换平台,结合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内容认定和转换对应课程的学分。
(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是本专业主要技能掌握水平的重要体现,各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覆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关要求和所学内容,根据证书的级别和内容相关度,可认定和转换为相关专业对应课程的学分。
(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指按照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从业资格进行评价和认定的国家证书。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级别和内容相关程度,认定和转换为相应课程的学分。
(六)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是指行业企业认定的专项能力证书等。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和内容相关度,按照实质等效原则,认定和转换为对应课程的学分。
(七)行业专项能力证书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行业专项能力证书是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专项能力证书及其他行业企业执业资质证书等。各高职院校可根据此类证书的级别和内容相关度,按照同质等效原则,确定可以认定为相应专业对应课程学分的证书名称和级别,并认定和转换为相对应课程的学分。
(八)专业成果类型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培训证书、业绩奖项、荣誉称号等情况,制定业绩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办法,经学校有关部门评审后认定和转换为对应课程的部分或全部学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成果不得重复转换,不同层次的多项成果以最高级所认定的学分进行转换。
(九)经历与资历类型的学分认定与转换
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的职业(工作)经历、服役经历、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体现职业经历、资历、资格和能力的学习成果等,通过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经学校评审后可认定和转换为对应专业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以上各级各类证书、科学研究、培训、荣誉等成果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以最高学分认定和转换,不得重复应用。
三、相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高职扩招学生教学组织和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具体负责认定、审核工作。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校学生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的实施办法,于8月30日前报送省教育厅高教处备案。
(二)做好细致服务。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各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及时将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程序等内容广泛告知社会,认真细致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方便学习者获取准确信息。
(三)加强监督检查。各高职院校要严格规范认定与转换程序,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确保公平公正。对学分认定和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舞弊、作假等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将严肃查处。
安徽省教育厅
2020年8月21日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人社部日前公布了《新职业——网约配送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报告》表明,网约配送员的学历以初中、高中学历为主,拥有大学文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的网约配送员比例近15%。
2020年3月,网约配送员已成为国家新职业。《报告》显示,2019年,通过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网约配送员达398.7万人,同比增长了23.3%。在其25.7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目前已有25.3万人实现脱贫,脱贫比例达98.4%。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从2020年1月20日至3月30日,美团平台新注册且有收入的新增网约配送员达45.78万人。另据美团平台数据,三成网约配送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5成网约配送员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来源:央广网、中国青年报
记者31日从教育部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
暂行办法对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英文译名等提出明确规范,强调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原则上不得冠以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省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学校可以使用省域命名,其他学校确需使用省域命名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把关,但须在名称中明确学校所在地。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其他组织或个人拥有的商标、字号、名称等,不得使用国外高校的中文译名和简称。
暂行办法明确,高等学校名称原则上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但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可以在学校名称中使用对学校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捐赠者姓名或名称。高等学校应严格管理、合理使用、依法保护承载学校历史与声誉的校名无形资产,保持名称稳定,原则上同层次更名间隔期至少10年。
据了解,暂行办法适用于发布之后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高等专科学校的命名事项。
作者 | 胡浩
来源 | 新华网
近日,人社部组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不远的未来,事业单位职工将迎来满满利好!
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
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据人社部官网介绍,专项行动包括技能中国行动、高端人才引领行动、人才活力激发行动、专家人才下基层行动、人才资源高效配置行动、人才人事扶贫行动、人才服务提升行动、人才表彰宣传行动等。
在人才活力激发行动中,人社部表示,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制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的具体操作办法。
鼓励企业对关键核心人才
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完善技术要素和创新成果参与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对关键核心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制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的意见
发布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制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的意见。
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新型用人机制,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创新、离岗创办企业
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创新、离岗创办企业。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整合优势人才资源,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已有多地试行年薪制
一揽子新政策让事业单位职工收获满满,其中“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的消息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
事业单位职工年薪制其实已有地方正在探索。
2017年11月甘肃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做好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推广落实工作的通知》提出,事业单位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引进紧缺或高层次人才。2018年6月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辽宁省大力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实施方案》明确,事业单位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引进紧缺或高层次人才。2018年12月山东省人社厅发布的《关于山东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意见(试行)》也提出,对完成工作目标任务适宜以年度作为业绩考核周期、需要特殊激励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施年薪制。
年薪制究竟能拿到多少?
有地方开出年薪百万招揽人才
记者查阅山东省2018年发布的文件发现,其中对年薪制有明确解释:
“年薪一般包括基本年薪、效益年薪和奖金三部分。基本年薪应包括所聘岗位基本工资,按月发放。效益年薪根据年度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依据单位及主管部门对其考核结果发放。对超额完成预定任务指标、作出突出贡献的,可适当发放奖金。”
由此可见,实行年薪制,每月也会发放一次工资。究竟能拿多少钱呢?有地方已经开出了百万年薪!
据四川在线消息,今年,四川省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面向全国招聘教师,开出了最高年薪百万的待遇。
据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相关部门介绍,今年将招聘符合岗位资格条件的教育人才40名(2020年6月30日前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任职任教的除外),其中教育管理人才20名、名优骨干教师20名。
据悉,本次公开招聘为事业单位编制内招聘,考核招聘人员约定最低服务年限为6年,6年内不得申请调离。通过考核的教育人才最高可享受100万人才补贴,专业的发展培养(可申报领衔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经费,分批次选派到各级各类名优学校跟岗锻炼,纳入新区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体系)住房安居待遇以及协调未成年子女入学问题。
月薪制改为年薪制,有何变化?
月薪制改为年薪制,是否可以少缴个人所得税缴纳额?对此,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汪蔚青对界面新闻表示,薪酬缴纳的方式完全不会对此产生影响。
“2019年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实施,纳税人取得的‘综合所得’以年为一个周期计算应缴个税。也就是说,全国人民的个税都是按年征收,并不会因为月薪制改成年薪制而多缴或少缴。”她说。
“两者唯一可能的区别就是年薪制带有激励机制,那么如果你的收入增多,相应的个税也要多缴。”汪蔚青说。
业内人士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适合推行年薪制,这与不同单位的性质有一定关系。
“适合推行的应当是对社会有一定经济建设和推动作用的事业单位,比如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或者是部分营收需要通过提供社会服务来实现的单位,这样实施年薪制对提高整体单位的营收和服务有帮助作用。一般的行政院所并不适合,也没有必要。”上述地方人社部门从业人员称。
该人士还提出,“高层次人才”的说法过于笼统。一般而言,高层次人才根据性质分为高级管理人才、高学历人才和高技术专业人才。但具体来看,各性质的高层次人才中还有细分的多个层次,并且各个地区对此的界定也各有不同。因此,究竟何种人才符合年薪制要求,还需要人社部和各地相关部门进一步规定细化。
来源:工人日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首先,我向在座各位老师,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7亿,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
第一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在列宁小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在解放区的小学、陕甘宁边区的中学开设“政治常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把“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强调中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10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发 盛佳鹏/摄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我就思政课建设多次讲过意见。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我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我在上海考察期间说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提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2016年,我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我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2018年五四前夕,我在北京大学专门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年初,我去南开大学时也强调了思政课建设。
2019年9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 新华社记者 申宏/摄
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这些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队伍结构还要优化,整体素质还要提升;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还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
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我们应该有信心办好思政课。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历史性提出来的。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在浙江工作时,我给大学生讲过思政课,当时我要求浙江省委班子成员都到大学去讲课,而且都联系一所大学,我就联系浙大。我在福建工作时也去讲过。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的,现在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历经坎坷,也走了些弯路,也出现了像“十年浩劫”这样的情况。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把握住,像《国际歌》中唱的那样,我们党也不是神仙皇帝,在摸索中前进肯定会有失误,不要因为有这些失误就丧失对党的信念,动摇对我们所秉持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6日上午,习近平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同学生们亲切交谈,勉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发奋图强。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过,“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今天,我想进一步谈谈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问题。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在广州考察暨南大学时同部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一,政治要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教师是释疑解惑的,自己都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
第二,情怀要深。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第三,思维要新。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
第四,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还要有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不能在课上讲得不错、却在课下乱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不错、却在网上乱说。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定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遵守纪律,不意味着不能讲矛盾、碰问题。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要自觉做到修身修为,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第三个问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以下几个“统一”。
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第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然,在思政课教学中也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比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
第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同时,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
第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第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2014年5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这是习近平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第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
第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列宁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里面,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
第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
以上这些,说的是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
第四个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现在,大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搞得很活跃,学校领导去讲讲话,引起社会上较大关注。这些讲话是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的重要体现,应该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有的讲话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得少。这要引起重视。大学领导是教育者,但更应该是政治家。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解决好学风问题。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一些学校口头上把思政课捧得很高,但落实不到教育、学术、人才评价机制上,有的跟国外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走,一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排次、定序、论英雄。思政课专业没办法在所谓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自然而然成为被价值评价体系排斥的对象,甚至有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系都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进人、评职称,有的靠学校特批照顾。久而久之,有的地方形成了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给一些思政课教师造成很大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来源。教育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也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按照要求办好思政课,在这方面没有例外。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一个考验。能不能讲好思政课,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的体现。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要牵头抓思政课建设。相关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思政课建设情况要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等,督促学校切实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抓到位。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
来源| 《求是》
教高厅函〔2020〕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国家有关战略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等文件精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0年7月30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协调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经研究,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在此基础上,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三、建设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产业为要。依托优势学院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双方或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四、建设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新专业,探索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建设路径;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六)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五、建设立项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规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布局,指导和组织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和评估。
(一)申请条件
现代产业学院应已具备或近期可以达到以下基础条件:
1.人才培养主要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相关专业已经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范围,具有相对优势;
2.相关产业列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参与的企业主体参考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要求,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
3.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4.相关企业主体参与的兼职教师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数量不低于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
5.加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30%;
6.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
7.初步形成理念先进、顺畅运行的管理体系;
8.学校能够提供相对集中、面积充足的物理空间,每年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用于人员聘任、日常运行;
9.学校给予发展所需政策扶持。
(二)立项程序
1.依托高校根据现代产业学院总体定位、建设思路,紧密结合实际,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开展建设,搭建基础团队,明确体制机制。
2.具备条件的高校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同时,申请单位通过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备。
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重点考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等,按照“分区论证、试点先行、分批启动”的原则进行培育建设。
4.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统筹各类资源,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予以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推动稳定发展。
体育课变形:初中搞“应试”,高中走“形式”
当前,一些地方的初中体育课完全围绕中考项目开设,以至于学生在体测结束后,再也不想运动;到了高中,体育课流于“放羊”,学业水平测试走过场,学生体质下滑严重。
初中搞“应试”,高中走“形式”。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效果?
“等中考体育测试结束,我再也不运动了”
800米、立定跳远、跳绳,从初一开始,刘媛(化名)的体育课就围绕这3项中考体育项目进行。尽管体质在提升,但她的运动兴趣不断消减:“太枯燥了,等中考体育测试结束,我再也不运动了。”
中部某省一所中学的初中体育老师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初一初二时,学校还会开展一些别的体育项目,但到了初三,就完全进入中考体育项目的训练日程,一些家长还利用寒暑假给孩子报体育课外补习班。
“中考体育是刚需,没有兴趣可言。”一名体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毛振明说,当初设计中考体育主要想以考试的方法来强迫学校重视体育,从而提高学生体质。现在看来,虽起到一定作用,但弊端也明显:沦为应试教育的体育课,不仅扼杀了部分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对学生体质提升也“只能管用一阵子,不能管用一辈子”。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实施、上海体育学院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存在健身效果随年级提高明显“逆减”等问题。
毛振明说,多项研究数据表明,中考体育开始实行后,初三学生的体质是初中各个年级中最好的,高一学生的体质也是高中各个年级中最好的。
这些数据和老师们的感受也较为吻合。不少高中体育老师说,明显感觉学生高一时的体质比较好,到了高三,体质明显下滑。高中体育测试基本就是走过场,学校一般不会因为体育不合格而不让学生毕业,学生因此越发不重视体育。
中部某省一名高二学生告诉半月谈记者,上初中时,学校将每周一节的体育课增加到两节,老师会鼓励学生在下午活动课时参加体育锻炼。“那时体质确实好。”他说,上高中后体育课抓得不紧,每天下午的活动课基本被作业取代,“除了有些篮球爱好者还坚持运动外,很多同学都不锻炼了”。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存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与应试体育结合起来,导致体育课异化,体育课从让人享受乐趣、能够去竞争表现的运动文化,变成了没有乐趣只有功利的体育“考试任务”。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要让我们觉得运动是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完成一项任务。”太原市一名初二学生说。还有一些学生说,他们其实很喜欢一些运动项目,比如篮球、排球,但是考试不会考,学校开课就少了。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长凝小学不一样。这所山区寄宿制学校提出,每个学生都要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一年级的孩子学会呼啦圈、二年级孩子学篮球操、三四五六年级主攻跳绳和霸王鞭。如今,花样跳绳已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该校六年级学生小杰原本比较自卑,接触花样跳绳后变得不一样了。老师发现小杰跳得特别好,于是鼓励他好好练。倒立跳、侧翻跳……小杰创造了不少自己的独家花样跳绳法。经常一下课,同学们就围着小杰请教个不停。“现在我每天都很开心,交了很多朋友,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小杰说。
“在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在中小学,体育课不以养成某项运动技能、培养某种运动兴趣为目的。”山西省体育局原局长、华舰体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晓春说,这也许就是不少孩子上了那么多年体育课,做了那么多年广播体操,毕业之后却不再运动的原因。
建立走班制体育教学模式
毛振明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走班制教学或是破解当前体育教育问题的一剂良方。走班制教学是指在中小学推进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将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按学生事先自选的运动项目重新组班进行上课的形式。
毛振明认为,这种形式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学习,并有较长时间进行专项化练习,从而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等要求。赵晓春也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兴趣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的体育课程都是围绕一个项目来展开,他就很可能会一辈子热爱这个项目。
然而,实现走班制体育教学,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体育老师素质问题亟待解决。“体育项目的门类区别非常大,一个教体操的老师肯定教不了足球,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学校,尚未有意识地像文化课那样将体育课按项目分科,对体育老师也没有专业化技能要求。”赵晓春说。
还有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问题。“每天有18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一个班活动的地方只有篮球场那么大。”中部某省一名任职于私立学校的初中体育老师告诉半月谈记者,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影响着体育课的开展。
针对这些问题,毛振明、赵晓春等人建议,首先,各地区和各学校要进行长远规划、综合布局,盘点现有资源,尽快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走班制体育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形成‘一校多品’,条件不足的也可建立‘一校一品’,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毛振明说。
其次,提高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加强技能培训。毛振明说,体育老师不能做万金油,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到入职后的培训体系,要突出“一师一专”。太原市第四十八中体育老师王娟建议,中小学校要提高体育教师招收的专业门槛,加强实践培训,尽量让每个老师能撑起一个项目课程。
第三,加大对校园体育场所、器材的建设投入力度。同时,各地可大力开展各类运动的市级、区级、校级联赛,让学生在持续学习、深度参与中培养运动技能与兴趣。(记者 王菲菲 刘扬涛)来源:半月谈
临近开学,铁路部门近日回应因疫情未返校学生证无注册章的问题:临时调整学生票查验规则,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暂不查验学生证本学期注册章,允许学生按规定购买学生优惠票,对于符合学生购票规定的,不要求补票。
购买学生票须符合哪些条件?
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大、专院校(含民办大学、军事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中、小学就读,没有工资收入的学生、研究生。
家庭居住地(父亲或母亲之中任何一方居住地)和学校所在地不在同一城市。
大中专学生凭附有加盖院校公章的减价优待凭证、学生火车票优惠卡和经学校注册的学生证,新生凭学校录取通知书,毕业生凭学校书面证明;小学生凭学校书面证明。
在优惠乘车区间之内,且优惠乘车区间限于家庭至院校(实习地点)之间。
每学年乘车次数限于四次单程。当学年未使用的次数,不能转至下年使用。
【提示】
学生票的使用区间一定是家庭至院校(实习地点),且学校和家不在同一城市,假期旅行、往返于学校和实习地点等情况乘车是不能享受学生优惠票价的;
新生可以凭学校录取通知书购买一次学生票;
在职学历教育的学生是不能购买学生票的;
优惠乘车次数每学年4次,不累计,不顺延。
如何使用录取通知书购买学生票?
入学新生可通过铁路12306网站或手机客户端,凭学校录取通知书购买一次学生票,购票成功后,凭学校录取通知书和购票时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去车站进行核验,核验成功后方可使用学生票。
网上购票时,在添加乘车人时将旅客类型选为“学生”。
教学厅〔2020〕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2020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做好考试招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工作,严格规范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现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全力确保考试组织安全平稳
1.压实考试安全责任。各地要充分认识当前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考试安全,全力保障全国成人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成人高考)安全平稳。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组织成人高考、治理考试环境、整治考风考纪、维护考试安全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高校是本校考试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对成人高考工作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考试安全工作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严格执行高校考试招生管理工作八项基本要求,重大问题决策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并报告教育部。
2.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各地各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国家教育考试组考防疫工作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结合本地本校疫情防控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成人高考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实施。要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设置专用隔离考场和隔离通道,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加强考试招生场所的清洁消毒,制定完善防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考务人员防疫培训和应急演练,保障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完善考生报名、资格审核等工作办法,积极采取线上等非现场方式,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防范出现疫情传播。
3.严密考试组织管理。2020年全国成人高考安排在10月24日至25日(相关科目考试时间安排见附件1)。各地要充分发挥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强化联防联控,集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清理整顿涉考培训机构和助考中介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试卷安全管理,采取人防、技防等多项措施,实现对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评卷的全过程监管,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严格按照考务管理规定做好考试组织,加强考生入场检查,严防考生替考和携带高科技工具作弊。成人高考必须全部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相关学校有义务承担考试任务并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标准化考点能用、管用且必须使用。
二、全面加强招生录取规范管理
4.合理安排招生计划。各地各部门和高校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本地区、本行业成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分析预测,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办学条件、报考人数及2020年高职院校扩招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严格按照脱产、业余、函授等不同学习形式科学合理安排高校招生计划。各地各部门和高校要按照2020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安排(附件2),按时完成计划编制等工作。
5.加强考生资格审核。各地要准确把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充分体现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按照本省(区、市)确定的报名条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审核考生报名资格,坚决防范中介机构和单位大规模组织不具备学习条件人员异地报考、录取和学习。加强对申请“录取及投档照顾政策”考生和免试入学考生的资格审查和公示,未经公示和公示不通过的考生一律不得享受相关照顾政策。各地要加强工作统筹,原则上于9月底前完成各类免试入学和单独考试考生的报名手续。
6.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各地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要求实施录取工作,严格执行招生规定、招生计划和信息公开等要求,严格遵守高校招生“十严禁”“30个不得”等招生工作纪律。加强成人高校函授站点监管,严格执行年度备案制度,未经有关部门备案不得举办函授教育。严肃查处成人高校虚假宣传、违规承诺等恶性生源竞争行为。科学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保证录取新生达到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培养要求。
三、进一步加强考生服务和新生资格复查
7.加强招生宣传服务。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宣传成人高校招生政策,提醒广大考生充分了解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改革和医学、艺术、体育、外语等相关专业招生政策,积极配合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退役军人部发〔2018〕26号)中有关“成人高校招生专升本免试入学”政策,鼓励符合报考条件的退役军人积极报考。大力开展诚信考试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预警宣传,提醒考生增强法治意识,切勿上当受骗。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早发现、有效应对不实宣传和恶意炒作,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8.严格新生资格复查。各地要指导属地高校认真开展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对新生报到所需录取通知书、身份证、加分照顾和免试入学资格证明等材料与录取新生名册、电子档案逐一进行比对核查,并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严防冒名顶替。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违纪舞弊者,一律按有关规定取消其入学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倒查追责。
四、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9.严查违规违纪行为。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及时调查处理成人高校考试招生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对违反考试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等规定严肃处理。对违反招生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等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其他未尽事宜,按照《2016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办法》(教学〔2016〕7号文附件1)和我部相关招生工作要求执行。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速将本通知转发至行政区域内所有成人高校。
附件:1.2020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表
2.2020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工作进程表
教育部办公厅
2020年8月20日
疫情期间,不少学生观看电子屏幕时间增长,户外运动时间减少,对视力产生影响。教育部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调研发现,中小学生近视率半年增加了11.7%。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教育部对9个省(区、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做了调研,结果“很不乐观”。与2019年年底的数据相比,6月份所做的调研显示,这半年,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
王登峰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采取相关措施,严格落实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要求。
“一是要控制在线学习的时长。”王登峰说,关于在线学习的时长,原则上要求小学不超过两个小时,初中不超过三个小时,高中不超过四小时,而且每次连续看视频的时间也有明确的要求。
“第二,还是要加强体育锻炼。”王登峰说,最近将出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强调中小学生在课外也至少有每天一小时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王登峰说,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爱眼护眼,加强眼视光的检测和配镜相关市场和经营主体的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解决青少年近视问题的氛围。
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生物化学、纳米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其实都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近日结束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释放出消息,我国拟增加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至此,我国研究生学科门类将增至14个。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由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和本科生学科专业目录组成,其中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层级。这一专业目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多次调整。
“增设交叉学科门类,赋予了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同等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指出。
学科门类有了,接下来就是布局一级和二级学科,进行人才培养。
科学创新越来越依赖交叉学科
我国目前已有13个研究生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此前,交叉学科虽然并没有出现在专业目录上,但“江湖”上已有它的身影。2009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就规定:“交叉学科按照目录外自增设二级学科的程序进行设置,挂靠在所交叉的学科中基础理论相近的一级学科下进行教育统计。”这实际上赋予了高校自主设立交叉学科的权力。
根据2019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自设交叉学科名单》,各大高校已经开设了500余个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是一种世界性趋势,早已有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形势下,这种趋势显得更为突出,适应趋势的需求更为迫切。李立国则指出,交叉学科是学科知识高度分化和融合的体现。最近25年,有近5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获奖成果都属于交叉学科领域。
可以说,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也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毕竟,学科之间并非界限分明,甚至大多数时候,这种界限都是流动的。生物化学、纳米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其实都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不过,按照现行制度,学科专业目录是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开展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以及进行相关教育统计的基本依据。曾有学者呼吁,在目前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中,新兴交叉学科难以找到自己的学科位置,发展得不到政策鼓励和制度保障。有了正式身份,交叉学科就能争取更多资源,发出更大的声音。
学科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和管理
在交叉学科被正式列为学科门类之前,相关高校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已经进行了多年。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把它分成了三种培养模式:项目依托型(学校拨出专项名额,开设交叉培养项目)、机构依附型(依附于专门实体平台或者研究机构)和学科依赖型(已存在或新设的二级学科)。
他曾深入调研过一些高校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情况,发现研究生交叉培养面临功利性和简单化设定的困境,一些高校的交叉培养成为推动某些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源获取手段。
吴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曾有高校相关负责人向他坦言,交叉学科发展最大的阻碍来自机构设置,“小单位山头林立,彼此之间会有隔阂和事务牵绊,合作比较困难”。实验室能否开放,其他学科或者学院的课程能不能选这些事,都需要费劲协调。
毕竟,如果教师编制、资金以及设备等由不同学院提供,基于不同机构设置的管理体系,会阻碍交叉培养的实现。
而且,在项目制的培养模式下,招生和培养其实是分离的。
对此,周洪宇坦言,现在的交叉学科教学,主要还是由不同学科老师在进行。“如果学科之间的跨度不大,属于一个学科群,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但一些学科之间界限非常明显,老师要在这些学科间做到‘出入自如’,就很难了。”他表示,高校教师本身接受的就是专业化、精细化的教育,要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其自身的认识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学生要毕业时,问题又来了。一些还没摸索清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往往还未建立交叉学科专家库。学生的毕业论文若送往单一领域专家处进行评审,可能会“不受待见”。
吴伟感慨,如果学校缺乏强有力的交叉学科管理部门或者委员会来统筹规划和管理,在学生培养方案如何制定、学生出口标准如何设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等具体操作上,都会面临重重困难。
“提高跨学科教师自身能力,做好跨学科专业的评价工作,都是未来需要探索的课题。”周洪宇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应该下大功夫研究。
培养机制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
那些从交叉学科毕业的研究生,都去了哪里?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下简称交叉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最早发展和设立交叉学科的机构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运行,学院已经持续稳定的培养了多届全新设立的交叉学科毕业的跨学科交叉型学术人才。
记者从2019年该院老师撰写的《理工类交叉学科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以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为例》的文章中看到,2013年到2018年的就业系统数据显示,北大交叉学院的学生就业领域广泛,约60%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参加工作,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去国外或者在国内顶尖学府从事科研工作。
虽然就业形势良好,但无论是自我认同感还是社会认同度,都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交叉学院的教师指出,有明确学科招聘需求的企业单位对交叉学科的毕业生,往往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偏见。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与传统单一学科学生相比,学科归属不明确,有时会出现边缘化、被动化的局面。
即使交叉学科被正式纳入学科目录,要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交叉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应当如何培养,牵涉的领域错综复杂,将是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大挑战。他指出,需要在课程设置、导师选聘等方面树立交叉学科意识,完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健全交叉学科指导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体系,解决导师参与积极性等问题。
吴伟认为,高校应有统筹管理机制统领全局,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保障交叉培养的实施;从入口处筛选优质生源,从出口处把关培养质量,让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支撑保障机制作用于培养过程,为交叉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培养机制,改善培养效果。”他强调。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和《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两份报告展现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艺术学习质量状况。
2019年,教育部开展了第二周期第二年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监测学科为语文和艺术。本次监测在全国抽取了331个样本县(市、区)的数千所小学和初中,对10万余名四年级和近8万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对中小学校长、语文和艺术老师开展了问卷调查。
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1.7%、79.3%,与2016年语文监测相比总体保持稳定。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较高,但语文学习自信心有待提高。数据表明,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分别为94.5%、88.9%,语文学习自信心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分别为47.9%、49.1%,语文学习习惯好和较好的比例之和分别为67.2%、62.2%。
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1.7%、70.6%,课外阅读书籍种类在3种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4.8%、77.1%。而且,进一步分析发现,课外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学生以及课外阅读种类丰富的学生,语文成绩相对较高。比如,四年级、八年级课外阅读种类为6种及以上的学生语文成绩分别为559分和532分, 分别高出阅读种类仅为1种的学生123分和108分。
不过,学生的课业压力依然较大。有两成四年级学生仅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就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家庭作业总时间。
艺术学习质量监测则通过纸笔测试的方式测查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音乐作品赏析能力和音乐基础编创能力。监测结果与2016年艺术监测结果相比总体保持稳定,78.5%的四年级学生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美术作品赏析能力、美术知识生活运用能力与2016年相比总体保持稳定,91.5%的四年级学生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学生对中国画、民间手工艺、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喜欢程度较高,但对部分民歌、民族乐器、传统美术作品的辨识和鉴赏能力较弱。
对农村教师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小学艺术教师配备虽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能满足现实教学需求的情况。
农村小学校长表示音乐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达到30.0%;美术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达到30.3%。师资缺口依然较大。
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2亿人左右,2030年达到14.5亿人左右。记者从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获悉以上内容。
2021年进人口发展转折期
该《规划》是指导今后15年全国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规划》指出,未来十几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根据预测,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流动仍然活跃,家庭呈现多样化趋势。
同时,我国的人口形势也将遭遇一系列的挑战,如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老龄化加速的不利影响加大,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家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患不断积聚等。
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
《规划》明确了覆盖全人群和生命全周期的重大任务与政策措施。要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要通过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要推进人口城镇化,推动城市群人口集聚,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优化人口空间布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未成年人保护,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
《规划》要求,要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强化人口数据支撑,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开展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引导,推进国际合作,开展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 生育水平
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发挥
2020年人口达14.2亿
《规划》提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
《规划》在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适度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改善,结构逐步优化,分布更加合理。
《规划》提出,总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稳定在适度水平,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2亿人左右,2030年达到14.5亿人左右。
解读
生育政策或将会继续完善
记者注意到,2015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是1.5-1.6。《规划》中列出,2020年和203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都维持在1.8。
总和生育率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2015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5-1.6,相当于目前欧洲的平均水平。而国际上认为2.1的总和生育率是实现和维持代际更替的基本条件。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我国已较长时期处于低生育水平,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出现短期回升,但受生育行为选择变化等影响,长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风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在2017年和2018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预计将可以达到1.8。然而,在从未来15年间每年的总和生育率都达到1.8的话,难度比较大。
他预测,未来国家可能会根据当时的总和生育率来调整生育政策。比如在2020年,如果总和生育率没有达到预期,那么生育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开。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则认为,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总和生育率达到1.8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她同时认为,由于累积需求生育集中释放,未来几年总和生育率或将达2.0。
2 人口性别比
20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07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下降至113.51。
《规划》提出,未来十五年,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等,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稳步下降态势。《规划》同时提醒,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积累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
对此,《规划》提出目标是,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性别结构持续改善。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根据其预期目标,到2020年我国性别比小于112,到2030年稳定在107。
解读
性别比偏高因“性别鉴定”
近年来,我国男女人口比例失调的新闻屡见报端,一些媒体把性别比失衡称为“光棍危机”。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也提出将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将严厉打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表示,上世纪末,在我国刚开始推广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时,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当时专家都在研究其原因,后来发现最直接的原因是性别鉴定,最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生育观念问题,也就是“重男轻女”。
刘鸿雁说,近年来,全国一直在整治非法性别鉴定和非法人工流产的行为,也称“两非”行动。这个行动在降低出生性别比上起到重要作用。
她认为,打击“两非”仅能治标,直接把出生性别比降下来的行动。但是最根本的改变应该是观念的转变。因此,国家有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活动。
3 老龄化
鼓励大龄失业人员回归劳动力市场
“十二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6.1%,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减少。
联合国曾预测,世界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2021年-2030年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
与此同时,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
《规划》提出,未来十五年,老龄化加速的不利影响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快会明显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凸显劳动力有效供给约束,人口红利减弱,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
对此,《规划》提出,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服务、就业促进等方式鼓励大龄失业人员回归劳动力市场。探索建立养老金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大龄劳动力在岗继续教育培训,落实完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支持大龄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
老龄化加深给养老金和医保带来压力
解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16.1%。这个数据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未来15年是我国老龄化的加速时期,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逐渐变老。
他表示,老龄化日益严重是一个全面的挑战,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会给养老金和医保带去比较大的压力。
《规划》提出,未来十五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三五”后期出现短暂小幅回升后,2021年-2030年将以较快速度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
对此,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将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必须通过全面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对冲人口红利减弱的不利影响。
该负责人称,《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大中专毕业生和技能劳动者,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二是通过全方位投资人力资本,充分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开展大龄劳动力人力资本开发行动,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避免过早退出就业市场。三是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四是树立全球视野,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国际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有效利用国际人才资源。
其实,劳动力减少的中国是否告别了人口红利期,外界对此一直有争论。《规划》提出,未来15年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表示,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下降了。而未来我国缺少的更多是有技术的劳动力,这可以通过培训等来弥补。
刘鸿雁解释,人口红利期是人口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概念,即当劳动力的人口站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就是人口红利期。
她认为,劳动力带来人口红利和一个国家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有些相对落后的地方,青年人占比非常高,但并没有带去“红利”。
刘鸿雁认为,老龄人口多,不意味着人口红利期就没有了。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老龄化可以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由于老年人储蓄比较多,花费少,储蓄放在银行。这些钱放在银行可以被用来投资和建设。
4 流动人口
未来15年2亿人从农村移居城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城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15年的56.1%,流动人口从2.21亿人增加到2.47亿人。
《规划》指出,未来15年,我国人口流动仍然活跃,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预计2016-2030年,农村向城镇累计转移人口约2亿人,转移势头有所减弱,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此外,以“瑷珲-腾冲线”为界的全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保持不变,但人口将持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
然而,我国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约束,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不衔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依然突出,不利于有效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
《规划》明确,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2016-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
《规划》提出,进一步拓宽落户通道。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调整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政策,区分城市的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
2020年前实现一亿人落户挑战大
解读
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活跃仍是未来大趋势。然而,目前我国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在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方面首先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畅通落户渠道,拓展就近城镇化空间,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推动人口合理集聚。
该负责人表示,第三是着力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制定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保障边境地区人口安全。四是深化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破除人口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过去我国的城镇化速度比较快,但国家更强调“新型城镇化”。这不是统计上的城镇化水平提高,更多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从2016年到2020年,要实现1亿人要落户到城镇。要完成这个目标,挑战是非常大的。
陆杰华曾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按照统计数据,2015年城镇化率是56.1%,实际上把2.47亿流动人口算了进去,但这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和城镇户籍人口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来源|新京报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这些年来,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越来越多。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业受到了大家的极度欢迎,有越来越多的人报考这个专业。大家对人工智能有一些误区,其实人工智能专业不仅仅就是计算机专业,它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这个专业的优点特别明显,现在这类人才还比较短缺,行业竞争压力小,高薪自然是肯定的,而且不论男女,都可以学这个专业,只要你有兴趣。
关注职教网在线 获取更多资讯
关注职教网在线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日前,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通知要求
本次专项整治的重点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重点采取五项举措:
一是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重点对未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等方面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或平台进行全面整治。
二是集中整治网络不良行为。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重点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
三是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集中对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进行治理。
四是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督促互联网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加强信息通报,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有序经营。
五是加强教育宣传引导。部署各地中小学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通知要求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各地教育、新闻出版、网信、公安、电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深入摸排网站、平台和应用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通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小编带你一起看全文↓↓↓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闻出版局、网信办、通信管理局、公安厅(局)、市场监管局(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新闻出版局、网信办、公安局、市场监管局:
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联合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
重点对未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等方面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或平台进行全面整治,对未经审批违法违规运营的网络游戏予以查处,对未采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措施的予以限期整改。进一步推动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开发使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模式,完善实名实人验证、功能限制、时长限定、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等运行机制。推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监护软件。部署各地中小学依托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及地方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在暑期集中开展预防网络沉迷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沉迷和不当消费行为。(新闻出版、网信、教育、电信、公安等部门根据职能各负其责)
(二)整治不良网络社交行为。
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对相关QQ账号、群组等通报相关企业,依法依规采取关闭群组、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公安部门牵头,网信、电信、市场监管等部门配合)
(三)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
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坚决清理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涉低俗色情、校园霸凌、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导向不良内容。严格处置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即时通讯工具群圈、社交平台诱导未成年人自残自杀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和行为。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诱导点击跳转至淫秽色情、低俗庸俗等有害页面的行为。依法查处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违法行为。(网信部门牵头,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配合)
(四)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
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监督指导,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配足配强巡查力量,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发现重大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指导重点网站平台加强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建设,加大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供给力度。加强信息通报,对查处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有序经营。(网信部门牵头,电信、公安等部门配合)
(五)加强教育宣传引导。
部署各地中小学校在秋季开学后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班团队会等形式,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培养中小学生上网技能、安全防护、信息甄别等网络素养能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部门牵头,新闻出版、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配合)
三、治理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摸底。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部署,集中开展巡查摸底工作,摸清涉未成年人的重点网站平台和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2020年8月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针对摸排结果,各相关部门对网站、平台、应用程序等开展集中治理,清理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络不良信息,关停取缔一批不符合要求的账号、网站,查处曝光一批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打击一批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2020年11月底前完成。
第三阶段,自查总结。各相关部门针对摸排和整改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查总结,堵塞管理漏洞,总结有效措施,形成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长效工作机制。2020年12月底前完成。
四、工作要求
(一)周密部署。各地要高度重视,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作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订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治理步骤,细化工作要求,压实部门责任,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二)部门联动。各地教育、新闻出版、网信、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健全部门工作联动、形势研判和应急反应机制,重点加强市场准入、内容审查、技术监管、执法处罚等关键环节监管和整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三)宣传引导。各地要及时总结本地治理情况和有益工作经验,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及时向社会公布专项治理重要举措、工作进展,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四)加强督导。各地要对治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治理成效。要建立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问题专门举报受理渠道,动员网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提高有害信息尤其是典型案件的发现率和处置率。
各地工作总结于2020年12月底前报送相关部门,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送。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市场监管总局
现在人是活的越来越“精明”只要哪个地方能赚钱,人们都会争相涌入到其中。就拿房地产行业来说,在房地产最为火热的时候不少企业和个人都涌入到了其中,早一批进入到房地产行业中的人都赚了不少。
但现在随着市场的“饱和”和国家的调控,房地产的“赚钱效应”也已经“消失”了。房地产也很难再让人们赚到钱,不少现在投资房地产的人都开始亏钱了。
现在的房地产已经不再是“香饽饽”了,不少企业和个人又开始寻找下一个赚钱的“风口”了。现在时代瞬息万变,可能一个“风口”还没出现时就已经被人们“锁定”了,普通人很难有机会遇到这样的“风口”。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好的“风口”能让我们的成功变的“轻而易举”,所以不少人都在寻找着下一个“风口”。小编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了未来几年内,我国的几大“风口”行业,有能力的话大家就可以早早在这个行业“布局”了。
大健康领域
大健康一直被人们予以厚望,曾经有专家预言:大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之后的又一个财富“爆发口”。在我国大健康领域更是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和机遇,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未来医疗养生行业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市场。
就连马云和王健林两位前首富都非常看好大健康领域,马云曾预言:未来的中国首富将来自大健康领域。可见马云对于大健康未来的看重,而王健林也早早就在大健康领域布局了。王健林早早就投资了多个医疗养生项目,自己还创办了多家大型医院。两位首富都看好的行业,你还犹豫什么?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直都是我国的发展重心,我国也明白科技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是多么的重要,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必将是一个“风口”。
众所周知在房地产行业“赚钱效应”不高之后很多房企都开始了转型,我们熟知的碧桂园也转型了,它转型的方向就是机器人领域。碧桂园曾斥资800亿进军机器人行业,可见碧桂园也是对于机器人领域也是予以厚望。
教育行业
现在人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不少家长也非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基本上每个家长都会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有的家长还会给孩子报好几种兴趣班。这些课便宜一点的一个学期也要上千,贵一点的一学期上万都是正常。
有人估算过未来我国的教育市场将有超过千亿的市场份额,这么大一块“蛋糕”你们想来瓜分吗?
你们还觉得未来我国有哪些“风口”行业呢?可以在下面留言、讨论哦。也可关注“职教网在线”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