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关情况。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各地和相关高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当地疫情防控形势、春季学期教学进度以及暑假放假时间,科学确定秋季开学时间。30个省份所有或部分地市已确定秋季开学时间,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在9月1日左右开学,与往年秋季开学时间大致相同。高校根据新老生、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分批次在8月下旬至9月开学。

  各地和相关高校按照更新版学校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因地因校制宜,认真研究制定开学工作方案,推动教育教学秩序“全面、正常、安全”恢复。分期分批错时错峰开学。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等地结合生源结构特点、教育教学需求和区域防控等级,科学合理确定学生返校批次和具体时间。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49所8月底前第一批学生返校,24所9月上旬第一批学生返校,2所9月中下旬第一批学生返校。

  8月27日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关情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要突出“两个统筹”:一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要按照“属地统筹”的原则,在做好常态化下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恢复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二是要区别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统筹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特别要针对春季学期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吕玉刚强调,小学起始年级也就是新生,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坚持零起点教学,积极地探索合理设置过渡新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使新生能够顺利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幼儿园要严格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普通高中学校要积极稳妥实施选课走班,加强走班教学的课程安排和各项管理工作。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关情况。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今年秋季学期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特殊时期。科学谋划、部署安排秋季开学和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是全国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任务。教育部要求确保安全开学、正常开学、全面开学。“安全开学”要求各地和学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和要求,结合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本校实际,统筹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正常开学”要求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把教育教学秩序恢复到正常的课程安排、正常的课堂学习、正常的校园生活。“全面开学”要求在满足开学条件前提下,各个地区、各类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

  王登峰强调,要建立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组建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队伍,加强技能培训,做好应急演练,一旦发现疫情,第一时间隔离、第一时间报告。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设施到位、物资到位、制度落实到位,加大对条件薄弱学校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和防疫物资配备支持力度,加强对学校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针对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心理援助等重点问题,细化方案,做好应对。及时排查师生心理状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心理疏导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根据北京市教委规定,8月15日起,在京高校陆续安排在校生返校,各校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结合学校的小学期制定错峰返校时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目前北京市已有约10万名大学生返京,每日返京学生增长到1万人。

  北京化工大学是北京市开学较早的高校之一,目前共有1.5万余名学生返校,1.7万余名学生在校。其他学生由于等待核酸检测结果、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暂时无法返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北京化工大学了解到,在学生返校前,该校已经组织有关单位对所有场所进行清洁及消毒。在返校日,入校学生在校门口依次通过消杀区、测温区,并通过身份核验后方能进入校园。

  北京化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教学工作稳步推进,学校按照“非必要、不出校”的原则对校园实施相对封闭的管理。学生返校后,因特殊情况需要出校的,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报辅导员或导师审核,再经过学院审批和学校备案后方可离校。

  学生进出校园还需符合审批、身份核验、体温检测等防控要求,在校外居住的学生则需要严格执行“晨午晚检”“日报告”等制度,严格执行入校审查。

  李奕介绍,绝非“一刀切”地禁止学生离校,学生如有需求可提出申请,目前北京市的93所高校已经与属地建立了畅通的联防联控机制。

  随着疫情全球的发展态势,今年的留学趋势有了变化。

  开学季来临,不少欧美高校或宣布延迟开学,或改为线上教学。一些高校还因疫情出现财政困难,被迫永久关闭。据报道,截至今年7月,仅美国就有33所大学宣布永久关闭,涉及中国留学生5690名。

  上月,美国入境与海关执法局(ICE)又颁发了针对留学签证的新规,各类签证、考试和学校申请的延期、暂停,也让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出国求学的选择更加审慎。

  疫情下,留学生们究竟作何选择,留学市场又出现了什么新趋势?

  近日,钱报记者采访了杭州的部分留学生和家长,以及业内人士的代表。

  林怡 伦敦某高校中国留学生家长

  交着巨款在国内半夜上网课

  3月初,留学生妈妈们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如何让孩子回国,现在讨论最多的则是:要不要回去上课。

  按原计划,我女儿下个月该在英国念大二。8月初,学校发来邮件,说已经做好了线下课程的充分准备,但信末也表示,如果有困难不能来,可以理解。

  一家人商量后,决定让女儿继续留在国内上网课。这也是我周围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因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确实更重要。

  这样的选择实属无奈。我们送女儿出国留学,不仅是让她学习知识,还希望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但,现在只能交着高额的留学费,待在家里上网课。

  英国大学只需要3年时间,女儿从3月就已经回国,如果等到明年再回学校,那就意味着她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留在国内学习。

  英国和中国还有8个小时的时差,课程是在英国时间13:00~17:00,相当于北京时间21:00~1:00。家长开玩笑说,“像花巨款在国内上夜校。”

  我周围不少留学生妈妈还愁着房租。年初,孩子们纷纷回国,租的房子没有退掉。原本以为最多损失几个月的租金,哪里知道情况一直没有好转,租金却一直付着,每个月一两万就这样白白流走了。

  周作诚 中美关系史在读博士

  赴美访学计划遥遥无期

  去美国是很早就定下来的事。在这一行,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研究近现代历史,少不了和各类档案、文件打交道。而我一个研究中美关系的,怎能不去趟美国呢?

  我原本计划,在博士论文选题基本确定后再出国,届时能更加有的放矢。于是去年9月,我第一次向负责老师表达了留学访问的意向。这是一个为期半年的访学计划,除了参与一些必要的学术活动,其他时间足够我出入各大档案馆。

  不到一个月,我就接到通知,说今年3月有个机会。提交研究计划,报名公派留学资助,申请美国签证……没出什么岔子,一切顺利。

  疫情到来前,我从未焦虑过这次访学。直到3月,临出发前我突然收到邮件,访学计划暂时延后,需等到疫情稳定后再作决定。

  两周之后,我又收到通知,时间被进一步延后至9月。就连不少刚刚出国的同学,还没展开学习,也因为防控原因暂时回国。

  来不及多作反应,我设想的美好计划被打翻。首先是论文,拿不到最新的档案,材料不足成了最“头秃”的问题。为此,我也做了最坏打算,实在不行,只能改换自己的研究方向,甚至于延迟毕业。

  更让我紧张的,还是疫情后的学术交流。为了防控疫情,不少跨国的学术会议被取消、延期,或是转至线上。

  马上就到9月了,出发的日子依然遥遥无期。

  Daniel 杭州某留学咨询机构负责人

  从美国市场,转向英国市场

  国外疫情的爆发,给留学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的学生延后入学,有的学生直接放弃,在国内继续求学,也有的学生选择从美国转向英国。

  在业内,我们都知道申请美国学校收费更高,利润也更为可观。已经“吃”惯了高利润率的美国市场,转而去“吃”相对平价的英国市场,对于留学服务机构来说,其实是无奈之举。

  从我的客户来看,一般名校学生会更加倾向于美国学校,比如浙江大学的学生,他们都瞄准常青藤学校。但今年,据我了解,不少准备去美国的浙大学生,都准备在国内考研了。

  我们公司因为体量较小,也一直积极转变策略,冲击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大。

  一方面,我们把准备前往美国的学生,积极引导到英国申请;另一方面,对于仍有顾虑的学生,我们会引导到求职咨询。

  以前,和英国相比,美国最大的优势是从业机会更多。但目前,美国疫情仍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签证难度加大,找工作的几率大幅度降低。同时,英国讨巧地推出了PSW签证计划,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申请两年工作签证。

  纵观整个环境,留学生身份已经不如以往在求职市场受欢迎,如果毕业后打算回国发展,能够在海外拥有两年工作经历,比直接回国求职,效果更好一点。

  从目前来看,咨询英国留学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申请英国顶尖学校的机会变得更加困难。(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在2020年秋季学期临近之前,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收到了不少来自中国学子和家长的咨询,这些咨询的主要关注点在“能否安全顺利地开启留学之旅”。其实,这也是赴其他国家开启留学生活的中国学子所关注的热点。

  各国出招 助力留学安全

  王霖正在为即将开始的赴英学习做准备。“疫情以来,我一直在关注英国推出的留学政策,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微信公号,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教育处推出的‘留英行前会2020’直播让我一直忐忑的心有了着落,知道到英国以后如何隔离、核酸检测要不要做等问题。”从疫情暴发以来就一直处在焦虑、担忧状态中的王霖的经验是“随时关注权威部门及即将就读的高校发布的政策,心态会平静不少。”

  王霖的心态变化和英国目前针对留学安全推出的政策紧密相关。日前,分管英国大学事务的国务大臣为留学生做出以下承诺:通过与英国各地教育机构开展质量监督,保证无论是面授、在线或混合的教学方式,英国学历学位的质量将始终保持原有的国际含金量;英国各高校应负责并必须为各自学生在抵英时提供相应支持;国际学生在临床医生判断为新冠病毒感染需救治时无需支付治疗费,另外新冠病毒检测不收取任何费用。

  王霖注意到一组数据:截至目前的数据统计显示,在英国的中国学生总数约22万,疫情发生以来,共3例确诊,无死亡病例。“这也让我有信心,只要自己做好防护,就能实现留学安全。”

  为了帮助中国学生赴法留学,法国高等教育署也于近日组织了一系列名为《法国欢迎您》的在线讲座,主题包括:抵法后行政手续、中国及法国银行开户、学生住房、医疗保险、日常生活、2020年学生接待及科学防疫。此外,为了确保各类学校能够在9月顺利开学,意大利政府日前也颁布新法令加强疫情防控。

  自我防护 依然最为重要

  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待在美国的李美(化名)表示,了解各国及各高校政策十分必要,但自己做好防护更为重要。“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出国前最好准备一定的防护用品,可以在开学初期用得上。抵达留学目的国之后,尽量减少外出和聚集,不能看到有人出去玩儿,就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出去玩儿也没事。”李美认为,实现疫情期间的留学安全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重视。她提醒说,因为疫情,学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节奏都被打乱了,但还是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如果真的不幸中招,也不要慌乱,按照医疗程序及时就诊或者及时向身边的朋友求助”。

  针对即将出国留学的中国学子,相关专家提醒,面对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海外留学人员要充分了解所在国疫情防控政策,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碰撞和冲突,保持身心健康,采取预防措施,主动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必要时可拨打12308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或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寻求帮助。

  在专家看来,值得关注的是经第三方转机出国留学的学子,需在行前掌握转机国的入境政策,切勿贸然启程。

  日常安全 小事不可忽略

  相关专家表示,当大家将目光都投向了应对疫情这个留学安全热点时,别忘了平安留学不仅仅是应对疫情。留学生赴留学目的国之前要增强安全意识,不仅要了解当地文化习俗,还要了解当地常用法律以及最新的相关案件,更要对学校附近的治安状况提前做好功课。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岑建君认为,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学业,应该成为留学生反复思量的主要问题。相对而言,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安全大于天,了解安全常识和拥有自救能力是需要一生学习的内容,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有平安留学,才能成功留学。

  为推进留学安全,我国各单位、机构、学校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年初,北京王府学校启动了留学安全基地建设,通过平安留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打造国际学校安全文化环境标准。同时,《留学系列教材:平安留学》正式发布。据悉,该教材由理论篇和实操篇组成,针对留学生海外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安全的需求,通过案例导入、探究学习等方式,提升学生在海外留学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就此,相关专家认为,将平安留学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学校参与留学安全教育积累了经验。”

  延伸阅读

  学子秋季赴法留学入境要求公布

  从法国高等教育署获悉,入境法国时,长期或短期学生签证持有者应在登机前向航空公司提供《国际破例出行证明》及其他所需材料,并向边检出示。同时,还需提供个人声明——承诺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症状,并且在出发前14天内没有接触过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

  此外,建议长期或短期学生签证持有者在赴法前72小时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以确保其未感染新冠病毒。凡不能证明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员,将在抵达法国本土后按要求进行居家隔离,或者前往驻机场的卫生检疫部门指定的场所进行隔离。

  另据记者了解,受疫情影响,不得不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签证或居留证于2020年6月15日后失效的学生,在出示能证明其将在法继续学业的院校录取通知或其他说明文件的前提下,可免费申请新的长期签证或返回签证。

  据悉,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正在积极准备2020年秋季开学工作,在开展线下授课的同时,一大部分法语或英语授课课程将以线上或以混合授课的方式完成。同时,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将在大学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地严格执行诸如保持1米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安全或限制出行、公共卫生宣讲等防疫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法国驻华大使馆创建了新的奖学金项目——“法国政府-高校合作奖学金”,以支持中国学生赴法留学。

  据法国高等教育署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奖学金将会发放给希望到法国就读硕士、博士阶段的中国学生,并予以其法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的待遇,即享受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保险、优先入住学生公寓等),以便更好地融入法国。据记者了解,只有中国合作院校的学生可以申请该奖学金,合作院校具体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英国入境篇:入境隔离14天 备好物品保安全

  1、出发前尽早联络学校或寄宿家庭,确认居住处地址以及隔离地点,并最好能打印或手抄下地址,便于入境有需要时出示(有许多学校无论是否有预定学校宿舍,都会提供宿舍、生活用品给留学生隔离时使用,如需要一定要与学校提前联络)。

  2、如果是在外合租或自己居住,需要确保住处有自我隔离的条件,并尽量减少在公共区域活动。

  3、对于英国出入境以及隔离的相关政策,英国政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建议大家保持查看英国政府关于疫情防控措施发布的官方渠道。

  4、入境者需要提供其旅行史和联系方式,必须在入境前48小时内填写“个人信息表格”。

  5、如果旅途过程中出现新冠肺炎症状,及时联系乘务人员。

  6、入境后尽量使用非公共交通工具,直接前往居家隔离场所。

  7、抵达英国后的14天内,除特殊情况外,不能擅自离开隔离场所。

  8、出发前提前与学校或寄宿家庭沟通了解是否具备自我隔离条件。

  9、如果入境者在英国的居住地不具备自我隔离的条件,请在到达时告诉边境检察官。

8月2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公布了语文和艺术学科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超过四成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全部家庭作业时间超标;班主任减负愿望强烈;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缺口较大。

  据悉,2019年开展的第二周期第二年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科是语文、艺术,抽取了331个样本县(市、区)、4097所小学和2522所初中,对116578名四年级学生和79086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现场测试,形成了《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和《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

  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1.7%、79.3%,与2016年即上一轮语文监测相比总体保持稳定。

  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分别为94.5%、88.9%,语文学习习惯好和较好的比例之和分别为67.2%、62.2%。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1.7%、70.6%,课外阅读书籍种类在3种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4.8%、77.1%。

  超过四成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全部家庭作业时间超标,两成四年级学生仅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就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家庭作业总时间。

  语文教师教学行为改善明显,四年级、八年级语文教师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比例为43.3%、31.8%,较2016年分别提高了20.0个、11.3个百分点。监测对班主任负担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班主任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重、非教育教学性事务干扰大,减负愿望强烈。

  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音乐听辨能力、音乐作品赏析能力和音乐基础编创能力与2016年即上一轮艺术监测相比总体保持稳定,78.5%的四年级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美术作品赏析能力、美术知识生活运用能力与2016年相比总体保持稳定,91.5%的四年级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学生对中国画、民间手工艺、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喜欢程度较高,但对部分民歌、民族乐器、传统美术作品的辨识和鉴赏能力较弱。

  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艺术教学资源配备情况与2016年相比有明显改善,但部分资源的使用率仍有待提高。艺术专职教师比例与2016年相比有所提高,但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缺口较大。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李世辉

  原标题:教育部监测称超4成四、八年级学生语文艺术家庭作业时间超标

  随着各地中小学和高校开学时间的敲定,广大师生着手进行秋季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惑。

  低风险地区返校的孩子需要隔离吗?

  在学校还戴不戴口罩?

  国庆放假大学生能否离校?

  ……

  日前,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发布了分别适用于高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有序推进秋季学期复学复课。

  教育部又于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统筹做好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面对广大师生和社会对秋季开学的种种疑问,近期,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接受采访,回应关切。

  一、如何错峰开学?低风险地区返校的孩子还需要隔离吗?

  问:开学是一个涉及2.8亿名学生和2000万左右教师的事情。错峰开学主要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怎样错峰?错峰又是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王登峰:不论高校还是中小学,都面临着学生来自不同风险地区的问题。所以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返校时间要错开,这是客观上的要求。

  第一,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在返校前要实行自行或者集中的14天医学观察,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才可以返校。根据最新发布、修订后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从低风险地区返校的学生,返校之前不需要进行隔离,但沿途要做好防护,入校后要严格按照校园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第二,对高校来讲,如果所有的学生在一个时间都回到校园,报到就是一个问题。从疫情防控的要求到体温检测各方面的落实来看,如果错开一两天,每天的人数不至于有那么多,这对于学校开学的有序进行也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对每一个学校而言,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回来,一下子进校门,包括宿舍、教室等等公共场所,人员密度过大,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学校内部错峰也是有必要的。

  二、把好校门不意味着学校完全封闭

  问:在《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当中,特别强调把好校门关,但并没有强制说绝不允许学生出校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把好校门关?

  王登峰:把好校门关和封闭式管理是两个概念,封闭式管理是学生进入校园后,没有极特殊情况不允许离开校园。严格把控好校门,就是要确保每一个进入校园的人是健康的,所以进出校门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查验身份证件,同时要查验体温。

  如果离开校园,去什么地方,行动轨迹要非常明确,要报告给相关部门。因此从校门管控来讲,没有必要不出校门,如果有事情,有工作要做,出校门也是可以的。

  三、开学戴不戴口罩?

  问:在学校里上课,学生们要不要戴口罩?为什么又强调要有备用口罩?

  王登峰:根据最新发布的《技术方案》,所有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在校内是可以不戴口罩的。但考虑到这些情况,常备口罩是必要的:①如果校内出现特殊情况,比如说班上有人突然发烧或者有其他的一些身体异常的情况,可能其他同学也要把口罩戴上。②如果有突发的疫情,应急预案要紧急启动,可能就要求相关人员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其中首先要做到就是佩戴口罩。

  四、“十一”放假大学生能不能离校?

  问:开学后,没隔多久就将迎来“十一”长假。假期期间,学生可以回家吗?可以去低风险地区玩吗?

  王登峰:原则上应由各地各校自行制定相关的一些规定。实际上可以考虑,如果一个大学生“十一”假期要回家,或者是到外地去旅游,那么他回来的时候,其实跟秋季学期刚开学时候的要求是一样的,所以这件事情应该还是由各校自己来决定。

  当前,网络“云课堂”已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学习的重要渠道,但部分中小学网课平台上课期间弹出广告,甚至出现色情赌博等违法有害信息,严重破坏网上教育教学秩序、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日前,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为期四个月的“中小学网课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工作。

  具体措施

  ◎ 密切配合网信、教育部门深入推进“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督促指导相关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 依法严厉打击涉网课平台违法犯罪活动;

  ◎ 指导网络行业协会开展抵制低俗不良信息,净化中小学网课环境,全力遏制中小学生网课平台违法有害信息传播,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如果发现中小学生网课平台传播低俗不良及违法有害信息线索请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举报内容

  ◈网课平台传播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等危害国家安全内容的视频、图片、链接、二维码等信息。

  ◈网课平台传播含淫秽色情、网络赌博内容的视频、图片、链接、二维码等信息。

  ◈网课平台传播教授、教唆制作、贩卖毒品类内容的视频、图片、链接、二维码等信息。

  ◈网课平台传播含血腥暴力、凶杀恐怖、教唆自杀自残以及其他违法内容的视频、图片、链接、二维码等信息。

  ◈网课平台传播宣扬邪教思想的视频、图片、链接、二维码等信息。

  ◈网课平台传播含低俗恶俗、教唆早恋、拜金拜物、校园霸凌等内容的视频、图片、链接、二维码等信息。

  ◈网课平台传播散布不良网络社交行为的视频、图片、链接、二维码等信息。

  ◈网课平台传播其他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视频、图片、链接、二维码等信息。

  ◈网课平台涉嫌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敲诈勒索、诱骗未成年人充值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涉网课平台的其他违法犯罪线索。

  举报途径

  举报平台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http://cyberpolice.mps.gov.cn

  举报路径

  在网络违法举报网站中找到“我要举报”功能模块,“举报类型”请选择“中小学网课”类别。

  提倡实名举报(请填写真实姓名、身份信息及准确联系方式),平台将依法为举报人保密。

  举报要求

  1.举报材料详实具体、要素齐备。举报线索应包含事发时间、事件描述、涉事网课平台名称(含网址或下载链接等)、传播的违法有害信息网址或相关信息,以及截图或录屏证据等举报材料。

  2.禁止虚假、恶意举报。举报人必须实事求是,不得虚构、夸大、捏造事实,严禁借举报名义对他人诬告、陷害。对恶意举报、诬告陷害他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8月2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启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本次专项治理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8月底前,集中开展巡查摸底工作,摸清涉未成年人的重点网站平台和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11月底前,针对摸排结果完成集中整治;12月底前,进行自查总结,形成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长效工作机制。

  通知要求,本次专项整治的重点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重点采取五项举措:

  一是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重点对未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等方面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或平台进行全面整治。

  二是集中整治网络不良行为。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重点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

  三是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集中对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进行治理。

  四是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督促互联网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加强信息通报,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有序经营。

  五是加强教育宣传引导。部署各地中小学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以下是通知原文: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教基〔20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闻出版局、网信办、通信管理局、公安厅(局)、市场监管局(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新闻出版局、网信办、公安局、市场监管局:

  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联合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重点对未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等方面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或平台进行全面整治,对未经审批违法违规运营的网络游戏予以查处,对未采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措施的予以限期整改。进一步推动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开发使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模式,完善实名实人验证、功能限制、时长限定、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等运行机制。推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监护软件。部署各地中小学依托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及地方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在暑期集中开展预防网络沉迷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沉迷和不当消费行为。(新闻出版、网信、教育、电信、公安等部门根据职能各负其责)

  (二)整治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以及敲诈勒索、非法获取个人隐私等违法活动予以查处。对相关QQ账号、群组等通报相关企业,依法依规采取关闭群组、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公安部门牵头,网信、电信、市场监管等部门配合)

  (三)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信息问题。坚决清理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涉低俗色情、校园霸凌、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导向不良内容。严格处置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即时通讯工具群圈、社交平台诱导未成年人自残自杀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和行为。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诱导点击跳转至淫秽色情、低俗庸俗等有害页面的行为。依法查处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违法行为。(网信部门牵头,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配合)

  (四)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监督指导,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配足配强巡查力量,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有害信息,发现重大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指导重点网站平台加强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建设,加大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供给力度。加强信息通报,对查处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有序经营。(网信部门牵头,电信、公安等部门配合)

  (五)加强教育宣传引导。部署各地中小学校在秋季开学后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班团队会等形式,集中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培养中小学生上网技能、安全防护、信息甄别等网络素养能力,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开展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宣传活动,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引导未成年人限时、安全、理性上网,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部门牵头,新闻出版、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配合)

  三、治理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摸底。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部署,集中开展巡查摸底工作,摸清涉未成年人的重点网站平台和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2020年8月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针对摸排结果,各相关部门对网站、平台、应用程序等开展集中治理,清理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络不良信息,关停取缔一批不符合要求的账号、网站,查处曝光一批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打击一批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2020年11月底前完成。

  第三阶段,自查总结。各相关部门针对摸排和整改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查总结,堵塞管理漏洞,总结有效措施,形成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长效工作机制。2020年12月底前完成。

  四、工作要求

  (一)周密部署。各地要高度重视,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作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订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治理步骤,细化工作要求,压实部门责任,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二)部门联动。各地教育、新闻出版、网信、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健全部门工作联动、形势研判和应急反应机制,重点加强市场准入、内容审查、技术监管、执法处罚等关键环节监管和整治,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三)宣传引导。各地要及时总结本地治理情况和有益工作经验,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及时向社会公布专项治理重要举措、工作进展,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四)加强督导。各地要对治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治理成效。要建立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问题专门举报受理渠道,动员网民积极参与监督举报,提高有害信息尤其是典型案件的发现率和处置率。

  各地工作总结于2020年12月底前报送相关部门,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送。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市场监管总局

2020年8月19日

  随着互联网、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组合创新,人类教育迈进“智能时代”的重要当口。探索智能技术如何助力教育公平与人的个性化成长,既是科技界和教育界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日至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赵沁平、邬贺铨、张军、王耀南四位院士,以各自专业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出发,从不同维度共话智慧教育未来,并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

  赵沁平院士:人工智能不应完全取代教师教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表示,作为智慧教育重要的支持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其他相关科学技术,致力于生成一个与现实世界在视、听、触觉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设备与数字化环境进行交互,产生亲临现实世界的体验。

  “VR有4个特征,即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和智能化,这些特征使VR对现有技术形成了一定的颠覆性,将重塑我们的未来。我个人认为,VR+AI有可能成为终极性的教育技术,将对未来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赵沁平说。

  他同时提醒,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只是技术,实现的是教学辅助,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取代教师教学。教育的主体部分“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批判、创新思维的培养,核心内容是需要人对人。因此,要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关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

  邬贺铨院士:5G将为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应用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介绍,疫情期间的政企校协同,成功实践了大批云上教学的优秀案例。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结合带来的教学内容高度定制化,解决了教育内容缺乏定制化和娱乐内容缺乏系统化的弊病,把各种知识点进行分解,制作成精良的模块并存储于云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和落地,5G将以其显著优势为教育全生命周期提供更优质的应用服务。

  邬贺铨表示,5G+教育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5G终端以及AR/VR可穿戴设备成本仍然较高,难以普及;适应并体现5G特点的课件还很少;5G+教育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值得关注的是5G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要避免青少年过度沉溺于5G娱乐体验。

  邬贺铨提出,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对高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但原有的一些岗位会消失或减少,就业发生结构性变 化,需要加强继续教育适应知识更新与人员转岗。

  张军院士:“五维教育”将推动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认为,建设智慧社会,智慧教育的发展不可或缺。我们需要审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教育新矛盾,体验智能技术重构的教学新环境和新方式,从智慧社会发展整体视角和框架出发,思考未来教育。

  “进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群智的智慧社会,泛在的教育信息网络、智能化的教育基础设施、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和精细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将从三维空间、时间和知识五个维度深度融合,重塑智慧教育生态。”张军说。

  张军提到,以智慧、互联为理念,基于智联网技术框架重塑“人机物环”关系,通过“智联教室”建设打通空间、时间、知识之间的壁垒,形成“五维教育”,将推动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生产关系,推动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释放教育潜能,实现学生和教师“有价值的成长”。

  王耀南院士: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提供新路径

  湖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也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路径,挑战与机遇并存。

  王耀南谈到,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的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希望我们的教育领域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贡献力量。”王耀南说。

教育部简报〔2020〕第10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全国教育系统在认真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助力我海外留学人员抗击疫情的同时,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外方合作伙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交流,取得积极成效。


  助力海外留学人员稳在当地。各高校主动与驻外使领馆对接,积极做外方合作单位工作,推动解决高校交换生、访问学者等我在海外人员面临的实际困难。兰州大学分批次给海外学习生活的学生和公派教职工寄送口罩,了解其生活现状,同时联系海外各地校友组织,发动各地校友募捐防疫物资。大连理工大学调集口罩紧急寄给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留学的59名学生。重庆大学为200余名在外留学人员寄去防疫“爱心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积极与美国代顿大学、奥地利雷奥本矿业大学、比利时蒙斯大学等国外合作伙伴通过邮件或电话连线,就疫情期间学生在外情况等进行深入交流。河南大学先后多批次为在外学子和海外合作高校寄送防疫物资。多所高校积极做好在外留学人员及其家属工作,要求服从相关国家防疫要求,减少跨境流动。江南大学向境外师生发送疫情防控告知书,指导其及时关注居住地疫情,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与家人联系,提醒计划回国师生履行报备手续。贵州大学发出致海外研修师生的一封信,要求海外师生以严谨的科学精神面对疫情,主动传播科学防疫知识,配合当地管理部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定抗疫信心。东北师范大学指导海外师生理智应对、做好防护、科学抗疫,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海外的学习资源,制定科学合理学习计划,努力学习、不负韶华。


  支援外方合作伙伴抗击疫情。各高校第一时间致信致电各国合作高校、研究机构,表达慰问、交流经验,提供专家指导、涉疫咨询、防疫物资等支持援助,对相关国家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向34所伙伴高校、友好机构致信慰问,北京交通大学向中俄交通类大学联盟9所俄方高校发送慰问信并表达捐赠防疫物资意愿,华东师范大学向24个国家的200所国外合作院校发送慰问信,表达对国外友好院校师生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北京大学启动“支援北美抗疫救灾专项”,向22家美国医疗机构捐赠物资,武汉大学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捐赠口罩1万个,华中科技大学向哥伦比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各捐赠口罩5000个,大连理工大学向日本、白俄罗斯等国10余所友好高校捐赠口罩16.3万个,南京大学以海外孔子学院为平台,向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孔子学院寄出口罩等防护物资6000余份。四川大学向格鲁吉亚捐赠核酸分析仪和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哈尔滨医科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医学专家分别加入黑龙江援俄、江西援乌兹别克斯坦、新疆援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工作组。中山大学派出10名专家赴塞尔维亚和多米尼克协助应对疫情,提出适合当地的应对建议和方案,帮助制定适合该国国情的防控策略。


  深入开展抗疫合作交流。全面加强抗疫经验交流,北京大学向阿拉伯国家推出阿拉伯语抗疫文献,并与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等开展视频交流,分享新冠肺炎预防措施、出院标准、治疗方案、医师培训等信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护理学院进行交流,分享新冠肺炎诊断治疗、门诊设置和感染控制、员工培训及校园防控等方面经验;吉林大学与俄罗斯巴斯基尔医科大学举行远程视频会议,就新冠肺炎预防和诊疗开展交流研讨;浙江大学组织编写《新冠肺炎防治手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院应对策略》,并分享至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西安交通大学充分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作用,启动“云”端抗疫行动,与20余所盟校通过视频等方式分享抗疫经验、提供抗疫支持。深入开展在线教育研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爱课程”推出首批300余门英文免费课程,供全世界大学生和全球学习者使用;复旦大学应邀派员参加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的两场经验交流分享会,以“特殊时期的大规模线上教学与学习”为题分享中国高校的探索经验。务实推动涉疫科研合作,清华大学等设立“春风基金国际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鼓励疫情相关的国际联合研究;武汉大学与哈佛大学医学院探索开展危重症医学临床大数据平台建设、远程ICU建设等合作,推进以案例为基础的危重症医学临床培训、联合会诊等活动;华中科技大学与美国高校合作开展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平战结合救治模式研究和新冠病毒感染对母婴健康等影响研究。


来源:教育部

随着互联网、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组合创新,人类教育迈进“智能时代”的重要当口。探索智能技术如何助力教育公平与人的个性化成长,既是科技界和教育界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日至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赵沁平、邬贺铨、张军、王耀南四位院士,以各自专业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出发,从不同维度共话智慧教育未来,并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


赵沁平院士:人工智能不应完全取代教师教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表示,作为智慧教育重要的支持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其他相关科学技术,致力于生成一个与现实世界在视、听、触觉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设备与数字化环境进行交互,产生亲临现实世界的体验。


“VR有4个特征,即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和智能化,这些特征使VR对现有技术形成了一定的颠覆性,将重塑我们的未来。我个人认为,VR+AI有可能成为终极性的教育技术,将对未来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赵沁平说。


他同时提醒,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只是技术,实现的是教学辅助,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取代教师教学。教育的主体部分“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批判、创新思维的培养,核心内容是需要人对人。因此,要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关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


邬贺铨院士:5G将为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应用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介绍,疫情期间的政企校协同,成功实践了大批云上教学的优秀案例。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结合带来的教学内容高度定制化,解决了教育内容缺乏定制化和娱乐内容缺乏系统化的弊病,把各种知识点进行分解,制作成精良的模块并存储于云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和落地,5G将以其显著优势为教育全生命周期提供更优质的应用服务。


邬贺铨表示,5G+教育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5G终端以及AR/VR可穿戴设备成本仍然较高,难以普及;适应并体现5G特点的课件还很少;5G+教育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值得关注的是5G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要避免青少年过度沉溺于5G娱乐体验。


邬贺铨提出,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对高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但原有的一些岗位会消失或减少,就业发生结构性变化,需要加强继续教育适应知识更新与人员转岗。


张军院士:“五维教育”将推动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认为,建设智慧社会,智慧教育的发展不可或缺。我们需要审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教育新矛盾,体验智能技术重构的教学新环境和新方式,从智慧社会发展整体视角和框架出发,思考未来教育。


“进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群智的智慧社会,泛在的教育信息网络、智能化的教育基础设施、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和精细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将从三维空间、时间和知识五个维度深度融合,重塑智慧教育生态。”张军说。


张军提到,以智慧、互联为理念,基于智联网技术框架重塑“人机物环”关系,通过“智联教室”建设打通空间、时间、知识之间的壁垒,形成“五维教育”,将推动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生产关系,推动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释放教育潜能,实现学生和教师“有价值的成长”。


王耀南院士: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提供新路径


湖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也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路径,挑战与机遇并存。


王耀南谈到,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人工智能赋能学校,将改变办学形态,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校的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精准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希望我们的教育领域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贡献力量。”王耀南说。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职业教育,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距制造强国还很遥远。

按照全球制造业梯队划分:第一梯队是美国;第二梯队是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的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为资源输出国。

根据这个划分,我们毫无疑问处于中低端制造,而且面临着两头挤压的态势。

中低端制造业意味着什么?利润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拿去,中国只能挣辛苦钱。

以北美售价999美元的iPhone Χ为例,中国在整个制造环节中获得的价值约55美元,包括工人辛苦挣得的3美元工钱。每销售一台,中国只能分得大约5%的利润。

如果这种不均衡状态长期存在,将对一个国家的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消耗和破坏,进一步加剧发展的不平衡。

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路径有两条:一是大规模采用机器人生产工艺;二是大幅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第一条是个办法,但不太符合中国国情,就业才是最大的民生。那就只有一条路,通过振兴职业教育,打造高质量的技术工人队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职业教育,受人尊重的教育

职业教育怎么做,成功的例子很多,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企业模式”等等。

日本之所以成为制造强国、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尊重和重视,功不可没。

日本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富强的基本,曾经把职业教育和军队一起,喻为国家前进的两个车轮,职业教育在日本所处的地位和战略性,不言而喻。

二战后,日本建立了单独负责职业教育的体制,职业培训的计划、组织、控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把职业教育的实施权放给企业,办学动机来自企业、办学主体也是企业,培养高专业化、高针对性的适用性人才。

这种模式下,职业教育紧贴产业和企业的需求,从而极大地提高日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日本的经济发达。

试想,以打造军队的投入,以军官的待遇,去打造职业教育,打造大国工匠,这支工匠大军,也必然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必然会创造中国制造的奇迹。

还是那句话,你把资源用在哪里,收获就会在哪里!

正是因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通过各种资源的调配,让我们的技术工人,享有同公务员、军人一样的待遇,甚至更好的待遇。

让技术工人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崇拜,要让现在的年轻人像考公务员一样,争着去当新时代的技术工人。

事实证明,日本、德国的技工平均收入高于白领,不少行业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

待遇和尊重,两个问题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春天就不远了!

职业教育,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中华民族的复兴靠什么?毫无疑问,靠制造业等实体经济!

七万硕士送外卖,不仅是人才的浪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比浪费粮食更可怕的浪费。

在大学生严重供大于求的今天,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先振兴职业教育。

没有职业教育的振兴,民族振兴也将无从谈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才真正是支撑国家崛起的战略力量。

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

作为发达国家的德国,尚且如此重视职业教育,重视技术工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更没有理由轻视职业教育,轻松技术工人。

正是靠着无数的“工业技师”,支撑起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支撑起强大的德意志民族。

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先经济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对人才合理的培养与使用。

因此,如何解决公务员热、技工冷的困境,“待遇”和“尊重”这四个字就足够了!

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大幅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形成中国制造的良性循环,中国崛起才会更接地气!

来源:腾讯网

本文转自【三湘都市报】;

三湘都市报8月25日消息,今天上午,长沙召开2020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现场,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卢鸿鸣表示,将改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尽快研制集团化办学退出实施细则,明确退出条件、程序和工作要求。从明年开始,取消集团化办学的“直升生”政策,所有初中毕业生都要以中考成绩为凭据参加高中阶段招生录取。

卢鸿鸣介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为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其快速发展中带来了管理不规范、骨干人才紧缺、影响学校均衡发展等问题。要按照严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一要严控办学规模。重点做到“三个严控”:严控跨学段,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集团学校,原则上今后高中不得托管初中、小学,完全中学和初中不得托管小学;严控跨区域,原则上市属名校不再托管市外学校,确有需要的,须经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严控托管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支持民办学校办学须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原则上不再新托管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二要建立退出机制。尽快研制集团化办学退出实施细则,明确退出条件、退出程序和工作要求,对于托管期满的学校,实行一校一策,确保有序平稳退出。加强对退出学校的跟踪帮扶,做到“退出不退感情,退出不退指导、退出不退交流”,引导退出学校自主、特色发展,成为群众认可的新名校。三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集团内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集团内各校深度融合,整体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和水平。严格规范招生行为,重点查处集团学校生源封闭问题;从明年开始,取消集团化办学的“直升生”政策,所有初中毕业生都要以中考成绩为凭据参加高中阶段招生录取。

(原题为《重磅!2021年起,长沙取消集团化办学“直升生”政策》)

8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由院校考核教学能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

过去一段时间,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也要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并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后方可正式走上讲台。

师范类毕业生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考核,有叠床架屋之嫌。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师范类毕业生,即后备教师。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非师范类院校能够招收师范类学生,说明其具备培养合格师范类毕业生的资质。经过3年或4年的教育和专业训练,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任教条件,再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考核,有点多此一举。

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考核,会徒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烦恼。大学期间,师范生学习了教育理论,参加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参加了时量足够的教育实践,却和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一样,还需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考核。这可能会引发师范类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

师范类毕业生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考核,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生需缴纳一定的费用,以弥补组考所需的开支。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公正,还需动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的职能部门的力量。参考的人数越多,耗费的人力物力自然越多。师范类毕业生免考,可以将人力物力节省下来,用于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在职教师培养、教育科研等。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合情合理。为了确保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和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非师范类院校办学资质的审核和办学质量的监管,给这些招收师范生的高等院校戴上“紧箍咒”:办学资质不达标的,直接取消其招生资格;办学质量不达标的,给予黄牌警告直至红牌罚下。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修(制)订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20〕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巩固和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健全目录动态更新机制,引导地方和学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灵活设置专业,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2020年工作要点,决定开展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修(制)订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任务


  1.构建定位清晰、纵向贯通、系统配套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明确和畅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


  2.更新专业目录内容。积极应对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形势,科学定位、调整更新职业教育各层次专业目录内容。


  3.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宏观管理、行业科学指导、地方优化调控、学校自主设置的专业设置管理工作机制,协同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产业发展变化的适应度。


  二、工作要求


  1.一体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按照新时代和现代产业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的实际需求以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职业分类大典及新职业目录等,系统设计《目录》专业大类、专业类划分,以现行高职(专科)目录框架为基础优化调整,总体保持目录结构相对稳定。


  2.稳中求进,促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等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既有专业为基础,通过合并、取消、更名、增设、超前规划,进一步健全目录体系,其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重点面向实体经济领域适当设置。


  3.遵循规律,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按照专业属性归类、宽窄相济适度从宽确定专业,确保专业设置的成熟度、完整性以及专业之间的区分度。统筹考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需要,科学确定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课程体系和接续逻辑。


  4.产教协同,形成工作合力。《目录》修(制)订工作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各类院校专家作用,充分用好前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行指委及有关单位根据工作安排提交的有关论证意见建议、工作成果。


  三、工作组织


  建立顾问组建议咨询、工作组统筹组织、综合组协调把关、研制组具体落实的《目录》修(制)订工作组织架构。


  1.顾问组。主要负责按照组内分工参加综合组、研制组活动;结合技术前沿和产业趋势,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框架设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产业的适切程度,提出修订建议、提供指导咨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要负责人担任总顾问,成员由有关领域院士、专家组成。


  2.工作组。主要负责制订工作方案,统筹组织修(制)订工作,对接顾问组,领导综合组、研制组工作,确定目录和专业简介的体例框架与内容要求,组织审定和发布目录,组织有关总结、宣传和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工作组由教育部职成司牵头,教育部职教所、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工作办公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有关人员共同组成。工作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职成司有关处室。


  3.综合组。主要负责组织相关基础课题的研究、制订研制组工作指南,拟定《目录》专业大类和专业类划分、《目录》体例框架及要求、专业简介等规范文件模板,按照分工指导研制组工作,指导和审议专业简介,研究解决研制组遇到的共性和交叉问题,组织《目录》统稿,对研制组专家工作进行考核。综合组由院校、研究机构专家,部分行指委负责人及各研制组组长组成。秘书处设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


  4.研制组。主要负责按照划分的领域组织专家队伍,组织学习贯彻工作方案和工作指南,会同相关行指委分析前期工作成果,开展补充论证调研,按照时间要求完成负责领域的各级《目录》调整建议和工作总结报告等,会同相应行指委起草和完善专业简介。本次《目录》修(制)订工作共设立12个研制组。成员由前期组织和参与相关论证工作的行指委专家,“双高”计划院校、中职示范校、普通本科高校、研究机构专家组成。


  四、其他


  1.综合组、研制组牵头单位须做好统筹协调和保障工作。参与专家须保证《目录》修(制)订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按照工作部署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专家所在单位要为专家参加相关研究、调研、会议等《目录》修(制)订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


  2.《目录》修(制)订工作有关会议、调研活动等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专家须严格遵守有关工作纪律,未经授权或同意,不提前公开工作成果、不以《目录》修(制)订工作专家身份擅自参加其他活动。


  3.专家和行指委参加《目录》修(制)订工作的实际情况将作为行指委换届和参与职业教育其他重要项目工作的重要参考。


  4.《目录》修(制)订工作有关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附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组织机构及主要成员名单


教育部办公厅

2020年8月14日

南昌新闻网讯8月24日,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召开了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大会,正式发布了《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这标志着继山东、甘肃之后,江西成为第三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据介绍,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把江西建成“职教五大高地”,即中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培训高地、职业院校培根铸魂的育人高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高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高地。为了顺利推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建成“职教五大高地”,我省将从有效提高质量和充分扩充容量两个着力点集中发力,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建立校企双向激励机制、推进职业院校全面开放、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强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优化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环境等八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南昌日报记者 刘冕)

【来源:南昌新闻网】

学校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往往要求的时间很紧,有时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必须在几点前完成,令学校师生备感紧张,不得已放下手中的教学工作。长此以往,“紧急通知”被基层学校称为“狼来了”。


笔者按上级要求加入的QQ工作群和微信群就有近10个,每天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就连给学生上课有时也会受影响。说实话,笔者很有怨气:还有比给孩子上课更重要的事吗!可“紧急通知”来了也没办法,还得耽误课程。


作为学校中层领导,笔者先把上级这份“紧急通知”转发到学校QQ群,让老师们知晓这件事,然后紧急布置下去,中心校要求11点30分前,各班就得在11点之前完成,因为学校还要汇总整理,然后发电子邮件,再派人送去文本文档。各位班主任忙得头大了,既不能耽误学生上课,还要把相关截图转发到班级微信群并回复落实情况。


这样的场景过程几乎每周都要发生2到3次,使基层学校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疲于应付,有时到了晚上学校QQ工作群还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基层班主任工作量非常繁重,导致基层学校没有人愿意担任班主任。


教育技术现代化了,上传下达的速度更快捷了,这也导致基层学校和教师更加疲于应付。原先上级的文件都是纸质打印并要送到学校,现在直接发电子文档或拍照上传到微信群,速度快捷许多,各种应付的事情也翻了若干倍,但几乎没有一件和课堂教学有关,教育技术设备用在了完成上级任务。老师们感到奇怪:原先没有这些现代化教育设备也没见有这么多与教学无关的事。

最近最离谱的一件事是下午快5点了,老师们正在办公,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把全校所有学生的姓名、性别、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等信息制作成电子档发到邮箱,截至时间是下午6点前。按理说,这些学生信息班主任都有,但都是手写体,现在要求全部制成电子版,而且必须6点前完成。如果一个个输入电脑,即使到晚上10点也完不了。后来,有位老师想了个办法,就是把手写的学生信息用扫描的方法制成了电子文档,才算完成了任务。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现代化更多的是要发挥在课堂教学上,切实用在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上。比如,前段时间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优,教师们都运用得很好,这才是做正事。


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实在干扰太大太多,使大家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钻研教学。笔者建议,要真正把时间还给学校和教师,必须自上而下转变观念,减少带给基层的压力,减少无关的事对教育教学的干扰和影响,否则,长期这样下去,只能让教育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进入八月下旬,伴随全国不少高校陆续迎来学生返校,校园内又重新热闹了起来。与往年不同,尽管与校园久别重逢后,同学们脸上难掩兴奋,但疫情之下,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让这个新学期的开学形式较为特殊。

  返校高峰期将至 各大学严查返校人员身体状况

  24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门外已经有大量学生拎着行李前来办理返校相关手续。等候办理返校的学生们全部自觉佩戴好了口罩,同时保持着适当的间距。

  依照该校此前部署,8月24日起,学校安排符合条件的京区培养单位(含校部院系、本科部)学生分类别、分批次有序返校返所。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学校的入口处设有专用通道,学生要进行登记、消毒、测温等一系列流程后才可进入校园,而家长等校外人员则一律禁止入内。

  据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此前介绍,秋季开学将有60万大学生陆续来京。目前,每天大约有3000至5000名大学生返京。

  根据目前整体掌握的各校返校计划来看,在北京,大学生返校峰值将出现在8月31日到9月6日,约20万人将在这周返校,预计9月6日返校人数最多,单日返校人数将达到5万人。

  “每一位返校的京外学生都要做核酸检测。”李奕表示,“这项要求是从目前全国的整体防疫形势和学校整体防疫角度考虑的。”

  从全国来看,北京以外,其他省份的一些高校也在近日相继迎来学生分批返校。

  8月22日至9月11日,武汉大学学生分四批返校;8月22日至9月13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分四个批次返校……

  虽然返校时间有所差异,但消毒、测温、体征问询登记等程序几乎是所有高校的标配。

  开学后,校园如何管理?

  ——校门:进出需证件 非必要不出校

  根据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以下简称“《方案》”),高校要把好校门关,教职员工和学生入校时严格进行体温检测,查看健康码,保证入校人员身体状况健康。学校要加强对外卖配送和快递人员核查、登记与管理,合理设置快递收发点。

  对于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多地高校明确要求继续强化校园半封闭管理,师生非必要不出校,校外人员非预约不进校。

  “目前学校实行封闭管理,本校学生凭借证件才可以进入校园,校外人员不得入内。”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门口,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称,此前学校一些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目前也暂时禁止校外人员进入,何时恢复需要等待通知。

  制度并非“一刀切”。例如,虽然北京市教委提倡学生“非必要不出校”,但科研、就医、父母探访等均可申请出校。走读生和高校教职员工每日需要进出校园,各校将建立健康台账,确保进出校轨迹可寻。

  ——教室: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作为开学后学生聚集最多的场所之一,高校教室的消杀工作将会成为新学期防疫的重点。

  关于教室卫生管理,《方案》中就已明确提出,要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教室内卫生清洁,垃圾及时清理。对公共区域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讲台、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安排专人每日进行清洁消毒。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

  另外,在聚集性活动管理方面,《方案》中也明确,要根据校园情况合理设置人员密集度,尽可能实施最小单元群体管理,以校区、专业、楼栋、年级、班级等为单位进行学习、生活、体育等活动。

  《方案》中还提到,尽量开放教室、自习室、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空间。加强各类聚集性活动管理,大型室内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组织。

  ——食堂:采取错峰就餐制

  新学期,高校食堂普遍将采取错峰就餐制度。

  此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要求,实行错时错峰就餐,提倡学生自备饭盒,推行网上订餐,减少堂食。

  武汉大学的一些食堂内则在进门处安排有专人守候,协助学生扫码、测温。在卫生消毒方面,餐盘、碗筷在洗碗机经过一轮消毒后,还将进入热风消毒柜,在110℃高温下消毒半小时;食堂人员进入售卖档口,需要在风淋房吹5分钟,消毒除尘,确保卫生、安全。

  而在北京,学校食堂的防疫也被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依照要求,新学期开学后,学校食堂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体检证明和新冠病毒肺炎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每天由专人负责进行员工晨午(晚)检。

  ——宿舍:不聚集、不串门

  开学前,不少高校已经对本校的宿舍提前进行了消杀。

  例如,武汉大学就提前对宿舍进行了消毒、通风,在公共卫生间配备了洗手液。开学后,学生扫码、测温进出宿舍,宿舍公共区域将每天消杀两次。

  开学后,宿舍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

  《方案》中就明确了宿舍管理要求。学生宿舍严禁外来人员入内。安排专人负责宿舍的卫生管理和检查。学生在宿舍区不聚集、不串门。宿舍要勤通风、勤打扫,保持厕所清洁卫生,洗手设施运行良好。做好垃圾清理和日常公共区域消毒。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