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面向全国遴选一批地区和高校,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高质量教师队伍支撑。

  《通知》指出,遴选积极性高、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和高校开展第二批试点,试点建设要确保方向、协同建设、创新机制、突出特色。通过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深入推广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批试点经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突出问题,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创新、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师队伍治理能力,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通知》提出,各地区试点可聚焦开发教师智能助手应用、创新未来教师培养模式、优化教师智能研修、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建设与应用教师大数据、智能引领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等6个方面开展;各高校试点可围绕创建智能教育环境、建设教师智能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大数据建设与管理、服务地方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等4个方面开展。

  《通知》强调,各地要做好组织引导,利用“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资源,做好试点经费保障。教育部将通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资源,为试点工作提供必要支持。组织专家组为试点单位提供咨询指导,并将采取专项调研指导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试点验收,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来源:教育部


4月24日上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大讲堂宣讲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主持并讲话。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应邀作专题辅导报告。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省政协主席叶冬松等出席。

陈晋在专题辅导报告中,紧紧围绕“从党史看精神、看国家、看道路”这一主题,分别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出发的”“新中国是怎样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三个方面,系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中国成立的光荣历程,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专题辅导报告坚持政治站位,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生动鲜活,给全体与会人员上了一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令大家深受启迪、倍感激励。

王东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坚持省级领导干部带头,精心组织,深入实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政治站位,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作用,进一步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上下联动把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王东峰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把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二要坚持面向基层深化宣传宣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充分发挥各级党委讲师团作用,用好西柏坡、李大钊纪念馆、一二九师纪念馆、阜平城南庄、塞罕坝机械林场等红色资源,组织老革命、老英模、老党员和改革先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精心开展基层宣讲,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清楚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一步筑牢党的执政根基。要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扎实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着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三要坚持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成效。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20项民生工程和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抓好“三重四创五优化”和“三基”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做好信访维稳、扫黑除恶、治安防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在石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直和中直驻冀单位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宣讲报告会。


来源:河北日报


    江苏是经济大省,按照2020年10万亿元的GDP总量测算,基本上与加拿大、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大体相当。有新闻报道指出,该省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884.2万人和455.1万人,乡土人才从业人员近1000万,稳居全国首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显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迈向现代化,必须要有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必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一是厚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土壤,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要消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误解和偏见,清理歧视性政策。尽管多个国家文件都明确规定人才包括专门技能者,但在日常人们话语体系和文化习惯中,人才还是多指高学历者或科技研发人员。在人才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表彰奖励等中,技术技能人才往往被选择性忽视。各地应牢固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从业观念,积极发现和挖掘各行各业的高精尖人才。


  要将技术技能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摈弃“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狭隘认识,重视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技术与工艺。如此才能提高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使“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要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各地应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等不良用人取向,建立不唯学历唯能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把技术技能人才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表彰序列中,在就业、落户、机关单位招聘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适应性。

    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能够直接为市场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人才培养供给的主阵地和蓄水池。各地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守住职业教育发展的阵地,稳定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要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教育经费增速。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多方支持、多渠道筹集的经费投入机制。推动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要求和标准。

  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作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专业课教师真正熟悉工作场景、拥有一线岗位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人才发展需求。积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拉长专业供应链,延伸人才供给链,匹配服务于现代产业链和创新链。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县域中职学校发展,为农业农村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贡献,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和主阵地。

  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效举措,是主动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表现。通过开展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可以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急切要求。在人口抚养比持续升高的情况下,这有利于全面提升在职在岗人员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也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有效途径。这有利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转岗转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党章为根本依据,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是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条例》的修订和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高校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条例》,使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师生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领会《条例》精神,全面掌握《条例》内容,严格遵守和执行《条例》规定。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条例》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条例》中的重要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告党中央。

《条例》分十章,共39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来源:新华社


河北新闻网4月22日讯(郑佳)今天,石家庄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2021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工作的通知》,对全市2021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工作有关政策进行了公布。

通知指出,2021年石家庄初中毕业考试的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由各初中学校自行组织实施,考试安排在2021年5月15日以后进行。初中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使用由省统一命题、统一制定评分标准、统一印制试卷的中考试题,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21日-22日,五个科目考试时间各120分钟。中考总成绩为610分,包括文化课考试成绩600分和学生专门性发展素质评价10分(信息技术考试满分10分),文化课考试科目为5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两门学科)、文科综合(包括道德与法治、历史两门学科),总分600分。信息技术考试10分,现九年级学生因故未参加信息技术学科升学考试的,石家庄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安排补考,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从学生身心健康安全角度出发,2021年我市体育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等科目考试不再组织进行,由此涉及到的理化生实验成绩10分和体育成绩30分不再计入升学总成绩。

此次,市教育局对规范考试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明确提出了要求,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招考部门提出了规范成绩发布的6个“不得”,即不得向学校提供非本校的中考成绩数据;不得向初中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统计公布所属初中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不得以中考成绩对初中学校进行排名排队;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初中学校进行中考表彰奖励;不得以中考成绩为标准奖惩校长、教师等。对初中学校提出了规范成绩发布的3个“不得”,即不得宣传中考分数、中考排名、中考状元、中考升学率等;不得在校外或校内摆放、悬挂、张贴关于中考成绩的条幅、宣传板等宣传物品;不得在学校官网等网站发布本校中考排名、中考升学率等信息。同时要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认真规范新闻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做好政策解读、志愿填报、信息查询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并会同宣传部门适时开展招生预警或案例宣传,提醒考生和家长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河北新闻网


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国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鼓励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经济日报报道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9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职业教育相关企业。其中,近7成成立时间在5年以内。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的职业教育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2.2万家,占比24%。其次是浙江省,有超1.7万家,占比19%。另外,江苏也有超过8,000家相关企业,位居第三。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注册数量持续上涨。其中,2019年,新增职业教育相关企业近1.5万家,2020年,新增相关企业超8,700家。

新经济100人在文章中提到,职业教育是大部分劳动力的上游源头,市场足够广阔。优质的职业教育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顺利进行的基础。这个领域值得创业者关注、深耕,肯定会出现若干家百亿美元公司。


来源:新浪教育


4月22日,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青岛顺利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山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皓,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继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生管理与就业创业工作研究分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原主任石鹏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杨祥,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青岛校区校长韩圣浩,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王剑敏,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满宝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刘克新,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BG(希沃)副总裁魏振水及3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此次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事业发展部主任吴英策主持。

会上,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继成介绍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参与高博会的情况。他表示,青岛市高度重视发挥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优势,通过与在青高校整体共建、重点学科专业共建、组建产学研联盟等方式,积极推动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融合,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平台,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实现高校与城市融合共生。青岛的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特色各异、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为办好高等教育博览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大力支持在青高校建设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青岛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截至2020年底,青岛共有高等学校29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6所,专科层次高校12所,开放大学1所,全日制在校生43.07万人,2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高校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2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青高校拥有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外聘院士85人;现有进入ESI前1%的学科43个,国家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1个。到十四五末,将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数量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此外,为进一步壮大青岛高等教育实力,提升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近年来,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博览会的举办,对青岛展示自身形象、推动横向交流、增强教育活力、促进产学研合作都有重要意义。八方宾客的到来,也为青岛高等教育与相关产业、高校的融合与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对未来青岛高等教育的开放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刘继成说。

据悉,本届“高博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人民政府支持,由青岛市教育局、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4月22日,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青岛顺利举行。

  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介绍了本届高博会上“第二届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的相关情况。


  张大良提到,首届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去年在长沙成功举办,以“共生、共兴、共荣”为主题,以“城市与高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专家学者们从多个视角阐释了城市与高校良性互动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互动的渠道、方式,探索了城市与高校携手发展的模式。“首届论坛很受欢迎、成果丰富,这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蓝图,构建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即将举行的第56届“高博会”期间,将举办“第二届城市与高校发展大会”。张大良表示,第56届“高博会”的主题是跨界聚合、交叉融合,这个主题恰好反映了高校与城市相互跨界聚合、交叉融合发展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坚持“四个服务”,进一步助力高校和城市发挥各自优势特长,促进高校办学特色定位和城市主导功能定位共融互补,促成“两个定位”协同共赢。

  具体来说,高教学会将从“共建、共融、共享”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以“高博会”为重要平台,推进高校与城市协同共建。

   “高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5届,涉及24个城市、近500所高校。“高校群”伴随着“城市群”发展壮大、形成规模。高教学会将继续努力搭起“校城携手共建”的平台,为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以重大课题研究为纽带,推动高校与城市协力共融。

    近年来,高教学会积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比如,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该课题由杜玉波会长担任首席专家,共设5个子课题,集中研究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高校和城市优势互补、交流互动、实现深度协力共融。


  三是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抓手,促进高校与城市协调共享。

    城市拥有区域空间与产业汇聚的资源,高校有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资源。面对大变革、大机遇、大挑战并存的“十四五”,两者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教学会正在提供有利于双方深度介入的重要项目,为高校与城市实现全方位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新华社4月20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20日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为有见习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见习岗位;为见习人员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标准还提出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包括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创业且符合条件的,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来源:新华社


    4月19日,教育部召开2021年建议提案交办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共提出涉及教育的建议提案2479件(建议1445件、提案1034件),较去年增加6.03%,承办数量再创新高。其中牵头办理1147件,包含建议614件、提案533件,数量均位居承办单位首位。

  宋德民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意义重大,有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完成好全年的目标任务。

  宋德民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与“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结合起来。要善用系统观念,坚持统筹兼顾,落实办理责任,做到层层抓落实、件件有着落。要完善工作机制,做好衔接配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按照办理答复的时限要求,关口前移,早部署、早完成。要持续密切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做到沟通常态化、长期化、见实效,力争取得建议提案办一件、沟通联络深一层、理解支持增一分的良好效果。结合建议提案承办情况和办理成效,对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和我部推动解决教育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向引导,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工作合力,以扎实的办理成果助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会议还对2020年度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26个承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来源:教育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推动高校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20〕8号),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以下简称《指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校要认真对照《指标》,通过测评查漏补缺,以评促建,提高学校法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指标》组织自评,将自评报告作为年度法治工作报告的内容报送我部(政策法规司)。自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不得弄虚作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指标》组织地方高校开展测评工作。

  三、《指标》所附的《法治工作成效满意度调查问卷》,用于学校组织师生对本校法治工作成效和法治工作认可度进行主观测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满意度测评的内容和方式,以科学、适当的方式对师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为衡量《指标》测评结果和改进工作的参考。

  四、教育部将适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法治工作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复核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学校。

  五、自评和第三方测评结果,不作排名,不上网公示,但可作为对学校开展综合评价、督导评估、专项巡视的参考。

  附件:《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


    在当下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形势下,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我国亟需大量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如何实现“扎根中国,比肩世界”,“贯穿领域跨界融合”,“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是校长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4月18日,由清华附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在线和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跨界视野 铿锵同行—国际化教育校长先锋论坛”在京举行,专家学者、资深和新锐校长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方向。

  会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以《努力提高国际教育领导力》为题作主题演讲。他表示,国际教育的含义非常广泛,包含了传统学校如何吸收和借鉴国际教育的新理念,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演讲中,王殿军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发展国际教育的意义。首先,发展国际教育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中国的强大需要高科技,高科技需要拔尖人才来创造,唯有高品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杰出人才,这也是国际教育的意义。第三,举办国际教育,从小的方面说,是为了有出国梦想的人提供支持,从大的方面说,是为了解国际教育提供方便,让我们有机会真正了解和感受世界一流教育的精髓,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

  “国际教育要办就得办好,办不好就很危险。”王殿军在演讲中也提到了当前国际教育举办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他表示,国际教育行业缺乏整体的规范和质量监控体系、缺乏协同,因此国际教育学校和机构都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此外,他也强调,国际教育领导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教育管理者的领导力更需要不断提高,只有高水平的领导力,才能出高水平国际教育,才能应对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确保中国文化根基和意识形态安全。

  “国际教育要尊重本国教育,本国教育更要尊重国际教育。”王殿军表示,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其独特性和非凡之处,国际教育在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兴旺发达,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本土教育,中国教育要想出色,也必须在坚持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学会国际借鉴。

  最后,他提到,驾驭国际教育,就一定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国际教育领导力项目(IPCSL)将会帮助大家共同提高。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关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近日教育部作出部署,明确2021年继续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报考条件、招录办法等相关政策保持不变。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认真总结近年来专项计划招生工作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招生工作。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宣传,为考生提供深入的政策解读和咨询指导,推动专项计划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教育部强调,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要严格执行专项计划报考条件,健全资格审核办法,完善教育、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审核工作机制,认真核查考生户籍、学籍等信息,严防报考资格弄虚作假。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社会监督举报和核查机制,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各省级招办要加强对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和学校招生章程的监督,加大对专项计划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对提供虚假本人信息或材料的考生,将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取消其专项计划资格和当年高考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来源:教育部


今年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日前,教育部党组决定组织编写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读本》,《读本》将于2022年春季学期试教试用,2023年春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教育部党组决定组织编写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读本》。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在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时,4月14日,教育部召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读本》编写工作启动会,正式启动编写工作。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并讲话,强调编写《读本》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国家安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读本》编写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统领教材,创新呈现形式,打造融思想性、政治性、学术性、适宜性为一体的精品教材。

中央有关部门和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主编、编写组主要成员参加会议。据了解,《读本》将于2022年春季学期试教试用,2023年春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


来源:微言教育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欧媚)近日,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高中阶段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包括基本军事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两部分,教学时间7至14天,总计不得少于7天共56课时,考核成绩评定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大纲》规定,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内容含必训内容和选训内容。其中,基本军事知识共24课时,必训12课时、选训12课时;基本军事技能共88课时,必训44课时、选训44课时。

在教学科目安排上,《大纲》规定,基本军事知识包含人民军队、现代国防、军兵种知识、现地教学,基本军事技能包含队列动作、轻武器射击、投弹、战术动作、格斗基础与军事体育、卫生与救护、识图用图。

鼓励学校积极开设有关军事知识、军事技能训练教学方面的校本课程,拓宽军事训练教学内容。

在教学队伍配备上,基本军事知识授课教师由学校采取专兼职办法配备,基本军事技能组训教官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骨干出任,学校可以聘请退役军人参与学生军事训练。

来源:中国教育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推动高校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20〕8号),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以下简称《指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校要认真对照《指标》,通过测评查漏补缺,以评促建,提高学校法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指标》组织自评,将自评报告作为年度法治工作报告的内容报送我部(政策法规司)。自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不得弄虚作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指标》组织地方高校开展测评工作。

  三、《指标》所附的《法治工作成效满意度调查问卷》,用于学校组织师生对本校法治工作成效和法治工作认可度进行主观测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满意度测评的内容和方式,以科学、适当的方式对师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为衡量《指标》测评结果和改进工作的参考。

  四、教育部将适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法治工作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复核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学校。

  五、自评和第三方测评结果,不作排名,不上网公示,但可作为对学校开展综合评价、督导评估、专项巡视的参考。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如今,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3088万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

  从“层次”到“类型”:下活一盘大棋

  长期以来,“低人一等”的偏见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考不上高中去读中职,考不上本科去读高职”的想法根深蒂固。针对这一误区,“职教20条”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职教20条”还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为此,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7所学校独立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其中设置了247个高职本科专业,并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建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国家制度。

  从中职到高职专科,再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逾300万人,超过高职学校招生总数的60%,缓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焦虑,促进了教育结构优化。

  分类考试招生成为招生主渠道,“1+X”证书制度试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落地运行,“三教”改革持续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举措频频出台。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构建起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说,我国职教发展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理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人才培养迈向高质量

  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抢手了——这是不少企业的真实感受。

  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中,超过10%的专科生进入到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就业,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97%。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与40多家企业缔结校企战略合作关系,争抢进校招聘席位的各类企业达上百家。

  毕业生受欢迎,缘于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接重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工学结合、注重实训、模块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系列“组合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在湖南,从2010年开始,按照“标准化培训、高强度训练、程式化管理”的模式,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都需要下到车间,培训完毕之后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调离教学岗位。

  近年来,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完善制度体系:架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为标志,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展望“十四五”,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要做好制度建设三件大事:一是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依托这一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二是健全普职融通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借鉴。三是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规定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普通教育的学生学习成果等级互换关系,进而规定在特定领域两个教育序列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权利。

  此外,“十四五”期间,还要在促进体系有效运行支撑条件方面加以完善,包括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及时准确发布人才需求预测,科学引导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深度开发以职业能力和学业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大学培养和在职教师教育齐头并进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

  “我们还要健全公平的升学和就业制度,确保职业教育轨道学生在升学、求职、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都享有与普通教育轨道学生平等的机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说。


来源:新华网


    不论是今年全国两会,还是前不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热议的问题。

  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我国,对基础学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就业的限制、专业的考量、分数的导向等多种因素影响,基础学科并没有成为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因此,我国基础学科人才紧缺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黑洞”已经产生,那么这个缺口是如何形成的呢?来自中学和大学的不少专家、学者各执一词。有中学专家认为,一些高校为录取分数的好看,放弃了应有的引导与责任;一些大学学者则认为,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不是数量不够多,而是不够强。也有观点认为,拔尖人才培养不仅是大学的事,更应在中小学加大早期发现培养力度。

  高校培养的够吗?

  “基础学科人才不是不够多,而是不够强”

  从2009年启动至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已经走过了10多年历程。今年年初,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数万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此外,要培养能在“无人区”探索、领跑的领军人才,创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我认为,基础学科人才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不够多,而是不够强。”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明看来,培养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应当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通过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推动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科技突破。另一方面,是通过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使更多具有适应性、应变能力强的人才涌现出来。”李晓明说。

  为什么说基础学科的学生应变能力强?李晓明表示:“学好了基础学科的学生有着坚实的学科基础,实际上对于就业和做研究都是有长远效应的。例如计算机专业就很喜欢招学数学的孩子,他们做研究既扎实,又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学科是什么体验?

  在中部地区某985高校就读大三的刘宇(化名)是从动力与机械学院转专业到数学专业的。“以前学高数时,经常听到老师说这个不用证明,你们不是学数学的。于是就心生好奇,自学了数学分析的课程,并逐渐对数学有所领悟,于是下定决心转到数院。”

  “在转到数院后的一个学期,我就认识到自己成不了高斯、黎曼,毕竟,数学是天才的领域。这些日子,我学会了阅读复杂的推理过程,提高了审视问题的能力,甚至放弃问题的能力。”刘宇说。

  此外,李晓明认为,如今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于基础学科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好像我们一说基础学科,就是学好了还行,学不好也不能走应用这条路,最后啥也不会。其实不是这样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就是要打好专业基础。这样的基础对于未来选择做学术,或者转去应用型的专业继续深造就业是很有用的。”李晓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正在某985高校就读汉语言文学的赵莉表示,通过两年的学习,语言学类的课程给她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

  “我喜欢用语言学的知识分析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甚至包括一些网络用语用词的兴衰,可以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规律,这是非常神奇的。我发现,我们身边永远有可以研究、分析的东西,有时甚至能发展出一个新的学科,这种思考方式是我在大学最大的收获。”赵莉说。

  那么,高校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基础学科人才成长的环境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是清华大学“学堂计划”物理班首席教授。多年来,学堂班一直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对于如何为优秀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朱邦芬认为:“首先要把好苗子挑出来,其次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不拘一格地使得他们茁壮成长,假以时日,再加上一些机遇,会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脱颖而出。”

  朱邦芬表示,自己不喜欢用“培养”,而喜欢用“培育”一词。“培育较之培养,教师的作用相对弱化一些,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清华物理系和物理学堂班这些年来形成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杰出人才并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有天赋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自主学习和研究,从而更容易‘冒’出来。”

  此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为什么如今我们对人才培养质量这么焦虑,是因为我国的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李晓明说,“以基础学科为例,这些专业和学科缺少足够多的优秀老师,在科研和教学的压力下,从事基础学科的教师少了,能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自然也受影响。”

  中学太功利?

  “这个锅不应该只让中学背!”

  无论是“培养”还是“培育”,高校总需要有适合培养的人才。那么,这个适合的人才应该从哪里来?

  无须高考、面向全球招生、初三就可入学……不久前,清华大学发布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备受社会关注。

  不少人会问为何要从中学生开始培养?

  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什么要小孩子?因为他没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墨守成规的观念。我发现不少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满脑子就是固定地跟着人家走,有一种瞻前顾后的心态:怕交不上卷子、完不成课题、毕不了业。相反,小孩子不会有这些杂念、顾虑,会更勇于在真问题上探索。”

  丘成桐表示,把招生对象放宽到初三年级,除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较,是一门“早熟的学科”之外,这种“无所顾忌”也是他更为看重的学生素质。

  国际著名数学家把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目光转移到了中学,很多中学校长也赞成这个观点。

  “学生早期创新意识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启蒙、研究志向的引导,既是基础教育学校的使命,更是责任和义务。”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说,需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早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贯通培养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举措,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学联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和工作机制。

  不过,也有不少中学校长表示,中学确实肩负着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重任,但是这个责任绝不应该由中学独自承担,特别是在人才选拔这个环节上。

  “高考改革出发点是好的,高校根据专业的需求对高考考生的科目提出要求,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高校选拔适应自己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利于学生择己所长,选择高考科目,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把人只分成两堆:文科和理科。”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

  但是,前几年也出现了学生弃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现象,“社会上批评这事因为学生太功利了,我认为并不完全是这样。”唐江澎说,在选拔人才时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高校的担当,高校要更加坚定地提出专业的学科要求。

  一位高中校长在采访中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在一次招生会上他曾经对大学招办主任这样说:“学基础学科的人少了,你们不能把板子都打在中学和学生身上,其实高校也是功利的,一些高校图自己录取分数的好看,放弃了高校应有的引导与责任。为什么不理直气壮的提出学科要求!”

  一些中学校长介绍,其实按照现在高考改革的政策,高校对每个专业提出科目要求时,可以提两个三个科目的要求,但是高校可能怕提出科目的要求过多会影响到录取分数而没有这样做。

  “按照现在这种方式,可能会制造很多专业面貌不清晰的人才。”唐江澎说,比如学医,高校就应该非常清晰地提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求,现在一些学校只对考生提出了“物理”这一个科目要求,那么很有可能学医的学生选择的科目组合是物理+地理+政治。“这能行吗?”唐江澎说。

  中学选课存在“田忌赛马”现象

  虽然很多中学校长认为基础学科人才短缺现象是中学和高校共同造成的,但是,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中确实发现,一些高中学生选科或者老师家长辅导学生选科时,不是先看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而是把如何避免与“强手”相遇当成了首要任务。选科俨然已经变成了一项大工程,完全是个“技术活”。

  高琛介绍,其实,高考改革从政策的层面看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专业和大学,也为学生进入名校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但这同时也让学生和家长也面临着更多挑战,“从选科到赋分再到志愿填报,都需要学生和家长权衡多方因素综合考量。”高琛说。

  当这种考量放入太多“技术”因素后,就开始有些变味了。网上流传出许多选科“秘笈”,教学生如何避开“强强相撞”,只要按照“秘笈”中的几条原则去做,甚至“‘差生’也可以变‘学霸’”。

  “中学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没有搞清楚深层次的本质的意义,只是简单地用哪一个组合能够获取高分,哪个组合能够避免强势对手,这种田忌赛马的方式帮助学生判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其实是一种投机。”唐江澎说,“今年投的注,3年以后有变化怎么办?”好在,改革也在不断调整方向。

  高琛介绍,今年,包括辽宁在内的8个省份的考生将迎来“3+1+2”模式的首年录取。与前两批启动新高考改革省份的“3+3”模式相比,“3+1+2”模式将物理或历史作为必选科目,并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由于等级赋分制导致的选考科目博弈问题。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8个省市首选物理的学生平均占比近60%,其中辽宁省最多,达到85%以上。

  唐江澎介绍,他们学校把高校的13个专业大类归并为中学生高考选择中的7个大类方向,人文领域、经济与法律、理学领域、工程与技术领域、药学与医学、艺术与设计领域、军事与体育领域,然后对每个领域设置相应的选课要求,比如,医药领域,要求学生都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这样分类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是因为要成为这样的人才选择这样的专业,也因为要选择这样的专业才会选择什么样的科目。’我们称之为五业贯通,高中的课业、大学的专业、进入社会的职业、能够建功立业的事业、立志造福人类贡献他人服务社会的志业,贯通起来,让学生选科‘有一定的道理’。”唐江澎说。

  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绝不仅是中学的事或者大学的事,它既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在招生制度、培养模式上给予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形成合力,正如高琛所说的那样:“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同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基础教育学校联合培养机制,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联合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整合资源,努力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积极探索育人方式转变,营造合力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4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介绍,全国范围内高校大学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进展总体来看有序、积极稳妥。    


刘培俊表示,当前,要把疫苗接种作为校园疫情防控的一项重要举措,确保师生安全,确保校园稳定。让学生们在依法依规、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前提下,提高对疫苗接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接种意愿。“目前宣传引导的力度很大,效果也很好,宣传的方式也比较多样。通过校园网、图片、视频以及板报等各种方式,大学生对疫苗接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信息掌握越来越多,更多学生消除了疑虑,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合理预期,提高了疫苗接种的知晓率和接种意愿,这也是当前高校疫苗接种工作有序稳妥进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帮助万千家庭解决孩子的升学择校难题,4月10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博辞教育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成功举办。

  展会当天,北京及周边众多优质国际化学校集体亮相,招生官现场介绍学校特色,解答家长问题;近20位教育大咖、知名学校校长全天不间断分享择校干货、普及国际教育知识;金吉列大学长携海外院校亮相展会;5位行业资深专家现场答疑解惑,规划孩子升学择校之路。

  新浪教育主编雷蕾在现场发表演讲,她提及最近的一个热议话题#你被鸡娃号营销过吗#,话题内指出目前大家熟知的很多账号,背后都是营销公司操控,部分账号通过不断的制造鸡娃焦虑,来达到账号营销转化赚钱的目的。

  雷蕾表示,在充满焦虑的氛围中,家长们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被环境裹挟。养一个孩子最少要18年,也就是18*365=6570天,在这6570天中尽量慢下来,遇事不慌,多点耐心,少点指责,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静待花开。


  以下为新浪教育主编雷蕾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在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北京站的现场,共同聆听专家、校长们的分享。我代表新浪教育,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新浪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深度参与其中,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视角对教育进行观察和报道,如今也与微博这个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媒体形态在飞速的变化,我们的用户也在改变,新浪和微博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合适的、更优质的服务。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升学择校难题,新浪教育自2014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8届线下巡展和3场线上展会,邀请了300多所海内外学校,帮助万千家庭解决孩子的升学择校疑惑。今年的春季巡展已成功落地上海和青岛两站,两站聚集优质国际化学校60+所,30+位教育大咖、校长现场演讲;在微博上,国际学校择校展地图即将搭建完毕,将有上百个优质学校入驻,家长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北京优质学校。更多知名院校、校长也会陆续入驻微博,通过直播、视频、图文、问答的形式,分享择校和规划真经。

  就在前两天,我们报道了一个热议话题#你被鸡娃号营销过吗#,里面提到目前大家熟知的很多账号,背后都是营销公司操控,部分账号通过不断的制造鸡娃焦虑,来达到账号营销转化赚钱的目的。

  而在今年两会上,江苏省锡中校长唐江澎回答记者提问,他认为:“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是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有担当、人格健全,这也是当今的国际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

  相信在座的各位家长,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能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具备国际格局的优秀人才,在充满焦虑的氛围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被环境裹挟,养一个孩子最少要18年,也就是18*365=6570天,在这6570天中尽量慢下来,遇事不慌,多点耐心,少点指责,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静待花开。

  今天是北京春季展会的第一场,请允许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次展会的亮点。展会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国际部)、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北京王府学校、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众多优质国际学校及招生官,在展厅面对面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在一对一专家咨询区,有五位行业专家会为大家解答升学择校规划、留学申请、课程选择等难题;同时,我们和金吉列联合设置的海外中小学专区,将有10所优质海外中小学招生官及专家现场免费咨询,一站式解决海外中小学择校难题;如果您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展,儿童互动体验区、非遗文化专区都在等着孩子们去体验和互动,除了近距离感受国际课程的特色和魅力,非遗文化课堂还能让孩子进一步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希望新浪&微博2021春季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北京站的第一场展会能够更深度地服务各位家长,真正帮助大家解决择校焦虑。在这里也欢迎各位家长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官方微信以及“国际学校圈”官方微博,或者加入我们的新浪国际学校家长群,大家有任何问题也都可以在后台留言,家长圈的小编一定帮助大家答疑解惑。同时也欢迎各位家长在微博上参与#国际教育择校展#话题讨论,与心仪的院校0距离接触!

  最后,感谢今天到场即将为大家分享的学校校长和教育机构的专家们,期待接下来你们对于教育的见解与择校经验能为家长们拨开迷雾,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家长对新浪教育和微博教育的支持和信赖。预祝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顺利举行,谢谢大家。


来源:新浪教育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