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工作、“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教育部等四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要求。

  《意见》明确了重点任务。一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成果、教育信息化成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精准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农村儿童教育关爱工作,加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三是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加大脱贫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提高普通高中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打造升级版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推进乡村振兴育人工作。四是延续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继续推进高校定点帮扶工作,优化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持续推进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实施系列教师支教计划。

  《意见》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机构、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完善政策保障,优化教育财政支出重点,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强化考核评估,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开展乡村振兴督查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问题。鼓励社会参与,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


来源:教育部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各省(区、市)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当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开展“五项管理”督导工作。

通知指出,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简称“五项管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为确保“五项管理”相关政策规定落实落地,各省(区、市)教育督导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将“五项管理”督导作为2021年责任督学重要内容,组织当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开展“五项管理”督导工作,确保所有中小学校全覆盖。

通知强调,各地要指导责任督学根据《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相关规定,从5月到年底,采用校园巡查、推门听课、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每个月到校督导时,均要督导“五项管理”落实情况。要督促中小学校按照责任督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进行通报、约谈;对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来源:教育部


为充分展示京津冀三地大学美之所在,日前,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京报传媒经营有限公司、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告经营中心报纸业务部、河北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1京津冀最美大学推选活动正式启动。广大网友可登录北京日报客户端、天津日报品天津官方微信、河北日报官方微信等平台参与,为您心目中最美的大学投上一票!

据了解,本届活动为第二届,去年该活动得到了京津冀三地近300所大学及50余万名网友的踊跃参与,为京津冀三地大学建设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悉,今年该活动所有投票平台将于6月10日关闭。投票环节结束后,主办方将邀请媒体负责人、高校专家和社会代表进行讨论,从北京部属、本科和专科各取前10所,天津本科(含部属)和专科各取前10所,河北本科和专科各取前15所,最终共80所入选京津冀最美大学榜单。

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将通过报刊、官方微信、客户端等众多媒体对位列榜单的大学进行集中展示。


来源:河北新闻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协作机制,广泛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部将成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就指委)。

  就指委是教育部组建的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专家组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政策咨询。

    聚焦产业结构变化、就业市场需求、新就业形态等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课题开展宏观研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建议。


  二是岗位拓展。

    协助教育部开展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就业创业对接活动,推动校企合作和学职衔接。


  三是就业指导。

    研究制定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指南,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水平。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队伍能力培训、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建强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


  四是评估督查。

    协助教育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就业数据统计专项督查,建立分层分类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对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机制。


  在组织架构上,就指委包括全国就指委、分行业就指委和专项工作专家组。

  一是全国就指委,主要开展全国性、综合性就业创业研究、咨询、指导、服务活动。

    由国家有关部门、高校、行业企业中熟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委员组成。


  二是分行业就指委,主要开展分行业就业创业研究、咨询、指导、服务活动。

    为更加精准地指导大学生就业,结合专业和职业发展,就指委设置了19个分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包括农林、能源动力、材料化工、装备制造、信息通讯与互联网、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建筑地产、金融、商贸服务和生活消费、科技服务、医药卫生、教育、文旅艺术、新闻出版、体育服务、水利与生态环保、法律、公共管理与服务、国防科技行业就指委,确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全覆盖。


  三是专项工作专家组,主要根据就业创业工作专项内容,开展研究、咨询、指导、服务活动。

    就指委设置了7个专项工作专家组,具体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市场与渠道拓展、就业评价与统计、就业状况跟踪调查、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新就业形态与创业指导、重点领域就业引导专家组。分行业就指委和专家组将分别在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教育部


    为抓住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冲刺期,全力促进2021届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教育部将于5月17—23日,举办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教育部将会同全国各地各高校,聚合社会资源,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为2021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就业岗位,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促进周以“为民服务办实事 聚力增效促就业”为主题,推出系列校园招聘、校企供需对接大会、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等三大系列活动。5月17日,教育部将举行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同时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高校、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近500名就指委委员参加成立大会。

  组织开展系列招聘活动。教育部将会同12大社会招聘机构,共同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线上“百日招聘行动”,集中开展线上招聘活动。同时,教育部将会同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在中国农业大学主会场举办“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京津冀专场线下招聘会。就业促进周期间,各地将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各高校计划每天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会。

  举办校企供需对接大会。教育部将组织高校与国家重点领域央企、国企和民企代表,开展重点领域人才供需对接。同时由中小企业和地方本科、高职院校,举行“中小企业人才供需网络对接会”,为供需双方提供精准对接平台。就业促进周期间,各地将结合实际,举办校企供需对接会,推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招聘合作协议、共建就业实习基地等。

  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将举办“学习回信精神,勇担时代使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主题座谈会,组织参加“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项目、到基层就业以及参军入伍的毕业生代表交流经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就业促进周期间,各地各高校将组织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主要内容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同期,教育部将持续播出“24365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邀请杭州、武汉、深圳、西安等四个城市进行招才引才政策宣讲,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省、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部署要求,教育部决定开展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以下简称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抓住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为民服务办实事 聚力增效促就业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增强就业工作实效,全力促进2021届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活动时间

  2021年5月17日至23日。

  四、活动组织

  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由教育部主办,各省级教育部门和有关省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高等学校协同开展,中国农业大学和“24365校园招聘服务”合作机构协办。

  五、活动内容

  就业促进周主要包括“1+3”系列活动:“1”是举办就业促进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3”是举行系列招聘活动、校企供需对接大会、“逐梦青春”就业育人活动等三大系列活动。

  (一)召开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5月17日,教育部在北京主会场举办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具体参会事宜另行通知)。就业促进周启动仪式通过“24365互联网+就业指导”平台同步直播,各地各高校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工作人员收看。

  (二)开展系列招聘活动。5月17日,教育部会同12大社会招聘机构,共同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百日招聘行动,每日集中开展线上招聘活动。教育部会同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在北京主会场举办“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京津冀专场线下招聘会。就业促进周期间,各省(区、市)要举办2场以上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各高校每天要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会。

  (三)举行校企供需对接大会。5月17日,教育部举办“重点领域人才供需对接会”和“中小企业人才供需网络对接会”等活动,为供需双方提供精准对接平台。就业促进周期间,各地要结合实际,举办校企供需对接会,推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招聘合作协议、共建就业实习基地等。

  (四)启动“逐梦青春”就业育人系列活动。5月17日至23日,围绕中西部地区就业、重点地区和城市引才推介、大学生参军入伍等主题,播出“24365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各地各高校要组织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党团组织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

  六、工作要求

  (一)制定专项方案。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开展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制定本地本校就业促进周专项方案。各地于2021年5月10日(星期一)17:00前将就业促进周工作方案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备案。要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确保各项工作组织有序、平稳进行。

  (二)深挖就业资源。各地要切实发挥统筹作用,积极动员社会招聘机构、行业企业、校友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挖掘市场化就业岗位资源,为2021届高校毕业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就业岗位信息。

  (三)做好宣传动员。各地各高校要认真做好就业促进周的宣传工作,在制作宣传材料时使用就业促进周统一标识(下载方式另行通知)。要会同各级各类媒体,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多角度、多方位宣传就业促进周活动,扩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面。

  (四)及时报送进展。各地要及时汇总统计就业促进周期间各项活动开展情况,每天17:00前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报送方式另行通知。


来源:教育部



5月8日,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高度概括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要求,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田学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坚持开放合作”作为高校追求一流、不断超越的“方向”和“重点”加以强调,凸显了对教育对外开放的高度重视。要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做到坚持开放合作,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人才和科研国际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提。

田学军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起点上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意识和能力,统筹好国内与国际、斗争与合作、开放与安全、规模与质量的关系,着力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田学军强调,高校要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把坚持开放合作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内生动力进行谋划和部署,持续推进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全国港澳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优化布局中发挥高校作用,在高地建设中贡献高校力量,在改革创新中深化高校探索,在全球治理中展现高校担当,在港澳交流中拉紧高校纽带,在风险防控中筑牢高校防线。


来源:教育部网站


    5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加强数字化建设助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学会监事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高校工委书记孙维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成梁,浙江省教育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正厅长级)于永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陈子辰,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马品芳,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出席本次会议。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600余所高校20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孙维杰主持。

  杜玉波作题为《信息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报告中,他从深刻认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全面把握信息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的时代机遇和大力推进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他强调,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深入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我们要聚焦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以信息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激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管培俊在作题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启新征程》的主旨报告时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我们要深刻把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与“势”,“根”与“魂”,“知”与“行”。他指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标志,应当突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时代特征。把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本质内涵,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

  研讨会设一个主论坛和“智慧校园建设”“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两个分论坛。主论坛上,郑强、朱士中、邬大光、奚立峰、宋学锋、阮叶萍、姜波、张竹筠、陈文智、陈友进、张红强等专家作主题报告。主论坛由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杭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俊伟、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青松等主持。

  会上,隆重举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研究项目“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启动仪式暨公益捐赠仪式。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向学会捐赠2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学会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5月7日,教育部召开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八年来,教育系统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如期完成了教育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要深刻认识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统筹更多资源、汇聚更大力量,做出教育系统更大贡献。一是做好政策衔接,积极谋划推进与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相匹配的支持政策,实现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的平稳过渡。二是落实“四个不摘”,严格落实中央要求,把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集中力量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立健全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定点帮扶,发挥高校排头兵作用,相对稳定帮扶关系,创新帮扶方法,拓宽帮扶领域,丰富帮扶内容。四是突出育人特色,把乡村振兴作为立德树人和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深挖育人资源,做好宣传引导,加强实践育人,动员广大干部师生到一线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福建省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教育部财务司、职成司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及西北师范大学,教育部相关司局及驻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来源:教育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意义重大深远。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与“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我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举世瞩目。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一直在路上。从国家维度看,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领域的“领跑”,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社会维度看,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日益增长。公平与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需求与满足需求的供给永远相辅相成;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的需要始终是教育政策的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使得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提上国家重大议程。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基于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应对人类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意味着传统发展方式不再适应新的要求,创新驱动、协调平衡、环境友好、开放共赢、包容共享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意味着发展不是经济“单兵突进”,而是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协同联动”。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结构性调整、质的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正是新发展理念在国家教育政策上的集中体现。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国际竞争实质上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核心和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更加迫切需要知识和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科技自立自强和更大力度的开放,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待。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与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规律使然,是我国义务教育实现普九、高中开启普及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必然趋势。

  时也,势也。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科技创新,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顺理成章,意义深远。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与“魂”

  “十三五规划”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十四五规划”的表述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一重大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教育发展更高的目标。准确把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至关重要。我概括为十个方面,两个理念、八个特征。

  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现了内涵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精辟,“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强调质量水平,而不是数量规模;更加强调内涵发展,而不是外延扩张。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服务国家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现了系统治理的理念。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从治理的高度,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一个开放系统,不能画地为牢、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教育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一体化推进,分阶段实施,上下游相互支持。这意味着教育系统各阶段、分学段、各方面、各环节需要统筹协调、系统集成。探求高深学问与服务国家战略有机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学科建设与问题导向有机统一、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相得益彰,形成一个深度关联、有机衔接的整体。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思想引领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的统筹规划和设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质量与公平相统一;坚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建设,多层次发展。支持发展民办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系统工程”。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责无旁贷,但不能孤军重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干扰教育的种种乱象指出,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全社会尊师重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撑的教育体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素质。全社会尊崇教师,拥有一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首先要加大教育自身的人力资本投入。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立教之本”。鼓励优秀人才从教。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服务国家发展的创新体系。创新性人才和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要适应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国家战略急需学科,拓展新兴交叉融合学科。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和跨学科综合的“天然优势”,培养创新人才,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支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信息化支撑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与学的变革,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打破时空界限,共享优质学习资源。“‘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全新教育形态,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型社会。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面对全球化逆潮,我国要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全球化时代人才、资源的国际性流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他山之石。吸引全球优才,增强核心竞争力,服务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具有良法善治的教育体系。政府、社会与学校边界清晰。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学校形成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位,政府服务监管到位、社会广泛参与、广大教职员创造性充分发挥、办学治校高效运行。

  总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标志,应当突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时代特征。应当体现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在教育的基本条件、各级各类学校整体质量水平主要可比指标达到世界中上水平;体现在教育供给与社会需要契合性好、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贡献率高,人民群众满意度高;最终体现在人才质量、全民素质不断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毋庸置疑,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没有好的治理结构,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没有协同创新机制,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没有协同育人社会机制,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没有信息化支撑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不能培养创新人才优秀人才,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没有显著的科研创新贡献,也不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知”与“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当务之急是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带动一系列重大举措落地落实,实现“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开局。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新突破。明确政府、社会、学校的边界与职责。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到位、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积极培育和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作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教育部下放教师职务评审权,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负责评估督查,加强监管。放权放到位、放权不放责,提供了“放管服”改革的案例。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实现新突破。教育评价“罪”在“五唯”,不在“五维”。以辩证思维破除“五唯”难题,欲破先立、破立结合,关键在立。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国家、省级、学校三级教育评估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营造鼓励潜心育人、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新活力,促进质量提升的良好教育生态。

  深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新成效。锲而不舍地推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地见效。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夯实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人才支撑。

  在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上作出新贡献。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大学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贡献原始创新成果。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建在一流大学,顶尖大学领衔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普职融合、校院协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东西部教育协作。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以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举国在线教育在抗疫中展示了显著优势。要再接再厉,从“应急状态”走向“常态化”。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课程教材、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进一步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提高质量;推进国培计划,提升师资水平;助力教育评价改革,引领教育科学发展。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5月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及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关情况。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下一步,学校美育工作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及实践活动等相关改革举措,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

  他指出,要完善强化学校美育评价机制。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结地方将艺术科目纳入中考的经验做法,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健全评价体系,将美育政策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等纳入督导评估,把美育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旨在进一步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推动教师教育院校将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大纲融入到日常教学、学业考试和相关培训中,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源头上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介绍,《能力标准》共五个文件,分别明确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每个文件分四个部分提出四大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第一部分为师德践行能力,包括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两方面,强调知行合一,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引导师范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第二部分为教学实践能力(其中学前教育专业为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主要从掌握专业知识、学会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教学(学前教育专业为开展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实施教育活动)等方面,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所需的基本能力提出了细化要求。

  第三部分为综合育人能力,主要从开展班级指导、实施课程育人、组织活动育人等方面强调教育“育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四部分为自主发展能力,从注重专业成长、主动交流合作两方面,突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以及在学习共同体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日前,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编写,经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助读物“读懂新时代”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套丛书是教育部庆祝建党百年行动理论研究专项重大成果之一,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为教育系统“加强‘四史’学习研究教育攻坚行动”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学习教材。其中,《道路何以自信》作者为北京大学陈培永研究员,《理论何以自信》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制度何以自信》作者为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文化何以自信》作者为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

  丛书思想性、理论性和通俗性、可读性强,四色印刷,图文并茂,体例新颖,文风活泼,致力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阐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丛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华文化为什么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教育部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统筹做好2021年“五一”假期期间师生出行和校园疫情防控。

通知指出,要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五一”假期来临,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五一”假期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快乐度假。

通知强调,要切实强化旅途防护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校所在地和出行目的地疫情防控规定,践行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少聚集等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多形式多渠道教育引导师生做好旅途防护,主动配合交通场站做好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等防控措施,乘坐交通工具时全程戴口罩。

通知要求,要有力保障留校师生假期生活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强化校园服务供给,开放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体育场馆等,充分保障留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师生身心健康、校园和谐稳定。

通知强调,要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三版)的通知》,加强“五一”假期期间校园活动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和环境同查、同防,多病共防,加强来访人员登记和体温检测,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全面细致落实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

通知要求,要分类加强健康监测。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动态精准掌握师生健康状况和出行去向,做到留校人数、离校行程轨迹等健康管理信息底数清、情况明。引导师生主动加强健康监测,如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向社区(村)和学校报告,并到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

通知强调,要认真做好值班值守与应急准备。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履行防控责任,加强“五一”假期值班值守,确保疫情防控领导体制、应急机制、指挥体系正常运行。要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等防疫物资储备。一旦出现新冠肺炎病例,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做好处置。


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三条修改为:“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二、将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三、将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将第七条修改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五、将第七十七条修改为:“在招收学生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不符合入学条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已经取得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颁发机构撤销相关证书;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与他人串通,允许他人冒用本人身份,顶替本人取得的入学资格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组织、指使盗用或者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入学资格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属于公职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入学资格被顶替权利受到侵害的,可以请求恢复其入学资格。”

  本决定自2021年4月30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来源:新华社


    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近日表示,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必须处理好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和学校办学 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明晰政府和学校权责边界,做到应放尽放、放管结合。

  推进中小学治理现代化,激活学校教育细胞、释放中小学办学活力,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为此,教育部等八部委去年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

  如何将这一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半月谈杂志社举办的教育改革对话会上,吕玉刚表示,落实这一文件必须从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同步推进。

  他说,文件提出保障学校三个方面自主权,即教育教学自主权、人事工作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在政府层面,放权既要坚持“能放的全部放”,又要做到“精准定向放”,根据学校实际能力水平实现差异化放权。

  “在‘管’的方面,政府首先要服务,然后是监管。”吕玉刚说,政府要管带有方向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围绕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健全办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服务。

  “从学校层面看,文件的贯彻落实对中小学,特别是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更高挑战、更高要求。”吕玉刚说,广大中小学校长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不断提高办学治校的实际工作能力,着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内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由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原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欧阳淞组织编写的《写给中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写给小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套党史读本以百年党史为主题主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特别是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阅读习惯,可读性和针对性强。小学生读本以讲故事为主,注重生动性,着重突出党与祖国的关系;中学生读本注重系统性,着重突出党与人民的关系。

  该套党史读本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权威读本,也是各地、各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图书捐赠仪式在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举行。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党工委指导、北京华樾慈善基金会具体实施。活动中,北京华樾慈善基金会向潍坊市乡村学校捐赠了价值200万元的图书,推动乡村学校图书更新,让更多乡村孩子接受阅读、喜欢阅读、习惯阅读,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同时,基金会资助贫困教师和贫困学生现金40万元,用于改善贫困教师和贫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潍坊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及乡村教育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队伍建设等力度,乡村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三五”期间,潍坊市投入32.57亿元,新建、改扩建乡村学校171所,新增学位86544个,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19.9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全面改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三大工程”相继实施。2020年投入2.2亿元,完成120所学校的“四改行动”,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厕所36个、塑胶运动场地57个、新建改扩建食堂17处,购置学生用床5.76万张,购置学生宿舍淋浴设备208台,全面提升办学条件,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最美丽、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潍坊市深化“一校长多校区”改革,组建“城区学校+乡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等模式的“一校长多校区”70个,惠及208所学校、25.6万名学生。统筹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遴选165所优质校与216所相对薄弱校“一对一”结对帮扶,使1.3万名教师、14.2万名学生受益。建立市县教研员联系包靠农村学校制度,市教研员定点联系乡村学校,每名县教研员包扶1所以上乡村学校,推动乡村学校“学评教”一致性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潍坊市通过实施“农村小学校校新进一名英语教师计划”“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引进计划”“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补充计划”,实现校校全覆盖。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2020年,教师城乡交流1224人,推动城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健全乡村教师激励机制,设置113个特级教师岗位,分别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研究团队,为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建立乡村优秀教师定期表彰制度,每年推选10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和100名青年教改先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乡村教师安居工程,全市投资2.56亿元建设镇街教师周转宿舍3507套(间),安置乡村教师7760名,实现“安居乐教”。

除“过硬”的硬件投入,该市从乡村教育内涵建设入手,制定乡村温馨校园创建规划,明确6个方面、43条创建标准,驱动乡村学校落实规划布局优化、办学条件优良、教师素质优秀、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水平优质的“五优”,遴选全市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秀案例40个,8所学校获评省级优秀案例学校。深入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办学条件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11个方面、37项重点任务,提高驻地学校教育质量,辐射带动乡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遴选昌邑市北孟镇、安丘市大盛镇等4个市级试点镇,昌乐县红河镇、临朐县蒋峪镇等4个乡镇入选全省首批“强镇筑基”试点镇,“一镇一策”重点突破,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自2001年起,潍坊市相继实施“朝阳读书”“主题学习”等系列读书工程,联合开展《中国语文教育蓝皮书》阅读能力版块的研究项目,先后评选表彰160余所“图书使用示范校”、60所“阅读示范学校”和20所“阅读工程示范校”;连续10年开展“书香少年”评选,1万余名中小学生获评中小学“读书之星”,实现了以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小切口”推动综合能力“大提升”。尤其是在乡村学校,大力开展乡村阅读工程,有效培养农村学生的读书习惯,提升农村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次活动之所以选择在潍坊市举行,是因为该市大力开展读书活动,让乡村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减少了城乡差距带给学生的认知差异。潍坊由此找到了一条通过读书工程助力乡村教育内涵发展、助力乡村少年认知提升的有效路径。下一步,潍坊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进一步做好乡村青少年阅读工程的深化和探索,多举措优化乡村教育资源,全力促进乡村教育水平提升,以更高质量的乡村教育精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山东教育报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经初步统计,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0%。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203亿元、24295亿元、8428亿元、1399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39%、6.55%、9.14%、3.99%。

  根据统计快报,2020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9.14%、4.43%、3.94%、6.10%、6.5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上年下降3.78%。

  本次发布后,教育部还将分别以公告和统计年鉴形式,公布全国及各省落实法定增长情况和最终核定数据。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

  近期,教育部对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相关情况进行了统计,按照《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6〕6号)要求,现将初步统计情况公布如下:

  一、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4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0%。

  二、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间的分配情况为:

  1.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2.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4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55%。

  3.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428亿元,比上年增长9.14%。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9.97%。

  4.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9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

  5.全国其他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090亿元,比上年增长0.09%。

  三、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2020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情况是:

  1.全国幼儿园为12954元,比上年增长9.14%。

  2.全国普通小学为14103元,比上年增长4.43%。

  3.全国普通初中为20342元,比上年增长3.94%。

  4.全国普通高中为23489元,比上年增长6.10%。

  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22568元,比上年增长6.51%。

  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37241元,比上年下降3.78%。


来源:教育部


    4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行2021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段的求职需要,在岗位推送、能力提升、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力推进,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张莹指出,青年就业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始终面临就业选择和就业挑战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其就业关系到毕业生们的价值实现,寄托着万千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909万人,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促进他们就业的任务仍比较艰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以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为统领,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并举,在前一阶段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部署

    3月份专门印发通知,对做好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落实、服务提供、培训见习、权益维护等工作作出专门部署。


  二是加快招聘

    3月中旬,启动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毕业生春季专场,线上已推出了40场行业专场、直播带岗等活动,提供了岗位超过10万个。近期,我们正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同步上线网上专场。目前,计划举办招聘会8000场,提供岗位400万个。


  三是强化帮困

    已经向121万2021届困难毕业生发放了求职创业补贴,还将对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等困难毕业生开展专项帮扶。


  张莹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平稳。

  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段的求职需要,在岗位推送、能力提升、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力推进,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点有三方面举措:

  一是特色服务送岗位

    在组织好城市联合招聘、民营企业招聘的同时,从5月份开始将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发挥线上平台优势,继续大规模推送岗位,同时扩大社会参与面。这次我们最大的特色是联合不同的行业协会,推出不同行业专场招聘活动。


  二是培训见习提能力

    针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百万青年技能提升行动。今年已经组织了15万人次毕业生参加培训,后续将着力提升培训质量,积极拓展新职业培训,支持毕业生提升技术技能,同时加快新职业的信息发布,提供从业指导。针对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实施就业见习计划,推出一批国家级见习示范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跟企业实习实践的相关机会。


  三是落实政策拓渠道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打包快办,提升政策经办便利化程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同时将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持续扩招,稳定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募规模,力争保持公共部门吸纳就业的政策力度。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今天(2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相关情况。

  吕玉刚介绍,此次《通知》明确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严禁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 

  针对作业数量过多的问题,特别强调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并区别不同学段和年级作出了具体时间要求。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同时,要求各地要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另外,教育部强调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校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鼓励教师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