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近日表示,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必须处理好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和学校办学 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明晰政府和学校权责边界,做到应放尽放、放管结合。

  推进中小学治理现代化,激活学校教育细胞、释放中小学办学活力,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为此,教育部等八部委去年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

  如何将这一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半月谈杂志社举办的教育改革对话会上,吕玉刚表示,落实这一文件必须从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同步推进。

  他说,文件提出保障学校三个方面自主权,即教育教学自主权、人事工作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在政府层面,放权既要坚持“能放的全部放”,又要做到“精准定向放”,根据学校实际能力水平实现差异化放权。

  “在‘管’的方面,政府首先要服务,然后是监管。”吕玉刚说,政府要管带有方向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围绕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健全办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服务。

  “从学校层面看,文件的贯彻落实对中小学,特别是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更高挑战、更高要求。”吕玉刚说,广大中小学校长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不断提高办学治校的实际工作能力,着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内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由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原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欧阳淞组织编写的《写给中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写给小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套党史读本以百年党史为主题主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特别是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阅读习惯,可读性和针对性强。小学生读本以讲故事为主,注重生动性,着重突出党与祖国的关系;中学生读本注重系统性,着重突出党与人民的关系。

  该套党史读本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权威读本,也是各地、各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图书捐赠仪式在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举行。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党工委指导、北京华樾慈善基金会具体实施。活动中,北京华樾慈善基金会向潍坊市乡村学校捐赠了价值200万元的图书,推动乡村学校图书更新,让更多乡村孩子接受阅读、喜欢阅读、习惯阅读,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同时,基金会资助贫困教师和贫困学生现金40万元,用于改善贫困教师和贫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潍坊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及乡村教育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队伍建设等力度,乡村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三五”期间,潍坊市投入32.57亿元,新建、改扩建乡村学校171所,新增学位86544个,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19.9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全面改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三大工程”相继实施。2020年投入2.2亿元,完成120所学校的“四改行动”,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厕所36个、塑胶运动场地57个、新建改扩建食堂17处,购置学生用床5.76万张,购置学生宿舍淋浴设备208台,全面提升办学条件,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最美丽、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潍坊市深化“一校长多校区”改革,组建“城区学校+乡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等模式的“一校长多校区”70个,惠及208所学校、25.6万名学生。统筹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遴选165所优质校与216所相对薄弱校“一对一”结对帮扶,使1.3万名教师、14.2万名学生受益。建立市县教研员联系包靠农村学校制度,市教研员定点联系乡村学校,每名县教研员包扶1所以上乡村学校,推动乡村学校“学评教”一致性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潍坊市通过实施“农村小学校校新进一名英语教师计划”“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引进计划”“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补充计划”,实现校校全覆盖。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2020年,教师城乡交流1224人,推动城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健全乡村教师激励机制,设置113个特级教师岗位,分别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研究团队,为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建立乡村优秀教师定期表彰制度,每年推选10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和100名青年教改先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乡村教师安居工程,全市投资2.56亿元建设镇街教师周转宿舍3507套(间),安置乡村教师7760名,实现“安居乐教”。

除“过硬”的硬件投入,该市从乡村教育内涵建设入手,制定乡村温馨校园创建规划,明确6个方面、43条创建标准,驱动乡村学校落实规划布局优化、办学条件优良、教师素质优秀、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水平优质的“五优”,遴选全市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秀案例40个,8所学校获评省级优秀案例学校。深入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办学条件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11个方面、37项重点任务,提高驻地学校教育质量,辐射带动乡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遴选昌邑市北孟镇、安丘市大盛镇等4个市级试点镇,昌乐县红河镇、临朐县蒋峪镇等4个乡镇入选全省首批“强镇筑基”试点镇,“一镇一策”重点突破,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自2001年起,潍坊市相继实施“朝阳读书”“主题学习”等系列读书工程,联合开展《中国语文教育蓝皮书》阅读能力版块的研究项目,先后评选表彰160余所“图书使用示范校”、60所“阅读示范学校”和20所“阅读工程示范校”;连续10年开展“书香少年”评选,1万余名中小学生获评中小学“读书之星”,实现了以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小切口”推动综合能力“大提升”。尤其是在乡村学校,大力开展乡村阅读工程,有效培养农村学生的读书习惯,提升农村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次活动之所以选择在潍坊市举行,是因为该市大力开展读书活动,让乡村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减少了城乡差距带给学生的认知差异。潍坊由此找到了一条通过读书工程助力乡村教育内涵发展、助力乡村少年认知提升的有效路径。下一步,潍坊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进一步做好乡村青少年阅读工程的深化和探索,多举措优化乡村教育资源,全力促进乡村教育水平提升,以更高质量的乡村教育精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山东教育报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经初步统计,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0%。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203亿元、24295亿元、8428亿元、1399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39%、6.55%、9.14%、3.99%。

  根据统计快报,2020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9.14%、4.43%、3.94%、6.10%、6.5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上年下降3.78%。

  本次发布后,教育部还将分别以公告和统计年鉴形式,公布全国及各省落实法定增长情况和最终核定数据。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

  近期,教育部对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相关情况进行了统计,按照《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6〕6号)要求,现将初步统计情况公布如下:

  一、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4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0%。

  二、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间的分配情况为:

  1.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2.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4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55%。

  3.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428亿元,比上年增长9.14%。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9.97%。

  4.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9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3%。

  5.全国其他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090亿元,比上年增长0.09%。

  三、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2020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情况是:

  1.全国幼儿园为12954元,比上年增长9.14%。

  2.全国普通小学为14103元,比上年增长4.43%。

  3.全国普通初中为20342元,比上年增长3.94%。

  4.全国普通高中为23489元,比上年增长6.10%。

  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22568元,比上年增长6.51%。

  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37241元,比上年下降3.78%。


来源:教育部


    4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行2021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段的求职需要,在岗位推送、能力提升、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力推进,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张莹指出,青年就业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就业始终面临就业选择和就业挑战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其就业关系到毕业生们的价值实现,寄托着万千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909万人,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促进他们就业的任务仍比较艰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以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为统领,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并举,在前一阶段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部署

    3月份专门印发通知,对做好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落实、服务提供、培训见习、权益维护等工作作出专门部署。


  二是加快招聘

    3月中旬,启动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毕业生春季专场,线上已推出了40场行业专场、直播带岗等活动,提供了岗位超过10万个。近期,我们正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同步上线网上专场。目前,计划举办招聘会8000场,提供岗位400万个。


  三是强化帮困

    已经向121万2021届困难毕业生发放了求职创业补贴,还将对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等困难毕业生开展专项帮扶。


  张莹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平稳。

  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段的求职需要,在岗位推送、能力提升、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力推进,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点有三方面举措:

  一是特色服务送岗位

    在组织好城市联合招聘、民营企业招聘的同时,从5月份开始将启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发挥线上平台优势,继续大规模推送岗位,同时扩大社会参与面。这次我们最大的特色是联合不同的行业协会,推出不同行业专场招聘活动。


  二是培训见习提能力

    针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百万青年技能提升行动。今年已经组织了15万人次毕业生参加培训,后续将着力提升培训质量,积极拓展新职业培训,支持毕业生提升技术技能,同时加快新职业的信息发布,提供从业指导。针对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实施就业见习计划,推出一批国家级见习示范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跟企业实习实践的相关机会。


  三是落实政策拓渠道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打包快办,提升政策经办便利化程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同时将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持续扩招,稳定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募规模,力争保持公共部门吸纳就业的政策力度。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今天(2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相关情况。

  吕玉刚介绍,此次《通知》明确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严禁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 

  针对作业数量过多的问题,特别强调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并区别不同学段和年级作出了具体时间要求。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同时,要求各地要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切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另外,教育部强调作业难度不得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校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鼓励教师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面向全国遴选一批地区和高校,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高质量教师队伍支撑。

  《通知》指出,遴选积极性高、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和高校开展第二批试点,试点建设要确保方向、协同建设、创新机制、突出特色。通过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深入推广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批试点经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突出问题,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创新、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师队伍治理能力,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通知》提出,各地区试点可聚焦开发教师智能助手应用、创新未来教师培养模式、优化教师智能研修、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建设与应用教师大数据、智能引领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等6个方面开展;各高校试点可围绕创建智能教育环境、建设教师智能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大数据建设与管理、服务地方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等4个方面开展。

  《通知》强调,各地要做好组织引导,利用“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资源,做好试点经费保障。教育部将通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资源,为试点工作提供必要支持。组织专家组为试点单位提供咨询指导,并将采取专项调研指导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试点验收,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来源:教育部


4月24日上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大讲堂宣讲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主持并讲话。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应邀作专题辅导报告。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省政协主席叶冬松等出席。

陈晋在专题辅导报告中,紧紧围绕“从党史看精神、看国家、看道路”这一主题,分别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出发的”“新中国是怎样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三个方面,系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中国成立的光荣历程,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专题辅导报告坚持政治站位,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生动鲜活,给全体与会人员上了一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令大家深受启迪、倍感激励。

王东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省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坚持省级领导干部带头,精心组织,深入实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政治站位,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作用,进一步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上下联动把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王东峰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把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二要坚持面向基层深化宣传宣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充分发挥各级党委讲师团作用,用好西柏坡、李大钊纪念馆、一二九师纪念馆、阜平城南庄、塞罕坝机械林场等红色资源,组织老革命、老英模、老党员和改革先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精心开展基层宣讲,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清楚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一步筑牢党的执政根基。要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扎实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着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三要坚持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成效。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20项民生工程和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抓好“三重四创五优化”和“三基”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做好信访维稳、扫黑除恶、治安防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在石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直和中直驻冀单位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宣讲报告会。


来源:河北日报


    江苏是经济大省,按照2020年10万亿元的GDP总量测算,基本上与加拿大、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大体相当。有新闻报道指出,该省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884.2万人和455.1万人,乡土人才从业人员近1000万,稳居全国首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显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迈向现代化,必须要有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必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一是厚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土壤,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要消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误解和偏见,清理歧视性政策。尽管多个国家文件都明确规定人才包括专门技能者,但在日常人们话语体系和文化习惯中,人才还是多指高学历者或科技研发人员。在人才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表彰奖励等中,技术技能人才往往被选择性忽视。各地应牢固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从业观念,积极发现和挖掘各行各业的高精尖人才。


  要将技术技能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摈弃“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狭隘认识,重视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技术与工艺。如此才能提高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使“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要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各地应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等不良用人取向,建立不唯学历唯能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把技术技能人才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表彰序列中,在就业、落户、机关单位招聘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适应性。

    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能够直接为市场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人才培养供给的主阵地和蓄水池。各地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守住职业教育发展的阵地,稳定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要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教育经费增速。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多方支持、多渠道筹集的经费投入机制。推动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要求和标准。

  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作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专业课教师真正熟悉工作场景、拥有一线岗位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人才发展需求。积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拉长专业供应链,延伸人才供给链,匹配服务于现代产业链和创新链。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县域中职学校发展,为农业农村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贡献,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和主阵地。

  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效举措,是主动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表现。通过开展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可以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急切要求。在人口抚养比持续升高的情况下,这有利于全面提升在职在岗人员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也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有效途径。这有利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转岗转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党章为根本依据,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是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条例》的修订和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高校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条例》,使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师生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领会《条例》精神,全面掌握《条例》内容,严格遵守和执行《条例》规定。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条例》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条例》中的重要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告党中央。

《条例》分十章,共39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来源:新华社


河北新闻网4月22日讯(郑佳)今天,石家庄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2021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工作的通知》,对全市2021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工作有关政策进行了公布。

通知指出,2021年石家庄初中毕业考试的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由各初中学校自行组织实施,考试安排在2021年5月15日以后进行。初中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使用由省统一命题、统一制定评分标准、统一印制试卷的中考试题,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21日-22日,五个科目考试时间各120分钟。中考总成绩为610分,包括文化课考试成绩600分和学生专门性发展素质评价10分(信息技术考试满分10分),文化课考试科目为5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两门学科)、文科综合(包括道德与法治、历史两门学科),总分600分。信息技术考试10分,现九年级学生因故未参加信息技术学科升学考试的,石家庄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安排补考,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从学生身心健康安全角度出发,2021年我市体育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等科目考试不再组织进行,由此涉及到的理化生实验成绩10分和体育成绩30分不再计入升学总成绩。

此次,市教育局对规范考试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明确提出了要求,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招考部门提出了规范成绩发布的6个“不得”,即不得向学校提供非本校的中考成绩数据;不得向初中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统计公布所属初中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不得以中考成绩对初中学校进行排名排队;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初中学校进行中考表彰奖励;不得以中考成绩为标准奖惩校长、教师等。对初中学校提出了规范成绩发布的3个“不得”,即不得宣传中考分数、中考排名、中考状元、中考升学率等;不得在校外或校内摆放、悬挂、张贴关于中考成绩的条幅、宣传板等宣传物品;不得在学校官网等网站发布本校中考排名、中考升学率等信息。同时要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认真规范新闻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做好政策解读、志愿填报、信息查询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并会同宣传部门适时开展招生预警或案例宣传,提醒考生和家长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河北新闻网


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国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鼓励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经济日报报道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9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职业教育相关企业。其中,近7成成立时间在5年以内。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的职业教育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2.2万家,占比24%。其次是浙江省,有超1.7万家,占比19%。另外,江苏也有超过8,000家相关企业,位居第三。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注册数量持续上涨。其中,2019年,新增职业教育相关企业近1.5万家,2020年,新增相关企业超8,700家。

新经济100人在文章中提到,职业教育是大部分劳动力的上游源头,市场足够广阔。优质的职业教育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顺利进行的基础。这个领域值得创业者关注、深耕,肯定会出现若干家百亿美元公司。


来源:新浪教育


4月22日,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青岛顺利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山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皓,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继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生管理与就业创业工作研究分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原主任石鹏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杨祥,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青岛校区校长韩圣浩,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王剑敏,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满宝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刘克新,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BG(希沃)副总裁魏振水及3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此次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事业发展部主任吴英策主持。

会上,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继成介绍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参与高博会的情况。他表示,青岛市高度重视发挥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优势,通过与在青高校整体共建、重点学科专业共建、组建产学研联盟等方式,积极推动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融合,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平台,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实现高校与城市融合共生。青岛的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特色各异、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为办好高等教育博览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大力支持在青高校建设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青岛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截至2020年底,青岛共有高等学校29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6所,专科层次高校12所,开放大学1所,全日制在校生43.07万人,2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高校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2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青高校拥有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外聘院士85人;现有进入ESI前1%的学科43个,国家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1个。到十四五末,将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数量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此外,为进一步壮大青岛高等教育实力,提升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近年来,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博览会的举办,对青岛展示自身形象、推动横向交流、增强教育活力、促进产学研合作都有重要意义。八方宾客的到来,也为青岛高等教育与相关产业、高校的融合与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对未来青岛高等教育的开放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刘继成说。

据悉,本届“高博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人民政府支持,由青岛市教育局、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4月22日,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青岛顺利举行。

  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介绍了本届高博会上“第二届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的相关情况。


  张大良提到,首届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去年在长沙成功举办,以“共生、共兴、共荣”为主题,以“城市与高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专家学者们从多个视角阐释了城市与高校良性互动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互动的渠道、方式,探索了城市与高校携手发展的模式。“首届论坛很受欢迎、成果丰富,这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蓝图,构建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即将举行的第56届“高博会”期间,将举办“第二届城市与高校发展大会”。张大良表示,第56届“高博会”的主题是跨界聚合、交叉融合,这个主题恰好反映了高校与城市相互跨界聚合、交叉融合发展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坚持“四个服务”,进一步助力高校和城市发挥各自优势特长,促进高校办学特色定位和城市主导功能定位共融互补,促成“两个定位”协同共赢。

  具体来说,高教学会将从“共建、共融、共享”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以“高博会”为重要平台,推进高校与城市协同共建。

   “高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5届,涉及24个城市、近500所高校。“高校群”伴随着“城市群”发展壮大、形成规模。高教学会将继续努力搭起“校城携手共建”的平台,为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以重大课题研究为纽带,推动高校与城市协力共融。

    近年来,高教学会积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比如,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该课题由杜玉波会长担任首席专家,共设5个子课题,集中研究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高校和城市优势互补、交流互动、实现深度协力共融。


  三是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抓手,促进高校与城市协调共享。

    城市拥有区域空间与产业汇聚的资源,高校有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资源。面对大变革、大机遇、大挑战并存的“十四五”,两者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教学会正在提供有利于双方深度介入的重要项目,为高校与城市实现全方位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新华社4月20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20日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为有见习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见习岗位;为见习人员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标准还提出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包括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创业且符合条件的,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来源:新华社


    4月19日,教育部召开2021年建议提案交办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共提出涉及教育的建议提案2479件(建议1445件、提案1034件),较去年增加6.03%,承办数量再创新高。其中牵头办理1147件,包含建议614件、提案533件,数量均位居承办单位首位。

  宋德民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意义重大,有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完成好全年的目标任务。

  宋德民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与“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结合起来。要善用系统观念,坚持统筹兼顾,落实办理责任,做到层层抓落实、件件有着落。要完善工作机制,做好衔接配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按照办理答复的时限要求,关口前移,早部署、早完成。要持续密切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做到沟通常态化、长期化、见实效,力争取得建议提案办一件、沟通联络深一层、理解支持增一分的良好效果。结合建议提案承办情况和办理成效,对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和我部推动解决教育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向引导,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工作合力,以扎实的办理成果助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会议还对2020年度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26个承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来源:教育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推动高校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20〕8号),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以下简称《指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校要认真对照《指标》,通过测评查漏补缺,以评促建,提高学校法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指标》组织自评,将自评报告作为年度法治工作报告的内容报送我部(政策法规司)。自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不得弄虚作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指标》组织地方高校开展测评工作。

  三、《指标》所附的《法治工作成效满意度调查问卷》,用于学校组织师生对本校法治工作成效和法治工作认可度进行主观测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满意度测评的内容和方式,以科学、适当的方式对师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为衡量《指标》测评结果和改进工作的参考。

  四、教育部将适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法治工作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复核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学校。

  五、自评和第三方测评结果,不作排名,不上网公示,但可作为对学校开展综合评价、督导评估、专项巡视的参考。

  附件:《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

来源:教育部办公厅


    在当下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形势下,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我国亟需大量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如何实现“扎根中国,比肩世界”,“贯穿领域跨界融合”,“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是校长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4月18日,由清华附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在线和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跨界视野 铿锵同行—国际化教育校长先锋论坛”在京举行,专家学者、资深和新锐校长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方向。

  会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以《努力提高国际教育领导力》为题作主题演讲。他表示,国际教育的含义非常广泛,包含了传统学校如何吸收和借鉴国际教育的新理念,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演讲中,王殿军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发展国际教育的意义。首先,发展国际教育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中国的强大需要高科技,高科技需要拔尖人才来创造,唯有高品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杰出人才,这也是国际教育的意义。第三,举办国际教育,从小的方面说,是为了有出国梦想的人提供支持,从大的方面说,是为了解国际教育提供方便,让我们有机会真正了解和感受世界一流教育的精髓,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

  “国际教育要办就得办好,办不好就很危险。”王殿军在演讲中也提到了当前国际教育举办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他表示,国际教育行业缺乏整体的规范和质量监控体系、缺乏协同,因此国际教育学校和机构都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此外,他也强调,国际教育领导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教育管理者的领导力更需要不断提高,只有高水平的领导力,才能出高水平国际教育,才能应对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确保中国文化根基和意识形态安全。

  “国际教育要尊重本国教育,本国教育更要尊重国际教育。”王殿军表示,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其独特性和非凡之处,国际教育在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兴旺发达,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本土教育,中国教育要想出色,也必须在坚持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学会国际借鉴。

  最后,他提到,驾驭国际教育,就一定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国际教育领导力项目(IPCSL)将会帮助大家共同提高。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关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近日教育部作出部署,明确2021年继续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报考条件、招录办法等相关政策保持不变。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认真总结近年来专项计划招生工作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招生工作。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宣传,为考生提供深入的政策解读和咨询指导,推动专项计划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教育部强调,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要严格执行专项计划报考条件,健全资格审核办法,完善教育、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审核工作机制,认真核查考生户籍、学籍等信息,严防报考资格弄虚作假。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社会监督举报和核查机制,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各省级招办要加强对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和学校招生章程的监督,加大对专项计划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对提供虚假本人信息或材料的考生,将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取消其专项计划资格和当年高考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来源:教育部


今年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日前,教育部党组决定组织编写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读本》,《读本》将于2022年春季学期试教试用,2023年春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教育部党组决定组织编写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读本》。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在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时,4月14日,教育部召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读本》编写工作启动会,正式启动编写工作。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并讲话,强调编写《读本》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国家安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读本》编写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统领教材,创新呈现形式,打造融思想性、政治性、学术性、适宜性为一体的精品教材。

中央有关部门和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主编、编写组主要成员参加会议。据了解,《读本》将于2022年春季学期试教试用,2023年春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


来源:微言教育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