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眸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国家的历史沿革,盘点那些为中国制造作出了不可替代贡献的大国工匠,他们所书写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熠熠闪光的工匠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一篇最华丽的诗章。
何谓大国工匠?何谓工匠精神?
历代历年,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溢美之词,凝结于博大精深的成语之中,诸如郢匠运斤、庖丁解牛、穿杨贯虱,而由此引申出来神工意匠、鬼斧神工、独具匠心的赞誉之语,又经过世代相传的历史积淀,逐渐升华为一种精益求精、惟精惟一、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工匠内涵的最早阐述。
将“百工之事”上升至“圣人之作”的高度,如此评价,是历史对工匠的崇高敬礼。
回到当下,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表明,中国工匠堪当如此殊荣。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国工匠。而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其中所涌现出来的众多大国工匠,大多数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该说,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由“百工之事”成就“圣人之作”的必经之路,是培养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
毋庸置疑,职业教育为大国工匠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源。职业教育不仅提供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语境,而且提供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实境。一句话,大国工匠的培养离不开为其成才所营造的大环境:构建有利于工匠培育的政策环境、构建有利于工匠培育的创新环境、构建有利于工匠培育的教学环境。
如果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方向性的纲领,那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则是一种路径性的指引,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就是一套操作性的措施。显然,各地、各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新时代工匠人才培养做出的有益探索,坐实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殷切希望。
面对着一个变化十分剧烈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局势,我们充满自信,前景光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会在本世纪得以实现。然而,前进的道路依然坎坷。为此,国家审时度势,提出“教育优先”和“就业优先”的大政方针,最近又将“稳就业”放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之首。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前行中,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于是,职业教育,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上一篇:江苏:出台职校有偿招生处理办法
下一篇:面对人工智能 职业培训以变应变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19-8866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