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目前,职业教育进入精准改革与发展的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今年召开了“贯彻十九大精神 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改革”的会议。满足社会、企业、学生的合理期待,这是精准改革的落脚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会上提出要解决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在精准改革中实现新跨越。

 

这里“精准”的涵义应该是指:职业院校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服务的、是为当地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应该怎样与当地的、或行业的产业对接、精准满足产业需求?以及怎么样精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这涉及职业院校的专业应该如何设置、建设、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一般只能是在专业目录中去选择开办什么专业,但是如何选择专业则是需要智慧。虽然是否需要开办一个专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至少不能跟风,不能过早、过快地去追新兴专业或热门专业。因为我们必须考虑这些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在你当地有没有需求?如果有需求,那么是制造领域方面的需求,是应用领域方面的需求,还是服务领域方面的需求?有多大的需求规模?

 

21世纪初,职业院校大量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过于超前设置的例子。企业当时根本不需要大量而稳定的电子商务技能型一线操作人才,因此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不少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不得不转型或停办。类似的情况在后来物联网专业、网络技术专业等都曾出现过。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首先要强调针对性,即要针对本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开设专业,尤其是要针对量大而稳定的需求开设专业。开设这类专业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稳定就业、对口就业,也有利于学校稳定专业的持续投入建设,如师资、课程、设备、图书资料,等等。现在职业院校又在一窝蜂开办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等专业,而且很多都是在中西北部的省份,这种状况是否会重蹈覆辙?值得警示。

 

在专业的设置上强调针对性的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运行过程中又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因为职业教育一定要紧密贴合市场,今年招生的专业、专业招生的人数,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年后市场已经变了,不太适应了,所以学校对于市场的需要和变化要做出灵敏、及时和有效的反应。

 

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要具有柔性和灵活性,而要能够做到这样,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动态、灵活的课程框架体系。如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和学生就业需求的变化。

 

总之,职业院校既要具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又要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来调整和运行专业。学校在开办专业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多设置宽领域的专业、有规模的招生,这不失为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思路。

剑指“严进宽出”,铁腕整治学风

 

学分不达标,本科变专科;考试不过关,有可能退学、留级……近日,多所高校一改“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念起“紧箍咒”,“严进严出”正在成为一些高校的普遍做法。

 

整治学风严把“出口”,体现了高校从严治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决心。多名受访者认为,“严进严出”的同时,更应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差异化精准管理。

 

多所高校齐亮“铁腕”

 

由于学分不达标被亮红黄牌,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从本科转为了专科。学校教务处表示,“本科转专科”政策自2018年起施行,是保障本科生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举措。学分未达标受到红牌警示或者累计两次受到黄牌警示的,实行本科学业淘汰机制。

 

一些职业院校也开始“铁腕”整治学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公示期满、学生申诉期结束后,对2017—2018学年学生中经补考后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予以退学,40名学生予以留级。

 

云南大学已经将“严进严出”纳入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以考试为例,云南大学学业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各占20%,期末考试占60%,一旦补考不过就必须重修。与以往“60分万岁”不同,云南大学现在要求学生平均分必须达到70分才能拿到学位证。

 

2018年云南大学共有4119名毕业生,有220人因为学分未修满等原因无法按时毕业。“还有6名学生被要求退学。”云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海燕认为,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否则对其他学生不公平,对制度本身也是一种践踏。

 

“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够放心把孩子送来学校并学有所成,必须不留情面处理少数不读书的学生,以此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树立‘不学习就会退学、留级’的危机意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立说。

 

以学风整治破除高校教学质量“恶性循环”

 

华中科技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有些大学生脱离教师和父母管束就像脱缰的野马,通宵打游戏、逃课,考试挂科的情况屡见不鲜。

 

“众所周知,高校就读的每位学生都能拿到国家下拨的培养经费。而很多学校原本招生都招不满,让他们再退学一部分不合格的学生,是很难的。”苏立说。

 

对于不少教师、高校来说,学生科目考试通过率低、毕业率低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因此,一些高校考前划重点、开卷考试。为了不影响“毕业率”,一些高校还实行“清考”制度:在临近毕业前,学校会统一安排一次对未及格学生的补考,只要清考能过,毕业证、学位证照拿。

 

“大学生们经历高考的千军万马后进入大学,承载了很高的社会期望值,如果松散管理,不仅对不起学生4年的大学生活,也无法匹配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校期间的‘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周海燕说。

 

“严进严出”更应加强教学质量、注重精准化管理

 

“学校敢于对挂科的学生说不,教师上课更有底气。只有实行‘严进严出’,才能根治多年存在的学风顽疾。”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说,本科淘汰是全世界高校的通行做法,特别是国外著名高校本科淘汰率都较高。

 

不少专家认为,整治学风不能仅对差生“一退了之”,还需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方式。

 

首先要严格日常管理和行为管理。“过程管理很重要,只有平时加强管理,注重在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春波建议,针对部分学生荒废学业的情况,高校应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注重加强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在刚性要求日益体现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差异化现象精准管理。“比如,能否推行弹性学制,学生毕业后两年内可以选择择期回校重修学分或延迟毕业。”周海燕说。

 

丁加勇还建议,从严治校之下,高校对于学生的惩戒警示制度越发完备,与之匹配的学生申诉、第三方仲裁机制也应随之完善,才能让制度在法治轨道上“合情合理”。

 

“如今各校铁腕整治学风已成趋势,大学生们一定要引以为戒,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不辜负自己的前程。”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杨同学说。

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教育部承办的2018教育扶贫论坛在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出席论坛并讲话。

 

孙尧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教育扶贫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履行中央赋予的“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重要职责。通过强化教育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和部署实施、汇聚脱贫攻坚合力、推动实施攻坚举措、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孙尧指出,教育系统要把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一是政治站位要再提高。要从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的高度来认识,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坚,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二是工作任务要再落实。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层层负起责任来,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形成层层尽责、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三是重点难点再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组织实施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集中优势兵力、调动更多资源、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聚焦发力,确保“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四是作风建设再锤炼。要进一步对标对表,自查自纠,坚持问题导向,着重治理“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清除教育系统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形成根源,标本兼治构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为教育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出席会议。教育部有关司局、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市县政府及教育局、有关高校、驻村干部、社会团体的代表及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近日,人社部印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

 

实施方案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重点举措和组织保障四个部分,是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定方向,明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提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做大做强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能力导向、市场导向,立足特点、聚焦重点、打造亮点,聚合各方力量,聚集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等工作,借机借势借力推动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再上新台阶。

 

定思路,明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案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强化做好做实职业培训、技工教育、技能评价、技能竞赛和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从源头上和机制上找准制约阻碍技能人才工作的问题症结与短板,在解决体制、机制等障碍问题上发力,进一步做好制度和体系“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提出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对之策和政策措施。三是整合有效资源。立足人社部门特点聚集政策,整合、细化和升级人社部门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聚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释放政策红利,形成横向合作、纵向联动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

 

定任务,明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举措。实施方案要求,一是加强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高技能人才表彰工作,持续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休疗养、研修等活动。二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重点培训行动计划,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实施重点培训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完善技工教育发展政策措施,加强一流技工院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强职业标准和新职业开发,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突出用人单位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重要作用。五是推动职业技能竞赛发展。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及筹办工作,创新开展技能竞赛。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筹备举办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打造“技能全运会”。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每年组织中国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类大赛10项左右,国家级二类竞赛50项左右,指导各地、各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六是加大技能扶贫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努力实现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免费接受技工教育,到2020年,招收贫困家庭学生12万人以上。开展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努力实现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到2020年,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300万人次。

 

定政策,完善2018—2020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深入推进技工院校与国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管理、社会赞助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工作等多个政策文件。

在本科呼吁“教育回归”的氛围下,职业教育人也在探讨高职教育回归的内涵。

 

近期,记者就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试图找到高职教育回归的难点。调查结果显示,1509位受访教师中,62.62%的人认为高职教育的根本难点在于“职业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48.58%认为实训条件不够;43.47%认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弱。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宏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职业教育跟上产业发展,应该作为高职教学回归的内涵。教学质量的提高,应与适应社会、产业和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

 

“当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速度加快,高职院校师资的专业知识、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产业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张宏彬告诉记者。

 

他举例说,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业已采用BIM技术并快速向装配式建筑发展,但是现在的课堂上还是讲授传统的砌筑工程技术;再如新建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线上很多岗位大量使用机器人,但是现在的课堂上还是讲传统的汽车生产工艺和技术。

 

“这些现象造成的后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录用新员工还需有3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培训才能上岗,同时学生初入职时感到自己所学知识过时也会引发对学校的不满意。” 张宏彬对于教学滞后于产业非常痛心。

 

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孟长生教授认为,当前高职教学质量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本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与当前高职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课程功能的完善、培养模式的建构、教师队伍的锻造、管理机制的适应有关。需要通过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加以解决。”孟长生说。

 

在孟长生看来,高职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痛点,“这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与普通教育过于亲密有关”。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一线教师,产教融合的呼吁声越来越大。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部署;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张宏彬认同20年前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影响颇深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的理念:“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

 

孟长生则讲到,高职教育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各方面人才需求的教育,“理想的高职教育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前锋,它善于因社会需要而产生,也善于因社会发展而发展,真正与社会发展进步共舞”。

 

这两位教授的想法不缺乏支持者。调查报告显示,71.04%的受访教师认为高职教学的组织方式应该是“教学工厂”模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49.17%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升级专业、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产教融合的探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黎修良介绍,该学院近年已撤销了8个与汽车产业无关的专业,增设10个紧密对接汽车产业的新专业。学校与特斯拉、宝马、北汽、比亚迪等知名汽车企业深度合作,建成多个汽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工场,还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企业员工培训标准等。

 

此外,学校也在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产教融合。黎修良举例说,为了适应产业需求,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通过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等智能学习空间,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适应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然而,促进产教融合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改革的过程临着诸多挑战。孟长生表示,首先要有人为高职教育埋单,如专业设置、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持续跟进的投入要有经费制度保障。

 

张宏彬则建议,就国家层面而言,要设立教育型企业,因为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本太高;在地方政府层面而言,要加快建设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利用率。

 

“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对接用人、培养人的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办学是一个职业性办学、地区性发展、个性化服务的教育,难以照搬照抄某些成功的典型。” 因此孟长生认为:“职业教育虽不追求学术性,但创新、创造是必须的,职业教育创新创造永远在路上”。

2018年10月15日下午16:00-21:30,由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和四川省经信委主办、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承办的“逐梦长空、圆梦通航”2018四川省航空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暨文艺晚会在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任世强、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坚、四川省产业工会主席鲁平成、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办综合处处长章兴海、成都市公安局警航办主任谢云川、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党工委书记赖刚、空军少将于曙光、川航集团副总经理徐云、川航教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邱林等嘉宾出席观礼。领导嘉宾在现场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给现场的通航学子们以无限的鼓励。



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坚讲话



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任世强讲话



空军少将于曙光讲话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校长、党委书记谭辉旭致辞



四川航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川航置业公司董事长徐云讲话



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党工委书记赖刚讲话



峨眉山市第一中学校长娄万强讲话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航空强国、交通强国的要求,发展民用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是实现航空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四川民航英雄机组、英雄机长,他们成为大中小学生励志教育最好的榜样楷模,是最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生动鲜活的现实教材。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坚、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任世强、四川省产业工会主席鲁平成、川航集团副总经理徐云、空军少将于曙光、川航教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邱林等嘉宾共同开启了象征航空文化的涡轮启动装置,“四川省航空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和新起点,将航空文化带向全省各中小学,让航空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航空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直升机团队、无人机表演团队进行了精彩的教学示范飞行表演,让现场2000名观众大饱眼福,深刻体验航空飞行的种种特技和独特乐趣,深刻领会航空文化的感染力。



教学示范飞行表演(1)



教学示范飞行表演(2)



观看教学示范飞行表演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学生带来的空乘礼仪秀,成了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空乘礼仪表演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的李嘉乐老师,曾是全国手风琴大赛青年组金奖得主,他与学院同学们共同演绎的《爱之魂》,充分展示了通航学院教师的文艺素养和艺术才情。



手风琴表演

本次晚会明星阵容强大,歌手何琪、歌手王玺然、巴蜀笑星万喜到场助阵表演。在晚会的最后,中国华语乐坛超人气歌手、著名音乐制作人金志文的登场,把晚会气氛带到了最高点。据悉,金志文为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创作并演唱了校歌《答案在天上》。这一次借四川省航空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机会,金志文专程把自己的乐队也邀请到学校,一口气为大家带来把八首歌曲,让现场同学们感受了一次原汁原味现场LIVE表演,用他的歌声助力通航学子的蓝天梦。



何琪



王玺然



万喜



金志文(1)



金志文(2)



金志文(3)

全场合唱爱国主义教育歌曲《我爱你,中国》为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充分抒发通航学院师生员工航空爱国、航空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晚会合影



13日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获悉,在公示期满、学生申诉期结束后,根据有关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院党委研究决定,对2017-2018学年学生中经补考后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予以退学、40名学生给予留级的处分。(10月13日新华网)

 

成绩不太好读职业院校,而读了职业院校则可以混日子,反正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这是许多人的想法,而这在诸多职业院校中也一定程度存在。不过,在学校混日子的毕业生能学到什么?自然,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以赢得市场的认可,而职业院校“严进严出”,不仅维护职业教育的尊严,更能够打造出高质量的毕业生,这值得期待。

 

职业院校要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最需要“严出”。一方面要对学生严格管理,平时要求严格,从课堂到课下,从教室到宿舍,管理均要精细化,另一方面是把好考试关。学生考试合格了才可以毕业,而学生要想考试合格,不是靠作弊、偷懒,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学。在现实中,一些读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就是想通过混日子来过完大学的,一些学生学业不精,把“考试不及格没关系,毕业时学校会让你们过”当成“宝贵经验”,这导致部分职业学院陷入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招生更加困难的恶性循环。职业院校的学生最需要危机感,在校读书,危机感来自学校,要认真学习才能毕业;参加了工作,危机感就来自竞争,胜出才有更美好的前途。

 

大学的“严进严出”已经成为均势,职业院校也不例外。给学生一定的学业压力,让学生能够在静下心来学习,能够学好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或是合格的毕业生,那么以后找工作,就会成为“香饽饽”,参加工作也会很快脱颖而出。

 

职业教育要给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要获得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就要以“严”著称。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公共实训基地,为提高人才职业技能,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企业人才素质和学习型社会,郑州市教育局计划在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是第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学校实习实训建设,打造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在结束了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后,10月12日,郑州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处长高苑鑫、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校长李京辉、杭州天煌集团北方经理江能来到了唐山市,对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进行考察。



河北省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由唐山市政府投资建设,是河北省第一家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具有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核心功能,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为主线,以大专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为补充,开展京津冀地区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创新模式。



高处长在实训中心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现代机床加工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现代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等九个实训分中心,详细了解了实训室和实训场各种设备的作用、承担功能、操作方法等,并对基地的实训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参观期间,高处长也提出,郑州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此次建设实训基地也是为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提供保障,全面促进郑州地区职业教育大发展。


QQ图片20181013111037


在离开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后,高处长等又来到了唐山创元职业教育综合服务基地,创元教育是华北地区第一个专业职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旗下职教网立足唐山,面向全国,为职业教育类院校提供网络宣传、招生服务、校企合作、就业推荐、网站建设与运营等综合服务,并承办了唐山职业院校展示平台——唐山职业教育网,实现了校企间信息互通,解决了家与校之间信息互通的问题,一直以来深受唐山市职教管理部门的认可。


328218301920181012171334_4888


在与创元教育孟总的交谈过程中,高处长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教育是服务,学校要服务好师生,服务好家长,服务好社会......谁为学校服务呢?孟总在多年来为职业院校的服务中,也体会到职业院校所存在的困境,开设线上线下两种服务模式,除了提供线上互联网服务、招生服务之外,“校园管家”也提供给学校宿舍管理、物业管理、食堂管理、军训管理等,用科技代替了人为管理,让老师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高处长对这项服务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与认同,希望能够将这一服务融入到郑州市的职业院校中!


高处长一行的此次到访学习,增进了双方的友谊,为郑州市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实训基地提供了工作思路,促进了工作水平的提升,希望今后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加强交流互访,携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作为与产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一个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黄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需求理论,影响职业教育需求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购买”欲望,二是学生的“购买”能力。调查表明,黄石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素养的重视指数中,吃苦、耐劳、服从、忠诚等品质要求排在最前面,而对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视指数则较低。这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不一致的,与学生的期待也不一致,这就产生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众多企业招工难,另一方职业院校毕业生大量外流。数据显示,近3年来黄石高职教育毕业生留黄就业的仅占18%左右。

  分析黄石职业教育供给侧问题,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供给主体的缺位,院校自身主动变革、改善供给质量的动力被弱化,导致了生产要素转化为有效供给的效率大大降低。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黄石职业教育近年来的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出现明显的过剩。供需错位,包括城乡供需不均衡,主要职教资源都集中在黄石城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比较少,培养的毕业生回乡发展的则更少;专业设置不协调,机械、计算机等传统专业重复建设,与黄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环保、乡村旅游等快速发展产业对接的专业和人才供给的数量远远不够;供给老化,办学模式雷同,特色不显著,不能满足“00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聚焦供给侧,去产能提效益,补短板增供给,降成本改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活力和效率。对地方来说,就是要做好“加减法”。

  “减法”主要是,合理界定自己的身份和职能,在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的同时,制定政府的负面清单、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避免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职业教育的“生产”。在明确政府和院校双方权责的前提下,推进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改革和去行政化改革,让学校在人才引进、专业设置、薪资绩效、课程选择、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经费使用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放松供给抑制,扫除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性障碍,让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真正享受“同等待遇”,降低供给成本,鼓励和加强自由竞争,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做好“加法”,具体包括加大投入,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教育类型,要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规范教育附加费使用范围及生均拨款资金保障渠道。加强制度供给,一要大胆地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破产”和在编教师退出的相关措施,让无效、低效的供给退出市场;二要在准入考试、学分互认、课程衔接、招生计划等方面,打破职业教育学生升学的制度性瓶颈,构建无障碍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三要大力支持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试行混合制办学;四要从税收、补贴等多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让本地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真正“有利可图”。加强领导和服务,关键是切实有力地加强统筹和指导,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协调,引导校地、校企、校行合作,建设一批具有黄石产业特性、文化特性的特色学院,比如服务大冶古建的古建学院,服务“一镇一品”的乡村旅游经济学院等。

  此外,还可以借鉴国企改革的经验,大刀阔斧地推动职业院校“瘦身改革”,让学校把优质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让专业人的干专业的事。搭建平台,支持黄石职业院校引进一线城市的先进职教资源,以输出品牌、资源、管理等方式,共建二级学院(专业),成立分校和连锁型职教联盟。充分利用本地出口型企业多、出境务工人员多的优势,加强职业教育“走出去”国际交流的牵桥搭线和服务咨询工作,积极支持黄石职业院校参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10月10日,黑龙江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市、试点县建设项目现场会在齐齐哈尔市举行。

据介绍,6年来,黑龙江省累计投入试点市县建设资金2.92亿元,拉动地方资金6.84亿元,重点建设了1个试点市、17个试点县,有13个试点县入围全国农村职成教育改革示范县。试点市县通过撤销、合并、转型、停办等办法,整合职业学校26所,中职学校由74所减至48所,基本形成了一县(区)一所职教中心的办学格局。试点县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职成教育网络。试点县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建设了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10个、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012个,比建设前增加了825所,网络覆盖率由建设前的40.22%提高到100%。依托信息化平台,发挥开放与共享的职成教育远程网络体系优势,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乡村一线。试点市县共建设了41个特色项目,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1.82万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84万人,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38.57万人次,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东生指出, 农村职业教育是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短板,要通过试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破解农村职教发展瓶颈,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扬长克短。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存在农村职业教育统筹保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县域间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孙东生副省长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开出药方:一要聚焦新使命,体现新担当;二要聚焦根本目标,完善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三要聚焦内涵发展,写好农村职业教育“奋进之笔”;四要聚焦服务发展,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大文章。五要聚焦保障机制,切实履行党委政府发展县域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答记者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大力振兴教师教育的决策部署,加快形成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以下简称《计划2.0》)。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计划2.0》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4所院校在分类推进中学、小学、幼儿园、职教、特教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师范生新机制,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出台《计划2.0》,升级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师范人才培养上发挥风向标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教师,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

 

2.请介绍一下《计划2.0》的研制过程?

 

答:一是开展系统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系统梳理2014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4所院校改革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借鉴国际教师培养先进经验,明确《计划2.0》起草思路和改革任务。根据调研情况,起草《计划2.0》文本。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组织专家研讨会、一线教师座谈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书面征求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

 

三是修改形成定稿。全面贯彻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计划2.0》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3.《计划2.0》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计划2.0》明确了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任务。

 

《计划2.0》提出,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健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明显优化,教师教育质量文化基本建立。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2.0》针对当前师范生培养在教学、实践、师资、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当前信息化、国际化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建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教师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构建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等8大举措,加快形成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广大师范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教师。

 

4.如何组织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答:一是构建三级实施体系。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对计划实施高校给予适度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优先支持师生出国研修等政策支持,将卓越教师培养实施情况作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中小学教师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大经费保障。充分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和地方财政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计划实施高校;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动态调整。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计划2.0》),引发关注。针对如何组织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话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从构建三级实施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经费保障和强化监督检查四方面出发。

 

该负责人表示,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4所院校在分类推进中学、小学、幼儿园、职教、特教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师范生新机制,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出台《计划2.0》,升级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师范人才培养上发挥风向标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教师,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

 

针对《计划2.0》的研制过程,该负责人介绍称,一是开展系统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系统梳理2014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4所院校改革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借鉴国际教师培养先进经验,明确《计划2.0》起草思路和改革任务。根据调研情况,起草《计划2.0》文本。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组织专家研讨会、一线教师座谈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书面征求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

 

三是修改形成定稿。全面贯彻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计划2.0》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此外,该负责人指出,《计划2.0》明确了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任务。

 

《计划2.0》提出,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健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明显优化,教师教育质量文化基本建立。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2.0》针对当前师范生培养在教学、实践、师资、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当前信息化、国际化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建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教师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构建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等8大举措,加快形成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广大师范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教师。

 

如何组织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该负责人介绍,一是构建三级实施体系。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对计划实施高校给予适度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优先支持师生出国研修等政策支持,将卓越教师培养实施情况作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中小学教师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大经费保障。充分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和地方财政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计划实施高校;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动态调整。

坚持科教融合 加强科技创新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孙春兰在清华大学调研时强调: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1日在清华大学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服务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

 

孙春兰考察了清华大学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化装备实验室、宽带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看望科研人员,详细了解项目进展和应用前景。她指出,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要站位全局,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关键领域,始终秉持科学精神,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孙春兰在清华大学调研时强调: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在清华大学,孙春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有关部委、北京市负责同志和10所高校负责同志互动交流,现场回应关切。听取大家发言后,孙春兰强调,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的项目布局,支持高校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强对高校基础研究稳定支持,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努力取得引领性原创成果。要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减少对高校微观科技创新活动的干预,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要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针对高校不同科研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价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切实为科研人员潜心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高校科技创新关键在于高水平的人才。要着眼创新人才培养,坚持科教融合,优化学科设置,优先布局国家发展急需、影响未来发展的学科专业,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机制。

以培训促就业 以就业助脱贫

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以下简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的根本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助脱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决定于2018年9月至2020年底,在全国组织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目标任务

应培尽培、能培尽培

努力实现每个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每个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往届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以下简称贫困家庭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技工教育。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坚持精准扶贫和就业导向,加大帮扶力度,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努力实现每个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每个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往届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以下简称贫困家庭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技工教育。建立完善职业指导、分类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协同联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脱贫效果。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帮扶对象

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脱贫

开展精准有效的培训服务,培养其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所需的基本技能,促进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脱贫。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技能扶贫行动以国家和省定贫困县(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帮扶对象,统筹利用各类优质职业培训资源,开展精准有效的培训服务,培养其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所需的基本技能,促进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脱贫。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主要内容

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扶贫

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信息;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实现转移就业;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培养创业带头人;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一)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信息,广泛组织动员

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数据信息、就业失业情况和培训愿望,建立台账,做好统计分析工作,科学制订培训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深度贫困地区要以乡镇、村为重点,通过发放宣传单、窗口单位政务公开、网络平台信息发布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及时主动公开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对贫困劳动力加强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明确技能就业方向,着重帮助青壮年做好职业分析和工作规划,广泛动员贫困劳动力积极参与并自主选择适合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二)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实现转移就业

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开展有效、实用的就业技能培训。重点依托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输出项目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受训贫困劳动力适应就业岗位要求。加强对拟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贫困劳动力的安全意识、操作规程和就业技能培训。对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和养老服务产业加大培训力度,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支持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等建立联合体,开展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

(三)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培养创业带头人

组织学习能力较强、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创业培训项目,推广成型的培训实训模式。对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具备较强创业能力的人员,开展创办个体工商户和创办小微企业培训。注重培养创业带头人,带动一批人员创业就业。加强创业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提供创业孵化和创业政策支持。

(四)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依托“万企帮万村”等行动,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其中的新成长劳动力,广泛开展岗前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宣传发动企业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技工教育的贫困学员提供爱心奖(助)学金和实习岗位,对符合企业招聘条件的人员优先录用。就业扶贫基地要带头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并积极开展培训。深度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了解本地区中小企业、扶贫车间、加工点等开展职工培训的需求,积极提供服务。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五)深入推进技工教育,加大对口帮扶力度

深入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为就读技工院校的“三区三州”贫困家庭学生,开辟招生绿色通道,在入学、选择专业、安排订单定向培养班(企业冠名班)、落实助学政策、实习、推荐就业等方面实行优先政策。承担帮扶任务的技工院校要对深度贫困地区技工院校特色优势主体专业进行定点帮扶。

(六)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高质量就业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不断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考核程序,加强对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和证书发放的监督检查。针对贫困劳动力特点,组织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作为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和考核的依据。鼓励贫困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活动,对合格人员按规定发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以考促学、学以致用,促进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七)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供给能力

坚持工作重心下沉,积极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培训、弹性培训、上门培训等方式,开展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等“点对点”“一对一”精准培训,提供课堂教学、互联网+培训、多媒体资源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鼓励优质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与深度贫困地区职业培训机构、就业扶贫车间合作开展培训。政府投资建设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要积极主动承担培训任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落实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按培训补贴标准领取补贴的新型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打造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满足贫困劳动力需求的优质培训项目和精品课程。依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帮扶深度贫困地区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工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办学能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合理增设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工院校。2020年底前,实现“三区三州”每所技工院校至少建设一个特色优势主体专业、建立一个资料室,每名教师至少参加一次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

工作要求

细化到项目、到村、到户、到人

有帮扶任务的地区要加强与深度贫困地区的协作配合,把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任务细化到项目、到村、到户、到人,促进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在政策、服务、就业等方面的联动对接。

(一)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工作责任

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贫困家庭学生技工教育扶贫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扶贫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加强协调指导、统筹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有帮扶任务的地区要加强与深度贫困地区的协作配合,把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任务细化到项目、到村、到户、到人,促进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在政策、服务、就业等方面的联动对接,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实效。

(二)加大支持力度,落实补贴政策

深度贫困地区所在省(区)要对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并按照统筹规划、集中使用、提高效益的要求,将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各项贫困劳动力培训资金统筹使用。要用好用足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制培训、参加失业保险职工技能提升等各项补贴政策。对参加职业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可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费补贴。贫困县涉农整合资金要对技能扶贫予以支持。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8〕46号)有关要求,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将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和劳务输出(入)的职业(工种)纳入本地区重点产业职业需求指导目录,对指导目录内的职业培训,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要完善补贴拨付流程,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对贫困家庭学生要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68号)要求落实各项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助、赞助技能扶贫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可依照税法相关规定在税前扣除。

(三)加强工作督导,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扶贫部门要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的督促检查,推动任务落实。重点督导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工作进度慢的地区,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对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政策不落实、工作进展缓慢的单位,予以及时纠正,对问题严重的进行问责。

)主要实施步骤和工作安排

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实施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年9—12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紧进行安排部署,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安排,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第二阶段(2019年1—12月),深入开展工作,加强督导检查,解决突出问题。第三阶段(2020年1—9月),攻坚扫尾,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研究超常规举措,确保完成任务目标。第四阶段(2020年10—12月),进行评估总结。

请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于每年12月20日前报送本年度技能扶贫工作总结,技能扶贫工作亮点经验可随时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有关情况将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测各地技能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关于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8年度年会的通知



学会秘201857号

各会员单位、有关职业院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重要部署,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努力写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以下简称“中职分会”)年度工作计划,定于2018年11月1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8年度年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会主题

探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二、会议主要内容

1. 教育部职成司领导讲话

2.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领导讲话

3. 审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7—2018年度工作总结、会费使用情况和2019年度工作计划

4. 专题论坛。

1)东西协作,助推精准扶贫

2)产教融合,推动双元育人

3)多措并举,提升中职吸引力

专题论坛按以上三个专题进行,每个专题由主持人综述专题情况和观点,邀请6~8位发言人围绕专题交流观点,点评专家进行点评并与参会代表互动。

三、参会人员

1.教育部有关司局领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行业企业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和嘉宾;

2.中职分会会员单位校长或代表;

3.关心此类议题的中高职院校代表。

四、会议时间、地点

1. 报到时间:2018年11月9日全天(北京的学校可在10日上午会场报到)。

2.报到地点: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一层大厅(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8号,会议中心电话010-84901458/9)。

3.会议时间:2018年11月10日,会期1天,18:00后可离会。

4.会议地点:

10日上午(主会场):北京会议中心东会议厅

10日下午(分会场):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1、2、3会议室

五、专题论坛发言征集和报名

会议专题论坛围绕“探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情况,针对“东西协作,助推精准扶贫”“产教融合,推动双元育人”与“多措并举,提升中职吸引力”三大专题进行研讨。

现面向全国征集专题论坛发言材料,有意向参与专题论坛交流的代表,请将发言内容(2000字以内)发送至邮箱332791918@qq.com,邮件的标题格式为“专题论坛名称+发言主题+学校名”,投稿截止时间为2018年10月25日。经组委会遴选后,确定专题论坛上的交流发言。

六、会议组织和费用

1. 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职分会主办,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承办。

2. 本次会议收取会务费,会务费标准300元/人,会议委托北京会议中心代收会务费并开具发票。住宿统一安排,会议期间食宿费自理。会议不安排接送站,请自行前往报到地点,详细路线说明见附件2。

3. 请将填写完整的参会回执(附件1)于2018年10月25日12:00前发送至邮箱332791918@qq.com。

4. 联系人。

 13601013959

陈晓晶 13810138064

 18964626806

 18019201603

5. 本活动通知可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www.chinazy.org)下载。

附件:

1.参会回执.xlsx

2.北京会议中心交通位置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处

2018年10月10日

通知原文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某若干意见》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在人工智能引发职场和教育大变革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历史机遇中大有可为,如何促进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在近日召开的北京洪堡教育大会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共同探讨。

 

人工智能vs复合型人才

 

在现实中,人工智能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工厂生产线上被精密控制的机器人、人脸识别代替了签名和指纹、语音交互让电话客服变成了机器人……

 

“在未来20年内,有70%~80%的工作职位将消失。当然,也会有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但目前尚不清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会不会有足够的新的就业机会。”日前,在北京洪堡教育大会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如是说。

 

与孙诚的分享相呼应,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马君认为智能化制造已经成为新信息技术革命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信息基础设施高度互联,包括生产设备、机器人、操作人员、物料和成品;制造从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到信息化”。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1亿。

 

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取代的同时,企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将比2015年增加近1390万(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将增加450万(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

 

马君分析:“企业主要缺乏的是知识型、创新型的产业技术工人,这归结于市场上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不足,以及产业工人的技能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和产业结构快速更新的需求”。

 

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

 

那么,人工智能是洪水猛兽吗?

 

先看一个案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是消除浪费、持续改善、聚焦客户和尊重人性)已经和敏捷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密切结合,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等特征。这类新型生产方式意味着对人力资源的职业知识、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马君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在一个或几个工序或低技能流水线上重复作业,而是需承担整条生产线甚至一个车间的生产与监控任务,工作范围和工作量大大增加,所需要的行业及跨行业知识越加丰富与密集。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人力资本知识和信息成为决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稀缺资源,员工的知识成为产业链的重要构成要素,产业链的知识含量及知识沿产业链的流动、扩散、溢出决定着产业的进步和升级”。

 

会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产业处副处长张学英认为:“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伴随着劳动者人力资本的转型与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的消费外部性逐渐显现,居民从追求消费数量逐渐向追求消费品质、消费个性化和差异化转变,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工作岗位,即私人定制。这就对劳动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张学英列举了一串数字,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口调查局和教育部合作对3000名雇主的调查发现,雇主在招聘非管理类员工或生产工人时,对雇员的态度和沟通能力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技能性文凭和教育年限的重视;英国一项对人事招聘主管的调查发现,主管对雇员的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等的关注比例明显高于对技能的关注比例。

 

在张学英看来,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备主动性、责任感、良好沟通能力等职业品质,还要养成匹配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以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

 

孙诚则表示,机器人引发的职场变革、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将逼迫大学从一个提供文凭背书的认证机构,变成一个让学生“能力附体”的训练营。未来的大学将在个性化定制化的基础上,兼顾启迪心智和开阔视野。

 

“未来被自动化取代的岗位数越来越多。因此,职业教育如何培养被自动化难以取代的人才——懂操作、懂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君说。

 

产教融合势在必行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职业教育如何发力?会上,多位专家表示,职业教育必须提高人才精准有效供给能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真正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本。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精准的人才供给?会上讨论最多的路径依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马君认为,机器取代人类重复简单的枯燥工作是必然趋势,因此激发人的潜能,关注人的后续发展才是优化人才链的核心,职业教育的转型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将学习者浸润于实践共同体中,支持认知和行动的整合,将学校和工作场所、学校和社区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情境性的学习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激发学习者内部动力,促进学习过程中的意义生成”。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表示,制造强国战略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要以产教协同的理念,打造专业建设新优势。

 

具体来说,在专业内涵上,要强化适应性,建立更加及时有效的产教互动机制,保障全产业链人才持续、有效供给;在教学资源上要突出同步性,加快教学内容和配套资源的更新,避免与企业需求脱节;在培养质量上要体现全面性和系统培养,重素质、强基础、宜发展,对企业文化认同;在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协同性,人才培养规律要与生产技术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职前教育要与职后培养相统筹;在发展方式上要体现开放性,将行业企业要素渗透专业教学全过程,产学研用结合更紧密、有实效。

 

孙诚建议,要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促进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

9月20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给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成为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贡献。比较2016年和2006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体系升级趋势明显,总体规模稳定,外延发展进入瓶颈期,内涵建设正当其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学校数量来看,高职(专科)院数增长18.5%,中等职业教育减少25.9%,职业初中数减少95.2%,应用技术大学诞生,标志着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经济协同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总数减少了24.2%,但在校生总数浮动不大,10年来仅增长2.1%,表明职业教育总体规模比较稳定,在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两个要素的制约下,职业教育外延发展道路开始进入平台期;其三,教职工总数增长5.2%,专任教师增长16.0%,总生师比从15.9∶1下降到15.4∶1,专任教师生师比从20.3∶1下降到20.5∶1,表明教师队伍总体规模稳中略升,虽然距离18∶1甚至更低的生师比,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但是限于教师编制数量和准入资格等要求,教师队伍数量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因此,仅从这10年的数据即可知道,职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外延型发展,已经为转向质量型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动能转换积累了深厚基础。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全球化浪潮起伏波动,多元文化交流激荡,国际竞争有增无已,价值链升级更加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人民内部矛盾发生转变。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发展规划战略的导向,加大深层改革力度,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释放更加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

首先,加速构建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积极创新中央部门联席合作的职业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尽快组建相对独立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局,改革国家教育督导局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形成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局、国家教育督导局、各类教育举办主体和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尽快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专业认证制度,系统化改革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税务法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法理基础和制度依据;改革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学分和技能积累制度,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学分银行系统,搭建各类学习成果能够顺畅互换互认互转、异地通存通兑的机制,保障各类职业教育生源能够自由转换学习类型和学习权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服务于每个学习者的立体多维的教育体系。

其次,加快建立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产权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行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的产权制度开始分化,校企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当前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的背景下,要积极借鉴国营企业改制的经验,严格防控系统性风险,加快改革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产权制度环境,激活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大力举办职业教育的潜力,从制度层面保障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合法权益和参与教育全过程的话语权,继续深化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消除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再其次,大力夯实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院校基础能力。紧紧围绕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的本职功能和历史使命,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师能师风,积极改革院校的人才评价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推进教师队伍分类专业化发展,不断消除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结构性矛盾;推进职业院校行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大力提升院校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管理素养,积极总结示范院校建设以来的优秀经验,深入研究全球发展、国内改革和区域建设的新形势,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办学和育人的体制机制;大力提升职业院校一线教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继续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不断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改变学科教育传统,充分掌握面向创新思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夯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实践基础,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核心专业素质积累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度;加强职业院校辅助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院校安全保卫、后勤和医疗等教职工的专业服务意识与专业服务能力,保障职业院校内涵建设路径转型成功。

  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公布《职业院校有偿招生行为处理办法》,对职业院校有偿招生说“不”,涉嫌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处理办法》提出,职业院校招生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有偿招生行为:利用经济手段招揽、买卖生源;与生源学校签订招生等相关协议并违规给予相应费用;按招生人数违规向生源学校或其工作人员支付费用;委托中介机构、个人或利用在校学生招揽生源并支付活动费、高额差旅补助等费用;向推荐生源的个人支付礼金、礼品、有价证券等或组织旅游、宴请、娱乐等活动;按招生人数违规给校内教职工发放奖金等。

    《处理办法》要求,职业院校如出现有偿招生,应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减少招生计划或者依法给予暂停招生、停止招生等处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依纪依规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眸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国家的历史沿革,盘点那些为中国制造作出了不可替代贡献的大国工匠,他们所书写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熠熠闪光的工匠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一篇最华丽的诗章。

何谓大国工匠?何谓工匠精神?

历代历年,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溢美之词,凝结于博大精深的成语之中,诸如郢匠运斤、庖丁解牛、穿杨贯虱,而由此引申出来神工意匠、鬼斧神工、独具匠心的赞誉之语,又经过世代相传的历史积淀,逐渐升华为一种精益求精、惟精惟一、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工匠内涵的最早阐述。

将“百工之事”上升至“圣人之作”的高度,如此评价,是历史对工匠的崇高敬礼。

回到当下,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表明,中国工匠堪当如此殊荣。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国工匠。而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其中所涌现出来的众多大国工匠,大多数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该说,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由“百工之事”成就“圣人之作”的必经之路,是培养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

毋庸置疑,职业教育为大国工匠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源。职业教育不仅提供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语境,而且提供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实境。一句话,大国工匠的培养离不开为其成才所营造的大环境:构建有利于工匠培育的政策环境、构建有利于工匠培育的创新环境、构建有利于工匠培育的教学环境。

如果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方向性的纲领,那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则是一种路径性的指引,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就是一套操作性的措施。显然,各地、各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新时代工匠人才培养做出的有益探索,坐实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殷切希望。

面对着一个变化十分剧烈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局势,我们充满自信,前景光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会在本世纪得以实现。然而,前进的道路依然坎坷。为此,国家审时度势,提出“教育优先”和“就业优先”的大政方针,最近又将“稳就业”放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之首。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前行中,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于是,职业教育,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工作增减: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型》报告中,对全球800多种职业所覆盖的2000多项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全球约50%的工作可以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实现自动化。简言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机器将逐渐取代人类的工作。

不过新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仍可以通过任务的转换来调整不断变化的技术禀赋,而且新技术的需求和竞争优势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仅机器人产业就在世界范围内滋生了17万到19万个工作岗位。未来的一项长久挑战是,帮助受到人工智能冲击行业的劳动者重新适应并获得新技能,这将是保障公共福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职业培训内容——潜能竞争。未来可能出现直接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作,包括人类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合作、开发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实践中监督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由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社会范式变革。职业培训应该针对劳动者多样化的需求来定制相应的培训内容,包括提供人—人、人—机以及人—世界的沟通能力培训,提供面对瞬间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进行处理的培训,以及提供产生批判性认知和思考的培训等。由此,劳动者不但能掌握可迁移性较高的技能,更能发展人类独有的无形技能,如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问题处理等能力。因为这些技能,在现阶段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机器无法涉足的能力范畴,人类可以借此形成人与机器能力互补的工作常态。

职业培训策略——人机交互。对于情商、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问题处理等无形能力,如果缺乏情境的熏陶,单靠课堂讲授等方式被动接受,劳动者想要领悟并非易事。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下,对于人—机以及人—世界沟通能力的培训,往往鞭长莫及,因此职业培训应该利用VR、AR等新兴技术开发远程指导、虚拟培训以及人工智能培训等形式,使劳动者能融入强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深化、持久的学习体验。此外,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培训的时间和地点不再受到限制,学习者和专家交流、与他人共享知识经验也越来越便捷。职业培训可以建立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培训模式,以便更高效地为需要提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服务。

职业培训认证——能者居之。随着新式、有效学习环境的出现和数字问责制的进步,技术和能力将需要更加精确和完善的认证方式,而不再是基于文凭和成绩。事实上,在大数据与“云技术”的推动下,职业培训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搭建一个权威性的数字化培训认证平台。劳动者可以在平台注册登入,利用VR、AR等技术手段,在模拟现实的虚拟世界里完成与机器协作、问题处理、情商、创造力等能力的测试,以完善个人的技能信息。企业或相关机构可以从这个数字平台浏览劳动者的技能信息,了解其能力水平。这种形式的数字平台相当于企业和劳动力个体进行职业培训的认证媒介,帮助两者都能得到直观的有效信息,从而有效配置人力资本。

职业培训政策——众擎易举。为了确保未来劳动者的雇佣能力,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参与这个学习和教育培训体系的设计,而且要优先考虑职业培训,投入资源开发有效的培训项目,以满足工作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构建与人工智能相适应的现代化劳动力政策和职业培训政策,统一培训质量标准,完善培训评估体系,从而为国家、社会乃至劳动者个体提供就业的法律保障,维护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稳定有序。

总之,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劳动者个体要学会学习且持续地学习,以“变”应万变,只有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与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越来越灵活的碎片化工作形式、复杂化的工作环境、数字化的就业市场以及多样化的职业技能要求。面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职业培训需要革新培训内容、形式和认证体系,保持与技术的同步。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