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国家正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笔者以为,大力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正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破冰之举”。
高职本科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层次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专科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独尊”地位很快受到动摇,以技术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迅速崛起,形成了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重心逐步上移的办学格局。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计划地布局和发展高职本科教育,规模上甚至超过高职专科,逐渐形成了以高职本科为主体,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在内的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及更高层次上移,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办学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有的高职本科由独立建制的高职大学承担,如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日本技术科学大学;有的本科高职教育是混合型,如美国社区学院独立办的本科高职、美国普通大学的本科高职;还有的是合作型,如美国社区学院与大学合作举办本科高职。
职业教育是许多西方国家经济和科技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瑞士等国家提升其产业、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根据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可或缺,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新阶段,也步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细化、技术改造升级、生产一线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更高,这些都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查显示,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技能人才缺口近60万人,高端技能人才缺口达10万人。“十二五”期间苏州将减少100万低端产业工人,增加50万本科及以上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达到本科层次。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点偏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也急需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层次。如果职业教育在高职本科层次出现“断层”,将造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链条的断裂。
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还是促进职业教育事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都迫切呼唤职业教育层次上移。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对此已经开始重视,探索建立包含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众多高职陆续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一些省市率先探索,如深圳市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宁波市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辽宁、江苏、贵州等省已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试点启动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高职本科专业人才……这些有益尝试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虽然一系列政策信号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应消除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曾说过,“什么时候我们有一半学生不想进北大、清华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当前,我国要尽快转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提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寻找突破口,突破制度藩篱。目前,应该尽快修改《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从立法角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同时,要通过改建、衍生、试点、交叉等模式,适时审慎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一是遴选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特色专业开展高职本科教育;二是探索建立“高职本、硕连读”,以及技术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的“三士一贯”人才培养机制;三是打通高职专本学制,调整高职专本人才结构,让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进入高职本科深造,避免高职专科成为普通本科的“后备军”;四是发展“本土化”高职本科,适当选取部分优秀高职院校升格为四年制本科高职院校。同时,加快普通本科高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方式改革,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双向贯通。
高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需要走出自己的独特办学之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高职本科应以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创新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着重培养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不能在三年制专科高职的基础上简单增加几门课程,而是重新整合理论与职业课程、学校与企业课程,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专业课程的模块化。
高职院校只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才能跟上经济社会的需求,真正立于高校之林。(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面临新的格局与构建。在起步阶段,进行产业培植和农民分流培育,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其中的关键是对现有的和未来的农民进行分类、有序的培育,从而把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职业化有机统一起来。
城镇化建设与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据统计,2012年,我国城镇化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1.3%。同时,农民盲目向大城市大规模转移,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一方面影响城市的资源配置,如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安全、就业保障等跟不上;另一方面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留守儿童教育、空巢老人照顾、土地撂荒、村庄文化消失及农业高素质人才流失等问题。然而,从城镇化的角度看,我国既需要一批国际化的大都市和区域性大城市发挥中心带动作用,更需要一大批以县、镇(乡)为重点的能消化、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中、小城镇。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出现区域性的土地撂荒现象、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出现区域性的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特色突出,效益明显。这一现象说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实行产业化经营,一部分农民将必然将由一种身份,转变成另一种有分工的职业出现在农业各行业阶层,依靠适应市场经济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素质从事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工作。
在这个巨变的时刻,把农业作为国家的一个基础产业来做大做强,还是仅仅当作一个解决吃饭问题的辅助产业来做,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只能选择将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来做大做强。国家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已形成了基本的发展思路,通过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与市场充分衔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要使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做大做强,系统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创业型、经营型、技术技能型职业农民是实现这一重大使命的根本要求。
城镇化建设与未来职业农民的培育
对新生代农民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育使之成为职业农民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就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而言,要继续做好现有通过高考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途径,学习非农业专业的农民,进入各级各类的城市和中、小城镇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工作;就留下来从事农业者而言,一是常年从事农业的从业者的常规培训,主要依靠以地(市)级高等农业职业学院,以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农广校和以乡为单位的普通中学,实现农产科教一体化。二是主要对立志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新一代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育。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弱势性和战略性,要建立系统有效的扶持方案,对未来新生代农业从业者进行培育,核心是充分地体现对农业产业、农业从业者的有效扶持,对农业从业资格的做出规定和权利义务的明确与体现。
职业农民培养是指将具有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愿意从事农业相关技术,或具备管理、经济、法律、投资等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农民培养成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人才。
根据国家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免试入学、免费就读、弹性学制、定向使用”的方针,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培养对象生产实践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规划,实施分阶段、分层次的“四证”培养模式:即最低级的单项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一级职业农民资格证,初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二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中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三级职业农民资格证,高级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四级职业农民资格证。此证既是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同等学历证明,也是在县乡以下从事此特殊行业工作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得到保障的资格证(等同于相应的毕业证)。
与此相应,职业农民培养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培养目标为“会做”。培养基本操作的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单项专业操作技能人员,安排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生产实践半年,培养期限为一年半,培养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第二模块培养目标为“拓展会做”。培养专业能力和相关能力,主要针对综合专业技术、基层管理人员,安排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生产实践半年,以上两个模块可在中职或高职学校进行,培养期限为一年半,培养对象为高中(职高)毕业生和取得一级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初中毕业生。
第三模块培养目标为“组织设计会做”。培养较高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针对中级生产、服务、中层管理和中小型农业企业创业人员,安排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半,生产实践半年,本模块要在高职院校进行,培养期限为两年,培养对象为高中和相近专业的中专、中职毕业生以及取得二级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初中毕业生。主要开设中级专业技术课、中级专业基础类课、中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创业类课、农业政策与法规类、人生价值观类课、语言能力类课。培养合格者发给三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为大专同等学历。
第四模块培养目标为“研究创造会做”。重点培养创业型综合职业能力,主要针对高级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安排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半,生产实践半年,一般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职学校进行,培养期限为两年,培养对象为相近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和取得三级职业农民资格证的高中(职高、中专)毕业生。主要开设高级专业技术课、高级专业基础类课、高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高级创业类课、农业国际贸易与法规类、国情与人文素质类课、语言能力类课。培养合格者发给四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为本科同等学历。
由于是免试入学,由低到高自然淘汰,分级培训,培训课程设置的先后次序与传统学历教育相反,培养模式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加生产实践实习,实行弹性学制,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又逐步提高。可以连续学习完成,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实践的需要,分阶段学习。这样,通过一个培养体系能分别解决农业领域从简单劳动者到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员、管理者和创业者各层面人员的教育培养问题。
国家教育、农业、财政、组织、人社等主管部门可以联合出台配套政策,先行试点,实行农村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专)毕业生到当地教育、农业主管部门注册、领卡免试入学,到相对应专业的农业院校交卡“免试、免费、弹性、定向”上学。每个模块学生成绩合格,由农业院校颁(换)发相应级别的职业农民资格证,毕业后先凭证到当地农业部门报到,获得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政策、贷款、土地流转等扶持。同时,要从政策上不断强化农业经营准入制度。农业院校凭已培养的职业农民资格培训卡到政府财政部门按同等学历学生教育经费标准划拨专项经费。从长远看,这一培养模式应该是农业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也是职业农民系统培养的主要途径。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19-8866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