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35号》,正式核准了《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这标志着学校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建校60多年来学校章程“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学校是省内较早开展章程建设的高校之一。20123,学校正式启动章程建设工作,成立由校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章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充分论证,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章程初稿,向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后,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由党委会研究审定,20153月报江苏省教育厅核准。后根据省教育厅专家评审意见和省高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送审稿。20151129日,获江苏省教育厅核准公布。

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是学校的纲领性文件。《章程》共10章,102条,1.3万字,高度凝练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功能,依法明确了举办者和学校的权利义务,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明确了学校与二级学院(系)的职权,厘清了权力运行边界,凸显了师生权益保障,固化了改革发展成果。《章程》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领导、决策、执行、监督和控制机制;二是着力进行学术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等治学机构,管理和协调学校学术事务,积极推进教授治学,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创新二级学院(系)管理,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二级学院(系)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设立理事会、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支持、鼓励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性组织依法参与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五是彰显高职特色,专设 “开放办学”一章,从理事会、集团化办学、国(境)外办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彰显出学校高职办学特色和亮点。

《章程》确立了学校依法办学、依章治校的运行格局,开启了学校综合改革和内涵提升的新篇章。学校将以章程建设为契机,推进依法治校;以章程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章程建设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章程建设为新起点,凝练办学特色;以章程建设为着力点,彰显大学文化,为学校未来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根基。

下一步,学校将积极做好章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逐步完善章程配套制度,健全章程执行监督机制,保障章程在学校管理和办学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进一步全面提高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发展水平。

     125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2015年年会暨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成立10周年发展论坛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宁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年会以“创新驱动示范引领 协同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江苏省商业联合会会长、原省商务厅副厅长潘宪生,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徐萍,学校党委书记蒋云尔,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和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理事长、院长薛茂云,副院长崔建宁、储锦超,合作办学联盟理事和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单位代表,校企合作单位领导,以及学校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教职工等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崔建宁主持。

    蒋云尔书记首先致欢迎辞,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行业、企业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蒋书记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一体两翼三园”办学体制机制,并重点阐述了学校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跨界”思维、“大职教”视野谋划和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发挥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和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的组合效应、规模效应和机制效应,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等方面的具体实践。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徐萍、江苏省商业联合会会长潘宪生、南京玄武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孙兵、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孙波分别作为政府、行业、中职校和企业的代表,对学校“一体两翼”的体制机制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和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给予了高度评价。

    会上,学校与用友集团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接受了该集团捐赠的ERP协同创新平台、师资研修院平台、新道人才网平台等价值壹佰伍拾万元的软件和服务。根据协议内容,校企双方将共建“新道师资研究院江苏经贸分院”。



    大会还对“我看集团化办学-集团成立1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和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进行了表彰和颁奖。

    论坛期间,薛茂云院长作了题为《创新驱动,打造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高地——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10年实践与探索》的主题报告,从集团化办学概况、办学实践、办学成效、办学思考四个方面介绍了集团10年来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薛院长指出,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为出发点,以校企合作有效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科学发展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聚焦江苏商贸流通领域,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用友集团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兼大区总经理赵志刚作了题为《产教融合、教育发展新十年》的专题报告,从企业的视角探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围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企业需要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了生动形象的阐述。

    成立10年来,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强化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形成了区域性、行业性、多元化、立体化、多层次、集群式的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有力促进了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已成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省级职教集团之一,有着职业教育“航母”之称,在职教集团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日前,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决赛在南京落幕,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选手在决赛中分别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总分名列全省中职校第一。据悉,这是该校连续两年获得信息化国赛一等奖。

  是什么让一所占地面积不足70亩、在校学生不足4000人的小中专校连续雄霸国赛?近日,笔者走进了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亲身体验了该校实施潜能教育的品质和魅力。

  潜能德育:激发职教育人潜能

  早上7点走进校门,看到的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在通向教学楼的大道上,在教学楼每个楼层的教室和走廊里,处处能看到学生在打扫、抹地、擦桌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这里呈现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劳动场面,这就是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校园一瞥。

  近年来,该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2013年学校探索和实践潜能德育,并构建了潜能德育基本体系,开创了职教新模式,极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校紧紧围绕“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全方位培养、开发、挖掘学校的育德潜能。

  “中职生是个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也不够理想,但他们隐藏着成人、成才的巨大潜能。”德育副校长俞桂琴说。

  学校在文化上,立足本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舆论文化四个维度开发校园文化潜能;在行为上,学校对礼貌、仪表、卫生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形成了一套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在劳动上,学校创立“一人一责”卫生制度,把包干区细化到每个班级、老师和学生;在活动上,学校通过制度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活动不断挖掘育德潜能,打造了激情早读、师生“双杯赛”等一系列特色的潜能德育活动品牌。


  潜能教学:突围中职教学困境

  “在潜能德育成功运作的基础上,2014年我校构建了潜能教学基本体系,通过‘造名师’、‘抓课堂’、‘赛比拼’,以达到助学、促学、励学、活学,培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副校长濮德锁介绍说。

  据悉,学校高度重视发掘教师潜能,培育特色教师,打造名师团队,启动了“一二三名师工程”,即培养“全国名师10名、全省名师20名、全市名师30名”。学校通过“外包”培训、网上自修等多途径、多形式培养青年教师。


  在激发课堂教学潜能上,学校一方面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举办各类教学活动。通过完善规范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修订和完善备课制度和督导反馈制度,做到了制度管理课堂。

  学校还重视对资源潜能的挖掘,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教学设备设施、网络信息化、建设现代实训大楼,实现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通过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新型教育、学习、管理平台;通过建设公开课录播室,为学校的“教、学、研、赛”一体化教科研活动提供现代化“武器”。

  潜能教育:成就现代职教梦想

  潜能教育激励着师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掠金夺银,毕业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迅速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去年6月,学生豆思昆获得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一等奖。而在三年前,他的姐姐豆思岚也取得了同一块金牌。这对“姐弟状元”,双双被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录取,成就了扬州职教史上的一段佳话。

  潜能教育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每年成人高考升学率保持在95%,对口单招大专升学率保持在100%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对口单招高考本科升学率位居扬州市第一,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

  20149月,学校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激发潜能,实现职教人生出彩的梦想,是我们对现代职教的努力追求。”校长王慧勤说。

六十五载风雨春秋,半余世纪砥砺前行,春播夏耕桃李飘香,鼎力创新硕果累累。2015年11月15日上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六十五周年庆典大会隆重举行,各级领导、嘉宾、校友和师生代表齐聚学院明德堂,隆重庆祝65周年华诞。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省委高教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建利,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郑丽梅,省委高教工委组织部部长陈平社,教育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胡泊,省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蔡培华,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刘曼丽,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执行总裁凯尔·费德勒,BSK机构驻华代表陈钢等嘉宾,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省外高职院校和陕西中医药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省内高校的50余位兄弟院校领导,法士特、中船重工、欧姆龙等23所合作企业领导及代表,省内外11个地市的校友会代表团,学院历任老领导、16家新闻媒体及学院师生代表共计1400余人参加了庆典。

9时30分,学院党委书记崔岩宣布庆典大会开始。院长张晓云发表题为《凝心聚力促发展,登高望远展鸿猷》的致辞。她首先代表全院两万余名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和海内外各界的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广大校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向各历史时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职工,向为学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老教师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在回顾陕西工院65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时,她指出,几代代陕西工院人坚持着“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历经坎坷而意志弥坚,几经周折却不改初衷,紧随制造业振兴步伐,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机遇,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取得了“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创品牌”的新成就。

她介绍说,目前,学院形成了一批在全国职教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多个工程技术训练基地,其装备水平、功能开发、规模效益位居西部同类院校前列;拥有一支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等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部委教学成果奖17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部委精品课程6门,现有国家规划教材54本、全国优秀多媒体课件16项、国家专利114项;学院编制的3个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成为全国机械行业通用标准;在国家职教信息化建设试点、国家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陕西高职“零”的突破。同时,依托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探索形成了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合作”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爱尔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外合作交流影响力持续扩大。学子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252项,在国有大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就职的占38%,有一大批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操作能手、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

她强调,“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带来了政策叠加的“黄金期”、内涵建设的“机遇期”、创新发展的“跨越期”。陕西工院将在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携手行业企业、广大校友、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朝着“省内引领发展、国内铸就卓越、国际打造品牌”的目标,奋发图强,再续鸿猷,为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服务“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续写新的辉煌!

行业代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培训部副主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郑丽梅讲话指出,65年来,陕西工院始终以培养装备制造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已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校训,奋力拼搏,锐意进取,艰苦创业,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应用型优秀技术人才,为陕西乃至全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根植行业沃土,瞄准市场需求,审时度势,以改革求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社会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孕育出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标志性成果,成为全国机械行业屈指可数的高职示范名校。她表示,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也希望学院坚持全面育人的理念,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装备制造业升级转变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的“高品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企业代表、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人财革新部部长丁言在致辞中表示,优秀的教育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欧姆龙自2011年与学院合作至今,欧姆龙“订单”班恰似一座桥梁,让校企在交流中加深了解、在对话中扩大共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合作成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新品牌。欧姆龙公司愿与学院深化合作,共同培养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希望各位业界同仁,与欧姆龙一起携手陕西工院,共同交流、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延伸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校企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我们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共同愿望。

国际代表、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执行总裁凯尔·费德勒博士发表致辞。他指出,经过65年的发展,陕西工院办学欣欣向荣,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他希望全世界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中国,能够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全面带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挑战德国职业教育的领导地位。他希望增进战略合作关系,期待双方开展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合作,真正实现强强联手,对等交流。

兄弟院校代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建国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诞生于1950年的陕西工院,始终坚持“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优良校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两校的师生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携手并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陕西工院能与其他兄弟院校,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提高,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校友代表、陕西法士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陈兵代表全体校友向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同学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他说,重返母校,校友们备感亲切。恩师们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让大家受益匪浅,终身难忘。感激栽培我们的老师,感激让我们扬帆起航的母校感激栽培我们的老师,感激让我们扬帆起航的母校。今天看到母校发展日益壮大,让我们全国各地的校友备感荣光。全体校友一定会继续发挥饮水思源、爱校荣校的传统,情系母校,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也祝愿母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师代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级田锋社教授在发言中说,65年来,陕西工院屡经沧桑,在时代风云中成长壮大。广大师生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硕果累累、荣誉连连,闯出了一条质量办学、特色强校的成功道路。一代代陕西工院人辛勤工作、播撒汗水、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用知识浇灌,用爱心培育,为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为学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体教职员工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学院65周年校庆作为新的起点,努力探索,锐意进取,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不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激情与汗水、青春和热血,续写教书育人的新篇章,再铸陕西工院的新辉煌。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委员、教育厅副厅长王建利发表讲话。他指出,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陕西工院始终秉承“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校训精神,坚持“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学院进一步转观念,促改革,调结构,强内涵,在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技能大赛等方面率获佳绩,示范引领了我省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他强调,陕西工院要以65周年校庆为契机,凝心聚力,创新发展,争做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一是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全面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需求,不断汲取发展动力;二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学院“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三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放在学院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选择多样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陕西工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一定能为建设“高教强省”、建设“三个陕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后,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参会嘉宾实地参观了陕西工院实验实训室和校园环境。

校庆期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天津职业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35家单位纷纷来信来电祝贺学院65周年华诞。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六十五周年庆典大会隆重举行

党委书记崔岩主持庆典大会

院长张晓云发表题为《凝心聚力促发展,登高望远展鸿猷》的致辞

中外嘉宾、兄弟院校、行业企业、校友及师生代表1400余人参加庆典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浙江创意园入驻企业里工作。(图片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20043月与温州团市委联合创办了温州第一家创业孵化园——温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并先后荣获“浙江省省级大学生示范创业园”“浙江省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称号;200712月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共建浙江创意园,并成功获批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和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20095月与温州市科技局联合建设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并获批“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温州)基地”;2010年经温州市政府批准,成立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同年设立创业学院。

  经过多年的实践,浙江工贸职院形成了“学院+园区+城市”互动生态圈,创建了“园区化推进协同育人,生态圈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模式。

  着力改革

  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所能成,非一时之势所能立,必须着力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首先是课程及学分学籍管理的设计和创新。一是在课程方面,创业学院牵头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个性化、模块化的课程包,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择,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超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制作创新创业微课程,开发创客教学模块,推行翻转式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在管理方面,完善创业课程学分、证书学分和业绩学分的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在创业培训和实践中,取得相应证书或成绩的,可折算一定学分,所获学分替换原专业培养规定的相应学分。同时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此外,学院还对创新创业精英班进行改革,采用小班制,举办特色创业班,开设创意创业班、科技创业班、网络创业班等。


  鼓励学生跨专业实验实训。学院向全体学生开放了56个实验实训室,并通过建立学分激励制度、设立开放实训专项基金、配备指导教师等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可以跨专业自由组建团队,自主完成项目创意、研发设计、实验性生产制作以及成果推介等,并上交研发报告和物化的“产品”。学院实验实训室自开放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20142015学年共开放六大类105个项目,参与学生达3560人次。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得到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

  培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学院从厂办校到校办厂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厂校共生的创新创业基因及其所决定的创新创业办学情怀和文化。同时,身处温州,融合了温州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敢闯敢拼的创业胆识,探索形成“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资本资产经营+自主办学”的特色。此外,通过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定期发布创新创业信息,举办并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学院还精准提炼并积极落实创新创业“倡、创、闯、唱”四字诀,即“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闯”出一片创新创业新天地,实现学院、部门、其他各主体和师生创新创业大合“唱”。

  拓展空间

  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学院积极拓展空间,主动服务社会,充分挖掘资源,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从学院向四周辐射的“发展群”,并通过政策推动、项目拉动、部门联动、师生互动,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常态。

  以园区为立足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在不断发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学院的基础上,学院建立并有效发挥浙江创意园、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国际外包服务示范园等三大园区的作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杨忠敏在浙江创意园师从学院教师郑央凡,学习瓯塑后创办温州瓯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荣获“浙江省文化新浙商”称号。此外,学院与温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建立温州文化创意学院,为文化创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温州源大青年创业园区、温州大学生科技园、温州创业文化促进会等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并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及时沟通,确保多方参与、协同推进,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以区域合作为突破口,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渠道。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走出校园、辐射社会,形成学校与社会协同共育的教育模式。如在杭州钢铁集团建设创业学院分院,在杭钢集团半山钢铁基地建立众创空间;在温州特色小镇——瓯海时尚智造小镇、苍南台商小镇建设创业学院分院;不断完善洞头青年创业学院、永嘉青年创业学院等,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实体,体验与实战相结合,对接社会需求,在实际的企业式运行中得到实务锻炼、习得实际能力。此外,充分发挥与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创业型高校研究中心的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以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大创新创业服务力度。学院联合温州市台办共建国台办授牌的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提供就业信息、培训、辅导、帮扶等服务,有效推动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实。同时,定期举办两岸大学生低碳设计创客工作坊,成立“两岸青年创客联盟”,借鉴台湾高校创新创业经验,整合海峡两岸高校创客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品质。

  搭建平台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平台是创新创业工作实现发展的关键保障,建立健全、夯实创新创业平台,并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才能永葆创新创业不断突破,取得实效。

  搭建众创众筹平台。学院创立工贸众创空间,并有效发挥众创空间的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如浙江创意园园区内汇集了瓯塑瓯绣瓯窑、工业设计、动漫设计、软件设计等工作室,集聚了大批新兴创意创新创造产业群,涵盖文化、工程、创意、艺术、人文等各个院系具有创新创业志趣的创客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时间,选择不同的项目,完成项目要求的学分和实践活动,即可获得相应证书。达岸创业咖啡是学院学生以众筹方式创建的“校园星巴克”,股权则在学生股东之间届届相传,采用对校内外真实营业的模式,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全时段的创新创业体验。

  打造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学院成立的创业模拟银行,实行虚拟机构、实体化运作,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扶持资金,解决大学生创业遇到的融资困难。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主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融资服务,并定期举办资本“相亲会”,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资金有效对接。

  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学院建立的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关知识产权的“一站式”服务,如专利申报、商标注册、质押贷款、维权服务等。2013年,经温州市政府批准,学院与温州市科技局联合创建了温州知识产权学院,为培养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实务人才,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发挥了显著作用。(作者贺星岳,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作者王春柳,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院长) 


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级实训中心 


实训室里精益求精的同学们


央财支持建设的、先进的机械工程系实训中心


 该院数控工程系主任、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裁判裴炳文教授(中)与该院获奖毕业生曹彦文(左)、胡之民(右)


全院师生唱响中国梦

 

——“飞行”在职业教育“航线上”的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016日,于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配维修工决赛中,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一毕业即便被中国航天科工283厂破格录用的、90后曹彦文荣获加工中心操作工种个人第一名。

  据悉,在此届由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大赛中,对各工种第一名,将按程序向全国总工会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的中国有这样几个非常火的概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其本质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时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时代呼唤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运用基本工具和工艺的技能和创造。那就是近年来我国日趋重视的职业技术教育。

  “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输送合格技能人才”是多年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宗旨,始终如一并矢志不渝,该院专注于自己的专注,不断的在厚积薄发中大放异彩。2014年,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代表北京队参加比赛并获得冠军的常晓飞、杨国强、刘利利等3人就是该校毕业生。而此次与曹彦文一起进入全国总决赛的还有该院毕业的胡志明(原数控设备0904班学生),代表北京队参赛,取得全国数控维修赛项第6;付海(原数控42班学生)、任涛(原数控设备10106班)代表淮海集团参加比赛,取得全国第14名和第30名;杨利(原数控44班),代表太重集团参赛,取得全国13名的好成绩。

  不仅如此,连续多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众多重量级知名企业如中国航空航天二院、中国物理研究及我省太重集团、煤炭研究等每年都纷至沓来,期盼为企业觅得“一缕馨香”。

  然而,“问渠那得清如许”?

  情系职教事业

  几代人谋篇布局薪火相传,夯实学院发展根基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美丽的上党盆地——长治,1958年中专建校,2002年独立升格为高职学院。可以说根植职教事业几十载,经历过创业初期的艰难,有过“两度停办三易校址”的曲折,一直到1973年后步入正轨,上世纪末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97年,学院以实施“12345”基石工程为基点,吹响了新的发展号角;2003年,“四个三”塑型工程,奠定了更高的发展起点;2006年,提出了坚持“以实为本、以人为本、以机为本、以质为本”的“四个为本”办学理念和全面实施“四字精品”强校工程的发展思路;2010年,又提出以“七扩七提”为主要内容的跨越工程和以“五建五促”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工程,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一流、效益优良,为社会公认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品院校的奋斗目标,并将此写进了学院《“十二五”时期改革与发展规划》。

  在举办职业教育的历程中,该院总结提炼出了“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输送合格技能人才”的社会定位和“立足机电行业,争创山西一流”的学院形象目标定位,为全院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围绕这一总目标,各专业系都规划出了各自的中长期目标:比如,机械工程系的上规模、强基础,数控工程系的创品牌、出精品,电子电气工程系的求灵活、显特色;汽车工程系的先做强、再做大等,并作为各系的工作指南,一以贯之,长期实践。

  2014年,根据学院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在6个系分别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管理改革、学风建设改革、“2+1”实习教学管理改革等改革试点,并以阶段性的改革成果,推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抢抓时代机遇

  以大赛为引领,建设“双师型”精品师资队伍,找准学院事业发展关键

  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2004年该院即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一举囊括了学生组3个团体项目的所有第一,共获得4个团体第一和3个个人第一,7名师生代表山西参加全国比赛,并被大赛组委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

  首次参加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使学院扬了名,更坚定了办好高职的信心和决心。至今,学院已经连续11年选派100多支代表队,参加了山西乃至全国历届数控技能大赛和技能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1个,省级一等奖29个、二等奖46个、三等奖38个。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该院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明确了教师培养方向,历练了教师队伍,并在实践中摸索到了教师培养的“真经”。

  围绕技能大赛,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强化教师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学院修订了“关于加强教师实践锻炼的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师工程实践锻炼“两底一高”的三线目标,将实践锻炼由以暑期短期锻炼为主,调整为教师停课带薪长期入厂锻炼为主,将教师实践锻炼与职称评定相挂钩,并给予每周10课时津贴的补助。二是开展国内外多层次培训,培养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院先后组织机械制造等多名专业带头人到欧美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理论、先进制造技术,组织100余名骨干教师到山东职业学院等示范院校接受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三是教科研引领,推动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学院提出了“基础课教师有教研,专业课教师有科研”的强师政策,引导教师参与教科研,引导教师为企业技术服务,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0余项,技术服务20多项,10余名教师长期在企业兼职,为企业技术服务。四是着力形成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学院从行业企业聘请了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和教材建设,专业课程40%以上由兼职教师完成。五是建立教师竞争激励机制,学院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经历和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进行表彰奖励,全面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学院有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裁判1人,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3人,“双师型”优秀教师17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三晋技术能手4人,山西省“十大知识女性”1人,省级个人一等功获得者3人次。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团队,架起了名师与名校的桥梁,树起了学院事业不倒的长城。

  注重内涵建设

  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抓手,带动教风和学风建设,致力打造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和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该院长期以来致力于我省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机为本、机电渗透、工管结合、冷热并举”专业格局,学院现有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职高专品牌专业5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3个。近年来,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申报了“汽车电子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新专业,撤并了“商务英语”等专业,专业发展规划思路清晰明了。

  与此同时,学院出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管理办法”,明确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制订及调整程序。各专业在市场需求与岗位需求调研基础上,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结构,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稳定、分层次、具有鲜明机电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如果说专业建设是一串项链的话,那么课程建设就是项链上的珍珠。学院各专业依托校企结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与合作企业一同进行课程开发,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并为行动领域,再按照教学论重构学习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由公共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能力学习领域五大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课程建设中,数控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等专业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及应用”课程中,以机制专业常用的加工设备M1432液压系统、气动机械手臂气动系统为载体,以“元件的选用、系统的设计、故障的排除”为任务开展教学……理实一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改革在各专业课程建设中深入开展,效果明显。

  在2014年省教育厅组织的“实训方案设计竞赛”中,该院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2015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该院是代表山西参加全国决赛的2个院校之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该院建成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院级精品课程……全力打造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紧贴时代命脉

  以山西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山西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近年来,该院以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校友会、双向基地为平台,深入企业广泛调研,跟踪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掌握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展多元性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教学系八仙过海,结合实际,从细从实入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工程系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领,针对产业发展变化,以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整合,形成了“大赛引领,三方交融”人才培养模式;与苏州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工学交替,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生产车间即教学教室、学生即学徒、教师即企业师傅,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工程系以央财支持的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为龙头,以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宗旨,与“太重煤机”等多家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创出“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双联动,学生员工双身份”的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招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同开展教学运行与监督,共同开展考核与评价的“五共同”运行机制。同时,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山西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厂中校”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电气工程系以校企密切合作的“双向基地”为基础,人才培养过程宽基础、重技能,“机、电”结合;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形成了“双结合、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多智管模有限公司等企业招工招生协同进行,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创建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工程系坚持“以汽为基、延伸发展、市场多元”的专业战略,秉持“强师塑形,打造精品,提升服务”的理念,按照“双向基地、双向双师、双向课程、双向管理”方式与汽修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了“四双向、多层次”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与管理工程系将机电工程技术教育与营销管理技能培养并重、校内虚拟仿真实训与企业实践操作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推进课程教学,形成了“技管并重、虚实结合、校企联动、项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工程系在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和教育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在热处理专业方向尝试开展“行业引领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后同浙江永康求精热处理厂、天津热处理研究所有限公司、大连热处理有限公司等七个基地建立了“校企合作、轮岗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并实现了实习-就业一条龙。

  夯实党建基础

  以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水平为目标,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人才智力支撑

  成绩的取得源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源于全体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源于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十八大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院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党建工作的优异成绩推动学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筑牢思想防线。学院按党委中心组、党员干部、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分不同群体,购买学习资料,分别组织学习;发挥《山西机电学院报》、校园网、电子显示屏等的综合作用,利用好党团活动这一渠道,借组学生社团这一平台,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中,提高全院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强化组织建设。通过这些活动,一是配齐配全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建立专业党支部,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二是创新院管干部培训和管理方式,形成了校内培训与外出培训相补充、线下互学与网络学习相衔接、鼓励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干部培训模式,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三是以严把“标准关”“培养关”“程序关”“质量关”“四关”为突破口,严格规范党员发展程序,确保新党员质量。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狠抓作风建设。将“八项规定”作为党委班子作风建设的“紧箍咒”,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以副科以上干部为重点,实行院管干部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进行专项整治,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进行集中整治,增强了广大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四次、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明确党委应承担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纪委应承担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并列出责任清单。党委书记、院长分别与班子成员、各基层党总支(支部)书记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洁自律宣传教育,持续推行党务校务公开。

  “扎根一线,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人才!”获奖后的曹彦文这样说。

  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人才是根本。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工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样的要求已成为踏实行进中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孜孜不倦的追求。


首届创交会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叶君平团队示作品“库特车”


深职院创意创业园


  朱瑞勤和她的迷你智能主机

    只要拿起手机,就能上下自如地操控一个小人在屏幕上翻腾跳跃各种障碍,如果技术娴熟,不出几分钟,就能轻松过关。这不就是当年风靡一时的超级玛丽升级版嘛!没错,可它最大的不同在于游戏中的背景、障碍物的模样早已替换成各种体育用品大品牌的LOGO。巧妙之处莫过于游戏者在过关中,已不自觉接受了品牌传播的信息。

    原来,它就是在日前结束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银奖的作品。深职院毕业生刘晓圳团队,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层层选拔,从全国1878所高校的57253支大学生创业者队伍中脱颖而出。

    这个奖项,是全国高职院校参赛团队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全国也仅有3个获此奖项的高职团队。

    创业精神:

    精神塑造是创业教育的“重心”


    “我对游戏情有独钟,所以我会玩!”晓圳开着玩笑。凭着个人喜爱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会玩喔”这款手游项目应运而生。今年初,刘晓圳带着这个“科技玩意”与同学程晓诗、张文翔、吴重贤共同创办了深圳市烈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正式入驻学校学生创意创业园,成为第6批入孵企业,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之路。

    在深职院,像刘晓圳这样满腔热情的创业者层出不穷。近两年,该校孵化项目中涌现出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服务供应商“纸有创意环保纸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林煜茂,以微商一体化平台赢得多轮投资的“芯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潮新,打造最迷你主机实现智能家居生活的创客达人朱瑞琴等一批优秀创业者。

    一所高职院校,为何能涌现出如此多的创业者?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积极应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以“专业+”和“课程+”应对“互联网+”,打造复合育人平台,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蒙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练就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校方领导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几个多么伟大的企业家,而是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的校友中能涌现出一批的优秀中小企业主。”所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放在首位。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深职院从上到下都在积极为同学们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校内外联动的创新创业育人平台。

    “好的创业教育可以让每个学生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质。”学校表示,“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创业者,只要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心中种下创新意识和创业理想的种子,在适合的时机,适合的土壤里长出坚实的果实。”

    全员普及:

    人人有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

    《专卖店设计——“潮戏香楚”品牌连锁专卖店整体设计》是潮州潮戏香楚有限公司委托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设计的店铺项目。学校专门将这一项目设计成项目化课程,融入到“专业+”和“课程+”的复合课程体系中。

    目前,学校已建成像《专卖店设计》这样的项目化课程55门,《创造力的挖掘与培养》等创新创业课程46门,并结合教学实际,形成了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预科教育、创业职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四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这也是一个从普及开始,分层筛选,再到适者培养的育人过程。让每个学生惠及其中,正是深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要是没有乔方老师的咖啡拓展课,就没有我今天与创业的结缘。想当初,我就是奔着有免费咖啡喝去的。”这个充满好奇心的李光权,如今已是深圳市咖农咖啡文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谁能料到,在乔方老师生动的课堂里,这个学生真的爱上了咖啡文化,并通过乔老师结识了中国精品咖啡协会(香港)总裁王建涛,体会到了咖啡背后的价值。从此,他带着小伙伴们走进了学校创意创业园,有模有样地做起了精品咖啡生意。

    深职院还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优势,构建 721”创业课程结构。即70%为实践学习,由学生组成团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项目,动手实干,从实践中总结学习;20%是分享交流,建立师徒机制,由创业导师面对面、个性化的对学生团队进行实践指导;10%为课堂理论学习,根据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教师统一集中进行专业理论讲授和培训。

    实践孵化:

    为创业种子选手“开小灶”

    “创业教育不能完全在课堂内进行,只有通过不断创业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创业者。”创业学院一位创业导师如是说。

    “创意创业园是创业教育的游泳池,只有在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的基本技能,才有可能到波涛汹涌的商海去搏击。”作为“创业小鲜肉”的实践课堂,校方如此定位创意创业园。

    刘晓圳目前就在学校西丽湖校区南门临街的学生创意创业园里接受着孵化,这里同时容纳着54个创业团队。每个房间里,有着一群与刘晓圳一样追求创业梦想的年轻人。

    园区自2010年投入使用以来,累计孵化6150个项目,成功孵化出园项目96个,孵化存活率达到60%,年均营收2800万,年均带动500多人就业。

    2013届毕业生黄佳尊也同样在这里享受过“小灶”。作为第4期创业园的成功孵化者,黄佳尊团队所创立的阿瑞斯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已小有名气。“学校创业园的孵化,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前期经验,同时办公零成本让我们不再担心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黄佳尊虽已离开创意创业园一年了,仍在回味那段“孵化时光”。

    如今的园区在不断摸索实践中早已实现了“四化”:所有入园孵化项目100%实现工商注册、独立法人;100%创业指导专家化,每个在孵企业都配备至少一位来自专业领域或实战领域的创业导师,提供专业指导;100%经第三方专家委员会评审,答辩评选公开化;整合资源,提供贷款申请、经营会诊、培训指导等服务的全程化。

    服务保障:

    为每个想创业的人谋“福利”

    20129月,深职院创业学院正式成立,系统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复合互补,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内涵上,学校特别注重打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让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大学文化。同时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扶持创业政策引导上,学校先后设立创新基金和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参加专业竞赛。

    创业社团的组建为创业学子打开创业的窗户。电子精英训练营的第一任女会长朱瑞勤,现在已是智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了。她带领的团队所制造的移动硬盘大小的迷你智能主机,在“双创周”上获得深圳市长点赞。

    “如果没有社团里的锻炼,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公司,更谈不上让我得意的产品。”如今正在学校第6期创意创业园孵化的朱瑞勤深有感触,“电子精英训练营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和契机。”

    像朱瑞勤这样,深受社团“熏陶”的学生还有很多。李光全、陈颂文……一批创业学子都经历过社团的打磨。近年来,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创建各类创新和创业社团。目前,全校正式注册各类学生创新社团达到155个,拥有会员12500多人,占学生总人数的50%。学生社团创业就业促进会现有会员600多人,组织策划“创业启航”等系列活动,每年为在校生举行创业讲座和沙龙40多场。

    首届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会(简称“创交会”)也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展示平台。今年上半年,首届创交会在深职院上演, 29家专业机构合力、48家创投机构融资、40余所境内外高校支持、35名创业导师坐诊、6位创投精英论道、18个专家评审点评、1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齐聚该校,碰撞出了一场人才、智慧、项目、资本的立体化多方位多触点交流盛宴。

    “深职院就是我创业梦想启航的地方!”说到创交会上的大赢家,汽车学院毕业生林潮新可当之无愧。“我的主推项目微商推荐购物平台终于完成天使轮融资了!”上海芯果科技创始人林潮新在创交会上接受了民间投资人注资350万并当场签约,他的创业资金有了着落。

    此外,学校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业学院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聘请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校的专家,为人才培养把关指导;按照麻省理工学院建设标准打造的深圳Fablab(微观装配实验室);与深圳百旺创意园、深圳大学城创业园、深圳市微游汇孵化器、创意银行等达成战略合作,形成互补对接的孵化模式;与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科创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和奖励补贴、专家会诊、项目推广等“一站式”服务。

    深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绩也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2010)、深圳市“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2011)、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5)、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5)等多项荣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深职院致力于培养一批像刘晓圳、朱瑞勤这样有专业、接地气的草根创业者,只因热爱,就能全身心投入创业的大潮。只要有梦想,谁都能站上创业的舞台,在自己的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11月6日下午,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第三次理事会在陕西工院崇文南楼第五会议室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职教集团2015年工作报告,新增了三家成员理事单位。陕西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白晓光、副会长蔡培华,陕西工院党委书记崔岩,院长张晓云,副院长梅创社、杨卫军、袁伟,副院级调研员赵嘉骏出席会议,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代表及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陕西工院副院长杨卫军主持。

陕西工院党委书记崔岩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全院两万余名师生,对各位领导的亲临指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加入理事会的三家新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行业领导、各理事单位代表和兄弟院校长期以来对集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回顾了陕西工院以集团化办学试点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的诸多突破和亮点后,他希望各理事单位,牢固树立“团结、协作、合作”的理念,视集团建设为己任,常交流,多沟通,及时研究新情况,同心协力,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共同推动职教集团的有效运行,努力把职教集团打造成为陕西职业教育新特色、全国职业教育新品牌,力争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示范性职教集团,一同书写集团化办学的崭新篇章,为加快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教育强省,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陕西工院院长张晓云作题为《创新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平台》的集团工作报告。她从集团化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集团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校企融合实现新的进展、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持续增强、标志性成果和荣誉相继涌现等五个方面回顾了集团2015年的主要工作。她指出,集团的下一步工作,一是开展名师引领计划,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二是优化内部管理运行效能,提升集团化办学活力;三是利用西咸新区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强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四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校企一体集团化办学进程。

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白晓光发表讲话。他指出,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重要特征和发展的生命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实践。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作为我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并在全国职业教育界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作法,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装了助推器。作为牵头单位的陕西工院,要认真整理消化,加强组织建设,提升集团运行管理水平;要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交流与办学、多元主体联合办学等方面做出表率,要充分协调集团各成员单位,在协同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联动发展方面多出点、多想办法,加强集团内涵建设,努力把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成陕西职业教育品牌和校企合作的典范,为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培华宣读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关于增加西安昕伦金典设备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为集团成员理事单位的决定》,西安昕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和陕西人才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等三家新增成员单位简要介绍了企业情况并作表态发言。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经验交流发言。

随后,各二级学院还分别召开了各相关企业座谈会。

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二届三次理事会在陕西工院举行

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白晓光发表讲话

党委书记崔岩致辞
企业代表发言

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代表及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各二级学院还分别召开各相关企业座谈会


 11月6日至7日,陕西工院举办2016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内蒙、陕西等地的逾百家用人单位前来聘贤纳才,招聘专业涵盖学院所有专业,吸引了5811名毕业生参会。

 6日晚,陕西省教育厅学生处副处长张金玉,学院院长张晓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永亮,副院长梅创社、杨卫军和参会单位代表们参加了就业洽谈会预备会。张金玉副处长在致辞中介绍了陕西省高职教育发展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并高度评价了陕西工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张晓云院长代表学院对多年来支持学院发展的各参会单位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有关情况。

 7日上午8时,洽谈会刚刚开始,位于明伦园乒乓球馆的会场上就迎来了众多手持简历的毕业生。他们或在在场内穿梭,向心仪的单位递上简历,或自觉的排好队伍,等待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或仔细查看刊有用人单位信息的报纸,进行挑选。一些知名单位还特别在崇文西楼和东楼进行了集中面试和笔试。

 洽谈会期间,学院领导,就业处、学生处、团委、宣教部、保卫处、后勤处和各二级学院相关人员全程参与、驻场服务,向用人单位推介优秀毕业生资源,积极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和困难。

陕西工院举办2016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2016届毕业生仔细查看用人单位信息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

毕业生与老师、同学、用人单位相互交流

不少单位还根据简历投递情况安排了面试、笔试环节

    10月30日,2015年中国纺织人才工作大会在浙江宁波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纪委书记、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副秘书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副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叶志民,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国强和全国纺织院校、科研机构、知名纺织企业代表、行业专家近200人参加了会议。陕西工院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5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化工与纺织学院严瑛、赵双军和服装工程学院胡蓉同志分别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5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在致辞中再次强调了人才建设对于当前已进入转型升级深水区的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推进纺织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加大投入,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人才发展新模式,早日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涟源,这个经济基础薄弱的省级贫困县级市,每年都会有数千名学生因成绩未达到分数线,不能顺利进入高中学习,这些学生何去何从?继续接受怎样的教育?将会有怎样的前途?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事,更是老百姓担忧的事情。

    一、情系老百姓重托,在关爱中给每个学生有出彩的机会

    涟源工贸中专的领导和老师们深知老百姓的期望和孩子们的渴求,接过这些学生的教育培养。学校每年“满容量”招收新生1600人以上,其中包括200名以上低保家庭的孩子和20名左右的残疾孩子。对家庭贫困的学生除国家给予减免学费和助学金外,学校还给予减免杂费、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与校企合作单位联系进行资助、提供助学补助金等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每年减免杂费和提供助学补助金30万元以上。该校梁降祥校长的话“不让每个学生因贫、因残、因成绩差辍学,要给每个学生自信,要让每个学生成才出彩”早已成为学校的共识。

    二、心忧学子们成长,在温馨环境中提升其能力和素养

    良好的学习环境,自然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涟源市各级领导高瞻远瞩,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职业教育的发展。涟源工贸中专的领导老师们更是“节衣缩食”,艰苦创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硬是将一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的职业学校。目前,该校校园环境幽雅恬静,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各专业的实习设备齐全先进,信息化校园建设不断进步,学生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制订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基础模块+技能模块+拓展模块”的纵向梯次提升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横向深度发展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培训计划,近两年共有86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或下企业实习锻炼;调整了课程体系,改革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习设施,加强了数字化校园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了“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队伍全员化、德育形式多样化、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评价多元化”的 “一推五化” 德育模式,成立了12个文体艺术社团和9个专业兴趣活动小组,老师们免费为学生传技授艺,吸引学生上千人;开辟了“工贸大讲堂”, 开展了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特色活动,每年一次学生军训、技能节、体育节、艺术节;编印《校园文化手册》和《师生行为手册》发到每位师生,对学校进行了美化、亮化、净化,全面提升了学校品位和学生品位。

    为了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立了以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在评价内容上,加大了对技能的考核,实施了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挂钩;在评价方法上,将结果评价、课堂记录、学生座谈、考核考试、实习作品、成果展示、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实操等方法进行组合,综合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在评价主体上,转变教师单一评价,实行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实践小组的同学、企业师傅、学生家长及学生自己的多元评价,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还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了评价考核标准,建立了多元化实践评价体系。近两年,学生参加省地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5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35项,参加娄底市技能抽考合格率和优秀率名列前茅。正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的:“在这里,我们就像在家一样温馨,没有老师偏见的目光,只有老师信任和鼓励的言行;在这里,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切,没有同学吵闹喧哗的场面,只有同学互助友爱的风景;在这里,我们就像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弄潮儿一样快乐,没有堆积如山的书本的压力,只有崇尚技能和素养提升的幸福!”

    三、梦萦学子们成才,在校企合作中为其搭建创业的平台

    学校紧紧抓住深化校企合作这根主线,实施校企“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五共”合作,全线创新学生培养过程。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全面构建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深度融合、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方式,分别与三一重工,广汽菲亚特、远大集团、沪东中华、北京唐宫等6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或联合办班协议,有较高的订单培养比例、就业率、对口就业率。

    自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专业人才5万余人。从这里,不仅走出了一批企业家,也走出了一批学界名人,更多的是大批学子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创业明星,农村致富带头人。

    为了贫困农村的学子们,涟源工贸人用情用心做好职教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该校成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他们正朝着“创建德美技精、大气灵气的全国中职教育示范”阔步前进。

    “一位学生,两位导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下,有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升级版”。校企双方在实现无缝对接的同时,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聘请456位首席工人和技术能手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始于2007年。当年,4位来自通讯、机械行业的一线技术能手,走上实训室讲台,成为该校首批“特聘教授”。之后,学校正式出台《“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实施方案》,开始探索实施工学给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院长姚奇富认为,在校期间学生同时具备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学习和培训在学校、企业交替进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大规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截至去年底,学校累计聘请市级及以上首席工人、技术能手、能工巧匠456位,招收在校学生“徒弟”1520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25%

    “与传统的以师傅带徒工的学徒制不同,我校的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姚奇富介绍说,通过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以及教师、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步提升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院长助理张启富告诉记者,学校推行的现代学徒制,由学校聘请首席工人、技术能手担任师傅,实行师徒结队,每位师傅最多收6位徒弟,为徒弟量身制定培养方案。

    在实践中,师傅更多是通过企业的真实项目、指导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等途径来培养,要求合作企业和师傅每年必须为徒弟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学习和培训机会。学校则通过设立“企业学习日(周、月)”,建立企业学分认定标准及学分互换等机制,保障学生能兼顾好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与培训。

    卢星星是学校2012届模具专业学生,在上海大众实习期间,成为宁波分公司总装车间的一名维修学员,最终他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公司的肯定,被上海大众评为“金牌学员”。

    原来,上海大众为了激发新进员工学习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开展优秀职业培训生和金牌学员的评选活动,与卢星星一起参加评选的共有8所中高职院校的987名学员。卢星星在车间考核中排名第一,在金牌学员评选中排名第二,获得了前往德国学习深造的机会。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我在校期间参加了‘带徒工程’。”卢星星说,这样的经历让我获得了很好的企业培训与实践机会,使自己具备了高于其他同学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现场问题的能力。

    缩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偏差

    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熟练地操作机器。浙江工商职技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大二学生王伟军说,现在对许多机床都很熟悉了,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刚到公司实习,只是看着师傅们操作,之后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参与概念讨论、结构设计及产品营销计划制定等。”王伟军告诉记者,他目前在宁波一家机器人科技公司实习,还是大二的他已经开始参与公司新品折叠电动车、平衡车等设计,“有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一起教,比单纯在学校里学得快多了”。

    浙江工商职技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主任吴冬俊说,除了实践操作,企业还和学校一起制定理论教学计划,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缩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吴冬俊说。

    近年来,浙江工商职技学院“双导师”培养模式初见成效,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7%以上,综合称职率达93%2010年至2014年,该校师生获国家专利1078项,仅2014年就获国家专利747项,其中学生获国家专利538项,50多项在中外企业中实现转让。

    深圳高职教育发展路向何方?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断头路”如何打通?高职院校如何建成高水平大学?……

  
近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邢锋教授接受专访,分享了他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看法。他认为,深圳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该适度超前,契合城市和产业发展,多为“今天”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应契合城市和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办学如何契合深圳城市和产业发展?邢锋认为,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我们就要努力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高职院校既要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也要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甚至更高层次的人才。

   “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一直是深圳信息学院努力的方向。建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真本事,探索出引领学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方向。”邢锋认为,“人才培养应该有适当的前瞻性,为将来可能蓬勃发展的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比如,现在发展势头迅猛的“互联网+”产业,每一个细分行业都需要懂这些技术的人。深圳信息学院将根据深圳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他认为,深圳职业教育的主干专业与深圳的经济转型是相匹配的,应该加大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

   邢校长认为,与学术型本科重视基础研究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科研应更注重直接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深圳信息学院的科研重点放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目前正致力于“将实训室建设成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更好地服务,同时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帮助,为深圳相关产业发展做出贡献”。高职院校要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适应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

   坚守职业教育前景远大

   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有限,“断头路”如何打通?邢锋表示,现在一般人认为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分属不同层次的教育,好像前者比后者的层次低。“我们一直在呼吁,高等职业教育同本科教育应该是两个类别的教育,而不应该是两个层次的教育。”他表示,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社会“后天”所需要的人才,普通学术型本科大学培养的是社会“明天”需要的人才,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和企业“今天”所需要的人才。目前,就整个大学分布来说,为将来所培养的人比例偏高了,为“今天”培养的人比例偏低了,而且比例失调比较严重。从发展空间来说,这反而证明坚守职业教育是有远大前景的。“我们希望将来既有专科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又有本科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甚至培养应用硕士,为深圳提供多层次技术人才。”

   邢锋校长表示,高等教育一方面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应适当超前地方经济发展,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超前太多,“如果步子太大,只会是大材小用”。目前,深圳市正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正在探索与中职衔接、与普通高等教育互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邢锋校长认为,对于任何一所高校,学生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高职与普通的综合性大学有很大不同。大多数学校在谈及毕业生时,说的更多的是毕业生的平均水平,但是平均水平不代表每一个个体。深圳高校这些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有的毕业生水平比很多知名大学毕业生水平都要高。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为他们制定最好的成长计划,我们的总体原则是: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邢锋校长表示,学校将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篇文章做好,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让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其次,针对那些入学分数比较高和文化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通过“以证促学”和“以赛促学”,瞄准国际认证和顶级赛事,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也可以探索成立实验班、创新班,努力把这些高素质的学生培养成高级应用型人才,让他们具有比较强的拿证拿奖能力、职场竞争力和学历提升能力;再有,就是针对那些头脑比较灵活、创业意愿比较强、具备自主创业基本条件的学生,通过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以创客空间和创业园建设为抓手,打造创客团队,努力让这些学生成为具有创意头脑和开拓进取精神的自主创业型人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校本实践研究》日前成功结题,该课题是江苏首个正式立项的现代学徒制研究课题。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十二五”期间,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引擎,积极创新、大胆探求,走出了现代学徒制本土实践的特色发展之路……

    
问路:

    有专家的高位引领,才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性建构

    20113月,北京。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专题培训班召开。其间,国家教育部门领导作重要报告指出,“针对当前沿海地区屡屡出现的‘用工荒’问题,我们要认真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制度设计,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正在会场认真聆听的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稼伟眼前一亮,改革的激情在他心间涌动,一个大胆的念头灵光般闪现。

    20117月,南京。王稼伟校长带着七易其稿的“现代学徒制校本实践研究方案”,来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寻求论证。“从这份报告中,我看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钢肯定地说。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时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现南通职业大学校长马成荣,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庄西真,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主任章宏等参加论证,提出系列建议。

    201112月,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名单公布。《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校本实践研究》成功立项,成为江苏首个正式立项的现代学徒制研究课题。

    ……

    自此,现代学徒制研究在无锡机电高职正式破浪启航,学校也因之迈出了江苏现代学徒制本土化实践探索的第一步。改革需要先进的理念引领,正确的方法指导。四年来,这项研究正是在专家指引下逐步丰满,从“思想火花”生发成“课题研究”,从“研究项目”转化为“改革实效”。

    寻路:

    有企业的深度参与,才有真正的现代学徒制

    课题已经立项,改革才刚起步;如何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又如何将西方现代学徒制本土化……一系列问题横亘在课题组面前。

    “‘深度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研究探索与实践行动突破的理念统领与战略选择,是校企合作基础上的校企双方围绕合作主题的理念融合、方式统合和目标整合。”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包智强说。“双主体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鲜明特征,也是校企联姻的利益纽带。校企双方只有以人才培养这一共同利益点为基点进行深度合作,才能突破合作瓶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人才共育。

    调研、分析,再调研、再分析……最终,课题组将苏州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和铁姆肯(无锡)轴承有限公司确定为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企业。随即,学校又与两家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如何组班招选学徒,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在无数个学校与企业间两点一线的来来回回中,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思路也逐步明晰成熟。校企联合成立了项目推进工作组,包括“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执行团队”及“学徒管理团队”,团队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试点计划全面展开。王稼伟校长说:“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变革:变革教育理念;变革管理模式;变革课程体系;变革教学考评模式。推进专业教育全过程的工作化与习俗化,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

    201366日,经过前期充分酝酿,无锡机电高职现代学徒制“宝玛”班和“铁姆肯”班正式成立。试点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企业招考的方式组班。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并保障现代学徒制项目中各方的责、权和利。“希望你们大胆改革、先行先试,使这个项目成为无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典范”,无锡市教育部门领导到会致辞。改革徐徐拉开帷幕……

    “做中学,学中做”,两年多的时光一晃而过,学校学徒制试点的第一批学生已面临毕业。对于这一合作,铁姆肯(无锡)轴承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管姚云云女士高度认同并寄予厚望,她说:“这种形式的合作所培养的学生,从技术发展各方面来说具有较大优势。通过提前介入的企业岗位培训,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我们企业真正的高级技师类的人才……”


   
探路:

    有成功的现代学徒制学校实践模型,才有成功的“中国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

    “中国‘现代学徒制’构建既是自上而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自下而上、由点及面的试点实践与探索推广。有成功的现代学徒制学校实践模型,才有成功的‘中国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回顾改革历程,王稼伟校长如是说。顺利开班后,课题组开始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双元育人的试点,从课程、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专业与课程建设——“对接企业、工学融合”。课题组探讨了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原则,开发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试点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情境认知、行知合一”的教学改革,先后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近百次。“师傅教的内容马上就能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起来,掌握起来特别快”成为学徒制班学生学习的普遍感受。

    基地建设——“工作场景,产教结合”。依据优势互补原则,课题组充分整合校企资源,坚持“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为学徒提供真实的学习工作场景。学校与合作企业积极开展“车间进校”的合作模式,实施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技术规范与教育规范相融合;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相融合。学校还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实习实训室7S管理方案》等。

    师资建设——“校企联动,专兼互补”。试点班级实行“双导师”制,即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教授。学校与合作企业签署了《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共建协议》,并先后出台《关于推荐(选拔)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任导师的通知》《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任导师培养计划》等制度办法,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试点。学校王军老师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在他的眼里,试点不仅让他深刻感受到传统的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更使他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及课程改革意识。

    在研究探索中,课题组提炼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要素,从“培养形式”、“课程建构”、“基地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六个方面全面推进了试点工作,逐渐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开路:

    令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改革才是真正成功的改革

    “师傅手把手地教我,他的敬业精神、精湛技艺,时时激励、影响着我。现在我还没毕业,但我已经了解并掌握了我们专业多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并已经被公司列为后备管理人员的重点培养对象!”学校“宝玛”班的小刘同学自豪地盘点着自己进入学徒制班后的收获。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小刘在企业各个轮岗岗位上都干得得心应手。在学徒制班,很多同学都有和小刘一样的感受:现代学徒制为他们多样化选择、专业化发展、多路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两年多来,试点班参加各级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计获奖项50项,其中国赛金牌3项,省赛金牌7项。而今,大部分学生成功接到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正向着企业技术骨干全力进发;有的还圆了一直梦寐以求的“金牌梦”,他们经由试点,提升了技能,收获了自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两个试点专业合作项目相继被评为2013年、2014年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在现代学徒制校本实践的改革进程中,学校内涵建设成果同样可圈可点。学徒制试点专业获准立项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无锡市重点专业群2个。试点教学团队“双师”素养获得有效提升,技师比例由45%提升至90%,高级技师比例由0%提升至40%。团队参与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项目17项;申获国家专利11项;获全国机械实践性教学成果奖3项,并被评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四年艰辛求索,无锡机电高职的改革感悟在不断的“尝试—完善—总结—应用”的循环中逐渐丰富并理论化。回顾一路走来的经验收获,课题组深深感到:令学生终身受益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现代学徒制研究从本质而言是对职业教育回归原点的思考:回归职教本源,按社会发展规律办学;回归工作场所,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回归生活世界,按学生成长规律办学”,这是课题主持人王稼伟校长心目中的现代学徒制,也是无锡机电人追逐的现代职教梦。

    四年砥砺前行,学校在专家指引下与企业携手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在深度合作、双元育人中走向多赢。20159月,课题顺利结题,专家给予高度肯定,“课题组能积极寻求行动探索的方式,有效尝试可行的实践样式,比较全面地实现了以现代学徒制改革来带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目标,为江苏及至全国职业教育展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行了前期探索,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探索,追梦,改革没有止境!在现代学徒制探索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构建新的历史征程中,无锡机电人“矢志创新,追求卓越”,向着具有鲜明现代职业学校特色的“无锡机电梦”,阔步前行……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成洁 杨劲平)

    受2015米兰世博会意大利亚历桑德罗•罗素馆Alessandro Rosso pavilion的邀请,1013-17日,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主办的主题为“中国时尚中国创意中国文化——探寻中国故事的文化之源”的中国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及院校作品联展,惊艳亮相2015米兰世博会,向世界各国朋友展示了中国高职人的风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次世博参展。学校“
123战略”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强国际合作为抓手,努力提升现代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努力建成“广东领先,中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院”。早在今年6月学校即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孟源北、校长张连绪为组长的米兰世博会作品联展工作小组。7月初,孟源北应EEC欧文国际教育集团、中国企业联合馆的邀请,率队到意大利访问,实地考察亚历桑德罗•罗素馆Alessandro Rosso pavilion,评估展览馆址,为参展世博会作全面部署。

    8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举全校之力,开始在本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珠宝学院等各相关专业围绕主题搜集、创造作品。向各兄弟院校、企业发函邀请,筹备联合参展,最终收到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同济大学创意设计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多家国内外高校,以及英国DHD伦敦设计公司、广州龙行天尚设计公司、广州凌品皮具设计公司等国内外企业的3200余件作品,最后精选出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100余件(套)作品参加米兰世博会的实地展览。

 


    14日的开幕式当天,人潮涌动,盛况空前。中国企业联合馆馆长朱裕华、中国企业联合馆秘书长卓亚兰、EEC欧文国际集团驻意大利首席执行官毛国红、EEC欧文国际集团驻意大利副总裁孙璐、意大利亚历桑德罗•罗素馆Alessandro Rosso pavilion集团总裁AlessandroRosso、摩纳哥公国国际质量咨询局总经理Ing.MauroMigliorero,意大利商会副会长、意大利森皮尔内土地环境保护基金会负责人恩佐•马力,意大利区域报负责人Enzo Mari、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旅游局负责人西蒙娜•伯巴等中外嘉宾30余人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率队参展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来源教授致辞,介绍了展览概括。
EEC欧文国际集团驻意大利首席执行官毛国红高度评价中国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前瞻性,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示范。中国企业联合馆馆长朱裕华表示,非常欣喜能在米兰世博会看到中国职业教育的成果,并表示将全力以赴,帮助和支持本次展览。意大利亚历桑德罗.罗素馆(Alessandro Rosso pavilion)集团总裁Alessandro Rosso表示,这是他见过的最高效率的展览团队,工作效率简直是创造了奇迹。


    中国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及院校作品联展的展品分为服饰、鞋靴、箱包、配饰、灯具、瓷器、装饰品等七大类。每类作品设计新颖,亮点突出,其设计理念与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十分契合。在追求创意的同时,讲究材料的纯天然、环保;重视工艺的纯手工、传统;注重东方文化、民族传承。

 


    期间,张来源教授向出席米兰世博会“广东活动周”活动的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李贻伟、广东省驻德国经贸代表处温智尧首席代表等领导介绍了作品联展概况,与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交流了院校参展情况。而在接受意大利国家电视台
RAI(相当于中国CCTV)拍摄采访时,张来源认为此次展览亮点突出,作品设计新颖,创造了四个之“最”:以最原始的——天然泥土、天然矿石、天然木材、天然皮料、植物种子、植物染料为设计原材料;以最悠久的——丝绸、香云纱、陶器、瓷器、灯具、皮具、饰品为文化载体;以最传统的——刺绣、蜡染、植染、拉坯、釉色、窑变、景泰蓝、编织、雕刻、镶嵌为制作工艺;以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结合现代流行时尚,设计出最瑰丽、最生态、最环保的产品。

 


    展览期间,多次出现“爆棚”。人们在场馆外排着长队等候参观,多家学校提前预约观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对于中国手工制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是手工刺绣包袋、手工拉胚陶瓷、还是手工钩花饰品都博得参观者的万分赞赏,为来自中国高校的作品点赞。

    近日,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持,联合29家院校、行业企业申报并获批教育部立项的“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启动会在陕西咸阳召开。陕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教育部资源库建设项目专家张立波、于德宏、孙善学、茹家团以及来自全国29家参与申报的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行业机构的领导、嘉宾等70多人出席了会议。启动会分开幕仪式、专题报告、专题交流三个阶段,分别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晓云、副院长王津、副院级调研员王晓江主持。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岩致辞,他代表学院党委向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出席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介绍了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成果,并表示作为资源库建设的牵头单位,学院将以项目建设为契机,认真借鉴在座兄弟院校的好做法,重点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改革等方面学习好经验,取长补短,开拓创新,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陕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在讲话中向“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立项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此付出极大努力的各建设单位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陕西省开展资源库建设的总体情况和重要意义,希望项目组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努力做好后续资源库建设工作;希望牵头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也希望各位专家、领导继续关注和支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高职教育的发展。

    会议宣读了丁文江院士的贺信。

    各参建单位领导相继在《建设项目任务协议书》上签字。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铸造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首席专家张立波,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资源库建设项目专家孙善学,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高等职业院校分会秘书长、教育部资源库建设项目财务专家茹家团,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陈晓明,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职业教育出版事业部主任徐刚,高等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分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指导专家组组长于德弘分别做了题为《中国铸造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如何做好专业资源库建设工作》《专业资源库建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关于专业资源库建设的认识与思考》《“智慧职教”平台及有关技术要求》《专业资源库建设应重点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在随后的专题交流中,与会者就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以及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据悉,“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为了落实《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5年度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5号)等文件精神,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持,联合29家院校、行业企业申报,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经教育部立项建设的项目。项目建设将不断优化现有各类资源,创建新的优质资源,为推动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创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启动会在咸阳召开


陕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陕西工院党委书记崔岩致辞


陕西工院张晓云院长主持开幕仪式


各参建单位领导相继在《建设项目任务协议书》上签字

六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来自全国29家参与申报的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行业机构的领导、嘉宾等70多人出席了会议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学生参加上海市运动会开幕式

    20129月,上海市贸易学校入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建设学校,在国家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三部委”文件的精神指导和上海市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学校深入挖掘食品行业办学背景的优势,全力聚焦在中职阶段办学质量的提升,切实服务于中职学生和中职教师的全面发展,在圆满完成改革发展各项建设任务中,彰显出中职教育的生命力。

    阳光德育:学生成长的生态示范

    阳光成长轨迹平台——贸易学生朋友圈的私人定制

    朱轩铖,一名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大男孩,在学校为全校学生打造的阳光成长轨迹网络平台上,他是13计网1班的班级之星。74日中午,尽管远在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现场,他还是借了电脑,迫不及待地打开自己的主页,准备上传一张大赛现场的自拍作为自己的新头像——他刚刚获得物联网技术应用个人二等奖,这是上海市中职学生代表队中首次参赛的好成绩。谁知一打开个人主页,来自学弟学妹们私信祝福提示闪个不停,原来消息早已由学校在成长平台主页上率先发布,还上了校园热点榜,朱轩铖立刻有了一种要“红”的感觉。小伙伴们的祝福不断在屏幕上跳跃,“轩哥,拿了奖金千万别忘了请客,东西就在我的微店买吧,最近有活动”,13国商1班王棒的留言把朱轩诚逗乐了:这小子有了国商专业老师的直接指导和校企合作单位的供货支持,底气越来越足了。不过我们这次比赛也是校长亲自挂帅,专业老师和企业高工直接指导,咱腰杆也直!朱轩铖边想边往学校的休息区看去,正迎来了姜校长的目光。

    姜晓敏校长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要为每位贸易学子的终身发展服务,怎么让短短三年的中职阶段教育在每位学生心里播下幸福的种子,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她有过许多思考,做了许多实践。树人先树骨,树骨先树心,姜校长把德育放在了育心的接口位置,开始在学校推广“阳光德育”。区别于灌输式的传统德育模式,它的设计以多元智能理论内容依托,重在激发学生自觉的正向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生通过自评来完善自我、展现价值,在这其中,学校的任务是要创建一个生态化的教育环境,让阳光照进学生心里,让学生向着阳光成长。

    育才德为先,树人先树心——阳光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乘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东风,学校的“阳光德育”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为立体和系统化的构建。作为该项工作最主要的落脚点,阳光成长轨迹网络平台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了新兴的自媒体形式,引入了最新的网络社区概念,不仅为传统学生管理拓宽了信息沟通的渠道,也在传统班级架构之外形成新的群体联系,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正面展示,都能成为同龄人眼中的“网红”;不仅如此,平台还为每位学生规划了主页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上传信息为自己在行为规范、学习情况、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才艺能力各项条目中累计分值,形成周K线图和月K线图,K线图不但记录了成长轨迹,而且还能帮助学生预测到更高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德育评分一直是老师的“秋后算账”,而在上海市贸易学校,打德育分就得学生自己出账单了。

    除了用阳光成长轨迹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向阳生长的“厚土”,学校还请来了“雨露”和“良肥”。自主研发的“心灵导航、职业领航、发展护航”阳光德育系列读本,为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德育知识,不断滋养逐步成长的心灵;针对国商、计网和食品三大重点专业群策划的“走进”系列活动,通过走进跨国食品集团、走进张江高科园区和上海市自贸区、走进东方艺术中心,让每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各自的专业知识储备发生着良性的化学反应;此外,一支训练有素、充满阳光的校内外德育专兼职导师队伍和学生自主管理队伍,为工作实施提供了人员保障,校园文化环境也进行了设计优化,全面展示出全校师生的阳光风采,时刻传递出阳光的信息。

    大师工作室+“匠师制”:教师成长的行业引领

    校企携手育人——学校给全国烹饪大师派出任务单

    把昨晚刚熨烫好的工作服塞进包里,张超又要出门加班了,这位曾接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西郊宾馆餐饮部主厨,这次要奔赴的工作岗位是上海市贸易学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大师工作室。在先后获得全国岗位技术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之后,这位业界翘楚就签约成为了上海市贸易学校“大师工作室”的市级特聘教师。其实,在学校专业课堂或实训室里,还有22位像张超一样的行业领军人物或资深专家签约成为“大师工作室”或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国家中职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在加强专业建设方面推出该项新举措,这也是校企合作平台改革建设的新方向,从单位之间的资源对接深入到人力资源间的互派互助,让学校发展更贴近行业发展的需求,直接受益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全校教师。

    今天,张超接到了三项工作任务,上午要为食品专业的青年教师继续上糖艺制作课程。在调研了焙烤制作的新趋势和高级西点制作的要求后,学校组织了这项系列培训,不仅选派了3名青年教师参加,还邀请了全市开设相关专业的中职校派出教师前来参加。中午,他要录制一门基础糖艺制作的微课,今后将放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库里,让对糖艺有兴趣的师生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直接进行下载和学习。下午,他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课程改革研讨会,这是食品专业关于“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第二次论证,张超为此也做了精心准备,不仅提前翻看了学校发来的课程内容和证书设计,还收集了一些同行的建议。“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种技艺的传承,通过这个平台,我能带出几位优秀的教师,让他们为这个行业培养出更多好苗子”,张超的话也代表了上海市贸易学校大师工作室和专业指导委员会里签约专家们的观点。

    优秀的匠师队伍—— 一脚跨进行业,一手牵着课堂

    根据教育部门的新标准,在上海市贸易学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15名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了全部,其中有14名老师拿到了专业高级技能证书,4名教师获得了食品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专业带头人被评为上海市中职名师、参与到全市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等市级专项工作中。

    借助于“大师工作室”,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和实践教学模式,成功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充分挖掘出食品制造行业和焙烤服务行业的背景优势与发展潜力:抓住食品安全的主题,学校把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再与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共建共享食品检测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以食品营销为切入点,学校引入英国City&Guilds国际咖啡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派出师资参加培训组建考评队伍,以“西式面点+咖啡调配”的复合技能培养增加专业教育的吸引力,引导更多的学生以一技之长创业,同时也将国际岗位职业标准的先进理念和考评模式引入课堂,拓宽师生的视野;以食品艺术为引领,学校加强与国际焙烤教育领域的互动,每年与法国、日本和美国中高职院校互派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促进教师团队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技能的拓展。

    一系列新的举措首先受到了初中毕业生家庭的欢迎,该专业的招生数量和就业数量越来越供不应求,毕业生质量获得了酒店行业和焙烤行业的广泛好评。拥有丰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带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毕业生,还与美国大豆协会、日本三菱化工株式会社等集团公司等合作研发了3种应用新技术和20种焙烤产品的新工艺与配方,真正实现了从“教师”到“匠师”的转变。去年,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申报了“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成果,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全市中职校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范例,吸引了来自中西部10余所学校先后组团前来学习。

    职业教育致力于为人人出彩,这其中不仅有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学相长才能让教育永葆青春和活力,上海市贸易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任务中,将改革发展聚焦到人的培养和发展,让阳光德育和“双师型”师资培养成为办学育人的特色,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最大财富,办出了有生命力的职业教育。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拜师仪式暨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启动仪式日前在山东淄博举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首席技师徐鸿等30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被聘为师傅,37名徒弟向师傅行拜师礼,结成师徒。

    据悉,教育部日前公布了首批16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其中山东省有8所职业院校入选,一个地市被确定为全国17个试点地区之一。近日,山东省又评选出201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20个试点项目,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始试点。

    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延伸到企业,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教学综合改革,探索更加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一体化设计校企学习内容,落实双主体的管理责任,解决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的冲突、课程内容的对接、教学资源的融合共享等问题。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是天津市属全日制公办高等院校,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是国家示范性优秀建设高职院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坐落在渤海之滨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隶属于天津市政府,归口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由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整合而来。目前,学校有教职工600多人,在校生1万余人,学校总建筑面积24.39万平方米,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场所达186个,全校仪器设备上万台套,其中大量是由德国、瑞士、西班牙引进的先进生产型设备,价值近3亿元人民币。

  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39%,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75%,“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85%。现有外籍专家10人、客座教授36人,先后在学校工作过的百余名外籍专家中,有5名获国家友谊奖、7名获天津市海河友谊奖。每个专业组群均配备外籍专家和客座教授。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天津市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技术能手1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历教育涵盖四年制联合培养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三个层次。由43个专业构成的10大专业组群面向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覆盖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汽车技术与服务、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贸管理、应用外语、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公共服务等领域。2013年开始,面向泰国、奥地利和印度尼西亚招收留学生,成为天津市首家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

  作为唯一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大满贯的高职院校(杰出校长奖、杰出教师奖、优秀学校奖和理论研究奖),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2010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1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8项。截至2015年,获得授权专利10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3项。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参加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期间,作为国礼赠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鲁班锁”就是由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亲手制作的。

  三十年来,“中德人”在不断探索和努力中,形成了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三大支柱和以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为引擎的办学格局。

  国际合作是传统与基因

  该校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在中德、中日、中西政府级项目合作的基础上,拓展与新加坡、加拿大、韩国、古巴、泰国等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合作。建校伊始,校园里就活跃着国外专家的身影,校园建设、办学方向,办学过程均充满国际化元素,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国际交流、引进国外智力、国际合作办学、技能大赛和留学生教育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2013年,获批中德(天津)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形成了以“德国合作为本、国际合作多元化”的办学特色。建校以来,学校派出150余批600余名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20余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法、专业能力培训及国际会议、访问合作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参加观摩技能大赛、招聘海外师资队伍、招收留学生、协助保税区海外招商等任务。选派16名学生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5名学生赴西班牙IMH机床技术学院、45名学生赴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和中华科技大学交流研修。机械与材料学院的鲍春阳、彭靖参加意大利国际发明展获得金牌,朱华同学的“三种高效率垂直轴式风机叶片”获2013年第七届波兰华沙国际发明展金奖。共有132名来自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的长短期专家在校工作,负责政府项目监督与协调、师资培训、教材开发、教学指导、教学设备安装、语言类培训、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学校多次被被评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单位”。自2011年起,连续5年邀请东盟8国、欧洲2国和非洲3国共计32支国际参赛队与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同场竞技。2013年,作为首个开设学历教育留学生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招收了6名泰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和1名奥地利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历留学生。目前,学历留学生在校生37人。并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与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和德国哥平根职业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并实施来华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此外,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理工学院(BCIT)合办中加软件技术专业、与澳大利亚中央技术学院合办中澳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风能)、与西班牙机床技术学院(IMH)合办中西数控技术专业。2014年,获得首届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卓越奖——国际合作金奖。


  校企合作是办学优势和灵魂

  按照“搭平台、干项目、建机制”的总体思路,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通过策划实施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与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至今实施和推进落实的校企合作项目有4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20余项,合作方多是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专业组群建设,开展大力度校企合作。同时,学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策划实施了一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搭建了一批高端合作平台,举办了一批高水平订单班,共建了一批国内一流的企业培训中心,孵化培育并成功申办了一批新专业。20109月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实现了全面战略合作。2013年,天津市国防科技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工信部与微软物联网创新体验与推广中心天津分中心、保税区大众供应商工业园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相继落户中德。相继与大火箭、客车、博世力士乐、麦格纳、大众变速器、NZWLSchlote、中科曙光等高端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截至20158月底共实施订单班40个,实现了“双元制”高职层次的本土化。2014年成功举办了“借鉴德国双元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机制、助推京津冀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产教对话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话会”两个论坛,20151010日,举办“军民融合,产教融合”(天津)高端对话会,在国内引起重大反响。

  创新创业是学校的特色和追求

  学校系统地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战”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同时,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政策举措,打造紧密结合该校创新创业“中德模式”,搭建“三四五六七”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教育、实践、实战”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施“创新创业普及、创业经理人班、创业坊育成、创办企业”创新创业教育四部曲;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与研发、孵化与培育、产业化转化、国际交流和合作”五大平台;打造“导师库、课程库、项目库、资金库、学生库、基地库”六库合一的资源云;从创新到创业经历的“创意创想、技术研发、商业计划书、企业计划书、企业组建、早期成长、高速发展” 七个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悉心指导与陪伴成长。20153月,学院成立正处级教学单位——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从教育、实践、实战三个方面具体落实和协调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决策。在校内建立孵化基地 “创业坊”,与企业合作共建了众创空间,在校外与区政府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及实践基地。此外,建立“团市委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闯吧)”,与校内孵化基地、校外孵化基地有机融合,搭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航汽学院学生黄熔森的“Funshare大学生服务平台”项目,2014年全年实现交易额突破425万,业务范围覆盖天津市内及郊区共计6个区,服务过包括网易天津、搜狐、中粮集团、恒大集团等近百家企业,已帮助企业招聘兼职员工9000余人次;同时,经过激烈的竞争与专家评审,得到了“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天津孵化基地”入驻批准,成为了该基地首批入驻的创业团队之一。2015515日,“天津中德创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负责落实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决议,将学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智能楼宇等创新创业成果在津南区实现就地孵化,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加速孵化成果的就地产业化,预计在3年后可为津南区实现新增产值1亿元。

  以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为引擎,致力于探索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寻求新突破。目前所有工作都在稳步中进行。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

    “获奖者在培训体系中将真实的生产环境复制到网上,员工可以在网上进行职业技能模拟训练和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该实践,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请和我一起祝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今年5月,美国奥兰多,中国邮政第二次获得国际人才发展协会“卓越实践奖”,而且是“基于互联网的实操技能训练系统”“满足大型企业培训需要的全功能在线考试系统”两个项目同时获奖,主持人罗伯·格林在颁奖典礼上对中国邮政获奖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而中国邮政此次获奖,其所属高职学院——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可谓功不可没,堪称幕后英雄。这所始建于1956年的高职学院,同时是“中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中国邮政网络学院”“中国邮政科研支撑基地”。多年来,该校注重发掘行业企业办学体制优势,主动渗入中国邮政人力资源整体战略,敏锐借势、科学借智、巧妙借力,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激活了高职教育优质资源,创新了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借势:坚持国家要求 企业需求至上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该不该开展继续教育、能不能发展好继续教育?

    在石家庄邮电职院看来,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一个是邮政‘接班人’的教育培养,一个是邮政‘当班人’的职业培训,瞄准的都是邮政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同一‘靶心’,二者有效地相互支撑、正向地相互助推,定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效应。”该校“倔强”地坚守着这一理念,紧紧扣住“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要求,牢牢抓住改革转型期,中国邮政对近百万员工持续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的刚性需求,在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服务中国邮政“人才强企”战略,同时得到来自企业的更多发展机遇,倒逼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撬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

    学院领导一岗双职,职能部门专业化管理,教学系部双职双责;“一把手”直接抓继续教育战略研究,带头搞课题、抓项目;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兼任集团公司培训中心领导职务,均承担项目研发与授课任务;专任教师要“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不少于两周时间……这一切,在该校早已成为常态和自然,确保了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让继续教育更加硬气起来。

    在这样的发展理念指引下,该校每年都会提交一份职业教育成绩单:年培养在校高职生规模8000余人、年组织高级管理者党校培训500余人次、年集中培训各类业务技术管理骨干2.5万人次、年远程培训邮政基层员工210万人次、年承担邮政企业研发任务百余项……其服务对象囊括了未来准员工、高层管理者、中层骨干人才、基层一线员工等邮政企业几乎全部的人员,让邮政企业十分满意。

    “发展继续教育是国家要求,也是企业需求,更是职校担当。一手抓高职教育,一手抓继续教育,两手抓,两手硬,我们是践行者,更是受益者。”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石家庄邮电职院党委一班人都有这样的共同认识。

    借智:确保智力资源 体内良性循环

    调度优秀师资困难、培训资源不足、授课内容与企业需求联系不紧等现象,是当前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

    数块牌子、多项功能、一套人马——石家庄邮电职院运用“借智”的跨界思维,巧妙挖掘其集“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科技研发”功能于一身的独特优势,形成责任共担、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教、培、研”联动运行机制。通过学院智力资源良性的“体内”大循环,为继续教育提供持续的、新鲜的智力能量。这种低成本、低损耗的智力资源再生与创新,保障了该校“师资充足”“资源丰富”“内容解渴”,成为发展继续教育的动力之源。

    早在2005年,应中国邮政重点发展数据库商函业务的战略需求,该校就集结优秀教学师资,迅速组建数据库营销研究中心。十年来,该中心收集整理了国际、国内优秀数据库营销案例1000余个,开发设计了车讯通、美食家等平面商函产品,开发运营了邮政网络贺卡、网络商函等网络函件产品,策划开发了“邮绿中国”等公益函件业务。

    这些研究成果被开发成数百个培训课件,并被移植到“百市数据库商函局长培训班”“数据库商函业务骨干培训班”等课堂上;这些研究成果还向高职教育转化和推广,直接催生了邮政通信管理系数据库营销专业的创设,并完成了该专业数据库营销实务、现代直邮概论等核心课程建设。同时,该中心通过提供中国贺卡网运营、贺卡申报数据整理分析、邮政便民服务中心等岗位,为在校学生搭建实训实习平台,每年为数据库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的2000名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超过6000小时。

    数据库营销研究中心只是石家庄邮电职院“教、培、研”联动运行机制的一个缩影。该校通过资源共享和成果反哺,实现科研成果向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转化,继续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有力辐射,以及教师教学、培训、科研核心能力的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继续教育“谁来教”“教什么”的问题,确保了继续教育师资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培训资源的前瞻性和丰富性、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和零距离。

    借力:实现学生真想学 教师教得好

    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进一步印证了信息科技的无限潜力。早在1999年,石家庄邮电职院就开始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的战略思考,从电子课程试验到模拟教育网站运行,从单一远程培训项目开发到功能技术体系建设,从2005年邮政远程教育培训网开通到2010年中国邮政网络学院建成,该校对“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摸索和尝试,逐步找到破解中国邮政员工数量多、培训成本大、工学矛盾突出等实际问题的突破口。

    事实上,该校对远程教育的追求远未止于此。“如何激发员工学习的内驱力(真想学)”“如何提升员工训后的生产力(教得好)”……是建设学习型企业更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该校扭住这一“困结”,经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功能拓展,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特大型企业现代继续教育整体解决方案,打通了企业员工真想学、学院教师教得好的“任督二脉”,让企业员工培训变得简单、可行而且高效。

    “中国邮政网络学院就像立交桥,让我的高职教育、岗位培训以及成人教育经历,可以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实现互认衔接,大大降低了培训学习的重复性,同事们都说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既有趣儿又有劲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邮政分公司工业区支局支局长仇亚菲这样描述她的网上培训心得。

    据了解,目前中国邮政网络学院已实现85.7万邮政员工全员注册;建成覆盖100%市县和重点乡镇邮政局所的学习点2.8万个;拥有7300多门课程,1.45万课时;累计开办各类培训项目1100多个,覆盖全部邮政业务;建立涵盖企业精品案例、业务制度、数字图书等在内的庞大知识库;年访问量突破4500万人次,年学习时长达1500万小时。

    今年获奖的“基于互联网的实操技能训练系统”,自20133月上线至今,通过搭建生产系统实操训练环境,支持全网实操培训点800多个,共完成56.7万人次的业务模拟训练;“满足大型企业培训需要的全功能在线考试系统”,近3年来累计实施各类考试和竞赛活动1985个,参考人数达850.8万人次……石家庄邮电职院巧借互联网“东风”,阔步行走在信息科技催化培训方式创新变革的大路上。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