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新华网天津11月14日电(记者翟永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然而被称为职教质量“生命线”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持续面临“校热企冷”尴尬,多年来难有突破。为此,天津市经信委、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会同德国驻华大使馆、职业院校和企业等组织“对话会”,并形成了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机制的“天津共识”。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表示,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基本模式,是中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政策、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的来看,仍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要解决校企合作企业缺乏积极性、参与程度不深、职业院校‘一头热’等问题,需要完善政策、探索实践,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兴会说。

    正由于此,“借鉴德国双元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机制对话会”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德国驻华大使馆、德国国际经济组织以及130多家企业和近30所职业院校代表参加“对话会”,围绕产业升级背景下的技能人才需求、产教协同发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进行了对话交流。“对话会”达成一系列共识,业内称为“天津共识”。

    据介绍,“天津共识”倡议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必须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同时,企业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作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与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另外,还要“实现校企共同育人职业院校必须适应需求、主动改革、提升能力”。职业院校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与企业深入合作。要面向产业和企业需求形成专业和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在适合的专业领域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认为,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职业人才培养也要创新,既要面对技术创新,也要面对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




    从2004年至今,作为计划单列市的宁波,已接连出台4部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类地方性法规,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有力推进了当地教育现代化发展。 

    宁波鄞州区姜山镇丽水幼儿园是一所农村民办幼儿园,去年被区政府认定为普惠性幼儿园以后,一年就获得了政府各项补助36万元,幼儿园用这些补助进行了外墙翻新,铺上了塑胶地毯和草坪,添置了大型玩具,还开辟了多功能室。

    丽水幼儿园的变化,源自于宁波市出台的一部地方性教育法规——《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的颁布。该条例从立法的层面上,对宁波市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定。

    2012年7月1日,《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施行,该条例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学前教育领域最具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2009年3月1日,《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颁布,该条例是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2007年1月1日,《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施行,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为民办教育地方立法的副省级城市;2004年1月1日,《宁波市学校安全条例》颁布,该条例是全国首个地方性学校安全法规……从2004年至今,作为计划单列市的宁波,已接连出台4部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类地方性法规,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有力推进了当地教育现代化发展。

    立法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制定这些教育类地方性法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教育问题,解决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通过立法,主要推进工作中政府文件不能达到的范围和力度。”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何乐君说:“较之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效力层次更高,涉及面更广,也更具有稳定性。从实施效果看,这些法规对近年来宁波市教育改革探索出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固化,较好地体现了地方性法规拾遗补缺的作用。”

    以往学生在学校出现安全问题,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规定较为原则,虽然教育部2002年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内容涵盖面不广,时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为此,宁波2004年出台了地方性学校安全法规——《宁波市学校安全条例》。

    宁波市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副校长封志敏说,《宁波市学校安全条例》明确了各方对未成年人的职责,对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使长期以来一直牵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大量精力的校园安全问题有法可依,使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理有章可循,减少了责任纠纷,提高了事故处理的效率。

    在《宁波市学校安全条例》的指导下,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成立了突发事件处理办公室,该办公室收集了校内所有师生详尽的个人信息,配备了各类应急设施、常用药物以及专用电话。

    今年1月的一天,晚上7点左右,一位老人急匆匆地跑进小港实验学校,说他的孙女平时下午5点就到家了,今天到现在还没回家。了解情况后,该校突发事件处理办公室的值班教师拿出该班的学生登记表,组织班主任联系其他学生。不过几分钟,就在其他学生家找到了该女生。

    在宁波,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强有力的竞争者。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共有民办学校1110所,在校生约39.34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近三成。

    宁波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校长施国柱说:“宁波的民办教育发展较早,学校办起来了,但相应的管理办法几乎没有,每遇到一个问题,都会使学校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人心惶惶,没有安全感。《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实施后,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有据可循,举办者和聘用教师的权益都有了保障。”

    记者了解到,为了落实条例中明确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完善民办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宁波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人事编制管理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核定一定数量的自收自支事业教师编制指标;组织符合规定条件的民办学校,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民办学校教师提供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推动民办学校专任教师享受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符合相应条件的教师将可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待遇。

    前些年,宁波老百姓对学前教育“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反应强烈。如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让更多的儿童接受优质平价的学前教育,成为该市教育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2012年7月,《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在国家启动实施“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后及时出台。该条例对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规划和建设、保育和教育、扶持和保障等作了明确规定,在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索。

    依据该条例,宁波加强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保障,市财政投入近30亿元,共新(改、扩)建240多所省定标准化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到100%。

    用法律畅通沟通协调机制

    “立法能够厘清责任,现实中出现的不少问题单靠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往往会出现政府统筹力度不足和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而通过立法的形式,能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沈剑光说。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鼓励和扶持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校企合作协调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实施办法规定,建立或完善由教育、财政、人社、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缺失的问题。而且宁波市人大还对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促进工作的落实。

    “校企通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颁布后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平台囊括全市45所中高职院校、50多个行业协会以及200多个培训机构信息,提供学生找工作、找培训、找实习,企业找服务、找人才、找专家、找技术等对接服务。

    校企通开通两年来,共注册学生26189名,企业7186家,举办校企合作面对面洽谈会20场次,实现校企合作对接项目160余个,发布各类招聘就业信息累计4.5万多条。

    不久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院园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了第七届国家级职教类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校依托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打造“校企合作的升级版”。目前,园区已有注册企业225家,这些企业中有200多名技术骨干承担专业课程,企业参与建设课程114门,为4300多人次学生提供职场化训练、项目和实训实习岗位。

    宁波道和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裁上官宗粦的另一个身份是宁职院的专业教师,他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把企业的真实项目拿给学生操作,学生能提前进入实操阶段,企业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选拔合适的人才。”

    据统计,目前,宁波45所职业院校已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指导下,宁波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专业设置与产业之间的对接,形成了“重点工程开工之日,即是职业院校专业开办之时”的办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办好一个专业,兴旺一个产业”。

    构建系统性立法思维,进行教育立法储备

    沈剑光表示,宁波市出台教育类的地方性法规是有系统性思维的,提前规划,进行立法政策储备。在前期对教育问题进行排查摸底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按照“哪个更为迫切先出台哪个”的原则出台。

    记者了解到,10月29日,宁波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目前正在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连同该条例在内,从1995年至今,宁波市已制定了8部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涉及中等职业教育、职工教育、学校安全、教育督导、校企合作、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和终身教育,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同相关教育领域上位法一起,构成了宁波市较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早在2008年制定《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时,我们就在思考制定《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提早进行各项工作准备,等到时机成熟了,该条例的出台也就水到渠成了。”沈剑光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该条例将通过立法建立促进终身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以往终身教育发展未建立市级统筹领导机构,易造成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职责分摊不清晰,跨部门的协调和统筹困难。此次立法将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促进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负责辖区内终身教育的统筹、指导和监督。

    据悉,在此次立法中,将建立终身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并保障逐步增长。同时,立法还将促进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终身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在已设立的国家开放大学宁波分部和宁波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筹建市民学分银行,逐步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的学习平台,形成完整、互通的终身教育体系。

    “在立法的推动下,宁波教育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通过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最终达成共识,凝聚各方合力、推进教育工作向前发展、惠及广大民生。”沈剑光说。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辖一县一区,总人口近50万,城镇化率63.1%。金昌市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之一、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被誉为“祖国的镍都”。1981年建市以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并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级文明城市标兵等。

    金昌市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发展多项指标领先于甘肃省内。市领导说,教育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对教育的投入绝对不亏本。目前,金昌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力争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担当教育均衡的历史责任

    古“丝绸之路”横穿金昌全境,汉代以来,这里一直商旅云集,人文荟萃,崇文重教风气积淀深厚。上世纪中后期,金昌市经济情况较差,教育发展环境比较差,但勒紧腰带供学生读书的乡风民俗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在薄弱的基础上艰难起步,到1998年金昌市实现了“两基”。

    2010年以来,借甘肃省“两基”国检机遇,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教育、支持教育成为时尚。在市“两基”迎国检动员大会上,金昌市响亮提出“攻坚克难,高标准提升两基水平;群策群力,高质量迎接国家验收”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多年欠账加倍还”,当年起投入资金1.5亿元,大力实施校安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办学标准已不低于城市学校、不低于国家标准,到2011年底国家“两基”验收,金昌市“两基”各方面均以高水平、高质量达标。从分散到相对集中,从危旧简陋到全面达标(中小学均高于国家一类学校“八室一场”、“十四室一场”的建设及配套标准),金昌市学校从建市初的216所调整到目前的51所,94.1%的学生在标准化学校(乡镇中心校、城镇学校)就读。除教学点外,班班联通教育网,85%以上的教室已配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或触屏一体机等多媒体终端;中小学平均班额43.1人,农村2.5公里以远学生或寄宿或校车接送。城乡办学条件高度均衡化。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市里主要领导说:“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在当地,不论政府官员,还是一方富豪,只要进了校园,他们总会怀着对教育的敬重,把脚步声、交谈声放得很轻。社会各界重视教育、倾力支持教育,尊师重教在金昌已积淀成为普世观念,成为政风、民风。从而形成了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开启金昌教育转型发展的崭新时期。

    到目前,全市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处于较高水平,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由“九五”末的27.5%发展到90.6%;九年义务教育已由1998年“普九”85%以上的基本普及率发展到目前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年巩固率99.86%的高度普及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九五”末的34.4%发展到目前的99.5%以上,已经全面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1.04%。高考上线指标连续几年位居全省前列,高考各学科均分领先于省内。

    探索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科学把握,探寻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

    2011年初,金昌市颁布了《金昌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以高质量为核心的金昌教育新机制”战略任务,市教育部门领导在系统干部大会上作了《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励精图治,甘为人梯,用智慧和勇气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动员报告,把“十二五”开局之年作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敏锐地把握住发展机遇,着力推动教育事业内涵发展,金昌教育进入均衡、优质、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高质量”蕴含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内核,“新机制”包含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布局结构和优化配置等方面,构建新机制就是要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综合体系,就是要把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作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和自觉追求。

    为追求基于公平的教育范式,金昌市把发展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薄弱学校学生和弱势群体的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治理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等方面,并坚信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其次,金昌教育牢牢把质量放在核心地位。市相关部门领导认识到,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几乎都指向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质量的教育是谁都不满意的教育;教育需要以人为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他们认为,学生获得自觉、主动的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落实两项责任,即把学习的责任和主动权交给学生,推行学习规划和人生规划制度;把质量的责任交给教师,建立教育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

    主动引导,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市教育部门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在开展了一年时间的调研后,下发《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大讨论的安排意见》等系列文件,市教育部门领导亲自主持《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课题,基本内容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特征,加强课程、课堂、学生三项研究,探索完善班级授课制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管理形式;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责任与主动权交给学生,着力建设自主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

    金昌市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学校“自发探索—区域整体推进—学校自主研究、特色发展”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以行政的手段强力推进的过程,即在各学校摸索、借鉴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做了评价、整合、规范的工作。期间,市、县、校三级层层修订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诊断既往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以“大讨论”形式广泛开展探索论证,逐步统一了思想认识,结合金昌当地教育发展实际,形成了全市较为一致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即课堂教学改革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服务;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区域整体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必须小学、初中、高中“六、三、三”学段课堂教学承接联动。在精讲、精练、课堂教学信息化等方面形成“一个不高于”、“四个不低于”等量化参考指标,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质性评价要求。以《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课题为蓝本,初步建立起课堂教学改革的构架和体系,并把它作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课题,通过长期实验研究,整体提高金昌市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推动传统课堂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以强大的执行力和自觉精神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八年、整体推进三年来,教学的观念变了,学习的方式变了,教学的效果变了。民主平等、自觉自主、合作探究,成为金昌市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金昌市三中、金昌市一中、金川公司四小、永昌县五中等成为借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学校。

    牢铸师魂,精心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金昌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期望。

    一是强化“三风”建设。从2010年开始的教育系统“三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治理整顿,到2011年深化为“三风”建设,重点由改变干部教师的工作作风和转变学风,向教育管理精细化、教师队伍优良化、学生学习自主化转变,建立起“查访监督-专项整治-绩效评价-目标考核”长效机制。几年下来,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实施师德师风铸魂工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在教育系统开展“严与爱”、“责任与担当”、“敬业与奉献”师德师风铸魂工程。把严与爱作为教师工作的基础,市县校三级通过不同层次的系列活动,提师德、铸师魂、强师能,不断打造一支师德优秀、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是实施“名、优、特”师资工程,建设专家型人才队伍。通过实施“3311”名师工程,培养30名中小学“名校长”、300名中小学“名师”、1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1000名市级“青年教学能手”,逐步使全市名优特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50%。

    四是实施“369”教师成长工程。即青年教师3年过关合格,6年成长成熟,9年创新发展;通过3年小循环、9年大循环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此外,在人才引进、继续教育、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完善了多项办法和制度。

    特色办学,培育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

    特色学校建设是金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实现转型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是中小学教育由标准化、规范化向有特色、高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为此,市教育部门制定出台《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评估办法》等系列文件,专门赋予特色学校以明确的内涵。文件指出,学校特色是教育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特色学校必须是在标准化基础上向现代化发展的学校,是规范办学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前提下的个性化学校,它应具有独特的教育文化气质和教育发展方式。

    文件规定创建特色学校还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和原则。一是优质性:追求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表现出卓越的办学效率和效益。二是全体性:学校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整体发展。三是课程化:学校特色的课程化是对办学特色的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过程,特色课程体系体现学校特色办学水平。四是校本化: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发展性、前瞻性、辐射性,拓展自身优势,突出本校发展个性。五是长期性:特色学校是阶段性结果,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

    文件规划从2014年初开始,按照“成熟一所,评估验收一所”的原则,对特色学校实行动态评估和管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特色学校一定的经费支持。利用三年时间,把全市75%以上中小学建设成为特色学校,推动全市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绘就教育现代化的美好蓝图

    早在2012年12月,甘肃省在金昌召开了“区域教育优先发展、课堂教学高效达标、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研讨会,省教育部门基础教育主管领导对金昌教育改革和发展给予高度评价。提出“把金昌市基础教育作为甘肃未来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优先发展的试点和示范区”,强调这次大会是在甘肃省完成“两基”国检以后,按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向教育均衡发展转型的标志性会议。会议部署了在全省推广金昌教育优先发展经验、扶持金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和先行实验的各项工作任务,明确了金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责任,会议提出在金昌建设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实验区议题。

    会后,金昌市即着手制定了《金昌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战略目标,两年来,金昌市紧盯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配套完善了学前教育、特色办学、职业教育等规划发展和督导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办法,一手抓规划,一手抓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方案》,到2018年,金昌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管理科学规范、学校布局合理、教育均衡发展的金昌教育构架;建立基于现代教育环境的高效优质课堂教学体系,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育人体系。

    按照《方案》具体目标,金昌教育将在省内实现“四个率先”,区域教育实现“五个转变”。

    “四个率先”——一是率先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均衡化。二是率先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低于99.5%,初中毕业升学率不低于95%;将国家“基本普及”目标调整为“全面普及”。三是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快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形成“城乡全覆盖、体制多元化、办园标准化”格局,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由“十二五”初的65.7%提升到93%以上。四是率先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2013年市政府部门审定印发了《金昌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四通两平台”信息化项目,其中创新的“优质课堂全市通”是指学校在各自录播教室安排的公开课,全市城乡学校都可以在线实时观摩;全市共享名师推送的“微课”;学生人人享有“无时不在的教育,无处不在的学习”金昌教育云服务。率先将信息技术这一革命性因素大面积引入教育领域,推动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五个转变”以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为特征,努力推动义务教育由普及巩固向公平优质转变,高中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职业教育由分散弱小向产学研结合、中高职联动转变,成人教育由学历补偿向多元服务转变,区域教育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十五年教育转变。从而使区域内人口普遍接受优质教育并且大幅度提高受教育年限,建立终身学习教育机制,实现西部教育强市目标。

    承传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着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金昌市努力在未来四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金昌教育——这颗向着均衡、优质、现代化发展的新星必将在西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大地上熠熠生辉。


    本报讯(记者缪志聪)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对转段升学考核内容进行细化,将其分成课程考试、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3个部分,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

  该意见适用于2012年试点的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3+4”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

  江苏规定,转段升学的考核内容由牵头学校组织参与学校共同商定,课程考试将前段部分核心课程作为考试课程,考查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期间各类主要课程的掌握情况,要求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均应明确为达到合格以上要求才能获得规定学分,部分核心课程可明确为达到良好要求,获得较高绩点。

  《意见》规定,只有综合评价合格的学生才能转入后续阶段的学习,其中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情况。


   半岛网11月16日消息 今天上午,中德青岛“双元制”项目第九阶段合作签约仪式在青岛举行,这是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的第九个阶段。截止目前,德方援助550余万欧元,中方投入配套资金6000余万元人民币,建起50余个实训车间和10个校内实训基地。在接下来的合作期内,平度职教中心还将继续发挥其农村职业教育职能中心的带动作用。

  职业教育往往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1991年,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式开始合作,共同创立了农业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实行“双元制”办学模式,让学生除了在学校接收书本知识,还能在企业中获得技术的锻炼。

点击图片分享到上海滩微博

图解“双元制”教育模式

  在双方合作的24年间,德方援助550余万欧元,中方投入配套资金6000余万元人民币,建起50余个实训车间和10个校内实训基地,先后派出专业教师60余人次到德国进修培训,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5.5万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记者从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了解到,该校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建立的农业职业教育中心已进行了八个阶段的合作,该项目立足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有计划地发展注重实践的职业培训,制定师资培训与对外咨询方案,并支持其实施。

  目前,平度“双元制”项目已进入第九阶段的合作,该阶段合作将于2016年12月结束。

  青岛市教育局局长邓云锋表示,多年来,通过基金会和“双元制”桥梁,加强了中德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青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赛德尔基金会能够一如既往地给予中德“双元制”项目以支持与帮助。今后,青岛市教育局将对中德“双元制”项目的发展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项目顺利发展。

  据介绍,在1991年平度职业教育中心首先尝试“双元制”办学模式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作出关于在全市推广平度市“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的决定。目前,“双元制”办学模式在青岛地区、山东省乃至全国起到了示范、辐射、推广作用,先后面向全国、全省和青岛市培训职业学校校长、管理干部、骨干教师8000余人次,面向社会行业培训100000余人次,为西部地区优惠培训专业师资、女童600多名。

  链接: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很多企业借鉴采用。

  平度“双元制”项目——农业职业教育中心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3

  建设教学培训车间;编制农学、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农机培训资料;建设和发展借鉴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注重实践的办学体系并增设培训专业。

  第二阶段1994-1996

  增加汽车机械专业;第一阶段各专业进行“双元制”模式教育。

  第三阶段1997-1999

  建设农业教学与实验养殖场、开发成人培训,对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增加暖通空调、工企设备等新专业。

  第四阶段2000-2002

  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面向教育教学人员和企业开发各种培训,增加向西部省份进行教育辐射的培训内容;增设畜牧和服装设计工艺两个专业;发展第三阶段中的新专业,重新定位和发展第一阶段中的各专业。

  第五阶段2003-2004

  师资培训、成人培训,制定养殖发展方案,将机电、服装专业纳入“双元制”,增设食品加工专业。

  第六阶段2005-2007

  面向全国开展职教师资、管理干部培训;建设肉类食品、奶制品加工培训中心;增设食品加工、机电一体化专业。

  第七阶段2008-2010

  增设数控专业;面向全国全国开展职教师资、管理干部培训,包括面向西部的教育辐射;生物技术专业、数控加工专业规范化建设。

  第八阶段2011-2013

  全面开展国家级、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包括面向西部的教育辐射,推广平度双元制模式;深化改革内部管理与教育教学方法;深化改革工学结合。


    近日,由荆门市政府部门、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举办的“2014年中西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交流会”在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湖北信息工程学校隆重召开,中兴通讯、富士康等百家知名企业负责人和代表,全国各地的50多家重点中职学校校长云集荆门,交流校企合作经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02份。荆门市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践受到与会者极大关注,参会代表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大会交流,认为该市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称之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荆门样本”。

    引企入校,建“校中厂”,“学”与“工”零距离融合

    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剑说:“职业学校的愿望和企业的需要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之源,企业要主动作为,走进学校,寻找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结合点,谋求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这次中西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交流会为校企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平台。”

    近年来,荆门市政府部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学校利用科技优势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各中职学校先后引入李宁集团、荆门航特、东光电子等6家企业在校建立教学车间。教学车间既是实训课堂,又是产品生产车间,“学”与“工”零距离融合。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服装专业联合成立的“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信息工程学校人才定点培训基地”就是引企入校的优秀典范。2008年,李宁(荆门)工业园建成投产,需要大量熟练操作工人。经荆门市政府部门牵线,湖北信息工程学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联合成立了“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信息工程学校人才定点培训基地”。由李宁(荆门)工业园投资配置了152台制衣电动车、38台制鞋电动高头车等相关设备,在学校建立针织、梭织、成型3条实训生产线和8个制衣、制鞋“教学车间”,为李宁(荆门)工业园定向培养人才。6年来,共开设制衣、制鞋培训班20期,培训技能工人3500名。

    荆门市还启动了荆门职教产业园建设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具有集教学实训、生产经营、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多种功能的校企一体化职教产业园。通过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产业园共建共享,把企业的部分工艺流程和生产线建在学校,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形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共赢的长效机制。

    出校入企,建“厂中校”,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无缝对接

    可成集团(苏州)可胜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秀芝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企业对技能型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荆门市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通过建立‘厂中校’,创设‘企业课堂’,让学生实践技能学习“接口”企业标准,育人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无缝对接,培养了大量‘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荆门市各中职学校与80余家知名企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形成契约关系,共同投资建立“企业课堂”,把学校课堂搬到企业,携手培养技能型人才。

    荆门职业教育集团与荆门中辰工贸公司合作,建立企业课堂,开展现代学徒制教改试验,联合培养汽修专业维修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共同管理教学过程,第一学年以学校理论学习、企业体验感知为主;第二学年以企业课堂为主,开展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半天在学校、半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两周在企业”的交替式学习形式。采取一个师傅带1至2个学徒方式,经过试学、初级学徒、中级学徒、学徒期满、个人提升五个阶段完成学业;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变。共同分享合作成果,通过现代学徒制教改试验,促进了荆门职业教育集团汽修专业建设的发展壮大,汽修专业实训基地1000万元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合作企业荆门中辰工贸公司,与学校分享一半学费收入,并优先录用大量优秀毕业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整合资源,产教融合,打造“一县一品”特色专业群

    “全面服务经济发展,既是职业教育的责任,也是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机遇。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企业看企业,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在交流会上告诉全体与会人员。

    荆门市的职业教育改革正是对姜大源研究员所提观念的生动注解。从2008年开始,荆门市启动了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在市直组建了荆门职业教育集团,各县市区也先后完成了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工作,盘活了职业教育存量资产,形成了全市集约化办学格局。

    接着,荆门市又启动了专业整合,按照“功能分区、优势互补、专业衔接、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原则,把专业的设置、统筹发展由原来的以县级为单位提升为市级统筹,各地围绕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集中力量办独具特色、独具优势的专业。

    通过对中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有效解决了专业设置重复问题,推进了全市职业教育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一县一品”特色专业群,荆门市直创建了以荆门职教集团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专业群;东宝区建立了家庭护理、航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专业群;沙洋县建立了节能环保产业专业群;京山县、钟祥市重点建立现代农林果蔬加工专业群,打造了“荆门数控”、“荆门烹饪”、“荆门机电”、“荆门焊接”等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的品牌专业。

    社会培训,拓展办学功能,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中兴通讯(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雄说:“在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的局面下,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拓展发展内涵,着力放大‘人才’红利。”荆门市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积极发挥中职学校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学校办学功能,形成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各类培训。钟祥市职业高中与香港鸿安集团合作,在校内联合开办了“钟祥三富机电有限公司”,重点培训农民工。目前全市已成立校企合作的各类培训基地5个,学校与8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每年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8000余人次。

    校企合作促进了荆门市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2010年,荆门市职业教育改革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被湖北省教育部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成人教育研讨会上重点推介;2008年至2013年,学校烹饪专业学生连续六年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烹饪技能大赛,均获一等奖;2013年,湖北信息工程学校、钟祥市职业高中创建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荆门市一位市领导说,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办职业教育,就要紧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紧跟产业调整升级而“走”,紧跟企业技能人才需要而“转”,紧跟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荆门市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学校利用科技优势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形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共赢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泸州市把办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打造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泸州路径
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树立普职并重理念。明确了普职并重的教育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打造市域内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和以教科城为标志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基地的泸州教育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持续科学发展。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载体,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入户宣传、优秀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大好前景,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根据每年初中生毕业人数,合理确定普高、中职招生计划。划定普高招生最低分数线,鼓励和引导线下学生报考职业学校,连续三年泸州市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均稳定在5.34.7左右,确保了普职学校生源基本均衡。制定了《泸州市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改革方案》,组建了由区域内3所高职、21所中职学校组成的泸州市职教联盟,成立了机械制造、汽车技术、学前教育等12个泸州市中高职联合教研室,搭建了区域职业院校校际合作平台;制订了7个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标准,今年已确定4个市级中高职衔接改革专业,该项目被确定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职教办学条件。规划投入87亿元在泸州市医教园区内打造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10.6亿。投入资金1.45亿元,建设中高职共享实践基 地,内设机械制造和自动化、电子电工、汽车检测维修、白酒酿造实验和建筑工程施工等实训中心,承担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实训和企业培训。此外,近三年全市投入资金1亿余元用于改善薄弱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销人才。成立了由168名行业企业专家、中高职骨干教师组成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市场人力需求分析,指导中职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紧缺、特色、重点专业建设,近三年共培育省级以上骨干专业11个,市级骨干专业23个。组建了合江少岷、酒城建筑等5个职教集团,覆盖10余个行业部门、193家企业和32所中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共建校企实训基地210个,为集团内企业培训职工达14932人,毕业生到集团内企业就业达27080人,集团内企业订单培养19580人,集团内校企合作开展职教科研教研项目72个,集团内校企合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3916万元。 

  台湾一向以职业教育而骄傲,也曾每年吸引大陆职业学校前往取经,不过,最近台湾的职业教育界却因为“中央研究院”院长翁启惠一句“技职教育非职业训练所”开始反思。

  多位职业教育界人士表示,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前景规划,如果职业教育缺少前景方向的规划,台湾的各项人才培训,往往变成浪费。

  多位职业教育界人士对翁启惠这句话表示赞同,认为他道出台湾发展技职教育弊病,对于盲目替产业界打造“技术人才”的少数学店,应有当头棒喝之效。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在翁启惠之前,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就曾质疑过,台教育部门其实并没有产业人才培育的长远计划,对于产业界未来前景,更没有规划和引导,只有任由各学校自己去想该如何做。

  李天任认为,台教育部门恰恰在这方面缺乏作为,实际操作中是让每一所学校去适性发展。但常见的是,近年来餐饮、饭店等服务业做得挺好,一大帮技职学校,就以这些容易就业项目,作为教学科目进行培训,但直到今年8月台湾教育部门才不得不说出,餐饮等科目已经有人才过剩的疑虑。

  “没有前景方向的规划,台湾的技职人才培训,往往造就所学非所用或者供过于求,导致学习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往往无法求得平衡点。”台湾一家媒体如此评价道。

  正是介于这个原因,于是选择未来有工作机会的就学取向,就变成今年6月“十二年国教”会考后,台湾技职高中成为最多学生的第一志愿,因为以升学为导向的高中,毕业后出路,根本看不到未来。“然而官方没有能力,解决升学与就业间的两难问题,仅看到学校市场往技职教育流动,便说要以五年两百亿元新台币来打造技职体系升级。”上述媒体专文表示,看到这个情况有公立大学校长对于教育部门如此乐观,提出“干脆让产业界的工厂进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内使用产业界最新设备,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班,属于无缝接轨。”

  然而,对于上述这位公立大学校长的建议,台湾多位职业教育界人士表示质疑:如果真的这样发展,翁启惠所忧心的“技职教育变成职业训练所”,就出现在大家眼前。这时要疑惑的是,这样的技职发展,真是大家所需要的吗?

  当然,台湾职业教育界人士认为,产业界不能把学术界当成服务单位或职业训练所,另一个困惑点在于,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标准太一致化,学校特色无法彰显,各校际间缺乏差异化,也就是每一个学校都想拷贝他人成功经验,到最后大家面貌都非常相似。

  所以发展技职教育时喊出的“产业出题、学研界解题”口号,有一些题目,并没有办法落实,甚至于是学研界做不下去的地方。

  翁启惠认为,改变的方式,包括业界可以出问题、出钱请学研界解决问题;政府以政策引导,让学研界往比较重要问题的方面去研究,但问题的形成要有共识,不是学研界自己讲了算,“也就是产、官、学界要能一体同心,否则技职教育只能沦为职业训练所。”


以开设专业或建立工作室的形式,邀请大师走进课堂

本报讯 (记者 舒文 通讯员 荆丽敏)泥土经过精巧捏制,变成了“豪宅”;宣纸经过手工刻制和点染,神奇地化身为一朵朵形态富丽饱满、色泽艳丽夺目的牡丹花……近日,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精品展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一件件展出的民间工艺品让观众大开眼界。为了继承和发展湖南传统民间工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计划将土家织锦、梅山剪纸、菊花石雕等湖南5项非遗项目引入到教学,以开设专业或者建立大师工作室的形式,成体系地将湖南传统工艺集成起来。

罕见民间工艺或面临失传

此次展会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29届年会系列活动之一,参展作品达310余件,分别出自121位民间艺术家,主要分为面塑、泥塑、剪纸、年画、蜡染等6大门类。其中,各门类中的多项民间技艺,被列为国家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玉强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也是此次展览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参展的民间艺术家年龄最大的近90岁,最小的才20出头。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展示民间艺术风采,但我国一些独一无二的民间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或青黄不接的发展现状,让他担心失传。

“比如缂丝这种特殊工艺,最早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主要为皇室家族和达官贵人织衣所用,但在民国以后,由于该工艺复杂成本高,且费时又费劲,在民间流传变得十分困难。”张玉强说,目前全国传承人不足400人,最年轻也都40多岁了,而且顶尖的省级传承人也仅约5人。

90后海归将民间工艺推向电商平台

在展会现场,《国色天香》“画”中一朵朵色泽艳丽夺目的牡丹花栩栩如生,它出自著名剪纸艺术家高佃亮之手。提起父亲高佃亮的技艺与坚守故事,90后小伙高阳十分自豪。“我父亲6岁起就开始跟着我奶奶学剪纸,40多年来他扎根民间艺术,开发出了2万余件作品,有些作品还曾作为外交部礼宾司赠给外宾的礼品。”

高阳正在中国矿业大学读大四,虽然所学专业为英语,没有继承父亲的技艺,但却深受父亲影响。“我父亲曾经有过很多改行的好机会,但都抵住了诱惑,因为在他的内心有一个艺术理想,那就是想为剪纸艺术留下代表作。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得更广,他打破了传统开厂授徒,将绝活传给‘外人’。”高阳说,班上的许多同学对他们本地的传统文化并不清楚,这让他感到很诧异。为此,他经常呼吁班上同学研究相关课题。

除了高阳,展会上另一位90后小伙马天意也希望通过他和团队成员的努力,引起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关注。

2011年,马天意从美国休斯敦大学留学归国后,在清华大学攻读艺术管理硕士。一次偶然兼职机会,让他加入到了现在的团队。他介绍,团队里有在职博士、研究生,还有画家,大家对于民间工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重新审视民间工艺,帮助传统民间艺术探寻传承发展道路,团队创办了专门的杂志。此外,还将农民制作的工艺品推向电商平台,“让农民觉得手艺也是一种财富”。

湖南高校课堂拟引进本土民间工艺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曾在全国首开了湘绣专业,将传统师徒相授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据该院院长余克泉介绍,为传承和发扬湖南传统民间工艺,成体系地将湖南传统工艺集成起来,学校计划将土家织锦、梅山剪纸、菊花石雕、踏虎凿花、花瑶挑花等湖南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校园。他说,引进的项目或开设相关专业,或建立大师工作室,依托某些专业课程,邀请大师进学校教学生,让大师与教授同堂授课。

“民间工艺拥有许多精华,需要继承,然而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继承,面临着创新发展和保存的难题。”余克泉说,以前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但在目前的新形势下,这种传承方式很可能导致民间工艺失传。



    记者日前从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新疆已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技能培训工作以企业就业为主,重点结合企业用工岗位、纺织服装、短平快项目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

    据介绍,培训工作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到企业就业的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培训主体的作用。优先开展有企业用工需求的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并保证培训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对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务工技能培训,重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调培训人数。要本着个人自愿原则,根据当地培训能力、培训补贴资金等情况,合理确定培训职业(工种)和人数。

    在摸底调查中,将摸清有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对象和人数,主要是经技能培训后能够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企业实现就业的人群。同时,摸清企业用工需求,依托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所,对企业用工的职业(工种)和需求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另外,对季节性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对象和人数也要摸清,主要是经技能培训后就近就地季节性就业,增加收入。

    自治区要求,各地要加强对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的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落实培训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和大纲进行授课和实训,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苏报讯(驻吴江首席记者黄亮)昨天,由通鼎集团捐赠、包含总价值380万元的全系列光缆生产线及辅助材料的通信教育实训基地在吴江中专揭牌。此举不仅标志着校企双方在加强通信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合作开启了新的一页,也标志着通鼎在回馈社会的同时,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渴求和支持。

吴江中专是吴江地区一所专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通鼎集团是专业从事光电缆以及上下游产品、全产业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近年来,企业每年拿出利润的5%-10%,作为专项资金,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目前,通鼎集团各项款累计超4亿元。

记者在位于吴江中专的通鼎集团通信教育实训基地内看到,整洁明亮的“车间”内,一条室内、一条室外光缆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生产线旁边,通鼎工作人员不时为学生提出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答疑解惑。通鼎工作人员介绍,这两条光缆生产线中的一些设备比通鼎目前正在使用的还先进。而且,通鼎把工艺文件和生产作业指导书一同捐赠给学校,学校只要购买原料,便能生产出完整产品。

通鼎集团董事长沈小平表示,为吴江中专捐赠生产设备及辅助材料,正是源于通鼎回馈社会、回报地方的初衷。他们将把通鼎集团通信教育实训基地视作企业自己的生产车间来爱护,提供好基地设备的保养指导和技术服务,协力为吴江光电线缆产业培训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本报讯(记者 孙军)职业学校校长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任职业学校校长要有10年教育工作经历,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企业挂职、研修经历。这是青岛市教育局日前公布的《青岛市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中的明文规定。

    据了解,该《标准》是根据国家、省、市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定的。包括专业标准10条、实施要求4条,要求职业学校校长须具有热诚、学力、德行、经验等多方面素质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邓云锋表示,《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深化加快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职业学校校长培育遴选新机制,按照教育家、企业家的复合标准培养配备职业学校校长,推进职业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近日,2014年汽车产业与职业教育对话活动暨第十一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在广西柳州举行,活动主题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模式创新”。其间,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建的全国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宣告成立。

该集团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召集相关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汽车服务贸易企业、汽车保修设备企业、汽车教具企业,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培训机构等成立,接受教育部职成司的指导和监督。集团第一届理事会有成员单位113家,包括整车企业11家,其他类型企业16家,本科、高中职院校74家,地方汽车职教集团5家,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媒体等7家。另有3家整车企业为伙伴企业。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项目——西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及师资培训项目立项获批名单公布,我市共有17家单位报送的23项课题立项。本次西部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0家单位报送的109项课题立项。

    本报讯(记者 冲碑忠)甘肃省教育厅日前正式启动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并将该工程的主要学习情况纳入继续教育体系和教师绩效考核。

    据悉,该工程主要以“甘肃教师学苑”、“陇原优秀教师群英馆”为平台。其中,“甘肃教师学苑”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和网络平台(在线学习)发布的内容将被纳入继续教育体系。在“甘肃教师学苑”上,学员实名注册并学习完每期发布的全部内容后方能记录学分,学分存到学员在“甘肃教师学苑”的学分银行中。每位教师每年需完成不少于24个学分的学习任务。


    为落实好锦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锦州市学校和医院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营造安全有序的教书育人环境,1110日,锦州市教育局秦爱国副局长带领局规划财务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学校安全管理处负责同志,邀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处和食品药品监督所负责同志,深入刚刚投入使用的锦州市职业教育园区检查指导安全工作。

    秦爱国副局长一行先后查看了门卫、食堂、教室、宿舍、体育馆等场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及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对学校治安防控、校舍、消防、交通、饮食卫生、用水用电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与学校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整改要求。

    市卫生学校和市机电工程学校搬入职业教育园区后,两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基本做到了组织健全,责任明确,制度完善,工作扎实;“三防”投入、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内部协调配合、隐患排查等工作得到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师生都以崭新的面貌开始了新环

 

 


“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特色项目建设,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对区域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影响并辐射了重庆市乃至全国职业院校的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工作,发挥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弘扬了民族文化,明确了发展定位

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学校个性魅力的体现。作为重庆市唯一以民族命名的中等职业学校,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将凝聚民族文化精神,打造民族教育品牌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秘诀。

一是坚持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建设民族地区职教名校、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助推武陵山经济发展”的发展定位。二是学校借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遇,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逐年增加文化项目投入,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特色项目。三是先后成立了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文化艺术团、民族礼仪队、民族器乐队和民族语言队;培养了5名民族文化研究人员和15名民族文化传承教师,形成了一批民族文化研究可行性报告,编写了民风民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四是投入200万元,建设民风民俗展览室﹑民间工艺展览室,购置了科普大篷车和专用移动舞台、音响,添置了1万余册民族文化图书、1000余套民族服装和一批民族乐器,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物质保障;学校通过弘扬了民族文化、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和民族特色教育品牌。

二、凝聚了民族精神,凸显了办学特色

学校秉持“明德励志、博艺善技”校训,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与示范校建设项目结合、与提升教育内涵、提高人才质量结合。

一是学校开设了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生态旅游等特色专业,年均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专业人才1000余人,构建了以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二是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了民族文化艺术、服饰工艺人才培训1000余人次,开设民族文化公共课程,力求做到“六个突出”,即学校建设突出民族风格、学校管理突出民族精神、人才培养突出民族特色、专业教学突出民族文化、校园活动突出民族传统、师生关系突出民族和谐。三是通过持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会唱一首经典民歌、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说一门民族语言、会奏一件民族乐器、会做一种民族工艺、会一项民族体育运动,使10000余名学生受益;学校推进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转化为校园人文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凝聚了民族精神,凸显了办学特色,形成了民族职业教育特色。

三、引领学校跨越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显著

源于民族、植根乡土的校园文化是展示学校形象、提高人才质量的保障,也是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保障。

一是自2007年以来,学校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实现了跨越发展。教职工从150人增加到600余人,学生从近1000人增加到近1.2万人;目前,学校校园面积506亩,校舍面积16万平方米,开设数控技术、电子技术、民族舞蹈、民族旅游、民族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等18个专业;基本覆盖了黔江及周边区县的主要产业。依托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文化优势,学校及时调整思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于2013年1月牵头组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跨渝鄂湘黔四省市的武陵山职教集团,跨区域、多方位搭建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产教互动等三个平台,推进地方民族产业发展;三是携手重庆正阳工业园区企业,探索教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充分共享,互动发展,与重庆市老寨子手工织锦股份合作社、重庆市澳特尔服饰、重庆市民族歌舞团、重庆市聚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重庆市渝之旅国际旅行社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与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深度合作,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加快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成果转化;四是开设民族舞蹈、民族服装、民族旅游等与区域经济匹配紧密的专业,年均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专业人才1000余人,民族文化传承人和适应民族产业的技能型人才4000余人;五是学校民族艺术团积极服务武陵山经济协作,每年开展5个月的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艺“三下乡”活动共计100余场,活动惠及重庆黔江、酉阳、彭水以及贵州沿河当地学校师生及少数民族群众8万余人次,积极参与区内及周边地区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民族礼仪服务活动,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发展民族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帮助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民族文化传承有力,示范辐射更加明显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以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项目建设为载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一是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艺术挖掘和研究、共撰写调研报告5篇,其中《关于武陵山地区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被国家民委评委三等奖,《土家织锦民族工艺制作传承调研报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传承的有效途径》在湖北民院学报等刊物上进行了发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传承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帅氏莽号)传承基地。二是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学校多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累计获金、银、铜奖达10余项。2012年创编了土家族舞蹈《白虎神鞭赶太阳》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获银奖,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等领导的好评;2013年创编了苗族舞蹈《银色山脊》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民族技艺比赛获金奖;《母亲的火塘》参加了全国群星奖舞蹈大赛获群星奖;《云上太阳》参加了中国-巴西文化交流活动,走向国际舞台。三是示范校建设以来,中国新闻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庆市电视台等各级各类报、刊、台网站宣传报道学校300余次;上报市政府、区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信息150余条,采纳100条;与黔江电视台合作,开通《职教之窗》栏目,每周一期,全面宣传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学校发展情况,反响良好;吸引了周边及市内外县教委、学校及企业300余个单位先后来校考察交流、学习。

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项目建设,推动了学校民族文化建设,助推学校又快又好发展,为实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打造武陵山区教育高地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此举为各地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职教集团在组织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探索办学模式、构建体制机制、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前召开的京津沪冀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014年工作会上,四地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结合办学实践,全方位展示各自的建设经验和方法,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献计献策。

   观点

市场与政策更好协同

沈建根

    一是运用市场机制与争取政策支持的关系。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与实用技术的需求,保护与体现各成员单位核心利益,积极争取政府出台实施相关政策,提升支持力度。按照“基础性合作借助于市场机制、重大合作项目争取政策推动”的发展策略,更好地发挥市场与政策的协同效应,构建产学合作长效机制,深化各方持续合作。

    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与加大集团建设的关系。学校应切实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树立现代职教理念,通过修订相应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引导各教学部门与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实现“既相互借力,又同时发力”,才能有效提升集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推进职教集团快速发展。

    三是院校成员与企业成员的关系。在集团建设与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应以成员院校专业(群)为单位,加强成员院校之间的联合,对接区域行业产业的企业群,充分发挥群体组织优势,将“一对一”提升到“1+1+N”,推进同类资源汇集合作,更好地满足各自需求,实现集团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长三角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中心)

   声音

    天津市第一运输公司总经理张进宝:我们公司近几年发展中,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教育、培训、科技、职业鉴定及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效结合,企业软、硬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企业获益非浅。

    河北快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清:只有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范围,倡导合作共赢,建立有效合作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真正走向校企融合,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台湾汇丰汽车集团大陆事业部总经理谢文栋:汇丰汽车与北京交职院校企合作成果丰硕。汽车营销服务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基本理论和技能,并胜任汽车及相关企业的汽车技术服务、营销、检测、维修、信贷、保险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北京 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层次融合

    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政府引领、多方参与、产教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交通人才流动服务平台、交通人才培训师资平台、成员共享实训平台、交通应用技术与管理研发平台、交通职业技能鉴定平台五大平台,实现了集团内产业链和教育链、产品链和教学链的深层次融合。

    集团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合作,不断增加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形成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为适应北京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对汽车类专业进行调整,由大车维修为主向小车维修为主转变,由重维修向重检测和保养转变,由仅重技术向技术、管理、营销全面发展转变。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积极引进企业文化和人才培养标准,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造、培养方案制定到核心课程建设、招生就业管控等,都有企业深度参与,渗透着企业文化。

同时,开展大专业体系建设,建立校企双负责人制。每个专业均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负责,建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大专业团队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课程开发及教学工作。

    校企共建还实现了实训基地共享。如新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既是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又是企业的培训中心,满足了院校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满足了企业应急训练、值岗能力训练和新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满足了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需要。

  上海 开发国际水平汽车专业标准

    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发起单位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市交通学校,结合汽车类专业办学的实际情况,成功开发出国际水平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效果显著。

    学校于2013年9月试点实施国际水平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主要聚焦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国际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做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发1套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际水平教学标准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修 》等5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二是成立IMI认证中心,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开发1套系列教材;四是组织骨干专业教师参加IMI考评师培训;五是建设1个校企合作标志性实训基地。

    教学标准接轨国际水平需注重基于人才需求的职业分析,需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基于国际通用、行业公认。为此,学校请汽车专家设计汽车售后技术型人才生涯发展路径,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接轨国际水平人才工作领域、职业能力、学习水平,以符合当前国际中高端品牌汽车售后人才需求现状。

    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着重其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基本技术操作能力。学校中高职阶段申请的IMI 国际职业资格1级和2级证书具有国际权威性,受到上海英菲尼迪、奥迪等中高端汽车品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的认可。

  天津 “12345”促双主体办学

    “十二五”期间,天津交通教育集团通过实施“12345”工程,校企共同打造物流、汽车、轨道交通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实现真正意义的“双主体”办学。

    完善一个运行体系。2010年,天津市交通集团牵头组建了天津交通教育集团理事会,将各校的发展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基地建设等纳入行业统筹管理,并有效整合与协调行业内教育教学资源。

    搭建两个服务平台。即信息化共享平台和产学研合作中心。目前信息化共享平台基本建成,今年还将建设产学研合作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5000余万元。

    创新三项激励机制。一是出台《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集团各理事单位可互派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管理,鼓励教师与企业员工岗位轮换。二是出台《校中厂、厂中校管理办法》,允许各理事单位采取对等投入或资产联接的方式合作育人。三是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津贴、产学合作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兼职任教。

    做实四个共享基地。依托天津市交通集团下属企业等,共同建设了汽车、客运、物流、城轨四个共享型实训基地。目前已建设7个厂中校,下一步将继续拓展厂中校建设,并大力推动校中厂的建设。

    深化五个校企对接。集团将深化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对接、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专业教师与技术骨干对接、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对接、学生就业与岗位招聘对接,在集团内部实现校企共赢和发展。

  河北 四位一体 双证融通

    河北省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集团内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专业教师、共建校企共享的资源平台,形成了“四位一体,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路桥强。学院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施工高峰期组织学生到集团内企业实习,秋冬季施工淡季返校学习理论知识,形成了“春去秋回,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已经成为学院的“拳头”专业。

    汽车精。学院与丰田合作建立了丰田T-TEP学校,按照1 1比例共同投资建设丰田T-TEP汽车专业实训室,采用丰田车系企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直接与教学内容对接,形成了“学业考核+国家高级职业资格鉴定+企业认证”的培养模式。

    物流新。学院与河北冀运集团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工学结合、分类培育、订单培养” 的人才培养模式。

     航海特。学院与航运企业开设“订单班”,明确教学目标,优化重组适任证书考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学历教育+船员适任证书+三副(三管轮)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就业岗位国际化、教育和培训与国际接轨、专业资格证书国际通用。

     航空亮。学院与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增加了航空服务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今年共同培养的首批航空服务专业400余名新生已经入学。



    本报讯(记者  周洪松)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河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上获悉,河北省职业教育将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今后一个时期,河北将选择省内10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试点,促其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据悉,河北将重点探索和健全“知识+技能”、单独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逐步扩大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院校范围和专业覆盖面,探索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将选择10所普通本科高校作为试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将继续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方向转型发展,带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

  


    11月10日,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来我西安陈埠职高,实地考察学校拟建的班主任名师工作室、机电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电子专业名师工作室、旅游专业名师工作室等四个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

    职教集团介绍了考察要点,听取了四个工作室首席名师关于各自工作室三年建设规划与目标的思考,对陈埠职高重视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建设方案科学,措施得力给予高度评价,感谢陈埠职高支持集团工作,希望陈埠职高一如既往地支持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各项工作,使陈埠职高四个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教育教学、实训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智慧生成站、成果辐射源。

    陈埠职高副校长李正局、李玉祥就名师工作室建设做了表态发言,教务处介绍了四个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保障措施,教科室介绍了四个工作室首席名师个人情况。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