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吉林拟将职教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

    尹爱青委员就职业教师的编制问题发问,本报记者郭亮摄

    原标题:今后我省将把职教毕业生纳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范围

    本报讯(记者王小野)昨日14时,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职业教育进行专题询问。

    据介绍,这是省人大常委会首次进行专题询问。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荀凤栖,副主任周化辰、王云岫,秘书长王甫轶出席会议。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主持会议。

    副省长隋忠诚列席会议并代表省政府发言。

    5个部门“一把手”参会

    12时,会场就布置完成。从摆放的座位牌来看,共有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委、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8个部门的负责人来接受问询。其中5个部门的“一把手”参会。

    记者注意到,在这8个部门参会负责人座位后,另有一排座位,放有14个座位牌,“都是这8个部门的副厅级分管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相当于'参谋',为应询人提供数据、资料或辅助应询。”会场工作人员介绍。

    14时,专题询问正式开始。询问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问方提问要简明扼要不能超过两分钟;答方不能说空话,要“捞干”的,控制在8分钟以内。

    两个半小时内,共有11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发问,8个部门负责人就被点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回答。他们身后的14名“参谋”没有用上。

    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咋突破

    “职业教育目前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发问的毛健委员将问题提给了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构问题,现在非常严重。”张伯军直言问题所在,回答“不回避”,点了5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校企合作与社会力量办学方面,我省也比较薄弱。具体到社会力量办学这块,合资的、股份制的一所没有。

    如何突破?在结构上,中职学校要从现在的471所调整到150所左右;高职高专要从现在的21所调整到25所,生源达到15万人;再有就是推动高校转型,将有20所省属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在校生将达25万人以上。

    还有就是要打通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及研究生的衔接通道。今年已开始试点,有5000多人。

    就着张伯军回答中提出的推动普通高校转型,孙首峰委员继续发问,“我省如何规划部分省属普通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型?又有哪些措施予以保证?”

    这个问题仍由张伯军回答。“职业教育必须补齐'本科'这块短板。”张伯军点出了推动普通高校转型的目的所在。

    职业教育存在哪些短板?

    在我省,目前高校体现出“三多三少”的特征。哪“三多三少”?张伯军解释,普通类的高校多,职业类的学校少;定位在综合型、研究型的学校多,定位在应用型、技能型的学校少;普通高校的学生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少。这个“三多三少”的现象,既跟现在市场对人才需求发生偏离,同时又造成非常大的浪费,测算一下,一个学生念完四年大学,国家的投入不低于10万元,家庭的投入不少于三四万元,而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非常可惜。

    在推动普通高校转型上,张伯军说了以下几点措施:分类管理和评价,鼓励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院校在各自领域上特色发展,办出水平;计划调整,今年就已经实施了,先做减法后做加法,按照每个学校就业最低专业取消10%的招生计划,如果学校进行转型和调整结构的话,这10%还给学校,如果不转型,每年都会削减10%的招生计划;进行差异性拨款和进行示范引领。

    “如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放力度?”姜凤国委员提问。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邹继宏答复称,我省将通过制定、完善中职和高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带动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且要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地提高。明年将省直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提高到1.2万元,提前实现国家提出的到2017年生均投放水平,2017年前,将于本科院校实行统一的标准。

    两个小时后仍不“解渴”

    职业教育要想办好,就要解决师资待遇问题。尹爱青委员就职业教师的编制问题发问。

    省编办副主任杨学森介绍了全省公办职业院校编制情况,“从现有数据看,无论哪个层级、哪个类型的院校,都有一定量的空余编制。”杨学森说,这就充分反映了我省职业教育还有较大的用编空间。

    “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一个地区有14所职业院校,其中一半以上只有较少或者没有学生。”杨学森介绍,这个典型充分反映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存在严重不合理问题。

    如何解决?杨学森提出,应在调整结构布局,挖掘内部潜力上做文章。有的院校编制紧缺,有的院校却是没有生源,编制闲置;可调剂一部分中小学教职工的编制。主要是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这个标准,测算下来的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的编制,与现有的标准相比,我省要超出一大块。这一块中,可调剂一部分,用以弥补职业教育编制不足的问题。

    两个小时过后,委员、代表们显然并没有“解渴”。会议进入自由发言阶段,又有委员和代表围绕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在回答有关保障职校学生就业的问题时,省人社厅厅长张志军为职校生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今后,我省将把职教毕业生纳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范围,政策层面减少歧视,给这些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归纳

    问了哪些问题?

    围绕部分省属高校转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办学、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编制、相关法律完善修改、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等社会普遍关注的职业教育有关热点难点问题,向省政府有关部门提问。



   我省是教育大省,但经常面对“就业难”的同时,又出现“用工荒”现象,究其原因,是有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各类职业教育人才的缺口较大。

  我省现有高职院校 56所、在校学生56万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513所,在校生51万人。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好职校学生成才“立交桥”,让他们的升学渠道畅通、就业质量更高?

  昨日,在汉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本报邀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对新政进行了解读。

  招考改革

  技术尖子免试进高校 中职生也有机会读研

  新政:在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方面,我省提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将全面实施面向中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招生考试改革。建立综合评价招生办法,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探索高职注册入学制度。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要探索单独招收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社会人员的招生办法。还将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高校的招生制度。

  会上透露,我省已有11所省属高校启动将向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和部分特殊型高校外,将逐步实现全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此外,我省将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职校可依据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自主设置专业(国家控制类专业除外)。办学规范优良的学校,可逐步实行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支持有条件的高职招收海外留学生,引进海外高水平专家教学。

  决定提出,除五年内新设本科学校外,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将停办专科层次教育。

  解读:招考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技能高考”是我省的首创,今后中职升高职主要采取这种形式。即将试行的是“注册入学”制度,即考生根据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等,向试点院校提交注册就读申请,院校审核后来确定是否录取。下一步,我省非示范高职院校,提出申请,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注册入学。在“专升本”招生中,将增加技能考试内容。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者,或其他一些技能拔尖人才,可以免试进入高校学习深造。

  我省将构建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这意味着,读中职的学生也有机会读研究生。

  师资建设

  多引进专业兼职教师 职校教师可评正教授

  新政:《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学校要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我省将创新教师引进机制,学校可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对专业性强、实训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可以试行先面试后笔试等办法;对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岗位,可按规定采取考核认定后直接引进。建立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相互兼职交流制度。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解读:职业教育主要是突出培养学生的技能,要求教师首先要技能好,所以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突出这一点。长期以来,受一些束缚,动手能力强的职业院校教师在高级职称上不太被认可,如教授、副教授的评定对发表的论文和英语都有较高要求。以后将探索科学的办法,让职校教师也能享有高级职称的薪水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职校任教。

  就业保障

  机关要招高职毕业生 提高一线劳动者待遇

  新政:《决定》提出,我省将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新增财政教育投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不低于30%。

  在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方面,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依据岗位需求招收高职毕业生。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扩大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比例。

  解读: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职校毕业生以往在参加招聘时,会遭遇到一些歧视,如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能招聘高职毕业生,对其它用人单位也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相关新闻

  我省高职生平均起薪2500元

  八大类专业最好就业

  “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快速发展行业中,我省新增从业人员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昨日,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我省首个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我省2010—2012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2%—94%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2006—2013年湖北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97%之间。

  七成高职学生来自农村

  报告显示,2013年,我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约2000元,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约2500元,部分专业或能力出众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月薪可达5000—6000元。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大多成为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有的年薪20万元以上。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100多万职业教育在校生中,主体来自农村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县域中职学校农村生源学生占比平均超过90%,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占比平均在70%左右。目前,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覆盖了90%的中职学生和20%的高职学生,努力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上得了学”。

  八大专业市场需求旺盛

  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已成为我省重点发展产业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我省高职院校主要专业门类毕业生一年后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2012届电子信息、土建、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运输、旅游、艺术设计传媒、轻纺食品等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主要行业也集中于上述大类,与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基本吻合。

  2013年高职院校82。55%的毕业生获得了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27。70%的毕业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中职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3。59%。2009年以来,全省职业院校共有555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72人、二等奖188人、三等奖295人,获奖人数保持在中西部前列。


    职教简讯 南宁讯 11月23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理事会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来自行业、企业、院校的96家理事单位成员参加会议。会上,广西水电职院院长刘延明作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集团章程的修改意见,选举产生集团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七个专门委员会主任,审议通过了副秘书长、七个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名单以及集团今后四年工作计划。会后,七个专门委员会分别对专业建设、职工培训、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绩效考评进行探讨交流。 

昨日,湖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是继2006年全省职教工作会后,又一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会议。会上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到2020年,我省要形成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教强省。

发展职教释放“人口红利”

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记者从会上获悉,职教为湖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全省职校每年大约向社会输送40余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面向市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0余万人次。职校毕业生已成为我省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与维修、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等我省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职业院校。

会上还透露,目前我省社会从业人员达3700万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5%,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在60万左右,仍处于“人口红利”期。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四类人群就业压力巨大。随着我省进入经济结构转型期和增长速度调档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局面。只有通过发展职教,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把人口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增长动力,持续释放“人口红利”。

截至2013年底,全省高职院校56所,在校学生56万人,中职(含技工学校)513所,在校生51万人。近三年来,职业教育可谓最“接地气”的教育类型,我省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在90%左右,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就读职业教育,就意味着充分就业。

扩大职校办学自主权

鼓励民办教育发展

今年,我省已启动11所省属高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型发展试点,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会上,省领导强调,除了少数研究型大学和部分特殊类型高校外,要逐步实现全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第二批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试点遴选工作已经开始。

按照《决定》,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决定》指出,省直部门和高校原则上不再举办中职教育,中职实行属地化管理,市州负责中职的设置和布置调整。除五年内新设本科学校外,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停办专科高等教育。

我省还将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

我省还将扩大职校办学自主权,如职校可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主设置专业(国家控制类专业除外),自主确定优势专业的招生范围及招生计划。

打通升学“立交桥”

高职有望实现注册入学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孩子的出路如何,无疑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

会上,省领导提出要建立完善中职升高职、高职升应用研究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打通职业教育学生升学通道,拓宽人才成长“立交桥”(如图),让职校生“有盼头”。

在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上,《决定》明确了推进高职分类招考,具体为:全面实施面向中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招生考试改革;建立综合评价招生办法,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探索高职注册入学制度。

我省也在探索应用型本科单独招收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社会人员的招生办法。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入高校学习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招收高职毕业生招生考试办法,增加技能考试的内容和比重。

我省还将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度;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设立国际教育学院,招收海外留学生;支持职校与国际知名职校、知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新华网四川频道11月27日电(杨怡)11月27日,记者从遂宁市委宣传部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遂宁市科教园区在建设与学校招引过程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专家考察论证 完善园区规划定位

  据了解,遂宁市科教园区已召开3次专家咨询会,邀请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律建设司、发展规划司、评估中心、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等有关领导、专家赴遂考察,对园区建设定位、规划、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证。

  咨询会确立了“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导,以培育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实行高、中、初教育培训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教、产、城融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园区”的总体定位。

  搭建教育“立交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科教园区着力将引入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同时,科教园区将尽快建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试验区”,并作为四川全省职教改革创新发展的重点项目进入《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一步,该园区将争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试验区”。

  多元化合作办学 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据悉,遂宁市积极发展多元投资合作办学,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建立高水平高校。通过重点引入“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或国际知名高校通过三方合作办学等模式,目前科教园区已与两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吸纳高校落户遂宁。

  此外,在加强本土高校内涵式发展方面,位于遂宁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已成功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并已进入规划建设和人才储备升本筹办阶段,中高职一体化建设逐步展开。



我省是教育大省,但经常面对“就业难”的同时,又出现“用工荒”现象,究其原因,是有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各类职业教育人才的缺口较大。

我省现有高职院校 56所、在校学生56万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513所,在校生51万人。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好职校学生成才“立交桥”,让他们的升学渠道畅通、就业质量更高?

昨日,在汉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楚天都市报邀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对新政进行了解读。

招考改革

技术尖子免试进高校 中职生也有机会读研

新政:在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方面,我省提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将全面实施面向中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招生考试改革。建立综合评价招生办法,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探索高职注册入学制度。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要探索单独招收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社会人员的招生办法。还将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高校的招生制度。

会上透露,我省已有11所省属高校启动将向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和部分特殊型高校外,将逐步实现全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此外,我省将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职校可依据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自主设置专业(国家控制类专业除外)。办学规范优良的学校,可逐步实行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支持有条件的高职招收海外留学生,引进海外高水平专家教学。

决定提出,除五年内新设本科学校外,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将停办专科层次教育。

解读:招考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技能高考”是我省的首创,今后中职升高职主要采取这种形式。即将试行的是“注册入学”制度,即考生根据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等,向试点院校提交注册就读申请,院校审核后来确定是否录取。下一步,我省非示范高职院校,提出申请,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注册入学。在“专升本”招生中,将增加技能考试内容。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者,或其他一些技能拔尖人才,可以免试进入高校学习深造。

我省将构建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这意味着,读中职的学生也有机会读研究生。

师资建设

多引进专业兼职教师 职校教师可评正教授

新政:《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学校要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我省将创新教师引进机制,学校可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对专业性强、实训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可以试行先面试后笔试等办法;对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岗位,可按规定采取考核认定后直接引进。建立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相互兼职交流制度。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解读:职业教育主要是突出培养学生的技能,要求教师首先要技能好,所以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突出这一点。长期以来,受一些束缚,动手能力强的职业院校教师在高级职称上不太被认可,如教授、副教授的评定对发表的论文和英语都有较高要求。以后将探索科学的办法,让职校教师也能享有高级职称的薪水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职校任教。

就业保障

机关要招高职毕业生 提高一线劳动者待遇

新政:《决定》提出,我省将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新增财政教育投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不低于30%。

在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方面,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依据岗位需求招收高职毕业生。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扩大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比例。

解读: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职校毕业生以往在参加招聘时,会遭遇到一些歧视,如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能招聘高职毕业生,对其它用人单位也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11月21日,我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揭牌典礼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该校正式成为娄底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市民政局纪检组长吴兆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龙伟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这项合作是落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军区司令部 《关于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湘民发【2014】12号)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娄底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试点单位,共培训退役士兵108名,合格率达98%以上,就业率80%以上,尤其是该院的汽车电子技术、机电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深受退役士兵的喜爱。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一起,根据退役士兵的自身特点,结合企业用人需求,确定更优的培训模式,使退役士兵增强创业技能,更好地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选择理想职业,实现稳定就业。


    核心提示:东莞家长只要登录教育信息化平台,就可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作业以及所有通知。9月25日,东莞市政府发布“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成果,以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同时,东莞还开发建设了可供全市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使用的五个体系,共24个信息化应用平台。这五个体系、24个应用平台已基本完成开发,其中15个平台已线使用,9个平台正处于最后的测试阶段,全部应用平台都将于今年内投入使用。全部平台可通过新版的一个网站登录,全市学生、家长、教职工和教育管理人员,均可使用一人一个账号进入有授权的所有平台进行操作。

  譬如,东莞开发了“微课掌上通”,将教育信息化服务从电脑拓展到手机,主要功能有家校沟通、学生在线作业等,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家校互动沟通平台。相比使用商业性家校沟通服务,仅此项功能即可为东莞市家长每年节省约1亿元的开支。截至9月23日,东莞市已完成分配账号268万人,其中教师7.2万人、学生108万人、家长152.8万人,日访问量约10万人次。


新华网合肥11月26日电(记者 周畅)记者从安徽省教育厅获悉,自2007-2013年,安徽省职业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毕业生270万人,其中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培养了194余万名技能人才,填补了行业人才缺口。

安徽省是教育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2012年,教育部与安徽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2013年,试验区职业院校牵头成立了20个涉及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等产业领域的职教集团,集团内校企合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通过省市统筹、集团化办学,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共有国家示范院校8所、省级示范院校12所、省重点建设院校3所;中职学校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40所、国家重点校43所、省级示范校83所。


昨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安排部署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长王国生主持会议。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出席会议。副省长郭生练、梁惠玲就做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作具体安排。

会议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我省要应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抓住职业培训这个关键,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技能特长的人投身劳动实践,使更多“湖北制造”成为“湖北创造”。当前,我省促进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效缓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我省是教育大省,职教资源丰富。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的意识,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发挥我省教育优势、增强竞争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来抓,调整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职业教育上来,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会议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明确方向、把握重点。把“以用立业”作为指导思想,面向社会、市场、企业和农村办学,紧紧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办学。把完善体系作为主攻方向,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加强衔接交汇,统筹协调好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把改革创新作为重要手段,改革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把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会议强调,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牵涉面广。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参与,改善办学条件,为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强大合力。

省政府秘书长王祥喜等出席会议。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交通厅、宜昌市、郧县、中铁大桥局集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技师学院、武汉市新洲区高级职业中学、湖北创业高级技工学校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东快讯(记者吴静)我省将从台湾地区引进优质的师资,在科研课题和职称评聘方面给予相应的待遇。《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昨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提交一审,我省拟鼓励闽台两地的高校、职业学校等搭建合作平台,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鼓励台湾的“双师型”教师来闽任教。据悉,这是大陆首个涉台职业教育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其中,《条例(草案)》规定,鼓励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节能环保以及其他本省急需发展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闽台科研合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资金、项目与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条例(草案)》还规定,鼓励本省高等院校、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同本省企业实行联合培养人才方式,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草案特别强调,“台湾同胞可以单独受聘于从事闽台职业教育合作的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可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

  另外,我省还有望引进台湾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支持闽台职业教育采取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建立教育教学与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


    本报瑞金讯 (记者唐燕 通讯员杨友明)“今年就业季,被媒体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但瑞金职业中专的毕业生不愁工作机会,不少企业正排队选聘他们。”11月20日,瑞金市职业中专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瑞金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带动该市就业形势不断好转。


  该市通过政府出资、向上争资等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针对职业学校师资难选、难招、难留的问题,把建设优良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放在首位,通过深入高校现场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形式,招聘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教师。此外,还主动“打开大门”,吸纳往届适龄初高中毕业生、回乡青年报读职校,让更多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2011年至2014年,该市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年均增加1500余人,就业率达95%。


新密市职教中心杨海现校长在座谈会发言

市直一初中校长王金良在在座谈会发言

    【中原经济网】11月26日上午,新密市2014年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市教体局南三楼会议室召开。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心校、各职业学校和各初级中学校长,教体局职成教科和职成教教研室全体工作人员80余人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祥和,与会校长们争先恐后积极踊跃发言。新密市职教中心杨海现校长首先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充满信心,对全国、河南省、郑州市及新密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交流。他还对职教中心一年来的工作所取得成绩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全面总结回顾分析,对大力支持职教工作的单位和人员表示真诚的谢意,并热切希望与会单位和与人员一如既往地支持新密职教工作。市直一初中校长王金良针对目前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学意向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指出了可以借力我市开展的“职普联手共发展”工程推进职业教育工作的建设性建议。米村镇、西大街办事处等单位参会校长也都从不同视角交流了各自经验、看法和建议。

  市教体局局长卢长水作了重要讲话。卢局长指出:一是要提高认识。要站在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解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认识水平。二是要通过提高对口升学率,打通中职生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各初中要从初一新生入学抓起,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家长和学生转变观念,抱着对社会负责、为学生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五是要加大奖励力度。要通过加大奖勤罚懒力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从教人员的积极性。

  会议由教体局副局长马忠臣主持。(新密市教体局郭卫民、朱建森)


 产教融合助推职教京津冀一体化

  近日,天津市经信委、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德国驻华大使馆及京津冀三地职校和企业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借鉴德国双元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机制,助推京津冀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产教对话会”。会上,来自京津冀地区130多家企业和近30所职业院校代表就“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问题达成“天津共识”。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仍是中国深化职业教育探索和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在会上指出。德国大使馆科技参赞Kundermann女士说:“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短缺正成为困扰德国与中国企业的首要问题。”

  同样,面对人才培养和创新问题。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李朝兴表示,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既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高技能人才。工业在发展、产业在转型、职教要改革。人才培养也要创新,既要面对技术创新,也要面对产品创新;既要面对产业创新,也要面对模式创新,还要面对业态创新。职业教育要多听听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不断完善培训模块,使培训单元更系统,更符合当地发展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

  据介绍,作为校企合作的模范,中德学院“双元制”教学、产教融合、订单培养、国际化合作的特色已走在职教领域的头排。今年学院已达到万人规模,实现了预定目标,量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内涵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模式、合作模式有了新的创新,在实现教育部对中德的定位和目标的发展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大步。“应该说,中德学院的发展是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下一轮产业要转型,也希望高职教育要改革、要创新、要转型,同时,也希望中德学院紧跟形式。产教对接、校企联合是永远的课题,因为产业在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机制建立起来、平台搭起来以后要坚持下去。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会,面对面地听取产业需求、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分享一些先进的经验,为职教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今天校企对话,研究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育人,对于职教发展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李朝兴主任说道。

  据了解,“共识”中指出,京津冀三地将加强顶层设计,把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规划,利用政、行、企、教、研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并制定扶植政策,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产业领域,三地行业龙头和大型骨干企业将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共建实训基地的设备投入。此外,职业院校将面向产业和企业需求形成专业和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推行项目向导、行动教学,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教练型师资队伍。 


本报讯(记者荆常忠通讯员杨娟报道)11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全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组首先到博兴县职业中专和滨州职业学院实地检查,随后召开汇报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情况的汇报。

目前,全市共有高等职业学院、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各1所,国办中等职业学校10所,民办职业学校4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2014年,我市中职和高职招生规模分别达到14865人和4452人,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46733人和15587人。全市职业教育院校开设了十四大类110个专业,涵盖了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基本满足了公共服务需求。目前,我已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

市委常委、副市长祁维华参加汇报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建新参加检查。崔其忠、石忠、宁守东等陪同活动。


长城网廊坊11月25日电(记者张世豪)25日,以赛促学、学赛互动,旨在促进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2014年度廊坊市“未来导游之星”大赛决赛在廊坊师范学院举行,此次大赛由廊坊市旅游局主办,廊坊师范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和部分旅行社协办。

此次大赛参赛人员均为廊坊旅游院校在校生,且不限专业。大赛分初赛和决赛,初赛由旅游院校自行组织,各筛选出4名选手参加决赛。参与决赛的12名同学分别进行了模拟导游讲解、知识问答和个人风采展示等三方面的内容。

据了解,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旅游专业的学生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通过举办导游之星大赛,能够促进高校旅游教育同旅游更好地衔接,激发同学们树立专业思想,提升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津唐协同致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天津职业大学承办了唐山市首届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培训班,20所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28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该校与唐山市教育局签署的发展职业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此正式启动,标志着津唐职业教育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今年2月份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津唐职业教育首次携手。“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津冀之间教育合作符合发展的未来趋势,特别是天津职业大学和唐山市在职业教育合作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津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文江表示。作为河北省重要的工业、能源、原材料城市,唐山市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职教师资有着巨大需求,同时,天津职业大学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天津市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津唐开展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将优势资源互为补充,实现协同发展呼之欲出。

  据悉,未来几年内,双方将按照议定的内容,发挥各自优势,履行协议规定的职责。一是联合开展津唐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双方将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探索津唐两地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研究,建立定期举办交流论坛机制。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和交流。天津职业大学将不定期向唐山市职业院校派驻干部、教师,对该市职业院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进行指导;唐山市将选派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到天津职业大学职能管理部门、二级院系挂职锻炼,并委托天津职业大学为唐山市职业院校干部、教师举办各类培训。三是积极开展校际间联合共建。天津职业大学协助唐山市相关院校开发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编制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帮助该市提升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利用天津的地域优势,为该市联系合作企业。四是建立津唐劳动力输转平台。天津职业大学与唐山市中高院校将签订《劳动力输转培训校校合作协议》,建立津唐两地劳动力输转平台,天津职业大学将组织该市富余劳动力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输转到天津,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在自愿基础上的学历教育等,提升综合素质,并在天津就业。

  作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的第一个项目,天津职业大学所承担的唐山市首届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培训班为期8天,主要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等内容。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本次培训班平均满意率为94%,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表示了与天津职业大学扩大培训内容,进一步深入合作的意向。


   华龙网讯(毛虹苏)校企合作如何深度发展,产学研又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日前,武陵山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讨会在南川隆化职中召开,来自渝东南、湘西、鄂西、黔东北的部分职业院校、企业的24家单位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职教深度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提出了提升现有的企业冠名订单教育模式,完善共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方式,以保障人才科学流转。

   来自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的王飞目前在南川隆化职业中学“博西华班”任教,作为企业进驻学校的代表,他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维修技能和岗前培训。自2011年西门子公司正式和学校签订协议以来,他每年都会往返公司和学校两个工作地点。班上的学生毕业后都是由西门子公司直接录用为维修技师。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问诊把脉,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桥接相融。

   据了解,此次会议上,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根据现有的类似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开设的“索派尔服装设计助理班”、南川隆化职中开设的“博西华班”等冠名班的经验,下一步将建立企校双方资源共享,由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上班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学校教师深入钻研生产一线的科研课题。这样即有利于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又反哺课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更好的实现产学研教一体。


   本报北京1124日电(记者靳晓燕 通讯员陈晶)日前,2014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会计技能比赛在北京市商业学校举行,来自北京市14所职业院校的109位选手参加了比赛,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两个大项。据悉,参加本届竞赛的许多学生已经被很多企业早早预订,提前签约。


欣赏研讨徽墨精品制作。吴建平摄影

讲解巨幅徽州木雕技艺。吴建平摄影

“我的歙砚作品!”吴建平摄影

    “学校开办的非遗类专业,如徽雕艺术、歙砚、木雕、砖雕等专业,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中国美院毕业的老师任教,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学到本事,获得不少收入,这是吸引我们报考的原因之一。”“没毕业,许多单位和大师工作室都纷纷请我们去上班,就业不用愁,工资也丰厚,工作很体面,职业前景非常好。”安徽省行知学校在校学生吴伍金、叶震以及刚毕业月薪超过6000元的叶家林、江剑道出了心声,“虽然我们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但只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勤学苦练,我们毕业后的前景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DNA。目前,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如何创新保护传承,也是摆在教育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合作建立全国唯一的文房四宝协会培训基地,成立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开设徽雕艺术专业,建设砖雕、徽墨制作、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非遗传习实训基地,组建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砖雕列入国家100个创新示范专业,徽雕艺术建成国家示范专业,非遗教育风生水起。

    近年来,国家文化旅游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文化艺术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高速增长。而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化旅游业市场、持续的国际文化交流,更引导徽雕艺术专业人才踏上锦绣前程。

    每年徽雕艺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顶级大师入校走教传艺,抢挖人才,这个专业的学生一上学就被预定一空。目前,活跃在黄山南北、徽州大地的3000多名歙砚、徽墨、徽派古建筑等方面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安徽省行知学校的毕业生,其中有全国最年轻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上百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们创造的产值多达100亿元。许多作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有的被国外博物馆永久收藏、有的选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