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进展成效
一年来,按照“搭建优质平台、汇聚海量资源、整合数据系统、提升基础条件、赋能数字应用”的工作思路,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明显进展。
(一)平台建设有突破。2022年3月28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6月底完成迭代升级。平台规划了“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等4个中心和若干个专题模块。截至目前,4个中心已完成上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模块和抗击疫情、北京冬奥、树人课堂等专题也已接入。平台功能不断优化,上线个性化推荐、智能化搜索、单点登录和实训教学、研修交流、教材选用等业务应用。
(二)资源汇聚有章法。加强资源规范管理,研制平台数字化资源建设、接入要求,强化资源政治性、科学性、规范性审核。汇聚历史沉淀资源,已接入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173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757门,视频公开课2222门;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互为补充、使用广泛的专业教学资源应用体系,平台现有视频资源51万余条、图文15万余条。
(三)数据联通有成效。着力推进标准建设,研制平台数据管理规定等配套制度7项。着力打破数据壁垒,整合原有零散分布的管理系统、专项业务系统,联通基本办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学籍、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数据,将分散设置的数据库逐步迁移到部信息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基础条件有改善。指导北京、上海等两批21省开展试点建设,既加强统筹、突出特色、整合平台、联通数据,又对照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补齐基础条件短板弱项。启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截至2022年底,已有308所职业院校开展数据推送工作。以试点为牵引,职业院校纷纷立项数字化建设项目,数字化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赋能水平有提升。依托全国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职业院校组织开展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网络培训;联合教师司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全国累计参训学校7200所,参训学员69.2万人。委托清华大学、华中师大等知名高校开展理论研究,助力职业教育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呈现特征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延伸和升级。总体上看,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由工具向理念转变。信息化阶段,信息技术一般被作为辅助性、工具性的应用,处于从属和边缘的地位;数字化阶段,数字化不再局限于辅助性、工具性的应用,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二是由单一向系统转变。信息化阶段,信息化工作大多是单一的专项工作,缺乏系统集成。数字化阶段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平台通、数据汇、资源全、决策智”的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打出一套支撑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三是由分散到集成转变。此前,各地各校的课程、虚仿实训、教材等信息化资源,零零散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平台当中,边际成本高、规模效应低。今年,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汇聚了职业教育近20年沉淀的信息化资源,既是一次大集成,也是一次大检阅。
三、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计划考虑
下一步,职业教育领域将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契机,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标准、提升质量、联通数据、拓展应用和试点探索,继续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一)继续加快标准规范研制。按照“规范有序、安全稳定”的要求,抓紧研制“数据字典”“学分认定规则”“数据规范”“资源标准”,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标准体系。加强安全标准规范,着力压实安全责任,确保职业教育数字化工作安全有序。
(二)继续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标杆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等项目为牵引,鼓励各试点省、试点校和双高院校积极开发优质数字化资源,按照资源审核标准和要求,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加强资源质量监管和更新。
(三)继续推进平台数据联通。按照“一数一源”原则,推动职业院校建设大数据中心,加大职业教育领域管理平台和专项业务平台的整合力度。推动学生学籍、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数据对接,服务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继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持续优化丰富智慧职教平台的功能和场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学伴、智能搜索、关注推荐等实用个性的新应用模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应用服务。
(五)继续推进试点工作任务。继续指导各试点省开展数字化战略行动试点,指导试点职业院校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经验、新模式,以点带面,提升职业教育数字化整体水平。
来源:教育部
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2023年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教育局,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省属职业院校:
现将《2023年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河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
2023年2月6日
附件
2023年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河北省《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技能型人才强省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为主线,全面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加快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争先创优,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企业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美誉度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职业院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积极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培育建设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职业院校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全面推进导师制,密切师生关系,组织开展中职班主任能力比赛;推动中职“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建设。
(二)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及时总结各地各校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典型经验,做好有关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宣传优秀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先进事迹,宣传技能大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加奖学金数量和规模,奖励职业学校中技能优秀学生。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中职“文明风采”等活动。
二、夯实办学基础,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做强中等职业教育。优化中职教育布局结构,大力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继续实施中职质量提升工程,支持120所左右中职学校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培育30所发展进位的种子学校。争创国家中职优质校。落实“十四五”期间中职学校骨干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建设60个省级骨干专业和20个省级特色专业,争创国家中职优质专业。实施中职学校绩效评价工作。
(四)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继续实施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推动10所国家级“双高”校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积极谋划下一轮国家“双高计划”遴选申报工作。继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重点培育建设30所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40个省域高水平专业群等12个重点项目,做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实施高职学校绩效评价工作。
(五)稳步发展职教本科。继续推进职业本科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加强对现有3所职业本科学校建设的督导调度,努力打造职教本科全国排头兵,争创全国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担负起全国职教本科领跑者的角色。
(六)支持保定市职教改革。落实《教育部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打造品质保定的实施意见》(冀政字〔2021〕61号)精神,重点支持指导保定市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职教园区、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培养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保定市探索开展职普融通实验班。
三、强化产教对接机制,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共同体
(七)实化集团协作。推动省级职教集团设立奖学金工作落实落地。鼓励省级职教集团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及交流活动,促进集团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层次对接、全方位融合,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托职教集团优化专业群建设,举办技能大赛,推动集团内校企共建共享。鼓励职教集团探索实体化运行模式。
(八)深化校企对接。创新开展多种形式校企对接活动,搭建校企沟通平台。鼓励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举办产业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继续推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我省职业院校共建鲲鹏产业学院。落实与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继续开展书记校长走访企业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遴选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落实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抵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九)促进科教融汇。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要围绕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领域,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重要产品研发,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四、深化“三教”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十)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注重将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引入技能大赛,科学设置赛项,指导职教集团及大赛承办院校开展大赛技术技能内涵和训练方法研究,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继续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支持我省职业院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争金夺银。
(十一)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开展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督导国家级与省级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效益。
(十二)健全教材管理制度。落实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和教材选用备案制度,指导规范职业院校教材选用和使用。推进中职规范公共基础课程教材选用和教学实施。
(十三)加强教学工作与创新。持续推进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促进职业院校科学治理。持续建设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支撑项目。加大实施“1+X”证书制度力度。推动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持续实施中高职质量年报制度。
(十四)扩大贯通培养通道。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3+2”人才培养,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培养。扩大“3+4”培养规模,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职业本科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贯通培养模式。积极开展“2+2+2”(中职+企业+高职)分段培养人才试点。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稳步推进职教高考制度改革。
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服务产业企业能力
(十五)服务产业发展。指导职业院校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聚焦我省十二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等各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度。
(十六)助力乡村振兴。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开办涉农专业,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继续做好对青龙县、威县职业教育帮扶工作,助推青龙县、威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支持我省职业院校对口帮扶新疆、西藏相关职业院校。
六、提升开放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十七)推动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职教标准、优秀师资团队、通用职业证书等国际优质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后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办好中泰“祖冲之学院”。支持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参与钢铁、电力等国际产能合作,主动服务河北企业“走出去”。
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十八)办好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推动构建老年教育各相关部门共建共享、民间资本多元参与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网络,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推动县级以上举办老年大学,县级以下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基层老年教育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利用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库,推动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多样态学习方式和泛在化学习环境。
来源: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意见》是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大改革。“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发展理念的问题,即如何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问题,即如何干职业教育;主体责任的问题,谁来干职业教育。”该负责人表示。
破除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意见》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将对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
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意见》直面产教融合中的堵点问题,提出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更加注重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二者不是平行更不是对立的。”该负责人说,《意见》在巩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不同”走向“协同”,各种教育类型优势互补、交叉融合,都服从、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共同目标。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了五项重点工作。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急需专业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建设专家团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遴选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该负责人介绍,依托头部企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指导各地制定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
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启动高水平实践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对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分类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
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支持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职教高考方案,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制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指导意见,支持各省开展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中职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4)七年贯通、高职专科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2)五年贯通培养。“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该负责人表示。
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
推出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
《意见》以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为核心,设计了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改革新机制,着力营造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新生态。
点上突破,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2023年初,选择10个左右省份,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一省一案”编制落实方案,“一省一策”给予差异化支持,“一省一台账”逐项推动落实。
线上提升,围绕办学能力的关键条线,推出一批关键政策和重点项目。一方面,围绕上述“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推出专项工程计划,推出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树立标杆、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针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地方“不敢碰”“不好讲”的难点,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向社会传递信号、给地方提供支持,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结构,持续优化设置,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老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越来越高。
据介绍,目前,已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一大批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本报记者 金正波)
来源:人民日报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新增立项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
教职成〔2023〕2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实施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19〕408号)和《关于开展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中期建设总结工作的通知》(教办职成〔2021〕378号),省教育厅会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组织开展了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新增立项建设单位调整遴选工作。经学校申报、各地(有关部门)推荐、专家综合评审、公示等环节,确定了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新增立项建设单位名单。现将名单公布如下:
一、项目立项建设名单
新增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等14所学校为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名单见附件)。
二、项目建设有关要求
各新增立项建设单位要按照省直四部门《关于实施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19〕408号)要求,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的研究、论证、编制工作。各立项建设单位要认真学习、研究教职成〔2019〕408号等文件的有关要求,高水平编制《建设实施方案》并报省教育厅备案,结合学校实际,有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二)项目建设管理。各立项建设单位要加强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对照《建设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明确建设总目标,制定重点任务与举措,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推进学校建设。省教育厅将对全省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进行验收,达不到项目建设目标的将终止项目建设。
附件: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新增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1月15日
附件: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中央芭蕾舞团,中国煤矿文工团,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院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行业人才培养适应性和技术技能水平,文化和旅游部决定继续实施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3年,该计划设置学生实践引领计划、“双师型”教师创新发展计划、专业研究生科研攻关计划三类项目。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2023年1月19日
附件:
1.2023年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
2.2023年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申报书.doc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教职成函〔20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2022年7月24日至11月14日,在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黑龙江、新疆等27个赛区成功举办。共有来自全国32个地区的5591支队伍、12427名选手和9624名指导老师参加了中、高职组102个项目的比赛。
同时,为配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赛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8月9日至20日在天津、江西赛区成功举办。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等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的293所院校、988名选手和489名指导教师参加了竞赛类和展演类比赛。
现将各赛项获奖选手、优秀指导教师及所在学校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请各地结合实际,做好赛事总结和表彰工作,用好比赛资源和成果,推进资源转化,加强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走出去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
1.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中职组)
2.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高职组)
3.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
教育部
2023年1月13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表决通过并正式施行;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我国首次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的出台,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深化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筑牢了“四梁八柱”。时代大潮中,职业教育正乘势而上,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
“如果没有继续上学,我可能还在老家务农,无法看见大山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因为青岛海运职校与安顺民族职校结成对子,将船员培养作为合作方向,贵州小伙秦龙江得以学习航海捕捞专业知识。现在,他不仅能操控万吨巨轮航行海上,也成为家人的依靠。
回望2022年,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有序有效推进,越来越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
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以立法方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
《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受职业教育成长成才的学子,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近年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多个省份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成为中高职毕业生深造的重要途径。2022年,中职毕业生有约七成选择升学;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院校32所;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顺利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
——覆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和高等教育本科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纵向贯通”的目标。《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将“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拥有和普通院校学生平等的求学、就业与发展机会。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职业教育的定位更加清晰。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实训室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李新海正专心致志研究汽车构造。还没毕业的他就已经被几家企业争相“预订”,而和他有一样情况的同学还有很多。
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随着《意见》的落地,职教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趋势来到了新关口。
目前,中职、高职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实施,到2025年将有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职教助力区域发展的好消息也接连传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举措,正在成为职教工作的亮点与重点。
在天津,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成功打造海河教育园职教示范窗口,形成行业办学、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职继协同等经验做法。
在全国范围内,经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积极推进,已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国际交流更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不可缺少的一环。2022年8月,我国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以此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主场。
大会同期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会、盟、赛、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
此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期举办,倡议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变局;“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探讨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继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为合作国培养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长远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传播中国声音,也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之下,助力产教融合更上一个台阶。
2022年,广州科教城迎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4600余名新生。从155间智慧教室到铺设4条城轨和高铁线路的实训基地,铁职院新校区项目总投资17.08亿元。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铁职院过去受制于办学场地限制,而广州科教城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学校硬件办学条件。
广州科教城的例子是一个缩影,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正在得到积极解决。
2022年,国家在制度上、标准上、师资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平台。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汇聚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两万门,覆盖600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
这一年,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全面加强,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教育部修订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也基本完成;根据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教育部修订通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为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和标准保障,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类型教育的内涵。
这一年,国家部署实施了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为办好类型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80%以上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到2025年底达标比例提高到90%以上,明确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真正落实职普地位同等重要。
这一年,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更好支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启动“双师型”教师分级认定工作。
这一年,职业教育各项赛事和活动如火如荼举行,对提升育人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持续开展;教育部等十部门组织开展了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评选等影响力广泛的活动,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回顾2022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与关怀下,职业教育战线正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奋斗!
来源:微言教育、中国教育报
根据《“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要求, 为引领和规范职业培训教材选用与使用工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精选近年来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培训课程规范开发的, 经审定合格的职业培训教材和数字资源, 汇编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规划教材选用目录(2023 年) 》(以下简称《目录》), 供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在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时选用。
《目录》收录四大类职业培训规划教材, 共869 种。一是就业技能培训类, 服务于就业重点群体, 主要包括就业技能培训教材(适用于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培训教材;二是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类,服务于企业职工, 主要包括职业资格培训教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 以及安全生产与工伤预防技能提升培训教材;三是创业创新培训类, 服务于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人员, 主要包括创业创新意识培训教材、创业综合能力培训教材;四是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类,服务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人员, 主要包括通用素质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
《目录》中就业技能培训类、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类教材按通用素质、康养服务、生活服务、机械制造、电工电子、交通运输、商贸服务等职业类别分别排序, 每一职业类别中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序。已正式出版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指南包 课程包) 》作为附录供查阅。
本《目录》可在中国职业培训在线(职培云) (http:/ / px. class. com.cn) 及技工教育网(http:/ / jg. class. com. cn) 查询、下载。各地如需反馈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可联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来源:技工教育网
近日,在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职业教育专场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院校发展处处长任占营介绍,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对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需要引起注意。未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可能下降,增速肯定会放缓,这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那么,如果政府调整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怎样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面临挑战,职教财政投入或下降
经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结构以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为主,社会资金投入为辅。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显示,在职业教育办学投入方面,我国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全国各级财政部门把职业教育作为投入重点,坚持把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十三五”期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4万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达1.84万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在全部职业教育经费中占比逐年增长。
然而,任占营提醒,虽然这些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总量上不断提高,但受国际形势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可能下降。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激活发展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引入社会资本不能够违背教育公益性这个原则。要严格规范管理,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构“血管”,多渠道推动职教发展
如果政府投入减少,职业教育该如何多渠道筹措资金,维持正常运转?
2022年,施行二十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迎来首次大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强化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新职教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此外,2022年发布的《关于教育领域扩大投资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也明确,通过专项贷款重点支持职业院校以及依托职业院校或企业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大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资本投资民办职业学校等多渠道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自我“造血”的“血管”,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以山东为例,2021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由政府单一举办变为地方政府、省属大型国企和地方国企三家共同举办,形成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引入企业资金,解决了筹资难、建新校区慢的难题。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是由潍坊市政府主导举办、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的全国首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学院官网显示,该校以混合所有制模式先后引进社会资金9300余万元,共建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和1个中外合作项目,实现了校企一体化育人。
拥抱市场,激发职教自身活力
“职业教育在中国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事实上,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财政经费就是很少的,主要是靠市场与产业建立联系,通过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共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因此,要想让职业教育实现自我“造血”,就要让职业教育拥抱市场。
“职业学校不能总是被‘抱在怀里’。”储朝晖表示,“最关键的是要让职业教育深层次融入市场。只有让职业学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职业教育的‘身体活力’才会得到发展。”
他认为,职业教育具有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不能“厚此薄彼”。解决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油水不粘”的问题,需要将职业教育放进市场,使其自主、自觉地与市场、产业结合。“如果结合得好,就能实现自我‘造血’。”
来源:《科技日报》2023年01月13日第6版
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1]3号)指出:“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是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之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职实行学分制的基本思路。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浙江、上海、四川等省市陆续出台了省级试点意见,并选择了一部分试点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学分制实践探索。但由于部分院校管理人员尚未对中职学分制的特殊性有深刻认识,仅仅将现有课程折算为学分,没有从教学管理制度层面进行深入改革,导致学分制改革本质上并未脱离学年制的影响。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学分制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推行并产生实际效果,亟须从根本上明确其重要价值及改革障碍,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一、中职学分制的内涵及当前存在的局限
1. 中职学分制的内涵。
19世纪,在德国学术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学分制应运而生,随后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实践。从内涵上说,学分制是将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和学习成效的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大自由选择空间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三个典型特征。首先,学分制的自由选修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学年制中,学生往往作为被动的教育对象,处于依附地位,很难完整地将自身的意愿和诉求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学分制后,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兴趣自由选修课程、教师和专业,这是一种建立在“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其次,弹性学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己的选课内容自定步调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的自由度。最后,目标管理解放了教师教学管理过程。传统学年制更加强调过程管理,如对学时、课时、考勤安排等部分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这需要任课教师将注意力投放到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管理的难度。学分制以是否修满学分作为考核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根据考核成绩折算的绩点对学生进行评奖评优,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开展过程管理的时间更自由。
2. 当前中职学分制的局限。
第一,中职课程体系的强制性要求造成学习空间受限。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发展与走向。因此,重构课程体系是中职学分制改革的根本切入点。从现实情况看,中职现行的课程体系整体上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其中专业(技能)课程处于支配主导地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设置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课程压缩空间很小。这种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强制性要求使得选修课尽可能在满足必修课课时学分的基础上开设,同时由于选修课知识多为专业课的补充,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很小。此外,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基本实行完全学年制,学生以行政班为单位,所有学生都按统一标准进行考核。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学校采用学分制后难以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第二,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了自由学习空间。实行学分制在权力关系分配上是一种教师向学生“授权”的行为,而这一行为的实现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认知、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但是,中职学生并不能完全激发学分制的正面功能。一方面,中职学生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在自主选课中无法判断自己真实的需求,进而出现盲目选择、从众选择的现象;另一方面,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受过专门的自主能力和约束能力训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制订计划能力。即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也因为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其在后续学习中出现问题。
二、中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由培养专门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培养能够直接就业的技能型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中职教育的工作重点,而进行中职学分制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中职学分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突破了课程与专业的界限,提升了人才培养类型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的学分制更全面地考虑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及时跟进行业发展动态,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总体来说,中职学分制改革不仅能够发挥学分制本身的优势,而且能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有利于引导中职教育理念转向,促进中高职教育阶段间的衔接。
中职学分制改革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进而实现了彻底的课堂革命,大大强化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由中职学分制改革所带动的教育资源整合与重构有助于引导中职教育者养成“以教促学、以评促学、以管促学”的学习者中心教育理念,为未来的学校建设与制度改革奠定理念基础。此外,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渐发展,如何促进中职与高职两个职业教育阶段之间的合理衔接将成为短期内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中职学分制改革将学分管理、教师辅助、学生自主的理念引入中职教育阶段,既有利于学习者提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又有利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更好地完成教师、课程、教材、评价与考核等教学要素的衔接和融合,进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 有利于学习者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因为全面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在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中职学分制改革能够在开发与引进更全面的教育内容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学习自由,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思维特征角度来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在个体身上独立存在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不同的智能组合将呈现不同的智能结构,而不同的智能结构将从根本上决定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因此,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学分制为中职学生赋予了更大的选课自由和学习自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分制能够进一步发挥其聪明才智,突出其专长;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通过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能够以兴趣为导向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量更具挑战性的岗位出现,这就导致用人单位更强调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智慧。学分制以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为前提,以区域优势和学校特色为支撑,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学情和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了一种适应不同人的课程体系,能够在实现学生知识结构最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三、中职学分制改革的障碍
1. 理念制约:
标准化教学思想制约了学分制整体环境的构建。教育在文化层面上可以被视作一种主体性文化参与,思想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中职学分制改革,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学分制的核心思想,对如何实施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标准化教学思想影响,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环境始终难以构建。具体来说,在传统学年制教学中,教师主导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并在每一环节都有固定的学生群体、具体的课时安排、统一的考核标准。这种标准化、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具有可复制、易重复的特点。引入学分制,将完全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突破原有理念的束缚,转变教育理念,养成新的教育智慧,从而形成适应中职学分制改革的文化氛围、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
2. 制度制约:
相关制度不健全束缚了学分制的整体发展。中职学分制改革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是一项系统性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具体涉及学费收取、学籍管理、教职工人事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与普通教育并无太大区别,大部分地区仍按照普通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导致在学籍管理、生均经费拨款等方面对学分制改革形成了障碍。学籍管理方面,如果学生在三年的学习后没有修满学分,在为该生延期后办理毕业证等手续时往往与现行制度之间发生冲突,导致学生难以顺利毕业和就业。教育经费方面,如果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并达到毕业条件,学校注册人数和对应财政拨款将会随之减少;而当学生三年结束后未能修满学分,则需要延长教学时限,增加教育成本。由此可见,与中职学分制相对应的经费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总的来说,由于中职学分制的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真正实现学分制改革困难重重。
3. 机制制约:
缺乏支持学习者自由选课的整体运行机制。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参照高等院校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通常设置专业部作为二级学院,将管理重心下放,专业部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学生、教师均按部划分。随着中职学分制的推行,这一问题逐渐凸显。首先,由于实行学分制的选修课程需要覆盖更宽的课程门类,而单一专业基础的专业部教师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由于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学校从降低意外事故、保障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多采用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约束。最后,学分制下的走班教学形式,使原有的行政班概念逐步弱化甚至取消,学生管理工作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专业部在管理学生方面权责划分不清。可以看出,虽然中职学分制改革从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有的运行机制与学习者自由选课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4. 平台制约:
中职学校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实施空间受限。在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下,教学预设计是以学年为大单位、课时为小单位提前准备好的教学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教师和学校的教学资源管理流程。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状态下,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分散化选课的双重影响使得学校无法准确预估每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同时,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条件,教学管理过程更加复杂。面对学生信息日益复杂化问题,学校需要通过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将教育者从繁杂的信息管理中解放出来。然而,由于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办学经费只能维持基本运转,无法大幅增加经费投入信息化平台建设。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其在学分制改革中的实施空间受到限制。
5. 教师制约:
缺乏足够多的能吸引学习者的教师资源。教师资源紧缺是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在中职学分制改革实践中,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难以适应学分制要求。首先,中职学校教师已经习惯于长期采用学科型教育模式,多数教师只研究某个具体方向的课程或研究问题,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开展相关专业的关联课程教学。其次,中职学校教师较少开展科研工作,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反应迟缓,因而无法开发出高质量的选修课,使得学分制无法真正落实。最后,中职专业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系统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往往凭借自己的教育经验开展教学,而学分制要求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这与中职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相适应。可以看出,中职学分制改革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做支撑,将难以开设能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习者的选修课程,更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四、中职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对策
1. 局部渐进:
通过局部试点实现部分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从思想观念到管理过程再到具体实践的一系列改革。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一种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但对中职学校来说,学分制还是一个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的新生事物,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逐步完善和探索过程。因此,尽管中职学分制改革具有理论上的诸多优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探索。为避免学分制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过程中难以开展、难以落实的问题,学校要配合地方教育部门以系统性思维进行设计,以局部试点逐渐推进,即可以在某个专业率先开展试点并以成功案例为参考经验稳步实施。
在选择学分制试点学校后,中职学分制改革还需要从三方面实现过渡:首先,在课程层面,优先从通识课程入手进行学分制管理,在引进与开发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后,逐步建立以学分绩点为核心的学生信息管理方式,为后期学生的选修课程和学籍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在教学组织层面,保留原有年级和行政班的概念,减少在改革初期因试点工作与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日常管理冲突问题,并以行政班为单位在每周固定的选课日组织开展选课走班作为补充。最后,在教师团队建设层面,选拔和引进一批兼具职业指导与学业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学分制改革提供师资保障。总之,中职试点学校应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逐步完善选修机制,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扩大自主选择范围,赋予学生在专业中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权利。
2. 资源引导:
构建学分制改革环境。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是中职学分制实现顺利改革的前提条件。中等职业学校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轨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以人、财、物为核心的资源环境和以政策规范为核心的制度环境构建,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环境配套改革,在学校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推进各种资源整合,重新调整和架构整个教学运行组织与管理系统。从资源环境建设方面来说,首先,可以吸引更多拥有行业企业经历的高水平技术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共同建立一支理念先进、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的同时丰富课程内容。其次,允许中等职业学校聘请相关专家开展指导和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改造,建设数量足够、规格各异的教室和实训室,配备足够的实训设备和信息化终端,增加图书馆藏书数量。最后,依托教师资源和信息化平台进行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引进,精简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从制度环境建设方面来说,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支撑中职学分制实行的制度体系,内容不仅要涉及学生选修、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还要对中职学分制改革中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和整合统筹考虑,使得中职学分制改革的制度环境具有向内的指导性和向外的适应性。
3. 课程重构:
保障学分制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课程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学分制能否发挥优势的关键。课程作为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整体计划和具体安排,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价值导向、内容引领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学分制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程方面的自由选择性,但“选”往往只是形式,“课”才是核心。中职学分制改革如果仅仅在计算方法上把学年转换为学分,将学年制课程体系完整移植过来而不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将无法发挥其优势。因此,中职学分制改革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构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能够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优势,与学分制所要求的自由选修具有内在耦合性。首先,从设计思路上说,中职学分制改革可以秉持“底层共享、中层互通、高层自选”的理念,即不局限单一专业方向,打破原有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固化形态,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知识点和能力单元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其次,从具体操作上说,中职学分制改革进行模块化课程建设,可以在尊重知识整体性、学科交融性及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依据相关主题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重构。最后,从质量管理上说,在中职学分制改革的模块化课程建设中,要夯实必修课的质量管理,开发具备灵活“抽离”和“嵌入”功能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得不同性质和功能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合,更好地满足学生兴趣多样化需求和教师教学灵活性需求。
4. 行为塑造:
从外围到内部促使学分制的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必定是一场长期性改革。严格来说,学分制与学时制不同,前者源自近代高等教育率先取得发展的欧美国家。我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后发型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学年制或以学年制为主体、学分制为辅助的学年学分制。因此,要实现学分制改革需要从学校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投入、教学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切入进行配合性调整,即需要从外部切入,最终在内部引起改变。这为中职学分制改革从外围到内部的形式推进提供了思路,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对于整个中职学分制改革来说,是从外部环境到内部体系的渐推式改变。中职学分制改革是在政策导向下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根本性变革。落实到每一个相关单位,必须要在接受国家号召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真正将中职学分制改革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从外部行为到内部理念的递进式改变。由于受完全学年制教育体系的长期影响,中职学生对学分制也需要适应过程。可以从学生更感兴趣、更便于接受的第二课堂开始,将学生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比赛、校园文化活动等所获得的成果与学分结合,让学生逐渐习惯自由选择课堂并量化为学分予以保存,教职工逐渐掌握各类学分认证、转化流程和标准,进而适应学分制的各种运行,并形成自主选课、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总之,中职学分制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以外部力量进行赋能,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形成内部认知,使得中职学分制改革具有持久的动力。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生命在于质量,如何通过对教师、教材、教学等教育要素进行改革以建设有质量、有成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职业教育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行中职学校学分制改革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从教学制度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入手,通过对学分的赋予、交叉、加权、积累等措施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多层次、多维度管理。它是一种人才培养观念变革,有助于中职院校认识和理解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它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具体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环节的调整与优化,需要系统考虑各个相关环节,解决相关制度之间的匹配和协调问题。尽管中职学分制存在一定局限,当前也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发展障碍,但随着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改革的逐步推进,必然真正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教育与职业
教育部等三部门公布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公布了新一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旨在鼓动引导企业落实《职业教育法》,深度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提升取得“双赢”的典范。
经地方和行业推荐、专家综合评议,教育部三部委审核,最终确定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重庆船舶工业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100家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为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入选基地多为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岗位群、产业链专业面覆盖广,包括农业、机械、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旅游餐饮等46个行业领域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的18个专业大类,在全国多个省份建有分公司,在职教教师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案例,能够为职教教师企业实践提供更广泛和更优质的选择。
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是接纳职业学校教师实践的重要场所,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基本情况,熟悉企业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学习生产实践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产教联合体、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良好生态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是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领头雁”的示范效应,意义重大。
《通知》明确,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要加强建设,打造样板,为参训教师提供必需的人财物支持。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国家级基地的工作,加强指导和管理,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利用好国家级基地高质量开展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建立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内涵建设与纵深发展。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门将持续开展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加强支持各地建设一批省级基地,引导职业学校建设具备生产能力的校级基地,不断完善教师企业实践体系,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良匠之师”。
来源:教育部
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年,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在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教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中国教师报》特别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对过去一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事件进行了梳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关于职业教育的新论述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首次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整体观阐发“三教”协同和“三融”发展思想;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首次在党中央的报告中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提出通过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指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新论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出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寄予的新期待,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能力,提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的能力,将成为未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施行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内容从五章四十条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条,篇幅由原来的3000多字增加到10000多字,内容大大拓展,体系更加完备,体现了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反映了新时代新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自身需求。
该法的修订与颁布具有4个鲜明特点:一是历时长、参与面广、论证充分。从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规划,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历时14年完成,过程中数易其稿,多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作出多轮重大调整,最终的定稿成熟完善、认可度高。二是集重要政策文件、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之大成。修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吸收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宝贵经验,将之上升为法律。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该法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特别是对类型定位、职普分流、办学主体、断头路等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上予以积极回应,为澄清误区,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四是颁布时机成熟,引起社会持续广泛关注。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一年后颁布该法,社会关注度高,媒体讨论充分,无论是解读阐释还是观点争鸣,都产生了很好的普法宣传效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战略任务、重点工作和组织实施4个部分,共计14条,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各方互动联动协同发展机制为改革方向,以探索省域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战略任务,做好关键办学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等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和4个方面的条件保障工作。
《意见》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要把握好如下3点:其一,领会《意见》精神,更新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认识。彻底改变对于职业学校和职校生的歧视性观念,切实把职业学校作为协同创新重要主体、国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重要支撑来看待。其二,按照《意见》要求,将“三融”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三,根据《意见》部署,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机制是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前提。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
2022年3月28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汇聚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两万门,覆盖600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包括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中心在内的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在助教、助学、助管、助研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成果,是适应新一代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主动探索从传统工业时代教育模式向智慧教育新范式转变的重要标志。目前各地各校正在加快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步伐,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探索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智慧教育新形态正在形成。
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成功开展
2022年5月8日,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正式启动。活动周继续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教育部、中宣部、网信办、人社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十部门牵头组织开展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活动周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后的第一个活动周。活动周期间,各地围绕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教育部专门组织了《职业教育法》专场宣传活动。此外,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改革发展重要成果、典型集体和人物以及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本次活动周的宣传重点。
自2015年国务院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活动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7届,成为宣传展示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规定每年5月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目的是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毕业
2022年6月10日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海南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等职业本科学校陆续举行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首批本科层次的毕业生。与此同时,职业本科学校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备受关注。
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了自己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颁授出了自己的首批职业本科学士学位,在体系内部更高一级的“梯田”里收获的第一茬果实。从2019年起,教育部批准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招生4.14万人。首届毕业生就业赢得开门红,根本原因在于其素质达到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是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作出的一系列规划部署的成效体现。有专家指出,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主要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有潜力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首届职业教育本科学生毕业,标志着我国“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已经确立。
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2022年8月19日,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开幕。本次大会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起并主办的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来自123个国家(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代表出席大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主旨演讲。大会形成了《天津倡议》,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同期成立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了“会、盟、赛、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
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举办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主场,转入主动作为的新阶段。2022年,我国还成功举办了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论坛、“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区域性职业教育国家会议,持续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继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加快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步伐。
《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职业分类大典》完成修订并公布
2022年9月7日和9月28日,教育部、人社部分别向社会正式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简介框架统一调整为9项内容,覆盖新版专业目录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49个专业。2022版《职业分类大典》对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在保持八大类不变的情况下,净增了158个新职业,首次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职业数达到了1639个。
专业简介是介绍专业基本信息与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标准文本,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分类大典则是职业分类的成果形式和载体。两部文献的修订都突出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充分反映了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新要求,体现了汇聚群智、与时俱进、求新务实的特点。二者的发布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以及开展需求预测、统计分析等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导向性价值。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启动
2022年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启动了认定工作,明确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同时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将“双师型”教师分为中职和高职两类,分别划分为初、中、高三级。
这是我国职业教育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启了国家行动的新篇章,“双师型”教师认定进入了有国家标准可循的新阶段。各地各校需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文件要求,消化吸收国家标准,研制符合本地实际的认定标准和实施办法。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实施
2022年11月7日,教育部、工信部、国资委、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和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多次予以强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因此,提前谋划布局,加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对于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
每经AI快讯,为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并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建设,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共有100家企业入选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分别来自机械、交通运输、农业、土木建筑、能源动力、生物技术等40多个行业领域。
教育部等部门要求各地积极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国家级基地要积极参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协同开发课程资源,选派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促进“双元”育人。
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主动加强与国家级基地的联系,严格落实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年累计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国家级基地要提供必需的场所、设备和技术指导人员,让参训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参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企业职工教育与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与推广等工作。
此外,教育部等部门还要求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与行业主管部门密切联系配合,建设一批共享开放的本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同时,要引导职业院校整合校内外企业资源,建设具备生产能力的校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央视新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从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责,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从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斐然,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持续涌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破解之道。
推动普职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2年5月正式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矮化”“窄化”的刻板印象。对此,《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普职分流带来的焦虑有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现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2915万人。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上升渠道方面,职业教育办学的“天花板”正逐步被打破。“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也初步构建了融通机制。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陈子季表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探索省域职教体系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们正在新一代智能焊接技术平台上忙碌着。该校激光与焊接技术应用研究院教师王军说,当下很多先进制造业企业急需高级焊接技术人才,为此学校为相关企业定制培养了20余名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实践,是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说,天津市持续创新制度设计,先后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区升级版”;设立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建立完整的中高本硕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
对于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意见》提出了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同时,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陈子季指出,《意见》将改革的基座落在区域性、行业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四梁八柱就是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开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构建央地良性互动、协同推进有效机制。
匹配人才供给与需求
2022年10月,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李德鑫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了家具制作项目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首金”。
“我幸运地赶上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李德鑫说,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红利,让职业技术人才有了更好的保障。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现代学徒制项目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
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意见》提出了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等举措。
陈子季表示,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意见》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王铵说,中车集团将联合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率先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我在这里学会了使用机器人和视觉设备,还开发了一个工业通信研究项目。”在位于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的鲁班工坊,葡萄牙学生亚历山大·热拉尔多梳理起3年来的实训收获。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中国标准培训当地教师,再由当地教师教授学生,将中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
目前,中国已经在海外20个国家建立了21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建设质量获得国际广泛认同,成为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载体。
对此,《意见》提出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等举措,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陈子季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市202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定于2023年1月14日举行。今天起,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自行打印本人的《北京市202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准考证》。
准考证包含多项重要信息
高考美术统考准考证包含考试时间、地点、考场号、考试科目及考试应试守则等多项重要信息,考生应仔细阅读。此外,考生参加考试的具体地点,考生也可在准考证查看。往年总会有考生因疏忽大意,未看清考点名称、地址,导致走错考点耽误入场甚至错失考试机会。对此,考生打印准考证后,务必要仔细阅读确认自己所在考点的名称及详细地址。
提前做好考前防疫准备
报名参加此次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的考生要切实履行个人防疫责任,加强个人防护,考前应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考生应于考前7天开始按照学校(报名单位)要求进行健康状况监测,每日进行体温测量,如实填写《北京市202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考生健康承诺书》。凡出现发热(体温≥37.3℃)、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和与疫情相关的其他情况应及时向学校(报名单位)报告。
考生应于2023年1月13日中午12时前24小时内完成一次抗原或核酸检测。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以及《北京市2023年高考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考生健康承诺书》请于2023年1月13日中午12时前按要求交学校(报名单位)。
考生须服从考点统一安排。考试当天,凭身份证和准考证,提前40分钟到达考点。主动接受考点校身份验证、身体健康监测和对随身物品等进行的必要安全检查。考生进入考点必须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不得因佩戴口罩影响入场身份识别,其中阳性或有疑似症状的考生须全程佩戴N95/KN95口罩。
来源:北京考试报
从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责,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从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斐然,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持续涌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破解之道。
1.推动普职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2年5月正式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矮化”“窄化”的刻板印象。对此,《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普职分流带来的焦虑有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现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2915万人。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上升渠道方面,职业教育办学的“天花板”正逐步被打破。“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也初步构建了融通机制。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陈子季表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2.探索省域职教体系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们正在新一代智能焊接技术平台上忙碌着。该校激光与焊接技术应用研究院教师王军说,当下很多先进制造业企业急需高级焊接技术人才,为此学校为相关企业定制培养了20余名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实践,是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说,天津市持续创新制度设计,先后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区升级版”;设立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建立完整的中高本硕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
对于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意见》提出了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同时,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陈子季指出,《意见》将改革的基座落在区域性、行业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四梁八柱就是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开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构建央地良性互动、协同推进有效机制。
3.匹配人才供给与需求
2022年10月,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李德鑫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了家具制作项目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首金”。
“我幸运地赶上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李德鑫说,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红利,让职业技术人才有了更好的保障。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现代学徒制项目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
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意见》提出了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等举措。
陈子季表示,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意见》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王铵说,中车集团将联合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率先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4.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我在这里学会了使用机器人和视觉设备,还开发了一个工业通信研究项目。”在位于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的鲁班工坊,葡萄牙学生亚历山大·热拉尔多梳理起3年来的实训收获。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中国标准培训当地教师,再由当地教师教授学生,将中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
目前,中国已经在海外20个国家建立了21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建设质量获得国际广泛认同,成为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载体。
对此,《意见》提出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等举措,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陈子季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闻:近日,教育部表示,将支持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职教高考方案,并支持各省开展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中职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4)七年贯通等。
点评:从2021年底“职教高考”的提出,到支持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职教高考方案,可以看到国家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来建构的决心。“职教高考”的目标指向绝不是单纯的学历升格,而是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相对应的育人品质的升级。
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不是靠某单一层次职业教育能够完成的,它是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使命。“职教高考”的深远意义在于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系统化的发展通道,推动各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动衔接、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范围、内容和质量上的突破。
如今,国家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断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其中,通过“职教高考”畅通升学渠道,给广大职校生提供了学历提升、技能精进的机会,有助于缓解中考分流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上发力,不过,这一制度如何有效推行,还需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人们期待,“职教高考”在各省开花结果,从而能够推动更多适合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学子选择职业教育,从而大大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破解社会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
来源:工人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表决通过并正式施行;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我国首次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的出台,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深化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筑牢了“四梁八柱”。时代大潮中,职业教育正乘势而上,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
明确职教定位,从“层次”向“类型”转变
“如果没有继续上学,我可能还在老家务农,无法看见大山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因为青岛海运职校与安顺民族职校结成对子,将船员培养作为合作方向,贵州小伙秦龙江得以学习航海捕捞专业知识。现在,他不仅能操控万吨巨轮航行海上,也成为家人的依靠。
回望2022年,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有序有效推进,越来越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
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以立法方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
《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受职业教育成长成才的学子,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近年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多个省份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成为中高职毕业生深造的重要途径。2022年,中职毕业生有约七成选择升学;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院校32所;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顺利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
——覆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和高等教育本科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纵向贯通”的目标。《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将“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拥有和普通院校学生平等的求学、就业与发展机会。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职业教育的定位更加清晰。
落实产教融合,转型升级步入新阶段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实训室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李新海正专心致志研究汽车构造。还没毕业的他就已经被几家企业争相“预订”,而和他有一样情况的同学还有很多。
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随着《意见》的落地,职教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趋势来到了新关口。
目前,中职、高职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实施,到2025年将有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职教助力区域发展的好消息也接连传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举措,正在成为职教工作的亮点与重点。
在天津,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成功打造海河教育园职教示范窗口,形成行业办学、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职继协同等经验做法。
在全国范围内,经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积极推进,已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国际交流更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不可缺少的一环。2022年8月,我国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以此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主场。
大会同期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会、盟、赛、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
此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期举办,倡议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变局;“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探讨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继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为合作国培养大批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长远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传播中国声音,也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之下,助力产教融合更上一个台阶。
加强内涵建设,系统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2年,广州科教城迎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4600余名新生。从155间智慧教室到铺设4条城轨和高铁线路的实训基地,铁职院新校区项目总投资17.08亿元。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铁职院过去受制于办学场地限制,而广州科教城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学校硬件办学条件。
广州科教城的例子是一个缩影,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正在得到积极解决。2022年,国家在制度上、标准上、师资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平台。
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汇聚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两万门,覆盖600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
这一年,职业教育的制度化全面加强,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教育部修订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也基本完成;根据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教育部修订通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为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和标准保障,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类型教育的内涵。
这一年,国家部署实施了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为办好类型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80%以上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到2025年底达标比例提高到90%以上,明确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真正落实职普地位同等重要。
这一年,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更好支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启动“双师型”教师分级认定工作。
这一年,职业教育各项赛事和活动如火如荼举行,对提升育人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持续开展;教育部等十部门组织开展了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评选等影响力广泛的活动,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回顾2022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与关怀下,职业教育战线正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共同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奋斗!(本报见习记者 程旭)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上海,职业院校与区级政府合作建立“双元制”特色产业学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在安徽,职业院校与制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协议书,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山东青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接收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近年来,多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并从战略任务、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等方面为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描绘了蓝图。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能力为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核心课程,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优化课程供给,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教育。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企业搬进职业院校、让职业院校走进企业,推动职业院校育才和企业用人的精准匹配,找准校企双方的结合点、共赢点,让职业院校和企业真正做到“两头热”和“真融合”。比如,有的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灵活设置“厂中校”和“订单班”,企业提供学习、住宿场所,职业院校提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按照教育教学计划和企业用工需求,适时安排学生进驻产业学院。通过合作,职业院校得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资源,企业也获得了技能人才供给。在延伸校企合作的深度与范围上做好文章,打通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就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有效对接。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还要持续推动职普融通。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是改革职业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上海的一家职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首届37名职业本科毕业生日前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有一名考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确立就业和升学“双导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高职的“天花板”,不同禀赋的学生就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职业教育也能在就业市场上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与吸引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变”, 职业教育必能不断发展,既为广大青年学习就业提供新的选择,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康岩)
来源:人民日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2〕号)要求,经综合评议,确定了197所建设单位的评价等级(见附件),现予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月3日至1月9日。
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写明联系电话。反映情况的书面意见请于2023年1月9日24时之前通过信函邮寄,或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电子邮箱,逾期及匿名反映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10-66097867
电子邮箱:zcsyxc@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等级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23年1月3日
附件:
来源网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
来源:教育部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