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3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北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春生介绍了河北省职业教育现状和河北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举措。


河北省召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闻发布会


河北省是职教大省,现有中等职业学校622所,在校生92.27万人;技工学校221所,其中技师学院26所,在校生17.84万人。高等职业学校66所,其中有职教本科学校3所,在校生共81.10万人。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已有49所中职建成国家示范校,11所高职获批国家优质校,10所高职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


河北省召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闻发布会


张春生指出,河北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举措有:


一是扩展职普融通,建立更多职普融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力争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批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落实和推广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政策,支持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三是推进科教融汇,支持职业学校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重要产品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四是打造“升学直通车”,努力拓宽职业教育贯通培养通道,坚持“聚焦产业、聚焦技能,重视生源、重视质量,联合申报、联合实施”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开展好“3+2”“3+4”“五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工作;


五是主动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宣传河北省优秀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先进事迹,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图片 3


发布会上,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王亮、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军和玉田职教中心校长张婧分别就技工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职学校如何推进贯通培养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来源:河北教育发布

经河北省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了2022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各层次各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现予以公布。

 

一、录取控制分数线

 2022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和录取相关工作确定


注:艺术类考生在文化课成绩达到分数线基础上,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若专业课成绩相同,则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二、成绩查询

 

即日起,考生可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网址:http://www.hebeea.edu.cn/),点击首页右侧“成人高考信息服务”链接,选择“项目导航”中“统考生成绩查询”,输入证件号码、考生号、验证码查询本人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为原始分,与公示无误的照顾分在投档前形成考生考试总成绩,供高校录取使用。

 

三、成绩复核

 

凡对统考科目成绩有疑义的考生,可于3月24日8:30至3月26日17:00,携带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和《准考证》到所属考区任一县(区、市)招生办或市教育考试院(招生办)申请一次成绩复核。成绩复核申请须由本人办理,不得由他人代替,逾期不再受理。

 

成绩复核工作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复核内容包括考生个人相关信息、是否考生本人答卷、是否有漏评、小题得分是否漏统、各小题得分合成后是否与提供给考生的成绩一致。按照教育部要求,不对考生查卷。成绩复核结果由市教育考试院(招生办)于3月29日以网站公告或电话通知等方式告知考生。

 

四、招生计划查询

 

考生可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点击首页成人高考栏目,查看2022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生源计划。

 

五、录取工作安排

 

(一)录取工作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为本科层次(含专升本、高起本),第二批为专科层次。

 

(二)每批(不含艺术类专业)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各安排两次征集志愿。考生须填报征集志愿才能参加征集志愿录取。

 

(三)主要日程安排         

 2022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和录取相关工作确定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体系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一起统筹部署,凸显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因”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起到原始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关系。之于职业教育,要做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和高质量经济社会服务供给。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线管理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提供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形成这两个有效供给,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强化管理很关键,核心是建立起分类管理标准。在职业院校内,要建立起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分类管理,并据此建立标准。对于专任教师,要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主要考量的管理体系;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要建立以履行岗位职责和服务师生效能为主要考量的管理体系。当然,育人的核心力量是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要做好服务。


专任教师的首要标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当然标准建立起来后,还需要强有力的质量监控手段。目前,不少高质量职业院校都建立起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并聘请了专职督导,可能这还不够。还需要完善具体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来考核评价专任教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来考核评价教学单位。


对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仅看教书育人,还要看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能力统一于职业院校教师身上,两者不可偏废。只教书育人,不参加社会服务,这样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无异于闭门造车,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专任教师如果没有生产一线的经验,就不可能把握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所以,职业院校教师要在坚持教书育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职业院校在促进教师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上,要坚持“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也就是说,专任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时要有实招、出实效。对那些认真参与社会服务且出实效的专任教师,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激励他们。教师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和实战水平,他们的课堂才更有质量、更有魅力。正如《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的,要吸引行家里手到职业院校任教。职业院校也要助力专任教师成长为行家里手、技术能手和行业骨干,乃至大国工匠,释放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的效能。


(作者系长沙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江苏20年倾力构建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贯通培养为职校生绘就精彩人生


回到母校,南京鼓楼医院产科护士王洁珣感到既亲切又惊喜,既熟悉又陌生。2017年,她从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毕业时,这座位于江北中央商务区的新校区还在建设中。穿行在校园里,崭新的富有现代美感的教学楼、护理实训中心让她感到新奇,熟悉的老师、熟悉的氛围、熟悉的实训场景,又将她带回10年前的青葱岁月。


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王洁珣看到南丁格尔的铜像,一手提着裙摆,一手举起油灯,“提灯女神”在病人生命中的至暗时刻点亮一盏希望之灯。而母校对于王洁珣来说,也正是“提灯女神”一般的存在。


五年制高职为什么能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为全日制高等教育通向县区和农村的主渠道、主力军”


王洁珣初中就读的是一所众多学生家长梦寐以求的名校,但她觉得自己的初中时光有些黯淡。


“我严重偏科,语数外成绩非常好,但物理化学就没及格过。”中考时,虽然王洁珣的成绩可以升入普通高中,但性格要强的她很怕跟在别人后面踉跄前行,于是为自己选择了能够发挥外语特长的南卫涉外护理专业。


经过5年学习,她转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继续本科学习。和那些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大学的同学相比,王洁珣的医学基础更扎实,护理技能更熟练。优异的表现,让她在省政府奖学金项目的申请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去剑桥大学做短期交换生的机会,毕业后如愿地进入了心仪的南京鼓楼医院。


“南卫是我的主动选择,在南卫的5年,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让我在今后的人生中无惧困难,勇于挑战。”王洁珣说。


每年,南卫像王洁珣这样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更多的毕业生在5年学习后直接走进南京各大医疗机构,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南京市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戴莲告诉记者,第一医院共有护理人员1500人,南卫毕业生就有将近500人。全院护理队伍中,无论是中层管理团队还是护师专家团队,南卫毕业生所占比例都超过一半。“五年制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强。”戴莲说。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褚志平也对五年制培养质量赞赏有加,“他们操作能力强,可塑性强,临场应变能力更好”。褚志平每年都会参加医院的招聘工作,同等条件下更青睐五年制高职。今年该院招聘100名护士,准备拿出80个名额招五年制高职毕业生。


“五年制能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技能培训与岗位融入的无缝衔接。”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张宁新说。从基本技能的训练到简单病例的撰写,从护理个案到临床综合病例的临场应变,学校不仅注重对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对其整体护理思维的培养。


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强省。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五年制高职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技能、强劲的发展潜力,在用人市场广受青睐。


大陆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豪华轿车和运动型跑车零部件的德资企业,从2010年开始,公司与常熟职教中心(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开展校企合作,接纳学生顶岗实习。2018年,校企双方进一步在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多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我们之前也从苏州市和省内其他地市的高职招过学生,好不好用还另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县级市能留下来就很难。现在我们企业基本都是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祝磊说。学校党委书记苏建青进一步解释:“我们的生源以本地初中毕业生为主,到了企业很稳定,而且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降低了入职后的培训成本。


”从200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统领全省五年制高职,已经走过整整20个年头,为40万名职校生精彩人生奠基赋能。“江苏五年制高职为什么能够生存、壮大而且广受欢迎?”面对记者的提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克勇回答:“一方面,是因为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中高级工获取率都在80%以上,就业率95%以上,初次就业平均月薪普遍高于同层次学历人群,学生以基础扎实全面、品德行为端正、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社会广泛认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院20年为江苏各区县培养了大量‘留在本地,建设家乡’的人才。五年制高职成为全日制高等教育通向县区和农村的主渠道、主力军,在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长周期早培养为什么好

“长周期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时空规律,早培养容易养成良好职业意识”


“唐文杰现在已经可以调机啦。”不久前,记者随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副校长莫剑中,来到位于无锡高新区的航鹄精密机械公司。刚下车,公司办公室主任周百桃就向莫剑中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莫剑中告诉记者,唐文杰是学校数控专业今年的毕业生。去年12月,他到这家企业顶岗实习,短短3个月就快速上手,完成从操作工到调机员的跃升。车间里,唐文杰正在调试机床,他停下手中的操作对记者说:“我们在学校只操作过三轴和四轴数控机床,没有这个五轴的复杂,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5年时间里,他早已把数控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


“我们这里使用的都是精雕五轴加工中心,一般三年制的高职毕业生,至少要经过一年锻炼,才能从操作工转为调机员。”周百桃说,“航鹄精密机械公司与学校合作已有超过10年时间,中专生、高中起点三年制高职生、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生全部用下来,感觉还是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最好用,因为他们在学校实践学习时间最长。数控机床操作需要积累和沉淀,没有一定时间的训练很难达到我们要求的水平。


”企业对“长周期”培养的肯定,在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庄西真教授看来是必然。庄西真告诉记者,发展职业教育,一定要统筹时间和空间两种教育资源。可以“空间换时间”,引进企业参与办学或加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力度,缩短掌握工作知识和技能的时间。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企业普遍参与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时间换空间”,延长技能学习时间。“五年制高职就是‘时间换空间’的教育策略,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时空规律。”庄西真说。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仅“宜长”,而且“宜早”。庄西真表示,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14岁起,人就进入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由于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容易对技术技能产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从这个角度上讲,初中后职业教育分流比高中后再开始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成长更加有利”。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校长郝云亮对于“早培养”深表认同,该校优秀毕业生陈文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0年,初中毕业的陈文健进入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教师们的引导下,他很快就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加入学校汽车专业社团。三年级时,陈文健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于是有了自主研发制造赛车的念头。他组建了一个20人的团队——致梦车队,一起钻研造车技术。2015年,他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首次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和全国顶尖高校选手同场竞技,获得全国高校第三、专科组第一的好成绩。毕业后,他选择到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继续本科学习,2016年又以裁判的身份重新出现在赛场。如今,陈文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续写自己的造车梦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宜早培养。我们的课程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兴趣培养为主,刚进入学校的孩子,对专业什么都不懂,我们就通过文化引领和一些基础课程,把他们的兴趣带起来,强化他们的职业素养。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给学生提供的项目课程越来越多,让他们在一个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历练成长。”郝云亮说。


一体化贯通为什么行

“完备的中高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和一体化治理避免了学时衔接损耗”


可能许多人会有疑问,五年制高职虽然从学制上来说可称得上长周期,但从学时上来讲,相比高中阶段3年加上高职3年的学习,总学时其实减少了一年,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告诉记者,五年制高职之所以能在学时缩短的情况下培养质量不降,“行”在中高职一体化,避免了学时衔接损耗。


石伟平认为,与传统的中高职衔接项目相比,五年制高职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中高职衔接项目,往往中职和高职各管一段,无法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影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习的连贯性。


在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金陵分院),校长周乐山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学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31个教学模块,成立“山和汽车养护中心”专业实体,在一、二年级开展实境教学,三、四年级开展实体教学,五年级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在综合实践课上,以真实生产任务为教学内容,以实体运营为教学组织方式,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了解和运用。“学校的专业实体已实现专业全覆盖,我们通过7类综合实践课程培育‘众创+自主学习’的教学生态。”周乐山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还要让学生能顺应社会发展,能胜任工作,成为具备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江苏五年制高职从教育生态学、学生长远发展的视角思考课程体系建设,不仅关注学生现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课程与学生终身发展的匹配,构建‘成长式’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观与素质教育课程观的有机融合。”刘克勇说。据他介绍,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进阶要求,江苏五年制高职构建“基础+平台+专项+拓展”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工学交替、学用互嵌、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一、二年级突出知识入门、单项技能、职业认同等基础性要求;三、四年级突出知识关联、多项技能、职业定向等综合性要求;五年级突出知识应用、综合技能、职业发展等创新性要求。


江苏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除了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和教学流程的“一体化实施”,还包括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小学院、大学校”体制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原则对省域97所五年制高职办学单位“一体化治理”。“一体化设计,解决‘育什么人’的问题;一体化实施,解决‘如何育人’的问题;一体化治理,解决‘育得怎么样’的问题。这才是我们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部内容。”刘克勇说。正是因为从设计到实施再到治理的完备,才有了“一体化”的“行”。


中国教育报记者 翟帆 缪志聪 见习记者 王琼

来源:中国教育报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不畅,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很难由中职升学到高职,从而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断头路”局面。为了破解这一局面,不少地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以分段为特征的中高职衔接项目和以一体为特征的五年制高职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相比中高职衔接项目,五年制高职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接续性、贯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该种类型学制不仅得到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认可,而且在江苏、上海等省市日益得到广泛实践,具有较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五年制高职夯实职教类型定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2021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相比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的独立性体现在其内部完整性、畅通性等方面。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未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完整、不畅通有重要关联,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继续接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学生在中职毕业后只能走向劳动力市场。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制高职从诞生之日起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夯实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具有特别的存在意义。一方面,五年制高职融中高职于一体,可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接续培养;另一方面,五年制的重要作用在于稳住了中职的“基本盘”,有了中职,才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地基”,也才能更加地稳固中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五年制高职核心是一体化育人

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目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


作为一种独特的办学形式,五年制高职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传统的中高职衔接项目相比,五年制高职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中高职衔接项目,往往由中职和高职各管一段,未能形成一贯制育人目标,导致人才培养的脱节。而且,传统的中高职衔接项目无法准确把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无法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连贯性。此外,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高职往往占有更多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导致部分课程无法得到科学安排(如将大量本应在高职阶段学习的基础课程安排在中职阶段),甚至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而无法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合力。


五年制高职不是以“3+2”学制的方式进行中高职衔接,而是采用同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同一个教学地点、同一个办学主体。相比之下,五年制高职可以通过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与一体化评价,真正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五年时间内的贯通培养。一体化设计强调课程结构的整体规划与安排,并推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有机衔接。一体化实施强调按知识和技能发展的逻辑,实现课程内容类型、难度和进度的自然过渡与贯通实施。一体化评价强调建立融目标评价、课程评价、课堂评价、能力评价为一体的多元立体评价系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制高职的时代价值

回顾历史,国内外在五年制高职办学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虽然这种历史经验并不一定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大力发展五年制高职的理由,但至少说明,五年制高职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发展五年制高职并非冲动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五年制高职在当下仍有较为突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一是可以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树立标杆。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与交叉融合,劳动力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复合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呈现“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可迁移”等特征。健康服务、护理、学前教育、艺术等专业的专业特质和内在要求,需要长时间反复进行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具有更加复杂的职业能力,也更加符合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长学制学习,而这正是五年制高职办学的长处所在。


二是可以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这种需求不仅在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且在于类型的多样供给。五年制高职融中高职于一体,直接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招生,进行五年学制的人才培养,贴近老百姓需求办学。五年制高职可以为更多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早地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学其所爱,展其所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普遍存在的高等教育学历焦虑。


三是可以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五年制高职定位于老百姓“家门口的大学”,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已成为全日制高等教育通向县区和农村的主渠道、主力军,在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心目中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是,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多面向本地就业,服务于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几乎是唯一“留在本地,建设家乡”的高等教育人群。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弘扬文明礼仪之风,铸牢文明礼仪意识,提升文明校园创建水平,3月20日上午,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举行“践行文明礼仪  共创和谐校园”主题升旗仪式。广播站杨博涵同学主持启动仪式,全校3000余名学生参加。

学生列队整齐

庄严的升旗仪式结束后,广播站王玉同学发言,她向全体学生提出三点倡议:净化校园,美化环境;拒绝脏话,远离粗俗;拒绝暴力,远离野蛮。

庄严的升旗仪式

广播站王玉同学发言

综合部部长蒋艳萍在讲话中告诫全体学生要遵规守纪、文明有礼、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她希望全体同学从今天起将文明礼仪的种子播撒到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争做文明学生,为共创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综合部部长蒋艳萍讲话

 

 

撰稿:吴一丹

摄影:吴一丹

来源:滦南职教中心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


教职成函〔202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5〕10号)要求,我部组织完成了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现将结果予以公布。


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在我部汇总的2023年拟招生专业点共65808个,备案结果可在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网址:http://zyyxzy.moe.edu.cn)查询,专业名称、代码及修业年限以平台公布的为准。


我部共受理2023年拟新设国控专业点申请328个,经会同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设置专业点153个,不同意设置专业点173个,需实地评估专业点2个(评估结果另行通知,合格后方可招生),审批结果可在教育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网址:http://gz.moe.gov.cn)查询。审批同意设置的国控专业将导入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自2023年起可以招生。


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已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相衔接,各地不得将未经备案或审批的专业点添加到招生来源计划管理系统并安排招生。各地要加强对专业办学的监督和指导,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工作协同,严格按照本通知公布的结果开展招生录取等相关工作。


附件:2023年新设高职专科国控专业审批结果


教育部2023年3月9日

 

 

附  件:

图片 1

图片 2

图片 3

图片 4

图片 5

图片 6

图片 7

图片 8


来源:教育部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继续就职业本科的发展发声。


过去5年,她是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向大会提交了《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落地》《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等建议。郑亚莉说,“探索创新职业本科的综合改革方式,可以快速解决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


”从2014年起,职业本科进入到公众视野。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如今,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现有32所,在校生12.9万人,2021年招生4.1万人。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524.34万人,如果每年保持这个招生规模,意味着到2025年后,职业本科学校每年会招生50余万人。目前,这一规模离“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目标还遥不可及。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无可否认,在近10年的探索中,职业本科办学定位应该如何确定、教育模式如何调整、未来如何提高社会对职业本科认可度等核心问题还悬而未决。职业本科,迎来了“阵痛期”。


今年全国两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关注职业本科的三位代表委员及相关专家,他们与记者梳理了职业本科的“前世今生”。同时,就职业本科的发展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一、职业本科教育规模如何实现


职业本科,高职院校早在探索。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去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其中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学历“天花板”被打破,为学生未来发展设计了新的路径。


这几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在5个专业上展开了本科层次人才的联合培养。


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用郑亚莉的话来解释,虽然学生在高职院校读书上课,但是学生毕业证书会印上普通本科学校的印章。


郑亚莉介绍,这种培养模式需要两所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授课教师资源的分配、毕业论文的要求、校企合作如何安排等环节上沟通和协调。


“问题在于,普通本科有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方式的主导权实际上在普通本科院校,而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难以凸显。”郑亚莉说,在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索下,有“3+2”模式(3年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两年普通本科学校)分段培养和“4+0”联合培养模式(四年全部在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在高职院校读书上课,但是学生毕业证书会印上普通本科学校的印章,这不应该是真正的‘职业本科’培养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对联合培养模式也有一肚子的苦衷。


她提到,本科院校有教学评估和专业评估的硬性要求。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为例,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要求学生要达到160多个学分,即便联合培养的学生是留在高职院校培养,但是按照教学任务,只有修满了本科学校的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书。


“联合培养的学生需要遵守两所学校教学模式的双重规范。”许玲认为,从本科院校的教学流程来看,修学分是规定性动作。但在高职院校看来,这些课程占据了学生太多时间,给校企合作的预留时间更少了,不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


“对学生来说,读书上课是在一个学校,而毕业证上却写着另一个学校,那么学生还会有疑问,我的母校究竟是哪个?”许玲看来,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还存在“身份认同”的困惑。


所以,据了解,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无论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都存在“无以为继”的现状。


然而,政策要求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要逐步实现职业本科的教育规模,未来的办学模式如何走?职业本科的主导权应该交给谁?各院校培养方式如何探索?职业本科发展正迎来从试错到摸准方向的“阵痛期”。


去年5月2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给出了一系列信号: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指导,明确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办学机制、教育教学模式、质量管理、生均拨款标准等办学要求,支持一批优质的专科高职学校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优质的专科高职学校内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业,实施职业本科教育。


二、优质高职能否成职业本科主渠道


至此,“以谁为主来办职业本科”好像已经有了清晰的方式,即“支持一批优质的专科高职学校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


其实,许玲提到,最初有专家提到让应用型本科学校转型成为职业本科学校,但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意愿不强,担心会影响未来招生和社会认可度。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该方案逐渐被淘汰。此后,便是以民办专科层次职业院校为主来发展职业本科,但因师资力量和代表性不够等问题也遭遇了多重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对此也深有同感,“普通本科高校的重点在建设研究型大学,办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主业和强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意愿不大,目前情况下承担职业本科教育的动力不足。虽然整体实力突出的职业院校有强烈愿望举办职业本科,但没有完成学校升格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无法从事职业本科教育”。


2015年,教育部等3部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遴选了部分试点本科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开辟了实现本科职业教育的新路径;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谁来办,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关键。”郑亚莉认为,应该明确56所国家“双高”学校升格和举办职业本科专业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渠道,这批学校办学基础良好、实力雄厚,类型特色鲜明,能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他形式是辅助。


多年奔走在职业教育一线,郑亚莉认为,职业本科应以优质高等职业学校举办为主,其他普通高等学校举办为辅。一方面,优质高等职业学校落实 “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意愿很强,举办职业本科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优质高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已经有了较好的办学条件,基本具备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的要求。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去年全国两会时,许玲就在提案中建议,要尽快把“双高”院校或是“双高”院校的双高专业纳入进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和需求程度,适当给地方更多的试点权限,推动职业本科探索的快速发展。


三、职业本科如何高质量发展


“职业本科既是‘本科’又是‘职业’。”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认为,“职业本科”这个词既含有本科层次,又含有职业教育类型。因此,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处于同一个层次并同批招生录取,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参照物。


职业本科不能成为应用型本科的“翻版”,也不能成为高职专科的“加长版”。侯长林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1年3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印发,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更新升级一批现有专业、增设和适度超前规划一批新专业、淘汰一批落后专业、科学设置职业本科专业。目录共设置1349个专业,其中职教本科专业247个,调整幅度260%。


在郑亚莉看来,未来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要优化提升现有专业,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的基础,通过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专业更新升级背后带来的是对职业本科毕业生的技术期待。在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时代,社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不断加大,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需求度不断扩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


去年6月,第一批职业本科毕业生走出校门。近一年过去后,王红军观察,学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类等,对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从薪酬上看,职业本科毕业生普遍年薪在8万元以上,平均超过10万元。在王红军看来,“未来职业本科要大力加强本科及以上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职业本科院校既不能照搬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也不能照搬应用型大学的基础课程。”在许玲看来,职业本科要打破教育惯性,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也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形成新的教育体系。


郑亚莉建议,职业本科要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即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坚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聚焦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教育。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春天的渤海湾天蓝水碧,海上船只如梭,海岸码头上工厂林立。地处渤海湾畔、曹妃甸新城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亮点频现: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估专家组对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五化三融合”教学模式的特色教学工作给予肯定评价;以“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金课堂”为抓手、锻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工匠摇篮”为核心、“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为新生态、系统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为引领下的“三教”改革和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取得系列成果;师生在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名列前茅。


学院党委书记张文明说:“这些都是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高职‘双高计划’建设结出的硕果。学院历经40多年负重奋进、执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成为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尤其是入选河北省‘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和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为服务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践行者。日前,河北省将学院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正式纳入《河北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为学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强保障。”


1.坚持高站位,坚定不移推动“双高计划”落地见效

有着140多年工业历史的唐山,素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之称,积淀了深厚的工业底蕴。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座百年工业重镇步入资源型城市转型轨道。学院立足为资源型城市加速转型提供人才保障,一直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由市中心区率先搬迁到临港产业密集的渤海岸,扎根在“三个努力建成”主阵地和“一港双城”主战场、河北沿海经济重要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妃甸。


学院秉承“负重奋进、执着创新”的学院精神,确立“植根曹妃甸、服务新唐山,面向京津冀、辐射环渤海”的办学定位,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先后承担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多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为唐山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一系列办学成就,成为服务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建军说:“学院的发展得益于唐山市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尤其是进入‘双高计划’建设以来,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唐山市政府部门给学院创造了优越的办学条件、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学院也被评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和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


图片 1

世界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落户学院


图片 2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唐山分中心落户学院


图片 3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工作年会在学院召开


学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后,唐山市政府部门出台《关于支持唐工院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计划”的实施方案》,成立支持学院“双高计划”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在专业群建设、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校企合作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并将“双高计划”建设发展情况作为对唐山市教育部门、曹妃甸区、市直相关部门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唐山市政府部门站在产教城融合发展的高度,将学院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纳入2023年唐山《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十四五”期间唐山职业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之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资金支持上,唐山市财政部门为学院逐年增长生均拨款并为学院“双高计划”建设配套支持项目建设专项资金3500万元,支持学院打造动车组检修技术国家级别高水平专业群,为唐山高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实打实的工作为学院建设项目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奠定坚实基础。“双高计划”建设期间,唐山市政府部门还投资9.6亿元,支持学院完成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校园二期工程,协调有关部门为学院建成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教职工住宅,进一步优化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条件,创设“教师乐教”的校园环境。


2.坚持高标准,以多种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

面对传统办学体制机制的痛点、难点问题,学院党委坚持锁定目标下好“先手棋”,以建设国家级别示范性职教集团为主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激励文化建设为突破口,高标准深化评价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学院办学体制机制,形成完善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理性选择和决策能力,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跨界整合资源,建设国家级别示范性职教集团。“双高计划”建设期间,由学院牵头组建、有着265家成员单位的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不仅形成社会多元参与办学的运行机制,还聚焦职业教育新要求,调整结构,完善制度,健全各类专家委员会运行机制,成为国家级别示范性职教集团和河北省职教集团统计与服务平台的管理单位,有效促进学院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


打造“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建成数字化样板校。学院围绕“双高计划”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精心打造“数字化+”系列应用平台,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数据辅助决策和精准化管理,建成数字化样板校,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效能和水平。“数字化+诊改”平台,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目标链、标准链中确定诊断项41个、诊断要素125个、诊断点396个,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教师少跑腿”,受到专家组肯定评价;“数字化+任务”平台,梳理锁定“双高”项目任务目标1053项,形成高效闭环的任务监控和执行机制,助力“双高计划”高质量建设;“数字化+内控”平台,建成集预算编制、报销、收费、资产管理、采购等于一体的、数据互联互通的内控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实现资金预算透明化、审批流程可视化、资金监控即时化;“数字化+政务”平台,构建以《学院章程》为统领,条块结合、层次清晰、覆盖全面、流程监控的制度体系,搭建办事查询、网上办理的师生服务大厅(唐工e厅),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治理水平提升。学院聚焦新时代要求,紧抓高端项目引领和高质量课堂育人主阵地两个重点,以完善激励机制为驱动,深化改革评价,激发教师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促进学院治理水平提升。如完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从项目管理、项目资金使用绩效到项目评价和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出台《打造“金课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课堂革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方案》等制度,形成从课堂管理、课堂育人、课堂质量评价到结果运用的课堂质量激励制度体系。尤其突出结果运用,将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占15%的比例;将项目建设目标达成度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15%绩效纳入项目奖励,按照校评、省评结果进行绩效奖励,提高项目建设教师收入水平,构建“双15”激励机制。对照学院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将评价结果运用到教师评优评先机制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激励文化。其中,学院“基于‘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自评工作的思考”“‘双高计划’建设与院校工作的关系”“‘双高计划’促内涵发展的设想”3门课程成为高(职)校校长治理能力与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精品课程。


3.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发展、经济贡献、社会服务的亮丽名片

学院立足“支撑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目标,以及唐山精品钢铁、轨道机车、物流枢纽等产业发展实际,紧紧抓住唐山作为河北省仅有的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将学院纳入高端装备制造、精品钢铁制造、跨境电商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化工、智能机器人6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园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办学体制机制,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精准对接唐山“4+4+N”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和发展需求,服务唐山“三个努力建成”“一港双城”等战略,构建“特色鲜明、内涵先进、错位发展、优势凸显”的“1+2+5”专业群三级梯度建设机制,即重点建设动车组检修技术国家级别高水平专业群和机电一体化技术、陶瓷设计与工艺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加快新能源汽车等5个专业群整体提升,实现“7个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


党的建设高水平,打造“六化三有”党建品牌。学院坚持以党建领航贯穿“双高计划”全过程,打造“工作机制科学化”“组织建设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党员教育常态化”“保障机制精准化”“党建工作品牌化”和基层党建工作有标准、有活力、有实效的“六化三有”党建品牌。学院通过构建“大思政”格局,创建“讲师导学、多元领学、课程助学、活动践学、平台促学”的“五学”工作机制,打造国防教育等精品育人项目30个。“双高计划”建设期间,学院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河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2021年,学院党委被授予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3次考核成绩为优秀,思政工作案例“七彩指尖‘微学工’,无声育人‘大课堂’——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探索”获河北省一等奖,“新时代高职院校‘五化三融合’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获河北省第十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每年完成大学生征兵工作任务,国防教育模式多次在河北省推广。


人才培养高水平,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学院实施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引领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3年,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2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别技能竞赛一等奖8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40余项。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名列前茅,其中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为98%,位居全国职业院校前列。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在首钢集团、中车唐山公司等企业就业比例达22.5%。多数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2021年河北省46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5名为学院毕业生。2021年,学院被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教学团队高水平,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学院不断完善教师分类分层培养机制,提升教师团队水平。近3年,学院教师中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技术能手、省“特贴”专家、省人才工程“二、三层次”人才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达到60多人。立项建设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级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师在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26项。具有敬业奉献和拼搏进取精神的优秀教师团队,成为学院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形成“国家—省—院”三级专业(群)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机制。学院携手中车唐山公司、首钢京唐公司等大型企业,稳步建设“国家—省—院”三级专业(群)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机制。学院以课堂为育人主阵地,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抓手,投资4000万元建成智慧教室201间,打造“金课堂”,推动课堂改革,形成“岗位工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近3年,学院建成国家级别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省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3个、省级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建成国家级别在线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1门,用户覆盖全国30个省份,“深化‘三教’改革,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创新实践”“建设动车产业学院,服务高铁智能制造”经验在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2021、2022年年会进行经验交流,成为引领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优秀示例。


基地建设高水平,校企合作步步深入。学院围绕唐山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做强数字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与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共建动车产业学院,实施“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与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学院,面向钢铁、港口等“智造”领域开展技术培训和研发服务,支撑区域制造企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升级;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鲲鹏产业学院,协同培养“信息技术+优势专业”复合型鲲鹏软件人才,支撑华为鲲鹏生态系统产业布局,服务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产业学院建设的带动下,近3年,学院建成国家公共实训中心、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别“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等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12个。


科研服务高水平,平台服务效果凸显。学院立足区域,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和产业技术革新难题,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以科研促服务水平提升、以服务促科研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研发服务平台。近3年,学院聚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等难题,立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实证研究”“高校思政课‘四纵五横一平台’考核评价模式研究”等国家级别课题7项,研究成果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河北省第十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两项入选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推荐成果名单。学院聚焦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牵头、参与研制《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指南》等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标准13个,为建设高质量职教贡献力量。学院聚焦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环保产业、新兴材料产业技术难题,立项建成唐山滨海软土工程技术中心、增材制造企业诊所等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2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3个。开展大型装备故障智能诊断专家系统、智能装备自补偿系统、滨海软土地基优化等技术服务308项,为企业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年均超过1.3亿元,牵头主持的科研成果“液压元件/系统有源测试技术及应用”荣获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学院聚焦企业员工技术理论提升和河北省“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需求,承担多项教师培训项目、企业员工培训项目、技能鉴定项目,年均开展非学历培训10万人次,培训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国际合作高水平,为世界提供中国职教方案。学院与爱尔兰、德国、韩国等国家的21所院校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DIT)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已持续10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立项教育部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近3年,学院与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 Naric)合作,对标国际高水平专业标准和质量标准,对动车组检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陶艺设计与工艺3个专业开展国际认证评估,促进本土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效对接,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学院携手俄罗斯莫斯科世界技能组织专家制定逆向工程世界技能大赛标准1个;向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输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36个,为世界提供中国职教方案。学院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共建国际学院,全日制留学生在校生达到69名,培养高铁和新能源汽车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院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为泰国中部三区8所职业院校的342名泰国学生开展“互联网+汉语学习”项目,累计160学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被泰国教育部门授予2020年中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一组组数字是唐工院人辛勤汗水的结晶,一批批成果是唐工院人持续奋斗的动力。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机遇,努力向着“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者、中国方案的国际推广者”的目标扎实迈进。


作者:靳大伟 刘辉 刘柬林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科教融汇的新要求。科教融汇,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是科学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贯通。就职业教育而言,就是将科技力量融入技能成才育人模式,培育具有科学技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科教融汇意味着“科学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新模式,这一创新性的表述是对职业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职业教育不能只是为企业提供一般性的劳动力,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培养更多能为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在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上,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所以,职业院校要主动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大胆尝试,勇毅探索,把科技、教育与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科教融汇落实到职业院校具体的行动中,必须找准“科”与“教”的契合点,探索科教融汇实施路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职业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育人规律,坚持类型定位,深入推进科教融汇,将科技创新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服务,在学校合作办学、育人成效、体制机制上树立科研导向,让教师“做科研”,学生“学科研”。


在办学模式上深化科教融汇。职业院校必须牢记“职业教育是距离产业最近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凸显科教融汇。要在顶层设计上守正创新,积极引进企业进行多元主体共同办学,实行“厂内设校、校内设厂、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办学模式,倡导每个二级系部建设一个产业学院或教学工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一个订单班,在校内开设企业实训、学生实习基地,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办学共同体。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将企业科技创新元素引进教学课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投入企业进行转化,实现科技+教育的供需耦合。


在育人方式上深化科教融汇。新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所以,职业教育中的科教融汇不是培养科学家,不是单纯争取科研项目、科研基金,而是要让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发挥科研育人的功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要将职业教育科研故事融入通识教育,经常性开展科普讲座,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兴趣、能思考、想动手。要发挥科研团队科研育人功能,吸纳更多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科研实践活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机制上深化科教融汇。必须清醒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基础研究薄弱、科技带头人缺乏、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历史性难题仍然存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必须兼具技术性和学术性的双重特点,集中力量在技术性难题上进行科研攻关。要在顶层设计上做引导,借助学校专业优势和科研资源,发挥科研技术平台的支撑作用,建设以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为主要特色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要在系统培养上出方案,新进青年教师普遍学历程度高,创新思维活跃,科研动手能力扎实,拥有巨大的科研潜力。要围绕青年教师培养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教师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将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团队建设和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支持有效、促进有力、效果明显的科研成长方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推进科教融汇是落实“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的新要求,更是科学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将科学技术发展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必能更好地服务创新型企业和产业发展,为建成创新型国家作出职业教育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国正大踏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每年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每年逾千万,就业备受社会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也受制于人才,迫切需要人才培养和使用一体化,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利益等领域共建共享,提升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拓展教育发展新形态,增强教育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人才需求侧有效衔接。为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我国产教融合的历史和趋势。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改以往“校办工厂、以厂养校”的培养格局,即从依托校办企业变为依托社会企业办学,中国职业教育开始与世界职业教育接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提出也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落实党中央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站在整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综合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十年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做出规划,即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推动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支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要求企业提升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求各级政府要统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可见,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新《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产教融合制度,而且“校企合作”以一个共同体参与职业教育治理,而不是校、企双主体,等等。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入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将科技、教育、人才等工作列为专章阐述,统筹部署,集中表达,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在教育领域,“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开辟了职业教育的新境界新格局新高度。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教育领域除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外进入全面普及化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三融”举措,推动“三教”协同创新。“三融”,即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实现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做到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融合,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意见》直面产教融合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一方面,为进一步增强产教融合发展的优势,基于新时代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现实,在地方政府主导下,以产业园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功能定位,多主体共同建立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起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的机制;按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在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另一方面,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各方资源,设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完善的运行机制,为行业构建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并在技术技能共享、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技术技能人才集聚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汇聚产教资源,联合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开发核心课程、实践项目、教学装备等;二是通过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和继续教育,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三是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此外,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也要突出产教融合,国家、企业、院校都要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一是政府主导下新建一批公共实践中心;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和园区建立一批企业实践中心;三是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校企共建一批实践中心等,服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


可以看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以往的办学模式发展为具体的实体化运作模式;从产教结合发展为产教互动、互融互通;从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拓展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地方主责发展为省部协同、央地互动、区域联动;从地方和行业并行运行发展为地方和行业协同改革创新,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从校企双主体机制发展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为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总之,产教融合从制度走向实践、从校企双主体实施发展为多主体共同参与,从地方主责发展为地方、行业和国家共同实施,从松散联结迈向实体嵌入。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双师型”教师兴起于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于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于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目前,我国 “双师型”教师已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主体,成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力量。《意见》多措并举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尤其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兴起,行业企业参与“双师型”培养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推动“双师型”教师提质升级;另一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水平大学和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双师型”教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效融合,促进人的培养和成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协调、相融合。


(一)“双师型”教师发展历程

如前所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职业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向就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被提上议事日程。落实国务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各地积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同年天津市教委印发《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9年重庆市首创《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此后许多省份和职业院校制定认定标准,开展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从2005年的14.28%提高到2020年的34.35%;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从2005年的23.7%提高到2020年的53.9%,2020年高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54%,可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国家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各地、各校都旨在通过认定标准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弥补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的短板,从而成为“双师型”教师。所谓的认定标准,实际上就是指出了一条条通往“双师型”教师的路径,认证条件基本都是“教师基本条件+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路径之一”,综合各地多年的实践经验,目前构建了通往“双师型”教师的八条路径,即证书类、资格类、经历类、实践类、培训类、技能获奖类、技能成果类、技能荣誉类。


(二)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质量。传统的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已难以满足新的产教融合形势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此,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举措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出台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参照制定修订本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明确支持举措,实行分类评价,并适时调整完善。各地各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国家“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以往各地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相比,不仅仅满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上述要求,国家“双师型”教师认定基本标准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基础上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可以说国家构建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升级版。


究其原因,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培育“双师型”教师的路径逐渐明确,这些路径有效地引导了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事实上,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均达到了54%,“双师型”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标志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而且要承担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多重任务。


2.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计划

《意见》中提出: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然而目前教师队伍仍然是职业教育最薄弱的环节。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本科、硕士学历教师占比分别为84.4%和8.5%,而普通高中占比分别为87.3%和11.5%,本科和硕士均比普通高中相差3个百分点,这也导致了职称结构上的差异,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5.2%,而普通高中27.5%,相差两个多百分点。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2%,硕士学位教师占比也只有50.4%;而普通本科院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39.34%,高职院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仅为普通本科院校占比的1/20。高职教师学历结构不可能达到普通本科院校的水平,但高职并不是不需要高学历的教师,而是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师型”教师。正是基于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的现状,国家提出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


一是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事实上,2000年教育部和学位办创造性地设置了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项目,单独招生、单独考试,实施16年来,平均每年培养2000名左右,为职业学校培养了大约3万名硕士研究生教师,受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欢迎,可惜为了规范招生考试而取消。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范要求,2016年停止了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教育,而在教育硕士中增设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始为职业学校培养硕士层次的职教教师。根据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的经验,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费、个人薪酬等问题存在压力,由于在职提高学位也属于继续教育,为此,建议一方面应把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纳入国培项目或省培项目,给予职业学校教师一定的学费补贴和一定的个人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另一方面,在入学考试方面给予优惠,或单独划定录取分数线、或单独考试。同时,要把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技术技能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纳入招生范围,也可以招收在生产一线有一定工作经历、特别优秀的高职毕业生,研究生毕业后通过一定的考核纳入职业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在培养方式上,以校企合作项目制或校企分段培养的方式进行培养。


二是开展职业学校博士“双师型”教师培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已超过50%,“双师型”教师成为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程越来越多由“双师型”教师承担,而目前无论是本科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还是硕士层次的“双师型”,大多理论教学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弱,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能力非常有限,迫切需要博士层次的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职教“双师型”博士培养项目,项目从2013年开始招生,招收具有工科硕士学位的在职教师,构建“四三”育人模式,形成了“工科+教师教育”跨学科培养体系。“四三”育人模式,第一个“三”是三导师,培养院校导师、职业院校导师、企业导师;第二个“三”是三基地,校内基地、企业基地、职业院校基地;第三个“三”是三实践,工程实践、教学实践、创新实践;第四个“三”是三结合,教师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技术创新教育与工程教育结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结合。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招生和录取比例高达7∶1,毕业学生许多成为职业院校领军人才。在总结以往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单位范围,迅速扩大招生规模,充实完善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


3.积极推进职教师资本硕一体化培养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双师型”教师才能进入职业学校。多年实践表明,“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突出“三性”特色,即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要正确处理好三性的关系,师范性是根本,专业性是支撑,职业性是特色;而且要做到“三性”融合。专业性是主体,就是依托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开展专业教育,基本达到普通本科专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性就是加强校企合作,突出技能训练,师范生应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师范性就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的也是师范生,也应遵循国家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如“三字一话”、教育实践等。在四年时间要把“三性”做强,非常不易,尽管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融合,但四年的时间做强“三性”,显得捉襟见肘。为此,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1985年以来在全国单独招收技校生源实施本科五年制培养,效果显著,深受职业学校欢迎。德国培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需要7年的时间,职教师资本科四年,其中,入学前有一年或在校期间有半年的企业实践经验,本科毕业参加第一次职业资格考试,接着2年的教育硕士,重点培养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然后在社会培训机构进行2年的教育实践,当然实践期间也加强理论学习,最后通过国家第二次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可见,德国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三个阶段相互贯通,各有侧重,相得益彰。目前,我国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招收的大多数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方面,缺少中等职业学校需要的实践教学能力,不符合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职业教育情怀,毕业后到职业学校从教比例不高。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本硕连读,就可以进行系统设计、贯通培养,统筹6年的时间,深化校企、校校合作,充分发挥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企业实践实习可以延长到半年到一年,教育实习时间延长到半年,切实把“三性”做强做实做优。


4.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

早在1998年教育部印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1999—2003年建立60个(56+4)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2年国家又新建了41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培养培训基地33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8所,形成了100个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从“十一五”期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每五年实施新一轮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经过17年的持续培训,极大地促进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倡导依托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意见》也指出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近期,教育部重新遴选和公布了17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新的培训基地以培训团队的形式组建,牵头单位联合同类院校和行业企业6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共同体成员单位在专业领域和培训工作中的特色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持续跟踪指导,加强示范引领,努力打造国培基地品牌。


5.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落实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坚持面向实践和强化行动能力的育人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推动校企建立协作共同体,建设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的重要举措,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如前所述,《意见》中的产教融合以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全面的形式实施,产教融合的形式很多,但产教融合最终要由人来落实,因此职业学校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设置灵活的用人机制,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团队聘任与个人聘任相结合的方式,支持职业学校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同时,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按规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按照新《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其他有专业知识或者特殊技能的人员,经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合格的,才可以担任职业学校兼职专业课教师。同时,校企合作双方互相选派人员,以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双岗一体的形式,形成“互兼互聘”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常态机制。职业院校派出的人员由企业聘请其兼任部门领导、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顾问等岗位职务。企业派出的人员由院校聘请其兼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实训指导教师等岗位职务。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要协助安排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协助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到院校承担教学任务;协助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协助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


引用本文请标注:曹晔,孟庆国.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高质量“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5):19-24.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根据2023年天津市高职分类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凡报考高职分类招生院校艺术类美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全市组织的高职分类招生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联考。已报名参加天津市秋季普通高考美术专业统考且成绩合格的考生,其成绩可以作为高职分类招生录取的依据。


一、报名时间

2023年3月20日上午9时至22日下午5时


二、报名方式

网上报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进入天津市高职分类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联考报名系统,按照系统的提示,录入并核对报名信息。报名信息核对无误后,通过“网上支付”系统缴纳考试费用。


三、考试时间、科目和内容

考试时间:2023年4月2日

上午:09:00—12:00素描

下午:14:00—17:00色彩

素描:静物。考查考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包括对形体、结构、空间、质感等方面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表现能力。

色彩:静物。考查考生对色彩基本知识和表现技法的掌握,包括色彩原理、色彩感受、调色技法、组织色调以及表现能力。


四、考试要求

1、考生须在“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下载个人健康卡及安全考试承诺书;并自3月26日开始,如实填写个人健康卡,签署安全考试承诺书,于考试当天入场时出示,并于最后一场考试时交给监考员。

2、凡网上报名并缴费成功的考生,需在考试前登录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下载并打印《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联考考生证》,打印准考证时间为2023年3月30日-4月1日。

3、在开始考试前40分钟,考生凭文化课考试《准考证》、《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联考考生证》、个人健康卡及安全考试承诺书、本人身份证,经测温后进入考场,抽取座位号后对号入座。考试期间,建议考生全程佩戴口罩。

4、考试开考超过30分钟不得入场。考试开考60分钟后允许考生交卷出场。

5、素描纸、水彩纸由考点提供,画板及相关绘画用具考生自带,试卷上不允许喷洒定影液等液体。

6、考生可于2023年4月7-12日(9:00-17:00)登录学院网站(http://www.tjcsxy.cn)进行成绩的查询。


来源: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

日前,河北省教育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贯通培养模式工作的通知》,以深化本省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建立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3+2”“3+4”“5年一贯制”“2+2+2”等贯通培养模式健康发展。


河北对贯通培养模式界定、过程管理与督导等做出了详细规定。“3+2”贯通培养模式指中职与高职联合开展“3+2”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4”贯通培养模式指中职与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及其他普通本科学校联合开展“3+4”年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模式指优质中职与高职联合或高职单独开展5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2+2+2”贯通培养模式指企业、高职、中职联合开展“2+2+2”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原则上毕业学生留在企业工作,若干企业可组成培养联合体。


河北要求,中职与联办高校贯通培养专业必须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必须紧密对接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需求,或是产业发展急需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艺术类专业限定在生产制作文化或工艺产品、民族传统艺术表演等方向的专业。联办高校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企业应为多年开展校企合作的实体企业,近三年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渠道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经审核确定的中职与高校“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联合办学主体和专业,原则上每3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


河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坚持“聚焦产业、聚焦技能,重视生源、重视质量,联合申报、联合实施”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骨干作用,打牢中等职业学校育人基础,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本省产业和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中国教育报记者 周洪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同谱育人新篇,共架理想金桥”。在今年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招聘中,我校也注入了新鲜血液。2023年3月7日,为了让新入职的教师们更快更好地投身教育事业,顺利地开展工作,由张学超主任主持,韩校长以及各部门主任为新入职的教师们举行了培训会。

师德—“重中之重”

教师是立园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本次培训首要从师德开始,强调教师的爱与责任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吉艳东主任组织教师们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知识,要求每一位老师做到“四有教师”,并且自觉遵守职业行为的十项准则。通过这一次师德师风的学习,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教师们的师德师风意识,将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有效落实,将师德师风精神大力弘扬传承,更好的用爱心、耐心去教育引导孩子,真正做到有“师德”的老师。

 

教学—“教书育人”

组织了各个新教师的听课活动后,夏志伟主任总结了各位老师讲课的优缺点,从教学方面开展了详细的培训。

夏志伟主任正在耐心地为新教师们讲解如何科学地书写教学目标。

规划—“个人未来”

此外,柴艳玲主任也为新教师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包括职称评定和积极参加活动等详细内容,让教师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再迷茫,也更加有信心。

师风总结

会议接近尾声,韩校长综合了以上内容为教师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师风”建设。韩校长强调包括四点,第一要沉下心来工作,第二有吃苦耐劳的作风,第三有做事创业的激情,第四是要学习教学手段并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2.遵纪守法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政治立场首先要明确,不能发表或支持不正当言论。

3.职业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身在职业教育中,应当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为职业教育贡献价值。

本次总结包含了学校对新入职教师们的关怀与期待,也不断在鼓励教师们尽快融入新环境,为学校,也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韩校长与各部门主任的讲话“满满干货”,也让新入职教师们收获颇丰。经过这次培训会,相信各位新教师一定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为滦州市卫生学校,也为滦州市的教育事业谱写崭新的育人篇章!

 

 

来源:滦州市卫校


党建引领促提升 凝心聚力谋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教育局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召开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方案》的要求,3月16日下午,乐亭县综合职校党支部在工匠楼会议室组织召开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暨民主评议党员大会。

会上,党支部书记李世春通报了组织生活会准备情况,并率先作支部暨个人对照检查,认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了整改措施。党员提出了批评意见。班子成员带头深入检查个人履职情况,客观开展党性分析,支部党员提出了批评意见。

对照检查

支部党员针对政治信仰、党员意识、理论学习、纪律作风等方面实事求是开展自评和互评。参会党员还开展了民主测评活动。

自评互评

李世春书记对此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对支部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建工作与业务提升相结合,守正创新,真抓实干。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作为。每位党员同志必须以查促改,结合个人工作、生活实际,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挖出来、把责任担起来。三要发挥头雁作用,树标杆做表率。充分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集思广益,抓住机遇,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再上新台阶。

通过此次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相互交流了心声,进一步认清了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今后的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矢志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学校核心工作,努力开创乐亭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撰稿:刘  忆

摄像:刘  强

编辑:史丽月

图稿来源:党办

责任编辑:刘浩

审核:王庆胜

来源:乐亭职校

今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的身份变了:从全国人大“老代表”成为全国政协“新委员”。但她的阶段性任务一直没有变,那就是持续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声。


在过去的5年里,这位职业院校的“代言人”围绕职业教育等领域,一共递交了30余项建议或议案,它们中的一些带来了职业教育切切实实的改变。


2018年,郑亚莉在调研中发现,全国范围内有27个城市和地区设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而杭州作为国内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如果仅依靠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其毕业生无法适应岗位对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就是从那年起,郑亚莉连续两年建议及时根据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态势,增设本科和大专层次的跨境电商专业,优化专业结构。2020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全国有7所本科院校和大专高职院校新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加速了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


在一次调研中,郑亚莉通过与一名民营企业员工聊天,得知其曾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就读。看到了高职院校扩招的新闻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报考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直播带货等业务技能。如今,他已成为企业开展线上营销的得力干将。


过去5年,国家对职业教育愈发重视。2022年,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郑亚莉切实感受到自己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紧密相连。


2019年,她提出的《关于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建议》,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办理建议。没想到,这个建议与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不谋而合。那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同年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气象,千千万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命运由此改变。


“这些履职经历给了我很大启示。职业教育应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充电站’‘加油站’。职业院校要成为为产业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的坚实保障。”郑亚莉说。


从2020年起,郑亚莉连续3年关注职业本科发展的重点问题。她带着《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落地》《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等建议,走上全国两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十分关注怎样加快推进政策落实落地的问题。”郑亚莉说,“探索创新职业本科的综合改革方式,可以快速解决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


如何办好职业本科教育?郑亚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她看来,首先应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即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其次,坚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在实践中,通过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最后,发挥专业龙头作用,适度发展相应学科。


未来,“新委员”郑亚莉依然在关注职业本科教育的相关问题:“要提供探索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新思考。”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闻

据媒体报道,厦门市将在2022年普职融通工作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并对普职融通班的学生建立“一生一档”,进行学业水平的跟踪,同时,进一步加强“普职融通”课程研究,切实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点评:职普融通,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相互融通,旨在打破教育系统内部壁垒,实现两类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协同、教育成果互认。


从2016年开始,江苏、四川、福建、山东、浙江等省陆续出台普职融通政策,推行普职融通改革试点。但在实践过程中,两种教育类型的不平等性仍然存在,普高师生留给职普融通实践的精力与热情比较有限,职业教育也没有守住“职业”属性,模糊了特色。


有研究者指出,“一些职普融通班,实质上是增加了中职生向普高流动的可能性,普高生流向中职的情况较少且意愿不强。”在普职融通实践中,成绩优异的职高生需要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到普高,但是普高的学生总体上可以无条件地转入到中职学习。这使双向通的理想设计变成了单向通的现实局面。一些地方的职普融通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异化成了学生转学的通道,而不是综合成长的方式。这些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矮化了职业教育,更加强化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推动职普融合发展,未来需要加大各类模式的探索与落地,不仅要完善职普学分互认制度,还需要探索相互合作式、共同课程式等各种融通模式,既满足中职学生对于科技素养、人文素养、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也满足了普通高中学生在技术技能积累方面的需要。如此,才能防止职普融通变成中职普高化,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来源:工人日报

“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3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

习近平主席发出号召,“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新征程上做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滦州市卫校团委第一时间组织共青团员和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当代青年,应不忘初心使命,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负青春韶华,砥砺奋进,阔步前行。

 

 

来源:滦州市卫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博学始于积累,智慧凝于勤思。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建设者,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稳步提升,主要就得益于班主任的辛苦付出!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育人水平,助力班主任选手备战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大赛,滦州市职教中心组织全体班主观看了3月11日直播的班主任能力大赛线上培训课程。

 

本次培训活动以组织班主任老师观看线上讲座的方式进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全体班主任老师务必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班主任老师准时观看培训课程。

培训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们认真聆听专家的精彩分享,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甘露!

学以致用,力学笃行。本次线上培训活动,班主任们积极参与,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认知水平,同时也掌握了不少良好的方法,为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再上新台阶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继续跟随名家的脚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积极备赛!

 

 

来源:滦州市职教中心

编者的话:教育部、财政部日前公布了“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期绩效评价结果。“双高计划”三年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各省域在治理模式上总结了哪些经验?后半程的发力点在哪里?本报邀请有关学者撰文对此进行分析。


近期,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197家建设单位中有160家建设单位评定为“优秀”,这标志着我国“双高计划”经过三年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新的节点,如何总结过往建设经验,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终期评价工作重心,将成为“双高计划”后期推进的重要发力点和关键点。


从理念到行动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引领


经过三年建设,197家建设单位不断强根基、扬优势,围绕十大核心任务,基本实现了“建设时间过半、经费使用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目标超额达成”的中期建设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将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发展改革头号任务,形成并巩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大党建”发展格局。建成国家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8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13个。深入实施“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扎根工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形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20余个。


二是以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专业群建设、双师队伍建设为项目核心。197家建设单位主持和参与1420个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385个行业标准建设,入选4个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设145个省级及以上协同创新中心、99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53个高水平专业群形成组群模式适配化、运行成效多元化、资源整合高效化建设生态。引进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行业教指委委员、博士、技能大师、技术能手、行业领军人物等高层次人才6846人,共形成22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三是着力提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学校治理、信息化、国际化等建设水平。先后培育了576个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200个、高水平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04个。建设单位将“双高计划”建设任务融入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等国家战略之中,取得明显成效。完善了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较大提高,数字资源内容不断丰富,137家建设单位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中国模式”逐渐形成,197家建设单位与74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从实践到实效

把“破圈引领”作为后半程建设发力点


“双高计划”虽然在中期绩效评价中呈现出高完成度的优异成绩,但在强化区域统筹推进、凸显院校办学特色、优化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挑战。后半程的建设中心,应当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在高质量完成“十大任务”基础上,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教”“三融”,并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的“一体两翼五重点”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因此,后半程不仅要从实践到实效,更要进一步提升格局,从“圈内示范”向“破圈引领”发力,进一步聚焦难点、凸显亮点、提升影响力。


以高质量党的建设把握好“双高计划”建设方向。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探索具有理论支撑的党建引领新范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实现两大建设目标,强化“双高”院校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能力。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方面,要进一步处理好标志性成果与整体建设成效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高标准引领、强类型特征、高质量改革、高效能产出的功能。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方面,要找准平台的建设定位,明晰建设路径,提升建设效益,与重点专业群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由强建设转向见成效。


通过四项核心抓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专业群、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是“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所在,以专业群为基本载体、以师资队伍为主体地位、以校企合作为推进主线、以社会服务为内在动力,在“一体两翼五重点”建设中,汇聚产教资源,为区域、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在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体系上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夯实三大关键环节,紧抓以中国标准和世界贡献为主的创新发展机遇。提升学校治理水平,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确定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改革任务,从而形成有效的基层组织和结构优化。提升信息化水平,关键在于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由“建平台”向“见成效”转变,重塑信息化的学校教育形态,打造智慧校园的办学新生态。提升国际化水平,要把握好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窗口期,着重解决创新性不足、国际交流深度不够等问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提升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一批国际化名校,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从绩效到成效

以三大核心为“双高计划”终期评价重心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双高计划”后半程评价着力点,一定要着眼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目标,在评价导向、评价核心、功能定位方面进行优化。


以“成效评价”作为终期评价的目标定位。紧紧围绕总体建设水平、成长提升度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核心维度,以项目建设的“投入—过程—产出—成效”为逻辑主线,既要围绕现实目标的达成,还应注重潜在目标的实现,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补充效能评估。在基础评定方面,强调办学方向明确、基础建设扎实、保障措施健全、政府投入到位;在核心评定方面,强化指标达成度高、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育人成果突出;在效果评定方面,突出经济贡献大、服务能力和建设成效显著、示范效应明显;在增量评定方面,注重建设单位自身的办学特色、文化特质与创新模式,既要彰显建设单位的绝对优势,更要突出建设以来的相对增量。


以四大核心作为终期评价的突破路径。一是注重社会效益如何体现。完善“统一基线+特色发展”的多元化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按照“业财匹配”原则,实行分层分类评价、持续性等质性跟踪评价,定期召开社会高认可优秀案例推介和交流会。二是注重区域制度如何落实。加大教育改革关键制度的创新力度,加强各省份跨区域、跨领域高层次平台的绩效与质量分类评价,建立省际间督导评估协调、沟通机制。三是注重未来发展如何可持续。建立多元合作机制,以“特色+专业+平台+激励”优势多途径内培外引高水平双师队伍,以发展性评价赋能学生成长,注重岗位与学生成长匹配度。四是注重未来发展如何高水平。重点在于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强化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责,引导职业院校举办方不断加大投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促进职业院校形成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更好服务高水平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


以诊断服务作为终期评价的核心宗旨。一是进一步丰富评价主体。一方面要以政府部门为核心,对“双高计划”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以企业、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为主体,多维视角形成诊断。二是以专业群为基本单位进行分类评价。通过对标志性成果、核心建设成效等的评价,构建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社会、创新生产技术等分类维度,既形成不同建设类型的横向比较,又形成各专业群的建设画像。三是建立实时跟踪的“双高计划”大数据平台。通过过程监督、过程改进、过程预测、过程预警的全过程评价,对“双高”院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效益进行全周期监督管理,依靠“数据画像”“数据追踪”“数据驱动”等技术实现“双高”院校办学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四是发挥过程评价的诊断反馈。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科学引导大众理性看待和正确使用评价结果,既要重点看“中期评价”整改效果,更要兼顾发展“方向标”导向;既要对接本轮建设情况评价,更应当对接新一轮的遴选,起到“吹风”“预热”目的。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