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微信图片_20230315114522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贯通培养模式工作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展和改革委(局),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省属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学校,普通本科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22〕65号)和《河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冀教职成〔2023〕2号)精神,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建立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3+2”“3+4”“5年一贯制”“2+2+2”等贯通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现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聚焦产业、聚焦技能,重视生源、重视质量,联合申报、联合实施”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高等职业学校(含职教本科,以下简称“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骨干作用,打牢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以下简称“中职”)育人基础,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我省产业和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贯通培养模式界定

(一)“3+2”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中职与高职(以下简称“中高职”)联合开展“3+2”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原则上在两校相同专业类中的相互适宜的专业上开展对接。学生在中职完成3年规定学业后,再到联办高职完成定制的2年学业课程,符合毕业要求的,取得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专科文凭。


(二)“3+4”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中职与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及其他普通本科学校(以下简称“高校”)联合开展“3+4”年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原则上在两校相同专业类中的相互适宜的专业上开展对接。学生在中职完成3年规定学业后,再到联办高校完成4年规定学业课程,符合毕业要求的,取得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文凭。


(三)“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优质中职与高职联合或高职单独开展5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高职联合培养学校原则上选择两校技术技能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精准对接,按照一个培养方案进行一贯制培养;高职单独培养学校应选择技术技能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完成5年规定学业课程,符合毕业要求的,取得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专科文凭。


(四)“2+2+2”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企业、高职、中职联合开展“2+2+2”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就业和发展提供服务。原则上选择企业相关岗位与高职、中职相互适宜的专业开展对接。学生在中职完成前2年规定的学业后,以企业为主安排为期2年的实训和岗位实践,学习锤炼岗位技术技能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第5年再以联办高职为主安排2年学业课程,以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方式学习,符合毕业要求的,取得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专科文凭。原则上毕业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企业参与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职招生即企业预招工,企业与学生签订预就业协议,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学生第3年完成中职学业后,符合中职毕业要求的,可获得中职毕业证书。第4年学生与高职和企业签订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学徒培养协议),与企业签订劳动就业合同成为企业员工,而后方可获得相应高职注册入学资格。如未取得高职入学资格,则退出此培养程序。


原则上企业、中职、高职的地理位置应在同一区域(如同一市域),或距离较近,便于联合培养。若干企业可组成培养联合体。


三、贯通培养申报

(一)申报条件。申报学校近三年未发生过违规办学行为,未出现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群体性事件,在校生一般不少于1500人(专业体校除外,技工院校不少于1200人)。中职与联办高校申报“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专业必须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必须紧密对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需求,或是产业发展急需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艺术类专业限定在生产制作文化或工艺产品、民族传统艺术表演等方向的专业;必须在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系统(或全国技工院校信息管理系统)备案且适宜对接,开办年限原则上不低于3年,年招生不低于100人,“2+2+2”贯通培养模式以及体育、艺术类等小班教学专业可适度降低规模。联办高校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签订并履行“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协议,确保高校能够如期接收通过转段考试或学业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此外,中职或高校还需分别满足以下条件:


1.“3+2”贯通培养。遵循以下原则遴选的中职可与高职联合申报“3+2”贯通培养联合办学。一是上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即办学绩效评价全省排在前120名的中职)和重点培育发展进位的30所种子学校;二是办学绩效评价排在全省前120名之后,但上年度办学绩效评价B档及以上的学校(或办学水平评估合格及以上的技工院校);三是支持通过资源整合建设迁入职教园区或位于重点开发建设新区内的学校;四是支持开办紧缺或服务“一老一小”相关专业的学校。


专业体育运动学校可与高职相适宜专业对接,但申报“3+2”贯通培养学生必须具有体育运动学校3年中专学籍且代表河北省在国家体育总局(项目中心、协会)完成全国运动员注册。


2.“3+4”贯通培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中职可与高校联合申报“3+4”贯通培养联合办学。一是上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中精品校和名牌校第一档学校(即中职办学绩效评价全省排在前50名的学校);二是中职对接高校的专业为省级骨干和特色专业(或省级及以上优质专业)。

 

专业体育运动学校可与河北体育学院及其他高校体育类相关专业对接,但申报“3+4”贯通培养学生必须符合具有中专3年学籍且代表河北省在国家体育总局(项目中心、协会)完成全国运动员注册。


高校“3+4”联合办学主体应为高职本科、应用型本科和批准(或现有)的其他普通本科“3+4”试点学校。


3.“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中职可与高职联合开展“5年一贯制”办学。一是中高职对接专业为技术技能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相应专业;二是中高职专业能够精准对接。


高职技术技能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可单独申报“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不得擅自举办任何形式、任何名义的校外班。应用型本科或普通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能申报“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招生专业。


4.“2+2+2”贯通培养。积极支持具备以下条件的中职、高职与企业联合开展“2+2+2”贯通培养试点。中职、高职与企业应自愿签订并履行“2+2+2”联合培养协议,明确职责与分工、权力与义务、遇到不可抗力情况或争议的解决办法等;共同制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招生。高职应确保“2+2+2”贯通培养学生完成3年中职学业后,符合毕业要求的如期升入高职,继续与协议企业联合培养。


企业应为多年开展校企合作的实体企业,近三年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http://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http://zxgk.court.gov.cn/)等渠道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二)专业申报。在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各市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协调本地中职与相关高校进行贯通培养招生专业申报,省属中职与联办高校直接向省主管部门进行贯通培养招生专业申报。申报招生计划的有关要求另见年度编报招生计划通知。参与联合培养的高校要加强对普通高考、高职单招、“3+2”“3+4”“5年一贯制”“2+2+2”等各类招生的统筹规划,把“3+2”“3+4”“5年一贯制”“2+2+2”转段或升学学生纳入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确保基本办学条件满足培养需求。贯通培养专业必须符合申报条件,联办规模遵循以下要求:


1.“3+2”贯通培养。原则上申报“3+2”招生专业个数不限,申报“3+2”招生专业和人数以与联办高职协商的结果为准;一个专业只能与2所高职的专业对接,可对接2-3个同专业类的不同专业。中高职均需在招生专业备案和注册学籍时注明“3+2”贯通培养。


2.“3+4”贯通培养。原则上中职申报“3+4”招生专业个数不限,申报“3+4”招生专业和人数以与联办高校协商的结果为准;一个专业可与3所高校的专业对接,一所中职对接高校的所数不限。中职、高校均需在招生专业备案和注册学籍时注明“3+4”贯通培养。


3.“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原则上中高职联合申报“5年一贯制”招生专业个数、规模不限,以两校协商的结果为准。高职单独申报“5年一贯制”的招生专业需通过高职专业设置备案审核。中高职“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的专业,需在招生专业备案和注册学籍时注明“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


4.“2+2+2”贯通培养。原则上中职、高职与企业联合“2+2+2”贯通培养招生专业个数、规模不限,以中职、高职及企业三方协商的结果为准,需在招生专业备案和注册学籍时注明“2+2+2”贯通培养。


(三)申报程序。省市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中职要主动与高校对接沟通,高校要顺应改革趋势、科学谋划,及时回应请求联合培养的中职并加强沟通,做好贯通培养规划方案的统筹制定,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多种渠道的达成。


1.学校申报。符合条件的中职会同联办高校,根据申报书目录和文本格式要求(见附件)认真准备申报材料,并填写《中职与高校申报贯通培养专业汇总表》(附件13,加盖公章扫描版、Excel版各1份),申报书分专业打包文件夹,报主管部门审核。市属中职报市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技工学校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同)、发展改革部门审核。省属中职(含省属技工学校)直接将申报材料、《中职与高校申报贯通培养专业汇总表》(同上)报省教育厅指定电子邮箱:hbsjytzcc@163.com,邮件标题名和文件名规范为:市或中职简称+(“3+2”“3+4”“5年一贯制”“2+2+2”其中之一)。为稳妥推进贯通培养工作的实施,避免贯通培养联办专业急剧增加,联办高校要将本校《中职与高校申报贯通培养专业汇总表》(同上)按合作意向度由高到低排序,报省教育厅指定电子邮箱(同上),为全省统筹安排贯通培养专业提供依据。


建议申报材料中的各类贯通培养联办协议书应写明:“经省批准并下达年度招生计划后,本协议方可生效。”


2.市级审核。各市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签署专家评审意见后,确定申报学校及专业名单,并将有关申报材料、本市《中职与高校申报贯通培养专业汇总表》(同上)报省教育厅指定电子邮箱hbsjytzcc@163.com,邮件标题名和文件名规范(同上)。


3.省级审定。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对各市校上报的材料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4.结果公布。省教育厅审定专家评审意见并将审定结果在“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上公示,时间为3天,公示无异议后公布最终结果。


5.调整周期。经审核确定的中职与高校“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联合办学主体和专业,原则上每3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


每年可适度调整中高职“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联合办学主体或专业。每年拟新申请的“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联办学校和专业,可于上年的10月15日—11月15日履行申报程序,逾期不再受理。


四、加强管理与督导

(一)严格招生管理。

1.每年“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招生专业及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教育厅发文下达,中职与高校招生专业及人数以省发展和改革委、教育厅印发的文件为准。为维护招生计划的严肃性,“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招生计划原则上每年只下达一次,不再增补。在招生过程中,分配到各市的“3+4”招生计划不得相互调剂。


2.省统一划定“3+2”“3+4”“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招生录取分数线,明确“2+2+2”贯通培养录取控制分数线划定标准。


3.“3+2”“3+4”“5年一贯制”“2+2+2”招生录取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由各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办理录取手续,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备案工作结束后,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当年的“3+2”“3+4”“5年一贯制”“2+2+2”录取新生名册作为注册学籍的依据。”


“3+2”“3+4”贯通培养招生以中职为主导,联办高校要共同参与,共同把好生源质量关。办理录取手续和学籍注册时需盖中职公章,转段学籍注册时需盖联办高校公章。“5年一贯制”中高职联合贯通培养招生以高职为主导、中职协同,办理录取手续和学籍注册时需盖联办中职和高职公章;“5年一贯制”高职单独贯通培养招生,办理录取手续和学籍注册时需盖高职公章。“2+2+2”贯通培养招生以企业为主导、中职为主体、高职共同参与,各方共同做好招生工作,办理录取手续和学籍注册时需盖中职公章,转段学籍注册时需盖联办高职公章。


(二)强化教学管理。中职、高校、企业等各方要认真履行贯通培养联办协议、按分工承担各自的人才培养任务;要组建联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合班主任制度;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鼓励学校引进或参照各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技能型人才。“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招生前在学校官网公布,招生时明确公示;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加强培养质量的监测把关。


(三)规范分段管理。

1.“3+2”贯通培养。前3年在中职,执行中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管理规范和学生待遇标准;后2年在高职,执行高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管理规范和学生待遇标准。严禁高职委托中职进行后2年管理。


2.“3+4”贯通培养。前3年在中职,执行中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管理规范和学生待遇标准;后4年在高校,执行高校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管理规范和学生待遇标准。严禁高校委托中职进行后4年管理。


3.“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前3年执行中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管理规范和学生待遇标准,后2年执行高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管理规范和学生待遇标准;中高职联合培养的,要求学生在高职校区累计学习生活时间不少于1学年。


4.“2+2+2”贯通培养。前3年执行中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管理规范和学生待遇标准,后3年执行高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管理规范和学生待遇标准。前2年以中职管理为主,合作企业配合;第3年中职牵头管理,企业共同参与管理;第4年以企业管理为主,高职配合。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要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创新技术技能实训方法;第5年学生进入高职后,要将提高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并重。


(四)加强考试管理。中职、高校、企业等各方要联合制定“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转段或升学考试办法,并在学校官网对外公示。“3+2”“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转段或升学考试以高职为主,中高职联合组织实施;“3+4”转段考试由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录取名单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要坚持考试标准,建立淘汰机制,“3+2”“3+4”贯通培养学生转段淘汰率原则上不低于5%,“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学生也要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要严把转段或升学考试质量关,考核合格者方可转段或升学,未参加转段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转段,转段或升学结果应在学校官网对外公示。“3+4”转段合格的考生不再参加后期的普通高考、高职单招、对口升学等形式的录取。


学生因某种原因未升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但符合中职毕业要求的,可颁发中职毕业证书。


(五)加强监督管理。省市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和改革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职与高校贯通培养工作的动态监管,组织专家评价培养质量,对参与贯通培养的学校及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在招生、录取、转段等工作中未按程序办理,甚至出现超计划招生、虚假承诺、提前发放录取通知书等行为的学校,一经发现,取消其贯通培养资格,且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合理运用上年度中高职办学绩效评价结果,上年办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或办学不规范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学校主管部门进行严肃处理,暂停当年“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招生资格或削减招生计划。中职与高校要聚焦学生培养质量,深入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省教育厅将以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调研或复核的方式对贯通培养实施监管。


五、其他

本通知发布后,省市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立即组织所属中职联合高校申报2023年“3+2”“3+4”“5年一贯制”“2+2+2”贯通培养招生专业并加快完成市级审核。各市教育局和省属中职(含省属技工学校)必须于2023年3月23日前将申报材料、《中职与高校申报贯通培养专业汇总表》(同上)报至省教育厅电子邮箱(同上),过期不予受理。


本通知涉及的相关政策为试行阶段,将根据各地各校政策执行情况和区域人才需求状况适时调整完善。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3月

来源: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附件:

1.河北省“3+2”贯通培养申报书(封皮)

2.河北省“3+2”贯通培养申报书目录

3.河北省“3+4”贯通培养申报书(封皮)

4.河北省“3+4”贯通培养申报书目录

5.河北省“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申报书(封皮)

6.河北省“5年一贯制”贯通培养申报书目录

7.河北省“2+2+2”贯通培养申报书(封皮)

8.河北省“2+2+2”贯通培养申报书目录

9.申报书文本格式

10.《河北省职教本科学校及现有专业一览表》

11.河北省应用型本科学校名单

12.河北省普通本科“3+4”试点学校名单

13.《中职与高校申报贯通培养专业汇总表》


图片 1

图片 2

图片 3

图片 4

图片 5

图片 6

图片 7

图片 8

图片 9

图片 10

图片 11

图片 12

图片 13

图片 14

图片 15


精准实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方略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办好职业教育需要把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要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基于教育规律、产业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抓好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内部治理、信息化改革、国际品牌打造五个着力点,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

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坚持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德技并修是指德育育人为先,技艺成才为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建立体现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要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是做优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一方面,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挖掘育人要素,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资源做优做活;另一方面,要完善教材形态,创新教材形式,开发立体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并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


二是做活形式。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职业教育新形态,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纵深推进“课堂革命”,探索运用线上线下、理实一体、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等组织方式,采用情景式、角色扮演式等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做强队伍。要精心组织和培养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建设能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既教书又育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有阅历、能示范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以体系建设为支撑点

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关键性内容,不成体系的职业教育难以称为现代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新一阶段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总体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五个具体目标。


一是重构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教育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内部的结构优化,这需要我们跳出职业学校教育看职业教育、跳出职业教育来看职业教育、跳出教育来看职业教育,站在社会发展趋势大局中重新界定职业教育内涵。


二是职业学校体系纵向贯通。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功能定位准确的职业学校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要突出类型特色,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稳定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完善职业教育学制层次结构,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巩固高职专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职业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等、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贯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三是不同教育类型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能孤立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应该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教育融通,这就需要构建普职融通制度。此外,职业教育还应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推动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不同教育类型协同发展。


四是健全职教考试招生制度。基于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体系,按照独立性、开放性、融通性、等值同效等原则,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完善多样化考试录取方式,使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与选择普通教育大体相当。


五是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在现有标准体系下,进一步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标准体系,健全职业学校分层、分类设置标准,持续更新国家教学标准、专业目录,修(制)订急需领域和量大面广专业国家标准,探索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要求。省级层面重分类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标规范,补充制订区域性标准。校级层面重贯彻落实,依据国标和省标,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课程、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标准。


(三)以内部治理为保障点

随着我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政府的角色由主导到引导,市场的角色由驱动到决定,学校的角色由服从到主动,职业教育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是主体自治。充分发挥学校自治作用和功能,优化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行业自律。依托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报告,每年修订专业目录,发布行业规范标准。


三是政府监管。完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机制,加强政府统筹管理职能,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办学质量考核结果运用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履行管理职责,引导学校举办方不断加大投入,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


四是社会监督。2012年职业教育率先建立质量年报制度,定期发布质量年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已涵盖高职、中职、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国家、省、学校、企业四类质量年报体系。当前,需要巩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报发布制度,进一步提高质量年报编制水平和公开力度;突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持续增加年报数量,提高企业年报质量。


(四)以数字化升级为创新点

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就要充分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新契机,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支撑、服务职业教育现代化。


一是提升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办学生态和治理环境。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设决策支持中心,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职业学校要结合校本实际,系统设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建设校本数据中心,联通校内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应用系统,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二是建设教学资源。新阶段,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课堂教学形态正发生系列重大变化,需要整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线精品课程中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和应用的便捷度,为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生学,提供更加多元、个性化的资源支撑。


三是改造传统教学。数字时代到来,学生知识获取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大规模”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教学与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将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与人才培养融合,革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服务新形态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更好地适应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式教学等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五)以国际品牌打造为增长点

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办好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对接对外开放战略,打开国际视野、适应国际趋势、促进国际合作,让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名片、中国产业“走出去”的“伴侣”;另一方面还要开辟新路径、构建新理论,不断创新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职教,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


一是引进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和吸收国际优质职教资源,形成本土化教育资源,并使之渗透到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相关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走出去。“走出去”正在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职业教育应发挥专业和培养模式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鲁班工坊”,建设海外学习中心;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境)外合作办学,探索学历学位互认机制,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符合中国企业用人标准的本土化人才。


三是再提升。“再提升”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职业学校应主动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教师交流等。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培植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良好生态,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0期

如何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有效贯通,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社会发展既需要爱因斯坦,也需要鲁班。”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副校长刘景忠认为,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恰好与人的天性禀赋差异相吻合。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在初中后、综合中学阶段或高中后都进行分流。“至于是在初中后分流,还是在高中后分流,就要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了。”刘景忠说。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认为,要探索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与大学本科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双向流动的可行路径与政策支撑,为人才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相互流动奠定基础。


“加快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畅通职业教育升学深造渠道,通过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方面享有更多的机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则认为,应该重新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从办学定位着手进行全面改革,由以就业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为宽口径、对应高校专业大类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也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服务为主。


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适切性


“产教融合既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本遵循,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郑亚莉建议,要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学校是现代工厂的课堂,现代工厂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全国政协委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魏世忠强调,要打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让企业成为学校教学的载体。


针对产教融合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建议,通过激发企业参与热情,推动政策落细落实,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他强调,一要明确改革试点项目可以营利,在产业学院、培训中心等校企合作的改革试点项目中,应允许校企双方根据约定的合作协议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二要支持试点和容错,支持职业院校通过二级学院、产业学院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建立试点的容错机制。


转变观念,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教师孙晓颖建议,开展职业体验教育,通过标准化构建职业教育基地、系统构建职业体验教育课程、科学构建职业体验师资队伍,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


郑亚莉在调研中发现,职校生的薪资待遇与本科生仍存在一定差距。郑亚莉建议,加快建设政府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要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必须要凸显类型教育特征,既要畅通职校生发展通道,也要进一步‘铺设’好与普通教育不同的赛道。”刘景忠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落到实处,职业教育的春天一定会来。”


(本报记者张欣、阳锡叶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23年3月滦州市卫校党总支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好2023年3月份党员统一活动日的通知》要求,开展以“聚焦全国两会 争当合格党员”为主题的党员统一活动,全体党员参与此次会议。

我校党总支部书记刘瑞组织召开此次会议,并宣读《教育局机关党委2023年3月份党员活动日通知》。

此次会议事项如下:

一、组织全体党员集中收看全国两会相关报道。

二、召开组织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党员

会上,刘瑞书记强调:组织生活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会议,大家要认真查摆问题,找差距,看看自己之前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整改,每位党员要不断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自己的政治执行力,提高自身修养。

会议通过不记名投票的形式,最终选举出了17名优秀党员。

三、组织党员集中交一次党费。

我校党总支利用党员统一活动日,积极组织党员交纳第一季度党费,确保3月底前完成第一季度党费收缴工作。

四、开展党员先锋服务活动。

会后我校党组织结合雷锋纪念日,组织全体党员到我校承包社区新永安里开展义务清扫活动,让广大党员走出室内,在社会实践中洗礼思想、增长才干,传承雷锋精神。

通过这次党员统一活动日活动,全体党员同志深刻学习领会了两会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也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两会的安排部署上来,把学习领会两会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基层党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阔步前行,以奋斗铸就辉煌,以实干赢得未来。

 

 

来源:滦州市卫校


检查组来校检查安全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安排,3月9日,保定市教育局副科长冀坤,科员刁刃力、葛良组成的检查组到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检查学校安全工作。滦南职教中心校长杨会军、督学裴祥学、办公室主任周安会、总务处主任侯素静、政保处主任李志远迎接检查。检查组重点查看了安全档案资料、尚俭餐厅、学生宿舍、实训车间。县教育局副局长王伟、安全卫生指导中心主任刘会杰陪同检查。

检查公示信息材料

检查组人员详细检查了尚俭餐厅的用餐环境,检查操作间、消毒柜、冰箱内留样是否达标;察看展柜内食用油以及调味品的保质期、灭火器的有效期;对食堂的明厨亮灶以及相关记录都做了详细检查。

检查宿舍楼道灭火器

在宿舍检查中,检查组实地察看了学生宿舍的安全情况,对楼道内的消火栓能否正常使用,检查维护记录是否齐全,安全疏散通道是否畅通以及窗户限位器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检查过程中,滦南职教中心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会军向检查组汇报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学校发展概况进行简单介绍。

检查结束后,检查组成员认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规范,档案资料齐全,安全管理措施有效,教育宣传工作落实到位,给予一致好评。

杨会军校长表示,学校安全重于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校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履行好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横到边、纵到底、无死角”的责任体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安全稳定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从细处入手,科学管理、常抓不懈,着力打造平安、文明、和谐的美丽校园。

 

 

撰稿:刘景艳


“运输是物流的动脉系统。”“运输管理就像乐队的指挥,是对整个运输过程各个环节的合理组织与协调。”……3月1日下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授刘智慧走进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区域中高职一体化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班的课堂,给40名学生上了一节运输管理课。“这是我校与宁职院、当地企业联合打造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后带来的变化。”北仑职高物流专业教师李楠介绍,如今在该校,高职教师进课堂早已成了一种常态,“在高一阶段,我校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专业班每周至少有4个课时由宁职院教师授课”。

近年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省各地各校积极尝试“五年一贯制”“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现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教学标准不一、课程内容重复、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中高职衔接,到底该如何传好“接力棒”?去年5月,浙江启动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借此东风,各地各校在探索更有效的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上也蹚出了新路子。


从“分段”培养到一体化培养

 

以前,不少职业院校在中高职衔接上,仅停留在各自为政、点到为止的状态。往往在学制、升学渠道上有衔接,专业、课程、教学、管理、评价上的衔接却不畅通,甚至有不少高职院校几乎不参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职只管送,高职只管收”的现象依然存在。

问题到底出在哪?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中高职衔接不紧密是传统“分段”培养模式下的通病。在传统模式下,前3年办学主体为中职学校,后2年办学主体为高职院校。一方面,两者常常位于不同区域,在教学、管理、师资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硬距离”;另一方面,由于中高职培养目标不统一,课程衔接体系不连贯,行业企业参与不深,师资合作不紧密,两者在深度衔接上也存在着较长的“软距离”,“这也导致在实践中,中高职衔接往往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推进中高职衔接,必须多方融入,让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行业企业都尝到甜头,实现互补共赢,“在缩短‘软距离’的同时还要克服‘硬距离’”。然而,这在传统“分段”培养模式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怎么办?浙江区域中高职一体化改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记者发现,自改革启动后,各地各校纷纷通过新建分校区或产业学院等形式,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这打破了中高职办学上的时空限制,极大地缩短了“硬距离”。同时,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也激发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为真正实现“从‘分段’培养到一体化培养”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在教学管理中,区域中高职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应该有别于以往的中高职‘分段’培养,实现中高职的无缝衔接、平稳过渡,真正体现一体化培养,不能有明显的分段痕迹。”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校长彭哲敏说。


系统重构一体化课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关键看教学,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丽娟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中高职一体化在课程设计上缺乏差异性、连贯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对新发展阶段需求的课程设置也稍显不足。同时,在具体的教法、内容难度、侧重点、实训安排等方面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从2021年6月开始,浙江就全面开启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本土化”尝试,着力构建一体设计、递进培养的省级标准。首批共遴选30个量大面广、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社会需求相对稳定、适合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专业先行先试,有16所高职院校参与改革。目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标准重建已基本完成。

基于区域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各试点学校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探索。“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推动人才与岗位精准匹配至关重要,而这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北仑职高校长邬磊磊说,一年来,学校调研了40余家港口经济特色企业,举办了全国性港口物流、货运代理类职业能力分析会议,并与宁职院、当地企业三方联手完成了“集装箱运输管理与多式联运”等3门极具区域特色的课程标准。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则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基础—核心—拓展—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现了中高职一体和产教融合的思想。其中,基础课程体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核心课程体现专业的核心岗位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拓展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产教融合课程是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由企业导师手把手进行教学。


抓住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这个“牛鼻子”

 

为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提升中高职师资合作紧密程度,今年1月,浙江启动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团队由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教师组成,涵盖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的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做好中高职有效衔接,探索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就必须抓住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这个“牛鼻子”。事实上,相比传统模式,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在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上拥有天然的优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5年的时间内,高职教师将开展常态化下沉教学,实际上课占比会达到40%,这为我校做好师资衔接提供了契机。”邬磊磊介绍,试点启动后,北仑职高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联手宁职院、当地企业组建了专业研学共同体,通过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共同承担课题研究等形式,大力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

而在彭哲敏看来,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对中高职教师分别提出了新要求:中职教师要着力提升专业能力,以满足一体化课程授课的需要;高职教师则要重视培养“中职思维”,善于根据中职学生的具体学情开展针对性教学。为此,富阳职高正积极探索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解决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师资问题。“在前3年储备期,我校计划将从现有师资中遴选部分优秀教师,由中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培训,再通过高职院校考核、认定后,担任高职课程的教学。”彭哲敏说。

 

来源:浙江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对于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成长也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简称《通知》),强调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任务要求,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认真落实《通知》精神,推进职业院校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工作,是职业教育战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迫切需要职业院校明确 “三进”工作“为什么”“进什么”“怎么进”的问题。


一、为什么:充分认识“三进”工作的重大意义

推进职业院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首先是职业院校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研判改革发展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有效推动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要求,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职业教育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尤其是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推进职业院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同时也是职业院校增强适应性,提升育人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调研显示,职业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近几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增劳动力的70%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首要的是育人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关乎教育公平,关乎高质量发展,更关乎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德技并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作为育人目标。党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对于教育者来说,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总的来说,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是职业院校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方向指引和重要驱动,对于坚定职业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二、进什么:明确“三进”工作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二十大报告中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发展,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核心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怀进鹏部长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推动“三进”工作,要坚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规律、“六个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坚持在全面贯彻上下功夫,以抓好“三进”工作作为新的契机和切入点,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坚持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党中央关于教育重大部署的积极实践者,安全稳定的有力维护者,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聚焦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引领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是聚焦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价值,“六个坚持”诠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主要特征,切实增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是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引导学生了解未来5年的目标任务、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激发学生树立和践行“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使学生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理解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任务要求;理解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的重大意义,教育引导学生更加自觉的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育人生态,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怎么进:系统构建“三进”工作的推进机制


推进“三进”工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进一步理清“三进”工作的推进路径,使工作落实落地,教育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涵养奉献家国、服务人民的情怀,培养德技并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职业院校党组织,要提升对“三进”工作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三进”工作列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和议事日程,制定具体方案或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确保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党组织书记要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走进课堂,带头为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组织好学校干部教师宣讲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强化过程监管,利用宣传媒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三进”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以鲜活案例、真实数据为支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更丰富。高职校要注重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价值引领作用。这门课程是新开课程,政治性强、要求高、难度大,各校要高标准选配师资。要着力丰富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经历和经验,使思政课教师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与学校主要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要持续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穿融入各门思政课。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和成长成才的实际,打造示范课堂、特色课堂。


三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枢纽作用。各级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引导师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足本职、建功立业。要根据教育部要求,在学生中开展好“职教生心中的二十大”主题党(团)日和班会活动。通过主题演讲、征文、展演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畅谈对党的二十大的感想感悟,结合所学专业展望未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四是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深入挖掘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尤其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资源,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教学,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丰富“大师资”,建设“大资源”,形成“大链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更加有效有力推进“三进”工作,共同画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同心圆。


(刘宝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德育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工作委员会主任)


来源:《教育科学论坛》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心育与德育双向结合持续推进“三全育人”,2月22日下午,玉田职教中心开展了“迎校庆、育心灵、促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会场设置在阶梯教室,分会场在71个教室以观看直播的形式进行,共320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

这校聘请了玉田县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姚玉鹏为师生们主讲。姚大夫采取讲练结合、寓教于乐的形式,重点围绕“心理健康表现”进行讲述,通过放松训练、解压游戏,引导学生学会放松和解压,让学生明白健康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讲座结束后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和问题解答。

这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在全校创建了关注健康心理的氛围,也为同学们带来了正视自己、解决困扰的勇气和方法,促进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下一步学校继续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德育活动和文化建设之中,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为庆祝第113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到来,3月7日下午,玉田职教中心党委和工会联合举行“谁说女子不如男”劳动竞赛启动仪式暨庆“三八”拔河比赛活动。

比赛以男女队对抗赛的形式进行,男女各四个队,其中女队18人、男队13人,分淘汰赛和决赛。赛前各队老师势气十足、口号响亮、认真热身;比赛过程中,各队寸土必争、竭尽全力,在场边观战的师生们也激烈加油助威。经过几轮比拼,女队全部战胜男队进入冠亚季军争夺,最终综合专业部女队、处室女队、财经专业部女一队分获前三名。学校领导为获奖队伍颁发了荣誉证书,拔河比赛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

“谁说女子不如男”劳动竞赛系列活动是融学校党建、工会、教学等工作为一体,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男女对抗拔河比赛为开端,后期学校还将陆续组织说课、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发挥党带群团的作用,凝聚教职工精神力量,为教育教学工作补充动力。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双高计划”的实施为专业群建设工作带来了众多政策支持。“双高”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创新探索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点、热点。


成立于2001年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重点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学校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校训,扎实开展“双高”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创新探索,服务天津、面向全国。


明确目标方向,夯实专业群建设的扎实基础


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的重要选择。扎实开展专业群建设工作能够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凸显专业特色,通过一流专业群的建设形成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


学校正确认识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紧密结合自身行业办学的特色及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特点,按照“对接产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强化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主动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不断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形成了七大专业集群。对照“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书和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以国家无人机应用技术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的各项建设任务,在产教融合专业试点、“三教”改革、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国家标志性成果,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经院校自评、省级评价和两部综合评议等流程,在“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


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牵头主持的国家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着眼于无人机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项目2022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验收。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数字化改革,入选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打造在线精品课程,两门课程入选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专业群建设的命运共同体


办好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政合作能够将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引入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校以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专业群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产教融合,提高专业群建设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137家企事业单位实现重点合作,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专业群协同建设上持续发力,为有效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入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考察走访,挖掘双方在员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培养、师资互派、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的机会,为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产教合作基础。


与天津市公安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学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的师资团队与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提升警用无人机建设的能力水平,推进专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步伐。


扎实推进实践,凸显专业群建设的显著成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渠道,将实训实践融入专业群建设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着力完善实训条件,建有校内实训基地46个、校外实训基地208个,其中包括两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一个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两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一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合作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实现了引企入校、共建校园实训生态的一次突破,将带动学校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的高水平发展,进一步提升专业和产业的适应性,探索在实习就业、校内实训、专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帮助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长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学校严格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带领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技能大赛是“双高专业群”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学校对标“双高专业群”建设指标,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实施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先后获得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扎实推进专业群育人质量向更高水平发展。


秉承“培养科学思维,专业技能强国”的宗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扩大电子工程师摇篮、无人机创客等多个社团组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编程、设计等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大国工匠和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构建优秀教师队伍,激发专业群建设的生机活力


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结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决定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


学校科学探索建设高素质结构化教师队伍,先后选派教师赴德国、瑞士等国家进行专业培训。完成无人机应用技术等8个专业的国际化课程标准建设,不断提升国际化优势专业建设水平。深入天津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单位对国产化应用创新技术进行实地调研学习,对教师进行线下培训,激发教师对信创等技术的学习兴趣。


依托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群优势,先后多次承办“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派出多名年轻教师参赛,获得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天津市“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一等奖。通过比赛锻炼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职业岗位技能,助力专业持续发展。


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故事思政”微课大赛等一系列教学竞赛,引导教师深挖思政精髓,打造“硬核”专业课,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年年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的“一体两翼”引人关注。


“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如何理解“一体两翼”新格局,更好发挥改革功效?对此,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建言献策。


从省域推动建立行之有效的改革体系


近年来,一些地方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上效果显著。细究其改革之路,建立“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的主线清晰可见。


《意见》在“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上明确要求,在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投入机制、制度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突破,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指出:“‘一体’是改革的基座。”实际上,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涉及政府部门、企业、职业院校等。统筹如此多的参与主体,必须从省域着眼,建立行之有效的改革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建议:“省级人民政府可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细化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制度,必要时制定地方行政法规,落实落细校企合作中企业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政策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注意到,目前仅有部分省份制定了地方性职业教育条例,且大多数条例制定时间较早,已经不适应新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当前亟须大力推进新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要推动各省(区、市)制定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细则,将政策利好以可操作的方式落实下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真正落地。”许玲建议。


从市域着眼发动各主体深度参与


开发区牵头组建理事会,创设协同育人组织架构;区校共建紧缺人才学院,形成育训结合“中试车间”……在江苏省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产业园区建立的职业教育组织体系缩短了培养“时差”和服务“时差”,形成了“学校因开发区而建、开发区因学校而兴”的态势。


“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意见》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明确阐释,并明确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要为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共生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导区。”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树超认为,作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一种实践形式,依托开发区打造产教联合体,可实现产教融合的倍增效应,有着广泛的产业资源优势和广阔的职教发展空间。


“这有利于尽快打破在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单一模式。”张运凯说,将现代产业学院建在产业园、科技园等生产场域,有助于延伸和拓展职业院校办学空间,凸显企业办学主体优势,持续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必须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武志永说,加速形成市域产教联合体,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有效释放各类主体的效能,引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从行业入手打通教育链产业链


作为“两翼”中的另一翼,《意见》明确“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在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实行校企联合招生等方面提出要求。


如果说市域产教联合体汇总了某一地域的职教办学资源,那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就是汇聚了某一重点产业链的资源。两翼齐飞,相当于给职教融入地域、产业上了“双保险”。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实现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就要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相匹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说,“要通过深化行业产教融合,使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一些代表、委员提醒,不论是市域产教联合体还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还没有从整体上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在调研中发现,虽然产教融合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参与校企合作的大中型企业比例过低,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少,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分布匹配度低等状况依然普遍。“校企携手要深度融合,学校要及时更新专业设置,规模企业可设置专人与学校对接深度融合工作,并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考核指标。”施卫东说。


张运凯建议,可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的政策落实情况、完成情况、产生效益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对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进行评估,确保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合理。同时,支持国内权威第三方机构开展区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绩效考核与评估工作,将结果作为政府部门考核、行业企业政策支持和评估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文明校园,3月6日上午,滦南职教中心举行全体学生参加的“走进三月·拥抱文明”主题升旗仪式。校广播站杨博涵同学主持。

校广播站杨博涵同学主持

9点40分,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学校国旗护卫队精神饱满,昂首阔步走向升旗台,全体同学神情肃穆、目光坚毅。雄壮的国歌声响彻体育场,全体师生满怀敬意向国旗行注目礼,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升旗仪式

校礼仪队刘娱嫣同学在发言中倡议全体同学: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洒下文明之种,种下礼仪之花,让校园因我们而美丽,让春天因我们而温暖!

校礼仪队刘娱嫣同学发言

校团委书记张杰在讲话中提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勇于承担、心存感恩,人人学文明、时时守文明,携手共建和谐文明校园!

校团委书记张杰讲话

此次主题升旗仪式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将奉献之风、文明之风、礼仪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送进每一个学生心中,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撰稿:吴一丹

摄影:赵立鹏

来源:滦南职教中心

教师下企业容易变成“走过场”,技能大师去职校授课的机会也不多。在实践中,由于产教融合涉及多个主体,相关合作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产教“融而不合”的情况依然存在。多名代表委员呼吁,尽快建立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内的多元合作机制,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真正同频共振。


“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不配套,是目前我国多地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委员谈起了自己所在的石家庄市一个矛盾的现象:生物医药是该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除了一所化工医学类的高职院校外,其他职业院校基本都没有开设相关专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不过在实践中,由于产教融合涉及多个主体,相关合作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产教“融而不合”的情况依然存在。针对这一问题,今年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呼吁,尽快建立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内的多元合作机制,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真正同频共振。


产与教、校与企存脱节现象


对张运凯委员描述的现象,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天亮代表并不感到陌生。湘西州是唯一一个有国家级承接产业示范区的少数民族地区。过去几年间,不少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先后布局湘西。然而与区域经济产业的快速变化相比,当地职业院校转型的速度要慢得多。


“这不仅表现在专业设置上相对滞后,部分专业招生规模也与产业需求不相符。”江天亮代表说。


产教融合,企业与学校间的人才交流必不可少。不过无论是教师下企业还是大师进校园,都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据张运凯委员介绍,2019年以来高职院校招生数量明显上升,这大大增加了一线教师的工作量,“不少老师每周课时达到20多节”。在这种情况下,下企业很容易变成“走过场”。


此外,因为并非所有专业都与对口企业有合作关系,有的老师即使有热情,也可能无的放矢。


根据政策引导,近年来不少企业的技能大师将工作室搬进了职业院校。但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大师们”去学校授课的机会并不多。另一方面,让高技能人才进校园无疑减少了他们的生产时间,站在企业的角度这并不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


在成为安徽省阜阳技师学院教师前,全国人大代表贾亮在一家汽修公司工作。据他回忆,当初他作为企业技工到职业院校授课时,公司对此就颇有微词。


了解需求才能有效供给


根据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实行“政府统筹”“地方为主”。“但在现实中,产教难以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在协调各方的工作上尚有不足。”江天亮代表说。


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涉及主体包括发改、工信、税务等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及职业院校。江天亮代表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目前许多地方各主体间横向沟通欠缺,“如果一所职业院校的校长无法掌握当地未来5年内产业发展规划的详细信息,自然难以提前培养相关人才。”江天亮说。


不久前,张运凯委员前往石家庄一家电力企业调研,当听说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有不少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时,企业负责人明显来了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企业研发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张运凯委员说。


然而,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老师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路径,缺乏实践经验,用技术服务企业的能力也比较弱。在张运凯委员看来,这是一直以来不少企业对产教融合少有热情的重要原因。


在阜阳技师学院,以贾亮代表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当地不少制造业企业间都达成了合作关系。工作室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来编制学生教材,同时协助后者解决技术难题。在贾亮代表看来,良好的合作得益于自己多年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我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也能为它们提供实质性帮助”。


产教融合不深、不实,还与目前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相关。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潭宏大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乐指出,根据现有职称晋升规则,国家级科研项目往往比产学研合作项目更有“含金量”,这就使得不少有学识的职业学院教师不愿在产教融合中投入精力。


把立足点放在企业一边


“畅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是破解困局的前提。”今年两会上,江天亮代表把定期举办由上述主体参加的联席会议的举措,写进了深化产教融合的相关建议中。


在江天亮代表看来,只有当职业院校按当地产业规划开设专业,根据产业布局对不同专业进行有差别的投入时,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才算走上了方向一致的轨道。


把产教融合的立足点放在行业和企业这一边,是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的呼吁。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火花小组组长王钦峰代表建议,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可试点“双元制”教学模式,双方共同制定授课内容、学生毕业标准,加大学生实践课程的比例。


据张运凯委员介绍,目前在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是否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服务到款额已对职称评定有重要影响。“这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增强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的能力,提高企业对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张运凯委员说。


在贾亮代表所在的阜阳市,改革正在推行。该市推出了“三转四像”办学模式,“即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


受益于这种模式,阜阳市职业院校成为市里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企业落户前后,相关专业就已经在学校办了起来。


贾亮代表是阜阳技师学院汽车系教师。据他介绍,根据“引企入校”的措施,好几家4S店都落户在技师学院内,学校还聘请店内技工为学生授课。“汽车产业升级快,但过去几年,我们的课程设置始终跟着行业变化走,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几乎达到100%。”贾亮代表不无自豪地说。


来源:工人日报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代表委员认为,要探索更多模式,提高办学层次、教学水平,让职业教育真正“强起来”“活起来”。


“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难求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太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招来之后企业往往要从头开始培养。应该从学校的教师素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加快调整和提升。”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模具设计师胡东方代表说。


他建议,可以通过校企共建优质师资队伍,采取更加灵活的学习模式,把车间建在学校、课堂建在车间,让学生尽早进企业实习,同时允许企业人员周末到学校学习,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融通。


“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设备使用者变为现在的机器管理者、维护者。而一线工人们也非常渴望能够成长和上升。”“95后”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代表认为,培养学生不能局限在校园,要“走出去、请进来”,把眼界放开,带学生多到企业车间去看看;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技术工人来学校上课。


“我们培养的技能人才在企业真正发挥价值,企业才会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待遇提高了,家长与学生自然会选择职业技能院校。”杨登辉表示。


“90后”的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代表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加速,不少企业都升级了设备,在设计研发、机械加工等方面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最青睐“高技能+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


杨金龙深有感触地说:“新时代的技术工人、技能人才不再是单纯的操作工,他们在岗位上既要能够完成工作,还应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改进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现在很多设备都是全英文的,这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文化素质。”


为此,杨金龙准备了“关于加快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培养大国工匠的建议”,认为“应当允许具备条件的地区增加职教本科的办学指标和招生数量,发挥长学制培养复合型‘新工匠’的优势”。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认为:“要推进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通过完善职教高考,稳步扩大职教本科招生的规模,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让职教学生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创业有方。”


“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更在于帮助个人探索兴趣与潜能,享受精彩人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委员说。


“要解决职业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真正提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中的待遇,在就业、落户、晋升以及薪酬等各方面,做到和高学历人才‘一碗水端平’,家长们才不会那么焦虑,这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许玲建议。


来源:新华社

2023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很多职业教育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如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统一中职阶段教育专业目录、加速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值化融通等提案建议备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郑亚莉:职业教育“香不香”取决于人才素质“高不高”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表示:“职业教育‘香不香’其实是社会认可度的问题。这取决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高不高’。”破除对于职业教育的这种观念,首要责任在职业院校。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校长,她深切体会到,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郑亚莉建议,学校和老师需要着力从四个方面努力推动:


首先,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口性。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职业办学定位要与服务面向、社会需求契合,合理确定办学规模,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加快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其次,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契合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基于真实岗位情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训室,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第三,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持续性。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培育系统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学校方面应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


第四,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性。加快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定制课程,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为职校生的成长搭建立交桥,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韩丹:建议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佐丹力健康产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丹在采访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他建议,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从明确农村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培养造就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劳动者能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马丹:建议统一中职阶段教育专业目录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技工学校的专业由人社部设定,但当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想要升学和就业的时候,招录方是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作为主要筛选依据,这导致职校生缺乏对口的报考途径,也容易造成普职分流焦虑。


她在提案中建议,将人社部的专业目录和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进行整合,打通中职阶段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通道,提高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可。


全国人大代表杨金龙:建议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实施,到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诸多相关关键词;从《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层面一系列“顶层设计”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彰显了决心和力度”。


杨金龙认为,各区域禀赋要素不同,衍生出不同的产业结构,继而需要不同结构类型的技术人才。应该推动各地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和招生人数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就业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王晓菲:建议职业院校“就业与升学并重”


全国人大代表、德州恒丰集团高技能教练王晓菲提到,利好政策之外,如何打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是一大关键。她认为,可以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人们心中偶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崇尚实践的技能文化,从而让更多人愿意主动选择职业院校。


王晓菲建议,职业院校要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推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的教学投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全国人大代表胡东方:建议加速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值化融通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模具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胡东方在谈到产教融合时表示,学校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吸纳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优势,把车间建在学校、课堂建在车间,学生也可以提前走进企业实习,校企还可以共建优质师资队伍,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通。


胡东方还提到,目前学生在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只能选择一种,不利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建议加速二者相互等值化融通。“高职教育的学生通过考试或学分互认应该也可以到高等教育的学校去读书,打通‘一堵墙’,以此畅通各类技能人才学历、技能提升深造通道。”胡东方说,从而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


来源:蓝鲸财经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教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阶段,新职教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重大突破。新职教法以法律形式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出了规范,是推动实现职业教育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但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攻坚克难。基于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推动各省(区、市)政府制定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实施细则或职业教育条例,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责。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承担着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目前,仅有部分省(区、市)制定了地方性职业教育条例,而且大多数条例制定时间较早,已经不适应新职教法的要求。建议以新职教法实施为契机,推动各省(区、市)和地市级政府吸纳新职教法精神,制定或修订地方性职业教育条例,推动新职教法落地、落实、落细。地方性的职业教育实施细则或职业教育条例要在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地方教育附加经费用于职业教育资金的统筹使用,扩大职业学校助学金覆盖面等方面着力。要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和税费优惠,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切实将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职责落到实处。


推动各省(区、市)政府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机制。新职教法在第五十五条明确表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得以学费、社会服务收入冲抵生均拨款。”虽然过去10年我国已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2014年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拨款模式多种多样,不同隶属关系的职业学校财政拨款方式往往不同。随着《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部分省市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仍然有较多的省份没有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政策;即便是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的省份,在拨款口径上也不同,如生均公用经费、生均综合定额等。是否将对中职学生的免学费补助纳入生均拨款测算口径,各地也不同。建议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推动省级政府建立完善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推动各省(区、市)政府制定区域内产教融合实施细则。新职教法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融合”,从原先的政策导向上升到法律规定,成为国家职业教育的根本制度安排,新职教法确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明确了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学校以及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各主体之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特别是确立了企业办学的主体地位,为破解当前产教融合的困境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部分省份已经出台了区域内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但一些省级政府没有相应实施细则,导致国家的产教融合政策落地难。


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敦促各省级政府牵头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找准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契合点,搭建企业和院校之间的桥梁,将金融、财政、土地、税收组合拳的政策利好以可操作的方式落实下去,推动产教融合真正落地。实施细则应包含政府、企业、院校与学生等产教融合参与各方的责任与义务的量化指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08日第14版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五年,实施高职扩招和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累计扩招413万人、培训8300多万人次。高职的扩招,促进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速度加快,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


下一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将不再是扩大规模,而是整体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地位,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


近年来的两会上,针对中考后的普职分流所产生的教育焦虑,有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取消中考、推迟普职分流、普及普通高中教育、缩短学制,实施十年义务教育等。这些建议得到不少担心孩子被分流到中职的家长的支持。但是,从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看,中等职业教育是不能取消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包括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从全世界范围看,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没有中等职业教育,只是发展中职的方式不同,如德国采取分流模式;有的采取融合模式,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的高中多为综合高中,既有普高学术课程,又有中职技职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自主选择课程,在高中毕业后,再根据选修课程,申请普通院校或者职业院校。


截至目前,国内高中阶段的教育,采取普职分流模式,这和德国相似。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地位低、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不高,普职分流变为普职分层。由于担心被分层到低一层次的职业院校,义务教育的升学竞争十分激烈。


近年来,国内逐渐提高普职比,全国平均普职比已达到6.5:3.5,有地区的普职比超过7:3,但家长还是不满意。


取消中职,就发展普高,这似乎可以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可满足所有学生都想进普高的需求。但是,这存在两大问题:其一,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学习普高学术课程,适合学技能的学生为了“面子”而学普高课程,只会是吃力不讨好,会出现更多的高中“学困生”。


其二,普高毕业的学生升学,还是面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选择,如果家长还是不接受孩子上高职,那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竞争会依旧激烈,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会更低。


面对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普通教育、提升学历的要求,有人会进一步建议取消高职,就发展本科教育。这会导致中国的整体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看,国内90%的高等院校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也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坚持推进高职扩招的重要原因。


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并不愿意将职业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而是想把学校办为综合性院校,培养学术人才。


这带来的结果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以考研作为出路,而考不上研究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


最近,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 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而这与地方本科院校为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不考虑社会需求,快速扩大文科专业招生,导致文科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且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有密切关系。


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成才选择,也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机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所以,当前应该考虑的不是取消中职,而是怎样以更合适的方式发展中职,不是扩大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规模,而是怎样建立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建设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推进职普融通,是现实选择。


具体而言,在高中教育阶段,应探索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为一体的高中办学模式,即借鉴美国、加拿大发展高中教育的做法,建设综合高中,着力解决综合高中的师资、课程建设问题,举办高质量的综合高中,可整体提高高中教育质量。


在高等教育阶段,应明确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硕士教育、工程博士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由此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并引导社会正确认知职业教育,通过实施破除唯学历评价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来源:界面新闻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上半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关工作的通知


图片 1

图片 2

图片 3

图片 4

图片 5

图片 6

图片 7

图片 8

图片 9

来源:教育部教成司

2023年3月3日,路南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就业处副校长吉志猛、招生就业处主任王云和教务处副主任马宁一行专程前往河北兴盛标识企业走访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

▲路南职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实习就业基地:河北兴盛标识。

▲校领导了解企业情况

▲企业负责人邱泽华带领学校领导参观生产车间

20计算机平面设计班的王璐瑶同学在制图室认真工作

20电子商务网商班黄佳雨同学工作热情高涨

▲校领导了解学生实习状况

路南职业技术学校不断探索校企的深度融合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将行业企业的新要求、新标准、新技艺、新规范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致力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用人企业与职业院校无缝对接,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我校已和兴盛标识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友好关系,双方携手合作、真抓实干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行业适应性。

 

 

来源:路南职校

为了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来临之际, 校团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于3月3日开展了“恒实学雷锋 道德树新风”主题活动。活动目的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青年在思想引领中的模范带动作用,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一、发放“恒实学雷锋 道德树新风”教育宣传倡议书

二、讲雷锋事迹、悟雷锋精神

三、观看雷锋事迹视频

四、清扫校内垃圾

学雷锋并不是一个短暂的形式,而是一种作风,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我们要把“3.5”变成“365”,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滦州市卫校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