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4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进一步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提升全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遵化市职业教育联合学校团委于2023年3月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 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具体如下:
学习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 我践行”服务志愿活动
我践行
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学校“工学益行”志愿者服务队于3月1日上午到遵化市人民公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捡拾垃圾,清洁公共设施,摆放共享单车,垃圾分类等。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和谐氛围,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社会风尚遵化市电视台进行了跟踪报道,此次活动也得到团市委高度重视并给予学校团委充分肯定。
学校团委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发挥共青团引导职能作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雷锋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
主题团课
我学习
3月2日上午,遵化市职业教育联合学校团委书记苏小侠为全校200余名团员上第二期团课,团委全体老师参加。本次团课以“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
苏书记精彩的团课让在场的所有师生都获益良多,同学们也积极发言,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 我倡议”活动
我倡议
20秋学前对口井彩莉同学向全体团员提出倡议:
1.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方正守直,维护学校形象。
(1)号召全体同学爱校护校。
(2)号召师生有序停放自行车、电动车、汽车。
2.向雷锋同志学习,为班排忧解难,发扬奉献精神。
(1)号召全校各班举办“互助学习沙龙”,共同提升成绩。
(2)号召每位同学严于律己,在班级搞好每一次值日、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操、参与好班集体每一次活动。
3.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校争光添彩,共建美好校园。
(1)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期间诸如运动会,艺术节、联欢会、上操等,志愿者可以配合学生会一起维持场内秩序。
(2)号召志愿者协助值班教师巡查校园卫生死角、校园公共设施是否损坏、餐厅是否文明用餐等。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报名加入团委“工学益行”志愿者,我们将带领志愿者们做好学校德育活动。同时,团委会在每学期末推优评选优秀团干部、团员、志愿者、团支书,以鼓励大家在点滴小事中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
雷锋精神应该是我们全体师生时刻警醒自己的精神,是我们品行教育中的重要一课,让我们终生上好这堂课,不只一天,不只一月,与人为善,乐于奉献。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共建美好校园,响应号召,走在学雷锋活动的最前线!
审核:苏小侠
编辑:张玲艳 杨飞
来源:遵化职教中心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体现、是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表现。在“3.5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为落实滦州市团市委的关于学习雷锋精神的要求,推动校园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让老人群体有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滦州市职教中心于2023年3月3日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承,志愿青春你我同行——康诚医院康养中心学雷锋志愿活动”,给老人们送去春日的关怀和温暖。
3月3日,滦州市职教中心的志愿者们一大早就来到康诚医院康养中心进行志愿活动。为了不打扰到老人们的休息,副校长昌贵平、德育处李丹主任先就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具体需求进行了询问,对康养中心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了解,以此方便大家进行志愿活动。
男生们主动担起了力气活儿,从保洁阿姨手中接过扫把和拖布,反复冲洗、拧干拖布,生怕光滑的地面会滑到老人,将楼道进行精心的打扫,老人们对男生们赞不绝口:“你们真是年轻的活雷锋!”。
女生们则拿起抹布,主动到各个屋子擦拭桌椅门窗和衣柜,有的同学还用剪刀帮老人们修剪指甲,老人们心情愉悦的与同学们进行交谈,和谐的气氛与大家脸上洋溢着的幸福微笑展现了雷锋精神带来的思想熏陶。
通过此次富有实效的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敬老、亲老、尊老、助老的社会风尚,让“雷锋精神”在职教中心学生们的心中扎根,让雷锋精神在文明实践中闪光!
来源:滦州市职教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对职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落实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相互融通,就成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双方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就职业高等教育而言,至少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转变,树立五种职业高等教育观。
职业高等教育是研究高深职业学问的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家布鲁贝克说,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就在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是高深学问。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讲中也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一大学观,由于蔡元培的倡导,不仅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扎下了根,而且在社会民众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对高深学问认同的文化传统及价值判断,应该是一直伴随高等教育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而我国职业高等教育中的不少学校却在其发展过程中走上了一条远离高深学问的发展道路。这种将技术技能型与学术型完全对立的发展路径,到底对不对,确实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
职业高等教育强调技术技能教育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其对技术技能教育的强调是在排斥甚至否定学术尤其是高深学问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学术尤其是高深学问作为对立面、作为靶子而建构起来的。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高深学问也是职业高等教育的根本!只不过,职业高等教育所倡导的高深学问,既与研究型高校所讲的高深基础学问有区别,也与应用型高校所讲的高深应用学问有差异,是符合自己发展实际的推进职业进步的高深学问,即高深职业学问。
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的高深学问尽管有所不同,但都是研究高深学问,即都是有别于中等、初等教育的高等教育,这就有了融通的基础,职业高等教育在强调其职业属性的同时,要讲高深职业学问。这既是职普融通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职业高等教育是学科与专业一体化的教育
职业高等教育强调专业,但不能只讲专业,还要讲学科。尽管在新诞生的职教本科层次学校中都冠以了“大学”二字,但没有学科的职教本科很难让人相信其就是大学。
国家对此的认识是清楚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就明确规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最近,教育部还发布了《高职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对应表》。这就告诉我们,职教本科已经不是要不要建学科的问题,而是要建什么学科的问题。
职业高等教育不可能完全跟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道路走,学术界已经对职业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主要建设技术学科、交叉学科和职业学科的建议。但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就应该主要建设职业学科。技术学科和交叉学科都不是职业高等教育所独有的学科,而职业学科则具有独特性。当然,职业学科要以技术学科建设为重点,并且同时重视交叉学科建设。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职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也需要遵守,否则,职业高等教育只有专业,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进行对接。无法对接,就更谈不上融通。但需要说明的是,职业高等教育需要坚持的是以专业为重点、学科是支撑的一体化建设思路,而不宜采取以学科为龙头、专业是依托,以及学科与专业并重的发展方式。
职业高等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
我国职业高等教育强调技术技能,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不能过度强调,更不能只讲技术技能。过度强调技术技能会有将学生培养为“半人”“工具人”之嫌。职业高等教育的最大使命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不是培养只懂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只懂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往往会缺少内心的丰盈。
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仍然只把职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相关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只强调能够就业,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超越技术技能教育,上升到培养人的智慧、活跃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才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所以,职业高等教育需要重视文化尤其是与技术技能相伴的技术文化和技术精神。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是更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这种更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更好地融通。
职业高等教育是高等综合技术教育
职业高等教育要强调够用,但不能只讲够用,还要讲基础,努力使其培养的学生具有体系化的知识和技术。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培养具有体系化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长期只讲够用,教师就会忽视体系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学生会忽视体系化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就会造成学习碎片化。试想,只掌握不成体系的够用的知识和技术的学生,能够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吗?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朝着综合技术教育化的方向发展。
职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化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强化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认为,综合技术教育就是要使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由于基本原理是比较稳定的或者至少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原理,在时间的维度上也是可以延长的。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学生难以全面流动和缺乏广泛适应性的问题,又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基本原理教育,就有了与普通高等教育重视基础教育的共同话语,有了共同话语,就有了融通的基本条件。
职业高等教育是具有完整层次体系的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有完整的层次体系。如果职业高等教育长期只有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怎么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融通?因此,我国的职业高等教育不仅要增加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职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博士研究生教育。这样的职业高等教育层次体系才完整。
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学都是沿着“教学型大学→教学与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路径发展提升的。那么,职业型高校是不是也会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与提升?既然职业型高校的组织架构和发展机理等都是按照大学的范式建构的,就一般情况来说,也是应该沿着这一路径发展与提升的。
可能有人会质疑:职业型高校也能够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没有人会说它不是研究型大学。它的前身也只是一所典型的职业艺术工艺学校。所以,只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存在,就需要不断推动办学实力比较强的职业技术大学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最终建成能够培养职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型职业技术大学。
当然,能够最终建成为研究型职业技术大学的毕竟是少数。不过,笔者预测并相信迟早会出现这样的大学,因为这个类型教育的金字塔的顶端可以短期缺位但不能长期空缺。
(作者系铜仁学院校长,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职业学科基本理论及其体系构建研究”成果)
日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武义学院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4.12亿元,规划用地约500亩,规划高职全日制学生规模2000人,计划于2025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未来,武义学院将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高水平区域职教集团建设,以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载体,精准对接武义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需求,推进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武义。”金职院党委书记王振洪说。
县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已有的高校基本盘踞在地级市以上的大中城市,人才流动往往自下而上,即便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也很难“下沉到县”。
该如何更好地解决县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去年5月,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旨在针对性培养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所迫切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扩大辐射面,让高等教育更直接更好地服务县域发展。
高职“下沉到县”,一举多得
近年来,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嵊州市商贸行业仍然实现了高速发展。仅2021年,该市网络零售额就达到了217.56亿元,同比增长8.7%。但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总量偏少、技能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嵊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曾对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开展过调研,发现该市现有人才量远远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商贸行业发展的需求,相关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
问题出在哪?“本地的留不住,外地的引不来。”嵊州职技校副校长李朝华直言,目前该校每年的毕业生就有850余人,升学率近80%。然而,这些学生升学后的高校都在异地,导致他们毕业后往往会选择留在异地就业,回到嵊州就业的比例较低。同时,相比各大中城市,嵊州在吸引外地高技能人才上也没有明显优势。
事实上,这不仅是嵊州的问题,也是浙江县域层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难题。“如今县域发展的两大主题——产业升级与共同富裕,无一不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伍红军直言,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广大的县域层面已逐渐成为大城市第二产业下移的承接主体,这些领域正好是高职院校的“传统优势领域”,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提供的人才也是县域层面最直接的支撑,“因此,推动高职‘下沉到县’,是真实存在的需求”。
绍兴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商飞鹏也表示,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实现“县域内招生、县域内培养、县域内就业”,既能回应中职学生与家长对升学的诉求,也能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此举还能以提高办学层次来提升职业教育在县域内的吸引力,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筑牢根基,可谓一举多得”。
新建“校区”,还是办“产业学院”?
“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是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培养的新探索,是高职‘下沉到县’,而不是‘中职办高职’或中职升格为高校。”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说。
高职该如何下沉?在金职院副院长张雁平眼中,最“实在”的下沉方式就是基于县域产业的“校区”模式,即高职院校融入县域特色产业,直接在县域内办分校区。分校区有独立的校址,有完整的教学和管理体制,并与当地的中职学校和企业等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学生可先在中职读3年,再进分校区读2年,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武义学院就是一种典型的“校区”模式,这种模式“沉”得最深、最实,可谓“一步到位”,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投入太大,建设一个全新的分校区动辄十几亿元,这可不是每个县财政都能负担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汤书福直言,丽水各县(市、区)都是山区县,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因此,在选择下沉方式上,利用现有资源设立县域分院或“产业学院”模式,即高职院校对接县域核心主导产业,开展“行企政中高”深度合作,推动实施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目前较为可行的路径。
去年9月,丽职院龙泉分院挂牌成立。该分院紧密对接龙泉青瓷、刀剑产业,首批招收区域中高职一体化艺术设计(青瓷工艺、刀剑工艺)专业学生80名,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58名。龙泉分院高职阶段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均由高职主导。为此,丽职院还专门派遣了一支常驻的教学和管理团队。“县域分院或产业学院紧贴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且成本更低,但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上,如何把握好下沉的‘度’,如何达到更好的下沉效果,还有待学校在实践中开展进一步探索。”汤书福说。
整合资源,推动“1+1+1>3”
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楼晓春看来,高职如何达到更好的“下沉”,是办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他告诉记者,目前,杭职院正与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合作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产业学院建设。相比完全下沉的“校区”模式,“产业学院”模式所能获得的下沉资源是“不充分”的,这些“不充分”反映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就会出现中高职教育衔接不如“校区”模式紧密等问题。“我们必须更充分地整合好‘中高企’资源,尤其是发挥企业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作用,实现‘1+1+1>3’的效果。”楼晓春说。
同样是整合资源,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则探索“产业学院+企业学区”的办学模式。该校校长彭哲敏介绍,企业学区将设在合作企业的厂区内,以协同育人为着力点,运用“引校入企”的方式攻克校企合作难点。“企业学区”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学区运行体现“四化”,即企业环境教学化、课程体系矩阵化、教学策略协同化、岗位评价多样化。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成立慈溪学院,金职院计划与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成立五金制造产业学院……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深入推进,小县城如何因地制宜地探索高职“下沉到县”的有效模式,办好“大职教”,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大重要命题。
来源:浙江教育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国家战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招生规模的10%。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本期特刊发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王寿斌的文章,以供参考。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国家层面的长远战略,不仅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让止于高职的职业“断头教育”成为历史,而且契合了社会转型、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高阶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自2014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探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国家就一直在高瞻远瞩、按部就班地全力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绘就蓝图,部署“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从实际操作层面着手推进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招生规模的10%。
如今,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已然“箭在弦上”。然而,截至目前,全国仅有32所学校正式获得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批准,其办学容量与培养能力显然与完成职业本科招生规模的既定目标相距甚远。而且即便是已经获批的32所职业本科学校,是否都能真正胜任本科层次职教人才培养?从保证育人质量、维护办学声誉、回应民众诉求的角度考虑,我们不禁要问:重大使命在肩,对于本科职教人才培养,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是为何需要提前准备?众所周知,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如前所述,从国家政策文件倡导到如今付诸实际行动,“职业本科教育”满打满算尚不足10年时间。其中,还包含了较长时期的调研论证和分歧探讨,以及对办学主体界定的思想统一过程。直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法律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进行系统化“定位”,“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才踏上快车道。面对如此形势,承担职业本科教育的各类主体迫切需要未雨绸缪超前做好准备工作,使职业本科教育能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而且从对现有32所职业本科试点学校办学情况的综合调研分析来看,“摸着石头过河”非常不易,迫切需要深入总结试点经验与教训,及时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为职业本科人才的“批量”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哪些学校要做准备?关于谁来承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问题,近年来曾有许多不同声音。最初的“国示范”时期,所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均被要求签订“不升本”承诺,为的是坚守职教战线,质量立校、特色立校,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办好高职教育。此时,“地方本科”被视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体,且已列入“600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范畴。再后来,“双高”建设逐步兴起,高职院校的“升本”被冠以“双高”等前置必备条件。所以,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一种民间声音比较占据主流,认为“职业本科教育只能由本科高校举办”,只有“职业技术大学”才有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高职院校“升本热”的内卷。事实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指出,“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由此看出,除目前已经获批的32所本科“职业技术大学”之外,许多实力雄厚、质量上乘的“双高”职业院校,也可以在“学校不升本”的情况下“升格”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为数众多转型发展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可以与时俱进地创新举办职业本科教育,从而共同组成职业本科教育的多元办学主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办学特色鲜明的普通高职院校,也能拥有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机会,试点绩效显著的“双高”学校亦会顺理成章“圆梦本科”,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主体力量,为完成10%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三是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国家已经完成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包括《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在法律层面明确本科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尚有许多接地气的基础性问题需要通盘考虑、系统解决。
首先是师资准备。教育部制定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表示,“高校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我国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是为了解决应用型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层次不够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本科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是“必要的本科底蕴,较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就业有实力、从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因此,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的专业师资是必备条件。迫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统筹布局,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师资。同时,更加务实地开展职教师资的“国培”“省培”工作,帮助现职教师补齐短板,提升面向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胜任能力。
其次是设备与课程。现代产业技术交叉融合的特征,要求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跨界能力;不仅能够熟练应用,而且能够在应用中创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应体现基本标准与类型要求的结合,既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层次性,又要强化应用人才的类型性。即不满足基本标准,意味着没达到教育层次;不满足类型要求,意味着未能彰显培养特色。因此,国家层面应当依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要求,修订本科职业教育基本标准;行业协会以基本标准为基础,制定本科职教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地方高校围绕行业标准,细化制定学校培养标准,从而形成国家、行业、学校三级标准体系。所以,本科职业教育在强化实践的同时不能忽视本科底蕴。一方面本科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必须强化实践训练、注重职业发展,才能彰显人才特色。另一方面其本科职业教育的层次决定了只有夯实本科底蕴,成为耐用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面对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冲突,我们不能只做“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选择,而应通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重建课程载体,把理论与实践分离变成“学、用、创”相融,进而实现两者兼顾。
再次是改革管理制度。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设立实施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这意味着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必然要经历部分专业试点、部分院校试点,然后逐步整体推进的渐进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还是专科层次的“双高”院校、特色学校,校内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本科与专科并存的局面。“一校两制”的复杂性,为教学组织实施及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面对现实创新改革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完全学分制、学分银行制、柔性化教学管理等,进而保障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可持续。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
来源:中国教师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将推进职普融通作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举措,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职普融通的稳定落地和高效推进,将有力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培养造就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青年学徒,步入社会后逐步成为我国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抓住职普融通的机遇,精准推进专业人才培育,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特色办学,探索出一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聚力培育职业意识
创新职普融通模式
职业意识是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评价、情感和心理状态的总和。全方位的职业意识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增强学生职业认同。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完善多元化发展理念,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立足学校类型特色,围绕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制度、规划方案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普融通模式,探索职普融通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资源共享式。整合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与中小学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让青少年在职业情境中了解职业,体验职业角色,感受职业生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利用校内外资源,制定职业体验方案,积极推进职业体验中心建设。
二是课程共建式。和普通高中及中专院校联合开设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职业技能、综合实践等课程,在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及文化素养。
三是交流互动式。和普通高中根据各自的师资队伍优势,建立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开展校际教学、协同申报教科研项目等教育教学交流活动,设计开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是衔接培养式。纵向贯通,畅通学生升学渠道。培养模式包括高职与本科院校在某些专业点上开展“4+0”培养(四年全部在高职院校)、“3+2”贯通培养(三年高职院校+两年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或三年中职院校+两年高职院校)、“3+4”贯通培养(三年中职院校+四年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等。
五是学籍互转式。开设职普融通实验班。学生第一学期在职业高中学习。经申请并统一选拔,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合作的普通高中就读。第二学期开始,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读普高课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选择合作职业高中的专业就读。
积极推进协同发展
构建融通课程体系
中国特色学徒制强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职业院校是发挥协同作用的主体,校企协同围绕企业技术岗位应具备的胜任能力、企业文化价值观两个维度开展学徒职业标准制定,并通过职业能力清单的方式输出。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考核评价等的设计和开发密切关联,是学徒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依托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立足行业特色优势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项目,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专业能力为切入点,以提高集团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目标,构建了学徒标准与学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学员学业要求和学徒制标准,整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项目培训内容,结合岗位任务开发培训课程,建构了职普融通课程体系。
推进职普课程协同发展。将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有机融合,分层分类构建融通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渗透和强化职业习惯,培养职业兴趣、劳动习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阶段的课程应实现横向融通。初中、高中、中职和本科院校坚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统筹设计,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实施课程融通。初中阶段课程体系可分为普教课程与职教课程两个维度。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须明确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对象的岗位需求、技术技能掌握程度、培养规格,避免重复开设课程,做到分工合作、顺畅融合。
抓实“双师型”教师培养
形成联合培养模式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产教融合既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有效路径,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载体。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实施教师培养融通计划,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标准体系纳入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逐步健全培养培训标准,并基于职业特质的培养规律对“双师型”教师培育项目进行持续优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加强与区域产业对接,推进资源共享,建设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企业生产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依托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同为育人主体,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校企共同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技术研发能力与水平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职普教师联合培养机制。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保证职普融通育人质量的决定因素,应充分挖掘职普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各界优质师资力量,保障职普融通课程开设。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每年派遣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到合作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活动,合作学校选派科技、信息、综合实践教师到校交流,使教师深入了解职业素养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职普两类学校优质师资,建立职普“双师”流动教学机制。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互培、互聘,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企业技术人员进校教学,共同组建教学、技术服务等教师创新团队,全程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效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普融通是关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科学推动职普双向互通机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建立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舞台,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明确新学期教学教研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月21日下午,曹妃甸区职教中心教务处组织召开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教研组长工作会议。副校长杨景悦、教务处主任彭士业及各教研组组长、教务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彭士业主任回顾总结了上学期教研工作,布置了本学期教研工作内容,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彭主任强调,一是要发挥教研组长领头雁作用,落实教研常规;二是要抓好学期说课、省级课题研讨、申报教学能力大赛、研讨校级精品课建设、校本活页式教材开发等主题教研活动;三是各教研组要制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的教研工作计划;四是要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系列技能竞赛活动,要提前谋划,引导师生积极参与。
随后,各教研组长围绕学生上课管理、学生出勤、专业建设、技能月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岗位实习等工作重点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
会议最后,杨景悦副校长肯定了过去一年里各教研组在规范开展教研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统一思想,齐心协办,有效开展与时俱进的教研活动,继续带领老师们出色完成学校各项教研工作,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本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本学期教研工作的全局规划和工作重点。风起扬帆正当时,凝心聚力再出发。曹妃甸区职教中心全体教师定会不忘初心,不惧挑战,奋力拼搏,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激发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美誉度。”日前,河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其中,河北明确提出,将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职业本科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贯通培养模式,职业本科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生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
河北提出,将通过建立贯通培养通道、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等进一步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将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含“3+2”贯通培养)。探索京津冀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3+2”跨省市联合培养。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职业本科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贯通培养模式。明确提出,职业本科学校招收“3+4”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达到30%以上,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生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应用型本科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生比例稳步增加。积极开展“2+2+2”(中职+企业+高职)分段培养人才试点。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稳步推进职教高考制度改革。并积极引进先进职教标准、优秀师资团队、通用职业证书等国际优质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后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另外,河北还将优先选择本省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当年不足抵免的,未抵免部分可在以后年度继续抵免。企业设立具备生产与教学功能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所发生的费用,可以参照职业学校享受相应的用地、公用事业费等优惠。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国有企业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发展,落实国家支持国企办学配套相关政策。
来源:中国教育报
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3年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教育局,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省属职业院校:
现将《2023年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河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
2023年2月6日
2023年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河北省《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技能型人才强省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为主线,全面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加快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争先创优,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企业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美誉度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职业院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积极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业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培育建设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职业院校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全面推进导师制,密切师生关系,组织开展中职班主任能力比赛;推动中职“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建设。
(二)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及时总结各地各校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典型经验,做好有关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宣传优秀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先进事迹,宣传技能大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加奖学金数量和规模,奖励职业学校中技能优秀学生。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中职“文明风采”等活动。
二、夯实办学基础,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做强中等职业教育。优化中职教育布局结构,大力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继续实施中职质量提升工程,支持120所左右中职学校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培育30所发展进位的种子学校。争创国家中职优质校。落实“十四五”期间中职学校骨干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建设60个省级骨干专业和20个省级特色专业,争创国家中职优质专业。实施中职学校绩效评价工作。
(四)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继续实施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推动10所国家级“双高”校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积极谋划下一轮国家“双高计划”遴选申报工作。继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重点培育建设30所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40个省域高水平专业群等12个重点项目,做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实施高职学校绩效评价工作。
(五)稳步发展职教本科。继续推进职业本科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加强对现有3所职业本科学校建设的督导调度,努力打造职教本科全国排头兵,争创全国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担负起全国职教本科领跑者的角色。
(六)支持保定市职教改革。落实《教育部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打造品质保定的实施意见》(冀政字〔2021〕61号)精神,重点支持指导保定市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职教园区、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培养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保定市探索开展职普融通实验班。
三、强化产教对接机制,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共同体
(七)实化集团协作。推动省级职教集团设立奖学金工作落实落地。鼓励省级职教集团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及交流活动,促进集团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层次对接、全方位融合,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托职教集团优化专业群建设,举办技能大赛,推动集团内校企共建共享。鼓励职教集团探索实体化运行模式。
(八)深化校企对接。创新开展多种形式校企对接活动,搭建校企沟通平台。鼓励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举办产业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继续推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我省职业院校共建鲲鹏产业学院。落实与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继续开展书记校长走访企业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遴选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落实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抵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九)促进科教融汇。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要围绕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领域,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重要产品研发,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四、深化“三教”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十)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注重将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引入技能大赛,科学设置赛项,指导职教集团及大赛承办院校开展大赛技术技能内涵和训练方法研究,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继续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支持我省职业院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争金夺银。
(十一)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开展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督导国家级与省级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效益。
(十二)健全教材管理制度。落实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和教材选用备案制度,指导规范职业院校教材选用和使用。推进中职规范公共基础课程教材选用和教学实施。
(十三)加强教学工作与创新。持续推进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促进职业院校科学治理。持续建设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支撑项目。加大实施“1+X”证书制度力度。推动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持续实施中高职质量年报制度。
(十四)扩大贯通培养通道。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3+2”人才培养,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培养。扩大“3+4”培养规模,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职业本科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贯通培养模式。积极开展“2+2+2”(中职+企业+高职)分段培养人才试点。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稳步推进职教高考制度改革。
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服务产业企业能力
(十五)服务产业发展。指导职业院校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聚焦我省十二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等各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度。
(十六)助力乡村振兴。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开办涉农专业,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继续做好对青龙县、威县职业教育帮扶工作,助推青龙县、威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支持我省职业院校对口帮扶新疆、西藏相关职业院校。
六、提升开放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十七)推动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职教标准、优秀师资团队、通用职业证书等国际优质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后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办好中泰“祖冲之学院”。支持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参与钢铁、电力等国际产能合作,主动服务河北企业“走出去”。
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十八)办好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推动构建老年教育各相关部门共建共享、民间资本多元参与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网络,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推动县级以上举办老年大学,县级以下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基层老年教育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利用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库,推动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多样态学习方式和泛在化学习环境。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若干措施》,提出从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等方面,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河北省将深入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积极解决职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不足、教师配备不达标等问题,2025年年底前实现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要求;实施省级“双高”计划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建设30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一批高水平专业群。支持我省3所公办职业本科学校提档升级,力争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示范学校。继续重点支持全省120所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培养质量,同时培育30所中等职业学校后备梯队,建设一批省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育一批教学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力争3年内全省中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占比分别达到50%、60%以上。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探索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职普融通实验班。实验班培养学生以服务本地优秀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学生选拔增加面试或技能测试环节,可与“3+2”“3+4”高等教育贯通培养相结合;深化产教融合,优先选择我省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科教融汇,职业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要围绕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领域,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重要产品研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企业成效、科技研发成果纳入对高等职业学校量化考核内容。
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建立贯通培养通道。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扩大“3+4”培养规模,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职业本科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贯通培养模式。积极开展“2+2+2”(中职+企业+高职)分段培养人才试点。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稳步推进职教高考制度改革。
来源:新华网
2月14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上,气氛热烈。如何认识高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如何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来自中外各国的官员、学校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呈现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变革的新观察、新思考和新实践。
迎来撬动整体性变革的新契机
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9.8%,是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在数字经济日益发挥着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加速器作用的今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认为,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高水平的数字化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在翻看去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时,孙善学发现了“一个极为显著的变化”——新增数字职业的数量达到了新增职业总数的61%,占分类大典收录职业总数的6%。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系列报告显示,中国劳动者数字技能尚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数字技能被广泛应用,人们对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在激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表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是产业发展有需求、新动能发展有刚需、职业教育本身有改革动能。
过去几年,发展数字技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技术快速变革的政策优先选项。杨欣斌介绍,目前,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数字化转型战略。而这背后,是数字技能已经日渐成为社会所有职业和所有部门横向需求的发展现实。
在数字技能从特定部门和职业向全社会扩散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不再仅仅指向职业教育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助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多和更大的目标被投注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之上。
“不再把信息技术狭隘地视作工具,而是视为撬动整体性系统变革的契机。这是今天我们谈职业教育数字化的不同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指出,“高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不仅是推进职业教育本身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推进成果应用的新实践
“借助数字学习资源的精准供给和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我们积极探索实训模式改革,提高了实训成效。”广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张家浚介绍,早在“十一五”前后,广东就开始探索建设数字化实训室,后又通过职业院校各类项目工程的推进,包括数字化标杆校的建设、在线精品课程的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等,引领和带动全省的学校数字化建设。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我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大工程。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立项建设了203个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带动省级立项建设的专业资源库达到了582个,为基于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和服务。”孙善学说。
12年来,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访问量累计超过160亿次。如今,这一资源库中的绝大部分被纳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向职业教育之外的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慧波对于职业教育的数字建设成果深有感触。“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中,我国坚持了‘能学、辅教’的资源应用定位。有学习意愿并且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进行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实现了教学和培训的双重目标,彰显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产业经济和人才培养的支撑性。”
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新突破
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在“变”中抓住哪些“不变”?
在孙善学看来,不管未来教育改革在模式、技术甚至逻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不管教育可能出现哪些颠覆性的变革,都离不开教育资源这个基础。“职业教育正面临新一轮教育革命的筑基过程,一定要把数字化资源建设这件事情抓好。”
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质量?对此,孙善学建议,要积极探索资源库的互联网出版许可和认证,探索课程成果的认证,开发电子证书和技能微证书等,从而对资源库资源形成好的保护和推广。
“教育数字化的步伐不会停,实现数字化赋能,需要扎实推进、分布实施。”在张家浚看来,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打造好标杆模范,也需要发挥好每所学校的主体作用。“所有的人才培养都要落在学校层面。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通过项目推动,引导学校从需求出发、以应用为先,在不同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和发展。”
“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其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有共同之处,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比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韩锡斌提出,未来,要更加注重企业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和力量,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课程、实训实习资源、设定学习评价标准等,帮助职业教育在坚守自身特点的条件下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
相关阅读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举行
中国教育报北京2月14日讯(记者 梁丹 见习记者 程旭)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论坛之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今天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转型与重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为主题,围绕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等问题展开。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出席论坛并致辞,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和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等国以及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10余位专家学者以“现场+云端”的方式,分享了世界职业教育数字化实践经验,共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大计。
翁铁慧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其纳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等着力推进,设立了职业教育数字校园、信息化标杆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相关项目20余个,建成了资源共享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推动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了基础。
翁铁慧倡议,世界各国秉持互惠互利理念,深化互学互鉴与合作,携手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互联互通格局,共同推动国际职业教育数字化迈上新台阶。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000余所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代表近十万人线上线下参会。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进展成效
一年来,按照“搭建优质平台、汇聚海量资源、整合数据系统、提升基础条件、赋能数字应用”的工作思路,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明显进展。
平台建设有突破
2022年3月28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6月底完成迭代升级。平台规划了“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等4个中心和若干个专题模块。截至目前,4个中心已完成上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模块和抗击疫情、北京冬奥、树人课堂等专题也已接入。平台功能不断优化,上线个性化推荐、智能化搜索、单点登录和实训教学、研修交流、教材选用等业务应用。
资源汇聚有章法
加强资源规范管理,研制平台数字化资源建设、接入要求,强化资源政治性、科学性、规范性审核。汇聚历史沉淀资源,已接入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173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757门,视频公开课2222门;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互为补充、使用广泛的专业教学资源应用体系,平台现有视频资源51万余条、图文15万余条。
数据联通有成效
着力推进标准建设,研制平台数据管理规定等配套制度7项。着力打破数据壁垒,整合原有零散分布的管理系统、专项业务系统,联通基本办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学籍、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数据,将分散设置的数据库逐步迁移到部信息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效。
基础条件有改善
指导北京、上海等两批21省开展试点建设,既加强统筹、突出特色、整合平台、联通数据,又对照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补齐基础条件短板弱项。启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截至2022年底,已有308所职业院校开展数据推送工作。以试点为牵引,职业院校纷纷立项数字化建设项目,数字化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赋能水平有提升
依托全国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职业院校组织开展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网络培训;联合教师司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全国累计参训学校7200所,参训学员69.2万人。委托清华大学、华中师大等知名高校开展理论研究,助力职业教育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呈现特征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延伸和升级。总体上看,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由工具向理念转变
信息化阶段,信息技术一般被作为辅助性、工具性的应用,处于从属和边缘的地位;数字化阶段,数字化不再局限于辅助性、工具性的应用,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由单一向系统转变
信息化阶段,信息化工作大多是单一的专项工作,缺乏系统集成。数字化阶段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平台通、数据汇、资源全、决策智”的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打出一套支撑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由分散到集成转变
此前,各地各校的课程、虚仿实训、教材等信息化资源,零零散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平台当中,边际成本高、规模效应低。今年,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汇聚了职业教育近20年沉淀的信息化资源,既是一次大集成,也是一次大检阅。
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计划考虑
下一步,职业教育领域将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契机,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标准、提升质量、联通数据、拓展应用和试点探索,继续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继续加快标准规范研制。按照“规范有序、安全稳定”的要求,抓紧研制“数据字典”“学分认定规则”“数据规范”“资源标准”,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标准体系。加强安全标准规范,着力压实安全责任,确保职业教育数字化工作安全有序。
继续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标杆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等项目为牵引,鼓励各试点省、试点校和双高院校积极开发优质数字化资源,按照资源审核标准和要求,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加强资源质量监管和更新。
继续推进平台数据联通。按照“一数一源”原则,推动职业院校建设大数据中心,加大职业教育领域管理平台和专项业务平台的整合力度。推动学生学籍、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数据对接,服务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继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持续优化丰富智慧职教平台的功能和场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学伴、智能搜索、关注推荐等实用个性的新应用模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应用服务。
继续推进试点工作任务。继续指导各试点省开展数字化战略行动试点,指导试点职业院校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经验、新模式,以点带面,提升职业教育数字化整体水平。
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新学期伊始,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全面贯彻落实学校2023年重点工作中提出的各项教学工作任务,2月10日,曹妃甸区职教中心组织召开新学期教学工作例会。教务处、各系部主任、副主任参加了会议。
会上,机电技术系王艳冬主任、现代服务系朱童副主任、汽车技术系王冬冬主任、升学部卢媛主任分别汇报了本学期系部基本情况,对新学期工作思路及打算做了交流汇报。教务处彭士业主任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一是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二是要落实课程思政有关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三是利用“岗位练兵比武”活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四是开展专业作品大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会议最后,副校长杨景悦与大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杨校长充分肯定了各部门新一年好的工作思路和想法,并就2023年教学整体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进行了部署和强调,从教学常规管理、“双师型”队伍建设、技能培养、升学教育、教研教改、专业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想法和要求。杨校长强调,各部门一是在教学常规上要抓实抓细,突出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在队伍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培养更多的高级“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全力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构建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师队伍;三是在技能培养上,要不断完善学校特色的“学赛训”互相促进的培养体系,技能月考核要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相结合,推动学校实训教学扎实开展;四是在升学工作中,要加强单招辅导,通过集体备课,合作教研,不断总结经验,实施早读、晚学、周小测、月考核、期末综合测评五步法有序推进学习,全力提升升学成绩;五是在教研教改中,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工作思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六是在课程建设中,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各系部要组建团队,共同谋划,精准发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七是在专业建设中,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做强、做精现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杨校长还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安全与学生管理、迎省履职评价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并提出各项工作在质量监控上,要按照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模式进行,依据目标和标准,不断诊断问题、及时改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本次教学工作例会是新学期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谋篇布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新学期教学工作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全体教学管理人员将立足学校发展大局,在“干”字上下功夫,心无旁骛抓落实,为2023年春季学期开好局、起好步,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2月9日上午,高考部召开了2023年春季学期对口高考班全体师生会。师生们个个精神饱满,以崭新的面貌迈进新的学期。
学生处高岩主任在会上对高考班全体学生提出了要求:要内掘潜力,外树形象,在新的学期,要有新面貌,要有新气象。
高考部张宝安主任对新学期的学习、纪律和生活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全体同学在新的学期,严格要求自己,使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来源:滦州市职教中心
新学期,希望灼灼
新学期,信心满满
新学期,蓄势待发
新学期,全力拼搏
旧岁已展千重锦,兔年更进百尺杆。
新的学年寄托着新的希望!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构建文明校园,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滦州市职教中心开展了以“践行二十大,奋楫谱新篇”为主题的2023年春季“开学第一课”教育活动。
精心准备
开学第一课,安全每一刻。为了使学生尽快调整好心态,更好地投入到新学期的生活中,各位班主任老师为主题班会课提前写好班会教案,做好充分准备;在班会课上,从收心、纪律、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在校安全等方面进行提醒教育,让孩子们将寒假松弛愉悦的心态收归回来,将努力进取、规范从学的思想意识集注心田。
认真组织
开学第一课内容涵盖班风班训制定、二十大思想学习、心理健康疏导、安全温馨提示、劳动技能展示、创建文明城市等内容。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老师们结合党的二十大金句学习,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爱己、爱校、爱国”的种子帮助学生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坚定了滦州职校学子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积极参与
寅去卯来,玉兔登场,班会上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分享着假期趣事,畅谈新学期、新计划、新目标、新要求,争取在新学期各个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大展宏“兔”
新学期,新面貌,新希望,新成长。本次“开学第一课”班会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让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鼓舞。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滦州职校全体学生将带着惜时如金、只争朝夕的意志,拿出滴水石穿、矢志不渝的精神,吹响新学期的号角,不负岁月,奔向未来,大展宏“兔”!
来源:滦州市职教中心
提高政治站位
抓实党的政治建设
迁西职教中心
召开2023年度党建工作会议
2月10日下午,学校在报告厅召开2023年度党建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3年我校党建工作。总支书记杨国庆、副书记杨东、支部书记侯振华、王新刚、杨国柱、尚立明、总支委员李志富及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体党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副书记、校长杨东主持。
会上,总支委员李志富汇报了学校2023年度党建工作计划,各支部书记结合学校总体计划汇报了本支部年度工作计划。在听取汇报后,校党总支书记杨国庆作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砥砺奋进新征程”主旨讲话。对过去一年的学校党建工作作了回顾并表示了肯定。他指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为中国未来发展擘画路线图,振奋人心。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提升党建工作实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副书记、校长杨东在主持时强调,要认真领会本次会议精神并落实到行动上和工作中,把党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要围绕中心、紧扣主题,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力争在亮点上求精、在弱项上着力、在关键点上布局、在特色上创新。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落实,责任上勇于担当,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上,确保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供稿:校党办
责编:张贺庆
审核:谷丽敏
来源:迁西职教中心
2月9日上午,玉田职教中心迎来了3000余名学生错峰返校,早春的校园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为了保障新学期平稳安全开学,学校从环境、安全、后勤等多方面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是分别召开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中层干部会、班主任会,科学谋划开学前准备工作和新学期工作计划;二是做好校园环境卫生清理,20余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环境清扫活动,为师生营造了整洁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三是全面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和消杀工作,做到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各个区域全面消杀到位;四是后勤保障及时跟进,从宿舍安排、用餐饮水、办公用品、防护用品等方面都做好充足准备,特别是为来自新疆且末的25名学生和1名带队教师周到细致地准备了各方面物资,体现出了学校的关爱与重视。
新学期新征程,全体师生已铆足干劲,整装出发。围绕党建引领、办学导向调整和专业建设调整、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层次升级、双优校创建、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等十项重点工作,用实干精神推进各项工作提质升级。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近五年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频繁聚焦产业导师建设,且政策越来越具体,产业导师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分析政策及结合理论探讨,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产业导师包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是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中的高级者、职教师资的特聘者、深化产教融合的助推者。
产业导师是兼职教师中的高级者
1.产业导师具有稀缺性
产业导师属于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的一种,宽泛意义上的产业导师是指职业院校经过严格程序聘请的,具有独立承担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能力、社会丰富经验的,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单位的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虽然产业导师属于兼职教师范畴,但却是高级别的兼职教师,是兼职教师群体中的少数存在,其高级性体现在岗位及技能的稀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最高可达30%。相较于兼职教师,产业导师的数量少之又少,从设置之初产业导师就带有精英化的特征。2021年湖北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59所,仅选聘产业导师10人,平均每6所高职高专院校才有1名产业导师,可见产业导师稀缺性明显。另外,相较于兼职教师招聘,产业导师招聘条件更加苛刻,重点面向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亟需专业和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技术技能荣誉、技术技能水平、职称等级、经济效益、职业教育培训经历、师带徒情况与成效等都成为衡量的标准。可以说,产业导师是职业院校紧缺的人才,是能够带动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发展的存在,同时产业导师又具备所处行业顶尖的技能,掌握稀缺技术,是行业企业大师级别的存在。
2.产业导师更具职业性
职业教育兼职教师是补充师资力量、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兼职教师具有双重工作属性,一方面,兼职教师是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在岗人员;另一方面,受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时,其工作职责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参与科研项目、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等,课程教学教师、实践教师是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主要工作角色。相较于兼职教师,产业导师职责更为宽泛,开设专业或实践性课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研教改活动、推动校企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推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及推进成果转化、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开展学术讲座等都是产业导师的职责。除此之外,以导师身份联合校内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指导职业院校年轻教师也是产业导师重要的职责。如果说兼职教师注重“教”,主要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产业导师则增加了“导”的职能,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蕴涵了思想引导、职业规划等的指导作用。
产业导师是职教师资的特聘者
1.产业导师岗位设置具有流动性
产业导师是职业院校特聘岗位,特聘岗位是用人单位岗位设置中的非常设岗位,有一定的聘期,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属于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中的一种,并非单独的一类岗位。产业导师特聘岗位主要具有非常设性和流动性两个特征。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聘用制包括事业编制、合同制、人事代理制、临聘制、劳务派遣制等,无论哪一种聘用制,都需要职业院校明确具体岗位设置与人数需求,特别是事业编制更是有严格的岗位控制,兼职教师的岗位也受职业院校教师总量的限制,不能超出规定比例。可以说职业院校传统的岗位设置总体上是固定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一方面,产业导师特聘岗不属于固定岗位,是在职业院校发展中的急需岗位,当职业院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伴随着聘期的结束,岗位有可能取消,并非是常设的;另一方面,产业导师也不在高校人员控制总量范围内,不占用现有岗位,津贴不纳入高校绩效工资总量。此外,产业导师实行的岗位聘任制度,产业导师特聘岗位是流动的,可以在同一个职业院校内流动,也可以在不同职业院校之间流动,与政府下达的指标、职业院校岗位设置、应聘者条件等相关。可以说,产业导师特聘岗是职业院校以人力资源管理代替人事管理的有益尝试,促进了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2.产业导师管理机制具有柔性
职业院校产业导师实行柔性聘、弹性用的管理机制,在聘用条件方面打破了职业院校教师聘用中学历、职称、专业等刚性要求,制定了符合产业导师要求的招聘条件,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灵活聘用、合同管理等方式,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聘请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现“引”而不“进”。柔性聘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需引进。产业导师柔性聘制度以智力服务为核心,注重人才、知识、创新成果等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灵活使用人才的目的。此外,产业导师管理机制弹性较大,职业院校与产业导师按需签订岗位工作协议,明确聘用起止期限、每年工作时间、聘期工作任务、成果知识产权形式与归属、双方权利义务等。其工作方式主要有三种:阶段式,每年约定时段或期限到校工作;项目式,承担具体的项目;导师式,指导教师及学生培养,实行项目工资、年薪、津贴等多种形式的薪酬制度,根据合同开展中期及聘期考核。
产业导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助推者
1.补足教育链短板者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要求其重视与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是教育领域与生产领域有着本质的不同,职业教育与产业一线存在着不小的距离,难以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产业导师连接着市场和职业院校,把握着科技创新前沿,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线力量,更是补足教育链短板的突破口。职业教育产业导师的选聘,实现了产学融合由理念向落地的发展,有助于破解职业院校高技术技能人才从知识到应用的最后障碍。产业导师利用自身丰富的行业背景和独特的引领作用,帮助职业院校围绕产业聚集人才、吸引企业等,让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资源的深度对接,也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同时,通过发挥产业导师作用,充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能够倒逼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模式升级,在人才培养中产业导师的指导更加贴合学生专业需求,能带来不一样的视野,更容易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2.产业链升级支撑者
产业导师是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实现校企双赢的有利探索,产业导师有利于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不同诉求点相结合,帮助校企在发展和育人上深度耦合,形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其桥梁、纽带作用显著。通过产业导师,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是企业发展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同时,通过产业导师的搭桥,更利于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团队长期、稳定地为企业所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为企业、产业的发展助力。此外,产业导师更容易将联合培养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推荐到企业,也更容易实现企业及职业院校教师等的合作,成为企业培养、招募人才的重要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导师通过更具针对性的课题研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创办集研发和产业化于一体的平台等,有助于缩短成果转化链条,提升支撑产业链升级的能力,加快职业院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的转换。可以说,产业导师架起了校企沟通和合作的桥梁,让科技成果走向大市场,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来源: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第35期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凸显,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部的头号工程来谋划和推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提效增速,职业教育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在助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如今,职业教育数字化逐浪潮头,变革脚步不断加快。
职教数字化全方位加速革新
“这些都是我们通过3D打印做出来的,从3个扇叶到12个扇叶,我们进行了几百种组合尝试。如果差0.1毫米,都可能会导致风扇卡住。”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周雅婷介绍,3D打印是一种新兴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是一种数字化制造技术,很多航空航天零部件都是通过这项技术生产的。
像周雅婷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学生有了更宽广的梦想舞台,这份底气和自信源于国家对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大力推进。
“以前我觉得大国重器是高不可攀的,当我站在世界级的领奖台上时才发现,将平凡做到极致,不断地磨炼技艺、不断地创新,也是在为制造大国重器积蓄力量。”周雅婷说。
事实上,我国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方面早已开始了布局和擘画。
2014年是影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年。那一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接连重磅发布,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发布,加快了职业教育数字化的步伐。
近年来,一份份文件接连落地。2017年,《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形势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了顶层部署。2015年、2020年先后两次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外延、标准要求作出规定……
文件落地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谋定方向,专业化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教育平台、专业教学库等建设为数字化腾飞插上“双翼”。
2022年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3月份,坚持需求牵引,以“1个职教大脑·数字驾驶舱系统、2个二级平台、4个子系统和4个分中心”为主体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构完成,全方位推动职教数字化。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数据采集平台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也成效显著。
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持续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如今,203个国家级资源库建成,覆盖高职19个专业大类,应用稳步增长。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接入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173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757门,视频公开课2222门,汇聚各类资源610万余条,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15个。
“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关键期‘双期叠加’的新阶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数字化转型的新成效重塑职业教育的新生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说。
职教数字化促进课堂内外转型发展
“为使某度假酒店暑期收入能够超越往年同期,应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在位于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数字化智慧教室内,一堂特殊的酒店管理课正在进行。
学校借助虚拟仿真实训技术,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感受到“接站—行程讲解—入住酒店—景区讲解—送站”全流程场景化再现。通过虚拟仿真实训技术PC多人协同,依托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打通了从学校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每到期末,学生们都会收到一份绿色评价报告单,里面有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德育成绩、心理成绩、社交行为、消费情况、考勤情况、职业倾向分析等八大类数据。根据这些“数字画像”,教师从中挑选出适合技能大赛的“千里马”,教务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学校的重大决策也变得“有据可依”……
变革不止于此,数字化之风吹向了大江南北。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显示,74.54%的职教教师表示会经常使用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教学。除了多媒体设备外,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课程资源也受到教师青睐,有超过一半的教师会常态化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
在辽宁,推动100个传统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增设智能控制等新领域专业84个;建成省级职教大数据平台推进教育管理数字化;启动覆盖全省职业院校的数据基座建设,打造一批信息化标杆校,推动数字校园全面普及。
在湖南,以“大国长技”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创立学生、教师、企业三方互动的“大国长技”职业教育新社区,试点推出15个学习社区、8个虚拟仿真实训场、1200余套活页式数字教材,吸引学生主动学好职业技能,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
正如陈子季所言,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从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向大规模个性化培养的跃升,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职教战线开展了“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职教数字化扬帆出海贡献“中国方案”
伴随着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云梅的脚步走进鲁班工坊,李云梅介绍起鲁班工坊的建设特色:“将古老的‘班墨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多元形式呈现鲁班工坊建设的历程和成效,让我们可以真实感受到新时代的匠气、匠心、匠技。”
此外,学校还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与鲁班工坊充分结合,学校教师先后与印度、埃及专业教师共研共建光伏专业的国际化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共建共用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共学双语教材、共同开发虚拟仿真训练平台、共同参加技能大赛,通过资源库建设搭建了我国与印度、埃及等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交流平台,推动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和知识分享,提升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构建人类技能共同体已成大势所趋,一场职业教育的“大动作”正轰轰烈烈地展开。
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开设鲁班工坊、举办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论坛……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对构建人类技能共同体进行了推动与展望。
据统计,全国各地在欧、亚、非三大洲19个国家已相继建成20个鲁班工坊,为“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贡献了“中国方案”。
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置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这是目前全球唯一设置在高职院校的教科文组织教席,也是全球唯一的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
“这赋予了学校‘当好全球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的新使命,学校将依托这一国际平台,以实际行动推动数字化背景下高质量均衡发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说。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乘着数字化的东风,中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深化国际交流,以合作为要,互利共赢,包容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本报记者 张欣)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河南省将设立9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消息备受关注,登上热搜。在热搜评论中,“作为高考大省,多设两所好大学不行吗?”等问题并不少见,代表了不少河南考生的心声,即民众关注的焦点在于“河南为何新增的9所高校均是职业学校”。
“十四五”时期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加速期,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新增专科层次职业学校主要向配置薄弱的地区布局。可见,河南省新设立郑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校,完全符合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但为何有些民众对于新设立的专科高职院校提不起兴趣,反而期盼“多设两所好大学”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民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强烈呼唤,对于上好大学的热切向往。什么是好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曾言:“要让大多数毕业生感到这个学校改变了我一生,这是衡量大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尽管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依旧面临挑战。部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还存在实践深度不够、实习实训缺乏等问题。在社会文化和制度层面,职业院校毕业生受到的压力较大,在招聘过程中常常遭遇学历歧视。诸多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
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制度上的创新和全社会的支持,也需要职业院校自身的不断努力。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这是造成当前社会偏见的重要因素。面对人民群众对好大学的期待,只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让职业院校学生真正感到教育增值,增强获得感、认可度,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吸引力。
一方面要狠练内功,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入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等新型数字技术,构建基于真实岗位情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训室,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随着各地经济运行逐渐恢复正常,职业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主动与行业企业紧密互动,形成良性循环,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办学格局。
另一方面要优化环境,重塑职业教育的定位,加快推进职普融通。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被作为一种“重谋业”的就业教育,强化了工具属性,但某种程度上也淡化了职业教育育人育才的价值属性。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既相互协调,又相互融通。职业院校应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构建贯通式培养体系,为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提供多次选择与多样化成才的机会,既可以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又可以满足学生继续读本科和研究生的发展需求。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