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实训中心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鲜明特色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就业竞争力 攀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新高峰
山东华宇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位于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德州市。2014年5月16日,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在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山东华宇工学院,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
优厚的办学条件
学院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优越的办学条件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占地1563.6亩,校舍面积38.7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8.22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894台。学院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充裕。建有教学中心、实验实习中心、图书信息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室内综合训练馆、8个排球场、13个篮球场。
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先进、完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093.8万元。建有材料力学实验室、DCS过程控制实验室等153个实验实训室,还建有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模具设计制造实训中心、汽车维修实训中心、汽车检测中心、中央空调设备检测中心、新能源技术中心等9大校内实习实训中心,其中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是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院实施“人才兴校、质量立校”发展战略,践行“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的理念。致力于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延揽各方人才。
学院成立了发展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积极引进高校退休的专家教授,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由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8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39人;“双师型”教师17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
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崇德尚能、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学院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学院教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省级科研课题24项。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0项,获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师生获得授权的专利34项。学院承担的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
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鲜明特色
学院按照“立足区域设专业,校企一体建专业,特色凝练强专业”的思路,科学设置、调整专业。重点建设了能源与建筑类、自动化类、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类、计算机类、财经类六大专业群,为当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学院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过程中,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加工、职工培训等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场所、兼职教师、师资培训和学生就业岗位。学院与出资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互动,构建了“校企耦合、产学融合”的“双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院历届学生高级职业资格证获取率都在98%以上。学生在国家等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国家等级奖项27项,省级奖项114项。获奖数量和级别均位居山东省同类院校首位。
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索实践了以“价值观与法制观教育、职业品格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教育”六大模块为教育内容,以“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专业课与校内实习教学、校外顶岗实习、讲座与报告会、校园文化”六条主线为培养渠道的独具华宇特色的素质教育“六六工作制”。学院积极探索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2013年4月,学院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认证考试,通过率100%。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工作理念,实施了就业工作“一二三工程”,即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追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满意,抓好就业指导教育、就业网络建设、就业跟踪服务三项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突出职业素质培养,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高薪就业、高对口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建院以来,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5%以上,总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总体就业率始终位居山东省普通高校前列。2012年5月,学院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山东省教育部门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攀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新高峰
学院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呈现出良好的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先后荣获“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千竞帆东风渡,正是扬帆远航时”。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潮中,山东华宇工学院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把学院建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第二校区景观鸟瞰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隆回职业中专)的经验中不难看出:这所学校将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落到了实处,从学校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只有时刻将职业教育摆在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学子的成人成才摆在突出的发展位置;人民群众才能对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给予最大的关心与支持。隆回职业中专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应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隆回职业中专给出的答案是:坚持“教育第一、育人第一、创新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方向,坚持“规范发展、内涵建设”的办学宗旨,坚持“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多种办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对接产业、贴近岗位、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就一定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隆回职业中专正是在这些先进的治学思想引领下,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今天,本报特刊发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的经验,为全国同类学校学习他们的经验提供借鉴。
“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魏源故里,古城隆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创办于1983年的隆回职业中专就坐落于此,校园占地面积20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万余平方米,在职教职工300人。在坎坷不平的职教发展道路上,隆回职业中专却荣膺“首批国家等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湖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湖南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4年仲夏,两年国家示范校建设即将期满,我们慕名走进誉满三湘的隆回职业中专,挖掘其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的闪光足迹——
依托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专业品牌
“隆回”寓名龙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资江上游,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隆回县顺应时代发展,先后引进70余家企业落户隆回工业园区,给隆回县职业中专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隆回职业中专依据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等特征,确定重点培育金银花等特色种植、手机与计算机的主板维修、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皮具设计与工艺等实用型技术人才,形成了以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类,以服装设计与工艺、皮具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主体的文化艺术类,以机电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为主体的加工制造类,以现代农艺技术、园林为主体的农林牧渔类四大专业群,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4432人,演绎了一曲凤凰涅槃,再创辉煌的发展赞歌。
——以赛促学,师生共同提高。自2008年以来,隆回职业中专以各级技能大赛为导向,有效地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在近三年的市省及全国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140人次获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荣获省级一等奖3人次,其他省级奖励11人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荣获国家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省级奖励16人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荣获省级奖励14人次;现代农艺专业荣获省级一等奖1人次,三等奖2人次……
这些成绩的取得受益于隆回职业中专实施的“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师资建设工程。按照“教师—双师—骨干—带头人”的四阶梯成长路径,通过国培、省培、企业实践、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收到了成效。目前,学校现有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市级专业带头人9人,市级骨干教师16人,县级骨干教师49人,双师型教师168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以评促建,创建品牌专业。2009年,隆回职业中专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十一五”省级示范学校、精品专业、学科(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等4个重点项目,经过建设已顺利地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如今,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已被立项为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全省仅10个核心专业被立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确定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三个专业吸引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超过3000人,办学成绩显著,专业品牌效应明显。
——服务地方,彰显学校特色。隆回职业中专作为隆回县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扶贫“雨露计划”实施的主要单位,为隆回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三年,学校深入全县26个乡镇举办了肥料配方师、金银花培育工、农村电工、农机维修员等多种技能培训班,受益人数超过10000人,为隆回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道路。
创新培养模式,打造人民满意学校
隆回职业中专紧跟县里“打造产业大县”的战略部署,将专业融入产业,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项目,以工学结合为根本,以实践教学改革为主线,职教集团化运作,创新校企合作,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动态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以金银花生产基地、金银花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为依托,开展工学结合,实践“学校+基地+农户(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县“特色产业办”合作,成功培育出金翠蕾、银翠蕾、白云3个金银花新品种,为隆回县“十三五”打造产值100亿元的特色产业服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苹果计算机制造商、手机生产商、长沙威胜集团、富仕康科技集团等企业合作,引进威胜生产线,建立了与品牌手机隆回服务中心和品牌计算机隆回服务(培训)中心,在县城和乡镇开设18家手机和计算机维修连锁店,建立“专业+连锁店”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与县域内著名的服饰生产厂家合作,在校园内创办三云制衣厂,同时加强与广东溢达服装纺织有限公司、东莞联泰制衣等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完善的“专业+校中厂+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传承并创新“花瑶挑花”、“滩头年画”等国家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恒福机械厂合作,以轴承端盖等产品为载体,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任务实现工学结合,建立“专业+车间+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隆回职业中专联合企(行)业专家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校本教材,调整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开发“金银花与百合品种选育与繁殖”等三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电子产品(手机)维修”等三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发“裙装设计制版与工艺”等四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常用农业机械维修”等三门;共13门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目前,学校开发使用校本教材共32部,其中5部教材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被广泛使用。
重岗位、实践能力的教育内容,倒逼教学模式改革。隆回职业中专依托技能室、校中厂、生产基地,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师生走向田间地头,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利用季节性特点,农闲校内学习,农忙基地实训。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通过改造原有实训室或新建专业技能室,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职场教学环境,以真实的产品(作品)为载体,全面有效地推行“项目+技能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进行评价模式配套改革,隆回职业中专创新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学分制”毕业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全程评价、多元考核,构建教师、企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所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重构对接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育人模式,确保学生掌握实用生产技术,变“劳务输出”为“技能输出”。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毕业生全部就业,对口就业率达86%以上,成为了湖南省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开启“三心教育”,传播创新创业理念
隆回职业中专秉承“厚德砺技,志存高远”的校训,自2010年起,推行“我能成功”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推行“信心给自己、爱心给他人、责任心给社会”,要求教师“信心给自己、爱心给学生、责任心给工作”为主导的“三心教育”育人模式,培养德技双馨的劳动者、志存高远的创业者,收到可喜的育人效果。
深入挖掘“三心教育”内涵,以“信心、爱心、责任心”为主线,以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等为主题,以技术节、体育节、艺术节、创业节等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道德素质教育模式。自2011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已经成为隆回职业中专“三心教育” 的检验平台之一,共300余人次荣获省级奖励,100余人次荣获国家等级奖励,学校连续3年荣获大赛决赛“优秀组织奖”。
随着“三心、四节、五育”素质项目的深入实施,破除了学生的眼高手低思想,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着眼于基层创新,用企业家精神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现在,隆回职业中专的毕业生即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即能在生产一线发挥聪明才智,又能在精通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创业,实现了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育人目标。
在2012年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规划的“水稻高产之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经专家初评名列全省第四名,经答辩荣获省级三等奖。2013年,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规划的“辰才舞美服饰有限公司”荣获省级三等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规划的“湖南腾龙薯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进入湖南教育电视台决赛现场,荣获第六名,并获得全国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复赛推荐资格,是全省仅有的一所有两个项目获奖的中职学校。
创业理念的培养,让隆回职业中专的学生大展鸿图,据不完全统计,在隆回职业中专的毕业生中,开办企业资产过亿的有3人,资产超过5000万的有18人;还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繁荣隆回县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强信息化建设,创建内涵发展示范
在信息化的今天,隆回职业中专虽然地处国家贫困县,但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实现了全覆盖。2012年,学校与嘉杰公司深度合作,推行“空间”教学,落实优质资源班班通,整合湖南省级“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资源,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优质课堂。同时给师生配发空间,扫除学生与教师、企业专家交流的时空障碍,实现了学习空间人人通。云空间技术的广泛使用,隆回职业中专也搭建了具有版权的教学资源库平台,涵盖中职语文等6门公共基础课、服装设计与工艺等12个专业资源库空间,以及《电子产品(手机)维修》等1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空间,优质资源达1.8TB。
2013年,学校成功申报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开启数字化校园与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的探索,与联通公司签订了《“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合作协议》,实现了学生、学校、家长即时互通,开创学校无纸化、无址化的信息化管理新局面。在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总决赛中,周芳老师荣获一等奖;李丽娜等老师制作的微课,获得国家一等奖,阳金木、黄丹等老师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获得湖南省特等奖。教育信息化建设,助力隆回职业中专走上了提升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大,慕名而来的考察者络绎不绝,两年来,来校参观学习的职教同行达45批、600余人次,市内6所兄弟学校派员跟岗学习,示范效应日益彰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隆回职业中专正乘着国家职教发展春风,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向着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阔步前进!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南疆,一些久未谋面的年轻人见面后握个手,通常会问些什么?“学什么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近年来,随着自治区职业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南疆青年体会到了拥有一技之长的好处:学到了技能,意味着人生的寻梦之旅正式开启,繁华都市不再遥远,致富之门不再遥远;拥有了技能,理想不是空想,机遇无处不在。同时,一直将职业培训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的各级政府,在为职业培训“买单”的同时,将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学技术改变了命运
“我高中毕业后,就到尉犁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电子产品维修专业,学了两年后,基本掌握了维修技能。还有一年我就要毕业了,我在哥哥开的移动通讯营业店实习,帮村民修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前村里没有会修手机的,谁手机坏了要到30公里外的县城去维修,现在我能给村民提供这样的方便,感到很充实、很高兴。”7月15日,尉犁县阿克苏甫乡英阿瓦提村18岁的小伙依不拉音·热依木说。今年以来,尉犁县依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赋闲妇女的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很多像依不拉音·热依木一样的年轻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自我价值,提高了收入水平。
在尉犁县名车汽修厂工作了3年的热依木·艾合买提,现在已是技术熟练的师傅了,他说:“当初我在尉犁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汽修专业,不仅学了技术,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结业时,尉犁县职业教育中心跟尉犁县名车汽修厂联系,推荐我过来实习,我在这一干就是3年,现在每月能拿三四千元工资。”同事们对热依木·艾合买提评价都很不错,夸他技术好,肯吃苦,已经出师了。
学到技能后,自主创业的青年人也不少。在阿克苏甫乡英阿瓦提村,村民古丽皮叶开着一个20多平方米的窗帘店,月收入达到四五千元。而在几年前,她没有学到缝纫技术时,对前途非常茫然。
据尉犁县职业教育中心主任郭俊恒介绍,如今,根据社会市场用工需求,尉犁县职业教育中心已开设美容美发、电子产品维修、烹饪、缝纫、餐饮服务、种植养殖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通过经常组织农牧民进行技能培训、扶贫培训,已有900多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学到技能,尉犁县对职业培训的补贴力度很大。郭俊恒举了一个例子:自去年5月起,尉犁县职业教育中心还与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这样可以借助该学院技工专业全、师资力量强等优势,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对于到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每名学生,尉犁县财政每年补助生活费1000元、保险费158元、住宿费800元、学费2200元。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尉犁县参加各类培训的达4290人次,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986人次,创业培训125人次,新成长劳动力113人次,在岗职工培训1619人次。
“两后生”人生依然精彩
“帮钱扶物,不如一技在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温宿县,“两后生”技能培训是落实“政府买单、农民培训”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促进达到未就业人员完成就业的要求,同时解决好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及各行各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从2011年起,温宿县组织各乡镇场的“两后生”,到阿克苏地区及外地几所专职技工类学校进行技能培训。
生活无忧、学有所成,是温宿县政府对每名培训学员的保证。当地拨付培训专项经费,用于支付学员在培训期间所需的教材、服装及食宿等费用,同时还发给每名学员每月150元补贴。在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和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生活保障和专业技术课程让学员们很满意,他们只需在辅导员的帮助下,认真学技能,刻苦练技术,早日顺利结业走上工作岗位。
“我是2011年来学习的,我经常给爸爸妈妈说学校的食宿条件很好,老师对我帮助很大,让他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毕业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来自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的学员拜合提努尔·都来提说。
学到技能的“两后生”,人生依然精彩。在阿克苏恒通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实习的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来自温宿县佳木镇的买吾兰·买合木提已经实习3个月了,因吃苦能干,他刚刚被转为正式员工。他自豪地说:“我是我们这一期学员中第一批被转正的员工,转正后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4500元,家里人都替我高兴。”
职业培训使得很多家庭一人上岗、全家受益。今年21岁的帕提古丽·牙生对此感触较深,她说,她家里人多地少,经济条件不好,在政府的帮助下到职业学校学习后,前不久找到了工作。父母到她所在的企业了解工作环境和食宿条件后,高兴得劝她好好干。现在,她在家待业的两个弟弟也参加了“两后生”技能培训。
温宿县的“两后生”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为一些农牧区家庭减轻了生活负担,增加了收入,也解决了企业用工的短缺,一批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输送,促进了当地新型工业化发展。
“短平快”培训项目受益广
泽普县惠港小区有一家名为“维娜斯”的美发店,店主阿依古·斯马义和阿曼古·托合提是一对年龄相差10岁的搭档。说起开店的缘由,阿依古·斯马义笑眯眯地说:“以前,我们都是四处给别人打零工,今年泽普县举办免费美容美发培训班,我们学会了美容美发技术,便自己开店当老板了。”
记者从泽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县为了让无业人员掌握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铺宽创业就业路子,以泽普县工业园区为依托,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签订培训订单,培训机构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与培训人员签订培训订单。参加培训的人员不掏一分钱就可学到技术,培训合格后直接转移就业。
“订单式培训变招工为招生,其中适合农村劳动力经过短期培训即能就业的培训项目占很大比例。这样,不仅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而且使劳务输出由无序向定向转变。通过"政府部门买单、培训机构接单、用工单位订单"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泽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
“短平快”培训项目,让不少农民一夕之间改变了生活方式。泽普县奎依巴格镇斯日木村村民吐逊江·依提说:“以往我在外地打工,都是干些出体力的活,没有技术不好找工作。今年通过参加泽普县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想到在培训期间就和家门口的一家企业达成了用工意向,培训合格后直接到这家企业工作。”
据了解,今年,泽普县计划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4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已培训9904人,实现就业5000余人。培训的工种主要有电焊工、装修工、架子工、拖拉机驾驶员、家政服务、园艺工、美容美发、刺绣、面点制作等22类。
短评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本报记者于兮
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不止此次会议强调加强就业培训的重要性,过往,自治区多次会议都强调了这一事项的重要性。这告诉我们,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就业前培训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事实证明,劳动者的素质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从职业技能和劳动行为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直接影响着生产部门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疆已有越来越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的潜力在目前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现实优势。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已经成为事关新疆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从某种角度说,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要使劳动者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全疆各地都应深刻认识加强职业培训的现实意义,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等劳动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让他们成为一支知识型、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只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才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7月8日,温宿县职业培训中心举行职业技能比赛,图为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正在展示厨艺。文涛摄
职教集团是由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牵头,包头地区相关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以服务包头地方经济发展,着眼于装备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产教联合体。职教集团成立后将着力于促进校企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创新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实现我市机电技术、汽车工程专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引导社会转变教育理念和择业观念,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新阶段相适应。要认真总结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走内涵式、品牌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办好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为全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会议原则通过涔天河水库扩建枢纽工程筹资方案。会议强调,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近年我省最大的水利单体工程,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做好移民安置、项目建设管理等工作,加强水利、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施工管理、质量监督和资金使用跟踪审计,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把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利民工程。
会议原则通过《湖南省2014年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会议指出,以清单管理模式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有利于更好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责。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制定清单,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职责,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决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会议原则通过《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会议强调,要立足我省优势和潜力,把健康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民营资本参与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卫人员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按照国务院督查组要求,针对我省贯彻国务院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省政府迅速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会议强调,要严格按照省委要求和整改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确保按时限要求整改到位,不折不扣把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以整改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梳理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中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集中抓发展的精力、完善促发展的机制、用好搞建设的资金,举一反三抓好下半年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李浩和张学琛,坐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宁海县的华宝模具教学工厂的电脑前,正琢磨着设计自己的第一件模具作品。虽然还有一年才毕业,但是上海通用今年从自己学院里一口气招走94名毕业生的消息,还是让他们为自己的职业前景感觉振奋。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宁海县,成为浙江工商职院工作的一大重点。“职业教育必须贴近县域,靠近产业、行业、企业。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说这话,言简意赅。
高职必须服务县域发展
说起学校的历程。浙江工商职院院长姚奇富非常感慨:从1999年开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宁波商业学校”的基础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到2001年5月,才更为现名。其前身是创建于1914年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
而要在这样的历史老本上继往开来,学校必须走出新路。当时的浙江工商职院的选择就是:紧盯县域发展,紧密县校合作。
于是,在2004年,学校与为改变县域支柱产业人才紧缺现状的宁海县人民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共同创新“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体制与机制,签约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也就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学院。校区占地150亩,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教学生活区25000平方米,教学工厂8000平方米。学校先后与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宁海县阳超模塑厂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入两家企业,共建模具教学工厂。此时,学院宁海基地成为浙江省第一所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的产学研基地。
在基地,学校把课堂搬进工厂车间,利用模具企业设备先进、种类众多优势,让学生直接在工厂实习、上课;同时将工厂引入基地特设的标准厂房,形成教学式工厂。上午老师刚授予学生理论知识,下午他们将课本带到车间,由车间师傅、工程师帮他们解决碰到的难题。在这里,学生们既是学生也是员工。
截止日前,已有近5000名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学习任务,100多名学生被合作企业留用。学生与企业紧密的接触,专业技能大大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3%。
受此鼓舞,学校在临近的慈溪“家用电器”块状经济的主要聚集区推广与宁海县的这种合作模式,于2012年5月在慈溪建设“慈溪产学研基地”,把“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向“一体两翼”阶段实质推进,逐步实现学校全方位为区域经济服务。
“在县域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转换理念,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走‘下移’发展之路,由此实现与同区域的本科院校的错位式发展。以提高并深化县域服务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和区域影响力。”姚奇富这样总结。
县域成长,有赖职教成长
县校合作,成功的验证标准必然是县校双方的共赢。
在精明的浙江,在以专业技能提升产业水平的地方政府眼里,“人才”,是最重要的,“培养人才的母机”,也值得全力以赴地支持。
宁海县政府副县长娄黛敏介绍说:宁海是中国文具之乡、中国模具之乡,在产业发展提升过程中,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竞争力提升”!
于是,县政府以远低于市场价格提供150亩办学用地,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学校基础设施,投入1500万元建设教师经济适用房,每年补助教学经费100万元。而这笔投入,换来的是从2005年开始,连续近10年的人才回报:浙江工商职院为全县企业培训员工1万多人次,技能鉴定9000人次。
于此同时,县校合作的徐霞客旅游学院、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也已经运转。
宁海县的一组经济数据也颇有说服力:在“县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动下,宁海的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发展,2013年,宁海县人均GDP实现62262元,全县模具产业总产值大幅提升,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18.9亿元,同比增长26.7%,大型塑料模、精密塑料模、冲压模、压铸模等已走到了国内模具产业前列。
蔡泽伟书记则坦言:学院在县校合作中,师资队伍得到锤炼,办学能力提升,学院声誉广受认可和尊重。
教师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使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科研和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仅2013年,宁海产学研基地统计申请专利数372项,其中应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72项;企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15项,承接宁海县政府规划课题6项;宁海基地成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
政校企三方合作,是必然选择
中国(宁海)模具城董事长田启仲这样感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当初引进先进的五轴连动机床时,我们开出了几十万年薪的高价,也无法找到能操作此类设备的高级技工。如今我们和浙江工商职院合作自己培训员工、培养人才,切实提升了公司员工的知识层次,解决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
在“县校合作”的推动下,田董事长的企业连续被评为“省级塑料模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企业无疑得到了实惠。
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都经历了从就业导向到产教结合再进入到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发展路径。面向区域、支撑地方,已日渐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与县域社会经济专业产业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当是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史秋衡说。他认为:宁海作为中国模具行业的发源地,有被后起之秀赶超的危机。地方和企业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浙江工商职院抓住这个机会,打破了旧式的偶发性“校企合作”双主体配对模式,开创了必然性的“政校企合作”三主体市场模式,结果实现了政校企的三方合作,多方共赢。
对于这种原创性,史秋衡如此评价: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技能人才与生涯发展的完整成长链条;而学校、企业、地方最终形成更大的完整成长的良好循环。
7月15日上午,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孟祥新主持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葛向东,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明稳、王家祥、孙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沈吾,党委委员郭三文、姚志存、张士范出席会议。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各系(部)、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学习会。
会上,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就会议作出的批示和李克强总理在接见与会代表时的讲话精神;传达了2014年6月23至24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马凯等领导讲话精神;重点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文件精神。
孟祥新指出,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是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党委中心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部署上来,努力开创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
孟祥新要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当前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契机,抓好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各项工作应以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龙头,找亮点,出特色;继续发扬“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勤恳奉献,团结奋进”的学院精神,为把我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高职院校,实现“事业发展、学生成才、员工幸福”的学院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教育部微信平台等发布,点击、转发量达19万次。
滨州日报讯 近日,由滨州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设计制作的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布3天内点击量即达4万次,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个热议话题。滨州职业学院也成为全国独家解读国务院决定的职业院校,从而为我省职业教育再添一张新“名片”。
据悉,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教育部为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酝酿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山东省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等45项政策文件、28项制度,在省级层面构建起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诸多的新思维、新构想、新政策需要让职业院校老师、学生、家长理解和掌握,更需要让社会各界认同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
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认为,一所优秀的职业院校,不但要把自己的学校建设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好,更要有创新教育理论、传播先进职教理念的历史担当。为此,滨州职业学院于今年3月成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研究职教理论,利用“图解、图说、漫画”这种新的宣传方式,形象直观地向社会公众介绍职业教育政策。
滨州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集中了教务、科研方面的职教专家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人才,形成了一支16人的志愿团队。他们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领导的指导下,共同研读文件、梳理政策、关注动态,精心设计图解思路,勾画设计草图,先后设计修改各种方案“图解”160余稿。在设计“漫画鲁昕副部长的现代职教梦”过程中,他们先后搜集整理了近5年来65份鲁昕副部长的各种讲话材料,把握鲁昕副部长的职教思想;为了设计鲁昕副部长的人物漫画,他们反复研究鲁昕副部长的新闻视频和新闻图片,揣摩表情细节,力求漫画设计生动传神。
解读国家政策,最重要的是要把政策吃透。在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他们逐字逐句地去研读,甚至“逗号”“句号”都要说出个一二三,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下,把2002年、2005年和2014年国务院三次“发展职业教育决定”进行逐条逐项对比,斟酌文字表述的异同,体味文件背后我国职教思想的变迁。为了更好地掌握“图解”这种新的宣传形式,他们搜集整理了近百幅各大媒体对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和重要讲话的图解,以及国内外重要时事的图解,学习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在提炼政策文件中的“精华”的基础上,用最简洁、明了的示意图去诠释复杂的逻辑关系。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的系列解读作品,先后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教育部微信平台等发布,广大读者对这种图文并茂的解读方式普遍叫好。特别是“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版)”,得到了教育部有关处室的一致好评和全国职业院校的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转发量和点击量已达19万次。
2014年4月,香港职业训练局公布香港人力调查报告并指出,香港科技类人才,尤其是资讯科技类人才匮乏。为此,香港高校需要加强科技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目前,香港共有14所高等院校,并由应用型的职业类高校与学术型的普通类高校构成。在香港,各类高校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特区政府通过“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对大学实行间接的分流管理。无论是应用型职业类高校,还是综合型或学术型高校,每所高校均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相互之间协调发展,避免专业设置重复,形成职业类与普通类高校泾渭分明又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体系。
香港教育明确高等教育应为社会经济服务,并愈加注重培养应用技术和实践操作型人才,应该源于上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从转口贸易、建立本港工业体系、升级工业到面向市场的依次转型。特别是香港大学成立以后,香港职业教育进入学术性范围,其结构亦趋向高层次水平转变,从而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急剧变化的人才市场对产业适应性人才的需求。1972年,香港理工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香港高等教育的成功转型。
到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高科技产业群和金融服务产业群发展的需要,香港政府更加注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教育水平。同时,为提供更多受欢迎的高级文凭课程,香港职业训练局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成立了工商资讯学院和职业训练局青年学院。在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方面,香港城市理工大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升格为大学后,开设招收博士研究生。因此,香港应用型的职业类高校与学术型的普通类高校一样,可以培养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人才。
澳门 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成当务之急
近日,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发布报告并提出,澳门政府持续加大资源投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以适应澳门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博彩业转型为适度多元的经济发展模式,承接澳门—珠海合作开发横琴的新机遇。因此,培养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是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加大对应用型职业高校的支持力度,是澳门政府教育政策的首选。
据悉,澳门目前共有12所大学(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8所)。除了澳门大学以外,其他均属于应用型职业高校。实事上,从2004年开始,澳门政府开始制定各种法规和章程,如《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辅助基金》等,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结构,逐步形成了应用型职业高校与综合型普通高校并行发展的局面,适度加强应用型职业高校发展的澳门高等教育新格局。
众所周知,1981年东亚大学的创办,标志着自圣保禄学院停办以来,澳门又开始了本土高等教育的创建。当时东亚大学设有三个学院,分别是本科学院、预科学院和理工学院。其中,理工学院是1985年由进修学院发展而成,主要提供专业文凭课程。澳门地区视大学本科为学士学位课程,专科为文凭课程。因此,东亚理工学院开展的是高等专科教育课程。
然而,澳门区域狭小、人口有限、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旅游业、博彩业、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现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澳门高等学校的创办和各大高校的专业设置上亦比较单一,有所倚重。因此,除澳门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以外,其他高校基本上是应用型的专业性学院,从而形成了澳门综合型高校与应用型专业学院共存共荣的体系。
台湾 科技大学“挑大梁”
目前,台湾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两轨并行的局面。其中,职业院校由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组成,而科技大学为台湾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级的教育机构。
在台湾,职业高校以产学合作、技术研发为重心,其办学目的在于培育科技、工程和管理领域的高级技术研发人才。普通高校主要衔接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实现学生的人文和专业兼备,而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则主要衔接职业高中阶段的专业技术学习,训练学生的实务和应用技能。
因此,台湾高等教育体系通过两条“国道”并驾并驱,突破传统上的“学而优则仕”的学术堡垒,结合当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普通大学模式,最终形成了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普通院校两轨并行的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和转型。
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眼中,职业院校应该相对于传统高校更为务实。为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近两年来动作频频,先后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推出《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和第二期职业院校再造计划,引领职业院校朝向以产学人才培育、务实教学为主的方向发展,并以“务实创新、提升技职竞争力”为理念,强调培养出21世纪具备“就业力、创新力、全球移动力”多元发展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回顾历史,台湾高等教育体系的全面转型肇始于1970年,当时第五次全台教育会在发表的《长期教育发展计划纲要》中,提出“技术教育应具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之革新原则,拉开了筹划台湾构建“纵向通达,自成系统”职业教育系统的序幕。整个上世纪70年代,为了适应台湾劳动密集型经济,台湾重点发展职业类专科学校。而上世纪80年代,由于此类产业转移到大陆,本岛发展重化工业,台湾开始大规模把专科学校升格为可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技术学院。到了199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技术职业教育的转型与革新》文件,提出将部分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以顺应台湾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本岛的重点发展。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在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同时,允许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像普通高校一样,可以进行从大专、本科到硕士与博士层次的教育。
因此,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适时培养高尖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将原来传统的单轨高等教育结构改造成职业高校系统与普通高校系统共同发展的体系。(陈晓菲 马早明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马早明系该院东南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山职院紧盯镇区产业结构设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院发展与镇区融为一体,越办越红火。
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现在很“牛”,“牛”到什么程度?当地多个镇区争相邀请他们到驻地开分院,给地、给钱、给设备,条件一家比一家诱人,不为别的,就盼着学院多为他们培养“订单式”人才。这所高职院校缘何如此抢手?
专业发展植入“中山基因”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是全国少有的不带县的地级市,全市共有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学院被产业园区紧紧包围着。
成立这所高职院校的初衷之一就是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学院一开始就给自己植入了“中山基因”——紧盯每个镇区企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环节及培养培训上打上中山印记。
电梯产业是中山南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其电梯销售量占全国电梯市场的20%。2006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电梯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当地企业都想抓住这个时机,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可是,让企业无奈的是,电梯专业人才特别难找。
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李守林说,一方面是电梯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当时全国高校还没有开办电梯专业。南区的百家电梯企业都在为缺人手发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从中嗅到良机:“镇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越是招生目录中没有的专业,越是学院发展的机遇。”
有了这个想法,学院领导直奔南区办事处洽谈,双方一拍即合:南区当即决定无偿拿出5万多平方米工业园与学院共建电梯实训基地。接下来,学院又得到了中国电梯协会、中国建筑协会的鼎力相助,专业教师三方共同解决,在产、学、研等方面深度合作。一切准备就绪,2007年,电梯专业开班招生。
对这种雪中送炭的支持,南区办事处主任陈淑梅很是感慨:“如果没有中山职院的人才支持,我们的电梯产业也做不了这么大。”
首战打响,中山职院在当地的企业中有了名气。接下来,他们根据中山市“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围绕每一个镇区的品牌产业、每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出“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战略发展思路,并据此布局院系和专业。
目前,学院的33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都是贴近镇区企业集群的。学院宣传部部长姚晓波说,中山市每个镇的产业链都能在学院找到对应的专业,找到他们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课呈现企业情境
一所高职院校要办成被当地认可的名校,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质量要过硬,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职业人。学院精心设计,努力在课堂上呈现企业情境,使校园拥有职业“土壤”。
多年来,学院一直倡导“行动导向—工学互进”课程理念,每年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每个院系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每天早上8点20分,电气自动化专业二年级学生林金德就像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一样,准时到达微波炉生产线。他近3个月的学习任务就是和另外29名同学一起完成整条生产线上从安装到检测的每道工序,最后产品要达到出口标准。
“人的一根头发直径是7个丝,而公司的每项装配技术要求都在几个丝以内,一个产品组装后误差比一根头发还小。企业导师和学院老师轮番给我们上课,这样的真实体验特别过瘾。”林金德说。
3个月后,30名电气自动化学生出色完成任务,9名学生得到公司嘉奖。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任隽说:“这些学生真了不起,本科生从入职到熟练工作一般需要两年时间,而他们能直接上岗,我们想把他们全部留下。”
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课堂变成了一张张企业任务书,期末作业是在实际岗位上完成的,甚至连毕业答辩也是岗位考核;教师也是企业技师,他们每年有好几个月要到工厂拜师学艺,直到把企业需求变成一门门培养学生的课程。
学院拥有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四位一体的“校中厂”,以及与多个知名企业共建的“厂中校”,使教学过程充满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实践课程比例高达59%,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也达到每生439.6小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成为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正是有了学校这块沃土的滋养,中山职院的学生才能在国内各类大赛上屡屡斩获大奖。很多大企业早早就盯上了毕业生,最火爆的电梯班学生数和企业岗位比达到1∶5。住友富士电梯公司董事长陆海峰说:“招人,我们只认这里!”
产业学院与镇区融为一体
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成倍增加,学院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满足中山经济发展的需求。
怎么办?2012年,学院打破在校本部办学的思路,尝试与政府、企业合作,扩大办学规模,直接到镇区的产业基地去办学。
南区电梯学院先期成立,政府统筹场地、资源,学校派出师资团队,企业深度融入教学,三方各自发挥优势,要共同建立一个容纳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和短期培训生4500人的现代化企业学院。
电梯学院电梯专业二年级学生王鑫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游走在100家电梯企业中,身边都是“电梯人”。仿佛自己已经成为电梯产业的一部分了,时时刻刻都有学习的机会。
陈淑梅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这下,我们电梯产业可以快速发展了!”
电梯学院的办学模式,使更多企业看到了希望,他们和镇区一起找学院,要求到他们的地盘上开分院。
不久,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纺织学院、小榄学院陆续成立了。
古镇灯饰学院不仅提供大专学历教育,还有中专层次的技能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企业员工利用下班时间就可以完成自我“充电”。
沙溪服装纺织学院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同时联合沙溪理工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课题。
小榄学院定位为小榄子弟的学历大学、小榄公民的社区大学、产业工人的培训基地,无论是工人还是村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课程。
看到镇区、企业如此积极,看到政校企合作如此红火,院长吴建新高兴地说,职业院校只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扎根产业基地,就能够大有作为!
本报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董洪亮)“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15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13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其中,中西部地区毕业生本地生源在本地就业的比例达到67%。2013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940元,分别比2012届、2011届毕业生增长7.7%、18.5%,毕业生3年后收入翻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2011届至2013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上升50%,2013届高职毕业生毕业自主创业比例为3.3%。调查发现,高职生毕业时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为抓住机遇,而不是因为就业困难,其中机会型创业占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为85%,生存型创业的比例只有7%。
在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54%,但高职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从全国情况看,2011年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是高职高专学校的1.78倍。
该报告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
又是一年就业季:就业形势冰火两重天
小李现在是德州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所学的是会计专业,去年专升本考到了德州学院。在升本之前,她也尝试找了不少工作,但却是一次次的碰壁。“ 找过八十多次工作,人家就是要求专业对口,还要工作经验,没一个合适的。我现在打算考研,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会好一些吧”。
面对大学生们就业时的苦闷,似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为轻松一些。毕业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小程,目前已经在开发区的一家机械公司上班三四年了,现在所做的工作也就是当初所学的专业,车工。 “现在工资比较稳定,待遇比较好,能拿到4000多吧,现在大学生心气会比较高,我觉得这个还是得需要一步步积累。
其实在小程当年高考落榜到时候,高职并不是他愿意去的,他也想跟同学们一样上大学,可是无奈分数差的太多。“他们都说职业院校学历低,找不到好工作,好多人都反对,我心里也不愿意”
其实不仅是小程,很多已经上了大学本科的学生当年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感觉说上个本科比较有面子吧”“上了高职工作就得去车间,太累了”
职业教育为何“叫好不叫座”?
面对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势,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可即使这样,高职院校依然不受热捧,生源依然是当年高考落榜的学生。 “ 家长们的观点转变不过来,感觉供这么多年,最后去车间了,心里不舒服,也有些家长感觉自己是工人,不愿意让孩子上车间”。
多数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去读高职,但是和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就业难的情况相比,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情况。李院长告诉记者,每年临近毕业的时候,一些热门专业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的用工企业,比如说首钢,找我们要七八十个机电自动化的,但我们就二三十十个,实在供不上。
李院长告诉记者,因为很多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偏见,导致了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而除了父母固有的职业观念难以改变外,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宁肯在办公室里喝粥 也不愿意去车间吃肉”的就业观念,在选择工作时不愿从事基层技术工作。
德州:2020年中高等职业教育突破12万人
德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少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不再是原来的终结教育模式,它已经能和普通大学一样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了。比如说专科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可以继续深造升本科、研究生等等。“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都给了我们一些优惠的政策,比如五年一贯制师范、3+4本科,3+2连读职业大专,这些招生形式的出现,也吸引了大量的升高中考大学无望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
张局长介绍,根据德州市教育规划,未来几年职业教育也将成为重点工作,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还是就业平台搭建上,都会有很大的作为。“我们的目标是在校生中等职业教育要达到9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要达到3万人以上,初等职业培训要突破20万人。”
今年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还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而这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为此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今后,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扭转如今人才不对接的尴尬局面,专业技术人才将会大批涌现。看到这些,您还会用老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吗?
商报讯 昨日,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将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探索通过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立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今后,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的要求,制订教育发展规划,要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布局结构,合理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加强专业综合建设,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文化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7月15日,记者从宁夏教育厅获悉,中卫市在全区率先实施职业教育券制度,以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使更多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及适龄社会人员都能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
据介绍,中卫市职业教育券采取实名制发放管理,户籍在中卫市沙坡头区的初、高中毕业生,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全日制在校学生,以及18-45岁具有劳动能力且未参加过市人事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的社会青壮年,均可享受,每人一学年两券。接受职业学校全日制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享受两年,其余人员只能享受一次。
职业教育券只限在中卫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和在该市人事部门批准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时使用,主要用于学生(学员)培训、实习、技能鉴定、实训材料及生活补助等费用。职业教育券按学年度(每年8月份至下年7月份为一个学年度)确定发放标准为每人1000元,分秋季和春季两个学期发放,每学期发放1张,暂定每张面值500元,限一人一券,且必须当期足额使用。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记者 翟帆)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今天发布。报告以第三方的视角,客观评价了高等职业教育一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报告显示,一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收入增长“跑赢”通货膨胀;对母校满意度有所提升,师生交流程度、对核心课程有效性的评价高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3年后收入翻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水平,且有六成左右实现了职位晋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校企合作的广度持续增加,学校合作企业达15.6万家,校均100家以上。2013年,政府以财政专项引导高职改革与发展,财政专项杠杆作用日渐显现;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严格把关,给一批项目建设单位亮“红牌”,成为财政专项建设质量监测的亮点。招生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到144万名,较上年增加11万名,占高职招生计划的43%。
报告同时显示,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迎来发展新机遇,但也存在着当前就业与生源供需变化挑战办学模式、“升本”诱惑挑战学校层次定位、应用本科转型发展挑战高职院校独立空间等实际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学校刚开完转型的会,校长说必须要转(往应用型方向),三本高校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武汉一家三本院校老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一个背景是,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夕,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对比2002年、2005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传达的精神,这一次职业教育改革完成了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而在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武汉,许多高校在这个暑假忙碌起来,许多高校已开始顺势抢占改革先机,也有高校仍持观望态度,还有少数高校因改革“传闻”引发波动。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改革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解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
《决定》首次提出普通本科学校的转型,明确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此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本科学校的转型首次提出,涉及面较广,引发热议。
在湖北,顺势改革,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抢抓改革先机,代表一部分地方三本院校的态度,一位高校负责人透露,“改革抓得好的话,或有政策优惠”。
“今年起,学校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宣传部部长唐军国介绍。
5月16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同意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转设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函。函中明确鼓励学校办学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湖北省教育厅下发开展省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试点通知,要求各学校决定是否进行转为职业技术大学的试点。对此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积极申请了试点。
唐军国介绍称,今年起淘汰掉英语翻译、计算机、数控机床三个就业形势不好、师资也欠缺的专业,增加了优势专业珠宝宝石及材料工艺系等。学校业已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广泛宣传。
武昌工学院一位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重点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很多专业上,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政策项目资金和科研经费,以及师资方面,都无优势;往应用型方向转,该是必然趋势。比如他们学校的机械专业,在应用型方面做得比较好,就业形势非常好;目前转型正是他们学校的中心工作。
类似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省有独立院校32所,在校生24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20%左右。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为民办本科院校成为趋势。很多教育界人士指出职业教育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一位老师介绍,学校谋策已久更名为武昌首义大学的申请已经进入检查阶段。该校招办老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学校并没有参加此次试点。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参与招生的老师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学校一直在往职业教育方向转型,课程逐渐偏向应用技术层面,但职业技术型大学的整体转型还没有开始。
而对于中高职院校,《决定》提到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
6月25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布了《致2014年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湖北省正在抓紧制定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衔接制度,从明年开始,采取高职和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学生在高职学习3年,本科学习2年,毕业后颁发本科文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湖北省教育厅了解到,湖北还在探索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采取“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
家长和学生的困惑 :本科变专科?
尽管教育部进行了好的制度设计,但是此次改革到底是干嘛的?改革是否意味着本科变专科?基层很难一时间适应这场变革。这恐怕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议题,也在各地高校间以及网络上引发“某二本或三本要改专科”的传言风波。
“职业技术型大学是一种本科教育改革,不是把本科降为专科,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在微博上反复声明。5月中旬,湖北经济学院关于院校转型的讨论在全校师生中持续发酵。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王硕(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湖经职改的讨论引发谣言四起,传言湖经将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担心“红本本进,绿本本出”。今年高考完填报志愿的达雪(化名)则在微博上@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表达自己对湖经变身职业院校的疑惑。
吕忠梅在其个人微博上反复声明,“我国要把教育体系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这一次的改革,是要把一部分普通的高等院校转化成为这种职业技术类型的高校。职业技术型大学是一种本科教育改革,不是把本科降为专科,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湖北经济学院参与招生的一位老师表示学院并没有申请本次转型试点,办学目标依然是教学型大学,作为文科学校不太可能改为职业技术型大学。
“引起热议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长期研究职业教育的天津大学博士后付卫东分析称,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是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部分地方高校,担心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其发展后,前景会受到限制。
湖北省教育系统一位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什么是职业教育?对于教育系统人士、校长、院长、老师或者学生和家长,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他表示,现在关键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对其定位,比如说政府或企业招人、评职称等。
“如果这个社会对工人和公务员的认识平等了,职业教育的认知或会根本改变。”上述官员表述。
事实上,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湖北当地的多所二本、三本院校老师以及教育系统相关人士,大家理解千差万别,一位三本院校的校长跟记者强调“我们不是职业教育”。
“通俗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熟练的劳动者,培养掌握劳动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强调熟练的劳动者不是低层次的,这种应用技术型人才也是分类型的分层次的,包括中专、专科层次的教育,也包括本科、研究生乃至博士层次的教育,一定要转变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观念。
新华网长春7月14日电(记者张建)第五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校长杯乒乓球锦标赛暨首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乒乓球锦标赛14日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开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百余位校长和学生代表参赛。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职业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主席陈建民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校长杯乒乓球锦标赛是全国高职系统的一项品牌赛事,借此优势,今年首次举办了学生参与的“首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乒乓球锦标赛”,目的是以乒乓球为纽带和桥梁,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系统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引领广大师生构建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此次比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职业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协办、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是首次在东北举行,来自17个省市的76支代表队将齐聚美丽的净月潭边、蓝星湖畔参加比赛。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