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根据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规定》等法律法规,国家公务员局将组织实施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和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10月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设置10%—15%的计划,用于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含)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按照《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要求,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退役士兵在军队服现役的经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曾在市(地)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

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报考者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公务员法第七十四条所列情形的职位,也不得报考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领导成员的用人单位的职位。

二、报考程序

(一)职位查询

各招录机关的招考人数、具体职位、考试类别、资格条件等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以下简称《招考简章》),报考者在2020年10月14日后可以通过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以下简称考录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1)查阅。

对《招考简章》中的专业、学历、学位、资格条件、基层工作经历以及备注内容等信息需要咨询时,请报考者直接与招录机关联系,招录机关的咨询电话可以通过考录专题网站查询。

有关报考政策、报名网络技术和考场考务安排等事宜,请参阅《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以下简称《报考指南》)。

(二)网上报名

本次考试主要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 提交报考申请。报考者可在2020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报考者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时,报考者应当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提交的报考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报考者提供虚假报考申请材料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2。 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报考者请于2020年10月15日至10月26日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是否通过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2020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尚未审查或者未通过资格审查的,可以改报其他职位。2020年10月24日18:00至10月26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未审查或者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改报其他职位。

资格审查贯穿招考工作全过程。在招考各环节发现报考者不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招录机关均可以取消其报考资格或者录用资格。

3。 查询报名序号。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0月28日8:00后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报名序号。报名序号是报考者报名确认和下载打印准考证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字,请务必牢记。

(三)报名确认

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1月1日0:00至11月7日 24:00登录考录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确认并缴费,逾期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可以直接与当地考试机构联系,办理报名确认和减免费用手续。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机构的咨询电话将于2020年10月31日以后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公布。

(四)网上打印准考证

报名确认成功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1月23日0:00至11月29日12: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打印准考证。如遇问题,请与当地考试机构联系解决。

三、考试内容、时间和地点

(一)笔试

1。 内容。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在考试内容上体现分类分级原则。

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申论为主观性试题,满分均为100分,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公共科目笔试对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分别命制试题。所有报考者均需参加公共科目笔试。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等部门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朝鲜语(韩语)、葡萄牙语等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报考者,还将参加外语水平测试,考试大纲可在考录专题网站和外交部网站查询。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报考者,还将参加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可在考录专题网站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公安部网站分别查询。

2。 时间地点。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0年11月29日。具体安排为:

11月29日上午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11月29日下午 14:00—17:00 申论

8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测试时间为:

2020年11月28日下午 14:00—16:00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

2020年11月28日下午 14:00—16:00

本次考试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个别较大城市设置考点。报考者应当按照准考证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携带准考证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与报名时一致)参加考试。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等部门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报考者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北京。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报考者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者自治区首府。

3。 成绩查询。笔试阅卷结束后,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研究确定各类职位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等,将予以适当倾斜。

报考者可于2021年1月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笔试成绩和最低合格分数线。其中,8个非通用语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折算,下同)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和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40%、30%、30%的比例合成。

(二)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

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参加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的人选,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布。达到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的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规定面试比例的招考职位,将面向社会进行调剂。调剂公告、职位及相关事宜,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

招录机关负责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工作。面试时间、地点等具体事项,详见招录机关在本部门网站和考录专题网站上发布的面试公告。面试时,报考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学校或者单位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凡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录机关有权取消报考者参加面试的资格。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可从考录专题网站下载、打印。

部分招录机关在面试阶段组织专业能力测试,专业能力测试设置情况和测试内容、分值比重等事项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

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结束后,招录机关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报考者的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以及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一般为: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共占50%的比例合成,其中,专业能力测试成绩一般不超过综合成绩的15%。

四、体检和考察

招录机关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个别参加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3:1的职位,报考者面试成绩应当达到其所在面试考官小组使用同一套面试题本面试的所有人员的平均分或者招录机关在面试公告中确定的面试合格分数线,方可进入体检和考察。

招录机关负责体检和考察工作。体检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操作手册执行。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职位,相关体检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执行。涉及个别职位调整体检有关项目标准的,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

考察工作突出政治标准,采取个别谈话、实地走访、严格审核人事档案、查询社会信用记录、同本人面谈等方法进行,重点了解考察人选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识和政治表现。部分中央一级招录机关实行差额考察,按照人岗相适原则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不唯分取人。

根据职位需要,部分招录机关将对报考者有关心理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的重要参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将对报考者履行职责所需的体能情况进行测评,测评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等执行,体能测评不合格的,不得确定为拟录用人员。

五、公示

体检和考察结束后,招录机关根据综合成绩、体检结果和考察情况等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并在本部门网站和考录专题网站上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招录机关名称、拟录用职位、拟录用人员姓名、性别、准考证号、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等,同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六、备案

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录用的人员,招录机关办理备案手续;对公示期间反映有影响录用的问题并查实的,不予备案;对反映的问题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备案,待查清后再决定是否备案。

七、补充录用

招考期间出现空缺的职位或者招录机关由于新增用人需求需要及时补充人员的职位,将面向社会统一进行补充录用。补充录用公告、职位及相关事宜,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

八、疫情防控

在招考组织实施过程中,将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落实防疫措施,必要时将对有关工作安排进行适当调整,请广大报考者理解、支持和配合。

特别提醒:

本次招考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凡有假借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考试教材编委会、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授权等名义举办的有关公务员考试辅导班、辅导网站或者发行的出版物等,均与本次招考无关,请广大报考者提高警惕,避免被误导干扰,切勿上当受骗。请社会各界加强监督,如发现以上情况,请向相关部门举报,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整治、规范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维护公务员考试秩序,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的考试环境。

国家公务员局

2020年10月

来源:国家公务员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1015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工作原则


——改革创新,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


——补齐短板,特色发展。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凝心聚力,协同育人。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3、主要目标。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4、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5、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建设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6、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加强宣传推广,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


7、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8、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制度。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乃至全国联赛。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深化全国学生运动会改革,每年开展赛事项目预赛。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支持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深化招生、培养、竞赛、管理制度改革,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相衔接,纳入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高水平运动员注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高水平赛事互认通道。


三、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9、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通过“国培计划”等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协同培训基地,支持体育教师海外研修访学。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和教育基地。明确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不达标的高校原则上不得开办相关专业。


10、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研究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建设体育场馆,与体育基础薄弱学校共用共享。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建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场地设备配备条件应满足实际需要,不满足的原则上不得招生。


11、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统筹好学校和社会资源,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体育锻炼需要,新建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四、积极完善评价机制


12、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13、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参照体育教师,研究并逐步完善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


14、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提高监测科学性,公布监测结果。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5、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16、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研究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鼓励地方出台学校体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17、营造社会氛围。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制度。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工作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3、主要目标。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二、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4、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5、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6、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7、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高校落实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做好教材研究、编写、使用等工作,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


三、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8、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9、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成立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10、丰富艺术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每3年分别组织1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遴选优秀学生艺术团参与国家重大演出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1、推进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12、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专业艺术教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国家级一流艺术类专业点建设,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艺术师范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坚定办学方向、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鼓励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


四、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13、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各地要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14、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把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配好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制定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


15、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艺术实践需要,新建文化艺术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16、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通过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综合改革实践,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统筹乡镇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7、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18、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学校美育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鼓励地方出台学校美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公布监测结果。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19、营造社会氛围。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章来源 | 新华社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意见》提出,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意见》提出,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参照体育教师,研究并逐步完善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

  体育工作将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意见》提出,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提高监测科学性,公布监测结果。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国家卫健委日前出台规定,允许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有意愿从事乡村医生的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因此,充分发挥乡村医生的主导地位尤为重要。新一轮医改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截至2018年底,我国村卫生室从业人员达144.1万人,其中乡村医生84.5万人,执业(助理)医师38.1万人,注册护士和卫生员21.4万人。

  为更好吸引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加入乡村医生队伍,新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组织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从事乡村医生的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公开招聘被聘用后,乡镇卫生院依法与其签订聘用或劳动合同。同时,要求各地进一步明确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待遇,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为村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药品,支持和保障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农村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为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问题,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年以来,共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5万余名定向本科医学生。

俗话说“金九银十”,在秋招旺季,相信很多高校毕业生正在找工作。现如今,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已经越来越多元化。还在求职的你,有没有Get到一些新职业?要不要尝试应聘一下?

  核酸检测员

  核酸检测员是使用仪器和试剂,对核酸样品进行管理、提取、检测并出具相应检测报告的人员。核酸检测员的日常工作包括提取、纯化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对提取后的核酸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还要负责建文库,并根据测序标准进行文库质量的检测与鉴定;使用高通量测序仪对核酸文库进行碱基序列的测定;分析高通量测序仪得出的数据并出具报告。对高速冷冻离心机、恒温震荡器、移液器等仪器进行日常清洁、维护和管理;配置、存放和管理核酸提取试剂、建库试剂和测序试剂。

  核酸检测员是与新冠肺炎病毒短兵相接的群体。如果你是医学生,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新职业。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严谨繁重的工作。来自四川南充的22岁核酸检测员侯英毕业于成都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经常在深夜凌晨和标本打交道。


  6月22日晚,侯英看着手中的样本清单,冷冻猪手、冷冻猪前肘、鸡脚、猪舌、对虾……越看越饿,发了一条朋友圈。朋友们留言:“你这核酸检测清单,堪比火锅店菜单”。侯英和同事们3人一组,1人核对标本信息,2人进行检验,那天晚上刚好由她负责信息核对。当天晚上做完298份检验,已经是次日凌晨1时。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2020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包括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是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等健康状况测量与评估的人员。主要工作任务是:采集、记录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量与评估老年人认知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能力、社会参与能力;依据测量与评估结果,确定老年人能力等级;出具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报告;为老年人能力恢复提出建议。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通过各种指标的考核记录为“银龄”人撑起健康保护伞。“老爷爷,您知道现在几点了吗?您在这纸上画一个圆形时钟,然后标出时间……”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的百岁老人张爷爷家里,来自南京恒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戴秋云,一边与老人聊天,一边在评估表的相应位置打钩。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社会需求和前景广阔。这份职业,很多新技能要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还得有爱心、耐心以及亲和力。做老年人的“守护人”,这份职业你爱了吗?

  在线学习服务师

  在线学习服务师是指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个性、精准、及时、有效的学习规划、学习指导、支持服务和评价反馈的人员。


  在线学习服务师需对学习者进行学情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学习规划和学习建议;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个性化指导支持和课程管理服务,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技术、内容、方法等问题;管理在线学习班级,为学习者建立和维护在线交互社群,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运用分析和评价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反馈;根据学习者体验,对学习平台、学习工具、学习资源等提出优化建议。

  如果你认为在线学习服务师就是简单的网课“班主任”,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做好这份工作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心理沟通技巧,还要懂产品、数据和运营。不过,虽然比较辛苦,但能够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帮助别人,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互联网营销师

  什么是互联网营销师?相信你并不陌生,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平台上,运用网络的交互性与传播公信力,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推广的人员。


  互联网营销师都做些什么呢?总结起来就是:研究数字化信息平台的用户定位和运营方式;接受企业委托,对企业资质和产品质量等信息进行审核;选定相关产品,设计策划营销方案,制定佣金结算方式;搭建数字化营销场景,通过直播或短视频等形式对产品进行多平台营销推广;提升自身传播影响力,加强用户群体活跃度,促进产品从关注到购买的转化率;签订销售订单,结算销售货款;协调销售产品的售后服务;采集分析销售数据,对企业或产品提出优化性建议。

  因为短视频创作和直播带货就业容量大,进入门槛低,今年以来,互联网营销师的数量增长迅速,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带货网红背后付出的辛劳是可想而知的,毕业生们可千万别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入行,要更加理性地认识这份工作。

  宠物摄影师

  喜爱吸猫撸狗又恰巧擅长摄影的同学注意啦!有这样一份能够兼顾兴趣的职业可以考虑。


  在萌宠经济不断升温的当下,宠物摄影师一跃成为热门新职业。据悉,专业的宠物摄影店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大中城市,顾客群体多为80后和90后。今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师转行,做起了专业的宠物摄影。一名有着十年经验的摄影师曾说,去年开始他推掉了所有婚纱、亲子摄影的工作,专门做起了宠物摄影,后来这位摄影师更开始尝试跟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店等行业内机构合作,获得了大量的订单。业内人士分析,虽然目前宠物摄影等宠物细分市场还没有完全分享到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红利,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成熟,未来宠物摄影等细分领域具有巨大的行业潜力。

  收纳整理师

  济南收纳整理师小凡和她的伙伴洪霞怎么也没有想到,疫情非但没有让她们闲下来,一定程度上反而让她们这段时间更忙了。3月复工以来,她们几乎每天都很忙碌,五六月份订单更是裂变式增长。一个订单报价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人们为何愿意为此支付不菲的费用?


  收纳整理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相信多数人听到这个名词想到的是家政。事实上,收纳整理的工作与家政确有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首先,收纳整理不仅仅是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更重要的是从空间格局上对家居进行布局,力求达到长期整洁的居住环境。其次,与家政不同,收纳整理提供的服务是陪伴式的,收纳整理师会要求客户全程参与其中。相对于家政来说,收纳整理的费用不菲。一般而言,收纳整理师计时收费,上门服务一小时300元,一个全屋整理需要两三天时间,每天8小时,这样算下来一次整理服务收费在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


  纵观就业市场,在职业发展方面,年轻人更希望通过学习新职业来掌握多种职业技能,从而提升自身发展潜力和职业发展空间,为未来职业生涯掌握自主择业主动权。近年来不断涌出的新职业有没有为你提供一些思路呢?毕业生们,加油!

  经过十一小长假,高三的同学又开启了充实又紧张的备考,由于疫情,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高三生仍有很多未知考验。备考期间有哪些事需要提前关注?报考特殊类型需要注意哪些时间点?根据往年的情况,小编梳理了高三一年每月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对备考中的你有所帮助。

  2020年10月

  高考报名办法发布

  10月,各省陆续发布高考报名办法。考生可及时关注省级招办发布的报名要求,深入了解报名条件、报名方式、注意事项等,提前做好准备。

  特殊类型招生信息陆续发布

  各省将陆续发布特殊类型相关信息,如艺考说明、艺术类招生规定、统考信息等,考生和家长可及时关注。

  三大招飞持续进行

  空军、海军、民航招飞初检预选持续进行中,具体可参看各地招飞选拔流程和初检日程安排。

  2020年11月

  高考报名

  各省份高考报名一般在11月进行。考生要根据省级招办的统一安排,在指定时间、地点报名。

  大部分省市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考试报名与高考报名同时进行,相关考生可及时关注报名规定中的报考要求。

  考生和家长可通过阳光高考招生政策栏目来了解各省的最新信息,还可登录阳光高考地方站,有针对性地了解某省的信息。

  2020年12月

  艺术类统考

  部分省份将进行艺术类专业省统考,各高校陆续公布艺术类专业招考政策。

  其他特殊类招生

  根据往年安排,其他特殊类型招生政策也将在12月集中发布,如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等,符合条件的考生要密切关注。

  港澳高校内地招生

  香港、澳门高校内地招生将陆续启动。各港澳高校将举行招生说明会,预报考港澳高校的考生可以及时关注港澳高校招生动态。

  2021年1月

  艺术类校考报名

  除了省统考以外,很多考生还要参加艺术类校考,1月将有不少艺术类高校开始校考报名,考生需及时关注。

  特殊类型招生

  已报考其他特殊类型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的考生,要按高校要求准时参加测试。

  2021年2月

  艺术类专业校考

  寒假期间,大部分院校的艺考陆续开考。考生要仔细研读已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了解考试时间、地点、项目等具体内容,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特殊类型招生简章

  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体育类、高水平运动队等招生简章仍在陆续公布,考生家长需及时关注。

  2021年3月

  强基计划招生启动

  2020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一年,36所试点高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工作。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政策,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考生可关注阳光高考网站相关信息,根据高校简章要求,按时完成报名,并提交相关申请材料。

  各省高招规定陆续公布

  3月至5月各省市招生工作规定将陆续出台。考生和家长注意查看所在省市对考试组织、志愿填报、录取管理等详细规定。

  高考体检

  根据往年经验,部分省市高考体检安排在3月进行,考生要在学校(或报名所在地招办)组织下到指定医院参加体检。体检前,考生应该注意保持身体健康。体检中发现身体指标有异常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避开限报专业。

  2021年4月

  强基计划报名启动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政策,4月强基计划网上报名启动,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根据高校简章要求参加报名申请。

  高校专项计划报名

  高校专项计划一般在4月完成报名申请。

  2021年5月

  高校陆续发布招生章程

  5月高校会陆续发布当年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考生了解高校招生信息、录取规则的重要途径,是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考生和家长要认真参阅。

  高招咨询会

  部分高校将陆续举行招生咨询会、校园开放日,一般安排在周末。考生和家长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可通过高校咨询会了解详细报考信息。

  军队院校、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招生

  军队院校、公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招生等有关政策出台。

  2021年6月

  2021年高考

  根据往年情况,高考安排在6月7日-8日举行,考生要提前做好准备,按时应考。

  成绩查询、最低控制分数线公布

  高考后各省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考生要及时关注和查询。

  网上咨询

  6月各省、各高校的咨询活动进入高峰期。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周”活动一般也在6月启动。

  强基计划校考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政策,强基计划的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举行。试点高校对入围考生组织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

  志愿填报

  目前所有省份都在考后填报志愿。考生可及时关注本省填报志愿的有关政策和时间安排,结合各省下发的报考材料,合理填报志愿。

  军检

  报考军事类院校的考生要根据省招生办公布的相应安排,按时参加政审、军检、面试等。

  2021年7月

  高招录取

  根据各省往年高考进程,7月起高招录取工作全面启动。考生对于录取进程要心中有数,关注相应批次录取进程,及时查询录取结果。

  本科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时间很短,未被录取但符合相应条件的考生,还要重点关注征集志愿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名,以免错失录取机会。

  高职专科志愿填报、录取

  各省市开始陆续填报高职(专科)批次志愿。

  高校寄送录取通知书

  每批次录取结束后,高校寄发通知书。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给考生的,还有入学报到须知、资助政策办法等相关材料。考生家长要学会辨别真假通知书,避免上当受骗。

  2021年8月

  高职录取及征集志愿

  各省市高职录取将在本月全面开始,具体时间请查询各省考试院网站或各省市录取日程,另外要及时关注各省考试院网站发布的征集志愿信息。

  警惕高招诈骗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进行中,形形色色的招生诈骗案件也进入了高发期。考生和家长要提高警惕,谨防高招诈骗。

  了解资助政策

  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不必为学费和生活费犯愁,资助政策已覆盖求学全过程。

  本文内容根据往年情况综合整理,如因疫情等原因有所调整,请以教育部和各省招办官方最新发布的通知为准。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已经开始,将持续至本月3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介绍,报名期间,考生可进行网上报名信息修改或重新填报,但需要提醒的是,“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三项关键信息,在考生提交报考信息后不得修改。如需修改,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时间内,取消已填报的报名信息,重新进行报名并支付报考费。

  按照规定,截至规定日期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可以选择报考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当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

  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没有档案不影响网上报名;如果毕业院校已更名,建议填写的毕业院校和毕业证以及电子学历注册备案表上的毕业院校名称一致。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根据招生单位要求提供相应核验材料,具体时间和要求可咨询招生单位。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国考招录职位信息,共542个部门发布招录计划,涵盖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省级以下直属机构、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本级)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四大系统。

  昨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告,今日8时起至10月24日18时,可报名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542个部门共计招录25726人,比去年增加近1600人。明确招录应届毕业生14769人,比去年增加3004人。

  看点1

  主要招录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

  国家公务员局明确,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

  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设置10%—15%的计划,用于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含)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

  此次国考明确,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按照《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要求,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报考中央机关的,曾在市(地)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

  看点2

  招录经济类人才9124人在各专业中需求量最大

  202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要求考生学历全部为大专及以上,对学历要求更为具体,比如大专(仅限大专)、本科(仅限本科)、研究生(仅限硕士)、研究生(仅限博士),考生在报考时要看清楚,对号入座。其中要求本科学历能报考的职位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共有12144个职位,招录24223人。

  同时,202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条件设置中明确了各个职位的专业要求,各类专业人才都有机会参加本次考试。中公教育考试专家对职位表进行分析后介绍,经济类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以招录9124人高居榜首,金融类紧随其后,说明2021年度国考更倾向于招录懂经济的专业人才。此外,计算机类、财会类、法学类等专业的需求量也很大,招录人数均超过六千人。

  这位专家提示,大多数职位对专业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专业要求与学历相挂钩。考生们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所属门类等情况不太了解,可以致电招录机关详细咨询之后再报名。

  看点3

  税务系统招人最多加试专业科目职位数略降

  本次税务、消防系统、海关、铁路公安、海事局、银保监会、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局、气象局、水利系统、外交部、审计署、民用航空系统、长江航运公安局、证监会等15大部门(系统)共招录2.4万人,占总招录人数的95%。

  税务系统招录人数最多,接近1.5万人,占总招录人数的58%,在税务系统中,4042个职位招录2021年应届毕业生,共招录8539人。

  在2021年度国考招录中,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职位需要笔试结合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特点进行考查。

  为落实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要求,加大专业能力测查力度,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和8个非通用语职位将统一组织专业科目笔试,今年共有3250人、1940个职位需要加试专业科目,比去年减少386人、29个职位。

  专家称,这说明今年综合性普通职位的数量与占比更大一些,给普通考生提供了更多机遇。

  2021年度国家公务员“扩招”

  报名时间

  2020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

  其间可登录考录专题网站(https://bm.scs.gov.cn/kl2021),提交报考申请

  报考者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

  网上打印准考证

  2020年11月23日0:00至11月29日12:00

  其间可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打印准考证

  考试时间

  公共科目考试

  笔试时间:2020年11月29日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14:00—17:00 申论

  注:在招考组织实施过程中,将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落实防疫措施,必要时将对有关工作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报考条件

  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

  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1979年10月以后出生)

  学历要求为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规避原则

  考生不得报考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领导成员的用人单位职位

  招录计划

  542个部门共计招录25726人,比去年增加近1600人

  提供13172个职位,其中不限制工作经历的人数有22253人,比去年的19850人增加2403人

  明确招录应届毕业生14769人,比去年的11765人增加3004人

  市(区)级及以下机关招录中87%的职位应届生可报考,其中14763个名额仅限应届毕业生报考

  扩招主要来自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

  中央机关招录1105人,占总人数的4.3%,比去年下降1个百分点

  招录主力依然来自县(区)级及以下基层机关,计划招录18402人,占总人数的71.53%,占比与去年基本持平

  省(含副省)级机关招录536人,占总人数的2.08%,比去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

  市(地)级机关计划招录5683人,占总人数的22.09%,比去年增加了2297人,在各层级职位中“扩招”力度最大 

人民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林露)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具体内容如下:

登记失业人员是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户籍地、常住地、就业地、参保地进行了失业登记的城乡劳动者。劳动年龄为年满16周岁(含)至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一、鼓励企业(单位)吸纳就业政策

企业(单位)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一)职业培训补贴

企业(单位)新录用登记失业人员,且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于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1年内参加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职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下同)后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中小微企业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根据吸纳人数享受职业培训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受理期限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

(二)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企业吸纳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可享受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北京、江西除外),实施期限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三)税费减免

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且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所在企业可自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当月起,在3年(36个月)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6000元,最高可上浮3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标准。政策实施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四)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

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登记失业人员等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数达到在职职工人数15%(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8%),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无拖欠职工工资、欠缴社会保险费等严重违法违规信用记录的,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3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还款积极、带动就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小微企业,还可继续享受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累计次数不得超过3次。


二、支持技能提升政策

登记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五)职业培训补贴

登记失业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对同一职业(工种)同一技能等级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登记失业人员,可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纳入重点产业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指导目录的,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三、支持自主创业(个体经营)政策

登记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个体经营),可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

(七)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

登记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或合伙创业,除助学贷款、扶贫贷款、住房贷款、购车贷款、5万元以下小额消费贷款(含信用卡消费)以外,本人及其配偶没有其他贷款的,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2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合伙创业的,可根据合伙创业人数适当提高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符合条件个人贷款总额度的10%。还款积极、带动就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借款个人,还可继续享受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但累计次数不得超过3次。

(八)税费减免

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可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36个月)内按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限额标准为每户每年12000元,最高可上浮2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限额标准。政策实施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九)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

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的,可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保障基本生活政策

登记失业人员根据参保情况和生活困难程度,可享受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一次性生活补助、临时生活补助、最低生活保障、一次性临时救助金政策。

(十)失业保障

对参保缴费满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应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自2019年12月起,登记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可继续享受失业保险金至法定退休年龄。

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的失业补助金,标准不超过当地失业保险金的80%。政策实施期限为2020年3月至12月。

被参保单位招用、个人不缴费且连续工作满1年的失业农民工,可申领一次性生活补助。2020年5月至12月,2019年1月1日之后参保不满1年的失业农民工,参照参保地城市低保标准,按月享受不超过3个月的临时生活补助。

(十一)最低生活保障

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导致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可申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具体标准由当地民政部门确定。

(十二)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因未参保等原因导致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登记失业人员,可申请获得一次性临时救助。具体标准由当地民政部门确定。


除上述政策外,登记失业人员可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服务平台免费享受招聘岗位信息发布以及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开业指导、职业培训项目推荐等服务。符合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可按规定申请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体系,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可享受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教民厅〔20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研究生招生单位:

根据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21年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安排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00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4500人。现将招生计划下达给你们,并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调整优化生源和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需求契合度,更好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1. 骨干计划是国家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作为动态调整增量,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之内单列下达,请各招生单位在本单位研究生招生总计划内做好统筹安排。未完成的骨干计划原则上不得挪用。

2. 骨干计划招生是全国研究生招生的一部分,严格执行《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文件,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原则。

3. 各招生单位要结合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招生计划集中安排到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特别是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加强民族地区急需紧缺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招生对象

1. 生源地在内蒙古、广西、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工作满3年以上,报名时仍在当地工作的汉族考生。

2. 生源地在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含张家界市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等6个省的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国务院公布的民族自治地方工作满3年以上,报名时仍在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汉族考生。

3. 在内地西藏班、新疆班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的教职工;在西藏工作且满5年以上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计划”毕业生。

各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考生报考资格审核确认的责任主体,应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制订本地区考生报考资格审核办法并严格审核考生资格。严禁擅自调整生源范围,严禁设置其他限制性报考条件,公平对待各民族考生。拟同意报考的考生名单要在本部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疑义方可确认报考资格。

三、考试录取

1. 报考骨干计划硕士的考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实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由教育部统一确定复试基本成绩要求。报考骨干计划博士的考生参加招生单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并择优录取。对西藏、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以及云南怒江、四川凉山、甘肃临夏等地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被录取考生需与招生单位、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及)所在单位签订三方(或四方)定向协议书。被录取在职考生入学不迁转户口。

2. 继续实施定向西藏新疆公共管理硕士和定向新疆喀什地区医学硕士专项计划。除该两个专项计划外,汉族在职考生录取比例不得超过10%,招生计划数不足10人的招生单位应全部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3. 各招生单位应规范招生程序、严格录取标准,坚决杜绝违规行为。对违反相关规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追究相关责任者责任。对已录取的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经查实随时取消考生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四、其他事项

1. 招生单位是骨干计划研究生培养、管理责任主体。各招生单位应对骨干计划研究生坚持“爱、严、细”原则,与其他普通类招生计划录取研究生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不降低培养、管理标准。涉及骨干计划研究生修业年限、培养经费、学业奖助等在校期间教育管理服务各类事项,与其他普通类招生计划录取研究生一致,按各招生单位规定执行。

2. 骨干计划研究生毕业后,履行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原工作单位;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地区就业单位;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毕业研究生档案转回原工作单位、就业单位或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对未履行定向协议的毕业研究生,将视情记入个人征信档案。

3. 未经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在职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同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和服务期内不得报考博士研究生;经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在职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同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和服务期内可报考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并签订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定向协议书,毕业后服务年限按新协议重新计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根据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规定》等法律法规,国家公务员局将组织实施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和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10月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设置10%—15%的计划,用于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含)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按照《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要求,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退役士兵在军队服现役的经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曾在市(地)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

  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

  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报考者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公务员法第七十四条所列情形的职位,也不得报考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领导成员的用人单位的职位。

  二、报考程序

  (一)职位查询

  各招录机关的招考人数、具体职位、考试类别、资格条件等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以下简称《招考简章》),报考者在2020年10月14日后可以通过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以下简称考录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1)查阅。

  对《招考简章》中的专业、学历、学位、资格条件、基层工作经历以及备注内容等信息需要咨询时,请报考者直接与招录机关联系,招录机关的咨询电话可以通过考录专题网站查询。

  有关报考政策、报名网络技术和考场考务安排等事宜,请参阅《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以下简称《报考指南》)。

  (二)网上报名

  本次考试主要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 提交报考申请。报考者可在2020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报考者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时,报考者应当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提交的报考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报考者提供虚假报考申请材料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2. 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报考者请于2020年10月15日至10月26日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是否通过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2020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尚未审查或者未通过资格审查的,可以改报其他职位。2020年10月24日18:00至10月26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未审查或者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改报其他职位。

  资格审查贯穿招考工作全过程。在招考各环节发现报考者不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招录机关均可以取消其报考资格或者录用资格。

  3. 查询报名序号。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0月28日8:00后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报名序号。报名序号是报考者报名确认和下载打印准考证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字,请务必牢记。

  (三)报名确认

  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1月1日0:00至11月7日 24:00登录考录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确认并缴费,逾期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可以直接与当地考试机构联系,办理报名确认和减免费用手续。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机构的咨询电话将于2020年10月31日以后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公布。

  (四)网上打印准考证

  报名确认成功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1月23日0:00至11月29日12: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打印准考证。如遇问题,请与当地考试机构联系解决。

  三、考试内容、时间和地点

  (一)笔试

  1. 内容。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在考试内容上体现分类分级原则。

  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申论为主观性试题,满分均为100分,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公共科目笔试对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分别命制试题。所有报考者均需参加公共科目笔试。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等部门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朝鲜语(韩语)、葡萄牙语等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报考者,还将参加外语水平测试,考试大纲可在考录专题网站和外交部网站查询。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报考者,还将参加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可在考录专题网站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公安部网站分别查询。

  2. 时间地点。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0年11月29日。具体安排为:

  11月29日上午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11月29日下午 14:00—17:00 申论

  8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测试时间为:

  2020年11月28日下午 14:00—16:00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

  2020年11月28日下午 14:00—16:00

  本次考试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个别较大城市设置考点。报考者应当按照准考证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携带准考证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与报名时一致)参加考试。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等部门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报考者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北京。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报考者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者自治区首府。

  3. 成绩查询。笔试阅卷结束后,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研究确定各类职位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等,将予以适当倾斜。

  报考者可于2021年1月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笔试成绩和最低合格分数线。其中,8个非通用语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折算,下同)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和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40%、30%、30%的比例合成。

  (二)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

  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参加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的人选,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布。达到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的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规定面试比例的招考职位,将面向社会进行调剂。调剂公告、职位及相关事宜,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

  招录机关负责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工作。面试时间、地点等具体事项,详见招录机关在本部门网站和考录专题网站上发布的面试公告。面试时,报考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学校或者单位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凡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录机关有权取消报考者参加面试的资格。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可从考录专题网站下载、打印。

  部分招录机关在面试阶段组织专业能力测试,专业能力测试设置情况和测试内容、分值比重等事项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

  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结束后,招录机关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报考者的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以及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一般为: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共占50%的比例合成,其中,专业能力测试成绩一般不超过综合成绩的15%。

  四、体检和考察

  招录机关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个别参加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3:1的职位,报考者面试成绩应当达到其所在面试考官小组使用同一套面试题本面试的所有人员的平均分或者招录机关在面试公告中确定的面试合格分数线,方可进入体检和考察。

  招录机关负责体检和考察工作。体检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操作手册执行。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职位,相关体检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执行。涉及个别职位调整体检有关项目标准的,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

  考察工作突出政治标准,采取个别谈话、实地走访、严格审核人事档案、查询社会信用记录、同本人面谈等方法进行,重点了解考察人选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识和政治表现。部分中央一级招录机关实行差额考察,按照人岗相适原则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不唯分取人。

  根据职位需要,部分招录机关将对报考者有关心理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的重要参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将对报考者履行职责所需的体能情况进行测评,测评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等执行,体能测评不合格的,不得确定为拟录用人员。

  五、公示

  体检和考察结束后,招录机关根据综合成绩、体检结果和考察情况等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并在本部门网站和考录专题网站上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招录机关名称、拟录用职位、拟录用人员姓名、性别、准考证号、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等,同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六、备案

  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录用的人员,招录机关办理备案手续;对公示期间反映有影响录用的问题并查实的,不予备案;对反映的问题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备案,待查清后再决定是否备案。

  七、补充录用

  招考期间出现空缺的职位或者招录机关由于新增用人需求需要及时补充人员的职位,将面向社会统一进行补充录用。补充录用公告、职位及相关事宜,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

  八、疫情防控

  在招考组织实施过程中,将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落实防疫措施,必要时将对有关工作安排进行适当调整,请广大报考者理解、支持和配合。

  特别提醒:

  本次招考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凡有假借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考试教材编委会、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授权等名义举办的有关公务员考试辅导班、辅导网站或者发行的出版物等,均与本次招考无关,请广大报考者提高警惕,避免被误导干扰,切勿上当受骗。请社会各界加强监督,如发现以上情况,请向相关部门举报,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整治、规范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维护公务员考试秩序,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的考试环境。

国家公务员局

2020年10月

为促进河北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河北省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10月8日,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河北省选拔赛焊接技术技能大赛在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启

本次比赛由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河北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和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承办。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李立水,河北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许栩主任,石家庄职教园区管理保障中心主任王国兴、副主任刘伟出席开幕式。

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校长王文利代表学校向莅临指导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王校长说,焊接技术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基础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服务于社会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希望通过这次比赛,互相交流学习,展示河北省职教成果和师生风貌,共同推动河北省焊接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

李立水副局长指出,技能比赛是促进交流、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技能比赛,一方面“以赛促学”,给选手们创造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水平的舞台,在校园中形成勤练技能、学好技能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 “以赛促教”,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他预祝参赛选手取得优异成绩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随后,与会领导实地考察了赛场。火星四溅中,参赛选手认真、专注地作业,将在历时两个半小时的紧张角逐中交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据悉,本次比赛分为焊接实际操作与职业素养两部分,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学生将代表河北省参加国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康服务的日益增长,都对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后,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我国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状况,也引发了对医学教育更加深刻反思。我国护理教育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怎样的眼界和思维才能完成护理教育的使命?如何做才能创新护理教育实践,提升护理学科人才素养,实现护理教育新发展?在近期举办的协和护理教育新百年研讨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等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护理行业发展的思考和见解。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受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支持护士和助产士,世界卫生组织也在这一天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世界护理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13-2018年,全球护理人员增加了470万人,但是目前仍然存在590万人的缺口,特别是低收入经济体、乡镇、低层级医疗机构面临护士缺口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高度重视护理人士短缺的问题。

  护士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现象在我国也较为突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在分析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时指出,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人口的护士比例占到10/1000-15/1000,而在我国只有2.7/1000,护理人力资源明显不足。此外,我国护士受教育程度也偏低,护士中,学历为大专的占49%,本科占21%,硕士占0.2%;而美国注册护士中,研究生比例是19%。因此,王辰提出,“想要中国人民受到和发达国家人民相仿的护理照护,就必须有人为护理界发展去思考、谋划、呼吁和行动。”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指出,护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在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老年护理护服务需求、慢病防治需求、妇幼保健服务需求、终末期患者安宁疗护需求、人民群众预防保健需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各种自然灾害等都对护士行业提出了新挑战。

  吴欣娟认为,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必须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同时在教育中注重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这五个方面的培养。她说:“要培养学生有救急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仁爱怜悯之心;要培养学生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学习知识,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鄙视科研不端的行为;要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沟通技巧与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要融入教学中。”

  吴欣娟表示,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护理学科也要追求教学方法的艺术,培养优秀的护理人,离不开高质量教学,因此教育要在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护理教育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吸引力,要制定规范的培养方案,“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护理领军人才至关重要

  王辰认为,护理教育需要培养真正的领军人才。他说,南丁格尔是一个让“护理”成为“学”的人,她把护理教育从过去“师带徒”式的半工学教育,变成了规范教育。南丁格尔提出了护理精神的深刻内涵,即爱、人道、照护。在她之后,护理就被被赋予了精神、文化、业务和行动的含义。“护理学界必须有一批真正高层次的人才,他们可以担当护理学界的领袖,他们既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悲悯情怀,又能够做学问,知道学术体系如何发展,知道在新的历史阶段护理如何跟医疗、民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和文明水平的提高相结合。这样的人就是护理学界的领军人才。”王辰说。

  王辰介绍,协和护理教育已有百年历史。协和的护理教育着重于精英教育和护理领军人才教育,在此基础上还适时增加了与国际比肩的硕士和博士教育。在王辰看来,国际间的交流必须充分强调,“我们必须站在各个民族先进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去成就中国特色,而不是对别的国家先进方面视而不见。高度重视国际合作是必须的,所以协和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2010年建立了护理政策制定与质量管理合作中心。”

  王辰同时郑重提醒,“任何一个学校,如果生源出了问题,要比师资出问题更为严重。”他说,“教育第一要素是要让大家清晰地看到教育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说,教育的第一要素是灿烂受教育者的职业前景,所以,全社会和护理学界必须为护士们规划出美好的多层次的职业前景,这是必须做的。”

  王辰指出,“护理是一个非常有时代性的、担负着重大使命的职业,承担这样的使命,必须要有洞悉性,能够看到护理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具备前瞻性,具有远见,能看到护理学的未来。”因此,他再三强调,培养护理领军人才至关重要。“任何学界如果没有一批有思想的人、肯干的人、勇担使命的人是不行的。护理学界尤其要有领军人才。此外,还要设计好护理多层次的教育,设计好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使中国护理学界进步和发展能够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能够承担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对护理的期望,完成护理学界的使命”。

  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王辰院长提到培养护理界领军人才特别重要,他说:“一个好的领军人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引领一个地区的发展。在培养创新人才职能定位上做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对整个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都很有意义。”

  对正在跨入护理新百年的协和护理教育,曾益新提出三点期望:一要充分发挥好协和专家学者荟萃优势和作用,为建立健全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献计献策,为国家谋划好未来中国医学教育发展道路。要根据国家发展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协助国家做好对医学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前瞻性的布局,推动全社会关爱关心医护人员,促进医护人员职业发展,保障医护人员合理待遇,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要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作用,率先示范引领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以国办文件为指导思想,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探索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和国际做法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按照国办文件精神推动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医学人才的评价机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优良传统,精耕细作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新时代医学人才。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要建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全科、儿科紧缺专业人才供给,脚踏实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重大论断。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加快由数量普及阶段转向内涵发展阶段,教育部等9部门日前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落实好这个《行动计划》,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配合,也需要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更需要职业教育战线凝心聚力、奋进实干。

  巩固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和类型定位

  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坚定方向、走对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类型定位、根本任务、办学方向、办学格局、育人机制、价值追求、舆论导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须把握两个重点:一方面,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全面贯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方针,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快建设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另一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谋划部署,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本清源、守正创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功能与地位的全新判断,也是职业教育“下一盘大棋、打一场翻身仗”的逻辑起点。对于这一类型定位,关键是要把握住两个要点:一是正本清源,也就是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真正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去办职业教育;二是守正创新,也就是要牢记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探究应该完善和发展什么,同时在谋划“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时处理好“五个关系”,坚持以普职关系定模式、产教关系定供求、校企关系定机制、师生关系定方法、中外关系定特色。

  完善“双轨双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独立的教育体系是类型教育的基础特征,也是彰显职业教育中国特色和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提法由来已久。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随后,分别于1986年、1991年、1996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14年召开的7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均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做出专门规划和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教20条”进一步明确,“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但如何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期处于“点题”到“破题”的进程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破题”已有了新的思路。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为标志,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核心内涵概括起来是:结构决定功能、体系决定特色、服务决定品质。

  所谓“结构决定功能”,就是要处理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继续保持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并科学确定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比例。所谓“体系决定特色”,就是要在贯通上保持自己的类型特点,不断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质量,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贯通衔接。所谓“服务决定品质”,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2020年1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国家开放大学调研时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陈宝生部长也多次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重心转到提高质量上来。日前印发的这个《行动计划》,既是对“职教20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进行再分解、再落实,又突出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这条主线,绘制了未来三年职业教育质量革命的“作战图”。

  “挂图作战”要把握好“提质”和“培优”这两个关键词。所谓“提质”,就是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三教”改革、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治理能力提升等重点难点进行攻坚,提高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所谓“培优”,就是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把这两者归结起来,就是要通过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给产业增值,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下决心解决自身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等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其次必须抓好改革落地,进一步释放“职教20条”政策红利,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把已有的政策突破用好用足,把正在推进的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向改革“最后一公里”要效益。再其次必须强化管理创新,通过构建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的推进机制,让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学校各司其职,通过自主承接、任务驱动、契约管理,激发地方和学校改革活力,协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随着“十四五”时期的临近,如何超前谋划、科学设计,对确保职业教育开好局、起好步十分关键。一方面,要紧扣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着眼于顺应新的发展阶段、完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新的发展动能,坚持把高质量供给作为发展重心,助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把“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千方百计为全社会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终身化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确保让人民群众在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机会获得必要的技术技能,整体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为此,我们应努力实现“五个更”:一是更优制度,形成按照类型教育特点办学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学生多元成才搭建更多成长平台;二是更全体系,建立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更高质量,更好地促进充分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更有活力,进一步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推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五是更加开放,继续深化同各国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职教二十条”印发一年,今天,一份“实操手册”正式发布,就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方式、职业教育的升学“立交桥”、职教毕业生的薪资待遇等焦点问题给出了具体落实方案。这份由教育部联合九部委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真正啃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硬骨头”。

  列清单 制定三年目标

  《行动计划》规划设计了10项任务,27条举措,文件附表细化了56个重点项目。将“职教20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转化为举措和行动,推动中央、地方和学校同向同行,形成因地制宜、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文件中,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列清单,分别制定了多个3年行动目标。

  1、到2023年,培育200所左右“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遴选100个左右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100个左右德育特色案例;

  2、到2023年,培训10000名左右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遴选100个左右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分级培育遴选1000个左右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0000个左右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10000个左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3、到2023年,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遴选1000所左右优质中职学校和3000个左右优质专业、300所左右优质技工学校和300个左右优质专业;

  4、到2023年,集中培训5000名左右中职校长(书记)和1000名左右高职校长(书记),各级各类培训覆盖全部职业学校管理干部;

  5、到2023年,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遴选一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6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6、到2023年,遴选10000种左右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国家、省两级抽查教材的比例合计不低于50%,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全部使用新近更新的教材;

  7、引导职业学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设500个左右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8、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遴选200个左右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2000门左右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在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卫生护理、文化艺术等领域,遴选500个左右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

  9、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打造500个左右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00个左右技工教育集团(联盟)。推动建设300个左右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亮点一:鼓励企业“大国工匠”兼任高职德育教师

  在此次《行动计划》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被提到第一要务中。其中,不仅对职业院校的专职思政教师人数、考核标准再明确,更提出,鼓励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

  在国家课程课时安排上,《行动计划》要求,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对专职思政课教师人数进行明确量化,要求高职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中职学校要加大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力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强调,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办法,将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第一标准。

  亮点二:关注中职“小众群体”鼓励普高联手中职

  “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优化中职学校布局,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为此,《行动计划》特别提出,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合“空、小、散、弱”学校,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结合实际,鼓励各地将政府投入的职业教育资源统一纳入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等)调配使用,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效益。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个地市原则上至少建好办好1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职学校。

  更重要的是,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

  亮点三:高职、本科同薪同酬专业博士将扩大

  职业教育高层次发展,是近年中央积极努力和推进的方向。在此次《行动方案》中,也特别将这架“立交桥”重点标红,不仅要求推动职业院校学生与本科学生在毕业后享受同等待遇,更提出将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规模。

  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行动计划》强调,推动各地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此外,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根据产业需要和行业特点,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规模。

  亮点四:产教联合招生职业技能测试分数占半

  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此次《行动计划》的“重锤猛料”之一。其中特别提到,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职业技能测试分值不低于总分值的50%,考试形式以操作考试为主,须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

  在中招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建立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鼓励高职学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招生。

  9月28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结果。

  据统计,本年度共有51个项目通过评审立项,来自35所高校。其中复旦大学共有5个课题项目批准立项,数量最多,浙江大学有4个课题批准立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各有2个课题批准立项;其余14所高校各有1个课题批准立项。

  附件: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一览表

教育部等八部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


《意见》提出,把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健全绩效工资激励,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对具有高级职称、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至退休且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尤其是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要加大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力度,促进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意见》指出,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在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可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自主运用教学方式、自主组织研训活动、自主实施教学评价;对于学科间关联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自主统筹实施跨学科综合性主题教学。


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


《意见》要求严肃校规校纪,依法保障学校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


《意见》要求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并作为对学校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对校长教师实施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引导和促进学校持续改进提高办学水平。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


《意见》提出强化校内激励作用。学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工作热情。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积极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充分展示教师的突出表现;强化专业发展激励,鼓励和保障教师参加培训、教研、学术研究等活动,及时帮助教师诊断改进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完善岗位晋升激励,切实落实教师岗位职责,把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健全绩效工资激励,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突出关心爱护激励,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文关怀,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校长教师表彰宣传力度,新增绩效工资总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进一步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总量中的占比,核定时向提高办学质量成效显著的学校倾斜;对具有高级职称、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至退休且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尤其是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要加大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力度,促进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意见》强调,要完善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学校办学信息公开制度,重点公开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招生入学、收费项目及标准等信息,保证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对学校重要事项的知情权。建立学校与社区沟通联系制度,及时听取社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面人士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于举办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的通知

各职业院校: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100周年华诞。为进一步引导职业院校师生深刻学习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讲话精神,扎实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展示职业院校师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风貌,交流职业院校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经验,持续强化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决定举办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赛事机构

主办: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承办:文化传承与创新专委会

             职业院校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联盟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二、参赛对象

各职业院校师生均可参加。


三、比赛形式

各学校采取录制视频的形式,讲述一个红色故事(包括解放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故事)。可以一人讲述,也可以多人讲述,或运用合理的艺术形式(如评书等)进行讲述,还可以适当搭配其他表演。每校限报一个参赛作品,故事时长7分钟以内。


四、比赛时间

比赛时间为2020年10月,截稿时间为2020年10月31日。


五、比赛奖项

1.大赛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

2.大赛还将根据参赛故事创意特色和讲述效果设组织奖5名,并颁发奖牌。


六、后续活动

1.举办颁奖晚会。2020年12月上旬在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颁奖晚会,展演部分获奖故事。

2.开展网上展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故事将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在网上展播。

3.开展巡回演出。挑选部分优秀获奖作品在部分职业院校巡回演出。


七、比赛要求

1.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踊跃参赛,充分展示职业院校师生热爱党、忠于党,感党恩、跟党走的良好精神风貌。

2.参赛故事必须忠于史实,不得出现与事实不符,随意篡改或八卦历史的现象。

3.录制现场必须有主题标志,主题标志为“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横标。

4.故事讲述人要合理着装,有必要的形象修饰;如有搭配表演应形式得体,不喧宾夺主。


八、参赛方式

1.参赛作品录制格式为mp4,屏幕大小为1920x1080,大小不超过300MB。

2.参赛作品用“学校名+故事名”命名,并填写参赛登记表(见附表),发送到437405254@qq.com。联系人: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谭星成,电话:0796—8263524,13979650020。


附件.docx



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2020年9月25日

由我国承办的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正在筹备之际,它所蕴含的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于脱贫攻坚,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寄语广大青年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井喷式涌现,既是统筹推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客观要求,更是以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一技之能,出彩人生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良田万顷,不如薄艺随身。建于1864年的土山湾孤儿院以海派工艺策源地载入史册,养育无“啃老”资本的孤儿,除“衣之食之”,唯有赋能。该院附设学校与工场,亦学亦工,所育工匠屡次出征世博会荣获殊勋。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的共和国首任副总理黄炎培,期盼以赋能授技让人人“有业”并“乐业”,进而打造一个理想社会,即“学校无不用之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土,肆无窳器,市无游民”。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要有助于开创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美好社会,让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皆可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历史、对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技在身,既可致富一家,亦能造福一方。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职业教育坚持为开发式扶贫筑基,业已形成“专业支撑+产业扶贫”模式,精准激活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自我造血功能,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国高职院校2017—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生源,63%分布于涉及乡村民生的农林类、医药卫生类、民族类、师范类等院校。以职业教育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


一技之匠,助力强国

就业,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中央连续两年推出百万级高职院校扩招及千万级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旨在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列为“六稳”与“六保”之首的就业,既是民生之基,更是财富之源。然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是我国经济所处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虽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制造业却大而不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须展开精工与巧匠之双翼,既牢牢掌握“卡脖子”技术,又全力培育大国工匠,以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培育大国工匠,根基在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须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引,以“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类型属性为出发点,以知行合一、产教交融、校企协作、育训互补、工学交替为杠杆,以推行“1+X”证书以及新型学徒制为抓手。通过“以训稳岗拓岗”并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可促进更充分就业;通过“以工代训”并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培育大国工匠,要在塑造匠心。既在个体层面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职业境界,又在社会层面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匠心崇高、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由此点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引擎。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

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契机之一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承诺的“为世界奉献一届富有新意、影响深远的世界技能大赛”。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把名叫“能能”的男孩和名叫“巧巧”女孩确立为吉祥物。在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能工巧匠犹如黄河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能能”与“巧巧”手托鲁班锁,寓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由时代新人传承并发扬。今年5月27日,世界技能组织会旗成功登顶珠峰,诠释了勇攀高峰的中华工匠精神。以本届大赛为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将有机会更加充分地展示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办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既能助推技能交流互鉴、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亦能助推世界技能运动发展,从而为全球减贫事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包含为非洲设立一批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和若干能力建设学院,培训20万名职业技术人才,提供4万个来华培训名额。以职业教育促进文化融通、政策贯通、人心相通,此举堪为典范。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打出“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口号,唱响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