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陈鹏)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将重点清理高考录取加分政策,规范自主招生,严惩教育经费违规使用行为。具体包括治理违规招生,强化对教育经费、学校资产和校办企业、基建项目、评审评比评估等方面的监管,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和采购等方面进行整治。
《意见》指出,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和公示,不断扩大招生信息公开范围,完善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招生资格和录取名单的公示和监督制度。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完善经费外拨制度,结合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安排绩效支出,推进科研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科研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研究智库。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加强创业孵化,研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 焦新)10月18日至19日,教育部在京举办直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专题研讨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深入研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研讨并讲话。研讨班听取了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分别就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我国互联网发展管理所作的专题报告,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做总结讲话。
党委书记校长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观点鲜明,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最新进展,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党委书记校长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委书记校长表示,高校要结合实际,从6个方面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一是深入学习领会,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主动意识、主体意识,不折不扣把中央要求落到实处。高校要成为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排头兵,带头学好、用好、研究好、宣传好。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敢抓敢管,不断强化高校党委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要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实行工作问责追责制。三是强化正面引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要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四是抓住重点领域,加强教材建设使用管理、阵地建设管理,绝不给错误思潮理论提供阵地和空间。五是建好网络阵地,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引导和管理工作水平。要建好主题网站,大力推进校务微博、班级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建设,在网络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六是构建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党委书记校长表示,研讨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合实际、研讨深入,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通过学习研讨,深受触动、收获很大,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回到学校后,一定要按照会议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深入学习领会,加强分析研究,找准问题结症,制定落实方案,切实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为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更大贡献。
部直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部司局主要负责人参加研讨。
本报讯(记者 刘博智)10月15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与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在北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NBA主席萧华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共同见证签字仪式。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和NBA中国首席执行官舒德伟代表双方签字。
教育部与NBA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双方在篮球教育领域的合作,通过在中国大中小学普及和发展篮球运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质。双方将在设计开发篮球体育课程资源,开展学校教练员、运动员培训,举办体育论坛,设立校园篮球联赛等方面开展合作。
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肖天,NBA副主席塔特姆,国际篮联秘书长鲍曼等。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胡浩)国家卫生计生委与教育部16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学校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排查学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隐患,预防学校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流行事件和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食源性疾病要加强重点防控。
通知要求,学校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制度,落实饮用水卫生管理措施,一旦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部门;各地卫生部门重点监督检查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对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监测检验。医疗机构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信息核实与分析。
李克强向默克尔介绍鲁班锁
当地时间10月10日,正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一份“神秘礼物”。
与默克尔共同出席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时,李克强在致辞最后提起,这次默克尔总理陪他逛了当地一家超市,买了两张明信片送给他的家人,而他也带来一份礼物,是中国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希望他在公开的场合把这个礼物送给默克尔,以表达对中德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期待。
总理的这一举动,让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3名90后小伙子王明靖、李志仁、张少华格外兴奋。一周之前,这个礼物正是在他们手中完工的。
引发全场关注的神秘礼物,被默克尔用左手小心翼翼地托起。这是一把小巧精密的鲁班锁,一种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益智玩具——解开这把锁寓意着解开难题。
3个小伙子就读的学院,是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向国内引入了德国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迄今,在该校工作的德方专家中,已有4人获得中国国家友谊奖。从入学那一天起,学生们就受益于“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融合。
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兴会介绍,10月3日,从外交部发布的消息中得知李克强总理将访问德国,学校的师生们决定亲手制作一把鲁班锁给总理,祝愿“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和融合,也希望两国职业教育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这并不是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收到学生作品。今年5月,他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收到一位职业院校学生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获奖零件作品。他当场高兴地表示要把这件作品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一个月后,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他专门谈起过此事。
在中德学院2014年毕业典礼上,张兴会也对学生们举过这个例子,勉励他们秉持职业精神,精益求精。这个例子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师生,要送一件自己的作品给总理。
为此,10月3日那天,3名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实训车间里待了8个小时,忙着研究图纸、确定工艺、选择刀具和毛坯、编制加工程序,直至做出成品。他们都是对数控机床痴迷的“数控社团”成员,利用休息时间摆弄机床是常事。
最终由李克强交到默克尔手中的,是一把传统的六根鲁班锁,由环环相扣的6个部件组成。与常见的木质鲁班锁不同,它的材质为铝合金。
23岁的大三学生李志仁说,鲁班是中国古代名匠,他的工艺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今天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通过这把鲁班锁,他们希望表达一种心情:要从祖师爷那里汲取智慧和动力,练好基本功,推动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与很多正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国学生一样,李志仁来自农村,没有考上普通高校,抱着“有技术就不会挨饿”的朴素想法来到了职业学校。起初他十分忐忑,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他说:“现在我很有信心。”
在学校里,老师们总在向他们分析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长处和短板,鼓励他们作为整个国家生产线上的最小单元,要抱定为国家弥补差距的念头。
有趣的是,这把鲁班锁是在一台新款德国品牌机床上完成的,这是他们日常接触学习的“教具”。学生们的指导老师、该校机械与材料学院数控系主任赵新杰说,这是把德国机械加工的技术与中国鲁班锁的智慧结合在了一起。
赵新杰告诉记者,数控专业学生训练基本功的一个方法,就是在机床上动手做出一些小器具,从中锻炼他们对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能力。像鲁班锁这种东西,特别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默克尔并不是第一个收到中德学院鲁班锁的德国人。此前,一位在该校工作的德国专家发现了这些学生作品,爱不释手,带走两个送给了朋友。
李志仁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做鲁班锁,难度要小得多,多人合作来做,每个人做不同的部件,如果公差配合不好,就会或紧或松。因此,给总理的这把鲁班锁,要保证好每个部件的尺寸精度,才能组装在一起,这考验团队的协作——团队精神也是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锤炼的。
“职业精神也好,职业素养也好,不是讲出来的,必须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赵新杰说。
张兴会表示,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教育界和工业界的楷模,也是“德国制造”成功的秘密武器。作为中德合作院校,应该跟上总理的步伐,在推动“中国制造”升级中创造经验。在这位校长眼中,鲁班锁承载着一种期许和鞭策,“总理送了这个礼物,我们也应该回答这个问题”。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记者 纪秀君)今天,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报教育部整改落实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育实践活动收尾不收场,积极巩固扩大活动成果,着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体现了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自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的再部署。直属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会议指出,教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围绕“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重点环节,坚持把学习教育、整改落实贯穿始终,认真制定每个环节实施计划和“两方案一计划”,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压茬、稳步进行。今年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部党组坚持一手抓深化整改工作,一手抓教育系统第二批活动指导工作,把上下联动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机关作风有了显著变化,有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截至目前,教育部“两方案一计划”提出的127项整改任务、部党组成员提出的167项个人整改措施,除长期任务和需逐步破解的难题外,均已落实,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会议强调,要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一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讨论,深刻领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从严治党重要性紧迫性和各项要求。二要不折不扣继续抓好整改落实。认真对照梳理整改“两方案一计划”,对尚需进一步整改落实的任务抓紧推进,同时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措施。坚持健全制度与执行制度相结合,重点是把教育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关于作风建设的系列制度落实好、执行好。三要持之以恒抓好作风教育。把作风教育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单位领导班子中心组的学习内容,把作风教育作为干部培训、机关党校、党性与国情教育的必修课程,纳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之中。四要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深入总结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经验做法,研究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以民主生活会为重要抓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党员干部组织生活制度,着力推进党内生活规范化,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对照自己、警醒自己、提高自己,自觉做到讲党性、懂规矩、守纪律。五要强化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改进完善党建工作考核办法,把从严治党的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履行作风建设的领导责任、执行责任、推动责任,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放松。将“四风”突出问题作为巡视工作重要内容,保证监督检查经常化。加强联系群众的组织、服务和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群众监督。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机关全体司局级干部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记者 宗河)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日。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集中开展2014年教育系统扶贫日活动。
通知要求,各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中小学以扶贫教育为主,通过帮助身边家庭困难学生、参加扶贫志愿活动、同贫困地区孩子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扶贫意识。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将扶贫教育和扶贫活动有机结合,在师生中开展扶贫教育、扶贫帮困、志愿服务和捐款捐物等活动。
通知强调,直属高校要在校园内集中组织一次对定点扶贫县、专项扶贫县宣传活动。开展扶贫捐款、贫困助学等活动,募集款物统一用于本校扶贫工作。中小学原则上不组织捐赠活动。组织捐赠活动的学校必须严格坚持自愿原则,捐赠款物的使用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用途必须公开透明。
通知要求,各地要集中开展扶贫日国情教育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激励学生关注贫困地区、关爱贫困群众、支持扶贫工作。
核心提示:意见指出,“红七条”包含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教育部9日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并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意见指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
意见指出,“红七条”包含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高校教师有违反“红七条”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意见强调,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牵头部门,由相关责任部门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高校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师德建设,并落实具体职能机构和人员,完善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本报讯(记者 翟帆)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整体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这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后出台的第一个制度性配套文件,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要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合作共赢、因地制宜、系统设计原则,以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通过试点总结、完善推广,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意见》要求各地从四个方面把握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一是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二是引导校企按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三是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研发和联合建设专业的力度;四是推进校企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江泰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日前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见证下,江泰保险经济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经贸职业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2年11月,江泰保险经济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发展和保险行业发展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的情况,向教育部提交了项目申请报告,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保险实用型人才。经教育部批准,项目于2013年11月开始试点。一年来,项目顺利推进,按照“政府搭台、学校自愿申报、省教育厅推荐、政企联合考察”的原则,在28所申报院校中选定8所院校进行试点合作。校企共同设计了教学计划,合作编写了9本教材。
此次签约,从教师培训、学生资助、课程开发、教学设计、顶岗实习、就业安置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合作中校企的职责,江泰公司将为这一合作项目投入2.5亿元。据了解,江泰公司还将分3批在全国60所职业院校建立6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本报北京9月18日讯(记者 宗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日前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根据该计划,我国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
找问题:瞄准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方向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才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分类别:不同类别教师不同培养模式
《意见》特别提出,根据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重点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
抓选拔:好教师从遴选“好苗子”入手
怎样才能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教师培养行列,是近年来各地各校教师教育改革努力寻求的一个突破口。《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各校要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提高自主招生计划中招收师范生的比例。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根据本校特点自行组织测试选拔。设立面试环节,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和从教潜质。
《意见》同时提出,要建立完善师范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
重实践: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
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关起门来办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与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意见》要求,师范生培养要走出高校这个“象牙塔”,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同。同时,高校应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大力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过去教育实习时间大多不到8周,远远达不到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对此,《意见》强调,师范院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在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要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等举措,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质量。
此外,《意见》还强调,要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强队伍:建专兼职结合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
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必须对症下药,在队伍建设方面“做文章”。《意见》明确要求,建立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高校整合优化教师资源,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同时,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并对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提出深入中小学等兼职任教、挂职实践每5年不少于1年的要求。计划实施高校要在岗位职数、评聘条件等方面专门制定相关政策,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创造条件。
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决定近日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相关工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背景。
答: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和指南。
针对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总体来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要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意见》从创新协同培养机制、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反映基层创新。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相关院校的试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三是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不同类别教师的培养规律,分别提出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和目标要求。四是把握国际趋势。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教师培养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将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充分反映在《意见》的各个方面。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答: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根据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重点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方面,明确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全方位协同的具体内容,提出要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方面,提出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要求开展生动有效的就业教育,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提出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体系之中;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提出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提出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方面,提出高校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问:如何组织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
答: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教育部将就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进行专项宣传,通过集体宣讲、经验交流等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加强组织管理。教育部将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近期还将发布《关于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具体布置计划实施的各项工作。三是组织督导检查。教育部将依托专家委员会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实行计划实施高校动态调整机制。四是鼓励社会监督。向社会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欢迎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和监督。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 针对近期发现的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教育部15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中职学校招生秩序,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招生资格审查,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
通知要求各地严格审核学校办学资质,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人数,合理确定专业设置及分专业招生计划,严格实行中职招生准入制度,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和学校退出机制,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对违规办学、招生行为不规范、办学质量不合格以及发生严重影响稳定事件的学校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限制或停止其招生。
通知强调,中职招生工作要坚持“六个严禁”,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封锁中职学校招生信息;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买卖生源,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委托任何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挂靠中职学籍进行招生。
教育部表示,近期,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一些中职学校挖抢生源;一些初中学校操控毕业生源从中牟利;非法中介组织倒买倒卖生源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
本报北京9月15日讯(记者 宗河)教育部今天下发通知要求,要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确保招生进展顺利。
通知指出,近期发现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一些中职学校挖抢生源;一些初中学校操控毕业生源从中牟利;非法中介组织倒买倒卖生源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对此,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要求进一步完善招生办法,加强管理,深化改革,规范秩序。
教育部要求,中职招生工作要坚持“六个严禁”: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封锁中职学校招生信息;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买卖生源,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委托任何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挂靠中职学籍进行招生。违反上述规定者,有关部门将依据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将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相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 针对近期发现的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教育部15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中职学校招生秩序,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招生资格审查,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
通知要求各地严格审核学校办学资质,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人数,合理确定专业设置及分专业招生计划,严格实行中职招生准入制度,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和学校退出机制,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对违规办学、招生行为不规范、办学质量不合格以及发生严重影响稳定事件的学校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限制或停止其招生。
通知强调,中职招生工作要坚持“六个严禁”,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封锁中职学校招生信息;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买卖生源,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委托任何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挂靠中职学籍进行招生。
教育部表示,近期,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一些中职学校挖抢生源;一些初中学校操控毕业生源从中牟利;非法中介组织倒买倒卖生源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
本报北京9月12日讯(记者 翟帆)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今天就《职业教育法》修订召开座谈会,这也是《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沉寂3年后重新启动。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列入日程,教育部承担了《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完成了《《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并于2011年报送国务院法制办。目前,《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列入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国务院法制办也将《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教育部决定在原有修订成果的基础上,抓紧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计划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充分尊重和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
■王亚章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认为,就高校招生工作来说,实施意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体现了育人与选拔的统一。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引导作用,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就是扭住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高考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又承担着必须的选拔和分流职能。因此,此次改革以考试为抓手,同时牵引育人和选拔两项任务,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第二,充分保障了教育公平。考试选才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高考作为最受关注的考试,对于遴选人才、改变个人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考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来自于它的公平性。因此,高考改革必须以保证公平为前提,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统一考试,这就使得在相对统一、客观的标准下,人人可以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目标;二是强调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这对于在当前转型期缓解利益矛盾、打破阶层固化趋势、缩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体现了科学选才的初衷。当前高考制度的弊端集中表现为“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和“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形式。实施意见对此做出了重大调整,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使得高考成绩不再作为唯一的尺度,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能力等将成为重要的指标。在录取阶段实行出分后填报、平行志愿投档的方式,使考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时更加有的放矢,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考生的利益。
第四,充分尊重和赋予了高校招生自主权。实施意见再次强调,要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招生自主权录取符合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的“偏才怪才”,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自主招生不存在“寻租”空间。因此,高校要完善自主招生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信息公开,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大违规查处力度,确保自主权在阳光下运行。(作者系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才有参考价值
■丁光宏
我们要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旧有招考制度,关键是要做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而评价的基础是所涉内容的全面性、客观性和记录、管理的科学性。《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综合素质评价要“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保证内容真实准确”。具体来说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内容要全面真实。要特别注意记录、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要充分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突出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做写实记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做到有据可查。
二是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以学生为本,采取多种方式考查其发展情况。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强化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评语要能展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避免千人一面、面面俱到。高校在使用相关评价材料时,也应根据学校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特长等因素灵活制定办法,集体评议。
三是程序要严密公正。首先,原始的记录要详尽、真实。其次,材料要遴选整理,突出重点。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整理,并签字确认。学生的选择也可以反映其对自己的评价。再其次,记录和材料须公示,班主任应签字以示负责。然后,形成规范统一的综合素质档案。所有学生的材料基本格式要规范统一,才可以在同一标准下评定。为保证信息的全面,一般档案应包括学生重要或典型活动的记录、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成绩单、自我陈述、个人特长兴趣证明材料等。最后,材料使用要独立,评价标准要公开。我们应坚持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中学只负责客观、翔实地记录,最终形成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如何使用,应由招生高校根据需要自行制定评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这样才可以真正避免中学为提高学生的评价分数而弄虚作假,干预原始材料的客观记录,偏离综合评价的原意。(作者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生办公室主任,教授)
构建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招考模式
■王福
高考制度改革最受民众关注,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国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分类考试,一是将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入学考试分类进行,即普通本科院校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职院校入学考试主要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二是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入学考试中,根据不同课程的属性进行分类考试。一门课程实行“多次考试,取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的做法,在欧美国家、我国的香港特区均比较常见。但是,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的组织难度是很大的,特别是历次考试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问题要把握好,要加大考试机构、题库和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力度。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最终要体现在多元录取上。意见指出在试点省份要积极探索基于全国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它有效地增加了高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一方面,高校可自主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考生的天赋、爱好、追求千差万别,在多元录取机制下,高校或其专业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他们,考生可以根据对自身的评估和高校提前公开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学习科目,实现对高校或专业的自主选择。
形成完善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界有个探索和规范过程,社会也有个接受和适应过程,需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同时,需要有公平公正的制度来保障,要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要健全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有关招生工作人员和考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作者系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突出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两个重点
■于涵
横向比较各国的考试招生制度,可以分为“考试成绩客观排序”和“申请材料主观评价”两大主要类别,我国是为数不多的仅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成绩招生的国家之一。这种招考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的。本次改革在维持“客观考试选才”的框架下,突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选育人才两个重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考试方式,缓解现状矛盾,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为考生和大学适度“松绑”。从考生的角度看,现行制度下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文理分科导致知识结构单一;从大学的角度看,无论学校特色与专业需求的要求如何,只需按招生计划和总分排序录取即可。意见对于上述问题有明确的回应。一是不再分文理科,3门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由考生根据兴趣和特长搭配自选;二是学生外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都有两次参加机会;三是提出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大学能够以此为参考充分考量学生在高中期间的综合素质表现,更全面、科学地评价考生;四是大学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多元录取机制。
二是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效“减压”。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看,应试的招考标准使得中小学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学生学业压力普遍过大。而从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和后续培养的角度看,大学仅仅通过高考分数招生导致一部分教育资源的错配,学生入校后二次匹配资源的压力也很大。意见中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减压”效果也会很明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着考生命运的统一考试科目将由目前的6门减至3门;二是外语科目和部分学业水平考试有两次报考机会;三是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三是在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促进“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本轮改革中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方面,也是意见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具体而言有三个重要的体现。一是促进不同地域、省份间的录取机会公平;二是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三是净化考试招生环境,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作者系清华大学原招生办公室主任)
把特殊类招生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斯阳
对高考招生改革,社会最关心的是能否公平。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招生公平特别是特殊类招生公平保驾护航。
首先,要健全入学机会公平的保障机制和选拔机制。一是优化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国家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地区采取支持性政策,对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采取倾斜性政策,扩大实施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二是科学设计有关招考模式。更加科学地组织艺术类区域统考,考生凭艺术区域统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申请高校。三是制定科学的评价手段和选拔标准。比如在自主招生中,高校测试内容不应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考核上,应当加强综合素质、专业特长测试和创新能力测试等。
其次,要健全招生管理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高校招生委员会,吸纳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教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参加招生委员会。二是健全招生制度,强化其完备性、廉洁性、程序性和操作性。三是明确加分政策,适当保留照顾性加分。对奥数、体育、艺术等特长性加分则应该严格清理规范,并最终取消。四是完善配套措施。从设立权威的考试机构、建设标准化考场、强化现场技术管理监察、构建社会诚信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五是加强矫正性机制建设。开展对录取学生的入学抽查复核。六是建立考生权益维护机制及仲裁机构。七是严格执行“一案三查”制度。严肃查处发生在招生考试领域的泄密案件、舞弊案件、“点招”案件、“权钱交易”违规录取案件。
再其次,要强化招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坚持“制度+科技+文化”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强化制度的约束力、技术的控制力和廉洁诚信文化引导力,构建招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一是严格执行招生集体决策,二是严格实行的资格认证,三是严格实行的回避制度,四是科学设置面试专家库和题库,五是扎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六是强化技术管控,七是全面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纪委书记)
深化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考改革
■王桂英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因材施教,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园生活单一等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潍坊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06年在全市推开,形成了“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体系。
一是改革考试形式。变初三的一次考试为初中三年学生自主选择一次、再次或三次考试,以自己满意的一次作为中考成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参加考试,达到理想等级后,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弥补弱科、发展特长,或进行达标课程的拓展学习。二是改革成绩表达方式。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由分数表达改为等级表达,弱化了名次概念。三是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由初中学校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等方面素质和日常表现,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语、数、英学科等值对待。把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试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体质健康纳入考试内容,体育科目考试成绩与物理、化学学科等值对待。在考试命题时,增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减少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四是改革录取方式。改变原来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统一划线录取办法,把招生录取权放给高中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推荐录取。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事关学生和家长利益,涉及千家万户,不可能一蹴而就。除引入专家力量强化制度设计以外,潍坊每个方案的出台都要广泛征求社会的意见,对重大变化事项召开听证会。同时,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审核备案、层层公示、申诉复议等措施,对每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督。(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公平
■陈国良
政府有关部门应广泛调研论证、科学民主决策,超前规划设计,加大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长效机制。
一是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提前谋划,统筹协调。目前使用的分省高校招生计划测算模型,总体是科学有效的。但随着各地基础教育学生规模的不断变化,招生计划测算和管理的数据采集、模型本身、工作进度也要相应做出及时调整和优化,尽可能将各种变化纳入测算因素和决策考虑,避免“挤出效应”,尤其是要避免在全国录取率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录取率原本不高的省份高考录取率不升反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听取多方面意见,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和优化。
二是仍要致力于解决“上好大学”的机会公平问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统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建设、尽可能、尽快做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统筹招生计划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加大对中央部门高校、省部共建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自主编制生源计划的宏观引导和刚性调控,扩大实施各类面向特殊区域、特殊人群的专项计划,在高校自主权和促进公平的宏观管理需要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统筹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分配和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满足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需求的关系。要引导东部地区高校合理确定招生计划的专业结构、层次类型结构,加大这些地区急需专业招生计划的投放力度,尽可能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注重发挥监测评价机制的作用。应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监测评估制度,既可以对各省和高校招生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监测和评估,也可以为下一年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提供有效依据,引导各省和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招生计划及专业分布,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也要建立问责机制。(作者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有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唐盛昌
以往的选拔主要是以考试总分高低来评价学生,此次则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作为基本模式,对考试招生制度做出根本的变革。
意见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这就给予了各省更大的操作空间,在全面考核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又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机会,有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门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使用。这意味着,目前高中的14门课程中,除了语数外,学生有8门课只需参加“合格考”即可,而参加“等级考”的科目只有3门。于是,学生有了更高的选择权,能够有的放矢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学生聚焦有兴趣的学科,在其知识结构的形成中促进特长与个性发展。
该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减负解压,而非“越减越重”呢?此次学业水平考试,希望通过考试科目和内容的有增有减、考试组织方式和时间的灵活调控,引发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相应改革,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压力,让学生更高效、更快乐地学习,从源头上减轻学生的备考任务。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部分科目的等级考成绩将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使用,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这就使高考的考试科目可以减少到三门。“等级考”科目的分值将低于语数外分值,同时它是“学完即考”,鼓励同一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为结果。这些无疑有望大幅度减轻集中备考的压力。
随着学业水平考试推进范围的增大和力度的增加,它将会对目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各省市和学校在实施时必须要把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放到重要的地位,切不可因对改革方向产生误解、对精神领会不透,或是操之过急,反而导致学生负担的加重。(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考指委委员,上海中学原校长)
■观点
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 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受教育机会
新的改革方案更加强调国家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是扩大全国统一卷考试省份,还是对高校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进行,都体现了当前国家加强教育管理的政策思路,是针对当前考试招生制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上海市曹杨二中校长王洋:有利于减少学生严重偏科
这个方案打破以前“大文科、大理科”的局面,有利于减少学生严重偏科情况;体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作用,在考试科目方面给了学生选择自主权;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数论,从自主招生开始使用综合素质评价,考虑了社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山东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杨平: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人才培养
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减少统一高考科目,对高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取消文理分科。学科交叉、知识碰撞是创造力的源泉,文理兼修能使理科学生更具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文科学生更具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有利于促进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湖南石门县新铺乡中心校教师杨贤辰:不应给学生施加学业压力
实行文理不分科后,我们做教师的不应当给学生在学业上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如何做这个减法?关键还是在于量体裁衣。分层次来教学,力争让每个孩子不掉队。以前的“理科教师”和“文科教师”要做好交流,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动态,为他们指点迷津。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涛:分类考试为高职院校注入活力
感受最深的是关于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高职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这对高职院校来说在人才选拔方面的针对性更强,对学生来说也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这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无疑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施剑松 董少校 魏海政 阳锡叶 倪秀 采访整理)
本报讯(记者 柯进)为贯彻落实今年7月部党组下发的《教育部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教育部直属单位改进工作作风推进会日前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代表部党组在推进会上强调,作风连民心,作风定成败。抓好直属单位作风建设,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各直属单位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
李卫红着重强调,《规定》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进行了全面、系统规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直属单位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各直属单位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规定》的重点任务,坚持“六个贯穿始终”,即把“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勤服务”、“慎用权”、“守清廉”贯穿始终,不断锤炼过硬作风。各直属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细则,坚持立行立改,做到从严问责,狠抓《规定》贯彻落实。
推进会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国家汉办等8个直属单位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本单位在巩固和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