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确保广大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陕西省教育厅研究决定,将原定于3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延期到4月9日至10日。


省教育考试院提醒广大考生:

一、提前申领“陕西省疫情防控码”(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行程码),做好考前14天个人健康监测。鉴于当前国内疫情多点并发,疫情扩散风险依然存在,为防止耽误考试,建议考生提前14天返回报考点,严格落实居住地和考点所在地的疫情防控措施。所有考生考前非必要不参加聚集性活动,确保考试期间身体状况良好。


二、陕西省内管控区的考生,可持《准考证》、《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通知单》、健康码绿码、48小时两次核酸阴性证明,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点对点”前往指定考点的隔离考场进行考试,考后“点对点”返回管控区,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聚集。


三、考试当天考生须持考前48小时内(按实际参加首科考试日计算)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纸质版、电子版均可),提前到达考点,主动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健康码”、“行程码”为绿码且现场测温低于37.3℃方可进入考点。


四、考生进入考点后应注意个人防护,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管理。考生应自备若干一次性医用口罩,除核验身份外,须全程佩戴口罩,且在考点划定区域内活动,严禁在规定区域以外活动。考试结束后,应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挥,依次、有序离开考场、考点,不得在考场、考点附近聚集。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2022年3月21日


来源: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

3月20日,江西省34所高校采用线上考试形式,如期顺利举行2022年高职单招考试,共5.4万余名考生顺利完成线上考试。


为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影响,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教育厅高度重视,江西委厅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高职单招考试工作。江西省教育考试院于3月17日下午召开了线上考试工作调度视频会,督促指导各招生高校平稳有序开展线上考试工作。


考试期间,江西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徐峰前往江西科技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巡视指导线上考试工作。


根据工作安排,今年共有66所高校参加高职单招,全省共13.6万名考生报考。其他32所高校,将统一推迟到4月上旬后进行高职单招考试。通过高职单招录取的考生,与参加统一高考录取的考生享受相同待遇。考生经高职单招录取后,不再具有参加统一高考和录取资格。


来源: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以“五有”模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发挥好每门课程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整体推进“有谋划”。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开展专项调研,统筹指导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出台《黑龙江省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指导意见》《黑龙江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保障。组织召开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等,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总要求”,明确将课程思政建设列为高校“一把手工程”的“总基调”和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总目标”。全省80所高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门工作会议85场次,切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提升能力“有办法”。成立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委员会,邀请28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名师担任委员,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政策制定、项目评审、咨询指导、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质量。组建涵盖全省高校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打造交流互鉴平台,形成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成立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推动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探索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相结合的模式,着力构建研究生教育思政教育大格局。依托省级教师教学发展联盟,面向全省高校教师组织多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共培训教师3万余人次;组织全省1.3万余名高校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班。举办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设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3个赛道,吸引1349位教师参赛,实现了高校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课程全覆盖,检验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实践效果,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赛训融合。

典型引路“有标杆”。组织开展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遴选,近两年认定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课程、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项目250余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方向进行示范课程重点培育,积极打造和推荐名师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6项,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个教学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2所高校24门课程及团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组织全省60余所高校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鼓励支持“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牵头课程思政建设,自主立项1479个,着力打造一批示范课堂,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凝练一批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阶段性成果。

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

落地落实“有保障”。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本科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等系列工作中;在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表彰奖励评选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启动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评,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高校自评和专家实地考察评审等方式,督促指导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再深化、再推进、再提高。成立黑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训指导、交流研讨,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奖励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2021年累计投入440万元对示范高校和示范中心予以重点支持。在省教改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19所高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51所高校设立了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

宣传推广“有成效”。建立全省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网站和教学资源库,上线课程近百门,持续更新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省赛获奖教师授课实录、优秀教学案例等资源。举办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成果巡展,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号设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巡展”专栏,编印《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汇编》,总结展示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思路、经验做法,分批次、分类别全面展示课程思政名师、名课风采,切实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点击量达2万余人次。20所高校设立专题网站,23所高校建设教学平台,22所高校鼓励教师总结实践经验,发表学术或教研文章近百篇,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3月22日,教育部召开2022年第4次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部署从严从实做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会议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当前要重点做好尽快控制疫情扩散、强化疫情监测报告、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防控专班和重点场所闭环管理、病例分类救治等5个方面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会议要求,一是要强内功、担责任。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面负责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要求,高效执行预案,以速度赢先机。健全家校协同防控机制、做好线上教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科普宣传。二是要重协调、全融入。要积极融入并服从属地疫情防控政策,按照属地党委和政府对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真正把学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强信心、抓落实。要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分级分类防控,以精度求实效,抓细抓实各项防控工作。

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专项工作组负责人和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负责人等,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

 

 

来源:教育部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特别是唐山市部分地区出现了本土确诊病例并关联众多师生员工,给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封控管理的统一部署,自3月21日起,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中职学校已离校学生将暂缓返校,由学校组织开展线上教学,留校学生实行全封闭管理。


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全市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正在有力有序开展,需要我们并肩齐努力、同心共“战疫”,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在此,我们向广大家长朋友提出如下倡议:


一、健康生活,做好个人防护。做孩子的成长引领者和健康守护者,和孩子一起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少聚集、公筷制、分餐制等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请您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严格按照社区封控要求,做好家庭成员日常的健康监测,做到足不出户。


二、主动配合,做好核酸检测。作为学生的同住人,请您遵守疾控、社区等相关单位的防疫要求,做好核酸检测。主动配合学校及时报送孩子的核酸检测信息。务必密切关注自身和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嗅(味)觉减退等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主动向所在村、社区如实报告,同时配合做好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


三、温馨陪伴,做好亲子沟通。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学校将组织线上教学,请您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课余时间,在孩子精力允许下,可以陪伴孩子共同浏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河北省基础教育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和“唐山市空中课堂”,获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要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多陪伴孩子运动,多陪伴孩子游戏,多陪伴孩子探究,于春风中聆听万物蓬勃生长的声音,在灯火下感悟与家人闲坐的温馨。请与孩子多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表现,特别是对实行全封闭管理的学生,一定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回应他们的合理请求,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早关注,配合学校一起做好安抚和疏导。


四、积极配合,做好信息反馈。请密切关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及时接听电话、真实反馈信息,做到不隐瞒、不谎报。密切关注唐山市及周边区域疫情发展态势,如本人或家庭成员与疫情防控部门公布的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有交集,一定要主动向所在居住地社区报备,配合相关部门的防控措施,并第一时间向孩子的学校报备。


五、正确认识,做好疫苗接种。事实证明,接种新冠疫苗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防止感染、阻断新冠疫情传播的最方便、最有效手段。请符合接种年龄及相关要求且仍尚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家长及学生共同居住者,积极预约接种,做到应接尽接,为全市疫情防控助“一臂之力”,共同构筑全社会防疫安全屏障。


家长朋友们,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唐山市教育工作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守护学生的健康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为孩子们创造更加安全、温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请相信,冰雪正在消融,玉兰即将怒放,疫情终会消散!

唐山市教育局

2022年3月20日


来源:唐山市教育局


为加快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干部信息化素养与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3月15日至17日,教育部举办第一期教育数字化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宋德民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宋德民强调,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其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教育系统干部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全身心投入数字化战略行动,要在政治站位上再提高、理解把握上再深化、工作目标上再聚焦,切实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实施。


宋德民指出,要准确把握战略行动的重点任务,深入贯彻落实“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总体战略,牢牢把握“应用为王、服务至上,标准支撑、安全保障,示范引领、成熟先上”工作要求,围绕师生和社会需求,建好数字基座,建强“三大支柱”,打造“五级体系”,加紧建设国家级教育数字化平台。要牢牢抓住教育改革发展机遇期,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建好“四梁八柱”,信息共享实现“四通八达”,安全保障确保“四平八稳”。要学以增信、学以明向、学以致用,在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引领并推动改革,打造中国品牌,树立世界标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实际贡献。


102位来自教育部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参加本次培训。本次专题培训班教学内容立体多样、丰富多彩,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体验与沉浸融合,涵盖理论前沿、政策解读、技术应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各个方面。



来源:教育部

根据2022年天津市高职院校春季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凡报考今年春季招生院校艺术类美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全市组织的春季招生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联考。已报名参加本市秋季普通高考美术专业统考,且统考成绩合格的考生,其成绩可以作为春季招生录取的依据。


一、报名时间

2022年3月14日上午9时至15日下午5时


二、报名方式

网上报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招考资讯网,进入天津市春季高考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联考报名系统,按照系统的提示,录入并核对报名信息。报名信息核对无误后,通过“网上支付”系统缴纳考试费用。


三、考试时间、科目和内容


考试时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上午:09:00—12:00素描

下午:14:00—17:00色彩


素描:静物(石膏像写生)。考查考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包括对形体、结构、空间、质感等方面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表现能力。

色彩:静物。考查考生对色彩基本知识和表现技法的掌握,包括色彩原理、色彩感受、调色技法、组织色调以及表现能力。


四、考试要求

1、凡网上报名并缴费成功的考生,需在考试前登录招考资讯网,下载并打印《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联考考生证》,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在开始考试前60分钟,考生凭文化课考试《准考证》、《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联考考生证》、规定时间内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天津市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卡及安全考试承诺书、本人身份证、天津市“健康码”绿码,大数据行程卡,经测温后进入考场,抽取座位号后对号入座。考试期间,须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3、考试开考超过30分钟不得入场。


4、素描纸、水彩纸由考点提供,画板及相关绘画用具考生自带,试卷上不允许喷洒定影液等液体。


五、考试地点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咨询电话:022-26464200、26473168

学院地址:天津市河东区真理道27号(中环线红星路与真理道交口)

交通提示:乘公交30、32、47、48、622、653、656、665、841、842、861、868、870、871、902、907、912、观光2、地铁2号线、5号线可直达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来源: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3月14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3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近期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重点任务。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学军主持会议。


怀进鹏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始终把守护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属地统筹与学校落实相统一,坚持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相统一,坚持常态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坚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坚持家庭防控与学校防控相统一,坚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培养时代新人相结合,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法。教育系统要慎终如始、一以贯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筑牢教育系统疫情防线,守护3亿多师生生命健康安全,为巩固全国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作出应有贡献。


怀进鹏强调,近期我国疫情多发频发,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面临复杂严峻形势和挑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行之有效的既定防控政策措施,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从严从紧抓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重点工作。


一是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再强化。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确保疫情防控领导体制、应急机制、指挥体系高效运行。


二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再落实。严格落实校门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师生员工及其共同生活居住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三是应急处置能力再提高。要健全完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与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有针对性地协同开展多场景、实操性应对学校突发疫情应急演练。


四是家校协同防控再升级。进一步健全完善家校协同防控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全员参与支持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五是人文关怀和服务保障再加强。既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又要关心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


六是督导检查整改再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在京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教育部机关各司局主要负责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负责人,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专项工作组和机关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直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等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来源:教育部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体情况介绍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党组以“三巡六创优”、“改革创新先行试点”、“一省一策”集体行动、“大思政课”建设等为抓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建设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教育领域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一、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进展和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教育部党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壮大,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广大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四个自信”显著增强,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一是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形成合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教育部党组多次专门研究思政课工作,持续加强与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沟通,凝聚工作合力,印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系列文件,推动形成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策体系。地方各级党委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把办好思政课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普遍建立省级领导听讲调研思政课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思政课编制岗位、教师津贴、培训经费、项目研究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修订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本)》,进一步压实高校党委领导责任,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机制并稳定运行。党委书记、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制度性安排。思政课建设成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支持建设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016年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统筹指导。各地组织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共建,定期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教学交流等活动。广大媒体积极参与,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开设专栏,报道达700余次,“思政课”成为媒体热词。


二是聚焦铸魂育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建强思政课主渠道,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思政课课程群不断健全完善。指导全国重点马院和北京、天津、上海、吉林等地单独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增设课程分教指委,研制实施专门教学大纲和教学建议,编写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和系列教学辅导用书。开展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联学联讲联研活动,遴选发布56堂思政“金课”,超62万人次参与。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红色地标等社会大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不竭资源,各地各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做法。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育人合力。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活动,近1000所高校师生参与,广大学生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三是坚持固本强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大力推动各地各校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广大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截止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加快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组织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研修,每年培训教师近6000人。一体化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2019年起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本硕博在校生达6.2万人。各地陆续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3年累计立项近1000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34万次。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设立奖励基金,奖励表彰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


四是注重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升级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成教指委专家值班答疑、听课记录、教师研修管理等7个子平台,累计访问量500万人次,实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坚持精品引领,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点击下载量已累计近3000万次。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建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教师培训研修系统、大学生自主学习“青梨派”等为一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创设“周末理论大讲堂”,累计举办76期,收看量超过280万次。与中央网信办共同打造“云上大思政课”主题宣传活动。三年来,以“抗疫”“四史”“奥运会”为主题,开展多期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观看量超过1.5亿次。直播、短视频、H5等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形成了网上“思政大课”新样态。各地各校陆续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开设线上直播“云课堂”,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讲授“思政大课”。


二、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考虑

面向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抓理论武装,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启动编写专门教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教材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教材。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启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二是抓“大思政课”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制定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动高校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用好社会大课堂,围绕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网络云课堂,继续举办“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


三是抓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覆盖每门思政课、服务一线教学的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研制开发精品课件。发挥好新一届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切实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统筹指导。


四是抓综合素质提升,建强教师队伍。推广实施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完善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整合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教师培训研修基地等力量,分课程分专题开展教师培训。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动高校健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评价导向。


来源:教育部

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教委关于2022年度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承担机构遴选的通知》(津教职函〔2021〕54号)要求,经单位申报和专家评审,拟确定2022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承担机构20个,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单位7个和海河名师访学导师18个(详见附件),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2022年3月16日至3月22日(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推荐结果存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向市教委职教处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我们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不符合上述规定和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 人:职业教育处 王丽楠

联系电话:022—83215136

通讯地址: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处(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道50号)

邮政编码:300074


附件:1.2022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承担机构名单

2.2022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海河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项目单位名单

3.2022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海河名师访学导师名单


2022年3月15日


附件:附件


来源: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今年3月24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主题是“生命至上 全民行动 共享健康 终结结核”。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推进“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教育活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教育系统2022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做好教育系统2022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结核病宣传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结合学校、师生的特点,制定宣教计划。紧扣2022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主题,因地制宜,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创新宣教手段,提升宣传效果。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健全学校结核病疫情通报和定期会商机制。动员全国学校结核病防控专家组、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力量,助力结核防控。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成果。


来源:教育部


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鲁招考委〔2022〕1号


各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与《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22〕1号)要求,统筹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组织工作,进一步提升山东省考试招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2022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安全、有序实施。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着力提升高考组织管理水平


(一)加强高考组织领导。各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切实加强对高考的组织领导,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确保高考安全平稳实施。要落实考试安全责任制,各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实施高考、治理考试环境、维护招考安全、整肃考风考纪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高校是本校考试招生(含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


(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近年高考组考防疫工作经验,认真落实国家教育考试组考防疫要求,将高考组考防疫列入当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重点。根据《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考试防控指南》,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进一步细化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强化命题制卷、考点考场、答题卡扫描、评卷等场所防疫举措,保障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检测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按要求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设置必要的隔离考场、隔离设施,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认真落实入场体温检测、考场全面消毒通风、保持规定间距等措施。开展全覆盖式防疫教育和防疫培训,确保全体考生和考务人员熟知防疫知识和操作流程,坚决守住不因组织考试引发疫情传播的底线。


二、有效防范化解考试安全风险


(一)完善考试安全体系。根据全省教育考试安全工作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加强安全保密工作,坚持从严要求,强化从命题、制卷、运送、保管、分发到施考全过程管理,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考点考场管理,加大人员入场检测力度,规范执行考生进入考点封闭区和考场“两次安检”,严格执行考生进入考点(考场)安全检查工作规范,强化考点手机存放管理,严防考生携带手机、高科技作弊器材等入场。继续开展“净化考试环境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综合治理考试环境。完善高考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进一步提高高考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实行24小时值班制,重大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准确上报,快速妥善处理。


(二)强化招生信息安全。要切实增强考试招生信息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要求,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重要设备、信息系统和考生信息安全。完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加强系统和数据备份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严格考生信息管理,通过严明工作权限、定期校验等措施,严防信息泄露和篡改。加强考试志愿填报账号及数据管理,指导考生妥善保管个人信息,防止被他人盗用或非法操控。


三、持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一)优化综合素质档案使用。各地要依托“山东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完善综合素质档案,建立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提供全面、规范、客观、简洁的档案材料。高校要积极探索在有关特殊类型招生中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调动整合资源参与高中学校的开放性、研究型和跨学科等项目学习课程设计。要突出强调过程评价,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选拔体系中的作用,继续加大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等标志性成果和发展性评价数据的权重,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二)推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优化本科综合评价招生政策,健全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各试点高校要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严格报名和考核程序,规范组织志愿填报和录取工作,进一步促进科学选才。继续抓好公费生与委培师范生招录工作,严格报名、录取、报到、注册程序,加强高校、地方间的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按照高考标准组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扎实做好艺术专业全省统考和联考相关工作,优化志愿填报模式,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


(三)做好强基计划招录工作。试点高校要落实强基计划实施工作的主体责任,确保招录各项工作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平稳有序,要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归纳演绎等思辨能力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等。试点高校要加强与中学的衔接沟通,通过视频直播、专题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和政策咨询活动。各地各高中学校要认真研究强基计划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的特点,帮助考生了解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优势、培养模式和发展前景,引导和鼓励真正对基础研究感兴趣、有培养潜质的学生报考。对于确认参加学校考核又无故放弃的考生,将根据高校通报如实记入诚信档案。


(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和选拔制度,推动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有序推进春季高考改革,优化招生对象,扩大专业类别,统一专业技能测试,提升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继续实施高职(专科)单独考试招生与综合评价招生工作,针对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在岗职工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受教育状况,做好分类招生和培养工作。


(五)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六)强化考试招生条件保障。各地各校要继续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考综合改革保障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字〔2020〕31号)要求,强化考试招生保障工作,明确市、县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改革合力。要加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标准化考点的升级与改造,有效屏蔽无线电、手机等信号,推动考试招生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四、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一)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凡具有山东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除户籍条件外其他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阶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当地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各地要不断优化服务,细化操作办法和工作流程,确保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二)做好各类专项招生工作。按照教育部要求组织实施好“高校专项”与“地方专项”计划招生工作,提高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比例。继续实施“高职院校专项计划”,招收脱贫后仍然享受优惠政策的家庭学生。考生的资格审核工作由实施区域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有关市教育局负责考生资格复核工作。各有关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要进一步严格程序,明确责任人,会同公安部门加强对考生报名资格和身份的核查力度,切实把此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从2023年招生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有关高校要及时将往年放弃入学的相关考生信息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三)严厉打击“高考移民”行为。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高考报名资格审核,严格审核考生的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对于通过非正常户籍学籍迁移、户籍学籍造假、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高考资格的,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要加强规范高中招生和办学行为,严格高中学籍管理,严禁空挂学籍、人籍分离、违规招生、违规借读等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高考移民”问题,切实维护高考招生秩序。


五、强化考试招生信息公示公开


(一)认真制定高校招生章程。各高校要做好招生章程编制工作,并于4月20日前将本校招生章程上传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阳光高考”招生信息发布及管理平台,经省教育厅集中核定后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和本校网站上分别发布。民办高校发布的2022年招生简章和广告,应于10月31日前将加盖学校公章的扫描件通过“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山东”报送备案。


(二)强化招生信息公开公示。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强化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考生的公示。加强对高校强基计划、保送生、艺术体育类专业、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考生及享受加分照顾政策考生的资格和录取要求的公示。所有申请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就其对应的加分项目向县(市、区)招生办公室进行申报,各市招生考试机构要制定具体办法,会同公安、退役军人事务、侨务、民政、统战等部门联合审查考生户籍等特征信息。


六、加强考试招生录取过程管理


(一)严格招生计划管理。高校须按教育部有关计划编制原则、要求和统一信息标准,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编制本校的招生来源计划,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和教育部批准(备案)后,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进一步规范整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核准下达的本校当年招生计划,严禁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招生,严禁通过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进行欺诈招生,严禁违规向学生作出招生承诺。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要加强对高校招生行为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与学校招生资格、招生计划与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相挂钩的政策。


(二)严格招生工作秩序。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规定,严肃招生工作纪律,严格遵守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规定。各地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监管责任,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考试招生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举报和信访调查处理工作,在高考和录取期间公布受理举报的单位、电话、电子信箱及通信地址,设立信访接待室,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高校是受理招生信访的责任主体,要及时受理、妥善处置,做到件件有调查、件件有回复。各高校要成立学校招生委员会,吸纳教师、学生及校友代表参加,充分发挥其在民主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招生选拔机制,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


(三)严格入学资格审查。继续坚持报到后全面复查和进行相关科目文化测试的办法,严查不符合条件违规报考学生和冒名顶替学生。要对新生报到所需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迁移证(未办理户口迁移除外)、准考证等材料与考生纸质档案、录取名册、电子档案逐一核查,严格比对新生照片和关键信息。新生报到后,高校须将考生电子档案信息打印并加盖学校公章后存入考生纸质档案。高校须妥善保管考生电子档案,指定专人管理和维护,避免电子档案丢失。要对享受高考加分照顾、综合评价招生及各类专项计划录取的新生资格条件进行逐一核查。要对艺术、体育专业或艺术、体育特长生等特殊类型录取新生开展入学专业复测。特别要加大对以网络考试(测试)方式选拔录取考生的资格审查力度,入学后要逐人对照考试录像资料进行身份复验。要加强对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学生入学后的管理,艺术、体育类专业录取的学生不得调整到普通类专业,外国语中学推荐的保送录取的学生不得录取或调整到非外语类专业,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公费农科生等定向就业类考生不得调整录取类型、培养方式等。


(四)严厉查处违规行为。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考试招生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加大对考试作弊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宣传力度。


对违规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同时给予其应届毕业当年不得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处理。考生的各种作弊行为要记入《考生电子档案》,作为考生考试诚信记录的重要内容。


对严重违规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要取消其招生考试工作人员资格、撤销招生工作职务,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开除公职;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对高考中严重违规或严重破坏高考的国家公务人员及其他人员,应向违规人员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通报其违规事实,并予以严肃处理。


对在考试、录取过程中违反招生工作规定,严重违背招生诚信、破坏招生秩序的高校或高级中等学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等相关规定,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制招生、暂停招生、取消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理;对严重违规招生的学校负责人将追究其领导责任。严重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应予以通报或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七、进一步优化招生宣传与服务


(一)严格规范招生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中学校要主动做好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组织开展系统培训,确保政策解读内容准确、及时有效。健全信息发布机制,重要考试招生信息须经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或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后方可发布。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进一步规范新闻报道,不得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加强舆情监控,防范招生诈骗等有害信息传播。严禁各地各校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不得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


(二)优化考生咨询服务。各地各校要积极做好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教育部门和中学的主渠道作用,为考生提供参考信息和咨询指导。招生考试机构要积极采取研发志愿填报辅助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为考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各地教育部门要联合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收取高价填报志愿咨询费、面试辅导费等的中介机构、网站和APP开展专项治理,依法依规查处虚假宣传、违规经营行为。严禁学校和教师与校外培训等社会机构合作,通过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收取费用、谋取利益。要加强对考生和家长的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和成才观,科学合理地做好学业和生涯规划。


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及录取具体工作安排另行制定印发。


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 

2022年3月9日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微信公众号:zhijiaow

新浪微博:唐山创元教育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职教新资讯


晋教职成函〔2022〕14号 

各市教育局,各有关职业学校:

为做好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核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核查范围

所有举办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民办学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中专部、普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学校、职业中专学校、招收普通中专班的成人中专学校,均在核查范围之内。


二、核查依据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定期公布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9〕2号)和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管理、学生实习管理、学籍及资助管理等文件精神,重点考察学校在招生专业、招生组织、学籍管理、免学费及学生资助、实习实训等方面运行管理是否规范;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办学规模、基础建设、教师队伍、实训实习等基本办学条件是否达到规定标准。


三、核查主体

省教育厅负责核查驻地在太原市的省属公办中职学校招生资质,各市教育局按照属地原则负责核查辖区内其余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驻地在太原市以外的省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中职学生的高等职业学校中专部、市属普通中专学校、各市审批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资质。各市教育局要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发挥区域统筹作用,把招生资质核查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及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狠抓中等职业学校整合重组,推动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整合提升。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核查工作不走过场,核查结果客观公正。


四、核查结果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在参考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专业教师结构比例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对在校生人数、校园占地面积、学校建筑面积、师生比、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实训条件、生均经费等7项指标和办学过程中明令禁止的有关事项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分为:具备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质学校、限期整改学校(包括限期整改当年暂时允许招生、限期整改当年停止招生两类情形)、取消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质学校。具体标准如下:

1.具备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质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指标不超过3项,管理规范,且无其他明令禁止行为。


2.限期整改当年暂时允许招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4项指标不达标,管理规范,且无其他明令禁止行为;或存在“人籍分离”、面向注册职业学校学籍学生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学费资金及资助管理方面违规行为等情况,但在核查前已整改到位。


3.限期整改当年停止招生学校。存在以下任意一项:基本办学条件有5项指标不达标,存在较为严重安全隐患,安排未满16周岁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存在严重“人籍分离”情况整改不到位,面向注册职业学校学籍学生实施普通高中教育整改不到位,免学费资金及资助管理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整改不到位,核查过程弄虚作假。


4.取消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质学校。存在以下任意一项:基本办学条件有6项及以上指标不达标,核查过程弄虚作假情节特别严重,已经连续三年限期整改且第四年仍不达标,发生明令禁止性事项情况特别严重的学校。


对于办学指标不达标、办学行为不规范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有关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学校举办者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情况责令学校限期整改直至取消招生资质。


五、核查办法

核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校自查,第二阶段教育行政部门核查,第三阶段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核查结果。

1.2022年3月20日前,学校完成自查工作。各有关学校要对照核查依据的相关政策文件,逐项进行自查并撰写自查报告(附件1),填写“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自查情况报告表”(附件2),学校主要负责人就“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附件3)签注意见,经学校官网或校内公示满5个工作日后,报负责核查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非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学校,附件1和附件3须有学校主管部门签注意见。


2.2022年4月10日前,各市教育局逐一入校完成核查工作。各市教育局入校前在学校公示核查组电话,接受学校师生反馈问题线索和各类举报,公示时间应不少于五个工作日,并严格按照预先制定方案,对照标准认真核查所属学校,撰写核查报告,填写“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核查结果汇总表”(附件4)。


3.2022年4月30日前,省教育厅组织12个专家工作组对各市核查情况进行交叉检查,并完成省城省属中职学校的核查工作。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2022年5月上旬,公布核查结果。省教育厅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确认后,向社会公布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核查结果,并报教育部备案。


六、工作要求

1.每个县(市、区)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只核准1所学校具备学历教育招生资质。对举办两所及以上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资源整合,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2.各市教育局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督促各职业学校严格按照办学定位开展教学,对普通高中开设职教班、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位于同一校园、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属于同一办学主体的,重点核查教育类型。原则上高等职学校不再招收全日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学生。


3.请各市教育局于3月20日前制定详细核查方案并报送省教育厅,4月15日前报送核查结果汇总表(附件4表格以及盖章后的PDF版)。请附件5所列学校于3月20日前报送附件1、附件2、附件3。


报送邮箱:zcjdfz@sxedc.com

联系人:杨皓天    电 话:0351-3046534

宁 轩    电 话:0351-7676268


附件:

1.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自查报告参考提纲

2.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自查情况报告表(学校用表)

3.责任声明

4.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资质核查结果汇总表(教育行政部门用表)

5.2022年省教育厅负责核查的省属学校名单


山西省教育厅

2022年3月8日


来源:山西省教育厅


3月12日,2022届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暨“国聘行动”“特聘行动”首场活动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


根据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依托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联合社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统筹各方资源,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组织开展系列面向全省高校的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省级线上集中招聘活动不少于100场,促进人岗匹配、精准就业。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模式开展,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搭建“网络+云视频”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网上初选、远程面试、签约等服务,毕业生只需扫描二维码便可一站式获取“面对面”的政策解答和企业招聘岗位。来自省内外的1276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本次双选会,提供就业岗位1.86万个,3万余名毕业生参加网上双选。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越西县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建设凉山北部区域教育中心”为目标,着力打好项目建设、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督导检查“组合拳”,奋力推动越西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项目建设。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教育文章,全力推进越西二中学生食堂、县幼儿园综合楼等7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新建文星中学、越西中学初中部2所学校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实施一批学校提升项目,不断改善县城周边乡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扭转乡村学校空、县城学校挤的现状。


深化教育改革。发挥高中教育“龙头”作用,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开放发展。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努力留住优秀生源,支持越西中学提升“省级示范中学”内涵,支持越西二中创建艺体特色学校,支持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特色专业。


狠抓队伍建设。用好用活上级下达的700名教师编制,不间断引进优秀教师,持续壮大教师队伍。从2022年秋季起,全面推行教职工“县管校聘”管理制度,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用好国家省州县校“四级培训”,加大教学质量突出教师奖励表彰,提高优秀教师成就感和获得感。


强化督导检查。完善督导模式,抽调富有教学经验和督查经验的教师组建教学质量专项督导组,于今年2月份开始,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不定内容的方式,下沉到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强化结果运用,实行“每月2通报,月月抓整改”制度,全面发挥督导“指挥棒”作用,倒逼教师向课堂要效益,学校向教师要成绩。


来源:越西县教体局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符宇航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均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但毕业论文(设计)呈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为此,符宇航建议:鼓励学生写毕业论文,但不作为刚性要求。建议先行在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试点不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毕业的刚性要求。按学科分类,部分学科可允许使用实习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创新创业成果、发明专利、实践作品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摸索经验,若试点成功再全面推广。


同时,高校在为教师分配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时应设限,每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应作限制,以保证教师的精力和最终毕业论文(设计)的效果。如师资不足,可聘用社会导师或其他方式来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记者 何元凯)


来源:教育导报

“新的一年,我们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教育改革,稳中求进、内外兼修,突出重点、打造亮点。”2022年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四川省合江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李淋春在局机关收心会上表明今年工作思路。


新年伊始,合江县教育体育系统迅速行动,在全系统开展“转作风、提效能、比实绩”主题活动,掀起千帆竞发、比学赶超的热潮。


提振机关干事创业精气神

“2022年,我们以系列新举措为突破口,凝聚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改革创新、善作善为、争先进位、比学赶超。”李淋春说。


李淋春所说的系列新举措,指的是五大举措,即:全年推出十个重点课题,每个局领导负责1—2个,定期汇报进展;补充选派优秀教师到机关股室上挂锻炼,增强业务股室战斗力;每周一上午,以股室为单位召开例会,复盘上周工作,安排研究本周工作;修订局机关干部联系学校制度,每个干部在联系工作中学习当好校长;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能、比实绩”星级评估活动,年初定目标,年终作盘点,评比优秀股室和优秀职工。


“这个包联制度调整得好!终于把机关干部从包联学校的日常琐碎事情中解放出来!”体育股股长龙江涛说。


机关干部包联学校制度的调整,很快引发干部职工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调整才能提质增效,真正有利于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这些举措中最鞭策人的就是这个星级评估了。”会后,大家开始热议。


“浙江为激励干部奋勇争先设立了‘蜗牛奖’,我们这一招也不错,倒逼我们想方设法向前奔跑。”教育体育服务中心主任宋灿力赞包联制度的调整。


收心会后,各股室纷纷召开股室工作会,围绕“转作风、提效能、比实绩”主题,专题讨论新的一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合江正在创建‘巴蜀鱼米之乡’,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围绕这个契机,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打造合江劳动教育品牌。”教育股围绕今年备受关注的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板块展开热烈讨论,集思广益挖掘创新点、寻找突破点。


“比起来、干起来、热起来”逐渐成为局机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激发教师教书育人正能量

2月16日,开学第一天,合江召开史上最大规模开学工作会,会议以视频形式开到全县每一个教师。8000多名教师相约“云端”,共话教育新发展。


视频会上,五位校长、教师代表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局长为教师们上“开学第一课”,激励全县教育人对标先进找差距、对号入座找问题、对照初心加压力,牢记初心使命,坚决扛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勇立时代潮头,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改革落地见效。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面对学困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天长日久,我们定会守望花开!”90后年轻教师马军以《用心耕耘,让“顽石”开花》为题,拉开了此次会议的序幕。马军老师畅谈自己从教前的波折经历、任教心态和职业感悟,讲述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以全县最年轻的兼职教研员视角,为大家分享钻研出学困生帮扶“独门绝技”的故事。


正如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激情。”这次视频会正是如此,会议结束,立即在全县广大教师群体中引起热烈反响,点燃了全县教职员工的激情。校长和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学习身边的典型,以新面貌、新举措开创教育新局面。


“五位老师的发言其实就是五场师德报告。90后教师的飞速成长,多学科老师的自我挑战,年级组组长的团队合作,临危受命的巾帼校长,一路狂奔拒绝“躺平”的老教师……每一位老师的故事都可歌可泣,令人动容。”局机关上挂锻炼同志王娅深受震撼,为这场现场交流会而动容。


“这次会议为我们新学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局长关于班子建设的建议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震撼。“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山区完小校长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开学伊始,我们更当鼓足干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冲,才不负组织,不负人民!”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熊杰以优秀校长为榜样,规划着学校的发展之路。


探索教育系统改革出新招

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合江县教育和体育局率先行动,探索实践,在石龙镇先行试点,撤并南滩中学、石龙中学党支部,同时成立石龙镇中学党支部,单设支部书记,进一步强化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


“希望挑起担子、扛起责任,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新的台阶。”2月16日,县教育体育局分管领导对新上任的石龙镇中学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提出殷切希望。


除了先行先试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外,全县正式启动学区制改革,在九支—车辋镇中心校小范围试点,从九支镇中心校派1人挂职副校长、两名优秀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到车辋支教,车辋镇中心校派一个副校长带领4名年轻教师到九支镇中心校跟岗学习,促进学区间资源共享、一体发展。


同时,还紧紧围绕校点布局调整、办好山区寄宿制小学、强化美育体育等着力发力,以改革撬动全县教育跨越赶超。


奋楫扬帆逐浪行,勇立潮头谱新篇。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稳步向前,正是我们奋勇争先、大有可为的时候。面向未来,合江教育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抓铁有痕、踏石留痕的韧劲,跑出虎年“加速度”,树新风、开新局,一起向未来,开创合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


来源:泸州市合江县教育和体育局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推进方案》),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制定出台《推进方案》的背景是什么?

答: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教材建设,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自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实施《推进方案》就是要在新时代持续推进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新使命新要求。一是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必然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守牢教材阵地。二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迫切需要。扎根中国大地,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就、理论建设成就和教学科研成就,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反映学科研究最新进展,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三是与时俱进拓展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现实需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和高校教学需要,提高教材针对性适宜性,创新编写理念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者、学校和出版机构的积极性,建设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学段,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部分公共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的优秀教材,进一步发挥教材育人作用。


2.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要坚持贯穿一条主线,着重加强三个结合,把握五个原则。“一条主线”,就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充分体现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相关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中,实现全覆盖,贯穿教材编审用全过程。“三个结合”,一是导向性和专业性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与各学科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二是一体化设计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纵向贯通,横向覆盖,整体推进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学段教材建设,兼顾不同专业类、不同课程类型教材,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三是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国家统编统审,大力推进工作理念、工作机制改革,不断创新教材编写、审核、出版、使用等方式方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建设合力。“五个原则”,即坚持正确方向,体现中国特色,增强针对性,注重创新性,强化统筹性。


3.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目标是,补充、拓展建设现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覆盖面不足、亟需加强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做到体系结构合理、质量全面提升、机制健全完备、队伍齐整精良。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200种左右精品教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列。


重点任务就是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为主线,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系列”教材建设,完善一批专科、本科、研究生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公共课程教材,着力建设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原创性教材。


4.今年年初教育部启动了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在打造“中国系列”教材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推进方案》对打造“中国系列”教材作出了部署,纳入重点任务建设。今年年初启动建设的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是打造“中国系列”教材的积极探索。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迫切需要深入总结,凝练体现在中国经济学教材中,把中国的经验概括提炼好、讲述好,以教材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加快形成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


下一步,在总结借鉴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经验基础上,将组织研究论证中国法学、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并逐步向哲学社会科学其他领域拓展,着力打造“中国系列”精品教材,加快形成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力求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发展,用中国理论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5.《推进方案》非常注重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请问,在教材建设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答: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材建设要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参与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也是高校、相关专家组织、出版机构多年来的共同愿望。《推进方案》在坚持国家统编统审基础上,大力推进工作理念、工作机制、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同时强调加强国家统筹指导,坚持“抓紧两头、规范中间”,严把入口关、审核关,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按时保质完成。


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材编写。采取国家直接编写、高校等单位申报编写和从现有教材中遴选修订等多种方式。二是教材审核。把高校等单位审读与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相结合,强化编写单位和修订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审核把关,所有教材均须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认定。三是教材出版。加强管理,实行出版准入和备案。直接编写的教材,由教育部选定出版机构。申报编写的教材,原则上由编写单位根据准入标准遴选确定出版机构。组织修订的教材,原则上由原出版机构承担。四是教材使用。坚持统一使用,同时健全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目录。对不同编写组编写的同一种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各高校可结合本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从中选用。创新的目的,是集合众智、汇聚优势,让有实力的高校等组织编写教材,让一流专家潜心编写教材,让优秀出版机构用心编辑教材,真正打造立得住、用得好、有影响的精品教材。


6.《推进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200种教材建设,这200种教材是怎样确定的?如何确保完成?

答:自2020年9月起,我们采取多种方式调研论证,研制了拟重点建设教材目录。这些教材,一是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提出的,主要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二是按照总量控制、结构合理、科学可行的原则研制的。三是组织国家教材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委会、相关教指委、学科评议组等97个专家组织反复研究论证得出的。同时,充分征求了中央有关部门和教育部内有关司局的意见建议。


为确保5年内完成200种教材建设任务,刚才已经提到,《推进方案》创新了教材建设方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制度建设压实主体责任,确保任务完成。


7.《推进方案》在实施步骤和实施保障方面有哪些安排?

答:将分两批实施,分别发布重点建设教材目录,第一批计划于2022年启动,第二批计划于2023年启动。


在实施保障方面,一是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主要包括教材遴选办法、教材审核认定办法、教材出版准入标准和备案要求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落实。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为教材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重点将分学科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组,分层分类对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教材编审人员、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相关出版机构负责人和编辑等进行集中培训。此外,在教材研究、资源建设、投入机制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举措。三是对组织领导实施提出了要求,强化政策落实、督导考核,进一步夯实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通过多措并举,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确保教材建设高效推进、顺利完成。


来源:教育部


3月11日,教育部召开视频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及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要统筹做好复试组织和疫情防控工作。各地各招生单位要充分认识复试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疫情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周密细致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复试工作。各招生单位要切实落实考试招生主体责任,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考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切实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确定复试时间、复试方式和复试办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要加强对本地招生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监督。


会议要求,要加强复试和调剂工作组织管理。各招生单位要在复试工作中,采取“两识别”“四比对”等措施,加强考生身份审核,严防替考;通过“三随机”(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等方式,加强过程监管,确保规范公平。采取现场复试的,要提前制定复试工作流程、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尽量减少不必要环节,防止人员聚集。采取远程复试的,原则上应统一复试平台,完善“双机位”“防缩屏”等技术手段防范作弊。要强化复试试题管理,充分考虑组考方式、复试人数、学科专业特点等,提前命制好充足试题,并严防试题外泄;严厉打击各类考试作弊行为,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执行调剂政策,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择优录取。招生单位(含所属院、系、所)复试、调剂工作办法及拟录取名单须报招生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备案。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考生服务。各招生单位要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及时对外公布复试工作安排、调剂基本要求、工作程序、联系咨询电话、拟录取情况等相关信息,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让考生充分知晓。积极创造条件,为考生参加考试提供合理便利,特别是要为贫困地区考生、残疾考生等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的考试服务。对于不具备远程复试条件的考生,招生单位要进行技术兜底保障,根据考生申请积极协调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提供必要合理的支持和帮助。


同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各招生单位将根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在国家分数线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将于3月底左右开通。请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密切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微信公众号:chsiyz),及时登录调剂系统和招生单位网站,查询招生单位调剂相关信息,按要求填报调剂志愿。


教育部提醒参加复试的考生放平心态,认真备考,诚信考试。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


来源:教育部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强调要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教材建设,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200种精品教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列。


《推进方案》坚持正确方向,体现中国特色,增强针对性,注重创新性,强化统筹性,聚焦7大重点任务,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为主线,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系列”教材建设,完善一批专科、本科、研究生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公共课程教材,着力建设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原创性教材。


《推进方案》在教材编写、出版、使用等方面大力创新,采取国家直接编写、高校等单位申报编写和从现有教材中遴选修订等多种方式建设,支持一流学者和有实力、高水平的高校、科研出版机构参与,合力打造精品。《推进方案》还就组织实施工作提出要求,进一步强化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确保落地见效。


据悉,《推进方案》分两批实施,2022年发布第一批教材建设目录。

来源:教育部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