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打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隔离状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海市闵行区——
探索职成教一体化办学之路
作为上海新兴的经济强区和教育大区,闵行区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迅速。区内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上海西南工程学校和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分别确立了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不同办学方向。与此同时,依托5年前成立的闵行职业教育集团(联盟),闵行区构建了1所社区学院、1所老年大学、13个街镇社区学校、503个村(居)委学习点的社区教育网络,每年开设课程班7600余个,参与学员达41万人次;每年组织主题学习活动7000余场,近50万人次参与,深受市民欢迎。
闵行区在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探索职成教一体化办学之路。为此,闵行区加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投入,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统筹,实行以“财政下拨为主、部分经费统筹、多渠道筹措”的经费筹措机制,2012年政府总投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经费近1.45亿元。同时,以科研支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深入课题研究,推动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开展了诸如《闵行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闵行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究》等课题。
一体化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资源整合,闵行区内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师资、课程等,是职成教一体化办学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
与行业企业共建,为企业员工培训开辟多元化渠道。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闵行区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等开展共建。莘庄工业区把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列入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组织教学点与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而社区内丰富的培训资源,也为企业员工培训开辟了多元化的渠道。颛桥镇根据来沪务工人员占常住人口45%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外来务工人员一体化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务工人员素质,通过挂牌成立外来建设者教育培训实验基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开展双语培训、主题征文、青年论坛等主题活动,激发务工人员热爱学习、融入上海的情感与愿望;通过设立“新颛桥人流动书吧”,组建职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学习团队,满足务工人员的学习和情感需求。
架设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盘活区内各类培训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职业学校、社区学校还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除了提供培训之外,还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架设区内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使企业与相关培训机构之间建立联系,盘活区内各类培训资源,促进区域教育资源流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莘庄工业区突出“搭建参与平台,再造服务路径”的核心,工业区的社区学校和群益职校联合推出“职业技能+学历提升”的联合招生培训项目,培训信息通过商会、工会、党员服务中心等迅速传递到企业。莘庄工业区还依托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站,整合挖掘隐形师资充实队伍,挖掘在职或退休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等近百人,使他们成为志愿者教师队伍,为园区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依托社会资源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闵行区域内中职校、社区学校、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教育资源在满足自身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同时,闵行区还积极整合区内俱乐部、敬老院、福利院、干休所等非教育性场所设施,拓展教育功能,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古美街道社区学校在充分发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外,整合民办非学历教育资源,利用民办教育机构教学场地,弥补社区学校资源的不足,积极探索与辖区内民办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合作。社区学校辅以培训、结对、讲座、资源整合、互惠互助等方式与社区内民办教育机构开展共同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文体教服务。
依托闵行职业教育联盟,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现代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闵行区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精心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现企业车间课堂化与学校课堂企业化的办学模式。目前,群益职校与西南工程学校均与1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了以一批知名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实现了培养模式订单化、培养方案实用化、实训基地企业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此外,根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工作要求,闵行区还开展了中高职贯通试点探索。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优势互补,扩大了学生的升学渠道,高校、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西南工程学校于2012年获批成为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后,与上海电机学院合作开展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群益职校和上海电机学院进一步合作,试点开展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探索更加灵活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11月28日,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多功能厅举行。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丹东市人大副秘书长金昌永,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丹东市人大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作金,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丹东一中校长兼党委书记韩应平,学院党委书记乔佩科、院长孙桂芳、副院长王元钧出席成立大会。宣传统战部、学生处、团委、思政教研部等部门工作人员,各系学生主任、辅导员、大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由宣传统战部部长温巍主持。
会上,孙院长宣布分会成立并宣读组织机构名单,她指出,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成立后,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深入研究延安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引导和培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学院科学发展。
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作金致贺词,向学院分会的成立表示衷心地祝贺。他在贺词中希望学院师生能以研究会为平台,着力弘扬新时期延安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副院长王元钧代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讲话。他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全体师生员工应继续坚持学院在弘扬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好经验、好作法,结合学院建设发展实际,不断创新载体、丰富抓手、提升内涵,真正让延安精神入脑入心,成为“辽地院”模式文化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品牌。
以延安精神研究分会的成立为契机,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相关责任部门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用延安精神凝聚人心、振奋力量,团结动员全院师生员工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省级示范院校的目标再立新功、再创佳绩,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2013年11月18日,社区残疾人专管干部培训班在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正式开课。此次培训由铁西区残联负责组织,沈阳市装备制作工程学校承办,培训时间为期1个月。为开展好此次培训,学校领导与残联领导进行了多次沟通、磋商,就培训规模、方式、专业等达成了共识,并且确认首批将对149名残疾人进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培训。
这次培训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由学校培训处负责,授课任务由计算机系承担,针对此次培训任务,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准备,注重细节安排。考虑到参培学员行动不便,机械系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楼的机房作为培训场地;信息工程系为学员提供教材资料;培训处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参培学员的服务与管理,确保学员顺利、圆满完成在我校的培训工作。
为了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更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学会运用Word软件编辑文本的全部功能,也能更好地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筛选、透视分析等强化功能,担任授课任务的杨葳和蔡娜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内容,精心备课,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11月16日下午,2013年陕西省“黄河·西光·哈斯陕西工院杯”铣工数控车工技能大赛在陕西工院开幕。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庄永杰,陕西省总工会技协办副主任吕斌,陕西工院副院长王晓江,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博源,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专家组组长王鼎泉,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渭河工模具总厂厂长净拴省,以及大赛冠名单位——陕西黄河工模具公司支部书记郝振宇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陈博渊主持。
王晓江副院长致欢迎词,他对大赛的如期举行表示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裁判和参赛选手的到来表示欢迎,对社会各界给予学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王晓江简要介绍了学院发展史和办学成果,并指出大赛对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意义,希望各位选手珍惜机会,赛出水平。他表示,在第五次承办大赛之际,学院必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赛事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吕斌、净拴省也分别致辞,高度肯定了大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表达了对大赛和参赛选手的美好祝愿。冠名单位代表郝振宇介绍了企业,参赛职工、大学生选手以及裁判组代表分别进行了宣誓。庄永杰宣布大赛开始。
据悉,本次大赛由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联合主办、陕西工院承办,大赛设普通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三个工种,分为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两个环节,理论考试于开幕式当日下午举行,实操比赛在于16至17日在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举行。全省8家企业、5所高职院校,共78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来自全省13所高职院校的14支代表队,4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比赛要求选手在5小时内完成机床安装调试,故障检修,数控编程、零件加工等环节。经过两轮10个小时的激烈比赛,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二队、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一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四个代表队获一等奖。
本次比赛的优胜队将作为备选队代表湖北省参加明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吸引了浙江亚龙、北京发那科等业内多家企业到现场观摩考察、物色人才。多名选手现场被国内一流企业录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供稿)
汉中市教育局把提升中等职业办学质量、实现中职学生充分就业作为全市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多渠道促进中职学生高薪就业,全市2013级中职毕业生全就业“双证书”合格率达到96%,就业率达100%,实现了优质就业。
做好安置,学校推荐对口就业。近年来,市教育局指导13所中职学校配备一名副校长专职负责就业安置工作,统筹学校安置办、实训部等职能处室,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安置工作,强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多次选派人员赴江苏、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洽谈,为毕业学生选择专业对口、就业环境好、薪酬待遇和社会信誉高的企业和用工单位。全市毕业生中92.6%通过学校推荐实现了对口优质就业。
加强指导,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切实开展学生就业意愿摸底调查工作,进行就业预期分析,开设就业培训和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配合汉中市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对中职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创业和服务县域经济,今年共有871名毕业生实现本地就业,其中合法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296人。
引导鼓励,实现学生灵活就业。积极引导中职学生参加高考,今年共有142名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和深造,其中升入本科院校9人,高职高专院校115人,自考拿到高层次学历18人。鼓励中职学生参军入伍45人。通过指导学校面对市场办学,大力推进“一县一品”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举办校办工厂等形式,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真正达到毕业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求职就业时“用技能说话”,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实现充分就业。
中新河北网保定11月8日电 7日,保定市政协副主席赤光明一行就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期间,调研组先后来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保定职教中心、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实训课堂,了解学校特色办学情况。
赤光明表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保定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就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希望政协委员多关心关注职业教育,发挥人才库、智囊团、联系广泛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搭建校企联系桥梁,促进该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保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据悉,截至2012年底,保定市共有各类中、高等职业院校118所,在校生18万余人,专任教师1万余人。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据了解,拨款标准适用于全省各类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学校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拨付中等职业学校公用经费。其中,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休闲保健类、教育类、司法服务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每生每年2800元;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电工电子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专业,每生每年3300元;体育与健身类、医药卫生类专业,每生每年3900元;文化艺术类专业、旅游服务类的烹饪专业,每生每年4500元。
此外,山东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及实习实训责任保险也纳入生均公用经费拨付范围。
这里的中职招生为何火爆
——长沙中职“一减一增”现象解读
今年秋季开学,在许多地方的中职学校为生源发愁时,湖南长沙的中职招生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大部分学校能够招满,甚至还有不少学校招生非常火爆。
长沙财经学校,3200多人报名只录了2160人;长沙汽车工业学校,1200人报名,实际录取942人;长沙高新工程职业技术学校,1500人报名,实际录取1150人……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长沙县职业中专、浏阳市职业中专、宁乡县职业中专等市县职业中专。
“从四处求生源到大部分学校招满,招生从无门槛到有门槛。近3年来,长沙中职学校的招生发生了‘大逆转’。”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建林告诉记者,尽管是省会城市,但长沙普职分流比例却达到6∶4,中职招生规模每年保持在5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2008年长沙共有中职学校117所,今年锐减到67所,5年共减少了50所。
长沙中职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一减一增”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市场与规范,“两只手”推动中职洗牌
10多年前,长沙中职教育发展也经历过一段低谷。上世纪90年代末,长沙城区中职学校林立,“三五间房,七八个人,就能办一所学校”,最多时达160所。
曾任长沙市教育局职成处处长的封纪琴说,那时各校之间专业重复,办学条件简陋,常常为了生源恶性竞争,部分学校向初中学校购买生源,给学校和老师回扣,办学成本陡增,无力改善办学条件,最终恶性循环。2003年以后,一些中职学校难以为继,开始停止招生或者关停、倒闭。2003年长沙还有中职学校132所,到2008年减少到117所,今年进一步减少到67所。
“中职学校洗牌,一是因为市场之手的调节,优胜劣汰;二是规范办学行为的约束,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法律的手段,使一批学校相继被撤并、停招或吊销办学资格。”长沙市教育局职成处处长黎彬告诉记者。
为了遏制中职办学乱象,长沙市从2009年起,在全市中职学校进行专业技能抽查,并向社会公布。
“一些学校盲目跟风,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学校就立马开设什么专业,全然不顾自身的师资和设施条件。结果是家长花了钱,学生花了时间,却收获不大,难以就业。”王建林说,长沙市实行专业技能抽查,对那些学生总体成绩偏差的学校,市教育行政部门黄牌警告,甚至让其停办专业,从而倒逼那些名不副实的专业自行消亡。
2010年,长沙市首度公布对全市所有中职在校生的专业技能抽查结果,9所中职学校的12个专业合格率低于60%,被黄牌警告。2011年,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等4所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连续两次抽查合格率未过六成,被停止招生,另有6所学校相关专业因为合格率低于60%或违规,被黄牌警告。
抽查结果在全市中职学校引起巨大震动,不少校长纷纷感叹:“点穴点到位了!专业一旦被黄牌警告,向社会公布,谁还会来学校就读啊?”4年来,长沙市对20余所学校的专业实行了黄牌警告,停办了10多个学校的相关专业。
质量与品牌,提升中职吸引力
在校长们看来,经过前几年的抽查,一些办学不规范,或盲目跟风上马的热门专业逐渐失去吸引力,并停止招生,各校开始夯实做强本校的品牌专业,一批中职名校脱颖而出,这也是学校招生火爆最根本的原因。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是中建五局子弟学校,2003年,学校只招到100多人,学生招不来,来了留不住,留下又出不去,学校濒临关门。因为教师对学校发展不满,“已经有两届领导班子被炒鱿鱼”。
教职员工市场意识薄弱,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发展方向迷茫。学校如何走出困境?新上任的校长蒋必祥决定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中建五局做了35年的建筑行业,有了35年的行业积累,搞建筑我们搞不赢谁呢?”
在专业设置上,蒋必祥精心打造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两个专业,同时让中建五局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他还向教职员工反复灌输“学校对接产业、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的现代职教理念。学校迅速驶上发展快车道,从2006年起,招生开始呈现火爆局面,每年招生1000人以上。
作为长沙市一所老牌名校,长沙财经学校办学32年,招生状况始终无忧,近几年还压缩招生2000人。校长肖建军说,学校办学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注重自身办学质量的提升,而质量提升的保证首先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借助国家示范校建设契机,学校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学校实训室在全省名列第一,物流、会计、烹饪、酒管、美容美发等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整个教学楼就是实训室,真正做到了教与学无缝对接。
记者了解到,尽管长沙中职学校数量减少,但高水平的学校却在增多。目前,长沙拥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2所、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16所。近几年,全市中职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5%以上。
从“放养”到统筹,区域聚合提升中职竞争力
在校长们看来,长沙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统筹,为提升中职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8年,长沙出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确定了加快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形成以“河东”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与“河西”长沙职业创业园区为中心、以四县(市)职教中心为网点的职业教育布局的思路,构建起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
规划实施5年来,确定的思路基本成为现实。由市政府投资14亿多元建成的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位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占地1103亩(不含学生后勤生活配套用地),目前已有长沙市财经学校等6所职校入驻,在校生近2万人。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是基地学校之一。校长胡冬生说,学校进驻后,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不再是原来那所只有20亩地、2000多人共用一个大厕所的老校了。学校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放养”状态,融入园区经济,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
打造职教城仅仅是长沙统筹职教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举措。近年来,长沙各项中职发展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令人瞩目:
在全市范围内强力调整优化各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全市城区内63所中职学校实行差异化发展,突出建设各自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每所学校只办一大类专业,各校逐步形成了以一两个主打专业为特色的发展态势。同时,长沙市内,某一大类专业只有两所学校在办,目的是避免重复建设,既形成良性竞争,又防止一家独大。
从2011年起,长沙市又对中职学校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学校缺编所聘人员的工资,全由财政买单。此前,许多中职学校聘请企业教师,都是学校自筹经费或干脆不聘。政策实施两年来,打通了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近3年共核拨缺编经费6700多万元,用于自主聘用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其中,湘菜大师许菊云等300多名行业专家成为中职学校的兼职教师。
此外,长沙市还探索实施“学分制”,满足中职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特长发挥,为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拓展了空间;实行预备员工制,企业与学校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共同教学、共同考核;出台《长沙市中职学生毕业标准》,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全面执行,加强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过程化、系统化评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服务力。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