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在发展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打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隔离状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海市闵行区——

  探索职成教一体化办学之路 

  作为上海新兴的经济强区和教育大区,闵行区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迅速。区内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上海西南工程学校和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分别确立了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不同办学方向。与此同时,依托5年前成立的闵行职业教育集团(联盟),闵行区构建了1所社区学院、1所老年大学、13个街镇社区学校、503个村(居)委学习点的社区教育网络,每年开设课程班7600余个,参与学员达41万人次;每年组织主题学习活动7000余场,近50万人次参与,深受市民欢迎。

  闵行区在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探索职成教一体化办学之路。为此,闵行区加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投入,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统筹,实行以“财政下拨为主、部分经费统筹、多渠道筹措”的经费筹措机制,2012年政府总投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经费近1.45亿元。同时,以科研支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深入课题研究,推动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开展了诸如《闵行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闵行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究》等课题。

  一体化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资源整合,闵行区内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师资、课程等,是职成教一体化办学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

  与行业企业共建,为企业员工培训开辟多元化渠道。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闵行区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等开展共建。莘庄工业区把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列入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组织教学点与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而社区内丰富的培训资源,也为企业员工培训开辟了多元化的渠道。颛桥镇根据来沪务工人员占常住人口45%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外来务工人员一体化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务工人员素质,通过挂牌成立外来建设者教育培训实验基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开展双语培训、主题征文、青年论坛等主题活动,激发务工人员热爱学习、融入上海的情感与愿望;通过设立“新颛桥人流动书吧”,组建职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学习团队,满足务工人员的学习和情感需求。

  架设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盘活区内各类培训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职业学校、社区学校还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除了提供培训之外,还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架设区内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使企业与相关培训机构之间建立联系,盘活区内各类培训资源,促进区域教育资源流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莘庄工业区突出“搭建参与平台,再造服务路径”的核心,工业区的社区学校和群益职校联合推出“职业技能+学历提升”的联合招生培训项目,培训信息通过商会、工会、党员服务中心等迅速传递到企业。莘庄工业区还依托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站,整合挖掘隐形师资充实队伍,挖掘在职或退休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等近百人,使他们成为志愿者教师队伍,为园区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依托社会资源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闵行区域内中职校、社区学校、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教育资源在满足自身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同时,闵行区还积极整合区内俱乐部、敬老院、福利院、干休所等非教育性场所设施,拓展教育功能,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古美街道社区学校在充分发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外,整合民办非学历教育资源,利用民办教育机构教学场地,弥补社区学校资源的不足,积极探索与辖区内民办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合作。社区学校辅以培训、结对、讲座、资源整合、互惠互助等方式与社区内民办教育机构开展共同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文体教服务。

  依托闵行职业教育联盟,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现代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闵行区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精心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现企业车间课堂化与学校课堂企业化的办学模式。目前,群益职校与西南工程学校均与1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了以一批知名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实现了培养模式订单化、培养方案实用化、实训基地企业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此外,根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工作要求,闵行区还开展了中高职贯通试点探索。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优势互补,扩大了学生的升学渠道,高校、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西南工程学校于2012年获批成为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后,与上海电机学院合作开展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群益职校和上海电机学院进一步合作,试点开展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探索更加灵活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新华网重庆12月8日电(记者周凯 茆琛)就业率普遍达到98%的中职学校,招生反而陷入“吃不饱”的尴尬——这是记者近期在重庆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访时发现的怪象。这些中职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造成怪象的原因除了社会偏见外,还包括校企合作缺乏制度规范、职业教育“立交桥”尚未完全打通等因素。为扩大生源,个别中职学校盲目增加招生成本,给中职学校招生竞争造成不良影响。

  就业率100% 起薪水平高

  “今年一样有很多企业过来要人。”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柳孜亮说,“学校毕业生从未遭遇过就业难,不少学生的就业目标是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

  柳孜亮的话生动介绍了重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重庆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唐天强介绍,该校今年毕业生约2500人,除个别学生因个人原因外,几乎100%就业,平均一个学生约有3个企业争抢,重庆开县职教中心副校长周德竹表示,该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一直是“用工荒”。毕业生被沿海、重庆主城企业提前预订是常态,本地工业园区多次向学校要人学生都不愿意去。

  重庆中职学校的就业形势好,毕业生起薪也不低。渝北区职教中心校长张扬群介绍,该校5大专业群覆盖了重庆汽车、机械、电子等主要产业,90%的学生输送给了重庆各大工业园区,每年毕业3500人仍供不应求,服务类专业学生平均月薪2000多元,制造类专业学生平均月薪接近4000元,呈现就业率、就业待遇的“双高”特点。唐天强介绍,该校今年毕业生约2500人,除个别学生因个人原因外,几乎100%就业,平均一个学生约有3个岗位,“像汽车、数控等专业学生实习的时候月薪就有2000元,转正之后少则3000元,多则5000元,超过一般大学生的平均工资。”该校今年毕业的数控专业学生刘世忠去年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第三名,当场被一科研机构录用为正式员工,月薪6000元。

  招生遇冷 生源竞争激烈

  “今年学校计划招收2500人,但只招到2000人。”重庆万州区一所职业学校负责人介绍,万州中职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辖区有11所中职学校,在招生遇冷的情况下,生源竞争比较激烈。

  高就业率并未给中职学校带来高入学率,中职学校不愁“出口”愁“进口”的情况并非重庆万州区独有,不少中职学校招生季都“吃不饱”。重庆市开县每年初中毕业生有2万多人,县内三所中职每年招收5000多人,生源很丰富。但一位中职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每年1200人的招生计划都很难完成。

  部分中职学校反映,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与学生人数挂钩,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抢生源给初中校长或班主任老师高额回扣已成为潜规则,每年的“生源大战”大幅抬高了学校的运行成本。此外,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中途流失外出打工,挤占了中职的生源。

  技能提升和发展空间受限 中职发展障碍待破冰

  “我不想一直在车间生产线工作,希望能有机会去高校深造提升技术水平和学历,获得更高的职位。”开县巨龙职业学校毕业的谭小勇告诉记者。谭小勇在一家汽车生产企业打工,月薪4000多元。

  不少中职学生和谭小勇一样,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技术水平。为帮助这些学生实现理想,重庆市近年来持续提高职业学生升学比例,2012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1.4万人,比例达到12%,高职院校升入本科达到3000余人。但受整个招生政策影响,高校招生向普高生倾斜,职普“立交桥”仍不完全通畅,多数中职学生难以进一步继续提升学历和技术水平,中职容易成为“断头教育”。

  中职学生深造空间有限,既容易加深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也可能使初中毕业生放弃接受中职教育的机会。重庆不少中职学校的负责人建议,一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责任,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对在师资培训、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使中职学生获得更多提升技能的平台;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还可加快设立独立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比例,适当放宽高职院校“专升本”比例,在职教学生继续教育上给予政策倾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到,要‘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如果这一内容尽快在地方得到落实,也会给中职学生创造一个由中职、经高职、到本科的成才新路径。”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副院长管军说。
山东打破“天花板”和“隔离墙” 
让职业教育“脱胎换骨”  

        这两天,潍坊商业学校里边格外地热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分赛场就设在这里,财会、物流等专业的各路顶尖好手正进行激烈的角逐。

  对于这样的阵仗,潍坊商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并不觉得新鲜。从2006年至今,学校共获得山东省技能大赛金牌76枚、全国技能大赛金牌26枚,有10个专业的42名教师参与技能大赛的辅导。2009年以来,学校连续4年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总数第一名。2010年以来,连续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总数第一名。

  “技能大赛的举办,一系列备赛、参赛、评赛活动,将学校原先固有的‘养马式’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极富挑战性的‘赛马制’新型办学机制。”潍坊商业学校校长于建平最清楚,学校近年来的点滴变化,都源于山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2012年,教育部与山东省签署部省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协议。抓住这一契机,山东省寻求突破创新,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确定为省委常委重大调研课题和省政府教育专项调研课题。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带领9部门开展了4次专题调研、20余次研究调度,系统提出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职业教育既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支撑,又有对教育改革的突破作用,而不是简单就职业教育谈职业教育,这与过去的认识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目前,山东省已经出台和正在制定的制度有16项,涵盖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等。省财政业已计划在近3年内拿出专款10亿元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走进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一时间分不清这里到底是学校还是工厂。教学、研究所、产业同在一个园区,“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纺织服装系教师王俊英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3个1/3,“1/3在课堂,1/3在企业,1/3在科研,教师在承担生产任务的同时,进行教学管理,变以前的课堂讲授为车间实地操作。”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绝不仅仅是从课堂到车间那么简单,还要给职校学生以技术技能、学业晋升的路径、发展的希望和公平的机会。在8所中职学校、11所高职学校和12所应用型本科学校,山东省开展了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3年高职教育与2年本科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录取线分别超过当地普通高中录取线、全省本科二批录取线。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表示,职业教育没有有机地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教育’,打破向上的‘天花板’和左右衔接的‘隔离墙’,试点不是要做成一种招生模式,而是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对接,实现培养模式的革新。”

  从2013年秋季起,山东省对全省中职教育在校生全部免除学费,将免学费补助转换为按专业补助公用经费的新机制,对第三年级同样全额拨付公用经费。山东省还提出通过采取财政奖补、选派公办教师支教、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试点民办职业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职业教育的春天,正在慢慢走近。曾经是“大冷门”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如今成了考生眼中的“香饽饽”。招生就业处处长王金诺列出了一组数据作对比,“以前九成学生来自农村,现在有四成来自城市;以前各专业大多是‘和尚班’,现在有四成是女孩。有30%的孩子是家长代替做出的决定,30%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作为潍坊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系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各方努力转变社会理念,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真正有尊严、能成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于121日在武汉召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职教学会以及学会各分支机构代表、行业企业代表和全国职业教育战线的60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展示一年来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共话未来美好发展前景。辽宁省职业教育学会由副会长高鸿和秘书长高红梅同志带队,全省30余名职业院校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山东9个税种优惠支持职教发展

学生勤工俭学收入免征营业税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等联合出台税收政策,明确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9个税种通过免税等方式优惠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山东明确规定,企业为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支付的报酬等费用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尹桂瓒表示,这一税收优惠政策不仅会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还将促进更多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学徒,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山东明确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院长耿建敏表示,这一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支持学校开展培训活动,还通过免征营业税增加了学校办学收入,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山东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教育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处长王光表示,这一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企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对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及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提供了良好条件。

  山东还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1128日,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多功能厅举行。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丹东市人大副秘书长金昌永,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丹东市人大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作金,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丹东一中校长兼党委书记韩应平,学院党委书记乔佩科、院长孙桂芳、副院长王元钧出席成立大会。宣传统战部、学生处、团委、思政教研部等部门工作人员,各系学生主任、辅导员、大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由宣传统战部部长温巍主持。

    会上,孙院长宣布分会成立并宣读组织机构名单,她指出,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成立后,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深入研究延安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引导和培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学院科学发展。

    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作金致贺词,向学院分会的成立表示衷心地祝贺。他在贺词中希望学院师生能以研究会为平台,着力弘扬新时期延安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副院长王元钧代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讲话。他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全体师生员工应继续坚持学院在弘扬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好经验、好作法,结合学院建设发展实际,不断创新载体、丰富抓手、提升内涵,真正让延安精神入脑入心,成为“辽地院”模式文化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品牌。

    以延安精神研究分会的成立为契机,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相关责任部门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用延安精神凝聚人心、振奋力量,团结动员全院师生员工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省级示范院校的目标再立新功、再创佳绩,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20131118日,社区残疾人专管干部培训班在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正式开课。此次培训由铁西区残联负责组织,沈阳市装备制作工程学校承办,培训时间为期1个月。为开展好此次培训,学校领导与残联领导进行了多次沟通、磋商,就培训规模、方式、专业等达成了共识,并且确认首批将对149名残疾人进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培训。

    这次培训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由学校培训处负责,授课任务由计算机系承担,针对此次培训任务,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准备,注重细节安排。考虑到参培学员行动不便,机械系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楼的机房作为培训场地;信息工程系为学员提供教材资料;培训处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参培学员的服务与管理,确保学员顺利、圆满完成在我校的培训工作。

    为了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更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学会运用Word软件编辑文本的全部功能,也能更好地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筛选、透视分析等强化功能,担任授课任务的杨葳和蔡娜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内容,精心备课,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这次铁西区民政局组织的对社区残疾人专管干部的培训工作,体现了政府对残疾人工作的支持和关怀,也是装备学校继承担军转培训与就业工作、承担企业员工培训等工作之后,提高培训质量,拓展培训宽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的又一有力举措。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决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山东将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遴选具备一定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结对合作培养学生,支持具备一定学力基础的学生完成学业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预备技师证书。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以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2007年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转发了《关于推进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2007年以来,省财政及各地配套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专项经费近2.5亿元,现已开发了中职主体项目22个,高职主体项目15个,大型仿真模拟实训教学系统50余个,在30余个重点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目前,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已在全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中推广使用,满足省内95%以上职业院校在校生学习需要。

        1116日下午,2013年陕西省“黄河·西光·哈斯陕西工院杯”铣工数控车工技能大赛在陕西工院开幕。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庄永杰,陕西省总工会技协办副主任吕斌,陕西工院副院长王晓江,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博源,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专家组组长王鼎泉,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渭河工模具总厂厂长净拴省,以及大赛冠名单位——陕西黄河工模具公司支部书记郝振宇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陈博渊主持。

        王晓江副院长致欢迎词,他对大赛的如期举行表示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裁判和参赛选手的到来表示欢迎,对社会各界给予学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王晓江简要介绍了学院发展史和办学成果,并指出大赛对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意义,希望各位选手珍惜机会,赛出水平。他表示,在第五次承办大赛之际,学院必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赛事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吕斌、净拴省也分别致辞,高度肯定了大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表达了对大赛和参赛选手的美好祝愿。冠名单位代表郝振宇介绍了企业,参赛职工、大学生选手以及裁判组代表分别进行了宣誓。庄永杰宣布大赛开始。

        据悉,本次大赛由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联合主办、陕西工院承办,大赛设普通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三个工种,分为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两个环节,理论考试于开幕式当日下午举行,实操比赛在于16至17日在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举行。全省8家企业、5所高职院校,共78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本报讯(通讯员 窦文纲 王兆富)近日,山东鸿基科技集团与山东省临朐县政府举行了子午线轮胎及配套项目签约仪式,这是临朐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据悉,山东鸿基科技集团是一家大型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一直与临朐县职业学校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是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主要合作企业之一。今年,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了解到该企业项目建设计划后,积极进行联系洽谈,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此次双方签约的子午线轮胎及配套项目,总投资40亿元,占地1500亩,主要建设年产2400万套半钢子午线乘用轮胎、240万套全钢载重轮胎的生产线。


“终点教育”有了“立交桥”

辽宁八千中职生直通本科院校



  “从2012年到现在,辽宁省中职升本科的人数达到8000人,高职升本科9000人。”近日,辽宁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章雪冬面对中央教育新闻采访团宣布的这一数字让众多记者眼前一亮。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都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中职教育变成“终点教育”,高职教育就是“断头教育”,而在对待职业教育“断层”尤其是与本科层次教育衔接问题上,国内各省份的态度与做法不一致。较之一些兄弟省份只放开“中职升大专”或者让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象征性招收几十个“专升本”,辽宁省的改革举措可谓“大手笔”。

  据介绍,从2012年起,辽宁省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实验边总结、边探索边完善的原则,在15所“二本及以上”本科院校完成了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指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布局;制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相适应的“中职对口升学”、“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制度和实施办法;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组织开发30个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和50个中高职一体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生直升本科不是天方夜谭。”辽宁省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省教育厅出台了《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招生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并规定省内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招初中生的成人中专)应届毕业生可报考本科专业。

  据章雪冬介绍,2012年省外属于985大学的天津大学,以及省内的大连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医学院等15所“二本及以上”高校,面向全省应届中职毕业生招生2490人。招生专业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动物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交通运输、金融学等23个专业。

  根据《实施办法》,应届中职毕业生报考本科的,要本着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填报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及一个服从志愿,文化基础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00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满分60分;专业课考试包括专业综合课和技能考核,其中专业综合课满分为300分,技能考核满分为100分;总分为760分。

  据透露,应届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综合课由辽宁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命题、制卷、评卷和登分工作,考试时间为6月7日至9日,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同期进行;技能考核由省教育厅指定的职业技能考核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时间为6月10日至15日。

  然后由辽宁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划定本科录取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成绩控制分数线,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成绩控制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提供档案。天津大学录取则按文化基础课加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提供档案。录取新生名单由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审批,招生学校负责签发录取通知书。

  据章雪冬介绍,2013年,西安科技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鞍山师范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科技学院也加入到招收应届中职毕业生的队伍中来,招生学校达到22所;新增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技术、采矿工程、测绘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招生专业总数增至31个,计划招生人数翻了一番达到5518人,约占当年应届中职毕业生总数的3%。

  鞍山市职教城管理会主任吴庆丰介绍,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设在职教城,职教城内其他11所职业院校学生足不出城就可以实现一年制中职、三年制中职、初中毕业五年制高职、中职毕业三年制高职或四年制职业本科的立体互通,使职教城在全国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招生数量由2011年的8226人,增加到2012年的8831人,再到今年的9326人。

  “职业院校70%的生源来自县以下地区,职业教育绝对不能办成‘坑农’的教育。”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亚军说,农村家长辛辛苦苦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攒五六万元钱。如果孩子读了几年职业院校,钱也花完了,最后又回家待业的话,就是“二次致贫”。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鼓励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不能在更高层次的教育类型中拒绝中职毕业生。”张亚军认为,“给他们一个机会,定会还社会一个惊喜。”

  据辽宁省教育厅负责人透露,2014年全省本科院校面向应届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计划将稳定规模并保持逐年适度增加。同时,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该省还积极探索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

  首先,在全省规划遴选一批与辽宁支柱产业对接、以实施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为主体的重点建设专业,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支持普通本科院校与具备条件的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

  其次,实施招生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毕业生四年制,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二年制的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

  第三,研究探索适合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毕业报考专业硕士的办法与途径,做好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回应“中职生直通本科院校”是否在应对“二本及以上”高校生源危机问题时,辽宁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此项改革是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以及建设职业教育强省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的,既考虑了与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又避免了将职业教育泛化;既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相对独立、类型层次结构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又没有矮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高职教育投入低得丢人?高职人数激增,院校财政拨款无法保障?日前,广东省政协科教文体文员会的20几位委员听取了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对高职教育情况的汇报并座谈。省财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学生人数增加程度大大超出预计,高职院校拨款难以保障。

  笔者注意到,已经制定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的10个省/区/市,广东省未在其中。没有制度的约束,没有标准的参照,广东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的落实自然“难以保障”。

  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讲,拨款与否、拨款数量的多寡,不仅存在省份、地域上的差异,还存在身份上的差异。高职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公办民办等标签,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分管,有省管市管、政府管企业管、教育部门管行业部门管等。毋庸置疑,身份决定了经费来源,这种“分门别类”必然造成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冷热不均。

  早在2009年,深圳高职院校生均经费预算内拨款标准就达到了深圳普通本科教育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江苏省内高职院校的发展呈现“高原”现象,当然与地方财政大力支持分不开;上海市的公办高职不仅“洋气”,政府同时也加大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给予生均补贴……

  地域不同、经济环境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学校的风格和发展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可否认,办好职业教育,钱不是万能的,没钱绝对是万万不能的。笔者一位来自西部高职圈内的朋友,在参观完江苏省的两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对比自己所在省份的高职院校,感慨万千,甚至用“一个开法拉利,一个骑自行车”来形容,可见,背后的资金投入差距之大。

  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央的想法和规定都是好的,但是一到了地方就走样,甚至会适得其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最为紧密,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繁荣离不开办学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投入、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地方产业的兴衰都极大地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

  笔者以为,当下,要说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恐怕还是要先转变政府、领导者的理念。

  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室副主任马洪范介绍,美国职业教育主要由社区学院承担,其经费5%来自联邦政府拨款,60%来自州政府拨款,11%来自地方政府拨款,15%来自学费收入,9%来自其他收入;新西兰职业教育经费70%来自政府,20%来自学费,10%来自社会资助;澳大利亚TAFE学院90%以上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从初始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来看,国际上发达国家政府投入占比更大,奥地利为98%、荷兰92%、法国84%、挪威80%~85%。

  不得不承认,政府在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都对省级政府提出了制订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的工作要求,财政部在2009年、2012年印发的文件中也再三要求建立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机制,但是,大多数省级政府都不依法行政,以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往往雷声很大,雨点则很小。当然,这背后有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在一些领导眼里办职业教育不容易出政绩等功利性的原因。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曾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520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5.9%的人感觉自己所在地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较少。67.6%的人希望,高职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逐步达到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的标准。

  2012年,本科生均拨款大都达到或接近1.2万元,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本应该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不该受到歧视,但现有的高职生均拨款却大都在4000~8000元之间。加大经费投入,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前提,充分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也已是众望所归。毋庸讳言,仅靠领导们开个会或者政府发个红头文件,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主动转变观念,真正意识到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变当前不作为的状态。

  拨还是不拨,依照什么标准拨款,这是省级政府不容回避的一道思考题。
        即便是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今年,广西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6%。这究竟是何种原因呢?

  面向产业平衡人才供求

  在广西工业重镇柳州,数十万的产业技术工人支撑着工业之基。“几年来,柳州新增的10万产业工人中,有近7万人来自职业院校。”柳州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柳州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柳州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与零部件生产等支柱产业优势,学院打造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品牌专业,带动了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桂林市依据产业布局整合职教资源,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龙头,整合全市所有旅游职业院校、科研、企业机构,组建了桂林国际旅游职业教育园区,成为推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人才基地。

  近年来,广西教育厅围绕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打造“14+10”千亿元产业集群,指导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设置了与石化产业、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配套的70个专业及一批专业群,同时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建成了柳州市职教园区、北部湾职教园区、南宁市职教园区、崇左市职教园区,四大园区建设规划总投资达73亿元,入驻职业院校3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20万人。

  面向就业校企互利共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连续10年就业率在96%以上。教务处处长鞠红霞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柳州职院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实现了课程建设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据了解,该学院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形成并实践了“两延伸双渗透”的“二维”模型课程体系。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连续3年达98%,铁道类专业就业率达到100%。早在2008年,学院就开始牵头筹建广西首个职教集团——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人才订单培养、专业和课程共建、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等合作方式,办出了行业特色。正是得益于此,2013级新生一进校就被南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抢先预订,362名学生进入“订单班”学习。

  在百色,田东职业技术学校与百川基金会合作,开办“百川励志班”,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创办“巾帼励志班”,解决了百色、河池地区每年近900名寒门学子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同时也给他们解决了就业与深造难题……

  经过不断探索,广西多所职院已经形成了“植入式工作站”“校中厂”“厂中校”“承接产品生产”“接管企业生产线”联合共建实训中心等建设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面向创业激发富民新动力

  “过去外国游客到我们这儿旅游,经常要跑到外面去吃饭,现在我们学会了做西餐,就可以把客人留下来了。”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村开农家乐的潘勤德乐呵呵地说。今年1月,他跟村里20位村民自发来到桂林旅专,参加了3天免费专业培训,学习客房标准化管理、烹饪西餐等。

  桂林市教育局副局长时曦介绍,这并不是个例,桂林旅专、桂林市旅游职业中心学校、广西烹饪学校、广西桂林商贸旅游技工学校等,都曾组织人员到过贫困村,免费给村民们培训。

  在都安县职教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职教中心实训室练习电工维修操作工序的一批学员。他们在此免费学习35天后,将参加统一考试,合格者可拿到特种作业上岗操作证。

  职教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开办了电工、电焊、养殖、汽修、竹藤编织等培训。如今镇上95%以上的农户从事竹帽、藤篮编织生产,产品远销欧美。两年来,该县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让2000余人实现脱贫致富,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000多人。(通讯员 罗勋湖 记者 刘昆)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山东省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财政“买单”吸引业界精英进职业院校任教,职业院校教师由学校面向社会公开自主招聘,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财政经费拨付标准,并于2014年争取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

  山东决定将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80%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用于聘用专业兼职教师。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专业兼职教师由学校自主招聘,兼职教师薪酬待遇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财政经费拨付标准。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表示,这一举措支持职业院校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实训、研发,让更多业界精英走进学校。

  山东还提出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在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下,由学校遵照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自主招聘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教师,并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办法。

  此外,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重在教学实绩和专业技能,要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取得多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从今年起对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实行分类评审。2014年,山东将争取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中职学校教师也有可能成为“教授”。
        11月10日,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技能比赛,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来自全省13所高职院校的14支代表队,4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比赛要求选手在5小时内完成机床安装调试,故障检修,数控编程、零件加工等环节。经过两轮10个小时的激烈比赛,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二队、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一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四个代表队获一等奖。

  本次比赛的优胜队将作为备选队代表湖北省参加明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吸引了浙江亚龙、北京发那科等业内多家企业到现场观摩考察、物色人才。多名选手现场被国内一流企业录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供稿)

      汉中市教育局把提升中等职业办学质量、实现中职学生充分就业作为全市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多渠道促进中职学生高薪就业,全市2013级中职毕业生全就业“双证书”合格率达到96%,就业率达100%,实现了优质就业。

  做好安置,学校推荐对口就业。近年来,市教育局指导13所中职学校配备一名副校长专职负责就业安置工作,统筹学校安置办、实训部等职能处室,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安置工作,强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多次选派人员赴江苏、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洽谈,为毕业学生选择专业对口、就业环境好、薪酬待遇和社会信誉高的企业和用工单位。全市毕业生中92.6%通过学校推荐实现了对口优质就业。

  加强指导,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切实开展学生就业意愿摸底调查工作,进行就业预期分析,开设就业培训和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配合汉中市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对中职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创业和服务县域经济,今年共有871名毕业生实现本地就业,其中合法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296人。

        引导鼓励,实现学生灵活就业。积极引导中职学生参加高考,今年共有142名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和深造,其中升入本科院校9人,高职高专院校115人,自考拿到高层次学历18人。鼓励中职学生参军入伍45人。通过指导学校面对市场办学,大力推进“一县一品”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举办校办工厂等形式,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真正达到毕业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求职就业时“用技能说话”,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实现充分就业。

  

        中新河北网保定11月8日电  7日,保定市政协副主席赤光明一行就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期间,调研组先后来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保定职教中心、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实训课堂,了解学校特色办学情况。


        赤光明表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保定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就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希望政协委员多关心关注职业教育,发挥人才库、智囊团、联系广泛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搭建校企联系桥梁,促进该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保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据悉,截至2012年底,保定市共有各类中、高等职业院校118所,在校生18万余人,专任教师1万余人。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据了解,拨款标准适用于全省各类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学校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拨付中等职业学校公用经费。其中,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休闲保健类、教育类、司法服务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每生每年2800元;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电工电子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专业,每生每年3300元;体育与健身类、医药卫生类专业,每生每年3900元;文化艺术类专业、旅游服务类的烹饪专业,每生每年4500元。

  此外,山东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及实习实训责任保险也纳入生均公用经费拨付范围。

这里的中职招生为何火爆

——长沙中职“一减一增”现象解读

  今年秋季开学,在许多地方的中职学校为生源发愁时,湖南长沙的中职招生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大部分学校能够招满,甚至还有不少学校招生非常火爆。

  长沙财经学校,3200多人报名只录了2160人;长沙汽车工业学校,1200人报名,实际录取942人;长沙高新工程职业技术学校,1500人报名,实际录取1150人……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长沙县职业中专、浏阳市职业中专、宁乡县职业中专等市县职业中专。

  “从四处求生源到大部分学校招满,招生从无门槛到有门槛。近3年来,长沙中职学校的招生发生了‘大逆转’。”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建林告诉记者,尽管是省会城市,但长沙普职分流比例却达到6∶4,中职招生规模每年保持在5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2008年长沙共有中职学校117所,今年锐减到67所,5年共减少了50所。

  长沙中职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一减一增”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市场与规范,“两只手”推动中职洗牌

  10多年前,长沙中职教育发展也经历过一段低谷。上世纪90年代末,长沙城区中职学校林立,“三五间房,七八个人,就能办一所学校”,最多时达160所。

  曾任长沙市教育局职成处处长的封纪琴说,那时各校之间专业重复,办学条件简陋,常常为了生源恶性竞争,部分学校向初中学校购买生源,给学校和老师回扣,办学成本陡增,无力改善办学条件,最终恶性循环。2003年以后,一些中职学校难以为继,开始停止招生或者关停、倒闭。2003年长沙还有中职学校132所,到2008年减少到117所,今年进一步减少到67所。

  “中职学校洗牌,一是因为市场之手的调节,优胜劣汰;二是规范办学行为的约束,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法律的手段,使一批学校相继被撤并、停招或吊销办学资格。”长沙市教育局职成处处长黎彬告诉记者。

  为了遏制中职办学乱象,长沙市从2009年起,在全市中职学校进行专业技能抽查,并向社会公布。

  “一些学校盲目跟风,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学校就立马开设什么专业,全然不顾自身的师资和设施条件。结果是家长花了钱,学生花了时间,却收获不大,难以就业。”王建林说,长沙市实行专业技能抽查,对那些学生总体成绩偏差的学校,市教育行政部门黄牌警告,甚至让其停办专业,从而倒逼那些名不副实的专业自行消亡。

  2010年,长沙市首度公布对全市所有中职在校生的专业技能抽查结果,9所中职学校的12个专业合格率低于60%,被黄牌警告。2011年,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等4所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连续两次抽查合格率未过六成,被停止招生,另有6所学校相关专业因为合格率低于60%或违规,被黄牌警告。

  抽查结果在全市中职学校引起巨大震动,不少校长纷纷感叹:“点穴点到位了!专业一旦被黄牌警告,向社会公布,谁还会来学校就读啊?”4年来,长沙市对20余所学校的专业实行了黄牌警告,停办了10多个学校的相关专业。

  质量与品牌,提升中职吸引力

  在校长们看来,经过前几年的抽查,一些办学不规范,或盲目跟风上马的热门专业逐渐失去吸引力,并停止招生,各校开始夯实做强本校的品牌专业,一批中职名校脱颖而出,这也是学校招生火爆最根本的原因。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是中建五局子弟学校,2003年,学校只招到100多人,学生招不来,来了留不住,留下又出不去,学校濒临关门。因为教师对学校发展不满,“已经有两届领导班子被炒鱿鱼”。

  教职员工市场意识薄弱,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发展方向迷茫。学校如何走出困境?新上任的校长蒋必祥决定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中建五局做了35年的建筑行业,有了35年的行业积累,搞建筑我们搞不赢谁呢?”

  在专业设置上,蒋必祥精心打造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两个专业,同时让中建五局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他还向教职员工反复灌输“学校对接产业、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的现代职教理念。学校迅速驶上发展快车道,从2006年起,招生开始呈现火爆局面,每年招生1000人以上。

  作为长沙市一所老牌名校,长沙财经学校办学32年,招生状况始终无忧,近几年还压缩招生2000人。校长肖建军说,学校办学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注重自身办学质量的提升,而质量提升的保证首先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借助国家示范校建设契机,学校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学校实训室在全省名列第一,物流、会计、烹饪、酒管、美容美发等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整个教学楼就是实训室,真正做到了教与学无缝对接。

  记者了解到,尽管长沙中职学校数量减少,但高水平的学校却在增多。目前,长沙拥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2所、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16所。近几年,全市中职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5%以上。

  从“放养”到统筹,区域聚合提升中职竞争力

  在校长们看来,长沙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统筹,为提升中职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8年,长沙出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确定了加快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形成以“河东”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与“河西”长沙职业创业园区为中心、以四县(市)职教中心为网点的职业教育布局的思路,构建起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

  规划实施5年来,确定的思路基本成为现实。由市政府投资14亿多元建成的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位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占地1103亩(不含学生后勤生活配套用地),目前已有长沙市财经学校等6所职校入驻,在校生近2万人。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是基地学校之一。校长胡冬生说,学校进驻后,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不再是原来那所只有20亩地、2000多人共用一个大厕所的老校了。学校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放养”状态,融入园区经济,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

  打造职教城仅仅是长沙统筹职教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举措。近年来,长沙各项中职发展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令人瞩目:

  在全市范围内强力调整优化各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全市城区内63所中职学校实行差异化发展,突出建设各自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每所学校只办一大类专业,各校逐步形成了以一两个主打专业为特色的发展态势。同时,长沙市内,某一大类专业只有两所学校在办,目的是避免重复建设,既形成良性竞争,又防止一家独大。

  从2011年起,长沙市又对中职学校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学校缺编所聘人员的工资,全由财政买单。此前,许多中职学校聘请企业教师,都是学校自筹经费或干脆不聘。政策实施两年来,打通了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近3年共核拨缺编经费6700多万元,用于自主聘用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其中,湘菜大师许菊云等300多名行业专家成为中职学校的兼职教师。

  此外,长沙市还探索实施“学分制”,满足中职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特长发挥,为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拓展了空间;实行预备员工制,企业与学校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共同教学、共同考核;出台《长沙市中职学生毕业标准》,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全面执行,加强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过程化、系统化评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服务力。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