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山东商职院由学生审题、挑刺,创新考试形式——

考题学生出 试卷各不同

  本报讯 “鉴于大家课后作业相互抄袭严重,置我于不死不活之‘仙境’,本人毅然决然撅腚反击,让你们自己编制习题,看谁出的题最酷,相互博弈,最后,选出‘酷题’编入‘题库’,作为期末考试的试题考考大家!”在学期之初,面对6个班的学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课教师王建平就抛出了这样的“考试奇招”,并提醒学生“此招极为凶险,各位需汗毛直竖!”

  “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睡觉,课后做练习题时互相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王建平告诉记者。针对这一问题,王建平在依托“世界大学城”云平台改进课堂教学、搞“翻转课堂”教学的同时,转变日常练习检测和期末考试的思路与方式,让学生出题、审题、互相挑刺比拼,最后形成期末考试的“博弈题库”,加强过程性学习检测。

  王建平首先制定了出题考试规则:6个班级的学生自然组成“6个军团”,以教材和课件内容为“战区”(出题范围),每个班5人一个学习小组分成若干个“攻击小队”,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为“武器装备”,既可以自己编制题目,也可以改编教材上的题目,每人每章至少出1道题目,一个小组至少出5道题目,题目不能和教材上的练习题重复,也不能和别的学生先出的题目重复,并要附上答案。

  “每个班级还要成立‘学生审题团’,根据题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和难易程度给每个学生计分,该项计分作为过程性考核的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同时,将评审合格的题目选入在线试题库,作为期末考试试卷的备选题目。”2013级暖通班班长冯昌庆说。如果题目发生重复,就以先上传者优先入选,后上传者就要重新编制题目;如果先上传者编制的题目有误,就由后上传者顶替。王建平说:“要想后来居上,就要学会找碴儿、就要挑刺、相互比拼!”

  “根据这一办法,早出题目重复的几率小,出题就相对容易;相反,如果题目出得越晚,重复的几率就越大,需要出的题目就越多、难度就越大。”冯昌庆说,“因此,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想尽早出题完成学习任务,以免题目被别的同学出了,自己出好几道题都完不成出题任务。”

  按照该校依托云平台建设的“在线考试检测平台”统计,王建平所教的6个班级,很少有学生只出1道题,一般都在3至7道题左右。2013年第二学期,每个班级出题1300多道,6个班级总共出题近万道,这上万道题目经“学生审题团”评审合格后,入选期末考试试题库。在期末考试时,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各类题型,为每个学生组合一套试卷,进行在线考试检测。

  “因为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后重新组合的,所以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考试时想抄其他同学的答案也没法抄,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冯昌庆说。

  “虽然看起来后出题的学生需要出得更多,好像‘吃亏了’,实际上他们付出得更多,学习的收获自然就更多。‘学生评审团’的成员需要辨别审核全班的题目,学习收获自然更大。此外,每个学生不仅自己要琢磨出题,还要研究别人的题,自然而然就进入学习状态了。”王建平说,“以前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教材还是崭新的,很多学生连一遍都没翻过;现在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的书都翻烂了,说明学生认真钻研教材了。”

  “王建平老师让学生出题、随机抽题考试的教学检测评价办法,是基于学校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和‘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山东商职院院长钱乃余表示,“教师们把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全部在云平台上共享,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云平台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而不是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上。”目前,学生出题、随机抽题考试及自主在线学习的做法,已在山东商职院试点推广。(记者 魏海政)

一所高职如何赢得50亿元投资

  ——新疆克拉玛依职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纪实

  “从2013年1月1日起,学院正式移交给克拉玛依市政府,这意味着学院的身份变了,由过去的企业办学转变为政府办学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和,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如今,新的学院建设已进入快速期,2014年学院将陆续搬入新址办学。”

  不仅如此,转变为政府办学后,学院还将从现在的所在地——独山子,搬迁至100多公里外的克拉玛依市,直接融入当地经济转型发展中。更值得自豪的是,学院还赢得了克拉玛依市政府、新疆油田公司、西部钻探公司等政府和企业超过50亿元的资金投入。王和告诉记者,这50亿元用于建设克拉玛依工程教育基地,2014年学院搬迁到基地办学,届时学院所有软硬件将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从“被视为包袱”到“赢得50亿元投资”,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做到的呢?

  危机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被抛弃,个中滋味不好受啊。”谈到过去,王和这样对记者感叹道。

  由于隶属于新疆油田公司,2006年在组建6年后,学院面临石油企业实施重组改制、主辅分离的新形势——石油企业不再办学历教育。克拉玛依职院被所属企业列为禁止投资的单位,要求学院控制发展、稳步退出。

  学院被视为企业的包袱了,全院上下一下子慌了手脚,面临艰难抉择。

  王和对记者说:“尽管面临如此困难,但我们没有放弃,而是转换角色,主动服务当地经济转型发展。”

  “过去,服务对象仅是石油企业,这就决定了学院的专业以石油类为主。”学院党委书记彭建春说,“到了被抛弃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这样发展下去没有出路。”

  然而,就在学院寻找出路的关键时期,机遇来了。2010年,伴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克拉玛依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努力把克拉玛依打造成“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定,标志着克拉玛依市的发展要转型了。”克拉玛依市副市长王军说。

  “从服务一个企业,到服务整个地方经济,服务新的产业链,学院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彭建春说,“对学院来说,这就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学院从调整专业设置入手,目光紧盯当地经济转型和发展需求。为满足当地用人需求,学院实行了“大类招生,宽口培养,突出能力,按需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制定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学院便开始实行“一书多证”的教学改革,要求每名学生在走出校门时,都要实现“1234目标”:即一张毕业证书;两个证,一个是汽车驾驶证、一个是计算机等级证;三种语言,即外语、汉语、工程语言;四项技能,即钳工、电工、主专业和辅修专业职业资格证。

  成立职教园区,服务产业转型

  钻井班学生卢科战,在学院完成了为他“量身打造”的课程和实训后,最后一学年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一毕业就上岗,这缘于学院牵头成立的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带来的好处。

  以学院为龙头的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整合了新疆“三大油田、四大石化基地”的职教资源,这个庞大的优质资源库,形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学院因此拥有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和告诉记者,园区采取“一园四区多中心”的布局方式,紧紧依靠石油石化行业,密切联系新疆三大油田、四大石化基地、相关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为石油石化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提供产学结合、技术服务平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形成了以服务石油石化产业上下游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有了新机制,独山子石化公司、独山子区政府和克拉玛依职院共同投资3.7亿元合建的5万平方米图书文化中心,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乐园。

  同时,依托行业优势,学院强化实训设施建设,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提高。投入建设资金3184万元,完成了机泵维修钳工、固井作业仿真、采气地面仿真、油气储运等31个校内实训室和19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了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如今,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为油田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不同层次和工种的培训,5年培训达到15万人次。

  “成立石油石化职教园区后,培养人才的资源更加丰富了,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互动频频,服务当地产业转型也更给力了。”克拉玛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程教育基地建设总顾问赵武生说,“这也是我们决定投入50亿元给学院的重要原因。”

  职院毕业生成当地争抢的宝贝

  “我们学院曾经有一名学生,技能很好,原本被用人单位看中了,可后来却没有被聘用。”王和说,“最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认为,这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这件小事让学院开始反思。“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就是要紧跟企业需求办学,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王和的这个观点,来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学院每个专业有突出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的,操作性强。”王和告诉记者。学院有39个专业,相应的,有针对这些专业特点的39个人才培养方案。

  石油化工专业是学院的主干专业,虽然不能建一条石化生产线,但学院与独山子石化厂毗邻,校企共同制定了“校企共享,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托独山子石化公司,坚持企业“环境育人3年不断线”的办学特色。

  新生到校后,首先要去独山子石化厂参观和观摩,了解生产环境和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仿真系统练习虽然在计算机上完成,但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一样,学生很快就能熟练操作。

  最后一年,学生到石化厂顶岗实习,采取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张东说:“经过校企轮换学习,理论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顶岗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了。”

  已经在一家大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陈晓宁告诉记者:“学院专业化的职业精神培养让我进入企业后,很快就适应了企业管理,没有陌生感。学生在学校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进入企业就能最快进入角色,适应管理。”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9家大型优质企业来到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签订2013年订单招生协议,学院单独招生计划全部被提前“预订”。据统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

  高质量毕业生带来了高质量就业。学院副院长周刚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工作一年后平均每月可拿到3500元,绝大部分毕业生的月工资都超过5000元。用人单位和家长满意度超过90%。” (记者 蒋夫尔)

        只有以企业真实产品研发促进课程改革,才能让教学改革变得更有方向。与企业合作的一大好处是能紧紧抓住市场脉络,用企业的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需求来引领教学,绝对不会让专业变“空”。在达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线生产的丝绸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教师带着学生共同研发的。当这些产品在纺织服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时,参与研发的学生们也已早早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通讯员 徐健丰 周曦 王颖

        最近,浙江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的学生在业内特别活跃。他们为著名画家陈家泠制作的系列服装,成为泼墨创作的艺术品载体,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在暑期社会实践时所创作的面料图案,被企业相中制作成实物,并在第18届中国国际家纺面料展上大放异彩;他们在与浙江省内高校同台比拼的服装技能大赛上毫不逊色,前十席中占了两席……

        用研发敲开企业大门

        学生为何能在业内如此受欢迎,还得从达利女装学院的成立说起。达利女装学院是由杭职院与达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二级学院,通过近5年的紧密合作,已成为融学校专业建设及企业生产研发各环节为一体的校企共同体,双方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用创新的方式孵化高级蓝领人才。

        达利女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是最早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的专业。当时,在达利公司技师的指导下,学院采购了一批先进的电脑横机设备,刘桠楠等3位专业教师带领一些学生,使用这些设备,承接了企业的研发项目作为小范围合作的尝试。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就研发出一批深受市场欢迎的针织围巾产品,获得公司的高度认可,从此敲开了专业加入公司新产品研发的大门。

        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与企业合作的一大好处是能紧紧抓住市场脉络,用企业的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需求来引领教学,绝对不会让专业变“空”。达利女装学院近年来招生火爆的时装零售专业,就是在企业的强烈建议下设置的。

        在2010年前后,国外许多知名女装品牌进驻国内市场,在全国开设了几百家专卖店,国内的服装产业从过去以生产为主,向研发、销售两个终端转型升级。在达利女装学院的理事会上,各理事不仅及时告知了服装产业的变化趋势,还透露了店长、导购等营销人才奇缺的状况。

        摸准市场风向标的杭职院决定立即设立时装零售专业方向,并从服装设计班、市场营销班选择了部分二年级学生组成该方向第一个班级。学校与达利公司准确定位就业岗位,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从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层面实施文化育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兼具时装意识与营销知识的学生,很快受到服装零售企业的追捧。

        以项目促进课程改革

        只有以企业真实产品研发促进课程改革,才能让教学改革变得更有方向。以纺织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原来按照印花、提花等不同面料进行分类的传统教学因为理论性太强,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从2012年开始,达利女装学院的这一专业根据达利产品研发项目进行课程改革,不仅在达利公司找到了真实产品研发项目,而且让师生的专业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达利女装学院与达利公司在研发任务上的合作越来越多。服装设计专业师生为达利旗下品牌设计春夏装354款;针织专业教师承担达利旗下品牌秋冬针织围巾的研发任务,完成样品150余款,投产78款;纺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作品,已有200余款被达利公司采用,其中100余款已投入生产……此外,双方还合作成立丝绸产品创意研发中心,达利女装学院的教师将借助这个平台,带领学生全面融入达利公司的产品研发任务中。

        由于优秀作品被企业选中即可直接投入生产,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针织专业二年级学生李健说,他平均两三天就能完成一件针织样衣,而且都是按照达利公司的设计图纸和生产要求进行制作的。他指着两件挂在毛衫研发中心墙上的样衣自豪地说:“今年春天,我做的这些衣服就会出现在美国市场上。”

        靠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不久前,达利公司接到一批特殊工艺的生产订单,由于工艺复杂,公司原有设备略显紧张,需要再增加一台起皱花式机,公司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达利女装学院。

        “没问题,我们是一家人,只要达利公司有需要。”达利女装学院副院长徐剑马上联系设备管理员,为达利公司生产部的刘师傅办理了借用手续。徐剑说,“我们是一家人”并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多年的合作已经让达利女装学院与达利公司习惯了人员、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借用设备、安排实习、完成项目、邀请专家授课讲座……在有的学校、有的专业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在他们之间都不过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顺利借到设备后,刘师傅顺口向徐剑问了一句:“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原来,刘师傅除了是达利公司的员工,同时还是杭职院的学生。通过成人高考的他,就读于杭职院为达利公司专门设立的双元制班级,班里的同学就是与他在企业生产线上并肩作战的同事;上课的老师,就是与他在企业研发任务上经常打交道的杭职院老师。这样一来,不仅让刘师傅这样的一线技术骨干的文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且更能加深校企合作的融合度,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各环节上的合作更扎实。

“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破解

  “后示范”时代高职发展困境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之路

  在众多大学毕业生四处寻找工作的今天,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截至2013年12月2014届毕业生已有1100多名毕业生签约企业。2013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高就业率、高质量就业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棵“梧桐树”就是该院特色鲜明的“嵌入式”科技服务引领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突出,我院毕业生不愁找工作,源于学校和企业‘嵌入式’校企合作。”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明生教授说。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起初背靠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建立起了“血缘式”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划归地方之后,虽然亲情依旧,但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实习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国家示范校建设时期,为了顺应校企合作新的发展形势,学院在深入行业调研的基础上,与中国铁建实施“六共同”合作教育模式,全面深化校企合作。

  后示范校发展时期,随着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呼声越来越高,单一的、简单的技术服务无法解决企业深层次的技术难题。刘明生书记正是基于这一研判,果断提出“嵌入式”校企合作新模式,“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一般是综合性技术难题,需要多专业、多技术、校企共同研究解决。”

  教学嵌入 企业需求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北斗星”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六共同”合作教育、入学订单班、“2+1”订单班等多种形式,都是想方设法把企业引入学院,使企业嵌入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目前,学院已经与中国铁建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与其所属15个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实施“六共同”合作教育模式,即共同培养急需人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拓宽就业渠道、共同建立保障机制。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中国铁建各个企业,认真调研新形势下企业需求,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构建基于生产项目的做中学课程体系,创建合作教育工作站,搭建“做中学”课程实施平台。在与企业合作中,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创建了集项目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能鉴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合作教育工作站,开设“工地流动课堂”。工地在哪里,课堂就设在哪里。企业的需求在哪里,学校的教学着力点就在那里。企业需求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北斗星。

  2012年10月7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铁十八局六公司合作成立石家庄地铁合作教育工作站, 学院师生主要承担石家庄火车站地铁预留工程施工监测任务。工作站内,通过互兼互聘的六名学校教师和五名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了《隧道工程》、《地铁车站施工》、《地铁施工监测》等专业课程的现场项目教学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245名学生现场教学、60人次的认识实习和32人次的顶岗实习任务。

  “在这里实习接触到的人太多了,包括同事、领导,还有第三方、监理方和施工人员。吃住在一起,难免会有些矛盾,但我们的共同目的是一致的:一起努力把工作做好,所以我们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把工作做好,一句话,少说话多做事。”学院交通系大三学生胡学成对合作中的人际交往感触颇深。实习后同学们表示,实践让我们得到了这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引企嵌入 以综合应用研发助推校企深度融合

  企业的需求往往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为更好地服务企业,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打破“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的局面,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将企业技术研发、数据处理等类项目引入学校,引企入校,使企业的部分功能嵌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

  该院针对建筑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专门成立了建筑结构工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2013年研发中心引进了华北地区某一线城市数字城市化项目,在校企双方教师指导下,40余名学生综合运用Photoshop、3Dmax、CAD等软件,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首批3000多个建筑物单元的数字成图任务,合格率高,一次性通过验收。真实的生产项目、严格的技术要求、标准的作业规程充分锻炼了学生三维成图的各方面能力。这40余名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几家同类企业相中,高薪诚邀他们签约。

  引企入校可以充分发挥学院的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在石家庄地铁合作教育工作站,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十八局六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开展了工程施工控制测量技术、盖挖法立柱桩精确定位技术、工程施工监测新技术等研究。其中,学院杨新伟博士、李君君老师等与项目部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的“白光数字图像频域分析法在地铁基坑施工监测中的应用”课题被河北省教育厅立项为2013年度科研课题。

  引企入校,把企业的部分功能嵌入到教学一线,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知不能行,非真知”的实践要义。在沪昆高铁南昌轨道板场工作站,该院骆宪龙教师和两名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与企业人员经过多次试配调整,共同设计了一套适合当地供料的C60高等级砼拌和方案。师生从试验室的设计、仪器设备的配置与安装调试、试验室制度的建立、设备操作规程的制定到设备运行台账的建立,加班加点,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地完成了实验室的组建任务。学生从中掌握了项目试验室整体架构的设计与建设的整个过程,完全具备了施工试验检测的能力,这是在学校课堂里根本不可能学到的。

  科技嵌入 校企紧密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实施“服务强校”战略,通过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近三年,该院与中科院半导体所等单位联合成功申报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成功申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独立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重点课题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3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4项。科技研发能力日渐增强。

  2013年初,青岛地铁2号线开工,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明生的大力支持下,以隋修志教授为组长的教学科研团队主动出击,以项目部的形式承担了青岛地铁2号线香港路段长达八公里的施工监测任务。2013年9月又通过投招标承揽了蓝色硅谷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第三方监测项目,作为甲方代表对整个工程进行沉降量测及监控。前后共有60多人次学生直接参与了监测工作,目前仍有30多名学生在施工现场从事监测任务。学生在校内实习,不用承担责任,错了再测,反复多次都可以,而在施工现场,尤其是在从事真实生产任务、承担质量责任的岗位,心理压力陡增,责任感急剧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不言而喻。施工生产不仅锻炼了师生的技术技能,也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各种机会改进工法。

  青岛地铁施工线路长、路况复杂,监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地表沉降监测点很多都在马路上,每个监测点都要在路面上钻直径160~200毫米、深200毫米的孔,然后安置带盖的钢护筒、埋设监测点。近4000个监测点遍布马路上,既影响城市美观,成本又高,工序又复杂。学生们经过多次现场勘查、反复试验,将孔的直径缩小到50毫米,然后订做标准转接头,用转接头加套管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仅此一项就为施工方节约了16万元,受到地铁指挥部的高度赞扬,并建议在青岛地铁全线推广。

  文化嵌入 激活铁道兵精神和企业文化活性因子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悠久铁道兵历史的院校,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中铁道兵所属的军队院校,1984年随铁道兵一起集体转业。“铁道兵”三个字如石琢刀刻一般嵌进石铁职院人的骨髓。石铁职院人秉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价值主体理念,把传统精神适时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工程单位现状。项目部随着工程走,哪里有工程哪里就会成为工作驻地,工作有很大的流动性。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牵挂、驻地生活艰苦枯燥,都成为了学生就业工程局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学院顺势挖掘铁道兵精神“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精神传统,将其贯穿于从新生入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的全过程,使“铁道兵精神”深深嵌入学院文化和办学精神当中,融合为富有勃勃生机的强有力的脉动之源。

  在教学和实训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秉承铁道兵精神,将“铁道兵精神”和“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精神相互结合,在实习实践岗位,采用“一岗双修”形式,既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熟练与提高,也注重学生对铁道兵精神的理解、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吸收以及自身职业道德的养成,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融入快、上手早,不出校门就能成为一个“准职业人”。“下得去、耐得苦、用得上、留得住”已经成为企业对就业学生评价的口头禅。

  校企双向嵌入寻找到校企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使校企合作达到了无边界深度融合状态,既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求,又找到了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摆脱了在学校内、教室里培训学生技能的狭小圈子,开拓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嵌入式合作要强化校企互动、攻坚克难、优质高效三个意识,更要有三股子劲:一股子钻劲、一股子巧劲、一股子韧劲。钻劲解决的是开发技术密集型背景下的技术无竞争空间;巧劲解决的是敢于打破现有工艺流程束缚的创新意识;韧劲解决的‘咬定’企业这座青山不放松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刘明生书记这样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嵌入式合作”的精髓。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张华庆和青岛恒星集团董事局主席、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陈昌金,日前共同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恒星学院书画院揭牌,师生们将有机会和中国硬笔书法界的名家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感受书法的魅力。

  陈昌金表示,随着近年来对恢复书法教育、恢复书法课的呼声日涨,全国各地一些教育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书法教育,纷纷开设写字课。青岛恒星职院将借助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这个平台,邀请书法名家开设“书法选修课”。

  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超过半数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自己记不清笔画,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副书记、恒星书画院院长陈文亮说,汉字博大精深,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随着科技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汉字受到了冲击,传统手写文字的习惯已被悄悄颠覆,提笔忘字、写不好字、不会写字的“汉字危机”现象逐步显现,很多年轻人退化成名副其实的“键盘手”、“失写族”。

  陈文亮表示,写字不仅是快速记录语言的一种方式,还能培养情趣、陶冶心灵。俗话说“字是人的脸”,如果彻底放弃了书写练习,大学生在求职时写一笔很难看的字肯定不会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如果是教师写出很难看的字也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亮相。
昆明理工高职本科培养“灰领人才”

“学生进了工厂后,既能当班组长,也能当工程师”

  跨进2014年的门槛,昆明理工大学(简称“昆明理工”)城市学院院长袁希平的心情很美——该院2014届、也是首届高等职业本科的2256名毕业生中,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签订了满意的就业协议。在袁希平看来,这得益于学院较为准确的人才战略——培养适销对路的“灰领人才”。

  “灰领”介于“蓝领”与“白领”之间,其动手能力强于普通本科生,理论水平则高于高职生。袁希平告诉记者:“我们的学生懂管理、能实践、会操作。打个比方,我的学生进了工厂后,既能当班组长,也能当工程师。”

  在国内,“灰领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无成熟范例可循。我们的就业市场长期面临“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的矛盾。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高等职业教育又多停留在专科层次,与产业发展需求尚存距离。作为云南省唯一获批开展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院校,昆明理工于2010年成立了城市学院,专门探索“灰领”的炼成之道。

  初来昆明理工城市学院者,常会有“身在企业”的错觉。自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在城市学院内建设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工程实训基地”、“经济管理实训基地”等包含几十个实训室的五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一线锻炼,是名副其实的“校中厂”、“厂中校”。

  走进“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高达10米的“厂房”里排列着各类大型金属材料热处理器、焊接设备、汽车检测设备等。拥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的(注:国际焊接工程师为ISO14731国际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城市学院工程专业教师万祥明从1台价值1300多万元的德国焊接设备下探出身子,告诉记者:“我们城市学院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都占总课时的40%~45%。以我教的学生为例,他们修满一定学分后,就可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加工中心高级技工证书’,增加了就业竞争力。”

  前不久,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昆明理工城市学院办招聘会。该集团人力资源科科长原本对“高职本科生”的素质既好奇又怀疑,可学焊接出身的他亲自面试了几个学生后,不禁大为惊讶:“看来你们平时练得不少啊!”12个在面试中对答如流的学生就这样被当场签下。

  “不同于强调学科性的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人才的,所以要尽可能加强‘实战’,让学生提前进入‘灰领’的角色。”袁希平解释为什么要建设几大实训基地。

  人在校园便可接触并熟悉相关的一线先进技术,这让学生们觉得很“过瘾”,常常没事就泡在实训基地里。在“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一个实训室内,几十台崭新的苹果台式机前,学生们正在专注地进行动画设计和非线性编辑的练习。该院动画专业大二学生路聪表示,“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艺术设计类软件、设备,我们在这里都能上手练习。我有个朋友也是学动画的,他对我羡慕得要死!”

  为了加强这些未来“灰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昆明理工城市学院也在不断调整课程设计。分管该工作的城市学院副院长钟嘉玉告诉记者:“我们注重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产业的流程来综合设计课程。”对于基础理论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钟嘉玉强调“不多不少,扎实够用”;而那些紧密契合生产的课程,则会以“课程包”的形式供学生们自主选择。

  “比如你是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那么‘零件设计、零件制造、工艺美化’等立足于生产岗位的课程集合就是一个课程包。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其职业规划,自由选择两个课程包。”钟嘉玉说。

  尽管眼下该院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乐观,但回想起当初招生的不易,袁希平深感“摸着石头过河”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了解。“不少家长觉得高职本科是个四不像,不敢把孩子送过来。”

  事实上,从20世纪中叶起,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就已在欧美各国迅速崛起。袁希平认为,职业教育应尽快在国内建立其完整体系,“中职——高职——高职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是他理想中的“人才培养链”。而放眼全球,这样的人才链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近日,根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材料公示”专栏提供的信息,陕西工院立项建设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

        201112月,陕西工院启动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两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经过两年建设,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29,学院召开项目预验收会议,对两个立项建设的专业进行了认真总结,撰写了《项目总结报告》,填报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制作了典型案例、宣传画册及专题网站。11中下旬通过省级验收,12中旬通过两部评议。

        今后,学院将充分发挥这两个专业建设项目的引领作用,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和推广建设成果,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月30日下午,由宣传教育部、学生工作部主办的2013年“立德树人”论坛在崇文南楼第五会议室举行,全院16个党总支选送的21位选手参加了论坛。党委书记邓志辉、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副院长王晓江出席论坛,张勃、王超联、梅创社、杨卫军、高凤香担任评委,160余名教职工现场观摩比赛。
        来自教学、学生教育管理和党政工作一线的21位选手分别围绕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服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班级管理、三风建设等主题,交流和分享了在学生日常教育、精细化管理、养成教育、思政课教学创新过程中的新思考、新实践和新成果。经过评委现场打分,教务党总支程军栋、材料学院党总支郝平同志荣获一等奖,机关第一党总支王艳、柴继红,数控学院党总支王国柱同志获二等奖,工商学院党总支张敏娜、化纺学院党总支卢寅、机关第二党总支马邵利、信息学院党总支何瑾、机械学院党总支孙延五位同志分获三等奖。
        比赛结束后,党委副书记王天哲作精彩点评。他指出,本次论坛体现出准备认真充分;“说育人、讲奉献”真情实感;取得的成果丰硕,发人深思等三个特点,展示了陕西工院教职工对工作的崇高责任和对学生真诚无私的大爱。他强调,立德树人贵在知行合一,我们的探索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难题和短板,这就要求我们要读懂学生、因势利导,立足学生实际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率先垂范,将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生活化,践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围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道德高尚、人格独立、身心健康、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人才。
        据了解,
“立德树人”论坛是陕西工院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而设立的全院范围的比赛。作为陕西工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年度重头戏,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全院教职工均可报名,经各党总支选拔后择优参赛。


陕西工院2013年“立德树人”论坛举行


党委书记邓志辉、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副院长王晓江出席论坛

        1月2日下午,陕西工院与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西诺”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签字暨“西诺牙科设备实训室”揭牌仪式在崇文南楼第一会议室举行。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爱国、营销总监窦波、总经办主任聂西社、技术部副经理魏小峰、手机事业部制造部经理何林昌、总装车间主任刘登峰和陕西工院院长崔岩、副院长王晓江、教务处、数控工程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出席,王晓江副院长主持仪式。
        在签字仪式上,崔岩院长对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表示感谢。他说,学院将尽快落实协议内容,竭力发挥陕西工院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等优势,谱写校企合作新篇章,达到社会、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李爱国总经理介绍了在企业工作的陕西工院毕业生情况。在展望企校双方的美好合作前景时,他表示,本次强强联合,共育人才,企业有信心与校方深度融合,将本次合作建成咸阳地区校企合作的典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随后,崔岩院长与李爱国总经理代表双方单位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书,并共同为“西诺牙科设备实训室”揭牌。
        仪式结束后,李爱国总经理一行还在副院长王晓江等陪同下,参观了新建的西诺牙科设备实训室及焊接技术、机加工技术、FANUC数控系统应用等实训场所,并就订单班管理、顶岗实习、技术外协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诺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签字暨西诺牙科设备实训室揭牌仪式举行


崔岩院长与李爱国总经理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书


西北医疗总经理李爱国、营销总监窦波、总经办主任聂西社、技术部副经理
魏小峰、手机事业部制造部经理何林昌、总装车间主任刘登峰出席签字暨揭牌仪式


院长崔岩、副院长王晓江、教务处处长杨卫军、数控工程学院
党总支书记南欢、院长卢文澈、副院长刘军旭参加了签字暨揭牌仪式


崔岩院长与李爱国总经理为“西诺牙科设备实训室”揭牌


李爱国总经理一行参观新建成的西诺牙科设备实训室


李爱国总经理一行参观焊接技术实训中心焊接机器人

        日前,教育部思政司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官方网站发布结果公示,代表陕西省参赛的陕西工院演讲作品《父亲的足迹我的路》(侯涛)、小品《爸爸再爱我一次》(付胜利、蒋鹏等)分获表演艺术类全国三等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教育部思政司、纪检组监察局以“中国梦·廉洁情”为主题,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共评选出表演艺术类、书画摄影类、艺术设计类、网络新媒体类4大类作品一、二、三等奖328项。陕西工院认真组织,积极参与,创作和遴选了6部优秀作品参加角逐,共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结果公示


演讲《父亲的足迹我的路》获表演艺术类三等奖


小品《爸爸再爱我一次》获表演艺术类三等奖

        12月18日至22日,由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浙江杭州举行。陕西工院体育部教师汪聚伟、王海虎与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的270名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参加了大赛体能测试、急救操作、微课程作品、教案设计、主项和副项等六个项目的角逐,汪聚伟同志获得中年组二等奖,王海虎同志获得青年组三等奖,陕西代表队获最佳组织奖。

        学院上下高度重视本次比赛和筹备工作,参赛教师利用课余精心准备、搜集整理资料、扎实备战。比赛中,发挥勇于拼搏、不畏强手、顽强作战的精神,与全国同行进行了公平的切磋和竞争,比赛间隙彼此交流、学习,了解了全国高职体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学习了兄弟院校的先进体育教学经验,也为陕西工院体育教学创新和改革明晰了思路,积累了实践经验。

代表陕西省出战的陕西工院两位教师


陕西代表团合影

        浓墨重彩谱写华章,坚定信念再启新篇。回首2013年,陕西工院外宣工作以打造“陕西工院”优质教育品牌为核心,精心策划,主动出击,发挥校内外媒体优势,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新闻及专题宣传,持续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全年在腾讯网、新浪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陕西省教育厅官方网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媒体发布新闻1230篇,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工业报、中国纺织报、陕西日报、咸阳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咸阳广播电视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18个社会媒体上刊发新闻、专题宣传41篇。其中,国家级媒体刊发稿件28篇,为陕西工院发展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瞄准市场、拓宽渠道、就业帮扶——高校出“组合拳”积极应对“最难就业季》

        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要闻”栏目以《高校出组合拳积极应对最难就业季》为题,对陕西工院2013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报道,并被教育部门户网站、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报道指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中已有1000多名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设立了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预警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紧紧围绕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先后投入1.5亿元构建起“国家-省-院”三层并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开设了工程测量、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新专业,完成化工与纺织、汽车与物流、服装工程学院的转型。为培养对口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该院将目光瞄准“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上。有79个冠名订单班陆续成立。通过企业为学院把脉献策,联合开发课程标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毕业生真正与职业岗位实现了无缝对接,一大批上手快、干得好、潜力足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2、《中国教育报》:《陕西工院11名毕业生入职清华园》
        12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三版刊发《11名高职生清华当教师,陕西工院学生被聘为实验师指导本科生实训》。文章以陕西工院机电维修、电气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6个专业的2014届11名毕业生受聘进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担任实验员引出多形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的良好就业态势。11月26日,《陕西日报》、11月21日《华商报》分别予以报道。
        7月25日,《中国教育报》以图文形式刊发了全面展示陕西工院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欧姆龙校企合作的宣传文章《好风助力千帆竞,校企携手育人才》,从合作缘起、扎实推进、硕果累累、未来展望四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陕西工院与欧姆龙公司深度合作育人的丰硕成果,引起社会和考生家长的广泛关注。
        3、《中国工业报》:《陕西工院组合拳打出成功就业季》

        7月30日,《中国工业报》A4 版以《紧跟市场需求、实施招就联动、强化精细服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合拳打出“成功就业季”》为题专版报道陕西工院如何从“紧跟市场办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招生就业联动,健全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用心关注学生,提升就业精细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将“最难就业季”转化为“成功就业季”。
        4、《中国青年报》:《陕西工院亮剑2013就业季》

        7月29日,《中国青年报》第六版刊发了题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亮剑”2013年就业季》的文章,从“全程就业指导,夯实学生就业基础”、“创新课程体系,丰富学生就业内涵”、“畅通信息渠道,服务学生高效就业”、“全员参与就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准确就业定位,多元化引导学生就业”、“创新就业模式,打造特色就业品牌”六个方面,图文并茂地报道了陕西工院多措并举成功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季”,圆满完成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5、《中国纺织报》:《陕西工院毕业生接地气,成为职场香饽饽》

 

        7月26日,《中国纺织报》第四版以《毕业生接“地气” 成为职场“香饽饽”》为题,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接轨典型职业标准”、“校企融通,度身打造高级技能人才”、“创新引领,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三个维度图文并茂地报道了陕西工院纺织服装类专业工学深度融合培养专业人才,毕业生享誉行业企业。
        6、《陕西日报》:《陕西工院本届千名毕业生就业世界五百强》

        5月28日,《陕西日报》在科教新闻版头条聚焦陕西工院“2013届千名学生就业世界五百强”。
        7月28日,《陕西日报》第四版刊发了题为《实施分层培养,打造精品团队——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倾心培育“招牌”教师队伍》,该文从“以德为本,多措并举塑造良好师风”、“实施分层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行四项计划,打造精品团队”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陕西工院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的有力举措和显著成效,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6月5日,《陕西日报》在第6版以《最“难”就业季里的最“热”订单生——陕西工院百名订单生入职欧姆龙》为题,报道陕西工院2013届欧姆龙订单班学生就业工作。
        4月1日,《陕西日报》第12版以《技能点亮人生,大赛成就梦想》为题,报道了陕西工院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探索和实践,展现了陕西工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精艺的人才培养成效。
        7、《三秦都市报》:《在“教博会”感受大学生创业创新成果》

        6月26日,《三秦都市报》聚焦第三届陕西大学生创业创新成果博览会暨招生咨询会,记者在文中写到,为了鼓励学生创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设立了30万元的创新基金,每半年进行一次立项选拔,学生可以上报建设项目,获得立项后可获得500至3000元的项目基金,所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很高。
        8、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陕西工院开幕》

        4月3日,《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节目报道陕西工院承办的2013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2013年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示展,并介绍了陕西工院在省级技能大赛带动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理念,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建良好成才氛围,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办学业绩。
        9、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应用型德制工程师项目赴德学习预备部在陕西工院揭牌》

        11月20日,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刊发《应用型德制工程师项目赴德学习预备部在陕西工院成立》的新闻,报道陕西工院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共建“应用型德制工程师项目赴德学习预备部”一事,展现陕西工院国家交流合作的最新成效。
        10、陕西党建网:《陕西工院:迈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步》

        9月21日,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主办的《陕西党建网》刊发《陕西工院:迈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步》,聚焦陕西工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期调研工作。
        文章从活动启动组织领导、思想发动、责任落实“三到位”;活动实施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与规章制度有效落实,与期中教学检查,与稳定安全排查,与学院“三风”建设,与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六结合”;分类整改,切实将活动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等方面展示了陕西工院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成为“集聚力量、汇聚智慧、凝聚人心”的群众满意工程,党员干部转作风、教师学生得实惠的生动实践,学院进一步提升内涵品质、推进可持续发展鲜活载体的有效探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样风华正茂的书生意气何尝不在我们当代大学生心中激荡?12月26日,咸阳职院“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诗词朗诵比赛拉开序幕,学院领导刘聪博、张存、祝北京、秦东强、席尚君、梁宗涛出席大赛,四百余名师生现场观看比赛,聆听诗词,感受伟人风采。

    在比赛中,除了对毛主席经典作品《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等的演绎,还有不少选手献上原创作品《领袖的历程》、《深情大义颂领袖》等,大家通过配乐朗诵、舞蹈等表演方式,讴歌了一代伟人的光辉一生,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感受伟人诗词中的豪迈、哲理和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选手们精彩的朗诵获得了在场观众和评委阵阵掌声。

    整场诗词朗诵比赛历时一个多小时,来自学院8个二级学院的11组选手先后登台亮相。经过激烈角逐,师范学院选送的《深情大义颂领袖》获一等奖;建筑学院选送的《领袖的历程》,机电学院选送的《沁园春·长沙》获二等奖;电子信息学院选送的《沁园春·雪》,医学院选送的《七律·送瘟神》、《长征组诗》获三等奖;电子信息学院选送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机电学院选送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财经学院选送的《沁园春·长沙》获优秀奖。

    本次活动由咸阳职院主办,学生处协办。 

    12月31日,咸阳职院2013年大学生冬季越野赛如期举行。学院副院长张秦伟出席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本次越野赛以学院田径场东北门为起点,途径白马河,最后由学院西南门返回田径场,男子组比赛距离8000米,女子组6000米,来自全院八个二级学院的725名学生参加了比赛。

    早晨9时整,随着清脆的发令枪声响起,男子组的比赛首先拉开帷幕。一小时后,女子组的健儿也冲出了起跑线。 在比赛线路上,运动员以高昂的精神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 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同时,沿途各学院啦啦队的加油鼓劲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这一切,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一路前行中,广大运动员继承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各位选手间相互鼓励支持,展现了学生积极奋进、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经过奋力拼搏,化工学院的苏磊同学、机电学院的程明同学、建筑学院的李阳同学分获男子组前三甲;化工学院的姚润苗同学、医学院的王雪同学、财经学院的王宝乐同学分获女子组前三甲;建筑学院、医学院和机电学院分别获团体前三名。

    此次越野赛,选手们都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挑战自我、永不服输的精神,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同学们之间相互关心照顾的意识。

    12月30日,咸阳职院党委书记刘聪博主持召开校园文化活动工作座谈会。会议就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繁荣和提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刘聪博在会上讲话。

    会上,党委副书记秦东强、副院长曹建平及宣传统战部、教务处、学生处、师范学院、基础部、体育部负责人先后发言。大家结合实际情况,就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展开了深入分析与交流,为校园文化活动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讨论结束时,刘聪博讲话。他指出,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学院的软实力,是办学水平和广大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刘聪博对近年来学院举办的各类大型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了逐一点评,就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工作水平提出六点要求:

    一是统筹学院文化活动。要做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规划,精心办好每年一度的职业技能大赛、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篮球赛、越野赛、中外文学经典诵读大赛、军训演练和大学生辩论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类文化活动。二是提高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水平。要精心确定各类文化活动的主题,以高境界、高标准,精心策划节目,追求完美的表现形式和良好的艺术效果。三是严格指导训练。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加强训练指导,发掘和培养人才,形成并产生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四是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精心策划全院性的社团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各二级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五是保证文化活动经费。要在制定各项活动策划方案的同时精心编制活动经费预算,切实保证各项活动圆满有序开展。六是夯实组织责任。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单位要明确责任,做好分工,密切配合,抓好落实,把校园文化活动办出特色,办成品牌。

——江苏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小记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首次派出的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一举拿下两个团体奖、三个单项奖。紫琅学院的竞争力何来?多次采访后,记者找到了答案。

  融入地方,互动双赢

  作为江苏省南通市唯一一所民办高校,紫琅学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

  2007年8月,一个关于南通市新能源及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会议召开。学院领导获得消息后迅速赶到会场,得知南通正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回到学校,学院立即展开详细的调研论证。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第一个“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在紫琅学院诞生。

  近年来,学院融入地方经济又有了“大手笔”——与港闸经济开发区联合打造紫琅科教城。科教城以紫琅学院为依托,着力打造紫琅科技创业园,建设紫琅职业培训中心。目前,23家高科技企业入驻紫琅科教城,成为南通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

  “培养社会急需、适应长三角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而这正是紫琅学院要做的,我们必须做地方发展需要的学问,才能实现双赢。”该院董事长陈明宇说。

  前校后厂,亦工亦学

  “绝大多数学生入学成绩较低,但他们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比较强。”在该院院长、党委书记王宝根看来,学院没有差生,只要努力,一样可以成才。

  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创新,提出“车间是教室,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员工,作业是产品”。南通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的同时,为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公司总经理担任机电系机械加工技术实训中心副主任,机电系教师兼任公司工程师,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加工、检测,实现了“前校后厂、亦工亦学”。

  学院还斥资收购数家小型企业并加以改造,建设了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还与南通建工集团、江苏三友集团等85家企业合作,如今,这些企业都成为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

  一分探索,一分收获,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一些紧俏专业的学生大二时就被提前预订。据统计,近3年,紫琅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1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3.6%。

  真心办学,良心育人

  13年前,陈明宇出资创办紫琅学院,他说:“给教育投资,是我此生最崇高的事业。”在陈明宇的带动下,学院将“真心办学,良心育人”视为使命。只要学生能拥有更优良的教育资源,就绝不在投资上缩手缩脚。近年来,学院陆续投资近7000万元建设了一流实习实训基地、送教师出国学习,并设立200万元创业基金,鼓励师生创业。

  今年68岁的建筑系系主任韩选江说,紫琅学院甘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吸引了他,当初有多家民办院校向他抛出橄榄枝,可他铁了心要来紫琅学院。他介绍道,为帮助困难学生,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奖助学金,目前,已经发放了5100万元,有近1万人次受益。

  回忆起建院时的愿望,陈明宇深情地说:“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甘当孺子牛。”(记者 郑晋鸣)

  每天下午,苏州市三香路一号岗都会出现一个年轻的身影:头戴小红帽、身穿黄马甲,吹着哨子、舞着小旗,精神饱满地指挥过往的车辆和行人通行,他就是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际商务09级的马其开。作为苏州个人承担维护交通志愿工作第一人,马其开一“站”就是两年,风雨无阻。 

  这是苏州高等职技校大力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缩影。校长曹志宏表示,自2000年“德育学分制”首次被提出后,现在已成为精致校园管理、提高学生素质的一张亮丽名片。

  让学生全面参与评分环节

  6月底,又到了一学期一次的“申诉”大会,学分不够的同学纷纷走上讲台,为自己的“德育学分”据理力争。最后,所有“申诉”条目由班委干部、学分监督委员会和班主任三方现场投票,学生代表当场唱票并公布结果。

  班主任唐国平介绍,学分监督委员会由三名学生组成,全部由同学民主投票选出。他们将每个同学每天的考勤、劳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记录在案,每周一次监委会集中综合评定加减分,经班主任审阅后,及时上墙公示,出现任何少加多扣情况,学生均可“申诉”。

  学生小王兴奋地告诉记者,刚入校那会儿,由于大家基本都是“独苗”,没人主动打扫卫生,宿舍脏得不堪入目。对此,唐老师提出新增“宿舍卫生”德育加减分条目,班级全票通过后,唐老师亲自教大家叠被、拖地、打扫厕所,约定宿舍卫生满分一周者,德育学分可加1分,很快宿舍卫生情况就改善了!

  家校联动形成“德育合力”

  “孩子逃了好几天课,爸妈还以为孩子一直在学校”“老师都说我儿子挺乖的,可是在家一天到晚抱着电脑,我们家长很头疼”“以为孩子不排斥为她选的专业,直到收到班主任的短信才知道她期末又挂了科”……这些现象在曹志宏眼里都是“家校管理不齐心”的后果。曹志宏认为,德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只有双方联动、形成“德育合力”,才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材。

  朱爸爸的女儿是13级服装设计专业的新生,“别出心裁”的新生家长会让他很是惊喜:由优秀学生带领参观校园里的实训大楼、教学楼和宿舍生活区;由学校领导宣讲德育工作内容和培养目标,“比传统的家长会有料、有趣、有效得多”。

  校园活动搭起“德育大舞台”

  曹志宏表示,校园志愿活动、文化艺术节、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学雷锋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类活动都被纳入“德育学分制”的选修项目,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与参与,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养成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12月3日,学校首部微电影《青春单行线》首映。“10月初在优酷网上传后,点击量已逾4000。”副导演王磊同学介绍,电影讲述了四名女同学不同人生价值观和毕业后不同的人生,套用一句古话“靠树树会倒,靠娘娘会老”,希望通过微电影给毕业季的同学们带去良好的心态和满满的正能量。

  “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最大成果”,曹志宏表示,十四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在校训“德育双馨、手脑并用”的引领下,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理念,将“德育学分制”作为重要“抓手”,已取得不少成绩,先后获得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等各类荣誉。(记者 苏雁 通讯员 陈敏)

  在日前举办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双选会上,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争相竞逐的对象。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陆建洪告诉记者:“以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经贸学院培养的电商人才是复合型人才。”

  “政行企校”四方协作,夯实专业基础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军介绍,“政行企校”四方协作,是经贸学院夯实电子商务专业作出的现实探索。

  2009年起,经贸学院与苏州市商务局、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依托苏州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园中校”实训基地。2010年,经贸学院又启动建设集教育与生产、实训功能于一体的“苏州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旨在引企入校。

  “与企业合作后,学校了解电商人才市场需求等情况的变动更迅速,并及时对培养方案作出调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贸经系主任张立俊说,基于企业标准,学校开发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教材,并将电子商务上岗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能力考证纳入实践课程体系。

  经贸学院已利用央财支持、企业支持等,建设了12个专业实训室,建成了拥有100名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库。

  师徒结对,工学结合

  临近毕业,电子商务专业1132班级学生李俊舍不得离开自己在苏州科沃斯电器有限公司的师傅陈仲华。“自从有了陈师傅,我可以随时打电话、发邮件咨询。”李俊告诉记者。

  近年来,企业兼职教师在高等院校已逐步普及,但他们工作繁忙,且经常出差,无法保证上课时间。经贸学院在行业企业一线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师傅,在学生三年学习生涯中给予指导。通过“师徒结对”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实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项目实战,培育学生持久竞争力

  2009年,苏州天地彩钢制造有限公司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得知这一情况,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王利锋带领学生,为公司建立了网站,使其走出销售困境。

  “首个案例成功后,许多企业上门求助。学生一出校门就能直接上岗,很多人都留在了当时服务的企业,并升为高管。”王利锋说。

  近年来,经贸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30余项,并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100%。

奉献社会让我心里暖——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小记 

  “我喜欢‘轮椅组’,游客里有很多老人因行走不便是坐轮椅来的,我们的职责就是将他们安全地送下楼梯,每次将老人送下去,听到他们面带微笑地说声‘谢谢’,心里总觉得暖暖的。”北京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12级应用班杨琳艳谈到不久前她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志愿服务活动时,还是激动不已。

  她说,志愿者服务非常辛苦,每天都要凌晨4点起床,5点多钟来到天安门广场,6点钟准时上岗。志愿者们踩着月光开始每一天的工作,由于现在的早晚天气温差很大,凌晨的气温仅有几度,伴着阵阵寒风,同学们在室外冻得瑟瑟发抖,但脸上仍然充满了笑容。

  学生们在工作的时候曾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前来瞻仰参观的游人不会说普通话,和他们沟通有些困难,只能在他们说了很多遍或者慢慢说才能听懂。还有就是外国友人前来瞻仰参观,学生们尽管英语水平不高,但他们尽其所能去讲解。虽然是90后,但志愿者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再苦再累也要为人民服务。

  计算机系11级网络班李超超说,作为大学生应该懂得知足,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条件不好,零花钱不够用,和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一比,“我觉得真的很幸福了,至少现在衣食无忧,所以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们应当好好学习,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据了解,近几年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把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特色项目,鼓励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志愿者立足校园,走向社会,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广泛开展教育援助、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我们学院的志愿者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扶老助残、禁毒防艾、治安巡逻、节能环保、支教助教等。许多志愿活动已经形成了特色,常年坚持开展。”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焦福岩对记者介绍,“‘团结向上,奉献社会’的经贸志愿服务精神,成为了学院特色的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显著作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记者 赵正元)

 

2013年12月22日-22日,2013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总决赛在北京联合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全国60所中、高职院校的62支队伍300余位参赛学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大赛。西安航空管理工程学院王瑞、吴春静老师带队参加了本次大赛,上演了精彩的电子商务运营技能对决。

  本次大赛由18支中职参赛队与44支高职参赛队组成,大赛分为上午的电子商务系统运营和下午的竞赛答辩环节组成。在总决赛中,主要针对细化店铺装修,品味商品描述文案,优化推广渠道与内容组织,店铺客服等内容进行运营比赛。经过上午的系统运营,竞赛选手感慨电子商务运营的不易,同时也感谢大赛给予这样的机会一较高下,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未来成长的空间。

下午高职队伍继续完成答辩环节,优米网、集美汇、泓职集团等企业代表组成了强大的答辩评审团。过程中评审团与参赛团队就店铺经营的细节与策略积极展开交流,既让参赛学生深刻意识到真正运营过程中往往被忽略的要点,也让企业评委认识到了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学生不可忽视的实践能力。

在评委认真打分与细致核分后,2013年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总决赛各大奖项纷纷出炉。西航职院参赛队“雄鹰展翅”荣获本次大赛的三等奖。奖项充分肯定了各参赛团队电子商务运营能力,也为参赛选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同学们提升电子商务综合应用能力。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