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四地州,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薄弱,一些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严重短缺,普遍缺乏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强。为改变这种局面,2013年5月,新疆启动自治区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南疆职业教育工作,安排17所自治区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南疆地区34所薄弱中职学校。一年来,示范性职业院校是如何帮扶薄弱学校的,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建立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帮扶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对口帮扶的是泽普县职业高中和岳普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和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工作,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做了具体的安排。”

  根据受援学校的需要,克拉玛依职院选派了学院中层管理干部赴对口帮扶的两所学校工作。为了确保参加帮扶工作教师的待遇,学院在自治区补贴的基础上,为每位干部每月增加2000元津贴。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毛力提·满苏尔告诉记者,17所帮扶学校都非常重视帮扶工作,按照要求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坚持制定治本之策与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相结合、采取新措施与落实现有政策相结合、帮扶学校优质资源与受援学校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在受援学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方案和进度计划,帮扶学校已经帮助受援学校初步制定或完善了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开始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据了解,受援学校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高度关注帮扶工作,大力支持帮扶工作开展,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各受援学校也紧紧抓住机遇,向帮扶学校求计问策,积极主动配合做好各项工作,谋划学校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管理干部和专业师资培训

  南疆四地州的34所薄弱中职学校,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十分短缺。

  据毛力提·满苏尔介绍,各帮扶学校根据各受援学校的专业布局情况,选派了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经验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和专业骨干教师到受援学校任职、挂职或支教,帮助受援学校转变职教理念,传授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与成果,完善教学管理,带动了受援学校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组织专家7批25人次赴受援学校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先后接收5批次共15名受援学校管理干部到学院学习考察;新疆职业大学选派干部赴受援学校挂职,帮助学校做好发展规划,帮助培训学校教师;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选派6名专业骨干教师分别到受援学校任职,帮助开展专业建设,指导专业课教学,承担教学任务,接收受援学校6名教师到学院进行学习,从学校管理到备课、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对11名受援学校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培训、指导和帮助。

  毛力提·满苏尔表示,下一步对口帮扶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帮助受援学校分析研究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修改完善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具体建设任务。加强受援学校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的培训,进一步转变受援学校的职教理念,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互派交流机制,互派人员进行挂职和学习实践。

  紧贴当地实际:围绕产业发展开展重点专业和课程建设

  “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职业教育必须紧贴当地实际,否则就会缺乏针对性、失去吸引力。”王和说,“针对受援学校所在地对焊接技术、电子电气应用与维修、建筑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实际,学院制定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受到当地的欢迎。”

  毛力提·满苏尔告诉记者,各帮扶学校围绕自治区和南疆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受援学校所在地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对受援学校专业建设进行了援建、指导和帮助,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专业、课程的共建机制,提高了受援学校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帮助两所受援学校初步制定了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帮助受援学校申报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示范带动了受援学校各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步伐;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受援学校重点建设的汽车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实训设备和专业教材相对匮乏的问题,精心选购了一批价值25万元的实训设备和专业教材赠送给受援学校,努力改善受援学校实训条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帮助受援学校对计划开设的16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审定,提出了修改建议;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帮助受援学校制定了汽车应用与维修、建筑装潢、服装制作与营销等专业的教学标准、实训室建设方案及实训设备采购清单;新疆工业经济学校通过区域和行业的充分调研,帮助受援学校制定了酒店管理、景区服务以及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谈到下一步帮扶思路,毛力提·满苏尔表示,要切实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形成共建机制,每所帮扶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建成2至3个与当地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校级精品专业,建成3至5门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自治区级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帮扶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制定符合实际的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最大限度地建设和利用好实训资源,提升受援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开展联合招生:通过合作办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招生难,就业率低,辍学率高”是南疆地区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院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优势,与两所受援学校开展了联合办学;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采取“1+2”分段培养模式,以“订单”形式与受援学校联合招生,为和田地区培养200名技术工人,首批50人已于2013年秋季入学;新疆供销学校与受援学校以“1+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90人;新疆林业学校与受援学校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民族民居专业为联合招生专业。

  据了解,帮扶学校依托优质资源,积极与受援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帮助受援学校加快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一些学校在帮扶工作基础上又拓展了新的帮扶内容,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喀什基地,选派专家与受援学校共同实施了两期喀什市浩罕乡15村现代养殖技术和疾病防疫培训项目;在莎车县塔尕尔其乡和英吾斯塘乡实施了两期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培训项目,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受援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从过去一年的工作进展情况来看,加强合作办学联合招生,是增强中职教育在当地家长和学生中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毛力提·满苏尔表示,对口帮扶的8所高职院校要全部与受援学校开展中高职融通招生工作,双方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用工需要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培养人才。另外的9所中职学校,要积极与受援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共同为南疆地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目标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19日讯(记者 陈淋)今日下午,四川省职业教育发展大会将召开。根据省教育厅等6部门近日发布的《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四川省将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沟通的培养体系,并拓宽贯通培养通道,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2017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贯通中职—高职—本科教育 逐年提高招生比例

  根据《规划》,四川将逐年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并扩宽贯通培养通道。推动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贯通,加快形成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扩大“5年一贯制”(初中毕业+5年专科)、“3+2”(3年中职+2年专科)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其中“五年一贯制”高职主要举办工业产业技术类专业和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特殊领域专业。

  同时开展高职院校、企业、中职院校三位一体的五年制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建立职业预备教育制度。探索集团化背景下开展中职本科衔接“3+4”和高职本科衔接“3+2”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交桥”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力争3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转型试点

  针对备受关注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上,《规划》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开展本科职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继续开展本科高校与示范性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共同培养”模式,三方联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鼓励地方属高水平大学设立二级应用技术学院,实施本科职业教育,并与专业硕士相衔接。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专业硕士招收具有本科学历、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技术工人,实现专业硕士职业人才的系统培养。

  据悉,接下来四川省将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职业教育,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通道。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试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

  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招考办法

  《规定》指出,四川将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制度。根据国家和四川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将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及选拔机制,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并完善中高职贯通的考试招生办法。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不同的选拔方式。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对口单独招生规模,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考核录取办法,高职招生增量指标主要招收中职优秀生源。

    核心提示

    ·全省将遴选100个高职专业,重点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3年建设,建成一批四川高职特色品牌专业。

    ·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

    几年内,四川职业教育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局、省人社厅、省农业厅、省扶贫移民局等六部门昨(18)日联合下发《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根据规划,3年内,省内200个本科专业将转型为应用技术型,且可以招收在职技能人才。

    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

    根据规划,四川将改革创新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让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根据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同时,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职业教育。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通道。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试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

    打通中职高职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招生试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积极推进专业学位课程和实践考核与有关职(执)业资格考试互认,专业学位证书与职(执)业资格证书颁发结合,专业学位教育与职(执)业准入制度有机衔接。

    同时,四川将根据国家和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及选拔机制,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将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此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将有600所本科院校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此次四川版的规划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此外,规划指出,这些“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也就是说,未来在职优秀技能人才读本科将更容易。

    在评估方面,四川将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四川将逐年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同时,扩大“5年一贯制”(初中毕业+5年专科)、“3+2”(3年中职+2年专科)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探索集团化背景下开展中职本科衔接“3+4”和高职本科衔接“3+2”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交桥”建设。全省将遴选100个高职专业,重点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3年建设,建成一批四川高职特色品牌专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四川将对现有职业院校进行布局调整,做大做强优质学校;对定位不明、质量较低、服务不强的学校实行调整改造或兼并重组。为推动民办教育发展,四川将推行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对办学规范、管理严格的民办职业院校,可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年度招生计划。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低于60%

    按照规划,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

    2015年起,全省各级建立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制定高等职业院校财政生均拨款标准。逐步建立财政生均拨款动态调整机制。各级政府要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 

论坛会场

株洲日报 文字整理/沈全华 高晓燕 摄影/易翔

聚焦职业教育 畅谈改革发展

【编者按】

激发智慧火花,汇聚真知灼见。9月18日,第二届民盟教育论坛在我市开幕。18日、19日,民盟中央、教育部的领导和全国30个省市区民盟教育界的专家,围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报特对领导和专家的发言主题、精彩观点,分两期摘录刊发。

本期摘录的是在昨日论坛中,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等15人的发言。

王扬南

八个方面发力 推动重要环节改革创新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 王扬南

我们将积极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一、制定实施配套法规政策。重点抓好考试招生改革、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本科高校转型等关键制度的建设。

二、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着力打通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

三、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

四、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统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化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

六、推进职业院校精细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减少政府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

七、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职责。落实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主要职责。通过完善稳定投入机制、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加强督导评估等措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八、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政府职业教育政策信息平台,发挥试点先行、示范引路的积极作用,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

赵雄辉

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赵雄辉

当前,职业教育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期。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就是要构建“政府依法监管服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企业行业依法参与办学,社会依法独立监督评价”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重点解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依然存在的政府越位、学校失位、行业企业空位、社会缺位现象。

如何科学分离?具体来讲,要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和监管职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属于学校的权力还给学校,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和对学校的检查,加强职业教育宏观指导,实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

对学校而言,要充分落实好办学自主权。公办职业院校要突破一些不切实际的条框约束,民办院校能够享有与公办院校同等的鼓励政策。同时,学校也要加强章程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权力运行制约机制,避免“一放就乱”的现象。

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运用评价结果?这中间,政府要加强监管督导,也要积极培养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团体和行业组织对学校的监督评价,建立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有效方式。

毛朝晖

发展具有株洲特点的 现代职业教育

株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毛朝晖

株洲由解放初期的七千人小镇迅速崛起成今天百万人口的工业新城,职业教育功不可没,贡献巨大。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改革,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8所,其中高职高专6所,中职学校22所;在校学生8.3万人,年职业教育培训人数10.1万人。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1所、国家中职示范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10所、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5所。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方面,我们在三个方面做了探索:一是实施园区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职教科技园已有5所学校建成开学,2所学校完成建设前期工作,3所学校完成选址,预计到2017年基本建成。二是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先后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铁路运输、汽车产业、服饰产业、湘菜产业等十大职教集团,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是坚持内涵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了对接株洲轨道交通、汽车制造、冶金、航空、服饰、陶瓷烟花、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和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

下一步,抢抓机遇,发展具有株洲特点、全国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开展四年制技术本科改革试点。二是推进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三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法人化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支持高职院校联合建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沈言锦

顶层设计,构建职教体系新模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沈言锦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加强顶层设计更具有积极意义。

严格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单独的职教体系,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混在一起。因此,顶层设计应先构建学术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避免让职业教育体系成为现存高等教育的附属品和补充品。建议可建立“工程硕士——职业本科——职业大专——职业中专”的职教体系,使之与“博士——学术硕士——本科”的学术高等教育体系并列。

具体到操作层面,可先把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部分的应用型本科转型为职业本科,择优开展工程硕士点,招生对象必须是具有两年及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并规定现存的学术性大学不得招收工程硕士,另外可升格一部分高职院校,构建成规模的职业本科教育体系。

考核体系则是职教体系成败的关键。职教改革必须摒除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考核机制,变考核过程为学习过程,给学生发现、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运用知识探究问题的机会。

对职业院校而言,需要构建对接产业升级的动态办学体制,要跟上产业升级的脚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俞敏洪

职业教育中 人文素养教育不可或缺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刚才,在湖南铁科院,我给株洲5000名职院师生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相信奋斗的力量》。

现在,我给大家讲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职业教育之外的知识与修养》。

任何教育,都是以培养人为目的。一个完整的人,由心灵、思想、价值、能力、技能等组成,就像一辆完整的汽车,如果把各个部件拆开,就不能在路上飞驰。

我先问一个问题,国家是需要单薄的打工仔,还是有创造力的公民?答案肯定是后者。人文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的胸怀和素质决定了其成就。培养独立思考、思想解放的公民,关系到个人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

认真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四个方面,也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本人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他在干活时精益求精,出一点差错都会赔钱,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我影响至深。

对于狭义的职业教育,我认为有5点很重要: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符合现实需求,老师尽量来自有经验的一线,企业密切结合必不可少,不断为就业者提供再教育的机会,政府除了必要的支持外,少插手干预。近年来,株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得很好。有什么产业建设就有什么专业设置,比如说轨道交通、汽车工程等。

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首先要有职业尊严感,为尊严培养能力,自食其力,兼善他人。同时,人各有其能,应发掘最擅长并感兴趣的能力加以培养。本人没离开北大,就不知道能办学,也无法发掘管理能力。

其次,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学习、成熟、应用和扩展过程,先量变再质变。从劳动能力、专业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再到领导能力,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提升的过程。

【精彩观点】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二次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侯定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怎么转型?应用型人才,不局限于制造装备等第二产业,也包括广泛的其他产业,不局限于操作领域,涵盖全产业链。因此,除了操作技能,还需要沟通能力、再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用市场解决农业职教院校发展瓶颈

陕西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教研室主任、讲师 熊忙利

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面临严峻的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学农的并不爱农,学费相对较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生培养。

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表明农业高职教育仍然存在发展优势和必要性。院校可加大与企业对接力度,由学校提供土地和智力支持,并积极争取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专业建设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力支持,以及为学生提供助学金等,设置“冠名”班和“零学费”班,共同破解学费高难题。

准确定位培养“适用型”人才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教育质量监控办公室副主任、讲师 王秋实

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一定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的“技术性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调整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一线生产、建设、服务、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以职业为导向,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教育;以现在够用、将来能用为度,正确预测未来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

从入学开始“设计”未来

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副院长 赵录贵

找工作难与高企的就业率,为何形成倒挂?根据连续3年对广西高职院校的调查统计,55%的毕业学生在1年内更换工作,2年内的学生流失率接近78%;39%的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

造成这种局面,根源在于高职学生职业目标模糊,定位不科学。院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辅导。要将职业规划课程列入正规教学计划,并从入学开始贯穿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

增强职业学历证书“含金量”

重庆市工业学校高级讲师 黄云飞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制度设计等方面,特别是教育质量方面差距非常大。

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职业教育立法、执法得到比较完整的落实,比如德国,参与职业教育的学校和企业都会获得资助;教育管理普遍采用分权制运作,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

提高国内职教院校教育质量,必须尽快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主任 吴庆华

职业教育内部存在一些不公平问题。教育理念的不公平,导致各地职业院校招生对象局限于初中毕业生,忽视了返乡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培训需求,也白白流失了这些有效生源;教育目标的不公平,让职业院校热衷于追求学校升格与职校生学历提升,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从“全日制学历技能教育”向“非学历的中短期职业培训”方向跨越,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让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具有大众性和普惠性的教育。

推进职教园区资源共享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研处副教授 孙连杰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与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类似,也是政府规划引导,从2011年起启动院校整体搬迁开始,现已入驻7所职业院校,开设各类专业188个。

意在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效益最大化的海河教育园区,也面临着发展困惑:因园区内成员单位资源共享意识不到位,院校间重复建设多、共享资源少,教学资源共享层次较低,对公共设施利用也不足,又因院校间行业管理部门不同,统筹管理难度大,园区管理体制也未理顺。

鉴于此,加强“集约化”的新型园区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并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共享”进程。

积极对接新型职业农民的职教需求

四川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吴郁魂

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批眼界开阔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已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生产群体,但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职业农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有待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信息化教育滞后等。

职业农民教育,急需进行统筹规划,建议制定相关法律,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提供法律支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支持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职业准入制度,鼓励农民拿证书。

再造政府与职教“三大关系”

民盟江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副部长、调研员 熊建平

职业教育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利器,但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地位不升反降,究其原因,是政府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始终没有和谐匹配。探究并建立新型的政府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需再造“三大关系”。

行政关系。行政理念要实现从“人治”到“法治”;行政职能须从“管制”到“服务”;行政组织要从“多头”到“通畅”;行政执行须从“包办”到“简政”。

法律关系。制度设计要“跨界”,条款须有可操作性,为职业教育制定单行法律。

经济关系。政府投资主体责任须明确,职业教育的政府拨款须由“直接”到“间接”,非财政性职教经费的加入须鼓励。

用好政策 激活校企合作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 郑建仁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校企双方搜集和甄别信息成本、达成合作的交易成本过高,企业培训又可能变成“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企业方对校企合作兴趣不高,多存在“挖墙脚”和“搭便车”心理。

因此,加大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力度,比如说政府可借鉴当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校企合作双方尤其是企业一方,提供财政、税收政策优惠,势必能更大地调动企业积极性。






    819日至21日,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校(院)长暑期读书会在杭州召开。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要在教学创新上下功夫,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都要行动起来,以更自觉、更主动的行动,多形式、多途径、多领域推进学校的教学创新。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委厅领导汪晓村、鲍学军、于永明、吴永良、王玉庆出席,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校(院)长,省有关部门处室负责人,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刘希平指出,教学创新是高职高专院校要抓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应努力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抓教学创新,既要做的方面的文章,又要做的方面的文章,更要做二者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方面的文章。首先是立足所在区域,所在行业,调整优化我们的专业设置。坚持按区域、行业需要设置专业,既考虑为区域、行业现实发展服务,又考虑为区域、行业升级转型服务。力求所设置的专业更具有前瞻性、引导性,为区域和行业的明天发展培养力量。其次是精选企业,培育有深度的合作关系。精选的企业,应在区域或行业有较大影响,并代表发展方向,同时对发展职业教育有很好的理解、参与兴趣和较强的需求意愿。再次是强化利益联系。深度的产教融合应建立在产和教的彼此利益关切和紧密联系上。更大胆地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路子,特别是在学校的二级学院层面、专业层面,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与企业、行业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
    
应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改革课程,首先应该树立和贯彻选择性教育的思想。高等院校更适合推广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和以这一思想做统领的课程改革。可以考虑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在精心进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也要进一步地落实。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主动地指导和帮助他们重新选择专业。改革课程,应着力地解决课程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设置和开发课程,着眼点不应从学科理论体系出发,应更多地从企业、行业实际需要出发,把课程开发开设深深地扎根在企业行业的需求之上。同时要积极地推动课程开发开设与时俱进,不能一次开发多年不变。
    
应不断地改造课堂。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理念、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改造课堂,尤其需要树立和强化以为主的理念,即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为主。改造课堂对于领导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制度。要切实落实教师助讲培养制度。要建立教师新开课试讲把关制度。要尝试学习中小学教研组集体备课磨课制度。要深入研究改造实践课堂,着力解决实践教学中或实践严重不足、或教学严重不足的问题。研究改进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增加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指导,使实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干事需要氛围,教学需要氛围,推进教学创新更需要氛围。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书记、校(院)长要带头,做到每月至少听一次课,每学期领导班子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教学,对校内各级领导重视教学、重视教学创新,提出明确的要求。要认真地研究政策导向,学校的资源配置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评先评优政策应尽可能地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既帮助教学一线的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又给教学一线教师更多的精神激励。切实加强学生学业管理,按照从严管理贯穿始终、关心帮助贯穿始终的要求,切实从严管理学生学业。从明年开始,将在高校全面建立校(院)长教学工作述职测评制度。
    
会上,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副校长赵丽生、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应邀作了专题报告。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校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做法。
    
会议还对高校贯彻落实本次读书会精神,启动制订学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做好今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规范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办学问题提出了要求。


   截至2012年底,全省现有职业院校566所(含技工学校75所),其中,中职496所,高职高专70所,共有在校生136.8万人。中职学校全年招生33.94万人、在校生95.14万人,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总数的48.41%,居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第3位。全省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招生15.52万人,在校生45.17万人,在校生数占高等教育总数的比例为41.73%。全省立项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9所,居全国第5位;立项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8所,居全国第8位;立项建设国家中职基础能细数近年来湖南省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取得成绩力建设一、二期项目学校137所;新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实习实训基地118个;新立项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学校57所、国家重点支持高职专业111个,居全国第2位、中部六省第1位;立项建设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6个,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全省职业院校立项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51门,排全国第5位、中部六省第1位,同时立项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205门。近三年,全省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30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约1000万人次。通过国家、省、市、县、校五级骨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服务“四化两型”能力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一些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正从“对接行业”、“服务行业”,向“提升行业”和“引领行业”发展。
    (民盟湖南省委参政议政处整理) 

   9月18日,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将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沟通的培养体系,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变化:课程、学分互认

  《规划》建设目标分为两步,2017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可持续并保持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2020年,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职业教育强省。

  未来将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的培养体系,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主要培养以技术技能为核心能力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本科职业人才。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通道,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此外,建立学历(学位)证与职业(技能)资格证对应框架,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以凭毕业证书参加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技能人才可以凭职业资格证参加相应学历(学位)认证考试,并确认已经取得的学分。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通过考试可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普通高校可以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

  引导本科高校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

  《规划》指出将引导一批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进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新建本科高校举办时、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分年度、分类型、分区域支持地方普通高校从专业转型试点、院系转型试点到整体转型试点改革。在招生政策、人事制度、投入机制等方面,对转型发展高校实行分类倾斜支持。

  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二级本科院系、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到2020年,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专业硕士招收具有本科学历、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技术工人,实现专业硕士职业人才的系统培养。

  中职、高职本科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3+2”

  我省将逐年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推动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贯通,扩大“5年一贯制”(初中毕业+5年专科)、“3+2”(3年中职+2年专科)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探索集团化背景下开展中职本科衔接“3+4”和高职本科衔接“3+2”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招生试点,推进专业学位课程和实践考核与有关职(执)业资格考试互认。

  此外,《规划》指出,要重点建设好现有高职院校,百万人口以上的市州要办好一所高水平高职院校,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在校企合作方面,到2020年,校企合作覆盖全省职业院校和重点行业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院校参与率和行业企业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在招生制度方面,根据国家和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将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及选拔机制,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不同的选拔方式。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对口单独招生规模,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考核录取办法,高职招生增量指标主要招收中职优秀生源。


 


 职教园整体鸟瞰图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株洲新闻网 网友石竹 摄)

 株洲职教城,传承光荣走向辉煌

早在清末,株洲的职业教育就萌芽了;1951年,湖南第一所技工学校在株洲诞生;2017年,株洲要基本建成职教科技园

【核心阅读】

5年前,这里地偏一隅,荒山野地,人烟稀少。

5年后,这里交通纵横,楼房林立,学子汇聚。

这里曾经是株洲的“西伯利亚”,这里已经转身为株洲城市名片、湖南“两型”典范。

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一个梦开始的地方。由梦想做指引,这5年里,多少建设者实干家,在这里倾注合力,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笔力穿透纸背,有声有色地落在株洲东北部13.9平方公里的版图上。

院校陆续建成开学,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配套能力逐步提高,一座新城初具雏形。

黄尘古道,渐行渐远。新的使命,重任在肩。

今年,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新引擎,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全力推进,坚定不移地实现2017年基本建成目标。

到那时,这里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至12万人,在校学历教育学生8万至10万人,年均培训学生3万人。

到那时,这里将成为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成为“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

从“建园”到“建城”内涵大不同

从园到城,这是一次完全不同概念上的提法。在职教城建设上,株洲将完全形成自己的建设模式。

几年之后,在职教城将看到这样的场景:上午,学生坐在自己的教室里,可以得到不同院校优秀教师的授课;中午,不同学校学生将可以在共享体育运动场打球,在图书馆自习、阅读;下午,各校学生在实训中心一起实训。

“学生甚至还可以跨院校选课,建立‘中高连读,专本沟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城内’软件一体化。”柳怀德介绍,中高职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模式,称为“职业教育立交桥”,探索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在职业教育体系。

据介绍,这种模式将允许高职院校自主招收在职职工和有实践经验的高中毕业及同等学历人员;建立“分学银行”,在职教科技园内的职业学院之间实行分学互认,企业培训和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可以分学置换;允许在职职工和有实践经验的社会相关人员修完全部课程后取得中、高职院校毕业证书。

而对学校来说,困扰多年的设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设备共享,免去了各学校因重复投入设备的数以亿计的资金负担。企业还可以把生产车间建在学校,把设备搬进教室,把生产线设在实训大楼,开启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市教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但要真正实现“城”的建设,株洲决策者的眼光显然还不止于此。

株洲职教城将完整对接产业,整合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功能。按照一校2-3个主体专业大类布局的原则,对接产业,整合专业,提升职教资源的使用效率。

株洲职教城,有着光荣的传承

株洲职教城,不是平空冒出来的,它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有着极为光荣的传承。

早在清朝末年,株洲的职业教育就萌芽了,清廷农工商部议员熊希龄在醴陵城北姜湾创办瓷业学堂。

1949年建国后,株洲被国家列为“一五”期间八大重点建设工业城市,此后,工业大发展带动了职教大发展。

1951年,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立,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技工学校。1956年,株洲铁路机械学校(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成立;1957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原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创立;1958年,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1959 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0几所职业学校的建立,让株洲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株洲职教城,肩负跨越发展的使命

然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株洲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株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落后于现实需要。

据介绍,株洲实施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5大千亿产业集群等重大战略,经测算分析,未来10年内,每年需要培养、培训的中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在10万人(次)以上。而株洲职业教育面临着资源分散、教学规模偏小、专业布局不合理、实训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发展空间等问题,造成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不能对接企业的生产需要。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等一系列重大方针。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适时,株洲市委、市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强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引导高职教育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区域内高职教育整体水平。

天时地利人和兼备。2009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建设职教科技园,打造城市新名片,并将之列入十大基础建设工程。

株洲六十年职业教育梦想自此步入星光大道,迎来跨越式升级。

株洲职教城,描画出美好蓝图

2009年,株洲市政府成立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与重组后的株洲市教育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署办公,负责职教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与管理。但是,当时的职教科技园,还是一片山地农田,而管理办则一缺资金二缺人才,近乎白手起家。

把困难踩在脚底下,弯道超车。在考察过全国数十家职教园、大学城、教育园区后,建设者设计了“规划先行、政府引导、院校自主、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株洲建职教科技园,不仅仅是几所学校的组合,也不仅仅是只有单一教育功能的职教园,而是通过其把整个城市建设起来,使之成为功能多元、形象独特、两型低碳的知识城、魅力城、低碳城。

一系列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规划设计陆续启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设计的700亩城市地标智慧广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设计的城区信息化规划,由上海零碳研究所设计的两型指标体系……“

我们研究和实施的课题,大部分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有些甚至是国家级课题。”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管理办主任柳怀德说。

他们的努力得到了院校的高度认可。2009年8月25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第一所学校入园协议。随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纷纷入驻,到目前,职教科技园已汇聚了11所职业教育院校。

大型投资商也纷至沓来。2011年9月14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与株洲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约定保险职业学院、中国人寿企业大学(筹)、中国人寿呼叫中心及养老养生基地等系列项目落户株洲职教大学城,预计投资超过40亿元。2010年就已入驻的中国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于2011年11月11日与株洲市教投集团签约,投资50亿元参建株洲职教城。2013年,碧桂园项目进驻……

2009年底开建,现已完成投资55亿元,批回土地7500亩,完成征地拆迁4200亩。在校学生人数由2011年的40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30000余人,4年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0余人。一个聚人、聚校、聚财,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现代化职教城,已初具雏形。

“民盟全国职教论坛”请留在株洲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株洲市委、市政府没有忘记,职教科技园人更没有忘记,他们是为了株洲职业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出发。

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职教科技园建设。职教科技园内部也通力合作,砥砺前行,认真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职教改革和企业经营。

7月29日,市委书记贺安杰在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快职教科技园建设,确保2017年基本建成”。

8月25日至27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来到株洲,考察了职教科技园,得知院校毕业学生供不应求时,徐守盛要求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适应市场,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他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第一是师资问题,第二是实训基地问题,第三,就是要伴随整个产业的发展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要搞订单式的培训。

8月28日,株洲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强调,要狠抓工作落实,倒排工期,全力推进,坚定不移地实现2017年基本建成目标。

“政策面暖风频吹,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骨干院校形成了办学特色。株洲职业教育即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全国职业教育论坛召开前夕,市教育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加快发展株洲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正在抓紧制定,力争到2020年,建成以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为引领,与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专业特色鲜明,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教普教立交互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届时,将实现“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的发展目标,逐步奠定“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成为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乃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株洲职教基础好,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借‘2014民盟职教论坛’召开的东风,力争株洲成为该论坛的永久性基地。”民盟株洲市委有关负责人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职教科技园——肩负历史使命的航母,必将乘风破浪前行!


    本报讯(记者 阳锡叶)湖南省日前制定“2014年试点、2015年全面展开、2017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的目标,并将重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45人才培养计划”和“机构体系建设计划”,以满足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从2012年开始,湖南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3年在14个试点县共确定培育对象2.36万名,已组织各类培训6080人次。

    下阶段,湖南将重点实施“345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送300名以上杰出职业农民到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外学习取经;实施“实用人才学历教育提升计划”,每年选送4000名以上青壮年职业农民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实施“骨干人才专业技能培训计划”,每年安排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9月15日至16日,副省长谢广祥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下,深入霍山、金寨县有关学校和企业,就职教有关工作开展调研,并召开金寨职业学校建设座谈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谢广祥在调研中对霍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金寨职业学校前期建设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就金寨职业学校下一步运行和管理工作,他强调,要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验实训设备及时到位;要切实做好教师选聘、培训、交流等工作,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资源整合,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按照校园建设规划,继续抓好后续建设,打造一流校园环境;要坚持市场导向,主动与市场对接、与企业对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适应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国网山东频道东营9月17日讯  广饶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最基础、最现实、最根本的“民生工程”,通过整合职教资源、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加快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全力推动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县职业中专顺利通过东营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创建为首批东营市教育现代化学校;2014年5月28日,县职业中专成功入围“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学校。广饶职业教育搭上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快车,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经过精心准备,周密规划,2012年6月完成了全县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工作,2013年9月全县职业学校实现了集中办学,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财政投入不断加大。自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以来,投资近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实训大楼建设项目和综合楼建设项目分别列入了2013和2014年全县重点工程项目。先后完成了投资682万元的运动场、1150万元的学生餐厅、4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560万元建筑面积134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等工程项目;投资790万元购置了图书和实训设备;投资450万元对校舍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2390万元,建筑面积8332平方米的综合楼(一期)建设项目9月份投入使用。从2013年起,我县率先在全省建立实行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当年即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每生1000元、高等职业院校每生1500元标准向职业院校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559.8万元,构建起职业院校“保运转、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教学改革实践中,紧紧盯住我县经济发展走向和市场需求,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对接,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了大批“金蓝领”后备人才。职业学校与县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大部分毕业生可以直接就业,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另一部分毕业生是通过春季高考升入高等本科院校, 2014年509名学生参加春季高考,375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录取率多年都在70%以上,考取本科院校人数逐年增加。
 
    办学模式不断优化。创新办学模式,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联合办学,主动与企业联系,与生产对接,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学到的知识,让企业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品行表现,较好地搭建了双向选择的就业平台。2013年以来院校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设了航空服务专业,与双王集团、江山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华懋新材料有限公司、沃森橡胶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合作,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启动了“校中厂”筹建工作,引进市场机制,盘活各类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提高学生实训水平;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技能培训顺利开展。与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财政局等部门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企业职工岗前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下岗再就业、巾帼创业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每年共培训各类人员近5000人次。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加强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努力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印发了《广饶县教育局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广教发〔2014〕6号)及相关规定,实施招生目标责任制,制定了具体的招生政策,将招生完成情况纳入对乡镇教育办和初中学校的考核评估体系,强化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政策拉动作用,有效提高了招生数量和质量。

    广饶县将紧紧围绕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任务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发展资金;营造职业教育入口旺、出口畅的良性环境;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江西省将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支持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同时,江西省将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及时足额拨付职业院校财政经费,任何部门不得截留和挪用。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副省长朱虹1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我省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

  支持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

  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

  新政鼓励优质学校采取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同时,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建立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制度

  建立以专业对口为原则、课程体系衔接为基础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支持本科职业院校招收专业对口的专科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科职业院校招收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2年专科教育以及3年高职教育与2年本科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工作。建立技工院校与其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通的“立交桥”,探索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联合办学,高职毕业证书+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本科毕业证书+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本月,民盟职业教育论坛、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现场会将相继在株召开,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将作为主会场。

  9月17日至19日,民盟职业教育论坛将在株举行。届时,来自教育部、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全国职业教育学会的专家学者将做主旨发言,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作为“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项目试点城市,我市相关负责人也将作主旨发言。

  9月下旬,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现场会也选择了株洲。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主办,将充分展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经验成果。

  近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现有各类职业院校28所,在校学生8.3万人,年职业教育培训人数10.1万。科技园的核心区建设已基长完成。株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备受关注。

    本报讯(记者 彭薇)今秋新学期开学,中职校“走进艺术宫”第二季启幕,开学“第一课”将课堂搬进了中华艺术宫。从民族建筑到传统艺术,120多名中职学生身临其境,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民族文化课。

  昨天的中职课堂,由建筑、旅游、艺术、摄影等专业9名教师执教,带给学生新鲜有趣的体验。南湖职校将学生分成8个拍摄组,现场跟踪拍摄这几堂课,运用不同景别和机位进行实训操作,掌握纪实类活动的拍摄技艺;商贸旅游学校学生手绘地图,为中华艺术宫观众设计个性化观展路线,根据儿童和成年人不同观赏需求进行讲解,推荐“玩”和“赏”的区域;而城市工程建设学校将影视活动课“搬”过来,通过电视微采访,将文明参观的微公益概念推广给观众。

  据悉,“走进艺术宫”是本市文教结合的一次探索,第一季活动中,中职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走进艺术宫,与大师面对面,创作了百幅灵感之作,在艺术宫教育长廊展出2个月。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王浩)安徽省蚌埠市积极探索职业学校用人制度改革,日前出台规定明确,职业、成人学校可拿出不低于20%的编制用于聘用兼职教师,并明确学校可根据需要聘请具有特殊技能,在相关行业中拥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传承人。

  根据最新出台的《蚌埠市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内的职业院校,可在核定编制总额内拿出不低于20%的编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或3年以上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经历。为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用人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该市鼓励相关学校聘请那些具有特殊技能,在相关行业中拥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传承人充实教学一线。


   94日下午,三门峡中专迎新生联欢会上,除军民共建友好单位代表外,联通公司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也派人参加。其中,香山红叶饮食娱乐公司、海鹏装饰工程公司等还分别捐赠订单班班服34件、35件,左右眼镜批发有限公司捐赠饮用水50件。

  在过去,一些企业宁可给普高同学“锦上添花”,也不愿给艰难爬坡的职业学校“雪中送炭”。而上述事例,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一个典型折射。

  从“扫除文盲”到“成人教育”

  文盲,指年满十五周岁不识字的成年人。1989年时,三门峡市仍有文盲、半文盲2.7万余人。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全市借用村级小学进行夜间文化课扫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9012月,省政府向卢氏县颁发了基本扫除文盲单位证书。199211月,灵宝县被命名为“全国扫盲农民教育先进单位”。

  1994年,全市76个乡镇均建成了“独门独院”的乡镇成人学校,并将之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充实了“扫盲”内涵,提高了“扫盲”的质量和水平。到1996年,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无盲县”标准,三门峡市提前四年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文盲”的历史性任务,成为全省首批“无盲”地市之一。2007年,全市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

  三十年来,包括扫盲在内的农民教育和职工干部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函授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例。1986年开考初,全市仅有汉语言文学、统计学、数学3个专业,报考人数不足1400人。截至2013年下半年,全市共开设147个专业,涉及487门课程,22525人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专(本)科毕业证书,累计报考人数8.16万余人,在籍考生5.86万余人,一批又一批人因此圆了大学梦。

  从“外延发展”到“内涵提升”

  93日,三门峡中专顺利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级复核。718日,灵宝市职业中专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省首批立项建设的20所项目学校,该校以绝对优势名列前茅。

  ——这是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内涵建设的成果,也是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缩影。

  1986年,全市有农(职)业中学12所,在校生3086人;有成人初等学校634所(班),学生7600人。目前,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6所,教职工2018人,学生3.5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3所,省级重点4所,河南省特色创建单位5个。他们正围绕着“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对加强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陕县中专、三门峡市财校、卢氏县中专、灵宝市工业职专(灵宝市技校)、义马职业中专(义马煤矿高级技工学校)正在创建省级特色学校;三门峡中专、渑池职业中专、三门峡市高级技工学校各获中央财政基础能力建设资金1000万元。灵宝华苑职业中专、陕县中专汽车运用维修专业,渑池县职业中专农用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均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各获16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根据用人要求、市场变化,灵宝职专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并将原46的公共课、专业课的比例调整为公共课、专业课、活动课361。卢氏中专旅游专业开发了三门峡旅游、卢氏景点导游词、特色茶艺等课程,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多方借力,合作共赢。陕县中专采取校企合作形式,投资600万元建成西典驾校考练中心,还在市军分区汽配厂建成“厂中校”型实训基地,待学生毕业除可取得中专毕业证外,还可获得汽车驾驶及维修等相关资格证书。

  从“人才立交”到“统筹推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培训,安排优秀教师到德国、奥地利学习先进经验,并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引导学生锻炼技能,增长本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中,三门峡市卫校张敏同学和三门峡中专程浩、杨毅同学分获全国护理技能竞赛、建筑CAD项目竞赛三等奖,为全省夺得该项目最佳成绩。全国中职学生大赛举办8年来,荣誉榜上终于有了三门峡的名字。

  值得欣喜的是,全市中职学生的就业出口正从外地就业向本地立业转变。目前,在市区各大宾馆、装饰公司、金融窗口、电子行业、计算机销售门市部及维修服务点,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有的还成为老板、经理。

  就业升学两不误,海阔天空凭鱼跃。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还体现在对口升学方面。今年8月,灵宝职专门口几张喜报引人注目。2014年对口高考全校参考87人,45人上“二本”线,其余全部专科。25年来,全市有12400名职业学校的同学,通过对口升学也考上了所向往的大学,甚至有的还是“211”、“985”院校。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教育等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如何统筹发展,一直是三门峡市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

  立足于统筹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全市建起的5所县级职教中心,强化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的思想,通过强力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组织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返乡农民工、退耕农民、企业员工等培训,有效服务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

  2008年以来,我市陕县、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义马市全部成功创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并各获100万元奖励。去年秋,累计投入1.8亿元易址新建的陕县职教中心正式交付使用。规划占地3000亩、一期1000亩的市级职教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新筹建的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明年即将实现招生。

  从“组建升格”到“品牌崛起”

  96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5300余名新生,生源辐射山西、甘肃、新疆、山东等省(区)。

  “立足三门峡,面向金三角,服务大中原。”1999年秋,在原豫西师范、三门峡电大、三门峡工学院基础上组建了专科性质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学系(部)11个、招生专业50余个,已形成以工科为主,融理、经、文、管、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特别是注重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和空间,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8万人,成为全省颇具影响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院校。

  20095月,以该院为依托,由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相关中(高)职院校、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组建的河南省豫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通过加强产教研一体的复合型职教集团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与相关企业经营的综合效益,为全市乃至区域内优质职业教育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为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四赢”。

  201485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华夏科技大学签订了“3+1”模式本科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协议。此前,其与英国提赛德大学、爱尔兰唐道克理工学院等相继合作兴办了机电一体化和会计电算化、建筑工程和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便利条件。

  “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人民满意”大教育格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之一。全市职业教育的框架在拉大,层次在提升,正昂首阔步迈入职业教育的春天。


    伊犁新闻网讯 9月10日,伊犁州召开职业教育和80、90后未就业人员就业培训工作视频会,对今年州直职业教育和80、90后未就业人员就业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动员全州上下进一步形成合力,全力推动州直职业教育和80、90后就业工作。

    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马宁,州党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刘会军,副州长梅钰以及州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伊宁市主会场参加会议;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各县市、口岸相关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会议由刘会军主持。

    会上,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经信委以及伊宁市相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今后一个时期,州直各部门将积极履职,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分门别类制定培训计划,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推进培训就业无缝对接,结合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订单、定岗、定向、定人式技能培训,力争年底完成对80、90后未就业人员6个月的“订单式”培训;建立招生就业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师生代表到就业企业参观,适时联系企业到学校召开招聘会,组织社会群众参加,增强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统筹发展中高职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县市职业教育中心必备培训条件,以初级技能培训和短期培训为主,解决80、90后的就业瓶颈;大力推进“日月星珠”企业成长工程,推动州直中小微企业实现数量增加、产能规模扩张、质量效益提高,形成“日月”同辉、“星珠”璀璨的发展格局,为持续增加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马宁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扶持自主创业。近两年,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措施,高位推动就业工作。州直人社系统和各县市认真贯彻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马宁指出,就业问题关乎国家、地区安定和协调发展。各县市、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做好职业教育、推动转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及紧迫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明确目标,通过提高培训实效、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服务环境等措施,全面做好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要从各个环节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要求的长效机制,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提升群众致富能力,突出重点,抓实就业培训,使各族群众愿意来培训、培训后能就业;在拓宽就业渠道上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打造“日月星珠”企业集群,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和80、90后人员到园区、企业务工,实现稳定就业。

    马宁强调,各县市要加强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工负责、统筹协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企业配合、全民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把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亲民工程抓紧抓实,不断开创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作新局面。

    刘会军要求各部门、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把80、90后未就业人员就业培训工作作为今后的头等大事来抓,因地制宜制定方案,保障经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为百姓解忧造福,为自治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德州出台《关于促进全市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着眼于破解全市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对教育工作统筹谋篇布局,明确提出“五大项20条”举措,全面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德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全市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这一意见突破常规,着眼于破解全市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对教育工作统筹谋篇布局,明确提出“五大项20条”举措,全面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德州市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五大项”包括:优先改善办学条件、优先推进教育改革试验、优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创优教育发展环境等内容,并细分为20个子项,逐项细化落实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举措,操作性强、含金量高。

    “为摸清全市教育工作底数,找准工作着力点,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从2012年10月起,德州市教育局会同市委政研室和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13个县市区开展调研,与十几个市直相关部门座谈沟通,并赴山东潍坊、甘肃会宁等地考察学习,形成了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调研报告。”德州市教育局局长张书鹏介绍,经过近两年的专题研讨、征求意见、反复论证,这个意见于近日出台。

    “‘五个优先’的布局,抓住了要害,分量很重;20项具体措施,每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具体要求。”张书鹏介绍,在“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一条中,规定市、县财政部门按照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到2015年,全市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2%以上,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县(市、区)财政每年要列支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实施名师、名校(园)长建设工程。同时,各级建立教育经费使用监测、评估和奖惩制度,各级政府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教育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确保教育经费到位。

    德州市要求“建立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机制,每年不少于2次,重点研究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每年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要有教育项目”,强调“全面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意识,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强化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评价机制”。

    德州出台的这一意见还特别重视“优先推进教育改革试验”。“比如大力加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融合,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张书鹏介绍。

    此外,德州还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探索建立校长职级制管理政策体系,新任校长不再套用行政级别,而是推行与职级认定和办学业绩相适应的中小学校长职级工资制度和优秀校长延期退职制度。同时,加快推进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以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为重点,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这些改革举措,将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德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炳军表示。

    □改革者说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助力幸福德州建设

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翠云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教育工作实现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德州被评为全国首个师德建设示范基地,获批全省唯一的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展了教育工作“大调研、大摸底、找差距”活动,按照“领导优先抓、人才优先配、资金优先投、服务优先送”的原则,制定出台了《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围绕优先改善办学条件、优先推进教育改革试验、优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创优教育发展环境五个方面,细化了20项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措施。我们将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教育工作大突破、大发展。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巧灵)兰州省政府9月3日正式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结构规模更趋合理,符合甘肃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未来本省中职、专科、本科至研究生有望实现招考贯通。同时,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全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放开,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薪酬水平。

 《实施意见》提出,兰州省将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不低于4.5∶5.5,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1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50%以上,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20万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7万人左右。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达到60万人次,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控制在160所左右(其中技工院校控制在40所左右),重点办好经评估认定的30-40所国家、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县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原则上将现有2所以上(含2所)学历教育学校整合为1所。


    本报成都9月4日电(记者 王明峰)记者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从今年秋季起,四川将在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区)实施免费中职教育计划。政府将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补助,组织彝区初中毕业生到内地接受3年免费中职教育。这是继2009年四川开始在藏区推行中职免费教育政策后,在民族地区实施的又一教育扶贫攻坚举措。

  按照计划,四川内地26所中职学校今年将在这13个县(区)共招生5000人。新生入校后,将免去3年学费,并享受生活费补助与杂费补助。此外,新生入学当年,每人有300元冬装补助费,还将被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险费由国家承担。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