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对推动高校科研工作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发出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动员令,吹响了高校自立自强的集结号。


高校有组织的科研是高校为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而开展的大目标、强组织、成体系的科技创新形式。当前,全国共有高等院校3013所,其中,高职院校1489所,占比将近一半。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及其贡献度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影响着全国高校的整体水平。然而,现在的高职院校科研的类型特色不明显,很多学校还是在仿照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做科研,效果有限。


有组织的科研对于学校具有强大的引领力、组织力、研发力和推动力。它可以面向国家战略和技术前沿,推进产学研协同攻关,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破社会长期形成的高职院校科研自主能力不足、自强意识薄弱、“模仿科研”“依附科研”的刻板印象。有组织的科研可以为新形势下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可以为广大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新机遇,是高职院校自立自强发展的新支点。


聚焦产业强国中的技术技能重大问题

提高学校科研引领能力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具有技术性和学术性并存的特点。职业教育要为产业强国做好人才储备、夯实技术技能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把原来分散的科研力量、兴趣方向和研究资源引导到国家发展中重大问题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上来,研究真问题。


与本科院校和研究院所相比,一些高职院校科研引导力不够,科研定位不准,战略规划不够,缺乏重大选题、重大项目。因此,科研工作没有抓手,经常调整研究方向、更换研究内容,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形成不了有分量的重大成果。


2021年新版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设立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职业院校有组织的科研要结合这些专业特点,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主动谋划,进行任务集成、引导科研团队密切关注国家的重要项目,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核心问题与技术前沿,聚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民生需求,瞄准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中的重大问题,紧盯区域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和技术问题,多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紧盯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加强国际合作,研究高效能的中国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富有活力的科研创新平台

提高学校科研组织能力

高校有组织的科研是学校知识管理的一种创新形式,它强调转变科研管理方式,集中优势力量,针对重大问题,设置重大任务,构建重大平台,组织重大团队,通过长时间持续攻关,以取得重大的原创突破。


与本科院校和研究院所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组织还不够严密,科研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科研领军人物不足,带头人培养不够,科研团队不稳定,科研人员单打独斗,战斗力不强;财力支持不到位,资源分散、零敲碎打;科研工作绩效考核和激励政策不科学,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有组织的科研,要加强党的领导,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健全学校科研基础组织架构、提高组织力;建立任务攻关组织机制,形成充满创新活力的科研平台。一是遴选(包括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推进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科研项目首席专家制,激发他们勇敢担负起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二是以战略攻关任务为方向,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跨学科、跨专业、跨系部、跨院校跨行业组建稳定的科研创新组织。具体地说,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基础,构建方向明确、运转灵活的技术创新团队;统筹校内外优势科技资源,搭建优势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平台;联合龙头企业,聘请领域知名专家做指导,共同建设校企攻关大平台。三是落实科研经费保障,调整学校科研经费预算形式,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投入。四是建立先进的研究室、实验室,在服务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发掘其服务科研功能;积极参与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新平台和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建设。五是加大信息资源合作建设与共享力度,解决信息闭塞、科技情报供给保障不力问题。


推进应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提高学校自主研发能力

高职院校除了培养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通过自身的技术研发,推动相关技术、产品与工艺的创新而直接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与本科院校和研究院所相比,一些高职院校创新意识不够、攻关能力不强,服务地方发展的功能体现不足,研究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偏低;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拥有一定的专利和软件著作,但有意识的成果转化少,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小和学术地位低,科研工作发展缺乏后劲。

高职院校的科研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特征,高职院校要以技术改革、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为研究方向,将理论和技术用于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的现场问题。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进学校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鼓励师生结合专业进行组织化攻关、系统化试验,大胆探索,勇敢创新;深化产学研创合作,开展以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协同研究,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互动,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通过经纪服务、岗课赛证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和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营造科学民主的科研工作环境

提高学校科研推进能力

首先要营造科学的政策环境,深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论证机制和过程监控机制改革,解决科研管理机制僵化、战略规划不足、对外开放和联系不够、政策支持针对性缺乏等问题。明确高职科研工作的定位,解决科研工作脱离学校的办学实际、科研资源浪费问题。推进科技评价体制改革,突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将人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改革统筹考虑,建立新型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动力。


其次,要营造合作共赢的利益环境,主动协调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等不同利益主体,发挥学校科研在产教深度融合中的推动作用。通过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校企合作、校社合作,与企业、政府、社会互动来实现其职业性本质。


再其次,要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处理好团队定向研究和个人自由探索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努力与团队奉献的关系,处理好国家和学校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诉求的关系,强调在尊重科研主体的个人选择、尊重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通过团队合作,不仅能促进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协同,提升团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服务能力,也能提高个人科研工作水平,促进个人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9月18日下午唐山一职专在IT产教中心一层会议室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会议。

校级领导及质管部相关领导共6人担任此次评委。

经过层层审核,4位同学李鑫蕾、刘奕祺、张清扬、于晴脱颖而出,作为各校区候选人参与全校“新时代好少年”的最终选拔。在评选会中,4位同学热情演讲,表述了个人先进事迹,表达了希望成为新时代好少年的强烈愿望。

评委们认真聆听,公平打分。

经过激烈角逐,东校区李鑫蕾同学被评为2022年第三季度唐山一职专“新时代好少年”,孟颖校长为其颁发荣誉证书。

此次“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大会,不仅是对参选学生给予表彰,更是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唐山一职专将不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更多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学雷锋志愿服务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来源:唐山一职专

培训赋能新学期

扬帆启航新征程

 

竹有千节,起于幼笋;沧海吞吐,基于小流。为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促进教学水平、课堂管理能力提升,9月16日上午,乐亭职校在工匠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培训会,十余位新教师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上,班子成员崔树涛进行开班致辞。首先,他对新教师加入乐亭职校大家庭表示热烈欢迎;接下来,他引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诗句形容教师的三重境界,并号召新教师争做学生的“三师”:教精其术做“明师”,教明其道做“名师”,教取其势做“人师”;最后,他对新任教师提出殷切希望:一要热爱教育,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和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二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三要管理规范,使课堂管理和教学工作严谨有序;四要师德高尚,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五要志存高远,注重自我发展和未来提高。

接下来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获得者、全国首届职教名师周玉娟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以及培优补差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指导,并详细介绍了“低起点,小台阶,多练习,勤反复”教学策略的具体做法;第二阶段由河北省最美共产党员教师、唐山市优秀教师、乐亭县第五届道德模范郭雨绵老师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了中职学校课堂管理方法培训,并就学生上课趴桌、玩手机等现象分享了自己的处理办法。两位老师的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感染力强,引发共鸣。

培训是最美的遇见,学习是最好的姿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本次培训增强了新入职教师对我校的了解和认同,缩短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做了有效铺垫。相信新教师一定会乘着这次培训的东风,笃行不怠,不断淬炼,在尝试中获得经验,在积累中丰富经验,在反思中完善经验,在创新中发展经验,用爱和耐心呵护每位学生的成长,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周玉娟

来源:乐亭职校

教务处

通用职业素质是现代企业在用人时除专业技能外最受关注的因素,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职业素质需求,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持续就业能力,一直是相关管理部门探索实践的重要内容。从2018年起,技工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开始积极探索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研究,完成了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研发、课程实验到全面推广的全过程,获得了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反馈。本文从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开发背景、课程建设的基本历程和成果、课程实施的评估效果,以及做好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相关建议几个方面,介绍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开发背景


一)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的需要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劳动者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技工院校管理部门开发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就是为了落实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建设是从技工院校整体的课程体系来考虑的,通过开设专门针对通用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系统规划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问题,将现有课程体系尤其是公共课中零散的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整合起来,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将有助于加快实现国家对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育的要求。


(二)满足企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要想获得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对市场保持高度敏感,并在生产能力和技术上做出快速反应。也就是说,企业在技术上的不断变化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这就要求员工能够根据发展的需求,具备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基本职业素养。所以说,企业看重的不仅是员工当下的操作技能,更是其继续学习技能的通用职业素质。而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要想获得长远的职业发展,也必须全面发展。暂时的“一招鲜吃遍天”的技能,不足以让他在几十年的职场上立稳脚跟,还必须有积极的职业理想,善于自我管理、善于学习、善于交往合作,能通过自身和集体的努力,完成工作、实现创新。


因此,从企业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来看,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其职业素质。


(三)顺应技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2009年,为了探索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这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其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例如,在汽车维修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中的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面向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就业,适应汽车售后服务职业岗位群(如汽车机电维修工等)工作,胜任汽车维护、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工作任务,具备运用现代诊断技术实施车辆故障的远程网络诊断,以及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组织管理、持续改进等职业素养。从这个目标中,就能清晰地看出,汽车维修专业要培养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既要能掌握维修汽车的各项技能,又要具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而且,这些职业素养是各专业技能人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是通用的职业素质。


总体来说,国家有要求、企业有诉求、自身发展有需求,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新时代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历程及成果


从2018年初开始历时4年多时间,经过课程研发、课程实验、全国推广三大阶段,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从无到有,从实验到推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阶段性丰硕成果。


(一)明确了课程体系和基本内容

通过多次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和专家研讨,明确了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围绕职业活动中的基本能力,以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赋能为目标,以实用性、有效性和综合性为原则,根据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通用职业素质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强化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要建立“以学生需要为中心、以职业发展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理解与表达、交往与合作等8个模块的内容。


(二)积累了课程教学实验经验

2019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了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实验工作,全国105所技工院校积极报名,开展了8个模块的教学实验,参与实验学生2万余人、任课教师600余人,并撰写和提交实验报告。在实验期内,还组织了两次全国统一的学业测评考试,8万多名技工院校学生参与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2022年春季学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又扩大了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实验范围,近500所技工院校积极开设了相关课程;2022年秋季学期,按照《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2022年)》,所有技工院校应将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


(三)开发了较为完备的课程教材及配套资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组建了一支包含课程研发专家、技工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在内的开发团队,经过多轮研讨修改,编写出版了8个模块的教材。这套教材打破了传统公共课教材的编写模式和结构体例,内容选取以“能力本位、问题导向”为原则,理论讲解与任务活动相融合,不灌输、不生硬,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教材采取“边实验、边修订”模式,充分吸收一线教师反馈意见,目前8个模块的教材都实现了内容更迭,进行了修订与改版。同时,教材办还组织开发了配套丰富的教案、电子课件、微课、示范课等课程资源,全方位保障教师教学需求。


(四)培养了一支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师资队伍

自2019年起,教材办先后组织了多期线上线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师资培训活动,培训教师超3000人次,部分省市及众多技工院校还自行开展师资培训,为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在全国推广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播下了“火种”。在2021—2022年上半年,还举办了2期4个模块的优秀教师选拔活动,从百所实验院校中选拔出了几十名优秀教师。这些优秀教师作为培训讲师,为全国及各省市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授课教师提供教材教法培训服务,也参与了教材修订与改版、配套教学资源制作等相关技术开发工作,不断完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建设。


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实施评估情况


2020年下半年,教材办委托苏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国防技师学院、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相关专家组成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实施评估小组,对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小组采用文献分析、学业测评、问卷调查和工作访谈等方式全面开展评估工作,评估结果反映: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引领了公共课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等方面颠覆了传统的公共课教学,成效初现。


(一)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有用、有趣、好学

学生反映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技工教育改革发展交往与合作等课程内容贴合自身实际短板,能有效解决阻碍个人长远发展的瓶颈,对提高自身素质非常有用;教学内容贴近自己的学习生活,各类知识、案例、活动丰富有趣。教学所采用的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二)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实验课程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反映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及全新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师生都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还能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的一位教师说:“结合师资培训,上好通用职业素质课程,能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在教与学中,师生能相互给予信心和力量。”


(三)各院校负责人普遍反映实验课程有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

各院校负责人认为,职业素质是影响技工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和持续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而通用职业素质课程能较明显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职业素质养成的“方法论”,促进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提升具体的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过硬的技能人才。此外,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所引领的技工院校公共课课程改革,也能够推动技工院校公共课改革创新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作为一门全新课程,还在边做边改阶段,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文件需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需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需继续创新,教材形式要持续改进,教学资源要更加丰富,教学评估还要多元化,等等。总体来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建设符合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符合学生终身职业发展要求。


做好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校长亲自挂帅

校长的高度重视是保障教学实施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各院校应成立校长亲自挂帅的工作小组,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在前期实验院校中,绝大部分院校成立了以校长或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公共基础课部门负责人、相关专业系部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通过协调会、专项研讨等形式,制定本校实验工作落实方案,有序推进教学工作,成效显著。


(二)任课教师“先培训后上课”

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一门全新课程,任课教师首先要主动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坚决落实“先培训、后上课”的要求,选择优秀骨干教师组成任课教师队伍,参加标准化师资培训,并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吃透教材,统一教学思路、理解教学目标。此外,可以建立推门听课、示范公开课、定期汇报等制度,加强教学交流,促进任课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与传统公共课以讲授为主的方式不同,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可以采取任务导向、小组活动、头脑风暴等方式组织教学,从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身边的事物着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将教学内容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相结合,如将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模块内容与学生管理、班风班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


(四)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院校教师的共同努力,积累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但数量和种类还不够丰富,还需要更多院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开发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技工院校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共建共享资源建设,可适时组织教学成果评比,评选出优秀的教学资源推荐给全国技工院校。


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特色课程。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为突破口,加快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创新发展”。相关管理部门、技工院校及其授课教师应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才能让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真正发挥作用,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贡献应有力量。(作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施真菊、冯政)


来源:《中国培训》杂志

为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报国志,实践报国行,在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到来之际,乐亭职校开展国防教育进教室、进课本、进课堂、进车间、进家庭“五进”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五个一”系列活动,让“爱我中华  心系国防”的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进行一次国防实践 筑牢强军强国基石

新生军训是国防教育的第一课,是磨炼意志、锻炼耐心的关键课程。严格的军事化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毅力和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2、举办一次国防讲座 树立居安思危意识


3、观看一场爱国电影 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4、办一期板报 浓厚国防教育氛围


5、办一期国防专栏 师生共筑强国梦

国防宣传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五个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广大师生的国防知识,增强了国防观念,激发了全体师生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崇军尚武意识。心系国防,强国有我。身处和平盛世,我们更应擦亮忠诚底色,共筑强大国防,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稿件来源:乐亭职校政教处

为助推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华职业教育社日前组织力量编写了《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报告以省域为评价基本单位,采集梳理各省份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2020—2021年发展数据,围绕区域发展、院校发展、服务发展、环境发展四个维度,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基于第三方视角的客观评价。报告构建了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模型,呈现各省份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值分布情况。


区域发展评价——不同区域各有特色,不平衡不充分仍存

报告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三大区域,评价各省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重点采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在学生培养、师资条件、资源条件、学生产出、服务产出、办学投入、产教融合、社会认同度等8个方面、16项指标数据,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指数模型,计算出各省份职业教育发展指数。


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各有特色。

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为支撑的良性发展格局。江苏、广东、浙江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位于前列,代表了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江苏省的高技能人才达到455万人,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与江苏经济发展增长程度呈正相关,职业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约5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建有200多个职业院校现代化专业群。该省70%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90%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高达1000人。


中部和东北地区普遍重视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成为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湖南、安徽、湖北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居于该地区前列,成为该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较为活跃的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态势。湖南省职教科技园累计完成投资220多亿元,建成轨道交通、化工、汽车等30多个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6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为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西部地区聚焦国家西部战略、区域发展需要和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区域职业院校创新发展,增强了职业教育集群溢出效应。四川、重庆、云南位列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前列,体现了西部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担当。四川省现有职业院校539所、居全国第7位,在校生人数达164.4万人、居全国第5位,21个市(州)高职学校布点实现全覆盖,办出了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职业教育。


数据显示,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省域间资源投入不平衡现象突出,全国31个省份职业教育所获资源情况大致呈现由东部沿海省市向内陆地区逐次递减的阶梯形结构分布。职业教育发展城乡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仍然滞后。市县级和偏远地区中职学校的办学状况受到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和示范性重点中职学校的多重挤压,办学条件薄弱,师资水平落后,“双师型”教师缺口严重,很难依托当地企业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院校发展评价——育人水平持续提升,资源投入相对不足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也是开展职业教育评价的关键。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总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投入增长却相对不足,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存在隐患。


各地职业院校普遍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作为培养目标,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大力传承并弘扬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年收入显著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职业院校毕业生逐渐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有生力量。


近年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全国已组建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全国30个省份全面推行。职业院校不断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2021年,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29万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重为中职56%、高职专科59%、高职本科59%,均超过了占比过半的基本要求。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成效,先后建设364个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模式逐步建立。


但是,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全国近一半中等职业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等关键指标不达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吸引力。高职因连续三年扩招,各省份高职院校生均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双师比例、生均课程数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4项办学条件指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总体投入实现了稳步增长,但与普通教育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20年,中职教育经费2871亿元,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4.1%;高职专科教育经费2758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的19.7%,而高职院校在校生占到高等教育的44%。职业教育内部投入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2020年,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达到12000元的约占75%。因国家尚未建立中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投入不平衡现象更为突出。截至2021年5月,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生均标准从900元到8000元不等,16个省份建立了生均拨款标准,生均标准从1500元到13000元不等。


服务发展评价——社会贡献不可替代,服务潜能有待挖掘

坚持服务发展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导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紧密对接产业、贴近一线需求的独特优势,在服务就业创业、技术创新、民生福祉、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不可替代性。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相比,职业教育服务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发挥就业“稳定器”重要作用。2021年,在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情况下,各省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中位数达到91.2%。各项专项培训赋能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就好业,多地出台创业新政,有效帮扶自主创业实践,人社部实施“马兰花”创业培训计划,全年累计培训620多万人次。


成为助力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各地职业院校紧盯“卡脖子”技术“最后一公里”,聚焦芯片制造、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国防军工等先进制造关键领域技术问题,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协同技术攻关,促进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与推广实施。


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职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比例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面向社区居民、老年人等群体开展职业教育惠民培训和社区志愿培训服务,积极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围绕0—3岁婴幼儿托育领域、养老领域和家政领域,开展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失智老人照护、幼儿照护等职业技能证书培训,扩大“一老一小”领域人才供给,赋能养老托育。


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有力支撑。职业院校彰显“以技抗疫”优势,积极投身疫苗、试剂和药品研发,口罩、洗手液、测温设备等物资制造。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任务艰巨,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职业院校师生团队坚持疫情防控与助力复产两不误,有序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服务贡献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按人社部、教育部相关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国技工院校要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职业院校每年开展的培训总量应不低于在校生的两倍。然而,目前仍存在不少学校不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达标情况。职业教育在社会服务特色上依然不够鲜明,特别是面向企业的高层次技术服务较少,职业和技能特色尚未充分凸显,在有效输出高质量的社会培训模式和内容、技术咨询、行业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总量和效益的社会认可度均需提升。


环境发展评价——国家重视前所未有,落实不力时有发生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重要文件相继发布,省部共建高地等关键改革深入推进。与此同时,政策落实亦存在层层衰减、不到位等问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加快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效能,亟待引起重视。


国家各部门不断出台有力政策。为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2021年,教育部先后印发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38项,人社部印发职业培训相关政策文件10余项。


关键领域改革举措深入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山东、甘肃、江西、辽宁、天津、河南、湖南等开展了“整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高地建设;江苏省苏锡常都市圈、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温台两市、福建省厦门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区域开启了“合力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的示范区改革。2021年,人社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产教融合制度逐步健全。产教融合试点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27个省份已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共有2079家企业纳入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确定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作为试点建设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各地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但是,政策落实不力问题还是时有发生。构建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明确政策要求,但实践中企业作为办学主体参与职业教育还很不充分。从学校举办者情况来看,社会力量办学仅占学校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他部门(主要是行业)举办职业院校数量有下降趋势,企业举办院校占比较小。从近几年职业教育经费构成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职业教育总投入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社会性教育投入占比逐年下降。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到总投入的87.92%,社会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仅为0.67%;高等职业学校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5.30%和0.71%。可见,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比例并不高,社会多元参与办学的格局尚未形成。另外,产教融合统筹机制也不够健全,政策落实尚未形成合力。比如对于校企合作型企业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尚未有切实有效举措推动该政策落地。还有,部分关键政策举措推进不畅。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但目前尚未得到实质性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持续强调“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但各地落实情况并不理想,造成一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经费困难状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定位,就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有能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新职教法的实施,必将推动高职院校的工程技术教育实现更大发展。


工程技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新职教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提出此次修订法律的意义,“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当在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等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包含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的纵向体系,持续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所在。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水平向高端迈进的重要支撑。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多种多样,由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组成的队伍体系非常复杂,也就必然要求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多样化。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属于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改革现有高等工程教育体系,重视专科、本科在内的高职院校在装备制造类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培养适用的工程技术技能人才,是对人才强国作出设计与谋划的重要途径。


工程技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新职教法背景下,高职教育尤其是行业特征明显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工程技术技能人才上,有了更为清晰的实施规则和实践导向。


新职教法在人才培养素质方面增加“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明确“品德、知识、素质和能力”这4个育人核心目标,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突出知识、能力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且更需立德树人,心有大我,持续奋斗,至诚报国。


新职教法明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承担工程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应聚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加快工程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强化育人能力建设,注重工程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新职教法增加“与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职业教育将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方面挂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制定教育标准或者培训方案”,从工程技术岗位探求人才的价值和培养的方式与内容,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系统性的技术理论知识体系,突出技术能力,谋划专业顶层设计,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发展同归共进。


高职院校开展工程技术教育的实施保障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带来的广泛意义和重大变革被称之为技术革命,技术变革、时代发展,其动力是创新,而创新就需要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基础都是人才培养。我国在转型中迈向新的、更高的阶段,聚焦解决卡脖子、饭碗根基等问题,这些需要开展工程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专业体系、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


坚持以生产实践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范式。高职院校开展工程技术教育,需要树立基于工程链、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特色。


坚持“知识+技能+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分析工程技术岗位特质和工程技术教育人才素质结构,培养学生掌握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应的技术技能,从而胜任工程技术岗位的要求。


坚持“产业+专业+资质”统筹兼具的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逻辑来源于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需求,开展工程技术教育就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按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做好专业建设。


坚持全周期、全要素、全覆盖的产教融合,企业与学校共同投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达到共建共赢。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工程技术教育的跨越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赋予的一技之长,让我拿到高新企业的入场券。”今年7月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毕业后,叶凯杰加入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通信线路设计工程师。


近年来,职业教育根据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兴专业,职校生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等高端产业。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的背后,是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入。以福建为例,一批高新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联合开发教材、完善人培方案、搭建实训基地……随着双方逐渐走近,新兴产业赋能高质量职业教育,高质量职业教育反哺新兴产业,双赢局面正在形成。


职校生涌入高新企业

“学文化课没当上‘尖子’,没想到学技术竟有机会成为‘尖子’。”毕业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系统维护专业的刘坤,目前是奇安信科技集团的高级信息安全工程师。2018年,他在与重点院校本科生的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成为部门录用的首位高职毕业生。


这条逆袭之路的起点,源于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一年级起,刘坤便把握住每一次参赛机会,“比赛由业内头部企业承办,题目紧贴前沿技术,参赛过程就是绝佳的学习过程”。他带领团队斩获2017年“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金牌,并因此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相较于刚考入职校时的迷茫,现在的刘坤对未来信心满满。作为公司的中坚力量,他参与了不少大型国企、银行总行的网络安全项目。毕业4年来,他也见证着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自己的同事,“技能真的可以改变人生”。


对于学习智能制造的宋蒋鑫来说,选择高新企业是出于“好奇心”。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读书时,他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如愿进入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相较于传统行业,高新企业淘汰率高,但学习空间很大,我也喜欢迎接新挑战”。


最近几年,思尔特机器人从厦门技师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省内高职院校招聘了一大批毕业生,人力资源总监陈炀华发现职校生越来越抢手:“去年公司业务飞速增长,人才需求也猛增,但很多学子被其他企业早早‘预定’,我们差点没抢到。”


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背后,是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更好对接,也是政策推动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


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与京东、联想、中国联通、北京精雕、中锐网络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联合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完善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


中锐网络校企合作部总监徐衿弘将合作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共同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联合开发既符合教学逻辑、又融合项目实践的校本教材;三是为学校开展现场实训教学,派工程师入驻,讲解全流程标准化实操,提供案例库、工具集。


“随着深入参与学校建设,了解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过程,我们对职校生的刻板印象逐渐打破。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校找到了合适的办学道路,企业发现了合适的工程师。”据徐衿弘介绍,依托网络实训基地,公司从闽江师专、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学校选拔学生,共同参与了福州地铁一号线无线网络部署、长乐云计算中心项目实施与运维等项目。


这种双赢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企业数增加2955家,参与企业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的项目达8113个,企业技术服务收入总计5.3亿元。


徐衿弘告诉记者,企业投资和信心意愿的增强离不开利好政策的扶持。据了解,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增加了一系列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条款,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


为产业升级贡献职教力量

“刚入校时,我们以为未来只能做些低端流水线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入行十年来,我所在的智能自动化设备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出身职业院校的佼佼者。”邱建斌是福建奥瑞斯机器人的创始人,也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友。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人,他也在不遗余力地回馈学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公司的股东是一起参加技能大赛的队友,员工中有30%是智能制造学院的学弟学妹。”邱建斌讲道。


“高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职校生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以邱建斌从事的行业为例,根据人社部预测,2025年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但不少受访者表示,若想更好地对接产业、支撑发展,职业教育仍需继续探索。


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刘坤被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兼职讲师。在他看来,在信息安全等新兴专业,教师的学习经历很难完全对口,其知识体系与产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需要提升企业一线实战型教师的比例,让教育更加贴近产业。


邱建斌建议,在提倡工程师走进课堂的同时,也要推动教师走进高新企业,实地探寻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企业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可以由职校老师主导展开科研,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不断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将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认为,各级政府要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入整合,支持在职业院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服务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职业院校要提高基本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致力于成为产业创新改进、工艺改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引领者和制定者。


来源:工人日报社

秋风不燥,微风正好。2022年9月13日上午,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在操场隆重举行2022级新生军训动员大会。学校书记、校长李世春及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系部主任出席会议,会议由学校班子成员宋宝军主持。

首先,学校书记、校长李世春作动员讲话。他强调了本次军训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整个军训过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殷切期望。李校长指出,军训是一个考验同学们意志力的过程,更是提升个人组织纪律性的过程。他希望同学们能发扬不怕苦、不怕累、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以百倍的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圆满完成军训任务,上好进入职校的第一课。

新生代表杨紫宁同学代表1200名2022级新生发言,她承诺:在军训期间将用实际行动展现职校学子的青春风采,遇到困难不退缩,迎难而上,以一名军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塑造崭新的自我,圆满完成军训任务,用自己的奋斗足迹为学校增添靓丽的一笔。

政教处主任安匀彬宣读了军训编制,并对9天的军训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教官代表赵俊生代表28名参训教官作表态发言,他表示自己和同志们将服从学校安排,严格训练,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希望参训的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九天军训生活中,切实在思想品质、意志能力、队列知识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参训教官向同学们作了精彩展示。教官们威风凛凛的队列展示和铿锵齐整的脚步声让同学们惊叹不已,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师生们热烈的掌声。

动员大会结束后,军训正式开始。

同学们在教官的带领下,顶着炎炎烈日,士气高昂,进行艰苦的训练。

 

 

作者:严如意

来源:乐亭职校

政教处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职业教育法》),该法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该法26载以来的首次大修。其中,最重要的是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旧《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体现了职普分类发展的思想。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普分流的本意在实践中被异化成“淘汰”,职业教育逐渐沦为“次等教育”。为强化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地位,新《职业教育法》在修订过程中经多次商议摒弃了“分流”一词,而以“融通”替代之。由此,职普招生是否要完全放弃原来的“分流”一法?职普之间究竟应该如何融通?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何为“分流”:分流的三维内涵


(一)分流的社会学内涵


分流更加接近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分”意味着分化,而“流”则指流派、类别。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社会学)》中的定义: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标准,把人们划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即社会阶层的等级化。然而,社会成员企图在差序格局的阶层之间流动十分困难。因为高级阶层总是为扩充自身既得利益而不断强化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而使社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代际禁锢”的主要表现,分流异化为社会成员之间的阶层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和不平等性加剧,社会成员的资源获取能力产生巨大分化,由此产生了比较矛盾的社会分层现象。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体制机制的破除,社会成员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追求发展效率的倾向使得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日益凸显。陆学艺的研究证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代际流动率明显上升,而且上升流动更为突出。中国人民大学的CGSS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中国人尤其年轻一代的总体代际流动率较高。李路路等人则认为,尽管我国总体社会流动率仍在上升,但社会封闭性特征日益显现,阶层位置的代际继承性不断增强。李春玲经实证后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的边界正在明晰化,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流动遭遇了更多障碍。李骏等人研究认为,这些障碍可能包括户籍分割、所有制分割、产业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等。


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的矛盾使得普通阶层家长强烈希冀下一代实现向上阶层流动,惶恐下一代面临同自己一样的境遇。


(二)分流的管理学内涵


从管理学角度理解,分流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分类差异化管理中。中国古代就涌现出诸多阶级管理思想。西周通过礼乐宗法协调统治秩序,西汉打破“世卿世禄”吸引人才上流,隋朝打破“门阀”以“分科取士”选贤任能。人事分类管理思想在西方更是呈现理论化特征。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提出以计件工资制度区别对待不同生产效率的工人,法约尔(Fayol)的人事管理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凡事各有其位”。麦格雷戈(McGregor)提出的“X-Y理论”以及后来权变学派发展的“超Y理论”针对不同职位层级、能力特征、文化程度的劳动者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并强调权变的重要性。现代以来,分类管理思想更是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领域。斯内尔(Snell. S.)提出的“人力资源地图模型”将人才划分为核心型、独特型、通用型、辅助型四类,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制定差别化管理机制。廖明认为,可以根据价值性、能力、忠诚度、独特性和可获取性等维度来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方案。战略管理理论同样认为针对不同性质的员工实施分层管理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方法论产生了劳动者之间的“分流”:高层次、核心人才愈发受重视,普通劳动力的需求日趋饱和且工作境况不佳。因此,家长普遍希望子女在工作中尽可能少地“受制于人”,以实现工作上的“经济自由”和“精神解放”。


(三)分流的教育学内涵


分流的教育学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一切关于学生优劣及相应教育资源匹配的分化都是教育分流,例如:“火箭班”与“平行班”、“双一流”大学和普通大学等。而狭义的教育分流则特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流。在我国,职普分流主要包括高中和高教两个阶段,相对而言,高中阶段的分流更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80年,国务院转批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是我国首部定义教育分流的官方文件,文件初步提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思路。将分流的教育学内涵和管理学内涵关联来看,教育构成了人力资本的主要积累源,促使个人向高级管理阶层流动。人力资本大师舒尔茨(Schultz)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人口质量的主要途径。贝克尔(Becker)更是直接指出人力投资即是教育投资,教育是资本的形式之一。教育分流和社会分层同样保持了高度的关联性。布迪厄(Bourdieu)通过实证证明,来自工人阶层家庭的子女更可能就读低层次学校。科林斯(Collins)认为,在教育分流体制下,学校的类型差异可能导致社会阶层的不平等持续复制和再生产。曹妍通过构建我国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高校入学机会指标后发现,普通阶层子女获得的本专科入学机会远低于中产阶层子女,优质高校吸纳了更多中高阶层子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教育分流必然导致阶层分化,但学校的功能化特征也有助于促进阶层流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在社会分层“定型化”状态下依然较高。


一方面,教育分流促使普通阶层家长希望通过教育竞争换取下一代的代际阶层突破和工作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又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深感乏力,逐渐陷入“读书究竟能否改变命运”的逻辑怪圈。


谈“分”色变:职普分流的“异化”检视


旧《职业教育法》中提出“分流”的本质是希望一部分操作能力强或在基础理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能进入职教领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然而,近年来接受职业教育成了“学困生”被分流而不得不选择的境遇,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得不到保障,家长和学生亦逐渐表现出谈“分”色变的“异化”态度。


(一)“大体相当”问题


1983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首次提出职业技术学校和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此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一边倒”现状有很大改观,职普比保持在50%左右甚至一度超过60%,“成绩好的上中专”等现象也大多出自这一时期。然而,进入新世纪,受到高校扩招、国企改制和中职优惠性政策被取消等多种因素影响,职普比大幅下滑,“大体相当”难以为继。这一时期,教育系统无力规避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影响,只能勉力维持着大体接近的职普比。此后,教育系统亦开始反思政策手段的不适,并进行了相应调整。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现今,大部分地区高中阶段职普比基本维持在大体相当且普通教育稍占优势的局面,少数发达地区的职普比在3∶7左右。


不论是在80、90年代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进入新世纪后运用政策支持维持的大体相当,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产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力量强制干预的典型表现,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具有明显滞后性。前者通过政策激励客观上引诱一部分受教育者主动放弃了本应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权利,后者则是剥夺了一部分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教育类型的权利。二者均导致了我国大量人才可能存在不合时宜的流失或过早分流。职业教育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命题,关系到社会对技能型劳动者的供需状况。倘若政府采取了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调控手段,则必定会造成职业教育的低质和人才流失。在强制分流政策的驱使下,我国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却乏善可陈,职业教育逐渐在公众心中沦为“次等教育”。


(二)“分流焦虑”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上关于“取消普职分流”的舆情不断,在教育部实施“双减”政策后,这种呼声更加强烈。新《职业教育法》通过后,大量自媒体为制造热度炒作“普职分流被取消”话题。为此,时任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专门出面澄清相关问题。事实上,我国职普分流包括中考和高考两次选拔性分流,而公众对高中阶段分流问题更加紧张,“双减”政策并没有真正成为家长和学生的“减忧”利器。从学生跨入初中大门伊始,举家就进入了“三年计划”“备战中考”的紧张时期。学生没有越过“普高线”意味着成绩不合格,中考被分流则意味着整个学业生涯的失败,就此被视作“不会读书”的“学困生”。


家长和学生之所以如此恐“分”,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和初次就业时间的延后,公众普遍认为高中阶段职普分流过早,学生难以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次,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始终为公众所诟病,公众普遍认为就读于中职学校不可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传授的技艺无法满足就业市场上中高端岗位要求。再次,中职学校学生的升学意愿和情况不容乐观,公众普遍认为学生毕业后只能寻求一份“糊口”的工作,升学前景受限。另外,“大体相当”政策使职普分流多少裹挟着强制意味,而分流则是中考成绩的末位淘汰,导致社会形成了对中职学校学生的鄙视。最后,就社会观念而言,高职院校也是公众心目中的大学,家长和学生更愿意在高考后进行职普之间的分流。


(三)“教育内卷”问题


出于对分流的恐慌,公众对中考的重视和紧张程度日益增进,认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录取比普遍较高,而高中录取比则不到50%。这导致基础教育浮现“中考变高考”的恐慌浪潮,“一半孩子上中专”成为义务教育内卷原因的底层思维。“被淘汰”压力被传导至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学段,致使教育部门推行的“双减”政策长期难以发挥实效。在初中学段,出于家长和学生不愿上职高、不愿被分流的目的,课外辅导热情不减、艺体培训交杂、持续应试训练、“地下”培优鱼目混杂等乱象依然屡禁难止,构成了教育竞争不断内卷的外生逻辑,最终导致学生的被迫学习和无序竞争。


不可否认,教育必然存在分流,而分流则必然导致竞争,适度竞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力和向上力。然而,初中学段内卷现状使得职普分流异化程度加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及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挫败感、压迫感等负面情绪源头,不利于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愈是内卷的竞争环境对处于普通阶层家庭的学生则愈不利。布东(Boudon)提出的经济约束理论认为,教育成本主要来自家庭经济,由于普通阶层家庭能够承受的经济压力有限,教育也会产生结构性分化,从而对教育不平等产生型塑作用。在畸形竞争压力下,普通阶层家庭在教育经费开支和资源支持上显然难以堪比中高阶层家庭,使得这类家庭学生先天处于不利地位,教育起点不公平凸显出来。


综上而言,普职分流的三大问题关联交织、因果传导,触动了教育公平的“多米诺”效应,业已成为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痛点。新《职业教育法》中“职普融通”的规范则为这一痛点问题带来了改善的契机和思路。


因何而“融”:职普融通的三重意蕴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尽管在用词上发生变化,但并非要颠覆过往的职普分流思路。职普融通应当成为职普分流的“递进式”而绝非“否定式”,是为了实现学生在职普之间的主动分流,巩固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地位,搭建职普“互流”桥梁,构建职普有机融合机制。故此,分流是职普类型化发展的必然前提,而融通则是职普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新时代职普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融通”这一理念包含促进教育个性、培养大国工匠和保证教育公平的三重意蕴。


(一)保证立德树人的教育个性需要

制度本意下的职普分流应当囊括两重标准:一是按照学生成绩分流,基础理论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当尝试变更不同教育类型;二是根据学生兴趣、能力等实现自愿分流,这一点却极难做到。过去异化的分流体系中,虽然政策文件时而提及两类分流标准,但各地的实践却不约而同地简化为依据成绩的强制分流。


职普融通弥补了第二重依据的严重“跛腿”缺陷,积极鼓励那些动手能力突出、技艺表现精湛的学生大胆选择职业教育。根据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不同能力元素的组合构成了个体的智力方向和学习方式差异,普高学生习惯抽象思维,而职校学生则乐于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习。我国义务教育学段不存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分,教学模式以基础理论的通识教育为主,评价方式以书面考试为主,注重对学生记忆力、理解力的考察。这类教育环境很容易诱导学校将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视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而在观察和实操能力上表现突出的学生极容易被漠视。这显然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不尊重,也构成了职业教育沦为“淘汰教育”的内生逻辑。职普融通不仅要求重视两种类型素质的差异性和对等性,而且提供了两类不同能力特质的学习方式与内容选择,尊重学生在学力上体现的趋向差异,支持学生在适合自身的教育环境中稳扎深耕,进而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由此,职普选择将不再局限于一昧追求普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而是转变为旨在满足自身个性和能力需要的功能性价值,回归职业教育存续的本源特征和职普协调的制度本意。实现职普选择的功利性价值向功能性价值、肤浅价值向本源价值的转变,是实现职普融通的根本思路,也是类型教育视角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遵循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体思想。


(二)满足经济发展的大国工匠需求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兴起,我国正经历由制造向创造、由速度向质量转变的制造强国发展历程,大量中低端岗位逐渐被机器、人工智能所取代,廉价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国际市场已经难以立足,社会对于具有高度敬业精神、高超精湛技术和高尚劳动品质的大国工匠的需求日益增大。职业教育则是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这两样公共产品的重要提供者。


职普融通则为职业教育扮演好这一角色提供了机遇。首先,职普融通有利于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吸引更加广泛的生源,为社会铸造高技能人才的“预备役”创造了条件。其次,职普融通有利于强化职业教育的“同等重要”地位,为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保障和资源支持,扩展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关系网。再次,职普融通有助于破除两种教育类型的隔阂壁垒,促进二者相互交流借鉴,利用普通教育体系中先进的理论知识为职业技能的精进铸造坚实堡垒,利用职业教育体系中丰富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观念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现实转化。最后,职普融通有利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兴办,为发展本、硕、博阶段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思路,延伸了技能型人才学历提升和技能精进的路径。同时,职普融通下的高质量职业教育还可以面向社会提供开放的职业培训,实现社会技能的迭代更新,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由此,社会将涌现更多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实现人尽其才的教育公平愿景


教育公平一直是一个敏感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哈耶克(Hayek)曾指出,那些在学术和科研方面有着卓越才能的人,应该得到特殊机会,无论其家庭是否富裕。这显然是一种效率兼顾公平的思路。就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而言,公平和效率应当如何取舍似乎易陷入悖论。然而,教育关系到阶层流动和人的自由发展,应当是基本人权和普惠性民生。因此,教育必须在满足普惠公平的基础上接受教育竞争带来的结果分化。依靠行政手段的计划分流使两种教育类型具有天然的不对等性,这显然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职普融通为职业教育补足教育不公缺损提供了可靠路径。首先,职业教育接纳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以避免过早失学,并通过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能力素养的教育环境,弥补了因能力趋向、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差异造成的竞争起点不公平。其次,职普融通要求职业教育的中高层学段实现贯通并构建与普通教育互相融通的路径,这充分赋予了职校学生选择不同类型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机遇,尽可能弥补了受教育者在选择职业教育时面临的发展前景不公平。最后,职普融通要求构建我国类型教育发展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应当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受到社会的同等尊重,尽可能弥补职业院校学生在受教育地位上的不公平。这不仅实现了人人皆能出彩的人尽其才式教育公平,还构成了人力资源产出的社会效率,创造了职普协调育人在宏观环境下的“帕累托最优”。


走向“融通”:职普融通的对策审思


(一)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职普融通的实质是我国教育双轨制的协调,这两条轨道应当是平面平行的而不是高低错落的。因此,职普融通的前提是二者在教育体制中的平等地位,倘若二者办学水平相差过大,“平等”“同等重要”也就无从谈起。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校均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学校实力较弱等问题,部分学校“空小散弱”现象明显。新《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8]。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职业教育的质量瓶颈。


第一,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本体思想。当前,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建设普遍比较薄弱,中职学校优秀师资匮乏,高职院校思政部仍从属于二级学院,课堂教学以照本宣科式灌输为主,思政教学的“入脑入心”程度尚不理想。技能人才,德字当头,德是技之帅,技是德之辅。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重视对学生开展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将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热爱职业、精进专业的精神。此外,职业院校还需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学风和校纪建设,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职业教育的本质,形成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自觉认同和本能自信。


第二,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被称作“高职双一流”的“双高计划”正式启动,极大激发了高职院校争创一流的积极性。然而,针对中职学校的评估和建设方案却鲜少出台,仅有的“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自1994年实施以来从未得到更新。因此,针对全国范围内中职重点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亟待制订。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固本之策。职业院校要着力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社会各界的行家里手担任兼职教师,稳步提高基础课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可以尝试在校内打造一批“贯通培养班”“大国工匠班”“劳模班”等先进班集体,入选该类计划班集体在教学改革、优质资源供给和学段贯通培养等方面享有优先地位,以点带面提升办学质量、改善教学风气。


第三,突出职业技术教育本色。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必须安排大量学时跟岗见习,在教学规划中必须设置不少于一学期的连贯性实习劳动,坚决规避在课上听技术、在课后看技术、在网上玩技术的形式练“技”。为此,职业院校必须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关联性;同时,根据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按照实习中“一人一岗”的原则决定招生数,满足所有学生对技能岗位的实操需求。


(二)确保职普发展有机融合


职普协调的“融”和“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普融通很容易将重心仅落在转化路径的畅通上,忽略了职普之间的有机融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育人理念。有机融合并不是要将两种教育类型杂糅和混为一谈,更不是要走一元化教育体制路线,而是要在承认育人特色的前提下主动构建二者间的契合和互补之处,实现二者类型共存中的协调。


第一,寻找职普融合的“中间道路”。所谓“中间道路”,就是在不改变其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兼有其他教育类型特点的办学模式。我国高中学段的职普界限已经非常明晰,这一学段的职普融合涉及到学校体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激烈变革。相较之下,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办学模式、培养机制和评价方式更加灵活,为构建职普融合的“中间道路”提供了可能。新《职业教育法》指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故此,“中间道路”的尝试可以率先从高职院校开始。满足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主动和相关本科院校寻求合作,合办或独办职业本科专业,甚至考虑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丰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层次。同时,我国大量独立院校、地方普通院校的现实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的开办提供了可能。应用型本科专业则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借鉴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理念,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为职业技能教育赋予一定学分权重。


第二,要丰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段层次。目前,我国高教阶段的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而言依然存在着浓厚的“断头”特征。普通教育在高教阶段拥有“本—硕—博”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而高职院校学生则仅能通过“专升本”的方式获得普通高教的本科学历。高教阶段的职普融合实质上成了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融入。新《职业教育法》指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为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预留了空间。教育部门应鼓励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职业本科专业,明确职业本科教育从属于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学段。职业本科院校和专业更侧重通过技能高考招生,兼收普通高考考生,同时满足专科学生的“专升本”和“贯通直升培养”的学历提升需求。另外,教育部门要积极尝试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分层引导部分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向职业型硕士、职业型博士转变,制定职业型硕、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建立全国性的职业研究生招生考试和院校自主招生制度,招收来自职教系统的优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具有同等学力的技能大师,兼顾普教体系中有相应需求的学生,以此实现学术与技术、科研与职业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有机融合。


第三,促进职普之间的资源互补。在师资建设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前往普通院校进修理论知识,学习先进教学方法,而普通院校教师则可以在职业院校中了解到相关技术的运用情况,增强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上,职业院校可以聘请普通院校教师作为部分公共基础课的兼职教师,而普通院校则可以聘请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协商共用实习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上,二者在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等方面的塑造上亦有共通之处。总而言之,虽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育人方式和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全方位育人的思想使这些差异可以恰如其分地弥合二者在育人实践中的罅隙,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投入的生产效益。


(三)保证职普转化路径畅通


不论处于何种教育类型的学生在各阶段职普选择机会中都有平等选择两种教育类型的权利,这种机会只能通过竞争渠道才可能实现,而教育体制则需要保证这种渠道的存在和公平。


第一,要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贯通。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这是畅通职普转化路径的先决条件,目的是改变职业教育只能走向中低端职业的境遇。倘若中职学生连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都十分渺茫,则几乎抹杀了其今后选择教育类型的机会。为此,中职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提升职业技能水平;高职院校要扩招通过技能高考升学的学生;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对接,试行“五年制中高职一体化”乃至“七年制职业本科”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要保证学生各阶段的职普选择机会存在。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后,学生可能会面临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本(专)科毕业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等四次在职普之间选择的机会。中高考阶段的职普选择要重视培养学生认识自身兴趣、能力等在两种教育类型中的适合度。高考阶段的职普选择尤其注重学生选择参加技能高考和普通高考的自主权,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专长和求学意愿选择合适的高考方式。高教阶段的职普选择则更加灵活,职普两类专业在录取时要注重技能和理论的考察占比。同时,为了保证职普选择的平等性,中高考志愿征集的两种教育类型应当同批出现,改变职业院校在志愿征集中的不公逻辑,保证学生和职普院校之间的双向对等选择权利。


第三,要建立两种教育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学分互认是指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对同类课程教学成果的承认。新《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各类院校要注重学生在职普流通中培养内容的交叠重合,尽量免修一些重合度高、不必要的课程和实习,在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适当压缩学生学习年限。同时,各类院校还要注重构建相关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学分兑换制度,认可各类证书所证明的学生学力。


第四,职业教育的目光应向义务教育学段投射,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学段的职业与劳动教育依然是“五育”中的薄弱短板,职业与劳动评价依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受重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应当重视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上的培养和评价,承认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观念。初中学校还需要摒弃将中考的“普高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指标的做法。如此,学生才可能在面临职普选择时做出理性、恰当的人生抉择。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金风送爽迎中秋,丹桂飘香谢师恩。2022年全国第38个教师节,恰逢祥和团圆中秋节。值此双节之际,校团委组织全体一职学子,以居家线上方式,为终日辛勤忙碌的老师们送去“云祝福”。

校长寄语

唐山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校长赵军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在这收获的金秋,我们迎来了第38个教师节,正是因为有了唐山一职专老师们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有了我校的跨越发展。驻足回首,唐山一职专改革、建设、发展、安全、稳定等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创建双优校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多项重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属于过去,荣誉归功大家,未来在于创造。新的学年已经开始,我们将在新的学期里迎接新的挑战。值此教师节、中秋节双节来临之际,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事事如意!祝各位同学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感师恩

同学们精心制作教师节节日贺卡,以亲手书写的文字和用心描画的色彩,传递内心深处对老师最真挚的祝福与感谢。

学生们正在精心制作祝福贺卡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学生节日贺卡作品展示

 

念师情

树木的生机勃勃,离不开阳光雨露;花朵的芬芳艳丽,离不开土壤滋养;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的栽培启迪。人生道路上,老师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指航灯,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学生自制视频《老师,我想对您说》

 

敬师意

中秋节与教师节相遇,月饼配上书香气,同学们制作“中秋节、教师节”双元素主题手抄报,怀着双倍的心意,献上最美好的祝愿。

学生们正在绘制双节主题手抄报

学生手抄报作品展示

当中秋节遇上教师节,思念与感恩撞个满怀!双节同庆,双重快乐,唐山一职专祝全体老师工作顺利、阖家欢乐、团团圆圆!

 

 

来源:唐山一职专

文以化人尊师重教

福润职教情暖师生

——刘文福教师节慰问迁西职教中心教师

鎏金季节秋风爽,

天高云淡情意长。

 

9月5日上午,河北省人大代表、铁门关村党支部书记、福珍全公司董事长刘文福、福珍全公司党总支副书记郭银芝一行慰问迁西职教中心全体教师。迁西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立清、迁西职教中心党总支杨国庆书记、杨东校长、班子成员及相关主任、教师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

刘文福讲述了自己去生产队挣工分,冬天砍一百多担柴等儿时经历,为他以后发展起来的“铁人精神”打上了坚实的底色;鼓励在场老师们要立起“铁志”、下定“铁心”,用“铁肩”担起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责;明确表示下一步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生就业方面加强与职教中心合作。

 

校领导班子对刘文福在双节来临之际送来慰问表示感谢,陈局长、杨国庆、杨东共同为刘文福赠送锦旗。

 

陈局长最后讲话:对刘文福富裕之后勇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助教兴学方面的慷慨表示由衷的感谢;迁西职教中心在省市劳动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全体教职工要以“征衣未解再跨鞍”的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教中心要借助福珍全公司的东风,推进产教融合、校外实训,切实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最后表达了对福珍全矿业越办越好的祝愿以及对职教中心教师双节的祝福和问候。

 

活动结束,刘文福董事长与大家合影。

附:

刘文福迁西县铁门关村党支部书记、福珍全公司董事长、唐山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河北省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河北省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好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全国第六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2019年荣获河北省“扶贫攻坚奉献奖”,2020年被评为河北省“乡村振兴领头羊”,2021年被授予“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在“夏日送清凉”活动中为我校全体教职工赠送绿色饮品、赠送篮球场悬浮地板等。

 

 

责编:张贺庆

审核:谷丽敏

来源:迁西职教中心

秋风舞动,逐梦而行

季节更迭,鎏金时节

 

我校现代农艺系高中后1班杨耀云、董家邑共同向班主任田晓敏老师、所在系部、学校送来锦旗,以此表达对学校辛勤培育表示感谢。副校长杨国柱、董连艳主任、田晓敏老师接受锦旗。

敬赠学校:

• 高擎教书风帆助学子凌云志

• 把稳育人航舵圆大国工匠梦

 

敬赠系部:

• 农墨重彩描绘人生

• 艺德双馨面向未来

 

敬赠班主任:

• 一只粉笔施恩露 师生情意正浓

• 三尺讲台育桃李 泽被春晖永暖

现代农艺系高中后2班孙军伟、张舰元同学给高三全体老师敬赠两面锦旗。董连艳主任、郭小凤老师、王淑霞老师、李燕杰老师接受锦旗。

敬赠高三教师:

• 春雨润物明德育才

• 泽流及远千里思源

• 三尺讲台写春秋

• 一片丹心育桃李

机械工程系杨家兴、秦纪伟、闫佳乐、王杨、刘胤志代表全体同学向学校赠送锦旗,以表达对职教中心培养的感恩之情。副校长杨国柱和张跃东主任代表学校接受锦旗。

敬赠学校:

• 遍栽桃李树

• 广育栋梁材

杨家兴家长、秦纪伟家长、王杨家长、刘胤志家长作为家长代表给高三全体老师敬赠四面锦旗。班主任李晓红老师,高丹、刘素、赵扬、姚宝兴五位老师接受锦旗。

敬赠全体高三教师:

• 授业一丝不苟

• 解惑无微不至

• 名师精心指导

• 解惑无微不至

• 精心培育传技能

• 受益终身感师恩

• 启蒙教育第一师

• 牵手扶行始登程

锦旗虽轻,情谊绵长。交谈中,家长特别感谢学校领导、感谢老师们的温情守望倾情付出。孩子们来到职教中心,无论是成绩,还是习惯、品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和提升。

杨国柱副校长对家长们来学校交流表示感谢,对优秀毕业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大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要继续做个“心中有梦想,脚下有行动”的人。

学校表示,全体职教中心人“拉”紧规章制度这根弦,“奏”好改革发展这首曲,攻坚克难,以“不获全胜不收兵”拼劲,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责编:张贺庆

审核:谷丽敏

来源:迁西职教中心

日前,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以下简称《简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介绍一下新版《简介》研制的背景。

答:职业教育专业简介是介绍专业基本信息与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标准文本,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基础性意义。


此前,中职、高职专科专业简介是分别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职专业目录、2015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编制的。2021年,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体系,并通过新增、更名、合并、撤销等方式,专业总体调整幅度超过60%。作为专业目录更新的工作延伸,迫切需要根据新版专业目录并通过专业简介的形式对专业内涵进行全面、系统、权威的阐释。


二、请介绍一下新版《简介》研制的过程。

答:研制工作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要求,系统总结吸纳专业目录研制成果,积极发挥专家顾问、研究机构、职教学会、各行指委教指委作用,充分调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专家参与,共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工作启动,组织专家研究中高本一体化简介模板框架,设置63个行业领域工作组,分行业领域、分专业类组建研制团队。二是研制初稿,来自4600余家单位的11600余名专家参与起草初稿。三是集中统稿,21个统稿专家工作小组分组分类审核统稿,召开线上统稿会200余场次。四是修改完善,面向地方、行业、学会协会、院士专家等征求意见,先后收到5700多条意见建议,逐条研究,充分吸纳,反复修改完善,最终成稿。


三、新版《简介》的体例和内容较原来有哪些变化?

答:新版《简介》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简介框架统一调整为9项内容: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接续专业举例。其中,与原中职专业简介相比,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5项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与原高职专科专业简介相比,职业面向、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4项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


从内容上来看,新版《简介》主要有以下显著变化:一是将原“就业面向”调整为“职业面向”,更加明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二是将原“职业能力要求”和“主要职业能力”调整为“主要专业能力要求”,按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需求,更加突出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的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三是将原“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和“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调整为“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具体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环节,新版《简介》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对各学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更强,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留出了合理空间。四是将原“职业资格证书举例”调整为“职业类证书举例”,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进行列举,更加符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四、新版《简介》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体现全局性,呈现人才培养概貌。新版《简介》系统体现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全面展现职业教育各层次各类型专业基本信息,科学规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和环境要求,为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及继续深造提供权威指导,为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基本遵循,为社会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重要参考。


二是聚焦适应性,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新版《简介》深度匹配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深度对接职业岗位场景,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更新课程体系,升级专业内涵,淡化学科教育色彩,同时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类通用技术技能培养,强调科学精神、工程思维等的培养,强调全面贯彻质量、安全、绿色等现代产业理念要求,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推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


三是注重前瞻性,提升未来职业能力。新版《简介》紧盯行业变革、对标科技创新,优化专业定位,在职业面向中强调专业对应的数字化新职业场景和新岗位,列举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职业类证书,前瞻布局培养学生掌握数字技能、绿色技能等未来职业能力,使职业教育专业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


四是发挥整体性,促进贯通融通培养。新版《简介》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不同层次培养规格、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各层次有机贯通、逐层提升。新版《简介》还着力体现职普融通理念,列举职业院校贯通培养中每一层级接续高一层级的专业,为学生继续学习时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打开通道。


五是保持简明性,展示职业教育良好形象。新版《简介》通篇以列举要点的形式,按照需求导向展开,以高度凝练的“千字文”,将职业道德、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内化为职业综合素质、外化为行动能力具体要求,课程名称、实习实训内容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让家长能看懂、学校易操作、社会能理解,为社会各界全面认识职业教育提供有效帮助。


五、如何落实好新版《简介》?

答:下一步,我部将组织力量依据专业目录和简介,修订完善专业教学、岗位实习、实训教学条件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并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等,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进行动态更新。


各职业院校要认真组织学习研究专业简介,结合实际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加强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教育,组织好实习实训,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通过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师研修、集体备课、展示典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案等方式,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宣传贯彻。


来源:教育部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948号建议的答复”,就“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作出答复。


答复中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此外,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育训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能手、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一是明确校企合作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2018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明确了校企合作制度,指导各地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全国组建了约1500个职教集团,吸引约3万家企业参与,覆盖了近70%的职业院校。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92号),启动实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工作,遴选确定299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建设单位。


二是育训并举,推进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提质扩面。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进一步明确支持职业学校承担更多培训任务。据2020年开展的全面调研数据显示,从培训规模看,共培训各类人员2376.5万人次;从培训覆盖行业看,教育、交通运输、金融、建筑、制造、信息技术以及农林牧渔等七大行业占到职业院校培训总人数的62.3%;从培训重点人群看,面向企业职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这三类重点对象的培训占职业院校培训总量的53.4%。


三是紧盯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接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增设和适度超前规划一批新专业,更新升级一批现有专业、淘汰一批落后专业,同时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科学设置职教本科专业,共设置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职教本科专业247个。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在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短缺领域,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在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开展数字技能提升职业培训,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更多现场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持续推进落实《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培训计划》(教职成厅〔2019〕5号),面向企业职工、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问题导向,“自下而上”确定培训项目,“自上而下”落实培训经费。三是指导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细化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规范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来源:教育部

8月31日至9月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广东省调研,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围绕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部省专题研商,主持召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研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工作。


怀进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内涵和教育改革发展基本规律,结合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来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要坚持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素质、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要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核心能力,打造一系列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教师团队、核心实践项目。要聚焦产业前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实践中心。要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加强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的方面做出最好的成绩。要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一批国际合作交流品牌。


怀进鹏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区域内产业资源富集、基础条件雄厚,职业教育需求旺盛,完全有能力、有定力、有魄力创造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希望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继续探索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广东实践,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普融通上深入探索,着力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制度环境与产教融合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为推动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生动示范。


王伟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教育部长期以来对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广东省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接下来,广东将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要求,以加强职业学校核心能力建设和政策措施供给等为重点,积极推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取得扎实成效。


5所广东省内职业院校负责同志和教师代表、3家行业企业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并作发言。


在广东期间,怀进鹏深入广州外国语学校,检查秋季开学情况,了解新学期教材准备、学生返校等情况,指导疫情防控和校园安全等工作。


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鲜明体现出中国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愿望和决心,有力彰显了中国政府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平台的大国担当。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为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增添了信心和动力,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和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


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紧密联结产业和就业,始终与国家命运和家庭幸福紧密联系,承担着经世利民、求是致用的历史重任。俗语有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技多不压身”,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在民生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政策和法律中,明确定位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构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中国的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学校为主体办学到多元参与办学,从规模发展到高质量内涵发展的重要转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支撑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保障民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拓宽了职业发展前景,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也是当今应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杀手锏”。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就业等方面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鲜明体现出中国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愿望和决心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国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部分,既是国计也是民生,与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息息相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叠加,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劳动者就业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如何携手推动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促进社会稳定,是摆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职业教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会上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指出,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产业升级,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深厚土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手脑并用、终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促进就业创业,是提高社会贡献度和认可度的根本途径。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博采众长、互学互鉴、开放发展、融通生成之路。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商贸路线与其他国家交流职业技能,对外输出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近现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近代学习西方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创建了“厂校一体”的福建船政学堂等实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开放时期学习德国“双元制”等办学模式。新时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助力国际产能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与沿线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与1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0家“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向世界贡献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与方案。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正在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开放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支持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赴境外办学,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认”。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深化职教改革,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推动各国人民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大会主旨报告中希望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持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发展能力。对中国职业教育而言,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教育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格局。三是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级,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四是推动重构职业教育生态,营造崇尚劳动和技能、尊重和认可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有力彰显了中国政府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平台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庄严承诺,中方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世界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国先进特色理念和经验的相互启发、相互砥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都不能独处一隅,只有交流对话才能协同并进、不断超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中国正在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既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也愿意与各国共享经验成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自觉的担当,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体现了中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反映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搭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加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的真诚愿望,为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共同推动世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是我国首次发起并主办的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以“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为主题,形成“会、盟、赛、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新平台和新范式,所达成的《天津倡议》表达了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合力。面向未来,中国主办方表示,将与各国共同完善办会机制和运行模式。一是建立两年举办一次的大会对话机制,推动全球职业教育共商、共建、共享。二是建立大赛交流机制,将大赛打造成国际职业院校师生增进友谊、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重要平台。三是建立联盟发展机制,按照全球性、非政府、非营利的原则,探索构建国际职业教育的标准、规则,制定交流合作、模式推广平台和发展创新研究制度。四是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将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打造成职业教育大型展览和世界一流的产教合作交流国际品牌。我们期待,通过各国各方的共同努力,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打造成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相得益彰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新平台,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思想库、信息源和发动机的作用,积极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推动各国人民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是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如何建?建成什么样?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指导性政策。笔者认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如何定名、如何定位、如何定性,这三个“元问题”需要解决好,才能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以开放的思想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定名

目前,由高职学校升格建设的本科职业学校,在名称上基本是用“大学”一词替换“学院”二字,3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名称要么是“职业技术大学”后缀,要么是“职业大学”后缀。是不是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只能以“职业技术大学”或“职业大学”定名?这是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首先要面对并应明确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在思考并推进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工作时,应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引导以“职业技术大学”或“职业大学”定名的同时,不刻意强调甚至是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以“职业技术大学”或“职业大学”定名,可以考虑在名称上只以“技术大学”定名,即“地名+专业领域名+技术大学”,或“地名+技术大学”,“技术”一词前也可加“应用”两个字。如此,可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统称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一方面可避免因传统原因将该类学校“矮化”,避免大众由于名称产生错觉;另一方面,既然已经是本科高校,就应允许在其保持学校类型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创新性作为和自主性举措,至少在定名上,不宜非要用一个固化的名称将其束缚住。


以“类”定名,在“类”下多样化发展,具有“包容性”,应倡导;以“名”归类,过于呆板和固化,是“标签化”,不可取。以“类”多样化定名比以“名”机械化归类更符合当前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的引导和提质。


以科学的态度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定位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教育创新和发展,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固化思维,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如何科学设计其办学定位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而言意义重大,将直接影响中、高、本各层次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及服务社会效果。


通过高职学校升格建设的本科职业学校,其办学定位不能片面追求高、大、上,动辄“服务高端产业”或者“产业高端”,而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求是的精神对待。我们必须正视有很多从事一般性生产经营的中小微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是这些企业的主力军。我们办职业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必须服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需要,服务所在区域产业发展,服务所在区域教育需求,这也应是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


近五年“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显示,江苏、浙江、山东三个省份一直是我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的优佳省份,这三个省份也都是职业教育强省,无论是“双高计划”学校数量,还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数量,抑或是技能大赛和教学成果的获奖数量与等级,这三个省份都具有绝对优势。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准确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上来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苏、浙、鲁三地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明证,也是示范。


以发展的眼光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定性

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初衷,一方面是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更顺畅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更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根据帕累托最优法则,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最好选择就是高水平高职学校直接升格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都属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而应用技术型大学无一例外都要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服务,都必须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原则进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将其建设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重要保证。


我们可以作预测性分析,现在升格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基本上会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将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路径再走一遍,即先取得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申办权,然后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在不久的将来再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待条件成熟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其过程可能会短一些,因为有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的办学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规律,这非但不会影响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成为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而且有利于这些学校继续高举职业教育大旗,继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道路。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政策智慧和教育规律的统一,是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在推进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过程中,务必规避“急躁冒进”带来的“低质发展”风险,避免“急于求升”带来的“一哄而上”现象,力求在引导各地高职学校升格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上不搞“一刀切”,但在规模控制上一定要“切一刀”,即须坚持“数量适度、质量优先、产业需要、标准从严”的原则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前不久结束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各国与会者形成《天津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共同推动全球职教务实合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倡议强调,职业教育要与终身教育相结合,与产业链条相契合,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要进一步扩大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供给,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组织形式变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被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仅规模居世界首位,而且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发展到高质量内涵发展的重要转变。在天津、山东、广东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省份,一些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与产业链条的结合,在产业链的推力下优化学校各项工作,学校走上了产教融合的快车道。以近期媒体关注的山东商业学校为例,学校恪守将专业建在产业群上,坚持科研立校,5年间承担17个国家级项目,在产教深度融合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导向下,学校办学产出了高水平成果。


高职院校身兼类型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具有鲜明的就业、创业、从业和服务产业导向;作为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术学问的基本属性。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双重性质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职院校在这场转变中应当起到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为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职教的力量。


与产业链条的全方位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科设置是教学和育人的核心,聚焦产业链而不是按照科学门类来设置专业和二级学院,可以直接促进学生就业,为校企合作铺平道路,更能加强专业和产业的结合,实现理论更好地服务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更好地完善和生成理论。从科研角度来说,聚焦产业链条,可以为高职院校科研找准空间领域,发挥相对优势,与普通高校科研实现错位发展。从社会服务来说,聚焦产业链条,更能发挥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近距离优势,促进高职院校社会地位的提高,形成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高职院校与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在投入和分配机制上下功夫,用好政府统筹和社会多元两种力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完善让团队和个体都受益的体制机制,激发知识和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适应高职院校作为类型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有效评价机制,做好学校评价、学科评价和师生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为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减负、赋能、增劲,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链的全方位融合。


来源:光明日报

8月30日,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修德礼堂召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疫情防控暨开学工作部署会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由副校长裴祥学主持。新起点 新挑战 新成绩——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修德礼堂召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疫情防控暨开学工作部署会议

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修德礼堂召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疫情防控暨开学工作部署会议

会上,副校长裴祥学对学校假期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对暑假期间仍辛勤工作的教师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新起点 新挑战 新成绩——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修德礼堂召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疫情防控暨开学工作部署会议

副校长裴祥学总结假期工作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会军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德能并重、坚持“五育”并举、坚持质量提升、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固本强基、全力抓好校园安全七个大方面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新起点 新挑战 新成绩——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修德礼堂召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疫情防控暨开学工作部署会议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会军讲话

学校党委书记冯俊新就如何落实新学期工作目标提出要求:一是目标长远抓落实,做到争第一,创唯一;二是创新机制抓落实,实行“五个干”工作机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创特色,出亮点;三是领导带头抓落实,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教职工中,为大家办实事,解难题,带领全校教职工共同落实、推进工作;四是团结一心抓落实,形成“大团结、大奋进”的良好氛围。新起点 新挑战 新成绩——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修德礼堂召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疫情防控暨开学工作部署会议

学校党委书记冯俊新讲话

副校长裴祥学在主持中指出,全体教职工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做到守纪律、讲规矩,真正落实三全育人机制,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把工作做实做细。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学校将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坚强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干出工作新业绩、拼出发展加速度,为“闯出现代化、振兴新滦南”做出滦南职业教育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信息来源: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