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指示精神是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全国共有1.2万多所中职学校,1300多所高职学校,年招生总规模1000万人,在校生近300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满足广大青年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来,职业院校共培养了80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这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

  我们同时应当看到,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和惠民生的新形势下,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领域的短板

  发展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有志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人提供无缝衔接、灵活多样的教育机会,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就越需要高质量、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我国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步伐加快,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也会很突出。离开职业教育,要迎接这些挑战是难以想象的。

  肩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神圣使命,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无论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矛盾,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着力培养广大青年的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到2020年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间紧,任务重,当务之急是解决认识问题。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付诸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赤峰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力求吸引人、凝聚人、激励人,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多措并举推进学生思政教育。成立思政工作委员会,下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成员担任主要负责人,各系(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院中心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进公寓、进社团、进班级,与教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价。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开拓网络、QQ、微信等媒体平台,注重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知识的互动交流,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学生价值观自信。

  明确人才目标,引导学生下苦功夫求真学问。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主题,提出了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企业认可、家长放心”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配套开展企业家讲座,引导学生明确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明确成长成才方向。引领学生从所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结合实际情况定期滚动修订,同时通过年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找准自身职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合理目标。狠抓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性教学体系框架,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先后与100余家大中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建有6个院内实训工厂和3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下得苦功夫,提升自身职业综合素养,具备以技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广泛开展活动,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诚信进社区、历史文化讲座、环境保护我先行等活动,重点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等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专业技能大赛,以及“校园文化节”、“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主动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时代正能量。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已有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礼仪、历史等近30个学生社团,并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心理咨询、辅导讲座,提升学生自身信念理念,引导其将核心价值观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上的是‘3+4’班,不用高考就可以上本科。”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二年级学生陆枝钊,日前向记者道出他去年中考成绩超过四星级高中仍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

  小刘所说的“3+4”班,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即中职学习3年,转段进入应用型本科学习4年。2012年,学校与常州工学院成功进行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3+4”分段培养。

  这是江苏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以来的一个缩影。2012年以来,江苏一直着力于搭建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的人才贯通培养立交桥:中职校与高职校“3+3”分段培养,中职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3+4”分段培养,高职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3+2”、“5+2”分段培养,以及高职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

  “过去,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孩子进了职教的门,就无法再升学。这是许多学生不愿意读职校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江苏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后,家长就知道,孩子进职业学校同样可以升学,同样可以读本科。”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尹伟民说。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不仅为职校学生拓宽了成长之路,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毋庸置疑,职业教育在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拥有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将支撑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尹伟民说。

  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规模不断扩大。从2012年的71个试点项目实际招生4885人到今年的422个项目,招生规模达2.2万人。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中高职升学“立交桥”的搭建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在江苏浦口中等专业学校,“3+3”、“3+4”分段培养项目为学校招生工作助力不少。“这两年,学生生源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段培养项目吸引了成绩好的初中毕业生报考,这让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校长张圣琪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试点项目的质量,江苏将进一步探索构建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到2015年,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均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到2020年,全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专业基本建立起衔接的课程体系。

    本报讯近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领到了自己的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

    经教育部同意,今年该学院在全国率先试点,为优秀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使高职学生有机会进入学位通道,参与终身学习。据了解,首批获得“工士学位”的学生要求达到“三证”、“四合格”的标准。“三证”即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资格证(中级)、英语等级证(三级)和计算机等级证。“四合格”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合格、学业成绩平均在70分以上、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合格、跟岗实习合格。学院成立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委员会,由包括行业专家在内的双师型教师组成,目的是在学位审核上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同时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

    今年,湖北职院在56个专业中选取数控技术、临床医学等14个专业进行试点。最终,1103人顺利获得“工士学位”,占试点专业总人数的62.6%。

    本报讯“我们跟职校的关系就像茶壶与壶盖,职校为我们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公司70%的班组长来自职业院校。”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晓华近日对记者说,公司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职业院校的人才支撑。

    2008年到2010年,广西开展了为期3年的职业教育攻坚战。2012年,广西又打响了为期5年的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攻坚战。两轮职业教育攻坚,两次与教育部签署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共建协议,让广西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广西,“壶盖”始终围着“茶壶”转,小到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计,大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顶层设计,都要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为对接“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划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规划,广西调整职业院校布局,重点支持5所优势突出的职业院校改革创新、跻身国内同类院校一流行列,规划建设12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

    同时,为对应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新兴产业,广西规划建设400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调整设置202个中职专业和381个高职专业,覆盖中高职19个专业大类和三大产业,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就业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体系。

    广西是民族文化的宝库,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广西搭建了学做一体的民族民间工艺技能教学新平台,利用现代生产设备和信息化技术,以“一对一、师带徒”的形式,培养民间工艺传承人。北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设立了贝雕技艺大师工作室,邀请5名工艺大师入驻开展工艺研发、技艺传授,参与教师20多人,培养学生近1000多人,成为南珠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基地。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投入,2008年到2012年,广西投入职教攻坚财政资金168亿元,其中2012年达到41亿元,为广西职业教育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面向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资助资金,广西累计筹措投入专项资金22.48亿元,资助学生近150万人次。
    实施职业教育攻坚6年多来,广西累计培养120多万名合格的职校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

 

2015年初步形成体系框架 2020年基本建成

  本报北京6月23日讯(记者 宗河)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规划》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具体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和高职)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规划》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分别达到2250万人和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分别达到1390万人和1480万人,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将分别达到2.9亿人次和3.5亿人次。

  根据《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包括职业辅导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劳动者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包括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规划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一是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二是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和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三是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四是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五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各地要根据本地产业、人口、教育实际和城镇化进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布局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逐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六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七是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完善五年制高职,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八是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九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和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十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以及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十一是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到2015年宽带和校园网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十二是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

    本报讯“潍坊国家职教创新发展试验区”是由教育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建的试验区。两年来,试验区在职教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了重大突破。试验区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职学校花钱买、高职院校招不满”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高。同时,试验区探索构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路径和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潍坊市委、市政府作为试验区建设主体,组织各种资源,深入推进职教改革。市委成立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下设7个工作推进小组;市政府对试验区建设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工作进程;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室定期跟踪督查。市财政按照辖区内本科院校标准,拨付市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试验区内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生和民办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生全部免除学费。试验区提前实现“每县和中心城区分别建成一所达到省级规范化以上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其他23所公办中职学校也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投资超过85亿元的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已有3所院校8000多名师生入驻,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已完成建设规划。

    潍坊积极探索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发展。试验区内4所中职的6个专业试点“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录取成绩高于全市普通高中最低录取线。4所高职院校的4个专业试点“3+2”高职与本科衔接培养模式,最低录取线超过二本最低录取线。试验区开展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课程体系研究探索,制定了13个试点专业的“3+2”、“3+4”中高职与本科衔接培养工作方案。实施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投入1.5亿元建成40个市级特色品牌专业及实训基地,分行业、分专业组建了10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为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潍坊市明确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评先选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户籍迁移、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首批省“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中职类)中,潍坊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5和1/4。

    此外,试验区校企合作形成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院校参股企业、订单培养、集团化发展、工段承包、教产一体、技术服务合作攻关、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里、职场体验等9种方式;组建了3个省级职教集团、8个市级职教集团;探索“课程开在生产线”上的“职场体验”课程,确定21个企业为试验基地,两年来有1.2万名学生参与试验。 潍坊市还在6所职高、中专和8所技工学校试点中职教育“双证互通”,试点学校可向人社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学生学业考试合格可获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

 

 

    四川省德阳市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德阳市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推进职业教育纵深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参与实施的良好格局。
   
调整办学思路。“向上看”,紧盯国家高考制度改革和高校分类改革,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满足培养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需要;“向前看”,瞄准产业需求,与产业对接,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向下看”,推倒围墙,满足农民和社区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推进产教融合。开展专业调整改造,实现“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深化校企合作,继续开展订单式培养,深入探索集团化办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创新教学模式。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给”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会”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实训室和车间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到以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做到“三个一体化”,即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理论课教材和实习指导教材一体化,理论课教室和实训车间、实训室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师资培养培训,解决师资队伍结构、素质不合理等问题,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加强农村职成教工作。继续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即每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引进推广2个以上先进实用农科项目,建立1处以上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在每村扶持1个以上科技致富示范户,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以上,满足新时代对职业农民的需要。中职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校内开办涉农专业,在校外建立覆盖城乡的职教培训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推进信息化和国际化。重点做好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与职教先进国家学校合作,与国内其他国际合作学校联合,开展国际师生交流,推进职教国际化。

    标准化的套结机一溜排开,套结机前的电脑显示屏同步播放着教师操作视频……这里是教室,更是车间,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工程系高级讲师汪薇正在主讲“立翻领制作工艺”课程。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便在生产线上掌握了绱领工艺。

  如今,这样先进的教学方法随着“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程”的深入开展,逐渐在广西中职学校中推广。

  “‘名师工程’播下了一粒种子,孕育了仫佬山乡的职教希望。”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韦校长真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广西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广西师范大学,将来自17个中职专业大类的100名学员聚集到一起,采取“五阶段一体化”和“双导师”培训模式,按照职教理论培训、专业技能提升、带课题企业研修、示范性教学与研讨、综合性辐射五步骤实施培训。

  5月19日下午,柳州市交通学校内的汽车整车装配实训中心里,20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学生分成三组,将三台崭新的东风柳汽景逸轿车“大卸八块”。主讲教师周云在旁穿梭,时不时与前来听课的专家教师交流几句。

  这是“广西中职名师培养工程2014年度示范教学研讨活动”柳州站的一幕,这堂示范课由柳州市交通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高级讲师周云主讲,内容为“汽车整车装配与调整”。

  周云介绍,上午已由3名助教把3个工位的10个岗位技能传授给10名学生,下午则由这10名学生作为“师傅”,把技能传授给还未曾学习的另外10名“徒弟”。这样做一来可使“师傅”进行复习提高。二来学生之间交流相对轻松,更利于“徒弟”的提问与学习。三来通过轮岗互训,能让每个学生短时间内掌握10个岗位的工作技能,是单个教师很难做到的。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学部副主任郑毅在钦州市观摩了示范课后,感慨自己大开眼界:“专业课原来可以这样上!”每次示范课结束后,现场立刻开展评课活动。评课嘉宾不仅有名师培养工程专家组,也有来自广西各职校教师,甚至还有企业方代表。

  周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让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教师李华慧听后很受益,决心回去后要好好学习与推广。桂林市财贸金融学校原校长彭友生则认为,这是一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尝试,一种以用人需求为标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崭新教学模式。

  柳工路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杰则提出了一个“培训道场”的概念,即学生在流水线上进行实操,培养职业素养,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降低培训成本。

  “一堂示范课吸引了这么多外地职校教师来观摩,充分体现了名师培养工程已经形成了跨区域辐射效应。学员们所举起的这一束束教改教研的火把,将把壮乡的职教天空点得更亮。”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文萍如是说。(记者 刘昆 通讯员 李静 张兴华 王霞)

    身着学位服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6月20日领到自己的学位证书,成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经教育部同意,今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内率先试点,为优秀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使高职生有机会进入学位通道,参与终身学习,也让过去只拿毕业证的高职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能分出素质高下,让优秀者脱颖而出。(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

  如今,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导致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而技术蓝领却愈来愈稀缺。设立“工士学位”,或可增添高职毕业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但要想彻底扭转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工士学位”恐难担大任。

  一者,高职毕业生有了“工士学位”,不等于拥有工作能力。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本应平起平坐。然而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将职业教育与“二流教育”画等号,职业院校在招生中居于末端,其生源几乎是中高考筛选剩下的;职校生选择职业院校往往非心甘情愿,甚至因自身是学习“失利者”,或被人贴上“问题学生”标签,进入职业院校后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为混一纸文凭。因此有网友说,真才实学最重要,舍此,“工士学位”等一切都是浮云。

  二者,高职毕业生有了“工士学位”,不等于能够消除社会歧视。从学生到家长再到社会,普遍都“崇拜学历、轻视技能”,很多用人单位更是对此推波助澜,招聘职工时“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导致现在的学历越来越贬值,将读研当“镀金”以拓宽就业机会的“考研大军”越来越壮大,“学士学位”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工士学位”又有多少含金量?不过成为学位泛滥、唯学位论和学位产业化的社会风气中的一个新元素而已。

  有论者指出:不管什么“士”,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想彻底扭转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一要将高职院校打造成“一流教育”,不再有“招生难”之困和“素质差”之责,二要让高职毕业生有光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有优越的福利待遇;三要修正职业、岗位定位,真正消除“学历高消费”。这些,显然不是设立“工士学位”就能破解的。

 

    6月10-12日,由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天津高职院校考察团在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荣长海同志的带领下,一行9人来到辽宁考察交流,考察团成员来自天津教育科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城市管理技术学院等8个单位。省职教学会相关人员陪同考察团分别赴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辽宁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参观、座谈等形式对三所高职院校的概况、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并就共同关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本科办学、后示范期高职质量标准及如何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此期间,来访团还莅临我院进行了考察和座谈,辽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孙杰夫、副院长董新伟、副院长高鸿、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红梅、院办公室主任王舒以及职业教育研究所的部分人员与来访客人进行了交流。孙杰夫书记代表我院对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研究会考察团一行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就我院的基本情况、队伍建设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向来宾做了介绍,同时希望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能与我院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此次来访和交流,增进了两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彼此之间的了解、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互通有无的良好契机。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办学纪实

    学院学生参加全国生物技术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学院参加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大赛获团体二等奖

学院第六届教学能手大赛

    武陵山麓,两江之滨,人杰地灵的巴渝大地孕育了一所以“厚德 博学 强技 创新”为校训,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年轻高职院校——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通过对高职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实现了“四年一台阶、八年一跨越”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新高地。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市政府部门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和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自1936年建校以来,培养了6万余名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学院占地3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4.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68亿元,馆藏图书54.1万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769万元,在校生7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

    优化理念促发展

    学院自向高职转型以来,不断围绕“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结合自身实际和涪陵区、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以下简称“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理念,修订“十二五”发展规划,引领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院明确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切实提高就业率,努力办好‘三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树立了 “能力为本,就业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走内涵发展强校之路”的发展策略和“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三合作”办学模式。

    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将“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和实践“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设置专业,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开发课程,政府、学校、企业相衔接建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三个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工学交替为途径,理论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任务驱动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四结合”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立足产业建专业

    学院紧贴地方行业产业升级转型构建专业体系,坚持“把专业办在市场需求的热点上,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的工作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适应市场、社会、地方支柱产业的能力。依托重庆市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化工、材料、能源六大支柱产业和榨菜产业、西部鞋都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形成了以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龙头,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为支撑,各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适应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2个,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专业4个、教改试点专业1个、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3个,中澳合作推广项目1个。在2011年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的重庆市高校专业竞争力测评中,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3个专业评为重庆市高职院校之冠。 

    强化师资提质量

    学院深知师资队伍是学院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学院大力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师资队伍水平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了育人质量。

    学院坚持“内培外引”,以师德塑造、培训达标、硕博提升、教授培育、教研互动、双师锻造等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理念、方法、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教改科研、职称晋升和企业锻炼的积极性,使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结构等得到了整体优化。同时,选派教师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参与重庆市教育部门倡导的“五说”活动,举办教学能手大赛,聘请专家到校讲学,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有教授9人,副教授10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1人,双师型素质教师186人,国家教育部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8人,市级教学团队1个。

    过硬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打开了“绿色通道”,学院在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引入国家职业岗位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坚持教、学、做一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近3年,学院建设有市级、院级精品课程43门,市级教改项目13项,教师主(参)编专业教材116部。

    工学结合强技能

    学院按工学结合的原则,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双证”毕业制,保障了实训质量,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

    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紧扣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需要,制定了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于一体,符合现代职教理念,技术水平新、专业覆盖广、实训设备数量充足、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769万元,有9个校内实训基地、116个实训室,其中,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学院完善了实训管理制度,促进实践教学过程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体现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高度统一,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在最后一学年安排6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由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评定,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成效,缩短学生就业见习时间。

    此外,学院坚持“以赛促训、以训促学”,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除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技能竞赛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以“赛训结合”强化学生技能培养。2012年以来,学生在参加国家和市级职业技能竞赛28项,荣获43个奖项,91人次获奖;在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说学”活动中获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3届毕业生双证率98.3%

    产教融合重服务

    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围绕“三区”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教学设施和人力资源,鼓励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创造条件推动成果转化,形成了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元服务的良好态势。与重庆市涪陵区、两江新区、丰都县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成立社会服务工作协调委员会,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服务平台,修订《专技人员社会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激发教师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三区”和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院已建成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4个市、区级技术服务推广中心,生化制品创新创业团队等9个区级创新创业团队。近3年,开展应用技术研究79项、技术改造17项、技术推广16项、咨询服务97项,技术服务收入达到527.55万元,获国家专利16项;开展短期培训32632人次,培训收益618万元;对口支援职业院校7所,资助经费5万元。《涪陵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项目荣获市、区奖励55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6项。

    示范建设谱新篇

    2008年,学院率先在重庆市高职院校中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争创重庆市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三年奋斗目标。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下,学院于2011年被重庆市教育部门、重庆市财政部门确定为“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学院按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扎实推进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教学资源管理服务系统、社会服务能力等3个公共项目的建设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经过3年的建设,学院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师资队伍更加卓越,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实训基地功能更加齐全,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院已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即将接受重庆市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的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将再上新的台阶。

    桃李芬芳春满园

    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按“三个三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五有”人才为目标,探索和实践“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专业教育强化技能、人文教育提升素质”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以“优质学生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以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生活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学院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学院连续3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评价学院毕业生“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

    近三年,学生在市级及以上各类评优评先中524人次获得表彰,其中国家级别163人次,在市级文体竞赛活动中获奖300余人次,成功申报重庆市大学生创业项目15项。学生蒋娅被评为涪陵区2010年十大杰出青年、学生熊丹被评为重庆市十佳五四红旗青年志愿者。学院的素质教育工作得到了人才培养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同时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的高度赞扬,他欣然为学院题词:“培育英才,服务社会”。

    十载风雨兼程,十载励精图治。通过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平安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改革卓越成就奖、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平安校园、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等荣誉;并在2013年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得专家组“四年一台阶,八年一跨越,建设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的高度评价。如今,正值职业教育发展东风劲,全体工贸人正向着把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市内一流、全国知名,具有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扬帆再起航。

    招办主任解答

    贵院的招生对象及招生层次是怎样的?

    我院2014年面向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甘肃、新疆、安徽、河南、山西等10个省份(市、自治区)招收高中毕业生。在重庆市外,按照专科层次的分数线录取;在重庆内有18个专业纳入高职专科一批、14个专业纳入高职专科二批录取,同时还招收对口高职、艺术(美术)类的考生。

    贵院新生入学后能否调整专业?

    新生入学后,少数学生(只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对录取的专业不满意,在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院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核,报重庆市教委批准,允许调整一次专业(不收取任何费用)。

    贵院的毕业生是否可以专升本?

    可以专升本。每年按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学生经过三年专科学习后,经考试符合专升本条件或免试条件者,可以升入相应的本科院校学习。近几年,我院专升本的上线率位居重庆市内前茅。

    贵院学费和住宿情况怎样?

    根据国家规定,学生入学需交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我院所有专业学费为5500元/学年;我院住宿为公寓式管理,分别为学生提供了500、1000、1200(单位:元/年)的住宿标准,学院将按照专业与学生意愿综合安排住宿。

    贵院毕业生情况如何?

    毕业生毕业后,双向选择,学院保证推荐每一位毕业生就业,就业岗位选择面大,就业待遇好,就业质量连年上升,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学生毕业时颁发什么文凭?

    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所有课程学习且修满全部学分者,发给国家教育部电子注册的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同时可通过考试获得相应专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

    如何尽快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

    录取期间考生可登录我院网站www.cqgmy.cn,点击进入“录取查询”,输入姓名,考生报名号和相应年份即可进行查询。

    外地(市外)考生有何资助政策?

    除按照条件可享受奖学金、助学金政策以外,按照《重庆市涪陵区政府部门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落户涪陵的暂行规定》(涪府发[2010]115号)和《涪陵区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落户涪陵实施细则》(涪府办发[2011]17号)文件规定范围内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落户涪陵并就业创业后,还可凭落户、就业或创业证明、区人力社保局出具的资格认定手续等材料,可享受助学贷款代偿(由涪陵区政府代偿),购房补贴,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入住公租房和廉租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填报第二志愿能被贵院录取吗?

    我院在个别专业第一志愿录取未满额的情况下,可以接收二志愿考生。根据往年经验,我院第一志愿投档即可完成招生计划(除极少数退档可能产生空缺),为了避免考生落榜,建议考生在第一志愿填报我院。

    温馨提示

    招生代码及专业代码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各省(市)的招生代码和专业代码,查阅各省(市)《招考指南》或《招生计划合订本》或当地考试院出版的相关招生丛书。也可登录学院官方网站www.cqgmy.cn进行查阅。

    录取确认

    确认考生是否录取,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考试网或所填报志愿学校的网站,根据提示输入本人姓名、报名号、密码进行查阅。如你接到了多份录取通知书,但在上述网站查阅没有本人在这些学校的录取信息,则你没有被正式录取。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查阅录取信息网址:http://www.cqgmy.cn/。

    1.凡被我院正式录取的考生,录取通知书上印有本人的照片。重庆市内考生还应该同时收到由重庆市考试院打印的考生录取信息确认单。

    2.本人在报名中的相关信息,如通信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等,特别是联系电话不要随意更改并保持通讯畅通,否则你一旦被录取,录取通知书无法送达。

    3.电话及QQ联系时间:

    2014年5月4日—8月20日

    每天8:00—22:00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教育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又一重大举措。为此,本报刊发相关专家文章,对《意见》进行深度解读。——编者

做好五个环节统筹 理顺人才培养体制

    ■王湛

    在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相关力量和重要阵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和统筹设计。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是“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进“五个统筹”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落实“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的统筹,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对加强“五个环节”的统筹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实践中“五个环节”互不衔接、缺少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贯彻《意见》,就要把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有机统筹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设计和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必须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一按照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进行整体规划,使各个环节有效配合,形成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协同推进改革,综合发挥育人效益。

    第二,组织修订好课程标准。从今年开始,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在近十年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在顶层设计的整体框架下,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学科课程标准将进一步细化学生核心素养,充实有关学业质量的内容,把学习内容要求与质量要求有机统筹,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增强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纵向的有效衔接和横向的协调配合。

    第三,组织好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是将国家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过程。教材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材料,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阶段,教材编写者应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深入研究并准确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进一步重视研究各个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教材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教育部门应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服务,同时做好教材审查和把关工作,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我国新世纪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改革的本质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照教育规划纲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深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一是引导教师充分重视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根本地位,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来组织教学;二是指导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认真研究并严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三是鼓励教师按照学科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五,强力推动考试和评价改革。考试评价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建立一整套科学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系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的重点,一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教育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整体设计各个学段和各个层级的考试评价体系;二是依据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将考试评价与课程教学放在同一改革系统中进行统筹规划,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协同改革,形成合力;三是在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六,重视发挥专业平台作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又是教育体系中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加强专业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将强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对课程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正在筹备进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领域的专业力量,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同时,将筹备建立一批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更大范围地凝聚和培育专业力量,强化课程等专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加强学段统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董奇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统筹改革任务。其中,“学段统筹”本质上是强调课程改革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学习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从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学制、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多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具有良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成长,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立德树人科学、长效地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第一,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目标上,要切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发展的阶段特点,提出适宜标准和要求,并在学段之间依次递进。立德树人,要求学生经历的每个学段都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有用之才。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各学段共同的总体目标。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各学段需要设立符合学生发展、学习和教育规律的具体目标。为此,要根据学生身体、脑、认知、情感等的成长阶段特点,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活动和经验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各学段具体目标确立后,还要回到立德树人的宏观框架下,进一步建立学段间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联系,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第二,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内容和方法上,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认知和学习水平、活动和经验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自身的结构和逻辑,设计各学段课程、教材和各类实践活动,并重视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因此,考虑在不同学段教什么、什么先、什么后、教多少、怎样教的问题,就既要从不同领域人类文明积累、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身结构、内在逻辑出发,又要特别重视从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脑活动特点、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的发展阶段出发,充分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水平、需要以及知识、技能内在结构和逻辑,精选各学段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顺序。另一方面,内容跨学段衔接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完善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寻找培养内容的衔接点,找到交叉点,探索构建过渡性课程以及适合学段特点的拓展性课程。

    第三,加强学段统筹,必须深化综合改革,从学段对接、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各方面促进各学段协同。首先,学段间在实际操作上的对接需要系统化安排。多年来,幼小衔接、小中衔接、初高中衔接、中学大学衔接都普遍存在问题,学生不适应、教师不适应、管理不适应。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配套措施。其次,考试招生和评价坚持育人导向,是统筹各学段、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段统筹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协调有序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和评价的巨大导向作用,建立与课程改革学段统筹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注重综合考察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作为刚性标准。再其次,对于在学段统筹上存在的各类问题,要强化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必要时应建立问责机制,促进学段统筹和对接的真正落实。

    第四,进一步加强学段统筹的相关研究,基于科学证据不断完善,提高学段统筹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施成效。学段统筹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力推动,又是一个涉及课程、教材、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段统筹的成效首先依赖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应用,同时也依赖于千百万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依赖于学校、地区和中央的教育综合改革。学段统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不断完善、提高和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应当从受教育者、教育者、课程、教材、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开展系统持续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需要以课改中各学段统筹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聚合心理、脑、教育、管理等不同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学段统筹在目标、内容、方法、综合改革等方面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及时解决学段统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指导。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统筹五个教育阵地,促进课程共同体建设

    ■尹后庆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作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在“五个统筹”中,除了提出对学段、学科、环节、队伍等领域的统筹,还重点提出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教育阵地的统筹,目的在于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对立德树人的学科实施有深刻的领会与理解,形成高度一致的认识,并且努力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第一,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其重要的载体是课程。和过去不同,今天的课程具有统整性、多元性、实践性等诸多特征,它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概念,而是支持学生成长的系统架构,不仅包括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也包括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的各类实践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些实践学习的阵地;在形态上,学科学习、社团活动、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都构成学生成长的平台。因此,课程的统整性决定了课程支持系统必须从独立走向融合。 

    第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有具体化的表现。作为学校的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承担对学生成长过程和成长价值的关注,这便是学科育人的要求。学科育人的主要内涵是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道德品性、健康人格、社会责任能力、民族与国家情感的养成,以及能够让学习者通过不同知识体系的学习,自我构建起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社会适应,更多地是一种主动参与和规划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责任。由此,在这个意义上的学科教学,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师生关系等方面作更具体化的表现和解释,这种表现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各种校内校外的共同体中。让学习者在更多、更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体验,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共同责任。

    第三,立德树人最终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真正发展不只是看课程赋予的知识量和认知技能,而且还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建构起一定的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关系,在课堂、校园、社团中,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课程载体,与同伴、老师,与相应的组织建立关联。在家庭、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中,让他们逐步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各自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从个体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性的关系。只有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才能在更大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力。

    根据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和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校,要站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承担各自的责任。 

    首先,作为行政部门,要建立正确的学校办学质量观,要把积极倡导现代的教育质量观作为引导社会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任务之一。地方政府不能以单一考试结果衡量学校教育的成效,而要看学校是否能够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和平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其成长的要素,还要组织相关责任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开发多样、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主动与其他方面形成共同体,从而建设好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网络,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其次,作为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研究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和具体表现性的评价体系。要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系统工程抓;要整合高校和其他研究力量,深入对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教师研修作整体的、具体的、系统的研究;要深入了解当前学科育人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和学科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具体的、有效的研究范式。同时,要指导和支撑基层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建设校本课程方案,帮助学校建设和维护资源。

    再其次,作为中小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主动整合家庭、社区等多方资源,引导师生参加更多的课程实践。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设让学生获得各种发展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建设家校互动平台,让家长、家庭成为辅助学校教育的积极力量。要合理安排各学科的社会实践课时,有效利用校外各类教育场馆资源和实践基地,使它们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中,学校要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和德性升华的过程。同时,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要求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师教研的要求,在教学研究和实施中发现和培育优秀教师,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成为统筹课程五个阵地的主要力量,也让更多的家长、社会优质资源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凝聚各方力量 谱写育人华章

    ■张志勇

    教育部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立德树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支力量,共同参与,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新要求。目前在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方面,教育系统内外各支力量不但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局面,相反,许多地方处于各说各话、各行其是甚至互相掣肘的状态。教育管理干部关心的如果主要是升学率,教师教书育人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教研人员如果一味忙于组织这考试那考试,按照考试成绩给教师和学生排名排队,想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简直就是缘木求鱼;专家学者们如果只站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岸边”,不亲自参与教育变革,不千方百计地帮助广大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很难在贫瘠的课堂里长出新课程改革的“嫩芽”;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如果只是对教育忧心如焚,却始终不肯走进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学校,那对当下的教育变革也只能于事无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使社会各支力量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统筹各支力量的关键是对教育本质的内在认同。凝聚各支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育价值认同上形成共识,做到同心同德。社会各界对学生负担过重、对应试教育及其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后果越来越不满,呼吁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所以,凝聚各支力量,形成价值认同,需要统筹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是在处理育人与升学的关系上,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第一,升学第二。二是在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教师要始终坚持教育价值高于学科价值,要始终坚持整体育人,要始终坚持全人教育。三是在处理学科教研与学科育人的关系上,教研员必须从学科知识传承本位走向学科育人本位。四是在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上,专家学者必须始终坚持理论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的原则,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苍白无力的。五是在处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上,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吸纳社会各界力量走进学校,支持教育。 

    统筹各支力量的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合作育人能力。凝聚各支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形成合力,做到同向同行。一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整体育人能力。二是教育管理者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和管理方式,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尊重和关心师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三是切实转变教研职能和教研方式,建立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教研员兼课制度、教研员与教师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制度,还要建立教研员国家和省级培训制度,持续提高教研员的业务能力。四是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增强对课程改革的专业与政策支持,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课程、教材、教辅、学业成就评价的“一揽子”服务。五是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支持学校教育,如建立开放的学校教育人力资源体系,支持社会各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担任学校教育志愿者等。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加强学科统筹 深化课程改革

    ■田慧生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统筹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实施学科统筹,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好全科育人与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的关系。这些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在育人的目标、价值、意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也是各有优势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既要推进这些学科统筹,更要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重点加强这些学科统筹,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切实扭转。

    二是切实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为此,此次深化课程改革,统筹各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将把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努力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从而使各学段、相关学科的育人目标和要求依次递进、有序过渡,教材内容上下衔接、横向配合。

    三是认真做好课程教材的顶层设计。首先是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高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已全面修订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加快修订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其次,要依据课程标准积极推进各科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切实推进各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四是系统开展各学科相关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为此,教育部将先期建立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纳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通过集聚和培育一支专业团队,对各科的学科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长期专门研究,对国外课程改革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有关学科课程实施开展跟踪调研,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大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在各学科建设及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合力提升各学科建设水平。 

    五是扎实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各科课程。其次要结合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各学科独特育人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同时,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再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激发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为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条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便利。 

    六是着力抓好师资的培训工作。强化师资培训,特别是加强体育、艺术学科师资的培养培训,着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师培训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要适当开展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基本内容的跨学科培训,提升综合育人能力。 

    七是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各方资源。要建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汇集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案例,供广大师生使用。要注意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组织的力量。在工作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环节,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学科教育专家、教研员、大中小学优秀教师、社会专业人士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有关工作。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湖北职技学院试点颁发“工士学位”

  千余高职生获“工士学位”

  本报讯(记者 程墨 实习生 汪亮亮)近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领到了自己的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

  经教育部同意,今年该学院在全国率先试点,为优秀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使高职学生有机会进入学位通道,参与终身学习。据了解,首批获得“工士学位”的学生要求达到“三证”、“四合格”的标准。“三证”即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资格证(中级)、英语等级证(三级)和计算机等级证。“四合格”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合格、学业成绩平均在70分以上、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合格、跟岗实习合格。学院成立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委员会,由包括行业专家在内的双师型教师组成,目的是在学位审核上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同时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

  今年,湖北职院在56个专业中选取数控技术、临床医学等14个专业进行试点。最终,1103人顺利获得“工士学位”,占试点专业总人数的62.6%。

    中国教育装备网: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装备技术的优势,逐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各地的中小学开始逐渐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去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正是因为其拥有如此广阔的前景,也使得白板行业内的竞争逐渐走向“白热化”阶段。  

  不过,就算行业内竞争再如何激烈,作为专业制造电教显示产品的行业领导者——深圳中电数码显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数码”)似乎一点也不担心,总是表现的非常“淡定”。能够有如此高的自信,或许与他们拥有过硬的技术支持和深受业内好评的产品不无关系。
  
  为了给市场带来更多优秀的产品,中电数码凝聚了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台湾和国内的优秀专业人才,并引进国际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深圳、珠海均建立了目前国内技术力量最雄厚、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专业化数字显示产品及现代化教育设备生产基地。
  
  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以及强大的综合生产能力,中电数码的产品在市场内一直备受关注和好评。5月底,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在合肥举行,中电数码作为唯一一家电教显示产品受邀赞助企业,携带旗下产品参加开幕式及相关活动。

  

老师在SCT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前留影纪念

  期间,在电子白板大赛课例评选活动中,课例获奖老师就是通过中电数码旗下的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的演示,为现场听课的学生、评委展开了精彩的教学。课后专家评委对老师和产品都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堂非常值得借鉴学习的信息技术互动课堂。
  
  另外,在合肥一中体育馆举行新媒体新技术参观展示现场,中电数码旗下的M系列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也受到了现场众多用户的肯定,并被认为是目前最便于用户使用的真正的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
  
  除此之外,6月初,日照市教育局召开为乡镇配备远程实时课堂教学设备现场会。本次现场会上,中电数码再次作为唯一一家电教显示产品受邀企业参与其中,并提供技术支持。

  

日照远程教室的授课现场

  作为唯一受邀企业参与各种活动,中电数码在业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想而知。为了使产品能够更加的完善发展,中电数码不断去深入了解教师们的各种使用需求,综合教师们的需求再去改进产品。未来,中电数码还将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以服务求信誉'的宗旨,不断聚合精英力量,积极整合行业资源,进一步去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赵正元)6月21至22日,首次设立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赛项在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开赛。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共同承办,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协办。

  本赛项紧密对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先进技术、运营需求和岗位目标任务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门系统为平台,选手们在3个半小时的比赛中,通过塞拉门系统安装与调试、控制系统电气设备装配、设备硬件联调、故障排除、通讯与监控安装等项目的实际操作,既考查选手在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处理等方面的岗位技能水平,又考查选手的团队协作精神、现场应变能力、质量效率意识、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规范,同时将理论素养水平测试融入比赛,从而达到全面检阅与提升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目的。比赛采用模拟仿真设备进行真实操作,以理论实操为一体的方式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将现代职业标准引入评价体系,集中展示中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改革创新成果。

  据介绍,目前,北京城市轨道运营线路已达17条,运营总里程465公里,预计到2015年达到660公里、2020年达到1000公里以上,五环路内平均步行1公里即可到达地铁车站。

  此次赛项覆盖面广,参与选手多。作为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29个参赛队87名“顶尖好手”登台竞技。

  经过各队激烈角逐,最终江苏省南京高等职业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技术学校和宁波市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分获团体一等奖前三名。

——陕西工院举办微博微信使用与管理业务培训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在广大师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积极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和文化手段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广大师生更好地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管理手段,6月19日下午,陕西工院宣传教育部特邀西安交通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管该校信息管理工作的赵力老师为陕西工院通讯员、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等作微博微信使用与管理业务培训。宣教部部长张勃、思政部部长高凤香、全体专兼职通讯员、信息员及传媒协会学生等120多人参加了培训,宣教部副部长张彬主持。

    赵力副主任用时下的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及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特征,并用大量的经典事例重点分析了微博和微信的特点、功能和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赵力老师认为新媒体对于高校来说意味着“永不停步的世界”,意味着高校要有更快捷的反应、更新鲜的思路、更复杂的应对,各高校应认真思考怎样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树立品牌。最后,她从实践出发,指出了陕西工院官方微博存在的不足,对微博、微信平台的建设以及其它新媒体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赵力老师的讲座语言生动,案例丰富且贴近师生生活,旁征博引中让大家深刻领会了新媒体的特点、功能以及使用技巧,为陕西工院新媒体建设和使用工作提供了及时的指导,受到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

    

 

陕西工院2014年第三期通讯员微博微信使用与管理业务培训

 

 

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学校信息管理工作的赵力老师为通讯员做培训

 

 

全院专兼职通讯员、传媒协会学生120余人参加了培训

新疆将坚定不移抓好双语教育

    本报乌鲁木齐6月22日讯(记者 蒋夫尔)“要坚持教育优先,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搞上去。坚定不移抓好双语教育,确保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目标。

    张春贤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南疆为重点,以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要把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作为推动少数民族群众直接广泛参与新疆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

    据了解,长期以来,在南疆等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因素限制了汉语言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开放进程。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双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已下达5亿余元中央预算内资金,进一步支持新疆双语教育发展。

   2014年6月19日,在著名的科技城四川绵阳,由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携手世界顶级交互式白板软件公司加拿大SMART科技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整合IT服务提供商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共同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


  发布会上,三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了新产品。这次发布会标志着三大教育行业巨头从产品、方案和渠道上进行优势组合,标志着将打开中国教育信息化改革新局面。


  在智能战略牵引下,长虹公司提出“智慧教育生态圈”的全新概念,倡导整个行业都参与进来共建智慧教育生态圈,共同推进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智慧教育生态圈”也就是运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教育平台,针对性地为各种类型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SMART公司代表提到,中国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一点是教育模式的改革。SMART作为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交互式软件开发公司,积累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并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总结出了适合中国教育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将在今后长虹交互式平板搭载的SMART NOTEBOOK软件中体现出来。

  神州数码公司表示,神州数码一直致力于推进数字化中国,与长虹、SMART公司合作推进的教育信息化也是数字化中国宏伟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后,神州数码将在解决方案和市场渠道等资源方面与伙伴进行合作。


  三家公司都表示,今后要密切合作,团结更多的企业和机构,以共建“智慧教育生态圈”,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为己任,并且表示要在扶助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上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到会各级领导高度赞扬了三家公司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表示期待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与进来,团结在一起,共建“智慧教育生态圈”,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为中国教育事业开创新的希望。

    5月27日6月6日,为进一步掌握亿滋订单班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及生活状况,了解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果的满意度,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开展下一届订单培养工作,校企合作处相关领导以及数控工程学院领导、教师,分三路赴上海、苏州、北京、广州、江门五地八家亿滋工厂,通过现场参观、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进行企业调研回访。


    调研组与各工厂负责人、人力资源经理进行了座谈。用人单位对2013届亿滋订单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示满意,认为大部分学生工作上手快、基础扎实、对企业价值观认同度高、适应能力比较强。同时,企业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调研组与实习学生进行了座谈,询问了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并积极给予解决和指导。

    据悉,陕西工院2013届亿滋订单班的81名同学已在位于上海、苏州、北京、广州、江门五地的八家亿滋工厂顶岗实习了三个多月。实习期间,企业方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师傅、伙伴,安排了周检查,月汇报评比等活动,并从职业规划、岗位技能、生活指导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全方位指导,使他们很快融入岗位之中。顶岗实习结束后,81名同学将正式成为亿滋大家庭的成员。

 

 

调研组看望在上海亿滋工厂顶岗实习的学生

 

 

在亿滋(江门)有限公司调研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