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持续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治理的决策部署,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反诈意识,自觉抵制和预防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有效打击诈骗,维护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财产损失,滦州市卫校组织召开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部署会。全体教职工参与。

韩秀焕副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体教职工要为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多发态势发挥积极作用。韩秀焕副书记还列举了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并带领大家深入解读《反诈法》条例,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反诈知识,加深大家的反诈意识,以防上当受骗。

刘瑞书记在会上指出:第一要增强反诈意识。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多变,要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第二要提高对身边人员防诈骗的宣传意识。让我们身边的人熟悉知晓诈骗方式、了解诈骗手段,学会积极主动防范,不断提升电信网络诈骗的安全防范意识。

教师阅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明白纸,签写不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承诺书。

此次会议的召开,使全体教师了解到了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最新知识、常用手段,提高了大家的防电信网络诈骗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同时号召各位教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陈阳

审核:张慧英

来源:滦州市卫校

2023年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指南


一、建设项目
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专业改革与发展,重点面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由行业(企业)牵头或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开发,体现协同育人、彰显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支持各地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范围内,认定首批1000种左右全国性职业教育优质教材。


二、推荐条件

1.推荐教材应为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名单范围内教材,名单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19号)附件1和《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国教材〔2021〕6号)附件2中职、高职类。
2.推荐教材应为产教融合特征明显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关课程等(课程设置分类参考各专业教学标准)。
3.教材主编应在本学科专业有深入研究、较高的造诣,或是全国知名专家、学术领军人物、行业企业专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编写团队应包含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
4.教材内容充分反映行业前沿技术,积极体现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呈现形式要新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鼓励和支持以工作分析为依据,以项目、任务、活动、案例等为载体的教材编写方式。
5.同一主编申报优质教材原则上不超过2种,同一编写单位推荐的优质教材原则上不超过8种。
6.各省认定优质教材要兼顾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等不同层次教育,支持职业教育新形态、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与推广。各省认定的优质教材中,专业基础课教材占比不超过30%。


三、推荐方式

本次建设认定工作全程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管理员账号,并为各校开放平台账号注册。
教育部直属高校推荐教材经公示后,报所在省份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审核认定。
涉及需填写意见或单位盖章的材料,可下载填写或盖章后上传平台。


四、建设指标

以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为基数,根据各省新申报入选的教材比例,分省测算并确定建设和认定指标(分省发送)。教育部直属高校推荐指标纳入所在省份,不另设指标。


五、建设流程

1.校级推荐(2023年8月10日—9月12日):各院校进一步深化优质教材建设,根据建设指南,结合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入选情况组织校内推荐,经公示后在网络推荐平台中按时填报推荐教材相关信息。
2.省级认定(2023年9月13日—10月23日):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各校推荐情况开展评议,经公示后确定本省拟认定的教材,汇总盖章通过平台报送教育部职成司。
3.组织复核(2023年10月24日—11月底):教育部职成司根据各省认定情况组织专家复核,形成优质教材最终认定名单并反馈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4.宣传推介(2023年11月底—2025年):教育部职成司、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认定教材进行宣传、推广,通过支持各地持续建设、使用,大幅提升优质教材的影响力和选用比例,有效发挥优质专业课程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
5.持续建设(2024年—2025年):结合第二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职业院校教材选用使用监测工作,支持各地开展持续建设,有关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附件:

1:2023年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标准.pdf

2:2023年职业教育优质教材推荐书.docx

3.2023年职业教育优质教材推荐指标(分省发送)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指南

一、建设单位

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以下简称标杆校)的建设单位为独立设置的职业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学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二、基础条件

1.建设基础良好。建设单位的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明确清晰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规划,有可观测的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和举措。


2.应用场景丰富。在师生发展、数字资源、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支撑条件、网络安全和组织体系等方面的应用场景丰富,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上有特色亮点。


3.积极参与试点。积极参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对接“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且已开始数据上报。


4.具备数治基础。在打破“信息孤岛”、破除数据壁垒和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等方面有一定的实践探索,有推进数字治理的机制。


5.服务贡献明显。数字赋能专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改革有成效,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智慧职教平台)建设,持续提供优质数字化资源。


三、建设任务

1.丰富拓展应用场景。聚焦差异化教、个性化学、精准化管、智能化评、虚拟化研等现实需要,加大智慧校园、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慧图书馆等建设力度,打造在线学校空间,完成师生发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应用场景的开发与建设。


2.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开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向国家智慧职教平台提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3.赋能教学与评价改革。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辅导答疑、课后服务、教师培训等工作中,广泛使用国家智慧职教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加强数字教育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开展精准评价、诊断、改进,推动教育教学多元化、多样化,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和教育评价改革创新。


4.提高数据治理能力。根据教育部信息中心印发的《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高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中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附件1),接入“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并持续开展数据交互。根据教育部信息中心印发的《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附件2)建设校本数据中心,涵盖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信息、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基础数据,打造校本综合平台,强化数据无感采集、全量汇聚、智能分析能力,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监测指标

建设单位按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监测指标》(附件3)的要求,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以下目标。

1.师生发展方面。学生能及时获取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综合评价、就业服务信息等内容;教师能个性化地参与教师发展活动、获取个性的发展评价和指导。


2.教育教学方面。学生能够在线上开展自主学习、实习实训和处理学习事务,教师能够在线上开展教学管理、参与教研活动。


3.管理服务方面。完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具备统一身份认证和一卡通服务功能,可以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


4.网络安全方面。校园网络运维与安全管理、数字化教学环境管理、校园安全及能源管理科学高效。


五、组织实施

建设单位对照标杆校基础条件、建设任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网址:http://zj.chinaafse.cn/,以下简称“管理平台”)进行账号注册,并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模块填写信息数据、上传相关佐证材料,形成《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任务书》(附件4),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将加盖建设单位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的《建设任务书》PDF版通过管理平台上传,无需寄送纸质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省内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按照指南要求对项目进行审核把关,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加盖公章,待学校上传PDF版后登录管理平台完成审核程序并提交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六、时间安排

标杆校注册填报时间:2023年7月30日-8月31日,2024年起每年的1月1日-8月31日。截止时间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在管理平台完成审核程序并确认提交。标杆校绩效数据采集时间:2023年起每年11月1日-12月15日。建设单位应及时登录管理平台查看有关通知。


附件:

1.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高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中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

2.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

3.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监测指标

4.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任务书

标杆校建设指南附件1-4.zip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也是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理论价值,将其灵活融入办学治校育人实践中。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要落实到教育理念上,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作为抓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构建“五育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学生提供“有温度”“不断线”的关心和帮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落实到服务发展上,围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相结合。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守精神特质。坚持自信自立我们党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关键因素,也是奋进新征程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坚定道路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奋力谱写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要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制度自信,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持续把制度优势、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文化涵养师生精神、凝聚师生意志。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弘扬时代品格。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守正就是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正,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之正,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功能和属性,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创新就是创人才培养之新、创科研开发之新、创服务产业之新,要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坚持聚焦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优化,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汇聚源头活水。坚持问题导向蕴含深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是我们党干事创业、砥砺前行的重要遵循。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重大战略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变化为突破方向,持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攻坚克难。要科学认识问题,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明确前进的方向、争先的方位。要准确把握问题,坚持以全局视野、辩证思维、长远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切实做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要正确解决问题,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强问题研究、树立坚强信心、找到方法路径,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掌握科学方法。要加强全局性谋划,强化“一盘棋”思维,加强党对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着力破除制约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要加强整体性推进,推动职业院校与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强化职业院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带动创新创业质量的整体提升。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提升发展境界。坚持胸怀天下,展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宽广的世界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我们党的胸襟和气魄的生动体现。要坚持开放办学,畅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通道,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要深化合作育人,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建立校企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推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对接优质资源,与国内外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及新型国际联合科研等在内的多样化融合体系,以实质性合作为基础打造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持续优化人才的培养路径。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系统性工程。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等在内的各参与主体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恪守“六个必须坚持”,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职业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推动职业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南旭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

来源:七一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于做好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安全廉洁办赛工作的通知

赛执委函〔2023〕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举办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中关于“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大赛‘公平、优质、高效、廉洁’”的要求,强化比赛安全管理,严肃比赛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赛事氛围,有序推进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就赛事安全、廉洁办赛等工作做如下要求,请相关单位和人员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办赛安全管理

1.明确各方安全责任。各赛区由赛区执委会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赛区内所有赛项的安全工作,赛区执委会主任为该赛区第一安全责任人。各赛项成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本赛项筹备和比赛期间的各项安全工作,赛项执委会主任为赛项第一安全责任人。各地参赛队组成后,须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确定安全责任人,签订安全承诺书,与赛项责任单位共同确保参赛期间参赛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在管理的关键岗位增加力量,建立安全管理日志。


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各赛项责任单位与承办校需对参赛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特别是源于实际生产过程的赛项,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防范制度,并在赛前对选手进行培训,避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3.加强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各赛项执委会须在赛前组织专人对比赛现场进行检查,并对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赛场的布置和赛场内的器材、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比赛内容涉及的器材、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比赛现场内应参照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为选手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在具有危险性的操作环节中,裁判员要严防选手出现错误操作。


4.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各赛区(赛项)执委会须加强与交通、公安、消防、卫生、食品、质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保证比赛安全进行。对于比赛内容涉及高空作业、坠物、用电量大、易发生火灾等情况的赛项,必须制定安全制度和预案,并配备急救人员与抢救设施。


二、加强办赛参赛廉洁自律

1.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各相关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政策规定,切实加强赛事期间各类人员廉洁自律教育,切实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做到教育在前、预防在先,强化纪律约束,营造风清气正、廉洁办赛的良好氛围。


2.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各有关单位在办赛、参赛过程中,务必贯彻、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严禁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搞不切实际的各种形式主义活动;严格按照规定标准用餐,不得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安排宴请;不准超标准住宿,严格执行财政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规定的住宿标准;严格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未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的,超支部分必须由个人自理;严禁用公款组织游山玩水、安排私人旅游等活动,不准借用各种名义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和健身活动等。


3.实行廉政责任主体制。各赛区组委会、各赛区执委会、各赛项执委会、有关单位要建立廉洁办赛责任制,落实责任主体。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握好赛前宣传、赛中检查和赛后处理三个环节,做到公平办赛与廉洁办赛贯穿始终。


三、营造和谐大赛氛围

1.规范参赛行为。参赛师生应树立正确的参赛观,把技能大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杜绝锦标主义;文明参赛,服从裁判统一指挥,尊重赛场工作人员,自觉维护赛场秩序;展示良好参赛风貌,参赛期间严禁饮酒,严禁利用微信群、微博、QQ群等发布虚假信息和不当言论。对比赛过程中的争议问题,参赛师生应按大赛制度规定程序进行申诉,不得采取过激行为,不得鼓动或参与闹事。对不按照大赛制度参赛、在比赛过程及有关活动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参赛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其所在学校1-3年的参赛资格。


2.加强大赛制度学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赛项领队、参赛师生认真学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制度和管理规定,按照要求参赛,杜绝违规行为。   


3.确保大赛公平公正。各赛区(赛项)执委会应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监督仲裁管理办法,公开申诉程序,建立畅通的申诉渠道,公布监督仲裁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各赛区(赛项)执委会要深入一线了解实情,及早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原因,依规及时处理,有效化解比赛组织过程中产生的异议或纠纷,并向申诉方反馈处理结果。同时,将有关情况向大赛执委会报告。


四、严格落实惩处机制

1.加大惩处力度。参赛选手、指导教师、领队与专家、裁判、监督仲裁、承办校、大赛合作企业等违反廉洁自律有关政策规定,存在恶意利益输送,影响比赛成绩或比赛结果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列入黑名单、规划周期内取消参加或承办该赛项的资格、通告所在单位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客观真实反映。大赛执委会只接受实名书面形式投诉或异议反映。投诉、反映的问题内容须客观、真实,并按照制度汇编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恶意投诉的个人、企业,经查实后,由大赛执委会给予在大赛规划周期内终止或取消其参与大赛资格处分。各单位要严格遵守安全廉洁办赛要求,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大赛“精彩、高效、廉洁”。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代章)

2023年7月28日

来源: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信部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一系列目标。这一《方案》的出台,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指引。


当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职教人才培养规模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巨大的人才红利蕴藏其中。与传统“校企合作”中“企业出资金、学校出人才和技术”的模式不同,《方案》重视保障企业利益,强调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作用,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等。产教融合是一种良好的职业教育模式,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合作,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但是,在以往产教融合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需承担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大量额外成本,又担心培养之后的人才流失,导致“校热企冷”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需充分把握这一现象的本质特征,从多个角度施策,让企业乐于参与产教融合,充分保障企业利益,变“一头热”为“两头甜”。


2021年7月份,我国曾遴选首批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63个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些企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覆盖现代服务业、大健康行业、信息与科技行业。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国已培育5247家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对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随着试点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将推动产教融合模式更加成熟,促进在大学教育、科研等领域全面融合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方面,为减轻企业人才培养负担,有关部门可以在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包括税收减免或返还、发放财政补贴、土地租赁优惠等。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上市融资,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融资担保等支持,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资金成本。在企业与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时,可按照具体培养项目性质,协商共同分担培养成本比例。企业还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线上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和在线教育,降低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便捷性和灵活性。


另一方面,要激发企业主动性,实施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培养模式,推动企业在职业院校建设培育培训基地,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根据产业发展特征,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对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评估,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企业办学利益,稳定企业的育才信心。可由政府牵头,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与职业院校共同确定利益分配的方式和比例,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企业发展需要留住优秀人才,可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并与优秀学徒签订长期合同,提高履约率。

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通知


教师厅〔202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教师函〔2021〕6号)要求,不断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校长队伍建设,教育部决定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职教“三名”计划)。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培养目标


职教“三名”计划旨在培养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勇于开拓创新、精通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通过搭建国家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和名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下统称工作室),建立推荐、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发挥名师(名匠)名校长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职业教育教师校长能力素质整体提升。


二、培养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高等职业院校(含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在职在岗骨干教师或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具体条件见培养方案(附件1)。


三、培养方式


职教“三名”计划每期集中培养周期为三年,从2023年开始,每年压茬推进。择优确定一批培养基地,根据不同培养对象确定重点方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可持续、伴随式、专业化指导。以工作室为平台,吸纳优质成员,充分发挥名师(名匠)名校长辐射带动和“智库”作用。具体方式见培养方案(附件1)。


四、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落实选、育、管、用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条件和程序选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能力素质优良,能够团结带领队伍并运用和辐射培养成果的教师和校长。


(二)要统筹管理、梯次发展。各地各校要有规划地开展省、市、校级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做好与国家级培养体系衔接。要将培养对象纳入本地本校人才队伍建设统筹管理,给予其名师(名匠)名校长等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相应待遇和支持政策,在课题立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三)要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各地各校要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培养对象的学习研修、教改研究、资源建设、工作室建设等,为培养对象提供平台和锻炼机会。中央财政通过教师工作专项经费按照每位培养对象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予以经费支持,分三年拨付培养基地。所在省份和学校在统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经费时要给予倾斜。


五、具体工作安排


(一)申报程序。符合条件的教师校长提出申请并填写申报材料,申报人所在单位审核推荐,逐级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申报条件和分配指标(见附件2)择优推荐培养对象。公示无异议后,于2023年7月27日前将推荐人选汇总表(附件3)和申报表(附件4)Word版和Pdf盖章扫描版打包发送至指定邮箱。


(二)联系人及电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孙雨飞、孙晓虎,010-66097080、66097715。邮箱:fzc@moe.edu.cn。

 附件:1.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2.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推荐名额分配表

     3.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推荐人选汇总表

     4.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推荐人选申报表

     5.名师(名匠)申报专业一览表(2023—2025年)

教育部办公厅

2023年7月14日


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7月25日在江苏常州成立,这是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何选择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建设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新组建的共同体与以前的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形式相比有哪些不同?共同体的成立实现了哪些突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一体两翼”全面铺开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总体布局的全面铺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共同体成立大会上表示。


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提出从省域、市域、行业3个维度“一体两翼”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一个维度抓省域层面,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一省一策”,目前已推出8个省份新模式改革试点。第二个维度抓市域层面,改革下沉一级到市域,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目前各省份向教育部申报了97家市域联合体。第三个维度是抓行业层面,“链长”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此次中国中车牵头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第一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意味着“一体两翼”全面铺开。


据了解,首个共同体选择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一方面考虑轨道交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快速流动集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带动城市格局、人口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另一方面考虑中国中车作为行业中唯一一家产业化集团,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研制的以“复兴号”高速动车组为代表的系列化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家名片”,出口到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明显,中车集团在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示范效应。


中国中车总经理楼齐良说:“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仅需要新技术的有效支撑,更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持续供给。”他表示,作为共同体理事长单位,中国中车将与行业内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共同牵头,联合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组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共享”赋发展之能、以“协同”聚创新之势、以“共赢”促融合之实,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产教融合”走出新路


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企业的支持。“过去,职业学校以一己之力牵头或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谋求与企业的合作,或依托职教集团,或设立产业学院,但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总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缺少企业直接主动参加教育治理、提升办学内涵的实质性平台。”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彭开勤点出问题所在。


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就是要将这一平台做实,政行企校协同破解一直以来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构建产教融合新样态。


记者注意到,正是认识到“一己之力”的不足,新组建的共同体与过去的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形式相比,更加注重政府搭台和机制保障。5个产业集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支持单位参与了共同体的组建,指导区域产教匹配,政企校共同研究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与职教集团等由职业院校牵头的产教融合形式相比,新组建的共同体更加注重由行业龙头企业把握产教融合的主导权,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生态圈。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牵头,让企业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让职业教育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莹说。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株洲,多年来学校与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不断进阶、逐步走实。“从企业办学校到集团化办学,到如今构建以行业头部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为支撑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学校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形成了血脉相通、唇齿相依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张莹告诉记者。


“我们将以产定教,提升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以训助教,布局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融强教,构建职业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军年作为中车下属企业代表在共同体成立大会上表示,公司将持续建设“双师型”培训基地,支持师生来企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匹配度。


“职普融通”实现突破


记者注意到,刚刚成立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共同体,其中不仅有34所高职院校,还有9所普通本科院校。


“推进职普融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的重要任务。职普融通,关键在于突破不同教育层次和类型之间的壁垒,构建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共同体的成立,就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部署了共同体建设的9项任务,其中包括要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通知》提出,支持共同体内的普通高校联合中车及共同体成员企业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优先支持轨道交通类“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业。支持共同体内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升学与就业并重,联合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扩大贯通培养规模。


高水平大学加入共同体的意义还不仅于此,高水平大学还利用学校在学科、师资、科研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在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余敏明告诉记者,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一所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学校面向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与中国中车及下属企业、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在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协同科技创新及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职普融通方面,学校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采用“1.5+1+0.5”模式开展学生联合培养。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是行业企业、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多赢选择。”余敏明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发布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对强化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从前述通知看,每项重要任务都明确了具体的建设目标、量化指标、责任分工等。如在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任务中,明确到2025年,建成300个左右全国性实践中心,带动各地建设一批省级和市级实践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实践中心体系,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在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方面,明确到2025年建成一批全国性资源库,带动地方建设1000个左右区域性资源库,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全覆盖。如此清晰的任务安排,释放了强烈的发展信心,也传递出坚定的改革决心。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重磅举措,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去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都明确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向,即把职业教育切实建设为类型教育。这也为此次加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落实改革重点任务,必然意味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建设标准,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从根本上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3倍。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相关资源投入落实到位,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面貌也将得到可观提升,为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发布的11项改革重点任务,比如建设全国性实践中心、全国性资源库等,多为数量指标,并不难完成。但这些实践中心、资源库的建设质量如何,能否实现服务带动职业院校办学等功能,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数量指标的完成,而应以质量指标来自我加压,更加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作者:蒋理,系教育研究者)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3年5月,山东省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成立“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集聚职业院校、本科高校、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产教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供需匹配,打造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精品旅游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职业院校单位。

“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搭建政行企校合作交流的高端平台。”学校党委书记李达介绍说,“近年来,学校坚持围绕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酒店业全科型职业教育品牌’的发展目标,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形成了具有‘青酒管’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培养了大批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特色与成色并举


强化校企合作顶层设计。建立“章程—规章制度—部门规范性文件”三级制度框架,通过ISO21001∶2018教育组织管理体系认证;编制学校校企合作专项规划,形成师生共同行动纲领;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出台《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服务和保障体系。


动态优化专业群体系架构。优化机构设置,实施以群建院,构建起“国家引领、省级带动、校级驱动发展”的三级专业群体系;融入全域旅游、经略海洋等国家战略,面向山东省和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并运行《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办法》,修订《专业动态管理与考核办法》;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应性日益增强。


优化合作企业类型构成。学校建立酒店业产业链各链条与学校专业群对接的校企合作模式,回应酒店业产业链市场与投资、设计与建造、运营与管理、支持与保障、延伸与拓展等链条发展需求,构建专业群,以专业群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产教融合高度。


加强平台建设和资源开发

推进政行企校协同发展


加强平台建设。联合多家政行企单位牵头成立山东现代酒店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科学化、现代化的酒店业全科型职业教育体系;与青岛市文旅部门共建青岛市旅游大数据中心,牵头组建青岛市旅游智库,政行企校共建山东省研学旅行研究院,联合国内院校和企业共同成立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联盟等;推进校企合作技术平台建设,建有科技部门众创空间、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立项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孵化学校科研创新平台。


加强资源开发。构建院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的资源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深度合作关系,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多门课程入选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山东省“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建成国家教学资源库子库2个、省级教学资源库2个。


深化项目研究。联合申报高层次课题,联合参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政策咨询、软科学研究等社会服务项目。立项多个教育部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如国家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组织输送社科普及服务培训,立项国家职教团队课题研究项目、省级教改研究课题。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打造行业特色产业学院


联合建立产业学院。学校依托专业群与现代服务业头部企业联合成立8个产业学院,不断发挥产业学院的资源整合优势,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推进产教融合取得实效。


联合开展专业建设。校企联合服务国家专业相关标准建设,联合推进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部专业课实现项目化教学和教学资源重构,课程建设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通过搭建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联合推进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推进国家、省、市、校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校企联合推进课证融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创新实施“流动站式”师资培养模式。


打造高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新形式。构建“资源共同体互助机制”,将学徒制试点合作单位纳入各产业学院联合共建,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课程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学校依托产业学院搭建技术技能服务平台,深耕旅游酒店业行业转型升级,与青岛市文旅部门建成旅游智库、旅游大数据中心;融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建设,开展九女峰等项目规划、员工培训;编制《崂山区乡村旅游三年发展行动计划》;与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在智慧菜谱研发、菜谱标准制定、预制菜研发等领域提供专项技术支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组织、相关企业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经研究,我部将继续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其中,一类职业技能大赛10项、二类职业技能竞赛44项(见附件1)。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致首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贺信精神,以“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为主题,着力提高职业技能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创新组织形式,提高竞赛质量,推广竞赛成果,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二、规范竞赛活动。各竞赛第一主办单位(以下简称第一主办单位)应做好竞赛活动的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凡纳入我部2023年年度竞赛计划的一类职业技能大赛、二类职业技能竞赛统称为“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此前列入我部年度竞赛计划,受疫情影响未完成的一类职业技能大赛、二类职业技能竞赛,可冠以“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名称继续举办。鼓励各第一主办单位结合赛事特点和实际,合理确定各赛事决赛时间和举办地,采取集中开放形式办赛。各竞赛活动应于2023年12月10日前完成,未能按时完成的,应书面说明情况并明确完成时限,不得再向我部申报下年度职业技能赛事。


三、确保公平公正。第一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竞赛管理主体责任,要将公平公正作为办赛的“生命线”,建立健全竞赛全过程监督管理制度,做好竞赛重点环节的规范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做到节俭办赛、廉洁办赛,务求实效。做好裁判人员的管理培训,各级各类赛事中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单位人员不得担任裁判长、裁判员等可能影响竞赛成绩的职务,如有发现,视为该赛事本年度所有竞赛成绩无效,且第一主办单位两个办赛周期内不得向我部申报职业技能赛事。切实加强赛事组织工作,应按照均衡原则合理分配各参赛队决赛名额,除中央企业组织的竞赛外,应以省份为单位组队,不以企业、院校为单位组队。


第一主办单位要广泛发动企业职工参赛,扩大企业职工参赛比例,认真做好选手实名制信息审核工作。对于选手身份与实际不符的,应取消该选手参赛成绩和相关荣誉。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及已通过竞赛获取“全国技术能手”申报资格的人员,不以选手身份参赛。具有全日制学籍的在校创业学生不以职工身份参赛。


四、提升工作质量。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按照有关规定晋升相应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没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不晋升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第一主办单位要科学制定竞赛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以上技能要求命题。暂无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可参照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自主开发相应评价规范,确保竞赛技术质量。高质量组织开展赛后技术点评,推动各职业领域技术创新和技能水平提升。


五、落实奖励政策。对于一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各职业(工种)决赛单人赛项前5名、双人赛项前3名、三人赛项前2名且为职工身份的选手(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另行规定),二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各职业(工种)决赛单人赛项前3名、双人赛项前2名、三人赛项第1名且为职工身份的选手,经我部核准后,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按相关规定晋升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本职业现行最高技能等级为技师的,不再晋升)。


对于一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各职业(工种)决赛单人赛项第6—20名、双人赛项第4—10名、三人赛项第3—7名的选手,二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各职业(工种)决赛单人赛项第4—15名、双人赛项第3—8名、三人赛项第2—5名的选手,按相关规定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已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可晋升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本职业现行最高技能等级为高级工的,不再晋升)。


第一主办单位要严格执行我部有关规定,兑现相应奖励政策,不得以赛事组委会名义设立颁发各赛事正式发文范围以外的奖项。各赛事获奖选手及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参加决赛选手的50%以内。按照“谁主办、谁负责”原则,由第一主办单位按照我部关于职业技能竞赛选手获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关规定,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的职业(工种),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规定,由相应的职业资格实施机构落实证书发放。


六、制定安全预案。第一主办单位要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原则,配合赛事举办地有关部门科学合理制定竞赛期间的卫生、安全应急等处置预案,明确专门机构和责任人,落实公共卫生、消防、人身等安全责任。确保各项职业技能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七、做好宣传工作。第一主办单位要高度重视竞赛活动的宣传推广,统筹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竞赛宣传推广。鼓励竞赛主办单位在竞赛同期举办技能中国行活动。我部将统筹做好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技能中国栏目、“技能中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的宣传,请第一主办单位及时提供新闻通稿、比赛花絮、背景资料等文字、图片、视频宣传素材。


请第一主办单位于2023年12月底前将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总结和《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基本情况表》(附件2)等相关资料报送我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王宇坤   (010)84207445

电子邮箱:WSC_msc@163.com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段倚虹   (010)84661072

电子邮箱:jingsaichu2020@163.com

“学习强国”技能中国栏目、“技能中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孙兴伟    13910037510

投稿邮箱:1687443160@qq.com

附件:1.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计划安排

2.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基本情况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3年7月24日

640 (4)

640 (5)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提出,将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在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刘明表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将按照“一优先一加快一改造一撤并”的方针推进。优先,指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指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指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指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

刘明表示,推出以上方针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在这场职业教育专业变革中,“新”并不是唯一的关键词,“需”成为了专业设置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专业正在集中涌现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指出,随着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对核心领域技术人才的需求将维持稳定增长。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及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当下,相关领域迎来重大发展,也推动了电力设备、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等相关人才需求的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增长的风口,也是当下职业教育关注的重要方向。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李泽湘表示,高端和智能是职业教育新兴专业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以深职大2021年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主要聚焦消费电子(智能硬件产业)、智慧医疗(大健康产业)和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产业)3个方向,为了打破学科壁垒,该学院并不设置系部。学院提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3个“主修”专业,支持学生跨学科,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如“工程+机器人”“工程+医疗”等,培养适应高科技产业跨界融合需要的人才。

相比通信电子产业发达的珠三角,汽车、机械等行业是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坐落于长三角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把专业聚焦在装备制造业主线上,建设了以通用装备制造技术、专用装备制造技术、工业信息技术为主干的专业群,68%的专业对接江苏“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表示,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符合时代性、高端化的要求,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来设置和布局。


产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根本

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存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要“两张皮”的问题,许多举措都要兼顾破解这一难题,新专业设置也不例外。

深职大未来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张冬军教授表示,开设新专业不是盲目跟风求新,社会需求才是新专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的车臂复合机器人项目较好地诠释了未来技术学院项目制教学的特色。专业课程的构成模块是多个实操性项目。项目源于需求、解决需求,而非侧重知识验证。车臂复合机器人项目就源于对现代物流、智能建造等产业需求场景的调研和凝练,最终目的是要打磨出一款能够推向市场、解决行业需求的产品。”张冬军说。

未来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还注重实践导向、产品导向,大多数项目都朝着打磨一款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化、商业化产品的目标而努力,学生要贯通从原型设计、打样、组装、测试、迭代到形成产品、量产、宣传推广全过程。

如何更好地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链,也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持续探索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中找准定位,专业设置要瞄准产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王博介绍。近年来,根据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学校统筹了分散在计算机学院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经管学院的物流与国贸专业,成立了新的商贸学院。商贸学院成立后,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改名为电子商务,专业涵盖范围更广。

吴学敏指出,职业本科教育应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专业办学方向。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据统计,新增国家控制专业点153个,集中在医学类、中医类和教育类等专业类,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教育类专业,包括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预防医学等。这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对护理、康养、托育等人才紧缺行业需求的回应。

2020年以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设置职教本科专业23个,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以通用装备技术、专用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制造装备设计、管理服务、贸易流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十四五”期间,将建成约40个本科专业,全部对接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新专业要和新科技、新需求牢牢结合起来。我们的远景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引领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创新创业团队,让中国拥有更多掌握硬科技的独角兽企业。”李泽湘说。


【相关链接】

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应更注重职教与产业的适配性

近日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梳理总结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启动遴选第二批30个左右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方案》鼓励各地培育遴选一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立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体系。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先考虑从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中产生。

据了解,2021年遴选的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表示,确定第二批试点城市,要更注重教育和产业的适配性,这是最重要的遴选标准。有的城市职业院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包罗万象,但是人才培养不精准、不聚焦,培养再多人,都难以发挥支撑作用,教育和产业还是“两张皮”。

这意味着,一个城市产教融合未必需要做到大体量大、全覆盖,而应重视职业教育结构是否与当地产业需求相匹配。只有二者相互交融、互为支撑,才能真正做到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新闻:据媒体报道,中职教育产教融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在山东,90%以上的中职学生群体都有上高职院校的意愿,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内驱力明显减弱。在这样的升学背景下,产教融合就丧失了生命力。

点评: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要想办得好,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是关键。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产教融合也是其办学的主流方向,然而,如今中职教育产教融合却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困难: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课学习,其技术技能水平完全可以应对职教高考的要求,自然就不愿意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拜师学徒;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不感兴趣,不愿投入,不舍得放长线,学校安排学生实习都不情愿接收。

可以说,现有中职教育的育人方式,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和关照人的差异化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通道尚未完全形成。

要建设高水平中职教育,把人吸引过来并培养好,亟须想方设法推进产教融合往纵深发展,并进行与之相随的职业教育育人方式改革。要从根本上深化产教融合政策,亟待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让产教融合在时间上、空间上真实落地。

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发布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包括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以具体任务的方式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作出了体系性细化安排。

近年来,职业教育建设改革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聚焦回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重大关切,一步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现代性。此次发布职教改革11项重点任务,是对近年宏观政策的一次全面具体化,内容立体丰富,涵盖了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信息化、实践项目等方面,每项任务都对具体建设目标、量化指标、责任分工、考核管理等予以明确。

此次重点任务出台,体现了政策供给的决心。要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看待职教改革重点任务的制定与执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提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升青年就业与再就业水平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参与度,国家和社会都期待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经济社会建设的重任。一个阶段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大,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院校的实践者,再到学生家长等参与者,都深刻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红火。

重点任务的细化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意,各级政府应当以此为契机,更加深入地认识其中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除产业支撑作用外,一些地区已经把职业教育看作人口、人才维护与吸引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人、吸引人、留住人,提升生产能力、消费能力,增强社会活力。但也要看到,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但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仍占比偏低。对此,应当把职业教育投入与对其作用的期待匹配起来,从实质上增强职业教育的“体质”,让职业教育强起来。

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新机制,是突破过去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如今,职业教育已经到了有政策引领,亟待实践突破的阶段。各方应当抢抓机遇,在区域范围内,在政行企校多主体间,把各方放到一个平台上、一个组织中,努力厘清利益关系,一条条划分,明确多主体间的利益格局与权责所在,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机制。

资源再造、整合与共享是职教改革重点任务的核心目标。重点任务规定的学校、中心、基地、项目、课程、教材等建设内容,突出体现了提高资源质量、扩大资源规模的要求,通过中央带动、地方和学校积极跟进,使职业教育资源获得全方位提升,目标均予以量化,可操作性明显增强。在质、量提升基础上,重点任务集中强调整合与共享。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等功能性设计将为整合与共享提供硬件与环境支撑。

对院校、师生来说,重点任务的引导是一次重要机遇,可以借此强优势、补短板,把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一个层次,努力奠定今后较长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及优势。明确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是职业教育建设改革深化的新起点。在重点任务落实过程中,还应当尊重科学规律,既要超前规划,又不能盲目建设,而是要聚焦目标,苦练内功,培育长期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教育强国建设中打开发展空间,实现社会价值。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


“双高计划”有力落实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设计。“双高计划”借鉴了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央财政给予支持,引导地方加强投入,在职业教育领域统一质量标准,在国家层面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以点带面引领新一轮改革建设。随着“双高计划”的深入实施,中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双高计划”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


“双高计划”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回望“双高计划”几年的实践,我们会发现,“双高计划”强调学校主动作为,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学校着手综合改革和集中攻坚,找准突破口和增长点,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不断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对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了新需求,这可以看作职业院校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新形势下,要对这一需求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以适应“双高计划”的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双高计划”从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构建高水平“双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等多个维度进行绩效考核。“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在治理能力、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技术技能平台、社会培训平台等方面都应有所提升。其中,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是第一位的,是其他建设水平提升的基础,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基础的基础,它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的,要不断地提升发展。因此,构建“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并进行实践,是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抓手。


建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型


在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下,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提升工作,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教师目前的能力结构在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上,尚不能满足现实要求。也就是说,目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双高计划”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水平要求有差距,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提升和完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满足“双高计划”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5—5—6模式”,即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五个维度、培训课程设置的五个方面、培训组织实施的六项措施,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面对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标准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情况,以职业院校教师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以新形势下确保教师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顺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目的,我们分析提炼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归纳成为五个维度,形成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即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意识、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进。


在能力模型中,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如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包括资源检索、优选与运用能力,基本资源(文、图、音、视、动画)建设技能,演示文稿制作能力,微课设计与制作能力,虚拟现实资源运用能力,数字化精品课程建设能力,新形态教材开发能力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法律意识等八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信息化学情分析能力、信息化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估与反馈能力、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运用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当然,这五个维度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职业院校教师首先履行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争做“四有”好老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建构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五维模型,这使五维模型有坚实的建构基础,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建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研究形成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分析五个维度中每项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的内涵,可以据此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课程体系。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维度中可以包含常见教学设施运用、常用信息化平台运用、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应用、大数据技术教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应用、智能学习终端教学运用和教学环境配置实践与应用等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进维度中包含文献检索与综述、数据采集与分析、调研与选题、教师行动研究、论文撰写与教学改进和网络学习与专业发展等课程。“师德师风与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与要求”等理论课程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网络课程等方式让教师在线上或线下学习。“教学资源检索、优选与运用”,“信息化教学评估与反馈”等既有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内容的课程要在线下开展面授,由培训专家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培训,使教师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常见教学设施运用”、“基本教学资源建设技能”等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需要在实训室开展培训,以项目教学方式,用任务驱动教师完成建设任务。


实践中,还要采取措施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组织实施。


一是结合学员实际确定培训目标。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是开展高质量培训的前提。每个培训项目在策划时,按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均设计了清晰的既定目标,根据既定目标设置培训内容,配置相应课程。


二是培训专家与校内讲师形成有力的培训师团队。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培训师团队是培训项目落地的坚实保障。要形成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的专业培训团队。同时,学校要与研究院所、知名高校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为高质量培训奠定师资基础。


三是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培训效果。一要在教学中注重实践,理论引导、实践为重;二要遵循学习规律,比如,理论部分在上午讲授,操作部分在下午进行;三要形成培训成果,培训设计以项目式教学为引导,让每名参训学员培训后都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是任务驱动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提高培训绩效。培训成果的转化是培训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培训要求学员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化成可见有用的成果,实现成果物化,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


五是管理团队和专业化平台为培训提供保障。要建立独立的教师发展中心,拥有高质量的培训管理团队和专职培训教师,负责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课程讲授、质量监控等规范组织培训,确保各类培训项目实现全流程高质量管理。要建有用于培训的专业化网络平台,实现从签到、线上学习、作业提交到证书发放全流程管理。平台上教学资源丰富、系统稳定,能有效支撑管理团队和学员完成培训的各项工作。


六是制度管理和贴心关怀相结合,确保培训有序运行。制度管理加上贴心关怀,使得学员能够很好地配合培训管理过程,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采取“带着任务来,抱着成果走”的做法,为学员量身打造新时代职业能力发展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培训模块,使学员“学前思考、明确目标、解决问题、学有所成”,让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好的培训效果。


(作者系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进一步发挥广大劳模工匠以及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作用,推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基础上,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联合实施“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以下简称行动)。

《通知》指出,行动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将作为工会系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常态化举措持续深化。

《通知》要求,各级工会和教育部门要以线上线下结合、线下为主的方式,推动行动分级实施、分类推进,扩大行动覆盖面。在大中小学设立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讲授“开学第一课”、班会课等,开展“致敬劳模交流会”“工匠课堂”“劳模家长上讲台”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职业院校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做好“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的“职业”底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高校设立劳模工匠兼职导师,鼓励思政教师进企业,支持高校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相关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到各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评价激励。

各级工会将把行动作为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的“大舞台”,不断拓展和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劳模工匠投身劳动教育,发掘推荐能讲善讲乐讲的劳模工匠参与行动,做好劳模工匠的培训和服务,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到行动中来。

《通知》明确,行动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在大中小学全贯通,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全覆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机制不断健全,劳模工匠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支持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各类资源不断丰富。为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全总、教育部将联合开展示范性活动,联合指导开设网络宣传平台,每年遴选发布经典案例和优秀案例加以宣传推广。

2015年以来,全国总工会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先后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全国性示范活动近百场,推动各省(区、市)开展2.1万余场活动,组织4.5万人次劳模工匠走进学校。

来源:中工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面向社会征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指南,启动第三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指南申报工作。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由教育部搭建平台,面向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项目指南,组织高校与发布项目指南的用人单位开展供需对接。用人单位与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就业实习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分为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五类。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由用人单位与高校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长期系统定向培养或短期就业能力培训,为用人单位输送急需紧缺人才。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实践实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人力资源提升项目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定向合作关系,共建人才工作站或专门人才基地,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对接关系。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项目为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企业和相关专业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为大学生定向提供科研机会或就业岗位。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项目由用人单位(或公益性社会组织)面向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高校毕业生提供(或支持提供)就业培训、实习实践、结对帮扶、专场招聘等帮扶,支持高校设立“宏志助航计划”校级项目,帮助重点群体毕业生实现尽早就业。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从2021年8月首次启动,得到了校企双方的积极响应。项目实施2年以来,共有1000余家用人单位与1800余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达成项目立项2万余项。拟参加第三期项目的用人单位可通过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http://jyyr.ncss.cn/)进行项目需求申报,申报截止时间2023年9月15日。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深化校企融合机制,共育“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是行业、企业工作中的典型任务,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呈现。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激励制度和教师培养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创新教师团队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的不仅是学生,更是学生背后的教师团队,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大赛结果有重要影响。加强学生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由于大赛赛项内容丰富,会考查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因此教师团队需要多专业、多技能、多职称、多经历和多年龄段的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级别最高的赛事,许多职业院校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举措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力图在大赛中获得佳绩。创新教师团队建设机制是自上而下提高大赛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双师型”教师。团队中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在指导学生竞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指导和培养其他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三、竞赛平台资源转化,助力“双师型”教师培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职业技能的竞赛平台,也是教师职业技能交流的平台。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教师通过赛项解读、赛事观看、参赛队伍之间的沟通交流、借鉴学习,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现其他院校教师的优势以及自身存在的短板,借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搭建的平台,实现竞赛资源转化,通过优秀指导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自身“双师”素质。


四、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倒推“双师型”教师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促进教学改革上具有检验、引领和推动作用。教学改革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都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自上而下引领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推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在校内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改革倒推“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在以赛促改理念下,可以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竞赛经验和先进教学办法迁移到日常教学中,优化教学理念和推动教学改革。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正是“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把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融入“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开发一系列实践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在通过“双师型”教师的中介效应放大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作用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双师型”教师发展。


五、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标准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认定标准不统一是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家虽然制定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以及不同教育层次、专业大类等,参照制定修订本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和支持举措。但各地制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准入机制仍未出台,因此不同职业院校按照各自理解的内涵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标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教育实践方面来看,教师参加微课、优质课等教学技能大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增强“双师”素质。从认定标准来看,教师在省级或国家级技能大赛中的成绩更具含金量,是“双师”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因此,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理解“双师型”教师内涵,也可以依托大赛制定并规范“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和认定标准。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今年,我们学校获批新增7个本科专业,数量由去年的23个增加至30个,同时本科招生计划达到6297人,比去年增加了1100多人。”又是一年招生季,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告诉记者,今年,该校在本科专业数量和本科招生规模上均再创新高。

作为全国首个公办职业本科学校,去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送走了首批903名本科毕业生,今年该校又有1300余名2023届本科生顺利毕业。“他们整体呈现出技术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就业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特征,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开了好头,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吴学敏说道。
除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不少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今年均增设了新专业,扩大了招生规模,这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01 火爆的招生咨询电话

“今年我们一共设立了4部招生咨询电话,每天都能接到300多个来电,明显多于往年的100多个。其中大部分是有明确报考意愿的考生。”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贺备战最近正忙着在各省开展招生工作,“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在一些省份,填报人数已经大于招生计划,并且把我们学校列在一志愿报考范围内的考生也增多了。”

随着今年6月学校送走了第一批获得本科职业教育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的毕业生,贺备战明显感到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本科的认识有了较大提升,“咨询中,已经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学校名字中有‘职业’两字到底是不是本科,更多的是关心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职业本科学校今年的招生计划都有明显增长。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在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的同时,招生范围也从去年的2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扩展到27个。今年刚刚“升级”为广东首所公办职业本科大学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首次招生也备受关注。这次该校共设立了6个职业本科专业,计划招收200名本科生。

除了增加招生计划,不少职业院校还根据行业发展和自身专业优势增设本科专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从202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自此每年都有新的本科专业获批,前三年共获批23个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今年又获批装备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7个本科专业。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今年本科新增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汽车行业正在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这些专业符合行业发展趋势。”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校企合作办主任高奇表示。


02 出口畅才能招生旺

“今年学校又有1300余名2023届本科生顺利毕业,截至6月底,2023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出江苏全省高校平均值近十个百分点。”吴学敏告诉记者,本届职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而更令他欣慰的是,“这些毕业生愿意主动到实体企业就业,积极投身‘中国制造’,也深受行业重点企业的青睐”。

据吴学敏介绍,学校的职业本科毕业生既有去往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的,也有就职于一些省内专精特新企业的。就业岗位主要以制造类企业研发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质检工程师为主,承担各类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开发和调试或系统软件的开发、测试等工作。毕业生平均起步年薪在9万元左右,部分毕业生年薪超过16万元。

为什么这些职业本科毕业生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在吴学敏看来,围绕产业布局专业是关键之一,“每一个新增的专业都需要提前做产业调研,目前我们已经围绕长三角装备制造产业链构建了以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的专业集群架构,让所有专业都能紧密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先进的技术在企业一线,如何让最新技术直接进入课堂,培养学生在生产一线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企业深度介入包括教材开发、竞赛创新、实验实训在内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每年好中选优,使部分实习学生可以直接就业。”吴学敏表示,目前学校已经联合华为、精雕、西门子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现教学内容与高阶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复杂工作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


03 走出职业本科自己的培养道路

在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每个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会经历一个2-3周的“停课实训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不是按照传统的课时安排定点上课,而是留出一整段时间让他们充分研究和解决一些在企业一线可能遇到的问题。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左浩告诉记者,类似“停课实训周”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占到职业本科总学时数的50%以上。在左浩看来,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让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应是职业本科相较于普通本科的特色优势。“职业本科学校更侧重于聘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和行业专家作为教师,强调‘双师型’教师。”左浩表示。

职业本科是否就是在专科职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年学习时间,再增加了一些本科课程?是不是就是把普通本科的培养模式做一些基于所谓职教特色的修修补补?在职业本科教育探索初期,这样的疑惑和讨论在业内还有很多。

左浩表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两个参考标准,一个是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这两个标准就是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参照系和衡量标尺,同时也是职业本科区别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的差异点之一。”

“本科职教既不是专科高职教育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版’。”吴学敏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由专科层次上升为本科层次,其涉及的技术领域集成度、复合度将进一步提升,“相比专科职教,本科职教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复合的专业能力、更坚实的技术技能积累,使掌握高端技术技能成为可能,能够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相比普通本科,职业本科也要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

来源:工人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日前印发,各项改革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在教育教学方面,将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准、装备资源等,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引领、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探索模式创新,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以新理念、新目标、新成果深化体系建设改革,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把握好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


怎么看:以新理念引领创新发展

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力量,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坚强支撑。


2022年,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跟随跟跑走向并跑领跑,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向了成形成熟。同年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制了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建设目标一以贯之,重点任务接续推进,“一体两翼”环环相扣。


《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各项举措,涵盖了资源建设、模式探索等人才培养链条的关键环节。抓好各项既定重点任务的落实,既是支撑“一体两翼”设计落细落小的有效载体,也是区域、层次、领域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更是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从做大走向做强的重要支撑。落实《意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


怎么办:以新目标驱动重点任务实施

职业院校要抓住教育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点,打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局战。要坚持一个遵循——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凸显三个特征——更国际、更中国、更融合,以国际化来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战略谋划专业建设布局,促进标准和课程内容更新,激发自我变革动力。


在任务实施中要着重把握两点:一是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二是着力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要以中国特色学徒制,凝练阐述双轨双通的中国模式,系统谋划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和引领水平;要通过国际化平台的打造,提升行业“走出去”能力和国家话语能力,助力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战略布局。


要通过搭建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有效支撑“一体”供需匹配对接;要通过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立典型、树样板,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抓课程固根基、强实践练能力、强师资优结构,有效支撑“两翼”,推动改革、释放活力。


怎么干:以新成果深化体系建设改革

要通过关键举措,推动重要机制的落实,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启动实施四大计划,抓好四个关键举措,着力构建四个机制。


启动实施四个计划。启动实施优质资源建设计划、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试点计划、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和国际化品牌建设计划。瞄准重点领域,聚焦专业、课程、教材、项目,开展多专业交叉、多要素协同、多系统集成、多链条耦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学校对接、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扎根中国大地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展立足国内的专业认证,探索职教标准面向世界“走出去”的路径。


抓好四个关键举措。抓好专业这一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优势专业,建设一批急需专业。抓好课程这一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聚焦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以岗位能力分析重构课程体系图谱,推出一批线上、线下一流核心课程。抓好教材这一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鼓励校企协同开发,创新教材形态,推出一批体现最新教改成果的产教融合优质教材。抓好校企联合育人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组织模式改革催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以一批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构建四个重要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明确专科高职院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各类主体举办职教本科专业的路径;扩大中高、中本、高本贯通衔接培养规模,畅通生产一线企业优秀员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攻读专业硕士、博士的深造通道。完善专业调整机制,按照专业设置“小逻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的原则,对专业目录实行动态调整;指导各地搭建供需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紧密互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重点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快速、及时响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健全国际影响发展机制,基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要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战略布局国际板块,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推进校际学分、学位互认互授,鼓励优质学校走出去办学;成立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加强与国际科教组织合作,立足国内探索专业认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人才与技术技能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部职成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